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公共管理學碩士論文范文

2023-03-10

公共管理學碩士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學;內涵衍變;縱向學科框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67

公共管理是一個隨著社會發展而興起和完善的概念,籠統而言,其主要是指對社會的公共事務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動。具有現代意義的公共管理是以西方的社會結構以及理論體系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與公共行政管理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是傳統的公共行政管理與政治學、法學、管理學相分離而獨立出來的一大新概念。公共管理在本質上而言,是一個歷史范疇??梢?,在不同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期,公共管理的內涵不同,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公共管理的內涵也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

1 公共管理的內涵衍變

20世紀初期,是西方古典行政管理理論的產生與形成時期,這一時期,在堅持行政同政治相分離的前提下,對國家行政組織以及行政效率進行研究,并探討行政管理的原則,將科學的管理理論運用于行政研究中,奠定了行政管理的基本框架,為行政管理的發展打下基礎。同時,由于政治與行政相分離,忽視了政治因素在管理過程中產生的重要作用,且沒有充分重視人際關系、非正式組織及外界環境等對管理的主要影響。20世紀30至60年代,傳統的行政管理工作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該時期人際關系學說、決策理論的興起對行政管理理論的完善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人際關系學說使公共行政管理開始注重人的作用,而決策理論中強調政治與行政之間的關系,兩者不可完全獨立。同時,這一時期傳統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論廣泛吸收了政治、社會和運籌等方面的理論,使公共行政管理理論的綜合性以及應用性得到了極大提高。由于該時期國際經濟的自由化趨勢,使得人們對公共管理進行反思,從而思考政府管理的創新及出路,對于公共管理的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20世紀80至90年代,整個社會都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受時代背景的影響,公共管理出現了重要的改革運動,其標志之一是公共管理代替了行政管理。綜合上述公共管理內涵的發展歷程,認為公共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及其他相關機構,圍繞社會經濟發展和公眾要求這一核心,對涉及公眾利益的各種公共事務所實施的有效管理。

2 公共管理學的縱向學科框架

公共管理學是現代管理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公共管理理論進行研究,并不斷探討其結論的新知識體系。其主要包含以下幾大方面的基本內容。

2.1 基本概念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是公共管理學體系構建的基礎和前提,對于公共管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抽象意義上也就是籠統概念上的理解,公共管理主要是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因此,只要存在公共事務或者公共組織活動,那么就存在公共管理。其次,公共管理分為初始、傳統、以及現代三大部分。就初始的公共管理而言,其主要是原始的公共組織管理,而傳統公共管理主要是指國家產生后對公共事務進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動,在20世紀80年代后經過理論變革而形成的公共管理則稱之為現代公共管理。在對公共管理體系進行構建的過程中,需就這三大方面的公共管理進行分析、比較和探討。再次,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所存在的狹義及廣義方面的探討。最后,在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觀念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社會性及管理性的特征。充分認識到公共管理是一種注重原則及績效的管理活動,注意公共管理所肩負的使命。

2.2 邏輯起點

邏輯起點的確定對于理論體系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正確、恰當的邏輯起點的基礎上,才能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公共管理是以解決公共問題為最終目標的活動,可見公共問題是公共管理學體系在構建過程中的邏輯起點,在公共管理學體系構建的過程中以公共問題方案的制定和實施為中心。

2.3 核心內容

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公共領導貫穿在公共管理的各個環節以及具體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中心樞紐的地位,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發揮著主導型的作用,這決定了在公共管理過程中共領導是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著其他要素作用的發揮。

2.4 基本問題

在公共管理過程中要從維護社會公平的角度出發,切實使用公共權力,維護公共利益,從而使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在社會生活中擁有同等機會、享受平等權利。由此可見,社會公平問題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問題。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問題的明確界定,為公共管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關系著公共管理學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2.5 公共管理改革

公共管理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因此,公共管理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而不斷革新,并貫穿于公共管理活動的始終,從而實現公共管理的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公共管理的有效性、科學性??梢?,公共管理改革在公共管理學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公共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3 結 語

在我國,公共管理是剛剛興起的一大概念,我國對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無論是對公共管理內涵的理解還是公共管理學學科架構的構建尚處在不斷研究和探討之中。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樂夫.試論公共管理的內涵演變與公共管理學的縱向學科體系[J].管理世界,2005(6):111-113.

[2]邱法宗.管理科學新領域——公共管理[J].求實,2005(z2):123-124.

