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世界歷史論文范文

2023-03-07

世界歷史論文范文第1篇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未來三十年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宏偉藍圖做了高屋建瓴的規劃,到2035年,中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中國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其中都有關于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方面的目標,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2050年,生態文明水平全面提升,建成美麗中國。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目標;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成美麗中國、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水平的戰略目標,至此,中國對待生態環境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成美麗中國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性組成部分,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為建設生態文明而奮斗,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一以貫之的建設方針。

生態現代化是人類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生態現代化是對經典現代化的糾偏與超越,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糾偏與超越。經典現代化很少關注資源的減少與枯竭、環境的破壞與污染,而恰恰是以大量消耗和全面耗竭資源、嚴重破壞和污染全球環境為代價的,生態現代化則要求現代化發展不以耗竭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而是資源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無垃圾。環境不破壞、無污染,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的現代化方式,現實之中一時還做不到,但我們要勇敢地向這個方向邁進,逐漸降低資源消耗,逐漸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逐漸減少垃圾的焚燒與填埋,逐漸減少垃圾的制造,逐漸減少環境的破壞,逐漸降低環境的污染,最終通向資源無損耗、垃圾零排放、環境無污染,這樣工業文明就逐步消解和超越了,生態文明社會就自覺地建成了。走生態文明之路,不是回歸傳統的原始生態文明,也不是回歸傳統的農業文明,當然更不是重蹈傳統的工業文明之路,而是走超越工業文明的生態現代化之路。生態文明是比工業文明更高級的文明形態。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環境破壞、環境污染脫鉤是生態文明的根本特征。我們既要消解工業文明的弊端,又要在工業文明的基礎上,繼續提高發展的水平,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

第一,為什么必須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茫茫宇宙之中,有一艘極小極小的宇宙飛船,這艘宇宙飛船相對浩瀚的宇宙而言,只是一粒塵埃,卻是人類生死與共、不可或缺的載體,它就是我們生活的地球,人類是地球宇宙飛船上的命運共同體。地球宇宙飛船目前沒有逃生系統,人類在可知的宇宙領域還沒有發現適合人類逃生的星球,人類目前也還沒有制造大規模逃生系統的能力,地球上的自然生態系統是目前人類唯一的維生系統,因此,人類必須像對待自己生命一樣對待自然生態系統。

馬克思曾經說過: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生命主要是水構成的,生命對水的依賴極為嚴重,清潔的水是生命健康的保證,可是處身于全球工業文明時代,污染幾乎無處不在,有機污染物、重金屬與農藥更是對水產生了致命的污染。我們不但生活在缺乏凈水的時代,而且也處于一個缺水的城市化時代,世界上的城市普遍飲水緊張,并非危言聳聽的新聞,而僅僅是一個事實,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

人與自然是平等的,人既不應該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應該是自然的奴隸,而應該是自然的好友。無止境地掠奪自然、無節制地破壞自然、無休止地排放污染,不應是人類的理性選擇,生命是一個共同體,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人與自然是一個息息相關、休戚與共、存亡相系的生命共同體。我們必須明白“人養樹,樹養土、土養山、山養水、水養田、田養人、人養樹”的生命共同體命運攸關與生態系統一體聯動的整體性的深刻道理。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第二,為什么說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文明發展的歷史經驗證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世界歷史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古小亞細亞文明、古瑪雅文明、復活節島文明的衰亡消失都是證明。中國歷史上西域文明、樓蘭文明、黃土高原上的文明的衰亡也是證明。當人類砍下第一片天然林的時候,人類文明由此開始;當最后一片天然林被砍倒的時候,人類文明也將結束。農業文明主要是一種土地文明,其存在的根本性環境問題主要是對土地的過度開發、對森林的過度砍伐,但還只是對自然環境的局部性破壞,并沒有制造多少致命性污染和全球性污染,也沒有帶來自然環境的全球性破壞。中華文明也經歷了農業文明,對土地也曾過度開發,對森林也曾過度砍伐,但始終有所節制,一方面是中華民族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化內在地制約著對土地與自然的過度利用,另一方面是北方游牧文明的不斷興起且向中原農耕文明的擴展外在地制約著對土地的過度開發。

而工業文明就不同了。以全球化、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為核心的工業文明,在科學技術空前繁榮,卻對自然環境不加計較的前提下,帶來的必然是自然資源的全球性枯竭,必然是空氣和水的全球性污染,必然是氣候與土壤的全球性危機,必然是全球城市的垃圾圍城現象,必然是全球生命共同體的整體危機,最后必然是人類自食其果,損壞自己的生命健康,也損壞地球的生命健康,引發地球危機與人類毀滅。我們必須吸取工業文明發展的嚴重教訓。工業文明只是人類文明的匆匆過客,生態文明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漫長的原始生態文明孕育人類300萬年發展,經歷了短暫的農業文明(1萬年左右)與更短暫的工業文明(300年左右),必將重新進入漫長的生態文明發展時期。

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人類文明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其奧秘之一在于中華文明有著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熱愛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明理念。在對待自然方面,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惠施等無不主張親近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老子“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常寬容與物,不削于人”,呼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主張“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墨子主張“兼天下而愛之,交遂(育)萬物以利之”;孟子主張“親親、仁民、愛物”“斧斤以時人山林”;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主張“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兼懷(愛)萬物”“順物自然”“以天地為春秋”;惠施主張“泛愛萬物,天地一體”。在資源利用方面,老子、孔子、墨子都主張“嗇”“儉”“節”,老子列“儉”為“三寶”之一,主張“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孔子主張“節用而愛人”;墨子主張“節用”“節葬”,“用財不費,民德不勞”,認為“儉節則昌,淫逸則亡”“去無用之費,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對于人的無節制的物質欲望,老子主張“寡欲”,孔子主張“欲而不貪”,墨子主張“節欲”,宋钘主張“情欲寡淺”。中華民族要實現永續發展這個戰略目標,必須傳承發揚這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傳統。

第三,為什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工業文明時代的經濟學并沒有認識到自然生態系統的價值,并沒有核算自然資源的成本與環境破壞、環境污染的成本,并沒有采取對策去防范環境問題,而這正是導致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的根源,等到自然資源消耗殆盡、環境污染與破壞達到空前的全球性規模的時候,人們才會最終意識到環境破壞與污染的代價是人類生命的終結和發展的終止,至此,我們才開始科學地認識到自然生態系統的價值,開始摒棄傳統的短視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經濟觀念、發展觀念、現代化觀念與文明觀念。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弊匀簧鷳B系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維生系統,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的命運高度一體,可以說,自然生態系統的不可逆轉、不可修復的破壞,就是人類文明走向衰落與毀滅之時。美國黑塵暴(1934年),中國持續特大沙塵暴(20世紀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0多次),四川、陜西特大洪水(1981年),長江、松花江、嫩江特大洪水(1998年,直接經濟損失約2551億元),埃塞俄比亞大饑荒(20世紀80年代),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1930年),英國倫敦煙霧(1800年-1952年),日本四大公害(1953年-1972年),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1940年-1970年),美國農藥污染導致的癌癥高發,全世界土壤重金屬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危機,俄羅斯持續高溫(2010年),巴基斯坦超級洪水(2010年),格陵蘭冰蓋消融等一系列重大環境事件帶來巨額經濟損失,不斷彰顯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

