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美術課論文范文

2023-03-18

美術課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當下經濟社會發展對美術學專業人才需求日趨多元。地方院校美術學專業教學改革應聚焦適切基層美術文化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該類人才的核心素質乃美術文化綜合實踐能力。圍繞這一點,美術學專業教學改革只有緊扣地方經濟與文化發展步伐,重點進行文化綜合實踐類課程群建設并重構教學范式,完善相應評價機制,方可實現美術學人才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應用型;文化綜合實踐能力;培養;評價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城市學院教學改革課題“應用型美術人才文化綜合實踐能力培養與評價研究”階段性成果。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钡胤奖究圃盒>痛宿D型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其辦學目標為培養適應地方經濟、文化與社會發展需求的,適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崗位要求的,具有熟練專業技術的人才。故而,應用型本科院校美術學專業非為培養職業美術家、美術史論專家或藝術批評家而設置,而是為中小學校、各類美術培訓結構培養教師,為文化企業、文化機構以及社區或鄉鎮文化站所等培養能從事美術文化品經營、美術文化宣傳、創意與傳承以及藝術指導與管理等綜合性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梢?,文化綜合實踐能力乃應用型美術學人才的核心素質之一。如何從重藝術技法的學術型或畫家型教育模式中走出,并探索一條適切提升應用型美術學人才的文化綜合能力即知識結構復合、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培養之路,必然要從教育觀念的破立入手,帶動教學目標、內容、過程、方式以及評價方法與尺度等方面的變革方可奏效。

一、應用型美術學人才

的核心素質是美術文化綜合實踐能力

我國的美術學專業涵蓋了培養美術史論人才、美術創作人才、美術教育人才三大主要任務,地方院校的美術學專業多為師范類。但由于近些年來中小學美術教育不受重視,美術教師崗位設置有限,加之美術學擴大招生,無數專業美院、師大及綜合性大學美術學專業人才參與教師崗位競聘,地方院校美術學畢業生在教育口就業日漸艱難,故出現部分地方部分院校的美術學專業開始走向學術型人才培養之路。然而,事實證明,地方院校由于多種客觀因素的制約,很難擔承培養專業美術創作型、研究型人才之大任,美術學辦學日現窘況。但是,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審美的需要愈發旺盛,社會對美術學人才的需求也趨向多元,主要體現在地方或地域經濟轉型發展中所需的基礎性的基層美術人才。

(一)藝術市場相關職員。隨著文化產業的蓬勃興起,我國的藝術市場如畫廊、藝術品商店、藝術品拍賣公司、美術館、博物館、繪畫裝裱店、文玩收藏店以及售賣藝術品的電商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一潛力巨大的領域需要的美術學人才極多,諸如簽約畫家、藝術經理人、畫廊導購、作品導購、藝術推介與相應的后臺服務人員等。

(二)藝術培訓機構教師。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閑暇時間增多,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強烈,因此藝術培訓也從單一的升學型轉向多元化,既有拓展視野、開發審美能力的少兒藝培,更有啟導閑情逸致的成人藝術培訓,還有老年繪畫培訓等,這就需要大量的美術教師。

(三)基層文化管理人員。首先是活躍在城市社區文化工作與管理一線的相關人員,其次是扎根在鄉鎮文化所的工作人員。這些人員一方面參與社區或村鎮文化空間建設、文化底蘊挖掘、文化品牌的塑造,一方面參與文化活動的組織與管理。

(四)文化創意公司職員。其一是指藝術衍生品的研發者。將著名繪畫轉畫到商品或轉換為一般工藝品,如藝術文具、藝術服飾、印有繪畫作品的日常生活器具等。其二是指從影視形象中創發造型工藝品的藝術家。其三為從文物或傳統藝術中開發新的文化品的美術工作者。其四參與公司重大的文化傳意品的研發者。

(五)文化旅游公司職員。我國的文化類旅游方興未艾,文化類旅游公司不僅需要充分挖掘與塑造文化品牌,更需要相應的視覺傳播手段推介,而這兩方面都需要美術類人才。

(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當下諸多視覺或造型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多未受過系統的藝術知識訓練,況部分非遺出現傳承斷層,而擁有專業美術素養的大學畢業生在該領域大有可為。凡此種種行業,不但可以成為美術生創業的領域,也確為有著專業修養的美術學人才提供了諸多就業機會。

從以上列舉的幾大領域對美術學人才的需求來看,絕非美術家而是專業化的應用型美術人才。從其職業的角度來看,社會對應用型美術學人才素養的要求除了具備一定的繪畫、創作能力之外,還要具備良好的交往能力、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更要具備以美術學專業素養為核心的文化綜合實踐能力,這就包括全面的美術基礎知識與理論素養、美術研究的一般方法、視覺文化闡釋與傳播能力、視覺文化活動的策劃與組織能力、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領悟與接收能力、美術類文化宣傳能力、美術事業管理能力、視覺類文化調研整理能力、藝術市場經營能力、地方美術傳統的發掘能力,等等。當然,作為美術教師還需要教育教學核心素養??梢?,應用型美術學人才的素養應聚焦在以美術文化綜合實踐能力為核質的多元化素質,也就是筑基于本專業的“一專多能”,而非單單只具備繪畫技能與創作能力。

二、文化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應用型美術學人才文化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是教師觀念的更新,其次是如何重置與地方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相聯系的實踐課程,最后是教學范式的徹底革新。

