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范文

2023-03-25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隨著人們對技術知識和職業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技術知識在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和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得以確立。技術知識內涵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具有多方面的規定性,不僅規定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模式的選擇,也規定著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環境設計和教學評價方式的選擇。

關鍵詞:技術知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

作者簡介:唐錫海(1966-),男,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學院、廣西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張宇(1987-),女,河南澠池人,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教育研究所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學原理。

在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的線性模式長期占據統治地位,人們普遍認為,技術是科學應用,技術只是對科學發現的被動響應,技術永遠難以超越科學的主導位置。受這一模式的影響,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教育類型,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過程按學科化教學模式組織教學的痕跡明顯,致使高等職業教育成為學科教育翻版,缺乏自身的特色,被人詬病。隨著對技術研究的加深,尤其是技術哲學和技術史學等領域的發展探索,人們發現,科學——技術的線性模式不過是一種幻想,技術知識有著比科學知識更豐富和獨特的內涵和意蘊。以技術知識為核心和關鍵的高等職業教育必然應充分運用借鑒新的研究成果,回歸技術本源,按照技術知識的特性組織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活動。

一、技術知識的內涵及特性

當前學術界關于技術知識的界定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體來說,國內外學者主要從技術知識的產生及類型兩個方面進行界定。張斌[1](1994)和宋保林[2](2010)等學者認為技術知識是人們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技術原理、技術規則、技能的綜合,強調技術知識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產生;美國著名技術哲學家米切姆(Mitcham 2008)則指出“關于人工物的制作和使用的真實信仰可以通過技能、格言、法則、規則或理論的訴求來得以驗證,并產生了各種不同種類的作為知識的技術”[3]??偟膩碚f,技術知識是生產、制造、設計、發明或維修某種產品(及服務)時所需的知識,不僅包括用于理解技術過程的技術理論知識,如技術原理,也包括直接用于控制技術過程的技術實踐知識,如技能等。技術知識不同于科學知識,其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屬性。這在很大程度上規定著高等職業教育教學不應盲目模仿普通教育的學科教學模式,而應根據技術知識的特性進行教學設計和安排。

第一,技術知識具有層次性和多維性。從技術知識的內涵可以發現技術知識與生產活動緊密相關,不同的生產環節與技術知識的相應層次相對應?!拔纳僬J為技術知識是多層次的,存在層級。越高層級受社會因素影響越大,越低層級越傾向于純技術問題。技術場域之內和之外的人注重不同層級的內容。層級越向下,方案越易確定,問題越集中明朗,技術行為越容易組織”[4]。從技術知識與生產活動開展的密切程度可以將技術知識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技術理論與原理。這一層次的技術知識具有與科學知識相同的普適性,受社會因素影響較大,是任何技術活動開展都需要遵循和關注的。第二層次是技術規范和法則,涉及與技術運用相關的法律、倫理、道德和習俗等,對于受此類規范和法則制約的技術活動而言,具有普適的特性。第三層次是具體的技術方案和操作。這一層次的技術知識與生產服務密切相關,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凸出的經驗性,與實際的生產場景相關,情境性和個體性較強。這一層次的技術知識的選擇則是影響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實施的重要因素。

第二,技術知識具有難言性。與科學知識的可編碼,易于表達的特征相比,技術知識則具有較強的難言性和意會性。這一方面在于技術知識的獲得主要依賴個體的觀察、體驗和洞察力等,是高度個人化的程序性知識,正如“技術史家福格森(E.Ferguson)則指出,技術是一種高度依賴視覺的活動,技術知識即使能被表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視覺形式而非以口述或數學形式進行表達的”[5]。在具體的技術領域,對技能和專業能力的表述并不能完全表達技術產生和運用的整個過程。另一方面在于技術知識的積累更多來自實踐活動,來自實際的操作、分析、設計和執行等,難以編碼和言傳?!拔覀冎赖臇|西要多于我們所能訴說的東西”[6],維特根斯坦(L.Wittgenstien)等哲學家都明確指出,技術知識涉及人類生存經驗的廣泛領域和歷史,從社會實踐到心領意會,從經驗性技能到技術創造。隨著人類的進步,意會知識逐漸轉化為明言知識,但技術知識的難言成分永遠不可能被完全形式化為可計算、可編碼的數據。這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提出了挑戰,要求高等職業教育根據技術知識的難言特性進行教學改革。

第三,技術知識具有嵌入性。技術知識的嵌入性是指技術知識產生與運用具有較多的附帶條件,其遷移性和普適性交叉。在更多情況中,技術知識是與特殊的場景、個體和社會文化相聯結,這也是技術知識難言性產生的重要原因。在具體的技術實踐活動中,技術知識的產生于個體自身的知識儲備量、知識結構及當時的實踐場景等密切相關,深深根植于行為本身和實際情景,個人化和情景化程度高,嵌入性較強,推廣和規范的難度較大??梢哉f,技術知識的嵌入性對技術知識產生和應用的具體條件要求較高。作為以技術知識為核心和關鍵的教育類型,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過程應關注技術知識的嵌入性特征,及時進行教育教學各環節的調整和完善。

二、技術知識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規定性表征

技術知識內涵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具有多方面的規定性,不僅規定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模式的選擇,也規定著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環境設計和教學評價方式選擇。

(一)技術知識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的規定性

從技術發展史來看,技術呈現出三相技術發展結構,使得技術知識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也不斷拓展,促使職業教育層次不斷高移、職業教育教學內容也隨之不斷發生變化。古代社會以經驗技術為主,呈單相技術結構,經驗與技術主體融合一體,與之相應,職業教育的內容也主要以學習經驗技術為主。近代工業社會中,各種機器的發明和利用使得技術知識主要以經驗型技術和實體型技術為主,呈雙相技術結構,與之相適應是中等層次學校職業教育和現代學徒制,主要以掌握經驗技術和操作型技術為主。隨著技術發展,工作任務的技術含量增加,科技一體化趨勢增強,現代社會技術結構呈現經驗技術、實體型技術和知識型三相技術結構,技術理論知識在技術結構的地位逐漸凸顯,技術理論知識和技術實踐知識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主要的教學內容。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不僅應學習專業的技術技能,同時也需要具備理解設計師思想,并將其轉化為實際技術和產品的能力,不僅需要掌握一定技術實踐能力而且需要掌握一定技術原理。技術實踐能力來自技術訓練和經驗累積,技術經驗與技術原理正是構成技術知識的主要組成部分,顯然高等職業教育不能按學科邏輯組織教學。技術類人才培養必然遵循技術人才成長的規律,因此,技術知識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教學內容。

技術知識具有多層次和多維度的屬性,不同的生產環節及工作崗位需要不同層次的技術知識來滿足其需求。技術知識的多層次性和多維度性要求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教學內容選擇不僅要包括技術理論和原理,技術規范與法則等抽象化的知識,同時也應包括生產項目所需的技術技能等具象的知識;不僅包括導向性的技術原理知識,也包括操作性的技術實踐知識。技術理論知識在個體技術掌握、操作、應用和轉化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導向性作用,不僅具有優先性,同時也可以指導技術實踐活動,是技術活動開展和實施的重要依據。在高職院校,學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本的技術原理、技術設計方案及操作規范后方可進行實踐操作方面的練習與訓練??梢哉f,技術理論知識在高等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位置,是不可或缺的。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掌握必要的技術理論知識和技術法則等能夠更好理解項目的設計意圖,更準確有效地開展技術實踐活動,避免技術實踐活動中的失誤或錯誤行為發生。同時,掌握技術理論知識也有利于技術創新和技術發明。技術實踐知識是學生對技術理論知識的親身體驗和操作,主要包括學生通過大量實踐獲得的難言知識,經驗性技能和具體操作步驟等。從根本上說,技術實踐知識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內容。一方面是由于技術理論知識的吸收和轉化需要技術實踐知識的催化和促進,另一方面是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需要實踐性和經驗性的知識支撐其具體工作。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高職院??梢院雎约夹g理論知識的地位,而是更加強調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內容應由“技術中心”和“任務邏輯”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即通過與職業相關的具體工作任務來構建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和轉化技術知識,提升學生作為“準職業人”的技術技能。

