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苗族舞蹈范文

2023-09-13

苗族舞蹈范文第1篇

一、苗族舞蹈當中所具備的傳統審美文化

在苗族舞蹈的審美當中具備了十分豐富的傳統審美文化。苗族舞蹈實際上是具備了非常深刻的原始民族風貌。從根本上看, 苗族舞蹈和苗族的歷史文化生態有著密切的聯系。苗族舞蹈實際上和其它的民族的民間舞蹈實際上其起源都是相仿的, 苗族舞蹈也是為了自然的崇拜以及原始的巫教文化當中慢慢滋養出現的。苗族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重視自然力量的民族。一直到今天, 很多苗族文化的傳承者, 都仍然具備著這種對于自然的崇敬, 還是祭拜天地和祖先申明, 無論是什么樣的節慶場合, 苗族人民都是喜歡以舞蹈來表達自己內心豐富洶涌澎湃的情感。苗族舞蹈包含的這種對神明和自然力量的崇拜, 構成了苗族舞蹈之中最為原始的審美, 比如苗族非常著名的木鼓舞就是從楓樹的崇拜當中慢慢演變而來。因此巫教文化實際上成為了苗族舞蹈的文化當中一個重要的審美特點。

而且苗族舞蹈還是代表著一種團結的意味。因為苗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 為了繁衍生息, 很多苗族的民眾都會去各種分散的部落, 在山區之中去發展自己的民族。但是苗族的舞蹈能夠維系苗族這個民族大家庭, 不會被其他民族輕易割裂, 有著獨特的文化維系作用, 從而慢慢形成了一種苗族互相交流的文化語言。因此, 苗族舞蹈也有一種文化的獨特審美, 從而展現出非常獨特的舞蹈審美文化, 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境, 代表著生生不息的苗族精神。

二、苗族舞蹈當中的審美特征分析

(一) 陽剛雄渾的審美特征。

很多苗族的古老祖先們都是在部落戰爭里面慢慢成長起來的, 在戰爭的環境當中, 逐漸形成了苗族舞蹈文化, 定然要以戰爭作為一個主要的審美文化情趣的落腳點, 主要是呈現出一種慷慨雄渾的氣勢, 表現出苗族先民獨特的勇敢以及彪悍, 是有非常明顯的陽剛力量和鮮明的動態特征。比如說《刀梯舞》這種苗族的舞蹈當中, 跳舞的舞者通常是由苗族的巫師來擔任的, 嘴巴當中咬住燒紅的犁口, 表示走向了火焰的海洋。然后跳舞的舞者會走上刀子架成的梯子, 這個刀梯實際上是在舞蹈的場地中央, 豎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桿子, 然后這個木桿子上面左邊以及右邊都橫向綁著二十四把和七十二把大刀, 這些大刀實際上的刀口都是往上邊張開的, 跳舞的舞蹈者要用自己的力量徒手攀爬, 最終登到木桿子的頂端, 然后肚子頂住刀尖部位進行旋轉, 然后再進行牛角等相關的表演, 表明了自己是天上的神明附著在身上從而刀槍不入。

還有一種苗族的舞蹈被稱為《遷徙舞》。這種舞蹈實際上就是擊打戰鼓, 士兵出征的狀況, 描述的就是古代苗族先民外出征戰, 兩軍進行膠著對壘的狀況。苗族的先民和中原的軍隊也是一樣的, 都是擊鼓為令, 用鼓點去發布相關的出征指令, 非常激動而且莊嚴。這一種舞蹈是由八個人吹奏笙簫, 然后各個縱隊就開始出征, 以不斷交叉的動作象征著兩軍交戰時的激烈場面, 舞蹈的場地之中, 熊熊的火焰杯點燃起來, 苗族的青年有種氣吞山河的氣勢。這種戰爭的場面無疑也是一種非常強烈的陽剛審美。隨后, 苗族青年男女圍繞著一團篝火在跳舞, 伴隨著鼓點的敲擊以及緩慢的笙簫, 唱著委婉動聽的歌聲, 這種是象征著戰爭勝利之后, 苗族戰士慶祝自己勝利的場景。

從以上描述的舞蹈內容當中, 可以看到苗族的人民所具備的穩健以及陽剛的審美文化特點, 表現了苗族舞蹈在陽剛雄渾方面的審美藝術追求。

(二) 陰柔和傳情的藝術審美特征。

苗族也有很多抒情的舞蹈, 這些抒情的舞蹈往往是透過一些韻律上的輕柔、線條上的柔美以及動作上的緩慢來表現出內心的陰柔感情, 這種舞蹈藝術也是表現了一種傳情以及陰柔的藝術審美特征。苗族也有一支舞蹈是《跳月舞》。這種舞蹈表達著一種柔美的感情, 圍著月亮跳舞, 實際上是苗族先民用來求偶的舞蹈。而隨著苗族文化以及審美情趣的發展, 這一類型的傳情舞蹈也有著更多的發展。比如更為普遍傳播的《花場舞》以及《花帶舞》等舞蹈, 就是采用蘆笙吹奏樂曲作為舞蹈感情的基調, 通過擊打樂鼓的舞者眉目姿勢來傳播感情。這些輕柔的優美舞蹈姿態, 通過不斷延續連綿的舞蹈, 從而表現出一種緩慢的感情旋律, 輕柔緩慢的節奏, 以反復的擊打和吹奏來表現出一種心神之間的交往, 帶給人們一種不同的情感審美, 并且帶有秀麗樸實的感情。

而《花帶舞》這一支舞蹈, 實際上是以祈求花朵作為主要意蘊的舞蹈, 其所代表的是一種苗族的典雅的審美特點。這一支舞蹈當中包含的是一種歡快以及清新的感情, 就是祈求花帶的青年一邊跳著舞蹈, 一邊吹奏著笙簫, 用載歌載舞的形式, 表達自己內心對于少女的感情, 向美麗的姑娘求取愛情。和這個青年情投意合的姑娘, 則會把自己非常精心編織的一條花帶, 充滿感情地贈送給多情的青年所吹奏的樂器上。因此, 這些求偶的舞蹈, 實際上就是表明了在苗族舞蹈審美當中, 對于美好感情的追求和仰慕, 把這種人類之間非常純粹美好的感情用生動的求偶類舞蹈進行呈現, 從而展現出翩翩起舞的獨特美感。舞蹈十分柔美動人, 具備非常強的感染力, 有著豐富感情的審美。

