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心理教學論文范文

2023-04-04

心理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班級心理委員制度是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委員在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健康活動組織、心理危機預警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分析心理委員制度現實意義,了解心理委員制度現狀的基礎上,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委員制度在選拔、培訓、管理考評、職能發揮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探析心理委員制度優化策略。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心理委員;制度;優化機制

一、心理委員制度概述

2001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導的意見》,依據文件精神,各高校開始設立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為滿足復雜形勢下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咨詢需求,解開不少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知誤區,解決學校心理咨詢無法面面俱到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2004年天津大學首先設立心理委員制度,隨后這一制度得到迅速發展和推廣。

心理委員制度是指“在學校班級內專門設立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班委成員的制度”[1]。具體來說,就是以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為基礎,成立以學生為主要成員的心理委員隊伍,即在班級中任命心理委員,專門負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心理委員制度已成為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專業心理咨詢以外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三大載體,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心理互助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高職院校建立心理委員制度的現實價值

(一)心理委員制度可以進一步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提升心理危機干預的有效性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是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的一個重要抓手?!督逃哭k公廳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廳〔2021〕10號)中明確提出: “高校要健全完善‘學?!合怠嗉墶奚?個人’四級預警網絡,依托班級心理委員、學生黨團骨干、學生寢室室長等群體,重點關注學生是否遭遇重大變故、重大挫折及出現明顯異常等情況?!盵2]建立心理委員制度,形成“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個人”四級心理預警防控體系,心理委員能夠及時發現危機個案,關注重點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靈活性與時效性。

(二)心理委員制度可以彌補學校心理咨詢老師的配備不足,改善心理咨詢工作的結構

教育部文件中明確規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配備按師生比不低于1∶4000[2],但大多高職院校都存在缺少專職心理教師的問題,所以建立心理委員制度,加強心理委員隊伍建設,可以有效彌補心理咨詢教師人數不足的問題。通過建設和培養心理委員隊伍,形成“心理委員—輔導員(班主任)—心理中心”體系,使心理咨詢工作結構更加立體化,更有利于開展各類心理健康工作。

(三)心理委員制度可以拓寬學生尋求幫助的途徑,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需求

相較于心理老師,多數學生還是傾向于把心中的問題與困惑向同伴傾訴,心理委員對班級學生的幫扶具有內在優勢。首先,心理委員來源于學生,能夠及時了幫助。其次,共同的生活經歷和相似的情感體驗,使心理委員和同學之間更易接納彼此,產生情感共鳴。再次,心理委員開展心理輔導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在任何場所、任意時間進行溝通。最后,經過系統培訓的心理委員面對學生可能出現的人際交往、情緒問題等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應措施。

(四)心理委員制度能夠提高學生自我成長的能力,發揮助人、自助的作用

高職院校通過規范有效的程序和選拔標準選拔一批得力的學生作為班級心理委員,他們在參與心理工作和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能力。學習心理輔導知識和技能,是促使學生自我覺察、自我認知。心理幫扶的過程,也是學生自身不斷充實和自我成長的過程,在自我成長的同時,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高職心理委員制度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目前積極推行并不斷完善心理委員制度,在班委成員中設立心理委員,并定期進行培訓,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發展,已有一定成效,然而現階段該制度在選拔、培訓、管理、考評和職能發揮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優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選拔機制不夠規范

許多高職院校在心理委員選拔機制方面還存在缺陷。在選拔制度方面,缺乏相應的選拔標準來實現心理委員隊伍的專業化,沒有明確心理委員的選拔要求、選拔過程及選拔特點等。在選拔方式上,主要有自薦、直接任命或班內民主選舉,這種方式選出的心理委員很難認定學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狀態能否勝任心理委員崗位。此外,一些高職院校班級的心理委員由班長或團支書兼任,這易造成職能混淆,不利于心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在選拔人員的條件上,因為心理委員崗位的特殊性,對候選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可現實情況是有一些心理委員本身就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很難勝任心理委員的崗位。

(二)培訓機制不夠健全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雖然設置了班級心理委員,但心理委員培訓機制并不健全,培訓缺乏系統性、針對性。主要表現在:培訓形式上過于單一,主要是學校心理老師的報告講座或知識講授;培訓時間短、效果差,由中心老師開展的團體輔導較少;缺乏案例分析、技能提升、工作坊等形式豐富的培訓方式。培訓內容上,重心理健康知識的講解和心理委員職責的培訓,輕專業技能的培訓,存在培訓內容重復、理論較多、實踐操作及心理倫理培訓欠缺等問題。培訓組織上,缺乏系統性,隨意性較多,部分院校重視低年級心理委員培訓,忽略了高年級心理委員培訓,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特質的心理委員開展的培訓工作較少。

