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職業道德和法律論文范文

2023-03-05

職業道德和法律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職學生 思想道德素質 法律素質 調查

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的實施方案規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主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上講,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肩負著人民的重托、歷史的責任,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一個轉折的關鍵時期;從教學規律上講,這門課在思政課“05方案”課程體系中居于基礎地位,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入門課程?;诖?有必要對大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方面的基本素養進行調查分析,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的教育,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養成良好的道德素質,樹立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時代精神的價值標準與行為規范,使大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調查分析的基本情況

作者從2007級開始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養進行了實證調查,調查抽取2007、2008級江西財經職業學院、九江職業技術學院、九江職業大學三所學校中不同性別、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學科(除農林和醫學外的所有學科)的1800名高職學生進行了不記名問卷調查,回收問卷1747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問卷1616份,占全部回收問卷的92.5%。樣本的基本情況如下:

二、高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基本情況

“思想道德素質”主要包括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思想素質即思想政治素質,它是一種特殊素養,是人們為實現本階級利益而進行各種精神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特定的品質。道德素質是指人們從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出發,在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特征和傾向,是人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水平的綜合反映。

1.社會公德

(1)決定青少年社會公德意識的主要因素

有41.3%的學生認為是社會環境,認為是家庭陶冶和學校教育的分別只占到29.2%和27.7%,說明高職學生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另有1.7%的學生認為是輿論導向。

(2)文明禮貌

84.9%的學生在公共汽車上見到老弱病殘幼會主動讓座,6.7%的學生選擇別人不讓我也不讓,8.4%的學生會假裝沒看見;目睹公共場合下一對戀人的親熱行為,8.9%贊同的學生表示自己也曾經有過,41.3%反感的學生認為有傷大雅,49.5%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對于上網聊天時,是否使用文明用語,20.3%的學生上網時從不聊天,50.5%的學生非常注意文明用語,29.2%的學生不太注意,認為大家都不文明。

(3)愛護公物

對校園中的“課桌文化”,55.7%的學生表示自己從來沒做過,這樣的比例讓我們較欣慰,但也有28.2%的學生認為蠻不錯,表示贊賞和支持;另有16.1%的學生對此視而不見。我們認為“課桌文化”在當代大學校園中比較普遍,但這一行為并不值得提倡,應為大學生留下一個整潔的學習環境。從圖書館借到一本被污損的圖書時,68.1%的學生認為應設法把書弄干凈或告訴管理員,23.5%的學生認為學校的書就是這樣的,8.4%的學生認為沒什么,自己也曾這樣做過。對宿舍中長流水、長明燈你會怎么辦的問卷中,77.5%的學生會主動去關掉,12.6%的學生認為自己也做過沒什么大不了的,9.9%的學生對此視而不見,持誰愛管誰管的態度。我從后兩題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具有較好的社會公德意識,能做到愛護公物,但也有部分學生表示漠不關心或者自己也干過,公德意識較為欠缺。

(4)保護環境

當看到有人亂扔果皮紙屑時,27%的學生會上前制止勸其撿起來扔進垃圾箱,47.8%的學生自己撿起來扔進垃圾箱,25.2%的學生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5)遵紀守法

42.3%的學生對考試作弊行為的看法是為了考高分,可以理解;28.7%的學生認為沒什么大不了,我也干過;28.9%的學生表示反感,自己從來不作弊。這反映出當代高職學生對于考試作弊問題雖然有較正確的認識,但仍然因各種原因作弊過或對作弊表示無奈與認同。

對于公路上騎車帶人或闖紅燈的行為,25.5%的學生的態度是應嚴格禁止,25.7%的學生認為應加以處罰,43.8%的學生認為應加強宣傳教育,5%的學生認為不好說。某人拾到一個錢包,內有2000元,但失主很富有,57.9%的學生認為應當把錢包還給失主,18.1%的學生認為可還可不還,2.7%的學生認為說不清。21.3%的學生認為應當還,而不還就是違法,是不當侵占;在過馬路時遇上紅燈,但前后左右都沒有車輛、行人通過,63.6%的學生認為應當等待綠燈亮時再通過,19.6%的學生認為沒必要等待,16.8%的學生認為怎么做都無所謂。

對以上調查可以看出,高職學生遵守社會公德的狀況總體是好的,一些基本的社會公德規范和要求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接受。例如高職學生在相互交往和公共場所更加注重文明禮貌和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公德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但是也必須注意到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甚至令人憂慮的現象。比如,少數高職學生缺乏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一些學生對社會丑惡現象漠不關心或聽之任之,一些學生則為圖一時方便或一己私利而違背社會公德。

2.職業道德

(1)恪守職業道德的關鍵因素

25.5%的學生認為恪守職業道德最關鍵的是做好本職工作,40%的學生認為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創新,34.2%的學生認為是發揚團隊精神。

