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公共政策學論文范文

2023-05-12

公共政策學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公共行政學 詞頻統計 研究文獻計量

一、問題的提出

肇始于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1994)關于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趕快補課”的要求以及1982年1月29日,夏書章教授題為《把行政學研究提上日程是時候了》的文章的第一聲呼喚,我國公共行政學正式恢復重建并邁向發展的新階段。歷經三十幾載,在學界的不懈努力與刻苦精研之下,公共行政學研究日趨專業化、規范化。但由于歷史及諸多因素,當前公共行政學研究仍然存在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公共行政》2008-2016年間所轉載文獻的詞頻數據分析,透析公共行政學的最新進展,并試探性地剖析當下行政學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促進學界更深層次的探討和思考。

二、樣本、方法及指標

本次評估選取的樣本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公共行政》所轉載的文獻,所選取的時間段為2008年-2016年。整理數據,獲得有效樣本總量為1544篇。人大復印資料《公共行政》作為當前國內唯一的公共行政類研究成果轉載期刊,收錄了大量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具有代表性。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本次評估擬采用文獻計量研究和實證分析方法。透過客觀數據,揭示公共行政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迫切問題, 以發深思。

基于本項研究的需要,指標設計參鑒何艷玲教授的研究(何艷玲,2007),作出以下安排:

1.作者單位、作者學術地位。該指標意在考察哪些人在做行政學的研究以及其在該研究領域中所處的學術層次,以此探究行政學研究的主要貢獻者和學術研究梯隊的成長發展狀況。對于作者單位作出以下分類:高等院校、黨校和行政學院、社科院系統、民間研究機構(學會、協會等)、政府部門、其他;作者學術地位分為:教授(研究員)、副教授(副研究員)、講師(助教、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及以下、未標明或無學術身份。

2.研究主題、資金來源。研究主題為行政學研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科學預測,資金來源從側面反映科學共同體的發展(吳曉林,郭慧玲,2014)。研究主題指標具體為:行政改革、行政組織與職能、公共政策、績效評估(行政效率)、NGO、公務員制度與人力資源、行政哲學、行政倫理、學科發展、研究方法、行政決策、政府間關系、公共財政、其他;資金來源的二級指標為:國家級基金(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市級政府基金、校級基金、特定基金會、無基金支持或無標明。

3.所處研究階段。借鑒何艷玲教授把帕里·克里默對研究階段的分類和我國行政學研究實際相結合的分類,將研究階段分為:概念界定、問題描述、變量分析。旨在探究行政學研究的發展進程。

4.研究類型、基本規范、資料收集方法及統計方法。旨在為我國行政學研究方法論問題提供客觀依據。具體為:(1)研究類型:規范研究、實證研究;(2)基本規范:有理論對話、有文獻引用無理論對話、無文獻引用無理論對話;(3)資料收集方法:非經驗主義方法、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受控田野調查或實驗法、參與觀察;(4)統計方法層次:為突出無統計運用占比,將不包括無統計運用的類別統稱為“其他”。

三、樣本分析

1.學術研究主要貢獻者及研究梯隊的成長。

1.1作者單位。意在考察哪些人在做行政學研究。表1(表1中,“f”代表frequency,即“頻數”;“p”代表proportions,即“比例”;“%”代表百分率。文中各表同上。)提供了描述性的信息。從此表看出:高等院校的頻數為1294,占總量的83.8%,這顯示了公共行政學研究的主要貢獻者來源為高等院校;其次是黨校和行政學院,所占百分比為10.8%。值得關注的是政府部門所占比,僅為1.6%,說明當前政府部門在實踐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結合理論的反思。

1.2作者學術地位。行政學研究者所處的學術地位怎樣?學術研究梯隊如何?參考表2,教授(研究員)占比為33.9%,副教授(副研究員)為20.7%,表明教授、副教授等學術地位較高者是行政學研究成果的主要貢獻者,這一點與休斯頓、德里關于美國公共行政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講師(助教、助理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分別為14.2%、16.8%。值得思考的是,博士研究生占比超過了講師(助教、助理研究員)占比,這與何艷玲教授的研究結論一致(何艷玲,2009)。即接受更多專業學術研究訓練的研究人員(博士研究生)正在茁壯成長,且越來越專業化。

2.行政學研究熱點趨勢和科學共同體發展情況。

2.1研究主題。表3 反應了研究主題發展呈現的趨勢。行政組織與職能占總數比例為17%,居所有主題之首。這說明,至少在《公共行政》這一學術平臺上,行政組織與職能是未來行政學研究的熱點。而公共政策占比為10.7%,行政哲學與行政倫理為8%,績效評估(行政效率)為4.3%,NGO為3%,公務員制度與人力資源和政府間關系同為2.7%,學科發展占2.3%,而研究方法和公共財政分別僅占0.8%和0.3%。

2.2資金支持。行政學研究的制度性資金支持怎樣?在表4的數據中,國家級基金(包含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基金)占比為40%,省、市級政府基金為13.2%,校級基金為5%,其次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3%,而特定基金會僅占0.4%。說明在近9年的行政學研究中,國家級基金和省市級政府基金是主要來源,但對比何艷玲教授的研究發現,在《公共行政》這一期刊上,國家級基金支持大幅上升,無基金支持或無標明大幅下降,其次是省市級政府基金、校級和特定基金會支持比重加大,說明行政學研究制度性支持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前進。

3.行政學研究進程。 從表5可知 ,問題描述仍居于研究階段的主流地位,但對比何艷玲教授研究結果,在大致一致的基礎上又稍有回落,而概念界定無疑是“新起之秀”。變量分析僅為2.7%。

4.行政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4.1研究類型。 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并無優劣分別,僅是研究方法的差異。在本項研究中,規范研究“略勝一籌”,較之前人的“結構性失衡”和缺乏實證資料支持的結論,《公共行政》呈現向好發展的別樣圖景。

4.2研究的基本規范。表7標明,有理論對話占總樣本比重的42.2%,有理論對話無文獻引用為40.5%。對比何艷玲教授的研究,該數據說明了近9年來行政學研究的規范化程度大幅提高,“重復立論”更少,學術研究更專業規范。

4.3資料收集方法。參考表8,92.6%的資料收集方法屬于非經驗主義方法。對比何艷玲教授2009年研究結果的96.7%略有下降,但仍高達九成。說明在近9年時間里,研究者們仍然高度傾向于做書齋學術。

4.4統計方法層次。從表9來看,82.5%的文獻屬于無統計運用,對比張光進、馬向平、楊程2009年的研究成果,近9年來,無統計運用占比似已回落,但已有研究仍存在統計方法運用較少的問題。