(一)重塑教師觀念

近年來,地方院校美術教師基本來自專業美院、藝術學院或者師大美術學院的碩士研究生,這些年輕教師日漸成為美術教育的主力軍。毋庸置疑,這批教師出身學院派,既有濃厚的畫家情結,也基本接受了學術型美術教育觀念與方法,教學中強調技法、注重寫生、著力創作,但對基層社會對美術人才的需要充耳不聞,對經濟發展中美術事業自身的多元化轉型也不甚了解,故而對美術學人才的文化綜合實踐能力的認知不夠,總認為只要繪畫能力強,余者皆不重要。因此,培養應用美術學人才的關鍵性前提就是重塑教師的教育觀念。讓老師深入區域經濟和文化建設的第一線去了解基層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讓老師從參與地域文化資源、文化市場的調研與發掘中檢視自己的教學觀念;讓老師在與相關的用人單位和機構直接對話中接受對美術學人才培養的建議,從而全面重塑應用型美術學人才的培養目標,深刻認識應用型美術學人才綜合素養、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

(二)重置課程體系

應用型美術學人才文化綜合能力的培養必須依托合理的課程設置,除了完善并修訂繪畫技能、技法專業課程群外,應盡可能擴展、引入文化基礎及綜合實踐課程群。1.專業性理論課程。如中外美術史、美學、中西文藝理論、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史、西方哲學、文學欣賞、藝術創作心理學、美術課程論等傳統理論課程。此為完善美術學專業知識結構、提高人文修養、提升判斷及思考問題能力的基石,是美術學人才文化綜合素質的標志,理當成為應用型美術學課程建設的重點,不但不能偏廢,而且應該加強,尤其是要確保優秀師資供應與穩定。2.應用型實踐課程。這是依據地方經濟文化建設中出現的應用美術項目而增設的動手課程。如公共藝術制作(社區文化空間) 、工藝美術品的制作等。這類課程盡管重在美術制作,但學生自然會與社會生活直接聯系,會接受社會對應用型美術的審美旨趣,有利于拓寬其藝術視野。 3.拓展性研究課程。這是以大學生創新性項目、美術史考察、文化或藝術市場調研為內容而設置的課程,它能充分展現學生的文化綜合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職業類培訓課程。針對多元化的就業方向,從三年級下期開始聘請不同職業門類的從業者或管理人員來校開課或者主題講座。5.教學類實踐課程。除了固定的中小學美術課程論及教學法課程之外,還可適當開設社會美術培訓機構特殊美術教學實踐方法論等課程。6.特色性民藝課程。圍繞地方經濟發展、地域文化底蘊,一方面常年開設地方民間美術課程,一方面組織師生一起開發、研究民間美術,同時還要經常性聘請當地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來校開課、授徒。

(三)重構教學范式

地方院校美術學學生的文化基礎與自我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均一般,但大多數學生情商較高、思維也較活躍、觀察力與想象比較豐富,因此,培養其文化綜合實踐能力必然要從傳統的學術型、講座型、教師主導型、背誦型教學范式中走出來,采取適切其學情的實踐型、能動型教學范式。

1.課堂隨機實踐。課堂隨機實踐主要指專業性的理論課程的課堂教學采取翻轉式課堂,即變成以問題探究、思想辯析、藝術批評、實例闡釋等為內容,以演說、辯論、論文、報告等為形式的隨機性的文化綜合能力實踐訓練過程。這類實踐范式既要充分掌握學情而科學設立問題情境,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允許學生利用多種學習資源、渠道與工具,允許充分表達。

2.參與項目實訓。參與項目實訓主要是指學生參與教師工作室項目的研究或制作。工作室教學范式在諸多地方院校美術學專業采用,但教學重點并非只有主題性繪畫創作,還有教師的科研項目,這些教師項目多來源于地方政府機構或文化企業,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與實用性。這些項目吸納學生參與,即便是見習,都是學生綜合文化實踐實訓最為有效方式之一。

3.實題真做歷練。近年來,學生熱衷參與的大學生創新性項目、大學生藝術節、本地文化藝術節、地方需要院校提供支持的文化服務項目如城市社區公共藝術設計與制作、環境美化工程的設計等項目以及畢業創作與論文等,不僅能鍛煉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更能訓練其洽談、測量、分析、統計、文創等多種綜合實踐能力。

4.校外兼職拓展。首先是指在學校以及各級各類美術培訓機構兼職而錘煉教學能力,其次是在本市的文化機構如博物館、展覽館、文物市場、藝術品交易店、“非遺”工作室、社區文化站參與多種美術類文化實踐活動。

三、文化綜合實踐能力的評價

大學教育評價在人才培養上起著杠桿與風向標作用。要形成應用型美術人才文化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的合力,提升學生對文化綜合實踐能力的的重視度及自覺追求意識,同時為社會提供用人的參考,美術學人才文化綜合能力的科學、合理、有效評價就顯得至關重要??梢哉f沒有評價或者評價不當,學生文化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都會流于形式。

(一)明確既有教師也有學生的評價對象。學生文化綜合實踐能力評價的主要對象當然是學生,但如果缺少了對各類課程中教師開發學生文化綜合實踐能力的評價,以及對教師聯系、引進、指導、開發文化綜合實踐類課程工作的評價,教育效果亦會大打折扣。

(二)確定既有內容也有形式的評價方法。文化綜合實踐能力的評價內容除了專業理論性課程的基礎知識外,重點評價學生美術調研方法、藝術創意、視覺文化理解、美術文化綜合分析與判斷能力、美術文化管理一般規律與方法、文化政策、本土文化素養、文化傳播、藝術品經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交際能力等。當然以上內容要針對不同學生的職業取向和能力而選擇。評價的形式可以通過作業、論文、演講、調研、會議、科研、文化建設與開發、課堂研討、藝術沙龍等。

