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現代科技發展論文范文

2024-03-04

現代科技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喀斯特區;科技;發展;現代農業

廣西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發育十分典型的地區之一??λ固厣矫娣e8.95×104km2,占全區總面積的37.8%,其中石漠化面積達2.93×104km2,而且每年還以3%~6%的速度增加??λ固貐^主要分布于桂中的紅水河流域、柳江流域;桂西的左、右江流域;桂東北的漓江流域中下游兩岸。廣西貧困人口中約80%分布在石漠化區。石漠化已成為廣西喀斯特送的災害之源和貧困之源。石漠化使土地資源喪失,水資源更加緊缺,人地矛盾、人水矛盾日益尖銳化,大部分石漠化地區只能在石縫中種玉米等旱地作物,廣種薄收,維持著基本的口糧需求。石漠化縮小了石山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惡化了生態環境,成為阻礙石山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制約農村脫貧解困的主要瓶頸。因此,若不對石漠化進行綜合治理,廣西石山區將會出現一個嚴重局面。

喀斯特區一方面其生態十分脆弱,土地生產能力低,人口承載力弱,農業自然資源相對不足,尤其是耕地和水資源嚴重不足,成為限制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另一方面山區農業生產還大多采用傳統耕作方式,實行廣種薄收,粗放經營,土地資源多占少用,使得水土資源和肥料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效益低下,浪費嚴重。因此,應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科技的作用,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和自然的關系,重建和恢復生態環境,提高土地、水、生物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地產出率,從以資源為基礎的農業轉變為以技術為基礎的農業,從而擺脫自然、人口、經濟因素的束縛,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實現山區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為喀斯特區農業發展尋找新增長點,從根本上解決喀斯特區人地矛盾突出、區域經濟落后的現狀。為此,本文提出以下思路。

1、利用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生態農業,促進山區經濟發展。由于自然條件等原因,喀斯特區不少農民還采用漫山遍野式的傳統粗放的耕作方式進行糧食生產,但也僅僅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和維持簡單再生產,甚至連這都實現不了,反而惡化了生態環境。為改善喀斯特區經濟和環境狀況,必須走生態農業發展道路。所謂生態農業,就是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這既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發展的大農業,也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為更好地促進喀斯特區生態農業發展,首先,要改善和恢復喀斯特區的生態植被系統??λ固厣絽^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主要途徑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管理技術等。這可以從調整山區能源結構人手。通過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改變農村生活燃料主要靠薪柴的單一能源結構為煤、沼氣、太陽能、風能、水電等多種形式的能源結構,減少森林資源的消耗和對植被的破壞,促進山區植被恢復。同時也可以解放農村勞動力,為他們外出打工和當地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其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當地資源,加快生態農業發展??λ固貐^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立足并挖掘自身資源優勢,發展一些投資少、見效快的農產品生產,努力提高商品率,提高經濟效益。采用沼氣一種植(養殖)一生產加工模式,保護和恢復喀斯特生態環境,推動種養及加工業發展。如發展果、菜、桑、林、漁、茶、牧以及相應的第二、三產業等,形成擴大再生產的經濟循環方式,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再次,要調整種植業結構,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積極推動農村生產經營模式由過去單一的糧食生產型向農果林、農林牧漁或農林牧加工等多種模式發展。充分利用農村房前屋后、田間地塊周圍的空閑用地和富余勞動力發展種植業。將自己所經營的田、坡、水面、林地、果園、院落等空閑資源與其他生產要素組合,按生態農業原理和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促進各種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形成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尤其是大力鼓勵和扶持具有投資省、見效快、經營靈活等特點的庭院型生態農業,這很適合喀斯特區農村實際,容易為農民所接受。發展生態農莊就是一種模式。這是一種以種養業為中心,兼有生態建筑物(農居)、休閑、娛樂、度假、生態、旅游觀念經營為一體的生態大農業,是一種新型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最后,要加強對生態農業實施配套技術的開發研究。生態農業建設必須依靠科技,特別是喀斯特小流域生態環境整治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畜禽疫病防治技術、節水農業技術、旱地免耕技術、農業災害預測預報和生物防治技術、生態農產品的保鮮和加工技術等,促進農業的技術進步??λ固氐貐^生態農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激勵農業技術創新,加速農業技術變遷及選擇適合喀斯特地貌的技術變遷方向和內容,研究開發適合生態經濟農業的新技術,提高農業科技進步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份額。

2、依靠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促進山區現代農業發展。農業資源主要是指農業生產賴以進行的自然資源,包括氣候、土地、水和生物資源,它們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和源泉??λ固貐^可供發展農業的資源不足,主要是缺水缺土缺植被,從而影響了本地經濟發展。因此,發展喀斯特區經濟,首先要研究和發展節水節地型種植業??λ固貐^要把生物節水、農藝節水與工程節水結合起來,積極開展整地改土、蓄水保墑、集水節水技術開發和試驗,如采用聚壟耕作、修建魚鱗坑等多種措施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努力選育培植并推廣耐旱品種,通過問作套種和錯季節種植、立體種植等措施來提高復種指數,提高農作物的產出率。其次要加強喀斯特區生產種植經營模式的探索與試驗。雖同是喀斯特區,但不同區域其農業資源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如氣候、水土、植物資源等。環境條件不同,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也應有所差別。因此,各地究竟采取什么樣的生產種植經營模式,要通過科學的研究試驗。研究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林農復合經營模式,包括林農、林草、林藥、林果、林菌、林經等不同模式的種間關系和結構調控技術,以試驗探索出適于不同山地條件下喬灌草及農作物的優化組合方案。比如,為了大力發展經濟林,通過各單項技術的研究整合,形成不同山地造林配套技術體系。通過研究探索與實踐,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提高經濟綜合效益和環境效益。再次要積極培育、引進和篩選適于喀斯特區的新草種、樹種及農作物品種。要重視多用途植物品種的試驗研究與開發利用,尤其選擇具有耐瘠、耐旱特性和生長迅速、抗逆性好、分孽力強、鮮草產量

高、根系發達、護坡固土能力強的優良草種,如綠肥牧草品種光葉紫花苕等;要進行種草造林對比試驗,選擇優良鄉土樹種草種,篩選出抗旱抗逆性強、保水保土能力好及經濟價值高的樹種?,F適合喀斯特巖溶區的喬木樹種有青檀、滇柏、圓果化香、核桃等;灌木樹種有花椒、車桑子等;適于干旱、干熱河谷的樹種有胡桑、扁核木、川楝、余甘子等;積極引進國內外新品種并加強其生態適應性試驗研究,篩選出適宜于不同山地條件的優良樹種,如喀斯特山地引進的美國巖榆;干旱、干熱河谷引進的木豆、印楝、塔拉等;研究人工促進天然更新與植被恢復配套技術,包括補植、補播、人工促進萌芽更新對次生植被組成結構、物種多樣性和幼林生長的影響等;研究以水分高效利用為目標的林分密度調控及林分結構優化配置技術、確定合理韻初植密度。最后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新技術的推廣。由于農業技術在糧食產量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在播種面積呈現穩定乃至有可能下降的趨勢下,通過加大科技投入,促進農業技術進步,提高農業的技術含量,使喀斯特區的糧食質量得到保證,產量增加。積極推廣新技術,把現代農業技術與傳統精細農作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保護農業、保護生態環境,以實現環境保護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

3、喀斯特區進行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必須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發展喀斯特山區經濟,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必須從解決當地農民生存并不斷改善他們的生活人手。把治理環境與治貧相結合。若農民不脫貧,生存問題不解決,各種為生存所導致的不合理行為而造成石漠化的現象就難于根治。必須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首先,要解決各種山地的產權問題,為各種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創造條件。各種山地得不到合理利用和保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產權不明晰。因此,要對各種山地有一個長遠且明確的山地經營使用權(如50年或100年),使之責權利得到明確,為山地的長遠規劃利用并科學治理提供有效保障。其次,各種農業科技的推廣要以農民受益為前提。組織和引導農民從生產經營耕地為主,轉向經營丘崗、水面等非耕地為主,或轉向利用鄰近城鎮、交通要道的地理優勢發展第二、三產業,使農業類型由耕地型農業逐步轉向非耕地型農業,繼之向非農產業型農業推進,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要求,以農民的經濟乖j益為主導。如在執行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綠化、個體承包等政策措施時,要確保當地群眾的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在實施包括貧困人口異地安置與生態重建相結合示范工程、以林為主的生態恢復與重建示范工程、以林草地畜牧業為主的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化示范工程、解決生產用水的地頭水柜建設工程、科技扶貧示范工程、綠色工程沃土計劃等時,也應確保農民經濟利益不受損。最后,各種新的農業科技的采用要以市場為導向。要在農民中進行各種新產品的試種及推廣,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和論證,以省內外、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先導,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引導和組織農民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通過龍頭企業或其他經濟實體,將分散的小生產與統一的大市場銜接起來,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環節聯結起來,進行必要的專業分工和生產重組,實現資金、技術、人才、物質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形成大農業的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經營一體化,產品商品化??梢愿鶕絽^綠色產品資源的現狀優勢,選擇以下三個方面作為農林牧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突破口:中藥材加工,如杜仲、黃柏、石斛、五倍子、天麻等系列產品開發;牛羊肉系列產品開發;某些有資源優勢的經果林系列產品開發,如刺梨、獼猴桃、香椿籽等??傊?,在任何情況下,都應把農民的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經濟利益和生態環境利益結合,才得到農民的配合和支持,各種改革發展措施才能順利推進。

