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商業文化論文范文

2023-05-20

商業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旅游地區視覺形象的整合塑造是占領市場高比重的重要因素。旅游地區的傳播和推廣離不開旅游產品的視覺形象設計,以增強旅游者的認知度和辨識度,實現出游的愉悅體驗感。國外旅游研究表明,視覺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關鍵的因素之一,“視覺形象”使旅游者產生一種追求感,進而驅動旅游者前往。目的:通過秦皇島視覺形象的整合塑造更好地為國家的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服務。方法:通過“可視化”手法為主體塑造秦皇島整體視覺形象面貌。結論:以“視覺形象”為核心主題念,轉化視覺文化對秦皇島當地精神、物質及旅游的強大塑造潛力,形成了“空間區域秦皇島”、“色彩秦皇島”、“圖像秦皇島”三個板塊。

關鍵詞:旅游城市 視覺形象塑造 秦皇島視覺形象 可視化手法

引言

城市旅游視覺形象是指旅游參觀者在城市旅行過程中,對城市的空間分布,色彩呈現,民風民俗特點產生的印象和評價。旅游城市視覺形象的塑造極大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繁榮,旅游者通過不斷強化的視覺認知,對旅游地形象的人文歷史和區域特色產生深刻印象和進一步了解,并最終實現出游計劃,驅動其故地重游。秦皇島是一個以旅游業聞名的城市,在國內享有高知名度,因此須有一套完整的旅游視覺形象與之城市定位相匹配。

一、國內外城市旅游形象發展現狀

(一)國外旅游視覺形象現狀

20世紀70年代,國外開始了對旅游視覺形象的研究。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Hunt,J.D.撰寫的博士論文“Image:afactor of tourism”,是第一個針對旅游形象進行研究的作品。學者們認為,視覺形象影響著個體的主觀感知、后續行為和目的地選擇。Guthrie和Gale提出:在旅游研究中,視覺形象比可觸摸的資源更為重要,因為感知雖不真實,卻激發了消費者作出“做”或“不做”的決定。針對旅游視覺形象營銷最為成功的當屬美國的“I Love NY”(我愛紐約)、歐洲的“lamsterdam”(我是阿姆斯特丹)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視覺營銷成功案例。

(二)國內旅游視覺形象現狀

國內對旅游視覺形象研究始于20世紀末。近幾年大量的城市針對視覺形象推出了一些城市標志等,但都沒有持續的,針對城市旅游視覺的有效研究,導致半途而廢。最早介入城市旅游形象的是香港的“東方龍”視覺、2008年北京奧運視覺整合、2010年上海視覺整合設計。2008年北京以中央美院為首的四所高校組成了一個北京視覺形象整合中心,對北京的城市形象、色彩、視覺景觀進行規劃,塑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

二、秦皇島旅游視覺形象塑造現存問題分析

秦皇島市在經歷了2015年山海關旅游事件后亟需解決旅游形象的重塑問題,但是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在政府及旅游委的領導層面制定的相關政策和決策很難有效地傳遞到游客及市民層面,這就形成了傳播的斷層,孟祥偉書記在2016年旅游旺季動員大會上就曾強調“旅游業是建設沿海強市、美麗港城的重要保障,是秦皇島的第一產業”,整個旅游業的發展與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視覺形象的宣傳。其關系(如圖1)。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讓世界成為了一個視覺時代,這改變了以前口口相傳的模式,一張照片、一個鏡頭會起到比“說”更有價值的驅動力,旅游形象的塑造更是需要視覺設計的整合,如目前的旅游節點:汽車站、火車站、飛機場、高速路出口、民宿聚居區、景區門口等,這些節點需要大量能夠反映、代表政府聲音的視覺形象設計,這些設計將對游客起到重要影響,目前的現狀是這些節點視覺設計缺少針對性、缺少檔次,不能體現所在城市的文化和精神面貌,影響旅游者對秦皇島的感受和評價,不利于生成好印象。

三、視覺形象對旅游城市整合發展的作用

經濟發展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旅游產業也得以飛速發展,各旅游城市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城市意識到城市視覺形象是吸引游客最關健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形象和體驗感促進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游玩,對旅游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各個國家及地區在建設城市視覺形象方面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資金和努力。完善且獨特的城市旅游形象有利于打造有特色的品牌效應,吸引人們前去參觀游玩,最終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當城市旅游形象開始廣泛被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人所認知,接受,欣賞時,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便會形成,從而為城市的旅游業帶來更多的商業價值以及注入新鮮活力,給城市帶來不可估量的利益和前景。因此就一個旅游城市而言,城市的視覺形象整合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四、影響秦皇島視覺形象整合塑造的因素

(一)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劃分對秦皇島視覺形象塑造的影響

秦皇島城市的內部功能分區與游客對秦皇島的初步視覺形象感知有著密切關聯。旅游者所到經過之地會對當地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評價,有些地方被認為舒適且有特色,有些地方則相對讓人覺得有所不適。因此,不同的各功能區所發揮的作用對不同對游客的自身視覺感受也存在差異,根據這點,可將秦皇島城市旅游形象的空間結構劃分為視覺核心區與視覺邊緣區。視覺核心區分為以下幾點:

1.初步印象區:旅游者第一站到達秦皇島或者視覺上最初被吸引的地方,主要是指火車站廣場、飛機場、旅游景點的門景區、人民廣場、秦皇島高速路出口、北戴河站、賓館飯店的建筑外形、重點街道等。

2.最終印象區:旅游者最后一個在秦皇島游覽的或在最后接觸時被吸引的某個事物或者地點,多數情況下最終地點與初到地點相吻合。就多數人而言,初步印象區比最終印象區對其給與城市好形象的意義更大,最終印象區留下壞形象的影響比初步印象區更深。