公共管理學碩士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理論在理論基礎上和價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他們都具有時代特征,且對當時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重要的影響。新公共服務理論是一種理論創新,代表未來公共管理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服務理論

以珍妮特·V·登哈特和羅伯特·B·登哈特為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新公共服務理論成為新公共管理的替代模式.通過對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取向等進行比較分析,本文認為,公共行政理論受制于所處時代,并為之服務,且對其所處在的社會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理論之差異

(一)理論基礎不同

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是經濟學基礎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經濟學理論是以公共選擇理論中的 “委托-代理”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理論為重點的。經濟學理論的這些共同特征是強調市場機制的優越性,提倡政府應該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所以,新公共管理理論崇尚大量地依靠市場機制去引導公共項目。20世紀以來,隨著信息化、知識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加劇,對西方國家的私營部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私營部門為了適應環境,很快進行了管理變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公共管理者認為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不存在本質區別,在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上,私營部門還要比公共部門更勝一籌,因此,私營部門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戰略管理、目標管理、靈活且具有彈性的組織模式、顧客至上、結果控制等方法都卓有成效,并紛紛被引入公共部門的管理之中。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一個理論基礎是民主公民權理論。公民權被看作是一種包含對社區及其成員的承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水平以及把公共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的生活方式。新公共服務理論重視民主公民權,實際上是對更加積極和更多參與的公民權的復興。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另一個理論基礎是社區與公民社區理論越來越受到關注。西方社會日益多元化,社區被視為促進統一和利益綜合的重要途徑。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社區的形成和發展。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第三個理論基礎是組織人本主義思想?;趥鹘y的官僚層級制限制了人類活動的視野,不利于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因此,人本主義試圖把公共組織改變為更少的受權威控制和支配的、更利于個人積極性和靈活性發揮以及自我實現、自我滿足的組織。

(二)價值取向不同

新公共管理有眾多不同的名稱,但其核心價值取向是共同的,即市場化是新公共管理的首要價值取向?!靶鹿补芾淼囊粋€重要的特征是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組織的運作中,即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新公共管理主張用市場的力量改革政府,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部門,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展開競爭,縮小政府規模,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效率。新公共管理認為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主要途徑是民營化和合同制。市場化成為新公共管理理論倡導改革、緩解政府壓力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新公共管理的另一個價值取向是顧客導向。政府不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官僚機構,而是由責任感的企業家,公民即為其顧客和消費者。只有以顧客為取向,才能提供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并提高政府服務質量。

新公共服務理論對公民權利更是倍加重視。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在公共組織尊重公民的基礎上,只要通過合作和分享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實現公民權利的手段是公民參與。

二、新公共服務理論是一種理論創新,代表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方向

在實踐中,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理論的嬗變。新公共服務理論作為以一種發展中的新理論,并不是對新公共管理的完全否定,而是合乎社會變遷和理論變遷規律的理論創新。具體表現在:第一,新公共服務糾正了新公共管理單一的經濟學基礎中的人性假設,把人視為具有公共美德的公民;第二,新公共服務拋棄了新公共管理追求“效率、效益、效能”的單一價值取向,把公平、公正、民主、正義等看作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價值取向;第三,新公共服務糾正了把服務對象當作顧客的傾向,不僅注重服務對象以顧客身份參與公共管理,更注重他們的社會身份;第四,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私人部門的管理理論和方法不適用于公共部門。

在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領域,行政倫理在否定之否定的啟示下粉墨登場,理論的產生是建立在對已有范式的解構基礎上的。新公共服務的話語背景是建立在民主公民權、協商回話、組織人本、新公共行政等后現代理論基礎之上的。新公共服務在理論基礎、價值選擇、政府責任、公民精神方面不僅可以彌補和糾正新公共管理的偏頗,并可以替代新公共管理成為公共管理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Hood·Christopher·The‘New Public Management’in the Eighties·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20 (2-3): 93-109·

[2][美]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6.

[3][美]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4][澳]歐文·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1.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行政學院)

公共管理學碩士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信息、流程和規則三大公共財政管理工具都存在缺陷,如獲取外部信息成本高、信息超載、決策分工沖突、規則具有副作用等等,但管理工具并非無用。公共財政管理現代化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不斷探尋更完備的信息、更完整的流程、更有效的規則。

關鍵詞:公共財政;信息;流程;規則

公共財政管理工具有三個:信息、流程和規則。在現實中,公共財政管理目標的實現依賴于那些管理公共財政的人——管理財政事務的官員、分配的管理決策者、提供服務的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這意味著,要轉變政府中每個領導者和工作者的行為——將揮霍者變為節儉者,將計劃制定者變為計劃評估者,將服務提供者變為績效專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這的確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政治經濟學文獻認為,要完成這一任務,必須改變激勵機制——人們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動機和動力。事實上,改變激勵機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影響行動和績效的因素很多,公共財政管理作為一個開放系統,在其中并不起主導作為。更為重要的是,從激勵機制到行為變化之間不存在確定的路徑。否則,很多國家在財政政策方面將會更加“節制”,政府將會更為科學地進行項目撥款,高效服務將成為常態。為此,可以將公共財政管理改革概括為:要改變行為和結果,政府必須改變參與者獲得信息、處理信息的方法以及對參與者行為的約束。

一、信息

從某種意義上講,公共財政管理就是信息管理。在這一流程的各個階段,信息被開發、分類、匯編成文件,并轉化為政策、行動和財政成果。那些從事公共財政管理工作的人既是信息的生產者也是信息的消費者。

