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書法文化范文

2024-03-24

書法文化范文第1篇

【摘 要】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實驗小學以書法藝術為校園文化核心資源,以“德慧”課程為校園文化建設綱要,確立書法特色文化建設。近年來,學校突出書法文化與教育本質的融合,努力突破單一的“寫字教學”操作模式,從書法藝術中尋找文化元素,在書法藝術中挖掘教育意涵,進而系統地、深層次地思考書法課程建設應該采取的方式和策略,從而積極探索校園書法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新途徑,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書法課程建設;校園書法文化;“德慧”課程

【文獻標志碼】B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實驗小學始創于1906年,是一所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百年老校。書法教育是唯亭實驗小學辦學的一張亮麗名片。白1998年以來,學校在書法教育上留下了堅實的腳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真正實現了書法進課程、特色創品牌。學校先后獲得中國書法(寫字)特色學校、中國特色教育示范基地、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書法教育示范學校、蘇州工業園區特色學校AAA級等榮譽稱號,同時,成為江蘇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實驗基地、蘇州市書法家協會教育基地。

為進一步改進學校特色文化建設工作體系,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徹落實《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精神,緊緊圍繞培養陽光少年、美德少年、智慧少年的辦學愿景,傳承書法藝術,培育德慧少年,學校重視課程整合,構建“德慧”課程體系。硬筆書法安排在德慧素養核心課程的語文課程中,軟筆書法安排在德慧國粹基礎課程的美術課程中,而書法社團則安排在德慧生活拓展課程的自主拓展國粹類課程中。這樣的書法課程設置,使“學校書法教育特色”發展成“校園書法文化”,使“書法文化”滲透到校園環境、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等各個方面,努力創建富有學校特色的校園書法環境文化、書法制度文化、書法精神文化,以文化的魅力去影響人、造就人,最終使之內化為師生的素養,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發展,從整體上提升“學校精神”。

一、改善教育條件,做好學校書法環境文化建設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墻都說話?!杯h境能感染人、熏陶人、塑造人,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高雅藝術追求是在環境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學校不斷改善書法教育教學條件,打造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營造濃郁的書法氛圍。學校有4個書法教室(其中2個用作書畫教室,與美術教學功能結合)和1個篆刻教室。學校建設校園室內、室外書畫長廊、書畫作品陳列室,每個教室外走廊上布置學生書法寫字作品展示欄,展示欄中懸掛著師生軟筆書寫的名言警句,扇形宣傳牌更是獨具匠心,加上“國粹藝術傳承中心”的成立,讓校園的每一棟建筑、每一條走廊、每一個室場內巧妙地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由本鎮書法家書寫的文化石點綴其間,使整個校園充滿濃郁的書法藝術氛圍。學校通過校園文化的建設,美化了書法文化的環境,突出了書法教育的特色,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為師生提供了一片自由飛翔的翰墨天空。

二、規范學校管理,做好學校書法制度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體系需要制度文化建設來保障。學校確立了書法教育的課程目標,完善了書法教學的“四個統一”,制定了《唯亭實驗小學書法(寫字)教育的“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學校嚴格按照教學計劃,在各年級進行硬筆書法教學,一到二年級每周安排兩節硬筆書法課(每節課35分鐘),由語文教師任教,主要使用書法校本教材《墨韻唯華》。三到六年級每周安排一節軟筆書法課,統一使用西泠印社出版的《書法練習指導》教材。4個書畫特色班和4個書法社團聘請書法家和學校書法專業教師任教。在校外專家的指導下,學校培養了自己的書法專職教師,結合國家的課程進行校本化構建,做優做強書法特色課程。學校努力打造書法團隊精神,圍繞“文化立校、特色興?!钡淖谥?,要求書法社團的領隊教師做到“六個一”,即:一個社團、一門課程、一本校本教材、一個課題、一本記載本、一份社團活動報告單。學校組織相關部門加強書法教學的巡視與檢查,做到課堂教學有教案,有練習,有作業,有實效,每學期期末進行全校學生書法考級,對優秀的指導教師進行獎勵。對在軟筆、硬筆書法上取得較高造詣且能指導學生得獎或發表的教師也予以獎勵。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學校發展的重要支撐。高水平的師資不僅可以提高學校書法教育質量,還可以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學校一方面采取具體的措施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考核,另一方面,為更多教師的成長搭建平臺、提供機會。學校成立教師書法中心學習組(軟筆),聘請書法家進行分層教學,兩周活動一次。學校經常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書法展覽、比賽,書法(寫字)課堂教學評優競賽,與蘇州市文聯、江蘇省書法家協會、蘇州市書法家協會、江蘇省硬筆書法家協會等專業學術團體保持聯系,指導、幫助教師成為會員,在更高的平臺上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為書法(寫字)教育特色學校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書法課題研究與書法技能提高緊密結合是學校書法教育開展的基礎。學校通過開展“寫字教學的育人功能”“小學生良好寫字素質培養的研究”“深化寫字特色,推進學校品牌建設的研究”的課題研究,促進了學校的書法教育、培育了學校書法寫字特色教學,并且深化了教師對書法教育意義的認識,充分挖掘書法教育功能。2016年1月,學校申報了市級課題“國粹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把培育書法特色與弘揚中華國粹藝術、建設校園獨特文化、提升學校辦學內涵、樹立學校辦學品牌進行融合。

制度文化既能約束人,又能激勵人。學校以相關的制度規范書法教學行為,凝聚師生合力,強化責任意識,從而為書法教育教學的開展提供了保障。

三、豐富書法課程,做好學校書法精神文化建設

學校通過書法課程建設,實現“以書育人、特色興?!钡哪繕?,豐富師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師生的精神力量,使學校成為具有文化藝術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場所,從而形成了唯亭實驗小學獨特的校園精神文化。

學校嚴格執行課程方案,配合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積極開展書法教育,把德育、智育、美育等滲透到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書法活動中,建立促進學生書法發展的評價體系。

隨著書法課程建設的不斷深化,教育理念也不斷創新。書法教師通過學校組織的培訓和活動進行研學,提高書法水平,提升綜合素質。學校要求所有書法(寫字)教師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更新教育思想,對書法課程目標進行科學的制定,結合校園文化建設需求,合理地組織實施具有教育意義的書法教學活動。

書法教育除了課堂教學外,理論研討、經驗交流、技藝切磋也很重要,尤其是一些高層次的學術交流活動,不但能提高教師書法(寫字)教學水平,而且還能更新學校的書法教育管理理念。因此,學校承辦了2013年度江蘇省教育學會書專會書法教育學術年會,參與了江蘇教育報刊總社主辦的“書法名校高層論壇暨師生書法作品年展”活動,由此激發了師生的書法熱情,提高了師生的書法水平,提升了師生的精神風貌。

學校注重學生的梯隊培養,充分挖掘各級各類比賽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書法活動,書法創作比賽讓學生懂得競爭,書法作業展評讓學生相互促進,“小小書法家”評比讓學生學習典型,進社區寫春聯活動讓學生奉獻愛心,“書家連環畫”讓學生陶冶情操,開展書法考級活動讓學生拓展視野。2018年6月,“揮別小時代書寫新時代——唯亭實驗小學畢業生書畫作品展”在蘇州工業園區文化館舉行,等等。這些活動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使學生的書法素質得到了提升,思想感情得到了熏陶,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實。

唯亭實驗小學在“讓每一個孩子享受愛與智慧的品質教育”的辦學理念引領下,以書法文化為主題,統一規劃校園文化,建立書法課程體系。通過逐年建設,學校注重內涵發展,立足本校實際,依托書法特色教育,培育德慧少年,提高全校師生的民族文化素養,精心打造一個翰墨飄香的美好校園。

書法文化范文第2篇

樂山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

[摘要] 作為傳統文化之一的書法藝術,它與中國文化相表里,與中華民族精神成一體,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是世界藝術之林的奇葩,蘊含了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這凝聚著數千年來中國文化精髓,倍受世界各國人們青睞的中國書法,在當代社會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中所受重視的程度,令我們不禁感到傳統文化傳承的危機。為此,本文探討了書法教育發展的新模式。

[關鍵詞]青少年 書法教育 文化傳承 發展模式

一、書法教育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內蘊,與中華民族的內在生命精神血脈相連,融為一體。書法不僅僅是“技”,是“藝”,更是“道”,它與中國文化相表里,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

(一)文化認同價值

書法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語言學家洪堡特說:“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象。”書法藝術以漢字為載體,而漢字是記錄漢民族語言的符號,與民族語言是共生的關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睿智、中華民族的精神。中小學生學習書法,不僅僅是讓他們去把漢字寫得工整、規范,還是認識民族的文化、尋求文化認同的手段,具有深刻的文化認同價值。

(二)文化傳承價值

德國文化人類學學者蘭德曼說:“文化使人能自立行走,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氣氛中人才能呼吸,文化如同人體內的血管系統是屬于人的一部分,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觀精神的血液。”民族文化的傳承被中斷,這個民族的人們就會有“精神流浪”的楚痛。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文化的傳承。青少年書法教育具有基礎

1 性,對生命個體的成長有深刻的影響,可以利用書法教育的優勢在青少年心中播種下民族文化的種子。從這個意義上講,青少年的書法教育在書法技能傳授的同時更是對書法文化的傳承、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

(三)文化創造價值

青少年書法教育是一個文化傳遞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生成的過程。一方面體現在書法教育是一個陶冶人生、促進生命個體“文化”生長的過程;另一方面,生命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又在不斷推進、創造著書法文化。

青少年既是書法學習的重要階段又是個體成長的重要階段,一方面我們必須從培養人、塑造人的角度來認識書法教育,明確書法教育“以道立人”的文化創造價值;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從書法文化創造的角度看待我們的青少年書法教育。

總之,中小學書法教育除了教孩子書寫規范、工整、易認的漢字外,還有文化識同、文化傳承、文化創造等文化價值。因此,青少年書法教育的意義超過寫字本身,應該上升到對民族文化的識同、傳承、創造中去。

二、從文化傳承視角看普及青少年書法教育的意義

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優秀代表,對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新的時代要求人們善待書法藝術,社會要形成重視書法藝術的風氣,青少年正是繼承和弘揚書法藝術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力量,因此,普及青少年書法教育顯得至關重要。

(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寫字教育的目標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1]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高度重視學生寫字能力的培養,明確提出了各學段的寫字教育目標。

一至二年級 “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見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知漢字的形體美,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三至四年級“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五至六年級“能用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三個學段對學生寫字目標提出的要求,體現出如下兩個特征:一是注意循序漸進,以夯實基礎為重,重點是學習楷書,尤其是實用性較強的硬筆楷書。二是 2 提出了用毛筆臨摹、書寫正楷字的要求,這一要求顯然不是為實用書寫而設置,而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書法藝術打下基礎。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寫字教育、書法教育,對書法教育目標的明確表述,進一步反映出新的時代對祖國語言文字和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的高度重視。