(二)技術知識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規定

技術知識的內涵和特性決定了技術知識的學習、傳遞與積累的特殊機制,這一機制與科學知識的傳授存在巨大差異。技術知識規定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特殊性。受傳統學科教育模式的影響,目前,仍有不少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師不甚理解技術知識的多層次性和多維性,忽視和輕視技術知識的難言屬性和嵌入屬性,不自覺地將技術知識等同于科學知識,依舊按照普通教育的教學模式進行高等職業職業教育的教學活動,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技術知識的難言性和嵌入性決定技術知識不可能完全實現編碼化和可言傳化,其傳遞和學習機制不能完全等同于學科知識的教學模式。技術知識這些特性規定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必需注重行動和實踐,因此,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必然選擇。

高等職業教育目標旨在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技術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實踐能力,其實質是行動能力,是技術知識豐富內涵的集中體現。也就是說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本身是技術知識的轉化過程,轉化為學生的技術實施能力,將技術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技術操作過程,就是做的能力,職業教育教學實質就做中學。從技術知識的特性來看,難言知識是技術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一種難以用直接的標準化的方式來言傳和表達學習的內容和技能,“干中學”、“用中學”、“學中學”就成為了獲取難言知識的關鍵途徑[7]?!笆略鯓幼鼍驮鯓訉W,怎樣學就怎樣做,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8]的教學主張,強調“做”是知識學與教的基礎,只有以個人的經驗(親知)為根方可吸收人類的全體經驗,才能實現“舉一反三”、“以一知萬”。對高等職業教育教師來說,技術知識是一個需要進行加工處理的對象,而不是現成的工具,要增加學生的實踐技能訓練,使其能夠在不斷操作和訓練的過程中,將課堂中的技術理論知識逐漸轉化為自身的技能,將在實踐過程中的難言知識轉化為明言知識。

技術知識特性規定著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注重師生的主體間性。技術知識的多層次、難言性和嵌入性意味著技術知識的傳遞、學習和積累不可能在單個主體間完成,而需要師生之間的互動,需要高職院校的教師對技術知識的本質、形式和特性進行正確認知,以準確地加工、整理、傳遞、表達或轉化技術知識;對技術知識形成過程有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能夠根據受教育者對知識理解和知識發展的階段進行選擇教育的內容、調節傳遞的速度和順序;對技術知識有豐富的體驗等。同時也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所學的技術理論知識、實際操作和技能傳授等活動進行自我的意義構建,運用和轉化技術知識。

(三)技術知識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環境的規定

與科學知識不同,技術知識具有更強的特殊性和個性化,對教育環境的要求較高。這也是當前職業教育大力倡導現代學徒制的原因之一。從技術知識產生和形成的機制看,技術知識產生于生產實踐活動,通過傳授、學習、積累和轉化等環節,最終應用于生產。但是從技術知識產生到應用的過程會面臨一系列困難和變化,這就對高職院校的教育環境提出諸多要求;從技術知識的特殊性看,技術知識具有難言性和嵌入性,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和環境方可達到技術知識轉移、積累和轉化的目的。從技術知識的內涵和特殊性分析,技術知識獲得的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在真實的職業環境當中進行學習熏陶,強調建立“真實”生產環境。技術知識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環境的規定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技術知識規定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環境多元化。環境是影響個體獲得難言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個體思想觀念發生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高等職業教育是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系的一種教育類型,在技術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通過積極的交流對話引導學生獲得技術知識,更需要高職院校構建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校園文化、實訓環境和教室環境,把企業文化融入學校文化,實現優秀工業文化進校園、優秀企業文化進課堂,使學生在校園中便能夠獲得企業的發展理念與文化,獲得與技術相關理論知識。

第二,技術知識規定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環境的情景化。教育環境的情景化是個體通過在場的直接經驗獲得技術知識,這與技術知識的難言性和嵌入性相吻合,是高職院校學生獲得、積累和應用技術知識的重要途徑與方式。傳統學科教學強調從情景抽象出來的概念性知識,但是在具體的技術領域,可能面臨不同的變化和問題,具體的活動和感知更能夠激發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將自己所學知識和具體情境任務相聯系,從而達到解決復雜情境下的具體問題的目的。從技術知識的特性看,“其意義建構、理解應用都發生在技術場域中,受場域要素支持和限制,不能完整、獨立地從場域中‘抽身’而出,因而技術知識中相當分量的內容是植入、留存在場域內的,從而使場域內擁有足夠豐富、足夠數量的知識可被組織、規劃,生成技術情境”[9]。

從技術知識的學習獲得角度分析,特定的技術必然是鑲嵌在具體且復雜的情境中,教師在傳授技術知識的過程中難以掌握一項技術技能的全部信息,兼之,具體工作項目是由若干項復雜技術環節組成,如果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則技術操作便可能面臨失敗。兼之,技術知識蘊含諸多難言成分,地方性、情境化、個人特定性較強,難以進行完全的傳達和編碼,需要高職院校對教學環境進行情景化設置,使個體能夠在具體的場景中不斷學習、嘗試,進行知識的意義構建,提高技術知識學習效率。

第三,技術知識規定高職院校真實或仿真教學情境的安排。技術知識產生于真實的工作情境,也將最終應用于真實的工作場所。在校企合作日益緊密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應不斷增強與企業的深度和全方位合作,充分利用企業的真實工作場所,使高職院校學生實現技術知識的積累和轉換。與學科知識不同,技術知識的獲得、積累和轉換更多的是個體通過自身實踐和反思獲得的,是個體在真實場景中意義構建的結果,是按照工作邏輯組織起來的知識類型。在真實或仿真的教學環境中,各種性質的零散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高職院校學生可以獲得視覺、觸覺和力覺上的反饋,并結合自身的知識積累進行意義構建,實現技術知識的獲得、積累和轉化,構建自身的技術知識體系,并靈活地應用到更多的情境中去。

(四)技術知識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評價的規定

技術及技術知識的獨特性不僅規定影響著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及教育環境,同時規定著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評價方式。有別于認知性質的科學知識,實踐性質的技術知識是認知意向與操作、目的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掌握技術非掌握理論的過程”,因此,以技術知識為核心的職業教育教學評價應根據技術知識的特殊性進行專業化評價。

首先,技術知識規定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評價內容。傳統職業教育教學評價內容多是對某一內容的單一化評價,過于強調對高職院校學生的量化式或直觀化的評價結果,難以準確有效地反映學生學習情況。因此,依據技術知識的產生、傳遞和轉化邏輯,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應擺脫學科評價模式的束縛,注重學生技術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掌握和綜合運用,注重明言知識和難言知識的獲取,注重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平衡,應根據具體工作項目的實際情況,設計基于特殊情境的評價體系,從關注標準化、程序性的評價,轉向融入情境化、個性化等因素的評價內容。

其次,技術知識規定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評價方式。傳統職業教育的評價方式多是結果性評價,難以對職業教育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監控,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和社會評價。從技術知識的本源分析,技術知識源于人們對技術的認知。技術本質上是一種行動化的程序性知識,技術過程是建立在對人工物的操作、運用和控制之上的感性活動。技術過程不同于理論、沉思的活動過程,“(技術活動)不是一種‘在手’的活動,而是一種‘上手’的活動,這種‘上手’的活動對世界的存在做出了‘客觀的’、人們可以感知的改變?!盵10]技術過程由技術活動主體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心智模式所決定,表現為活動主體的實踐認知習慣。技術過程的特殊性將影響職業教育過程中學生實踐認知習慣的形成。學生在接受職業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反復的、動態的實踐推理,綜合整體性思維、分析性思維和非理性思維,從實體性思維走向關系性思維,更新職業教育學習方式的空間,不僅注重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而且要重視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立足于對技術過程的認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評價應注重教學的過程性評價,有序有效監控高職院校學生對技術知識的掌握、應用、積累和轉化,培養高水平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最后,技術知識規定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評價主體多元化。技術知識不使用,只能表現為靜態知識,只有通過使用形成技術產品,才能體現價值,是否符合企業質量標準和社會的要求,由企業和社會來評價檢驗。因此,職業教育教學評價除學校評價主體之外,也需要企業和社會利益相關者作為主體參與,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從而使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評價更加科學、合理。

參考文獻:

[1]張斌.技術知識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21-29.