(三)管理和考評機制不夠完善

由于高職院校是三年學制,而且大三學生一年基本在校外實習,很大一部分院校在管理上更傾向于重視大一年級心理委員而輕視大二、大三心理委員,造成心理委員管理上表現出間斷性強、持續性弱的特點。再加上心理委員分屬不同院系,各院系間對心理委員的管理和考核機制不夠統一和完善,心理委員的工作不能得到院系的支持和關注,影響了工作熱情。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委員考核機制,制定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

(四)心理委員職能發揮不夠充分

高職院校中,學生普遍認為心理委員是掛職干部,不管是院系還是學生,都存在對心理委員崗位職能認識不夠、對心理委員的認可度較低的情況,這也導致心理委員缺乏主動服務意識。部分心理委員缺乏主動探索精神,開展活動方式單一;部分心理委員角色定位不清、職責不明,不知如何開展工作;一些心理委員除了參加過心理委員培訓,基本處于歸隱狀態。這些因素都影響到心理委員職能的充分發揮,使心理委員制度難以真正有效地發揮作用。

四、心理委員制度優化策略

(一)規范心理委員選拔機制

1.完善心理委員選拔制度

鑒于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缺乏相應的選拔制度來實現心理委員隊伍的專業化這一問題,有必要確立和完善心理委員選拔制度,明確心理委員的選拔標準、選拔時機、選拔過程、人數設置與任用期限等形成專門的制度體系。比如,在選拔時機的選擇上,一般在新生入校一月之后,這時學生生活、學習有所適應;在人數設置方面,明確規定60人以下的班級設立一男一女兩名心理委員[3]。

2.規范心理委員選拔程序

心理委員選拔方式不同于其他班干部,需要學校制定統一的選拔辦法,由各院系進行專門選拔,再由學校培訓上崗。首先,院系負責人要高度重視選拔工作,在選拔之前應該介紹崗位的職責、工作內容等,讓學生充分了解之后再競選。然后,心理委員選拔過程應嚴格遵循自愿報名、綜合考察、培訓上崗的程序。認為自己有能力且可以勝任心理委員崗位的學生都可向輔導員或班主任報名。在綜合考查階段,班主任或輔導員按照標準,可通過筆試、面試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心理委員的勝任力特質進行考核,確保心理委員的個人素質與崗位需求高度匹配。心理中心對選任的心理委員開展培訓,合格者持證上崗,不合格者加強培訓或淘汰。通過一系列規范程序選拔心理委員,就是對選拔出的心理委員及心理委員職位的肯定,從而減少中途脫落和消極怠工的可能性,便于心理委員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

3.明確心理委員選拔標準

心理委員的選拔需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要突顯心理健康工作所需要的專業素質。一些學者對心理委員勝任力特質進行了研究。易思佳在心理委員勝任力模型的研究中,提出組織能力、自我認知、工作動機、團隊合作、性格特質、工作態度與專業知識七個勝任力因子[4]。宋傳穎等指出心理輔導員的勝任力結構包括工作素養、個性特質、自我成長[5]。一般認為,樂群性、穩定性、較強的觀察力、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助人特質、責任意識、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等可作為心理委員選拔的參考標準。各高職院校也可以編制適合本校心理委員勝任力特質問卷以及選拔標準作為指導文件。

(二)健全心理委員培訓機制

1.拓寬心理委員培訓形式

傳統心理委員培訓形式單一,僅限于學校心理老師的報告講座或知識講授,雖然有其重要作用,但難以達到效果。所以應拓寬培訓形式,創新多元培訓方式,如案例教學、團體輔導、情景劇、電影賞析、角色扮演、拓展訓練等,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可以激發心理委員學習的熱情,在有限時間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實戰能力。比如,設置案例場景,讓心理委員親身體驗,深入了解當事人的情緒狀態;在特殊案例中,如何明晰職責邊界,注重倫理守則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般應以小班化、精細化培訓為主。

此外,在互聯網+教學的背景下,慕課(MOOC)、微課等新型教學方式突破了傳統培訓的時空限制,依托互聯網使學習更加便捷,更易實現,同時網絡課程教學單元模塊化的特點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依托全國高校心理委員研究協作組而建立的高校心理委員工作平臺,通過心理委員的角色與定位、心理委員的會談技巧等14個專題的心理委員培訓,開展全國高校心理委員MOOC認證,進一步拓寬心理委員培訓的途徑。

2.豐富心理委員培訓內容

心理委員崗位的特殊性和工作的專業性,對心理委員培訓內容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訓內容應該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職業認知、倫理道德等方面。專業知識主要涉及心理學基礎知識、心理咨詢理論、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癥狀及鑒別方法、常用心理測試工具的使用等;工作技能主要有心理咨詢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術、心理危機干預方法、團體心理輔導技術;職責認知主要是使心理委員明確工作職責、清晰角色定位;職業道德主要有基本職業道德規范、態度和價值觀,尤其是保密原則。培訓內容還應該提高針對性,全面回應學生的心理新需求,把學生傳統需要如學習壓力、人際困惑、情緒問題等和新型需要如性心理困惑、網絡心理等結合起來。