3.光環效應區:決定游客對秦皇島的整體視覺印象,是重要的核心地帶。典型地區如:重點旅游區,核心商業區以及城市中心廣場一帶。提高上述地方的整體形象和設計感,為秦皇島的視覺形象打造一個堅固,良好的基礎,帶動旅客的向往度。反之,光環效應區的這些地點沒有給旅客留下好印象,那么即便在秦皇島其他地點時刻的感受再好也會導致旅客形成對整個城市的不良印象,不利于長遠發展。

4.地標區:區別于其他旅游城市、旅游地區所獨有的,特殊的,標志性的區域。如何在這些地區將我們想要傳達的理念通過視覺化的形式傳播出來將是至關重要的,同時這些區域也是重點設計和策劃的區域。

(二)城市色彩設計對秦皇島視覺形象塑造的影響

城市視覺形象設計的重點在于對城市色彩的整合與設計。色彩具有辨識度,相比于文字和圖形更具記憶性,讓人產生一定的認知度和識別度。語言可通過視覺圖像來傳達,充分準確的詞語或圖形使讀者對信息有了初步判斷,其次,根據色彩的差異化和不同的搭配形式能進一步增強信息的辨識度,減少視覺上的溝通誤差。在秦皇島旅游形象整合設計中,色彩設計促進城市文化、精神的傳播,讓游客更加直觀清晰地留下深刻的內心感受。色彩雖不會說話、沒有具象的造型,但它能為旅途增添便利,用特有的表達方式傳達出直觀無法感受到的深層情感,留下深刻印象。在旅行中,色彩是城市與游客溝通的橋梁,它密切聯系著兩者的情感交流,觸動人的心靈深處,因此,好的色彩設計促進秦皇島旅游業的傳播與發展。

(三)城市圖形設計對秦皇島視覺形象塑造的影響

每一處景點都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浩浩殿堂,圖形是突破信息溝通障礙的直接途徑,是一種國際化的語言符號,使不同語言,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產生一定的思想交流。用圖形來傳達信息是最為常見廣泛的視覺表現方式,通過圖形表達來傳達秦皇島的歷史文化和深厚底蘊,通過設計創作和整合,使旅游者在接觸到圖像信息的同時就能辨識出它所代表的旅游城市,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豐富的聯想。好的秦皇島旅游形象往往決定游客對秦皇島的最終評價。因此,城市旅游形象好壞是一個城市旅游系統建設的重點環節,要將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集中到城市的視覺形象建設中,對各個環節的形象管理進行有效規劃和管理,增加在旅游者心中對秦皇島的良好形象認知。

五、可視化手法下的秦皇島旅游視覺形象塑造方式

可視化手法是以更直觀更便捷的視覺表現形式將信息傳達給大眾,以促進的更廣泛傳播和認知度。二十一世紀是“讀圖時代”,設計方式多樣化,可視化設計手法也開始表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從視覺延伸到其他能使大眾更便捷接觸的感知方式,例如嗅覺,聽覺等。視覺形象作為最直觀有效的表現方式,被人們最為看重。一目了然,條理明晰,層次分明的可視化設計促進視覺形象的整體塑造,有利于從各個角度給受眾帶來全新的感官體驗。

視覺形象是秦皇島旅游品牌塑造的重點,利用秦皇島的地理優勢和人文歷史優勢為城市的視覺景觀,視覺符號,色彩定位等提供可借鑒設計元素,這種視覺文化的設計與傳播對秦皇島的旅游產業有強大的推動力。針對秦皇島的地域特點和資源配置情況,可通過以下方面來實現秦皇島旅游視覺形象整合塑造:

(一)總體視覺形象定位

1.理念基礎——長城濱海畫廊,四季休閑天堂。

2.整體形象——以長城、山、海為主體元素設計。

(二)視覺景觀形象

1.城市的空間形態發展的變化

根據秦皇島市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其遠期將形成以海港區、北戴河及北戴河新區、山海關區三個綜合組團為輔的組團式空間結構形態。

2.城市重點局部地段策劃

在城市的重點區域地段如廣場、體育館、汽車站、火車站等地中,來往人口密集且交通流量大,在保持統一規劃的前提下進行全方位綜合治理,城市綠化保持井然有序且具有引導性。在管理重點區域的交通運行,治安狀況以及整體環境的同時還需把握好“城市窗口”作用,給旅游者帶來便捷的同時提高對城市的好感和認可度。

(三)視覺符號識別形象

1.旅游城市名稱

好的名稱對于一個景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秦皇島不乏有風景優美但卻始終默默無聞的地方,例如度假村、山水莊園、興建主題公園以及娛樂配套設施等地。首要任務是需要提高它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征集或投票的方式選出與之內涵相呼應的、有足夠吸引力的名稱,進而吸引民眾眼球。

2.旅游城市標徽

根據秦皇島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城市地域特色,設計出秦皇島獨特的旅游標徽,以山、海、造型為基本設計元素,通過公開有獎征集的方式廣思集益設計選出最合適的城市旅游標志設計,不僅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范圍多層次的宣傳與推廣,還能形成最佳旅游形象標志的視覺沖擊效應。

3.旅游城市象征吉祥物

吉祥物通常表現出事物的獨特個性,通過設計趣味化的吉祥物體現獨特城市魅力和生機活力,拉近與公眾間的距離,全方位利用吉祥物造型進一步創造商業價值,促進城市商業的多元化經營。如:北戴河海濱風景區可用情態各異的海洋生物作為吉祥物原型進行設計推廣—方面能體現出海邊城市的特色所在,另—方面還能形成對旅游者尤其是年輕群體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4.旅游城市商品

旅游商品在體現旅游城市的文化和特色的同時也能實現經濟效益,提取秦皇島特有的山海關、北戴河中的山海文化和孤竹國文化為原形設計旅游城市紀念幣(章)明信片,手工藝品以及系列文化創意產品等。不但促進商品經濟的多方位發展,也有利于傳播秦皇島的旅游形象。旅游商品的整合與視覺統一將有利于整個城市視覺形象的推廣和傳播,并將這一形象傳播至世界各地。

