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電視文藝范文

2024-04-03

電視文藝范文第1篇

建黨百年華誕臨近,“十四五”規劃號角吹響,春天的中國大地,山河錦繡,生機盎然。

五一國際勞動節和五四青年節今時不同往日,更顯意蘊非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以此為契機,進行特別編排和設計,三十多檔特別節目逐一亮相,閃耀呈現。

一、整體設計 、一體規劃,主打“從相加到相融”    精準布局、全力出擊,釋放文藝組合拳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作為國家媒體和文藝宣傳重鎮,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秉承敬業奉獻的筑夢初心和職業匠心,審時度勢、統一規劃,精準定位五一小長假這一關鍵時間節點,聚焦“奮斗者”這一抽象又篤實的集體群像,制作了三十多檔特別節目,誠邀全國受眾一起點贊奮斗者,匯聚起逐夢和超越的強大力量。

風格迥異的節目樣態,質優量大的影音風暴,極致超凡的視聽享受,這場蔚為壯觀的超級文藝盛宴把輕松、歡樂和祝福裝進全國人民五一假期的行囊。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最美的旋律是奮斗的旋律。除三十多檔特別節目外,總臺文藝還巧妙運籌,通過主題宣傳片、明星倡議短視頻、勞動模范和有為青年代表人物創意海報、融媒體直播等形式營造聲勢,烘托氛圍,奏響高舉旗幟、團結奮進的強音。

二、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  呈現新特色  全媒體全平臺全覆蓋   展開全方位宣傳

在樂享五一假期、刺激內需、促進經濟雙循環發展的背景下,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旗下三個電視頻道、五個廣播頻率及新媒體平臺強強聯合、聯動發力,用統一的視聽包裝體系打通不同時段,融匯多種媒介手段,適配各個年齡段的受眾,致力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凸顯“文藝國家隊”的職責使命,創新布局文藝內容供給側改革,書寫新時代文藝宣傳新華章。

五一特別節目《中國夢·勞動美》以“勞動創造幸福路,奮斗百年新征程”為主題,禮贊百年奮斗史,繪就百年新藍圖。

五四特別節目《奮斗正青春》以“奮斗吧,青春”為主題,展現當代青年學子繼承先輩光榮傳統、勇于擔當黨和國家交付的重要使命的精神風貌。

總臺文藝工作者面向基層、面向一線、面向普通勞動者,努力做新形態新節目的開拓者。好戲連臺,樂動精彩,定制類節目簇新亮相,多點開花。

綜藝頻道職業體驗類真人秀節目《送你一朵大紅花》讓演員、歌手和主持人化身為不同崗位的勞動者,體味平凡勞動的苦辣酸甜?!秳趧尤绺琛芬猿两礁栉璞硌菡宫F職業特征、行業風采和創新成果。

戲曲頻道《激揚青春夢——2021年五四青年節京劇演唱會》展現戲曲藝術的充沛活力與魅力。來自河南豫劇院三團的老中青演員聯袂表演豫劇經典《朝陽溝》。

音樂頻道《全球中文音樂榜上榜》打造“筑夢之夜”,讓勞動者在現場助陣歌手打榜?!稑废韰R》五一特輯邀請實力歌手暢聊難忘的勞動節記憶,勇做無畏前行的追光者。

《民歌·中國——許我向你看》以三峽工程的勞動者為榜樣,向他們學習和看齊。

廣播方面,音樂之聲《勞動者之歌》《青春之歌》展示凝聚在勞動者心底的堅定信念,聽學子們用深情的歌聲告白祖國。

經典音樂廣播擷取以勞動和青春為主題的中外經典音樂,帶領聽眾感受文化發展之路上的守正創新。

文藝之聲《舞動·青春》《追尋——紅色家書背后的故事》、閱讀之聲《匠心筑夢致敬勞動者》《青春為黨旗添彩》反映現實、觀照現實,深入挖掘作品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思想價值。勁曲調頻帶領聽眾走進大美新疆,并在五一檔電影中品評漫步。

三、大時代大情懷  凸顯大文藝百舸爭流   小人物小切口  書寫小康夢繁花競放

文以載道,以形傳神;文以明道,以文化人。

深耕于大地、植根于人民的總臺文藝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落筆,著力展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人人都是奮斗者”的精神風貌,傳遞“每個人都了不起”的價值觀。

綜藝頻道《星光大道》《開門大吉》《越戰越勇》《黃金100秒》等品牌節目群雄逐鹿,在既有的環節設計和模式規則基礎上引入五一主題闡釋,回應時代關切,使作品煥發生機,為時代畫像、為勞動者立傳、為人民添彩、為祖國增輝。

音樂頻道《音樂公開課——奮斗正青春》《一起音樂吧——強國一代有我在》《中國節拍——舞動青春》《合唱先鋒——夢想當歌》等用年輕人的視角分享科技強國與文化強國的勵志故事,唱響新時代的“咱們工人有力量”。