3.優化心理委員培訓組織

心理委員的培訓工作應該具有連續性、系統化、專業化特色。高、低年級的心理委員應該要注重連續性,班級心理委員一旦被選定,就要積極主動地參加一系列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無特殊情況不得缺勤。而針對不同年級的心理委員,培訓的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如大一以入學適應性教育、學習心理、自我認知、戀愛心理、學業規劃等方面的培訓為主;大二以人際關系處理、情緒控制、人格完善等培訓為主;大三重點開展就業、創業心理培訓等。培訓期間,分層組織,嚴格考勤,規范考試,最終總成績由考勤、調查報告、結業考試三部分構成,頒發結業證書,全方位提高每一位心理委員的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

(三)完善管理和考評體系建設

1.規范心理委員的管理

有必要將心理委員的管理科學規范化。組織管理方面,心理委員一旦確立,任期直至畢業,原則上不輕易更換,否則會影響到心理工作的整體運行,包括心理培訓的連續性被中斷、同學間已建立的良好信任遭到破壞等。工作歸屬上,心理委員屬于班干部成員,但因其崗位具有特殊性,應由心理中心和院系班級共同管理。心理中心負責業務管理和培訓指導,輔導員(班主任)負責日常管理。

2.優化考核評價機制

對心理委員的考核應從多方面進行。從心理委員參加培訓情況、班級心理活動開展情況和日常心理工作完成情況等方面加強考核,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多重考核模式。建立班級心理委員工作考核方案,將客觀心理工作完成指標與心理委員的自評,班級學生對其心理工作的評價以及輔導員、心理中心的評價結合起來。

(四)健全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心理委員職能

在充分優化考核評價機制的基礎上,還要創建高職院校心理委員隊伍的激勵機制,通過良好的激勵策略,發揮心理委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表現突出的心理委員進行表彰獎勵,可以通過頒發“優秀心理委員”榮譽稱號、班干部加分中設置較高分數、發放獎學金、榮譽證書等方式,激發其對心理委員工作的熱情和責任感,防止出現懈怠心理,促進心理委員隊伍充分發揮崗位職能。同時,鼓勵心理委員參評由全國高校心理委員工作研究協作組舉辦的“全國百佳心理委員”評選活動,形成部門級、校級、國家級三個不同等級的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詹啟生.心理委員工作手冊[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m.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

[3]陀檸瑜.班級心理委員系統構建的實踐探究:以武漢音樂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26):143-144.

[4]易思佳.高校心理委員勝任力模型構建與問卷編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

[5]宋傳穎,秦啟文.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的結構探索及問卷編制[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9):94-100.

編輯 薛直艷

心理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以杭師大錢江學院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當前獨立學院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發展的狀況,在此基礎上探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獨立學院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方式。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獨立學院學生 創新心理素質 培養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贝髮W要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成為“知識創新的策源地”。

獨立學院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浪潮中涌現出來的新葩,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依據教育創新而立足的獨立學院,只有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自己的辦學動力和目標,才能得以發展和完善,才能在實現國家宏偉目標的事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近幾年來,高校的各個學科在積極探索培養創新人才的方法、路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中,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相結合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如何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塑造出心理健康、勇于創新的新一代大學生,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一、創新心理素質的內涵

創新心理素質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并在創新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創新心理素質包括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三個方面。

創新意識,是創新活動的原動力,在創新活動中表現為對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一種意向、愿望和設想,是創新能力的前提。主要包括好奇心理,探究興趣,創新的動機和需要,對新異事物的敏感,對真知的執著追求,對發現、發明、革新、開拓、進取的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是進行創新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

創新能力,是指對事物的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綜合、推理、想象,從而激發出新的靈感,發現新的規律,提出新的知識和新的方法,創造出新成果的綜合能力,主要體現在創造性的認知和實踐活動中,包括敏捷的觀察能力、創造性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創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創新活動的除智能以外的個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獨立性、批判性、責任感、事業心、自信心、頑強的意志、毅力,能經受挫折、失敗的良好心態,以及堅韌頑強的性格。創新型人才所具備的人格特征在創新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且健康人格的建構本身也屬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疇。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心理健康與創新心理素質呈正相關關系,創新心理素質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個體創新心理素質發展、發揮的基礎。心理健康有助于激發人的創新精神,更好地發揮人的創新能力,以及更好地促進創新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健全個體,完善人格,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心理素質的發展。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之一。

