<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基礎理論課論文范文

2024-03-04

基礎理論課論文范文第1篇

一、引言

財務共享服務(Financial shared service,FSS),最早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當時福特公司外部受到美國經濟“滯漲”的影響,同時面臨日本汽車低成本低油耗的激烈競爭;內部又面臨著集團企業分布各地、財務部門行為方式規則不統一的管理難題。在這種困境下,福特公司對管理模式進行了戰略調整,把生產部門帶來高效率的“流水線”作業方式延續到財務部門,整合了所有下屬公司中共同的、簡單的、重復的、可標準化的財務業務,統一集中到一個中心,實施全集團的共享服務。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財務共享服務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采納。世界上最大的企業軟件供應商ORACLE公司,耗費了6年的時間在全球建立了3個大型區域化的財務共享中心,使其現在僅需數天時間就可以完成分布于全球65家子公司的年末結賬與整合;FedEx(聯邦快遞)將其在世界各地的五個大型財務中心調整合并為一個,并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唯一的財務業務模型,在業務覆蓋的所有200多個國家內實現業務操作完全的標準化。財務共享所體現出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優點為企業競爭帶來了巨大優勢。與國外相比,我國企業財務共享服務的起步相對較晚,但財務共享服務作為新興的理論之一也正在被快速地接受和不斷地實踐。然而,財務共享服務并不一定適合每個企業,具體的實施仍然需要結合每個行業和每個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所處的環境來衡量其是否可行。

二、財務共享的發展歷程

(一)理論發展

支持財務共享服務的理論最早要追溯到亞當。斯密提出的專業化分工的思想。他認為分工能使社會整體的勞動效率提高,是國民財富增進的源泉。在分工理論的基礎上,美國經濟學家馬歇爾進一步提出了規模效應。企業通過擴大規模,可以降低分攤到單位產品上的固定成本和綜合成本,產量越大,利潤越大,生產效率從而提高。財務共享中心就是通過規模經濟的模式,集中處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部分統一的業務流程,通過專業化的勞動分工,辦公場所和設備的統籌利用,統一整合分散在各個業務單元的繁雜重復的輔助任務。20世紀80年代在日本的豐田公司誕生了精益思想,即以最小的資源投入,包括人力、設備、資金、材料、時間和空間等等,創造出盡可能多的價值產出,為客戶提供最新的產品和更加及時的服務。在精益思想的要求下,財務管理人員要重新思考財務流程,消除不創造價值而且可以立即去掉的步驟,從而用優化的管理和流程模式來創造相當的價值。扁平化,是支持財務共享的又一理論基礎。扁平化是指盡可能地簡化組織結構的中間層次,使任務下達、信息傳遞速度加快,效率提高,從而保證上層的決策與管理更加快速有效地被下游執行,使企業整體組織變得靈活、敏捷、高效。財務共享中心通過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務共享等方式加速了信息在上下游或同層中的傳遞,提高企業管理者對信息的反應速度,這無疑起到了使組織盡可能扁平化的功效。

(二)實踐發展

財務共享服務在實踐中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級階段,以節約成本和擴大規模為其主要特征。這一階段的主要形式為大型會計流水線作業,財務共享服務也被動地集中于低端服務領域,通過流水線式的集中化生產以提高財務共享效率。這一階段雖然實現了成本的節約和運作經驗的獲得,但在根本上無法有效控制財務共享的服務質量和共享中心內部的人事管理。而且降低成本的動機導致了財務人員的自愿離職率和非自愿離職率大幅上升,無法保證優秀人才和工作經驗的延續。針對第一階段因過度強調降低成本而帶來的低質量服務和高離職率問題,第二階段的財務共享服務進行了改進。這一階段的內容不再僅僅局限于建立統一龐大的“會計工廠”,而是開始轉向“財務咨詢中心”和“戰略支持中心”,采用內部市場化機制強化業務質量管理,注重財務人員的培養并引入新的IT技術和管理技術,使得財務共享服務模式和公司整體戰略的結合更加密切,因而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財務共享模式也在不斷地變革。從最開始的實體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逐步發展為虛擬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混合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等多種模式。實體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需要將企業內分布在不同地點的相關財務人員集中到一個地點。同時,為了使得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更好地運作,需要對集團進行財務流程再造。而虛擬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通過信息和通訊技術將不同地理位置的服務功能和機構進行連接,在信息平臺上全面電子化和網絡化地運行。每一種組織模式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如表1所示),企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

三、財務共享服務在上汽通用汽車的應用與發展

(一)背景介紹

上汽通用汽車是上汽集團和美國通用汽車共同投資的中外合資企業,作為中國轎車業的龍頭企業之一,在沈陽、煙臺等地都擁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生產基地,財務部門相互獨立且分散。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信貸收緊、居民財富縮水、原油價格上漲,加之地震雪災等國內外多種不利因素的疊加影響,汽車行業產銷增幅呈現下降趨勢。在此大背景下,公司尋求變革管理模式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同時公司經營規模的擴大和內控風險的激增也迫使企業推進財務管理變革。

(二)戰略規劃

在企業實施財務共享服務時,制定與自身相符的戰略規劃十分重要。對于上汽通用汽車來說,建立財務共享中心是一個重大的組織創新行為,雖然國內一些企業開始了這方面的實踐,但在汽車行業還沒有案例可循,因此公司的財務共享服務戰略決策需要在借鑒其它行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加以探索。所以上汽通用汽車的財務共享服務戰略遵循穩健的操作思路,科學規劃、穩步推進。

