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區域經濟一體化論文范文

2023-03-05

區域經濟一體化論文范文第1篇

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實行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可以更好的踐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培養符合國際貿易行業企業一線就業崗位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國際貿易專業校企一體化辦學可以依托學校主辦方企業,實行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技能大賽、實訓基地、雙師型師資隊伍等多方面合作共建,培養出能夠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在工作中成績卓著的技術技能型外貿人才,實現學生、學校、企業、社會“四方共贏”。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有效踐行高職教育思想的途徑,將教育與產業結合,企業與學校融合有利于落實高職教育職業化、技能化的教育理念,也是高職院校開展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校企一體化辦學的含義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高校開展校企合作,特別是校企一體化辦學?!秶医逃聵I“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現代職業教育要“圍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主線” 建設與發展,應用型高校要“把辦學模式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 ;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和督促企業與職業學院共建教學與生產合一的開放式實訓基地” 。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鼓勵高校創新機制,增強校企一體化辦學活力,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深化教學改革,鼓勵校企一體化辦學模式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

校企一體化辦學是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不斷深化的產物,也是校企合作從單一到多元化合作的結果。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是指校企雙方圍繞共同的目標,以人才培養、員工培訓、科技研發等為載體,整合雙方資源,開展辦學共建,實現深度融合,形成利益一體化的過程。

二、國際貿易專業校企一體化辦學存在的問題

國際貿易專業在校企一體化辦學方面普遍存在企業一線真實數據與資料匱乏,人才培養方案偏離企業需求,課程理論教學比例過高,師資隊伍實踐教學水平不能與時俱進等問題,嚴重影響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三、校企一體化辦學培養國際貿易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

為了進一步發揮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和技術優勢,以及學院舉辦者山東華信工貿集團的業務資源優勢, 促進雙方校企一體化合作不斷擴大、加深,推動本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服務能力的提升, 以及合作公司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國際貿易專業與山東華信工貿有限公司實行一體化合作辦學,取得了顯著成績,多年來, 依托董事長企業“一個支柱”,實行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構建、技能大賽指導等“多方共建”, 培養了一批符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要求,能夠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在企業工作中成績卓著的優秀技術技能型外貿人才,達到了學生、學校、企業、社會“四方共贏”的良好效果。

(一)校企一體化開展“多元化”共建

1.“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共建

(1)合作開發教材。國際貿易專業校企合作共同編寫教材,山東華信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親自參與撰寫, 高層管理人員與國際貿易專業骨干教師聯合打造的專業課教材,應用效果良好。

(2)頂崗實習,“一師雙崗”。師資隊伍建設采取雙向建設的措施,定期安排本專業教師在山東華信工貿有限公司兼職, 從事一線商貿業務工作,同時聘請山東華信工貿有限公司業務部人員和中高層管理來學院兼職任教,專業教師每2年到企業掛職鍛煉時間不少于3個月; 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通過這樣的互動建設,實現了課程“一課雙師”、師資隊伍“一師雙崗”的良好效果,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3)雙師型隊伍建設,共建省級教學團隊。企業骨干員工的加入,壯大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專任教師通過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及到企業頂崗實習,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經過共同努力,專業獲批省級教學團隊。

2.校企一體化共建課堂

(1)創新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關系到本專業培養的學生能否滿足社會需要的綱領性文件。國際貿易專業歷年人才培養的制定與修改,都是與華信核心崗位員工一起共同進行,基于真實工作崗位, 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就業為導向,結合職業崗位的要求,根據職業資格標準,校企共同開展國貿就業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和專業能力結構分析,實行以實際工作任務為載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一課雙師”的課程改革。在課程建設中深化校企合作,創新產學研結合方式,實行“一課雙師”,由專任教師擔任理論課程的講解,工作經驗豐富的企業主管、業務骨干擔任實踐教學任務,目前在《外貿業務理論與實務》、《國際商務單證》課程中分別有三個專任教師和三個華信業務骨干采用“一課雙師”模式授課, 為學生建立逼真的職業氛圍,既能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又能保障學生獲取基礎理論知識。

(3)共建省級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山東華信工貿有限公司的業務經理和骨干員工同時也兼任國際貿易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教師,共同開展精品課程的建設,擔任課程實踐技能教學。與校內專任教師共同建設了以基本素質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和綜合技能訓練三大模塊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近五年來共同建設的專業課程中,有四門課程先后評為省級精品課程,立項一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課程的不斷創新和成熟,為培養企業亟需的國際貿易單證制作、業務跟單、業務開發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4)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課程建設的多樣化,校企合作共同參與慕課建設并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由專任教師承擔課堂教學任務,企業員工為線上學習部分提供真實企業案例,并且通過建立校企合作網絡平臺,進行其中企業教育平臺模塊的建設,安排企業骨干員工輪流為學生進行實時在線答疑解惑。

3.定向培養,成立名企定向班

國際貿易專業與山東華信工貿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名企定向班—華信班,進行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養學生。名企定向班采取嚴格的三級考核制度,從大一新生中選取有工作意愿、職業定位的優秀學生成立名企定向班,在大二下學期完成核心專業課程后,校企聯合進行中期考核, 大三頂崗實習過程中,可以組織末期選撥淘汰制度,在三年的聯合培養中,名企定向班學生在畢業后的工作崗位上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績。

4.校企一體化共建實訓基地

國際貿易專業骨干教師與山東華信工貿有限公司業務人員共同進行實訓室建設,在實訓室的場景設計、使用功能、應用軟件上以企業實際工作設置為基礎,為學生還原一個真實的工作場景,學生進入實訓室如同見習業務員進入公司,以一單出口業務流程為教學計劃,展開全面培訓。目前已合作共建成國際貿易綜合業務流程實驗室、報關與國際貨運綜合業務流程實驗室和國際會展談判實驗室,同時和其他專業共用現代物流實訓中心、商務筆譯實訓室、 VBSE虛擬商業社會環境實訓室等,并且安裝了南北外貿教學系統等相關教學軟件,每年可系統升級,企業人員確保真實案例實時更新、與時俱進,滿足了教學、科研、實驗及專業技能競賽的需求。

