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專業博士論文范文

2023-04-06

專業博士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留學生培養 博士培養 國際化教育 通信學科教育

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的推動和高校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來華就讀的留學生逐漸增多。官方統計數據表明[1],2015年全國來華留學生總數達39萬人,涉及高校、科研院所811家,其中博士留學生14,367人,占學生總數的3.6%。博士留學生教育屬于留學生學歷教育中的最高階段,博士學習期間強調研究的創新性,博士生經過了碩士階段的科研訓練,具備了一定的科研基礎,而且他們年富力強,思維活躍,沒有繁雜的社會事務,可以專注于科研,是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通過博士留學生的培養,在形成優質資源的同時,可提高學校的國際知名度,吸引更多優質國際生源,形成一種優質生源與學校國際聲譽的良性循環,這是建設一流大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我國的博士留學生教育起步較晚,同時我國屬于非移民國家,與歐美多數國家相比,有著更加嚴格的移民政策,因此,中國博士層次的留學生教育規模遠小于歐美發達國家[2];目前,從國家到高校,針對博士留學生的教育和管理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在博士留學生的教學、科研及學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博士留學生培養中具有共性。針對這系列問題,學者與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了調查與研究,形成了多篇研究報告與文獻[2-7]。然而,目前為止,并沒有專門針對通信與電子信息專業博士留學生培養中出現的問題提供有效的解決思路。本文以重慶郵電大學博士留學生培養為例,探討通信行業博士留學生培養的背景、存在的問題、解決思路等,供廣大學者參考。

通信與電子信息專業博士留學生教育對于推動通信與信息工程專業高等教育和科技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 重慶郵電大學通信專業博士留學生培養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如英文授課的高級專業課開課不足, 國際化核心課程建設滯后和博士留學生教學管理經驗相對不足等。為此, 要提高博士留學生培養質量, 應建立適應國際化教育的師資隊伍、使留學生招生"質"與"量"并重、加強國際化核心課程建設、提高專職管理人員的水平以及進一步總結博士留學生成才過程中的經驗。

一、培養通信學科博士留學生的意義

引進博士留學生是學校高水平科研發展的需要。首先,從目前國內外科學研究的經驗來看,世界一流的大學往往用于國際化的研究團隊;以麻省理工大學通信與網絡研究所為例,該所九名在讀研究生分別來自六個不同國家。博士留學生在麻省理工學習期間,可以通過與不同文化、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交流,實現互利互惠,避免閉門造車,有利于高水平學術的發展。另外,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提升以及行業需求,具有優秀科研潛力的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往往選擇了國際一流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深造,引進高水平國際留學生可以彌補本地優秀生源不足的問題。

培養博士留學生是我國通信行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需要。我國通信行業目前在國際市場擁有一席之地,除了中國自己的國際化人才,企業也招聘了海外人士從事市場發開、運行維護、技術研發等工作。以華為為例,2015年華為擁有17萬員工在全球170多個國家開展了電訊業務,其中海外市場員工本地化超過75%[8]。然而,這些國際技術人員并不一定完全了解我國國情與企業文化,融入企業需要一定的過程;通信行業急需熟悉國內與國際文化理念與商業規則的人才。通過培養博士留學生,我們可以為我國企業提供了解中國、具有國際視野、熟悉當地市場、會獨立解決科學問題的國際化人才。

國際化的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綜合教學科研實力的體現。推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英國創造了穩定的外匯收入;美國推行高等教育國際化,提升了其科技水平;澳大利亞在國際化的高等教育中獲得了高素質的移民。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中不僅實現了外匯、科技、移民等收益,更能展現綜合國力,提升該國的世界大家庭的影響力,為人類文明做出突出的貢獻。

二、通信學科博士留學生培養問題

本文主要從重慶郵電大學通信學科博士留學生培養上的問題進行探討。

其一,重慶郵電大學留學生規模與導致英文授課的專業課開課不足。我們目前留學生規模較小,還沒有達到開設專業課的人數要求。一些專業課只有一名學生需要上課,而為此專門開設一門英文課程會浪費大量的教學資源。由于語言問題,留學生亦不能參加中文授課課程的學習。這是學生對專業知識需求與教學資源之間的矛盾。

其二,我校國際化核心課程建設滯后,制約留學生教育發展。博士留學生教育應該具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我校在博士階段的核心課程建設上相對落后,課程設置跟不上國際化發展的要求。為了滿足培養方案要求,某留學生參加了英文授課的《通信原理》本科專業課程的學習,知識深度不能滿足博士研究生要求,學生感覺學起來很輕松,課后需要自己尋找一些專業書籍進行深入學習。這是學生對國際化課程的需求與課程設置之間的矛盾。

其三,留學生情況復雜、個體素質不一。由于博士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他們的基礎知識、科研能力、個人素質都有差異;一套統一的培養方案與要求不能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這往往將博士培養由培養具有獨立科研能力的博士生轉變為了培養滿足"技術通用指標"的人。這是個人需求與通用要求之間的矛盾。

三、通信學科博士培養解決辦法

針對重慶郵電大學通信學科博士留學生培養的問題,我們簡單談談可行的解決辦法。

(一)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利用"慕課"等現代教學方式解決專業課不足的問題。

專業課開設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具有國際化教育能力的專業教師不足的問題。主要的解決辦法有:“走出去”與“請進來”。第一,“走出去”:我們要充分利用國家部委與重慶市各類人才基金、人才項目和校際交流等機會,有計劃地分批選派教師出國進修、講學、訪問或短期交流。另外,學??梢怨膭罱處焻⒓痈黝悋H學術會議或承辦國際學術會議。“請進來”:引進海外優秀人士來校任教,促進教師來源的國際化。招聘國外專家、學者、教師長期授課或短期訪問或講學,聘請著名學者為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招聘國外大學畢業的優秀碩士、博士任教。

其次,對于短期內無法解決國際化教學的專業課程,我們可以推廣使用“慕課”等遠程教育手段,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安排高年級的學生或新進教師輔導學生功課,達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二)加強國際化核心課程建設

在國際化核心課程建設上,我們應當選擇具有開放性和通用性的課程,大力引進國外優質原版教材,學習國外優秀教學方法;有條件的,可以與國外大學共建課程,課程信息與國際接軌。利用開放性課程資源,將國外優秀課程資源與學校共享。與國外兄弟院校建立學費互認機制,可以推廣學生選修跨校、跨國課程。適時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發揮任課老師的作用,主動增加國際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動有特色高水平國際化核心課程建設。