我們必須牢記我國黃土高原森林消失、黃河變黃、羅布泊消失、八百里洞庭縮小一半、90%的草原退化、2.7萬條河流消失等特大生態災難發生的嚴酷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也是一種生產力,一種自然的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也是最重要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生態文明之路。

第四,中國如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

從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以來,中國開始走向工業文明時代;當20世紀上半葉中國確立“以工立國”的發展方略,中國的工業化開始加速;當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中國的工業化全面開展;當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的時候,中國的工業化開始以空前的規模深度開展,至今中國還在工業化的路上。但鑒于西方發展工業文明的深刻教訓,也鑒于中國自己開展工業化運動的嚴重環境代價,中國開始走上了繼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但又要消解和超越工業文明,走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生態現代化之路。

走過了貧困落后與破壞污染環境的惡性循環、走過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有得有失之后,我們今日以高度的清醒自覺地走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之路。過去求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是人民的美好追求。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需求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我們要積極建設生態文明,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20世紀70年代,我們開始了環境保護的探索;20世紀80年代我們開始把環境保護當作國策;20世紀90年代我們開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21世紀我們開始實施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戰略,經歷了近50年的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初顯成效,為我們繼續高舉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大旗進一步堅定信心、積累經驗、樹立典型。

我們必須改變工業文明的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理念。必須改變工業文明的制度體系,建立持續、穩定、成熟、完善的生態文明的制度體系。必須改變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高消耗、高速度、大生產、大破壞、高污染)與消費方式(高消費、高浪費、高污染),建立生態文明的生產方式(低消耗、小生產、高效益、高質量、低污染)與消費方式(低消費、無浪費、無污染)。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能源,逐漸淘汰不可再生資源能源。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生態旅游業。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必須改變工業文明的鄉村與城市,建設生態文明的鄉村與城市,即建設美麗鄉村、生態城市。

第五,中國如何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全球已經出現十大生態危機(森林銳減、土地沙化、濕地退化、水土流失、物種滅絕、干旱缺水、洪澇災害、環境污染、氣候暖化、臭氧層破壞),中國是地球重要一員,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必須積極有效應對。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積最大的國家,世界兩大塵暴中心有一個在中國西北部。中國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30.7%。中國有1000多種高等植物處于瀕危狀態。世界瀕危物種,中國占了四分之一。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城市人均綠地面積不到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我們必須大力進行森林化與綠地化,持續推進綠色化,保護好每一寸綠色。

生態文明建設,不進則退,進則全勝。我們必須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嚴守資源消耗上線、環境質量底線與生態保護紅線。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大力倡導綠色消費,形成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節約資源能源,大幅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強度,積極開發可再生資源能源。森林是地球之肺,綠地是城市之肺,濕地是地球之腎、生物超市,必須持續提高國土森林覆蓋率、濕地保有率、城市綠地覆蓋率。積極應對水、土、氣污染,實施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中國實施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生態文明建設工程——退耕還林,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要大大提高森林與綠地覆蓋率,保護并不斷擴大濕地覆蓋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持續減少碳排放,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合作。我們必須超越工業文明,堅定走生態文明之路,建設美麗中國,做全球生態文明的積極參與者、重要貢獻者和先進引領者。

世界歷史論文范文第2篇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從主體與客體、理論與實踐、現實性與理想性的辯證思維方式中,形成了歷史的運動和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共產主義的構想有機統一的基本邏輯框架。通過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歷史邏輯性和現實必然性的闡述,馬克思深化了“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的實踐要求,彰顯了人在歷史中的主體性地位和生存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歷史;無產階級;人的自由

[文獻標識碼]A

劉國勝(1966—),男,信陽師范學院馬列部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河南信陽 464000)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以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為動力機制,以批判資本主義的生存境遇為現實依據,以無產階級解放為價值旨歸,從而構建了歷史的運動和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共產主義的構想有機統一的基本邏輯框架,這一理論深化了馬克思哲學“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的實踐要求,彰顯了人在歷史中的主體性地位和生存意義。

一、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構成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形成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在創立“新唯物主義”、實現哲學史上偉大變革的過程中,通過對世界歷史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的思考,表達了他對“現實的人”的深切關注和終極關懷?!笆澜鐨v史”因此而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同時也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要環節。馬克思認為,“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1](P28)??v觀人類社會的前資本主義時期,人類社會活動因狹隘的民族地域形式而被分割開來,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它不屬于世界歷史的部分”[2](P105),因而是不可能形成各民族普遍交往、相互聯系的現代社會。因此,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歷史和具有現代意義的世界歷史是有根本區別的。

所謂世界歷史,它是指在近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以后,工業活動取代了農業生產的主體地位,從而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方式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各民族的普遍交往由可能變為現實、人的自由向度不斷生成的歷史進程。所以說,世界歷史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把近代以來的物質生產活動歸結為“工業”,就是從現代經濟領域中尋找世界歷史的發源地。在馬克思看來,工業活動是開啟世界歷史的物質性的動力因素?!耙驗閷τ谏鐣髁x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所以關于他通過自身而誕生、關于他的形成過程,他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證明?!盵3](P92)雖然馬克思在這一時期對人的理解還遺留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的痕跡,但是從人的勞動這一客觀歷史活動中理解世界歷史的形成,顯然是馬克思思想的巨大進步。我們通過回溯黑格爾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就會認識到馬克思此時已超越了黑格爾的世界歷史思想。黑格爾在《歷史哲學》等著作中總是力圖以理性的思維方式把握世界歷史。黑格爾說:“因為世界歷史是‘精神’在各種最高形態里的、神圣的、絕對的過程的表現——‘精神’經過了這種發展的行程,才取得它的真理和自覺?!盵2](P56)盡管黑格爾把世界描繪為一個運動、變化的歷史過程,但他是以理性的“世界精神”為基礎來論證世界歷史是如何在“精神”中從空間發展到時間的,所以黑格爾世界歷史思想的動力是理性和精神,這無疑就割斷了歷史與現實的視界融合。馬克思則在實踐的基礎上克服了黑格爾這一歷史唯心主義思維方式,從近代工業這一“直觀的、無可辯駁的”物質生產活動中闡述了具有現代意義的世界歷史的生成過程,這正是馬克思唯物史觀開始形成的重要標志。馬克思指出:“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盵4](P87-88)馬克思雖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還沒有直接提出“生產關系”范疇,但其中所論述的“交往形式”、“市民社會”等范疇就是從“生產關系”這層意義上來使用的。通過對“市民社會”的考察,馬克思明確指出了世界歷史發端的又一“秘密”:“這個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臺?!盵4](P88)所以說,馬克思是從現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中認識各民族之間普遍交往的歷史進程的。因為“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4](P88)。這表明,各民族由“封閉狀態”走向“世界歷史”的過程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重要標志,而推動這一轉變的動力就是生產力及交往的發展。人類歷史的進程充分說明:世界歷史的本質內容就是人在歷史中追求著“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的活動而已,因為它“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P294)。