新時代賦予工人階級新使命,新征程召喚總臺文藝新作為。人民群眾寄予厚望、充滿期待,總臺文藝大有可為。

以此次“五一播出季”為契機,總臺文藝節目中心佇立在新時代的潮頭,將突破格局和眼界,邁出新步伐,見到新氣象,激發內生動力,匯聚無窮力量,用文藝的姿態構筑繁花似錦、群星璀璨的文藝“高原”和“高峰”。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

(轉自CMG觀察微信公眾號)

電視文藝范文第2篇

【摘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改善了大眾的物質生活質量,使大眾對精神文化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擴大了對精神文化建設的整體需求。廣播電視臺所塑造的節目內容滿足了大眾的娛樂需求,并突顯出了大型活動的重要作用,在開展大型活動文藝編導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針對各個不同的環節加以考慮,從前期和后期入手解決文藝編導工作實施問題,將宣傳策劃和后期編導進行結合,通過對編導工序的不斷創新,為大眾提供優質、豐富、多樣的電視節目。

【關鍵詞】廣播電視臺;大型活動;文藝編導;創新方法

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使社會各界逐漸對文化建設予以了高度的重視,隨著社會城市化建設的逐漸加快,需要在優質的節目內容支撐作用下滿足大眾的娛樂需求,從活動的主題立意入手,保障文藝編導內容的豐富性,推動廣播電視臺大型活動的順利開展,彰顯出地方特色并為大眾展示豐富的節目內容。

1. 廣播電視臺大型活動文藝編導工作現狀

1.1 缺少多樣化的工作形式

對于現階段的廣播電視臺節目編導工作狀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尚未達到理想的工作標準,在為大眾展現文藝節目的過程中,由于并未體現出節目內容的藝術性和互動性特點,再加上受眾的整體審美標準各不相同,在編導大型文藝節目內容的過程中,需要對各個不同年齡階段的受眾需求予以綜合性的考慮。除此之外,對于部分廣播電視臺編導文藝節目來說,雖然加入了當地的特色化藝術元素,但卻不利于促進節目的發展。造成此類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融合相關藝術元素的過程中,尚未對其進行創新所導致,為新時期的電視節目受眾帶來了較大的理解難度,從而在統一化和傳統性的藝術內容作用下,使觀眾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審美疲勞,使廣播電視臺所打造的文藝類節目失去了固定的觀眾資源,不利于廣播電視臺的長久化發展。單一化的活動形式屬于現階段廣播電視臺大型活動文藝編導工作在實施階段的主要問題,由于娛樂性較強導致實際的受眾群體具有局限性。對于文藝活動來說,需要充分的彰顯出藝術性的特點,然而由于節目當中夾雜了大量的娛樂性因素,導致節目與觀眾之間的聯系難以得到有效加強,使受眾的交流和互動頻率普遍較低。在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促進了人工智能的高效化發展,廣播電視臺在改造相關節目內容的同時,需要積極的引進先進的技術和思想,在創新理念和科學技術的共同作用下,推動廣播電視臺大型活動文藝編導工作的深入發展,切實的滿足大眾對于節目內容的創新需求。

1.2 缺少地方特色文藝展示

八大劇種是菏澤地區的特色文化,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長久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開展地方文藝編導活動的同時,需要根據地方的特色與文化,以藝術表現的形式將文化內容展現在舞臺當中,加大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力度,實現對特色文藝和文化的有效弘揚。由于在地方電視臺文藝節目的編排過程中出現了形式趨同性的問題,并且大多都是以娛樂性為主的藝術元素,并在模仿的過程中使節目效果逐步失真,從而不利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例如:山東地區的八大劇種分別是山東梆子、大平調、棗梆、柳子戲、大弦子戲、兩夾弦、四平調以及豫劇等屬于典型的曲藝品種,但部分文化內容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有效傳承,對于以上能夠體現地方文化特色和人文歷史的文化遺產來說,需要對其加以傳承和保護。

1.3 在安排文藝活動時缺少互動環節

在單一化的文藝活動展現形式影響下,缺乏與觀眾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導致文藝活動安排失去了原始的效用。在廣播電視臺文藝編導工作實施過程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關于藝術文化節目的受眾群體,提高受眾參與藝術文化的積極性。不僅如此,還需要保障節目內容的完整性,避免過于注重互動而忽略了節目的具體內容,通過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對觀眾的節目評價和建議進行收集,從中提取有效信息,通過對節目問題予以探討,提取出有效的問題整改方法,充分的發揮出文藝活動的實用價值,擴大文藝活動的宣傳力度,從而拓展相關受眾范圍。在電視文藝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受眾可以在觀看節目的同時,達到陶冶情操和舒緩身心的目的,使受眾的內心和情感得到充分的滿足,需要在編導文藝節目的過程中對相關互動新聞環節予以綜合考慮,保障互動流程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確保觀眾能夠積極地參與到節目當中。

