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職業道德與法律論文范文

2023-03-05

職業道德與法律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隨著我國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深入落實,各項建設事業被日益納入法治化軌道,亟須一大批兼具扎實法學知識、精湛法務能力與良好法治素養的應用型人才,這對新時期法學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對此,法學教育者應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教育發展新理念為指導,努力推動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施,積極開展“專業知識模塊”“實務能力模塊”與“法治素養模塊”的實踐性互動教學,通過多元化的教學與考核方法,將“知、能、德”三方面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內容有機統一,以此克服法學傳統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能力與素養方面的不足,為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培養全面發展的法律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 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應用型人才培養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離不開法律應用型人才的支持,這需要當代法學教育者擔負起培養這類法治人才的教育使命,對教學模式進行科學的選擇與實施。從法學教育模式的實施情況來看,以專業知識為主線、知識傳授為重點、教師講授為主要方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強于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知識傳授,弱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能力培養與素養提升。與之相比,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以“專業知識”“實務能力”與“法治素養”三大模塊為主線,以實踐性互動教學為主要方式,對學生的“知、能、德”進行全方位培養,更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法律應用型人才。為此,本文在梳理我國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發展歷程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該模式的重要理論問題進行初步探索,力求能對相關教學實踐起到科學的指引作用,并對創新和發展社會主義法治人才培養模式有所裨益。

一、我國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實施與研究概況

“模塊(Module)”原指計算機軟件中具有獨立執行功能的程序單元?!澳K化教學模式(Modular Teaching Model)”基于“模塊”概念發展而來,由國際勞工組織于20世紀70年代首創,因其注重通過實踐教學活動培養人的知識應用能力與職業素養,故而被國外教育界廣泛運用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1]。我國教育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入該模式,最初應用于計算機、機電工程等理工類教育領域,2005年后逐步擴展至法學教育領域,形成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該模式已在全國20多個省區與直轄市的高校法學課程中得到應用,其教育價值日益彰顯。與此同時,知網可查的相關教學研究論文已近50篇,對該模式教學實踐的學術影響力與日俱增。

二、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內涵解析

研究始于概念,終于踐履??茖W厘清“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概念內涵,有助于引導解決相關的理論爭議與實踐困惑。目前,我國法學教育研究者對于“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內涵的研究不多,并且尚未形成共識。例如,有教育研究者認為,該模式是將具有同類功能的知識點或能力項組合成知識模塊,并在實踐教學中實施的教學方式[2]。另有教育研究者認為,該模式是教師將教學活動按照特定主題歸納成為獨立的模塊,學生經過該模塊的學習獲取技能的教學方式[3]。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都一定程度地揭示了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內在屬性與基本特征,各有合理之處,但是不夠全面,忽視了素質培養的目標與內容,而且對于教學模塊與教學方式的表述不夠準確和清晰。對此,筆者在總結該模式的教學實踐經驗后認為:“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是以培養法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知識、能力與素養為教學模塊內容,以實踐性互動教學為主要方式,對學生進行法學知識、法務能力與法治素養綜合性培養的法學教學模式?!边@種表述從教學目標、教學模塊內容、主要教學方式與根本任務等方面,系統性地闡釋了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內涵,有利于全面、清晰地揭示出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內在屬性與基本特征,從而為相關研究與實踐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指導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發展的新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圍繞推動教育發展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指導理念,這為法學教育界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提供了科學的指引。

第一,在教育發展的長遠目標方面,中共中央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盵4]在此目標指引下,要以推動中國法學教育走向現代化為己任,將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建設教育強國目標相統一,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人才需求相契合,制定更具有全面性與前瞻性的教學目標。

第二,在教育發展的根本任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盵5]這要求我們要將培養社會主義法治人才作為法律模塊化教學的根本任務加以落實,緊緊圍繞這一根本任務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并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第三,在教育發展的工作要求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盵6]為此,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積極探索法學教學模式改革,不斷優化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教學與考核方法,努力提高法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第四,在教育發展的師資保障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7] (P46)。這要求我們必須注重法律模塊化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實施科學、全面的考核與激勵機制,推動教師不斷提升師德師風與業務水平,從而為充分實現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人才培養目標,提供優質的師資保障。

四、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與目標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法律應用型人才的支持。為此,我們要根據黨中央提出的教育發展目標與根本任務,從法治建設的人才需求出發,對學生進行“知、德、能”的全方位培養。具體的培養要求包括:一是要引導學生掌握扎實的法律專業知識。唯有引導學生夯實專業知識基礎,才能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和精通法律實務技能,勝任將來的法治工作職責;二是要引導學生掌握精湛的法務能力。唯有引導學生掌握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真正懂得如何運用所學知識來正確處理法律實務,切實服務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三是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法治素養。唯有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法治信仰與高尚的法律職業道德,才能讓學生自覺利用所學的法律知識與技能服務人民,積極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任。根據上述培養要求,可將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如下: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事業培養擁有堅定的社會主義法治信仰、高尚的法律職業道德、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精湛的法律實務能力的法律應用型人才。

五、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模塊設計與運用

(一)教學模塊的設計

為實現法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中可設定三個基本教學模塊:專業知識模塊、實務能力模塊與法治素養模塊,對學生進行法學知識、法務能力與法治素養的全面培養(詳見表1)。這三個基本教學模塊是相互聯系、辯證統一的關系:專業知識模塊為其他兩個模塊奠定不可或缺的認知基礎;實務能力模塊為其他兩個模塊奠定不可或缺的思維基礎;法治素養模塊則為其他兩個模塊奠定不可或缺的情商基礎。