世界歷史的形成不僅意味著現代世界生產力的形成從可能變為現實,而且還意味著世界各民族可以根據本民族的實際交往情況現實地利用這種世界生產力。所以,馬克思指出:“只有當交往成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只有當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斗爭的時候,保持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盵4](P107-108)這意味著在世界交往的基礎上,世界生產力就以它特有的力量、方式推動著世界各民族融入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之中,而生產力的提高和人的發展,也就成為相互影響的兩種力量,在此基礎之上,人類社會就超越“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處于世界歷史這一宏大敘事之中。

二、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展開的現實依據

馬克思在創立“新唯物主義”的歷史過程中,不僅論述了世界歷史生成過程的必然性,而且還通過對資本主義歷史命運的哲學透視,闡述了世界歷史運動的規律性。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明確指出“新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盵4](P57)馬克思在這里將“人類社會”作為“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因為他對人類社會作了與哲學史上任何哲學家不同的理解:“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4](P56)這一重大發現預示著馬克思以一種革命的世界觀精神撥開了籠罩在歷史天空中的層層意識形態迷霧,重新顛倒已被各種唯心史觀所顛倒的世界,從而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從“語詞世界”回到“生活世界”。馬克思哲學“提綱”的主題是:“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4](P57)正是以這種實踐的思維方式為基礎,馬克思才從人類歷史發展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關系中反思世界現代化運動及其規律,從而以哲學特有的批判精神審視了資本主義的歷史性和局限性。在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初始語境中,“現代化”是從資本主義化這一維度上去理解的。具體說來,馬克思是從資本主義對以地域為特征的民族歷史的終結與對現代世界歷史的形成的宏大敘事中揭示現代化的基本內容和特征的。從歷史發展的層面來看,現代化是伴隨著近代工業化的進程而展開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宏偉畫卷,所以現代化與工業化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以致西方某些學者別有用心地將二者理解為一個名詞,其實這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起來?,F代化是在近代資本主義歷史運動這一宏大歷史敘事中展開的歷史變革,與工業化相比,現代化具有更廣闊的歷史視野。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化和世界歷史這一范疇具有更加融合的性質。在馬克思實踐的思維方式中,現代化是在世界歷史的地平線上展開的現實力量,它表征出資本主義化的特征,二者的矛盾運動構成了近代資本主義世界發展的實質。正是以世界歷史的進程為研究對象,所以馬克思哲學中,資本主義社會被理解為“現代社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被理解為“現代生產方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也被理解為“現代資產階級和現代無產階級”。這表明,馬克思創立世界歷史理論目的之一就是要探索世界資本主義化的真實圖景,以此揭示資本主義和世界歷史之間的矛盾所在。

從歷史的維度看,當世界生產力以巨大的力量決定著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時候,世界歷史首先走進的卻是資本主義社會,這是歷史的必然,但這也不能證明資本主義和世界歷史的一致性、同構性。與此相反,資本主義社會雖然以它的力量推動著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但伴隨著這一歷史進程的又是資本主義自身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因此,馬克思哲學以從現象到本質的透視方法為武器,對資本主義展開猛烈的批判。馬克思認為,由于資產階級的本性所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才造成了緊張關系,而這一緊張關系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之表現,也就是世界資本主義化的根源所在。馬克思明確指出:“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幾十年來的工業和商業的歷史,只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系、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系的歷史?!盵4](P277-278)在這里,馬克思鄭重地告訴我們: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資本主義這個“現代生產關系”從根本上是反對“現代生產力”的!

毋庸置疑,資產階級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身在世界歷史活動中主體性的地位和作用。正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才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使資本主義大工業由可能變為現實。從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也就是從生產力的維度,馬克思肯定了資本主義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從而消滅了各民族的特殊性”[4](P144)。但是,也正是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在世界市場和普遍交往的基礎上,由于現代工業和商業的擴展,極大地改變了以地域為特征的民族史時代,使處在閉關自守狀態的一切民族在走向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進程中,不可避免地都卷入到世界文明中來。在這場聲勢浩大的、由資產階級主導的資本主義化運動中,“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盵4](P277)馬克思肯定資產階級在世界歷史中的作用,并不是為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張目,而是通過辯證的批判態度來透視資本主義社會的有限性。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之前,馬克思批判的對象主要是德國的封建專制制度,此后,馬克思主要是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特別是通過《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對資本主義化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進行了詳細的考察,深刻地揭示了資產階級作為主體性存在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進程中的暫時性、局限性。在資本主義化的運動中,由于資產階級對剩余價值的貪婪索取和無節制的本性追求,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日益陷入“商品拜物教”的嚴重對立之中,從而使人和人的關系完全變成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并“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4](P275)。由此可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的,這正是世界歷史理論合目的性要求,也是馬克思從主客體關系中反思世界歷史的生動體現。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4](P68)。作為理論的出發點,馬克思所考察的“現實的人”就是以一種非人的方式存在的無產階級。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階段個人的發展狀況的具體分析,馬克思明確地將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狀態,稱之為“偶然的個人”,這也就意味著這一“現實的人”還不是真正的個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要獲得個人自由和解放,或者要以犧牲個人自身豐富的個性為代價,或者要以犧牲大多數人的自由發展為前提。通過對“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的考察,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化反人類性、反自由的本質特征。

不僅如此,資產階級還通過廣泛開拓世界市場,“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盵4](P276)自從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以來,在資本主義的主導下,整個世界也就被納入到一個全球化時代。全球化和世界歷史的初始進程同步,但這是兩個有著根本區別的范疇。前者是由資產階級主導的世界發展的一體化格局,后者則是由無產階級主導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但由于世界歷史是由資產階級開啟的,所以長期以來,全球化和世界歷史被理解為同一歷史進程中的兩個側面,這一認識無疑不僅沒有認識到世界歷史的真實意義,而且嚴重地掩蓋了資本主義化的本質。馬克思以現實為依據徹底地戳穿了這一歷史假象。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的事實表明,資產階級所主導的全球化運動對世界的影響是有限的,盡管它是世界歷史展開不可逾越的時空地帶,但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人類社會的本質所在。未來社會的理想性體現在世界歷史的現實本質規定之中:無產階級的解放和人類解放的一致、個人的自由和一切人的自由的統一。

三、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價值旨歸

“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盵5](P119)可以說,整個哲學史就是一部反思、探索人的發展如何可能和如何必要的認識史。這一主題的確立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將哲學從“天上”拉回“人間”,標志著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中心地位開始得以確立。即使在漫長的中世紀神學思想中,人的地位在至高無上的神的籠罩下仍能以各種形式反映出來。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將人的地位抬至和神平等的地位,這是古希臘人學思想的“復活”,盡管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還不能否認神在歷史中的主宰地位和支配作用。在此之后,以康德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和以維科為代表的人文主義這兩股思潮沿著不同的路徑,分別地將神從不同的哲學王國中清理出去,極大地推進了近代哲學對人的認識。