2. 創新廣播電視臺大型活動文藝編導方法的有效措施

2.1 保障節目安排的合理性

對于廣播電視臺的大型活動文藝編導工作來說,需要確保節目整體結構的合理性,在安排節目內容的過程中需要向受眾展示相應的文藝和節目特點,從而擴大實際的宣傳效果。起、承、轉、合是文藝活動在實施階段的基本準則,在安排文藝活動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層次性的原則,在基于開頭、結尾、發展和高潮等基礎元素下保證節目內容的完整性,加深受眾對文藝活動的理解與認識,從而全面地表達出文藝活動的主題和內容。在安排文藝活動的過程中必須根據相關主題的設置,在此基礎上實現對節目外部展現形式的巧妙化安排,確保節目具有連貫性和整體性的特點。在設置結構形式的過程中,對整體文藝活動的順利開展有著關鍵性作用,在結構形式的支撐作用下,需要保障結構安排的合理性,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大型活動結構的統一性與和諧性,充分的體現出文藝活動的觀賞價值。

2.2 明確活動的立意和主題

在廣播電視臺編導大型文藝活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樹立明確的活動立意和相關主題,在開展晚會活動的同時需要充分的落實與晚會相關的重要思想,確保晚會內容和文藝活動都能夠受到正確思想內容的引導,使相關思想能夠貫徹于整體的文藝編導活動過程當中,將活動宣傳、材料選擇、藝術表現形式、主持人臺詞等方面的內容納入到主題思想當中,實現基礎活動元素與主題思想之間的有機融合。除此之外,所使用的文藝活動形式也必須依據相關主題進行確定,小品、相聲、曲藝以及歌曲等都屬于文藝活動形式當中的重點組成部分,需要在確定文藝活動主體思想之后,再按照相應的順序標準對節目進行編排,保障節目展現的科學性。在廣播電視臺編導大型文藝活動的過程中,需要確保演員能夠對相關主題的設置具備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強化節目導演的內容編排能力,以強化受眾的體驗感和參與感為主要目的,實現對節目內容的有效傳達。例如:對于春節晚會、中秋晚會等大型文藝活動來說,需要根據節日確定相應的主題,充分的彰顯出文藝晚會活動的重要作用,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有力宣傳。

2.3 加大與觀眾的互動力度

一方面,需要充分的調動參與主體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其能夠自主的投入到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另一方面,在編排文藝活動節目內容的過程中,還需要對節目的整體表演形式予以拓寬,確保節目內容能夠在彰顯藝術性價值的過程中,充分的涵蓋適宜的娛樂性元素。不僅如此,電話連線、網絡平臺以及微信搖一搖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溝通方式,都能夠拉近觀眾與廣播電視臺大型藝術活動的之間的距離,使受眾能夠通過不同的渠道參與到節目當中,并站在群眾角度以生活的視角記錄大眾日常生活過程當中的相關事件和有效信息,利用生活類節目素材發掘在日常生活當中所出現的美好事物,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實現對正能量的有效傳遞,使文藝活動編排內容能夠彰顯出積極向上的活動理念。

2.4 融入舞臺藝術手段

在前期的準備工作當中,不僅需要保障服裝、道具以及特效等基礎元素能夠準備完善,還需要確保場景布置、聲音美化、燈光烘托等環節的有效落實,派遣專業的文藝活動編導工作人員實施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的發揮出形、色、光、聲等四種元素的最大效用。不僅如此,通過對多種不同類型舞臺藝術的有效融合,使其能夠在廣播電視臺大型活動文藝編導過程當中發揮出重要作用,既彰顯了文藝活動的文化內涵,還可以在保障結構布局巧妙性與合理性的基礎上,實現對舞臺藝術的統籌規劃,確保所展現的文藝活動能夠強化受眾的視覺感受,使晚會節目具備較強的觀賞性價值。另外,還需要保障整體結構布局的和諧性,充分的調動現場觀眾的參與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在平民化的節目內容展現基礎上拉近節目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不僅如此,在舞臺表演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涉及到音樂和舞蹈等藝術表現方式,還需要包含戲劇、小品、相聲以及器樂演奏等方面的內容,與不同階段的受眾群體之間保持良好的適應性,從而充分的滿足受眾的觀賞性需求。

3. 結束語

從現階段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通過對廣播電視臺大型活動文藝編導工作模式的創新和改進,不僅能夠積極地順應時代的革新需求,還可以基于文藝活動使廣播電視臺大型活動文藝編導工作充分的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要求,從而提高文藝節目的質量,以多樣化的互動形式調動觀眾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對節目組織的合理化安排滿足大眾的觀賞需求,提高廣播電視臺大型活動文藝編導工作的實施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海霞.廣播電視臺大型活動文藝編導研究[J].記者觀察,2020,(32):112-113.