[2]李兆友,宋保林.論技術知識的生成與轉化及其過程本質——基于技術創新史的視角[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9):24-28

[3]卡爾·米切姆.通過技術思考:工程與哲學之間的道路[M].陳凡,朱春艷,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262.

[4]王麗.論工程技術知識[D].南京:東南大學,2009.

[5]王大洲.論技術知識的難言性[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1):42-45.

[6]Nils J Nilsson.人工智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8.

[7]Howells,Jeremy.Tacit knowledge,innovation,and techno-logical transfer.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J].1996,8(2):91-105.

[8]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42.

[9]王麗,夏保華.從技術知識視角論技術情境[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1(5):68-72.

[10]舒紅躍.技術與生活世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20.

責任編輯 殷新紅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是伴隨著張家界旅游開發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經歷了產生、初步發展、蓬勃繁榮三個階段,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人才培養多元化趨勢明顯,但也存在旅游教育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師資隊伍不強、產學研結合程度欠缺等問題。文章認為促進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學校層面要抓住機遇,正視旅游職業教育與行業發展的差距;二是政府層面要科學統籌,加大對旅游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三是行業層面要校企溝通,實現院校與企業資源的雙向互動。

關鍵詞:張家界; 旅游職業教育; 國家旅游綜合改革

2010年12月,國家旅游局批復同意將張家界和成都市、舟山市和秦皇島市作為全國首批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不可否認,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的獲得為張家界旅游體制升級,建設世界旅游精品,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也為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遇。在剖析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對促進張家界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進行了探討。

一、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發展歷程與現狀

旅游人才的擁有量和素質高低是衡量一個地方旅游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之一,旅游職業教育作為主要培養渠道,其發展狀況直接決定著旅游人才數量的多少和素質的高低。[1]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是伴隨著張家界旅游開發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并呈現出自身的特征。

(一)發展回顧

20世紀80年代初期,張家界的秀麗山水開始為世人所知。伴隨著旅游開發,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應運而生,并不斷發展壯大。

第一,產生階段。1982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將原來的張家界林場正式命名為“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這也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1983年,經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委批準成立大庸縣民族旅游職業學校,這是湖南創辦最早的旅游職業學校。大庸縣民族旅游職業學校(即現在的張家界旅游職業學校)的成立,標志著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開始進入了初步探索階段。1985年,張家界創辦了武陵大學,1995年更名為武陵高等??茖W校并開設旅游管理專業,成為當時湖南開設旅游管理專業最早的高校。

第二,初步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進入初步發展階段。面對張家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較早開設旅游專業的張家界旅游職業學校拓寬了專業范圍,開設了與旅游相關的餐飲、導游等市場缺乏的專業,并由此獲得了“湖南旅游黃埔”的業界美譽之稱。另一方面,武陵高等??茖W校于2002年并入吉首大學,開設了旅游管理的本科專業,提升了旅游人才的培養質量。最后,張家界另一所在航空領域頗有盛名的中專學校,大庸航空工業學校,2001年升格為高職院校,并開設了旅游管理專業。至此,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有了中專、高職和本科的不同人才培養層次。

第三,提質升級。進入到21世紀,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進入到了提質升級階段。2010年張家界成為全國首批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城市,2016年張家界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2]旅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為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遇。雖然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初步形成了中專、??坪捅究撇⒋娴娜瞬排囵B體系,與行業的快速發展相比,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實習實訓等方面凸顯出眾多問題,因此,面對行業人才需求的特點與現狀,必須促進旅游職業教育培養適應社會人才的現實需要,促進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的提質升級。

(二)主要特色

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初步發展到蓬勃繁榮的歷程,其主要特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近30年的發展,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從宏觀方面來看,基本形成了院校教育、政府監管和企業實踐鍛煉三位一體的格局。以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系畢業生為對象進行的田野調查表明,在畢業后仍然從事旅游職業的畢業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參加過旅游企業內部組織的短期培訓,有超過15%的學生參加過旅游行政部門組織的短期培訓。從微觀上來看,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已經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職業教育層級,不僅有中專辦學層次,也有高職大專辦學層次,更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辦學層次,專業設置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航空服務、烹飪等,高職院校一所、本科一所、中專四所。在校學生人數超過一千,每年的優秀畢業生,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人才培養多元趨勢明顯。具體體現在:一是專業設置朝多元化方向發展,不僅僅包括了旅游管理,還包括酒店管理、航空服務、導游、烹飪等相關專業。特別是國外旅游市場的開拓,催生了大量的外語導游(以韓語、日語、英語導游為主)。多方向專業的設置,基本適應了張家界市旅游產業發展需要。二是旅游人才學歷層次多元化。從一開始的中專教育,到現在的中專、大專、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并存,為區域內的旅游業行業不僅提供了大量的實用型人才,也提供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和理論研究型人才。三是教育投資主體開始多元化。除了政府投資以外,開始出現了民間資本投資旅游職業教育,有效彌補了旅游投資供需之間的矛盾,如張家界協力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開辦。

二、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全國首批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資格的獲得,對張家界推進世界旅游精品建設進程具有重要意義。世界旅游精品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必將帶來旅游職業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和質量的發展。為根本解決制約旅游發展的高層次旅游人才缺乏的瓶頸問題,要正視問題,抓住機遇,才能促進其健康發展。

(一)旅游教育基礎設施發展滯后

旅游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行業發展速度。一是要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教育,是直接面向行業企業培養人才的教育,這樣就要求職業教育根據行業的特點在人才培養中重視職業素質。游客是來體驗和享受旅游的愉悅,往往對員工的素質、技能、情商要求更高。[3]二是要求具備更高的實踐能力。這就要求各院校的實踐教學不僅滿足低層次的技術實操,還要注重教學內容與工作崗位的對接,形成產教融合框架下的實踐教學體系。三是要求具備更高的國際視野,旅游職業教育要提升國際化水平。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沒有一所學校擁有四星級以上的酒店作為校內實訓基地,也沒有一所學校擁有大型的校辦旅行社。因此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之間還存在差距。

(二)旅游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偏弱

雖然目前基本形成了研究生、本科、大專、中專等不同層次的辦學體系,但與桂林等地的旅游職業教育相比較還存在差距。目前的旅游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也呈現分層化趨勢,吉首大學的旅游管理本科生、研究生師資隊伍明顯強于其他學校。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旅游專業教師中,沒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也缺乏高級職稱的教師,在職稱結構、學歷結構上與其他地方院校相比,存在差距。張家界旅游職業學校,雖然舉辦旅游職業教育的歷史悠久,但是因為地域、辦學層次等原因,也吸引不了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加入到隊伍之中。另外,專業教師缺乏企業掛職經歷,存在旅游教育理論化的傾向,無法滿足行業對于偏向實踐能力的人才需求。