資產階級雖然開啟了世界歷史的序幕,并取得了全球化運動中的領導權,但這不表明資產階級就是世界歷史的真正主體,恰恰相反,資本主義這種引領全球的地位是暫時的。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實質是“對他人勞動力的支配”[4](P84)。在這一條件下,資本邏輯所具有的強大現實力量,決定了在社會中對人起支配作用的是資本關系、物的關系,這因此使“現實的人”喪失其個性,其生存意義僅限于工具性價值。資產階級通過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進而占有工人階級本身,使資本主義社會各個領域全面異化。異化的出現意味著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全面的剝削和統治關系的形成。因此,馬克思的異化思想表達了他對無產階級生存處境的哲學批判和經濟學批判。

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中,馬克思指出:“單個人隨著自己的活動擴大為世界歷史性的活動,越來越受到對他們來說是異己的力量的支配?!盵4](P89)在資本主義化的歷史進程中,盡管個體從形式上獲得了獨立,但是單個人的活動卻越來越受到以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為基礎的各種“異己的力量”的支配,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境遇中,這只不過是以人對物的依賴性取代了人對人的依賴性。為此,馬克思以人學的視野審視了資本主義化的實質,表明世界歷史并未真正實現。馬克思認為,這也是“具有某種同樣的經驗根據”:只有“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4](P89)時候,世界歷史才具有其真實意義。而要實現個人的真正解放,就必須推翻現存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共產主義,因為只有如此,“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盵4](P89)

由此可知,無產階級的解放和個人的自由就成為世界歷史宏大敘事中的真正主題。資本主義社會的開始不僅意味著世界歷史拉開序幕,而且更預示著無產階級的誕生,因為無產階級本身就是世界歷史性的。馬克思指出:“當每一個民族的資產階級還保持著它的特殊的民族利益的時候,大工業卻創造了這樣一個階級,這個階級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樣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獨特性已經消滅,這是一個真正同整個舊世界脫離而同時又與之對立的階級?!盵4](P115)這一階級就是無產階級。當資產階級“還保持著它的特殊民族利益”的時候,它是不能真正完成世界歷史這一重任的。馬克思認為,這一歷史重任只能歷史地落在無產階級肩上,由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4](P307)。只有無產階級才是世界歷史的真正主體性存在。無產階級產生于現代大工業時代,是“在世界歷史意義上……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4](P87)而存在的,是自覺成長起來的真正主體。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將自身的解放和人類的解放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創人類社會新的美好的未來,徹底完成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

世界歷史的形成不僅給無產階級的誕生創造了歷史條件,而且也賦予它神圣的歷史使命。人的發展的核心價值是人的自由,而要實現人的自由,就必須使人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與社會的關系中、人與自身的關系中獲得解放,而這其中的關鍵命題就是人從社會關系中獲得解放。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4](P56)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人的社會關系的總和”總是一定的,是“定在”,而這一“定在”往往就規定了人的不同的時代本質。在資本主義社會,它是不可能“使每一個人都能自由地發展他的人的本性”[5](P626),這是因為人的本質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已經異化了。為了根除資本主義社會“異化”這一扭曲人的本質問題,馬克思經歷了從哲學批判到經濟學批判,也就是從理論批判到現實批判的路徑,終于形成了對人的本質及其發展的科學認識。馬克思認為,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對資本主義真正的革命的現實批判:實現共產主義,使個人的自由和人類的自由真正統一。馬克思說:“無產者,為了實現自己的個性,就應當消滅他們迄今為止的社會的生存條件,即消滅勞動,……他們應當推翻國家,使自己的個性得以實現?!盵4](P121)在此,馬克思明確地將社會發展最高價值目標定位于“有個性的個人”,而“有個性的個人”只有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才有其現實的規定性。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理解為“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實現了的人道主義”[3](P23),這是從主觀和客觀的維度來理解人的自由,馬克思認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3](P81);到了《共產黨宣言》那里,馬克思完成了他對未來社會的科學構想:共產主義的核心命題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P294)。自此,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真正意義就凸現在無產階級的視線之中:為“每一個人的自由”也就是為“一切人的自由”而奮斗!這就是無產階級解放思想的核心價值旨歸!

把無產階級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正是馬克思哲學將革命的現實問題和批判的哲學思維結合起來的內在邏輯。但在馬克思以前,囿于階級自身的局限性,歷史上所有的哲學家們并不能真正解決人的發展這一歷史難題。馬克思以革命的精神、科學的態度和實踐的方式完成了哲學領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其中自然包括了馬克思以世界歷史理論的形式表達了他對人的解放和自由的關注,具體說來,就是通過對世界歷史的真正主體——無產階級命運的關注,表達了無產階級必須獲得解放和自由的基本思想。無產階級的解放離不開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革命斗爭的目標就是實現共產主義,完成從“偶然的個人”到“有個性的個人”的生成過程。所以說,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實質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歷史創造過程,而這一歷史創造過程就是蘊含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一致的共產主義社會真正實現的歷史進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德)黑格爾.歷史哲學 [M].王造時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責任編輯:龔劍飛】

世界歷史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價值問題是社會主義與生俱來的基本問題,價值關系是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基本關系。文章從社會主義價值的歷史生成、發展演變和價值關聯等七個部分,對社會主義價值的內在邏輯、科學內涵以及時代發展展開系統、完整、科學的反思,不僅能夠科學地揭示社會主義的價值規定性和價值理想,而且也為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實了理論基礎,明確了致思方向。

【關鍵詞】社會主義 價值 核心價值觀

任何社會思潮和制度從來都是一定價值觀念的產物,有其特定的價值取向,有其追求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也不例外。價值問題是社會主義與生俱來的基本問題,價值關系是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基本關系。社會主義價值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之魂,決定著社會主義的目標任務、發展模式和制度體制。對社會主義及其價值的歷史把握和科學認識,是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基本前提,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社會主義價值的生成

在歷史上,社會主義首先是被當作一種價值理想提出來的?!吧鐣髁x價值”回答的是社會主義“有什么好處”、“對誰有好處”,亦即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問題。馬克思之所以批判資本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不僅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容納不了在其自身內部發展起來的巨大生產力,而且還在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造成了人的異化,造成了廣大勞動者被奴役被壓迫的悲慘境況,造成了社會道德倫理的淪喪,而社會主義卻能使人重新成為自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和他們自身的主人。

社會主義的價值是如何生成的?我們從價值發生學角度來考察,價值是人類誕生并導致主客體的分化及對立統一,并建構認識—實踐關系以后才產生的。在主客體混沌不分情況下,是無所謂價值而言的。應當明確,社會主義價值不是某種獨立物或實體,也不是某種先驗的存在,它實際反映的是客體屬性對主體的功用?!啊畠r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①,盡管這是句出自馬恩經典原著且被李德順先生稱為“學術公案”的爭議話語,但是它至少說明了價值是一個關系范疇,是作為一種特定的“關系態”或“關系質”而產生和存在的。價值既不是客體自身的存在與屬性,也不單純是主體的利益、需要、情感、態度、欲望,等等,甚至也不是人自身或其本質、本性本身。單純的客體或主體方面,都不是價值;否則就墮入了實體思維之中。②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價值生成的始因是人類對美好生活和理想社會的需要,生成的基礎是人類的歷史實踐,生成的實質是主客體之間需要與滿足關系的不斷生成的過程。