[2]葉爾木拉提.木啥買提哈力.淺談廣播電視臺文藝編導創新研究及能力提升[J].記者觀察(上半月),2019,(26):84-85.

[3]叢迪.電視文藝編導的綜合素質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0,(21):129-131.

電視文藝范文第3篇

新聞節目要以尊重事實為基礎客觀反映事實,但是照本宣科,直白反映報道,必將是枯燥乏味,結構冗長的,所以我們在新聞節目中要有創新精神多角度,并做一些相關分析來報道新聞事件,則取新穎的層面展現給受眾。這樣廣大受眾就比較能夠容易接受。

例如說, 在中央新聞欄目中播出過這樣一篇報道,某省的文物管理部門召開新聞發布會,意圖是近幾年該文物管理部門調集大量人力物力資源,幾經周折經過,為當地追回近幾年丟失的100多件珍貴文物,為當地避免了重大損失,為國家挽回了損失。當時在場的十幾家媒體陸續發表了報道,大致意思也是與新聞發布會的意圖如出一轍,沒有絲毫的心意所在。而中央新聞欄目的記者則是圍繞著文物是怎樣丟失的,而展開一系列的調查,發現此地文物管理機制混亂,管理部門執法不嚴,文物倉庫安全工作不夠到位,保護文物的設備老化,致使一些文物字畫被蛀。記者就是這樣本著創新思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深掘新聞的價值,了解受眾想要知道什么,同時也提高了有關部門關注,來進行管理。

曾經新聞節目有這樣一篇報道,郫縣縣政府領導班子十分重視下面各個縣的教育資金不足的問題,為孩子們積極建立助學基金。從財政款中播出萬元幫助孩子們學習生活。這條新聞無非是宣傳政策的好新聞,但如果不加分析的直接從領導的角度報道,新聞就會顯得過于干癟蒼白,缺少動人之處,難以讓受眾為之動容。但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深掘分析,報到這條新聞,情況就會大不相同。郫縣記者深入調查多家走訪了解到一些新情況:有一位母親為了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學,而放棄了醫治絕癥的機會,當孩子考上了大學,撒手人寰。郫縣縣政府了解到這些情況后,盡管郫縣財政資金并不富裕但還是為家庭情況困難的孩子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建立了助學基金。兩者相對比,后者的角度更貼近手中的生活,富有情感,動人情懷。樹立了郫縣縣政府的政府形象反映了群眾的呼聲和心愿。

電視文藝范文第4篇

一、中國電視文藝藝術實踐的重要性

宣傳工作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法寶之一, 加強宣傳工作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對方針政策的認可程度, 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平穩持續發展。中國廣播電視作為宣傳工作的主戰場, 在觀眾數量和表現形式上都具有極大的優勢, 因此加強廣播電視文藝藝術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一種藝術理念、藝術觀點是不是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要求、是不是符合人民群眾的殷切需求、是不是符合中央大政方針的總體方向, 只有通過廣播電視文藝藝術實踐來證明。中國廣播電視文藝的藝術實踐要具有中國特色, 要能夠在廣播電視文藝節目中表現出“中國性”。這種特性并不是廣播電視文藝工作者可以地使用地域身份和顯示內容就能表達的, 而是一種潛藏于廣播電視文藝節目中的獨特氣質, 充分體現著中國廣播電視文藝鮮明的文化辨識度。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論述中, 藝術也是實踐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藝術實踐同樣具有實踐的客觀性、能動性和歷史性。。在新階段開展廣播電視文藝的藝術實踐, 需要電視文藝工作者結合社會現實、理論引導, 主動進行藝術實踐的創新與應用, 從而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結合。

二、中國電視文藝藝術實踐的重要內容

1、電視文藝節目選題的藝術實踐

在電視文藝節目選題過程中進行藝術實踐, 重要的是要結合社會熱點, 把握時代發展的節奏與脈搏。電視文藝節目的宗旨是為社會實踐服務, 將社會實踐中的閃光點進行放大并加以藝術改造, 結合時代發展的特征和趨勢傳遞正能量。電視文藝節目題材是電視節目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 題材在節目編制中起到指導和提綱挈領的作用。電視文藝工作者在選題的藝術實踐中, 要加強對社會現實生活的觀察與體驗, 將觀察得到的第一手資料與自身個性、人生經歷等個體要素相結合, 從而為后續電視文藝節目藝術實踐提供方向。

2、電視文藝節目思想的藝術實踐

電視文藝節目思想要符合社會實踐要求, 具有鮮明的藝術實踐特點, 要避免平庸、陳舊, 能夠抓住社會生活的重要節點, 使電視文藝節目具有思想深度。電視文藝節目思想對于指導藝術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要確保從思想的整體引導到實踐的具體細節都具有極強的群眾性, 要符合群眾的觀賞需求, 體現群眾的所思所想, 并進一步通過藝術表現解決群眾的所問所惑。