5.旅游城市戶外廣告

根據國際化要求,并結合城市的形象定位,秦皇島投放在戶外的廣告要做到五“化”,即廣告形式多樣化;廣告的途徑多元化;廣告的風格地方化;廣告的內容人性化;廣告的語言國際化。有利于豐富城市視覺形象,達到層次分明,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

(四)城市色彩形象

北京奧運期間,北京將北京的色彩體系進行了規劃,重點推出了“中國紅”、“國槐綠”、“長城灰”、“琉璃黃”四個強有力的色彩體系,這四個主題色調不斷地出現在街道、場館、建筑、旅游宣傳等各個與游客能夠近距離接觸的場所,極大提高了城市的整體想象和整體理念。

(五)人一人感知形象策劃

1.旅游服務行為形象

旅游服務行為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指普通接待服務,通常包括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方面的服務,以及旅游業中的車船、飯店、旅游購物商場等企業服務。另一類是景區服務,專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動的核心環節一游覽和娛樂時所接受的服務。

2.政府部門形象

旅游業作為奏皇島的主導產業,市政府以及相關的部門需要充分發揮各自職能和作用,促進旅游業的長期綜合發展。

3.居民形象

提高秦皇島本市市民的整體素質,規范文明用語和行為舉止,培育健康、守法、安全、有序的行為風尚;提倡對游客熱情、友好、真誠的態度。弘揚積極的價值觀,努力培養提升市民的整體藝術文化欣賞水準和道德素質修養,樹立良好市民形象。

4.其他旅游者與目的地形象

旅者對于旅游城市的認可度不僅受到城市本身影響,其他旅者的狀態對其也存在著一定聯系。按照關聯程度區分,可將其他旅者分為三類:A.結伴同行的親朋好友;B.同旅行團成員;C.不相識的其他旅游者。以上三類情況,都可能因為對方的認知不同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影響旅者對城市印象的內心評價和感受。

通過以上方面對視覺形象的塑造,以“視覺秦皇島”為核心概念,轉化視覺文化對秦皇島精神、物質及旅游的強大塑造潛力,為秦皇島的旅游視覺形象提供基本方向指導,通過設計的整合提升,給旅游者帶來全新且統一的視覺感受,促進秦皇島旅游業的繁榮發展。

結語

視覺時代的到來決定了秦皇島這座以旅游業為主的城市要加強其視覺形象整體塑造,視覺形象的塑造經驗不僅用現代的設計方式賦予秦皇島的旅游業新的營養價值,促進旅游價值的傳播和推廣也為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及2020年冬奧會城市旅游形象提升做出前期鋪墊和研究儲備。

商業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加強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企業文化建設,對于統一銀行員工思想、行為,促進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轉變為現代型股份制商業銀行,提高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更是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農村;商業銀行;企業文化建設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商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為了適應這樣的變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獲得一席之地,獲得可持續發展,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就要轉變價值觀念和經營理念,結合實際建設先進、具有特色的企業文化,以對農村商業銀行的改革和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那么,在新形勢下,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應當如何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呢?下面結合實際對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在企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策略。

一、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精煉出的核心企業文化價值觀與農村股份制商業銀

行的發展戰略、經營宗旨等不相一致。不少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往往只是為了企業文化建設而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往往只是照搬照抄,尚不能夠結合銀行實際情況,不能夠在考慮銀行發展戰略、經營宗旨的基礎上對核心企業文化價值觀加以提煉和挖掘,且往往忽視對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日常經營管理活動中隱藏的優良傳統的挖掘,忽視發揚員工身上所具有的優良品質。在這樣情況下精煉出的企業核心文化價值觀將無法發揮其應用的作用,也很難被銀行員工所接受,不利于企業文化建設。

(二)企業文化推廣傳播力度不足。隨著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經營業績的不斷提升,為了提高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不少管理者都給予企業文化建設高度的重視,集思廣益,采取多項措施完善企業文化建設,提煉出了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核心價值理念,但是所提到的“企業文化建設”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書面上,真正落實到實處的卻極為少見,銀行員工對企業文化的內容也知之甚少,即使了解,也都對企業文化的真實含義缺乏認識,更談不上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和接受了。

(三)員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有待提高。不少員工對“企業文化建設”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總是可以從管理者講話中聽到“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樹立服務品牌……”,陌生是因為他們并不知道企業文化建設和他們平時工作有多大關系,也缺乏對企業文化建設重要性的正確認識。正因如此,使得他們不能夠意識到自己也需要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出一份力,導致他們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不高,這樣勢必對企業文化建設造成一定的阻礙作用。

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促進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

(一)結合實際,精煉出系統的、被員工認同的價值觀,以促進企業文化建設。要想精煉出系統的、被員工認同的價值觀,促進企業文化建設,就要考慮商業銀行的共性,也要考慮自身的個性,要對自身發展歷程、經營思想、企業文化建設現狀加以充分的了解。

(二)完善銀行規章制度,為企業文化建設提供可靠保證。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就要在抓住企業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并加以完善和創新,如管理辦法、道德行為準則、禮儀標準等,這樣可以為員工提供價值觀導向,對員工的行為加以有效的規范,促使員工在制度的制約和引領下,為客戶提供獨具特色的標準化服務,在日常行為準則中體現出企業核心價值理念,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為企業文化建設提供可靠保證。

(三)加大企業文化傳播和落實的力度,增加員工對企業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調動其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通過采取各種手段,如板報、宣傳欄、各種會議等向員工灌輸企業理念,增加員工對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企業文化的認識,同時注重樹立典型,利用榜樣的力量讓員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所倡導、推崇和追求的價值觀,促使人人都可以將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扎根于自己心中,并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此外,為了強化員工對核心價值理念的認識,規范員工的行為,還需要通過制定服務制度、獎懲制度來考察員工是否將掌握的價值理念落實到具體工作當中,如可以通過上述這些制度考察員工是否將“一切為了客戶,為了客戶的一切”的服務理念落實到平時的工作當中。

為了調動員工共同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給予員工更多的重視、關心和理解,注重為員工提供培訓、進修的機會,對激勵機制加以優化,合理分配福利待遇,以達到“用事業和感情留人”的效果,將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幅度提高起來。此外,鼓勵員工間相互合作、良性競爭,形成合作共事的人際關系,以增強員工的團隊合作意識,增強企業凝聚力,這樣有助于企業文化的建設。

總之,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面對體制改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要給予企業文化建設更多的重視,形成獨具特色的企業核心價值理念,以促進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靜.商業銀行企業文化建設與核心競爭力提升研究[J].商業時代,2013(09)81-82.