在教學上,要求教師全英語講授專業課。任課教師要注意教學內容安排,保證授課內容具有國際視野與理念。在教學方法上,任課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法,增加啟發式、研討式、開放式等教學方法,注重教與學的互動,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教學評價方面,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著重考核和評價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實踐能力。注意總結教學過程中累計的經驗與收獲。

(三)推廣個性化教育與針對性教育

在博士留學生培養中,注意推廣個性化教育,針對學生的需求定制開發符合個人發展的培養方案,避免機械式的培養模式。要求注意博士教育與其他階段教育的不同,在博士學習的不同階段,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測試、考核與診斷,綜合分析學生的潛質特征與自我價值傾向,結合現階段學生個人能力與目標要求,與學生一起對培養方案進行研究與分析,量身定制教育目標、教育計劃、輔導方案和學習管理規則,并將培養方案提交給相關管理人員備案審查。通過個性化定制的學習方法、知識培養體系、管理規則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資源,從潛能開發、素養教育、科研培養、能力構建、通識教育和身心健康等多方面,對博士留學生的工作態度、學術道德、個人情操、學術構建、思維與動手能力、創新力、技能與經驗累計等展開教育和培養。

四、總結

教育國際化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時代潮流,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培養具有國際化人才的必然選擇。作為學歷培養的最高階段,博士留學生的培養是一個高等學府綜合實力重要體現之一。高校立足通信行業,為祖國輸送了千千萬萬通信學子;面對教育與通信產業國際化的大趨勢,應繼續加強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工作,學習國外優秀大學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我國通信行業博士留學生的教育水平,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提供智力支持與科技保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5年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發布[EB/OL].Beijing:(201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 7/201604/t20160414_238263.html.

[2]沈文欽,王傳毅,金帷.博士生跨國學位流動的國際趨勢與政策動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6, 37(3):46-55.

[3]文雯,王朝霞,陳強.來華留學研究生學習經歷和滿意度的實證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4,1(10):55-62.

[4]黃海,陳坤艷.航天學科留學研究生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9,22:39-45.

[5]張憲國,林承焰,盧虎勝等.提高石油專業博士留學生培養質量的探索[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8):100-104.

[6]張昕宇.關于來華留學研究生培養若干問題的探討[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13,23(3):73-75.

[7]鄭剛.新世紀來華留學研究生教育發展現狀及其改善[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01(01):57-62.

[8]HUAWEI.Huawei Annual Report 2015[R].Shenzhen:2016.

專業博士論文范文第2篇

一、健全篩選匹配機制,構建高性能團隊

我院首先對博士進行檔案歸類整理,結合面談對博士的思想政治素質、性格,專業技能以及管理能力進行考核和評估,選擇合適的博士作為備選,按照專業方向及特長與相關專業班級做配對,更加充分的發揮其各方面的優勢。

二、政治輔導員與專業輔導員優勢互補,搭建高效率育人平臺

政治輔導員具有思想政治基礎扎實,管理經驗豐富,管理時間充裕等明顯優勢,在學生日常管理中,政治輔導員主要引導學生適應大學環境,包括生活、學習環境,輔助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規劃未來的發展之路[2];而博士具有專業理論基礎扎實、創新能力強等明顯優勢,在指導學生的學習行為(包括方法、態度)等方面可發揮所長,兩部分力量相結合發揮協同作用。

三、完善管理制度,將專業輔導員工作納入學生工作管理體系

對博士帶班情況進行量化考核,考核情況納入年終績效;每個月學院組織督促小組檢查了解專業輔導員帶班情況,并將情況及時上報學院;每學期末針對班級本學期學習情況組織情況通報和交流會;對帶班情況良好,切實促進班級學風、提升班級成績并有成果、有創新的博士老師給予表彰,以此鼓勵博士在專業輔導員的工作中更好的發揮專長。

四、作為專業輔導員,博士的主要優勢

博士這個身份在本科學生中本身就是一個招牌,從自身角度本身就重視自身的學習,同學們自然而然就會以之為榜樣,努力學習,形成良好的學風。

我院在選擇博士配對班級時,側重于專業對口,所以博士通常都有承擔配對班級的專業課程,這樣一來,他們既擔任班級專業輔導員,又擔負班級授課任務,在一定程度上又拉近了和同學的距離,實現課+堂內和課堂外知識的對接,能夠建立完善的引導體系。課上,作為班級專業輔導員,主觀上就會更加嚴格要求;課下,因為博士具有較強的專業優勢,對本學科、本領域的科研前沿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教育和指導,從專業的角度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實踐、論文寫作指導、參加學術科技競賽等,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在升學方面,博士能夠在平時班會介紹相關領域影響力大的學校以及備考研究生的相關重點、注意事項等。在平時的學習中根植考研的思想,樹立考研的信心;在就業方面:博士因為科研因素,大多對所學領域的知名企業有所了解,可為學生的就業做推薦或指導。

五、博士擔任班級專業輔導員對博士職業發展有益

博士經過長時間的求學經歷,有部分博士在授課過程中會忽視普通本科學生的接受能力,造成授課成效不佳,而通常情況下大學課后學生與授課老師直接的交流不多,如果博士擔任班級專業輔導員,可以讓博士更好的和學生無縫溝通,緊跟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的變化,在與學生的溝通中更深入的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疑慮,在將來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和素材,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3]。

六、博士擔任班級專業輔導員對班級管理有益

有了博士擔任班級專業輔導員,能夠從專業的方面幫助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專業方向,未來就業趨勢等,從一個方面維護了班級穩定。也幫助政治輔導員承擔了班級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工作任務,政治輔導員能夠分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思想和生活上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解決了輔導員管理面廣,力不從心的現狀。從學生的角度看,專業方面的知識可以咨詢專業輔導員,能夠得到更加準確的信息,得到更加專業的建議;思想上、生活上的問題找政治輔導員,能夠的到更加細致的指導和幫助。

七、結語

輔導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輔導員隊伍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戰略任務。博士擔任班級專業輔導員的工作上尚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博士如何在科研、教學以及班級專業輔導員的工作中做好平衡;班級政治輔導員與專業輔導員之間如何做到配合默契,等等。但我們堅信:只要目標正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摸索中前進,逐步修正和健全相關制度,將會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快速、持續、健康的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丁建國,吳湘鋒,劉海寧.高校中博士兼職輔導員工作的時間與探索[J].文教資料,2013(22):82-83.