另外,實訓室的建成使用也為華信員工和其他日照本地外貿行業企業員工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培訓提供了師資和實訓條件,提高了國際貿易專業社會服務能力,得到了一致好評。

(二)校企一體化辦學實現“四方”共贏

校企一體化辦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與實踐平臺,同時也為學校、企業和社會帶來了良好的效應。

通過采用校企一體化辦學模式,國際貿易專業先后獲批了四門省級精品課程,一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獲批省級特色專業、省級教學團隊,是省級品牌專業群的核心專業,成功參與建設兩門國家教學資源庫共享課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院也因此獲批日照市職業技能鑒定基地,國際貿易職業資質認定培訓考試機構,全國外經貿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認證培訓中心,成為日照市外向型經濟發展研究基地,積極開展面向社會實際需要的各項服務,使國際貿易專業的服務作用得到更好地發揮。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以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過硬的專業本領,引來了用人單位的競相錄用。優秀畢業生分布在合作企業及其他相關的單位中工作,成績優異,獲得社會一致好評。(作者單位: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

區域經濟一體化論文范文第2篇

入刊理由:

十七大報告中,“壯大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以發展縣域經濟為重要載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云南省當前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要在認清發展縣域經濟與新農村建設關系的同時,把握以發展縣域經濟帶動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和趨勢,積極探索發展縣域經濟的一般規律和基本路徑。

新農村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著天然的聯系??h域經濟具有五個基本特征,即農村性、地域性、層次性、綜合性、差異性;而新農村建設的實質是加快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這些內容實際上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新時期國家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但由于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導致“三農”問題異常突出,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因此,國家希望通過新農村建設改變二元經濟與社會結構,推進農業工業化、城鎮化與現代化進程,實現共同富裕這一基本目標。中國已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根據佩魯的增長極理論,這是一個有利于促進城鎮之外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的關鍵時期,新農村建設正是為適應這一時期發展規律而實施的城鄉均衡協調發展戰略。所以,新農村建設既適應了工業化進程的要求,也體現了空間經濟和城鎮化深入發展過程中城鄉均衡協調、以城帶鄉的趨勢。

而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邊界的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本單元,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其主體是農村、農業和農民。農業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農業的基礎地位才能鞏固,農民收入才能提高,農村社會才能穩定。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視角看農村區域的建設,通過發展縣域經濟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因此,發展縣域經濟與發展農村經濟具有天然的聯系,發展縣域經濟可以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

新農村建設賦予了農業經濟新的內涵,從而進一步凸現了以縣域為單元發展農業經濟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要任務是發展縣域經濟,統籌城鄉、社會的協調一致。因此,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業工業化進程,既是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與要求。所以,新農村建設與縣域經濟的發展是高度一致的統一。

新農村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戰略

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h域經濟發展戰略是依據縣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在縣情分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縣域比較優勢,確定出的縣域經濟發展的目標、思路、模式、重點、舉措等??h域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導縣域經濟發展的綱領,是編制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制定縣域經濟發展政策和措施的依據。一個科學合理的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綱領,對形成縣域特色經濟、特色產業,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村穩定,不僅是提升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農村建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新農村建設的有序推進又進一步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繁榮。

縣域經濟發展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農業農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經濟的發展及綜合實力的增強,不僅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持,也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創造了基礎與條件。如果沒有縣域經濟的發展和縣域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新農村建設將缺乏可靠的有效支撐。因此,縣域經濟的發展既涉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也關系到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有序推進,還涉及到縣域經濟、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并由此決定了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在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中的載體地位。

縣域經濟的發展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載體,通過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全縣經濟發展之中并給予全面規劃,可以更好地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農村工業化程度將不斷提高,縣城或中心鎮的規模也將不斷擴大,必然對傳統的鄉村經濟形成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并從總體上促進新農村建設。

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也是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要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以城鎮化為路徑,優化農村經濟結構、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支柱產業,這樣才能提升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新農村建設與縣域經濟統籌協調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就必須把新農村建設納入縣經濟發展的整體框架之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要以城鎮的發展為龍頭,因為城鎮化始終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只有農村的城鎮化,才能為農產品提供交易信息、市場、工具和設施,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從而獲得比較優勢和規模效益。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縣域財政收入增加了,新農村建設才有可靠的資金保證。

要富裕農民,一方面要減少農民數量,另一方面還要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發展縣域經濟有利于全方位地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進而推動新農村建設。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村職業教育的投資力度,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前的崗前培訓,是培養新型農民的一個必要途徑。改善農村的交通、水、電、廁等居住條件,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的投資力度,實現村容整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法制建設,營造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風尚等等,都離不開縣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財政支持??h域經濟作為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以農業產業化為基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工業化為主導的各方互動的區域經濟,其實力與活力直接影響著城鎮和農村的發展水平,影響著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縣域的內涵豐富,涵蓋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對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村公共設施和公共事業,建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更好地推進新農村建設大有裨益。發展縣域經濟,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就業體系,打破城鄉分割的就業制度和戶籍制度,取消對農民的歧視性政策,建立城鄉平等的教育制度、就業制度和戶籍制度,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擴大農民就業渠道。

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既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發展是以穩定為前提的,離開穩定的發展是不健康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發展。勿庸置疑,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導致城鄉經濟發展水平、收入水平、服務體系、社會保障等產生巨大的差距。由城鄉差別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矛盾問題,已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不穩定性因素。如果不及時妥善處理這些問題,將會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成果,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它不僅關系到社會的長治久安,也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這一重大目標的實現。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需要、縮小城鄉差距,這其中不是縮小城鄉經濟總量上的差距,而是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以及享有的公共服務和生活質量上的差距。新農村建設立足農村發展、著眼統籌城鄉關系,注重農民收入增長機制、農村全面進步機制的建立,其目的是為了確保農民共享經濟成果,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由此可見,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旨,這就需要我們在發展的進程中,堅持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與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與縣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