4、利用現代科技和喀斯特區豐富資源,興辦新產業,促進山地現代農業發展??λ固氐貐^有四大自然資源:礦產、水能、生物、旅游。發展喀斯特山區經濟就必須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首先,要加強科學規劃,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石漠化地區要改進生產經營方式,從以農牧業為主轉變為多種產業多種經營,農、工、副、商和旅游產業齊發展,拓寬收入門路,增加農民收入。如利用當地豐富的石頭資源發展建材產業,也可以利用巖溶地貌形成的優美風景資源發展旅游業,減輕當地貧困程度,從而減輕人口生產生活中的對植被的掠奪,或在石漠化地區搞封山育林育草、荒山造林、退耕還林(草)等植被和林業生態建設,恢復林草植被,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農林牧結合、種養加結合、農工貿結合、農科教結合深化農業產業化開發,主動迎合以營養保健、無污染為特點的新的消費需求,大力發展綠色產品加工業??梢赃M行中藥材產業化經營、牛羊肉系列產品開發、經林果產業化生產經營等。其次,利用喀斯特區土地結構,進行現代農業的綜合開發??λ固厣絽^一般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崗臺地、山間盆地、溝河谷、山塘水庫等土地類型。種類齊全的土地類型格局提供了多種經營的基礎條件,有利于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綜合發展。再次,利用當地動植物資源,發展特色經濟。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一方面市場上大部分產品都已供大于求,競爭相當激烈;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產品越來越挑剔,講究產品的特色和原生性。而廣西喀斯特山區生物物種資源達7476種,其中植物約4000種,脊椎動物717種,經濟昆蟲2677種,大型菌類82種;特種植物有硯木、金絲李和蘇木;還有蛤蚧、金茶花、田七等動植物資源??λ固厣降赜诌h離城市,無工業和生活污染。這些都為喀斯特山區大力發展適合現代城市居民所需的所謂綠色食品,培育發展一批質量安全、營養豐富、品味俱佳、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的優質名牌農產品提供了有利條件。如羅城野生山葡萄酒就是充分利用廣西石山區特有的多年生野生山葡萄資源進行開發的產品。由野生葡萄漿果加工成的優質山葡萄酒,市場一直供不應求。最后,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廣大農村地區經濟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產品賤賣。若能對一些原生土特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就可以大幅度升值,從而大大增加農民的收入,改善他們的生活。對喀斯特山地農業發展要加強資金投入、技術指導和市場開拓,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基地,并發展其加工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使農業由過去單一的低效益的初級原料生產向獲得高附加值、高利潤的農產品深加工和流通領域延伸,使大批的農民經濟收入大幅度提高,使農業的活動空間大大擴展,促進經營方式由過去分散粗放經營向規?;?、信息化轉變,從而從整體上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益。因此,要采取各種措施扶持和培育與當地農產品相關的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群,實現第一、二、三產業的互動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梢圆捎?/p>

“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提高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功能,強化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強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農產品生產與國內外市場的有效對接。通過建立實用技術的示范樣板基地,樹立典型,帶動大石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全面實施。如羅城野生山葡萄酒廠的發展,在生產區出現了釀造加工推動資源開發利用的局面。酒廠收購野生葡萄成熟漿果價格在2~2.5元/kg,給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山葡萄能增加石山植被覆蓋,有效涵養水土,保護當地生態。又如都安縣大力發展竹藤業,建設竹藤編織開發小區,引導各經營公司進入小區來發展,并建設規范、規模的竹藤編織工藝品交易市場和原料批發市場。然后通過示范引導、以點帶面,將藤編產業推廣覆蓋到全縣22個鄉鎮,擴大了生產經營規?!,F在都安縣已經開發出了上千種獨特的草芒竹藤產品,這些產品不但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已經成為貧困山區人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徑。

5、利用現代科技對喀斯特山區石漠化進行綜合治理。造成喀斯特地區石漠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原因。因此,要在綜合系統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等技術理論指導下進行多方面的綜合治理和防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在廣大農村地區要充分發揮村寨地處山區、農村飼養畜禽和秸稈草類發酵沼料資源豐富的優勢,實施以沼氣為紐帶、庭院種養為主體的“養豬一沼氣一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推廣沼氣池建設,以沼氣代燒柴,加快發展沼氣池、廁所、畜廄改造、太陽能熱水器和淋浴室、省柴節煤灶。真正解決山區農民生火做飯等問題,才可能真正做到封山育林,保護森林植被。其次,根據山區情況,落實以防止石漠化地區土壤流失為核心的技術措施,大力推廣“上保中治下開發”模式,即山體上部以保護為主,封山造林恢復植被;山腰以治理為主,發展經濟林木、中藥材和果樹;山腳谷地種植農作物。坡改梯、集雨水柜、沼氣池建設是石漠化治理的有效工程措施。實行等高線水平耕作,保土砌墻,改良土壤,荒山造林種草,開發巖溶水,修山塘、積水池,實行小流域治理,理水護土,提供生產用水,種植適生經濟作物,改漫山樵采為坡下房后營造成片薪炭林,改任意放牧為圈養牲畜,實行秸稈還田,石縫、石窩改種竹、木、藥,不種糧食不耕作等防止土壤流失技術措施。再次,推廣耕種新技術,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耕作管理技術的改善應以推廣優良品種、實行地膜覆蓋和套種輪作為切入點,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農業生產能力。在宜林地造林綠化,退耕還林、還竹、還草。丘陵山區采取造、封、改相結合的辦法,提高林分質量。實施以“增、提、改、防”為重點的沃土計劃,推廣低耗農業新技術,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行規模種植,連片開發,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強化組織、政策、技術調控,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管理與監督。最后,要控制好石漠化地區人口增長,對于已完全不能適宜人類生存的石漠化地方要實施生態移民,讓生態環境自然得到恢復。

6、喀斯特山區石漠化的治理需要多渠道籌集資金??λ固厣絽^石漠化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當地經濟比較落后,農民生活貧困,地方財政收入也一直入不敷出。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以及相關受益區域在資金上的共同投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石漠化防治不僅關系到當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且對下游地區乃至整個區域經濟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從國家到省、市、縣等各級都應高度重視。下游受益的地方政府在有財力的情況下也應該協助解決??梢酝ㄟ^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由國家向下游地區征收生態享受費用,并通過簽訂合同等方式,將資金部分返還給生態建設地區的居民,如果居民能完成合同,則繼續返還剩余部分,否則追回。這樣可以彌補因生態建設所喪失的機會成本,而且有條件的返還可以對當地居民進行約束,提高其保護生態的積極性?;蛘哂蓢野l改委和國家林業局撥出專項經費用于治理工作,同時也要求廣西設立相應的配套資金;或者喀斯特山區與沿海經濟發達但資源不豐富的地區聯合,獲得沿海發達地區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也可以采取一定的回報方式,如減免稅收,提供資金支持等方式,鼓勵企業參與喀斯特山石漠化的治理。加強各級政府的治理責任制,做到責任和資金雙落實,促使各級政府重視和加強石漠化的治理。只有通過政策、生態、工程等多種手段的綜合治理才可能見成效。

現代科技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為基本前提。這些基本前提包括農民的組織性、農業資源的可調配性、政府支農政策制度的完善性和長效性。文章就如何加強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農民組織、服務體系、政策制度等基本支撐條件建設作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現代農業;基礎條件;建設

[作者簡介]曾艷華,廣西大學商學院教授,農業經濟管理系主任,農業經濟管理、區域經濟碩士研究生導師,廣西 南寧 530004

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現代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其基本特征是:農業生產由經驗生產轉向科學生產,由手工畜力農具生產轉向機器生產,由小規模、分散生產轉向大規模、專業化、區域化、產業化生產,由低產、高耗、低效生產轉向高產、低耗、高效生產。二戰后,美、日、法、英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迅速,至今已到了相當高的程度,現代農業發展極大地提高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商品率,改善了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面貌。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農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現代農業發展卻步履蹣跚,傳統農業“小弱散”、農民田間作業“三彎腰”的粗放經營狀況至今仍未根本改變??v觀世界現代農業的發展,盡管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道路和特點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現代農業發展既需要農業經營者自身內在素質的支撐,又需要國家宏觀環境力量的大力支持。要加快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必須打破阻礙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桎梏,加強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基本條件建設。

1 引導農戶合作經營,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現代農業是高度組織化的農業。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農業實行的是一種“統分結合、雙層經營”、以戶為主的家庭式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經營制度對發揮農民個體積極性和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有著積極作用。但由于我國農業人口多、耕地面積少等客觀條件限制,農戶戶均耕地面積少、地塊小而分散,經營上各自為政,增加了政府及其他部門的支持和服務的難度,以致農戶組織農業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能力比較低。我國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加強對個體、分散農戶的扶助,提高他們組織農業生產、有序進入資源和產品兩大市場、自謀發展的能力。而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促進農民走合作、合伙、聯合共同經營農業的道路,尤其是在農民自身條件薄弱、缺乏集體經濟支撐、政府不能無限投入的情況之下,農民通過走聯合的道路,建立起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既有助于為個體農民與龍頭企業提供媒介,為政府宏觀調控農業提供作用點,推進農業現代化,又有助于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組織程度,改善農業經營狀況,增加農民收入,逐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促進單家獨戶的農民聯合經營農產品產供銷,關鍵在于:

第一,政府在經濟上應予以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和其他涉農經濟活動上的稅收優惠,增加政府擔保和投資,提供水、電使用費的支持和事業費、管理費、農業生產資料的補貼,扶助農民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活動。

第二,政府在政治上應賦予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更多的寬松政策、民主權利,承認農民、農戶的產權,界定其經營性質、活動范圍,規范其經營行為和活動方式,維護其合法權益,并賦予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參政議政的權利,予以充分的話語權,予以政治上的平等與獨立。

第三,政府應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尊重農民的意愿,不干預農民辦合作社,不包辦農民合作社。應根據當地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民的客觀實際需要,對農民合作聯合予以正確的引導,總結一些農民自我發展的成功經驗并加以推廣示范,使辦社從“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方向轉變。

第四,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臺貫徹落實該法的具體辦法或條例,各級政府要制定一些具體做法,對現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進行調查總結,解決存在問題,引導其健康發展,使其成為現代農業發展主體和中堅力量。