(2)擇業觀

31.2%的學生去單位求職時更注重個人興趣愛好,24.3%的學生更注重薪水待遇,44.5%的學生更注重該單位發展前景。

(3)誠實守信

對誠信的看法,11%的學生選擇了誠信吃虧,73.5%的學生選擇了誠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 9.8%的學生選擇了視不同的情況區別對待,5.7%的學生選擇了誠信沒有什么用。買東西時,如果售貨員多找了錢,81.6%的學生會主動退還, 5.4%的學生不會,11%的學生看情況,2%的學生選擇了其他。

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高職學生有基本的職業道德修養,但是還有待提高。高職學生的擇業觀也需要正確引導,從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勢來看,高職學生在就業問題上要更多地考慮到社會的需要,把自己對職業的期望與社會的需要統一起來。

3.家庭美德

(1)尊敬父母

對于父母的苦口婆心,70.8%的學生選擇用他們的話勉勵自己。當代大學生仍處于求學階段,對于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事務方面的問題還沒有積累足夠多的經驗,需要憑借父母的經驗作為依據,幫助自己進行判斷分析。但也有15.3%的學生認為有代溝不理睬,13.1%的學生表示完全聽從他們的安排。這兩個極端的選項,我們認為叛逆和依賴都是不對的,父母的話具有見地性的,應當適時予以參考。

(2)勤儉持家

當面臨家庭困難,弟弟(妹妹)都在念大學時,21.3%的學生選擇主動退出,26.7%的學生選擇聽從父母安排,52%的學生選擇克服困難,繼續完成學業。

(3)家庭和睦

在外讀書,10.1%的學生會每天打一次電話回家,52.5%的學生會每周打一次,27.2%的學生會每月打一次,10.1%的學生一般不打,等家里人打過來。

三、高職學生法律素質的基本情況

法律素質是指人們認識上、行為上知法、守法、用法、護法的素養和能力。高職學生要掌握必備的法律知識、樹立必需的法律意識、擁有必要的用法能力,便構成了大學生法律素質的三項基本要素。

1.法律知識

31.4%的學生認為“被告”是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22.8%的學生認為是打官司時理虧的一方,42.8%的學生認為不好說,2.7%學生認為以上都不正確。

2.法律意識

如果與他人發生糾紛,24.8%的學生選擇請雙方單位領導或中間人協調解決,49.8%的學生選擇雙方和平協商解決,20%的學生選擇向法院起訴,5.4%的學生選擇其他途徑。

3.用法能力

如果購物時受到商場保安人員無理搜查您隨身攜帶的物品,29.7%的學生選擇忍讓,以后再也不來這里購物;27%的學生選擇拒絕,強烈抗議;39.1%的學生選擇找商場領導或消費者協會解決;4.2%的學生選擇其他途徑。

甲、乙兩人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因買房需要,甲向乙借款兩萬元,約定五年內歸還,18.3%的學生選擇甲不用寫借條給乙,56.7%的學生選擇應當寫,25%的學生選擇無所謂。

某甲見到一個小偷偷錢包,小偷被警察抓住,警察請某甲當證人到法庭作證,41.3%的學生認為某甲應該去,29.2%的學生不應該去,29.4%的學生說不清。

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高職學生法律知識和法律方法掌握不足,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也較薄弱,法律修養亟待提高。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引導大學生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修養。

四、高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現狀分析及對策

從統計數字來看,16.8%的學生認為目前我國公民的道德與法律意識現狀很好,47%的學生認為一般,36.1%的學生認為較差;40.3%的學生認為道德對公民的制約作用很大,41.6%的學生認為作用在逐漸弱化,15.1%的學生認為沒有任何作用;而54.7%的學生認為法律與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關系密切,20%的學生認為關系不大,25.3%的學生說不清。

目前,高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現狀正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所指出的: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積極、健康向上。他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堅決擁護黨的方針政策,高度認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賴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充滿信心。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 、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 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也會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一些高職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因此,進一步提高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既要向高職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又要強調在理論邏輯中凸現問題意識,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緊緊圍繞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所出現的重大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當代大學生們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愛國主義、誠實守信、社會責任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和心理健康等問題,強調切合高職學生的思想實際,切實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真正體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幫助他們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提高自我修養,促進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帆. 高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初探[J]. 職業教育研究. 2006(6).

[2] 林偉能. 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 引進與咨詢.2005(7).

[3] 盛瑤環,曾祥福,李啟華. 探討大學生道德教育與高校道德教育建設[J]. 教育與職業.2006(30).

[4] 張加明. 個體思想道德素質形成發展規律新探[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9).

[5] 許汝羅. 青年不同時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規律初探[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3).

[6] 韓勇鴻. 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內容實效性的對策探析[J]. 中國高教研究.2006(4).