(三) 嚴厲與猙獰的審美藝術特點。

苗族舞蹈實際上還是具備著某一種獨特的審美, 這種審美就是把猙獰以及兇惡的神靈, 結合在舞蹈之中。這種對于兇惡的神靈進行舞蹈藝術表達, 主要是表現著一種對于自然和命運的藝術化呈現。通常在這種類型的舞蹈當中, 無論是斬妖除魔的英雄, 還是高高在上的神明, 在舞蹈之中都被塑造成非常兇惡的樣子, 是壓住各種邪惡靈魂的英雄, 它們主要是抓捕著人們內心的丑惡, 讓人們更為直觀地看到歷史、命運以及自然規律的不偏不倚, 有著一種莊嚴的猙獰審美。

這種類型的苗族舞蹈有《猴兒鼓舞》以及《雪公舞》等, 這些舞蹈的主角都是面部十分猙獰, 充滿著一種神秘感和威力, 他們有著不拘一格的力量, 但是也有些略帶有滑稽的韻味。無論如何, 這些都是苗族先民所塑造的匡正驅邪的強大力量, 而這些舞蹈都飽含著苗族先民渴望能夠從獨特的意趣之中獲得神明力量支持的美好愿望, 向往光明和為民除害的神靈降臨, 有著神秘和浪漫主義的舞蹈藝術審美取向。

三、結語

總之, 苗族的舞蹈之所以能夠成為眾多民族舞蹈當中非常有影響力的一種舞蹈類型, 是因為苗族舞蹈的審美特征以及取向都非常獨特, 具備非常強烈的民族特征, 并且創造了很多優秀和精美的舞蹈藝術形式。從苗族的舞蹈當中, 能夠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苗族先民對于自然的敬畏、對于命運的坦然、對于戰爭的勇猛以及對于情感的向往, 無不透析著苗族民族當中內在的光明磊落、慷慨高歌的山民英雄的民族氣概, 有著正氣涌動的藝術審美的靈魂, 其感染力自然是非常強盛的, 值得繼承和發展, 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寶貴文化財富。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一種寶貴的中國藝術財富, 苗族傳統舞蹈當中的審美文化特征。首先分析了苗族舞蹈當中所具備的傳統文化審美, 隨后從陽剛雄渾、陰柔傳情以及猙獰莊嚴等角度, 聯系一些苗族舞蹈范例分析了苗族舞蹈獨特的藝術審美特征, 并且對苗族舞蹈的審美特征之價值進行概括性的思考, 希望對于苗族舞蹈的審美特征能夠有進一步認識。

關鍵詞:苗族舞蹈,審美藝術,審美特征

參考文獻

[1] .卓然.淺析苗族舞蹈的“繞圓作舞”現象[J].藝苑, 2009

[2] .郭世偲.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及其審美藝術的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 2009

苗族舞蹈范文第2篇

課堂的設計是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以小組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旨在打下舞蹈基礎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培養她們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的精神。維吾爾族舞蹈開朗、奔放、具有典型化的舞蹈造型,體現在搖身、晃頭、托帽式、移頸、撫胸禮;它的舞蹈姿態挺拔,要求身體各個部位如腳、膝、腿、腰、胸、背、頸等都有一定的規格,是一種民族特色鮮明、風格獨特的民族歌舞藝術。通過對維吾爾族舞蹈手上動作及動律的學習訓練,塑造學生挺拔身姿,為后面學習新疆舞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對學生了解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特色以及當地人民的生活風采具有重要意義。

二 學生分析

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經過過去一年的訓練,她們已經有一定的舞蹈基礎。

三 教學目的

1、知識目的:(1)了解維吾爾族舞蹈的基本特色,掌握她們的節奏特點。

2、能力目標:(1)通過基訓,提高學生的軟開能力。

(2)通過腰的組合《新疆的姑娘》,維族舞蹈手上動作《掀起你的蓋 頭來》的復習鞏固,讓學生在掌握動作要點的基礎上,熟悉音樂,培養她們表現舞蹈的能力。

(3)通過維族舞蹈動律組合的學習訓練,讓學生初步掌握膝部有彈 性的顫動和上身有切分節奏搖身的動律特點。

3、情感目標:通過塑造學生挺拔身姿,體驗新疆姑娘開朗,奔放的性格特點,提高她們的審美情趣,培養她們的自信心。

四 教學重點

維族舞蹈手的動作及動律組合

五 教學難點

動律組合身體各部位的配合

六 解決方案

1、 分解動作,手上動作,腳上動作,雙肩的搖動等分開練習,掌握各部位要點后再配合起來。

2、分組練習。

七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考勤,整理隊伍。

(二)復習舊課

1、軟開度基訓:

壓腿

2、《彩云追月》腰的組合

(1)引導學生說出要點

a 身體向上立,抬頭,挺胸,繃腳邁步,前進后退均要控制好身體 的重心,姿態優雅。

b 立腰,立頸,手臂拉長,肢體伸展,旁腰與后腰的轉換要勻速、自然、連貫。 C 注意動作與音樂的配合,眼隨手動。

(2)學生合音樂練習,教師提示音樂,動作要點。 (3)教師作點評,指出不足之處,作示范。 (4)教師帶領學生練習。

3、維族舞蹈《掀起你的蓋頭來》手的動作

節奏 2/4

(1) 引導學生說出要點:

a 攤手 :雙手交叉,手心向下,從身體的胯邊翻手向兩邊攤開。 b 軟手 :雙手提至胸前,手腕方松,不斷提,推。 C 繞腕立掌:在攤手的基礎上繞腕,手掌立起。 d 繞腕手:手提至下頜處,繞頭回原處。 e 彈指手:手放在身體兩側,彈動手指。

(2)學生合音樂練習,教師提示音樂,動作要點。 (3)教師作點評,指出不足之處,作示范。 (4)教師帶領學生練習

(5)隨機點幾個同學到前面展示,教師給予積極點評。

4、維族舞蹈 新學動律組合

(1)教師作示范,引導學生說出要點:

a 肩跟節奏前后擺動

b 腳的點地分前點,旁點,后點。(主力腿微顫,動力腿稍彎抬起,再落地) C 手的動作有軟手,六位手,頭頂托手。

(2)分組,由組長帶領自由練習,教師下去指導。 (3)集體喊節奏練習。 (4)各組派代表展示。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活動,讓學生學習新疆舞的基本步伐:墊步、踏點步、進退步、一步一點?;緞幼鳎悍?、柔腕、托帽手、點肩式、繞腕、移頸。