[2] 侯紅霞.農村商業銀行的企業文化建設探討[J].東方企業文化,2012(11)61-62.

商業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結構形態具有一般產業所具備的商業屬性,其核心要素包括生產者、生產過程和產品,就其所提供產品的性質而言,文化產業可以被理解為向消費者提供精神產品或服務的行業。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商業模式作為文化產業創造價值的核心邏輯,其重要作用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文化產業;商業模式;文化資本

Commercial Property and Business Model of Cultural Industry

CHEN Ya-min,LV Tian-p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ndong College of Economics,Jinan 250014,China)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 business model; cultural capital

商業模式是指一個企業在明確外部假設條件、內部資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企業自身、客戶、合作伙伴或利益相關者以及資源、流程、渠道和能力,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戰略意圖,同時也是實現價值的結構體系,以及制度安排的總體構造。由于文化產業兼具文化和商業雙重屬性,加之宏觀和微觀經濟環境不斷變化,因此不能簡單地將單一的特定商業模式應用于文化產業的所有行業,也不能保證某一特定的商業模式在各種條件下都能產生優異的價值結果。

一、文化產業的商業屬性

經濟是文化的基礎和源泉,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保證。隨著文化與經濟的相互融合日趨深入,經濟中的文化含量、文化中的經濟穿透力也在不斷提高。文化與經濟的互動一方面體現了經濟利益關系對文化價值觀念、人的行為方式、社會生活方式、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運行機制的影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和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目標、經濟結構、生產管理方式,及經濟制度市場機制的導向作用越來越強,經濟必須通過增加文化含量,發揮文化作用而不斷提升內在價值。

(一)作為商品的文化產品

文化產品是一種將抽象的文化轉化為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產品,這需要將內容的原創性與形式的變化性融入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之中,并依據經濟規律,通過一定的商業模式的運行,最終作為商品提供給消費者。顯然,這是一種利用文化資源和個人智能創造產值的過程。商品經濟的發展從生產方面表現為物質產品的豐富,從消費方面則首先表現為消費者收入的提高,收入的提高使得消費結構發生了改變及需求結構的變化,表現為物質產品效用的下降和文化產品效用的提高,人們更加注重對生活質量的追求,進而成為拉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根據馬斯洛理論,任何一種特定需求的強烈程度取決于它在需求層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層次需求的滿足程度。馬斯洛明確指出大多數人都存在著較高層次的需求,消費者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的滿足需要通過文化產品或者是產品中文化價值的消費來實現。文化產業不僅要嚴格地遵循市場逐利的原則,而且在創意上也會刻意迎合接受者的娛樂、消遣、宣泄功能等精神需求。文化產品具有喚起人們聯想愉快事物的能力,能夠與人們有情感連結,產生心靈層次的共鳴,從而使消費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一般而言,物質需求的滿足主要表現為注重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實用性,精神需求的消費更多地注重滿足情感需求和自我表現。隨著物質需求的逐漸飽和,交換價值或炫耀價值越來越擴展或放大,促成消費者運用商品的符號意義去表達社會角色認同,以及表達消費者的自我形象。消費者也會藉由具有符號、文化象征意義的文化產品建立自我形象,表現自我風格。消費者在文化產品的消費過程中可以獲得與自己的現實身份和生活方式迥然相異的獨特體驗,這種象征意義從強調物質功能為中心轉移到強調人的欲望為中心,又轉移到強調個人與小群體生活方式,最后轉移到強調在整個社會形態中物我一體的感覺,體驗著物品帶來的身份認同和彰顯社會等級的快感。

(二)作為資本的文化產品

文化是一種資本形式,文化與知識作為資本要素投入,通過與其它生產要素的有機配制,將提高產業投入要素的邊際效用,從而帶來效益的遞增。傳統經濟學一般不把文化因素作為生產要素納入到經濟發展的模型中,因為文化因素無論從其本質,還是從它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過程都存在一定的非理性。但隨著經濟文化的一體化程度不斷深化,學者們對文化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給出了新的解釋,如社會學家科爾曼對文化因素的作用給出了經典的分析,認為文化因素對于有效地轉化勞動、資本、自然這些物質資源以服務于人類的需求和欲望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從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的角度看,可以將文化因素視為一種“資本”,納入經濟發展的模型之中。

文化最早被視為資本,始于社會學之父孔德,在他的《社會政體體制》的第二章里,孔德提出當人類的產出高于消費時,一部分資本代代積累,并隨時空轉換為耐用性資本??椎吕^承了人類學寬泛意義上的“文化”概念,將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相互交融,這就是“文化資本”觀念的最初萌芽。[1]到20世紀,經過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的批判理論的復興,“文化資本”又一次受到人文科學的青睞。布爾迪厄借用政治經濟學術語“資本”,來揭示文化作為一種稀缺財富或資源的實質,在探討教育再生產、文化消費、趣味和社會等級的多篇論文和著作中多次提出“文化資本”的觀念,并不斷完善和深化這一概念的批判張力。