(三)核定既有剛性也有柔性的評價標準。剛性評價標準一是體現在文化綜合實踐能力在畢業評價指標體系中所占權重;二是體現在它于各類專業課程結業考核中所占的比例;三是固定的文化綜合實踐課程的成績評定。這些評價通常以達標性評價形態呈現。柔性評價多體現在學生參與各級文化實踐類比賽、科研、藝術創作、社會性文化管理與傳播等臨時性活動中所取得的成績,通常以獎勵性評價形態出現。

(四)選取既有過程也有結論的評價手段。文化綜合能力本身就呈現為一定的動態性,因此,對其評價不可忽視過程性評價,諸如在評價主體上的角色多變,既要有各課程教師,也要有社會、企業、社區工作人員,同時還要同學間展開相互評價;更重要的是要根據不同培養時段、完成的不同實踐訓練或者項目為學生建立動態的評價記錄,并將課程考核評價與日常評價有機結合。結論性評價除了量化評價外,更多地采取評語式的定性評價。

當然,公正、公開、科學的評價以及評價結果的及時反饋也是文化綜合實踐能力評價中不可忽視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轉型,以及對美術學專業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與多面性,培養服務基層美術文化工作的“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已成為地方院校美術學專業求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故而,地方院校美術學專業改革要緊扣時代需要、緊跟地方或地域經濟文化發展步伐,重塑教育觀念,將美術文化綜合實踐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重心,圍繞它展開課程體系重置與教學范式重構,并將之納入教育教學評價的核心內容,唯有如此,應用型美術學人才的培養才會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并產生長期效應。

參考文獻:

[1]張小鷺.現代美術教育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黃家琪.地方高校美術學專業現狀解析與思考[J].裝飾,2007(4):112-113.

[3]尹少淳.美術課程的性質和特征[J].課程·教材·教法,2015(5):81-86.

作者簡介:袁志準,湖南城市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

美術課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與當今社會的發展速度相適應,每個社會人也需要具備迅速獲取和識別信息的能力,而無論是在何時何地都少不了大量的圖像信息的出現,這就要求人們具備準確識別和解讀圖像的能力。美術學科有其獨特的視覺形象特征,抓住美術學科的特性,使美術學科在培養每個人的視覺識別能力上起到應有的作用,國家和地方教育系統在這方面切實做出了努力,但是在信息迅猛發展的時代,我們所做的遠遠未及變化來得快,我們還應跟上時代的步伐,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關鍵詞:美術課程;美術教育;視覺形象;視覺識別;美術素養

當今是一個充斥著圖像符號的時代,走在大街小巷,從工作到生活中無時無刻都避免不了一些視覺圖像的影響,而且在新時代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這種視覺識別能力也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生存技能,在美術教育中也無時不貫穿這種通過審美經驗的獲得以提升視覺信息獲得的能力,在全球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對全面發展的人的要求下,對視覺圖像的迅速獲取和領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需要通過一定的審美經驗的積累才能夠達到,而學校美術教育是審美經驗獲得的主要來源,在我國無論是義務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階段都貫穿有一定的審美教育,尤其在義務教育階段更是將美術課程定為必修課程,從這點可以看出國家對國民審美教育的重視程度。

一、學校美術課程設置

學校美術課程在設置上,也在盡量符合這種視覺形象解讀能力的要求,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夠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可以說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通過對審美經驗的獲得達到美術的育人作用。對視覺醒形象的敏銳解讀和識別能力是在美術本體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一個人在沒有對美術本體知識有所了解的情況下,是很難迅速識別圖像所要表達的內容的,這對美術學校美術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材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美術課程并不是融所有藝術形式于一體的大雜燴,而是通過提取和精煉之后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可操作性意義的課程,教學的內容也應該是便于受教育群體理解和吸收的,但不流于低俗,而是具有一定文化層次和涵養的內容。

美術教師是課程實施中的重要一環,要具有很強的視覺識別能力,不僅要求美術教師具有扎實的美術專業功底,而且也要求美術教師具有很強的綜合能力,美術教師不再是以前那種只教授美術知識和技能那樣簡單了,對美術教師的要求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定位,美術教師與藝術家本質不同,因此培養美術教師的教育與培養藝術家的教育也有區別。師范美術教育主要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而中小學美術教師的目的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提高每個學生的藝術素養,這就給師范專業的畢業生和非師范專業的畢業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為什么說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并不一定是一個好的老師呢?首先應該嚴肅看待教師這個職業,自古我國就有許多類似于傳授技能的師徒制的學校,在課堂中教師只要讓學生記住他所掌握的某項技能,或者記住書本上的條條框框的知識就算是完成任務了,而學生各方面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學生習慣了“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模式,但知識與技能不等于“素養和能力”,這是一個“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的問題,藝術家可能擁有很高的藝術技能,但在方法上未必行得通,即便有再高的技藝,如果沒有達成一定的教育目的,沒有促使學生能力得到發展,那也是低效的。