四、思考與討論

1.當前公共行政學研究特點。

1.1學術成果的主要貢獻者為高校研究者,學術研究梯隊存在明顯缺陷。張成福教授曾經撰文分析了中國公共行政學研究的學科建設情況。而在本研究中,作者來源的絕大多數為高等院校,與之相符。說明當前我國行政學研究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自我覺醒意識”愈發清醒。而學術研究梯隊的成長卻在講師(助教、助理研究員)處出現明顯“斷層”,缺乏良好的持續性和繼承性,這將是未來我國行政學發展需要補給的短板。

1.2研究主題分散多元,行政組織與改革突出。研究主題是研究領域廣度和深度的代表。故關注主題的特征是必要的。從統計的數據來看,研究主題呈現分散多元化,廣度拓展表現在三方面:(1)宏觀上:領域擴展到政府間關系、NGO;(2)中觀上:更關注行政組織與職能、行政改革、行政決策、公共政策;(3)微觀上:注重政府組織內部發展。學科發展、研究方法、行政哲學與行政倫理也逐漸被重視。其次,公共組織的研究向來是行政學的探究重點,而在我國,政府組織是公共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對政府組織的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學界對行政組織發展動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行政組織與改革研究——的討論已進入“白熱化”。

1.3學術研究規范化程度增強。學術研究的規范化問題(連同本土化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公共行政學發展的一大瓶頸,學界對此問題的分析和反思業已形成規模。而這種反思恰恰對行政學研究規范化程度的提高起到莫大的鞭策作用。從《公共行政》這一學術平臺來看,規范化的數據總占比為82.7%,較前人研究亦是巨大進步!

1.4“結構性失衡”傾向趨緩。學者曾將結構性失衡解釋為偏重規范研究而輕視實證研究的行政學研究現狀。從前面的統計數據來看,實證研究即將占據當前行政學研究方法的“半壁江山”,大膽推測:對實證研究的重新重視將使結構性失衡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2.值得思考的問題。

2.1研究理論與行政實踐相脫離。為厘清什么是“實踐”一詞,筆者引用布迪厄提出的實踐理論:慣習×資本+場域=實踐。而在方法論意義上,指向實踐的行政學是指行政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指向在既定的制度與文化背景下所發生的各類行動者的實際行動。在本項研究的統計數據中,學術研究的主要貢獻者來自高等院校,而高校學者往往身兼二職:學術研究者與學科教學者,深入行政學真實實踐的精力自會消減;更不用說學者本身獲得行政學真實景象的方法和途徑有限的壁壘。這是目前公共行政研究和反思重學理輕實踐的要因之一。

2.2學術研究方法滯后,統計方法缺失。近15年前,美國公共行政學家認為 公共行政學研究是應用性的、非理論性的、非積累性的”。該問題同樣出現在當前我國的行政學研究中。從現有數據來看,有92.6%的公共行政學研究論文都采用非經驗主義方法,其他方法則微乎其微。與之相伴的是處理其經驗數據的具體統計技術也很少采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書齋學術研究”缺乏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和成熟的社會科學統計技術,顯然難以對實踐進行精確描述并建立起有效的理論,不能不說這是行政學研究與發展迫在眉睫的問題。

2.3研究階段仍較初級。社會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找出社會現象的共性,發現普遍的因果規律,建立有效解釋、預測社會現象產生、發展與變化的理論,并將其用于指導人類社會實踐的開展。這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初衷和歸旨。因此,“三種變量分析”理應是行政學研究的主要階段。但在本次研究中,變量分析僅占樣本總量的2.7%,而概念界定與問題描述共占比卻高至97.3%。說明,行政學研究進程緩慢,仍是目前阻礙行政學發展與進步的桎梏。

參考文獻:

[1]何艷玲.公共行政學研究是我們與這個時代肝膽相照的方式[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5).

[2]何艷玲.中國公共行政學的中國性與公共性[J].公共行政評論,2013(2).

[3]陳輝.中國行政學研究評估:基于高校學報的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第六卷.

[4]董建新、白銳、梁茂春.中國行政學方法論分析:2000一2004[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5(3).

[5]陳輝.中國公共行政學研究的評估與反思[J].行政論壇,2008(6).

[6]馬駿.“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的探索與思考”專題研討[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7]何艷玲.“中國行政國家”60 年:追尋現代中國[J].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11).

[8]休斯頓、德里:“公共行政研究:對期刊的評估”,載懷特、亞當斯編:《公共行政研究—對理論與實踐的反思》,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9]張成福.變革時代的中國公共行政學:發展與前景[J].中國行政管理,2008(9).

[10]張康之,姜寧寧.社會治理變革中的公共管理研究——人大復印資料《公共行政》2016 年重點及 2017 年研究預測[J].中國行政管理,2017(2).

[11][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論[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1998.

[12]孫立平.邁向實踐的社會學[J].江海學刊,2002(3).

[13]帕里、克里默:《公共行政評論》(1975— 1984)中的研究方法.原文載Jay.D.White&Guy. B.Adams(1994), Research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flections on Theory and Practice,Newbury Park,CA: Sage,1994.

[14]張光進、馬向平、楊程.中國公共行政研究評估(1999- 2008)對代表性期刊作品的考察[J].理論與改革,2009.

作者簡介:楊璐萍(1995.06—)女。籍貫:四川南充。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在讀。

公共政策學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公共行政學 詞頻統計 研究文獻計量

一、問題的提出

肇始于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1994)關于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趕快補課”的要求以及1982年1月29日,夏書章教授題為《把行政學研究提上日程是時候了》的文章的第一聲呼喚,我國公共行政學正式恢復重建并邁向發展的新階段。歷經三十幾載,在學界的不懈努力與刻苦精研之下,公共行政學研究日趨專業化、規范化。但由于歷史及諸多因素,當前公共行政學研究仍然存在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公共行政》2008-2016年間所轉載文獻的詞頻數據分析,透析公共行政學的最新進展,并試探性地剖析當下行政學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促進學界更深層次的探討和思考。

二、樣本、方法及指標

本次評估選取的樣本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公共行政》所轉載的文獻,所選取的時間段為2008年-2016年。整理數據,獲得有效樣本總量為1544篇。人大復印資料《公共行政》作為當前國內唯一的公共行政類研究成果轉載期刊,收錄了大量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具有代表性。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本次評估擬采用文獻計量研究和實證分析方法。透過客觀數據,揭示公共行政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迫切問題, 以發深思。