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而生產發展必須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強大的產業支撐。如果離開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而單純地搞新農村建設,則必然導致新農村建設泡沫化、虛擬化、空心化。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使現代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等產業協調發展,能夠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能夠積累資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能夠改變農民收入結構、就業結構,推動農村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改變農村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能夠就近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動農業用地、農村人口居住的適度集中。

農業是弱勢產業,建設新農村,需要在城鄉產業合理分工的基礎上,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互補發展、錯位發展,使農村的生產體系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與城市銜接,城鄉經濟在生產與經營環節實現一體化。通過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市場機制,調節資源的流向與配置;同時,還需進行必要的政府調控,以彌補市場失靈導致的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業農村經濟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城鎮經濟相比,差距仍在擴大。發展的基礎與條件改善不明顯,嚴重制約了農業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發展不足,第三產業嚴重滯后,這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近年來,政府雖然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科技推廣力度,但農村土地有限,加之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僅靠現有土地和傳統種養方式很難實現農民收入的突破。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是:以解決二元結構矛盾為目標,根據市場需求、資源優勢與農村產業政策,加強第一產業的發展基礎,優化提高第二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一方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水平低,產業化進展緩慢。以初級產品為主體的加工方式,增值不大,附加值低,競爭力不強。加之服務體系建設滯后,流通不暢,阻塞了農產品市場化銷售渠道。在建設項目上,低水平重復建設,產業結構趨同,造成生產能力結構性過剩,既浪費了寶貴的稀缺資源,也弱化了市場競爭力。特色產業與特色產品沒有真正形成,布點缺乏有效地規劃,資源環境破壞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不足。

在新農村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調整產業結構,對城鎮與農村產業進行科學定位與合理分工,形成良性互補的關系;要抓好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工作,解決人地矛盾,為農業生產規?;?、專業化和農村產業多元化創造前提條件;作好大戶帶動和政府集體推動聯動,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支撐;注意巿場取向和農民意向相結合,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拉動力;推動農村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加速發展現代農業;以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高技術來調整產品結構;兼顧經濟效益和示范效應,破解增收困局,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樣板。

縣城和農村的重點建制鎮要圍繞當地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辦工業項目,加快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發展規?;募庸I和具有地方風味、特色產品的小企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這個重點主導產業推進城鎮化建設。圍繞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巿新增勞動力項目,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

新農村建設與縣域小城鎮建設

工業反哺農業、城鎮支持農村,這是弱化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的基本思路和重大戰略舉措。在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聯動機制,并以此承接農業人口的轉移。

小城鎮是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示范點,直接體現出農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狀況,也體現出農村面貌、農民生活乃至農村文明的總體水平。把小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及新農村建設的中心,通過科學規劃,示范引導,形成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點,帶動農村腹地的全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與小城鎮建設互動發展的必要舉措。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在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中,要把優先發展小城鎮作為突破口,按照突出重點、示范引路、規劃先行、因地制宜,政府支持、農民為主、創新機制、形成合力的原則,通盤考慮規劃全縣的新農村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

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中,要積極引導城鎮、村莊向適建山地發展,引導農民向小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耕地向種田大戶集中。小城鎮是城市與農村的結合點,是農業產業化的服務載體,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基地。從統籌城鄉關系看,小城鎮建設是建水縣域經濟的增長點,是承前啟后、承下啟上的“中樞”,是連接城鄉、工農的基地?!靶〕擎?、大戰略”的核心是促進農民非農化,推進農村城鎮化,加快解決“三農”問題。所以,抓住小城鎮這個城鄉空間網絡的節點,就抓住了城鄉統籌的核心環節。

小城鎮發展需要按照綜合協調、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協調發展。以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作為基本發展目標,編制和完善城鎮發展規劃,強化規劃的調控。突出超前性原則、突出重點、突出特色性,按照市場經濟的需求,因地制宜,立足優勢,使城鎮規劃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長期規劃相銜接,科學確定小城鎮的經濟布局和市場定位,走集約式城鎮化道路。

責任編輯:楊 芳

區域經濟一體化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銀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銀行業的健康穩發展有助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本文首先論述了世界經濟發展全球化與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然后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狀態下我國銀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我國銀行業發展新方向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世界經濟;新常態;銀行業發展

1世界經濟發展全球化與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近些年,世界經濟的發展表現為明顯的全球化趨勢,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往來更加密切,世界經濟逐漸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統一整體。世界經濟發展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的主體性以及經濟增長的內生需要。我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也積極與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進行經濟貿易往來,目前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我國在世界國際經濟舞臺上逐漸彰顯經濟大國地位。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發展的趨勢。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逐漸放緩,整體來說我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階段。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第三產業已經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體,我國經濟增長已經逐漸由投資拉動轉向為創新拉動。

銀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樞紐,對于我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時期,我國銀行業應該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更好服務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2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狀態下我國銀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嚴重的破壞作用,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停滯,甚至出現倒退現象。雖然經過近10年的發展,世界經濟已經開始逐漸復蘇,但是整體仍然處于低迷狀態。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比如政治動蕩、地區沖突以及地區保護主義等,都會對全球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

雖然世界經濟發展全球化為我國銀行業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條件,但是由于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如何更好適應世界市場體系以及市場規則是我國銀行業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在國際資本市場,歐美等國家憑借資本、技術以及信息等多方面的優勢獲取了大量的剩余價值[1]。同時世界經濟全球化會加劇國內經濟的波動,在特殊情況下還可能引發國內金融危機。而對于我國國內經濟來說,在發展過程中也不可能再采用粗放型經濟發展的模式。