[7] 周艷,吳冰,馬菊華. 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道德教育問題探微[J]. 理論月刊.2008(6).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曾維平

職業道德和法律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進入新世紀,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學科意識開始萌芽。通過對2000年以來發表的職業教育教學研究論文和著作進行分析,從職業教育教學論內涵、職業教育教學論學科體系、職業教育教學思想等方面歸納整理了職業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并展望職業教育教學論學科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學論;綜述

作者簡介:李向東(1964-),男,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學論;吳江(1969-),女,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研究生。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1世紀初我國職業教育研究反思與前瞻”,課題編號:GJA094012。

職業教育教學具有自身特點,表現在教學目標的職業針對性、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綜合性、教學方法的訓練性、教學主體的復雜性、實踐教學的中心性、教學組織的困難性等許多方面。職業教育教學論的出現是學科分化的結果,其研究對象是職業教育教學現象,任務是揭示其中的教學規律,解決教學問題,為教學實踐服務。有關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始終是職業教育研究的熱點,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主題檢索,公開發表的職業教育教學研究論文逐年增加(見表1)。2000~2010年,十年間,相關論文數量增加了12倍以上,僅2010年,就有5843篇,反映出人們非常關注對該問題的研究。進入新世紀,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出現新動向,學者們不再就事論事,部分學者跳出職業教育教學具體事物,開始思考更深層次問題,職業教育教學論學科思想開始萌芽,人們在為構建新學科探討和爭辯。

表1職業教育教學相關主題論文篇數統計

一、職業教育教學論內涵

自夸美紐斯1632年出版《大教學論》開始,關于教學論研究有幾百年的歷史,形成了較系統的研究體系。在職業教育領域,雖然人們對職業教育教學現象早已關注,探討研究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特殊規律和問題,形成許多研究成果。這些研究常常停留在工作層面,研究目的多是解決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進入新世紀,職業教育教學論學科體系建設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出版了一批論文和著作。構建一個學科,首先需要解決概念稱謂問題,近年出版的著作和相關論文中,出現了多種含義類似的名稱。如:職業教育教學論、專業教學論、職業教學論、職業領域教學論、技術教學論、工程教學論、職業教育的通用教學論、高職教學論等,爭論焦點在于“教學論”一詞前面增加何種限定詞。嚴格說這些稱謂有不同的出發點和側重點,也有學者比較過其中幾個概念的區別。

陳永芳認為,專業教學論“理論與實踐的注意力指向專業教學的情境、目標和條件,它涉及那些既不能由教育學也不能由專業科學單獨解決的新問題?!甭殬I教學論“建立在與專業方向對應的工程學科和專業領域的技術工人的職業科學之上”[1]。

姜大源比較職業教學論、專業教學論、職業領域教學論概念區別時,認為職業教學論是在專業教學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替代科學,這是“由于職業工作的復合性,很難為每一職業都確定一個唯一與之對應的基準科學——專業科學”。職業教學論與專業教學論的邏輯起點不同,“對職業教學論來說,不再以‘專業’為起點而是以‘職業’為起點,也意味著不再以‘專業科學’為邏輯起點,因而不再強調分科的專業課程形式的或由專業科學導出的基礎性內容,不再強調學科特定需求的專業性內容,也不再強調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專業學科系統和專業學科結構的學習?!甭殬I領域教學論“是在職業領域科學這一亞概念基礎上提出的教學論”[2]。

王建初等人提出專業教學論是職業教育教學論的組成部分,是“關于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的一門學科,是教學論具體化的體現,涉及單個或多個科目”?!奥殬I教育教學論是以普通教學論和職業教育學為基礎的,而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則是以職業教育教學論和職業教育專業領域或方向為基礎的?!盵3]

徐朔提出普通學校教師在一個“學科領域”中進行教學,其學習內容是“學科教學論”,職業教育的教師是在一個“包括若干學科的專業領域”中進行教學,應該學習“專業教學論”[4]。

對職業教育教學論不僅存在稱謂的分歧,其內涵也有兩類不同觀點,一是從職業學角度的解釋,認為職業教育教學論是職業科學的組成部分。這類思想來源于德國,反映了德國職業教育教學研究的成果,建立在翻譯德國專有名詞基礎上,角度獨特,觀念新穎,但與我國現有教育學科體系割裂,常?;逎y懂。二是教育學角度的解釋,認為“職業教育的教學實踐,急切呼喚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理論來規范和創新,迫切需要構建職業教育教學的理論體系”?!奥殬I教育教學論不僅要探究、揭示職業教育理論知識的教學規律,還要探究、揭示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教學規律?!盵5]

內涵研究是一個學科建立的基石,即使較成熟的學科也會有一些不同的觀點,職業教育教學論產生于職業教育活動的特殊性,是職業教育實踐的呼喚,研究角度和內涵界定的差異,必然導致學科發展方向和研究內容的變化。

二、職業教育教學論學科體系

“體系”一詞,源于古希臘語,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所謂“學科體系”是指根據對某一學科客觀規律的研究和探討,研究者形成的由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形式構成并反映該學科發展的文字理論系統[6]。內容和結構是構成體系的兩大要素。任何一門學科的建立都必須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內容,研究內容的圈定是學科體系建構的關鍵步驟,是學科劃分的最明顯標志,是學科特性的最直接體現。