布爾迪厄認為文化積累、文化傳承和文化的再生產等智性實踐,同樣被還原為一種具有符號特征和自主邏輯的利益行為,和其他實踐類型一樣具有“資本”和權力積累的維度。在他的理論體系中,資本以四種基本形態存在: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和符號資本(symbolic capital)?!拔幕Y本”有三種存在形式:(1)主觀形態,以精神和身體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2)客觀形態,以文化商品的形態(圖片、書籍、詞典、工具和儀器等等)存在;(3)體制形態,如教育文憑,以文化資本的形式由權威機構授予,并成為一種具有保證性的資歷認證。[2]第一種存在形式指的是文化作為思想資源、智力資源的形式直接滲透、融入到經濟活動之中,以增加和體現文化附加值的形式將文化思想和智力智慧轉變為經濟價值。第二種指的是作為具體形式的文化產品,通過不斷滿足文化消費市場的多層次、多樣性的需求,使文化產品成為具有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特殊商品。例如戲劇、影視、繪畫、音樂、圖書等直接進入市場,運用現代市場經濟思想、市場經濟運營方式、現代文化生產方式,使傳統精神生產方式、體制等發生突破和改革,以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變。第三種指的是作為文化生產者的人才所具有的文化資質,包括他所具備的教育文憑、智力水平、創意才能以及科技手段等。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才層面上的文化資源是所有形式中最具潛質的文化資本。

并非所有的文化資源都能夠轉化為文化資本,只有進入現實公共文化生活和現實文化生產之中,文化資源才具有轉化為文化資本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必須經過創意策劃、內容生產、產品定位、市場營銷、消費體驗等過程,依靠生產企業、策劃公司、市場調研、咨詢評估、服務網點、行業協會、傳媒推薦等中介服務機構,將文化生產和文化服務最終變為文化消費和文化效益,從而擁有持續的開發價值和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拔幕Y本”理論開啟了對消費文化的研究,通過引入文化資本概念,可以使我們從社會學和經濟學視角來思考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和消費,也可以在經濟因素之外聯系社會階級或階層的文化實踐,從而對文化產業的性質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

(三)作為生產力的文化產品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贝撕?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把人類“文明的果實”稱作“已經獲得的生產力”,到晚年寫作《巴枯寧〈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一書摘要》時,更明確提出了“兩種生產力”的概念,即物質方面的生產力和精神方面的生產力[3]。馬克思關于“藝術生產”概念的提出,為文化產業的出現與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它使人們認識到藝術生產不僅能夠像精神生產那樣重視人們的精神需求,同時也能夠像物質生產那樣進行一種集約化、批量化生產,滿足人們的消費欲望,追逐巨大的商業利潤。雖然“藝術生產”不能完全代替文化生產,但其具有的物質性與精神性相統一的特點,對“文化生產”而言是通用的。

文化生產力就是創作和制造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并在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的循環中不斷得到實現和發展的能力。文化生產力具有雙重屬性。其一是商品屬性:大多數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欣賞活動,以商品形式進入流通領域,人們通過文化市場,運用貨幣交換,去獲取文化產品的保有權和文化藝術的欣賞權,文化產品既然成為商品,也必定擁有了與實物商品類似的生產方式,以流水生產線和高度專業化分工為標志的高度集約化生產方式,成為文化產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文化生產者也是通過市場的貨幣交換,有相應的價格管理,成本核算、盈利虧損、再生產等范疇,這就是文化生產力所具有的商品屬性。其二是精神屬性:文化生產力又不簡單地等同于物質生產力,因為文化產品作為精神生產的成果,除了具有商品屬性之外,還具有意識形態屬性。表現在:第一,它是為著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第二,它作用于人們的精神世界,表達著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意志、興趣、情操,從而影響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藝術觀。文化生產力的雙重屬性對應地引發出兩種不同的效益追求。作為商品,要求注重經濟效益,盡量地實現盈利;作為意識形態的載體,則要求講究社會效益,力求對社會、對民眾以至對政權,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文化產業的出現是文化產品現代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的要求。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生產主要以個人生產為主,效率低,產量低,文化產品的傳播也主要以生產者和傳播者自身作為產品的載體或媒介進行的,傳播范圍小、速度慢。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為觀念、符號和意義載體的文化產品在生產和傳播方面要求有著更快的速度和更廣的范圍。在經濟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物質產品效用的相對降低,使得人們有了對精神文化交流的更迫切的渴望,于是打著科學技術印記的生產工具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文化產品生產領域,從活字印刷術、機械印刷,再到今天的電子印刷術,科學技術在文化產品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產品的生產,使文化產品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傳播,也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了人的文化需求,實現了文化自身的目的。

二、文化產業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

具有商業屬性的文化產品必然要按照一定的商業模式運作才能獲得市場價值。商業模式是一種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關系的概念性戰略分析工具,用以闡明某個特定實體的商業邏輯。它包括一個企業所能為客戶提供的價值、產品的消費者目標群體、產品的生產、營銷和管理的過程、企業的內部組織結構、合作伙伴網絡以及借以實現這一價值并產生可持續盈利收入的一系列要素。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依靠引入商業模式來保持文化產業生存和發展的活力是極其重要的。盡管商業模式是一種簡化的商業邏輯,人們仍然可以通過其中一些主要的元素來描述這種邏輯,以了解文化產業商業模式的構成。

(一)價值主張

即文化企業通過其產品和服務所能向消費者提供的價值,價值主張明確了公司對消費者的實用意義,成功的商業模式要能提供獨特的價值主張,有時候這個獨特的價值可能是新的思想,而更多的時候它往往是產品和服務獨特性的組合。這種組合要么可以向客戶提供某種獨特的價值,要么使得客戶能用更低的價格獲得同樣的利益或者用同樣的價格獲得更多的利益。企業要將自己的核心認同和價值觀有效的傳達給消費者,需要首先確立一個價值主張,企業的一切傳播和營銷活動必須圍繞價值主張來進行。在產品同質化日趨嚴重的今天,關鍵在于尋找不同于甚至于優越于同類產品的利益點,合理構建、妥善傳遞的價值主張可以對企業戰略和業績做出重大貢獻,僅僅確立一個有效的價值主張還不夠,企業必須能夠展示和證明自己的價值主張。制定合理的價值主張有助于公司抓住工作重點,集中精力向客戶推出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價值主張的確立,既能為公司的產品生產提供一盞指路明燈,又能為創造卓越業績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消費者目標群體