二、“道”與“器”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可以比作美術教育的內部關系。美術本身比之于器,教育功效比之于道。離“道”談“器”則盲,境界不高,生發不遠;離“器”言“道”則玄,空虛飄忽,缺乏基礎。所以,美術教育不能拘于美術自身的目的,否則,其作為教育學科的地位便大可懷疑,但美術教育的教育功效又不能不在美術的基礎上生發,否則根基動搖[2]。在視覺時代大量的文化信息與圖像相結合,單純靠美術技藝而不對美術中所滲透的文化、社會、心里等層次做以更深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在美術教育中美術欣賞也是重要的一環,美術作品中往往包含有前人的審美經驗、民族傳統文化和時代特色,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可以提取很多文化層面的東西,在積累審美經驗的同時情操得到了升華?;谔岣邔徝浪仞B的美術教育有別于專業的美術培訓,前者傾向于將審美的能力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所具備生活必不可少的素養,并不要求具有很高的專業水準,而后者則是要求受教者能夠具有相當高的專業創作的能力,在實施美術教育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敏銳地把握這一點,切莫將作為素質能力提升的美術教育看作是培養專業人才的美術教育。

三、美術素養的培養

美術素養的提升并不像是一些應用性的知識那樣學了就能立竿見影,這些能力和習慣可能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看重和理解,但正是這些細微的環節在起作用,人們可能在潛意識中并未意識到這些改變,現在社會越來越重視對人的創新能力的開發,美術課程的設置在內容安排和結構設置上要盡量多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如開發校本課程,結合地方特色開設的美術課程更具地方特色,且學生易于接受,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筆者在走訪沿海地區某中學時,看到這個學校以小幅漆畫作為辦學特色,并且將這門課程開設得有聲有色,以繪畫帶動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繪畫過程中不僅掌握了漆畫這門藝術,而且豐富了各方面的知識,在漆畫的圖案中有很多是花卉、動物、人物等,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同時在繪制漆畫的過程中許多環節需要他們合力協作才能完成,這也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漆畫制作完成后會有一些剩余的廢料,老師提倡將這些廢料通過一定的方式處理之后制作成下次可再次利用的材料,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環保意識,在學校里的走廊、展廳里隨處可見學生們的作品,他們在用自己的努力成果美化校園,學生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成員,學校不正是師生共同協作努力的場所嗎?學生在這種濃烈的文化氛圍的熏陶下學習主動性增強,各方面成績又怎么會差呢?因此學校的課程設置也可看作是一個學習生態,只有在各個科目和諧發展的情況下,才能使學生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并且也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許多抓應試教育的學校,舉全校所有物力、人力、財力在考試科目上,學生知識沒有掌握很好,反而開始厭學,走進了應試教育的“死胡同”。

四、美術學科的特性

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體系,美術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美術學科以其獨特的視覺形象表達作為其根本屬性,顯示出了美術學科的獨特魅力,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 (2011年版)在性質表述上增加了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這樣的表述,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美術課程的唯一性,因為這一表述似乎不能適用于其他學科課程[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界越來越重視對核心素養的培養,視覺形象作為美術的重要的核心素養之一,應該在美術課程中時刻貫穿,對于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其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視覺形象實際上由一個或多個個體形象及其不同的組合方式呈現。它具有邊界,邊界是由輪 廓、色差、質差等呈現的,并顯示為二維、三維乃至四維形式。視覺形象除了形式本身之外,還包含社會的、文化的、心理的多種意涵[3]。要讓學生對這樣一個負責的識別系統在段時間內掌握是很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授課老師應該時刻注意各個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運用適合個階段學生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之上提供適當的“支架”式的幫助,當學生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時候老師就要慢慢減少對他們的幫助,待學生有能力進行下一個階段的學習再提供更深層次的內容,這樣長期下來也能培養學生自我建構知識和學習的能力的培養,在筆者實習的時候曾經有一次班里辦黑板報,班里的男生看似一個個調皮搗蛋,但是做起事來很認真,班里最調皮的男生被班主任老師委任負責板報,他來找我幫他找材料,之后筆者搜了一些材料給他,很快便組織了一伙人開工了,筆者正在為這個板報犯愁,因為筆者是他們的名義上的副班主任,筆者總該為他們做點什么吧,但是筆者從來都沒有辦過黑板報,沒有信心在黑板上畫畫,字也寫的不好,并且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過了不到半天筆者再去看的時候板報已經辦的有模有樣了,對筆者來說真的是一個大大的驚喜,筆者真的小看他們的創造力了,他們把筆者給的資料自己改變了一下,創造出了新的圖案,班里有寫字寫的非常漂亮的學生,最后有幾位同學意猶未絕的還在繼續裝飾著黑板,看得出來,其實孩子們都是很喜歡美化做這件事情的,他們對于美的事物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很善于創造,他們在成長著,需要老師給予更多的幫助和關愛,我真的理解了為什么說老師是園丁,因為孩子們真的就是一個個小苗苗,需要去用心去呵護,他們就是未來的參天大樹,看到祖國的下一代正在茁壯成長,筆者真的很欣慰,就像看到了陽光下的樹苗正在枝繁葉茂、欣欣向榮。因此美術課程在設置和試試環節都要緊緊圍繞孩子們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興趣去開展,而且要始終貫穿終身教育的理念,使他們學會學習,養成勤動腦、勤動手的習慣,在現今這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的時代,只有養成不斷自我更新的習慣才能不至落后。

在新時代美術老師只有響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明確美術要為培養新時代所需人才的目的,深刻理解美術的特性,以提升每個人的綜合素養為出發點,切實做好美術課程各個環節的實施,將美術的視覺識別能力做為美術的核心素養,在學校美術課程中一以貫之,在現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只有擁有了很好的信息獲取能力才能緊跟時代步伐,使教師在新時代緊握機遇,視覺識別已然是這個時代的一大重要特征,美術課程在培養每個人的視覺識別能力上義不容辭,建設新時代的學校美術課程還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潘耀昌.中國藝術教育大系美術卷-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2] 尹少淳.追尋“器”“道”相合的美術教育[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學教育.蘇派名師2015(3).