(二)中國書法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青少年學習書法,作用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有助于了解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哲學思想,激發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豐子愷先生說書法是中國藝術的最高代表。宗白華先生稱書法可以表現人格、思想、感情。更有華裔法籍學者、藝術家熊秉明先生謂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哲學,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之核心。[2]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亦在其《中國文化與科學》的演講中公開贊同此論。著名文化學者王岳川也說:“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門藝術,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哲學中的明珠’。”[3]我們姑且不論這“核心的核心”一類說法是否準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書法和中國其他藝術門類,如文學、音樂、繪畫等一樣,集中體現了中國哲學思想的精微之處。

中國哲學思想的核心——陰陽觀念在書法中體現為剛柔、動靜、虛實、方圓、曲直、遲速、輕重、濃淡、潤燥、大小、疏密、離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對立的審美范疇,又由這一系列對立雙方的統一與轉換,派生出具有無窮生命意味的氣勢、風骨、神采,從而形成書法審美的獨特性格,為幾千年來的中國文人知識分子所鐘愛。中國儒道哲學思想形成于先秦,隨后在兩漢的書法創作中就已經體現出哲學思想對書法藝術創作的深刻影響。東漢崔瑗作《草勢》云:“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已經體現出書法藝術的中和之美。稍后的蔡邕在《九勢》中云:“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4]更直接的承繼了老莊性任自然、反對雕鑿的思想。后世書法家在書法創作和論書時,莫不遵此而行。

書法不僅在觀念上受儒道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同時在技法層面亦如此。論點畫,要求藏頭護尾、欹正相生;論墨法,要求濃淡有序、潤燥相宜、骨肉不離;論章法,要求首尾照應、顧盼生姿、疏密相間、大小錯落。難怪著名學者王岳川說:“世界主義立場使我更為尊重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每當我在國外看到母語 3 漢字或書法藝術,都會產生一種深沉而持久的激動,難以平息。這是古老華夏文明給我的精神空氣和知識水源,喪失了這一切作為個體就是無根之人,作為民族就只短暫的呼吸而走向精神枯萎。”[5]

(三)書法藝術作為中國文化的優秀代表,是新的世紀里我們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青少年有責任和義務繼承并弘揚書法文化

二十世紀的中國是一個“拿來主義”的中國,由于飽受閉關自守導致的貧窮落后之苦,當時的知識分子提出向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學習,隨之而來的便是西方文化的強勢滲透。經過一個多世紀對中西方文化的研究,中國的學者們驚訝的發現,曾經被中國人推崇備至的西方文化,正是東學西漸的產物。后現代時代的西方一流社會學者,無不關注并驚嘆于東方孔孟和老莊哲學思想。這促使我們深刻反思,在上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是否過于偏狹,對我們的老祖宗是否過于輕視和無知。而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有責任和義務繼承并弘揚書法文化。

三、中國書法教育的發展

(一)古代書法教育

古代書法教育在中國文字產生時就已經開始萌芽,至唐代時已是我國書法史上書學鼎盛的時期,它的興旺發展,一直延續到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書法家,既當學生又做先生,既是書法家,又是教育家,他們就像傳遞奧林匹克“圣火”一樣,充當“書藝傳人”,把書法藝術傳到了今天。自從真、草、隸、篆等書體的相繼誕生后,于是產生了流派,為書法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顏真卿其書初自家學,早年曾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并著有《張長史十二筆法意》一文,述其受筆法之經過,后又師從褚遂良,一變古法,自成一格。唐太宗則崇尚“二王”,極力“雅好王羲之的字,心慕手追。”“萬機之馀,不廢模仿。”[6]在他得到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后,于宮中大興書法之風,以“書”論賞,成為一時趣話。

(二)當代書法教育

我國大規模的書法教育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的,那時“文革”結束 4 不久,萬物復蘇,百廢待興,書法教育活動也應運而生,不失時機地加入了改革開放的大潮。書法教育從我國目前教育體制和實際受教育的情況來看,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階段,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高等藝術院校,二是中小學校,三是各類專門培訓班。

1.高等藝術院校——我國書法教育的主力軍。目前我國各類師范院?;虼髮R陨系乃囆g院校,是我國書法教育的高等學府,他們有一流的校園設施,一流的老師,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學,具備完整的教學體系和方法,是我國書法教育的主要陣地。據專家分析,隨著近二十年來書法教學的不斷完善和積累,在學院式的書法教育下的確涌現了不少高水準的書法專業人才。這其中尤以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王鏞書法篆刻工作室、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南京藝術學院教育學院和美術系這四所大學的教學成績最為突出。[7]充分說明了高等藝術院校的教學實力,展示了新形勢下書法教學的新成果。

2.中小學校——書法教育后備力量的搖籃。目前,我國中小學?;径荚O有寫字課,有統一的教學計劃和教材,也有老師專門上課講解。但都比較淺顯,屬于啟蒙教育和素質教育,一般對學生沒有更高的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以后,掌握寫字的一些基本常識,有靈氣和有靈感的學生會因此對書法藝術產生濃厚興趣,進而參與高層次的學習和深造。有的學校通過抓學生的素質學習和培養,掀起了書法教育的高潮。如山東省曲阜市魯城中小學2000學生用硬筆現場書寫《論語》,其情其景,無不令書法教育者們興奮萬分,激動無比。[8]硬筆書法教育的出現,也加速了我國書法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

3.專門培訓班——書法教育的補充力量。各級各類專門培訓班有以下特點:一是人員多,分布廣;二是教學地點不穩定和人數不確切,有時甚至只有

三、四個學生;三是形式多樣性,少年宮、書協的各類培訓班、培訓中心等,林林總總,數不勝數;四是授課老師差異大,有美術專業畢業的書法老師,也有中文系畢業的語文老師,而更多的老師則是一些書法愛好者。但他們的口號很響亮,要求也很明確:就是寫一手漂漂亮亮中國字,做一個堂堂正正中國人。

(三)中國書法在國際上倍受推崇

書法藝術是國人深為自豪的藝術精粹,素為世界上許多熟諳和熱愛漢文化的 5 國家和民族稱道,千百年來,書法藝術呈現出華夏審美人格的心靈世界,表現出中華藝術最瀟灑、最靈動的自由精神。它飄然著儒的滯重、法的森嚴、道的超然之外,在筆飛墨舞的律動中刻畫出中國民族最真實的精神軌跡,成為中國文化中最具東方特色的藝術形式。中國書法文化早已以其特有的審美性、藝術性走向世界范圍,不止在日本、韓國,而且在眾多西方國家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米肖托貝便遠涉重洋到東方學習書法,代表著西方現代畫家對書法專注的熱情潮流,使得中國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跨民族、跨地域、跨語言文字的泛世界性文化形態。

四、中國青少年書法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青少年書法教育的不斷發展為繼承和弘揚書法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當代書法教育,面臨著新形勢、新環境的嚴峻考驗,尤其是信息技術全面普及的今天,書法教育顯得倍加艱難,難以走出徘徊不前的局面。

綜觀中國教育全局,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力圖深入推進的同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依然是顯得嘴上談得多,手上做得少。

(一)書法藝術的教學難以由語文課程來實現

書法與語文聯系緊密。書法以文字為載體,以文學作品為書寫對象,這就使書法鑒賞不是單純的停留在墨法、章法、筆法上,同時也是玩味文字內容的過程。書法作品的風格還常常要求與文學作品的審美風格保持一致,或壯美,或優雅,或沉雄,或舒展。這種風格的一致,帶給人更加強烈深刻的審美體驗。書法作品與文學作品相得益彰,才使其充滿無窮魅力,此其一。

其二,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一至六年級的學生主要的寫字目標是實用性要求,即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和姿勢、掌握漢字書寫的基本規范、寫硬筆楷書,在此基礎上初步接觸毛筆,這一寫字目標基本上可以由語文教師來幫助實現。但是在七至九年級,寫字教育已經發展到書法藝術教育,盡管還是初級階段,但語文老師們已經一多半不能勝任了。

其三,語文課程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教育任務存在分歧。語文的性質長期以來人們爭論不休,各種語文觀充斥著語文教育的課堂,因此,將書法藝術的教育納入語文課堂來進行,全社會沒有達成共識。在這樣的情勢下,老師們操作起來隨 6 意性就更大了。語文課程龐雜的教育任務實際上也決定了很難再抽出精力來訓練學生的書法意識和進行必要的書法鑒賞教育。

(二)社會對書法藝術的重要意義認識嚴重不足

盡管近年有不少文化精英在為書法藝術的振興鼓呼,在努力改變社會對書法藝術的冷漠和無知,書法的學科建設、從??频讲┦亢蟮慕逃龑哟味家丫邆?,但是和網絡時代相比,整個社會對書法的認同度仍然不夠。書法正在由大眾文化藝術向極少數的精英藝術轉變,正在從廣闊的生活走向狹窄的展廳,連新春佳節貼春聯都買印刷體了。這種狀況,不利于書法藝術的承繼和繁榮。

“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行音樂的和諧。”(沈尹默)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全世界也只有中國的漢字才有如此奇妙的本事。連西方的畫壇巨擘畢加索也由衷贊嘆:“中國書法是最高的藝術。”法國總統希拉克在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動中也說到:“中國書法博大精深,是藝術的最高境界。”美國人福開森說:“中國一切的藝術,是中國書法的延伸。”[9]當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為世界各國的文化精英津津樂道時,我們卻在漠視、貶損它,這不是值得我們深刻反省的事情嗎?