如何構建職業教育教學論學科體系,可以分為德國派和本土派兩種觀點。德國派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思想,認為職業教育具有明顯的職業屬性,教學中集中體現為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與職業工作過程具有一致性,二者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有必要構建有別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新教學理論和方法體系,職業教育教學論要在“目標”、“過程”“行為”三個層面上展開。本土派借鑒普通教學論的邏輯體系,研究涉及的是職業教育教學的具體問題,如: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等。孟慶國《現代職業教育教學論》以價值論和認識論等為脈絡,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認識軌跡,主要研究“為什么教”(教學目的)、“教什么”(教學內容)和“怎么教”(教學方法)等問題。根據職業教育教學活動的特點,構建了以“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去做?——做成什么——做了什么——今后的發展方向”六個問題為線索的職業教育教學論體系。

通過近年出版的9種①職業教育教學論相關著作,發現這些著作邏輯起點不一,研究內容分散,沒有形成具有統領作用的內容體系,反映出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其中比較集中論述的問題有:職業教育教學論內涵、職業教育教學思想、職業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職業教育教學評價、職業教育教學過程、專業特點、教學設計、實踐教學等,有些著作還論述了課堂管理、學生學習、專業能力要求、教學媒體等。職業教育界亟需建立起一個科學、規范的學科體系來統一研究起點,整合研究方向。上述著作比較集中論述的問題均和教學實踐工作相聯系,畢竟學科存在的前提是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無論從何角度出發,最終還是要歸結到職業教育教學實踐,為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使用傳統的教育學概念和邏輯體系,更容易被人們接受。

三、職業教育教學思想

教學思想是教學活動中具有統領作用的主張,或稱教學理念、教學流派,代表了獨特的教育主張、系統的原理和廣泛的影響,是構成學科的重要內容。以往教育研究中,思想、理念、流派、主義等詞語經常用來表示國外學者的教育思想,代表了高深的學問,似乎國內的研究水平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近年來我國學者研究中也有人開始使用這些稱謂。馬慶發《中國職業教育研究新進展2006》一書中,提到行動取向、整體取向、設計取向、結構取向、職業取向、建構取向六種職業教育思想。李向東《職業教育學新編》專章討論職業教育教學理念,介紹了教學本質、“一體化”、行為導向、能力本位、互動共振等教學理念。孟慶國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現代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中,提出就業導向的教學指向觀、職業基礎的教學目標觀、“一體化”的教學實施觀以及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觀等職業教育教學思想。上述思想既有來源國外,也有國內學者的主張,歸納起來,以下三種思想,在我國職業教育研究中影響較大。

(一)行動導向教學思想

行動導向教學思想20世紀70年代出現在德國職業教育界,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中心地位,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強調合作和交流;多形式教學方法交替使用;強調情感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強調社會性和情境化的學習。行動導向教學思想與我國教學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注重教師與學生互動,煥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定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習得專業知識,對教學內容的思考與運用產生的體驗和反省,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行動導向教學過程中強調誰來執行這項行為、達到目標的實行行為是什么、完成行為的相關條件、評定行為表現成功的標準[7]。近來有些學者提出工作過程導向、實踐導向等教學思想,與行動導向思想有許多共同點。進入新世紀,行動導向教學思想被職業教育工作者廣泛接受,其研究集中在如何運用這一思想開展課程開發、教學組織、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活動。

(二)“一體化”教學思想

“一體化”一詞廣泛使用于社會各個領域,凡是多個事務或要素整合在一起均可稱為“一體化”。 “一體化”實際上就是一種整合、整體的思想,即從整體和系統出發,綜合考慮各要素的聯系,把各種相關要素整合在一起,有機配合,取得整體目標最大化。分析眾多研究文獻,發現教學實踐中“一體化”教學思想有多種表現形式,根據整合要素數量的不同,可分為不同學說。1.兩要素整合說。該學說把教學活動的兩種不同內容相互融合,綜合考慮。2000年以來研究文獻中分別有人提出過“理論實踐一體化”;“產學一體化”;“學做一體化”;“生產實訓一體化”等多種整合思想。2.三要素整合說。該學說整合了教學活動的三種不同內容,如“產、學、研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等。3.四要素整合說。綜合考慮教學活動的四種不同內容,如“教、興、賽、考一體化”、“目標、內容、時空、師資一體化”等。

“一體化”教學思想反映了職業教育教學具有綜合性特點,需要打破學術體系培養人才的模式,從解決職業活動實際問題出發,才能為生產一線培養技能型應用人才?!耙惑w化”教學質量的高低,并不在于整合要素的數量多少,關鍵是其融合程度,能否真正做到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因素融合的有效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三)能力本位思想

能力本位的思想源于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對師范教育改革中提出的。當時人們認為采用學科課程培養教師的師范教育存在許多問題,培養出來的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低下,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有人提出,應根據教師每一項工作內容,分析教師職業的能力要求,確定為教師的能力標準,并以此來培養教師,這一改革思想被稱為“能力本位”。20世紀80年代后,美國產業界強烈要求提高勞動者的職業能力,認為當時的職業教育與就業需求缺乏聯系,學校只重視學生知識和理論的獲得,而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缺乏實際操作能力。能力本位思想應用到職業教育改革中,以后逐漸傳播到其它國家。90年代初,通過中國和加拿大職業教育合作項目傳入我國,在鐵路運輸、石化等行業推廣,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