基于本項研究的需要,指標設計參鑒何艷玲教授的研究(何艷玲,2007),作出以下安排:

1.作者單位、作者學術地位。該指標意在考察哪些人在做行政學的研究以及其在該研究領域中所處的學術層次,以此探究行政學研究的主要貢獻者和學術研究梯隊的成長發展狀況。對于作者單位作出以下分類:高等院校、黨校和行政學院、社科院系統、民間研究機構(學會、協會等)、政府部門、其他;作者學術地位分為:教授(研究員)、副教授(副研究員)、講師(助教、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及以下、未標明或無學術身份。

2.研究主題、資金來源。研究主題為行政學研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科學預測,資金來源從側面反映科學共同體的發展(吳曉林,郭慧玲,2014)。研究主題指標具體為:行政改革、行政組織與職能、公共政策、績效評估(行政效率)、NGO、公務員制度與人力資源、行政哲學、行政倫理、學科發展、研究方法、行政決策、政府間關系、公共財政、其他;資金來源的二級指標為:國家級基金(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市級政府基金、校級基金、特定基金會、無基金支持或無標明。

3.所處研究階段。借鑒何艷玲教授把帕里·克里默對研究階段的分類和我國行政學研究實際相結合的分類,將研究階段分為:概念界定、問題描述、變量分析。旨在探究行政學研究的發展進程。

4.研究類型、基本規范、資料收集方法及統計方法。旨在為我國行政學研究方法論問題提供客觀依據。具體為:(1)研究類型:規范研究、實證研究;(2)基本規范:有理論對話、有文獻引用無理論對話、無文獻引用無理論對話;(3)資料收集方法:非經驗主義方法、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受控田野調查或實驗法、參與觀察;(4)統計方法層次:為突出無統計運用占比,將不包括無統計運用的類別統稱為“其他”。

三、樣本分析

1.學術研究主要貢獻者及研究梯隊的成長。

1.1作者單位。意在考察哪些人在做行政學研究。表1(表1中,“f”代表frequency,即“頻數”;“p”代表proportions,即“比例”;“%”代表百分率。文中各表同上。)提供了描述性的信息。從此表看出:高等院校的頻數為1294,占總量的83.8%,這顯示了公共行政學研究的主要貢獻者來源為高等院校;其次是黨校和行政學院,所占百分比為10.8%。值得關注的是政府部門所占比,僅為1.6%,說明當前政府部門在實踐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結合理論的反思。

1.2作者學術地位。行政學研究者所處的學術地位怎樣?學術研究梯隊如何?參考表2,教授(研究員)占比為33.9%,副教授(副研究員)為20.7%,表明教授、副教授等學術地位較高者是行政學研究成果的主要貢獻者,這一點與休斯頓、德里關于美國公共行政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講師(助教、助理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分別為14.2%、16.8%。值得思考的是,博士研究生占比超過了講師(助教、助理研究員)占比,這與何艷玲教授的研究結論一致(何艷玲,2009)。即接受更多專業學術研究訓練的研究人員(博士研究生)正在茁壯成長,且越來越專業化。

2.行政學研究熱點趨勢和科學共同體發展情況。

2.1研究主題。表3 反應了研究主題發展呈現的趨勢。行政組織與職能占總數比例為17%,居所有主題之首。這說明,至少在《公共行政》這一學術平臺上,行政組織與職能是未來行政學研究的熱點。而公共政策占比為10.7%,行政哲學與行政倫理為8%,績效評估(行政效率)為4.3%,NGO為3%,公務員制度與人力資源和政府間關系同為2.7%,學科發展占2.3%,而研究方法和公共財政分別僅占0.8%和0.3%。

2.2資金支持。行政學研究的制度性資金支持怎樣?在表4的數據中,國家級基金(包含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基金)占比為40%,省、市級政府基金為13.2%,校級基金為5%,其次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3%,而特定基金會僅占0.4%。說明在近9年的行政學研究中,國家級基金和省市級政府基金是主要來源,但對比何艷玲教授的研究發現,在《公共行政》這一期刊上,國家級基金支持大幅上升,無基金支持或無標明大幅下降,其次是省市級政府基金、校級和特定基金會支持比重加大,說明行政學研究制度性支持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前進。

3.行政學研究進程。 從表5可知 ,問題描述仍居于研究階段的主流地位,但對比何艷玲教授研究結果,在大致一致的基礎上又稍有回落,而概念界定無疑是“新起之秀”。變量分析僅為2.7%。

4.行政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4.1研究類型。 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并無優劣分別,僅是研究方法的差異。在本項研究中,規范研究“略勝一籌”,較之前人的“結構性失衡”和缺乏實證資料支持的結論,《公共行政》呈現向好發展的別樣圖景。

4.2研究的基本規范。表7標明,有理論對話占總樣本比重的42.2%,有理論對話無文獻引用為40.5%。對比何艷玲教授的研究,該數據說明了近9年來行政學研究的規范化程度大幅提高,“重復立論”更少,學術研究更專業規范。

4.3資料收集方法。參考表8,92.6%的資料收集方法屬于非經驗主義方法。對比何艷玲教授2009年研究結果的96.7%略有下降,但仍高達九成。說明在近9年時間里,研究者們仍然高度傾向于做書齋學術。

4.4統計方法層次。從表9來看,82.5%的文獻屬于無統計運用,對比張光進、馬向平、楊程2009年的研究成果,近9年來,無統計運用占比似已回落,但已有研究仍存在統計方法運用較少的問題。

四、思考與討論

1.當前公共行政學研究特點。

1.1學術成果的主要貢獻者為高校研究者,學術研究梯隊存在明顯缺陷。張成福教授曾經撰文分析了中國公共行政學研究的學科建設情況。而在本研究中,作者來源的絕大多數為高等院校,與之相符。說明當前我國行政學研究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自我覺醒意識”愈發清醒。而學術研究梯隊的成長卻在講師(助教、助理研究員)處出現明顯“斷層”,缺乏良好的持續性和繼承性,這將是未來我國行政學發展需要補給的短板。

1.2研究主題分散多元,行政組織與改革突出。研究主題是研究領域廣度和深度的代表。故關注主題的特征是必要的。從統計的數據來看,研究主題呈現分散多元化,廣度拓展表現在三方面:(1)宏觀上:領域擴展到政府間關系、NGO;(2)中觀上:更關注行政組織與職能、行政改革、行政決策、公共政策;(3)微觀上:注重政府組織內部發展。學科發展、研究方法、行政哲學與行政倫理也逐漸被重視。其次,公共組織的研究向來是行政學的探究重點,而在我國,政府組織是公共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對政府組織的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學界對行政組織發展動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行政組織與改革研究——的討論已進入“白熱化”。

1.3學術研究規范化程度增強。學術研究的規范化問題(連同本土化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公共行政學發展的一大瓶頸,學界對此問題的分析和反思業已形成規模。而這種反思恰恰對行政學研究規范化程度的提高起到莫大的鞭策作用。從《公共行政》這一學術平臺來看,規范化的數據總占比為82.7%,較前人研究亦是巨大進步!