(二)教學模塊的運用

在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如何通過上述三個基本教學模塊,對學生的法學知識、法務能力與法治素養進行全方位培養?從有關教學實踐效果來看,實踐性互動教學方式是實現這一培養目標的有效手段。所謂實踐性互動教學,是指教師從理論聯系實踐的角度出發,開展師生共同參與的案例分析、問題探討等教學活動。實踐表明:學生參與實踐性互動教學,有利于學生主動接受和配合教師輸出的教學指令和信息,并與教師實現良好的信息與情感溝通,形成知識傳授、能力訓練與素養培養的正效應,進而達到對學生“知、能、德”綜合培養的目標。在實踐性互動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探究與實訓活動,在互動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智慧、靈感與熱忱,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養。教師還要注意將三個教學模塊進行合理轉換、有效銜接與融會貫通,以此達到全面培養學生的教學目標。以廣東某高校的一次“國際法”模塊化教學課(《領土的取得與變更》)為例。

第一環節:教師開啟“專業知識模塊”教學,通過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掌握關于國家領土取得與變更方式的基礎知識——“先占、時效、添附、割讓、征服、民族自決、全民公決”的概念、構成要件與法律效果。

第二環節:教師轉化到“實務能力模塊”教學,通過任務型教學法為學生布置研究任務,以此訓練學生的思考力與判斷力。教師提出問題:在上述領土取得與變更方式中,哪些方式是符合現代國際法原則的?學生經過思考與討論后形成共識:先占、添附、民族自決與全民公決方式符合現代國際法原則。

第三環節:教師轉換回“專業知識模塊”教學,引導學生掌握二戰后關于中國領土問題的國際法文件知識:《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法文件正式要求日本歸還其侵占的一切中國領土。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同步隱性開展“法治素養模塊”教學。一方面,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國家領土取得與變更方式知識時,啟發學生對這些方式進行國際合法性判斷,從而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國際法價值觀;另一方面,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開羅宣言》等國際法文件知識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鑄牢他們依據國際法捍衛祖國領土的法治信念。

六、模式的教學質量考核方法與提升策略

教學考核是促進提升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教學是由教師授課與學生學習共同構成的統一活動,因而對于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教學質量的考核,需要從教師的授課質量與學生的學習質量兩方面進行全面考核。

(一)教師授課質量的考核方法

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實踐性互動教學方式,因而可將該方式作為考核教師授課質量的主要對象。對此可借助美國教育學家弗蘭德斯提出的互動教學分析系統(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簡稱FIAS系統)[8]予以考核。該系統設計了一套描述師生互動言行的編碼系統。測試者每3秒選取一組師生互動言行作為樣本并標注一個編碼,然后將其與相鄰編碼兩兩結成“序對”,連接成一個時間序列,其后將相同“序對”出現頻次填寫在FIAS統計表中,以此記錄互動教學活動實況。以廣西某高校一次經濟法模塊化教學課“產品質量法”的授課質量考核為例:測試者從該課教學錄像中選取40分鐘樣本,編輯成一系列編碼序對后填入FIAS統計表中,繼而擇取關鍵性數據進行考核(詳見表二)。數據顯示:“積極整合格”中的序列次數達到了136次,反映出師生互動教學的總體授課質量較好,學生參與度較高。但“消極缺陷格”中的序列次數也出現了12次,這反映出還有一部分學生存在著互動障礙,沒有融入實踐性互動教學之中,需要教師采取措施對該問題予以解決。

(二)學生學習質量的考核方法

在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質量的高低是考查該模式教學質量的重要維度,也最能直觀反映出該模式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程度。在法學的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考核往往只注重知識測試,采用的方法常常是單一的試卷測試。在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下,由于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知、能、德”全面發展的法律應用型人才,因而教師要從知識、能力與素養方面對學生展開全面考核。以上海某高校的法學模塊化教學考核標準為例,其考核項目包括三項:法學專業知識考核、法務能力考核與法治素養考核,每個考核項目又各包含若干考核內容,并將考核方法確定為:學生考核成績=法學專業知識考核(30%)+法務能力考核(40%)+法治素養考核(30%),由此涵蓋了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全部培養內容,有助于對其學習質量作出全面、客觀和公正的評價。

(三)提升模式教學質量的措施建議

為了有效提升法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教學質量,推動實現法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筆者建議針對教學質量考核反映出來的問題,采取下述有針對性的措施提升教師授課質量與學生學習質量。

第一,優質的師資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本保障,提升法律模塊化教學質量的首要舉措是提升教師的能力與素養。首先,教師要注意提升自我修養,尤其注意要在實踐性互動教學中保持耐心與親和力,多鼓勵和認可學生,盡力摒除阻礙教學互動的不良情緒與言行,努力營造寬松、融洽的授課氛圍;其次,教師要積極參加進修、培訓與法律社會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與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最后,學校要為教師設置全面的考核與激勵機制,對教師的政治覺悟、師德師風、法學知識水平、法律實踐能力與模塊化教學組織能力進行全面考核,對考核優秀人員及時進行獎勵,以此激勵教師積極進取,全面提升自己的師德師風與業務水平。

第二,教師要積極采取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引導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性互動教學,以此進一步提升法律模塊化教學的授課質量。為此建議教師借助韋納歸因理論(Bernard Weiner)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該理論認為,學生如果將失敗原因歸于可控因素(努力程度),則會保持學習動力,努力學習以爭取成功;如果學生將失敗原因歸于不可控因素(“能力高低”“任務難易”與“運氣好壞”),則容易失去學習動力,自暴自棄[9]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歸因的習慣,指導其端正學習態度,合理調整學習計劃,優化學習方法,保持樂觀的學習預期,積極融入實踐性互動教學之中。

第三,教師可根據學生在知識與能力上的差異,在實踐性互動教學中探索“分層互動”的教學策略,以此全面、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具體實施方法是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考核,掌握每個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水平,然后將水平相近、性格互補的學生分在一個小組,根據每組的不同情況,分配與之水平相適應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力所能及地完成學習任務,從而為每個學生創造提升自身知識、能力與素養的機會,引導他們在互幫互學中全面發展自己,努力將自己塑造成為服務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法律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Riasat Ali.Modular Teaching[M].Germany: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2011:2.