2.1我國銀行業海外業務拓展過程中面臨的風險

世界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一方面為我國國內銀行業走向國際市場創造了機遇和條件,但同時在金融危機影響下部分國家和區域的新貿易保護主義也有所抬頭,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內銀行的海外發展帶來了壓力和挑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同國家和地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法律制度,導致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具有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這就需要我國銀行業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展過程中,首先有一個磨合周期,在磨合過程中同樣需要付出相應的磨合成本。二是國際金融監管環境更加嚴格,2010年之后世界資本市場普遍開始采用巴塞爾資本協議,對銀行的資本數量以及質量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銀行開展衍生業務的成本。美國政府為了加強對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出臺了一系列嚴厲法案,對金融機構的自營交易以及高風險衍生業務交易進行限制[2]。歐盟國家同樣加強了對金融行業的監管力度;三是地緣政治問題為銀行業務的拓展帶來了不確定性,近些年朝核問題、伊核問題以及歐洲難民問題層出不窮,局部地區武裝沖突不斷,因此國際金融活動的開展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

2.2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國內銀行業面臨的困境

一是在我國銀行業發展過程中信用風險問題更加突出。統計數據顯示近些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逐漸增長,已經對我國銀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產生了嚴重不良影響。由于存款以及貸款利差收入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這就決定了在我國經濟發展逐漸放緩的大背景下,信用風險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風險。在我國商業銀行業務拓展過程中更傾向于有政府背景的貸款項目,但是近些年我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不斷增長,這為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了潛在的安全隱患。除此之外,在我國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一些重工業等經濟周期相對較長的行業信用風險不斷累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二是我國銀行業操作風險越來越突出。近些年我國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連續出現違規操作風險,這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內控合規管理的規范性和標準性還存在明顯的不足,在商業銀行后續發展過程中有待于進一步加強。三是銀行業盈利空間以及盈利渠道不斷收窄,在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國銀行業的利差收入不斷縮小,同時受到我國金融脫媒的影響,我國的股票市場以及債券市場獲得了快速發展,但是這將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壓力[3]。

3我國銀行業發展新方向

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以及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的對外貿易以及投資都遭遇了瓶頸,這就導致了我國銀行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必然采用面向消費的可持續增長的方式。統計數據顯示近些年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達到60%以上,成為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因素。這也表明了我國經濟增長的功能已經逐漸由工業向服務業轉變,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將必然帶動我國銀行業發展方向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銀行業將告別傳統快速增長階段,逐漸進入內涵式增長的新時期,要求我國銀行業應該進一步進行變革創新,提高銀行業發展的內生活力以及動力,逐漸將管理變革和技術創新轉變成為我國銀行業發展的新的利潤增長點。

3.1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是我國提出的我國經濟參與世界經濟建設的偉大戰略,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國倡導成立了亞投行,已經獲得了世界上主要國家的共識。因此一帶一路的建設和發展對于我國銀行業走出國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和機遇。但是我國銀行業在對外合作發展過程中,應該有效把控政治風險、法律風險以及文化差異等帶來的管理風險。

3.2積極參與雄安新區建設

雄安新區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重大決策,是中國發展的千年大計。因此在雄安新區未來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將會產生大量的投資。摩根士丹利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雄安新區在未來10-20年之間的總投資高達上萬億元人民幣,會對中國投資的增長以及中國經濟的增長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雄安新區的建設要把握七個方面,分別為綠色智慧城市、生態環境城市、高端產業城市、公共設施城市、快捷交通城市、市場活力城市、對外開放城市。這七個方面為我國銀行業參與雄安新區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我國銀行也應該借助詢問信息發展的時機,積極開展金融創新,發展綠色金融、智慧金融,在服務雄安新區建設的同時,實現銀行業自身的發展。

3.3布局居民消費行業和科技創新行業

當前我國居民的儲蓄率高達50%以上,這表明了我國消費行業仍然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如何撬動消費市場,值得我國銀行業進行深入研究。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范圍內,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將會與生產、消費、教育以及醫療等多個行業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在積極推動這些行業發展的同時,來不斷拓展我國銀行業的業務范圍。這些行業與銀行業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促進我國銀行業獲得穩定可持續性。

同時我國銀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還應該積極適應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趨勢。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充分發揮金融在萬眾創新科技創新中的杠桿作用。傳統銀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排斥風險,基本上只為成熟期的行業提供貸款資金支持,基本上不參與萌芽期以及成長期的企業的發展。但是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入,成熟期低風險的優質資產越來越稀缺,銀行業為了實現自身的發展,不得不在風險可控以及收益和成本對等的前提下,積極布局初創企業,獲得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3.4充分發揮科技手段在銀行業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

近些年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發展,作為一種全新的金融發展模式,基本上完全顛覆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傳統發展模式,對我國傳統金融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沖擊,促使我國利率市場化不斷發展,倒逼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轉型升級。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巨大作用,通過轉型升級來繼續保持其在金融行業發展中的核心優勢。一方面商業銀行應該在互聯網+發展模式下,利用網絡技術不斷提高生產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還應該充分利用先進的互聯網金融工具來優化各項操作環節,提高客戶體驗,更好滿足客戶對金融的個性化需求。

參考文獻:

[1] 苗藝錦. 新常態下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分析[J]. 現代商貿工業, 2017(27):92-94.

[2] 朱寧, 梁林, 沈智揚.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商業銀行內生性效率變化及分解[J]. 金融研究, 2018, No.457(7):112-127.

[3] 汪夢婷. 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對策研究[J]. 商場現代化, 2018, 885(24):114-115.