1.4“結構性失衡”傾向趨緩。學者曾將結構性失衡解釋為偏重規范研究而輕視實證研究的行政學研究現狀。從前面的統計數據來看,實證研究即將占據當前行政學研究方法的“半壁江山”,大膽推測:對實證研究的重新重視將使結構性失衡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2.值得思考的問題。

2.1研究理論與行政實踐相脫離。為厘清什么是“實踐”一詞,筆者引用布迪厄提出的實踐理論:慣習×資本+場域=實踐。而在方法論意義上,指向實踐的行政學是指行政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指向在既定的制度與文化背景下所發生的各類行動者的實際行動。在本項研究的統計數據中,學術研究的主要貢獻者來自高等院校,而高校學者往往身兼二職:學術研究者與學科教學者,深入行政學真實實踐的精力自會消減;更不用說學者本身獲得行政學真實景象的方法和途徑有限的壁壘。這是目前公共行政研究和反思重學理輕實踐的要因之一。

2.2學術研究方法滯后,統計方法缺失。近15年前,美國公共行政學家認為 公共行政學研究是應用性的、非理論性的、非積累性的”。該問題同樣出現在當前我國的行政學研究中。從現有數據來看,有92.6%的公共行政學研究論文都采用非經驗主義方法,其他方法則微乎其微。與之相伴的是處理其經驗數據的具體統計技術也很少采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書齋學術研究”缺乏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和成熟的社會科學統計技術,顯然難以對實踐進行精確描述并建立起有效的理論,不能不說這是行政學研究與發展迫在眉睫的問題。

2.3研究階段仍較初級。社會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找出社會現象的共性,發現普遍的因果規律,建立有效解釋、預測社會現象產生、發展與變化的理論,并將其用于指導人類社會實踐的開展。這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初衷和歸旨。因此,“三種變量分析”理應是行政學研究的主要階段。但在本次研究中,變量分析僅占樣本總量的2.7%,而概念界定與問題描述共占比卻高至97.3%。說明,行政學研究進程緩慢,仍是目前阻礙行政學發展與進步的桎梏。

參考文獻:

[1]何艷玲.公共行政學研究是我們與這個時代肝膽相照的方式[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5).

[2]何艷玲.中國公共行政學的中國性與公共性[J].公共行政評論,2013(2).

[3]陳輝.中國行政學研究評估:基于高校學報的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第六卷.

[4]董建新、白銳、梁茂春.中國行政學方法論分析:2000一2004[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5(3).

[5]陳輝.中國公共行政學研究的評估與反思[J].行政論壇,2008(6).

[6]馬駿.“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的探索與思考”專題研討[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7]何艷玲.“中國行政國家”60 年:追尋現代中國[J].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11).

[8]休斯頓、德里:“公共行政研究:對期刊的評估”,載懷特、亞當斯編:《公共行政研究—對理論與實踐的反思》,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9]張成福.變革時代的中國公共行政學:發展與前景[J].中國行政管理,2008(9).

[10]張康之,姜寧寧.社會治理變革中的公共管理研究——人大復印資料《公共行政》2016 年重點及 2017 年研究預測[J].中國行政管理,2017(2).

[11][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論[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1998.

[12]孫立平.邁向實踐的社會學[J].江海學刊,2002(3).

[13]帕里、克里默:《公共行政評論》(1975— 1984)中的研究方法.原文載Jay.D.White&Guy. B.Adams(1994), Research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flections on Theory and Practice,Newbury Park,CA: Sage,1994.

[14]張光進、馬向平、楊程.中國公共行政研究評估(1999- 2008)對代表性期刊作品的考察[J].理論與改革,2009.

作者簡介:楊璐萍(1995.06—)女。籍貫:四川南充。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在讀。

公共政策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拋錨式教學通過創建一個以“學生主體性”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實現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傳統的“行政學原理”教學注重教師講授,以教師為中心,忽略學生主體性,強調被動學習與接受學習,使該課程日益淪為一門基礎知識性課程,與其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與技術性共存、理論性與實踐性統一、知識積累與能力養成相結合的個性特征相背離。在該課程教學中引入拋錨式教學法是對“行政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進行的一種有益嘗試。

關鍵詞:建構主義;拋錨式教學;行政學原理

“行政學原理”課程具有政治性與技術性共存、理論性與實踐性統一、知識積累與能力養成相結合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拋錨式教學法對課程教學的適用性。在“行政學原理”課程教學中運用拋錨式教學法,不但有利于學生真正融入學習過程、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也有利于引導學生從低年級的知識記憶上升為理論探究、專業素養與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一、拋錨式教學法解讀

(一)拋錨式教學法的內涵

“拋錨式教學”法(Anchored Instruction)是建構主義的一種教學方法,于1992年創立。所謂拋錨式教學是指“在多樣化的現實生活背景中,或在利用技術虛擬的情境中,運用情境化教學技術以促進學生反思、提高遷移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拋錨式教學不同于以“知識傳遞”為目的的傳統教學,“拋錨式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中,產生學習的需要,并通過鑲嵌式教學以及學習共同體中成員間的互動、交流,即合作學習,憑借自己的主動學習、生成學習,親身體驗從識別目標到提出和達到目標的全過程?!苯處熯\用拋錨式教學法,其首要任務是創設“錨”。所謂“錨”應該是“某種類型的個案研究或問題情境”。拋錨式教學以專門設計的“錨”為起點啟動教學活動。在拋錨式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的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信息的供給者與解析者,而是教學活動過程的適時引導者、促進者和學生的“學習伙伴”。

(二)拋錨式教學法的特點

1.堅持學生主體性,教師充當引導者、支持者和學習伙伴。拋錨式教學法遵循學生主體性原則,強調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不再是權威說教者、知識灌輸者,而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組織者,甚至“學習者”。在這樣一種平等、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生能更有興趣與動力去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體現其課堂實踐者的主體身份。