創新素質發展的關鍵是人格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的人格完善,使其形成豐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道德品質、健康的心理素質,正確認識和處理創新過程中的競爭和合作、成功和挫折、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心靈的深處緩解心理危機,消除煩躁、沖突與脆弱,從而為培養創新人才提供內在的支持和保證。

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理論教育、形象教育、實踐教育、技能教育等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幫助個體深刻認識、切身體驗創新的意義,正確認識自我,克服自卑心理,破除創新的神秘感,樹立創新意識,啟發創新思維,充分發揮創新潛能,激活創新需要,培養創新欲望,形成創新動機。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具備健康心理素質和創造力個性的創新人才的重要方式。

三、當前獨立學院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發展狀況

本文在借鑒前人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為例,對錢江學院328名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09份,其中男生172名,女生137名,以大二、大三年級為主。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獨立學院學生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但仍不容樂觀。

從上表可以看出,“我習慣于安于現狀”有90%的學生選擇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但選擇完全同意“凡事喜歡問為什么”、“敢于嘗試未知或新鮮事物”、“對感興趣事情有獻身精神”的只占總人數的3%一14%??梢姫毩W院學生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但仍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不安于現狀,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獻身精神,但在“我對凡事都喜歡問個為什么”上略顯不足,說明缺少尋根究底、對真知執著追求的精神。

2.創新能力明顯不足。

上表主要從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四個方面來考察獨立學院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觀察能力上,“我觀察事物時很仔細”,8%的學生選擇完全同意,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的占15%,50%的人選擇一般同意。

在想象能力上,“我的腦海里常常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有13%的人選了完全同意,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的占16%。

思維能力主要通過四個指標來反映,即“我善于從復雜的事物中抽象出本質(規律)來”、“討論問題時,我總是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解決問題時,我通常會列舉出好幾種方案”、“和別人談論問題時,我總能由一及十地展開思路”,總體而言,以上指標選擇完全同意的人在1%到7%之間,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在20%到41%之間,說明獨立學院學生創新思維不足,發散思維、抽象思維、聯想思維等思維能力薄弱。

在實踐能力上,“有很強的動手能力”,57%的學生選擇完全同意或比較同意,說明獨立學院學生在實際操作能力上有一定優勢。

綜合以上數據可以認為獨立學院學生的創新能力明顯不足。

3.創新人格發展不理想

從上表可以看出,“我善于獨立做事情”,67%的學生選擇“比較同意”或“完全同意”,說明獨立學院多數學生自認為獨立做事能力較強;“我心中常會產生突破現狀的愿望”,63%的學生選擇完全同意或比較同意;“我對所感興趣的工作能持之以恒”,71%的學生選擇“比較同意”或“完全同意”;而“我在做事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挫折從不氣餒”,只有45%的學生選擇“比較同意”或“完全同意”。由此可見獨立學院多數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性、事業心、意志力,但在受挫心態方面總體仍顯不足。

綜上所述,當前獨立學院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發展狀況是不容樂觀的,尤其在創新能力上明顯不足,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格發展狀況也不理想。因此說明當前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教育并不理想,有必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個亟待加強的培養渠道。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獨立學院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方式

根據以上對獨立學院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發展狀況的調查,我們結合實際,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

1.培養創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心理健康教育不單單是心理健康教師的任務,全體教師都應擔當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職責。同樣,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需要全體教師共同努力。教師的創新能力決定創新教育的效果,要想培養創新人才,教師首先要具備創新素質。

首先,教師應樹立創新意識,大膽突破傳統模式與書本教條的約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融入創新元素,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其次,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知識傳授和學生創新力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真正通過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最后,學校應該有計劃、有組織、有目標地對教師進行創造性教育的培訓工作。

2.將創新心理素質教育內容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

課堂教育仍然是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的主渠道,因為創新能力的形成還是經由一個將外部知識內化的過程,課堂教育可以保證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的普遍性與實效性。學校應加強學科建設,開設創造心理學、青年心理學等課程,或在現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加入有關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的章節,并將這些課程納入學分制,作為必修課在全校范圍進行。通過這些課程的開設使創新不再神秘,使“人人都有創新心理素質,人人都可以創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學生創新意識。

3.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構建有益于創新心理素質發展的教學環境。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開放性、快樂性、安全自由為原則,構建適宜培養創新素質的教學心理環境。首先,要改變單向的知識灌輸式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增進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傾注人文關懷,營造民主、寬松的創新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課堂氣氛令人身心愉悅、心情舒暢,進而充分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直覺思維、聯想思維等思維活動;其次,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與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注重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為學習的主動者;最后,鼓勵學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識經驗和結構,對學生的評價以促進和激勵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為主導,從而促進學生創新人格的培養。