有一個基本假設,即改變信息的組合方式可以改變公共財政管理者的行為。每個早期確定的目標都需要有自己的信息庫,每一公共財政管理創新也是如此。隨著政府影響力的擴大,對公共財政管理的信息需求已經上升到這種程度:信息組合量如此巨大,以致削弱了公共財政管理改變行為的能力。強加給公共財政管理者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被忽略。通常來說,管理者可以從基本信息中分辨出有用信息?;拘畔⑼ǔJ蔷臏蕚涞?,比理想信息更及時、更易于應用。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本財政年度信息質量要比對未來預測更高,以及為什么輸入的數據往往比計算出的數據更加可靠。

公共財政管理改革所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將信息從“有用”轉化為“必要”。政府規則可以使理想的信息變為必要信息嗎?這一做法似乎很有吸引力,因為現成的信息容易被忽視,而由規則規定的信息卻很難被忽視。

(一)信息成本及其對信息可用性的影響

從理論上講,獲取一個單位的內部數據并不太困難且成本較低,而獲取外部數據的代價可能較大。這種區別可以通過比照醫院管理來說明,雖然它幾乎適用于所有公共服務。

一個運轉良好的醫院需要各類數據,比如,員工人數及薪酬、入院和出院患者人數、床位數和入住率等。獲得投入、工作量、產出這些統計數據無須付出太多的精力,只需一定的成本就可將其編成表格。然而,關于醫療成果和影響的數據則在醫院之外。一個醫院能掌握其內部的運行情況,但卻無法知道患者出院后是否能夠按處方服藥,低收入居民是否有能力去醫院就診,以及醫院服務是否適合社區的年齡結構等。這個例子說明,為什么許多國家的政府在獲取可靠的成果和有影響的數據時,都經歷過很多困難,以及在開發信息需求時,他們需要充分考慮成本和難度。問題不在于信息是否有用,而在于獲取數據的成本是否合理。

(二)信息需求與信息超載

公共財政管理創新的累積效應,增加了對中央機構的信息需求。創新通常會增加而不是減少信息量,并且會使信息之間相互獨立。采用權責發生制并不能消除收付實現制,一個多期限的財政框架仍然需要有詳細的年度預算,將產出納入考慮并不表示不需要了解投入情況。固然現代信息技術和較為完善的金融體系可以減輕工作量,但有時也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一些關鍵的公共財政管理系統,比如預算,具有有限的處理信息能力。最后期限比比皆是,當一個任務完成了,另一個任務又來了。與其他政策領域的大多數情況相反,對于公共財政管理來說,無所作為或拖延期限不是一種策略選擇。在分配資源之前,政府不會期待更好的信息,也不會為做出更合理的決策而認真審查所有信息。越來越多的政府聲稱,愿意運用項目規劃或績效預算,但是,仍然通過結算工資、差旅、設備和其他項目等費用來設置支出水平。

可以通過清除公共財政管理系統中的過時信息來減輕信息超載。在設立新規定時,需要去除一些舊的報表和報告。雖然可以減緩數據量增長,但是很難完全消除信息超載現象。

(三)信息引發沖突

“超載”不僅是信息量的函數,也是分配資源、評估項目和檢測政策選項所引發的沖突強度的函數。增量行為是一種普遍采用的控制沖突的策略,通過縮小決策范圍和保護已有資源,可以減少沖突。也可以通過減少在編制預算時產生及審核的數據類型來緩解沖突。由此產生的分配可能是次優的,但卻是以一種及時和壓力較小的方式。

許多公共財政管理創新產生的效果與“增量行為”相反,其使問題、利害關系復雜化,挑戰了傳統的通過妥協達成共識的處理方式?,F代財政管理理論告誡政府,只考慮當年的財政狀況是不夠的,還必須考慮未來的情況,審查現有的項目,并且不能滿足增量主義,不僅要考慮機構的財政需求,還要考慮項目的進展情況。這些以及其他當代公共財政管理改革可能加劇沖突。

各國政府處理超載沖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與處理超載信息的方式相同。他們忽略信息,或沒有挖掘到信息。完成工作成了最重要的,即使這意味著要忽略掉某些信息。他們還會有更過分的行為,比如,刻意修飾信息,使其適用于其他用途。他們將戰略計劃轉變為獲取更多資源的工具,為了適應組織結構圖而排列各類項目,完全無視目標的實現。支出機構在績效預算中填塞大量信息,以顯示他們做了大量工作,從而需要更多的資源。在預測當前決策的未來成本時,他們使用過于樂觀的假設。他們軟化中期預算框架的硬約束,將其視為未來支出的下限而非上限。這些將公共財政管理改革變成了案例展示,它使政府能夠吹噓其擁有先進的績效預算,驕傲地展示中期預算框架,但實際上什么也沒有。

擴大沖突并不是公共財政管理創新的衍生產品——它對公共財政紀律、分配方案和公共服務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實際工作中,那些為了避免公共財政管理議程的沖突,經常導致過度的赤字、僵化的分配、低效的服務和封閉的系統。即便沖突加劇了完成公共財政管理任務的復雜性,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沖突也是有益的。