[2]王文杰,彭凌云,董靜.博士教師從事新生輔導工作模式的時間與研究[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2009,11:534-537.

專業博士論文范文第3篇

植物學研究的對象是整個植物界, 其主要任務是認識和揭示植物界所存在的各種層次的生命活動的客觀規律, 為解決廣泛的應用問題提供基本理論和方法。植物學專業屬于理學類專業, 但大多分布于農科和林科院校中, 其培養要求與這些院校的主要專業有較大差異。由于目前該學科博士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規范化管理方案及模式尚未形成, 系統研究和探索植物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規格、模式和方案, 對于培養一大批強能力高素質的復合型高級人才, 加快植物學專業學科發展, 提高我國植物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的創新素質,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創新型博士研究生需具備的基本素質

首先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這對其整個培養過程起基本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時要實事求是, 確保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F在一些研究生的心態浮躁, 急功近利, 不惜冒險在學術上弄虛作假, 甚至剽竊他人作品。作為創新型人才一定要先端正學術態度,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價值觀。

其次, 創新往往意味著要擔一定的風險, 其過程也比一般的研究要艱苦, 所以作為創新型人才一定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要具備堅忍不拔、十年磨一劍的堅強毅力。學習的目的在于求知, 而知識的獲取與探索卻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逐漸積累的過程。因此, 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有恒心和毅力, 同時需潛心思考、全身心地投入。

第三, 研究生應有對本學科有強烈的興趣, 只有對所研究的課題有興趣才會有研究的熱情, 才會主動對課題進行深入、透徹的鉆研。人們常說:興趣是成功的一半,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 才會對研究對象及過程表現出欲望和創作的沖動。

第四, 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 同時還要有善于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勤于總結的良好習慣。只有這樣, 才會逐步形成善于觀察、分析問題的習慣, 才會有敏銳的觀察力, 才能夠發現重大問題, 準確把握科技發展趨勢, 及時發現他人沒有發現的東西。

第五, 要有挑戰權威的精神和寬廣的胸懷。要具有敢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勇氣, 勇于發表自己的不同學術見解, 挑戰學術上的權威。同時, 寬廣的胸懷是成就一番事業的基本素質, 是合作精神和創新團隊形成的基本前提。

2 現階段我國研究生培養質量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 重點發展高等教育, 特別是優先發展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養研究生創新人才已成為社會的共識, 但這方面也存在較多的問題。錢學森曾經對前來探望他的溫家寶總理坦誠建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 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 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盡管一些大學也在摸索自己的新方法和思路, 例如, 清華大學在全國率先提出了“本科生教育為基礎、研究生教育為龍頭、博士生教育為標志”辦學的理念, 為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開拓了新的思路。但是, 國內高校的發展仍存在著較大的區域性差異。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模式使我國的教育過分追求形式的統一, 造成課程老化, 教育與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脫節的不利局面。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仍存在著諸如教學仍以課堂講授為主、忽視對研究生能力培養和思維方法的傳授、研究生的研究領域僅僅局限于導師自己的研究方向, 學生之間缺乏學術交流, 學生創新能力差等許多問題。為此, 開展植物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規格、模式、方案的研究與實踐勢在必行。有學者將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不強概括為“四個簡單”:簡單移植, 只是對他人方法的應用和重復;簡單揭示表面現象, 沒有深入研究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聯系;簡單延伸, 只是進一步證實他人的工作;簡單推理, 只是采用一定的實驗證實己知的結論。比較深刻地指出了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現實。我校作為一所省屬高等農業院校, 與綜合性大學相比在植物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方面有著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那么如何揚長避短, 利用農林院校的優勢來為培養創新型植物學博士研究生服務就顯得至關重要。

3 創新型植物學博士研究生培養的途徑

(1) 加強導師作用, 營造寬松的學術氛圍。

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與導師密切相關, 能否培養出創新型的研究生, 導師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注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開放性, 組建具有創新性的師資隊伍。研究生導師自己要具有創新精神, 要能夠大膽改革實踐, 同時又要掌握和善于運用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方法與策略, 使他們在研究過程中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 進行質疑、探索, 且通過多種實踐研究來逐步培養、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接觸到某一研究領域, 學生的創新意識往往處于潛在狀態和萌芽狀態, 需要不斷挖掘, 少數學生的創新精神比較明顯和突出, 這就需要導師能及時發現這些特點, 因勢利導, 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其創造力和想象力, 并給予其充分發揮的環境和空間, 給年輕的研究生們提供了充分的學術權利, 努力營造非常民主的學術氛圍, 學生們可以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學術見解, 鼓勵學生挑戰學術權威, 促使其形成獨特的個性和創造素養。錢學森晚年多次說過, 要敢于培養年輕人挑戰權威才行啊, “學術權威把著位置, 他往那兒一坐, 旁邊的人都不敢說話了”。

(2) 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具體情況, 從研究生課程開設的種類與分布、課時、學分、上課形式、考試方式等方面進行綜合設計, 并營造寬松和諧的學術環境, 及時評估和篩選課程。在教學方法改革上下功夫, 使研究生教學從單向的知識灌輸轉變為雙向的學習交流, 以靈活多樣的學習和訓練方式增強學生的適應性, 特別要通過一定數量和難度的科研項目, 讓他們從“實戰”中增長才干及創新意識。為了滿足知識經濟對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 我們應把握此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進行學科專業目錄調整的契機, 大膽將有關學科運行合并、調整, 同時建立新的具有較寬知識面的課程體系, 進一步完善方案。博士生課程設置要注意綜合性、前沿性與交叉性, 培養方案和專業學位選課要有更多的靈活性, 鼓勵博士生跨學科聽課、選題, 在培養中應改變過去那種重群體輕個體的模式, 注重博士生的個性培養、能力培養, 突出創新意識培養。

(3) 加強研究生個性化的培養。

合理安排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的比例, 給研究生留有根據自身的側重點和興趣發展的空間。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培養博士生學術前沿性的創新技能, 使博士生在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的前提下, 提高理論和知識的再生能力及獨立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

作為一所省屬高等農業院校, 在植物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過程中要努力貫徹“服務基層, 服務三農”的理念。我們要鼓勵研究生在學習和科研過程中下基層, 重實踐, 重調查;同時要引導他們多和農民交流, 參與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去, 在實踐中發現科學問題, 解決科學問題, 同時為我省的“三農”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4) 加強學術交流, 建立聯合培養機制。