進入新世紀,結合素質教育思想和我國職業教育實踐,研究者一般認為能力本位概念中所說的能力,不僅指操作技能,還包括培養學生將來在社會上就業、適應、競爭和發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體的發現、分析、解決和總結問題的能力;操作、應用、維護和維修能力,以及獨立、協作、交往、自學、心理承受能力。能力本位教學思想具有教學目標明確化、教學內容模塊化、教學組織個別化、教學評價客觀化等特征。DACUM課程開發思想被廣泛宣傳和介紹,在我國職業教育實踐中被人們學習和借鑒。

四、職業教育教學論學科發展展望

(一)進一步明晰學科建設基本問題

一門學科的出現有賴于反映該學科本質特征的基本理論的形成,要對本學科研究的對象、學科性質、邏輯起點、學科體系以及學科研究范式等做出有別于其他學科的分辨與界定。王策三教授說,“對于一門科學來說,生死攸關的一個問題就是明確自己的研究對象和任務”[8],職業教育教學論尚處于起步和萌芽階段,許多學科基本問題還沒有深入研究,解決學科基本問題,關系學科未來走向,也是這一學科能夠得到認同的前提。

(二)提高學術氛圍,擴大成果影響

職業教育教學論學科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就需要研究者具有反思、批判意識與能力。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即贊同支持多,批評商榷少;理論分析多,實證統計少;翻譯介紹多,獨創觀點少。職業教育教學論學科建設迫切需要研究者增強自身的學術素養,重塑知識分子精神。

(三)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相結合

職業教育教學論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科,目前我國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互不來往”。理論工作者總喜歡用獨創的概念、復雜的推理和晦澀的語言去顯示自己高深的學問。實踐工作者逐漸失去理論話語權,科研意識與能力逐漸消退,成為理論工作者推行教學理論的工具,研究成果常常是原理應用舉例和工作經驗總結。通過真誠的對話與合作,實踐工作者的反思意識和研究意識將有所提高,理論工作者從“書齋”走向“田野”,增強實踐意識,成為教師教學生活的解釋者、關懷者,與實踐工作者形成“教研共同體”,才能使教學智慧得以“理論化”,教學理論得以“實踐化”。

(四)呼喚本土職業教育教學論

借鑒、移植和本土化是學科建設的兩條基本途徑。任何國外理論均必須和本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實現本土化才能發揮其指導價值。國外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以職業活動為出發點,以職業科學理論為基礎,強調職業教育教學論與職業生活密切結合。其實,職業屬性是職業教育教學的特點,并非本質。職業教育教學論畢竟應該研究教學問題,我們應把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分開,不能把學生簡單看成“干活機器”,職業教育教學中不能忽視人的存在。中國職業教育教學論應以人的職業發展為邏輯起點,為人的職業成長提供理論指導。

注釋:

①統計的著作包括:黃艷芳.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朱德全.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俞建文.職業教育主體性教學體系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孟慶國.現代職業教育教學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陳永芳.職業技術教育專業教學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職業教育教學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孫爽.現代職業教育機械類專業教學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張驥祥.現代職業教育電類專業教學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關志偉.現代職業教育汽車類專業教學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1]陳永芳.職業技術教育專業教學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9.

[2]姜大源.基于職業科學的職業教育學科建設辨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67).

[3]王建初,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內涵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09(566).

[4]徐朔.專業教學論:職教師資的“職業科學”[J].職教論壇,2008(4下).

[5]孟慶國.現代職業教育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

[6]覃兵.教學論研究若干問題的元分析——兼論教學論的科學化[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6).

[7]馬慶發.當代職業教育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0-71.

[8]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1.

責任編輯 殷新紅

職業道德和法律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探索思想道德教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地位,進一步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從四個方面闡述了思想道德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和必要條件,對思想道德教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低位作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 思想道德教育;和諧社會;重要內容;必要條件

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它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堅強的政治保障,而且需要以思想道德為支撐。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思想道德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必要條件。

一、思想道德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諧。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共同富裕。因此,縮小收入差距,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明確提出、系統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及其基本特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達到共同富裕,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想逐步變成現實,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諧。社會和諧是全面系統的和諧。具體地說,就是既要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又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既要達到內部各階層、各利益團體之間的和諧,又要爭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諧發展;既要培育微觀的各個社會組織細胞的和諧發展,又要促進宏觀的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從根本意義上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相互協調的社會。