在模式選擇上,考慮到各模塊在管控力度、標準化程度、業務結合度等方面的差異,上汽通用汽車對不同模塊采用不同的共享模式。對于管控力度或標準化程度要求較高的模塊,如總賬、系統支持、應付賬款采用了實體型模式,所有服務功能和機構都集中在上海辦公,應付賬款模塊之后轉移到煙臺。而對于業務結合度要求較高的模塊采用虛擬型模式,如應收賬款、內部控制、固定資產、貨幣資金、成本、費用報銷模塊,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實現溝通與共享。

在選址決策中,上汽通用汽車充分依托公司現有資源,以集團總部所在地上海為核心,以其它生產基地為基礎,選取上海、煙臺、沈陽、武漢4個城市作為候選城市。這種在原有位置建立共享中心的做法,可以有效降低初始投入成本,后續運行也可平穩過渡,符合上汽通用汽車穩步推進的戰略要求。

(三)流程優化

財務共享中心最核心的管理就是對流程的管理。通過流程管理對再造后的流程進行持續優化,從而使財務共享服務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上汽通用汽車的流程優化采用全員參與的方式,因為他們是流程的直接運用者,對流程的優劣有著最深刻的體會。當流程優化的需求被提出以后,專業的流程管理人員會介入并負責推動流程優化需求的落實。以應收服務配件銷貨清單由手工蓋發票章改為印制發票章為例,隨著公司銷量及經銷商數量大幅增長,開票任務也越來越繁重。按照增值稅發票管理規定,每張增值稅發票的銷貨清單需加蓋公司財務印章,2011年時每月僅在銷貨清單上蓋章就達50,000個,開票人員需要日夜加班開票蓋章,工作效率低下。鑒于此,應收賬款模塊員工積極思考,提出合理化建議,由手工蓋發票章改為使用印有公司名稱發票專用章的銷貨清單。針對這一提案,財務部管理層非常重視,向分管稅務局就現狀及改進建議進行匯報,通過多次溝通協調,最終獲得批準。配件開票蓋章流程的優化,為財務部門節省了1.5個人的工作量,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組織管理

一個財務共享中心的建立與良好運營,需要企業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組織管理包括組織結構、人員配置和績效管理。合理的組織結構和人員配置可以明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內部各業務單元的權責關系,節約企業的人力成本;而合理的績效管理則可以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財務共享中心高效有序地運轉。

在組織結構上,上汽通用汽車設計了業務操作模塊及支持模塊兩大類,業務操作模塊包含總賬、應收賬款、應付賬款、費用報銷、固定資產、成本、貨幣資金7個模塊,支持模塊包含內部控制及系統支持,并對每一模塊的職責進行了詳細地規定。在設計財務共享中心的人員配置上,上汽通用汽車對總賬、固定資產、貨幣資金、系統支持、內部控制這些模塊主要采用業務分析法,即基于歷史經驗對業務的性質及特點加以分析評估,據以核定人員編制數量;而費用報銷、應收賬款、應付賬款主要采用工作量測算法。如費用報銷在設計時,先對所服務公司的報銷單份數進行統計,按科目進行分類,列出報銷業務種類,據以收集每類業務的歷史工作量;然后整理出每類業務報銷審核的要點,據以評估得到各類報銷處理的平均時間;最后根據測試的每類業務的平均處理時間、總的工作量及每人每天的審單平均小時數,得到每類業務的人員配置數。在績效管理方面,上汽通用汽車引入了平衡計分卡來衡量公司和部門的績效;對于個人而言,常規性有年度績效考核,個人發展通過360度績效評估,并通過分析報表跟蹤日??冃?。

上汽通用汽車財務共享中心的實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不僅顯著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更將財務行政流程與企業戰略相匹配,有效控制內控風險、提升客戶滿意度。具體指標的變化如表2所示。

四、對我國財務轉型期企業的啟示

(一)逐步實施,持續改進

財務共享是企業集團的一項重大變革,實施過程中會受到現實條件以及各種突發因素的影響,產生變革風險。為降低變革風險,企業集團可根據分子公司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安排各模塊的實施順序和實施范圍,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推進,對于分子公司眾多、跨地域分布廣的集團也可采用先試點再推廣的辦法。一般而言,每個模塊的建設經歷三個階段:規劃發展期、組建成形期、穩定成長期。每個階段的工作內容及重心有所不同。規劃發展期工作主要包含現狀調研與項目評估,通過調研與數據搜集來充分了解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組建成形期的工作包含流程詳細設計、系統開發實施、崗位績效設定、新員工招聘、安置冗余人員、人員培訓、最終用戶反饋等。穩定成長期屬于持續改進階段,主要工作包含新服務納入、技術更新改進、持續性培訓、服務標準更新等。因此,處于財務轉型期的企業需要穩步推進每一階段的實施,從而使財務共享服務發揮更大的效用。