[2]繆文升.模塊化教學法在警察法學中的語義及其運用[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5(4):98-101.

[3]吳曉紅,袁宏穩.基于SPOC的應用型本科高?!岸惙ā闭n程教學模塊優化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0(3):125-129.

[4]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19-02-23)[2021-05-12].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5]人民日報評論員.全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8-09-15(4).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11.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OL].(2017-10-18)[2021-05-12].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7-10/28/nw.D110000gmrb_20171028_3-01.htm.

[8]寧虹,武金紅.建立數量結構與意義理解的聯系——弗蘭德斯互動分析技術的改進運用[J].教育研究,2003(5):23-27.

[9]伯納德·韋納.歸因動機論[M].周玉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8-14.

職業道德與法律論文范文第2篇

《第六課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國家》

教案

第一課時

一、努力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一、教學目標

1.認知

(1)了解法律的特點、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義

(2)理解法律與紀律的關系

2.情感態度觀念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遵守紀律,遵守法律的意識,樹立懂得自愛、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3.運用

要求能夠理解法律與紀律的關系,理解法律是怎樣伴隨我們成長,樹立遵紀守法的意識,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

二、教材分析

1.教學重點

增強遵紀守法的意識

中職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形成,判斷是非的能力較差,自我控制力不強,他們往往對來自身邊的不良誘惑難以抵制,以致帶來一些不良后果,影響其自身的發展,既要讓學生認識違反法律、紀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導,而遵紀守法教育的最終成果將落實在學生的實踐行為方面,增強遵紀守法的意識,把樹立和弘揚“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客觀要求內化為青年學生的自覺行動,抵制來自身邊的不良誘惑,實現教學目標。因此,增強遵紀守法的意識為本課重點。

2.教學難點

(見教學重點)

3.結構線索

本課時從屬于第三單元“弘揚法治精神,當好國家公民”的第六課“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國家”。本課時主題“努力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授課主要使用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案例和情景體驗,通過講述、思考和討論使學生了解法律的特點、法律與紀律的關系,理解法律、紀律的作用以及違反法律、紀律的危害,增強遵紀守法意識,努力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三、學情分析

中職生求知欲強,對自己生活的周邊世界充滿好奇,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形成,生活經驗缺乏,難以準確把握社會生活環境的復雜性,分辨是非善惡、判斷是非的能力較差,自我控制力不強,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誘惑迷惑,出現一些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以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中職生處在人格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法制觀念和意識直接影響他們的以后的成長。加強法制教育,樹立遵紀守法的意識,培養遵紀守法的好習慣尤為重要。

四、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講授法、情境教學法、行為導向法、討論法等。

五、教學過程

【創境激趣】

展示學生乘坐公交車、考試的圖片,通過熟悉的場景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思考設置的問題,據此導入新課。(圖片內容見課件) 學生觀察體味、思考。

【引思明理】

<設置問題>

1.在公交車上、考試的時候需要我們遵守什么紀律?除此以外紀律還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哪些方面?

學生上課要遵守課堂紀律,乘坐公交車要遵守相應的交通法規,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應的紀律。

引導學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集體活動,而有集體活動就需要有紀律約束。

2.紀律在我們生活中有何作用?

紀律保證了我們能夠更好的學習和生活。

引導學生理解紀律是為了維護集體利益,保證我們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進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引入學習的第一部分)

一、紀律保證我們的學習生活秩序(板書)

(一)紀律的定義(板書)

紀律是為了維護集體利益,保證我們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進行而要求一定社會組織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

看多媒體課件。觀察體味、思考

<設置問題>

我們應遵守怎樣的上課和開會紀律?你遵守紀律的習慣是怎么養成的?

挖掘學生日常生活情景,喚起內心對知識的感知以及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從而理解自覺遵守紀律要持之以恒,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從身邊小事做起。

<設置問題>

反問:遵守紀律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沒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學習)

學生思考回答,并觀看多媒體。

(二)紀律與自由的關系(板書)

<設置問題>

請同學們分析漫畫《他敢剪嗎?》,大家說他敢剪嗎?他為什么不敢剪? 他不敢剪。在圖中,甲、乙二人的上與下是互相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處于平衡狀態,構成矛盾的統一體。雙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互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斷繩子的后果會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雙方都存在著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由問題引入紀律和自由好比甲乙兩方,它們就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自由離不開嚴明的紀律。自由是在紀律約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紀律是對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紀律許可范圍內行使權利的自由。

讓學生開展討論,充分理解紀律與自由的關系。

(三)紀律的作用(板書)

觀看多媒體:交通事故。學生觀察體味、思考。

<設置問題>

不遵守交通規則,后果是什么?

多媒體展示了交通事故,案例說明,不遵守交通規則,就會出現混亂無序的狀況,甚至失去寶貴的生命。

社會成員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規則,就無法保證所有人有序正常的生活,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

紀律是維護我們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證 。

<設置問題>

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制定了哪些紀律規則來保證我們青少年學習與生活?(學生思考,引入下一部分學習)

二、法律保護我們的健康成長(板書)

觀看多媒體:與青少年相關的部分法律

1.法律的特征(板書)

閱讀教材案例,并思考。

<設置問題>

這幾名家長剝奪了幾名孩子的什么權利?違反了什么法律?