人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主體,要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關系,形成和諧的良好的社會精神風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是關鍵,這就需要對社會成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培育社會成員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愛國情感,使社會成員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增強社會凝聚力;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引導人們正確認識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有助于人們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選擇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共同價值觀念,把和諧社會建設作為自己的理想追求,從而支持并積極參與和諧社會的建設;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培育社會成員的勞動意識、創造意識、效率意識、環境意識、民主法制意識,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激勵他們大膽實踐、勇于創造,使社會充滿活力。思想道德教育從規范社會成員行為習慣做起,培養其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積極倡導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引導社會成員樹立心中有祖國、有集體、有他人的意識,懂得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備文明生活的基本素養。我國道德傳統中人的整體精神、自強不息精神、誠信品德、知恥品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都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只有通過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使人更好地融入自然、融入社會,學會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基本關系,形成愛國守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友好相處、融洽和諧的社會精神風貌。

二、以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社會發展的核心是人的發展,不可能有離開人的、與人對立的、外在于人的社會。離開了人的發展就談不上社會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人的全面發展包括許多內容,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江澤民指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就是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這就明確了全面發展的主體是“人民”,內容是提高“素質”。即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內容就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生產力是社會當中最革命、最活躍的一種力量,而其中最活躍、最能動的要素就是人。在現實的生產力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質,先進生產力是全面發展的、具有先進素質的人創造出來的。人是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主體,同時又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最終收益者。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否,歸根到底取決于社會成員素質的高低。人的素質越高,就越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產品,人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就越能促進社會的和諧;反過來,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越能為人的素質提高,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以培養“四有”新人為目標,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通過多種教育途徑,培養社會成員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身體素質,培養為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構建和諧社會要實施素質教育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最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素質教育的重點是思想道德教育。江澤民在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鑒》中就德與才的辯證關系提出精辟的見解:“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薄安诺氯M謂之‘圣人’;才德兼之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钡赖略谝粋€人的發展與成才中起著重要的定向、激勵作用。衡量人才應將對人的人格、道德、精神作為首要的衡量標準,思想道德素質是人才的根本。當前,人們的社會道德價值和倫理觀念正在由一元轉向多元,社會生活變得多元化、復雜化,在面臨錯綜復雜的社會局面、互相沖突的道德價值多元的情況下,沒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公民。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形勢的變化,更談不上構建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培養高素質、有民族文化根基的、具有良好道德和精神的公民。通過公民道德教育的強大塑造力,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慧、強調文化修養、注重人文素質培養等精華內容,深刻地影響公民的品德、性格、心理和行為取向,形成符合和諧社會發展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公民增強自我道德修養,養成適應知識經濟和網絡社會

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質,達到智商和情商的和諧發展。以思想道德教育為重點開展素質教育,提高社會成員以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綜合素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三、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必須加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精神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同時又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它主要包括兩大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思想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靈魂,決定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和方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對社會成員進行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以德治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內容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二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內容。

一個社會和諧運轉,必須有秩序與法制作保證。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的和諧直觀地表現為良好的秩序,包括良好的公共秩序、生活秩序、經濟秩序、政治秩序等。這種種秩序就像社會機器上各司其職的螺絲釘一樣,發揮著各自的功能,如果某一方面的秩序被打亂,就會影響其他秩序的正常運轉,破壞社會秩序。良好社會秩序的形成,需要以法制作為重要保證,“依法治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但對一個國家來說,德治與法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法治屬于政治建設、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與法律一樣,也是維持社會秩序的主要支柱。道德是軟約束,道德規范的作用主要是靠人的內在的自律作用,它能把客觀社會的外在要求內化為自己的信念、自己的需要,能使人做到在無人監督、無人要求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的信念、信仰、抑惡揚善,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當前,腐敗、犯罪等危及社會和諧穩定的社會現象仍不少,法律往往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對社會成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才能治本,從根本上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成。此外,法律再詳細縝密,也必有疏漏之處,這就需要道德來規范和約束。道德的作用范圍極其廣闊,幾乎涉及到人們的一切社會活動,正如英國學者約翰·W·伯克所說,我們都是無可逃避的道德存在物。道德滲透于人們的思想、行為和人格之中,可解決許多其他規范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有的人職業行為消極,職業態度冷淡,不講誠信,人與人之間缺少關愛和幫助,缺少寬容和理解等,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不能靠法律去制約,只有通過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素養,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這些現象才會逐漸減少和消失,從而增進社會的和諧。另一方面,人的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高低直接影響法律的制定和執行效果。構建和諧社會要求有較完善的、符合和諧社會要求的法律制度,這些制度由人制定,最終又落實到人身上。這就要有一大批能夠審時度勢、制定、完善和嚴格執行法律制度的人,有盡可能多的能自覺遵守法律制度的人。培養造就這樣的人,除了其他必要條件以外,思想道德教育責無旁貸。通過思想道德教育,能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加深對法律的領會和理解,增強遵守法律的自覺意識,思想道德教育越深入,人們道德水準越高,違反法律的人則必然越少。通過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法律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質,使法律的制定更符合大多數人的需要,更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在執法上更加公正合理??梢?,法治與德治往往相輔相成,德治以法治作保障,法治以德治為基礎。只有把兩者緊密結合,才能確保社會有序,“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兩個重要途徑,加強思想道德教育,使“以德治國”得到落實和貫徹,社會才能實現和諧。