政府面臨挑戰:在管理沖突和公共財政時,既要維持穩定的財政進程,又要適應政治訴求;既要支持現有項目,又要為新的分配方式拓展空間;既要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又不能使公職人員的士氣低落;既要使財政決策更加透明,又要使政府正常履職。尋求平衡的困難在于,公共財政管理設計者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因為他們缺乏構建一個完善框架的必要工具

(四)利益不對稱與信息不對稱

擁有信息和控制資源的人們通常存在一些對立關系。各部門負責人(內閣部長、中央機構或部門高級官員)用于資源分配決策的許多信息,依賴于管理項目和提供服務的經辦人來提供。負責人尋求更全面的信息,以支撐其做出正確決策;經辦人則尋求更有利的方式展示其項目重要性,以獲取更多的預算。負責人試圖通過建立自己的信息來源,以減少對經辦人的依賴,但這并不能消除財政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盡管那些分配資源的官員擁有權力,但經辦人具有操作優勢,他們更清楚項目如何運轉和控制提供給他人的信息。相互的依存(一方有資金,另一方有信息)、持續的關系(在每個預算周期各方相互影響)和達成協議的自覺需求(政府必須提出一個預算)促使各方相互妥協,形成合作。

公共財政管理創新,旨在通過增加已處理的數據(包括有效性和效率性數據)供給,以及授權中央機構控制一些關鍵信息,來減少信息不對稱性。例如,盡管通常由支出機構估計來年的資源需求,但是,中央機構也可以運用計量經濟學和項目規劃模型,為同一年進行基線預測。同樣,中央機構可以評估項目規劃、設計成果測量方法、調查公民對于公共服務質量的看法、設定產出和其他績效指標、比較不同機構間的運行效率。

然而,很少有中央機構努力去做這些事情。如果他們這樣做,可能會加劇其與支出機構的對立,并有可能促使支出機構在給上級提供數據時變得更加狡猾。此外,信息集中也與新公共管理理論相悖。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當那些提供政府服務的人,對其所消耗資源和產出成果負有完全的責任時,就會減少其投機取巧的行為,提高其績效。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支出機構擁有信息的所有權,可能會增加對新信息的使用。因此,即便信息不對稱會限制負責人合理分配資源的能力,但一些擁有先進公共財政管理系統的國家都會選擇不集中控制信息。

這里提出的四個問題,都是對信息本身會改變公共財政管理者行為的觀點的質疑。了解一個項目比另一個更有效,并不足以促使政府重新分配資金。同樣地,認識到一個項目不具備財政上的可持續性,也不足以讓政府更加謹慎行事。要使信息產生不同的效果,必須按照能夠改變公共資金運用者行為的方式處理信息。

二、流程

在公共財政管理中,流程是將信息轉換為決策、行為或文件的過程。每一個重大的公共財政管理創新,都會改變一個甚至多個步驟,這些改變通常與信息的改變相關。為此,我們有必要區分兩種不同類型的流程:一類流程是許可性的,即可供政府選擇使用的;另一類流程是強制性的,即政府必須運用規定的方法。

(一)常規流程

公共財政管理的顯著特點是大部分流程年年重復,變化很小。例如,審計者的常規流程包括審查賬目及編制財政狀況報告,預算制定者的常規工作是分配資源和監督支出。常規流程的這種重復性能夠減少沖突、簡化任務、穩定角色和關系、協調大量瑣事。參與者不必每年為流程爭執或者臨時建立新的流程。一般來說,這部分常規性工作在做出單一決策前就已經完成了,除非決策周期中的一些流程做出了新的調整。這些常規流程讓公共財政管理平穩,并有助于及時開展。

只有當一項公共財政管理創新被植入到公共財政管理步驟時,才可以說完成了這項創新。檢驗新步驟融入常規流程的程度,是評估創新是否真正融入公共財政管理的有效手段。政府每年都需要決定是否進行項目評估,但項目評估不可能成為資源配置工作的全部。一段時間內,澳大利亞是少數有效利用項目評估的國家之一,因為澳大利亞有一個評估策略,能夠定期將有價值的發現納入預算決策過程中。相對于常規流程本身,其連接新舊流程之間的方式可能更重要。例如,一個中期預算框架作為獨立的流程不會有太大的作用,只有當它被整合到年度預算中時,它才能對當前的決策產生約束作用。

常規流程還有另外一面,它能緩和沖突,但卻無法吸引政治家和管理者給予支持和關注。在年檢中需要關注常規流程可能引發的風險。改革者頻繁地對其創新進行修補,以保持流程的活力,從而避免因流程太過常規化而喪失影響力。公共財政管理面臨的一項挑戰是在保持政治領導人和管理負責人參與熱情的前提下,將創新嵌入到常規流程之中。用臨時措施豐富常規流程,可能是一種既能保持流程正常運轉,又能吸引高層關注的明智之舉。

(二)決策框架

處理財政數據的第一步是將信息進行分類,以用于決策或其他行動。一般來說,改變信息分類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制定決策的方式。一般預算注重資金的投入——如工資、差旅、食宿以及其他項目支出金額。把預算方式從一般改變為項目預算后,則關注重點是各項政策目標——政府應該支出多少以達成減少貧困、改善環境質量以及其他公共目標。