2.教學活動圍繞“錨”來設計,以真實的教學情境為第一原則。情境是一切認知和行動的基礎,拋錨式教學特別強調情境的真實性。因為學生面對的學習情境越接近真實,學生躍躍欲試的情感和感知自身話語權被鼓勵,就越發能投入到學習活動,其建構的知識就越可靠、越深刻,而且其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也越強。拋錨式教學法充分利用課堂內外的信息資源,將真實情境融入課堂。

3.允許學習者對教學內容進行探索,強調共同體成員的協作學習。由于真實問題情境通常十分復雜,單憑學生的個體經驗與知識往往力不從心,因此“拋錨式教學”主張從真實情境中去發現問題,并以此為錨點,為學生提供思索、探究的機會,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參加到共同體的協作學習中去,即“拋錨式教學”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一股腦教給學生,而是允許學習者對教學內容進行探索。

4.關注學習效果的評價,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拋錨式教學強調在教學設計中尊重學習者的已有經驗、學習動機以及個性特點,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強調教學結果的個性化。因此,拋錨式教學采取過程性評價,通過對整個拋錨式教學過程進行觀察,適時記錄學生在學習中自主學習、與共同體成員協作探討的情況,以及自我規劃與反思的能力表現。

(三)拋錨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拋錨式”教學法的主要理論依據。學習是獲取知識完善經驗的過程,但建構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對世界進行理解并賦予的意義的?!皩W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币虼?,建構主義在學習觀上認為學習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以自身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主動建構新認知結構的過程,強調學習的自主性、情境性和交互性。在學生觀上,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學習者不再是被動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知識意義的建構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無視學生在以往的學習和生活中積累起來的體悟與經驗,而應把它們作為他們建構新知識的基礎,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建構,而“意義建構”就是整個學習過程的終極目標。

二、拋錨式教學法對“行政學原理”課程的適用性

“行政學原理”課程作為公共管理類學生的專業基礎課,其開課目的在于使大學低年級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行政管理專業的基本內容體系,掌握行政管理實踐的基本理論,使其逐漸具備進入行政管理實踐角色的基本技能與知識。

(一)“行政學原理”課程的特點

1.“行政學原理”課程是一門政治性與技術性共存的課程?!靶姓W原理”課程的研究對象包括人、財、權、職,而“人”是國家公職人員、“財”是國家公共財政、“權”是屬于公共權力范疇的行政權力、“職”是國家行政職能。這種“公共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內在的政治傾向性。因此作為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一方面需要學生在科學的意識形態的指導下,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念、習得良好的政治素養和健全的人格品質,與此同時,“行政學原理”課程實際上也是一門管理性的技術課程,還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行政管理技能,如行政決策中的信息搜集與處理技能、公文寫作技能、人力資源管理技能、決策評估技能等。

2.“行政學原理”課程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課程?!靶姓W原理”課程的原理性決定了其理論性較強,如行政權力的性質與來源就是一個理論性很強的知識點。但是其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并在實踐中與時俱進,這就決定了“行政學原理”課既要重視理論傳授,更要活學活用理論,使學生將抽象的理論融入具體的實踐中,而這必須借助長期的情境訓練。

3.“行政學原理”課程是一門知識積累與能力養成相結合的課程?!靶姓W原理”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程,需要學生了解并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知識點,但是其教學也不是純粹的理論教學,而應把原理性知識的講解、理解與現實融合。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學會分析行政管理現象,發現行政管理規律,即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素養與能力。

(二)現行“行政學原理”課程教學法存在的問題

1.教學中的形式主義泛濫。長期以來,“行政學原理”課堂都被教師主宰,教師擁有絕對的主體地位,視學生為客體存在,忽視了學生主動領悟知識的意義和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而學生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而是把自己定位在等待學習、被迫學習的角色上。如課堂啟發式、研討式教學方式以及小組合作、圓桌會議等基本還是教師唱獨角戲。

2.教學方法組織失當。當前“行政學原理”課程教學的過程被認為是一種知識的線性積累,是教師對學生的強權式灌輸。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奉行單向線性思維,仍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以及個體特質都被標準化、一統化的教學計劃忽略,學生在課堂上只是一味地承認事實、維護權威。如圓桌會議、無領導小組討論以及實踐教學等教學方法流于形式。長此以往,學生對創新性、自主性的教學方法缺乏感知與思考。

3.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脫節。目前該課程教學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對具體理論的實踐應用則重視不夠。教師們以行為主義理論為指導,效率至上,注重“刺激與反應的聯結”,突出強調知識的機械傳授,異化了本課程所具有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特征。

(三)拋錨式教學運用于“行政學原理”課程教學的可行性

1.拋錨式教學理念與“行政學原理”課程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行政學原理課程作為行政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其目標不僅在于培養具有行政管理理論知識與基礎技能的人,更在于培育具有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與學習能力以及具備公共精神、人文關懷與法治觀念的人才。而學習共同體創設的學習情境,可以使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在協作與共享中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更是獲取了諸如愛國意識、公民精神、公平正義等的價值觀念??梢?,拋錨式教學溝通協作等特點與“行政學原理”課程目標有內在一致性。

2.拋錨式教學的“拋錨”符合大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模式。拋錨式教學法特別適合大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因為他們認識事物仍以感性認識、形象認知為主,借助真實的問題情境利于其理解、內化知識技能,這對于在大二階段開設的“行政學原理”課程的學生認知模式非常切合。

3.拋錨式教學有助于理論與實踐的銜接?!靶姓W原理”課程內容較為抽象,如果不借助問題情境,將抽象的內涵化作直觀具體情景,學生只能靠死記硬背,進行碎片化的學習。拋錨式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真實的任務中主動去學習,有助于理解理論,并獲得一定實踐技能。

三、拋錨式教學法在“行政學原理”課程教學中的實踐

以本校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行政管理專業作為教學對象,遵循“拋錨式”教學法的“設錨”“拋錨”“探錨”“解錨”“提錨”五大相互聯系的環節,以行政過程一章中的“行政決策”一節為例,展示“拋錨式”教學法在行政學原理教學中的具體實踐。

(一)設錨

設錨即以教師為主導進行情境創設,這是拋錨式教學的切入點。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在實際情境下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減少知識與解決問題之間的差距。本節內容以“情景模擬”的形式創設情境。情景模擬是在課堂上構建一定的行政情境,然后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行政參與者,開展具體的行政業務,體驗行政角色定位與職責。本節具體采取課堂現場模擬方式進行。首先提前兩天讓學生研讀案例,并告知需要模擬的角色,然后教學當天組織學生進行場景模擬。這是一個關于危機決策的案例。事件發生在某年7月底,三峽庫區某地連續遭受數次暴雨襲擊,某村村民在后山發現一條寬兩三米、長數十米的大裂縫后報告到村,村報告到鎮。我們的課堂模擬也是從這里開始的。根據行政決策體系,選取了決策中樞系統(具體角色是鎮長、鎮辦主任)、咨詢系統(省市地質專家)、信息系統(險情觀測人員以及村組干部)三大類五個角色。五位同學扮演,其他學生觀摩。