職業道德和法律論文范文第4篇

十五大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這次會議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向全黨和全國人民展示了我國面向21世紀的宏偉藍圖。它反映了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它必將對我國勝利跨入21世紀,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鞏固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歷史影響。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認真學習和貫徹十五大會議精神是當前教育戰線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我們一定要努力結合教育工作實際,認真學習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所作的報告,并把學習和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全面開創跨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事業的新局面。
一、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指導教育工作,用鄧小平理論教育和武裝廣大青少年。

鄧小平理論是十五大的靈魂。新黨章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明確規定為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這是我們黨經過近20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作出的重大的歷史性決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證明,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的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唯一正確的理論。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就是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這是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勝利推向21世紀的根本保證。

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中心內容是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我們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遵循這樣的原則,認真地學習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深刻領會鄧小平理論特別是鄧小平教育理論的精神實質,并努力同教育工作的實踐相結合,指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努力開創21世紀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鄧小平同志對教育事業一貫高度重視,把發展教育作為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和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根本問題,對教育的戰略地位、教育與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教育的任務和作用以及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等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導思想和戰略方針。鄧小平教育理論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開辟了道路。正是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近20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數以億計的勞動者和上千萬各類專門人才。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受教育人口目前已達到3億多人,建立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教育改革也正在全面展開,為進一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新的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國教育事業面臨著新挑戰和更為重大、艱巨的任務。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正確處理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系、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深入研究和解決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促進教育的發展和改革,使教育進一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要求、更好地肩負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以及培養數以千萬計各類專門人才的崇高歷史使命。

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青少年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用鄧小平理論教育青少年,使鄧小平理論在青少年頭腦中扎根,直接關系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前途和命運,是我國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后繼有人的必要前提。堅持不懈地教育和幫助青少年認真學習和掌握好鄧小平理論,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極為重要的歷史任務。
二、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促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根據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我們黨正確地分析國情,作出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黨的十五大再次強調了這一科學論斷,深刻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綱領。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強調指出,在把我們的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歷史時刻,全黨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是確定我國教育工作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立足點。加深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統一認識和準確把握,對于正確面對我國改革攻堅和開創新局面的艱巨任務,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深刻地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后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21世紀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改革,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人口、社會、科技環境的上述特點出發。江澤民同志曾說過:“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近12億人口、資源相對不足、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依靠什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呢?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條,就是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真正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薄拔覀兊幕緡橹?,是在經濟比較落后的條件下辦大教育?!苯涍^40多年特別是近20年的發展,我國的生產力雖然有了很大提高,各項事業有了很大進步,然而總的說來,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等,還沒有根本改變。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速度以及結構選擇等必須從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調動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重視、關心和支持教育的積極性,增加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學水平,不斷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變成為豐富的智力資源,以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

江澤民同志還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我國現在和相當長時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發展道路,它既不同于發達國家,也不同于其他發展中國家。改革是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項工作的動力。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和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面對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面對21世紀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要積極推進教育改革特別是教育體制改革,加快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這不僅需要進一步改革在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思想觀念、組織結構。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更要著力于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新的教育體制和制度的建立和創新。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提高教育對外開放的水平。要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必須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學校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的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100年時間。至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那還需要更長得多的時間,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自強不息,銳意進取,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F在在校的學生,將是跨世紀的勞動者大軍和專門人才隊伍的后備力量,我們要教育年輕一代長期艱苦奮斗,親手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全面落實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紀教育發展任務。

十五大報告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突出強調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報告提出要認真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進一步把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報告指出,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關系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我們要通過認真學習和貫徹十五大報告,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發展戰略中,始終把發展教育作為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和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一個根本問題,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認真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努力改變當前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狀況,大力增加各級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的投入,真正形成全社會尊師重教的優良風尚。

要全面落實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發展道路。十五大報告強調指出,教育事業的發展,要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積極發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穩步發展高等教育。確立這樣一種教育發展方針,是完全符合當前中國國情的,它兼顧了公平與效率、普及與提高的辯證關系,具有堅實的科學依據,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和愿望。我們要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九年義務教育與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成果,把“兩基”和“兩全”(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把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擺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要通過各種形式,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穩步發展高等教育,使各類專門人才的培養適應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并逐步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要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和廣大受教育者的要求,通過科學論證和科學決策,逐步形成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重、不同層次教育相互銜接。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思想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促進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要進一步推進教育改革,加大改革的力度。當前,仍要把教育體制改革作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點,重點放在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的改革上,加快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要進一步解決好條塊分割和力量分散的問題,面向社會辦學,鼓勵創新、競爭和各種形式的合作。在辦學體制方面,進一步完善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籌資參與辦學的新體制,進一步調動全社會力量辦學和助學的積極性,加速教育事業的發展。在管理體制方面,加強和完善國家對教育事業的宏觀管琿。進一步明確政府和學校、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職責和權利,建立國民接受基本教育的保障機制,促進基礎教育地方化、職業教育行業化。成人教育社會化、高等學校在政府宏觀管理和指導下,擴大面向社會辦學的自主權等,為迎接21世紀教育事業的大發展和實現社會化終身教育創造條件。