然而,流程與決策之間的聯系并不像改革者所認為的那樣顯而易見,因為所有較為復雜的公共財政管理系統都有多重分類。各國政府通常依據明細項目(即使他們有項目預算或績效預算)、行政單位、經濟類別和職能部門來安排支出。其他分類可能依據區域、性別、年齡、接受者的收入,這些分類可能是強制的,也可能是自定的。然而,盡管政府可能維持多重分類標準,但只能以一種分類方式作為制定權威性決策的基礎。常見的公共財政管理改革錯誤,是將陳述誤當做決策,例如,將項目中的預算陳述或存在的績效模板,作為政府擁有此項預算的依據。大多數國家是按行政單位對會計核算、預算和其他財政管理流程進行分類的。預算支出機構(而非項目)提供服務,并為主要的問責對象。而真正的項目預算應該無視機構的界限,把服務于相同目標的所有活動與支出劃歸于同一個類別。然而在實踐中,大多數政府雖然宣稱他們有項目預算,實際上他們僅僅將項目與可確定的機構單位相聯系。例如,他們可能將水質項目歸于水務局,但是沒有把其他開展水質工作的行政主體納入項目中。

根據上述的分類特征,可以得出如下啟示:第一,具有完整行政分類的政府,可能會去考慮以下這些問題,即引入新的項目分類是否真的出于改變決策流程和責任關系的考慮?如果不是,這項改革可能耗費多年,或者僅僅是改變表象,尤其是當政府內部對于目標或最佳項目結構存在分歧時。第二,公共財政管理變革應著力于提高政府及機構的管理能力,因為這些主體決定如何使用公共資金。第三,在主要分類中附注重要問題或表明公共資金管理方式的計劃表或聲明,以此作為補充能夠更好地促進財政管理。

(責任編輯 耿 欣;校對 GX)

公共管理學碩士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面對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不可預測性、高影響范圍性、集中性,高校管理者面臨了巨大壓力。結合現今實際情況,以H市某高教園區為研究藍本,通過對廣大大學師生以及高校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應急能力現狀進行調查,并借鑒國內外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啟示,提出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預防機制建設,以期不斷提升高校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和應急水平。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應急管理 預防機制

一、研究背景

我國在過去二十年的公共衛生防控工作中發展迅速,取得了顯著成效。堅持預防為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建立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機構,建立一支高素質、有能力及時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專業隊伍,應對各類嚴重突發事件[2]。近十年來,我國整體公共衛生防控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躍升到更廣闊的世界,位于世界前列[1]。

據統計,H市某高教園區共有14所高校,師生30多萬人,其高校的人口密度達到27498人/km?,2020年H的人口密度為624人/ km?。校園內各類公共衛生事件偶有發生,但對這些危機的應急響應并不完善,高校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面臨重大挑戰[2]。公共衛生事件是高校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有效地預防和管理公共衛生危機是高校管理部門的任務,保護師生安全,保障校園正常的教學和生活秩序,是高校管理機構應具備的義務。

科學制定應急預案,以及時、合理進行方案的執行,做好應急管理,把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本文結合H市某高教園區工作實際,分析了高校應對公共事件,特別是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防控情況,并提出了對策建議,以加強高校應急工作。

二、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根據H市某高教園區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現狀進行分析,以某高教園區高校為研究對象,以2020年初為研究時段,對高校應對突發公共衛生時間的能力進行評價,使得我們對怎樣提高H市高教園區高校的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有了全面的認識。并的出加強完善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對策,最后從應急管理預防機制、應急管理預警機制、事后總結以防再犯等三個方面對應對方案作了較為詳盡、清晰的陳述。

三、H市某高教園區高校應對疫情事件的效果

自2020年以來,高教園區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積極做好突發公共衛生防控工作。園區經濟社會秩序恢復,H市政府的應急管理實踐,進一步提升了該園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得到控制

2020年1月22日,市政府成立市級防控應急指揮部,由市長任總指揮,開展防控和應急管理工作。面對嚴峻形勢,高教園區積極組織各單位干部參與各高校社區疫情防控工作。

高教園區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各高校建立與醫院發熱門診建立聯動機制,加強發熱病人管理,對于病因不明的、疑似的患者,一律住院隔離治療并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密切接觸者跟蹤管理,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并在該市率先采取120專車接送收治疑似癥狀患者,最大限度避免患者在自行前往醫院途中發生交叉感染。

2.應急管理輿論引導持續加強

在疫情發生后,高教園區進一步加強了對輿情的引導和管控。通過新聞媒體加強了對輿情的監測和管理。通過監控網絡輿情,對可能存在輿情危機等關鍵點進行了排查,并主動通過官方媒體辟謠了一批虛假信息和謠言,主動仔細排查謠言來源,積極占領思想陣地,主動引導輿論方向。市衛健委根據疫情流行情況,實施疫區封鎖、交通檢疫、停產、停業、停課等措施向當地政府提出建議并通過媒體向社會公眾進行通報,提高了政府對公眾輿情的正向引導能力,提升了地域居民對政府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為疫情應急管理取得階段性勝利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和輿論氛圍。