五、中國青少年書法教育面臨的困惑

書法教育活動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二十年,其“熱”早已不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人們現在所要關注的是它的教育質量問題。

(一)高等院校面臨的困惑

一是因教學思路所限,面臨就業問題,學生學完四年大學書法后真的不知道該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于是不得不痛苦地又繼續選擇考研、讀博,以博取更高的身份以便為擇業找到一條便利的通道。二是作為已經具有學科意義的書法藝術教育,其科學性卻無法在教學方式上顯現出來,基本上還沒有逃脫“私塾”教學模式,雖然好像都有教學大綱,都有培養目的和教學方式。三是作為書法這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該如何把握書法本體與跟書法有關的相關文化的關系?是應該唯書法而書法?還是泛書法而書法?還是二者兼顧?四是高等書法教育如何處理培養精英書法群和大眾書法群的關系?[10]這些都是他們面臨的實際問題,如不及時研究解決,勢必影響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向和培養目標。

(二)中小學和專門培訓班面臨的困惑

7 一是任課老師的素質不高問題。目前大部分學校并不是由專門書法老師來承擔這些教學任務,而是由一般的語文老師來承擔。在培訓班里,則是當地的一些所謂“書法家”來承擔此項任務。師資的常識修養、雅俗高低,必然會影響教學中的學習。

二是缺乏系統的指導性教學理論,更不要說有完善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法,有的連教學計劃都不全,教材也不規范,不統一,基本上是各自為政,你寫我編,大同小異。教學中缺乏創造性,只是一味地“死教、死寫”,不能循序漸進地掌握點劃、用筆的基本方法。

三是受形式和體制的制約,不被當地教育部門等有關權威機構所承認,即使承認了,與之有沖突時,首先被砍掉的也是書法課。為此,在2000年的全國政協第九屆三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炳森先生,就我國中小學生書法(寫字)教學等相關問題作了專題發言,他指出,在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學生“減負”的緊急通知后,不少學校將寫字課砍掉了,甚至語文課中的古文比重也被壓縮,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通知的本來精神的。我國小學中的寫字教學,本來就不是普遍健全,有相當數量的小學寫字教學的設置和師資配備還很薄弱,尚待補充和加強。初中以后,課程、科目增多,負擔加重,刻意學習寫字,這對一般學生來說,則已成為不太可能,所以在小學階段學習寫字是至關重要的,不能掉以輕心。[11]

六、書法教育發展的新模式研究

書法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想使書法能夠長盛不衰,必須使書法教育模式跟上時代的發展,推陳出新。

(一)書法教育要突出政府主導,自上而下推動發展

歷史上,漢唐的書法盛世,已是“政府主導”的典范,足為后世效仿。書法教育不能僅僅作為一門藝術教育,而是關系著我國文化和諧發展的大事。在書法教育方面,廣東省教育廳已經先走一步,在2006年3月下發文件,要求廣東省的中小學設立書法課,這無疑為書法教育指明了方向。[12]

(二)書法教育要“縱橫交錯”,形成網狀模式

8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書法現在離我們越來越遠,更重要的是,書法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也會慢慢的離我們而去。當我們的社會讓孩子從小學就開始學習用電腦處理漢字時,數千年來牢牢建立在我們深層意識中的漢字審美模式,也許就會從他們的腦海中逐漸消失。當我們的小學生能夠熟讀ABC,卻不知道字帖是什么;當他們對網絡文化了如指掌,卻不知道王羲之、顏真卿為何許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代的書法教育模式已經逐步走入死胡同,從原來的追隨一生的工具,變成了現在的曲高和寡的藝術門類。

(三)書法教育要“走出神壇”,介入商業模式

書法是藝術,藝術需要生存,經濟是基礎。書法教育要取得更大的突破,經濟后盾必不可少。當然,書法教育中的經濟利益獲得并非賣字畫那么簡單,必須挖掘書法內在的價值。我們知道,書法在很多方面應用十分廣泛,如書信往來、影視字幕、書籍封面、報刊雜志的裝潢和廣告宣傳等等,通過諸多方面加強書法教育的宣傳,盡可能多的為書法提供經濟載體。

(四)書法教育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

任何一種教育模式都需要推陳出新,都要與時代接軌。實踐是檢驗這種教育模式是否符合時代的標準,而不能適應時代變化的教育模式必然會被淘汰?,F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書法藝術固然有它自身的古色古香,在琴瑟和鳴中、一泓清泉旁,揮毫潑墨,流露出風雅儒士的古風,但是畢竟在現代社會的緊張節奏中,很少有人有這樣的心態去研磨撰寫了。書法教育不能要求受教育者背離時代的潮流回歸古代,就必須要從自身改變,適應信息時代的變化。

七、結束語

“高山大海育真魂,松有勁姿梅有芬。書畫從來求氣韻,人文自古重精神。”書法教育利用書法的普遍性、形象性、群體性和美感性等特點,使習者在美的魅力的誘導和陶冶下,激起感奮、驚覺、共鳴。[13]我國青少年書法教育在多年的實踐中,雖然遇到諸多的困難,依然堅持不懈,不斷求索,在書法展覽,中小學書法課程設置,書法理論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面對新的挑戰,相信我國書法界和教育界、文化界能逐步探索新的書法教育模式,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書法教育的蓬勃發展再立新功。

9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繼承與發展、再次地崛起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我們要具有大的思維,站在歷史的高度,清醒地審視它的未來,為弘揚與振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作不懈的努力。書法教育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要科學、合理、有效地實施,我們仍須不懈努力,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白砥,《書法空間論》,榮寶齋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3]王岳川,《中國書法高等教育的新世紀意義》,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5年,第14卷第2期。

[4]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岳川,《東方文化身份與中國立場》,東南學術,2005年第1期。 [6]《宣和書譜》,北宋,1120年。

[7]《書法報》,2003年6月30日,書法報社,第26期。 [8]《中國硬筆書法報》2002年10月15日,第81期。

[9]吳翥九,《網絡時代加強書法教育的現實意義》,青少年書法,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第6期。

[10]余秋雨,《筆墨祭》,文化苦旅,知識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11]《書法報》,2003年7月14日,書法報社,第28期。

書法文化范文第3篇

摘  要: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催生出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重大的歷史變遷而名垂青史的城市,這些城市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然而,在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文化之間不可避免地頻繁滲透、交融,中國豐富的地域文化也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因缺乏清醒的自我認知而深陷同質化的困境。各區域不同的文化決定了地域人之間思維、行為及地域發展的差異,文化基因作為文化系統的遺傳因子,對其深入研究將大有裨益于當前的城市文化傳承。城市規劃領域內,依據文化基因的功能、屬性將其分類為主體基因、附著基因、混合基因,立足各類文化基因的特性選擇相應的傳承路徑,通過文化生態保育、文化戰略嫁接、文化基因植入等手段保護文化資源并使其轉化為文化資本,引領城市文化的良性繼承和發展。開封作為著名的“五大古都”之一,“八朝建都”之地,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個性鮮明的城市特色。以開封為例進行研究,對其城市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出謀劃策,也對其他歷史名城的文化傳承提供借鑒。

關鍵詞:文化基因;地域文化;傳承路徑;開封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化是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軟實力。然而在“西風東漸”的語境下,多元的文化世界正被“推土機”般的西方文化強勢摧毀[1]。進入21 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城市化浪潮的出現,“千城一面”“空心城市”“文化與活力雙重缺失”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人們往往容易將某類文化現象視為地域文化的精髓,甚至不假思索地“拿來主義”,盲目套用國內外城市的一些實踐經驗和藝術樣式,為城市文化建設帶來一些不良后果。本文試圖以開封為例,在城市規劃的背景下,將“文化基因”作為切入點,挖掘和梳理城市文化基因探索適合中國土壤的文化傳承路徑,希望以一種全新的生物遺傳學視角對地域文化的保護、發展與傳承提供借鑒指導[2]91。

一、文化基因的相關研究

(一)文化基因的內涵

文化基因是與基因類比而產生的一個概念。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著生物遺傳學的迅猛發展,一些文化學者亦開始嘗試以“基因”的視角來研究人類文化進化規律,探索文化中是否存在類似生物基因那樣能夠遺傳、控制性狀的“文化基因”。1976年,英國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中創造了Meme一詞,指代“文化傳遞的基本單位”。他認為,文化可以像生物基因那樣復制、變異、選擇。自此,西方很多學者掀起了對Meme的研究熱潮。1988年牛津詞典將“謎米”定義為一種文化要素并錄入其中,可視為一種非基因手段的復制[3]。1999年,蘇珊·布萊克摩爾(Susan Blackmore)出版了《謎米機器——文化社會傳遞過程中的基因學》一書,類比生物學基因的功能和作用將模因的理念應用于社會文化現象的研究中,掀起了模因領域的新高潮。之后,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紛紛展開對模因的研究,涉及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語言學等多個領域。文化基因是隱性的,卻可以物化地表現于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展示于城市文化的各種要素之中。正如Daniel Dennet在2008年3月8日TED Confrrence 2會議上所指,文化基因具有競爭、并存、復制、繁殖的功能,比如語言就是一種有聲的文化基因[4]。

國內的文化基因理論發展相對滯后,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陸續展開了對“文化基因”的研究。1990年劉長林在《中國系統思維:文化基因透視》中提出文化基因是一種民族的傳統思維方式和心理底層結構[5]。畢文波認為文化基因是一種隱身于各種文化現象中,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傳承和作用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包括具有這種能力的文化表達或表現形式的基本風格[6]。雖然趙傳海對前者的觀點高度評價,但他指出這個定義沒有看到有些傳統文化可能被激活而成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文化基因是那些具有復制性和復活性的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要素[7]。王東認為文化基因是決定文化系統傳承與變化的基本因子和基本要素[8]。烏再榮認為,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相似,都是可進行傳播與遺傳的復制因子[9]。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文化基因是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類似于生物基因遺傳、變異和選擇功能的信息傳遞單元,用以指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相互關系。在人類文明進程中,不同地域和不同時期均有不同的文化基因,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之間的交融也導致了文化基因的良性和惡性變異,促使了文明的前進或倒退。

(二)文化基因的類型劃分

解析文化基因首先要對文化基因進行分類,不同的劃分原則下種類亦不相同,較為普遍的是物質文化基因和非物質文化基因的分類方法。物質文化基因以實物為載體,通過物質材料、結構、色彩、樣式等呈現、傳播與傳承,如建筑文化、飲食文化、生產文化等,而非物質文化基因則以意識形態方式存在,通過思維模式、藝術審美、行為方式等來表達和傳遞,如信仰文化、語言文化、制度文化等[10]。

需要說明的是,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并非必然對立,有些文化基因兼具物質與非物質屬性,如河南林州的紅旗渠號稱“人工天河”,供人欣賞的同時又兼具非物質文化的特質——“紅旗渠精神”。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類別下的亞類文化基因又可再分,如居住文化可分為建筑文化、街巷空間、聚落形態等,信仰文化又可分為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各種文化基因相互影響制約形成地域特有的文化[2]91-92。

此外,文化基因也可按照功能特性進行類型劃分,參照劉沛林教授對傳統聚落景觀基因的分類,本文遵循以下原則:1.是否占據主導地位;2.對文化有無辨識功能;3.是否具有良性變異價值,將文化基因分為主體基因、附著基因、混合基因[11](如圖1)。其中主體文化基因占據主導地位,它記錄著核心信息,很大程度上控制著地域文化的發展趨勢,是其他文化衍生母體,如周莊,縱橫交錯的河網孕育了臨河而居、粉磚黛瓦的江南風采,水文化成為周莊的主題基因。附著基因是存在于某個載體上的遺傳符號,能夠高度反映歷史文化片區的文化特征,且有利于加強對主要基因的認知,如物質文化基因中具有高辨識度的建筑構造、裝飾紋樣(徽派文化的馬頭墻、天井),非物質文化基因中的地方方言、戲劇技藝等(如東北地區的二人轉)?;旌匣虿皇悄硞€地域所特有的,但卻記錄了該區域某一時段重要的歷史信息,是地方文化基因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2]。

(三)文化基因的要素

生物界的基因通過堿基配對來完成物種繁衍。而探索人類文化系統遺傳密碼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實現“堿基配對”,便需要首先搞清楚這類遺傳密碼中包含哪些文化要素,各要素間如何識別、配對和轉錄等。傳統的歷史文化、民俗藝術、宗教信仰、聚居形態等各種文化元素依據自身屬性和內在的邏輯關系有序的排列組合,最終形成全面性記錄地域文化的特定基因結構[13]。構建地域文化的結構模式圖就是我們層層解答上述問題的過程,該圖能夠清晰展示文化基因的內容、特性及相互關系[2]91。