要把提高教育質量擺在突出位置。十五大報告提出,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重視受教育者素質的提高,培養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質量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追求的目標,是教育事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質量既是對教育工作的全面要求,也是對受教育者素質的全面要求,包含了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等方面。

面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必須在教育質量方面上一個新臺階,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把人口大國變成人才大國,才能不斷滿足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從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根據我國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深化教學改革,逐步更新教學內容,調整和重組專業設置和課程,改革教學方法,廣泛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努力提高師資水平,改革和完善教育評價制度,在培養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新人上努力下功夫。

要大力提高辦學效益。根據我國的國情,我國教育發展特別是高等教育發展必須走“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道路。在過去改革的基礎上,要通過布局和結構的合理調整,深化改革,進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減少低水平的重復,杜絕浪費現象,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投資的效益。

在跨世紀的征途上,我們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緊密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精神,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全國教育事業“九五”計劃和2010年發展規劃》,抓住機遇,開拓進取,積極促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把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中國教育帶入21世紀,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職業道德和法律論文范文第5篇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要求方方面面都要和諧起來,自然,作為社會的調節機制的法律法制,也應與和諧社會相和諧,與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本文試就和諧社會的法律與法制做一淺論。

(一)

當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利益關系的重整,社會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社會群體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過去單一的公有制格局,確定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結構。所有制結構的變革又導致了階級階層的分化,涌現出了一批新的社會階層,如企業家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和個體所有者階層,等等。他們都是不同的利益主體。其次是社會組織結構上發生了深刻變化。原來高度集中和一致的組織結構體系逐漸被打破,一元化的利益格局也已發生變化,出現了多元化的利益主體,乃至不同的社區、地區、企事業單位以至家庭個人都成為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利益主體多元化和利益差別的出現導致大量利益摩擦和利益矛盾的產生。這些利益差別和利益矛盾都需要新的社會整合,需要相應的利益訴求渠道,而最有效的就是建立一種讓民眾能自主表達、自主維護、自主實現的利益訴求和維護機制,尤其是司法保障機制。只有健全而獨立的法制,才能維護各利益主體的利益,這就對立法和法律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確反映和統籌兼顧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通過立法建立一套以公平和正義為核心價值的體系,平衡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是現階段中國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向法律法制提出的新課題。

(二)

當今世界,一個社會既需要國家,也需要法制。國家的生存需要建立法律制度,而法律制度又成為合法政治行為的范圍。所以,有人把經濟、道德、法律看作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的三大支柱。我們要建立的和諧社會也應是一個法治的社會。法治社會不僅需要有法制,而且需要良法來治。而所謂良法它應該是民主、自由、公平和正義的濃縮,如果法律法制本身不具備這些內在的價值,則它必然要遭到社會的抵制和排斥。因此,構建和諧社會的法律必須具備以下原則或和諧社會的法律必須具備以下前提:

其一,必須是代表人類進步方向的,反之,則不依。人們不會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司法部門在審判某些納粹分子所犯罪行時,一些納粹分子以其行為是執行當時的法律為自己的罪行作無罪辯護??梢?,建立和諧社會不能見法就依。對于那些本身就“違反了一切正直的人的良心和正義感的法”,或以法律的名義,行戕害、暴政、寡頭政治的法不能依。如依這樣的法,不僅與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背道而馳,還將使國將不國,生靈遭受涂炭,國無寧日,民無寧日。因此,制定一部真正代表人類進步的、充分體現公眾利益的法律,對我們建立和諧社會是非常重要的。

其二,構建和諧社會所依之法必須是包含所有人的利益,體現全體民眾的意志,在人人面前平等的法律。在以往的法律發展的歷史上,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法律體現著不同的利益和意志。在專制制度之下,法律法制體現著專制者的利益和意志,是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今天,當歷史的車輪駛向21世紀,法律不再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而是體現民主原則,表達民眾要求,保護弱者,保障人權的工具。特別是建立和諧社會的今天,法律應成為一種調解各方面利益的準則和制度化手段,法律也不應只是保護個別黨派、集團、部分(或大部分)人的利益。這是法制走向文明,社會走向文明的標志。

其三,構建和諧社會之法律本身要公正無私。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國合理合法,必須做到法制、法律本身的公正無私。這一點非常重要。要做到法律、法制本身的公正無私,首先要實現社會全體成員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一律平等。社會全體成員以平等的政治、社會地位和平等的參與權利,不受財產、政治態度、個人信仰、意識形態、黨派的限制,參與法律的制定。要做到平等的人制定人人平等的法律,使法律達到人人面前平等。所以,構建和諧社會立法的前提之一,應是制定保護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政治團體、不同利益,協調各種關系的法律。同時,法律要限制某一黨派、團體、階層(階級)、個人,將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強加于第二者。惟此,才能稱得上和諧社會,和諧社會也才能得以建立。

(作者單位:甘肅省嘉峪關市人大常委會)

上一篇:職業道德與法律論文下一篇:西方經濟學畢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