具體而言,首先,社會主義價值生成的始因是人類追求理想社會的需要。無論是東方設計的“大同”世界和“太平”世界,還是西方希冀的“理想國”、“烏托邦”、“太陽城”,無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自由人的聯合體”,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的“和諧社會”,都包涵有人類的價值訴求,折射著人類的理想之鏡,即建立一個公正、合理、自由、平等社會的理想。

其次,社會主義價值生成的基礎是社會主義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③。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對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④社會主義的價值并非來自于某個先驗的設定,也不是某個終極的靜止狀態,它就在現實的運動之中生成;這個生成過程只能在現實的前提和條件下發生,而不能脫離現實。社會主義價值的生成如同實踐本身一樣存在著從抽象到具體、從原始的豐富性到歷史的具體性的邏輯展開?,F實中發生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價值實踐,就是在資本主義時代革命地改造現狀的運動本身,即人民大眾旨在尋求自身解放的社會實踐本身。

最后,社會主義價值生成的實質是共產主義是“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⑤馬克思恩格斯所構想的共產主義是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的覺悟極大提高的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則是一個社會生產力逐步走向發達,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條件的歷史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價值的生成本質就是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邁進中奠定物質基礎,張揚價值理想,凝聚社會共識,走向“世界歷史”的過程。

社會主義價值的演進

從社會主義誕生的那一刻起,無論是理論的闡述論證還是實踐的摸索證明,都時刻承載著人類對幸福生活和理想社會的追求夢想。這種追求凝聚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智慧與思想。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莫爾的“烏托邦”,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到列寧的“和平、土地和面包”,從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鄧小平的“共同富?!?;從古希臘到英國,從德國到法國,從俄國到中國,我們看到,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追求,承載著人類對完美世界的渴望與夢想,是世界夢,也是中國夢。

社會主義價值的演進是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社會主義價值伴隨歷史的進程,在凸顯中演進,在演進中凸顯。我們看到,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歷經500年,其中有高潮與低潮,有成功與挫折,可謂跌宕起伏、波瀾壯闊。在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既有像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這樣偉大的理論家、革命家的鞠躬盡瘁,也有無數的仁人志士為社會主義的創立和建設付出的辛勤勞動甚至寶貴生命。社會主義是歷史的選擇與人民的選擇的統一。我們看到,社會主義價值理想的實現是極為不易的,社會主義事業是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使命,不能苛求創立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驅者們在十全十美中迅速建立起美好甚至完美的社會主義,也不能苛求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摸索中不犯任何一點的錯誤,社會主義沒有教科書、現成的答案,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只能在摸索中奮發與前行,在改革中推進與完善。同時,社會主義的價值不是從公平、正義等道德的概念或原則出發來塑造的,而是伴隨著動態的實踐逐漸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顯現的。

社會主義價值的演進是人民的創造與選擇。社會主義是偉大而光榮的,而這種偉大與光榮屬于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主義的締造者。社會主義價值也因人民而存在,為人民而實現。依靠人民,為了人民,這是社會主義價值最本質的內涵要求,是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本質邏輯。我們每一位共產主義理想的追隨者、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用非凡的智慧和勇氣把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等的工作完成好,始終要把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與人民群眾的福祉結合在一起,讓社會主義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成功典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成功典范,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社會主義事業做出的探索與貢獻。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固定模式,而是一個創造性的歷史實踐的過程,在歷史的條件下,我們是在經濟基礎較為落后、思想文化受封建歷史傳統影響較深的底子上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的,我們還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些復雜因素的存在,都決定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學習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一切先進技術和思想,堅持從實踐實際出發走自己的道路,做好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工作,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必經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必將為人類社會主義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社會主義價值的系統

從本質上講,社會主義的社會形態或制度體系是社會主義價值系統的實體化和具體化。

社會主義價值系統是由多個社會主義價值所構成的特殊系統,這個系統中的各個特定價值相互依存且相互作用,從而形成并表現為一個要素的集合體、機理的統一體和功能的綜合體。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價值系統是諸多價值維度及其具體價值交織而成的總和或網絡,故研討社會主義價值系統必須從一個合理的“參照系”即價值維度體系去說明。事實求是地講,這樣的維度非常多,但人類的社會形態總是處于一定歷史階段上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格局”的總和?!翱偟恼f來,能被一定歷史時期的最廣大人群認可和踐行的價值系統,總是與這個階段上的生產力的總水平、制度的總狀態、文化的總狀況和社會的總趨勢相一致?!庇纱?,可以具體地探析社會主義價值系統中所蘊藏的經濟價值、所內含的政治價值、所包納的文化價值、所涵蓄的社會價值、所囊括的生態價值。在社會主義價值系統中,每個價值抑或價值子系統都在自己的位置和維度上發揮各自的特定作用。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從整體的視閾和綜合的路徑去求索社會主義價值的系統圖景和系統規定性。社會主義價值系統的生成、存在和發展,就是要實現該系統在整體上的總效應的豐滿、飛躍和彰顯。

社會主義價值系統還是一個可以而且應當進行人工調節和人為優化的系統,這就要求恰當地擇取、依據和應用一定的對其進行構建的“標尺”。首先,必須堅持客觀性而克服主觀性。如是而言,在論析社會主義價值系統時,應當首先把社會主義價值系統作為一個客觀的系統加以對待,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次,必須堅持全面性而克服片面性。換言之,必須摒除簡單化或絕對化等片面性思維,從而突出整體審視和區別對待等全面性思維,進而立足社會主義社會的宏大整體、統觀社會主義價值系統的全局聯動、著眼社會主義發展的長遠未來。再次,必須堅持動態性而克服靜止性。其基本要求就是要著重從系統與要素、系統與外界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去進行辯證的、綜合的動態剖析,以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系統的結構塑造、動態運行和功能發揮達到最佳狀態。

社會主義價值的功能

社會主義是一種思想、一種運動、一種制度、也是一種價值。作為價值的社會主義朝向,始終是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基本訴求,源動著作為思想的社會主義實現理論創新,推動著作為運動的社會主義實現蓬勃發展,維系著作為制度的社會主義實現民富國強。價值視域下的社會主義一方面支撐著對歷史彼岸的理性王國或自由王國的信念,支撐著對人的自由本質和社會的自由尺度的意識與自我意識,為我們的現實社會生活提供一種理想性的價值參照和超越性的價值圖景,有效地搭建起理想與現實、超越與世俗之間的有機關聯;另一方面,在具體的經濟和政治生活中,作為價值的社會主義為多元化的個體與共同體以及他們之間的自由交往和平等互動提供著權利和義務的邊界,形成具有社會主義屬性的制度體系和社會交往。

從上述視角出發,社會主義呈現出一種價值的結構譜系,其終極價值指向人的自由全面解放,且以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共同富裕、和諧發展等基本理念為價值支撐。這些基本的支撐價值在具體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與社會主義發展的地域特色相結合,呈現出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如在黨的十八大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明確提出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信念,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理念,在個體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念。