四、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預防機制建設

1. 構建應急管理常設中樞機構

必須設置高度的中央組織領導部門,以管理突發事件,加強公共衛生應急措施的組織和管理,高校應設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辦公室,作為一個常設機構,全面協調管理,制定公共衛生應急措施,應急處置各項工作,確保正常的急救工作。明確各級主要負責人的職責。由校長擔任總指揮,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學校黨委書記負責應急工作的協調和監督;負責運營的副校長應負責組織和執行中心的應急工作,以確保應急工作的正常進行;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和各分支機構負責人作為其主要成員。在其領導下,常設應急管理辦公室,為學校公共衛生管理的最高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和指揮人力和財力支持,學校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的技術應用等方面。主管衛生的副院長擔任辦公室主任,副主任通過學校招聘具有較強專業知識和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各分公司擔任成員,下屬部門,負責辦公室的專項工作,并根據高校的規模,確立物資,負責常態化行政的應急管理,并開展相關工作。

對于應急管理的常設機構,依據“平戰結合”的方法,進行協調指揮,統籌規劃工作,日常管理由辦公室副主任擔任,當突發公共衛生發生時,明確其應急等級,當達到相應等級時,應及時啟動應急計劃,并通過校長進行統籌處理,協調所有學校應急管理資源,規定各機構的責任,設立完善的保健部門,建設和完善衛生設施,建立預防性衛生機構和人員,確保預防工作有序開展。

2.加強日常衛生管理工作

高校衛生管理應密切關注日常生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條例》及相關政策法規,需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認識日常衛生管理的緊迫性、必要性和長期性,成立日常衛生管理領導小組,對“事件”負責,全面開展公共衛生工作,以確保教師和學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大學的有著正常的秩序,及正常的運作。將負責后勤副總裁、黨政辦、后勤服務部、校園建設部、醫療維護部、學習部、國防部等部門的日常管理人員,引入公共衛生管理團隊中擔任組內成員,由醫務所預防部門、各分支機構進行管理,職位是公共衛生安全檢查員,其任務包括以下方面:按照市衛生部門和大學的指示進行日常健康檢查和流行病預防;負責各院系各類健康報告的統計和登記;協調分支機構和部門的相關職業安全措施,及時識別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按照規定,積極進行管理。

(2)增大其預防能力、控制能力。參考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防控工作體系,加強防控,建立公共衛生責任體系,應建立高校公共安全長效機制和公共衛生責任機制,實行職責到人。對在公共衛生領域工作無效的人,應當依法查處,并追究其責任。

(3)在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應以預防為主,全面加強愛國主義健康教育,定期檢查高校教學,及居住區衛生基礎設施管理情況,及時維護更新;定期進行傳染病預防知識的學習,對學生實行定期體檢制度,及時檢查傳染病來源,切斷傳播途徑,消除不確定因素;以“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等紀念日為契機,在學校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愛國健康運動,營造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圍,確保愛國健康教育的效果。

3.加強事件預防檢測管理

高校要進一步發展,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和監測機制;設立制度,以監控大學和大學相關管理人員的存在,收集缺勤情況及其原因。確保與大學所在地區的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進行良好互動,加強區域及周邊地區公共衛生事件信息收集,關注事件發展變化,及時做好預防工作。除此之外,要根據高校實際情況,有序建立,自下而上、責任到人的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和處理制度,確保監測和預警系統的正常運行,及時識別隨時可能發生的潛在健康風險和緊急情況。在緊急情況下,高校應聘請相關管理人員,開通疫情監測電話,接受全體師生員工的狀態報告,首次向學校各職能部門提供信息,確保應急措施實施的及時性。嚴格執行學校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報告制度和程序。必須對與學校有關的流行病實行每日和每月報告制度。主管職能部門應當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逐級上報,確保信息交流不受限制。在公共衛生管理的管理中,學校診所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部門應及時報告與健康事件相關的事件;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向學校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情況,同時向教育主管部門報告情況,以便提交狀態報告。學校各職能部門和個人不得隱瞞其中情況,同時建立以廣大教師、學生為主體的應急報告制度,學生與教師應及時有效地向高等教育行政部門報告相關部門或個人未能履行其應急管理任務的情況,審查責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責任。

大學公共衛生監測目標和任務的設定,對高校的發展、高校執行應急預案有著重要作用,對高校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1)主要傳染病種:甲類傳染病、乙類傳染病暴發或多例死亡、發生罕見或已消失的傳染病、新發傳染病的疑似病例;

(2)群體性不明原因疾?。喊l生多例不明原因死亡的病例、藥品引起的群體性反應或死亡事件、預防接種引起的群體性反應或死亡事件、醫源性感染暴發;

(3)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中毒人數超過30人或出現死亡1例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及飲用水中毒事件、全周內發生3人以上或出現死亡1例以上的食物中毒、有毒、有害化學物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體性急性中毒事件、嚴重威脅或危害公共健康的水、環境、儀器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學性物質丟失、泄露事件。

五、展望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可以進一步優化高校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評價機制。第一,指標選擇可以進一步擴大和深化,為了提高評估工作的完整性和科學性,應通過與具有相關專業經驗的專家和科學家進行全面協商,進一步擴大評估指標體系的范圍。第二,考察高校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時,運用深度訪談、小組訪談等方式,不再局限于獲取表層信息,而獲取深層信息,從而進行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

參考文獻

[1]楊保軍.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引發的規劃思考——應對2020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突發事件筆談會[J]. 城市規劃, 2020.