(二)拋錨

拋錨即明確問題?!皰佸^”的實質是從情境中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事件或問題,以供學生解決。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拋錨式教學法中“錨”點不但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更是學生思維的方向。本人在課程前兩節課中已經教學生把案例所要涉及到的行政決策的特點、行政決策程序以及行政決策體制、行政決策模式等理論知識理清,同時也為學生提供相關知識點的著作與論文。本節內容,為了幫助學生較好地把握“行政決策體系的職能”“行政決策的價值”“如何進行科學決策”等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拋出本案的主錨:如果你是鎮長,你該怎么辦?圍繞這個問題,先組織全班同學評判五位同學角色扮演情況。大家一致認為鎮長在危機決策面前,欠缺果斷與全局意識,而其他四位同學角色進入不佳,危機情境下缺乏危機意識,對角色之間的關系把握不準,一些稱呼語使用不當。面對上述情況,在拋出主“錨”之后,又拋出次錨:其他四個角色該如何扮演好輔助者?如果你是扮演著,你會如何扮演?

(三)探錨

探錨即學生個體自主探究。探究是師生在問題的指引下進行的學習活動。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不夠重視這個環節,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為了使學生較好地完成自主學習過程,本人提示大家,關于“你是鎮長,該怎么辦?”這一主要“錨”涉及的具體問題其實包括:在得到觀測人員和地質專家的相關信息與建議的前提下,作為決策中樞的鎮長下一步該采取什么措施?險區居民搬到哪里去?巨大的搬遷費怎么辦?如何安撫群眾不安和恐慌的情緒?群眾大會該怎么開?而關于咨詢系統與信息系統的角色,需要學生在掌握行政決策三大系統各自職能與作用的基礎上,就如何輔助中樞系統做好科學決策,決策程序。這樣也能逐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甄別信息、分析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

(四)解錨

解錨即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協作學習。協作學習是學生在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協商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拋錨式教學強調組建學習共同體促進知識的社會協商。經常使用的組織形式便是小組學習?!靶姓W原理”課程采取的是班內小組學習模式,6~7人一組。本班學生共40人,分成6組。每個組對五種角色采用頭腦風暴法進行探討。小組討論交流,有利于學生之間資源共享和相互啟發思維。在協作學習環節,本人注意觀察每位學生的神態及反應,在學生偏離教學內容或糾纏于枝節問題時及時加以正確的引導,在學生需要背景知識的時候給與點撥,在討論的末尾,則由學生自己對整個協作學習過程做出小結。此外,在協作學習階段,本人還拋出與主題相關的話題供學生進一步思考,如:行政決策中,行政上級態度與資源供給的價值何在?這樣,可以引導學生與同伴繼續進行對話合作,做更深一步的延伸學習思考。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斷向學生滲透學習的方法。

(五)提錨

提錨即學習效果評價。效果評價既要關注學生能否解“錨”,也要關注學生解“錨”的過程與方法。因此,拋錨式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而這兩個方面通過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拋錨式教學法主張進行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發展性評價,而非結果性評價。評價內容主要涉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過程中做出的貢獻、是否達到意義建構的要求等。本人在一次拋錨式教學法結束之后,要求學生評價自己的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并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判斷,對組內同學或其他小組的學習進行評價,以此獲得學生學習的反饋,便于掌握學生個體學習進展,及時調整好下次拋錨式教學的情境與“錨”的設計。

拋錨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在“行政學原理”課程教學中引入拋錨式教學法是對“行政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進行的一種有益嘗試。當然并不是本課程的所有內容都有必要或可以采取這種教學方法,而應該在“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選出當前所學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作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然后再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意義建構。這樣建構的‘意義’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公共政策學論文范文第4篇

學科交叉融合是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學科產生的重要源泉,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厚實學科基礎,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指出“要下大氣力組建交叉學科群”。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職能主要就是培養高級的專門人才,根據社會經濟發展中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對學生進行專業化教育,畢業后“對口就業”,這種模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很重要的貢獻。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學科分支和新增長點不斷涌現,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勢不可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置“交叉學科”門類的原因就基于此。

在近年的本科招生中,不少院校已經開始嘗試學科或專業交叉培養,本文將選取部分在我省招生的院校,為考生和家長詳細介紹兩個院校聯合培養專業和同一個院校兩個專業聯合培養這兩種方式。
<兩校聯合培養>

匯聚兩所院校的優勢合辦,考生可以分享兩所頂級高校優秀的教育資源,感受兩校濃郁的校園文化,獲得完全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和視野。

天津大學&南開大學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光電信息產業被公認是21世紀信息社會的高技術產業的主力軍。光電子技術科學是光電信息產業的支柱與基礎,涉及光電子學、光學、電子學、計算機技術等前沿學科。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依托兩校光學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和光電信息技術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具有培養理工復合型人才的條件。本專業以光電子技術科學為主線,交叉物理科學、材料科學、光學技術、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等其他學科。主要培養在光電子技術領域和光電信息技術及工程領域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寬厚專業知識以及嫻熟實驗能力的高科技創新人才,能從事光電子科學技術、光電信息技術、光學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開發、管理工作。

西南財經大學&電子科技大學

金融學(智能金融與區塊鏈金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金融與區塊鏈金融雙A聯合學位實驗班)

《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管理辦法》中提到,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間,可授予全日制本科畢業生聯合學士學位。西南財經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利用一流學科強強聯合開設金融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聯合學士學位項目。西南財經大學以金融學(智能金融與區塊鏈金融)招生,電子科技大學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金融與區塊鏈金融雙A聯合學位實驗班)招生。專業設置面向國家在智能金融和區塊鏈領域的重大戰路需求,充分發揮兩校在金融學科、人工智能、區塊鏈領域的科研優勢,采用“新商科+新工科”的創新教育模式,體現計算機科學、金融學、經濟學、數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共同培養既通曉金融理論,又掌握計算機、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核心技術的復合型金融人才。