[3] 尹少淳.美術課程的性質與特征[J].課程·教材·教法,2015(5).

[責任編輯:艾涓]

美術課論文范文第3篇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

按照這一定義,教學設計不僅是教學活動前的一種教學方案,它同時也包含完成這一方案的全過程。因而教學設計不僅要注重課前預設,更要注重教學過程的生成與反思。筆者現以《藝術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的教學設計為例說明這一點。

課題:《藝術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材:《美術》P14(義務教育七年級,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教學理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新教學理念,學生能進行研究性學習,主動內化知識、建構知識;著眼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質疑與創新能力的養成。

教學策略:傳統的欣賞教師以講解的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變更進行教學,傳授美術作品的基本理論。本設計教師以結構化的問題呈現教學內容,以問題挑戰學生,學生以探究的天性去探究學習、主動學習,重教學過程的變革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與素養。

教學目標: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生命的體驗初步構建美術的基本理論知識,領會“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一藝術觀點。能基本掌握、運用,奠定欣賞評述美術作品的必備素養。

教學內容:齊白石的《蝦》,蒙德里安“樹的變形”等。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重點: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藝術源于生活。

教學難點:藝術高于生活。

(一)課前預設程序

(二)課堂教學程序

教師展示一級問題:

人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你知道為什么嗎?(學生思考約1分鐘)

[設計意圖]以問題挑戰學生。改變傳統教學教師的講授。

探討這個問題人們通常有兩種思路:一是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二是舉例與比較。你以為那一種更容易呢?并舉例。

教師:現在我們采用舉例的方法,先看下面三個例子然后來思考問題1“藝術源于生活”:(要求學生寫關鍵詞,思考活動約2分鐘)

京劇演員表演騎馬的動作;

齊白石畫的蝦;

相聲演員的表演“鳥叫”、“蟬鳴”。

教師:根據上面三例,從題材、內容、技法方面進行認真思考,分別寫出自己的看法。(要求學生寫關鍵詞,活動時間約3分鐘)

[設計意圖]改變提問方式或降低問題難度提供子級問題,有別于教師的提示、點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寫關鍵詞獨立思考,既不影響自己又不影響同學和老師。

(學生)

題材: “騎馬”;“蝦”;“鳥叫”、“蟬鳴”; 生活中都有。

內容:騎馬動作 ;蝦游動;“鳥叫”、“蟬鳴”的聲音;反映生活的各個層面。

技法:表演“生動”、“形象”,“惟妙惟肖”。

教師:看來大家認為“藝術是源于生活”,還有什么感興趣的嗎?(教師鼓勵學生質疑)

教師:抽象派的繪畫是源于生活嗎?(教師以學員身份發言,學生思考約2分鐘)

[設計意圖]教師以學員的身份參與互動,發表觀點、質疑。(注重平等參與,不是“裁判員”)

(教師)依抽象繪畫寫實到抽象的創作過程相反的次序出示幻燈片:

(學生)觀看幻燈片“樹的變形”(約5分鐘)

教師:看完之后請您寫出看法或結論。(關鍵詞)

(學生)弧線源于樹的形變。

學生結論:“抽象藝術也源于生活”。

教師:那么,對“藝術高于生活”您又是如何理解的呢?請結合上述分析比較回答問題1“藝術高于生活”,并寫出答案:(1分鐘)

比較你所見過的蝦,與齊白石先生畫的《蝦》有何異同?(出示圖)

比較抽象繪畫的寫實到抽象的創作過程?

教師:請認真比較,把您的觀點寫出來。(寫關鍵詞,學生活動時間約12分鐘,教師巡視)

(學生)“齊白石的蝦眼睛突起”;“蝦須像在飄動”,抽象畫的線條是“樹枝、樹干變的”。

教師:“眼睛突起”、“蝦須像在飄動”,“樹枝、樹干變的”意味著什么?

(學生)“夸張”,“生動”,“變形”。

教師:“夸張”,“生動”,“變形”是不是就意味著“藝術高于生活”呢?

(學生)“是”…… “應該是”。

教師:請您閱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還有問題嗎?(自己的觀點與課本觀點交鋒,獲得新得認識)

[設計意圖]認識自我,提高自信,確立價值觀。

學生L:觀察真蝦圖片發現真蝦共六條腿,身體一側僅三條腿;齊白石畫的蝦只畫一側就五條腿。課本第四自然段講“真蝦的腿有很多,他刪繁就簡,僅畫五條,就顯得多而生動”。課本這樣講對嗎?