2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引導農用土地有序流轉和集中

現代農業是規?;r業。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后,我國農戶土地經營規模普遍偏小,目前全國人均耕地不足1.4畝,農戶戶均耕地不足5畝。農地經營零星、分散,帶來農業服務難度大、成本高,不利于機械作業、科技推廣,影響土地利用率、農產品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發展現代農業,實現我國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大規模種植,必須在我國現行《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基礎上,把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組織起來,把分散農地有序集中和向種田能手流轉,以利于整合農地資源,平整農地,節約用地,提高農地集約化程度和綜合利用效率。而促進農地有序流轉和集中的關鍵,是確保農地擁有者、占有者和使用者獲得可持續的合理土地收益,使土地流轉、集中后面臨的風險最低。當前,我國有許多農民外出打工撂荒土地,或其后人離農自己無力耕種土地,或經營不好土地,但他們又不愿放棄土地、租出土地,主要原因是這些農民對土地增值的期待和依靠。要消除農民暫時失去或長期、永久失去土地的顧慮,必須完善土地經濟補償和社會保障等制度。

第一,提高農地租金。建立健全國家土地評價制度,根據土地的自然與經營狀況和農地稀缺的客觀國情,對農地進行科學評價,合理確定和發布不同時間段各類農地基準價,為各地農戶出租農地提供科學參照。此外,依法設置一些條件,允許土地使用權拍賣。這樣,既利于撂荒土地的農民看到自己閑置土地所帶來的自身利益損失,加快閑置農地的出租,又可以避免土地資源浪費,促進經營者的農地集約利用。

第二。允許集體農地直接進入一級市場。農村集體農地直接進入市場,既能夠大大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的收入,讓閑置農地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又能夠滿足那些需要土地進行規模經營的農業公司的需要。國家通過從市場直接購買農村集體土地,可以將農村土地收歸國有,用于農地儲備,調控農地市場和土地資源,還可以拍賣、租賃給專業農業公司進行規模經營。

第三,鼓勵農民以農地參股經營農業公司。國家對農民以土地入股組織的農業公司,在稅收上應予以減讓,在貸款資金上予以支持,在農業生產資源供應上予以補貼,在進出口貿易上予以便利,以鼓勵農民合作經營農地,促進農地規模經營,實現規模種植、專業化生產。

第四。鼓勵農民放棄土地。國家和農村集體對自愿放棄土地的農民,除了給予他們職業轉換必須的培訓教育之外,還應給予他們農業退休金,把他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之中,讓他們安心離地、離農。

3 建立農民素質保障體系,實現精英治農

農民是現代農業的主體,沒有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就沒有現代農業的發展。目前我國有鄉村勞動力5.3億多人,其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的有3億多人。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及飲食營養需求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村教育與醫療事業的發展,我國農業勞動力身體狀況、受教育程度、科技知識水平有了較大改善。但從總體情況看,我國農業勞動力的教育科技素質仍適應不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一是我國農村醫療保健條件仍比較差,農民的預期壽命比發達國家短,身體健康狀況不理想;二是農民文盲半文盲仍有一定比重,與城鎮居民教育素質比,仍有相當大差距,尤其是婦女;三是農民享有的科技資源總量比較低,特別在我國的西部地區;四是農業強勞動力外流現象突出,留守勞動力老齡化、婦孺化趨勢明顯,農業勞動力總體素質普遍下降。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有知識、懂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身體、文化、科技綜合素質,需要建立一套促進農民綜合素質持續提高的體系,從農業勞動力的形成、成長、開發、利用等多方面人手,對傳統農民進行現代培育。

第一,完善全民健康保障體系。一是完善計劃生育工作,確保農村人口優生優育;二是解決鄉村居民飲水、飲食安全問題,減少農村人口營養不良;三是加強農村居民醫療衛生保健工作,防病治病,確保農業勞動者身體健康;四是廣泛開展鄉村社區體育健身運動,增強農民體質。

第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體系?,F代農業不是一日可以建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一代代農民前赴后繼來建設。重視和加強農村少年兒童義務教育,并通過強制性措施和法律手段保障這一群體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使人人有書讀、受到教育,以利于現代農業人力資源的形成和儲備。

第三,完善農村繼續教育體系。建立國民終身教育體系,使人人獲得更新知識、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的機會。對農村廣大成人,首先是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其次是實施“綠色證書”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開展農業先進適用技術“一技一訓”活動;再次是加大對農村經濟“領頭羊”、農民創業帶頭人的培育力度。

第四,建立新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制度。要立足于從根本上減少農民,建立促進農民有序轉移的長效機制,有計劃、有步驟地培訓技能型勞動力,在為城市工業化輸送產業大軍的同時,緩解農村人多地少的壓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空間環境。

4 健全農業科技研發推廣體系,推進農業科技成果應用

現代農業是高度技術化的農業,具體表現在: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動物飼養、土壤改良、植物保護等農業科學技術的迅速提高和廣泛運用;電器化、自動化等現代農業機械體系的形成,技術經濟性能優良的耕耘機、播種機、聯合收割機、農用汽車、農用飛機和其他林、牧業農業機器設備以及電子、原子能、激光、遙感技術——人造衛星在農業領域的廣泛運用;經濟數學方法、電子計算機等現代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企業管理中的廣泛運用。目前我國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并不廣泛,農業裝備總體水平低,除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少數省、區外,現代農業機械、農業工程技術在其他省、區農業中的運用并不多。其主要原因為,一是近十年來我國人事制度改革及機構調整,現存的基層農業技術研究及推廣機構人員減少,許多縣、市農業局已不進農業技術人員,基層農業服務站、所推廣人員青黃不接,后繼無人,基本處于“網破、人散”狀態;二是農業研發推廣基金有限,許多農業推廣機構由于缺乏人員、經費,農業技術服務已近癱瘓;三是農民研發能力薄弱,子女讀書、看病就醫、建房等開支已花費了農民大部分收人,農戶農業科技投入很少;四是農業技術研發創新投入大、周期長、風險大,成果形成與推廣相對緩慢;五是農戶經營分散,給農業科技推廣帶來高成本和低效率。要推進科學技術在我國農業中的廣泛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基礎工作是:

第一,完善我國農業科學技術開發與推廣體系。建立起國家、地區、企業分級管理,植物學、動物學、遺傳學、物理學、化學等研發門類多元,推廣服務網絡覆蓋縣、鄉、村、屯的組織機構完善、服務門類齊全、運作高效的發達農業科技開發和推廣服務體系。

第二,建立科學合理的用人制度。要徹底消除唯“關系”是論的用人潛規則,讓“德才”兼備的農業院校畢業生,包括農業經濟管理人員、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等,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招考、選拔、任用的方式,進入農業機關、院所、服務站、農業企業,實現精英治農。

第三,強化國家農業科技研發推廣的無償支農職能。增強政府在農業氣象預報、農業病蟲害防治、良種良法推廣普及上的服務性,通過予以農業科學技術研發推廣機構、農業教育培訓院所等足額經費,加強對國家支農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等,支持農業院校、科研機構、農業推廣部門為農業經營者提供無償農業技術援助。

第四,加強現代高新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加強生物及生物質能源技術、農業太空衍生技術、農業工程技術、循環農業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系統管理技術等高新農業技術開發,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

5 建立可持續的農業投入機制,支持農業基本建設

農業基本建設是現代農業開發的重要基礎,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它直接或間接地為農業簡單生產與擴大再生產服務。農業基本建設包括國家、集體、個體等所有制下的農、林、牧、副、漁各業中生產、儲運、加工所需的固定資產的添置、更新和擴大,譬如,整理土地、修筑梯田、興修農田水利、購置農用機器、建設漁場及林場、興建畜舍和飼料加工廠以及修筑道路等。改革開放后近30年來,我國農業基本設施建設并不如意,林、田、水方面沒有持續得到建設,毀林開荒、削埂為田、水利失修、田塊小化、耕路損毀等現象突出,嚴重削弱了農業生產能力。目前國家每年農業支出占國家財政收入8%左右,其中,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各項農業事業費、基本建設支出、科技三項費用各占72%、24%、O.6%,農業基本建設與科技三項支出比較少。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在農業基本建設上形成可持續的、長效的投入機制:

第一,建立多元化的農業基本建設投資體系。農業基本建設要以國家、集體投入和建設為主,農戶投入和建設為輔:在大型水利建設、田地平整治理、林業生態建設、道路網絡和農業信息網絡建設上應為國家投入和建設;鄉村集體用水源、水渠、曬場、農機用具、田間道路等建設,應由集體負擔;農戶農地生產基本建設,以農戶投資建設為主。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三方利益關系,建立起國家、集體、農戶三級農業持續投資體系。

第二,建立持續增長型農業基本建設投入機制。加強中央與地方政府對農業基本建設的全面

規劃,合理確定農業基本建設的規模、項目、結構和速度,加大農業基本建設資金投入,確保國家和地方農業投入的長期性和穩定性,確保農業基本建設投資不下降。

第三,完善國家農業補貼政策。進一步加大國家對農業的財政補貼力度,對農民購買的良種、化肥、農藥、農機具等農業生產資料,對農民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所作的各種努力,如進行規模生產、產業化經營、擴大出口等,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支持和鼓勵農民采用良種、良法進行現代農業開發生產。此外,還要加大適應現代農業的農產品補貼力度,增強農業競爭力和農民應對風險的基本生存能力,使農民順應市場體制的深入發展。

6 培植農業經營大戶,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現代農業是高度社會化的農業,意味著農業企業規模擴大,農業生產的區域分工、企業分工日益發達,“小而全”的自給自足的生產被高度專業化、商品化的生產所替代,農業生產過程與加工、銷售以及生產資料的制造和供應緊密結合,形成農工商一體化,農業由孤立的個體生產轉變為分工細密、協作廣泛的社會生產。我國要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現代化的水平和效果,必須從農業經營主體人手,加快種子公司、農機公司、化肥公司、農藥公司、種蛋場、孵化場、飼料加工廠、禽畜育肥場、屠宰場、農產品運銷、物流公司等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經營大戶的培育,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發展。因為農業經營大戶和集體經濟在規模經營、資金運用、科技研發和推廣、抵御市場風險、提高市場競爭力、謀求政府支持、經營效益取得等方面,比身單力薄的個體農戶更具優勢,更容易成就現代農業事業。為此:

一是對小規模農戶的合作聯合,以及上規模農業企業經營,應給予資金融通、稅收優惠、項目規劃、用水用電上的支持,鼓勵農戶和農業企業進行產業化經營,走產供銷、農工貿一體化發展道路,支持小規模經營戶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經營大戶走向更大、更強。

二是在稅收、貸款、補貼、項目上,鼓勵和扶助鄉、村、屯等集體發展經濟,支持村民委員會整合鄉村土地、資金、勞動力、農業生產技術等農業生產資源,恢復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集體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貯、運、銷,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組織和實力支持。

7 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輔助農業發展

現代農業是高度服務化的農業,在其產前、產中、產后包含了種子繁育、科技推廣、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田灌溉、病蟲害防治、農產品貯運加銷以及風險承擔、資金融通、信息提供等系列服務。目前我國農業服務體系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的差距較大,尤其在風險承擔、資金融通、信息提供等方面。農業服務體系作為現代農業開發的重要內容和必備條件,其不完備性必然影響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除抓好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等農業“五站四所”建設外,還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

第一,建立完善的風險承擔體系。農業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過程,面臨著自然的、人為的與經濟的多重風險,要規避這些風險.應建立起國家農產品儲備制度、農業保險制度、企業儲備基金制度、社會征信與信用制度、市場預測制度和商品交易所制度,建立起國家與地方、政府與企業、個人等多層次、多元化的風險承擔體系。

第二,建立完善的融資支持體系。農業是一個弱質的生產部門,其產前、中、后各環節都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尤其是資金的支持。建立起以農業政策銀行、農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國家金融為主體,信用社、民間金融為輔助的農業融資體系,為農業生產提供資金,解決農業經營資金不足的問題。

第三,建立完善的信息提供體系。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是農業經營者和管理者進行經營判斷和管理決策的重要條件,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有發達的信息網絡系統作保障,作為農業產、供、銷的指示器。為此,我國應建立起發達的農業信息系統,包括發達的信息采集系統、電腦處理系統、通信系統、經營系統等。

8 建章立制,加強農業生產經營規范管理

現代農業是規范化農業,它不僅需要農業生產經營者本身在農業供、產、加、銷全過程按照市場需求、國際慣例去做,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而且需要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農業管理部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律令,對農業生產經營者的行為進行正確引導,使之朝著健康、有序、規范和高效的方向發展。對此,中央與地方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生產經營各環節的行政管理和經濟干預,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進一步完善落實好國家的土地承包、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權益、退耕還林、土地管理、農產品安全生產及運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政策,健全農業資源普查和區劃、土地利用、農業氣象和病蟲害預報、農業標準化生產、增加農業投資和信貸、農產品儲運流通、現代農業建設項目等制度,進一步完善落實《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鄉鎮企業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水土保持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水利法》《種子法》《合同法》《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動物檢疫管理辦法》《農藥管理條例》《進口獸藥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法》等法律、法規、規章。通過建章立制,以法治農,大力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羅運貴

現代科技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分析緬甸農業科技發展及中緬農業科技合作現狀并提出建議,為探尋兩國農業科技合作開展途徑提供理論參考?!痉椒ā坎捎谜{查分析、比較研究和文獻研究等方法分析緬甸農業科技發展現狀,明確優勢及薄弱環節;分析中緬農業科技合作現狀;根據緬甸農業發展特點及中緬科技合作存在問題提出針對性意見和建議?!窘Y果】緬甸農業資源稟賦優越,但農業科技發展滯后,具有多方面的技術需求,包括作物生產技術、畜禽和水產養殖技術及其配套設施、農產品加工技術、農業機械研發技術等。目前中緬兩國農業科技合作基礎良好,并逐步建立副部級、國家級農業合作機制,但仍存在農業科技資金投入少、合作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及人力資源瓶頸難以突破的問題?!窘ㄗh】針對緬甸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在農產品加工、動植物引種改良及病害防治、肥料應用、耕地開發等領域深化援助合作路徑;充分運用我國海外園區建設經驗,推進農業科技產業園區合作;進一步調動地緣優勢省區農業高校資源優勢,支持緬甸農業教育發展。

關鍵詞: 農業科技;發展現狀;緬甸;中緬合作;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us of development; Myanma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收稿日期:2019-02-24

作者簡介:*為通訊作者,覃澤林(1968-),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工作,E-mail:alinqin@gxaas.net。溫國泉(1976-),編審,主要從事東盟農業與國際技術轉移研究工作,E-mail:4157040@qq.com

0 引言

【研究意義】緬甸地理位置優越,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也是“一帶一路”在西南方向實施的關鍵節點(李晨陽和宋少軍,2016)。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一帶一路”的提出使中緬農業合作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兩國農業合作的不斷深化是必然趨勢。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中緬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能夠充分利用雙方農業條件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對加速兩國農業資源及技術的互利共享及推動農業快速、穩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厩叭搜芯窟M展】Kyaing和蘇曉峰(2012)認為緬甸在生物技術方面需進行更多的國際交流合作,科研體系也亟待改善。盧品慕(2012)認為中緬雙方應注重農業開發,可開展農作物良種制種技術、煙草生產技術、雜交水稻技術等方面的合作,進一步滿足雙方對農業技術合作開發的期望。劉家力(2015)從緬甸農產品貿易市場開發的角度分析,認為加強中緬農業技術合作是順應兩國國情的對策,有利于解決我國農業科技產能過剩的問題。張蕓等(2015)認為緬甸農業發展受困于落后的農業技術及匱乏的資金,因此我國應積極探索農業開發與技術援助相結合的模式,利用援外項目帶動農業“走出去”,支持我國企業或機構在緬甸開展技術合作。近年來,中緬兩國跨境農業合作項目已獲得巨大發展,截至2015年中緬跨境農業合作種植面積已突破1.33萬ha,農業合作項目持續增多(喻文才,2016)。甘妮(2016)認為糧食作物良種繁育、種植技術推廣、農業機械化和網絡化及畜牧獸醫等可作為中緬農業合作的重點領域。杜蘭(2017)認為在中緬國際合作中,農業是一個前景廣闊、深受歡迎的行業,我國可通過為緬甸提供農機設備、輸出種植技術、培養技術人才等,更好地惠及當地人民。原瑞玲(2017)以農業投資為出發點對中緬農業合作現狀進行研究,認為中緬農業生產要素優勢具有互補性,種質資源及其栽培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農業機械技術等應作為中緬農業合作的重點領域。張鑫(2017)認為要打造跨境次區域農業產業一體化合作體系,我國應加大對緬甸等東盟農業技術落后國家的技術輸出力度,在雜交水稻技術、農業機械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及生鮮冷鏈技術等方面加強合作。朱月季等(2018)認為緬甸自然條件及農業資源優越,但農業基礎較差,對農業技術有較大需求?!颈狙芯壳腥朦c】目前,關于中緬國際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貿合作、投資合作、產能合作等,而關于農業科技領域合作的研究鮮見報道?!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對緬甸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中緬農業科技國際合作進展進行分析與評價,找出國際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議,為中緬農業科技合作的穩健開展提供理論參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 1 數據來源

數據主要來源于研究團隊赴緬甸調查收集的2005—2015年緬甸農業發展信息,并查閱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FAOSTAT)2013—2017年緬甸農業生產數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世界各國紀實年鑒(The CIA World Factbook)、世界銀行公開數據(World Bank Open Data)等。結合以上相關文獻數據及官方機構公開信息,對緬甸農業科技發展及中緬農業科技合作進行分析與評價。

1. 2 研究方法

采用調查分析法、比較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對緬甸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評價與分析,采用缺點列舉法提出當前中緬農業科技合作主要存在的問題。

2 緬甸農業科技發展及中緬農業科技合作現狀分析

2. 1 緬甸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緬甸的生態環境優良,物種豐富,土地廣袤,水域潔凈,河流系統發達,勞動力充沛且成本低,具有優越的農業資源條件。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力量,以農業為基礎的各行業在國內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長期受制于西方國家的外交孤立和經濟制裁,緬甸政府雖然堅持改革開放,高度重視農業發展,但農業科技水平仍較為落后,農業研究力量薄弱,勞動力素質不高。

2. 1. 1 勞動力素質及農業教育水平較低 緬甸勞動力規??捎^,但勞動人口教育程度普遍較低,2016年國民識字率僅為75.6%(World Bank, 2018),主要勞動力中受過初等教育的人口僅占65%(宋海燕,2017),中學入學率約40%(張蕓等,2015)。青少年是緬甸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截至2017年,緬甸高等院校入學率僅為16%左右(World Bank, 2018),涉農高校數量較少,主要為獸醫科技大學、耶津農業大學和曼德勒科技大學(生物技術系)等,教育規模難以滿足農業科技的發展需求,大部分勞動力僅能從事技術水平要求較低的工作。緬甸政府設有農業灌溉部、畜牧、水產和農村發展部及農業研究部等科技主管機構,但由于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運行機制和管理職能沒有建立健全,科技管理運行系統化程度較低。

2. 1. 2 作物生產技術無法滿足生產需要 緬甸田多人少,耕作方式仍較粗放,缺乏規?;拇筇锕芾?。作物育種進展緩慢,缺乏抗性好、質量高的優良種質資源,制種技術落后,作物總產量及單位面積產量普遍不高,嚴重制約了農作物的創收。由表1可知,緬甸優勢作物中除豆類單產較高外,其余4種作物均與我國及世界平均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其中,芝麻單產比我國少1000 kg/ha左右;水稻單產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約1000 kg/ha,與我國差距也較大;橡膠單產均落后于我國及世界平均水平400 kg/ha以上。在病蟲害方面,緬甸水稻病蟲害發生情況較輕,主要防控由于高溫多雨條件下稻田受澇導致的水稻白葉枯病;近年來果實蠅對當地果蔬為害較嚴重,豆類病毒病的發生也較明顯。