兩個專業對學生采用“1+1+1+1”培養模式:學生第一學年在學籍所在學校學習,第二學年集中在電子科技大學學習,第三學年集中在西南財經大學學習,第四學年回學籍所在學校學習。實行小班化教學、個性化定制方案,采取三導師制,為每位學生配備學業導師、科研導師及行業導師,突出培養學生采用金融科技手段解決行業問題的能力。符合學校推薦免試研究生條件的,獲得保研資格;并提供機會推薦學生進入世界頂尖商學院、頂尖金融科技機構開展學習交流及企業實訓。

山西醫科大學&太原理工大學

智能醫學工程

醫工結合已成為當今新時代、新學科、新潮流、新成就引領的風向標。智能醫學工程專業是新醫科專業、醫工結合專業,山西醫科大學和太原理工大學利用兩校的學科優勢,實行校際聯合培養,畢業后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智能醫學工程專業強調新興智能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包括醫學數據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和智能決策,其研究內容包括智能醫療機器人、智能診療、智能影像識別、智能健康數據管理等,主要應用于智慧醫療與遠程醫療、智能醫學影像和智能診斷、智能醫學儀器及手術機器人,以及患者為中心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統等方面。該專業旨在培養基于人工智能、醫療大數據的智能采集、智能分析、智能診療、臨床實踐的醫—工復合型高端創新人才。


<雙學位>

本文所說的雙學位,指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秾W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管理辦法》提出,培養項目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所依托的學科專業應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這是國家進一步明確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和重大導向。雙學位項目通過高考招收學生,畢業時所授兩個學位在一本學位證書中注明。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高考招生推出多個雙學士學位試點項目,涵蓋工理交叉、經理交叉、法經交叉、醫管交叉等多種類型。在我省有招生計劃的項目有3個,分別是機械類國際化人才培養試點班+數學與應用數學雙學士學位項目、電子信息類(IEEE試點班)+數學與應用數學雙學士學位項目、經濟學+數學與應用數學雙學士學位項目。項目所涉及專業都是學校最強勢或最具特色的專業。它們不是單純的兩個強勢學科的疊加,是充分考慮了學生未來發展的核心需求,有極強的專業交叉互補性,為學有余力、綜合素質優秀的拔尖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成長空間。

機械類國際化人才培養試點班+數學與應用數學雙學士學位項目,積極應對高端芯片、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重大戰略領域,培養具有巨大潛在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的全球視野新工科人才;電子信息類(IEEE試點班)+數學與應用數學雙學士學位項目,實施信息技術與數學多學科融合的復合型教育,培養信息技術原始創新研究能力的未來科學家和行業領軍人;經濟學+數學與應用數學雙學士學位項目,主要是強化數學基礎的交叉型經濟學人才培養,為國家和世界培養未來的經濟學家。

華東理工大學

“應用化學與生物科學”雙學士學位結合化學與生物學的學科優勢,培養強化學和生物學基礎的復合型人才,滿足生命過程研究和生物醫藥領域中的高級人才需求。

華東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2020年在我省招生專業有金融學(金融學+統計學雙學位)和政治學與行政學(政治學與行政學+新聞學雙學位)。金融學+統計學以金融學專業課程為核心,以統計學專業課程為特色,旨在培養跨學科、復合型、創新性、高質量的高層次人才。政治學與行政學+新聞學培養能夠勝任黨政機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部門開展新聞宣傳、媒體溝通、公共事務傳播、危機傳播管理、品牌傳播管理等工作需求,或成為融媒體行業發展的高水平政治新聞人才,以及具備過硬政治素質和強烈社會責任感、良好人文素養和高尚道德修養、堅定職業理想和高超專業能力的創新人才。

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2020年在我省招生的雙學士學位專業有生物科學(計算生物學雙學士學位)和口腔醫學技術(口腔數字化技術雙學士學位)。其中,計算生物學雙學士學位項目是在2014年創辦“計算生物交叉試驗班”的基礎上設立的,本專業瞄準生命科學領域大數據時代的智力資源缺口,培養系統掌握數理統計、計算機和生命科學的基本知識,具有解析超復雜性生命數據的技能,能從事現代社會急需的復雜數據計算、處理和研究的復合型、寬口徑和高素質人才。

電子科技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互聯網+”復合型精英人才雙學位培養計劃包含物聯網工程專業、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金融學專業、工商管理專業,橫跨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四大學科門類。依托電子信息領域的學科優勢,通過跨學院協同、跨學科交叉、跨專業融合、“新工科+新商科”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互聯網+”復合型精英人才雙學位培養計劃為載體,以計算機、物聯網、大數據分析、金融管理等相關專業為支撐,著力培養既通曉“互聯網+”核心技術和知識,又具備互聯網思維和跨界融合能力的復合型精英人才。學生畢業獲得工學和理學雙學士、或工學和經濟學雙學士、或工學和管理學雙學士學位。

此外,經濟管理試驗班(管理與電子工程雙學位培養)專業按大類招生,包含工商管理、金融學(國家級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電子商務、電子信息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四個專業,具有鮮明的“電子信息+經濟管理”特色。該專業理工管復合,厚基礎、寬口徑,依托學校在電子信息領域的優勢,前兩年同時學習數學物理類、電子信息類、經濟管理類核心基礎課程,為自主選擇專業方向打下堅實的數理和專業基礎。學生完成規定學業,依據專業方向選擇,獲得工商管理、金融學、電子商務、電子信息工程四個專業中一個專業的畢業證書;達到學校學士學位授予條件,將同時獲得管理學和工學或經濟學和工學兩個學士學位。

(作者單位:《山西教育》招考編輯部)

公共政策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經過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公共管理學研究取得巨大的歷史性進步,逐步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同時縮小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研究的差距。但總體來看,我國公共管理學的研究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較多問題,本文試圖歸納分析存在的問題的表象及成因,做一番梳理。

【關鍵詞】 公共管理學 西化 本土化

“肇始于伍德諾·威爾遜的古典行政學理論、密魯布諾克會議之后的新公共行政理念以及20世紀80年代后期新公共管理主義,共同構成了公共管理理論發展的軌跡,從而引發全球范圍的公共管理研究與改革?!本推浔尘岸?,這種發展既是以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催生的結晶,也是政治學與管理科學成果全球共享的結果。