教師:很好,質疑反映的是學習品質與態度,對這一質疑大家怎么看呢?(引發學生展開討論,表揚是倡導學生勇于質疑)

(學生)“課本講的不妥”,“沒有錯”。

教師:看來大家的觀點有兩種。老師的觀點是后一種。不過有同學產生歧義,說明教材可能有文字表述欠佳的嫌疑,老師下去會找有關老師進行進一步確認,也請大家進一步思考。(教師以學員的身份發表觀點,平等交流)

學生W:真蝦的腿生于胸腔兩側部位,齊白石畫的蝦腿生在腹部,體現了畫家的取舍與創造,但課本沒有講。

教師:非常好,太棒了,觀察得很仔細。這一點課本的確沒講,只要認真觀察我們還會發現藝術家的許多創造(鼓勵細心觀察)

教師:我們既然認可“藝術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觀點,那就完成最后一個任務。

依據“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一經典的概括你能從你生活的范圍內挖掘題材并構思一幅作品嗎?(15分鐘)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所學能否達到掌握運用,重在對知識的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系,以及藝術與藝術創作者的關系,而非技巧。

(學生構思嘗試,教師觀察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能力,從生活中挖掘題材的能力,創造意識及其表現)

教師:沒有技法、畫種的要求,大膽嘗試。

教師:如還有進一步的探索,課后繼續完成。

(依據學生完成的情況適時提供幫助)

(三)課后思考

本設計通過課前的結構化問題的提煉,教學時間、程序等要求的設計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案。課堂教學程序設計較好地反映了試行解決方案的動態生成過程。但教學中發現教學過程互動環節的處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應盡量讓所有學生都形成質疑、好問的品質,從課堂實踐的情況看學生互動的參與的人數遠不夠多。一旦所有學生都具有了質疑與好問的習慣,教與學又將如何進行呢?這也正是教學設計最后一環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過程環節的必要所在。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教學參考用書(第2版)[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美術課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小學美術 國畫教學 策略

在小學美術課國畫教學中,常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想要實現小學國畫教學目標,就需要優化教學思路,根據小學生的具體學情,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相適應,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才能實現小學美術課國畫教學最優。

一、明確小學美術課國畫教學思路

(一)與小學生繪畫水平相適應

在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中,教師應考慮小學生的美術繪畫水平。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提出要結合人的認知發展來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接觸國畫,因此在教學中也應遵循一個邏輯,從簡單開始,從國畫體驗開始,再去學習國畫的美術語言表達,再到國畫美術創作,遵從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基于小學生繪畫水平開展國畫教學。

(二)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相適應

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要求開展不同的教學策略來實現。從三年級國畫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來看,教學內容是水墨畫的游戲體驗,教學目標要求小學生通過參加游戲活動體驗水墨造型活動,對國畫產生濃厚興趣,并在游戲中嘗試了解水墨和宣紙的特性,可以選擇游戲體驗為主的教學策略,讓水墨畫教學更具趣味;四年級教學內容主要是寫意國畫和詩情畫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界定教學目標,關于寫意國畫的教學目標是掌握國畫用墨、用筆基本技巧,學習國畫構圖基本要求和國畫基本技能,可以選擇寫生觀察的教學策略;詩情畫意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進行詩畫合一審美學習,用學過的國畫色彩知識、構圖知識以及表現手法來表達古詩詞的意境,熱愛傳統文學藝術的情感,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可以選擇文學想象進行詩畫合一國畫教學;五年級教學內容主要是延續四年級的寫意教學和彩墨國畫內容,其中彩墨國畫教學目標是鼓勵學生嘗試彩墨渲染的創新畫法,進行彩墨個性創作,讓學生自由繪畫,可以采取彩墨創作的教學策略。

小學美術課國畫教學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根據學習水平,根據各個階段國畫教學內容和目標的不同,國畫教學的側重點也不同,并提煉出不同的教學策略。即:三年級學生剛接觸國畫時,從欣賞國畫、游戲體驗入手,培養對國畫的興趣;四年級接觸國畫后,我們努力向學生傳授中國畫的基本知識和技巧,把學生引入中國畫的大門,引導學生學習中國畫的意境,并嘗試從寫生觀察和文學想象中學習;在五年級的彩墨國畫學習中,我們在三、四年級國畫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創作彩墨國畫,讓學生自由發揮,在審美中創造,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二、在小學美術課國畫教學中運用游戲教學策略

綜合考慮三年級學生繪畫水平、“水墨游戲”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可以看出游戲是小學生的“摯愛”,從游戲入手,能夠滿足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需求,解決小學生注意力不持久的問題。在國畫教學中,教師創設國畫游戲,將國畫教學內容融入游戲中,巧妙地將玩和學結合起來,讓小學生在玩耍中掌握國畫繪畫技巧。

水墨畫的潑墨教學,是基于濃淡不同的墨色在紙上產生的不同效果,利用水墨的張力以及紙張的特性產生水墨暈染的不同效果。教師可以創設游戲,讓學生嘗試在游戲中如何“潑墨”會有水墨畫的藝術效果,這樣學生就會躍躍欲試。教師在游戲教學中可以遵循“游戲導入—問題探究—知識建構—游戲創作—總結升華”的思路進行國畫游戲教學。國畫游戲教學模式只是一種大體的教學思路,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學步驟。“水墨游戲”的教學難點就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游戲中體驗水墨暈染效果的表現方法。以潑墨畫為案例,將濕濕的淡墨甩在宣紙上,在淡墨未干的時候潑上濃墨,濃墨隨著水分開始滲透開來,就可以看到宣紙上的暈染韻致效果。在這樣的游戲帶動下,小學生對水墨游戲學習充滿興趣,在不同的趣味潑墨游戲中體會水墨韻味,在動手實踐中積極思考水墨暈染效果的不同表現手法。

在具體的游戲體驗教學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游戲中掌控國畫教學過程。因為小學生天性好玩,很可能“玩過頭”,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定好教學計劃,明確“玩”的指導要求,告知學生“玩”的程度,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從玩回歸到國畫的技法教學。

中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歷史的積淀成就了中國畫藝術的獨特性。在當前高速發展的社會化媒體和信息系統的影響下,其發展與新的社會觀和人文思想息息相關。國畫藝術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向我們展示中國畫多姿多彩的世界,以屬于中華民族的藝術美學走向更高、更廣闊的世界舞臺。作為美術教師,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在新形勢的沖擊下,我們要與時俱進,勇擔民族藝術傳承教育的重任,順應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和國畫教學潮流,基于小學生對小學美術創新性學習的要求,呈現出國畫藝術以及更符合當前國畫藝術形式創新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劉曉.小學美術課程中的國畫教學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11).