(二)全方位再造貫穿始終

財務共享中心的建立,不是對企業財務部門的簡單整合與集中,而是一個全方位再造的過程,包括觀念再造、組織再造、流程再造、系統再造、人員再造。首先,一種管理模式的變革,需要改變業務人員的傳統思維,讓他們重新定位,參與到管理的變革中來。其次,在執行過程中,企業需要對業務流程、組織結構、人員管理、績效考核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進和再造。在財務共享的建設過程中,企業應當注重對財務人員的培養,要求財務人員要不斷的充實、提高,跟著共享中心一起成長,經過人員培養及職能的完善,財務人員可以向管理型崗位發展,也可成為財務專家型人才,也可轉型成為業務控制或戰略規劃人員,從而拓寬財務人員的發展道路。

(三)虛擬化設計凸顯優勢

上汽通用汽車根據不同模塊的不同特點,設計了不同的財務共享模式。與實體型的財務共享模式相比,虛擬型模式最大的優點就是成本較低,在不需要大規模遷移財務人員的情況下就可以完成溝通與交流,從而實現財務共享。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虛擬化提供了條件。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電子信息技術來建立異地虛擬化的組織形式為業務單元提供各種財務服務,這樣財務共享中心的人員即使分散于世界各地,也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通過網絡通訊技術加強溝通與交流,更好地完成各業務單元的會計核算、財務分析與決策等工作,同時也把各業務單元重復的可標準化的財務業務集中到了一起進行處理,有利于企業降低運營成本。

(作者單位: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基礎理論課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傳統意義上,科學理論結構是科學哲學的核心,它一直是科學哲學家們最關心的課題,各派科學哲學家們試圖通過對它的研究來展示自己的主張。本文通過對標準科學理論的研究,闡述了科學理論所面臨的困難,并對當前科學理論的發展方式作了進一步的描述。

關鍵詞:科學理論 結構

1 前言

科學理論是人類通過思維對大批量的現實事實進行整理、概括、歸納和總結的產物,是科學實踐經驗的結晶,是科學實踐經驗的客觀真理的理論形態。

科學理論是系統化了的科學知識體系,是人類認識發展史的階段性總結,它要隨人類的實踐、認識的發展而發展??茖W理論是由科學概念、科學原理及這些概念、原理的理論組成的系統知識體系,它有科學概念、觀念、原理、學說、假說等形式,由理論部分和經驗知識兩部分組成,科學理論和經驗知識構成科學知識的完整體系。經驗是理論發展的必然階段,是聯結理論和實踐的橋梁。理論知識是經驗階段的必然上升,是科學知識體系中的理論部分,并且是科學知識體系的骨干和靈魂,而科學理論則是在經驗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概括、總結歸納而成的邏輯體系??茖W理論具有客觀的真理性、系統性、全面性、邏輯性、發展性、預見性和對實踐的指導性等特點。

2 科學理論標準觀點的基本論述

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是由其各個不同成分結合而成的有機整體??茖W理論的結構就是這些成分之間相互關系的總和或整體表現。構成科學理論的主要成分有概念、定律、對應規則、邏輯形式和模型。簡單地說科學理論就是理論定律加對應規則[1]。

概念是科學理論的“細胞”。它有兩大類:一類是與直接經驗相聯系、明確標示或對應某種客體或屬性,稱它為經驗概念;另一類則是通過理性構思建立起來的,稱之為理論概念。

科學理論結構除了包括概念、定律以外,還應包括理論概念與經驗概念或實驗程序的聯系規則,即對應規則。

邏輯形式是科學理論的邏輯骨架,任何一門發達的科學理論的邏輯結構都是一個演繹系統,命題與命題之間通過演繹規則緊密關聯。

邏輯形式固然是科學理論的骨架,然而只有骨架而無血肉的理論是貧乏的。完滿的理論形象,必須考慮作為其血肉的另一組成部分—模型。模型是對邏輯形式的一種解釋。邏輯形式要表現一種認識對象,必須配置模型,才能充以經驗意義、交付實踐檢驗。模型大致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模型,另一類則是形式模型。

3 科學理論所面臨的困難

對科學理論的研究和探索,不僅僅是攀登喜瑪拉雅山,登頂就能一覽眾山小,而且還得研究探索周圍環境的眾山小嶺。因為目前科學理論創新的困難是面對平常平凡的俗事、習慣性的一切相關問題,同時又已經形成習慣性認同的看法、說法。

關于科學理論存在什么困難,每個科學哲學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卡爾納普堅守人工語言的立場[2],認為在理論上,根據對象或屬性呈現方式而不是是否需要借助工具做出觀察詞項與理論詞項的二分是否合理[2];工具主義者認為一個詞項是觀察詞項在觀察者不需要借助人工制造儀器就能夠觀察到其所指稱的對象,同時并沒有觀察詞項;卡爾納普通過實際應用來決定在理論中出現的詞項究竟是觀察詞項還是理論詞項,他的標準卻又顯得過于隨意;然而福多卻認為不是所有觀察都是受理論詞項影響的,這同樣存在問題,首先,觀察與理論的二分是否合理,其次,一階謂詞邏輯是否充分,最后,對應規則是否合理。

4 當代科學理論的推進發展

科學理論先前發展主要有三種發展方式:累積式發展觀、否證式發展觀和社會歷史觀。

4.1 累積式發展觀

累積式發展觀先假定存在著不依賴于人類認識的科學事實,這些事實有待于人類通過各種觀察手段來發現;科學理論來自對經驗事實的歸納,科學進步就是通過歸納獲得科學知識的不斷增加,具體表現為科學事實以及能夠揭示這些事實的科學定律和理論的不斷積累。它包括兩個發展階段,分別是古典歸納主義的累積式發展觀和邏輯實證主義的累積式發展觀。