4.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

我們應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營造濃厚的創新心理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自我體驗和實踐活動中開發創新心理潛能,幫助學生克服創新心理障礙,克服自卑心理、從眾心理,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如開展創新知識講座,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現身說法,講述自己創新創造的心得體會,喚醒、啟發大學生豐富的創造潛能,使之以全新的觀念審視自我,增強創新意識;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等拓展訓練,通過團體成員之間的互相交流、借鑒,提高自我認識,啟發創新思維;開展發展性心理輔導、心理測評等,使學生學會科學地評估自己,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的建議;鼓勵學生參加科研活動、學科競賽等各類創新競賽活動,使其在實踐中喚醒創新意識,激發創新興趣,提高創新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張蘭欣,王柳映.獨立學院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計算機教育,2007,(5).

[3]俞國良.論創新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

[4]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5]朱迪.淺析對獨立學院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與思考[J].現代企業文化,2009,(7).

[6]傅特艷.論培養創新素質的教學心理環境[J].企業家天地,2007,(1).

[7]戴春林.創新心理素質淺論[J].教育發展研究,2000.

[8]俞國良.創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學研究,2002,(1).

心理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初中階段的美術教育是啟迪學生審美意識,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學生進行繪畫學習中存在著心理障礙,其中一個較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從眾心理,模仿他人的學習行為或者相關的美術作品,不能進行個性化的表達。教師要從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角度出發,關注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指導,幫助他們克服從眾心理障礙。

[關鍵詞] 初中美術;繪畫學習;從眾心理障礙;克服方法

初中美術教育的重要目標和宗旨是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審美綜合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但是受到學生從眾心理障礙的影響,教師在美術教育當中不能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同時也限制了美術教學的創新,對于美術教學和初中生的未來成長與發展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學生要克服的從眾心理障礙,教師需要從培養學生個性,體現美術教學追求新穎創新和個性化的要求出發,消除學生心理障礙,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獨立個性的形成。

1.尊重個體張揚個性克服從眾心理障礙

重重障礙是因為學生缺乏個性造成的,所以要想讓學生的從眾心理障礙得到有效的克服,消除對他人的依賴,就要從培養學生的個性著手,尤其是要尊重學生個體,激勵學生張揚個性。在初中美術課堂學習當中,教師要許可學生運用自己感興趣的方法進行美術藝術的表現和創造,這樣的方法能夠體現出對學生個體的尊重,也有利于學生對個性的發展與發揮。在自己的美術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創造張揚和表現個性的機會,抓住不同的教學環節,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意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個性的發揮。例如,在美術訓練課程的教學環節,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鼓勵學生自主利用不同的繪畫方法開展練習,既體現美術訓練的多元化,又讓學生的個性發展多元化得到體現。如有的學生利用線描方法,有的學生會利用素描方法,面對學生的表現,教師要給予激勵和肯定的態度,讓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得到認可。在安排美術作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水彩畫、國畫、簡筆畫、卡通畫等不同的方法呈現畫面,關注學生所設計美術作品的創意,讓學生擁有一個張揚個性的平臺。通過這樣的個性化教學能夠逐步克服學生的從眾心理障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強調個性作品評價克服從眾心理障礙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在面對同樣的美術作品時也會有差異化的表現和對于美術作品的差異化感知。很多學生不注重發揮自身的個性,是因為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從眾心理,總是效仿他人,或者是不敢表達自己的個性化看法。從眾心理已經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美術能力發展,甚至讓美術課堂變得千篇一律,毫無生氣。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教師要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點評美術作品,讓美術作品的多元魅力與價值得到有效體現。教師需要始終保持積極鼓勵的正確態度,促使學生在鑒賞美術作品時大膽表達自己的個性化認知與見解。另外,在引導學生創作美術作品時,教師也要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表現,同時利用個性化的評價方法喚起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創造能力,讓學生可以充分感知個性創作的樂趣,徹底克服從眾心理。

3.關注學生自我實現克服從眾心理障礙

自我實現實際上是學生個體的心理發展到一定時期與階段必然會出現的心理現象,也是學生形成個性心理特質的重要因素。在初中生的成長和發展歷程當中,學生的心理活動會趨于豐富,同時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會朝著成熟的方向發展,于是進一步凸顯了自我實現的特殊需求。當學生產生了自我實現的需求,就能夠自覺克服美術學習當中存在的從眾心理問題,主動走上個性化的成長道路。所以,初中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自我實現,并為學生提供自我宣泄和個性表達的途徑。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大膽創作的平臺,或者是組織美術作品創作競賽,增強學生的個性化創作動機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也讓學生的從眾心理被自我實現取代。

初中美術教學是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提高學生審美素質的一個重要平臺,除了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藝術熏陶和藝術知識技能培養之外,還需要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和個性化素質的養成。尤其是在初中生存在普遍從眾心理障礙的情況之下,美術教師更是要從學生和教學實際出發,通過個性化教學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從眾心理障礙,讓學生在美術繪畫學習當中投入強烈的熱情,促進學生個性的展現和張揚,也使個性化教學成為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萬華.淺議初中美術校本課程學習中的心理指導方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4(23):207.