公共管理思潮的全球化蔓延并深深影響中國的學術研究。處于轉型期的中國是公共管理實踐和思想相對落后的國家,許多問題的解決都寄希望于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和成熟。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中國的發展方興未艾。中國的行政改革實踐和行政理論的發展,促使大批行政學、管理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對公共管理進行研究。但是我們現有的公共管理理論大都在西方歷史經驗基礎上形成,立足于多黨合作的政治體制,運用政治行政二分法和“三權分立”的思想進行的公共改革,其范疇、方法、分析框架在分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它的解釋力與其存在的困難之間的緊張關系。另外,我國國內沒有統一的研究公共管理角度,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常常從自己的學科角度切入公共管理研究,由于哲學理念、思維方式和知識構成的不同,從而導致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差異,致使公共管理學在中國尚處于“理論引進與紛爭”階段。改革開放以后,西方公共管理理論的大量涌入,受到了學者們的普遍重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公共管理學的學科建設。經過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公共管理學研究取得巨大的歷史性進步,逐步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同時縮小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研究的差距。但總體來看,我國公共管理學的研究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較多問題:

1. 公共管理學研究陷入“西化”誤區

多數學者和研究成果以介紹國外研究現狀與評論國外研究成果為主,或者是試圖按照西方理論框架和基本觀點來解釋中國。我國公共管理學研究自覺不自覺地固化西方經驗,陷入“西化”誤區。在很多情況下是直接用西方話語系統來解釋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理論研究過程充滿了直接移植和加工痕跡。在一份“行政管理學前沿與熱點問題研究綜述”在談到研究薄弱環節時認為,特別是在對國外政府管理經驗的研究方面,一般往往停留在介紹和引進層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對于如何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真正有效實現西方經驗與中國政府管理實踐的結合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不可否認,引進和吸收是理論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數量積累階段和創新準備時期。然而,不可忽視的一個基本事實是,西方公共管理理論暗含著一些包括意識形態和基本價值觀的當然前提條件,比如他們認為當然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以及多黨輪流執政的政治體制。這種結果形成其典型的畸形研究范式就是從西方現成的理論出發,依據西方最新流行理論,對照中國公共管理現實,指出實踐中不符合理論之處,把原因歸結為根本體制(暗指難以改變的基本制度)。于是,提出對策和得出結論就必然習慣性地陷入“體制無奈”,造成公共理論研究實踐中無為。盲目的尋找理論根據并生搬硬套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它不僅容易導致學術上的坐享其成消極思想的養成,而且無法結合我們的現實國情,對我們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公共管理模式的建立都是一種誤導。

2. 公共管理學研究缺少實質性知識的增長

公共管理學研究熱衷于理論概念的“時尚”與研究成果表達方式的“語言陌生化”,偏離社會科學研究方向。有學者概括,社會科學領域存在發言最多但水平不一定更高的現象:觀點炒作多理論創新少,應景之作多,知識積累少;學風浮躁者多,治學嚴謹者少。在西方所謂“普世”理論與中國基本“制度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中,我國公共管理學研究出現了兩種傾向:

2.1西方公共管理學研究成果的盲目引進

我國過于追求理論時尚,對國外最新流行的公共管理理論采取“夾生飯”引進方式并加入個人喜好,專注于制造一些似是而非概念,以“西化洋化”的姿態出現。首先,表現為對外來知識和歷史知識消化能力不強。知識沒有國界,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引進大量西方發達國家公共管理理論,彌補了國內這方面知識的空白與不足,非常必要。但其中讓人感到消化能力不強,如照抄照搬,很多理論僅停留在移植層面,和我國現實的結合還是兩張皮。

2.2公共管理學研究缺少反思

國內學界受到西方公共管理研究各種范式爭論的強烈影響,具有不同學術背景的專家學者常常從自己原來的學科角度切入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呈現出完全相同的理論觀點但卻各自表述的狀態,看似百家爭鳴,實則原地踏步,理論對話與爭論陷入缺乏反思的“自說自話”境地。西方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史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爭論,正是在爭論的過程中,西方的公共管理學在逐漸的意識到自己在知識發展上存在的問題,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地完善和改進研究,逐漸確立起自己的“身份”和學科地位,實現公共管理知識的有效增長。相比之下,我國的公共管理研究缺少必要的“聲音”與“反思’。

3. 公共管理學缺乏本土化問題研究

“公共管理學的本土化(或中國化)是指把產生于國外的公共管理學與我國的現實國情和公共管理的具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理論及理論體系的創造性轉化,使其從概念工具到知識范式、從精神底蘊到具體方法,均符合我國公共管理實踐的客觀要求,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認知方式、心理特征、交往行為、價值取向、情感訴求等,以便能夠最充分地體現和適應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惫补芾韺W本土化研究,最核心本質的問題在于構建中國自己的公共管理理論。

因此,公共管理的機制主要不是政府的權威,而是合作網絡的權威。對于經濟和社會組織發展水平都較高的國家來說,這可能是一種具有歷史性突破的公共管理創新模式,而中國的現實顯然與此相去甚遠。還有如廢除科層制、實行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改革等主張也是如此。長期習慣于奉行西方“經典”理論,忽視了中國公共管理學最應有的對中國許多具體問題的研究。例如,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未曾有過的具體制度,毫無經驗可循,立足本土化研究才具有真正的價值意義?!爸袊碚摻鐚τ诠补芾砝碚摰难芯砍晒逊浅XS富。但是,關注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的公共管理研究卻仍處于起步階段。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性決定了有關民族自治地方的公共管理有許多不同于一般公共管理的特色。因此,需要有特殊的公共管理理論來為之服務,需要將公共管理的理論民族化”。再如,“領導者”難題。在任何公共管理改革運動中,領導者的作用都是至關重要的。他們的政治決斷力和能力決定著改革的命運,中國也不例外。但是,中國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公共部門的領導者是任命的,并且沒有嚴格執行任期制,變動較快。這一方面導致了諸多改革因為領導人的變動而終止,另一方面也使得新到任的領導人為了獲得任命部門的注意,突出自己的不同,頻繁地以“創新”的名義做出各種決定舉措。因此,公共管理改革也受困于“政績工程”之累。即使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改革強人”也會遇到“人走政息”的難題,也必須面對“過激”的改革措施,遭遇到公共管理部門內部既得利益的阻撓。

總之,借鑒西方國家理論的研究成果過多,結合我國具體國情進行本土化研究的文獻越少,對我國“真實世界的公共問題”的深入研究就越缺乏。

參考文獻:

[1] 魏傳立.以新公共管理理論解決我國高校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的措施[J].中國電子商務.2012.(6).

[2] 魏傳立.以新公共管理理論解析我國高校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J].中國對外貿易.2012(7).

作者簡介:魏傳立(1975-)男,黑龍江省哈爾濱人,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美國職業經理人協會會員,具有美國職業項目管理資質PMP(212202),主要從事商務英語的研究與教學與公共管理的研究。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

上一篇:世界史論文下一篇:中教數據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