區域經濟一體化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深,各國之間的經濟來往日益密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會計準則作為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確認產權關系,規范收益分配的專業技術標準,是一個企業經營情況的重要體現。而各國在經濟環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使得采用不同會計準則的國家之間財務報表可比性較低。各國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增加財務報表的透明性,穩定資本市場,基于不同國情選擇了不同的會計準則趨同路徑以及趨同策略。我國在2006年出臺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一致,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實質性趨同,表明了我國對采納國際會計準則的積極態度。同時基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也促進了跨國企業進步,會計準則趨同化無疑對跨國企業的資本輸出起到了有利的影響。本文以《企業會計準則》在跨國企業的應用情況出發,探討我國現階段應怎樣選擇適合國情需要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策略。

【關鍵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國會計準則;

跨國企業;趨同策略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浪潮的興起,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在近十年里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任何一個不想排除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國際市場之外的國家或組織,都不能無視國際趨同這一發展大勢。但是國際趨同并不等于完全等同。各國在經濟環境、法律體系、文化水平、監管力度以及會計信息使用者和人員素質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別,忽視各國國情,會計發展階段和不同環境差別的等同是難以實現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各國國情的差異性決定了合作的自愿性,需要參與國積極且不斷研究可能發生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建新機制、努力追求符合國際需求、效率和全球發展多樣性要求的趨同機制。在當前某個時點上的趨同,很可能在未來某個時點產生新的差異,因此,趨同更像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化不是一個單項運動的過程,它需要世界各個國家之間、各國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之間、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與各區域會計組織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借鑒、相互認可,共同提高的一種雙向、良性互動。對目前的會計趨同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會計準則的趨同已經對企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跨國企業。近些年來,跨國企業規模不斷龐大,是國際貿易交易中的中流砥柱。為了提高跨國企業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有用性,經營者迫切需要各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趨同,可以說跨國企業是國際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的最大影響者。因此研究跨國企業財務工作中趨同化的會計準則的應用情況,更能直觀、客觀地分析出我國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的發展情況,并且應采取怎樣的國際趨同策略。

本文在我國2010年頒布《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8年后重新審視會計準則趨同化在我國的適應性程度,以跨國企業的視角,對我國會計準則進行定位,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提出我國應采取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策略。

二、我國企業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

(一)全球經濟及一體化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浪潮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范圍不斷擴展,國際投資規模日益增大??鐕髽I迅速發展壯大,促進全球資本市場加速形成,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開始通過國際資本市場募集資金。而跨國兼并也逐漸增多,會計準則的不同,導致了會計信息可比性降低,轉化成本提高。長此以往,不但會影響企業的發展,更會影響國際經濟與金融活動的有效運行和正常發展。因此為了提高財務報告質量和透明度,進一步活躍資本市場,降低跨國企業財務報告編制成本,降低交易成本,挖掘市場潛力,促進各國的經濟互動,國際會計準則必將慢慢趨同化,這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順應國際趨同的浪潮

現如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以下簡稱IFRS)已被大多數國家所采用。2001年4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的成功改組,在全世界范圍內制定通用的統一會計準則成為了現實。隨著IASB宣告制定具有“全球會計準則”意義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各國會計準則紛紛向IFRS趨同。2002年9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簽訂“諾沃克協議”,旨在推動FASB準則與IASB準則的趨同。2005年1月1日,歐洲議會規定所有在歐盟境內的上市公司采用IFRS編制年度合并財務報表。2006年7月,日本金融服務局計劃和協調委員會發布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報告,旨在推進日本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除此之外,澳大利亞、新西蘭、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等國家直接采用國際準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各國又加快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步伐。因此,在全球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大背景下,中國開始與IFRS的實質持續趨同路線。

(三)提高各國的經濟效益

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化無疑會提高各國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的可比性,簡化企業全球化的財務信息,使各國會計信息使用者在可比較的基礎上順利進行各項分析和比較。這樣就會大大降低在國際資本市場上企業的籌資成本和決策成本,從而使投資決策更加合理和有效,在“走出去”的同時,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能夠使各國更好的“引進來”,伴隨著財務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各國進出口的貿易壁壘會有所降低,貿易成本也會有所下降,減少國際貿易的摩擦和糾紛,便于經濟監管,有利于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使其在吸引外資方面將更具有競爭力。

三、我國企業準則建設與趨同歷程

我國會計準則發展到今天,近二十年的國際趨同,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形式趨同階段

這一階段為1993~2000年。我國處在經濟轉型時期,我國經濟轉向市場化,1992年發布的“兩則兩制”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邁向國際化道路,是我國邁向國際化的第一步。但由于我國的經濟還在逐步開放、市場經濟還在發展,大范圍的變動勢必造成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可控,所以這部分的引入只是技術層面的趨同,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披露方面與國際會計規則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所以當時新舊準則的交接簡潔而迅速,并未對我國會計界產生較大的影響。本階段主要是形式上的趨同。

(二)實質趨同階段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入實質趨同的重要標志是2001年實施的《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因為1992年發布的“兩則兩制”已經無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同時隨著我國國際貿易的越來越頻繁以及國外資本向我國的不斷流入,增強資本的流動性、減少融資成本以及降低投資門檻高使得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潮流已不可逆轉。

2001年實施的《企業會計制度》參照國際會計準則有了新的調整,并進入了實際趨同的階段,這些調整主要包括:“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會計確認上以“經濟利益”為核心定義會計要素,會計計量采用歷史成本、重置成本、現行市價、可實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成本與市價孰低等多重計量屬性,會計記錄上設置清晰而靈活的會計科目,會計報告中以賬面價值披露資產、豐富和細化會計報表附注等。

2005年11月8日,財政部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共同發布聲明,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實質性趨同在聲明中予以明確。我國會計準則第二階段實質性趨同工作就此順利完成,但是趨同只是第一步,目標是國際等效,趨同是等效的前提。