[2]章玲嬌.初中美術欣賞課中滲透青春期教育[J].文教資料,2014(3):52-53.

(責任編輯:文寶)

心理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年來,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紛紛建立起心理問題應急處理預案。但是高校的心理相關工作重點大多放在危機事件的干預處理上,對于更好地調節學生不良情緒等一般性心理問題、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質不夠重視。本文通過分析考試焦慮學生的案例,初步探索結合學生個人情況,干預學生不良情緒、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 考試焦慮 案例分析

一 案例概述

1、成長經歷

L,女,22歲。該生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離異,她由父親撫養,哥哥由母親撫養。母親自離婚后從未看望過她,父親將她安排在老家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自己在其他城市組建了新的家庭,并且有了孩子,只給她少量生活費。該生經濟比較困難,上大學后負擔較重,平時生活很節儉。

刺激因素:

(1)從大三開學初該生就開始準備專升本考試,報了線上的培訓班,但近期總是完不成自己制定的學習任務;

(2)該生最近發現她所認識的一些在名校讀書的朋友在熬夜學習;          (3)最近得知家里一直陪伴她的貓因病不治而亡,心里非常難過。

目前的困難

該生主動前來咨詢,自述自己近期夜里常常睡不著,或者睡著了又頻做噩夢。因為完不成自己的學習任務而感到非常焦慮,擔心如果不能通過專升本考試,自己將要怎么辦。同時,對在名校讀書還在熬夜學習的朋友表示欽佩和羨慕,但自己如果熬夜就會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導致學習效率低,所以晚上睡覺時內心很矛盾,造成既沒有學習又無法睡好的結果,形成惡性循環。

二 案例分析

心理學研究發現,考試焦慮與學習動機二者之間呈倒U關系,適度焦慮有助于增強學習動機,發掘內在潛能。但實際中,考試焦慮往往會造成學生的睡眠質量差,學習專注力下降,非但不能讓學生發揮出自身潛能,反而更多地影響著學生正常水平的發揮。本案例中,L因家庭、個人認知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其對專升本考試太過看重,引起了焦慮情緒,導致睡眠、學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分析主要原因為:

1 心理因素

(1)認知方面:該生將專升本看作改變其人生軌跡的重要節點,對專升本成功帶來的結果有過度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不喜歡自己現在的學校,向往更好的大學,如果不能專升本后繼續讀書,就不認為自己有踏入社會工作的能力。近期意識到自己現在的學習狀態不夠好,時間不夠充裕,焦慮情緒的產生又導致學習效率不高,而其他人在熬夜學習,認為自己與他人差距越來越大,如此反復導致小李焦慮情緒愈發嚴重。

(2)原生家庭的影響:該生內心感覺自己是被父母拋棄、放任不管的,內心很孤獨,缺乏依靠。家中一直陪伴自己的貓的死亡,讓她非常難過,這似乎重現了自己被拋棄,孤獨一人的恐懼感受。這也可能是其頻做噩夢的誘因。該生自述高中時可以花錢去一所更好的學校讀書,但是爸爸沒有支持她,因此她想通過專升本來證明自己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去好學校讀書,同時迫切想要獨立。

(3)個性方面:該生性格內向,不善與人溝通,與室友和班級同學關系融洽但不親近,遇到問題時無法敞開心扉與人交流,因此無法得到良好的社會支持,情緒得不到釋放和舒緩。

2 社會因素

(1)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較大,高職院校學生初就業收入較低,達不到學生的心理預期,專升本成為很多同學的選擇,導致競爭壓力大。

(2)本校大三學生大多在外實習,同學之間心理和物理距離變大,朋輩間支持較少。

(3)家庭支持較少,與父母基本不聯系,爺爺奶奶只能勉強照顧她的生活,對她的學習和心理上的壓力無法提供支持和幫助,學生要一個人面對各方面的壓力。

(4)其他支持體系未成功建立。該生主動去做心理咨詢,但認為咨詢師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而不愿意繼續咨詢;申請學費減免沒有申請上,認為輔導員盡管了解她的處境,卻沒有幫她爭取名額,而表現出對輔導員的疏離。由此早年的客體關系模式影響,對來訪來說別人總是拋棄她的,不能幫助她的,所以在和外界互動的過程中,她會把這種客體類型投射給身邊的人,認為別人都是幫不了自己或不愿意幫助自己的。這給她建立支持系統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三  解決思路與實施辦法