創新的思想需要濃厚的學術氛圍。積極組織博士研究生參加多項學術會議和舉辦各種學術沙龍;鼓勵校外學術水平高和有實踐經驗的專家跨學科聯合培養研究生。多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來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 拓展研究生的知識面。博士生導師還可以努力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以及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 將博士生“送出去”。

(5) 加強學科交叉研究, 培養跨學科的創新人才。

從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高度, 拆除傳統教育之間的壁壘, 從不同的層面實現研究生教育的交叉和有機結合。組織教師開設一系列知識新、前景廣、水平高及可引導學生創新思維的研討性課程, 將各種與創新性人才培養有關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問題融入研究生創新教育之中。同時, 鼓勵研究生跨專業選課或跨學科學習。

(6) 完善研究生培養管理模式, 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

根據研究生教育有關方針、政策、法規, 結合本學科的特點, 研究探索適合植物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建立并健全符合研究生教育目標的管理規章制度, 以確保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根據我校是農業院校這一實際情況多組織博士生學習國家和地方各項農業相關的法規和政策, 在不斷的學習中發現創新點, 在進行科學問題探索的同時與農業生產實際緊密結合, 努力實現學以致用。

摘要:高校作為培養人才和知識創新的基地, 更要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置于最突出的地位。本文從創新型博士研究生需具備的素質、現階段我國植物學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如何實現創新型研究生的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期望為我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植物學,博士研究生,創新,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劉向兵.大學核心競爭力概念辨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6 (2) .

[2] 劉波, 李萌, 李曉軒.30年來我國科技人才政策回顧[J].中國科技論壇, 2008 (11) :5.

[3] 楊艷麗, 史維祥.在博士學位論文工作中如何提高創新水平的認識[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02 (2) :24~25.

[4] 教育部.2000年中國教育綠皮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

專業博士論文范文第4篇

東漢創立不久,漢光武帝劉秀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大興土木,創建太學,該遺址位于今天的洛陽市伊濱區佃莊鎮太學村附近。東漢太學是當時的最高學府、古代的“國立大學”,到漢質帝時,這里的學生人數有3萬多名,連北方匈奴的子弟都來此求學。這里的“教授”,也就是博士,都是國家的“智庫”?;实墼趪掖笫律嫌惺裁匆呻y都要咨詢博士聽取建議。洛陽太學素有“嚴于擇師”的傳統。西漢學者楊雄把“模”與“范”二字相聯,首創“模范”一詞,提出“師者,人之模范也”,可說代表了當時對太學教師的看法。

在漢代太學執教的博士不乏鴻師碩儒,如孔安國、匡衡、董仲舒、賈逵、許慎等,都曾在太學“掌教弟子”。東漢洛陽太學的高才生們的卓著貢獻、名作佳篇至今仍為后人所傳誦。如張衡的渾天學說、發明的地動儀、賦作中的典范《二京賦》,以及“雜文”《七辯》等。董仲舒將儒學與陰陽災異之學融合為一體,開創了中國哲學的新局面。“通儒”賈逵精通天文學和數學,認為月球的運動為不等速,大力推介民間天文學家傅安的測量結果,主張歷法計算中應按黃道計量日、月的運動,東漢靈臺上用的黃道銅儀就是在他的倡議下建造的。馬融學兼百家,為一代學者和音樂大師。王符博通古今,是著名的政論家,直到現在,他的《潛夫論》還是研究漢代社會的重要資料。而崔瑗精于文史,又多才多藝,精通天文、歷法、數學、物理??梢哉f,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大學能夠有如此宏大的規模和產生了如此眾多的影響一時風流的大人物。東漢洛陽太學,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名校!

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北海人甄宇官居青州從事,后來擔任博士。他學識淵博,為人正直忠厚,有德行,深受學生尊敬。

當時,光武帝劉秀對太學的博士非常重視和愛惜,每逢臘月三十,就特別下詔賞賜每位博士一只羊,讓他們高高興興地過節。有一年的臘月三十,光武帝又把羊賞賜了下來,可太學的長官博士祭酒領著大家來分時卻遇到了一個難題:羊有肥有瘦,大小不等,怎么分才公平合理呢?博士們七嘴八舌,眾口不一,有人建議把羊殺了,平均分取羊肉;有人建議用抓鬮的辦法來分羊。甄宇對斤斤計較的分羊辦法感到羞恥,站起來說:“我看不必宰羊,也不用抓鬮,還是我先牽一頭。”便走到羊群中,挑出了那只最小最瘦的羊,自己牽走了。別的博士看到他的行為,臉都紅了起來,不再爭論,你謙我讓,很快就把羊分完了。

事情傳開后,洛陽城的人無不被甄宇的高風亮節折服。這件事傳到漢光武帝劉秀的耳朵里,他感到十分欣慰。后來每逢朝會,漢光武帝都會問道:“‘瘦羊博士’來了沒有?”因此,甄宇“瘦羊博士”的雅號傳遍了京師。人們在論待遇、分財物時都會以甄宇為榜樣,挑瘦讓肥,謙恭禮讓,一時蔚然成風。

當今的社會,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很多矛盾比解決“分羊問題”更為復雜、敏感,利益就像一塊大蛋糕,人人都想分一塊,如何去處理和化解,需要每個公民都有“瘦羊博士”的心胸。如果每個公民都像甄宇一樣,多替別人著想,互相謙讓,社會很多矛盾就會迎刃而解。許慎在《說文》中寫道:“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王筠則曰:“羊大則肥美。”段玉裁進一步說:“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則肥美。”作為博士的甄宇當然知道這些名言,但他挑了一只又小又瘦的羊,其肉味肯定不如大羊肥羊美,但他以自己的行為做表率,促使其他博士也各自牽走了自己“中意”的羊。這種基于奉獻精神而分得的羊,相信每位博士必能食之有味。

專業博士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文科;博士生教育;教育質量;名符其實

教育質量保障是永恒的話題,但是這一話題在不同時空、不同層次、不同學科以及不同的語境里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和訴求。作為高等教育系統最高層次的學業形態,中國博士生教育質量問題近年來逐步顯現,一系列極端的質量事件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并不需要提及更久遠的歷史,時光僅需回溯一個時代,在二十世紀末,如果聽說誰是博士的話,所有人立即會投以仰慕的眼光,報以欽佩的神情,因為這個封號代表著高深學問,彰顯出文化精英的標簽,享有這一稱號的人或學識淵博,或思想精深,絕非一般人所能及。進入新世紀,一轉眼五分之一的時間又過去了,擁有博士頭銜的人已經充盈于校園內外,是為常態。相應的,坊間的認可度也發生了大幅度的改變。時下人們普遍認為這些被稱為“博士”的人無非多讀了幾年閑書而已,與普通人并無二致。他們中的大多數既不“高”,也不“精”,更不“尖”;“少數”在規?;瘶I績和光鮮名號之下生存的博士,鉆研學問稀薄于原創,探究人文遠離于情懷,高談社會欠缺于思想;科學實驗疏于理想的導引,教書育人少有溝通的藝術。緣何如此?