(三)等效性研究階段

2006年至今為止,我國正在進行的是第三個階段:等效性研究階段。2006年發布的新版《企業會計準則》是我國準則進入國際等效階段的重要標志。

所謂等效是指一個國家的會計準則與其他國家的準則或者是國際準則之間應該是一種相互認可的關系,并且在具體的應用上應該具備同等的效力。即本國企業在境外上市,由于這些國家實行的也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故此境外上市的企業按照本國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不需要再調整,只對個別項目作出適當說明或者編制調節表即可,毋須進行全面轉換。等效是各國會計準則追求的目標,只有達到等效才能真正利于我國企業在境外上市。而等效除了我國需要擁有實質趨同的會計準則,還需要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積極對話,現階段我國正積極開展與歐盟地區、美國以及香港地區的會計準則等效溝通。

四、中國會計準則體系的現狀

目前各企業實施的會計準則基本是由財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和2006年2月15日頒布的新版《企業會計準則》組成。兩套基本會計準則和其分別衍生的《小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具體準則》《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等各套專有準則形成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

《企業會計準則》頒布之初,政府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部分非上市金融企業和中央大型國有企業于2007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并鼓勵其他企業執行。三年實踐證明,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得到了平穩有效實施,對于規范企業會計行為,提升會計信息質量,促進資本市場完善,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隨后,在2011年發布的《中國企業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中,又提出“開展必要的宣傳培訓,確保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業掌握相關會計準則的變化,并得到有效應用”的半強制性意見。

《企業會計準則》較《企業會計制度》而言,主要的改變在于:

1.《企業會計準則》使財務報告更加真實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果企業未能按時提供真實完整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企業應負相應責任。

2.《企業會計準則》以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為邏輯體系。新的《準則》是以“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要素→會計計量→財務報告”為邏輯體系,從會計目標出發,以會計假設和會計基礎為確認、計量和報告,提供會計信息,嚴謹、科學、合理的反映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基本構成要素及其結構關系。

3.《企業會計準則》明確地將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計量屬性之一,并在17個具體會計準則中不同程度地加以運用,雖然與以公允價值為主導的國際會計準則還有一定差距和保留。公允價值的廣泛運用,意味著我國傳統意義上單一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被歷史成本、公允價值等多重計量屬性并存的計量模式所取代。

4.《企業會計準則》取消了存貨的“后進先出”的計價方法以及變更了合并會計處理方法。這些改變的目的同樣是為了讓企業的報表能夠更準確的接近實際情況,從而為相關者的后續決策和判斷提供依據。

執行更標準、更國際化企業會計準則的意義在于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會計準則體系是保證企業能夠提供更準確、更有意義的會計信息給相關需求者。在這個方面,會計準則對上市企業尤為關鍵。準確、及時、完整的會計信息對于投資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自主升級。我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其中一項重要的改進便是無形資產的研發費用有條件資本化的概念。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業對高新技術的開發熱情和投入,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和獲得資金都有很大的幫助。

再者,會計準則也為企業內部管理,特別是在幫助企業財務管理者和經營者認識企業的真實運作情況方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參照和輔助??紤]到企業實際運作中的內部管理報表與對外公布報表的不同,企業財務管理者和經營者對自己企業的認識往往會與外部相關者對企業的認識存在一些差異,如果這種差異比較大或者被長期忽略,一旦矛盾爆發則后果可能很嚴重。比較典型的例子即是雷曼兄弟的破產。

最后,一部更國際化的會計準則在某些程度上會影響整個金融環境并使其更規范化更國際化。中國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可操作性、科學性、可理解性等方面的提高,給各國企業帶來了進入中國市場的信心。會優化中國的金融市場,讓投資環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總體來說,《企業會計準則》的改革本質上是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當然由于我國金融體系的一些實際情況和自有考量,目前在資產減值、關聯方披露和政府補助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還存在一些實質性的差異。

五、跨國企業財務的準則應用現狀

(一)跨國企業的發展

跨國企業,以本國為基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從事國際化生產和經營活動的企業??鐕髽I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開始發展,并且促進了世界貿易的增長。19世紀的跨國企業主要是“需求資源型”。進入20世紀后,跨國企業轉變為“尋求市場型”,即在國外設立附屬公司主要職能是生產產品,并在所在地市場銷售。

(二)跨國企業與國際會計的相互關系

跨國企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產物,企業發展成為跨國企業經歷了一定的歷程通常是從純粹的國內企業逐步發展成為跨國企業。這一進程可以分為五個階段,每一階段有其一定的特點(見表2)。

隨著經濟發展程度的加深,各國在原料、商品、資源上的依賴程度加強??鐕髽I從事跨國經濟活動逐漸增多,其在國外經營活動中的收益也迅速增長。

為了客觀反映出經營活動成果,就需要合并財務報表。為了分析經營所在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就需要對財務會計準則及其制定方法加以比較和研究??梢哉f,企業發展成跨國企業的每一過程,都對會計產生了深刻影響,會計在每一階段的特點都是不同的。

綜上所述,當代經濟活動的高度發展使跨國企業得以大規模興起,跨國企業的興起,國際間商業活動和投資活動日益頻繁。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化是隨著經濟發展和商業的日益國際化而出現的。

(三)中國會計準則在跨國企業的應用

國外的一些跨國企業中,中國會計準則的應用,與中國國企和私企有兩個較大的不同點:一個是會計的集團統一,另一個是財務本土化。

會計的集團統一,即一個跨國企業集團旗下的所有個體在進行財務業務時必須采用同一套會計準則。舉一個例子,某總部在美國的跨國企業,雖然其在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均有業務發生和相應的財務部門,但是

所有的財務部門均使用“公認會計準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進行會計活動。會計的集團統一意義在于,對于整個集團而言,即使業務的發生地不同,但通過同一套準則,集團可以更好地通過會計信息進行管理,并匯總所有信息以準備后續的財務報告。而由于會計的集團統一的需要,與地區的相關政策要求存在一些無法滿足的情況,這就引發了財務本土化。財務本土化,就是為了解決中外會計準則的差異,將原始會計信息按照一定的規則轉化,使其變成滿足中國會計準則的要求并出具相關財務報表。財務本土化可以將實際的業務信息(或者是原始財務信息)按照自定義的規則進行轉換。對于部分跨國企業來說,財務本土化使其滿足自身財務轉化的需求。根據上述情況,中國會計準則趨同化的應用和國際化,實際上就是外企在中國財務本土化過程的準則應用和本土化。所以中國的企業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會計準則對于金融市場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