3、電視文藝節目體裁的藝術實踐

電視文藝節目體裁是廣播電視藝術實踐的表現形式, 作為電視文藝節目思想的重要承載體, 是最具有實踐意義的一個環節。廣播電視文體節目體裁目前常用的主要有影視劇、綜藝類節目、訪談與談話類節目、電視娛樂節目等。電視文藝節目體裁的藝術實踐能夠充分體現電視文藝節目選題的科學性、合理性、實踐性, 還能夠將電視文藝節目思想的群眾性、普適性、指導性體現在具體節目當中。就目前電視文藝節目的發展趨勢看, 亞藝術電視節目正成為廣播電視藝術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曲藝雜談”、“中國好歌曲”等節目的持續播放和受歡迎程度, 都體現了電視文藝節目藝術實踐中緊貼社會現實生活、聯系群眾的實踐性特征。

三、結語

隨著新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 網絡直播、錄像回看等網絡節目形式不斷涌現, 在實踐性上更加貼近群眾生活實際。這對于電視藝術節目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電視藝術節目要加強藝術實踐能力和意識, 做老百姓喜歡的節目, 并結合新技術豐富電視藝術節目藝術實踐的形式和內容。在藝術實踐中電視文藝工作者要深入實踐第一線獲取第一手的材料、關注實踐第一線確保電視文藝節目取材的實踐性、反映實踐第一線現實生活的特點和亮點電視文藝工作者要加強在藝術實踐的意識和能力, 從而保證文化宣傳的主戰地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文化動力。

摘要:藝術實踐是文藝工作者傳達自身文藝理念、創造藝術美感的重要方式, 是文藝工作者與觀眾進行有效交流的重要渠道。中國廣播電視文藝作為一種重要的文藝載體, 其藝術實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旨在對中國電視文藝的藝術實踐進行簡要探討, 為中國電視文藝藝術實踐能力不斷進步提供參考。

關鍵詞:廣播電視,文藝,藝術實踐,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閻晶明.用更加專業的眼光評價豐富的藝術實踐[J].中國電視, 2013 (2) :16-17.

[2] 彭文祥.論"主旋律電視文藝晚會"的文化特性與藝術特征[J].綏化學院學報, 2005, 25 (1) :105-109.

電視文藝范文第5篇

普通藝術學

1.《審美——藝術的特性掃描》,杜書瀛《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2. 《民間社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孫曉霞《民族藝術》2007年第1期。

3.《從所“非”看藝術學之所“是”——藝術學學科性質析疑》,易存國《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4.《后民間美術的生態秩序及文化邏輯》,唐星明《民族藝術》2007年第2期。

5.《藝術史是一種權力——“走出編譯時代”》,河清《美術研究》2007年第3期。

6.《無名的考古學還是有名的藝術史:藝術考古學研究向度芻議》,黃厚明、顧平《民族藝術》2007年第3期。

7. 《觀眾的倫理訴求與故事的人文價值》,曲春景《上海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8.《藝術何以會終結?——關于藝術本質主義的思考》,常寧生《藝術百家》2007年第5期。

9.《中國當代藝術的語言困惑》,蔣永青《文藝研究》2007年第5期。

10.《藝術的終結與重生》,彭鋒《文藝研究》2007年第7期。

11.《藝術的終結:一種現代性危機》,周計武《文藝研究》2007年第7期。

12.《藝術學的建構與整合——西方藝術學理論和方法與中國藝術史研究》,常寧生《文藝研究》2007年第10期。

13.《西方藝術史學方法及觀念的啟示》,翁劍青《文藝研究》2007年第10期。

14.《完全的藝術真理觀:藝術人類學的核心理念》,鄭元者《文藝研究》2007年第10期

電影學

1.《奇幻電影:我們時代的鏡像》,陳奇佳《文藝研究》2007年第1期。

2.《論新世紀的“后五代”電影現象》,陳旭光、蘇濤《文藝爭鳴:理論綜合版》(長春)2007年第1期。

3.《論影像敘事中的審美空間與畫外構建——兼論中日電影空間的現代體驗與傳統意義》,陳林俠《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貴陽)2007年第1期。

4.《跨區(國)語境中的華語電影現象及其研究》,陳犀禾、劉宇清《文藝研究》2007年第1期。

5.《建構中國電影傳播史》,李道新《人文雜志》2007年第1期。

6.《喧嘩與騷動——2006年中國電影漫評》,蘇七七《文藝爭鳴》2007年第1期。

7.《電影中如何體現社會主義價值觀》,尹力《當代電影》2007年第1期。

8. 《關于電影史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幾點思考》,饒曙光《當代電影》2007年第1期。