毋庸置疑,中國近年來的博士生教育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與此同時,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品質與規模發展間出現的反差與不適也相應成為了業界的反思熱點。如若從學科內部隱含的深層次問題挖掘下去,不難發現不同學科專業的博士生教育質量表現其實不一樣,雖然都屬博士生教育的范疇,但文科培養的問題顯然與理工科教育迥然相異,因此在統一的質量訴求下很有必要進行單獨的反省。本文在充分肯定文科博士生教育整體業績的前提下,僅就局部質量癥候展開點滴議論,以為商榷。

一、良莠不齊:文科博士生教育差強人意論及博士生教育培養及其品質,可以取多種方式從多個角度切入分析??傮w上看,博士規格的教育質量標的還是有明確規定及核心指向的,雖然這種標的并不一定能夠用簡單化、數量化的指標甄別出來,用一句俗話來表達,就是“要像個博士的樣子”。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并如愿獲得博士學位,少不了專業攻讀的志趣,具有厚實的學科基礎,兼備相應的學術經歷,還要經受嚴謹的學術磨煉,隨時迎接苛刻的學問篩查,并始終知道且能夠棲身于本學科的學術前沿。正因為如此,這件事情并非人人可為,更不是人人能為。作為學術金字塔尖的教育類型,決定了博士生或博士只是人群中的少數分子,學有規矩,問有邏輯,符合邏輯、遵守規矩方可學有所成。當前,在文科博士生教育領域凸顯的質量問題不容小視,某些已經在讀的博士生或者已經頭頂桂冠的博士們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淡漠理想、疏于責任、缺少情懷、遠離學問、逃避訓練、不循規矩等癥候,以至于其中的一些人“除了自己的專業不懂,其他的什么都懂”。

如果只用一兩個辭藻來描述博士教育特征的話,顯然離不開“專門化”和“高精尖”。滿足了這兩點要求,才可以成為與博士名頭相稱的“專家”,而不是時下流行的“磚家”。能夠成為博士者,或博約或精深,大都應該位于某一學科專業金字塔的上端,其學科基座堅實,學問關聯有度,學術前沿凸顯,探究方向明晰。絕不可以稀里糊涂,似走親戚逛市場般隨便串門。農學、醫學、工學、理學、天文地理各有其途且涇渭分明,可以相互借鑒交叉,但卻不能夠輕易涉足,隔行如隔山。而文科專業卻完全不是這樣,政治學可以指導社會學,社會學可以關聯人類學,人類學可以聯動民族學,民族學離不開歷史學,歷史學可以牽涉經濟學,經濟學可以結合法學,法學脫不了哲學,哲學造就了文學,文學激發了藝術學,藝術學打通了教育學,教育學關乎到管理學,管理學再聯動一切,循環往復,無始無終。

在大文科領域,無論是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乃至在所屬的專業或更細微的培養方向上,如要檢討博士生教育質量的話,斷然繞不開“誰來教、誰來學、誰來辦”三大基礎問題。反觀現實不難發現,當下的文科博士生教育似乎是經不起拷問的。

首先,誰有資格指導博士生?簡單說來,現在的博士生導師可以粗略分為三款:其一是志向恒常、潛心書齋、專于學問、關注社會、秉持個性、清心寡欲的科班學者;其二是上崗指標齊備、課題等身、C刊豐碩、資質合格、順理成章受聘的教書匠;其三是具有“不可比”特征,能夠曲徑通幽,取不同路徑匯入的各色兼職博導。第三種人構成十分復雜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其中不乏有教研人員提拔起來的雙肩挑干部,還有許多“人在曹營心在漢”的所謂柔性引進人才,更有一些在校內由于工作安排錯位又特別想當博導的正高人員,有人甚至在A學院任職,在B學院任課,在C學院指導研究生。在這種情形之下,誰有信仰和威望引領新人,誰有水平或才情激勵后生,誰有資格或能力指導博士,誰有精力或時間溝通弟子?也就不言自明了。

其次,誰有資格攻讀博士學位?這個問題十分關鍵,人與人相近,才與才不同。殺雞宰牛屠龍各有其術,也各具風采和成就。金字塔尖的高學歷高學位并不屬于大眾產品,并非人人都要攀附到頂,手到擒來。探究人文雅韻,辯駁社稷學理畢竟是茫茫人海中少數人的事,因此能不能讓合適的人有機會去做適合的事,也就成為現代開放社會以及教育大眾化之后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文科博士生現實構成而言,大體也可分為三種:其一,理想執著、志趣明確、才情兼備、功底扎實的求學者;其二,報考條件齊全、有現實的成長目標并具備升學條件的擇業者;其三,外語好、會考試、工作不理想或找不到工作的待業者。如此一來,博導們將面對什么樣的求學者,招進來的博士生可能會有什么樣的進步,入門弟子又會以什么樣的表現重新去服務社會?這些與博士生培養目標相關的問題大體是可以預見的。假定師父的角色和功能是周全的,那么,第一種弟子在正常情況下很有可能取得學科成就并順理成章成為新一代學術接班人;第二、三種弟子也自然各奔前程各有所成,經時間洗禮之后一花開五葉——或建功立業或有辱師門。