(三)產學研結合緊密程度欠缺

首先是各校之間存在各自為陣的現象,聯系不緊密,校級交流有限,沒有建立常規的交流機制。其次,院校與旅游企業缺乏有效聯系,校企合作形式單一,深度不夠。對于院校制定的旅游人才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制定,課程開發、實習、科學研究,各旅游企業和旅游協會較少參與。各院校也很少主動走出去,與旅游企業和旅游協會一起進行商討,為企業和協會提供智力支持。再次,各院校和旅游管理部門之間沒有建立交流的長效機制。特別是廣大一線的普通教師,對于本地旅游的統計資料的獲得,行業的動態變化了解不多,獲取資料的機會和渠道有限。有鑒于此,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必須要推進產、學、研的深度結合。產學研的結合是培養高層次、高素質、高技能領軍性人才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路徑。

三、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探討

綜上所述,張家界市的全國首批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和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城市的背景,不僅有利于促進張家界旅游的提質升級,也為發展旅游職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因此,促進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學校層面:抓住機遇,正視旅游職業教育與行業發展的差距

旅游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最終離不開院校教育。一是各院校必須認識到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的重要意義。試點即意味著賦予了地方更多的生產自主權,自主探索,依靠自身力量實現自身長足發展;意味著發展空間更為廣闊,發展形式更加多樣性。因此,在人才培養上,院校必須始終關注行業發展動態,培養行業發展急需人才。二是抓住機遇,正視差距。張家界地區不僅是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也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城市,地處武陵山經濟協作區,大湘西旅游帶中的核心位置。雖然各校自身發展愿望強烈,都在多年辦學基礎之上不約而同地進入到了轉型升級階段,但是差距依然明顯,專業布局和結構不太合理,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國際化水平不高,辦學保障有待加強。三是創造條件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引進高端人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化校企合作,加強院校之間的交流。

(二)政府層面:科學統籌,加大對旅游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

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要轉變觀念,抓住國家給予的各種機遇,大力實施人才強市的戰略。要創新旅游人才市場機制,大力引進高端旅游人才。立足長遠,做好旅游人才的儲備工作。其次,要推動張家界旅游科研機構的設置與創建,甚至可以整合資源,成立專門的高等旅游學院,推進產學研的深度結合,提升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水平,培養適應張家界旅游實際需要的高端人才,創建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品牌。再次,加大對旅游職業院校的資金支持,支持其建設旅游職業教育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要將旅游職業教育納入旅游業發展規劃,設立專項經費支持旅游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保障對行業舉辦旅游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4]

(三)行業層面:校企溝通,實現院校與企業資源的雙向互動

首先旅游企業要具備校企合作的意識,積極引入院校師資、場地等教育資源加強企業內部員工的培訓教育,同時把旅游企業需要的人才信息、行業發展趨勢等提供給院校,主動參與院校旅游人才培養計劃、方案設計,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同時可以為院校教師提供下企業掛職、下企業鍛煉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院校同樣要具備校企合作意識,不僅是領導層,教師也要“意識到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的緊迫感和下企業實踐的重要性?!盵5]對于旅游企業的優秀人才,可以聘請去院校擔任兼職教師,為院校提供第一手的實踐資料。其次要加強校企合作規章制度的建設,制度保障必不可少。這樣通過院校和企業資源的雙向互動,促成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最終實現合作雙贏,既培養了適應市場需求的旅游高端人才,亦提升了旅游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  周芳.張家界旅游職業教育發展的調研報告[EB\OL].https://wenku.baidu.com/2011-11-02.

[2]  張家界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EB\OL].www.hunan.gov.cn/2016-02-20.

[3]  沈仲亮.旅游職業教育要上一個新臺階[N].中國旅游報,2015-11-06.

[4]  國家旅游局,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現代旅游職業教育的指導意見[R].2015-10-26.

[5]  朱軍明,蔣麗云.四方聯動共建高職教師下企業實踐的良性機制[J].河北職業教育,2017,(3):72-75.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現代職業教育模式對教師的要求不斷提高,本文就教師在面對新的形勢、新的環境怎樣做好師德的建設及如何貫徹和執行師德建設展開論述。職業教育師德建設應從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做起,在工作中貫徹和執行,提倡師德建設的可持續性,從而樹立精神導師、知識導師的形象。

【關鍵詞】職業教育 師德 建設

職業教育模式隨著社會進步及經濟發展在不斷變革。在當今形勢下,現代職業教育是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在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基礎上、體現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思想,滿足社會公眾對職業教育需求以及經濟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職業教育。因此現代職業教育是具有職業性、技能性、社會性、終身性和全民性等特點的教育形式。作為現代職業教育教師為適應新形勢的需求要具備專業技能,知識更新與時俱進同時會使用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

目前職業教育教師所面臨的形勢是學生人數不斷增多。我國自1999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規模高校擴招,此后,從99年開始,高校人數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高職院校也順勢而為迅猛發展,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擴招人人們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增加,學校的擴容也使有求學愿望的人能得到滿足。但學生人數的增加,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在增多,比如職業類院校的基礎措施與學校人數不匹配,師生的比例過低,專業課程的設置同社會需求的矛盾,就業競爭的加劇。這些問題都在考驗職業教育教師的能力。在職業教育教師的教學生涯中會面對無數學生,隨著每年錄取分數線的高低不同,學生的整體素質有很大的差別,但大多具有學習能力弱,自我約束能力差等特點。教師在不能改變學生質量情況下,唯有從自身做起,從自身的師德建設做起,來建樹人。

一、職業教育師德建設從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做起。

宋代蘇軾在《和董傳留別》文中提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比喻只要飽讀詩書,學有所成,氣質才華自然橫溢,高雅光彩。作為教師不需要過多強調和炫耀自己的學識,一個人學識豐富,見識廣博的話,不需要刻意裝扮,就會由內而外產生出一種氣質。由于面對的高職學生具有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自卑心理較重,生活自理能力弱,集體觀念及組織紀律性差等特點,職業教育的教師要多讀書,讀好書,把正確、健康的世界觀傳遞給學生,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影響學生。

教師的修養的提高是對師德建設的有效實踐,掌握高職學生的特點是開展各相關工作的基礎。當教師擁有充實的精神糧食時,會看到每位學生都是一朵花。也許有的學生是桃花會在春天開放,也許有的學生是荷花要等到夏天開放,也許有的學生是菊花在秋天才會盛開,而如果過了秋天還沒開,也不要著急,說不定是臘梅,開放的會更加動人。所以職業教育教師對于慢開學生,充分了解其特點后加以引導,讓他們發現最好的自己,在職業教育中找出未來工作的方向。教師自身修養的提高,會更加注意教育方法的使用,對于慢開的學生多采取開放的方式引導,讓他們學會思考,還要多鼓勵、多支持,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要讓學生相信自己的能力。

職業教育教師師德建設同時也是教師自律的過程,是職業教育教師從對師德規范認識的基礎上再上升到認同階段。進入認同階段,教師能把師德規范同自己的活動相對應,然后進行反饋,進而自覺地認同和服從于師德規范。這整個過程就是有助教師師德的提高。

職業教育教師自我修養提高需要從自我教育、自我解剖、自我鍛煉、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提高方面下功夫。職業教育教師自我修養的提高可以采用PDCA模型。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PDCA模型即PDCA管理循環,其雛型是由被譽為“統計質量控制之父”的美國著名統計學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A.Shewhart)提出的“計劃-執行-檢查(Plan-Do-See)”觀點,后來由美國的戴明博士等人廣泛應用,將休哈特的PDS循環發展并完善,發展成為“計劃-執行-檢查-處理(Plan-Do-Check/Study-Act)”模型,形成了質量持續改進的戴明環。

戴明循環在質量管理中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收效良好,是因為它能使任何一項活動有效進行的一種合乎邏輯的工作程序,特別是在質量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樣也適用于教師師德的提升過程。PDCA中四個英文字母,有各自的含義P是表示計劃,是要有方針和目標的制定活動的內容;D是執行的意思,也就將計劃中的內容是設計具體的方法和步驟來執行;C代表檢查,即針對執行結果的檢查,通過這一步驟試圖發現執行中的對與錯,并進一步明確錯在哪里,找出問題。A代表行動(或處理)。是指在對檢查結果的總結基礎上進行如何處理,這一環節一是便于對成功經驗加以肯定,并利于標準制定,形成作業指導書,方便后續過程中遵照實施;二是便于總結失敗的教訓,以免重復出現曾經的錯誤。當然,問題不一定全部解決,對于遺留的問題,可以提交新一輪的PDCA循環中解決。