古典歸納主義累積式發展觀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他認為科學家應該系統地積累知識,并通過有計劃、有組織地觀察其規律來了解自然界的奧秘。

4.2 否證式發展觀

科學理論的否證模式代表人物是奧地利著名哲學家波普爾。他從證偽主義出發,否定了邏輯實證主義的逐漸積累的模式[3]。

他曾說過:“科學理論不能通過歸納得到證實,但卻能被證偽??茖W的發展是理論不斷地被反駁和證偽的反復過程。猜測與反駁是科學發展過程中最基本的環節??茖W發展的歷史就是大膽提出假設,通過證偽,然后推翻理論的過程,科學知識的增長就是不間斷的革命”[3]??茖W理論的否證式發展過程是:猜想—證偽—猜想。

4.3 科學理論的社會歷史觀

科學理論發展的社會歷史觀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他反對歸納主義的靜態的科學發展觀,認為它沒有看到科學發展史中的實質性的變化,不同意科學發展的證偽主義模式,認為它抹殺了實際上存在的常規科學的長期積累。庫恩主張用歷史的方法,從動態角度來考察科學發展的機制和規律,進而克服片面性的科學發展觀,勾畫出一幅幅符合科學是實際的科學發展模式。

前科學,就是尚未形成該學科范式的巖石科學階段。

常規科學,就是形成了范式的成熟科學。

科學危機,是科學家們對舊范式失去信心的科學階段。

科學革命,是新范式戰勝或者取代舊范式的科學階段。

總之,科學發展就是常規科學、科學革命、新常規科學的不斷交替,不斷反復,永無止境的過程。

5 結語

我們認為,科學在發展過程中,總是以己有的思想材料,以歷史形成的認識形式為出發點??茖W理論結構是一種認識形式,它在科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茖W理論結構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封閉性,應該且可以從邏輯角度上加以研究,并用形式化語言進行表述。同時,科學理論結構對于發展著的自然界來說,又永遠是開放系統,它能夠不斷接受新的信息資料,對自己進行修正和調整??茖W理論正是在不斷的修正和調整中,顯示出它的整體行程。

參考文獻

[1] 金得浦,周濟.科學理論剖析[C].廈門:廈門大學.

[2] R.卡爾鈉普.科學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7.6.

[3] 卡爾.波普爾.實在論與科學的目標[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第1版,2008.10.

基礎理論課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基礎;音樂教育;提升音樂素質

內蒙古地區基層中小學校音樂教育如何,在整個基礎教育體系中基層音樂教育所處的地位、師資現狀、教學設備的配置怎樣?為了了解這些問題,作者于2012年開始對內蒙古西部地區中小學校音樂教育進行調研,旨在分析調研結果的基礎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途徑,促進基層音樂教育的發展,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的音樂素質。

一、基礎音樂教育的現實狀況

近幾年來,內蒙古全日制基礎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基礎音樂教育仍然顯得比較薄弱,大多數基層學校在音樂教育的資金上投入不足。有些中小學校音樂教育認識模糊,觀念陳舊,師資學歷較低,教學設備的配置簡陋短缺,這些現象,制約了基層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影響了學生的成長成才。

1. 音樂教育自身地位不高

有些學校對于基礎音樂教育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內蒙古西部地區中小學音樂教育及教學顯得比較薄弱,有的學校沒有將音樂教育教學與其他學科放在一個同等的教育教學平臺上,整個基礎教育體系中出現了偏向,使音樂教育自身地位不高。少數中小學校的領導認為:音樂教學課程只是唱歌和學習一點音樂知識就行,是一種娛樂教育,可以讓學生消除緊張學習的壓力。在這種教育思想指導下,有的學校的音樂課程形同虛設。調查發現,音樂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學內容就是放錄音和唱歌。教師教學缺少一種神圣的責任感,學生學習的成績也很少有人過問。一些學校和老師,往往把智育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從而導致學生素質的片面發展。在一些基層學校,只注重數理化及語文、外語等主要教學課程,而音樂教學不是評估學校的一個硬性指標,所以音樂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很少有人過問。由于音樂教育地位偏低,一些音樂教師思想不穩定,尤其是有的青年教師考慮改行、調離或者兼職經營一些其他生意。這一現象,與鄧光年“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基礎音樂的調查報告”的報道相似。

2. 對音樂教育認識模糊,觀念陳舊

在內蒙古西部地區基礎音樂教育的調查中發現:一些基層中小學校的領導是非音樂專業畢業的,有的認為基礎音樂教育的課程可有可無。有的認為,音樂教育可以在社會上或者在電視廣播網絡中學習,它與其他學科的學習有本質上的區別。同時發現,每一所學校的領導和教師皆認為開設音樂課在整個基礎教育教學體系中是非常重要的,應該按照國家頒布的有關音樂教育的各項文件予以實施。甚至有些學校還制定了有關音樂教育教學的文件,要求音樂教師嚴格執行教學計劃。但是,有的對于基礎音樂教育認識模糊,觀念陳舊,方法單一,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具體的音樂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由此,我們不得不對目前基礎音樂教育中學生的音樂素質進行深刻反思。在一些鄉鎮中小學校,音樂教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教學條件和教學設施也受到限制,有的音樂教師上課前也不用備課,更談不上集體備課,教學內容隨意性大。整體音樂教育面貌與素質教育的要求還存在著很大差距,極大地影響了素質教育在學校音樂教學領域的落實與發展,影響了學生的成長。