[2]李璐.小學美術課程中的國畫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24).

美術課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新媒體和無線網絡技術的教學應用,使虛擬教學環境和物理環境無縫融合,推動了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發展和創新。無線網絡環境下美術課堂的泛在學習,以學生為中心,不僅改變了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而且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泛在學習創新的美術課堂變得更具有開放性,凸顯了學生美術學習的自主性、實踐性、創新性和愉悅性。

[關鍵詞]無線網絡 美術課堂 泛在學習 實踐創新 審美情趣 課堂結構

2013年我校獨立承擔了廣東省電化教育館“十二五”教育技術課題《基于無線網絡技術的泛在學習課堂創新研究》,美術課堂是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對象。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探索教育新技術的應用和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創新,構建了智能教室和虛擬美術教學空間、多元化和智能化的美術課堂,讓泛在學習和知識分享變得簡單、輕松,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媒體和無線網絡的完美組合,給美術課堂帶來了勃勃生機。

一、無線網絡環境下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構建

1.無線網絡和泛在學習的內涵

無線網絡是采用無線通信技術實現的網絡。隨著802.11系列標準為代表的無線網絡技術在全球的逐漸普及,國內無線網絡近幾年得到了飛速的發展?,F代教育技術正全面深入我們的美術課堂,既為美術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又為泛在學習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所謂的泛在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無刻的溝通,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無線網絡支持下的泛在學習,是計算環境下未來的主流學習方式,正在引起一場教育教學的變革。

2.美術課堂泛在學習平臺的配備和搭建

我校無線網絡的全校園覆蓋,為打造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環境提供了保障?;谛染钟蚓W構建的FTP共享平臺和信息倉擁有海量資源,校內終端直通互聯網,隨時可以汲取養分,也可以隨時分享、互動,使學生體驗美術學習的樂趣和愜意。

作為省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教學的硬件建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在課題開展前期美術教師做了調查問卷,問卷結果顯示:課題班的90%的學生家庭有電腦,82.5%的家庭有網絡,68.3%的學生經常利用電腦繪畫和學習,具備了實驗研究條件。為了更好地實施課堂創新,學校對參與課題的教師和學生開展了培訓(如圖1),既提升了實驗教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實驗教師根據課題要求進行美術課堂教學創新設計,為課題實驗做好了前期準備。課題研究班的師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同時我校的課室全部配備了交互式電子白板,智能化、立體化的網絡教室就這樣構建起來了。在無線網絡中轉站E課堂虛擬平臺上,學生可以隨時登錄,進行自主學習和互動討論,軟硬件的完善讓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實踐與創新得以開展。教師和學生在美術課堂泛數字化發展中改變著自己,進入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藝術世界。

二、無線網絡環境下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實踐

1.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教學模式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任何一類信息媒體技術應用于教育都曾對其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以文字和印刷術的出現為代表的技術進步更是在教育領域引發了一場巨大的變革,改變了整個教育教學的模式和順序。無線網絡環境下的美術泛在學習課堂創新后,師生互動性加強了,課堂變得更加立體了。在美術課堂中,通過教師以FTP共享資源導學——師生利用電子白板研學——學生在平板電腦上自主探學——學生美術作品在課堂平臺展學——個性化課后拓學的方式(如圖2)的過程,構建了無線網絡環境下泛在學習的美術教學新模式。

2.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興趣激發

在高效互動的泛在學習環境下,學生被新媒體技術創新的美術課吸引,從而保持了對美術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睹佬g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美術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情意認知特征相適應,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倍鵁o線網絡環境下的美術課堂泛在學習,正是由于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豐富的共享資源、選擇層次的多變以及課堂教學的創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美術創新課“象形文字的聯想”教學中(如圖3),教師通過平板電腦在交互式白板上展示一個象形文字的動畫,直觀有趣的動畫吸引了學生注意力,使他們被象形文字的魅力所吸引,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

三、無線網絡環境下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創新

1.美術課堂的泛在學習改變了知識呈現狀態

無線網絡環境下美術課堂的泛在學習,改變了傳統媒體教學的局限,不再受限于場地,而是讓學生走出教室,使美術學習變得“移動”起來了。同時,知識的呈現不只局限在書本上,更豐富的共享資源和網絡素材供學生自主選擇,讓學生在學會知識提取后,學習變得更輕松愉悅了。學生的發展是立體動態的過程,小學美術課不單純是知識技能的構建,而是對學生生命完整的關注與教育。在美術課堂泛在學習中,教師應有選擇性地給學生提供人文性、現代性、廣博性、審美趣味性等特點的內容和知識,啟發、引導他們在交流與合作過程中感受和體驗藝術創作的樂趣。美術課堂的泛在學習改變了傳統課堂知識呈現的狀態,注重呈現學生的學習過程。