(四)城市文化基因對地域文化傳承的意義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遺留下各種各樣的歷史文化信息,而這些信息蘊含著地域重要的文化基因,地域文化的傳承就是文化基因延續的過程[14]。然而,在當下的中國城市發展中,地域文化基因的深層次特征并沒有很好地被挖掘和運用,導致了千城一面和文化斷裂問題頻出。同時,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差距和人們主觀重視程度不夠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城市的文化傳承狀態不盡相同,尤其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中西部地區,保留民族文化的靈魂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提煉、挖掘城市文化基因,探索地域文化傳承的優化路徑,對于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歷史文化名城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基因最為集聚的區域,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借此,文章選取中原城市開封為例以文化基因的視角探討地域文化的傳承路徑。

二、開封城市文化基因的要素解析

(一)開封概述

開封地處河南省東部、中原腹地和黃河之濱,是全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游城市。便利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水系使這座至今4100余年建城史和建都史的城市,孕育出漢唐以后、明清之前、影響深遠的“宋文化”。北宋時期的東京是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更是世界性的國際大都市,經濟、文化、科技發達。從某種意義上講,開封的城市文化是以“運河和宋都文化”為主體的歷史文化演繹發展而來的文化體系。因運河而造就了璀璨一時的宋文化,并通過現存建筑遺址、生產生活方式、民俗技藝等得以呈現及延續;在后續的歷史潮河中,連同衍生或者汲取而來的文化基因,連同前者共同交融形成了如今獨特的開封文化[15]。

(二)開封城市文化基因的要素解析

基于上文中文化基因的劃分標準,在借鑒參考大量的開封市歷史文獻、名人拜訪、居民口述,以及實地調研等基礎上,對開封的歷史、人文、地理等深入研究,文章試圖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構建開封的城市文化基因結構,并從中提取出具有深層次、高影響性、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要素,對其進一步解析,借此期望探索開封地域文化的內核,并為后續文化基因傳承路徑的研究,創造良好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如圖2)。

1.運河文化基因

開封是大運河沿線的重要節點,擁有豐富的運河文化遺產,包括汴河故道開封段、州橋遺址和開封古城等[16]。運河溝通、交流、包容兼并的特征使得開封在歷史上,尤其宋時期,人員流動和物資信息交換頻繁,經濟、文化、商業、科技達到巔峰。這座因運河而在世界榮極一時的城市,繁華的都市景象都被張擇端清晰地描繪在《清明上河圖》中,包括商業生產、文學藝術、建筑園林、民俗文化等。盡管現今虹橋、州橋、汴河遺址等多因地質、河流沖刷等原因深埋地底,但以汴河段為代表的大運河所產生的燦爛文化,卻為這座城市積淀下深厚底蘊,是開封不斷前進的文化之基,沒有汴河就沒有宋東京城的繁榮,沒有東京城就沒有歷史文化名城開封。運河文化無疑是開封的主題文化基因。

2.聚落文化基因

聚落文化主要從街巷文化、院落文化、建筑文化方面進行分析。開封現存的歷史建筑類型多樣,包括居住建筑、宗教建筑、商業建筑、公共建筑等,建筑形制、空間、色彩及裝飾比較豐富,如大相國寺、開封府、包公祠、鐵塔、繁塔、延慶觀、劉青霞故居、山陜甘會館等。

開封街道眾多,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有書店街、馬店街等商業性街道。星羅棋布的胡同縱橫交織,其中大部分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有著較為深遠的歷史淵源,素有“七角八巷”之稱。其中七角:縣角、行宮角、崔角、丁角、吳勝角、都宅角、府角,演變成大街的有丁角街、吳勝角街。八巷:雙龍巷、賢人巷、聚奎巷、保定巷、金奎巷、南京巷、慈悲巷、第四巷,第四巷今改名為生產中街。因曾居住過兩位皇帝而負有盛名的雙龍巷現存12處名人故居,是國家歷史文化街區。

遺落在胡同中的院落多數形成獨具特色的窄院模式,即由傳統的北方四合院歷經演變而成的院落,前面的寬場主要用來從事農業勞作,多用來打谷、脫粒;近代以來,隨著生產的發展,農業活動逐漸退出居民生活,前場淘汰,僅保留后面院落[17]。這些院落面寬較窄,最窄的只有0.9米,進深較長,因此稱其為窄院,以徐府街中的窄院住宅較為典型。居住建筑一般沿襲清末明初的建筑風格,則有典型的豫東特色,多以青瓦、磚石、木材等為原材料,采用“一明兩暗”或“明三暗五”的單體形制,磚木混合承重的抬梁式結構,建筑立面常采用青磚鋪砌,裝飾手法一般為石雕、磚雕、木雕或輔以彩繪,裝飾題材以崇德思賢、君子之道、福祿長壽等為主[18]。

諸如上述這些依附于物質載體的街巷布局、院落形制、裝飾紋樣、建筑色彩等具有高辨識度和符號意義,是開封的附著文化基因。

3.生產文化基因

生產文化主要從汴繡、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宋朝官瓷說起。汴繡素有“國寶”之稱,因其工法精致、針腳細密、圖案嚴謹、取材高雅、色澤秀麗而著名,宋時便已馳名全國。2006年汴繡被確定為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朱仙鎮的木版年畫為開封另一特色傳統技藝,可分為門碼、神碼、年畫三大類,內容多源于神怪傳說、民間故事、戲曲等,畫作古樸夸張、線條簡潔粗狂、色彩豐富,充分體現了中原勞動人民的質樸豪爽[19]。而北宋官瓷,存世較短,僅有文獻和文物可考,制法工藝尚在研究中。三者高度反映開封文化特征,屬于附著文化基因。

4.飲食文化基因

開封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魏、后梁、后晉、后漢、后周時便已作為飲食文化中心,在北宋時期更是達到頂峰,并將中原飲食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稏|京夢華錄》中記載了280余種豫菜,均有千年歷史。深厚的傳統食文化底蘊使開封飲食業具有“名吃、名店、名產”的特色[20]。除此之外,燈火輝煌的夜市中獨具特色的小推車、琳瑯滿目的特色小吃、含有濃厚腔調的叫賣聲帶著開封傳統文化的痕跡,“吃小吃,去夜市”已成開封獨特的飲食文化。開封飲食文化是以主體文化為母體衍生而來,融合了南北特色,歸屬于混合文化基因。

5.信仰文化基因

民俗文化方面,這里是中國菊花名城、書法名城、“戲曲之鄉”和“盤鼓藝術之鄉”,民間技藝繁多,既有傳承的藝術脈絡,又有后人開拓的新品[21]。隨著深厚文化資源的積淀,打馬球、 蹴鞠、斗雞、斗狗、秋千、抖空竹、高蹺、旱船、秧歌、空竹、盤鼓、摞石鎖、麒麟舞、嗩吶、蹦桿轎、二鬼摔等民俗活動代代傳承,生生不息。每度菊花節時,賞菊花燈、開菊花會和品菊花酒更成為開封獨特的節慶活動。這些一般性的民俗活動和普通化的宗教信仰亦屬于混合文化基因的范疇。

6.城市建設文化基因

以“八朝古都”著世的開封,前后相繼有夏朝、魏國、后梁、后晉、遼朝、后漢、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在此定都,城市建設幾經更新,文化底蘊深厚。尤以宋時開封城市建設、風景園林、生產生活、藝術審美等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些通過現存的城市遺址和歷史文獻畫作不難發現,“大宋東京”顯然成為開封走向國際化舞臺的名片,宋文化亦屬于開封的主題文化。此外歷史中屢因黃河泛濫等自然環境和人為因素,不同朝代的古都古城相互疊加深埋于黃土之下,構成了今日的“城摞城”奇觀,是開封獨有的城市建設文化特色。

三、城市文化基因視角

下開封城市文化傳承路徑研究

(一)城市文化基因的傳承路徑

文化基因類似于生物基因,同樣面臨適者生存的淘汰機制,其傳承的路徑涵蓋:異質文化入侵、文化物種競爭、文化因素演替和文化基因突變等,而基因突變是文化繼承和進化的基本力量。良性的變異,即在不破壞原有文化基因的基礎上,移植文化基因于生產、生活、娛樂休閑中,將地域的文化資源變為文化的發展資本[22],此外通過轉換初始功能和植入符號元素等途徑實現城市文化的復興,創造一個富有特色、生機勃勃的歷史文化名城[23]。而惡性突變,例如以開發文化項目的旗號謀取商業利益,大拆大建或盲目地將外來元素強加于傳統的建筑或文化中,最終將導致地域文化的變異和城市傳統風貌的破壞。因此,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保證的是不破壞其原真性和地域性,將所有能夠記錄歷史信息的原始文化基因進行原樣保護和保存[24]。同時,采取合理的途徑利用基因的變異促進文化的優化和傳承(如表1)。

文化生態保育 側重文化資源的保護,將所有能夠記錄歷史信息的原始文化基因進行原型遺傳和協同保護;如博物館對文物的收集保護,文化遺產單位的確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立。

文化戰略嫁接 提取優秀的文化基因,移植到文化衍生品、公共實施、節慶活動、藝術產業等領域,使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實現城市文化復興的戰略部署。

文化符號植入 將原文化基因移植到其他具有發展潛力的基因或物質載體中,演變出能體現原文化基因特性和內涵的衍生品。

(二)文化基因與傳承路徑關系梳理

地域文化像是一條載有文化遺傳信息的DNA 鏈,不同類型文化基因的特性和承擔的功能不盡相同,所適宜的傳承路徑亦各有差別。

首先,主體基因占據主導地位,是其他地域文化基因衍生變異的母體,必須采用生態保育的方式使其得以原型遺傳。然而,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過文化資源的轉換和運作實現文化價值的積累。把文化產業作為紐帶,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聯姻”,將分散的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成為城市發展的永續動力才是傳承主體文化的關鍵路徑,即文化戰略嫁接模式。此外,主體文化基因通常具有高辨識度,文化符號提取便利,亦可采用文化符號植入的模式。

其次,附著基因同主題基因一樣具有識別地域文化的功能,并且有加強主體基因的作用?,F今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在取得物品的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之外, 高度關注產品的符號價值。傳承地域文化時采用文化符號植入的模式,從附著基因中提取文化符號植入文化衍生品、公共設施、城市空間、新興產業、節慶活動等,不僅可以增加文化的符號價值,還使文化更具地域性與歸屬感。

最后,混合基因不為該地域特有,不具備識別功能,屬于一般基因類型,但對于維持地域文化的生態平衡和多樣性意義重大,適宜采用文化生態保育的傳承方式(如圖3)。

(三)開封文化基因傳承路徑研究

開封文化隸屬于中原文化圈,其豐厚的歷史底蘊與耀眼的運河文明、宋文化是中華大地上的滄海遺珠,地域文化的傳承路徑選擇如下:

1.文化戰略嫁接模式

運河文化是記錄開封歷史變革的主體文化基因,大宋文化亦是其他文化的衍生母體。首先,將運河文化、宋文化作為開封文化的核心,通過宋文化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大型情景劇《東京夢華》及一年一度的中國菊花旅游節等節慶活動,塑造城市形象,打響開封“運河明珠”“大宋京都”的文化戰略。其次,開封地處平原,交通便捷、氣候溫和,“一城宋韻半城水”,文化遺址琳瑯滿目,適宜挖掘城市傳統文化資源,聯合西區的一些新建項目如城摞城主題博物館、開封博物館、城市規劃展示館等,建立“開封文化生態核心區”。最后,開封文化戰略還應圍繞汴繡、木版年畫、宋瓷、歷史典故、國學等附著文化基因,搭乘鄭汴一體化的快車,利用開封西湖的地理優勢使該片區成為集休閑宜居、商貿交流、國學培訓、影視基地、動漫開發為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聯合發展傳統文化產業和現代文化產業,展示開封文化風貌,成為著名文創基地[25]。

2.文化符號植入模式

對主題文化基因、附著文化基因中極具辨識意義的文化元素進行抽取,提煉為文化符號,通過設計手段應用于城市建設的方方方面,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居住、休閑、生態和文化空間,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同時根除同質化的城市弊病。

首先,由于舊城改造和現代化建設等原因,如今開封老城區日益破敗,風華殘褪,街巷空間遭到嚴重破壞,但所幸整體格局仍保存較為完整。因此,我們在疏通堵塞巷道,保證街巷空間體系完整的基礎上應對傳統空間進行提煉分析,抽取院落單元轉化為設計符號,進行演變組合,修復城市肌理。

其次,傳統建筑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的風貌特色。開封現存的傳統建筑多為樓院式民居,抬梁式坡屋頂、青磚墻、石雕、磚雕、木雕等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依據建筑自身及城市建設需要,我們可以將傳統民居中具有標識意義的建筑構件、建筑材料、裝飾紋樣、色彩等元素提煉為文化符號植入建筑、景觀、雕塑、小品中,塑造開封特色。修繕、整治與周邊環境不協調的建筑,營造城市空間歷史氛圍,延續古城特色風貌。

此外,汴繡、木版年畫和宋瓷等非物質文化元素同樣可以采用文化符號植入模式應用于民俗節慶活動或者公共空間建設中,延續地域文化。

3.文化生態保育模式

對開封進行整體性保護,包括古遺址群、古建筑群、城墻、街巷空間和工藝技巧等主體文化和附著文化要素(如繁塔、雙龍巷、汴河遺址、城摞城遺址、汴繡和木版年畫等),以及民俗節慶、傳統飲食等混合文化要素。協調各部門聯合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嚴守城市規劃紫線,管制歷史風貌區周圍的城市視線廊道、景觀風貌以及建筑體量、高度、色彩等;修整相應的歷史遺跡、文物進行靜態展示,并輔以多媒體技術對文物內涵及價值演繹解說達到活態傳承的目的,保護文化基因系統的多樣性。此外,隨著大運河申遺的成功,可借助當前旅游熱潮,圍繞特色飲食,如八大碗、灌湯包等,打造美食文化節,輔以配套作坊,讓游客參與制作,提升游客的體驗度;利用雜技、高蹺、舞龍等民俗表演傳承混合文化基因,再現市井開封。

如何使文化基因發生良性變異,將文化資源轉換為文化資本并有效運作是促使地域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實現代際繁殖的關鍵所在。至于具體傳承路徑的選擇,需要綜合權衡對地域文化的傳承作用、經濟效益與實施的難易程度??傊?,進行城市總體規劃與產業規劃時,應優先構建運河宋都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促進運河文化和宋都文化的戰略嫁接形成自主品牌并實現經濟價值最大化;與此同時,在制定城市詳細規劃時,明確開封特有的生產生活文化、手工技藝及建筑與空間特色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保護對象,提煉符號融入生態景觀、城市中心區與社區建設形成開封生態文化核心區。

四、結語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地區的文化劇烈碰撞,地方優秀的特色文化正悄然發展、演變甚至流亡,千城一面、文脈斷裂的問題頻出。傳承城市文化決不能止步于文物保存等單一的靜態途徑,本文試圖在城鄉規劃視域下,以一種全新的生物學視角,將文化基因作為研究對象,解析地域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基因、非物質文化基因;并把文化基因梳理歸類為主體基因、附著基因、混合基因三種基因類型,依據各類型的功能屬性相應的選擇文化戰略嫁接、文化符號植入或文化生態保育等模式的傳承路徑,保護地方文化、促使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并引導文化基因的良性變異,最終實現優秀地域文化的傳承延續。與此同時,希望借助本研究對地域文化的保護、發展與傳承提供借鑒指導。

參考文獻:

[1]仇保興.城市文化復興與規劃變革[J] .城市規劃,2007(8):9-13.

[2]趙鶴齡,王軍,袁中金,馬濤.文化基因的譜系圖構建與傳承路徑研究——以古滇國文化基因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4(5):90-97.

[3]趙靜.中華文化基因的特點探析[J].文化軟實力,2017(4):77-82.

[4]鐘伶俐.國內外模因研究綜述[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107-111.

[5]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文化基因透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6]畢文波.當代中國新文化基因若干問題思考提綱[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2):27-31.

[7]趙傳海.論文化基因及其社會功能[J].河南社會科學,2008(2):50-52.

[8]王東.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與現代傳承(專題討論)中華文明的五次輝煌與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J].河北學刊,2003(5):130-134+147.

[9]烏再榮.基于“文化基因”視角的蘇州古代城市空間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3.

[10]程翠英.武漢文化定位及推廣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11]劉沛林.中國傳統聚落景觀基因圖譜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11.

[12]謝芳,譚程.文化基因視角下民俗文化旅游衍生品的演化路徑——以廣西“渡河公”節慶民俗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86-91+123.

[13]波拉克.解讀基因:來自DNA 的信息[M].楊玉玲,譯.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14]陳虓.文化基因視角下的小雁塔歷史文化片區保護與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

[15]汪平西.基于基因植入理念的傳統古鎮的保護與開發——以淮南上窯古鎮保護規劃為例[J].城市問題,2017(3):43-48.

[16]高婉斐.隋唐大運河開封段遺產保護與展示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17]劉曉東.開封徐府街窄院型住宅保護式更新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2.

[18]黃盼盼.豫東地區傳統民居的類型與特征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4.

[19]陳倩雯,郝昕奕.文化基因視角下古鎮地域文化的傳承路徑研究——以開封朱仙鎮為例[J].城市建筑,2019(1):155-158.

[20]路明霞,李隴堂.河南省開封市“宋都”特色飲食文化旅游開發研究[J].寧夏工程技術,2007(4):406-410.

[21]左倩,湯琳.城市文化資本與城市軟實力提升研究——以開封城市文化為例[J].今日南國(中旬刊),2010(4):82-83.

[22]張敏,劉學,等. 南京城市文化戰略及其空間效應[J].城市發展研究,2007(5):13-18.

[23]王璠.歷史文化名城開封特色保護與開發策略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5.

[24]張松.文化生態的區域性保護策略探討:以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例[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8-35.

[24]劉濤,甘桂芬,錢鈺.論古都文化形象的內涵、特征與塑造[J].中國名城,2015(10):11-29.

[25]柏強.基于文化生態學的開封古城保護與更新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3.

作者簡介:劉曉娜,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規劃。

段漢明,河南工業大學城市科學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書法文化范文第4篇

[摘要]宗白華對中西藝術及其理論資源的創新性研究,形成了現代中國藝術學研究的重要經驗(“宗白華經驗”),這一研究經驗體現在五個方面,即建立藝術學研究的比較語境、開掘中國藝術的“道統”資源、重建中國藝術史的“青春敘事”、多維度闡發“中國藝術精神”以及融通門類藝術的思想方法。中國藝術學的“宗白華經驗”是建立在跨文化比較與多學科融合基礎上的,是宗氏調動哲學、心理學、藝術學、美學、文化學、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多學科資源而進行的知識生產,并構建了完整的藝術學理論體系。這一研究經驗和范式在現代派藝術崛起后遇到了極大的挑戰,當代中國藝術學研究面臨的是當代藝術的諸多復雜問題,亟需當代學者提出新的理論來解釋、批評和對話。

[關鍵詞]中國藝術學;宗白華經驗;藝術精神;藝境;傳統;現代藝術

中國藝術學是一門立足于中國藝術實踐基礎和藝術思想資源,以現代藝術理論的視野和方法對中國藝術的基本特性、演變規律和民族精神進行研究的人文學科。由于中國文化的殊異性,中國傳統藝術的實踐形態、審美趣味乃至理論批評都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話語體系,具有迥異于西方古典藝術的特質。因此,以古典藝術哲學、德國一般藝術學以及英美現代藝術理論等為代表的西方藝術學傳統,并不能完全照搬過來觀照中國藝術實際。中國藝術傳統中的實踐經驗和批評理論,中國各門類藝術特征和總體性的藝術規律,也都亟需在新的語境和理論層面進行全面總結,這些共同構成了當代中國藝術學研究的全部對象。

基于這一認知,宗白華對中西藝術及其理論資源的創新性研究,形成了現代中國藝術學的話語范式和基本經驗——“宗白華經驗”。宗白華在中國藝術學的研究中自覺運用了跨文化、跨學科比較的方法,多面拓展中國藝術精神的闡釋維度,并注重在各門類藝術之間尋求“融通”,通過提煉核心范疇(如舞、節奏等)來彰顯門類藝術之間的相通規律?!白诎兹A經驗”主要有五個方面的體現。

一、建立藝術學研究的比較語境

宗白華是比較藝術學、比較美學的現代開拓者,他善于從中西比較中重新“發明”中國藝術的獨特精神品格,他認為“要把中國的美學理論與歐洲、與印度的美學理論相比較,從比較中可以見出中國美學的特殊性”??缥幕容^的意義在于通過把歷史上“互不關聯的文本和思想”會聚在一起而試圖找到一個“共同的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盡管歷史與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中西之間的文學藝術仍然可以被理解為“彼此相通”的??缥幕容^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超越狹隘眼光的局限,通過盡可能多地吸收那些與己相異的來拓展我們的視野。在比較、闡釋和理解的過程中,陌生的和異己的東西可以被吸收,而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宗氏自覺建構藝術學研究的比較語境,以西方美學與藝術理論為參照,試圖重新發現中國藝術的精神現象,其目的不全在“求同”(共通性),更多的是“尋異”(獨特性)。