2. 1. 3 養殖技術及配套設施難以支撐產業發展 緬甸畜牧業的工業化起步晚,養殖技術薄弱,引種力度較小,養殖品種多為本地資源,幾乎沒有進行品種遺傳改良;養殖方式落后,對動物病害研究水平較低,實驗設備陳舊匱乏,流行病應對及防控能力弱,從而直接影響產量,產品常面臨出口困難及價格低廉等問題。緬甸水產資源豐富,但養殖技術整體落后,飼料技術、病害管理及養殖管理等方面仍有待提升;由于水產養殖方面吸引外資乏力,因此資金籌備及技術開發難以進行,基礎設施差,捕撈設施以傳統漁船、帆船及獨木舟為主,遠洋捕撈能力較差,行業發展緩慢。

2. 1. 4 農產品加工技術落后 緬甸的農作物采后加工技術匱乏,遠不能滿足發展需求,僅能生產基礎加工產品。以稻米采后加工為例,緬甸稻米干燥設備應用時間晚,在國內幾乎未普及,干燥技術落后,在脫粒、干燥時稻米損失量達全國稻米總產量的10%,雨季時更甚(孔志堅,2011;陳玉鳳,2014),稻米深加工技術水平低,米質較差。漁業方面,緬甸主要使用傳統方式進行水產品加工,如煙熏、腌制、脫水及制作魚醬和魚露等(劉寶祥,2011),主要面向國內供應。用于出口的水產品需進一步加工,但目前緬甸基礎速凍設備數量有限,符合國際市場標準的冷凍設備極其缺乏,直接影響了出口價值。

2. 1. 5 農業機械研發技術及推廣尚未成形 緬甸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不高,截至2016年,緬甸的農機化水平仍只有10%(李振興,2016),農民對農業機械的認知度較低,政府也尚未建立農機推廣部門,相關培訓開展較少,技術應用水平低。由于緬甸耕地分布零散,且多為小塊田地,大型農機的田間使用率很低,加之設備零件常年短缺,政府所設的國營農機站點經營不善,全國多數農民主要依靠牲畜和人力進行耕作(彭彬,2006),生產效率很低。

2. 2 中緬農業科技合作現狀

我國與緬甸同為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員國,目前我國已成為緬甸最大貿易伙伴及投資來源國(馬強,2015),農產品為兩國重要貿易產品之一,加大農業合作力度勢在必行。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開展農業科技國際合作,有助于從根本上提高農業合作質量及成效,推動雙邊農業發展,提高國民經濟水平,達成共贏。在“一帶一路”倡議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倡議背景下,中緬兩國農業合作進入關鍵機遇期,近年來雙邊合作穩健推進,取得了不少新進展。

2. 2. 1 政府部門合作力度加大 2014年11月,我國農業農村部(原國家農業部)與緬甸畜牧水產和農村發展部共同簽署《中緬畜牧漁業合作諒解備忘錄》,計劃此后5年我國為緬甸培訓300名農業技術與管理人員,并通過建立培訓中心、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及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等方式,結合小額農業貸款援助,共同推動中緬農業合作深入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14)。2017年我國政府共為緬甸政府培訓農業主管官員和技術人員637人,主要傳授我國近年來取得的先進農業種植理論和技術,同時向緬方提供5億元人民幣無償援助,專門用于農業職業技術中心、農產品質量控制中心、雜交水稻中心、示范農場及人力資源開發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緬甸聯邦共和國大使館,2018)。2018年1月,中緬兩國代表在內比都簽署瀾湄合作專項基金緬方項目協議,中方資助緬方約240萬美元開展包括水稻良種培育及優化種植、咖啡產量和質量提升、農村發展和蔬菜栽培技術轉移、水果與蔬菜安全優質種植技術等10個項目。

2. 2. 2 地方機構及企業合作密切 中緬地方層面農業科技合作主要以交流互訪、開展培訓等形式為主,具有良好合作基礎及經驗。自2009年起,在我國農業農村部的支持下,四川、云南等省份的科研機構與緬甸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科技交流合作。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云南農業大學等農業科研院校成為中緬農業科技合作的“先鋒隊”,共建“中緬農業聯合研究中心”,在食品科學研究及農業科技教育等方面開展合作,并共同建立中緬農業研究院。除此之外,我國騰沖、臨滄、瑞麗等城市政府及云南海外投資有限公司、云南德宏州貿易商會等企業、組織也在全方位推進對緬農業合作。近年來兩國地方機構還開展了許多人才培訓活動,培訓內容涵蓋畜禽養殖、水產養殖、作物栽培育種、病蟲害防治、水利灌溉、農業機械及農業現代化等。我國其他省份與緬甸的合作往來也日趨頻繁,如2018年江蘇省受邀在緬甸建立農業科技示范產業園,對緬甸主要作物進行改良及示范推廣,提高緬甸農產品質量及市場競爭力。

2. 2. 3 農業科技合作機制不斷完善 2014年9月,中緬兩國農業部長共同簽署《關于加強農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成立農業、畜牧獸醫及漁業合作分委會,建立副部級農業合作機制,為雙邊農業科技合作提供了有利指導和有力保障;2014年11月,中緬兩國共同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關于深化兩國全面戰略合作的聯合聲明》,雙方決定成立中緬農業合作委員會,進一步從國家層面完善兩國農業合作機制,并于2016年6月成功舉行中緬農業合作聯委會第一次會議,明確農業科技、種植、水產養殖等領域在內的農業合作導向。

3 中緬農業科技合作面臨的問題

中緬兩國農業互補性明顯。緬甸資源條件優越,但由于技術較落后,許多農業資源存在無法開發、開發程度低或過度開發的問題,農業發展受到限制;當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迅速,但作為一個農業資源絕對量豐富、相對量貧乏的資源約束型國家(劉慧,1998),發展受環境和資源約束的問題日益凸顯,農業結構亟待優化(張蕓等,2015)。新常態下,我國應與國際農業進行全方位對接與合作,以解決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尚永輝和魏君英,2017)。此外,中緬兩國互為友好鄰邦,山水相連,邊界線長達2186 km,開展合作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等投入,相近的距離為合作項目的順利啟動及成本的縮減等提供了便捷的條件,但還面臨一些急迫的問題。

3. 1 緬甸農業科技領域投入過少,農業發展受到制約

緬甸本身屬于不發達國家,政府在農業領域所提供的資金十分有限,農業研究資金投入強度極低,每100美元農業GDP中,用于農業研究的費用僅為0.06美元,遠低于亞洲平均水平0.41美元(Haggblade,2013),所提供的優惠政策也尚未健全。同時,緬甸由于長期經濟失衡,外債規模較大,多數外資企業投資時優先考慮投資金額少、風險低、成本可短期回收的項目,因此農業科技發展緩慢。

3. 2 緬甸高等教育長期缺乏導致人力資源瓶頸難以突破

由于歷史原因,過去的20余年里緬甸高等教育包括農業教育在內的各行業人才極度缺乏,緬甸農業發展在根本上受到了影響。如今,緬甸農業高等教育已有了很大進步,但高等教育仍屬于精英教育,招生規模小,覆蓋范圍窄,因此農業人力資源瓶頸難以在短時間內突破,尤其缺乏懂農業、懂外語的國際合作人才,導致先進國際農業技術欠缺,農業科技發展不力。

3. 3 中緬科技合作規模小,抗風險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兩國的絕大部分科技合作項目以我國為主導,合作中主要以我國的科技輸出為主。目前緬甸在我國農業對外合作中尚未有明確定位,合作整體布局、項目推進等缺少國家層面的指導,政府、地方機構及涉農企業未能形成合力以對緬甸農業進行合作開發(劉祖昕等,2015)。同時,目前兩國農業科技合作主要以地方機構項目及涉農企業項目為主,大部分集中在地理位置優越的云南省,其他?。▍^、市)的合作項目開展相對較少,這些項目能依靠地緣優勢發揮重要的橋梁作用,但總體仍具有一定的單一性、獨立性和分散性,欠缺潛在的鄰里效應和抱團應對能力,集中性相對較低,制度優勢小,影響和輻射范圍較窄,抗風險能力相對不高,農業科技合作缺少有效保障。

4 加強中緬農業科技合作的建議

農業基礎薄弱是緬甸對外開放、尋求國際合作的現實條件之一,秉承“一帶一路”倡議的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則,我國正主動與沿線國家的合作需求積極對接。同時在當前民主化轉型的社會背景下,緬甸政府也應更加注重國際合作項目的社會效應,強調項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樸光姬和李芳,2017)。綜上所述,中緬農業科技合作應針對緬甸現階段農業科技發展特點及薄弱環節,結合政府及社會的農業發展訴求,進一步拓展合作方向。

4. 1 針對緬甸農業科技發展現狀,深化援助合作層次

4. 1. 1 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輸出,推動農產品加工行業發展 技術和設備的落后導致緬甸農產品質量、價格難以提升,極大地打擊了農業從業者的積極性,削弱了緬甸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我國可向緬甸輸出先進加工技術及先進生產設備,推動行業發展,重點提高稻米、豆類、芝麻及水產品等重要出口創匯產品的加工質量,創造產品附加價值。隨著行業的發展,還能創造大量初級農產品加工崗位及高級技術崗位,對充沛的農業勞動力進行充分利用,促進就業,調動農民積極性,進一步擴大行業規模。

4. 1. 2 重視動植物病害防治技術,開展品種引進及改良工作 除生產能力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之外,動植物病害防治技術的欠缺也是緬甸養殖產量低迷的關鍵原因之一,因此應注重疫病防控研究,提高病蟲害預測預報能力,建立完善的防控流程和體系,加強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在作物方面,可引進優良種質資源,加速遺傳改良和繁育,建立種子市場體系和推廣體系,擴大新品種種植區域,打破緬甸作物單產多年來無明顯提高的局面;在畜牧業方面,應引進優質高產品種來對本土品種進行改良,同時注意遏制珍稀經濟動物交易,保護當地特有經濟動物多樣性,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留遺傳資源。