[2]郭勇, 張海濤. 新冠疫情與情報智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疾控應急工作情報能力評價[J]. 情報科學, 2020(3).

公共管理學碩士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公共管理學科在我國歷經了重建、發展和提升三個時期。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科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也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伴隨時間的推移,公共管理學科在我國也有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但是公共管理學科在我國的發展始終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還需要我們解決。

關鍵詞:公共管理學科;成就挑戰;發展前景

公共管理學科很晚才傳入中國,而在傳入的前期發展也很艱難。伴隨著80年代的恢復,公共管理學科才算真正在我國發展起來。但是由于歷史以及其自身原因,使得公共管理學科雖有發展卻一直飽受爭議。近些年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又出現一些新的趨勢,需要我們不斷去適應。

一、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歷程

關于公共管理學科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國內的學著存在著很多種看法,筆者綜合了他們中的一些共同點,提出了如下的看法:

(一)萌芽階段

從實踐上看,公共管理的實踐在中國已經有了十分悠久的歷史。但是作為一門學科而言,公共管理學科是中國于19世紀20年代從西方引進。但是中國最早的公共管理理論卻到20世紀的30年代才由張金鑒、江康黎通過著作的方式提出來①。當時雖然國內處于戰亂時期,但是國共兩黨卻在自己的統治地區的高校不約而同的設置了相應的課程。伴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如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都紛紛開設了相應的課程。此后公共管理學科發展都在曲折中前行。

(二) 恢復重建階段

隨著意識形態上對于行政學相關學科偏見的取消,加上國家和政府的重視,使得公共管理學科迅速的恢復。1982年中國進行了改革開放后的首次政府改革,使人們逐漸意識到行政學學習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于是隨后中國政治學會開辦了幾次培訓班,到1984年8月全國“行政科學研討會”建議成立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和籌建國家行政學院。到1985年《中國行政管理》雜志的創刊。經過幾年的發展,高校的公共管理教育也開始慢慢恢復。1986年,在政治學一級學科中設置了行政學和行政管理學的二級學科;1987年公務員制度的建立;1988年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建立,并在隨后的幾年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這些舉措奠定了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基礎。

(三) 發展壯大階段

這一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原先的政治體制需要破除;公務員制度的建立,國家也需要大量的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這都為公共管理學科在我國發展起到了很到的促進作用。加上這一時期相關學科在一些高校的紛紛確立,以及一些行政學院的創立,慢慢形成了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體系網絡。

二、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成就和挑戰

當代中國公共管理學是從西方傳入的,所以中國本土的公共管理學基本上是從“零”開始的。由于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取得了也長足的進步,為學術繁榮、人才培養及機構改革的推進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由于發展時間短、基礎薄弱,中國的公共管理學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大的挑戰。

(一)成就

1、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學科認同的確立

公共管理學科作為一門的獨立的學科是我國從西方引入,從引入到目前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歷程出現了很多的波折。但是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進行以及公務員制度的確立,以及公共管理理論在我國一些社會問題解決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得我國對公共管理學科認同逐漸加深。同時隨著認識的加深,我們國家的許多學者意識到,西方的一些公共管理理論并不適用我國的具體國情,他們開始研究適用中國具體情況的理論。

2、專業學術團體的建立與發展

在學術團體方面,1988年建立了中國行政管理學會,1987年成立了全國行政管理教育研究會,1993年還成立了全國行政管理青年研究會,1995年以后全國各省市相繼建立了行政管理學會;在研究機構方面,國務院有關部委、各省市人民政府人事編制部門、各省市社會科學院及部分高等院校都創辦了大量的研究機構或研究中心。這些專業性的學術團體對于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3、學院化和專業發展

在行政管理學教學方面,全國除國家行政學院外,還成立了30余個地方行政學院,在高等院校,有20多家建立了行政管理學系或專業;在教學層次上,有博士、碩士、大學本科和大專等各個層次的學歷教育,并且我國自90年代末期還開展了公共管理碩士(MPA)學位教育。

4、公共取向和公共責任的展現

隨著政府職能轉化,以前的管理者開始慢慢的向服務著轉化,在政府職能的轉化過程中也就需要公共管理學為其發展提供理論支持,政府具體的管理實踐又為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實踐依據。這樣兩者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使得公共管理理論慢慢的有了公共取向和公共責任。

5、國際化學習、借鑒和交流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不但使得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同時也使得各國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中國也很好的抓住了全球化的機遇,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國外一些行政管理學學術團體和專家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國際學術活動有很大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與發展。