宗白華認為西方文化之科學理趣(邏輯理性)與中國文化之人文主義(藝術精神)是不同的。與西洋哲學的進路不同,中國哲學浸潤于禮樂文化,在“形下之器”中體會其“形上之道”,在“文章”中顯示“天道”。中國哲學家沒有片面地割裂哲學與宗教、藝術之關聯,而是追求“道與人生不離,以全整之人生及人格情趣體‘道’”。中西形上學之原型有根本的不同,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藝術哲學),中國文化是一種音樂型、人生性的文化,中國文化中,形上學與宗教、道德、藝術是上下貫通、不可分離的,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宗白華從事藝術精神研究與“藝境探索”的心理和文化因緣所在。

宗白華的比較哲學、比較文化學總是探究中西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他指出:“中國——立象以盡意(中和)!西洋——構形以明理(序秩)!”又說:“西洋:推理作用,概念世界。中國:感通作用,象征世界?!睆闹形魑幕瘛胺缎汀钡难葑儊砜?,西方是數(以數代象),中國是象(以象示象,象中有數)。中國文化之“象”中不僅有“數”(空間秩序),而且“象”中有“理”(“生生條理”“始條理、終條理之理”),即“意象”包含有生命之節奏、生命之理趣。作為先驗范型的“象”與“數”之不同在于,象可以是經驗的(在情感體驗中存在),而“數”則是超驗的(純粹理性的)。因為“象”是在主體“仰觀天象、反身而誠”的體驗中得到的“生命范型”,先驗的“象”也離不開人的經驗視角來“親證”。由于“象”既是“先驗”的,又是“經驗”的,因此它一方面體現了中國文化與哲學的基本象征,另一方面又可以成為中國藝術的表現對象。宗白華認為“象之構成原理,是生生條理。數之構成是概念之分析與肯定,是物形之永恒秩序底分析與確定”。從“象”與“數”的概念分析入手,宗白華完成了從比較哲學到比較藝術學的轉化。

通讀《宗白華全集》可以發現,雖然宗白華關于中西比較的方法一以貫之地體現在他從早年到晚年的藝術研究中,但是對平行比較法的具體運用存在著早期與中晚期的迥然不同:大約以1920年為界限,宗白華早年側重于中西美學(藝術)的共通性比較研究;中年和晚年則側重于中西文化(藝術)的異質性比較。為何出現這樣的轉化?筆者以為,這是文化視角變化帶來的學術方法的變化,這是宗白華在跨文化視野下有意識的視角轉換,也是他呼喚中華新文化理想的體現。宗白華早年在國內是“少年中國學會”的主要成員,“以中觀西”的視角,決定了他要努力尋求中西方文化的一致性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感,故而他試圖采取相似性比較方法來打通中西,讓中國美學融入世界性潮流;而在1920年留學德國之后,宗白華的視角轉變了,到海外后是“自西觀中”,他自身中國本土性的一面不僅沒有丟失反而更“頑固”了,開始發掘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現代感,于是運用異質性比較,見出中西文化屬性之不同,意在凸顯中國藝術與文化的民族個性和獨特魅力。

正是由于宗白華自覺建立了藝術學研究的比較語境,因此在中西藝術風格、藝術精神的相互闡發上往往有獨到的理論發現。他曾強調:“在美學研究中,一方面要開發中國美學的特質,另一方面也要同西方美學思想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彼朴诮梃b西方藝術理論來闡釋中國藝術的意蘊,也運用中國藝術學的命題和范疇去觀照西方藝術,在中西藝術的相互闡發中升華了他的比較藝術學思想。受斯賓格勒的文化象征論及方東美的《生命情調與美感》《哲學三慧》等比較哲學論著的影響,宗白華借鑒了西方文化的宇宙空間理論來闡發中國藝術問題。他最早在《介紹兩本關于中國畫學的書并論中國的繪畫》(1932)一文中就有深刻闡述,借用西方哲學與藝術學中的宇宙觀、透視法、空間、主觀客觀、寫實寫意等概念,對中國畫的審美意蘊進行了深度闡釋,特別是突出了中國畫的“空白”意境、“氣韻生動”的美感以及“心靈化”的藝術精神,在現代美學史上真正發掘出了中國藝術的精神內涵與風格特征。這顯然離不開比較藝術學的相互闡發方法的運用。

英國漢學家蘇立文(Michael Sullwan)指出:“宗白華是最早為追求東西方的融合的藝術家們作出‘真實’這一概念的定義的批評家?!毙枰赋龅氖?,宗白華的闡發研究不是立足于中西融合的而是民族本位的立場,其目的在于重新“發現東方”并進而超越“中西對立”。劉小楓曾指出,西方哲學傳入中國導致的比較哲學上中西二元對立的思維態勢和方法論問題,其結果是“思想的民族性比較及其在比較中的辯護或抨擊,構成了現代漢語哲學的基本語境。既有‘有似’,也就有‘不似’,‘有似/不似’的比較,成為漢語現代哲學的思維方向”。在“跨民族比較”已成為現代中國思想的基本生存語境的情況,美學、藝術學學人也往往秉持這種思維定勢,尤其對宗白華來說,他似乎更強調中西藝術精神和風格上的“不似/歧異”的一面,偏重從文化異質性的角度為中國藝術辯護。這種方法論定勢,可謂有利有弊,優點在于捍衛和深化理解了中國藝術精神,弊端在于可能會遮蔽“他者”(西方)藝術真正的精義。

二、開掘中國藝術“道統”資源

美國漢學家方聞(Wen Fong)曾指出,中國藝術不但有一個完整而連續的歷史,而且這歷史還與一個強大的道德精神傳統、一種有精神目的卻又允許自由多樣行為的意識是共同發展的,中國藝術家非常注重“道統”(aGreatTradition)之“正”(correctness)。另一位漢學家高居翰(James Cahill)也認為:“與世界上其他任何藝術傳統相比,無論在數量上或是在內容的豐富性方面,中國人其實留下了其他文化所難以匹敵的豐富文獻?!敝袊幕囆g的深厚傳統無疑是建構現代藝術學的豐富資源,這個“道統”(偉大的傳統)也是宗白華藝術研究和藝術學思想建構的基點。從中西比較語境來看,一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尤見于藝術和道德方面。宗白華異常重視中國藝術的深厚傳統,他認為中國有數千年的繪畫藝術史以及豐富精深的畫學,其中的精思妙論“不僅是將來世界美學極重要的材料,也是了解中國文化心靈最重要的源泉”。盡管將宗白華視作一位“現代的傳統主義者”的觀點值得商榷,但他確實是自覺浸染于這一“偉大的傳統”中并不斷汲取其中的“營養”來豐富和充實自己的藝術理論與美學思想的。

宗白華在“五四”后期曾指出:“照現在的現狀,實在還無精神文化可言(學術藝術道德無一足算)。中國古文化中本有很精粹的,如周秦諸學者的大同主義(孔子)、平等主義(孟子)、自然主義(莊子)、兼愛主義(墨子),都極高尚偉大,不背現在世界潮流的,大可以保存發揚的,但是,他們已經流風久歇,只深藏在殘篇舊籍中間,并不真正存在民族精神思想里了?!币虼?,宗白華后來闡釋中國藝術思想的一系列創舉,就是基于對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重新“喚醒”,這種“喚醒”不是復古,它本身是一種古今對話的“視域融合”,即具有“追認傳統”和“重新建構”的雙重意義。

從20世紀30-60年代,宗白華先后撰寫的古代藝術批評理論札記、手稿就多達4部,分別是《藝事雜錄》《古代畫論大意》《建筑美學札記》和《中國美學思想專題研究筆記》。其中涉及幾乎所有的中國古代藝術門類,包括書法、繪畫、建筑、音樂、園林、工藝美術等。

從宗白華大約寫于20世紀30-40年代的《藝事雜錄》所選文獻看,主要集中在中國古代畫論、畫品、書論等著述,年代從魏晉、唐宋到元明清。從內容看,主要集中于繪畫和書法的氣韻、境界、構圖、筆法等方面。作者還在很多畫論中留有注評,顯示出他對中國傳統藝術(畫)的意境、空間、情感、皴法等問題的研究和思考印跡。因此,這篇手稿盡管殘缺不全,并且闡釋和注評的文字也不多,但還是可以從中見出宗白華對中國傳統藝術及其理論的高度重視?!端囀码s錄》顯示了宗白華對民族藝術傳統不全是“賞玩”的心態,他對傳統的重視,具有“古義新詮”的意義,即從古典中汲取現代藝術學建構的營養,從而激發出新時代的屬于“中國”的藝術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宗氏對傳統藝術理論資源的爬梳剔抉和“古義新詮”,旨在重建現代中國藝術學的精神傳統。晚年的宗白華曾多次說“終生情篤于藝境之追求”,對“藝境”問題念茲在茲,可見“藝境”是理解宗氏美學、藝術學的關鍵詞,亦可以說,他從探索“藝境”傳統開辟出了現代中國藝術學研究的新方向。關于中國“藝境”問題,宗白華有專門深入的研究,1943年發表了《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初稿,1944年又發表了《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的增訂稿。從兩稿比較看,修訂稿比初稿增加了部分內容,在理論上更加豐富深刻。宗白華從藝境的深層結構以及藝術的生命價值方面對中國古典“意境”論做了新的理論詮釋與深度開拓,其“藝境”學說顯然已超出一般藝術學的界限,而具有了普遍的美學價值。

宗白華在藝術學和美學研究中很多精辟的觀點受到中國古代畫論的啟發和影響。這與他非常注重對古代畫論的整理、闡釋、分析、研究有直接關系。由于宗白華對畫論的偏愛,他搜集、整理了古代書畫理論著述,并撰寫了大量的札記,如《藝事雜錄》《古代畫論大意》等。由于他學貫中西,具備跨文化比較的理論視域,他常常從中西繪畫藝術的淵源、基礎、意境、風格、技巧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并從藝術學和美學角度深刻闡述了中西繪畫在意境及表現技巧方面的不同。在《古代畫論大意》札記中,宗白華從先秦的莊子到唐宋的張彥遠、郭若虛,梳理了幾十位畫論史上著名的理論家及其觀點,并有簡約的闡釋性按語。

從《古代畫論大意》《藝事雜錄》等研讀古代畫論的筆記可以看出,宗白華細致梳理和深入研究了歷代論畫著述,他的美學、藝術學理論得益于深厚的中國文化與藝術傳統。對古典畫論的精微解讀和生命體驗,對偉大傳統的敬畏與同情,是宗白華建立現代中國藝術學的淵源和基礎。一方面是西方現代藝術學思潮的發展給他帶來的學術方法,另一方面是經過新詮和重估的中國古典藝術理論所帶來的學術自信心,兩方面的結合,使得宗白華能在貫通中西的基礎上建構了現代中國藝術學。宗白華的現代藝術學所蘊含的理論和方法,對于我們當代的中國藝術學研究極具啟示價值。

三、中國藝術史的“青春敘事”