3. 學生學習壓力大,音樂素質不高

目前,有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使學生的學習壓力加大,這種現象成為應試教育的主要表現形態。有的學校,每年期中期末的考試成績構成都要進行分析和總結,并且將學生成績進行排隊,其考試成績的名次是決定學生在學校地位的一個指標。在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下,有的學校對基礎音樂教育教學不重視,家長和學生也不重視,有些中小學校學生每天基本上都是在數理化題海、語文外語學習中度過。許多基礎的音樂知識(如識譜、視唱)都不具備,接觸音樂機會都很少,更不要說整個音樂素質的提高。盡管國家制定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但是,它沒有健全對中小學?;A音樂的考核標準,也沒有完善中小學?;A音樂教學的評估體系。為了緩解學生學習的壓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健全學生的人格,我們有必要在貫徹執行國家制定的“標準”的過程中,對目前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和應試教育進行思考。

二、提升學生音樂素質的實施途徑

在基礎音樂教育中,要切實提升中小學生的音樂素質,就必須建立提升學生音樂素質的有效途徑。本次調查發現,大部分中小學生認為:學習音樂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的課堂,還應該多在課外開展音樂活動,如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途徑來滿足學生接觸和學習音樂的需求。切實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更有利于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

1. 教學內容要緊扣培養目標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為基礎音樂教學指明了方向。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的制定教學方案,教學內容要扣緊培養目標,貫徹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課程內容要豐富、多元化,探索應用型與娛樂型的教學模式。要選用優秀的音樂教材和優秀的音樂作品,用音樂渲染、語言描繪等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學習氛圍。而且,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情境,讓學生自由地去欣賞音樂作品。要運用音樂知識和音樂文化評價音樂作品的內涵,提高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根據教學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充分運用現代視聽工具,完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中小學生的藝術修養和音樂素質。在學校中,每一個學生都是音樂教育的對象,大多數學生學習音樂比較熱情。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的對象產生興趣、愛好、喜歡學,才能產生學習的動力,因此,要重視學習興趣與學習情感的培養。從音樂能力心理結構分析,音樂感受能力是其核心。音樂能力又稱音樂的情感體驗,即對音樂發生情緒反應的能力,音樂能力結構論強調情感、情緒,這一點對初學音樂的中小學生更為重要。要重視基礎音樂教育,就要以新課程標準來考核學校落實基礎音樂教育課程的情況,同時也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學校的音樂教學評估,構建有利于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

2. 重視音樂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基礎音樂教育中的音樂素質的提高,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形式。除了傳統的課程內容要豐富、多元化外,還應該在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中鞏固和提高自己的音樂理論水平,完善自己的教學技巧與方法。這種音樂知識與音樂實踐的教學模式,是學校提升學生音樂素質的重要方式和途徑之一?;A理論課可開設五線譜、視唱(可與欣賞結合)、樂理知識、音樂史、音樂作品鑒賞、器樂表演等課程。而實踐類,則可多開設聲樂選修課、樂器演奏課(如笛子、二胡、口琴、吉他等)。要積極營造課外的音樂氛圍,拓展中小學校的音樂教育活動,要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來展現自己的特色。在中小學校,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藝術活動,組織學生進行音樂游戲、歌舞表演來增強自信,這樣,讓學生展現了個人才華,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稍O置一門音樂基礎類必修課,可以在中小學校嘗試藝術實踐學分制,將音樂列為與英語、數學、語文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將這作為學生評優、推薦和保送升學的重要依據。要注重音樂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以此推動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提高學生音樂素質。

三、增加校園音樂活動,營造學生的成長空間

我國音樂教育家賀綠汀曾經說過:“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關系到整個后代的文化修養、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的大事,決不能可有可無,等閑視之。”將課堂的音樂教學有效延伸到課外,將基礎音樂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呈現在課外娛樂活動中,營造學生的成長空間,是全面提升中小學生音樂知識素質和音樂能力素質的有效途徑。要讓學生從本質上去認識音樂,提高音樂的分析能力。平時,可以組建舞蹈隊、合唱團,開展一些校園歌詠比賽、音樂欣賞講座、各類音樂演出。作者在音樂教學中認識到:合唱在綜合素質培養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對于基礎音樂教育音樂素質的提升,營造學生成長空間也具有借鑒作用。合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集體與個人的關系,能培養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及同伴間的合作協調能力。演唱優秀的合唱作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這些活動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一種途徑,也是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努力為中小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的校園成長空間,探索形式多樣的學生音樂素質培養途徑,讓學生從繁重的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理想人格。

四、結束語

通過調查分析,作者發現內蒙古西部地區的一些中小學?;A音樂教育,在教學條件、教學環境、音樂教育認識等方面,城鄉差距較大,影響了本地區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提出要努力營造學生的成長空間,創建有利于提升音樂素質的途徑,嘗試藝術實踐學分制模式,健全基礎音樂教育的考核標準,完善評估體系,目的在于強調基礎音樂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筆者分析認為,地方高師院校必須對當地基礎音樂教育進行適時調研,探討解決基層中小學音樂教育實際困難、實際需求的具體方法,以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推動基礎音樂教育和提升中小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學生的理想人格。

參考文獻:

[1]鄧光年.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基礎音樂的調查報告[J].音樂創作,2008(03).