教材案例分析:這幾名家長剝奪了孩子受教育的權利,違反了《教育法》。法律非常重視保護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使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的和流動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義務教育。通過案例,使學生初步了解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

<設置問題>

法律有什么特征?它和紀律有什么不同?(思考,不作答)

觀看多媒體,第一張圖展示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我國憲法是由全國人大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直接創制的法律。此外,《民法通則》、《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等這一系列的法律也都是由國家的立法機關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像這種國家制定法律是國家創制法律的形式之一。國家創制法律的另一種形式就是國家認可法律,即國家的立法機關,依據實際需要,對社會上已存在的風俗習慣、道德規則、宗教教規等加以確認。這就是法律的第一個顯著特征: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

觀看多媒體,展示的是一次公判大會。

<設置問題>

根據圖片,說說要對觸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哪些因素在起保障作用?

警察、軍隊、法庭、監獄等對觸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起到保障作用,即國家強制力。只有以國家強制力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解決社會成員之間因各種原因產生的糾紛,從而維護國家法律的尊嚴和社會的穩定。因此說: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事實證明,依靠強制力對觸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實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證??傊?,如果沒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法律就會變成一紙空文。 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

觀看多媒體,展示醫院、街道等制定的相關規定。

<設置問題>

這些相關規定是針對什么人制定的?這些規定和法律有什么不同?

醫院制定的規則針對醫生和患者,而街道制定的規則針對街道所管轄的范圍人群。

使學生了解單位、部門行為規則,只限于特定范圍的人群,而法律則是針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是法律的顯著特征。

觀看多媒體,說明法律規定了人們的權利和義務。

由此,歸納出法律的四個顯著的特征:由國家制定或認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強制性;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規定了人們的權利和義務。

2.法律與紀律的關系(板書)

觀看法律與紀律關系比較圖,明確法律和紀律都是人們的行為規范,兩者都 要求人們遵守,但違紀不一定違法,而違法必違紀,兩者是有區別的。

3.法律的作用(板書)

觀看多媒體,展示案例一。觀察體味、思考

<設置問題>

(1)片中小偷實施了什么違法行為?應受到什么樣的制裁?

(2)這個案例體現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小偷偷取公共財物屬于法律禁止的違法行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該案例體現了法律具有規范作用。法律的規范作用突出的表現為,它規定人們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須做什么,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如果人們違反了法律,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處理,法律既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了一個模式,一個標準或方向,又是評價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有效準繩。

觀看多媒體,展示案例二。觀察體味、思考

<設置問題>

婚姻中出現了財產糾紛怎么辦?

隨著經濟的發展,婚姻關系中的經濟糾紛也隨之增強,依靠法律強有力的武器,就可以處理好這些糾紛。通過這個案例,了解法律具有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人與人之間的 糾紛或矛盾的作用。

觀看多媒體,展示案例三。觀察體味、思考

根據國家《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營業性電子游樂場所在國家規定的法定節假日外,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并應當設置明顯的未成年人禁止進入的標志。”案中網吧老板接待了未成年人進入,屬于違法行為受到制裁。

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為、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作用。

4.社會主義法律的作用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由社會主義國家制定并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體系,體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工具。

總結:通過同學們的討論回答,我們知道,解決糾紛和制裁犯罪需要通過法律,維護合法權益需要法律的支持??梢?,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法律,法律是國家生活的保障,保護著我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此,青少年要學習法律、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其中,學法、用法、護法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愛法是我們應取的態度。(引入下一部分內容)

三、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

1.思想上高度認識遵紀守法的重要性。(板書)

青少年要樹立“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意識,把“一榮一恥”成為自己作為現代公民的基本原則,這是現代社會生活對每個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道德義務。

2.把遵紀守法轉化為自覺的實際行動。(板書)

<設置問題>

(1)中職生應如何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

樹立遠大理想,嚴格要求自己,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遵守校規校紀,依靠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怎樣理解“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

遵紀守法必須從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從細處入眼,防微杜漸;持之以恒,貫穿始終。一點一滴做起,成為一個懂得自愛、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人。

[課堂小結]

按照本課時結構線索進行小結,通過小結,使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有一個更加清晰的思路,掌握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對了解法律的特點、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義,理解法律與紀律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對樹立遵紀守法的意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體驗導行】

[課堂練習]

觀看多媒體,思考問題。

<設置問題>

1.有同學邀請你去網吧,還可以幫你寫作業,你去不去?如果你不去,你能否說服你的同學也不要去?請說出理由。

2.圖中小麗的爸爸不愿意出錢讓小麗上學,如果你是小麗,你怎么做? 學生學以致用,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分析案例,深入思考,強化守法意識,提升德育主題。

【課后作業】

1.搜集整理和青少年相關的法律,理解法律如何保護我們健康成長。

2.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結合實際,每個同學列出一至兩個要求自己改正的缺點錯誤,警示自己。

學生通過實踐性作業,提高認識,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板書設計

一、紀律保證我們的學習生活秩序

1.紀律的定義

2.紀律與自由的關系

3.紀律的作用

二、法律保護我們的健康成長

1.法律的特征

2.法律與紀律的關系

3.法律的作用

4.社會主義法律的作用

三、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

1.思想上高度認識遵紀守法的重要性

2.把遵紀守法轉化為自覺的實際行動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指導思想是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多采取案例教學,用學生生活中常見易懂的事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采取互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覺的檢查和調整自己,真正實現德育教學的意義。

在教法學法上,以案例教學法、設疑探究法、行為導向法為主,選用典型案例,精心設置問題,步步深入,激發學習興趣。

職業道德與法律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由于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實踐課認識有偏差、定位不準確,導致實踐課的設置不科學,教學效果不理想。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做了一些初步的嘗試,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實踐課進行了全新規劃,確立了以理論說服為目標,以課堂為中心,以專題授課內容為主線,日常教學實踐、課堂專題實踐、校外專門實踐3個層面分層開展的實踐教學模式。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課;思考