1 理解關懷,重新建立信任關系

L同學自小就生活在離異家庭,母愛缺失,父親又將重心都放在新的家庭中,導致小李內心孤獨、自卑。作為輔導員應該從心理上理解她,生活上關懷她,主動約談,傾聽她心里的想法,給她提供傾吐內心、排解不良情緒的通道。首先當面交流學費減免情況,說明這個名額是根據評選要求公平公正地給到了更需要幫助的同學。解開L與輔導員的心結,重新建立信任關系。建立起信任關系后,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溝通交流。

2 糾正認知,樹立正確考試觀念

L同學焦慮情緒的產生一方面是對專升本結果的過分看重,即對考試失利帶來的后果嚴重性的錯誤認知。另一方面是總認為自己的學習效率和進度與別人有很大差距,即嚴重缺乏自信心。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專升本,從社會上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情況和統招專升本之外的升學渠道等方面,讓L同學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挖掘學生自身的優勢, 提升自信心。如該生能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并能努力按照計劃學習不拖延;能堅持學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有相對充足的學習時間,雖然學生自己認為時間不夠用,但相對于邊實習邊準備專升本考試的同學,該生有明顯的時間和精力優勢。正確看待與別人的差距,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比較意識,要專注于自己的學習而不是專注于別人的學習。筆者:你知道國家現在高度重視高職擴招工作嗎,說明社會對高職畢業的應用型人才有很大的需求。我們學校在高職類院校中排名靠前,你們如果畢業就出去工作的話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

3 剖析需求,制定合理學習計劃

L產生焦慮的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有時不能完成自己制定的學習計劃。剖析原因,有相對充裕的學習時間,但完不成學習任務,那么可能的原因就是兩點:學習效率低和計劃的學習任務較重。針對學習效率不高,建議學生調整自己的焦慮情緒,提高自己的睡眠質量,在學習時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與L一起根據考試時間和學習內容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合理安排學習任務,在按部就班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4 家校聯動,共促學生健康成長

L產生焦慮情緒的最深層次的原因是家庭,其對校園愛情的向往和覺得自己找不到另一半的矛盾來源于自卑和對家庭關系的不信任。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后,聯系其父親,向其父親說明學生目前存在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建議給予學生應有的關愛、包容,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并保持及時溝通。

四 工作成果與案例啟示

1、工作成果

通過以上措施,L的焦慮情緒得到了很大的緩解,睡眠質量也恢復良好,并且其每天的學習任務完成度在逐步提高,自信心逐漸恢復,更多地專注于自己的學習而不是過度關注他人的學習方式。父親和爺爺奶奶的關心,也讓她在心理上感受到了支持。該生最終通過專升本考試,順利進入本科學校學習。

案例啟示

焦慮、暴躁、偏執等一般性心理問題在大學中是非常常見的,除了危機事件的處理,對于如何幫助學生舒緩不良情緒,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同樣需要足夠的重視。

(1) 加強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創建良性心理環境

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豐富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什么是健康心理,什么是心理問題,如何正確看待心理問題。增強對學生的挫折教育和危機引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掌握解決心理危機的方法。創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及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順利開展,構建良性的心理環境。

(2) 提高輔導員工作能力,輔學生成長,導學生成才

輔導員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最重要的朋友及導師,作為輔導員應扎實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及技能,掌握相關工作方法,落實輔導員工作職責,輔學生成長,導學生成才。親其師而信其道,只有成為學生值得信賴的愿意傾訴的人,我們才能準確地干預,合理處置相關問題,達到好的效果。

(3) 構建心理健康關愛網絡,發揮朋輩互助作用

構建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多級心理健康關愛網絡,充分發揮各層級作用,建立起學生心理健康的有利屏障。充分利用朋輩互助作用,提高班干部問題識別敏感度,培養朋輩輔導能力。同學之間共同上課甚至共同生活,最先發現問題的往往是同學,利用好朋輩互助作用,有利于心理問題的早發現及時干預。

(4)落實家?;ヂ摍C制,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結合很多案例來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根源往往在家庭,爆發往往在大學校園。只有家校聯合,建立并貫徹落實家?;ヂ摍C制,輔導員和家長相互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才能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蔡瑩. 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案例分析與對策研究[J]. 決策探索(10):1.

林竹. 社會支持理論視角下的輔導員幫扶問題學生個案研究[J]. 高校輔導員, 2017, (004):76-79.

陳紅義, 王波. 大學生考試焦慮所致心理問題案例分析[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4, 34(011):17-18.