[2]齊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

[3]金世余.我國中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

[4]金平.開展音樂美育 提升學生審美情操[J].中國高等教育,2011(19).

[5]羅小平.黃虹著.音樂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基礎理論課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既判力;陪審制度;證據制度

2009年至2015年,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即CLSCI(China Leg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發表的民事訴訟論文篇數(法學論文總數),以及民事訴訟法學在論文發表總數中所占比率之數據分布如下:2009年59(1406),4.08%;2010年74(1431),5.17%;2011年99(1435),6.9%;2012年93(1412),6.59%;2013年71(1357),5.23%;2014年86(1557),5.5%;2015年71(1521),4.67%。

2015年,CLSCI共發表論文1521篇。各部門法學發表篇數大致為:民法267,刑法237,法理198,經濟法158,刑事訴訟130,憲法120,行政法學101,商法80,民事訴訟71,法制史62,國際私法19,國際經濟法34,國際公法44。其中,民事訴訟學科與2014年的86篇相比,數量上有所回落,約占論文發表總數的4.67%,在13個法學學科中排名第9。

1 訴權與既判力理論研究

訴權、既判力是傳統民事訴訟法學兩大極具恒常性和延展性的基本理論,歷史上曾在不同時期推動民事訴訟法學之時代發展。立案登記制、第三人撤銷之訴、公益訴訟等新制度適用中的爭議和混亂,促使學者們在這兩大古老而抽象的理論中找到了新的研究興奮點。

關于訴權理論,吳英姿教授提出,肩負時代使命的訴權人權論是邁向基本權利范疇的訴權觀。私法訴權說完成了訴權的權利化改造,公法訴權說將訴權從私權關系上升為公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訴權人權論則超越民事權利與訴訟權利,突破訴訟法框架,為人權的司法保障及憲法訴訟奠定根基。訴權人權論要求訴權入憲,人權性質意味著訴權具有絕對性,只能經行使消耗,不可放棄不可否定,不得為其附加條件,這決定了訴訟目的論應界定為“公正解決糾紛”。唐力教授提出,應通過程序機制合理界定審判權與訴權,充實訴權實現之程序制度,適當強化法院對訴權實現之程序保障義務,保障當事人之程序基本權。王曉認為,判斷訴權濫用應遵循嚴格的認定標準,審查主觀惡意、行為失范和訴的利益缺失等要件,避免阻卻和妨礙訴權行使。結合其危害性及具體情形,體系化、多層次地綜合運用行政、民事、刑事追責機制予以懲戒。

關于既判力理論,張衛平教授提出,我國尚未在規范層面對既判力相對性原則予以明定化,導致第三人權益程序保障方面存有重大缺陷,實踐中第三人撤銷之訴適用混亂。將既判力制度化,需要明確既判力客觀范圍的原則及其例外、既判力相對性原則及其例外、既判力標準時。根據既判力相對性原則,判決在沒有擴張正當性根據的情形下對第三人沒有約束力,判決損害第三人利益時,第三人可以提起一般訴訟。既判力相對性原則不僅有助于糾紛之終局解決,同時也能夠為案外第三人提供程序保障。

2 基本原則與基本制度研究

該類論文共7篇。其中,基本原則部分涉及辯論、檢察監督、支持起訴、誠實信用等內容,基本制度方面則針對陪審制度和公開審判制度進行了探討。

基本原則研究。陳賢貴認為,具體化義務立足于主張責任,由宣示性規則、實現程度規則、免除規則及效力規則等構成,其正當性在于促進訴訟、集中審理,防止濫訴和突襲,我國具體化義務初具制度外形,但缺乏可供良性開展的邏輯前提及關聯制度。今后應確立約束性辯論主義原則,規范闡明義務及完備審前程序。張衛平教授指出,基于檢察監督的各種限制性條件和風險,民事訴訟的檢察監督應當是選擇性的。中心是審判監督程序,重點是事后監督而非審判程序的過程監督。巢志雄認為,我國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在具體內容、類型化適用、創設其他程序規范等方面存在過于泛濫、隨意和輕視法律方法的問題。法國民事司法實踐必要性、相關性、正當性適用要求,對我國有參考價值。

基本制度研究。張嘉軍教授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我國人民陪審制度仍然在陪審員選任條件、陪審案件范圍、實際參審人員構成等方面存在缺陷。未來應優化陪審員構成,注重普通群眾、年長者比重的調整,取消學歷資格限制。陪審案件不應限于“社會影響較大”,應處理好專業性新型案件與普通案件的人員選擇問題。逐步建立由陪審員單獨認定事實的制度,避免法官對陪審員的不當干擾和控制。高翔提出,我國民事審判公開將對當事人公開與對社會公開混同起來,存在一元化傾向。對當事人公開的權利基礎是聽審請求權和公開審判請求權,而對社會公開的權利基礎是司法知情權。對象及其權利基礎差異決定了公開內容的差異,權利沖突時,聽審請求權及隱私權保護處于優位。構成審判公開制度結構二元構建的制度邏輯。