9.《黃金時代,誰還會關注好人?——中國電影的資本“霸權”》,饒曙光《21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第1期。

10. 《邁向民俗學的影視與民俗研究》,張舉文《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11. 《中國電影批評:反思中前行》,章柏青《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1期。

12.《中國大片的現狀與問題的辨析》,周星、柳天星《電影新作》2007年第1。

13. 《關于中國電影文化根基的思考》,桂青山、陶家璇《電影藝術》2007年第2期。

14.《臺灣的新影像時代——從新電影到后電影》黃建宏《山花》2007年第2期。

15. 《〈三峽好人〉:故里、變遷與賈樟柯的現實主義》,李陀、崔衛平、賈樟柯、西川、歐陽江河、汪暉《讀書》2007年第2期。

16.《文化人類學視域中的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孫鵬《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17.《“人民電影”探討——十七年中的第一波“非主流”》,吳迪(啟之)《電影藝術》2007年第2期。

18.《現代儒者的困惑與理性反思——楊德昌電影論》,楊曉林《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7年第2期。

19.《現代化與本土化:好萊塢與香港電影的雙向互動——兼論香港電影復興之路》,趙衛防、類成云《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20. 《性別政治話語中的優雅轉身——中國新世紀女性電影研究》,周清平《當代文壇》2007年第2期。

21.《文化精神與電影詩意——以霍建起電影中的詩意為例》,陳陽《文藝爭鳴》2007年第3期。

22.《“狂歡化”理論與電影敘事》,陳陽《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23.《論當前電影市場的“失衡”現象》,丁莉麗《文藝爭鳴》2007年第3期。

24.《中國主流電影與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建構》,賈磊磊《光明日報》2007年3月16日。

25.《“后九七”香港電影的時間體驗與歷史觀念》,李道新《當代電影》2007年第3期。

26.《全球化·后殖民·民族電影——對中國電影“大片”的拷問》,史可揚《文藝爭鳴》2007年第3期。

27.《英國電影文化:文學傳統、紳士與嬉皮、種族、身份和意識形態》,陳旭光《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4期。

28.《新時期中國電影的美學困頓》,史可揚《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29.《銀幕中心的他者:“革命樣板戲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宋光瑛《文藝研究》2007年第4期

30.《“樣板戲電影”:電影工業、文本政治與獻身者的國家儀式》,徐敏《文藝研究》2007年第4期。

31.《三峽好人有那么好嗎?》,余虹《上海文化》2007年第4期。

32. 《忠于敘事的“反類型化”影像——許鞍華“后九七”電影影響造型語言研究》,張穎《當代電影》2007年第4期。

33.《張藝謀與大眾文化》,柴瑩《文藝爭鳴》2007年第5期。

34.《何奇之有?——質疑〈奇幻電影:我們時代的鏡像〉》,聶欣如《當代電影》2007年第5期。

35.《中國獨立影像發展備忘錄(1999~2006)》,詹慶生、尹、鴻《文藝爭鳴》:理論綜合版(長春)2007年第5期。

36.《電影研究中的影像本位問題》,黃文達《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37.《論中國水墨動畫影片的藝術風格》,丁姍姍《文藝爭鳴》2007年第7期。

38.《成長的蛻變——論當代中國電影的成長主題》,孔朝蓬《文藝爭鳴》2007年第7期。

39.《中國古裝動作大片的問題與出路》,楊?!段乃囇芯俊?007年第8期。

40.《意識形態話語的隱形書寫——好萊塢電影的黃白性戀模式》,吳衛華、鎮濤《文藝爭鳴》2007年第11期

41.《族群認同與香港電影中的“北佬”形象》,石川、顧涵忱《文藝研究》2007年第11期。

42.《“無地域空間”與懷舊政治:“后九七”香港電影的上海想象》,紹誼《文藝研究》2007年第11期。

43.《后原初性:認同的再造和想象的重組——反思1997-2007香港電影的“中國脈絡”》,張頤武《文藝研究》2007年第11期。

44.《〈夜宴〉:華美影像中的欲望挽歌》,張書瑞《電影評介》2007年第11期。

廣播電視藝術學

1. 《關于中國影視藝術創作現狀的美學斷想》,仲呈祥《文藝研究》2007年第1期。

2. 《轉型期中國電視劇的主旋律敘事》,范志忠《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1期。

3.《“紅色經典”電視劇改編研究的反思及改編的再出發》,景秀明《當代電影》2007年第1期。

4.《一場事先張揚的文化事件——透視“紅色經典”改編》,張宗偉《當代電影》2007年第1期。

5.《中國電視劇第一篇理論研究文章考》,張國濤《現代傳播》2007年第1期。

6.《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視歷史劇的子類型探究》,宗俊偉《文藝評論》2007年第1期。