近年來,“兩課”的時效性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實踐課提高“兩課”的時效性問題,是業內普遍關注的問題,以至于“兩課”的實踐課成了專門的研討課題,并形成了若干獨立的成果。這看似一個教學實踐問題,其實也涉及若干理論認識問題。沒有正確的理性認識,“兩課”的實踐課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兩課”的實踐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課,有別于專業課的實踐課。思政課的實踐課,其目標是解決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而專業課的實踐課的目的是解決專業操作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魅力在于理論說服力,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設的基本價值。偏離了這一點,“兩課”的實踐課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舍本逐末?!洞髮W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均簡稱“道德與法律”課)雖然有其特殊性,但總體上屬于思政課。因而,“道德與法律”課的實踐課應當圍繞理論說服力展開,增強學生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能力,增強課程理論聯系實際的魅力和活力,使教學內容作為正能量進入人心,實現教學目的。但是,“道德與法律”課的實踐課有著思政課實踐課的共同困難:班型大,人數多,監督考核困難,老師工作量大;授課學生往往又不屬于同一個專業,內容針對性很難落實,課后時間很難協調。加之對“道德與法律”實踐課認識有偏差、定位不準確,導致實踐課的設置不科學,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道德與法律”課的實踐課自身存在的不足

(一)認識不到位

沒有從基本使命的層面思考實踐課?!暗赖屡c法律”課的實踐課屬于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的范疇,其基本使命是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服務,解決理論的說服力問題。讓學生對所學理論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完成知、信、行的轉化,能夠用所學理論指導行動、正確分析現實問題,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和最終教學目的。而要實現這一教學目的,光靠理論講述是很難實現的,必須要借助于實踐教學,通過身體力行、切身感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理論認知、增強情感認同,不知不覺地使所學理論成為其價值體系中不可剝離的一部分,成為其價值判斷的標準和行動指南??梢?,實踐教學對于“道德與法律”課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點,而是完成教學目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二)定性不準

思政課的實踐課不同于專業課的實驗和實習課。專業課的實驗課和實習課是為了驗證所學理論和解決技能的熟練問題,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相應的技能。思政課的實踐課是為了解決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目標是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不能用專業課的實驗課和實習課的思路和標準去設計思政課的實踐課和安排思政課的課時。與專業課相比,思政課的實踐課是為理論課服務的。比如同樣是實踐課,法律專業課的實踐課與“道德與法律”課的實踐課不可能、也不應該一樣。法律專業課的實踐課強調的是法律技能的實際操作,“道德與法律”課的實踐課更多的是強調法律道德、法治意識的領悟與提高。有的“道德與法律”課實踐課參考書中包括模擬法庭的設計是不妥的,一來學生通過“道德與法律”課54學時的學習,知識量不能滿足模擬法庭的需要,二來與模擬法庭付出的時間和課時相比,學生法律道德、法治意識提升的效果不佳。

(三)形式單一,材料陳舊

以往的實踐教學一般停留在課堂舉例、安排寫調研報告等方面。在課堂教學中,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理論加案例教學讓學生感到疲憊麻木,缺少新奇感。另外教學過程中,老師講的多,學生參與的少,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認真地分析思考問題,導致結果就是:學生只知道講了這么個案例,至于為什么要講、從中有什么體會和感悟卻一概不知,看似豐富熱鬧的課堂,實則效果不佳。

(四)工作不到位

布置的實踐任務,如寫調研報告,多由學生獨立完成,交上來之后由老師審閱評分,由于缺乏必要的適時的理論性的點撥,往往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在調研報告中反映出的思想認識問題沒有得到重視和及時解決,最后就變成了為了實踐而實踐,偏離了思政課的主旨和使命。

(五)沒有形成實踐課的整體策劃

以往實踐教學中,各教研室之間、學院與學校團委、學生處等各部門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合作,往往都是各自為戰,實踐課分散隨意,形不成理論上的沖擊力,沒有達到教學意圖。

(六)對實踐課的評價過于短視

其實整個思政課的時效性評價都存在這個問題。思政課是塑造學生“三觀”的課程,對其時效性的評價應當以學生一生生活為視野,而不僅僅是考試成績。對“道德與法律”實踐課的設計不應當僅僅考慮考試方面和教學常規要求。

二、“道德與法律”課實踐課的規劃

基于這樣的認識和我校實際情況,我們對“道德與法律”課實踐課進行了規劃,確立了以理論說服為目標,以課堂為中心,以專題授課內容為主線,日常教學實踐、課堂專題實踐、校外專門實踐3個層面分層開展的實踐教學模式。

(一)日常教學中的實踐

主要指案例教學和課前新聞評述。案例教學是傳統實踐教學方式,仍將保留和沿用,針對過去存在的不足,需要進行改進和完善。做到理論講授本身力求接近學生實際,選舉實例力求接近現實生活,講解例證必須精心策劃,不僅選好,還要講好,不僅老師講,還要讓學生說,最終達到觸動心靈、啟發人生、終生受益的目的,實現思政課的主旨。課前時事評述,要精心選擇與本課程有關的新聞內容,進行評說和引導,這既具有適時性,能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認識,又能與教學內容形成合力,起到增效作用。在前幾年,某高校高材生出家為僧,我們及時把這則新聞引入課堂討論。這則新聞涉及公民的憲法權利、價值觀、家庭觀等多方面內容,教師必須充分準備,多方面點題引導,啟發學生應有的視角與理性,避免泛泛或偏激。有一次,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對自己的成績提出質疑,教師立即組織“假如我學習很好,但成績很低,應該如何對待”的討論。當時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從如何改進方法提高學習成績的角度講的,這種解答顯然偏離了思政課的主旨和使命,教師及時引導,從如何對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如何對待別人的評價等方面進行點評,甚至分析了學生解答中應試教育的印記,進而對學生進行如何正確認識素質教育和踐行素質教育的啟發。