2、學習聽音樂自由創編舞蹈,并學習與他人合作創編舞蹈,發展動作協調性。

3、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培養初步的音樂表演能力和即興創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老師通過圖片展示、音樂播放、動作的示范,讓學生產生視覺與聽覺的感受,快速進入情感。

2、學生通過模仿—練習—糾正—練習學習新疆。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新疆人民的熱情與奔放,初步了解新疆民族的舞蹈特點,使學生在感受藝術美的同時更加的熱愛我們偉大祖國和民族的團結。 教學準備:新疆舞圖片、音樂、舞蹈廳、 教學過程:

音樂導入

師: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舞蹈,欣賞完了請同學們告訴老師:(師展示)

1.音樂給你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受?2.音樂是那個民族的舞蹈?

師:有誰知道新疆最擅長什么?在表演的時候通常都有哪些常用的動作呢?比如:移頸、翻腕。”

老師小結:新疆維吾兒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故新疆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新疆樂曲的律優美動聽,節奏活潑鮮明,情緒熱烈歡快。他們的舞蹈非常優美,動作也很漂亮,新疆的舞蹈主要是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配合,傳情達意。從頭、肩、腰、手臂到腳趾都有動作。昂首、挺胸、直腰是體態的基本特征。動靜結合,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韻味。

三、師:現在讓我們隨著音樂一起走進新疆,走進她們的舞蹈

一、 新疆舞步伐:

1、墊步:主力腿腳掌在后,動力腿向前或旁、后點出

2、踏點步:

3、進退步:

4、一步一點:主力腿踏步蹲時,動力腿腳掌向前或旁、后點出

二、手部動作:翻腕、柔腕、移頸

三、基本手位:托帽手:左(右)手斜旁上方,左(右)手屈肘耳部之上拖住

點肩式:雙手屈肘點左(右)肩,手腕拎

繞腕:手腕主動,小臂附隨

四、新疆舞組合

1分解動作

三步一停——托按手位——攤手繞腕——進退步——靜橫移——三按手位——托按手位——上位翻掌——靜橫移——平反,攤手繞腕——退三步一停

2結合音樂 老師先跟音樂示范一遍 帶著學生一起跟音樂一到兩遍 讓學生自己跟音樂一到兩遍

四、創編新疆舞蹈《掀起你的蓋頭來》

師:今天,陳老師請同學們創編,要把新疆舞的基本步伐和基本手位結合起來編進舞蹈。下面請同學們分組聽音樂進行創編。教師分組巡回指導。

五、引導各組學生大膽展示自己創編的舞蹈。 讓在坐老師當評委選出表現最好的一組

六、教師小結:

今天同學們表現非常出色,不光學會了新疆舞的基本步伐和手位,還能和同學們合作創編出好看的舞蹈!這節課我們初步接觸新疆舞,在以后的課堂中我們還要深入學習。

舞蹈課教案1 教學內容:扶把組合練習

準備活動:以各關節為主,目的在于預防和減少關節損傷,增強各關節肌肉韌帶的彈性和靈活性,促使大腦中樞神經興奮、克服人體活動上的生理惰性,振奮精神。

扶把練習:通過扶把練習掌握身體各部位規范的單一動作,克服站立時的腰部無力向下的毛病,增強軀干的力量,增加腿部肌肉的力度、開度及靈活性。

組合練習:通過動作的單一練習和組合,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加學習的積極性和動作的協調性,是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

教學過程 準備活動:

1、胸腰練習,教師逐個活動

2、進行腿部前、旁、后的韌帶和肌肉練習中間練習 手位組合復習,結合舞臺方位、呼吸、音樂等練習

扶把練習

1、擦地

2、小踢腿

3、吸彈撩腿

學習新課

5——8拍右手扶把,左手打開成七位,站成小八字腳 1——8左腳旁吸腿。

2——8勾腳,腳跟向旁蹬出成45度 3——8左腳硼腳面 4——4左腳成旁吸腿

5——8左腳放至右腳旁還原

反復共做二次,再轉身換成相反的方向。

課堂反思

總結本堂課的優劣之處,向學生提出希望。 活動教材:自己準備

新疆舞里動脖子的動作是怎么練成的?有什么訣竅嗎?

身體直立,雙臂上舉,用自己的雙耳去左右找自己的胳膊,你可以立桿見影,馬上就可以會像新疆舞里的那樣左右動脖子了!還不立即試一試?

你也可以對著鏡子試著動,過程中保持你的腦袋是上下垂直的不要偏,即頭頂跟下巴在同一條垂直向下的直線上,開始可能動的幅度小,慢慢就會了

我是靠在墻角,固定住肩膀,然后就可以左右動脖子了,我就是這么學會的,放點音樂更好,可以跟著節奏動!

我是這樣練習的,也是小時候的民族舞老師教的。兩只手在身后握緊,肩膀盡量向后背,走到墻角處,讓墻角把自己的肩膀卡住,這個時候你的肩膀應該就動不了了,然后開始練習動脖子,多練幾天就會有進步的,感覺找到了,就不用輔助墻角了,希望成功,吼吼

將兩只手掌放在臉的兩側,頭保持不變,用左邊的臉去碰左邊的手,右邊的臉去碰右邊的手,注意不能歪頭,是脖子在動,多練幾次就會了!