即文化產品所針對的消費者群體。所謂目標群體一定具有某些共性,從而使文化企業能夠針對這些共性創造價值,定義消費者群體的過程也被稱為市場劃分,它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動機、購買行為的多元性和差異性來劃分的,是基于“分眾營銷”的核心理念而設計的。也就是說,它是面向一個特定的、有清晰特征的人群制定戰略,而這個人群恰恰是某些商品與品牌的主力或重度消費群。分眾營銷的核心要點是“精確”、“細分”、“實效”,它不試圖占領所有的目標消費群體,不試圖生產目標消費者需要的所有產品,不試圖進入所有傳統的產品渠道,不試圖制定細分目標消費者所不能承受的價格,不試圖用廣泛撒網的傳播促銷方式讓所有人知道。通過分眾營銷,一改以往那種大眾化的營銷方式,企業只使用特定目標群體最容易接受的術語、最方便的信息接受渠道、最易接受的廣告傳播方式以及最恰當的產品開發推廣模式,通過提煉產品的差異化訴求,制定分眾化價格,力求以最少的投入、最精確地命中目標群體,并因此來達成銷售的穩定增長。

(三)分銷渠道與合作伙伴網絡

分銷渠道即文化企業用來接觸消費者的各種途徑,它涉及到公司的分銷策略和市場競爭力,合作伙伴網絡即公司同其他公司之間為了有效地提供價值并完成其商業過程而形成的合作關系網絡。由于多年生存在市場經濟制度下,發達國家已經能夠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形成了一套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成熟的市場運作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眾多的文化產品經營機構。

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同樣非常重視建立廣泛的合作伙伴網絡,這也是產業實力的綜合體現。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下,隨之而來的是國際化的物流態勢,因為發達國家文化市場狹小,文化產業規模巨大,因此,文化產業集團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培養起了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對海外文化市場的爭奪能力。

(四)價值配置與核心能力

即公司執行其商業模式所進行的資源和活動的配置以及所需的能力和資格。它包括企業所擁有的產品資源、資本資源以及人力資源等在生產、管理以及整個商業模式運行過程中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在這個配置過程中,由于每個企業所掌握的資源不同,配置的效果也就不同,鎖定價值管理與持續能力資源和活動的配置是文化產業不可忽視的,這是商業操作能力的表現。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來看,最主要的是創意人才的管理,因為在創意為王的文化產業中,創意人才是最有價值的資源。其次,資本的資源也非常重要。我國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文化產業組織化、集約化經營的水平和規模上。中國文化產業組織化、集約化程度低,規模小,從企業的微觀層面來看,中外文化企業之間資金實力的差距和獲利能力上的差距也是巨大的,要縮小這一差距,就要逐步形成以政府資金為引導、以企業投入為基礎、以銀行信貸和民間資金為主體、以股市融資和境外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

在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中,成本結構、盈利模式、管理構架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們通常體現在商業模式的具體設計與運行過程中。

三、文化產業商業模式的設計及運行

一個商業模式是對一個企業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是對其主要活動的提綱挈領的概括,它描述了企業的產品、服務、客戶市場以及業務流程,提供了有關企業如何組織以及創收和盈利的信息。商業模式的設計極為重要,是應該在項目啟動之初就精心做好的,同時它也是一個隨時間和環境變化需要不斷調整和創新的戰略層面的架構。有了商業模式后,執行層面的團隊、經驗、控制、調整也同樣重要,因為模式是靠人想出來,并要人去運作實現。每一次商業模式的革新都能給公司帶來一定時間內的競爭優勢,但隨著消費者的價值取向從一個方面轉移到另一個方面,企業必須不斷調整它的商業模式,一個企業的成敗與否最終取決于它的商業設計是否符合了消費者的優先需求。

商業模式的設計必須以上述五大要素的某一至兩個要素為核心,五大要素相互協同,成為一個完善的價值創造系統。通常來說,商業模式的設計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確定公司或產品的價值目標

成功的商業模式所設定的價值目標一定是顧客價值最大化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結合點,它要求一要針對目標顧客的需求偏好,二要為目標顧客創造價值,三要為企業創造價值。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傳遞是企業把產品和服務傳遞給目標客戶的分銷和傳播活動,目的是便于目標客戶方便地購買和了解公司的產品或服務。

(二)明確消費者目標群體

設計商業模式的時候,首先需要分析顧客需求,目的就是要為產品尋找能夠比較容易呈現價值的顧客群。一般來說企業贏利的難度并非在技術與產品端,而主要還是在顧客端。有時縱然是把握好企業顧客的一點點需求,也可能產生巨大的顧客價值。如果商業模式無法找到相對明確的顧客需求,是導致商業行為失敗的首要原因,那么企業將會遭遇無法創造利潤的潛在風險。

(三)構筑商業模式內部運作體系

商業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在于合理規劃企業內部運作體系,就是將商業模式分解為業務單元和具體的流程,這是商業模式設計與完善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要素的合理配置:組織與機制、技術與裝備、生產運作、資本運作、供應與物流、信息、人力資源等。這些內部運作活動可以清楚地規定企業內部運作的成本及其結構以及計劃實現的利潤目標。