把這種方法引入到教師師德的建設中,讓教師在自我修養提升的同時能夠檢測到自己在每個階段的狀態,每一步都有一個總結,從中進行修正,然后再提高。引入這種方法能使教師的自身修養提升的更有步驟和質量。

二、職業教育師德建設在工作中貫徹和執行。

置于陽光下教師職業是神圣的,它賦予教師們肩負著“教書育人”的歷史重任。傳授知識只是教師的基本職責之一,育人的責任要高于知識的傳授。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如同醫生醫治病人,軍人保家衛國一樣,教師育人更顯教師職業的崇高和神圣。職業教育教師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當具有榜樣效應。教師的榜樣作用,不但要顯示出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熱情,還要對學生有啟發性的、引導性的、鼓勵性的作用。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只能有人來建樹,志向只能由志向來培養,才干只能由才干來開發”。要想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教師需用自己的行動來實踐,只有以身作則有遠大的志向、扎實的專業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才能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成為有用之人。師德在教書育人中處處體現,處處影響。

職業教育教師在工作要時刻提醒自己所面對的學生類型,加強班風學風的建設,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營造和諧班級氛圍;加強學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分析學生的心理、思想狀態,以身作則,開展工作。把職業教育教師的師德點點滴滴地貫徹在學習和生活中。

三、職業教育師德建設是應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

教師的職業同醫生的職業一樣都是憑良心工作的。因為在課堂中,認真的備課,充滿熱情的講解,有效的師生互動是會創造出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堂課會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度過;而如果單單是教師簡單的對書本上內容復述,機械的講解,一堂課的時間也很快會過去。但這兩種情況所帶來的教學效應是截然相反的。所以說教師工作是個良心活。在現代職業教育模式下,教師不僅是課堂的設計者、組織者,知識的傳遞者,更是道德的模范。教師的職業操作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成長。

那么怎樣才能讓良性的循環進行下去,職業教育師德建設應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是這樣定義可持續發展的:“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要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這一解釋是將可持續發展定義放到教師師德建設方面體現的是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良好習慣的養成、健全人格的完善。職業教育的師德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與時俱進的工作。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技術的普及使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所儲備的知識較以往增加數倍。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要求使用各種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來傳授知識,教師要活到老,學到老,對于知識的汲取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特征。

同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成才,教師的繼續教育應同師德建設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師德,愛崗敬業,為人師表,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形象區引導和教育學生,實現師德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四、通過職業教育師德建設要樹立精神和知識導師的形象。

韓愈的《師說》對教師工作描述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這句話概括出教師的形象。作為教師除了講授專業知識以外還要解決學生在生活方面出現的疑惑。通過職業教育教師師德的建設,要體現教師的兩個形象,即精神導師的形象和知識導師的形象。

做好精神導師,要有良好的人格形象。從言行、心理素質出發培養教師的形象。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教師要保有堅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德,還應具有政治的鑒別力和敏感性,引導學生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重要的,因此教師保持什么樣的態度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品質、意志。如果教師是樂觀、積極、向上的,他所影響學生也必定是樂觀、積極、向上的。鍛煉學生,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良好的教師形象,優雅的談吐,得體的衣著都是樹立精神導師必備的要求。

做好精神導師的同時,也要注重教師的學識。由于教師具有其專業性,所以豐富的知識是教師樹立形象的基石。知識導師必須自身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實務能力,在本專業上有一定的建樹,知識體系,授課有自己的特色,能開闊學生的思路。除了在專業知識方面外,相關的知識也要有一定的儲存量,在授課中能做到觸類旁通,如果知識淺薄、孤陋寡聞,就沒有起到知識導師的作用。作為知識導師還要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夠把自己對專業的熱愛傳遞給每個人,讓他們感受到知識對于他們的重要性,讓他們從中啟發,并從內心深處認為你是他的良師益友、精神導師。

職業教育師德的建設是關乎到教育成敗的關鍵建設。做好師德建設能使教育從細微處入手,以小事影響學生;加強師德建設的過程是同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是同步的、相互促進的,通過對高職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一定能讓職業教育更上一層樓,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高職高專類學校的長遠建設、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錢昌仿.掌握高職學生特點,切實做好學生德育工作[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

[2]王平祥.創建優良學風班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0(4).

[3]范唯.探索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基本路徑[J].中國高職研究,2011(12).

[4]黃堯.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J].職業技術教育,2012(33).

[5]王炎斌.高職院校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的理性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3).

[6]沈海東,任君慶.高職院校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的定位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12(06).

作者簡介:魏璠,1981年,女,漢,遼寧沈陽,講師,研究生,金融管理。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隨著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決策的出臺,鄭州市產業結構將面臨再一次升級調整,這無疑給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鄭州地方各高職院校要專注內涵建設,打造自身特色,河南省、鄭州市各級各類政府要宏觀調整、合理布局高職教育層次和類型,校地企三方要深度合作,以適應和促進鄭州市產業結構的調整。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鄭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決策的出臺,鄭州市產業結構將面臨再一次升級調整,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要謀求內涵式可持續發展,必須從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出發。本文將在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來探究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近年來,鄭州地方高職院校辦學實力、辦學質量和育人水平不斷提升。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頗具規模。目前,鄭州地方公辦高職院校3所、民辦高職院校7所,在校生85762人,專業360余個。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條件整體頗具實力。目前,鄭州地方高職院??傉嫉孛娣e4089916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達178333萬元;生均固定資產總值為2.71萬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為42726.65萬元,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為0.65萬元。鄭州地方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頗有成效。目前,鄭州地方高職院校共有教職工5150人;專任教師3679人;教授227人;副教授751人;“雙師型”教師1079人。當前,鄭州地方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頗見成效。采用“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與行業、企業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共同為鄭州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

但是,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在適應和促進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 不能正視高等職業教育和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聯接關系

對地方高職教育與產業結構調整聯系關系的節點,誤認為是“職業性”。從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歷史來看,高等職業教育逐漸由以職業為核心去尋求對某一職業的適應與勝任,轉變為以技術為核心的教育;從注重職業性逐步轉變為技術主導的態勢。由于對高職院校本質屬性的認識不全面或者不清,致使高職院校無法正確理解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互相促進作用,也就找不到高職教育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的動力。

2.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有些不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

第一,表現為學科專業所學內容不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問題的原因在于誤解:“適應” 是指以“技術”為連接點的,并不是簡單地專業名稱與產業結構類別的一致而已。第二,表現為學歷層次上的不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僅限于??茖哟?,應用型本科層次很少,更沒有研究生層次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在層次上不能滿足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的現實需求。第三,表現為培養質量上的不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半p師型”教師的缺乏、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不足,經費投入不足,這無疑都會造成高職生的技術基礎達不到產業界的需求。

3. 高職教育與產業界缺乏有力的協調合作機制

首先,合作的環境還不夠完美,需要進一步優化。其次,合作組織機構還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鄭州市政府尚未構建相應的組織機構,搭建校政企三方合作平臺。高職院校內部雖有相應部門且建立了制度,但和企業的溝通不夠深入,這樣的合作組織很難發揮應有的紐帶作用。再次,合作途徑層次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當前校企合作辦學仍然處于淺層次,表現為援助、頂崗實習、短期培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校企合作還沒有真正成為高職院校辦學的必然的選擇。

二、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與高職教育之間的邏輯關系

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吻合點是以“技術”邏輯起點的一致性?;卩嵵菔挟a業結構調整的背景,在本質內容上、類型上和層次上,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要做好與之的有效聯接。