說一下我是怎么自學的:先把頭和脖子盡量側向一邊,這時把頭慢慢正直,這樣就是那個動作的瞬間狀態了;再向相反的方向做一次。

感受兩種狀態的肌肉感覺:其實就是脖子向左傾,同時頭向右傾斜;脖子向右擺的時候,同時頭向左傾斜。

方法二,

1,站資站好。

2,脖子向左盡量偏移,臉始終朝前,肩膀和腰不要動。然后按照自己的極限去擺,用耳朵去貼肩膀。不要太過火,慢慢來。 3,同2向右。 4,重復2.3。

5,雙手小臂交叉,交叉點貼于胸前,手掌打開,手背對著自己的臉頰。打開的角度自己考慮。

6,盡量用臉去貼手背,左右反復進行。 原理:拉開脖子兩側的筋。

注意:其中1-4是拉筋方法。56是檢驗方法。 大概持續練習一個星期就可以左右平行擺脖子了。

如果你不懂如何左右伸脖子,那你就拿手掌放在離耳朵幾厘米處,然后身體保持僵硬的用耳朵去碰你的手掌,而且要用力緊繃全身,因為你的身體如果很隨意的話,它會隨著脖子動,這樣效果就沒了

新疆舞動作

定格,左手舉高在頭頂 右手平衡在旁邊,頂腳尖前進動作,左邊兩次右邊兩次,雙手在臉部前面律動兩圈,左手高右手低,往左邊轉一圈,左手在上蘭花指右手平橫放

右腳伸出,搖頭。右手半圈在臉部前面律動,接著兩圈手打開往左邊轉一圈(轉到中間位子手勢變化)左手上右手平橫,搖頭。右手在臉部律動半圈,接著左手也半圈。來回兩次。

手臂伸開一上一下向內外翻2次轉圈立正后同時頂臀2次,向右轉一圈,保持手勢往右邊走2步,換方向往左2步,這個步驟連續做2次。跳一步往右走兩步在跳一步往后退,反方向同樣的動作。接著往右跳一下跪,兩手平開。右手在胸前平方左手高在耳邊,然后保持手勢站起來左搖一下右搖一下,向左頂跨轉一圈,連續動作在一次。手勢保持右邊一下左邊一下在一次。兩手舉過頭交叉下跪。后面3個先站起來右手舉高左手放平搖頭,接著前面2個站起 動作和后面的一樣。右手在臉部律動一圈左手也一圈,接著前進的動作,右邊先在左邊在右邊定格一下,反方向同樣。右一下定格 在左一下定格,在一次一下定

格的動作。右手插腰左手甩手胯頂右邊,反方向,左手插腰右手甩手胯頂左邊,各頂跨三次,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平放,在交叉左手在上右手平放,左邊踮腳一圈手勢保持,同樣的動作在做一次,接著右手放在胸前橫放出去,左手也一樣。一邊一次各做2次,右腳抬在左腳抬抖手,兩次,向左邊轉繼續動作一次在向后在正面各一次,原地跑步 動作,(右手先前,左手后兩次)接著雙手交叉舉過頭小幅度搖晃,從原地跑步動作開始在一次。右手舉高左手在下顎處,往右邊走三步,彎身向右邊轉一圈,接著換手往左邊走三步,彎身向右邊轉一圈。右手低左手高原地跳6下,向右開始轉6下后回到原點,在原地跳4下。接著甩手動作 右手插腰左手甩往右頂跨然后換邊,交叉右手在上左手下,然后換邊往右點轉一圈,然后繼續動作一次,接著兩手打開翻轉動作,向右轉一圈原地踏步2下,在往左邊走兩步 換手在右邊2步。這個動作在一次。左手在前右手舉高,往左邊3步走,保持手勢往右邊轉一圈然后反方向在一次轉圈方向向左一圈,在向后走第四步向左邊兩圈,在四步向前,向右旋轉一圈。在原地換手,右手插腰左手舉高頂跨8下,左手蘭花指旋轉,在向右轉一圈,原地左手舉高右手平放,頭低向左邊。最后站直謝幕。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主要有以下幾種:

苗族舞蹈范文第3篇

1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舞蹈“水鼓舞”的歷史淵源

水鼓舞是一種苗族獨有的一種舞蹈,在當地也有水鼓舞節專門鼓勵這種舞蹈的發揚與傳承。根據口碑資料并結合文獻研究,水鼓舞節歷史悠久,至少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歷史。關于這種節日,當地民間還有一種傳說。傳說有一年,整個村里一年之內沒有下過雨,某夜村中有個老翁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幸被倒塌的泥土掩埋,他的子女在悲痛之余準備埋葬他的前一夜,他給子女托夢說:“我挖井的地方很好,你們就讓我在那長眠吧。”還有一個傳說是說當地某年大旱,河水斷流,只有那今天起鼓的地方有一水潭一直未干,小孩們便都喜歡到那里戲水玩耍,有次看見潭中兩龍相斗,他們還沒有來得及向家長匯報的時候,天空頓降大雨,從此那天就變成了節日,當地每年舉行儀式祭祀,演變為一年一度的節日。

2 苗族體育舞蹈“水鼓舞”的文化價值

大稿午的“水鼓舞”的特點是全國獨一無二性、文化形式多樣化、活動開展連續性、大眾娛樂性,它很形象的映射出了少數民族的農業活動、宗教的堅持、傳統服飾及歷法等很多多樣的民族文化,把少數民族人民的積極樂觀、陽光向上的精神面貌,也很有力的推動和促進了人們的團結,豐富了大家的業余生活[2]。水鼓舞和水鼓舞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主要表現為:

在苗族人們的傳統意識里,世界的源泉就是水。苗族先民原居地在臨近江河湖海的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所以對水有著很厚的崇拜。大稿午苗族之所以在水中踩鼓,是苗族水文化傳統與人類在自然生存中離不開水的體現,是苗族水文化與鼓文化的反映。在苗族里,鼓占據很重要的位置,鼓不但是苗族的“重器”,他還被認為是苗族祖先靈魂的安居之地,而且在當地,把鼓和水結合在一起的,是全國苗族中絕無僅有的,就與其他各個民族比較而言,這種水鼓舞文化也是不多見的。

苗族稻作文化的反映。稻、棉、楓是苗族的植物“三寶”,而稻居其首,當地苗族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稻作文化。大稿午地處革東千畝大壩的中心區,歷來以水稻為生,舉行水鼓舞的農歷六月是水稻打包灌漿的關鍵時節,如果缺水,將直接影響收成,關系到村民們的糧食安壘,因此,這里的苗族群眾便選擇在這一關鍵時期,舉行水鼓舞節,以祈上天普降喜雨,保證水稻的正常生長。水鼓舞兩個來源的傳說,均以祈雨為主題,這都反映了苗族農耕文化的源遠流長。苗族傳統體育舞蹈“水鼓舞”具有活動范圍的區域性、活動設施的簡易性、活動組織的民間性和社會性等很多特點。