(四)構筑商業模式外部運作體系

商業模式外部運作體系即企業向顧客供應產品和傳遞產品信息的渠道,是商業模式得以正常運作必不可少部分,這里設計的重點是分銷渠道和合作伙伴網絡。

(五)建立有效保護利潤的制度屏障

這是指企業為防止競爭者掠奪本企業的目標客戶,保護利潤不流失而采取的戰略控制手段。比較有效的制度屏障主要有建立行業標準、控制產業價值鏈、行業領導地位、獨特的企業文化、良好的客戶關系、品牌、版權、專利等。

有了上述各種要素的保證之后,商業模式就可以具體實施了。在實踐的過程中,某些環節也許會因為市場的變化而發生故障,這就需要對商業模式的運行環境重新分析,改變組織結構、流程、思維和公司的信息系統等,這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這個時間的長短取決于轉變程度的大小。商業模式是一種企業創造利潤的思維方式,它有許多不同的原型,企業可以從中選擇一種方式,也可以將多種模式組合在一起,企業的主導思維架構將是決定商業模式的主要因素。許多技術創新面對的是一種不確定性極高的未來環境,而市場信息也無法全盤取得。因此,沒有一個商業模式能確保未來利潤一定會被實現,也沒有所謂最佳的商業模式。在設計與執行商業模式的時候,一定要保持一種彈性的心態,也就是說,商業模式的內涵需要因應環境變動,在設計時就應該留有一定的可變余地,運行時更應該順勢而變。

參考文獻:

[1] 古德納.知識分子的未來與新階級的興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29.

[2] 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3.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責任編輯:席曉虹)

商業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科技不斷進步,藝術產業化也越來越得到重視,此時,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藝術管理應運而生。而劇院管理恰恰成為了藝術管理的表現方式之一,也為了保障劇院能夠得到有效的利用,本文將劇院管理與藝術管理的關系分析并融合,從而了解到在劇院中藝術管理會發揮哪些作用以及藝術管理對劇院產生的意義。

關鍵詞:藝術管理 劇場管理 作用

魯迅曾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币婚T學科必有其逐步發展積累到成熟的過程?!本湍壳皝砜此囆g管理作為新興學科還未得到極大的重視,藝術一直以來被大眾認為只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很少關注到它其他部分,例如藝術的銷售及供求等方面。藝術管理本就是一場理性與感性的碰撞。藝術管理學科的出現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藝術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藝事業發展規律的需要。由于我國市場的多樣性,據市場需求進行調整,藝術管理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藝術作品的商業化以及藝術創作的產業化。藝術管理活動借助藝術知識,方法和手段創造某種產品、工具或環境等審美意識物質化的功能形態,由此體現出藝術的一面。

一、 藝術管理的學科發展

藝術管理在特定的環境下,由藝術管理者對其所擁有的人力資源、知識儲備、財力物力資源進行有效地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此來實現目標的具體過程。藝術管理隸屬的范圍比較廣,包括管理體制,也有藝術供求及藝術銷售等。除此之外,由此延伸出的管理方式,管理人才以及技巧也屬于范圍內。藝術管理主要是在藝術家和受眾群體之間搭建一種隱形橋梁,使兩者能夠有效地連在一起,最終目的是要促進藝術的發展并被大眾所接受的藝術形式。

藝術管理的最初,始于美國在1909年成立的新劇院,建立時間不長,因其營利較少以及劇作家不愿提供劇本等諸多問題而無奈倒閉。新劇院的失敗給我們留下不少的經驗教訓,想要經營好劇院不是只有金錢和夢想就能成功的。非營利性戲劇起源于20世紀六十年代,這一戲劇體系是美國藝術管理的主流模式,距今也不過五十年左右。1966年,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成立了研究生劇團管理專業,西方誕生了第一個藝術管理專業。而藝術管理專業在中國起步較晚,正處于探索發展階段近年來,各大高校紛紛設立藝術管理的專業,并逐漸重視這一學科未來的發展前景。

藝術管理與劇院之間是存在耦合關系的,在劇院中上演什么類型的劇目,劇目能給予觀眾什么樣的內容,傳播什么樣的文化內涵。決定劇場管理者自身所要必備哪些素質需要了解這些問題。劇場管理者不是只會管理學問題就可以勝任的,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的同時加上有管理知識的全面型人才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劇院管理者。管理和統籌劇場的全年預算、管理經費、劇場工作人員的管理分工等工作是作為管理者必須要會的。集管理學理論、經濟政治、心理、教育等多方面內容的綜合性學科藝術管理,這與單純的學術研究或是藝術創作有很大的區別,所以管理者一定要具備相應的經營管理才能方可勝任這份工作。

二、藝術管理在劇院中的作用

1.我國劇院管理的類型

(1)自營型管理模式

也就是說劇場的所屬人同時也是劇院的經營管理者。在這種管理模式下,都是由所屬人自主經營管理,安排劇場的演出劇目以及演員等相關事務。收入的來源也都是通過出租劇場從中賺取租金而來的。目前來看,這種類型的劇院在我國屬于少數,一般是傳統的老劇院,除此之外此類劇場受到政府財政撥款扶持的較多,但是從劇場經營的業績利潤來看普遍不被看好。

(2)尋找專業的管理公司對劇院進行管理的模式

劇場的所屬者把劇場的管理問題全交給專業的管理團隊。在劇場的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管理團隊負責對劇場的演出劇目以及工作人員進行管理。劇場的盈利雙方按照擬好的方案交由劇場所屬人。

(3)劇場合作經營的管理模式

目前來看,這種劇場的經營管理模式更為常見,也可以說是,是當前所有劇場中主要的模式,劇場的所屬者與管理公司合作并協商好劇場的管理模式,就是劇場所屬者提供劇場演出的場地,而專業的管理公司則提供管理演出的資源以及劇目的相關管理工作,雙方按照最終將所有盈利協商比例進行再分配。