第三,誰來興辦博士生教育?此即學校、學院和學科的辦學資質問題。對標建設,校校爭先,當仁不讓。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放眼看去,有眾望所歸的博士點,有表里如一的博士點,有合縱連橫的博士點,當然也不乏拉郎配巧立名、拼湊而成的博士點。模糊界分為這樣四類:其一,是學科歷史悠久、學術成就斐然、研究風格凸顯、知名學者云集的院系;其二,是研究特色獨樹一幟、順應時代創新、專業成果迭出、新人輩出的新興學科機構;其三,是大校名聲顯赫、局部學科條件不錯、正高職稱教師眾多的院系;其四,是借資源整合或學科交叉名義實施跨校組合或跨院組人,只求滿足指標尋求上位的院系。這樣看來,臥薪嘗膽,想方設法擠進象牙塔的新人將領受到什么樣的博士生教育,也就高下立現了。如果求學者考入了第四類學科學位點,導師們也就不得不勉勵弟子要努力“自學成才”了。

以上簡列的三款導師、三種學生、四類學科點綜合構成了復雜多變的博士生教育體系,其間的相互關系經過排列組合之后自然出現千百種變化,這些微妙而迥異的變化必將先后發生于三至六年的博士生教育生涯之中,從而造成各種各樣的教育“后果”。

進入新世紀,高等教育高精尖人才的匱乏,特別是文科領軍人才的稀缺確已引發了從政府到民間的憂思并形成了共識。博士生教育的表現無疑是差強人意的??v觀偌大的、也許是世界上最大的文科博士生教育生產線,解剖世相的哲學家在哪里?揭示社會規律的社會學家在哪里?刻畫世間百態的文學家在哪里?警醒社稷的法學家在哪里?描繪人類進程的史學家在哪里?提高時代效率的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在哪里?致力于文化覺醒的教育家在哪里?……當然不是沒有,而是不夠!進一步追問下去,高山仰止的思想家現存幾許?高山流水的詩人仙居何處?卓爾不凡的藝術家棲身何地?時下“大師”遍野,要么就是自稱的,要么就是腦門上貼滿了標簽的。文科世界熱鬧非凡,既少見皓月當空,也不常有繁星閃爍……情形如此這般,孕育高層次人才的博士生教育真的難辭其咎。

凡此種種,僅只從一個側面佐證了文科博士生教育欠佳的事實。文科教育無邊界以至無底線;少內涵以至易入侵;缺乏權威以至可以隨便調整;無原則以至胡亂創設。審視眼下的文科學者作為方式:多發文章以為就有思想,多做課題以為就有貢獻,多出書以為就會贏得讀者。再觀察一下專業評審或學術會議的情況:宏大敘事、天馬行空的發言成為主流;專業問題的研討極少深入落地;端坐主席臺的興趣超過研討問題的興趣;朋友會面的動機甚于辯駁學理的動機;跨專業的“磚家”夸夸其談,什么評審活動都敢參加,什么話題都可以說幾句,什么結論都可以畫押投票。所以才會有學者撰文稱:時下的學術會議甚至是專業評審已經和學術無關了!

高等教育有規律,博士生教育有規范。往前看,一旦漫無邊界的學科交叉,魚龍混雜的專業組合,渾水摸魚的偽師生從“個別”變成“一些”,再從“一些”變成“一般”之后,首先造成局部學位點的品質下降,繼而一類學科的形象會被連帶侵蝕,然后就是大面積的博士學位點被污名,遲早就會危及到宏觀博士生教育體系的整體信譽,從而辜負國家的信任和時代的重托。因此,在國家整體加強教育質量管理的形勢之下,文科博士生的培養確有必要單獨反省,以利于從根子上辨析成因并查找相應對策。

二、邊界失守:文科博士生教育標準模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因為文科類研究生學科專業的邊界模糊,才給博士生教育的質量癥候留下了口實:專業界別不清楚的文科博士生教育既為院校的創新預留了可能的空間,也為學科的插科打諢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文科博士生教育既可能成為天才們不拘一格的匯聚點,也可能成為庸才們學無所成的雜居處。

資源整合,學科交叉,自主設置?這些原本正面的、具有積極意義的動詞詞組經由大幅度的變通運作之后,在行政壁壘明晰而學科壁壘松散的中國式大學組織系統中,其初始的教育管理內涵和院校的行動取向不同程度地發生了異化。文科博士生教育因為學科間關系的松散連接誘發了越來越多的跨界行為。許多大學近年來如火如荼開展的學科調整與專業重組活動,也有意無意地助推了平庸的人才培養局勢,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博士生教育的專門化壁壘。

首先,就是攀升路徑多樣化。高等學校為了搶占盡可能多的博士學位點,無所不用其極。國字號著名大學不斷地錦上添花,省屬重點大學追求“多,還要更多”,一般院校無不把“申博實現零的突破”列為學校當前乃至未來一個時期的重中之重。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學校,大家都打著教育資源整合、以及學科交叉互補的旗號,無邊無際地調動著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各種資源,在短期內迅速拼裝出一系列新的學位招生點。緊隨其后,各色博士生導師應運而生。以專職聘用、兼職上崗、雙肩挑結合、柔性引進、聯合共建、創新團隊等各種名義廣攬有名號、有正高職稱的教師擔任博導,其中不乏少數名聲極大或地位極高的博導,事實上極少有時間與學生一起交流互動研磨學業,甚至有的博導從來沒給學生上過課。接下來,由于培養模式高度統一,所以許多學位點的培養方案表面上雷同,本質上松散。一些學科雖然自稱經過整合創新之后構建了新的課程體系,但無非是在學科帽子之下因人而異、“因點制宜”地拼湊出一個貌似合理的培養框架,許多學校所謂的特色研究方向或自主設置學科根本沒有像樣的研究性課程資源支撐,有的甚至偏離學科的主體知識架構而與同學科的碩士生及本科生教育相脫節。進一步深究下去,不難發現有學校的博士生教育過程隨意,既缺少有意義的培養環節設計,更遑論精準的、個性化的教研方法。一些學位點在特色建設的旗號下隨意開課并開展指導,以因材施教的名義扭曲專業教育的標桿,忽視專業教育的基本訓練并欠缺對培養質量的基準把控。除了迎評促建時刻的亢奮及相應的突擊準備之外,日常教育活動松散,培養環節不連貫,培養計劃形同虛設。帶來的結果就是,只要敢于選擇文科,有的人竟然可以在尚未入門或并不知內情的學科軌道和學術體系里直接攻讀博士,而且還能順利摘冠,活得優哉游哉。就像“不知道‘知網’為何物”的ZTL,照樣輕松獲取了BD大學博士學位;又如只花兩年時間即拿到H大學管理學博士,然后又以一年天才般的“攻讀”摘取W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的ZBS等。這些個案其實已經不在少數,足以危及到“一般”博士的健康形象。如此這般,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學術高地必將失去骨力,高品質教育的金字塔必然傾斜。