(一)本質上、內容上的聯接

高等職業教育必須緊緊地抓住“技術教育”這個核心內容,才能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相互促進。從國際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高等職業教育逐步由“職業教育”轉向“技術教育”。因此,針對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趨勢,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在本質內容上要主動適應此趨及所涉及到的需求,在“技術”這個核心維度上,合理規劃,有針對性的調整、改革,適應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并促進發展。

(二)類型上的聯接

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導致人力資源轉移和升級,而學校形態高等職業教育由于長期戰略規劃,不能及時按照產業界的需求輸送特定類型人才,這種滯后性,其結果導致了高職生的結構性失業。為了滿足產業界的需求,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要在類型上適應,培養產業界所需要的常規人才和長期緊缺型及戰略型人才,還要滿足產業界現狀調適的需求,真正意義上適應并推動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

(三)層次上的聯接

技術不斷地革新,必然要引發所需人才的學歷和能力層次的逐步提高。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滿足這種需要,就必須不僅僅有??茖哟?,還要有本科層次和研究生層次,建構一個由低漸高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還要建立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界的相互溝通機制。

三、基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

在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既需要自驅力,也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助推力,且三者的關系日益密切。

(一)高職院校專注內驅力,強化內涵建設,打造自身特色

1. 定位準確,凸顯培養人才特色

第一,培養目標定位。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定位于鄭州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所需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高端技能型人才。具體說來就是要使培養出的人才具有高素質,理論與實踐并重、能把技術成果轉化到生產中去;生產管理的知識經驗頗為豐富,執行力強等等。第二,方向定位。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定位就是要以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規律為依據,培養的人力資源要完全適應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中從業人員在三次產業中轉移、升級的規律。第三,內容定位。高等職業教育的內容定位必須是技術教育,高職院校的教育都要圍繞這個核心內容來進行。

2. 打造技術教育,凸顯實踐特色

一是加強“雙師型”師資建設。高職院校要打造多種類型的教師,既有技術研究型,還要有雙師型或者雙師素質型,還要有實踐型,或者綜合素質的三者相結合的教師隊伍。其方法可以引入產業界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來校專職或者兼職。也可采用在職進修、掛職鍛煉或到企業頂崗實習等培養方式提升現有教職工的雙師素質,進而優化校本教師的“實踐性”結構,打造高職教育的實踐特色。二是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三是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和手段,校內的模擬訓練、案例分析、實驗操作、仿真模擬、課程設計等,校外的參觀見習、專業調查、崗位實習、社會實踐等,內容豐富并有效整合。

3. 專業結構調整重組,凸顯時效

第一,專業結構設置要密切關注地方產業政策。產業政策可以使高職院??辞迦萎a業的發展方向;對于鄭州市產業結構會有清晰的了解。鄭州地方高職院校需要關注和把握鄭州市產業政策,對校本專業建設進行規劃,使專業結構趨于合理化。第二,專業結構重組要突出特色。鄭州地方高職院校要明確特色專業,并以此為主干,規劃建設輻射專業,并拓展和開發新專業。第三,專業設置要靈活。鄭州地方高職院校既要現在產業結構針對職業群,還要考慮到職業群的更新速度,可以采取“寬專業,活模塊”方式,進行專業集群建設,教學資源共享,主輔兼顧,融合、交叉結合,以此來適應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地方政府要專注宏觀調控,企業要專注協同,從外在助推鄭州地方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

1. 政府要合理布局地方高職院校的規模、結構

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把適應當前發展和未來需求相結合,依據產業調整需要,對規模和所設專業結構科學布局,使得所有高職院校形成合力,充分發揮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功效。

2. 地方政府要與高職院校、企業聯合耦合,搭建校政企合作平臺。地方政府要促成校政企合作搭建平臺,建立校政企三邊領導組織,成立校政企合作委員會,由具有高職教育、企業、行政等多重知識背景的人員擔任委員。委員會統一規劃、統一商定校政企業合作的關鍵問題,幫助企業和高職院?;ネ萍己褪袌鲂畔?,激發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合作熱情,起到橋梁紐帶和潤滑劑的作用①。政府建立有利于校政企合作的法律法規,在稅收減免、財政支持、獎勵補助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鼓勵高職院校、企業積極開展合作,為校政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②

3. 地方政府要整合區域內高職教育、企業等方面資源,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

整合資源,更有利于促進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能進一步提升教育水平,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用性。鄭州市政府要大力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可由鄭州市示范性高職院校牽頭,相關高職院校、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及相關行業協會參與的混合型職業教育集團建設。

4. 地方政府要吸引國內外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來鄭合作辦學

首先,選擇適合中原經濟區、鄭州市建設的國內外知名應用型高?;蛘唔敿墝?茖W校。其次,在合作模式的選擇上,應選擇融合型模式。再次,在合作策略的選擇上,應筑巢引鳳,租購結合,循序推進。一旦合作學校確定,政府迅速規劃,建設校舍,提供學校租用,并在初期運營費用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待其有了一定的積累,再行回購。最后,在合作方法的選擇上,最好一次合作到位。如果一次不能合作到位,就采用先牽手后擁抱的方法推進,先在某些學科上合作,再擴展到全面合作。

高職院校、地方政府、企業三方協同,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要求而聯結起來,形成三種力量交叉影響,將會有力推動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呈螺旋上升發展態勢。

注釋

①魯揚.“校政企”戰略聯盟形成動因、成功關鍵因素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09(4):90.

②徐輝,郁漢琪.校企合作共建的實踐與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12):128.

參考文獻

[1]余本祜.產業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張巖,王小志.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08(11).

[3]蔣鍵,陳搏.基于產業結構調整視角的東莞高職教育發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33).

[4]許士群,邵癸.論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以沿海開發戰略中的江蘇鹽城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3).

[5]劉旭平.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21).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根據對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啟動一年以來所取得研究成果的述評,從行動研究理論視角出發,結合其本質和內涵,構建出國家高職示范性院校建設的概念模型——雷達模型,并且研究了該模型的組成、內涵以及突破點,這對我國高職示范校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可以起到一個啟發和指導作用。

關鍵詞:高職示范校建設;行動研究理論;雷達模型

作者簡介:楚金華(1978-),湖南汨羅人,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講師、經濟師,遼寧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競爭優勢與高職教育。

一、現有研究述評

(一)現有研究概述

2006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正式啟動“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這一項目,已經先后有70所高職院校通過了專家的評選,進入了我國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行列。這一年來,有關國家高職示范性院校建設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研究文獻也有雨后春筍之勢,從CNKI(中國期刊數據網)收錄的文獻看來(從2006年11月示范校建設啟動到2007年11月),在示范校建設項目啟動以后,我國學者和示范校建設實踐者在這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所掌握的文獻及其研究范式來看,目前我國關于國家高職示范校建設的理論及實踐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關于示范校精神及價值取向的研究

啟動示范校建設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培養高技能人才、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因而關于示范校建設計劃的核心精神與價值取向也就成為了廣大研究者們的主要方向之一,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陳玉華在《國家示范性建設高職院校的發展愿景》一文中,所提出的“加強物質條件建設,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健全機制建設,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提供制度保障;探索文化建設,形成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核心發展力”等觀點,全文基于企業文化三個層次的視角,分別從物質層、制度層和文化層探索了示范校建設,并且還強調了高職校園文化及領導者愿景對示范校建設的重要作用。賀修炎等則主要從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的角度研究了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辦學模式,提出“示范院校服務型教育體系的構建需要政府、示范院校與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應致力于健全高職教育體系,賦予示范院校足夠的辦學自主權。示范院校應積極探索與實踐‘學?!髽I—社會’的辦學模式、富有高職特色的教學模式、服務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全面的社會服務模式。社會應為示范院校提供辦學咨詢與協助,組建有機的企校聯合體,及時反饋人才使用情況等?!辈⑶曳謩e研究了服務型教育體系的內涵、主要特征、對示范校建設的重要意義及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的路徑等。