六、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策略的選擇

(一)采用漸進式的準則趨同路徑

漸進式即對準則按難易程度、輕重緩急分類,一般先易后難,先急后緩,消化一個(批)會計準則后接著改革下一個(批),層層遞進,直至全部完成趨同。其優點是慢慢過渡,企業承受的變革成本低,制度變遷所導致的混亂和損失等社會成本也較低,可以不斷總結經驗。采用高標準會計準則,按國際慣例核算,有助于我們在經濟調查中取得主動,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發展。

伴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方面,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對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化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跨國經濟活動愈加頻繁,因會計準則不同而產生財務信息差異,直接影響了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對我國來說,若會計準則與國際高度趨同,便可以提高大型企業的財務報告信息質量。

(二)促進財務本土化的認識與投入

我國在財務和會計方面,除了準則的差異以外,在稅務、企業經營理念、資金管理思路等均與國外慣例和標準存在差異。所以由于中國金融市場的特殊性和某些限制因素,完全采用國際通用會計準則或者其他國家的會計準則是不現實的。然而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趨勢確實不可逆轉。在這個前提下,對于企業財務管理者和經營者來說,加深對于本國會計準則的了解和認識,特別是大型的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愈發重要的前提下,更加需要加深對于中國會計準則、稅務、內部管理和多系統協調等財務本土化領域的認識和投入。

(三)建議在國內允許上市公司采用雙重披露準則的形式

歐盟的法定準則是為歐盟所認可的國際會計準則,基本與國際準則一樣,只在個別方面有些修訂。歐洲國家的公司名義上是用歐洲的國際準則,但不少完全國際化的公司采用披露雙重準則的方式,實際上對很多公司來說這兩者之間沒有任何差異。筆者認為,如果我國要向國際準則再近一步,這也是一個可以采取的措施。

在國內允許上市公司披露依據雙重準則有積極的意義。第一,可以提高中國公司財務報告的可接受度。第二,提高國外對中國準則的信任度。第三,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差異。第四,有助于中國企業“走出去”。

七、結束語

國際會計準則已經成為國際通行的會計語言,這一點已經難以逆轉。2008年金融危機后,對準則制定的導向有不同的意見;如何確保準則實施是一個難題;各方面存在信息過多還是不足的爭議;信息技術等的發展會否使傳統財務報告及其依據國際會計準則邊緣化。

筆者認為我國持續全面趨同的方針總體是正確的,但仍需進一步努力。包括提高中國準則與國際準則趨同水平的國際認知度;探索局部全面采納國際準則的途徑;確保準則在我國的有效實施,以及鞏固和提高中國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等。

主要參考文獻:

[1]李虹.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思考[J].會計之友,2012,(19):28-29.

[2]徐昀璐.我國會計準則與IAS/IFRS的差異淺析——基于資產要素的比較[J].國際商務財會.2015,(06):85-89.

[3]楊敏,陸建橋,徐華新.當前國際趨同形式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策略選擇[J].會計研究,2011,10:9-15.

[4]寧婕.淺析跨國企業的經濟模式與國際會計發展[J]. 商場現代化,2017,1:198-199.

[5]汪祥耀,李連華. 各國會計準則趨同的路徑選擇及其借鑒[J],財經論壇,2006,1:43-49.

[6]財政部會計司.關于我國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新會計準則情況的分析報告[J],會計研究,2008,(6):19-30.

[7]周晨.跨國公司透明度影響因素研究——來自于中國跨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N],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

[8]戴淑艷.跨國公司的經濟模式與國際會計發展[J],學術交流,2012(12):112-115.

[9]崔學剛,張宏亮. A股、H股報告盈余穩健性趨同研究——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效果的初步證據[J],2010,(9):106-114.

區域經濟一體化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結合中國實際,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黨在十九大會議上提出“主要矛盾的變化”“鄉村振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創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關鍵詞:黨的十九大;理論創新;中國化

回顧從1921到2021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國家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迎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結合中國實際,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系。黨的十九大正式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且還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演進

1.1 毛澤東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

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生產總值有所提高,但農業生產依舊落后。因此,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提出了,“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毛澤東關于“主要矛盾”作出的判斷,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自身規律,也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指出正確的道路?!懊珴蓶|同志從分析揭示社會主義主要矛盾入手 ,創立了一整套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這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未曾系統解決而為當今各社會主義國家在前進道路上普遍遇到并急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必S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1.2 鄧小平提出“城鄉經濟一體化”思想的論述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為了快速提高經濟的發展,提出優先發展重工業,造成農村和城鄉發展布局不合理,農村經濟滯后,村民生產積極性不高。鄧小平以實際出發,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城市和農村共同發展社會主義才能走得更穩。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鄧小平提出“城鄉一體化”思想。強調“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蔽覈寝r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如果只以提高經濟為目標,只考慮工業發展,國家發展將失去均衡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也失去了它真正的含義。發展是全面發展,是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

“鄧小平城鄉經濟一體化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論背景和現實意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改革開放實際相結合的科學總結?!笔邱R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理論成果。

1.3 習近平“新發展理念”思想的論述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面臨重大機遇,但挑戰也隨之而來,我國在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基礎上,要抓住機會,乘風破浪,開拓發展新境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提出的“新發展理念”是我國在發展常態下的新模式。新發展理念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強調的發展不是我國傳統的發展,它強調的是均衡發展,不是以犧牲為代價的發展,實現新發展方式,各區域共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國家之間共同進步,各國人民共同享受。

黨的工作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協調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在解決我國發展問題的方法論的深刻作用體現,證明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才能解決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所面臨的復雜問題。