(二)課堂專題實踐

我們在實踐教學改革之前已經進行了專題教學改革,將“道德與法律”課的教學內容分設為10個專題。課堂專題實踐的特征是根據課程內容專門安排時間進行實踐教學。這些安排必須周密策劃,圍繞講授內容,圍繞學生生活實際展開。對實踐結果必須進行必要及時的點評,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糾正學生的認識誤區。具體措施可以靈活多樣,可以采取觀察與寫體會、觀看視頻、演講、討論、辯論、案例分析等方式。這種實踐模式的優勢在于:時間充裕,相比于課堂案例教學,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展開討論、辯論、咨詢、查找資料,能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探討;綜合性強,往往一個實踐內容能涵蓋所在專題的多個知識點,通過這種綜合分析說明,能讓學生形成對知識的總體把握,是對課堂教學零散知識點的有效整合,更好地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判斷能力。

課堂專題實踐緊緊圍繞專題教學的內容展開,每個專題設置一個以上的實踐教學內容集中進行。這一部分內容比較穩定,隨教學內容變化而設定。比如《大學之道》這一講,是配合新生的入學教育進行的,教學目的是正確認識大學,懷著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度過大學生活。講述的主要內容包括什么是大學、大學精神是什么、高中與大學有什么區別、如何適應大學生活等。為了配合課堂理論教學,對實踐課作如下安排:在課堂上讓學生講一講自己觀察和體會到的大學與高中的區別(比如最簡單的食堂名稱、校園標語等,抽象一點的如赤峰學院校訓與高中母校的校訓等);課后要求學生網上查找赤峰學院領導在上一屆學生畢業典禮和本屆學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結合課堂講授內容和自己對大學的認識寫一份大學4年的規劃,老師評分后發還學生并建議學生收藏這份規劃,作為自己人生的一份歷史資料。戀愛婚姻問題,已經是大學生不能回避的問題,我們設計了《戀愛與婚姻的道德準則和法律準則》一講,主要教學內容為戀愛中道德和相關法律問題、婚姻法的主要內容、愛情與婚姻在法律上的區別,希望通過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敬畏愛情與婚姻,能夠妥善處理戀愛、婚姻當中的一些問題與糾紛,終極目的當然是學生能夠有幸福的愛情與婚姻。我們對這一講的實踐課是這樣安排的:課上觀看今日說法視頻案例《愛情保證書》,組織案例討論,接受學生的提問;課后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熟悉的家庭、婚姻及其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最好總結一下自己父母的婚姻家庭生活,自己能夠對父母的婚姻家庭生活發揮哪些作用,對所講內容有比較深層次的思考。其他專題實踐課的設計,理念相同,不多舉例。

從實際教學效果看,我們的作法是有效的。有的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成功地處理、協調父母之間的離婚爭議,使父母歸于和好。還有的學生畢業多年后就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困難向授課老師咨詢,還記得老師授課時的內容。

當然,課堂專題實踐也存在一些特殊困難,需要學校主管部門的支持和理解。這主要是影視資料的播放問題。根據我本人這些年的教學經歷,法律基礎部分是最難安排的。在整個教材中,篇幅雖小,但內容多。對學生而言,在短時間內掌握教材所列法律部分的知識點及其觀念遠比掌握道德部分的知識點及其觀念難得多。所以教師必須刪繁就簡,抓住重點和核心內容講授。我們結合實踐課安排,做了大膽嘗試。首先在課堂播放電影《秋菊打官司》,然后以此為基礎和例證講解三大訴訟及其簡要程序和證據規則、我國的法律體系、法治社會基本規則在三大訴訟上的體現、中國法治建設的進程、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傳統社會與法治社會的觀念沖突,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法治意識。整個教學過程邊回憶、邊討論或提問,邊進行知識講解和觀念啟發,師生互動,效果比較好。但對播放整部電影,有些部門和老師是有不同意見的。那么安排學生課下觀看電影呢?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是不可行的。一來條件限制,有些學生不能看;二來很多學生缺乏主動性,不去看。如果缺乏看電影這個環節,整個教學效果就無法達到。實際上,這部電影是精心選擇的,是實踐教學的參考資料,甚至也是教具。既然我們能夠接受安排學生在課堂上閱讀紙質參考資料,就應該接受非紙質資料的閱讀。

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我們改進考查內容和方式。將實踐課書面材料(至少一次)作為平時考查內容的一部分,與考勤一起構成平時考查成績,占總成績的至少50%。在期末和期中考查試題中,除基本知識點外,也要有與生活實踐緊密相關的探討性題目。

基于以上的探討,我個人不主張將“道德與法律”課明確地分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涇渭分明的部分,并安排各自的課時。目前所謂的2+1模式(理論課時占2/3—36課時,實踐課占1/3—18課時)不可取?!皟烧n”的理論課與實踐課是不可分的,必須統一到課堂和理論說服力上來。所謂的2+1模式除了明顯的壓縮了“兩課”的課時以外,尚無明顯的取得實踐課應有的效果。

(三)校外專門實踐

這部分正處在論證和實驗階段。校外專門實踐是學生利用小長假或寒暑假到社會上進行走訪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的一種實踐方式。校外專門實踐以課題的形式操作,列入馬克思主義學院實踐教學統一安排,與團委、學生處聯合進行。按照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總體規劃,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一項校外專門實踐課題,可在任一學期完成,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時間自由確定。課題1學分,計入總學分,屬公共必修課性質。課題內容的設置與公共課開設的內容一致。具體選題由各教研室討論確定后公布給各屆學生,學生選題,相關老師為指導教師,對課題的完成情況進行指導、監督、審查。為鼓勵教師工作積極性,指導課題列入教師的工作量?!暗赖屡c法律”課校外專門實踐課題每年定期向教研室老師征集,集體討論后確定。我們征集的部分題目有: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展調查研究、大學生假期生活調查研究、當今社會養老現狀調查研究、××地區社會違法犯罪情況調查研究、××地區離婚情況調查研究、××地區就業與職業道德情況調查研究、“校園文明”主題微電影等。