繼續解剖下去,學科邊界失守的縱橫演化路徑也常常是別出心裁、出乎預料的。一般情況下,大學都是先集中各自分散的學科學術及人力資源整體去沖擊某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成功之后緊接著借雞下蛋,迅速衍生出若干個二級學科博士點;隨后短短的幾年間,再通過開辟自主設置專業的“創新”路徑或假借所謂的“特色”研究方向建設連帶出一系列的博士教育單元。以上僅僅是縱向方面的擴展,接下來還有大面積橫向領域的聯動可以合理地施展手腳?;蛞詫W科為單元進行校內外整合,或以學校為主體貫通區域內辦學條件,從這個學科跨到那個學科,再擴展到相關學科甚至無底線滲透到更細微、更煞有介事的學術領域;對于那些遠離了團隊的個別教授,要么安排A在B那個一級學科下面找一個語詞相關的專業方向,要么請C在D那個一級學科之下延伸出一個說得通的招生口徑,因人設崗,因點及人,通過種種融通操作,大量預想不到的學位點經過喬裝打扮都先后攀上了博士生教育這趟“貴族列車”。這是一個看起來像模像樣但根本上經不起拷問、且不甚嚴謹的學科建設路徑和演進發展邏輯,正是這樣的情形,才促成了博士生教育規模在極短的時間內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如此折騰之后,各級各類大學所希望取得的“跨越式”發展很快就通過攀附指標的快捷方式得以實現。

上列種種傾向在大文科教育的不同領域均有所涉獵,恕不詳列。有理性批評的聲音說,中國大學普遍熱衷的上位取向屬于“盲目升格”。其實非也!蓋因為整體的教育資源投向一直都是與升格狀態密切相關的,院校通過每一個角度、每一級臺階的上位行動都可以博取更多的教育資源,只要質量堤壩沒有抵達崩塌的邊緣,大學及其學科教育自然會像氣球般越吹越大。所以,上列所有行為統統是有明確意圖的,絕對屬于“非盲目的升格”。

回到起點來看,原來學科的生發與演進是有邊界的,相應的教育行為可以模糊一些但變通不能突破尺度。高等教育及其高級專門人才培養活動的開展與進步也是有規矩的,可以與時俱進,但不能脫離學科特性和發展軌道太遠。說到底,文科與理科不同,文科與文科也不同,文科學術與文科教育依然不完全相同。文科學術成就與文科教育成就相輔相成,二者之間一旦交融得當,則文化繁榮,思想進步,群星璀璨,兩全其美;而教育活動如若走偏,則人文凋敝,才思萎靡,精英不現,縱然表面光鮮,依舊難免落于平庸。

事實上,人文成就的效果表達與人文教育的培養規范并不完全等同。前者的創作可以天馬行空,標新立異;后者的培養必須行有所規,動有模范。此即教育之所以能夠獨立存在的根本原因。少數的天才橫空出世從不拘泥于時空,但群體的人才生成卻必須依靠健康的教育培養。以道家三分法解析,事物無不分為上中下三境,初級呈現原始自然,中級旨在擺脫個體自然,高級力求回歸本體自然。所以,作為人文學術研究與創作的演進邏輯,既要恪守本真,還需深入社會,繼而才能卓爾不群;而作為個體社會化的教育活動,則先要尊重個體,次要規劃群體,然后才能夠不拘一格育精英。文科教育如若走偏,就會在初級階段抑制受教育者的天性,在中級階段規訓扭曲受教育者的個性,這樣,到了高級階段也就必然難以釋放出受教育者的創造本性。因此,文科博士生教育的質量改良路徑必先要復歸于樸,立足于個體生命;繼而要遵循教育規矩,嚴格學術標準;最后方能夠回歸常識,走出怪圈,創新突圍,造就英才。

三、正本清源:文科博士生教育需要名符其實面對文科博士生教育“專門化”全面式微的狀況,筆者堅持認為,質量建設的目標方向歷來明晰,策略也并非如想象般那么復雜。惟需正本清源,努力促使這個圈子里面的人活得“像個博士的樣子”才是關鍵。以此為基準,學生理當檢討,導師務必反省,學位點尤需自律。聚沙成塔,通過舍棄虛浮的套路,重構生存發展的規則,創設開放的人文教育環境,爭取讓更多把專業學術視為終身職業的人去攻博,讓更多把專業學術視為生命依托的人來做博導,讓更多水到渠成、經得住“非突擊性檢查”的學位點去招生。長此以往,培養風氣和質量狀況必將煥然一新,文科博士生教育自然名至而實歸。

面對質疑,高等教育各級各類組織無不高度重視博士生教育質量問題。大學、政府、社會多方介入,齊抓共管,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通過政策改良、評估加強、社會監督以及有效措施的推廣等一系列手段全面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政府主管部門更是高屋建瓴,反應快捷,迅即在行政思路上指明了問題解決的各種方法和途徑,包括招生改革、過程督查、論文抽檢、答辯控制以及導師隊伍建設等。不同局部不同環節的工作很快得以加強,教育質量同步改善,但現行措施手段能否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尚存疑慮。與此相應,有關質量變革的研究也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專題研究各有奇招,成果迭出,包括對決策部門的建言,完善管理體制的對策,進一步健全機制的考量,以及實現教育資源整合聯動的策略,還少不了重點建設的專項突圍,深化改革的宏大構想,直至現代化監控手段的介入運用,等等。一時間,質量突圍的理論成果從局部到整體快速地孵化出來,看起來“對”、聽起來“有道理”的研究層出不窮,但仔細想來,動搖質量根基的關鍵問題并未觸及,從理論到實操的許多舉措仍然治標不治本。

事物的發展一般都是由此及彼、由小及大的,教育矛盾的表現亦復如是。依照學生、學者、學術、學科、教育、文化、社會的推演邏輯,教育質量的問題如若從學科波及到學校,又從校園擴散到社會,繼而再如病毒般蔓延到一個時代之中,勢必引發文化災難,并相應造成人文凋敝、思想萎靡、藝術平庸、精神倦怠的后果。再進一步挖掘下去,事物的發展又總是因果相連的,所以,改變教育的結果必然要從相應的成因入手。因此,文科博士生教育質量的建設思路需要重新來過。學生質量、導師質量以及制度合理性這三大質量動因必須洗牌重構。要建設真學科,聘到真導師,引來真弟子,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相應標準的質量保障系統才能夠確保教育少出次品,繼而使得今后有更多的人所獲取的博士稱號名實相符。