總括而言,社會主義的價值不僅是系統的、完整的,也是歷史的、具體的,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反映,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核心,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靈魂,這一邏輯演進表征著社會主義價值的功能性指向。即在社會主義的理論發展和現實推進過程中,社會主義價值發揮著批判與建構功能、規范與凝聚功能、維護與創新功能、引領與整合功能,為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和現實推進提供了理念支撐和精神動因。

當前,建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明晰社會主義價值的價值方位和功能指向是前提,需要對社會主義價值展開理論地、歷史地、時代地考察,思考社會主義價值的理論升華、經驗總結和時代境遇,著力從社會主義價值功能彰顯的底線維護、機制建構、方式創新、領域拓展等方面,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的建構路徑,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對社會主義價值的歸復與發展,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的復雜時代境遇下促進社會主義價值的功能發揮。

社會主義價值的環境

社會主義價值環境是指社會主義價值所面對的外部客觀存在。具體是指影響社會主義價值形成、發展和社會主義價值傳播、實現的一切外部因素,即與社會主義價值有關的并對其發生影響的外部因素。一般來說,社會主義價值環境可分為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主要是指社會主義價值所面臨的國際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微觀環境是指社會主義價值產生、發展的特定歷史階段所面臨的具體環境。宏觀環境對社會主義價值的形成、發展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微觀環境對社會主義價值的形成、發展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環境是社會主義價值生長的土壤,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價值發展的廣度和深度。社會主義價值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內涵,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對社會主義價值的認知和重視度也不同,隨之社會主義價值的影響力也不同。誠然,無論社會環境如何變化發展,社會主義都代表著一種與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息息相關的價值追求,具有自己獨特的價值目標。

社會主義價值誕生于既定的歷史環境,也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使社會主義價值的發展充滿著各種風險。社會主義價值經歷了農業文明時代的啟蒙、工業文明的萌芽和崛起,尤其在全球化進程中,人們越來越關注社會主義價值研究,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得這方面研究更為擴大,社會主義價值在實踐中逐漸擴大著影響、綻放光芒。進入新世紀新階段,社會主義價值面臨的國際局勢發生了新的深刻變化,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內環境也在不斷調整,這些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在為社會主義價值提出挑戰的同時,也為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提供了新的平臺。

社會主義價值的傳播

社會主義價值的形成,既是漸進的、歷史的過程,也是由矛盾斗爭到形成共識的過程,既要承襲傳統文化的脈絡,又將汲取現代文明的養分。這一動態的、發展的特點決定了社會主義價值與傳播之間的密切關系。一方面,傳播是社會主義價值構建的重要手段。任何一個社會都有自己倡導的價值理念,這不僅僅因為一個國家、社會的價值理念是建立和維護這個國家政權的重要手段,是各國各政黨的精神旗幟,還因為價值理念具有社會教化和整合的功能,是民族國家的精神紐帶,決定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決定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傳播媒介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重要載體,作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主要陣地,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是社會核心價值構建的主要手段。因此,對于社會主義而言,傳播更應當成為社會主義價值建構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價值決定了傳播的導向。絕對的傳播自由是不存在的,傳播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傳播應當進行自我約束。而決定傳播導向的,主要是這個社會所倡導的核心的價值理念。當前,我們以“三個倡導”為指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應該堅持的傳播導向。

新世紀、新階段,社會主義價值的傳播環境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形成了一個以傳播的全球化、信息的多元化、文化的大眾化以及社會的媒介化為表征的新的傳播態勢。面對新的傳播態勢,審視我們在社會主義價值傳播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從傳播主體來看,社會主義價值傳播者的理論水平、傳播觀念、專業素質有待提高;從傳播對象來看,社會公眾的認知理念、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等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向;從傳播內容來看,社會主義價值的內容抽象,民眾接受度不高,導致主導價值面臨邊緣化危險;從傳播介體來看,傳播媒介自身的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媒介傳播的重心偏移、缺乏引導以及媒介的人性化追求所導致的價值觀多元化。因此,新的媒介環境下,要著力建構社會主義價值的傳播系統。一要堅持以人為本、價值主導、協調建構的基本原則。二要明確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系統構建的著力點,即加強宣傳,增進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價值的認同;更新理念,充分發揮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創新方法,擴大社會主義價值的傳播領域。三要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系統的融入機制,即將社會主義的共同價值追求融入個體的價值追求之中,將社會主義價值的內涵融入到大眾化的話語表達中,將社會主義價值的具體要求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場景中。

在此基礎上,積極促進社會主義價值的全面深入傳播。首先,要抓好學校教育、干部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主渠道教育,健全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的核心路徑。其次,要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傳播制度,倡導文明的行為規范,保障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的全面踐行。再次,要開發精神產品,營造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的文化氛圍,即,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弘揚主旋律;堅持文化的兼容性,推廣優秀作品;堅持社會效益優先,抵制低俗之風。最后,要爭奪話語權,擴大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的國際空間。即加強傳媒國際化的進程,擴大社會主義價值的對外傳播;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加強蘊含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文化傳播;著重說明闡釋,深化社會主義價值觀內涵的對外傳播,尊重傳播規律,創新傳播方法,提高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的有效性。

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

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既關乎社會主義的發展和繁榮,又關乎人民群眾的現實福祉與理想信念。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也是社會主義自身價值的最好證明。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是復雜的,其中需要著重把握其階段性特征與條件性基礎。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具有階段性。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從總體上而言是一個不斷推進的歷史進程,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征。究其原因,首先,在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進程中,人的主體性的發揮既表現在對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已有文明成果的接受與傳承,又表現在可以根據新的情況對待歷史、創造未來,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內涵由此更為厚實;其次,人的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著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我國的實踐也充分表明,社會主義的價值實現在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性需求、溫飽性需求等方面呈邊際遞減趨勢,而社會主義的價值實現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社會公平正義需求等方面則呈上升趨勢;再次,在社會信息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思想多元化等的世界發展大勢下,拜金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與價值主體自我化、價值取向功利化、價值目標短期化之間相互寄生,相互影響,共同反映出某些個體、某些群體對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焦慮和跑偏癥候還一定程度地存在著。

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需要具備諸如主體確立、物質基礎、制度安排、機制建構、介質平臺、認知引領、管理提升等相應的條件基礎。就其中的主體確立而言,首先,人民是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主體。一切事物的價值都是對人而言的價值,沒有人的存在,價值就既沒了可依附,也沒了可判斷。社會主義價值也是如此。社會主義價值因人民而存在,為人民而實現。同時,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始終離不開人民的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只有通過現實的人民以及人民現實的實踐活動才能去不斷創造社會主義價值,不斷實現社會主義價值,不斷體驗社會主義價值;其次,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人民對社會主義正確的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基礎和前提。在社會主義價值判斷上,需要將個體、社會、國家與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價值評價、價值環境、價值傳播等諸多的價值要素緊密結合在一起。從這個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這些價值要素相結合的凝練概括與集中體現?;谏鐣髁x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價值判斷也深刻反映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獨特的價值訴求,反映中國人民對于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不懈追求;再次,人民的價值追求與社會主義的價值實現具有一致性。一方面,人民的價值追求與社會的價值實現之間所具有的一致性構成了中華民族生息綿延的主航道,演繹出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主旋律,推動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進程。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的價值實現也客觀上要求必須協調好社會主義價值滿足與人民價值需求之間的關系問題,要讓人民在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目標、國家價值目標的過程中也同時能夠更好地實現個體的價值追求,從而為社會主義更好、更高價值的實現創設出更有利的群眾基礎與社會環境。