現實社會是復雜的,遠比課堂接觸的要豐富得多,在理論和現實碰撞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沖突,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追問,而不再停留在課堂教學層面的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甚至是聽而不聞,真理越辨越明,經過質疑、反思之后確認的理論才能真正為學生所接受和認同。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全程跟蹤學生的實踐過程,對學生調研報告及調研過程中反映出的知識和認識上的問題及時解決,避免發生負面作用。

3個層次的實踐功能各異,形式互補,逐步遞進,相輔相成,共同為理論課程服務。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改革,使“道德與法律”課成為學生在校歡迎、離校終生受益的一門課程。

參考文獻:

〔1〕楊曉春,鐘衛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程.東北大學出版社,2012.

〔2〕楊曉春,王津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程.東北大學出版社,2014.

〔3〕張玉,黃永強,孫正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程.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

〔4〕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5年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呂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6〕于紅梅.關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以內蒙古民族大學為例.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1).

〔7〕紀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構筑.長春大學學報,2016,(6).

(責任編輯 姜黎梅)

職業道德與法律論文范文第4篇

一、教學目標

認知:了解職業道德養成的含義和要求;了解慎獨和省察克治的含義及其在職業道德養成中的意義和要求。

情感態度觀念:認同職業道德養成的要求和意義;以注重職業道德養成為榮;認同職業道德養成的方法。

運用:在職業道德養成的實踐中,自覺運用慎獨的方法;自覺通過省察克治,勇于改過和善于改過。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職業道德養成的方法──慎獨和省察克治。

難點:職業道德養成的方法──慎獨和省察克治。

三、教學時數:1課時

四、教學方法: 案例探究法、小組合作法、討論法等。

五、教學資源

人教版《職業道德與法律》P54~58; PPT課件。

六、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搜集相關案例資料;

學生:預習課文并思考相關問題。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學內容

討論“小王同學的想法對嗎”,引出本節課學習內容。

2.教師活動

(1)探究活動一:小王同學的想法對嗎?

通過組織血色很那個討論小王同學的想法,引導學生認識小王將來職業生活的兩種可能性:一是無法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二是接受教訓,重新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使學生明白,在學校學習就要注重職業道德行為的養成,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研習新課

第一目:職業道德需要養成。

1.教學內容

(1)職業道德是后天養成的。

(2)職業道德養成的含義。

(3)職業道德養成的要求。

(4)注重職業道德養成的意義。

2.教師活動

(1)探究活動二:劉德故事的啟示。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4頁活動框中的文字材料,結合閱讀教材第

54、55頁的正文以及“鏈接”,回答:假如你是一名職業工作者,你會怎樣做?怎樣才能在職業生活中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

引導學生懂得良好的職業道德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養成的;了解職業道德養成的含義;理解職業道德的養成需要從現在開始,需要假以時日,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對照職業道德規范改變自己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

第二目:入暗室而不欺──慎獨。

1.教學內容

(1)慎獨的含義及特點。(2)慎獨的意義。(3)做到慎獨的要求。

2.教師活動

(1)探究活動三:推銷員小耿事例大討論。

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第56頁活動框中的文字材料,思考并回答:假如你是小耿,你會怎么做?我們如何在沒有他人監督的時候,也能堅守職業道德?引導學生了解慎獨的含義、特點。板書:入暗室而不欺──慎獨,自己獨處無人監督,按照道德準則行事;自主性,主動性。

(2)探究活動四:楊震拒金。

看“楊震拒金”的故事,要求其他同學邊看邊思考:這個故事在什么地方顯示了“獨”?楊震為什么能做到慎獨?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楊震具有什么樣的道德品質?這種道德品質與慎獨是什么關系?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歸納:①什么是“獨”?②為什么要“慎”?③楊震堅持了什么樣的信念?④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慎獨是相輔相成的: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質才可能做到慎獨;做到慎獨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慎獨的意義,掌握慎獨的要求。

(3)探究活動五:在“隱”與“微”上下功夫大討論。

學生閱讀教材第57頁的“鏈接”,思考:造成“隱”與“微”的原因有哪些?說說我們身邊的“隱”與“微”現象。如果小夏將電腦其據為己有,那么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處理?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展開討論。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點評:在“隱”與“微”處的不同選擇是對自己道德境界高低的試金石:做到慎獨,將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不能做到慎獨,可能會成為進一步墮落的起點。最后作歸納,強調說明形成堅定的職業道德信念的重要性──有了堅定的職業道德信念,才可能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

(3)探究活動五:在“隱”與“微”上下功夫大討論。

閱讀教材第57頁的 “鏈接”,分小組討論,積極思考,交流自己的經歷和體會,每組推薦代表發言,回答問題。

第三目:日日知非,日日改過──省察克治。

1.教學內容

(1)省察克治的含義。(2)省察克治的意義。

(3)做到省察克治的要求。

2.教師活動

(1)探究活動六:富蘭克林的習慣。

請一位學生朗讀教材第57頁的活動框中的文字材料,其他學生聽并思考并回答問題:富蘭克林的做法,對我們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有什么啟發?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8頁第

2、3節正文,理解省察克治的含義、意義,并用PPT出示:對照規范,反省檢查,找出不足;克服與修正不足,以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與習慣;提高道德境界。

(2)探究活動七:我們應當怎樣省察克治?