歷經社會的政治經濟變遷以及教育文化的發展,二十一世紀的文科博士生教育業已形成了一個相對規范的、高層次的學術、文化和人才培養生態系統。支配這個系統運轉的要素無外乎天(政策,時機)、地(學校,條件)、人(導師,學生,管理者)綜合起來的專業化活動(教學,研究)。教育生態和諧,整體要素匹配則事業興旺發達,高人輩出,生機勃勃;教育生態失衡,整體運轉失靈則事業凋敝,庸人上位,垃圾學術盛行。顯然,現實的文科博士生教育質量表征并非處于或左或右的某一個極端上。在教育質量的兩極標準之間,尚有多種可能的存在形態。而努力促使教育質量趨于向好的一方,避免滑向低質的一方,正是教育生態系統改善及其要素匹配調整需要著力把控的重點。

以教育效益作為中軸衡量,博士學位點運行狀態無外乎四種:一是生態繁榮,個體生命鮮活,思想創新,高人輩出;二是生態適宜,學問相得益彰,個體各得其所;三是生態欠佳,學術隨波逐流,個體茫然不知所措;四是生態惡劣,群體趨向烏合之眾,個體選擇虛浮平庸。

從培養過程的角度下手改造,文科博士生教育的生態系統包括“招生入門、培養過程以及畢業出口”三個片段。師生從上下兩端分別切入這個系統(教育的黑箱)開展行動,綜合促成了教育運行的不同狀態,并相應導致了人才培養的結果。結合文前討論,專心調整好這些要素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就能夠有效地控制培養的質量。在招生入門環節,有三種導師受聘上崗,分別是優秀的學者、合格的教師或混入的南郭先生,能力孰高孰低歷經“過程”檢驗之后總會體現;有三種學生錄取進來,分別是優秀的青年才俊、合格的奮進學生或裹挾而入的各色求證者,潛質孰優孰劣歷經“時間”洗刷之后自有分別。在接下來的培養環節中,有三種導師在作為,分別是才華橫溢的、有心無力的或稀里糊涂的,對其德能勤績的考量方式至關重要。有三種學生在攻讀成長,分別是志趣明確的、緊張跟隨的或拖泥帶水的,對其因材施教的策略十分關鍵。再后來,到了畢業出口環節,導師總會促成三種教育結果,分別是雙贏共進、青出于藍或乏善可陳;而學生遲早達成三種讀博的目標,分別是自立自強、苦盡甘來或被動淘汰。

誠然,完美無瑕的博士生教育制度并不存在,世間只有符合不同國情,契合不同教育發展階段,適合不同教育對象,相對合理的政策選擇及其質量保障安排。博士生教育制度的設計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學科教育,有效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高級人才”。如果博士學科學位點的教育行為在滿足了辦學指標規定的情況下,質量問題依舊此起彼伏的話,則制度本身也就需要反省調適了。毫無疑問,指標把控有助于學科建設,甚至在短期間可以爆發出極大的、顯著的推動力,但學科的可持續生長在根本上離不開內因驅動,必須以內涵建設為主要鵠的。教育質量評估手段及其指標的牽引力等外力作用看起來十分有效,但的確不能直接解決學科的品質問題,整體的質量建設需要內外聯動。就當前情況而言,尤其需要由表及里、從外到內重新變換著力點,努力激發內生動力,不斷豐富內在品質,嚴格把守內行規矩,質量建設的效果才會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說到底,導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博導們無疑是培養質量的主導因素。什么樣的老師才可以順理成章地進入博士生教育場域呢?導師當然可以“述而不作”但不能缺少思想,如孔子或蘇格拉底;導師可以“又述又作”但務必學高為范,如胡適或陳寅恪;導師也可以“巧作而拙述”,惜字如金、下筆有神,雖拙于言表亦無礙訓導,如梁漱溟或梁啟超;無論如何,導師都不可以“不述不作”,即使“有作”也只是些拼裝出來的職稱文章,或者是項目經費花不了而只好用于出版進而束之高閣的研究報告。

現實中引領弟子們成長的導師們自然各屬其類。匠人也行,哲人也可。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只要各具神采,什么樣風格的博導都有價值并且有資格指導博士生。匠人出作品,哲人出思想;作品可以模仿,思想可以傳播;師父手把手教技術,學者心對心育智慧。弟子投奔大學,如能遇到有真功夫的導師,就對得起耗掉的生命時光和資費了。怕的是千方百計,排除萬難好不容易棲身于學術的象牙之塔,卻偏偏遇到些“四不像”的引路人。上梁不正下梁難免歪斜。師徒相遇,志趣或相近或有不同,雙方一旦陷入不倫不類的教育圈套,時間越長,危害越深,教育就免不了默許虛偽之學,生產平庸之徒。換言之,巧遇哲人引領可以激發新生代,歷經匠人打磨可以培養接班人,而遭遇平庸之輩則會貽害后生。

總之,什么人進了什么門,然后又遇到了什么人?排列組合的結果綜合構成了文科博士生教育的客觀事實。從這些最基本的事實入手,扶正固本,就有可能找到提高培養質量的正途。

最后的問題是,合格的學生安在?招生考試固然重要,但誰也沒法預測和保證考進來的弟子最后能夠成就幾許??荚囍埔埠?,審核制也罷,筆試也好,面試也罷,背對背也好,面對面也罷,都有可能機緣和合,相得益彰,繼而師徒攜手共同成長;也有可能看走眼,聽偏話,錯失良機,埋沒人才,讀到后來師徒不歡而散。所以重點不是入門,還是要看出門。出門標準才是質量把控的關鍵。進來可以表演,出門必須看本事。如果我們的博士生教育制度能夠有效甄別并在培養過程中合理且動態地篩除那些缺乏學科信仰的報考者、沒有學術潛質的升級生、以及不具備研究能力的“考試機器”的話,博士生教育必將名至實歸,質量亦會步步攀升。

(責任編輯劉第紅)

作者簡介:董云川,云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昆明/650091)

上一篇:歷史學博士論文下一篇:博士研究生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