2005年,大稿午苗族水鼓節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10月31日晚10時11分,央視1號演播廳,第五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決賽“群文舞”比賽現場,主持人張澤群宣布:排在第一名的是貴州電視臺選送的舞蹈作品《劍河苗族水鼓舞》,他們的總分是99.533分,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瞬間。貴州省自組隊參加央視各類大賽活動以來,節目首次奪冠!苗族《劍河苗族水鼓舞》之所以能在第五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群文組決賽中獲得金獎,除了演員們精彩的表演外,她深邃的文化內涵也是奪冠的重要原因。“水鼓舞”所包含的體育和文化元素將對苗族群眾的生活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其體現在五個方面:即它能滿足苗族圖騰崇高的精神需求;能滿足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能滿足苗族人民休閑娛樂的需求;能滿足苗族相互交往的需求;能滿足苗族美化生活的需求。

3 當前“水鼓舞”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劍河縣城已整體搬遷到該村一帶,水鼓舞的文化和自然生態已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村前的小河兩岸改成水泥護堤,河道十分狹窄,已無水踩鼓和打泥巴仗的條件,水鼓舞已面臨著“無水、無地、無泥”的危險。村民對此十分焦慮。“水鼓舞”的傳人吳銀旦憂心忡忡地說:“要是沒有了這些條件,我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水鼓舞就可能很快失傳,那真是上對不起祖先,下對不起子孫啊!”我們在該縣提交的一份水鼓舞節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表中看到,有“建立以大稿午為中心,輻射到周邊的村寨的革東稿午水鼓舞節活動區;對苗族原生態文化實行重點保護”等計劃。曾多次考察過大稿午水鼓舞的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余學軍說:“劍河縣城遷來后,作為以旅游為重要定位的新城,對水鼓舞的保護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希望縣里按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關政策,加強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使其能夠在促進當地農民增收,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3]”

4 “水鼓舞”未來傳承發展的對策

以貴州省劍河縣革東鎮大稿午村獨有的體育舞蹈“水鼓舞”為原創的文藝節目《水鼓舞》能在中央電視臺組織的全國舞蹈大賽中榮獲金獎,包括過去貴州省以這種形式走向舞臺、贏得贊譽、獲得獎項的項目和作品,他們的付出與成功,給了我們許多啟迪與借鑒。21世紀,中國文化的傳承、中國精神文明的弘揚,穩定社會的建成,越來越多的人提倡生態文明,才更加推動了民間傳統體育能夠蓬勃快速的發展起來。就是因為如此,有了當代文化的強烈推動,只有通過“在保護中調試,在調試中保護”的方式方法,才能使我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獲得源源不斷和發展動力。并且能夠發揚光大[4]。當前,貴州省體育局、省民委組織省內有關專家,已初步挖掘、整理、編寫了“水鼓舞”的歷史發展和表演內容,貴州省政府已經把“水鼓舞”運動列入了貴州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并積極向國家民委申報全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今世界是信息傳媒與信息共享的時代,媒體在信息的傳播和輿論的引導方面起著強大的推動作用,我們可以加強對水鼓舞這種稀有的民族舞蹈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媒體諸如報紙、雜志、電視及各大網站進行宣傳包裝,也可以要求名人做形象廣告,還可以邀請社會各界或者國內外名人來考察,研究這種特殊的體育形式。另外還可以組織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水鼓舞”的代表隊或表演隊,到省內外去表演,以推廣這一有趣、健身的民族體育舞蹈。

5 結論

(1)水鼓舞是貴州省劍河革東鎮大稿午村苗族同胞傳統祭祀節日活動中獨特的舞蹈,現流行于劍河、臺江、鎮遠、施秉等縣的一種獨特的黔東南苗族民間體育舞蹈。已有500多年的歷史,2005年被列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貴州省苗族傳統體育舞蹈“水鼓舞”是一種區域性的民間體育舞。被它被專家、學者譽為我國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不但有演出價值、欣賞價值更有很深厚的民族文化。能夠很好的發展和推動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它同時還是地區社會開展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形式。

(3)苗族傳統體育舞蹈“水鼓舞”與我們國家的舞龍、舞獅是相同的,都是起源和來自民間自發組織的一種舞蹈形式,而且也同時保留了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特點,也是一種很好的健身項目。

苗族舞蹈范文第4篇

目前, 許多學者對山西省的鄉村旅游都進行了一些研究, 但大都還處于起始階段;研究范圍也比較窄, 大多只停留在宏觀方面的研究;研究方法也比較簡單, 缺乏實地調查、數據分析等一手資料。因此, 山西省鄉村旅游的定量研究更具有實踐的意義。

一、山西省鄉村旅游點分布現狀評價

據統計, 2007年開始實施《山西省鄉村旅游客棧服務規范》以來, 我省鄉村游日漸興盛, 農業觀光科技示范園已有100多家;農民自發經營的“農家樂”旅游點則遍地開花, 達到6000多個。截至2008年底, 在國家評定的574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 山西省目前已有23個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 此外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44家, 省級農業旅游點37家, 共計104家省級以上的農業旅游點。

筆者根據以上資料, 對山西省省級以上的農業旅游點按分布地區進行統計, 如表1所示。

在此基礎上, 作者采用PHOTOSHOP軟件繪制了“山西省主要鄉村旅游點分布圖” (圖略) 。

從分布圖可以看出:

1.山西省擁有省級以上鄉村旅游點的排序依次是:大同、長治、晉中、臨汾、晉城、呂梁、忻州、太原、運城、陽泉、朔州。其中大同最多, 36家, 占到總數的34.6%;運城、陽泉、朔州最少, 各有3個, 分別占到總數的2.9%。

2.山西省鄉村旅游點主要集中在三個區域:晉北的大同、忻州, 晉中的太原、晉中, 晉南的長治、晉城。

3.鄉村旅游點大部分分布在城市周圍, 反映出較為明顯的城郊型農業旅游資源的分布狀況。

二、山西省鄉村旅游點的分等評價

1.評價依據。鄉村旅游點的分等評價, 可以采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 (GB/T 18972-2003) 中有關打分評價的方法, 依據旅游資源共有的因子綜合評價系統賦值, 該系統又設有評價項目與評價因子兩個檔次, 用量值表示。在評價項目中, 資源要素價值和資源影響力總分值為100分, 附加值部分為正分和負分。其中:“資源要素價值”為85分, 包括:“觀賞游憩使用價值”30分、“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規模、豐度與幾率”10分、“完整性”5分。“資源影響力”為15分, 包括:“知名度和影響力”10分、“適游期或使用范圍”5分。“附加值”中“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 分正分和負分。每一評價因子分為4個檔次, 其因子分值也相應分為4檔。