組織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第58頁的“鏈接”和名言,圍繞“我們應當怎樣省察克治”這個問題,結合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行為表現,展開討論、交流,引導學生掌握省察克治的方法。用PPT出示:學會省察,按照規范反省自身,勇于改過,善于改過。

(三)課堂小結

(四)課堂練習

(五)課后作業

第五課第二框 在職業實踐中錘煉

一、教學目標

認知:了解職業道德榜樣的內涵及意義;知道涵養職業道德要從小事做起,在實踐中錘煉。 情感態度觀念:懂得職業道德的養成需要在實踐中錘煉的道理;崇尚職業道德榜樣,見賢思齊;懂得從小處著手,在職業生活中自覺修煉。

運用:自覺以行動向職業道德榜樣學習;自覺踐行,從小事做起,逐步培養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在職業實踐中,自覺遵從職業道德的要求,身體力行,糾正自己不符合職業道德規范要求的不良行為,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職業道德養成的途徑:見賢思齊,從小處著手,身體力行。

難點:自覺踐行,從小事做起;自覺遵從,身體力行。

三、教學時數:1課時

四、教學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組合作法、討論法等。

五、教學資源

人教版《職業道德與法律》P59~62; PPT課件。

六、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搜集相關案例資料。

學生:預習課文并思考相關問題。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學內容溫故知新,案例導入,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2.教師活動

(1)探究活動一:王順友的馬班郵路給我們的啟示。

簡要介紹王順友事跡,引導學生探討:王順友優秀的職業道德品質是怎么來的?他的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有哪些?

在學生交流、探討的基礎上,點評、歸納,其中突出五個關鍵詞:養成、職業實踐、錘煉、責任感、身體力行,進而引入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職業實踐中養成。

(2)引導學生翻閱教材,了解在職業實踐中錘煉良好職業道德的三個主要途徑:在職業實踐中錘煉;見賢思齊,向職業道德榜樣學習。

(二)研習新課

第一目:見賢思齊,向職業道德榜樣學習。

1.教學內容

(1)學習職業道德榜樣的重要意義。(2)怎樣學習職業道德榜樣。

2.教師活動

(1)探究活動二:秦冬琦的故事。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9頁活動框中的文字及名言,問題:秦冬琦是如何很快成為一名優秀服務員的?秦冬琦的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

在學生探討、交流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職業道德榜樣對人的激勵作用,理解人人都可以像秦冬琦一樣,通過自覺地向職業道德榜樣學習改進自己、提高自己。

(2)探究活動三:怎樣向職業道德榜樣學習?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9頁的“鏈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課前搜集到的道德榜樣的事跡,并推薦代表回答PPT出示的問題:你向道德榜樣學習過嗎?結果如何?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60頁第

一、二節正文和“點評”,歸納學習職業道德榜樣的要求,激發學生反思自己在學習道德榜樣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職業道德榜樣,抓住職業道德榜樣的精神實質,將學習職業道德榜樣落實到自己的職業活動中。

第二目:從小處著手,做好每件職業事。

1.教學內容

(1)從小處著手的重要性。(2)如何做到從小處著手。

2.教師活動

(1)探究活動四:從小處著手。

組織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第60頁活動框中的文字材料,小組內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從小處著手的名言或故事。思考:為什么要從小處著手?從小處著手與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有什么樣的關系?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總結,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從小處著手與培養良好職業道德之間的關系。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從小處著手,做好每件職業事。

(2)探究活動五:“成大事者,應不拘小節”辯論。

組織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第61頁“鏈接”和教材關于兩節“從小處著手”的正文,對“成大事者,應不拘小節”觀點進行辯論。在學生辯論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小節”,辯證地看待“大事”與“小節”的關系,進一步深入理解“從小處著手”的道理以及如何做到從小處著手。指出:克服眼高手低,從每件小事做起;恪守規范,以負責態度做好每件小事。 第三目:身體力行,在職業實踐中養成。

1.教學內容

(1)身體力行對于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2)如何在職業實踐中身體力行。

2.教師活動

(1)探究活動六:珍妮與露絲的故事。

請兩位學生上臺講珍妮與露絲的故事,其他學生邊聽邊閱讀教材第61頁活動框中的文字材料。思考:從職業道德養成的角度看,珍妮與露絲的事例我們什么啟示?為了培養自己的職業道德,你會怎么做?

引導學生理解:實現理想和職業道德品質的養成與提高都離不開行動,都體現在自己的道德行為上。

(2)探究活動七:鄧建軍的故事。

請一位學生介紹鄧建軍的事跡,結合教材第62頁的第

二、第三兩節正文和名言,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鄧建軍的成功與他的職業道德有什么關系?鄧建軍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是怎么得來的?

引導學生理解鄧建軍事業的成功離不開良好的職業道德,而良好的職業道德是養成的,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又與他在職業實踐中身體力行、在事上磨煉是息息相關的。進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在職業實踐中身體力行”、“在事上磨煉”的含義與重要性,理解“身體力行”與“磨煉”貴在堅持。

(三)課堂小結

(四)課堂練習

職業道德與法律論文范文第5篇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施方案

2011年4月

一、課程簡介:

學分情況:3學分

學時安排:理論學時45

二、課程性質:大連理工大學網絡學院必修課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大連理工大學網絡教育學院遠程高等教育公共課程之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以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為主線,以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為依托,按照大學生成長、成才發展的規律,給予科學的引導和啟發,力求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大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增強學法守法的自覺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三、課程教材: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編寫組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5版。

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網絡課件,包括:課程講解、例題分析、作業題,請同學們予以參考。

四、教學過程:觀看課件的課程講解、自學平時作業網上課程輔導答疑(網上討論)考試

五、教學特點:

(1) 本課程是一門十分貼近學生生活的課程。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

道德水平為主要目的,以增強大學生進行修養的自覺性為著力點,從大學生入學后所面臨的有關問題入手。本課程輔以必要的相關案例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識;

(2) 這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課程。它涉及多方面的學科內容,包

括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相關內容;

(3) 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這門課程涉及很多基礎的法律問

上一篇:中國形勢與政策論文下一篇:職業道德和法律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