4. 1. 3 合理研發和應用肥料,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通過輸出肥料研發技術,增強緬甸的肥料自主生產能力,提高產能,削減對進口肥料的依賴?;适蔷挼榈闹饕柿?,有機肥料目前應用仍較少,大量使用化肥易破壞緬甸現有的優良農業生態環境,應提倡和引導種植戶科學使用化肥。今后雙方可重點開展有機肥料研發合作和推廣,提高肥料使用成效和作物產量,降低環境破壞風險,將農業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轉變。

4. 1. 4 開發宜農耕地,擴大灌溉面積 緬甸政府一向重視耕地開發,但由于技術水平限制,全國仍有多達600萬ha的棄耕地,墾荒機具得不到合理利用,導致浪費。我國可通過耕地地理建設與土壤改良利用、耕地資源合理配置與種植結構調整、科學施肥及耕地質量管理(王愛平,2018)等措施,為緬甸合理開發耕地資源,擴大可灌溉土地面積提供幫助,并結合作物種類、不同地區和地貌等氣候及水文條件,推廣適宜的節水灌溉技術,幫助其建立健全耕地開發與利用體系,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擴大農業生產面積,提高農業產量。

4. 1. 5 充分考量緬甸生產現狀,合理引進農業機械設備 緬甸政府正不斷采取措施加速農機化進程,農業機械化作業比例逐年增加。我國應及時整合符合緬甸當前需求的先進農機貨源,進一步開拓緬甸農機市場,同時輸出農機研發技術,從根本上幫助解決緬甸農機化的問題。但由于緬甸目前仍以小農經濟為主,耕地較分散,地塊面積不大,農戶對小型農機需求較急切,因此應避免盲目幫助引進大型機械設備,以手扶拖拉機、插秧機、動力耕整機、割曬機、脫粒機等小型農機為主。

4. 2 充分運用我國海外園區建設經驗,推進農業科技產業園區合作

海外園區為中緬雙方認可和扶持的合作項目,具有一定的政策優越性,同時還具有產業集中、規模大、易形成產業鏈等優勢,合作風險相對容易控制,是較成熟的合作手段,總體應用價值高,近年來緬甸對此的合作意愿也漸漸加強。海外農業科技產業園區合作有利于緬甸農業科技產業規模的擴大,還能將農業技術研發與農產品加工、生產、經營等相關環節有機結合,形成日趨完善的農業產業價值鏈,推動農業科技合作成果轉化;我國也能借此發揮農業資源開發能力和農業科技發展優勢,進一步實現農業技術“走出去”,打造海外農業發展新平臺。

4. 3 進一步調動地緣優勢省區農業高校資源優勢,支持緬甸農業教育發展

應將農業高等教育作為合作重點之一,通過高校扶持的方式開展農業教學與科研合作,以突破緬甸農業科技人才瓶頸問題。如2017年云南農業大學支持緬甸耶津農業大學建立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并組建兩校農業科技教育中心,填補了緬甸農業高校食品科學方面的空白。建議進一步調動云南、廣西等優勢省區乃至全國各省份的農業高校資源,擴大對緬甸農業高等教育的扶持規模,通過設立新學院、實施交換生項目、高校教師互換培訓項目等,加速資源流動,提高資源共享效率,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素質。

參考文獻:

陳玉鳳. 2014. 緬甸大米出口貿易發展研究[D]. 南寧:廣西大學. [Chen Y F. 2014.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export trade of Myanmar rice[D]. Nanning: Guangxi University.]

杜蘭. 2017. “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中國與緬甸的經貿合作[J]. 東南亞縱橫,(1): 29-35. [Du L. 2017. China-Myanmar economic coopera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Around Southeast Asia,(1): 29-35.]

甘妮. 2016. 中緬經貿合作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J]. 國際商貿,(20): 131-132. [Gan N. 2016.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ino-Myanma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J]. International Trade,(20):131-132.]

孔志堅. 2011. 緬甸農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初探[J].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6(2):34-37. [Kong Z J. 201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for Myanmar’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 16(2): 34-37.]

Kyaing May Sandar,蘇曉峰. 2012. 生物技術在緬甸的研究和應用現狀[J]. 生物技術進展,2(3): 217-220. [Kyaing M S, Su X F. 2012. Agro-bio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Myanmar[J]. Progress in Biotechnology, 2(3): 217-220.]

李晨陽,宋少軍. 2016. 緬甸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和反應[J]. 南洋問題研究,(4): 20-30. [Li C Y, Song S J. 2016. Myanmar’s perception of and response to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J]. Southeast Asian Affairs,(4): 20-30.]

李振興. 2016. 緬甸農機市場廣闊 但需精耕細作[N]. 中國農機化導報,2016-01-11(8). [Li Z X. 2016. Myanmar has a vas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rket but needs intensive farming[N]. China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Herald, 2016-01-11(8).]

劉寶祥. 2011. 緬甸漁業現狀[J]. 現代漁業信息,26(5): 22-26. [Liu B X. 2011. Status of fisheries in Burmar[J]. Mo-dern Fisheries Information, 26(5): 22-26.]

劉慧. 1998. 中國農業資源配置現狀研究[J]. 資源科學,20(5):18-25. [Liu H. 1998.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5): 18-25.]

劉家力. 2015. 中國開發緬甸農產品貿易市場策略研究[D]. 南寧:廣西大學. [Liu J L. 2015. A study of China’s exploitative strategies for agriculture products trade market in Myanmar[D]. Nanning: Guangxi University.]

劉祖昕,趙躍龍,石彥琴,李樹君,高云. 2015. 緬甸農業發展現狀與中緬農業合作探析[J]. 世界農業,(9): 196-201. [Liu Z X, Zhao Y L, Shi Y Q, Li S J, Gao Y. 2015.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yanmar and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J]. World Agriculture, (9): 196-201.]

盧品慕. 2012. 中緬經貿合作利弊分析及策略[J]. 中國證券期貨,(6): 167-168. [Lu P M. 2012.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ino-Myanma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and its strategies[J]. Securities & Futures of China, (6): 167-168.]

馬強. 2015. 中國已是緬甸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投資來源國 中緬拓展經貿投資合作面臨的六大挑戰與七大機遇[J]. 中國經濟周刊,(23): 22-23. [Ma Q. 2015. China is Myanmar’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and largest source of investment. Six challenges and seven opportunities for China-Myanmar to expand economic, trade and investment cooperation[J]. China Economic Weekly,(23): 22-23.]

彭彬. 2006. 緬甸農業與農機化發展概況及中緬合作前景初探[J]. 現代農業裝備,(8): 64-67. [Peng B. 2006.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Myanmar and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ospect of Sino-Myanmar cooperation[J]. Modern Agricultural Equipment,(8): 64-67.]

樸光姬,李芳. 2017. “一帶一路”對接緬甸水資源開發新思路研究[J]. 南亞研究,(4): 60-77. [Piao G J, Li F. 2017. New thinking on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Myanmar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South Asian Studies,(4): 60-77.]

尚永輝,魏君英. 2017. “一帶一路”下中國與東盟農業合作研究[J]. 合作經濟與科技,(18): 9-11. [Shang Y H, Wei J Y. 2017.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under “One Belt and One Road”[J]. Co-Operative Economy & Science, (18): 9-11.]

宋海燕. 2017.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緬甸投資環境研究[D]. 臨汾:山西師范大學. [Song H Y. 2017.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of Myanma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BOR[D]. Linfe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王愛平. 2018. 耕地資源合理利用的對策與建議[J]. 河南農業,(31): 60-61. [Wang A P. 2018.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J]. Henan Agriculture,(31): 60-61.]

喻文才. 2016.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中緬合作機遇與挑戰[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Yu W C. 2016.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Strategic,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Burma[D].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原瑞玲. 2017.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緬農業投資合作研究[J]. 國際經濟合作,(7): 82-86. [Yuan R L. 2017. Country study series for investment and cooperation along OBOR[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7): 82-86.]

張鑫. 2017. “一帶一路”戰略下西南跨境次區域農業一體化合作[J]. 廣西民族研究,(2): 162-170. [Zhang X. 2017. China-ASEAN’s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J]. Guangxi Ethnic Studies, (2): 162-170.]

張蕓,崔計順,楊光. 2015. 緬甸農業發展現狀及中緬農業合作戰略思考[J]. 世界農業,(1): 150-153. [Zhang Y, Cui J S, Yang G. 2015.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yanmar and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o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J]. World Agriculture, (1): 150-153.]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2014. 中緬簽署《中緬畜牧漁業合作諒解備忘錄》[EB/OL]. (2014-11-15)[2018-08-19]. http://jiuban.moa.gov.cn/zwllm/zwdt/201411/t20141115_4210007.htm.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4. China and Myanmar signed the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in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EB/OL]. (2014-11-15)[2018-08-19]. http://jiuban.moa.gov.cn/zwllm/zwdt/201411/t20141115_4210007.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緬甸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2018. 2017年中國政府為緬甸政府培訓各類人員637人[EB/OL]. (2018-01-17)[2018-10-15]. https://www.fmprc.gov.cn/ce/cemm/chn/sgxw/t1526320.ht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mbassy in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2018.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rained 637 people of all kinds for the Myanmar government in 2017[EB/OL]. (2018-01-17)[2018-10-15]. https://www.fmprc.gov.cn/ce/cemm/chn/sgxw/t1526320.htm.]

朱月季,胡晨,李佳蓮. 2018.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東盟國家農業技術合作模式研究[J]. 世界農業,(9): 28-33. [Zhu Y J, Hu C, Li J L. 2018. Study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model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World A-griculture,(9): 28-33.]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 2019.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DB/OL]. (2019-01-18)[2019-02-27]. http://www.fao.org/faostat.

Haggblade S. 2013. A strategic agricultural sector and food security diagnostic for Myanmar[R]. Michiga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SU) and the Myanmar Development Resource Institute’s Center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MDRI/CESD).