2.評價方法。到目前為止, 山西省散落在各地的有6000多個鄉村旅游地, 如此眾多而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 全部評價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筆者選取其中一部分進行現狀評價, 主要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度較高的山西省23個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進行分等評價。

鄉村旅游資源是一個涉及因素較多的動態系統, 各要素對旅游地的影響程度需從不同角度進行綜合評價, 針對其復雜性和多層次的特點, 筆者采用“德爾菲法”進行評價。筆者組建“評判專家組”對其進行綜合評價, 其中邀請高職院校的旅游學者專家7人, 旅游企業人員5人, 不同層次的游客4人。把每一個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的詳細資料發給評判專家, 并請他們認真對照《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中有關打分評價的方法依據, 進行打分、評判;之后收集整理, 把打分結果反饋給專家, 再次分結果。

3.評價結果。根據以上旅游資源評價賦分標準, 采用“德爾菲法”, 對山西省23個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統計出打分結果。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 一般依據旅游資源評價總分將其分為五級, 從高級到低級為:五級旅游資源, 得分值域≥90分。四級旅游資源, 得分值域≥75~89分。三級旅游資源, 得分值域≥60~74分。二級旅游資源, 得分值域≥45~59分。一級旅游資源, 得分值域≥30~44分。此外還有:未獲等級旅游資源, 得分≤29分。統計如表2。

接著, 對其進行分等。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 五級旅游資源定為“特品級旅游資源”;四級、三級旅游資源定為“優良級旅游資源”;二級、一級旅游資源定為“普通級旅游資源”。

通過上述評價結果, 山西省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分等如下:優良級的有9個, 普通級的有14個, 沒有特品級。

4.評價結果分析。通過以上對山西省23個國家級鄉村旅游示范點進行的定量分級分等評價, 其結果表明山西省主要鄉村旅游點具有以下特點:

(1) 山西省鄉村旅游點的級別較低。從整體水平來看, 山西省沒有特品級旅游資源, 優良級旅游資源為數不多 (9個) 、大部分是普通級旅游資源 (14個) , 說明山西省鄉村旅游資源整體水平較低, 還處于初始階段。

(2) 從評價項目上來看, 資源要素價值、資源的影響力的分值都不高, 說明山西省鄉村旅游資源的觀賞價值、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 甚至規模、豐度等方面還處于低級階段, 開發力度明顯不足;從資源的影響力來看, 宣傳明顯不足, 缺乏具有國家級甚至國際競爭力的資源;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工作基本不到位。

(3) 深厚的文化積淀, 古老的黃土風情, 具有一定開發潛力和吸引力。如榆次后溝古村落完整地展現了黃土高原的民居建筑形式和村落布局形式, 體現出了古村落“天人合一”的景觀意象;陽城縣皇城村憑借著一代名相———陳廷敬, 因人聞名, 具有較強的歷史承載性, 成為優良級旅游資源。

(4) 綜合性的旅游觀光農業生態園較多, 反映出現代化農村建設成就、高科技農業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強。如昔陽大寨村生態農業園, 解放后大寨人通過艱辛勞動引水澆地, 在七梁八溝上建設了層層梯田, 毛澤東同志號召“農業學大寨”, 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汾陽市賈家莊農業生態園, 經過50多年的艱苦奮斗, 從一個貧窮落后的鹽堿灘變為農村城市化、村鎮園林化、農田林網化、生活現代化的富裕文明的小康村。

三、山西省鄉村旅游的開發管理建議

基于以上對山西省鄉村旅游點從分布和分等的詳細評價上看, 提出以下開發管理建議:

1.從旅游點分布評價的結果, 提出開發建議。針對目前山西省鄉村旅游點的分布現狀, 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 布局相對均衡的區域優化從分布上看, 目前山西省鄉村旅游點的分布現狀過于集中于三大區 (晉北的大同、忻州, 晉中的太原、晉中, 晉南的長治、晉城) , 而運城、陽泉、朔州極少, 只各占2.9%, 因而提出“布局的相對均衡”的建議, 即:鄉村旅游點在分布上不要過于集中, 應該稍均衡一些;但又不是絕對分散, 故言“相對”, 即相對于現狀而言。所以針對各個地市的不同的歷史背景和自然環境應開發不同地域特色的產品, 目前重點對以上三個城市的鄉村旅游點進行挖掘, 同時重視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保護, 挖掘出“打得響”的品牌旅游點。

(2) 城郊型向遠郊型、山區型的地域擴展。山西省鄉村旅游還是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城郊型分布狀況, 即大部分鄉村旅游資源都依托一個經濟水平較高的城市分布。主要原因是城郊距離主要客源地的城市較近, 客流量大, 交通便利, 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從原生態體驗、旅游半徑擴大而言, 遠郊型、山區型的地域擴展卻是大勢所趨。針對這一點, 改善鄉村旅游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勢在必行, 要加快鄉村旅游交通的建設速度, 加強景區的通信、水電等基礎設施修建的力度, 以及制定旅游環境和接待設施的衛生標準;還要注意“原生態”是吸引游客的關鍵, 因此也是開發中所面臨的挑戰。

(3) 潛在優勢旅游資源的景點化。運城、陽泉、朔州這些鄉村旅游點較少, 但并不是說這些市域并沒有 (優勢) 鄉村旅游資源, 只是由于諸多原因沒有開發利用而已, 所以通過這些潛在優勢旅游資源的景點化, 可以是平衡省域鄉村旅游點分布的方式之一。對晉南的運城, 集中以“根祖文化”、“鹽池文化”、“關公文化”等為依托, 注入新的創意;對晉北的朔州, 以“佛教文化”、“邊塞文化”、“民俗文化”等為依托, 推動相關產業聯合。打造富有佛教文化特征和邊塞風情的旅游產品;對晉中的陽泉市, 以“關隘文化”、“紅色文化”、“山水文化”等為依托, 加大整合力度, 打造鄉村旅游新高地。