社會主義價值在中國:由自發到自覺

任何成熟的國家和民族,適應時代變遷與社會變革要求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與嬗變,都會經歷一個從自發孕育階段到自覺培育階段的飛躍。我國從早期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對于社會主義價值問題的不斷探索和反思,擺正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朝向,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基調。隨著時代發展和歷史進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變得日益重要,完成這一時代使命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進而,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使命,此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正式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定性為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三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和發展中形成的關于社會主義價值的認識結晶,全方位反映了社會主義價值的一些基本特點,是對社會主義價值性質與內涵的深刻闡發,是對社會主義價值學說的充實與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體系闡明的、社會主義社會制度要求的、參與社會主義實踐運動的人們應當持有的核心價值觀。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指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體系),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價值觀,即作為“主體關于主客體之間所有價值關系的基本看法或總的觀點”的價值觀?!霸谥黧w的評價活動中,實踐基礎上所形成的價值意識在主體意識中不斷反復,就會以‘邏輯的式’的形式積淀為價值觀念?!雹奚鐣髁x核心價值觀,就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關于核心價值尺度、價值評價和核心價值取向、價值追求這兩方面的“邏輯的式”。黨的十八大報告和中共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概括,就是社會主義要求的價值尺度、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價值的內在關聯體現在,社會主義價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依托的反映對象,是對社會主義價值集中的觀念表達。黨的十八大強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力圖從社會主義價值角度考察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理論與實踐歷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指導具體的社會主義實踐過程,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價值回歸。因此,當前要在堅持社會主義本質、反映社會主義價值、遵循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澄清社會主義價值本源,消除對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誤解,并結合全球化時代、信息化時代的嶄新時代特征,不斷深化價值研究新途徑,創新價值研究新視野,賦予價值研究新內涵,拓展價值研究新領域,進而科學描述和闡釋未來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價值言說。要在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廣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際化、市場化和大眾化研究。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社會主義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關聯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AKS005)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6頁。

②孫偉平:《價值哲學方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59頁。

③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9頁,第196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頁。

⑥陳新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6~27頁。

責編 / 張蕾

世界歷史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共產黨宣言》中蘊含著馬克思豐富的世界歷史觀思想。歷史與時間是世界歷史觀的理論前提,馬克思在黑格爾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其人文主義的世界歷史觀理論。全球化是世界歷史觀的當代表現,也是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路徑之一。

[關鍵詞]世界歷史觀;全球化;《共產黨宣言》

[作者簡介]宋麗青(1994-),女,漢族,浙江海寧人,浙江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歷史與時間

(一)時間維度下歷史的存在方式

“歷史”作為一般概念,其基本意義即為“過去”。時間在最一般意義上可以統一地表達為生成、變化,過去、現在、將來乃時間自身的“三位一體”。三維時間實質上乃是以自身為標尺、為生活實踐的需要而標示時間的結果。單純個體是不足以言歷史的,歷史本質上屬于人類的存在,是“我們”的過去。歷史乃時間中的歷事。

“現在”正是“過去”的“將來”。在時間為之流變的理解中,“將來”是至關重要的維度,正是在將來中時間顯現出其內在之“可能性”的意蘊。在可能性維度上疊加人的維度,歷史進而顯示出自由這一規定性。人不單是擁有歷史,而是本身就是歷史性的。①

(二)世界歷史觀就是宇宙觀

第一,同一空間、不同時間,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例如從封建社會看資本主義社會,那么資本主義社會就是發達的、先進的?!百Y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相對于漫長的封建社會,“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②

第二,同一時間、不同空間,觀察事物變化的規律,例如在當今世界視野中,觀察分析東西方問題,即分析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制度和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制度,那么人們對于兩個國家與兩種制度的現狀和前景,有著不同的觀點。

第三,不同空間、不同時間,觀察事物變化的規律,資本主義盡管在現在仍以各種形式排斥、抵抗著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制度在現階段也沒有完全發揮出它的優越性,但是從長遠來看,“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③

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觀

(一)黑格爾的世界歷史觀

黑格爾認為,“日耳曼精神是現代世界的精神,日耳曼民族注定是基督教原則的負擔者……基督教世界是一個完成的世界……(根據基督教世界)將現代世界劃分為各個歷史時期”,“自由”意志的逐漸展開是從東方開始的,希臘是歷史的青年時代,羅馬是歷史的成年時代,日耳曼世界中“世俗性”意識到它的真實的道德價值,和“合理地自由”告成的時期,即黑格爾認為的“精神”開始意識到它的“自由”的時期,也即是從宗教改革到其所處的時期就是現代?!案魅斩褡逶诨浇痰挠绊懴?,首先取得了這個意識,知道人類之為人類史自由的”,而“世界歷史無非是‘自由’意識的進展,這一種進展是我們必須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認識的?!彼J為實現世界歷史的手段是國家中的道德自由,具體體現為“自由的觀念”和為“利己的企圖”體現的“熱情”。④

(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首次對“世界歷史”進行闡述,他認為“世界歷史”就是“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個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⑤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是從生產力、分工、交往的角度分析世界歷史的形成。而在《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中,馬克思從五大方面構建了世界歷史的圖景:生產力、資本、上層建筑、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共產主義。這是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另外從《宣言》本身的傳播廣度影響之大來講,《宣言》無疑是馬克思世界歷史觀的代表作。

三、世界歷史觀的當代表現就是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概念界定

本文認同沈為英對“全球化”概念的理解:“全球化指的是人類活動逐漸突破民族、國家、地區的地域限制以及制度、文化、思想觀念等方面的障礙,在經濟、政治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密切聯系與交往融合,使世界日益聯結成有機統一整體的客觀歷史發展過程和趨勢?!?/p>

(二)全球化是世界歷史的特定階段

“全球化”這一詞語自20世紀80、90年代真正提出以來,人們對全球化關注的不斷升溫,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世界各國已深入全球化的背景下,它們在思考自己的生存與發展時,都無法直接繞開或忽視這一現實,無法脫離與他國的聯系而孤立地謀求生存和發展。

當代全球化應當是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定階段。換言之,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轉向在當代主要表現為走向全球化的過程。在《宣言》中,馬克思沒有明確提出“全球化”的概念,但是其對全球化的過程做了具體論述。這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基礎,然后從經濟全球化延展到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展現。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它“使人口密集起來,使生產資料集中起來”,由此產生的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就是“政治的集中”,馬克思鮮明的展示了資本主義時代,經濟政治的全球化帶來了文化的全球化以及社會其他方面的聯系。