2.關于示范校建設本質與內涵的研究

關于示范校建設精神與內涵研究的文獻,其數量雖然占現有研究文獻的大部分,但是研究者們所表述的觀點基本一致,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只是對國家示范校建設精神領悟深度略有區別。我認為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金瀟明等提出的“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的本質在于教育創新,它有四個基本特征:前瞻性、探索性、先行性、主動性,要以領導力強化為關鍵;以文化力培育為核心;以培養力鑄就為基本內容;以服務能力提高為宗旨建設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边@種觀點認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本質就是一種教育創新,通過創新來解決中國高職教育的矛盾和建設中國高職發展的領頭羊。從創新的角度來研究示范校建設的本質同時凸顯了建設的本質和示范的本質,并且作者還從領導者角色的角度強調了在整個示范校建設過程中,領導個人領導能力和領導愿景的重要作用。李光在《建設示范性高職院校的質性思考》一文中則提出“建設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核心內涵,一是中國特色,二是世界水平。兩者聯系緊密,互相依存,特色體現著水平,水平支撐了特色。把握住‘特色’和‘水平’兩個核心,就能把握住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建設方向,實現質的提升?!比牟坏撌隽耸痉缎愿呗氃盒=ㄔO的核心內涵,并且提出入選示范校建設的領導要有眼光、有膽略、有魄力、有自信,以政治家、教育家、改革家的氣魄和素質建設示范性高職院校。張亞軍等則從實踐者的角度出發,系統探討了實施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要意義,從十個方面研究了提高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策略,并且提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是一項長期的、分階段實施的、系統性的質量工程……”。傅筠也從總結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申報和建設示范校的實踐經驗角度出發,提出示范校建設要“統一思想、凝心聚力、著力營造爭創示范院校的濃厚氛圍;夯實基礎,提升內涵,著力強化自身辦學特色;整合資源,創新模式,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文中特別強調了整合資源、創新模式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示范校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在這些研究中,楚金華基于教育服務經濟的本質,從經濟學角度解讀了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目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特征和專業集群建設的思路,闡述了從經濟學角度認識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要意義,并且提出“高職國家示范校建設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長期性、持續性改進的過程?!枰覀兊慕ㄔO者深刻理解與把握這項工程的核心思想與精髓,嚴格把握教育經濟學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建設規則,從而實現國家提出這項計劃的目的?!边@把示范校建設的內涵與本質回歸到了最根本的出發點——服務于社會經濟。

3.示范校建設中某些專題實踐的研究

在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啟動一年以來,也有不少學者基于自身工作實踐,對示范校建設過程中某些環節進行了研究,例如,蘇志剛在《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示范性高職院?!芬晃闹兴岬降摹笆痉缎愿呗氃盒=ㄔO是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水平的重要舉措。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要通過創新‘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對頂崗實習、工程實踐等環節的管理,提升辦學質量。要開展高起點、高標準、高目標的示范性專業建設,通過構建持續性和專業性發展平臺,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熟練的操作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比姆謩e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及學校管理體制創新等方面總結了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在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過程中的探索。黃曉峰從實訓室管理體制和機構、制度、方法、職能和實驗隊伍建設等方面論述了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實訓室管理問題,提出“學校在整體規劃實驗室時,首先要解決體制問題,必須打破目前實訓室存在的教研室分散管理的舊體制……”等觀點。呂鳳明等從專業建設的總目標、人才培養模式目標等方面,重點研究了輪機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建設的內容,并且指出教學實驗實訓條件的建設和師資隊伍的建設是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的必要支撐和保障。顧京從課程建設在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出發,研究了在示范校建設過程中如何在操作層面上深諳精品課程建設的目標、建設內涵及特色等,提出“通過精品課程的建設,帶動其它課程的建設和發展,達到優化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推進教育交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發揮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重點專業建設的示范和帶頭作用?!?/p>

(二)對現有研究的評價

從上述文獻述評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建設實踐經驗的豐富,關于示范校建設的研究,我們已經由最開始的宏觀層面意義和本質研究,到微觀層面的建設過程、層次和思路研究,再到基于實踐過程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探討的研究,這個過程遵循著“理論研究——理論與實踐結合——基于實踐的經驗和思路總結——基于實踐的理論升華”這樣一個范式,最終形成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經過實踐檢驗的高職教育模式與理論體系,并藉此以指導和帶動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這正是國家啟動這項計劃的真正目的和戰略目標。

從上述研究文獻概述中,不難發現我們對示范校建設計劃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入,由最初的意義、內涵的認識逐漸上升到文化和價值層次的認識,在理論認識和精神領會方面較以前有了一個層次的上升,因為只有從價值與文化層次深諳示范校建設的精神與內涵,我們建設的成果才具備強滲透性和示范性,不只是投資的示范,而更多的是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理念的示范。

(三)現有研究的不足

雖然我國高職示范校建設理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以下不足:

1.過多地研究示范校建設的內涵與本質等,現有研究成果缺乏系統性,更沒有根據這些理念而構建出示范校建設的一個概念模型。

2.雖然很多研究文獻都強調校長的領導能力和領導魅力在整個示范校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沒有研究示范校建設任務實踐者的能動認識作用。

3.雖然很多研究文獻強調了示范校建設是一個階段的過程、長期的過程,但是并沒有明確闡述這個建設過程的層次性、動態改進性和全程性等。

我國高職示范校建設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理論探索與實踐總結的過程,這個過程沒有成型的模式可供借鑒,但是這個過程中的理論研究者一般又都是實際建設者,所以他們可以在實踐中持續改進、不斷優化我們的建設項目,并且最終達到國家示范性水平。鑒于此,本文提出一種基于行動研究(AR)理論視角的高職示范校建設概念模型。

二、基于AR理論視角的示范校建設概念模型

(一)AR理論概述

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action·research)作為一個專業術語、一種研究類型,源于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社會科學研究,50年代開始被應用于教育研究之中,從70年代后開始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目前,也已成為廣大教育技術實踐工作者從事教育技術研究的主要方式。美國學者R·Rapoport于1970年將行動研究定義為“行動研究的目的是在雙方都接受的框架中通過共同努力,同時解決人們面臨直接困境時的實際顧慮和實現社會科學目標”,這是目前學術界引用得比較多的關于AR的定義。行動研究是一種收集由行動直接導致的現象的相關信息的方法,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它對于描述和研究整個過程的進展狀態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其本質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結果來自于參與者的實踐經驗和知識改進。

行動研究理論不僅包含理論和實踐,而且還把研究者和實際參與者整合在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框架中進行交流和反映。它同時還是一個重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理論研究者和實際參與者一起循環地進行問題診斷、行動干預和反射性學習等一系列活動。圖1列出了該理論的循環周期活動。

通過上述定義,結合現有研究成果,有學者歸納出行動研究的三項主要特征:為行動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在行動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由行動者研究(research by actors)。

1.為行動而研究

行動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理論的發現以及推廣普及,而是為了改進實踐本身。它把解決問題放在第一位,強調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行動研究強調解決問題的實踐者必須意識到所進行研究的重要性,這種研究的動力來自實踐者本人。通過實踐者的研究和對自己實際工作的反思,不斷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

⒉在行動中研究

在行動中研究指出了研究情境和方式的特質性。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實際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經過特別安排的或控制的場景,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一般性。行動研究的實驗過程,既是實際工作者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實際工作者學會反省、問題探究與問題解決的過程。

⒊由行動者研究

行動研究中充當研究主體的是實踐工作者。行動研究強調實踐工作者要實際參與研究工作,親身投入研究過程,因而實踐工作者須具備專業水準與工作熱忱。在傳統意義上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實踐者是被研究者,是研究的客體或對象,而在行動研究中,他們成了研究的主體,不是被動地接受局外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對自己所從事的實踐進行研究,通過研究與行動的密切配合,提高自己改造實踐的能力。