(4) 鄉村旅游與其它旅游方式的互補互動。鄉村旅游的最大特點是旅游空間指向鄉村 (而不是以城市地域為主體的各種傳統旅游形式) , 城市人群為主體的生態體驗。因此可以和城市旅游、生態旅游、農業觀光旅游、休閑旅游、工業旅游等方式互相結合, 互為補充, 充分互補互動, 擴大游客的體驗模式, 展示鄉村旅游的新魅力。

2.針對山西省鄉村旅游點級別較低問題和主要限制因素, 從分等評價的結果, 提出開發建議。

(1) 要有一個整體規劃, 山西省政府要委托旅游局聘請旅游、歷史、園林、農業等方面的專家學者, 成立鄉村旅游專門規劃組, 對鄉村旅游進行全面調查, 摸清家底, 包括潛在的旅游資源、旅游交通、旅游客源市場、旅游商品、旅游基礎設施等, 本著突出特色、擇優選點的原則, 采取“點—軸系統”開發模式。山西省鄉村旅游規劃要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2) 在開發管理上, 與國際鄉村旅游管理接軌, 以“政府扶持, 社區 (企業) 主導, 農民受益”為原則, 正確處理好旅游開發中政府、社區 (企業) 、農民利益分配的問題, 提高當地農民參與旅游業的積極性, 努力實現景區、社區、游客三者共贏。

(3) 在開發模式上, 以“都市依托型”和“景區依托型”為主, 建議開發“原生態+體驗”的模式。在不破壞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前提下, 游客的積極參與和體驗是產品開發的關鍵。如在太原、大同的城郊結合帶, 在五臺山景區、太行山景區內開發的“農家樂”項目、“生態游”項目等。

(4) 在產品宣傳上, 要抓住機遇, 擴大知名度, 創造品牌。隨著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一系列農業與旅游的結合政策的出臺, 加上新的年節假日調整、短假增加, 去周邊鄉村旅游將成為一大熱點。因此加大宣傳力度, 樹立鮮明的農業意象, 創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 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陸素潔.如何開發鄉村旅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 2007

[2].鄒統釬.鄉村旅游、理論、案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8

[3].邵秀英, 李靜.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環境評價及案例研究——以磧口古鎮為例[J].旅游科學, 2007, 21 (6) .61—66

[4].李中建, 周柳華.山西鄉村旅游開發研究[J].財經界, 2008 (1) 143—144

[5].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S].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8972-2003

苗族舞蹈范文第5篇

在擔任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裁判時發現, 歷經數十年的歷史嬗變, 畢節地區苗族“滾山珠”已經具有更豐富的內涵, 更旺盛的生命力, 能夠滿足人們生活的多種需要,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滾山珠”是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的奇葩。從哲學和文化學的視角直擊“滾山珠”的哲學和文化價值, 能夠有效彌補將人文社會學科知識滲透到體育學內而后又以體育學的方法研究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這一研究路徑的歷史局限性。

1“滾山珠”的歷史回眸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 苗語叫“子落奪”。它流傳在貴州省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 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蘆笙舞蹈之一。原始部落時期, 部落之間發生戰爭, 苗族部落一青年在放哨時, 由于“消息樹”被敵人破壞, 為了及時地把敵人入侵的消息送給部落同胞, 他把穿在身上的長衣、長裙 (當時苗族男青年也穿裙子) 裹住整個身軀, 從山上往山下滾, 滾過石頭、荊棘、溝坎, 在滾到山下報信后, 這名青年光榮犧牲了。苗族部落戰敗后, 開始了遷徙, 從平原地區遷往烏蒙地區, 在遷徙途中苗族青年們繼承了這名報信青年的精神, 用他們的身軀滾平了無數崇山峻嶺中的石頭、荊棘、溝坎, 讓老人、婦女和小孩平安經過, 歷經千辛萬苦, 最后終于到達烏蒙地區。到達烏蒙地區后, 苗族先民們約定時間、約定地點, 大家用歡快的蘆笙舞蹈來表達了對報信的青年及祖先遷徙時在遷移途中死亡同胞的懷念, 同時體現了分散同胞重逢時的喜悅之情和對當今生活充滿著希望之情。蘆笙舞蹈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滾山珠”。

“滾山珠”是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的苗族民間舞。表演時用6支長約20 cm的鐵制梭鏢頭, 鏢尖向上插入地下, 圍成一個直徑約0.7 m的圓圈, 或用6只對頂的飯碗裝滿水擺成圓圈代替梭鏢亦可。表演者手執蘆笙, 一邊吹奏, 一邊跳躍, 圍著棱鏢或水碗翻滾, 表演的技巧性強, 且異常驚險。“滾山珠”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融進各種技巧, 不斷完善。到1989年, 蘆笙舞“滾山珠”由以往的單人表演發展成為6~8人同時表演的舞蹈。表演者手執六管蘆笙, 頭戴箐雞翎帽, 身著繡花白褂, 吹奏著世代傳承的蘆笙舞曲, 圍繞梭鏢或盛滿水的碗進行舞蹈表演, 時而以頭為足, 蘆笙舞步與技巧運用難度隨表演進程不斷增加, 表現苗族同胞在遷徙途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排出萬難的驚險場面。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以其粗獷豪放的風格、高難驚險的動作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成為少數民族民間藝術中的一枝奇葩, 流播廣遠, 享譽中外。它曾先后多次參加國內外的藝術節, 受到中外人士和各族同胞的高度贊賞。這個舞種中蘊涵著的堅韌頑強、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它激勵和引導人們不斷前進, 永不為困難所壓倒。

2“滾山珠”價值的哲學論斷

從哲學的視角, 立足于“滾山珠”的歷史淵源和發展現狀, 對其做以下哲學論斷。

2.1 關注人, 關注人的社會存在, 關注人的健康

在走訪苗族“滾山珠”發源地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時發現, 隨著人們健康主體意識的覺醒,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當地居民已經既有“錢”也有“閑”從事“滾山珠”健身運動。無論是婚喪嫁娶紅白喜事之日, 還是逢年過節歡慶之時, 或者是有重大會議和全鄉大型活動要舉行, 人們都會跳起屬于他們的歡快的“滾山珠”。即使是在每天傍晚, 在鄉政府廣場上, 也會有人數眾多的“滾山珠”愛好者和傳承者進行專門練習。興趣愛好和父輩的影響, 使世世代代的苗族兒女選擇“滾山珠”, 獲得了健康, 陶冶了情操。