(三)世界是全球化在空間范圍內經濟流動的容器

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表達了空間是蘊含著社會關系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觀點。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資本空間擴張導致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貨幣流通、消費和服務等經濟活動已經超越了國家和地區界限,封閉、獨立的經濟運行模式被打破,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加強?!安粩鄶U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資產階級)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p>

(四)歷史呈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交織及超越

《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資產階級)把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辟Y本主義的社會中,服務于少數人的特殊的利己主義掩蓋了真實的普遍性歷史,那是一種人性中所固有的私向化追求、自由意志、利己主義、貪婪和冷酷歪曲了理想的普遍的“善”的傾向。

四、全球化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路徑

(一)全球化為“兩個必然”奠定堅實基礎

經濟全球化也帶來了危機全球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充分肯定資產階級及資本主義社會處于上升階段所具有的歷史進步性,并在此基礎上指出了資產階級社會進一步發展后的歷史局限性,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深刻體現。他們在肯定資產階級歷史作用之后接著說:“我們眼前又進行著類似的運動。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

(二)全球化為“無產階級”的聯合提供空間和路徑

馬克思認為,交通工具的發展使資產階級得以利用時間消滅空間,為資本的地理擴張提供了便利,但是航海業和鐵路的發展在服務于資本的同時,也為無產階級在不同地域上的聯合奠定了基礎?!白畛跏菃蝹€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廠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勞動部門的工人”,“工人越來越擴大的聯合”,“這種聯合由于大工業所造成的日益發達的交通工具而得到發展,這種交通工具把各地的工人彼此聯系起來”?!爸惺兰o的市民靠鄉間小道需要幾百年才能達到的聯合,現代的無產者利用鐵路只要幾年就可以達到了?!倍跀底秩蚧慕裉?,互聯網的神奇速度和輻射范圍,只需要幾秒的時間。馬克思、恩格斯呼吁無產階級借助于交通運輸技術進步的契機聯合起來,消滅私有制,消滅資本積累的基礎,真正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發展。

(三)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暫時性

必須強調的是,“兩個必然”中包含著“兩個絕不會”?!缎浴吩诮沂举Y產階級滅亡和無產階級勝利不可避免的世界歷史趨勢的同時,也在另一篇文章《〈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給出了為何資本主義仍“欣欣向榮”,沒有滅亡的原因:“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只有不斷擴大市場的范圍,使資本具有空間擴張,不斷形成世界市場,才能使資本主義存續下去。資本的本性就是限制地攫取最大利潤,資產階級奔走世界攫取利潤從而開創了世界歷史,即世界總有被開拓完的一天,當沒有市場時,那就是資本主義滅亡之日。

[注釋]

①周建漳.歷史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0-75.

②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2.

③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0.

④黑格爾.王造時譯.歷史哲學[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89.

世界歷史論文范文第5篇

1. 談一談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 思想解放促進社會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為資產階級革命(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等。思想解放促進社會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為資產階級革命(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等。結合材料談談思想解放與社會進步的關系。思想解放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不竭動力;思想解放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等。

2. 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對人類歷史的共同影響是什么? 都促進了(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3. 指出第一次工業革命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關系。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前提。

4. 談談應當如何辨證地看待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從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生產由蒸汽動力代替人力,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使用蒸汽對資源的消耗比較大;對人類生活環境的污染也非常嚴重。啟示: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社會環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5. 日本“棄舊圖新、迎頭趕上”是哪一次改革實現的?這次改革的內容中哪條措施對日本影響最深遠?明治維新。措施: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理由:提高了日本國民的文化素質;促進了社會進步。

6. 19世紀中期,美國、俄國、日本各國面臨的社會問題是什么?分別是如何解決的? 美國:黑人奴隸制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南北雙方矛盾尖銳,通過南北戰爭,北方勝利,廢除奴隸制。

俄國:農奴制度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障礙,并引發農奴制危機。通過1861年改革,廢除農奴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日本:幕府的封建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幕府統治出現危機,通過倒幕活動和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7. 請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主要資本主義強國是通過哪三種方式走上資本主義發展之路的?第一種方式: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例如1640—1688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 第二種方式:通過民族解放戰爭,推翻殖民統治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例如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 第三種方式:通過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逐步廢除舊制度而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例如俄國1861年的廢除農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

8. 華盛頓、玻利瓦爾、章西女王三個人物有什么共同點?從三位人物斗爭事例中,你有什么認識?共同點:反抗殖民統治。認識: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團結就是力量;落后就耍挨打;殖民地人民具有抵御外侮的堅定決心。

9.有人認為“三角貿易”是一種罪惡,也有人說“三角貿易”在客觀上有利于歷史的發展。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對上述觀點進行綜合評述。“三角貿易”導致非洲喪失大量勞動力,阻礙了非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因而是一種罪惡;“三角貿易”使美洲出現黑人奴隸制,為新大陸開發提供了勞動力;促進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客觀上有利于歐美非三大洲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和近代整體世界的形成。

10.為什么說“英國引領了這一歷史發展的潮流”? 英國最早進行并率先完成工業革命。 11.交通工具的發明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縮短了地區間的距離,有利于各地區之間的交往和國家的管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環境污染等。 12.美、日、俄三國的崛起之路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什么啟示? 堅持改革開放,善于學習先進文明成果;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維護國家統一,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對西方文明不能生搬硬套,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共同繁榮原則等。

13. 為什么馬克思把《獨立宣言》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獨立宣言》的頒布早于《人權宣言》?!丢毩⑿浴芬苑晌墨I的形式規定了人的基本權利早于《人權宣言》。 14. 談談煤炭和石油的大量開采和使用對人類生活、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煤炭和石油的大量開采和使用,大大促進了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引發資源環境問題,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5.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科學技術的認識?科學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但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化害為利,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愛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絕不可以環境為代價發展科技。

16. 馬克思主義由哪幾部分組成?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17.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有什么重大意義?《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8. 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促進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提高了生產能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19. 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與電力的廣泛使用有哪些共同作用?都使人類進入了新時代;都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都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質量。

20. 目前,交通工具又有重大發展,請你舉出一項新成就。高鐵列車、太陽能汽車、超音速飛機等。 21.請你對如何減少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的負面影響,提一點建議。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提高環保意識;發展高科技過程中注意趨利避害;將科技用于造福人類等。

22.請你談談對日、俄兩國能夠躋身世界強國之林的認識。順應歷史潮流,抓住歷史機遇;只有不斷變革、創新,才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等。 23. 交通運輸方式的演進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節省了人們出行的時間;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擴大了人們活動的范圍;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24. 林肯:“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房子”指的是什么?美國。“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指的是什么?“指北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南方黑人奴隸制度并存。“裂開的房子”是指當時正處于南北分裂有兩種不同制度的美國社會。

25.推動歐洲社會巨變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文藝復興奠定了思想基礎、海外殖民擴張與掠奪奠定了物質基礎、工業革命推動了科技創新與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上一篇:初二歷史論文下一篇:初中政治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