3 司法改革研究

王亞新教授提出,“省級統管”意味著省級以下各級法院的經費支出不再依靠同級地方財政,而改由省級財政統籌,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及專項資金等予以補充。改革達成預期目標,取決于方案的內容構成及實施方式,涉及籌資來源、預算案的編制、預算的執行、預決算的審議批準程序等內容。傅郁林教授認為,本輪改革涉及體制、機制、程序改革等環環相扣的各個方面,審判人員分類和法官員額制當前爭議最大、困難最多。員額制應當是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的自然結果而不是前提條件,顛倒邏輯順序,將觸動利益的人事關系改革置于明晰崗位權限責任之前,會引起一場無序的利益混戰。改革全面鋪開之前,應認真研究審判輔助人員與員額制法官之間的職權責界分標準,以作為審判人員改革的基礎。

4 證據制度研究

該類論文內容涉及專家輔助人、品格證據、共同危險行為、舉證責任、鑒定費用、證據保全程序、預決效等問題。

專家輔助人制度意在彌補當事人質證能力不足,排除法官就鑒定意見或專業問題的認識障礙。李學軍提出,專家輔助人之意見具有證據屬性,專家輔助人的資質不以“訴前確認”為依據;專家輔助人的意見以出庭為前提;某些意見只能有限采用。專家輔助人與律師在庭審質證環節須有明確的角色定位和分工。

汪諸豪指出,以品格證據彈劾證人因涉及到品格證據的特殊可采性規則而需特別關注。美國證據法允許使用證人的不誠實品性來攻擊證人證言的可信性,證明品性的具體方法受到法律規制:允許以名聲和意見證言證明不誠實品性,但以具體行為或先前定罪記錄證明則受到嚴格限制。美國規定對我國證人彈劾規則的創設具有借鑒意義。

任重提出,共同危險行為司法裁判的不統一部分源于對《侵權責任法》第10條的誤讀,該規定應被界定為訴訟規范。民事訴訟法有實質和形式之分,實質民事訴訟法規范同樣存在于其他法律文本中。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存在與民法脫節的現象,將訴訟規范理解為請求權基礎或疊加要件不僅增加當事人訴累,在結果上貶損當事人的民事實體權利。在民事訴訟法中建立法律推定的一般規則,將逐步解決司法實踐中的相關疑難。

占善剛教授認為,在鑒定的證據法構造中,鑒定人、當事人分別與法院產生公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鑒定人與當事人之間并不發生法律關系。鑒定人應當向受訴法院而非當事人請求給付鑒定費用。鑒定費用最終作為訴訟費用的一部分由當事人負擔。應制定專門的民事訴訟費用法律,厘清鑒定費用的性質,并以此為基點作出關于鑒定費用預交、負擔、給付的科學設計。

葉自強研究員認為,我國舉證責任理論中較有影響的行為責任和結果責任,忽略了“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這個極為重要的節點。從起訴、提供證據到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構成了一個自成體系的證據行為發生系統——提供證據行為。舉證行為包含提供證據和對證據加以說明兩個行為。提供證據行為對應提供證據的責任,該責任在原被告雙方間轉移。說服行為對應的說服責任則不可轉移,由法官或陪審團的認定與判斷形成結果責任。

我國長期以來缺乏書證真實性判斷的明確規范,新民訴法解釋首次確立了公文書證實質真實的判斷規則。段文波教授提出,確定判決中的事實認定對后訴的效力,學說上有預決力、非預決力及證明效三種觀點。我國承襲蘇聯法“預決性”的概念軀殼,以免證效力為內實,本質上系法定證明效,該規定損害了法官認定事實的獨立性,褫奪了后訴當事人的接受裁判權,且有違程序保障的基本要求。判決書可作為書證,對后訴法官認定事實產生一定影響,但不宜由法律硬性規定其證明力強弱。今后應廢除已決事實免證效力,將已決事實評價放歸法官自由心證評價。曹志勛提出,為達到擴大既判力的目的,應當提起獨立的中間確認之訴。比較法上雖然存在擴張既判力范圍的主張,但存在標準模糊、缺乏可預見性以及可能無謂浪費訴訟資源的弊端,也不適合我國現有發展程度。

占善剛教授認為,證據保全與保全程序雖均有保全之名,在性質上卻迥然不同。證據保全乃預先進行的證據調查程序,保全程序乃暫時、假定地確定私權的程序,目的在于保障將來強制執行中順利實現當事人的私權。證據保全參照適用保全程序的規定乃錯誤立法。應立足于證據保全本質作相應的制度安排。

參考文獻

[1] 吳英姿:《論訴權的人權屬性——以歷史演進為視角》,載《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6期.

[2] 唐力:《司法公正實現之程序機制——以當事人訴訟權保障為側重》,載《現代法學》.2015年第4期.

[3] 王曉、任文松:《民事訴權濫用的法律規制》,載《現代法學》,2015年第5期.

[4] 張衛平:《重復訴訟規制研究:兼論“一事不再理”》,載《中國法學》,2015年第2期.

[5] 張衛平:《既判力相對性原則:根據、例外與制度化》,載《法學研究》,2015年第1期.

[6] 張嘉軍:《人民陪審制度:實證分析與制度重構》,載《法學家》,2015年第6期.