2.2 關乎社會, 關乎社會發展, 滿足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發展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后, 針對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族問題, 把發展民族體育作為民族工作和體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并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 組織了大批專家學者, 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挖掘整理, 并采取各種舉措扶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自1953年舉辦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起, 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九屆全國性的少數民族運動會。比賽項目主要是各民族的一些傳統項目, 在項目設置上明確規定只起源和流傳于國內的各個少數民族享用的非奧運會項目才能有資格申報作為參賽項目。比賽類別分為表演類和競賽類兩個類別。這種規定, 無形中明確其他任何別的國家和地區的體育項目沒有資格成為民運會比賽項目, 必須是我們的本土體育。民運會是具有濃厚中華特色的中國少數民族自己的體育文化的大比賽、大展示, 參加者也必須是全國各省和自治區的少數民族運動員。由于歷史的原因, 從我國舉行第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到第二屆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歷史跨度。自1982年9月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舉辦第二屆全國民運會以來, 全國民運會正式步入正規, 除了1990年因為亞運會在我國首都北京舉辦往下順延一年之外, 每4年舉行一次, 并且成為與全運會、大學生運動會、農民運動會相并列的最主要的國家級賽事。

從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起,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就設有表演項目比賽??梢? 表演項目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表演項目的比賽分為競技類、技巧類、綜合類三個類別。每個類別根據參賽隊伍的數量評判一定額度的獎項。獎項由最開始的一、二、三等獎后來更名為金獎、銀獎、銅獎。充分表明民族運動會重交往而輕比賽成績的政治誘導作用。

“滾山珠”動作內容的豐富性、動作構成的復雜性、動作與器材結合的一致性, 決定了它既可以參加表演類綜合項目的比賽, 又可以參加技巧項目的比賽。它為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其中1991年“滾山珠”在參加全國第四屆少數民族運動會, 獲表演項目一等獎;1995年“滾山珠”在參加全國第五屆少數民族運動會, 獲表演項目二等獎;2010年“滾山珠”在參加貴州省第八屆少數民族運動會, 獲表演項目一等獎。榮譽屬于過去, 研究“滾山珠”的繼承和發揚, 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了新的歷史內涵。

2.3 社會意識的突破,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自身體現出旺盛的社會生命力

蘆笙舞, 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該舞蹈采用蘆笙伴奏, 表演者自吹自舞而得名。該舞蹈廣泛流傳于貴州、廣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等民族聚居區, 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布最廣泛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而“滾山珠”則是蘆笙舞中較為醒目的一種舞蹈, 它原名“地龍滾荊”, 又叫“滾地龍”, 苗語稱“子落奪”。主要流傳于今貴州畢節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一帶, 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蘆笙舞蹈之一,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作為一項民族傳統表演項目, 堪稱一顆璀璨的高原明珠, 她集蘆笙吹奏, 舞蹈表演, 雜技藝術為一體。表演者手執六管蘆笙, 頭戴野雞翎帽, 身著繡花白褂, 腳著麻耳草鞋, 吹奏著世代傳承的蘆笙舞曲, 圍繞梭鏢或盛滿水的碗進行舞蹈表演, 時而以頭為足、或時以人攀肩, 在盛滿水的碗與碗之間, 邊吹蘆笙邊進行舞蹈和技巧表演, 蘆笙舞步與技巧運用難度隨表演進程不斷增加, 表現苗族同胞在遷徙途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排出萬難的驚險場面。苗族蘆笙舞“滾山珠”以其粗獷豪放的風格、高難驚險的動作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成為少數民族民間藝術中的一枝奇葩, 被國家文化部領導贊為貴州高原明珠。并于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既然有如此重大的歷史影響力, 攜帶了如此豐富的文化因子, 學術界應該對“滾山珠”采取足夠的重視。只有研究“滾山珠”的繼承與發展, 創編與創新, 才能保證其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旺盛生命力。

2.4 價值體系的豐富與健全, 與教育的不解之緣, 滿足貴州校本音樂和體育課程資源發展的需要

苗族蘆笙舞蹈“滾山珠”起源于畢節地區納雍縣, 如今已經在畢節地區范圍內廣泛流傳, 其中最為有力的傳承方法就是借助大中小學學校教育這一平臺。納雍縣豬場鄉苗族彝族鄉作為“滾山珠”的最原始發源地, 各級鄉鎮領導為保護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明示各中小學將“滾山珠”作為必修課程內容, 甚至在早操和課間操推廣“滾山珠”, 并以校級和鄉級競賽為杠桿, 將“滾山珠”充實到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中, 強有力地促進了“滾山珠”的繼承和發展。此舉也為畢節地區其他鄉鎮所仿效, 快速有力地促進了“滾山珠”在畢節地區甚至是在整個貴州地區的傳播和發展。

貴州作為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卻又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特殊省份, 農村地區中小學不具備開展有較大投入的現代體育運動項目的條件。在校內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既解決了無暇開展現代體育的燃眉之急, 又拓展了民族傳統體育賴以存在的有力空間, 屬于實惠之舉。無論是將“滾山珠”進入民族地區音樂課堂還是體育課堂, 都將豐富民族地區校本課程資源, 具有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

3 結語

“滾山珠”的社會存在足夠引起哲學界的高度關注。以“滾山珠”為范本, 能夠充分揭示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關注人、關乎社會、社會意識的突破、與教育的不解之緣等諸多社會價值。從哲學的高度充分認識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的社會價值, 能夠有力促進研究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表演水平和競賽能力這一歷史命題。

摘要:對于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的價值, 學術界偏重于從體育學的角度進行審視, 經歷了經過人文社會學科到體育學科的知識滲透, 再以體育學的方法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的迂回歷程。直接從哲學視角重述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的文化價值, 能夠有效彌補諸多的歷史缺陷, 亦能為有效研究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表演水平和競賽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價值重述

參考文獻

[1]馮勝剛.對我國表演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挖掘、整理和編排問題的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 2003 (2) .

[2]劉化迪.博覽民族體育, 解讀民族風情——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J].軍營文化天地, 2008 (1) .

[3]趙芳.民族體育的盛會, 和諧盛世的歡歌——記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J].今日民族, 2007 (12) .

[4]李俊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的特點和類型[J].黑龍江民族叢刊, 2006 (3) .

上一篇:舞蹈癥下一篇:彝族舞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