(二)基于AR的示范校建設概念模型

根據AR理論的核心思想,結合國家高職示范性院校遴選指標體系及示范校建設的核心思想——“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而不是投資的示范”,本文開發出基于AR的示范校建設概念的雷達模型,具體見圖2。

該模型共分四個部分組成,示范校建設內核、幔層、外圍層和示范校建設價值觀指針。具體內容如下:

1.概念體系的內核

內核為示范校建設理念層,具體包括:示范校建設使命、領導魅力與領導愿景、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等,這是整個概念模型的核心,同時也是承建單位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之一,具備不可復制性、不可模仿性和異質性等。究其本質來說是一種管理遺產,是承建單位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和發展規劃及戰略愿景等。

2.概念體系的幔層

幔層為示范校建設的制度和管理層,包括:學生管理、學校管理范式、學生就業質量與社會評價、教學改革模式、組織結構、學生職業能力與素質等,這些是示范校建設的保障。這些方面為承建單位順利實施和完成示范校建設任務提供制度的保障,正如前面所說,示范校建設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創新就是對原有制度的“毀滅性創造”,必須要有制度層面的保障。

3.概念體系的外圍層

外圍層主要是示范校建設過程中的物質層,具體包括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資源建設等,這是示范校建設精神價值的載體,同時也是示范理念對外界的體現和建設的物質保障。從知識傳遞過程來看,示范性的辦學理念屬于隱性知識,不易模仿和傳遞,所以如果沒有這些物質層的建設,示范校承建單位的先進理念很難起到輻射和引領作用。

4.概念體系的價值指針

示范校建設價值觀指針主要是指承建單位所有員工對整個建設項目核心精神的領悟,把這種領悟帶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并且以這種價值觀來督促、指導、檢驗工作,藉此形成工作的標準,該指針具備動態性、全程性和監控性等特點,它就像雷達的指針一樣能對整個組織的方方面面進行動態掃描,例如圖2所示的T1、T2和T3等分別處于不同的位置和時間點,同時該指針的精神能不斷延伸到組織的每一個角落。

(三)基于雷達模型的示范校建設內涵

1.在組織內全面滲透示范校建設價值觀是示范校建設過程的核心

示范校建設是個全面的過程,要在整個組織內進行一場“顛覆性”的改革,勢必要求整個組織中參與建設的實踐者深諳示范校建設的理論精髓和核心思想,只有這樣整個組織中才能形成一種以示范校建設為價值取向的組織文化。而且這種文化一旦形成,會具備很強的滲透性、指導性、凝聚性等。

2.示范校建設是基于人的行動研究的持續改進過程

行動研究理論強調在實踐中通過干預活動發現問題,然后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示范校建設同時也是一個理論探索和實踐總結的過程,這個過程沒有完全合適的理論可以借鑒,我們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后升華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理論。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深諳示范校建設理論,并且藉此來指導、校驗和改進工作,所以在整個承建單位中,形成示范校建設價值觀指針就顯得非常重要,例如,當指針在T1時點時,我們覺得建設狀態處于良好,但是隨著我們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當指針達到T2或T3時,我們覺得以前認為處于良好的建設狀態還有改進的空間,因此對原方案進行了部分改進。之所以采用雷達模型來描述整個概念模型,就是為了體現這種改進是全程性和不斷持續進行的,就像雷達一樣,這是一種以示范校建設價值觀為標準,基于人的行動研究的一種動態改進過程。

3.示范校建設是系統建設的過程

示范校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這個過程涉及到組織的諸多方面,任何一個方面出現了問題,都可能影響整個項目建設進度或質量。圖2的雷達模型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以示范校建設的標準、使命和價值觀等來對整個組織系統進行全程掃描,并且使這些子系統緊緊聚集在“以建設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引領我國高職教育發展”這個艱巨而光榮的任務之旗幟下,從而發揮使整個系統達到最佳效率,在團隊合作中實現產出最大化。

4.示范校建設是分層遞進的過程

從圖2的概念模型,我們可以看出,示范校建設大致可以分為精神層、制度層和物質層三個層次。根據國家高職示范性院校建設的精神與本質,實施這項工程主要是要建設一批在辦學理念、管理制度和改革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高職院校,從而引領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因此,示范校承建單位,要先在整個組織范圍內滲透示范校建設工程的價值與理念,然后以這種理念與價值為標準對組織機構與管理制度進行改革,最后才應該啟動物質層面的建設,例如實訓基地、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管理、理念和改革的示范,而不是投資的示范。

5.示范校承建單位應建立自我測評、監控與反饋體系

之所以采用雷達模型來描述整個示范校建設的概念模型,就是為了通過雷達系統的全程監控性、反饋性等特性,來描述示范校建設的本質。前面的論述中,已經提到,示范校建設是個摸索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我們大膽的創新與改革,承建單位也是在“投石問路”(a pebble in the pond),“石頭”投到水中后會產生一系列的波紋,因此我們必須對這一系列的波紋進行評價、監控與反饋,對不符合建設理念的要進行篩選與改正。上級部門的監管更多的是起到宏觀監督與調控的作用,而要真正建設具有示范性質的院校,需要承建單位建立嚴格的自我測評、監控與反饋體系,需要在圖2中的價值觀指針帶動下,不斷對整個建設工作進行系統掃描與監控,不僅要在組織內進行監控與掃描,而且在組織外也要進行監控與掃描,和同類院校形成競爭,推行標桿管理。

三、評價與結論

1.對基于AR的高職示范校建設概念的雷達模型的評價

示范校建設概念的雷達模型,是建立在行動研究理論的視角上,通過對示范校建設計劃啟動一周年以來所取得的理論成果述評的基礎上得以形成的,從上述關于該模型內容和內涵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模型較以前關于示范校建設概念和內涵的研究成果相比,具有以下突破:

(1)該模型體現了示范校建設的真實本質和內涵——理念的示范。

(2)該模型體現了示范校建設的階段性、層次性——先進行價值滲透、然后進行制度和組織變革,最后進行物質層建設。

(3)該模型強調了示范校建設的全程性、全面性和持續改進性。

(4)該模型強調了示范校建設是一個基于實踐者行動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過程。

2.研究結論與不足

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這個過程涉及到組織多方面的變革,包括組織結構、組織文化、分配制度、以及激勵制度等。根據Kurt Lewin的觀點,組織的變革是一個“解凍——變革——再凍結”的過程,示范校建設過程中如何處理好這些變革之間的關系并且形成一個新的具有示范程度的穩定組織結構對廣大領導者和實踐者來說都是一項新的挑戰,上述概念模型能為廣大示范校建設者提供一個基本的思路,而且對實際建設工作也具有一定指導性,但是該模型并未對每項概念給出具體的建設指導,也沒提出一個衡量示范性程度的標準,這應該是下一步研究應該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廖克玲,李洛.試論高職院校示范性專業建設的市場導向[J].職教論壇,2007,(4):35-38.

[2]陳玉華.國家示范性建設高職院校的發展愿景[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1-4.

[3]賀修炎,李建求.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J].職業技術教育,2007,(1):36-39.

[4]賀修炎.示范性高職院校應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J].機械職業教育,2007,(6):3-5.

[5]李光.建設示范性高職院校的質性思考[J].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1-3.

[6]張亞軍,胡曉旭.解讀“示范校計劃”精神明確學校內涵建設思路[J].中國高教研究,2007,(2):58-59.

[7]蘇志剛.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示范性高職院校[J].中國大學教育,2007,(9):85-86.

[8]楚金華.從經濟學角度解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J].職業技術教育,2007,(9):26-27.

上一篇:初中繼續教育論文下一篇:職業技術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