宗白華認為中國美學史和藝術史有四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即以《周易》肇端的先秦審美原型期、魏晉時期的審美轉型(藝術覺醒)期、唐代藝術精神高峰期和近代審美衰落期。在他看來,中國藝術史上最能體現中國“藝術精神”的典型也有三個:魏晉六朝藝術、唐代藝術、宋元山水畫,而其中尤以唐代藝術為藝術史的巔峰。1940年代,宗白華在參觀敦煌藝展之后重新發現了敦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如同他在1920年代觀摩羅丹的雕刻給予他的心靈震撼一樣,他認為以敦煌藝術為典型的佛教藝術足以代表中國藝術熱情高漲、生命旺盛的青春精神,也顯示了盛唐時代的藝術熱情。因此可以說,盛唐是整個中國藝術史的“青春時代”,可以成為重建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精神的一個重要參照。

近代維也納學派的石里克認為,一切知識都是“精神游藝”的結果,整個文化的意義在于使人類保持生活的“青春化”。受其影響,宗白華也非常重視中國文化和藝術的“青春精神”,他認為“春”是中國人的藝術理想。宗氏在《題(張茜英畫冊)》一文中提出藝術的“青春精神”這一概念,認為西方藝術追求光、熱和生命,西洋油畫里面“永駐著光、熱和生命”,它象征著人類不朽的“青春精神”,他認為“藝術的境界是兩元的。它需要青春的光,也需要秋熟的美”。中國現代藝術所需要的就是西洋油畫的那種體現青春精神的“光、熱和生命”。

從宗氏的生命美學觀看,藝術活動就是以“燦爛感性”的意象呈現來顯示出生命力的美,即所謂“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用萬象感性的存在顯示天地間無邊的“春意”——生命創造的美。按照宗白華的理論邏輯,既然“美在生命”,那么藝術的理想就在于顯現出一種“嫩春境界”(生機勃勃的境界),文化的理想在于恢復“青春”的精神。在他看來,藝術與人生、藝術精神與生命精神是合一的,中國藝術本來洋溢著青春的氣息、生命的情懷。從推崇藝術的“嫩春境界”到呼喚中華文化的青春情懷與美麗精神,是他一脈相承的文化理想,他曾說中華民族這種天真純潔的“青年氣”是永遠需要的。他在《論(游春圖)》(1958)一文中說:“如果我們把隋唐的豐富多彩、雄健有力的藝術和文化比作中國文化史上的濃春季節,那么,展子虔的這幅《游春圖》,便是隋唐藝術發展里的第一聲鳥鳴,帶來了整個的春天氣息和明媚動人的景態。這‘春’支配了唐代藝術的基本調子?!弊诎兹A認為盛唐藝術具有“春”的情調——生生不息、剛健蓬勃的生命精神,是中國藝術史的“青春時代”。

基于藝術屬于文化的觀念以及文化建設的理想,宗白華將中國藝術的“青春精神”進一步提升到中國文化“美麗精神”的高度來闡述。身處民族抗戰的最艱難年代,宗白華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喪失深感痛心,中國古典文化的生生韻律、禮樂和諧精神以及“宇宙旋律”,卻在近代文明史中喪失了價值和地位。他說:“我們喪盡了生活里旋律的美(盲動而無秩序)、音樂的境界(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猜忌、斗爭)。一個最尊重樂教、最了解音樂價值的民族沒有了音樂。這就是說沒有了國魂,沒有了構成生命意義、文化意義的高等價值。中國精神應該往哪里去?”中國文化向何處去的危機,是20世紀引起如宗白華一樣的學者惆悵和深思的問題。宗白華呼吁文人畫寫實傳統的復歸,則寄托了他對中國藝術與文化之健康、充實精神的復興愿望。他說,中國文人畫首先是注意人格修養與心靈充實的,視藝術為人格與自然的統一,中國的山水、花鳥畫是世界第一流的、最有心靈價值的藝術。因此,他提出:“恢復文人畫的真正精神,注重人格和心靈生活的充實,再發揮唐宋畫像的寫實精神,兼而吸收西洋藝術的刺激和豐富的印象,深入自然與社會,使體認而保全文人畫的寫實,這是中國藝術復興的途徑!”對敦煌藝術價值的“再發現”,明確體現了宗白華復興中國文化理想的人文主義心跡。在宗白華看來,敦煌的藝術成就全面展現了中國藝術傳統與佛教思想結合后開辟出來的一種新的藝術勝境。

四、多維闡發“中國藝術精神”

在現代“中國藝術精神”的闡釋史上,方東美、唐君毅、徐復觀等都曾對中國藝術精神有各自獨到深刻的闡釋,由此也可以看出宗白華與新儒家學者的思想關聯。宗白華無疑是現代“中國藝術精神”研究的開創者,他首次明確提出了“中國藝術精神”這一嶄新范疇。宗白華曾說,《易經》以生生之“動”來象征宇宙人生的奧秘,這與“中國藝術精神”恰好構成了“表里”(體用)關系。在魏晉美學與藝境闡釋中,宗白華進一步確定了中國藝術以“生命精神”為闡釋方向。方東美曾指出中國藝術精神之美在于廣大和諧的生命精神,這與宗白華的闡釋向度是一致的。唐君毅則以獨特的心性論關注中國藝術精神問題,他認為中國文學藝術之精神即在“可供人之游”。徐復觀則將莊子所顯示的“純藝術精神”的性格與中國繪畫相聯系,強調了莊子之“道”與藝術精神有相通之處。由此看來,宗、方、唐、徐四人對中國藝術精神的闡釋維度各有特色。宗、方側重在生命精神的闡發,唐君毅側重闡述中國藝術精神在于“游”(自由解放)的意蘊,徐復觀則認為中國藝術精神歸結為莊子的“道”。

就宗白華的“中國藝術精神”研究來說,“藝術精神不僅僅是一個審美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文化哲學問題,一個人生境界的本體論問題”。宗白華對“中國藝術精神”的詮釋主要體現在四個層面:

一是中國藝術的“生機之美”?!爸袊囆g家以體現生命為藝道不二法門,生命被視為一切藝術魅力的最終之源?!弊诎兹A的藝術學思想也是以生命意識和宇宙情懷為核心,以“氣韻生動”即“生命的律動”為表現對象,強調藝術與人生、宇宙的同一創造歷程?!吧檎{”構成藝術之美的本體,中國藝術的美在于“生命”、藝術的最高價值在生命境界。宗白華通過生命“同情”的途徑,將生命宇宙觀與人生觀、藝術觀相溝通。所謂“同情”,就是以物我一氣相通的生命視角來看待藝術、宇宙與人生。宗白華認為人類之同情能夠“擴充張大”到普遍自然中去,因為大千世界本來就具有精神化的生命。

二是中國藝術貴在“氣韻生動”。氣韻生動的主要特征就是音樂性與和諧的韻律感,一個充滿音樂節奏的宇宙,是中國藝術蘄求的核心?!皻忭嵣鷦印笔侵袊囆g獨有的一種精神,宗白華是在中西藝術比較中發現并闡釋這一點的。中國畫所表現的境界特征是根基于民族哲學《易經》的宇宙觀:陰陽二氣化生萬物,萬物皆稟天地之氣以生,一切物體可以說是一種“氣積”。這生生不已的陰陽二氣織成一種有節奏的生命。中國畫的主題“氣韻生動”,就是“生命的節奏”或“有節奏的生命”。伏羲畫八卦,即是以最簡單的線條結構表示宇宙萬象的變化節奏。后來成就中國山水花鳥畫基本境界的老、莊思想及禪宗思想也不外乎于靜觀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靈節奏,以體合宇宙內部的生命節奏。

三是“虛實相生”(有無相生)。構成了中國藝術思想的核心部分,虛實結合體現了中國藝術精神的“結構性”。宗白華認為,中國文化強調“虛實共存、形影相生”的精神,空靈和充實也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兩元。中國藝術大至建筑,小到印章,都是運用虛實相生的審美原則來處理,而表現出飛舞生動的氣韻。中國藝術“境界”說的內在結構是虛實相生。藝術創造要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把客觀真實化為主觀的表現。中國畫的“虛”是畫面中流蕩不已的通靈氣韻,“實”是充實而光輝的畫面意象,“虛實相生”就是充實的生命意象與空靈的畫面空間融合而成的生機回轉、氣韻流蕩的藝術境界。一疏一密之謂藝,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國藝術之生生氣韻,即在此陰陽摩蕩、虛實相生的音樂般的節奏中。

四是中國藝術精神講究“以時馭空”、時空合一。在宗白華看來,中西時間、空間意識都以不同的宇宙觀為背景,中國思想里的“時”具有創造性,這在中國藝術中有鮮明的表現。如所他說:“中國畫家在畫面上主要的是以流動的節奏,陰陽明暗來表達空間感,而不是依靠科學的透視法則來構造一個接近幾何學的三進向空間,這也就是把‘時間’的‘動’的因素引進了空間表現,在這個‘時——空統一體’里,‘時’和‘動’反而居于領導地位。這‘時——空統一體’是中國繪畫境界的特點,也是中國古代《易經》里宇宙觀的特點?!边@就是中國藝術中以時馭空、時空一體的思想精義。

五、融通門類的藝術思想

在宗白華對中國各藝術門類的研究中,他從不孤立地看待一種藝術,而是強調把各個藝術門類聯系起來做總體性的觀照和相通性的分析。他在對詩、書、畫、園林、音樂、工藝美術等的研究中就處處滲透著一種“融通”的思想。這種“藝術通觀”的經驗、視野和方法對于今天追求融通門類、打破壁壘的門類藝術學研究極具啟示意義。

宗白華關于《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的講稿可以說是其對前半生中國美學與中國藝術研究的一個系統總結,其中著重研究了中國藝術理論的一系列重要范疇:“清水芙蓉”的審美理想、氣韻生動、以大觀小、虛實相生、空間感等,并試圖打通音樂、戲曲、詩歌、園林建筑、繪畫、書法等諸多藝術門類的界限,在審美風格原型的層面上將中國傳統藝術門類融會貫通。

宗白華還善于從中國美學史的特點分析入手,來探討中國各個門類藝術的相通性。他認為中國藝術有兩大特征:第一,中國歷史上,不但哲學著作中有“美學思想”(包括藝術思想),而且在歷代藝術家(詩人、畫家、戲劇家等)的詩文理論、繪畫理論、戲劇理論、音樂理論、書法理論中也包含有豐富的“美學思想”(包括藝術思想),而且還是美學思想和藝術理論的“精華”。第二,中國各門傳統藝術(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雕塑、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獨特的體系”,而且各門傳統藝術之間往往互相影響,甚至互相“包含”,如詩文、繪畫中可以找到園林建筑藝術所給予的“美感”或園林建筑所要求的“美”;園林建筑藝術又受到詩畫的影響而具有“詩情畫意”。因此,各門藝術在美感特殊性與審美觀方面,往往可以找到許多相似點和相通之處。