2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內容

2.1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為了解決發展落后的局面,國家將主要任務放在建設工業生產上,在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工業生產取得了顯著提高。改革開放后國家從實際情況出發,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提出不同的主要任務,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生產力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國家經濟總量大幅提高,人民對物質文化有了新的要求,由簡單的“物質文化”轉化為“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環?!钡雀尤娴男枨?。

黨的十九大報告上,習近平根據新時代的具體情況,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斷,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的矛盾是對新時代提出的新任務,要求我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精神財富也要跟得上;創造物質基礎的同時,生態建設不能落下,要解決好發展不平衡很不充分的問題。這既是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矛盾論理論中國化的新貢獻。

2.2 加快“鄉村振興”戰略

以“城鄉經濟一體化”為基礎,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報告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 2021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巴ㄟ^鄉村振興戰略,能夠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社會之間的矛盾和關系”“鄉村振興”的目標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40多年,在黨的帶領下,中國經濟達到世界領先地位,生產力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城市化進程取得矚目的成績,但鄉村發展還不充分,只有加快“鄉村振興”才能達到“城鄉一體化”,“鄉村振興”戰略思想是“城鄉經濟一體化”思想的傳承與創新。

“鄉村振興”思想既來源于“城鄉經濟一體化”,也根源于馬克思的“城鄉關系理論”。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如果加速工業化,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與鄉村的分工,城市與鄉村的特點就會鮮明起來,將會造成城市與鄉村關系的失衡,因此提出“由社會全體成員所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來解決城鄉之間的矛盾,促進鄉村融合發展?!班l村振興”思想是在中國新時代背景下,對馬克思“城鄉關系論”的實際應用。

2.3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如今,全球迅速發展,各國各領域各行業聯系更加密切,挑戰也更加劇烈,諸如戰爭、經濟危機、恐怖主義、全球性疾病蔓延、氣候變化等。人類社會已經形成了你我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面對這樣的世界環境,中國共產黨十九會議上,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個單獨部分來闡述,并納入《共產黨黨章》。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新發展理念作為指導中國各領域發展的新理念, 其蘊含的發展動力、發展思維、發展方式、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存在高度的內在邏輯契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需要以創新為動力, 引領世界發展;命運共同體解決的同樣是南北差異問題,與協調性有著內在的聯系;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各國之間開放發展等這些都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正確選擇。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新發展理念”有著內在的邏輯性,同樣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再現。

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價值

3.1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價值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具有理論價值。馬克思指出,生產力、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創立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論。在新時代下,社會主要矛盾呈現具體化、人性化的特點,從“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環?!钡雀鞣矫嫣岢鲂乱?,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作為黨的奮斗目標。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變化,是對馬克思社會矛盾學說的推陳出新。以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為出發點,將滿足人民的新要求為目標,推動新發展理念,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也具有實踐價值?!吧鐣饕馨l生轉化,對黨和國家的工作方向提出了更明確的規定,對工作效益提出了更高期望 ”。黨中央提出“四個全面”和“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其目的就是要解決好發展不充分的問題,雖然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國在眾多領域還存在短板,黨中央從實際出發,以解決主要矛盾為目標,對國家發展布局提出新要求?!叭嫔罨母铩薄叭嬉婪ㄖ螄钡确矫娴牟渴鹗菫榻鉀Q國家發展不平衡、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共同發展的總任務。

3.2 加快“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

“鄉村振興”戰略具有理論價值?!班l村振興戰略是黨的農村政策的歷史繼承和最新體現”。1982年國家推出“聯產到勞;包產到戶”的政策;1986年提出“土地承包期在15年以上”的新規定;2006年“取消農業稅”;2009年“土地承包關系保持長久不變”;2017年農業改革又提出新的方案,將農業供給側結構進行改革,實現農業增收;2018年我國在新時代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業問題一直是黨關注的重點問題,從政策上的支持,到結構上的改革,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不斷進步?!班l村振興”戰略也為“三農”問題明確發展內容。農業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農村治理是社會基礎,農民基層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力量。

“鄉村振興”戰略也具有實踐價值。2020年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小康社會不僅強調小康,更注重全面。農業發展是我國的短板,我國又是農業大國,我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的發展,一旦農業發展出現問題,將會影響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班l村振興”也推動了文化發展。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鄉村是農耕文明的載體,鄉村振興能夠緩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提升全社會的道德素養,促進鄉村文明。

3.3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理論價值?!叭祟惷\共同體”思想是新時代科學的世界觀。當今世界飛速發展,各國相互依存不斷加深,世界問題也隨之而來。面對國際問題“世界怎么了”,黨中央進行深入探究,以人民為中心,樹立世界眼光,提出對世界的整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叭祟惷\共同體”是一種符合最大公約數的科學判斷,這一世界觀既是國家針對現實的實際情況提出的,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也是屬于全世界的財富。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具有實踐價值。它為構建國際秩序提供了新思路?!叭祟惷\共同體”提倡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秩序,對于各國之間的矛盾和爭端,不再采用傳統的戰爭方式來解決,而是以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來解決問題。利益共同體的構建,突破了文化信仰、經濟發展、政治制度等差異,在國家間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不僅會讓世界人民接受,也能成為世界各國在制定政策時所利用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2]曾蔚.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思想初探[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05).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王輝,曹峰旗.鄧小平城鄉經濟一體化思想及現實啟示.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9,(34).

[5]徐國富.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環渤海經濟瞭望[J].2019,(08).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陳玉斌,劉友田.新發展理念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探析[J].黨政干部學刊,2019,(02).

[8]常春,逄奉輝,沈旭,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新論斷的價值認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627).

[9]曲延春,王海鑌.鄉村振興戰略:價值意蘊、當前困局及突破路徑[J].江淮論壇,2018,(05).

作者簡介:夏爽(1989-),女,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研究生,內蒙古工業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西方經濟學畢業論文下一篇:經濟與行政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