World Bank. 2018. World Bank Open Data[DB/OL]. (2018-10-29)[2019-06-10].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責任編輯 羅 麗)

現代科技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科技進步有助于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可帶動就業增長。運用理論模型推導分析科技進步條件下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效應關系??萍歼M步對就業的影響是錯綜復雜的,一方面由于引進技術使規模經濟迅速擴大,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進步使邊際就業彈性下降,從而減少經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的拉力,不可避免地帶來技術性失業、結構性失業與摩擦性失業以及隱性失業的顯性化等問題。

關鍵詞:科技進步 就業效應 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各國經濟增長的路徑不盡相同,但無論是窮國還是富國,經濟增長都離不開四個要素,即勞動、資本、技術和自然資源。其中自然資源的存有量在現代社會并不構成經濟增長或發展成功的必要條件。而技術是通過資本的深化和勞動素質的提高體現出來,并且隨著經濟進程的加快其作用日益明顯。在技術不變條件下,一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與就業同向變動,而變動幅度是否同步取決于資本產出率的高低和勞動增長速度的快慢。在技術不變情況下要提高就業率就必須降低資本對GDP的貢獻率和人口增長率。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經濟的增長是離不開技術進步因素的,因此探討科技進步條件下的增長與就業的關系,對現實經濟生活更有意義。

一、科技進步的內涵

科技進步一詞已為很多人所熟識,并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研究科技進步問題。許多學者曾經給科技進步下過定義,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曼斯費爾德的定義:所謂科技進步是指給以同樣的投入可以有更多的產出;或用較少的一種或多種投入量得到同樣的產出;或者現有產品質量的改進;或者生產出全新的產品?,F代的科技進步已不單單局限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進步,更重要地,它包含了解決諸如經營管理、組織協調以及生產服務等各種社會問題的手段和方法的進步。因此,對于“科技進步”概念及內涵的理解認識可分為“狹義科技進步”和“廣義科技進步”。所謂“狹義科技進步”是指新的科學技術自身,包括新產品和新的生產方法及其在生產領域中的成功應用。由于技術存在于物質生產過程之中,因而狹義的技術又被稱為生產技術、工程技術或“硬技術”?!皬V義科技進步”是經濟學家提出的概念。在經濟學中,科技進步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及其組合方式的改善,它決定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以及生產結構的優化,生產工具的革新換代,勞動者知識技能的提高,自然資源利用范圍的擴大和優化,生產組織的完善,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本文所提出的科技進步主要是廣義的科技進步。其內涵主要包括:(1)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2)知識進展;(3)資源重新配置;(4)政策的積極影響;(5)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從以上可以看出,科技進步的每一項內涵都賦予其積極的經濟意義,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因此,我們把能帶來勞動生產率巨大提高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均稱為科技進步;能帶來勞動生產率巨大提高的生產組織、勞動組織、經營戰略、管理手段,各種服務技術、輔助技術,也稱為科技進步;能帶來勞動生產率巨大提高的技術政策和措施也同樣稱為科技進步。

二、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人類歷史經歷了從人力生產工具、機器生產工具直到智能生產工具的沿革,再到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生產工具如網絡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科技進步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通過各種途徑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成倍的提高,大大地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1.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運用增長速度方程來測算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以看出科技進步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EA=■×100%a=y-αk-βl

EA為科技進步對GDP增長速度的貢獻,即在GDP增長速度中的科技進步因素所占的比重。a為科技進步的年平均增長速度,y為GDP的年平均增長速度,l為勞動者的年平均增長速度,k為資本的年平均增長速度。α為資金的產出彈性系數(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金增加1%時,產出加α%),一般為0.3~0.35;β為勞動的產出彈性系數(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增加1%時,產出增加β%),一般為0.7~0.65。為了研究方便,我們把α、β分別取值為0.3和0.7,其貢獻率(見表1及圖1):從上頁表1和圖1中可以看出,由于國家統計數據的調整,1989年和1990年勞動、資本、科技的貢獻率與其他年份相比存在較大差異,為了使分析更具有代表性,在下面的分析中,不再考慮這兩年的影響。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在分析勞動、資本、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的變動時,將以上數據分成1981—1988年、1991—1998年、1999—2008年三個時期來進行。通過分析能看出:(1)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且波動較大,1981—1988年的年均貢獻率為22.6%,1991—1998年為7.34%、1999—2008年為6.94%,從其趨勢看,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呈明顯的下降趨勢。(2)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來說一直是較高的,也相對穩定,1981—1988年的年均貢獻率為63.92%,1991—1998年為68.54%、1999—2008年為60.16%。同時,從其走勢看,從1999年開始,資本貢獻率保持相對穩定,且呈現出上升趨勢,尤其從2001年開始,其貢獻率均超過46%。這表明資本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3)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增長明顯,1981—1988年的年均貢獻率為13.47%,1991—1998年為24.12%、1999—2008年為32.9%。表明技術進步在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日趨重要,科技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在不斷增強。

2.科技進步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萍歼M步在經濟效益提高的諸因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它可以改進產品或工程設計,開發或推廣新工藝,改進或更新設備,提高生產工具的使用壽命;可以降低能耗物耗,提高物資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經濟效益。(2)科技進步可以縮短產品生產周期,用較少的勞動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從而節約了活勞動,提高了生產效率。(3)科技進步能夠推出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增加附加值,從而增加產值和利潤。

3.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是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最大前提是科技進步。因此,科技進步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加速器,而且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器。

4.科技進步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從歷史上看,產業結構的每一次重大變化或調整,都與科技進步緊密相關。第一次產業結構的變化是與農業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第二次產業結構的變化則與一系列紡織機械的發明和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相聯系;第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是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術的發展為前提。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大有發生第四次產業結構變化的趨勢。這說明產業結構的變化離不開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在產業結構的變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僅如此,而且科技進步還促進了新興產業的出現和建立。近代以來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不僅促進紡織工業部門的進步,而且還帶動了冶金、化工等部門的發展。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電力技術革命促進了電力工業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人工合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又使合成化工成為重要的工業部門。新興工業部門的出現,改變了原有工業結構的格局,引起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改組。

三、科技進步對就業的作用

科技進步必然會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會到來就業的擴大。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現在已達到80%,科技進步有助于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可帶動就業增長。因此,按照一般的邏輯推論,科技進步有助于就業增長。最簡單的辦法是在理論模型中首先計算出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再依據GDP平均增長率與就業平均增長率的比值,來計算科技進步對就業增長的貢獻率。即:科技進步對就業增長的貢獻率=(就業平均增長率/GDP平均增長速度)×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

在測定出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之后,我們考察科技發展對就業增長的關系就比較簡單了。為更直觀的理解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我們通過流程圖來表示:從上頁圖2中可以看出,科技進步對就業的影響是錯綜復雜的,一方面科技進步給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提供更大的活動范圍,因而能夠創造出大量的新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引起了失業。下面從科技進步對就業正反兩方面作用進行分析。

1.科技進步對就業的正效應分析。(1)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社會就業總量不斷增長。人類社會是一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歷史。從總體上看,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口數量的增加,就業人口總量是在不斷增加而不是逐漸減少。最近兩個世紀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并沒有產生任何長期增加失業率的趨勢,說明了技術因素對失業率并沒有長期的擠出效應??萍嫉倪M步,雖然使某些部門某些行業在特定時期內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但就整個社會而言,就業總量是增加的。(2)科技進步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使新興產業的興起和相關附帶產業的涌現,擴大勞動力需求。據有關資料分析,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農業經濟時代不足10%;在工業經濟后期為40%以上;知識經濟時代將達80%以上??萍歼M步貢獻率提高的實質性內容就是用科技發展新產業,使產業結構不斷地升級和優化。因此,科技進步實現經濟發展的效果的重要途徑,就是產業發展及其結構的不斷更新調整。據李京文的預測,到2010 年中國產業結構變動將呈現第一產業的比重繼續下降達到12.8%;第二產業的比重有所上升達到55.2%;第三產業的比重一路上揚達32%。不僅如此科技進步在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現代化調整和優化的同時,也是形成與發展新興產業部門的主要推動力。在科技進步的作用下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兩個方面:一是舊有產業和生產部門的改造;二是新的產業和生產部門的創立??茖W技術進步必然要求對原有的產業和產業部門進行改造,即用新的技術工藝裝備改造原有產業,提高其技術水平,改變其生產面貌,促進原有部門產品的更新換代和質量提高,甚至創造出全新的產品。同時新的產業和生產部門以及附帶產業也會不斷涌現。新興產業和相關附帶產業的不斷涌現將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產生了新的就業需求。如,新興技術與傳統技術的融合,計算機和互聯網應用技術的不斷應用和發展,突出表現在業務的電子化流程的實時化和功能的集成化等方面,從而實現了就業形式和模式的多樣化。而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應用的發展將使業務領域越來越寬廣,創造出更為豐富的職業類型和就業形式。(3)科技進步可以深化社會分工和勞動分工,促進勞動就業結構的調整,勞務生產將成為就業容量最大的勞動形式??萍歼M步使得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使勞動者的收入水平相應地提高,這就會刺激商品生產向多樣化、精細化、高級化方向發展,因而可深化社會分工和勞動分工。社會內部將出現一部分人專門從事服務性勞動,使勞務生產成為可能。同時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協作高度發展、居民消費日益社會化,使得滿足居民生產生活需要各種服務的勞務生產成為必然要求,由此勞務生產成了就業容量最大的社會生產形式。如信息咨詢、金融保險、文化娛樂業、廣告咨詢和高科技通訊等眾多新興部門的出現使得就業范圍大為拓寬。(4)科技進步可以擴大資金積累規模,刺激消費需求,從而增加就業容量??萍歼M步使得單位產品成本降低,意味著相同的勞動量可以生產出更多的剩余產品,進而擴大國民收入總量。在工資的增長率低于社會勞動生產增長率的情況下,社會就可以擴大資金積累規模,增加資金投入量,擴大內需,擴大生產規模,引起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另外,科技進步使得勞動者個人收入水平得以改善,社會物質財富相對豐富,從而刺激更多的消費需求,促使社會總供給的增加,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就可以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從而引起勞動力需求規模的擴大。