【作者簡介】王倩(1990—),女,工學碩士,助教,輔導員,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小學教育階段不僅是知識累積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塑造健康心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任何科目的教育都需要包含心理健康引導。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語言學習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素質。對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小學語文教育意義,本文詳細分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小學語文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心理健康;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 引言

伴隨著社會的開放性發展,人們對于物質的追求越發明顯,同時呈現過度且單一的現象,例如家長過多地施壓給學生,過度追求學生取得好成績而不關注學生本身的成長以及人格、習慣的培養。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是確保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在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再加上小學語文本身的特殊性,在其中應用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非常顯著的意義和價值。

二、 小學語文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有效性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教材中總共有12冊12本書,其中主要是以略讀課文為主。通過對教材分析之后發現教材結構安排是通過精心設計而得,編者也非常注重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并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從簡單到復雜、以從淺至深的方式學習,教材中包含了科學、社會、自然、人文、藝術等符合小學生心理年齡的內容,例如描寫人物的文章中,有不怕犧牲保家衛國的,有勤奮刻苦的,有樸實善良的。這一些人物形象都是完善學生心理的教學案例,教材本身可以說就是一本心理健康引導書。但是,在小學語文課堂當中,仍然需要教師提高對心理健康的應用能力,畢竟小學語文課程不是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三、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小學語文的教學策略

1. 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為例,其內容主要包含五種愛,愛祖國、愛人民、愛自然、愛科學以及愛自己。教師需要充分挖掘這一些情感內容,并借助課文當中的“愛”引導學生形成對愛的正確感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陶冶學生愛國愛人的情感。

例如,在《魚游到了紙上》的課文當中,其主要是以“認準目標,不懈努力”作為教學精神,在教學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將教學的著重點放在聾啞青年專注且勤奮的學習品質中,同時借助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出青年在觀察與繪畫過程中的形象,促使學生感受到作者極強觀察力的同時,同時體會聾啞青年細致、豐厚的情感以及對生活無限的熱愛。這一些內容都是可以提高學生理解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感受身殘志堅的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情感。

再例如,《小馬過河》課文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反復朗讀、默讀或者學生自由舉手分角色朗讀,透過老師適當的點評提示體會動物們的對話對小馬心態的影響。這樣,學生可以自己感知,學會獨立思考,樹立“自己的事自己解決”,做力所能及的事,獨立解決問題的心理思想。教學過程中,除了完成既定大綱的要求,在學生認字識詞的基礎上,讓學生各抒己見,營造愉悅的氛圍,同時學到知識。只要老師用心,總會找到巧妙的方法,寓教于樂,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了客觀的評價、心靈美、正能量,勇于展示自我,恰當地表現自我。

2. 優化教育環境,突出心理健康

有效的課堂氛圍是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以及推動學生人格逐漸發展的有效途徑,而教師正是優質課堂氛圍的創建者。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采取平等、公開的方式組織教學,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和學生交流的時候,教師的語言、語氣應當柔和,必須以尊重的姿態和學生溝通,以相信的眼神與學生互動,促使學生在課堂當中可以放開約束,主動思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善于微笑,以柔和的語調和學生進行交流。通過實踐教學發現,為學生創建一個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自信心,同時還能夠優化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接受程度,形成健康心理狀態。

3. 掌握教育時機,改進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當中教師需要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之下開展教學時,一方面需要確保教學方式與語文學習要求相關聯,另一方面需要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實現心理健康灌輸教育。對此,這就需要教師提高對課堂教學節奏、內容的掌握,因為教學時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隨處可見的,而是應當以隨機、偶然或某時突發的方式展現。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某一節課、某一個問題學生的興趣、呼聲比較高,同時思維與討論較為火熱,具備較強的學習主動性與探索興趣,此時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好時機,上課的時候老師也不要求生硬地尋找這種機會,而是要用心去發現。例如《為人民服務》這篇課文教學時候,適當地多講故事,把滲透契機設在某些語句段落,可以很好地教育學生愛國和為人民服務意識,記住偉大的先驅英雄。對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不能離開教學而空談的,要把握機會找好時機進行突破。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育當中對學生開展心理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在實際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方式非常多,在選擇時需要從多個方面考慮,一方面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確保學生在趣味學習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引導,從而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幫助,達到教書育人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趙月,黃崢.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7,31(5):112-112.

[2]林靜,傅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998——2015年):熱點、演進及其展望——基于CSSCI數據庫的Citespace可視化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7,23(8):67-71.

[3]侯潔,張茂聰.我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年總結——基于CNKI學術期刊2007-2017年“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和“積極心理品質”主題文獻的可視化解讀[J].中國特殊教育,2017,33(5):141-142.

[4]劉艷,郭瑋,彭杰.心理資本視角下中小醫藥企業員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印染助劑,2017,23(z1):51-51.

作者簡介:

王永存,陳慧,湖北省棗陽市,湖北省棗陽市平林鎮新集小學。

上一篇:情緒管理論文下一篇:心理咨詢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