宗白華認為,不僅美學研究應該結合藝術進行;而且對藝術現象的研究,也要在跨學科的“比較”中進行。這就是宗白華藝術學研究中強調“融通”的理論視野和方法。下面從宗白華對園林、書法兩個藝術類型的風格分析來看他的藝術門類融通思想。

其一,宗白華從建筑、園林看中國藝術的飛動之美。漢代的藝術和工藝,如繪畫、雕刻、舞蹈、雜技等十分發達,無一不呈現一種飛舞的狀態。圖案常常由云彩、雷紋和翻騰的龍構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壯的動物,還要加上兩個能飛的翅膀,這充分反映了當時漢民族“前進的活力”。這種“飛動之美”也成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漢代以來,建筑內部的裝飾包括整個建筑形象,都著重表現一種“動態”,中國建筑中特有的“飛檐”就是起這種表現“飛動”的功能。從建筑的動態設計到園林的飛動之美,可以進一步推導出中國其他藝術門類的飛動之美與對“氣韻生動”的藝境追求。宗白華說:“中國戲曲和中國畫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中國畫從戰國到現在,發展了幾千年,它的特點就是氣韻生動。站在最高位,一切服從動,可以說,沒有動就沒有中國戲,沒有動也沒有中國畫。動是中心。西洋舞臺上的動,局限于固定的空間。中國戲曲的空間隨動產生,隨動發展?!敝袊嬛v究“似離似合”的生命境界,中國戲曲也強調“既逼真又如畫”的生動效果,與園林建筑的飛動之美一樣,它們共同體現出“氣韻生動”的規律。

其二,宗白華還從書法結構看各門類藝術的空間感。宗白華認為,從藝術空間分析可以見出中西藝術風格類型的差異性。這體現了宗氏藝術研究的方法論,即從一種藝術觀念、創造法則或風格推演到其他藝術門類。如商周的篆文、秦人的小篆、漢人的隸書八分、魏晉的行草、唐人的真書、宋明的行草,各有各的姿態和風格,正如梁巘《評書帖》所說“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從字形的結構和布白里可以見到各時代書法風格的不同,并且不同時代書法的不同風格也可以在它們同時代的其它藝術里去考察。在宗白華看來,西方美學從希臘的廟堂抽象出美的規律,如均衡、比例、對稱、和諧、層次、節奏等,成為西方美學的基本范疇;從歷代論書法的結構之美里也可總結出若干中國美學的范疇,將其與西方美學諸范疇作比較研究,觀其異同,以豐富世界美學。如他指出,中國書法的這種空間美在篆、隸、真、草、飛白里有不同的表現,從書法的審美觀念可以觀照其他藝術,如繪畫、建筑、文學、音樂、舞蹈、工藝美術等,從字體結構到整篇章法可以窺探中國人的空間感特征。

綜上所述,宗白華對各個門類藝術之間的相通性規律的把握采取兩個路徑來進行:一是從門類藝術的主要特征和本質屬性進行歸納,尋找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相似性。即從一個藝術門類的基本審美風格出發,聯系到其他藝術門類,由“一”到“多”擴展開來。這是“橫向聯系”的歸納法。譬如從書法的“筆墨”和“線條”特征開始,聯系到繪畫的筆墨、建筑的“線條”、雕塑的線紋等,尋找共同特征。二是從一個基本概念或關鍵詞入手,在各個藝術門類中尋找典型案例來支撐這種“共性”原則,將一種藝術風格范疇或“法則”自上而下、“一以貫之”地串聯和推廣到各個藝術門類中。這是“縱向灌注”的演繹法。譬如從“飛動”(動態)范疇出發,推演到園林、繪畫、戲曲、雕刻等各個藝術門類。從“推”來看待園林建筑和繪畫空間問題,從空間(虛實結構)問題來看待繪畫、書法、建筑、詩文、戲曲等。

六、對“宗白華經驗”的一點反思

20世紀的西方現代主義和先鋒派藝術的出場,對藝術學和美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由于先鋒藝術強調與美(beauty)分離,走向生活、非美和崇高(sublime),以現當代藝術為研究對象的藝術哲學(藝術理論)也與傳統美學分道揚鑣。藝術本質上是歷史的產物,“藝術不是一個天然的范疇,而是一種文化的建構;因而它根本上是不穩定的,永遠地遭到重新定義和重新建立”,這種不穩定性在現代變得更加明顯,因此,新的藝術理論顯得尤為重要,它需要承擔重新定義藝術和解釋藝術的功能。

宗白華這一代學者關注和研究的對象主要是中西古典藝術,而他又有幸接觸到了西方20世紀以來的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從宗白華對西方現代派藝術的批評中可以窺探當代中國藝術學研究的一些問題。面對現代藝術,他看到的不再是和諧靜穆的古典美,而是對“美”的否定和廢黜。無論是后期印象派對光、色的追求,打破完整清晰圖像的再現,還是表現派、立體派、達達派側重展現一個抽象、怪誕的符號世界,宗白華并沒有固守古典的藝術理想,他力圖從這些新的藝術實踐中去發現新的理論問題,這使得他的藝術批評具有一定的現代性視域。20世紀80年代時他認為:“現代派藝術不能一概否定,如畢加索。但畢加索原來寫實的基礎很好,后來搞的立體派都是在原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才有新意,新境界?!钡诎兹A的審美趣味畢竟是古典式的,譬如在現代派畫家中,宗氏偏愛塞尚,認為“塞尚只是通過某種超視覺的印象,表達更深一層的自然和人生的意義”,并高度肯定了塞尚一生傾心于自由創造的藝術精神。由此可見,宗白華在撥開現代派藝術的表象背后看到的是一種現代藝術對人生的關懷和尊崇生命的意識,其評價標準仍是古典式的“生命精神”范疇??梢钥闯?,宗白華的意象(意境)理論在一味追求“抽象化”“平面化”與“知覺本性”的現代派藝術面前喪失了闡釋的有效性,言說的空間有限。因此,在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張力之間,“宗白華經驗”已顯出解釋的限度,而當代中國藝術學研究面臨的是當代藝術的諸多復雜問題,亟需當代學者提出新的理論來解釋、批評和對話。

書法文化范文第5篇

一、加強寫字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隨著電腦的流行和普及, 人們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 也逐漸淡化了學生們寫好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

古代無數書法作品蘊涵極強的藝術性、文化性和社會學, 不光有很大的經濟價值, 還有很大的社會價值。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我們有必要傳承這一優秀的歷史文化, 為后人留下更寶貴的財富——書法作品。

字如其人, 教學生寫一手好字可以培養學生其它品質。人們在寫字時注意力高度集中, 仔細觀察。這樣, 可以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和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一副書法作品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寫一手好字也可以提高藝術修養和思想品質。寫一手好字是學習和就業的敲門磚。在學習和工作中, 做作業、考試、填各種表格都需要用手寫字。一手好字能給人非常好的印象, 特別是見字未見人時更是如此。寫好字是老師、學校、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的要求。哪個老師都希望學生字跡工整, 格式規范, 在此基礎上才要求學生盡量把練習題做正確。這也反應了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寫一手好字是老師和學校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在2009年暑假, 重慶市教委專門發文要求加強寫字教學, 培養學生書寫技能。

二、農村學校寫字教學及學生書寫漢字的現狀

在農村學校寫字教學中學生們書寫漢字的情況到底怎么樣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學生、老師、學校、家長和社會觀念陳舊, 重視程度不夠, 寫字教學沒有實效。很多老師認為寫好字需要天賦, 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做到, 老師只要求學生把字寫正確, 清楚就行;還有很多老師認為加強寫字教學事倍功半;也有部分重理輕文的老師認為“學好數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他們認為語文稍微弱一點都沒有關系, 更不會重視學生的字寫得是否漂亮了。2.教師書法素養不高, 難以勝任寫字教學。很多老師自己的字都寫得不好, 教學生更無從下手了。大部分老師不會寫毛筆字, 在毛筆字教學時老師要具備雙鉤、懸腕甚至懸肘能力。這樣, 老師們又力不從心了。3.學生寫字姿勢欠端正, 影響身體健康。學生寫字時要做到“三個一”, 即“眼離書本一尺遠, 手離筆尖一寸遠, 胸離書桌一拳遠”。很多老師在低年級識字教學時忽視糾正學生的讀寫姿勢, 弓著背、左右傾斜、書本傾斜的現象到處可見, 影響學生的脊柱的正常發育, 導致近視的可能性。4.學生書寫習慣不好, 字跡潦草, 作業格式不規范。學生在低年級字寫得好, 到了中高年級就差了;或者開始寫字工整, 不一會兒就變樣了;有些學生在寫字時, 習慣性的靠近格子底部或者上部;或者上一行沒有寫完又去寫下一行, 有時跳著寫, 這些都是不好的書寫習慣。學生作業格式不規范更是困擾老師和家長的原因之一。

三、加強寫字教學的措施

既然加強寫字教學如此重要和必要, 學生的書寫技能和現狀又這么令人堪憂, 一名優秀的老師應該思考如何改良?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 提出以下五個措施。

1. 轉變觀念, 提高認識。

學生、老師、學校、社會都要轉變天賦、費時、低效等觀念, 我們只有從點滴做起, 有量變到質變, 在一兩年學生的寫字技能會有一個全新的面貌。

2. 加強提高, 勝任教學。

語文老師加強自我修養和提高, 自己把字寫漂亮, 練習寫好毛筆字, 提升書法功底, 達到勝任寫字教學的目的。

3. 激發興趣, 喜歡寫字。

在寫字教學時, 老師多引導學生們欣賞優秀的書法作品, 特別是身邊師生的書法作品, 以身邊的榜樣激發學生熱愛書法, 喜歡寫字。

4. 糾正習慣, 終身受用。

不管是哪個學段的老師, 哪個學科的老師, 要隨時關注學生的讀寫姿勢和書寫習慣, 及時糾正不好習慣, 讓學生們終身受用這些端正的姿勢和優良的習慣。

5. 培養技能, 提高素養。

在平常的寫字教學中, 老師重點培養學生的書寫技能, 有機地孕伏筆畫、結構、章法、穿插避讓等書法素養, 以此相得益彰, 互相促進。

在農村學校加強寫字教學、提高書寫技能、培養書法素養可能是從“0”開始。老師是知難而退還是激流勇進, 不用我多說。教師應該轉變觀念, 提升自我, 從小事做起, 從點滴做起, 激發和培養學生們的興趣, 熱愛書法和漢字, 逐步提高書寫技能和書法素養, 寫一手漂亮雋秀的好字, 立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瑰麗寶貴的書法藝術和文化。

摘要:在社會經濟、科技、教育、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 對學生加強寫字教學至關重要。針對寫字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結合農村學校寫字教學及學生書寫漢字的現狀, 筆者認為可以從改變觀念、培訓師資、激發興趣、提高素養、糾正習慣等方面提高和改善寫字教學的現狀, 傳承中華優秀的書法文化, 令這顆明珠永放光芒、源遠流長。

上一篇:正規化管理論文下一篇:思想政治課教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