總之,科技進步能夠從根本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促使新興生產部門的興起,推動勞動相關制度的創新,從而實現對勞動就業的正效應,從總體上是促進就業總量的增加的。不僅在理論上具有合理性,而且在日本、美國的實踐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和檢驗。日本1956 年、1973年低失業率的高經濟增長以及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高增長、低失業的“新經濟”現象,就是最有力的佐證。

2.科技進步對就業的負效應分析。技術進步對勞動就業的負效應主要表現在其對勞動就業的相對滯后效應、不可避免地帶來技術性失業、結構性失業與摩擦性失業以及隱性失業的顯性化等問題,同時技能較低的勞動者難以實現再就業。(1)科技進步對勞動就業的相對滯后效應??萍歼M步對勞動就業的影響,往往表現出科技進步作為新興生產力的推動力量對勞動就業實現的滯后效應,即科技的進步使得一批人因為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失業,造成勞動力閑置的現象。這是因為一方面新興產業所創造的勞動就業崗位及機會需要一段過程,從而在新興產業發展和勞動就業創造中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另一方面對勞動者工作技能和水平提高的職業教育和再就業培訓使其適應新崗位要求也得需要一段時間,使勞動者對新興科技進步的適應與再次就業存在著時間上的不同步。這兩個“時間差”造成了就業增加滯后于科技的進步。(2)科技進步不可避免地帶來技術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以及隱性失業的顯性化。技術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隱性失業又叫潛在失業的出現不僅僅是中國結構調整以及體制轉軌型造成的,關鍵是由于技術設備替代勞動力而形成的。首先,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管理手段的現代化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大批使用落后技術的工作崗位消失,勞動者的科技文化水平一時難以適應新技術崗位的要求,從而造成一方面許多勞動者下崗,另一方面新技術人才短缺的狀況。其次,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回避失業現象而追求社會效果的最大化,國有企業存在大量的“冗員”和“在職剩余勞動力”,大量的潛在勞動力資源遮蔽了現實的勞動力市場供給,其結果是在舊體制內廣泛存在著“隱性失業”。在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時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企業制度的創新和改革,科技進步必然加劇了隱性失業的顯性化進程。最后,科技進步必然會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從而引起勞動力部門間的轉移,即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在轉移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難以避免摩擦性失業的形成,而且這種失業將長期存在并有增加趨勢。(3)缺乏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再就業難度加大。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大量不適應高新技術發展要求的勞動力將從傳統產業中退出,就業問題將更為突出。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引起產業結構與企業結構的相應調整,必然要引起勞動力結構的調整??萍己扛?、創新能力強、勞動素質好的勞動者將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體,即勞動者的知識結構將決定其就業方向和質量。而從傳統行業分離出來、缺乏勞動技能、知識層次低的勞動者將無工可做。

科學技術對勞動就業的影響是雙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引進技術使規模經濟迅速擴大,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進步使邊際就業彈性下降,從而減少經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的拉力。在短期內,科技進步對就業的負面影響超過了正面影響。

參考文獻:

[1]顧玲琍,汪慧玲.科技進步對勞動就業的影響[J].科學管理研究,2006,(6).

[2]高處明.論經濟增長與科技進步及就業[J].經濟問題,2003,(8).

[3]陸海燕.淺談如何處理中國科技進步與就業的矛盾[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24).

[4]金春華,葛新權.中國科技進步對就業的影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5]徐志芹.科技進步與擴大就業研究[J].社會科學論壇,2007,(3).

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y Growth and Employment Und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UN Ming-pu

(Zhengzhou Information and Statistics College Air Academy,Zhengzhou 450008,China)

Key words:scientific-technicalprogress; employment effect; Cobb-Douglas model

[責任編輯 吳明宇]

現代科技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農村金融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新型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也將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本文就從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探討金融在支持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并提出相應促進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金融;現代農業;發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55

1前言

金融對于農業的支持作用是農業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對于現代經濟來說,金融是核心,而對于現代農業來說,金融是其創新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加速發展的基礎,現代農業的發展必然不能忽視金融對其的支持作用。

2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村金融機構數量呈遞減趨勢,無法滿足需求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不管是合作性金融、國有商業性金融,還是政策性金融,都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與支撐。然而隨著《商業銀行法》的出臺和國有銀行改制,改變了商業銀行的主要經營目標,其目標轉變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在這樣的經營目標下,國有商業銀行開始撤銷合并縣及縣以下的經營網點,四大商業銀行逐漸退出農村金融市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轉移經營陣地后,農村所剩的金融機構也僅僅是農村信用社,但由于農村信用社自身條件的限制,在金融支農上總是處于有心無力的狀態。市場化改革使得資金不斷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逐漸退出農村金融市場后,農村金融長期處于空缺地位。由此也導致近年來金融對于現代農業的支持力度疲弱,農村金融發展的停滯不前與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迅猛增加形成了巨大矛盾。

此外,除了金融機構數量上的減少,金融機構的服務體系也存在較大問題。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已形成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內的金融體系,但從總體上看,我國政策性金融在廣度和深度上還較為欠缺,商業性金融層次不夠豐富,合作金融還需在規范中探索有效發展的途徑。特別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數量不足,競爭仍不夠充分,影響了農村金融服務供給。

22金融產品創新跟不上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勢變化

當前農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并不是很大,也沒有較好的效果。表現在一方面支持“三農”的金融機構數量遞減,另一方面,支農金融機構內部的發展也比較緩慢,不管是在金融機構的體制管理上,還是在金融產品的創新上,都沒有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金融產品單一而無法跟上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勢則阻礙了金融對于農業發展的支持,無法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例如,農村信用合作社系統的抵押貸款業務中,缺乏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而且貸款額度有限,期限也較短,這無法滿足農業大戶的需求,尤其是近年來農業合作社的興起,農信社的支持力度更是杯水車薪。

23金融生態環境不利于農業的發展

當前,金融生態環境惡劣是挫傷金融支農的重要原因之一。農民群眾的小農意識依然頑固,文化素質提升緩慢,不論是在金融知識方面,還是在信用誠信方面都亟待提高。許多農民對合同不了解、不執行,農村金融(尤其是民間借貸)糾紛發生比較頻繁,同時,由于農民惡意欠貸時有發生,導致銀行不良資產增大,因而銀行也加大了對農村信貸的限制和管理力度。另外,法律對于欠貸農民的追究并沒有可靠的依據,信貸資金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護而無法收回。在這樣的金融生態環境下,金融支農的積極性被挫傷,為金融體系的建構和完善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十分不利于農業的長遠發展。

3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完善金融支持體系,加大金融支持和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力度

國家應建立健全金融支持體系,加大金融支持和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力度。建立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商業金融和民營借貸組織相互分工協作的金融支持體系。改造政策性金融機構,發展農村金融投資公司,真正滿足不同層次農業資金需求。在具體操作上,第一,健全國有商業性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農村中小企業和龍頭加工企業提供服務。國有商業銀行可以將基層營業網點與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的信用社整合為地方性商業銀行。第二,完善合作性金融,為農戶提供金融服務。合作金融組織機構可按行政區域設置或按經濟區域設置,把信用站建到村委會或信用村,充分發揮其貼近農戶的地緣信任關系優勢。第三,建立農業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可以集合分散風險,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配套服務,分散農業高風險對信貸資金安全的影響。

32創新農村信用社組織形式,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

農村信用社組織要求所在地固定,工作人員符合法定規定,有合理的法人,農村信用社組織的一切程序符合法律要求。其設立是為扶持經濟落后的農村,解決農村資金緊張的問題。應根據當地的金融情況,制定當地農村信用社組織發展模式。在比較落后的農村可以提供農資貸款,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在比較發達的農村可以提供理財服務,增加資金的流動率。通過設立網點,方便農村居民的資金存取,設立專門的咨詢服務崗位,解決農民金融方面的難題,使農信社真正貼近農民,便民利民。

33為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農村小微企業應利用所在地的農業方面的資源優勢對農產品進行創新和加工,把產品做細做精,吸引大型企業的投資興趣,增加合作的機會。聘請專業的風險評估師以及專業的市場分析人才,對農業產業進行評估分析,制定科學完備的評估分析材料,以贏得大型商業金融機構和商業龍頭的信任,尤其是吸引國有商業性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村企業的信貸投入。同時當地政府應根據當地的經濟狀況,積極向上級政府爭取國家輔助農業發展基金和農業補助金,對于稅負,應盡可能減輕。對于農村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以及其他業務帶來的虧損,國家急需建立農村金融的補貼機制,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涉農貸款特別是對農業企業貸款和農戶貸款,要根據其行業風險的特殊性,國家財政可減免營業稅或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以減少農村金融機構由此形成的虧損??傊?,通過各種渠道,為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4加強政策引導力度,促使農村資金回流

根據國家政策,金融機構制定相應的對策,吸引農村資金回流,創新農村金融組織的管理體系和服務質量,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的資金回流。國家應對所有涉農貸款制定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通過稅收優惠政策來刺激各類金融機構重返農村金融市場,提高現代農業金融市場的競爭水平和資金支持力度;同時應進一步加大央行在支持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資金流向,增加支農投入量的作用。

35培育誠實守信氛圍,進一步拓寬現代農業發展的融資渠道

司法機關加強立法,健全農村金融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撐體系,努力營造公正透明的司法環境;此外,要注重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通過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金融資本和社會資金。農村金融組織內部要管理明確,責權分明,監督機構完善,以樹立良好的形象。同時,農村金融組織自身要嚴格依法依規,并和當地的文化、習俗相交叉,增強服務對象的信任度。各農村金融機構應加強溝通交流,形成聯盟組織,相互學習,共同協力,以改進自身的不足,培育誠實守信的金融氛圍,進一步拓寬現代農業發展的融資渠道。

參考文獻:

[1]郭佳琳金融借貸資金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3

[2]毛瑞豐關于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4(11)

[3]李巧莎,吳宇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9)

上一篇:基礎理論課論文下一篇:生態理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