基礎理論課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綠色物流是溝通買賣雙方的橋梁,是現代物流的發展方向。本文對綠色物流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基礎做簡要分析,并探討了價值實現論、外部不經濟理論、效益統一理論與綠色物流的關系。

[關鍵詞] 綠色物流 認知價值 外部不經濟 效益

在當今虛擬經濟處于危機的情況下,實體經濟亦受牽連,但這更突顯了現代物流在經濟中的支柱地位。而綠色物流是現代物流的發展方向,它是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和減少資源的消耗為目標,利用先進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運輸、儲存、裝卸、包裝、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物流活動。綠色物流在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之間建立綠色通道,是溝通買賣雙方的橋梁。對綠色物流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基礎進行分析有助于從戰略的高度認識綠色物流。

一、綠色物流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基礎之一 ——認知價值論

眾所周知,第一利潤源來源于資源領域,其挖掘對象是生產力中勞動對象,第二利潤源來源于人力領域,其挖掘對象是生產力中的勞動者,第三個利潤源來源于物流,主要挖掘生產力要素中勞動工具的潛力,與此同時又挖掘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的潛力,因而更具有全面性。綠色物流作為現代物流的發展方向,不僅為制造商降低物流成本,創造產品價值和服務價值,使之及時有效地轉移給用戶,而且在用戶的心目中創造了認知價值。認知價值是企業讓渡給顧客,且能讓顧客感受到的實際價值。認知價值是綠色物流企業建立顧客關系的基石。良好的認知價值會對綠色物流企業產生巨大的支持作用,帶給顧客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滿足感、信任感,使顧客需要獲得更高層次和更大限度的滿足,是綠色物流企業創造價值的綜合反映。更為重要的是:綠色物流創造的價值不只是從物流企業本身降低費用,提高服務水平的角度考慮,而是從用戶認知價值的角度考慮。隨著用戶環保意識的增強,政府調控力度的加大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用戶認知價值將會不斷提高,這為綠色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也是綠色物流企業制訂競爭戰略的理論依據。當然,綠色物流企業在提高用戶認知價值時應以能夠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為主要原則。

二、綠色物流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基礎之二 ——外部不經濟理論

“外部不經濟性” 理論是20世紀初由著名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提出,隨后由他的學生、英國經濟學家 A. C. Pigon 豐富和發展。外部不經濟性是經濟外部性中的一種,它指一種物品或活動施加給社會的某些成本或效益,而這些成本和效益不能在決定該物品或活動的市場價值中得到反映。經濟外部性的存在是因為當 A對B提供勞務時,往往使其他人獲得利益或受到損害,可是A 并未從受益人那里取得報酬,也不必向受損者支付任何補償。經濟外部性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外部經濟性,即某項活動對周圍事物造成良好影響,并使周圍人獲益,但行為人并未從周圍人額外獲益。其二是外部不經濟性。即某項活動對周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而行為人并未為此而付出任何補償費。外部不經濟理論反映了企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主要是外部不經濟性,如物流企業運輸配送加劇了城市擁堵,空氣污染等。表面看來,外部不經濟性是某一種物品或活動對周圍事物產生的不良影響。但若從經濟學角度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外部不經濟性實質上是私人成本的社會化。私人成本社會化,把自身贏利建立在他人受損的基礎上,這顯然不公平。同時,社會成本一般而言應大于私人成本,所以我們應使私人成本內部化,以使社會成本減少甚至消除。這樣外部不經濟性內化,就全社會而言,可以以較少的投入來減少較大的損失,這在經濟上亦有利可圖。目前,外部不經濟性的理論已廣泛被人們所接受,人們紛紛尋求使外部的經濟性內部化的辦法。其中最有益的辦法是進行回收利用,而回收利用正是綠色物流的一種基本功能。

三、綠色物流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基礎之三 ——效益統一理論

企業的基本屬性就是獲取經濟效益,如果沒有經濟效益,連簡單的維持生產都不能進行。但經濟效益必須和環境效益進行統一?,F實中盡管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有其對立和矛盾的一面,也有其統一的一面,具體表現為如下三個方面:其一是社會再生產與環境系統的統一,社會再生產通過索取環境資源和把廢棄物排入環境而把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聯成一個整體。其二是社會化大生產需要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局部企業和部門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較差的生態效益可導致全面、整體的經濟效益的降低。其三是經濟效益本身的內涵就包括環境效益的提高。提高經濟效益包括自然資源供給量的增加、自然資源生產要素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及廢棄物的結合利用,而這些皆有利于提高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后者是前者的自然基礎和物質源泉,而前者是后者的經濟表現形式,二者是統一的。而強調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目的都是為了社會效益,為了使社會各方面得到發展和改善,例如運輸工具的零污染排放、物流園區的合理規劃等等??傊?,要使人們有一個更好的社會生活環境,過一種較高環境品質的生活。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三者之間是辨證統一的,它們互為條件互相影響:在環保方面,三者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有良好的社會和環境效益,必有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企業實施綠色物流正是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三效益的統一。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部不經濟理論和三效益理論均為實施綠色營銷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石。

參考文獻:

[1]吳健安:市場營銷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長瓊:綠色物流的內涵、特征及其戰略價值研究.中國流通經濟[J].2004(3)12~14

[3]李培俊:綠色營銷的風險分析與防范.中國流通經濟[J].2004(2)53~56

上一篇:經濟倫理論文下一篇:現代科技發展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