2.美術課堂的泛在學習優化了課堂結構

新媒體教育技術的運用,提倡學生在課前自主收集資料和整理知識,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是解決繪畫和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不再是教師的單一講授知識,教師更多的是啟發和引導學生學習,這樣學生繪畫創作的時間多了,提高了學習的實效性。在泛在學習的課堂上,媒體信息通過網絡終端傳到平板電腦和電子交互式白板,給學生提供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形象感染,使學生的心理活動達到高度和諧的狀態,伴隨著的思維活動也處于積極的興奮狀態,從而讓整個課堂“活”起來了,變得更有滋味了。優化后的美術課堂,學生繪畫創作通過平板電腦軟件(如colorpencil、奇奕畫王等)表現得更直觀、更快捷,顯現了美術課程的視覺性。例如,在教學四年級美術“家鄉綠夢”一課中,為了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在學生平板電腦端播放了柴靜制作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這種以最簡潔、明確的方式傳達出的信息,給了學生很大觸動。就這樣,一堂剪紙課變成了繪畫課,學生紛紛在平板繪畫出自己的想法,一幅幅環保繪畫作品(如圖4)表達了大家的環保行動和決心。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有效教學喚起了學生的知覺體驗,由學生發現問題開始,發展到美術創作、作品展示,使學 生的情感得到了自由抒發。

3.美術課堂的泛在學習凸顯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

《美術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個性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教師通過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最后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無線網絡環境下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特點在于資源共享,學習自主,時間自由。學生學習時根據教師提供的不同資料,有選擇地去學習,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可使不同層次的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轉變評估和激勵方式,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確立以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為中心的目標體系,推動學生泛在自主學習的持續發展。

美術泛在化視野下的個性化學習為因材施教提供了無比便捷的條件和得天獨厚的契機。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曾指出:“兒童是具有不同發展需要和不同發展方向的個體?!倍佬g課堂泛在學習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思維創新提供了平臺,注重學生的個性探究,并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成長和感悟。無線網絡環境下美術課堂的泛在學習遵循培養學生個人自由的理念,追求培養學生個人的心靈,讓學生的情感和美感都得到順利發展。美術課堂的泛在學習始終把培養學生個性放在首位,這是藝術創造的真諦和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特點。

微課是建立在傳統教學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教學模式,具有短小精悍、主題突出、資源多樣、交互性強等特征,特別適合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給學生提供了美術泛在學習的良好體驗,更好地滿足了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既革新了傳統的教學教研方式,又突破了教師聽評課的模式。我校美術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的泛在學習實踐中創新設計出多節微課(如圖5),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提供了豐富資源。

4.美術課堂的泛在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網絡環境下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實踐創新,具有無限寬廣的空間,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性教學活動。泛在學習的美術課堂建設是以人本主義、批判理論和構建主義為理論依據。人本主義的教育目的是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發現,自己體會人生的道理和文化價值,學生在美術泛在學習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納、培養相互關懷的情操和社會責任感,充分感受學習的開放性、自主性和愉悅性。

網絡環境下美術課堂的泛在學習,豐富了學生的視覺和審美經驗,提升了學生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態度及文化理解等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泛在學習的資源分享,有利于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中感受美、創造美。在課堂上教師以學生的感悟和感受為主要啟發線索,沿著學生的思路進行引導,在學生理解、分析的基礎上,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5.美術課堂的泛在學習有利于學生的綜合評價

美術課堂泛在學習平臺的搭建,依托于學習FTP局域網和校園信息倉互動平臺,學生隨時隨地可以美術作品和個人心得,在虛擬美術教室進行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如圖6:學生利用視頻與同伴互評)。相比傳統的教學,美術泛在學習的課堂反饋及時、方式多元,體現了美術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美術評價形式多樣化,而且在評價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當前,美術教育改革的一個關注點就是對于學生美術活動的評價,包括學生對活動的參與意識、與同伴的合作精神、美術操作技能、創造中思維活動等維度的評價。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平臺建立了網絡學習檔案,讓學生在平臺上隨時能看到自己的表現和進步,增加了成就感。此外,無線網絡環境下的評價更具有人文性、有效性和綜合性,能更準確、全面的評價學生的學習和表現。

四、無線網絡環境下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前景展望

在無線網絡環境下美術課堂泛在學習的實踐和創新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深深地被教育科技的力量所吸引,被教育技術的魅力所打動,秉承著創新的科研精神,不斷探索。不斷追求。無線網絡環境下的美術課堂泛在學習將是未來美術學習的主流,未來發展的前景將是一片光明。當前,諸多教育家和技術專家已在紛紛構想,建立基于無線網絡、云服務條件下的廣泛學習場以及未來智慧學校的概念等等,可以想象未來學生能在任何時候和學習同伴保持連接,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進行美術交流、深入創作溝通,可以接觸到一個更充盈的藝術世界。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借助無線網絡和新媒體技術應用,推動了泛在學習的實踐和創新。美術課堂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教學設計遵循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理念,突出美術學習的實踐性、人文性和愉悅性。

總之,無線網絡環境下美術課堂的泛在學習,優化了課堂結構,改變了教學過程和教學方式,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創新,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是美術教育的另一條有效途徑,為美術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 參 考 文 獻 ]

[1] 楊景芝,黃歡.《從直覺到理性:青少年藝術發展中的轉型教育》[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1:12-34.

[2] 閆承利.《素質教育課堂優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39.

[3] 尹少淳.《小學美術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8-37.

[4] 孫剛成,王瑩,楊眉.《泛在學習視野下的個性學習取向》[J].教學與管理,2014(7):132-134.

[5] 林秀瑜.《泛在學習環境下微課的學習模式與效果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6):18-22.

(特約編輯 木 清)

上一篇:新美術論文下一篇:藝術生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