(4)委托專業的管理公司對劇場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的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并不是很常見,這種模式意味著劇場的所屬者擁有整個劇院的經營權與所有權,然后委托專業的管理公司對劇場的工作人員一對一進行崗位培訓并培養相關技能,雙方簽訂合同,管理公司要為劇場輸入專業優秀的戲劇劇院管理人才。此種模式下,劇場所屬者能夠掌握到更多的權利。

2.劇院發展中藝術管理的重要性

(1)提升劇院的文化素養

在素質教育中藝術方面開始被關注,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表現方式藝術管理這一學科也得到更多的重視,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傳播的方面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作為藝術演出的場所之一的劇場為藝術文化的成長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在藝術產業化不斷前進的道路上,根據目前的發展狀態來看,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還需要以藝術傳播的方式繼續下去,在此同時藝術管理也在不斷發展完善。通過藝術管理的專業方式可以體會到藝術管理的重要性。運用這種傳播方式會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的魅力,從而通過劇場演出的方法來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使得藝術文化的發展得以提升,通過藝術管理的方法使劇場戲劇的影響力有所提高,對文化素養上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2)尋求藝術文化的發展

探究怎樣使藝術文化的傳播發展有所保障、在不同區域不同時間傳播發展藝術文化要如何實現的問題成為藝術管理的又一重要作用。演出場所對戲劇劇院來說是主要目標,劇院之間缺乏互動溝通會加大某種文化形式的衰敗,一些文化形式在長期得不到關注的情況下漸漸會走向消逝,服務于人是藝術文化的最終目的,一旦缺少關注,那這種藝術文化的形式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F今大型的戲劇劇院大多保持著單一的藝術形式,長此以往難以發展?,F階段的問題是指怎樣能完全發揮藝術文化的社會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必須要重視起來的就是藝術文化中的社會作用。整體來說,人們關注的重點是藝術文化的價值與其所適用的范圍。專業的藝術文化管理可以把藝術的觀賞性充分發揮出來,關于社會文化的傳播有促進作用,劇院之間的文化交流增多,同時可以將藝術文化融合創新發展劇院之間共享藝術資源。

(3)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的傳播

為構建和諧社會積極響應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的同時,要將社會主義文化和諧這一主要觀點結合到傳播藝術文化中,在劇院的發展過程中需要與主流文化融合,加強藝術管理的專業性。藝術管理在把握藝術文化的傳播方向上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通過藝術管理的方式刪除低俗不好的藝術文化,在傳播藝術文化時避免出現較為偏失的信仰和道德等問題。要做到真正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的藝術文化,必不可缺的就是藝術管理。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前提下,運用藝術管理將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新內容、新思想融入到管理中,進而通過藝術管理將藝術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有效融合,從而積極發展藝術文化的傳播。

三、劇院未來的發展前景

藝術管理可增強人才的全面發展?,F在戲劇劇院中的管理問題得到了更多的重視,我們發現在對戲劇劇院的管理現狀分析的時候,戲劇劇院中對于人才的管理問題不夠重視,雖然各崗位的管理人員都有設立,但從劇院的長遠發展看,人員整體藝術素養偏低成為了不利的因素之重。管理人員應該強化個人能力,不斷學習提升綜合素質,更好地完成藝術管理工作。因此,追求劇院的長久發展就必須合理進行藝術管理,重新審視劇院的管理人員配置,進行相關培訓提高人員的藝術能力,力求管理人員在管理和藝術兩方面的全面發展。劇院在發展過程中,要定制屬于劇院的獨立發展方案,無論是劇院的整體盈利問題,還是人員配置等其他問題,都要將符合劇院自身實際情況與現今發展方向相結合。讓劇院能夠最大化的發揮出藝術文化的傳播與推廣作用。

定制劇院管理的相關規范措施,低俗的文化會危害青少年的成長,所以在傳播藝術文化的時候要考慮對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不能對大眾造成不好的影響。而藝術管理的作用正表現在可以幫助劇院過濾不好的文化,有利于劇院的規范與管理,在發展過程中保障劇院的文化大方向不會走下坡路,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通過藝術管理的方式將新媒體運用到劇院中,可同時媒體傳播的方式提高劇院的知名度,并通過網絡平臺探尋大眾所喜歡的戲劇方向,從而配合大眾想法定制劇院的演出劇目。

保障戲劇劇院多樣化發展,時刻緊跟市場變化,市場的需求決定了藝術文化行業的發展方向,劇院的發展更是如此,劇院如何發展取決于市場文化的需要,現發達國家文化與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成正比趨勢,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程度還略低與發達國家。在時代背景不斷變換的條件下,藝術管理要具備前瞻性,可以快速地接收到超前的文化理念,并且要具有創新性,從不同角度分析問藝術文化,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從中獲得對藝術文化傳播和發展的獨特方案。因此加強藝術管理成為一種必要的趨勢,應用藝術管理可以準確的把握市場的需求,繼續定制符合我國文化市場需求的發展策略,優化演出節目要以哪種藝術表現形式出現,促進全方位發展劇院以此達到文化傳播的效果與經濟效益的提升。

當今中國文化藝術處于蓬勃發展的時代,藝術管理和劇院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而且劇院的發展離不開專業化的藝術管理,合理地將藝術管理應用于劇院的發展中無疑是提高劇院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蔡丹妮.藝術劇院創新藝術管理模式的分析與闡述[J].大眾文藝,2016 (23).

[2]吳利軍.探析藝術管理在劇場管理中的體現[J].藝苑,2015 (1).

[3]王次炤.一部值得推廣的劇院運行管理巨作——陳平《劇院運營管理——國家大劇院模式構建》[J].人民音樂,2015(11).

商業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商業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隨著商品交換的產生而產生,與商業實踐相始終,迄今已有悠久的歷史。而作為現代的一個專門學科的建立,則還僅僅只有短暫的不到20年的時間,是一門很年輕的學科。商業文化不僅積極影響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而且關系到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因此,關注和推進商業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上一篇:快餐文化論文下一篇:酒店文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