(二)挑戰

1、公共管理學研究陷入“西化”誤區

就整體而言,中國的公共管理學還處在對西方的引進、消化和吸收階段,在思維邏輯和理論體系上還沒有完全跳出西方行政學的窠臼。陳振明認為:現今仍然將重點放在國外的研究上就是“非常令人費解也非常遺憾的”。過去幾十年,相當一部分學者扮演了西方公共管理學理論的“輸入者”以及“無意識的思想家”的角色。

2、公共管理學研究缺少實質性知識的增長

(1)理論研究上的突破和創新不足、聯系實際不足

李通、李海濤一篇文章文章的表述可以很好揭露中國的這一問題。他們認為公共管理中一些重大理論并不是公共管理學界提出來的,而首先是由政府或者政府內部智囊團提出的,公共管理學界只是起到了對理論進行“二次解釋”的作用②。

(2)嚴謹研究方法的缺乏

這是中國公共管理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問題。真如陳振明所的那樣:公共管理的實際研究中缺乏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并存在重質的研究而輕量的研究、重概念推演而輕經驗分析、重宏觀而輕微觀的研究傾向。這其實也是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3、公共管理學缺乏本土化問題研究

婁成武教授認為:“中國公共管理學科是建立在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引進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理論的基本概念元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缺乏中國時空發展的經驗,該理論仍處于胚芽狀態。建樹適合中國本土化的公共管理理論,并達到在國際舞臺上與他國學者平等對話與交流,商討全球公共管理領域諸多共性問題,是擺在我國公共管理學界的根本任務?!?/p>

三、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前景

中國社會科學基金會副主任李一軍在《公共管理學報》創刊十周年青年學者高端研討會會議上指出我國管理科學的發展需要依靠“雙驅動力”,管理科學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頂天立地”的指導思想。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發展也應做到“頂天立地”?!傲⒌亍奔戳⒆阒袊墓芾韺嵺`;“頂天”則是注重提高中國管理科學家的國際學術影響力。

(一) 立地

1、轉變公共管理學研究方法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科學的方法是完成任務的橋梁和紐帶。同樣,科學研究需要有科學的方法。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科學對方法論問題一直重視不夠,公共管理學研究在這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更加突出。因此我們急需轉化研究方法,因此我們應該做到:規范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研究能力的相互轉化。

2、堅持獨特的行政文化傳統下的公共管理觀念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的傳統文化中存在著大量的優秀文化。這些優秀文化對于我們今年政治經濟的發展都還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比如“為政以德”、“天人合一”等都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基礎。另外還有“以民為本”、“賢人治國”等思想,如果能很好的體會這些思想,并將其很好的利用于當前的中國政治實踐,并將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大有裨益。

3、高質量的研究具有戰略性的公共管理前沿問題

這就要求研究者要調整自己的研究價值取向,不能僅僅以政府需求為導向,應該更多的關注社會需求,更多的強調公共取向和社會責任。研究者也應更多向政府管理職能創新問題研究、公共政策領域問題研究、公共組織理論問題的研究傾向。

(二) 頂天—爭取公共管理學研究的“國際話語權”

藍志勇認為:想構建“國際話語權”一方面要提煉話語體系背后的思維體系,另一方面旨在努力突破傳統話語體系的狹隘和不足,尋求開放、直觀、準確、易懂的語言方式,提高溝通效率,追求高哲學層次認識境界,不重形態,只重本質。作為一個迅速發展和崛起的大國,中國需要不斷學習國際上的優秀經驗,充實和完善自己,也需要將自己的故事,以生動有效的方式,講述給世界。作為引領中國改革的公共管理學科需要有更新更廣博和更包容的話語體系,打造學科發展理論,培養未來的國家和國際事務的領導人,促進管理實踐和國家發展,形成跨文化影響力,貢獻人類文明。

三十年來,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公共部門改革尤其是政府治理變革浪潮席卷全世界,公共管理的理論范式和實踐模式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科呈現種種新的研究途徑與知識形態;而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急需公共管理的創新研究。因此,必須順應當代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推動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進一步發展。(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管理學院)

注解:

①1935年張金鑒的《行政學的理論與實際》和1936年江康黎的《行政學原理》

②陳通,李海濤 《公共管理學研究綜述》,天津社會科學年檢,2009

參考文獻:

[1]薛瀾、彭宗超、張強.公共管理與中國發展—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回顧與前瞻[J].管理世界,2002,(2).

[2]陳振明.公共管理的學科定位與知識增長[J].行政論壇,2010(4).

[3]朱立言.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動力與源泉[J].公共管理學報,2006(5).

[4]黃威、陳武林.中國公共管理沿革與現狀審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3).

[5]高小平.積極推進中國行政管理學發展[N].新視野,2011,(2).

[6]張尚仁.本土化:我國公共管理學研究的路徑取向[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6,(12).

[7]藍志勇.淺談中國公共管理學科話語體系的構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5).

[8]鄧增強.我國傳統行政文化內容、影響及其實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2,(13).

[9]董建新.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現狀、問題和未來挑戰[J].暨南學報,2001,(6).

[10]婁成武.我國當前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0,(5).

上一篇:經濟學碩士畢業論文下一篇:管理研究生畢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