7.《電視劇中的話劇元素與電影元素》,董妮《劇作家》2007年第2期。

8.《迷津中的守成與突圍——2006中國電視劇創作芻議》,梁振華、朱潔《文藝評論》2007年第2期。

9. 《論中國電視批評理論體系的建立這》,歐陽宏生《現代傳播》2007年第2期。

10.《 從〈學徒〉看“真人電視劇”的戲劇特性》,夏姍姍《當代電影》2007年第2期。

11.《影像與歷史——“影視史學”及其實踐與試驗》,謝勤亮,《現代傳播》2007年第期2期。

12.《電視劇語言的性格特征》,藍凡《戲劇藝術》2007年第3期。

13.《電影劇作中的情感控制》,孟中《電影藝術》2007年第3期。

14. 《紀錄片與新聞片的邊界及其漂移》,倪祥?!吨袊娨暋?007年第3期。

15.《透析“電視講壇”現象:關于《百家講壇》的思考》,易前良《中國電視》2007年第3期。

16.《關于〈紅樓夢〉影視改編的思考》,高淮生、李春強《紅樓夢學刊》2007年第7期。

17.《全景式觀察中國電視紀錄片》,石屹《中國電視》2007年第7期。

音樂學

1. 《管子律數與古琴徵位的嫩芽翠枝——中國古代音樂史講義備忘錄》,趙宋光《中國音樂》2007年第1期。

2. 《論“文革”中的音樂大批判》,梁茂春《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3. 《中國音樂思想與古代的音樂占候術》,羅藝峰《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4. 《商——清商——樂》,洛地《中國音樂》2007年第2期。

5. 《〈士兵舞曲〉源流考》,錢仁康《音樂藝術》2007年第2期。

6.《功能性·制度·禮俗·兩條脈——對于中國音樂文化史的認知》,項陽《中國音樂》2007年第2期。

7.《民族管弦樂隊方興未艾的藝術形式——由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建制所引發的思考》,姚毅軍《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8.《中國音樂美學的邏輯形態——從內涵邏輯解讀傳統音樂美學的形態特征》,劉承華《中國音樂》2007年第3期。

9.《家樂盛衰演變的軌跡及其對中國音樂文學的重大影響》,劉水云《文藝研究》2007年第3期。

10. 《江南絲竹曲目類型及來源》,伍國棟《中國音樂》2007年第3期。

11.《漢族民歌中的旋律展衍》,周青青《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12.《傳統禮樂文化的內在張力結構》,李宏峰《中國音樂學》2007年第4期

13.《阿多諾新音樂哲學的研究歷史與現狀》,方德生《國外理論動態》2007年第7期。

14.《對于西方先鋒派音樂不確定性特征的幾點美學思考》,郝近瑤《人民音樂》(京)2007年第7期。

15.《中國藝術歌曲創作之我見》,陸在易《人民音樂》2007年第8期。

16.《洞經音樂性質研究綜述》,鄭慧玲《文藝爭鳴》2007年第9期。

舞蹈學

1.《舞蹈藝術的“抽象”與“移情”——兼及其他幾對關于舞蹈藝術與審美的二元對立范疇》,陳旭光《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2.《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中國舞蹈理論家郭明達與中國現代舞蹈》,劉青戈《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3.《孔雀舞的傳承基礎與審美合力——以毛相、刀美蘭、楊麗萍為例》,謝蓮花《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4. 《“學院制造”可否“質變”——盤點“學院派民族民間舞創作”》,陶景杜、林鳳《理論與創作》2007年第2期。

5.《中國丑舞初探》,王心《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6.《民族舞群舞創作中的“人體非人化”問題》賀偉《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3期。

7.《論“學院派”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時代際遇》,金浩《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8.《中國區域性少數民族民俗舞蹈研究》,金秋《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9.《從詞源學角度探討蒙古舞蹈的審美——寫在〈蒙古舞蹈舞學概論〉出版之際》,莫德格瑪《舞蹈》2007年第4期。

10.《翼城花鼓藝術探源》,陳華強《文藝研究》200年第8期。

11.《“水”滋潤下的傣族民間舞蹈文化》,馮百躍《文藝爭鳴》2007年第9期。

12. 《價值學視野中的舞蹈批評》,于平《舞蹈》2007年第11~12期。

戲劇戲曲學

1. 《活寶塔、江湖大夫與戲劇中國——法國宮廷與民間演出中的中國形象,1667-1723》,羅《國外文學》2007年第1期。

2.《當代舞臺設計中的平面繪畫因素》,劉杏林《戲劇》2007年第1期。

3. 《清代臺灣戲曲史料發微》,沈冬《中國音樂學》2007年第1期。

4.《中國話劇百年的偉大成就》,田本相《戲劇文學》2007年第1期。

5.《中國古典戲曲批評中的政教之論》,胡建次,《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2期。

6.《論中國話劇的現代啟蒙主義精神》,董健《戲劇藝術》2007年第3期。

7.《呼喚“戲劇”的文學性》,傅謹《劇本》2007年第3期。

8.《清末民初堂會演劇谫論》,李靜《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3期。

9.《從對立到融合——論悲劇和喜劇關系的演變》,樸玉、張而立《文藝爭鳴》2007年第3期。

10.《都市里的瘋狂:近代上海京劇捧角現象》,徐劍雄、徐家林《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11.《走在“當代藝術”全球語境中的上海先鋒實驗戲劇》,劉永來《戲劇文學》2007年第4期。

12.《本源·本體·本色——當下中國戲劇理論的三個關鍵詞》,傅謹《戲劇文學》2007年第5期。

13.《從焦菊隱到黃佐臨:中國當代話劇導演理念的二度轉向》,鄒紅《文藝研究》2007年第6期。

14.《本土傳統的失落、冷落與沒落——京劇與中國文化傳統》,張偉品《中國京劇》2007年第6期。

15.《實驗戲劇與市場的辯證》,陶慶梅《文藝研究》2007年第7期。

16.《云南當代儺戲與中原古代宮廷儺儀》,彭亞《文藝爭鳴》2007年第9期。

17. 《“乾旦”傳統、性別意識與臺灣新編京劇》,王安祈《文藝研究》2007年第9期。

18.《明代戲曲評點:批評話語的轉換》,朱萬曙《文藝研究》2007年第10期。

19.《香港實驗戲劇與荒誕派》胡星亮《文藝爭鳴》2007年第11期。

20.《“九一八”戲劇的發生學意義》,劉瑞松《文藝爭鳴》2007年第11期。

21.《同天異地:二人轉的嬗變——二人轉現狀的深層分析》,王紅簫《文藝爭鳴》2007年第11期。

美術學

1. 《新中國“十七年”中國畫史論的研究與寫作》,蔡青《藝術百家》2007年第1期。

2. 《宋代美術史學的新趨向》,陳谷香《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7年第2期。

3.《對新媚俗主義的批判》,何桂彥《美術學報》2007年第2期。

4. 《“泰西繪具別傳法”——中國早期油畫研究》,李超《新美術》2007年第2期。

5. 《漢畫的敘述:結構、軌跡與層次——敘事學視域下的漢畫解讀》,李立《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6.《書畫在宮廷文化圈中的收藏與流通——明初宮廷繪畫研究的新視角》,李若晴《美術學報》2007年第3期。

7.《莊子思想與文人畫養生論》,劉亞璋《美術觀察》2007年第3期。

8. 《東亞美術西漸考》,王才勇《美術研究》2007年第3期。

9.《劉海粟與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公共領域的構建》,王欣《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7年第3期。

10.《趙孟俯研究的風格史意義》,楊振國《美苑》2007年第3期。

11.《試論塞尚——一種藝術的辯證唯物立場解讀》,尹小斌《文藝爭鳴》2007年第3期。

12.筆談“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Modern:一個戴著面具的觀念》范景中;《“通變”——現代中國美術的核心問題》水天中;《恒定性與變化性——關于藝術現代性的思考》邵大箴;《中國體為西方用:羅杰·弗萊與現代主義的文化政治》包華石;《中國美術轉型中的政治敘事與地域文化——以廣東美術為例》李公明;《文藝研究》2007年第4期。

13.《中國當代藝術的語言困境》,蔣永青《文藝研究》2007年第5期。

14.《抽象藝術與中國當代藝術經驗——藝術史的社會學批評》,易英《文藝研究》2007年第5期。

15.《現實主義美術再認識》,顧丞峰《文藝研究》2007年第6期。

16.《中國早期畫報的表征及其意義》,徐沛,周丹《文藝研究》2007年第6期。

17.《美術史的形狀》,巫鴻《讀書》2007年第8期。

18.《油畫教育正規化重建中的“馬訓班”教學》,曹慶暉《文藝研究》2007年第10期

藝術設計學

1.《生態建筑的設計原理》,莊輝煌、詹秀芬《同濟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3期。

2. 《中國雕塑公園的發展觀念與模式》,陶宇《美術研究》2007年第3期。

3.《 記憶·尋找·重構——中國當代風景中的攝影和影像藝術》,鮑昆《畫刊》2007年第6期。

4. 《奧林匹克視覺形象研究》,王金軍王瑩瑩《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7期。

5. 《專題攝影:在文化人類學與終極信仰之間》,楊小彥《文藝研究》2007年第8期。

6.《建筑批評的時間維度》,酈偉《文藝研究》2007年第11期。

7.《裝置的廣告——廣告對裝置藝術的“收編”》,俞帆《文藝研究》2007年第11期。

上一篇:市場工程論文下一篇:數據理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