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音樂專業范文

2023-12-24

音樂專業范文第1篇

1.法國教育體系和中國教育體系從觀念上本身就有區別,中國人習慣的觀念是看重文憑,讀完文憑后再找工作。而法國人首先看重的是以后的就業問題。所以,法國音樂類學生從地區音樂學院畢業后,很多就開始嘗試進入各種交響樂團、歌劇院或各種音樂團體。繼續深造只是一種選擇,而不是必然選擇。

2.法國音樂學院的學生從通過金牌考試,獲得金牌后,就具備了考取巴黎或里昂高等音樂學院的資格(注:不一定非要獲得D.E.M的音樂國家教育文憑,這樣對主專業非常好而音樂基礎課程差的中國學生提供了途徑)。一部分學生參加法國國立高等音樂學院的入學考試,再繼續深造。這個考試的確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我們也鼓勵赴法留學的中國學生考取法國高等國立音樂學院,繼續到世界頂級的音樂學院學習,這也是各位留學生的真正目的。這個考試是面向全世界的優秀的青年音樂家的,在國內的一些中國音樂學生可能專業水平已經非常高了,但也是很難考取的,原因到不是因為其專業水平不夠,很可能是法語水平限制了其發揮,也因為直接報考,很多規矩習慣不熟悉,再加上心理緊張,能通過者寥寥,但學生先赴法國地區級音樂學院學習。

首先,法國地區級的國立音樂學院本身水平就比較高,學生完全可以獲得很大的提高。也可以獲得國家級的音樂教育文憑。其次,對于準備報考法國高等國立音樂學院的學生,地區級國立音樂學院的學習經歷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準備過程。即可以適應法國音樂教育的教學習慣,又補習中國學生普遍偏弱的音樂基礎課程。而且,大部分教授都是畢業于高等國立音樂學院,他們將對你的報考提供很重要的指導。

3.還有另外一部分法國學生考取教師學校,這類學校將頒發法國國家音樂教師資格,獲得此資格者將可以在音樂學院擔任助教以上等授課型職務。這些教師資格文憑,外國人同樣可以獲得。

音樂專業范文第2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聽歌,看書。在研究民族聲樂之余,我也喜歡聽一些現代舞的音樂,這樣可以自己編一些舞蹈,一來將學習的知識應用,二來是鍛煉身體吧。

其實我也是個很有熱心腸的人,這跟我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地方有些相似,胸襟寬廣,喜歡幫助別人。經常跟同學們講述我家鄉的故事,在音樂方面的知識與大家同分享,有遇到困難的同事我是能幫則幫,從不拖延一秒鐘時間。這也得到了眾多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

我現在所面試貴校的音樂老師一職,我想如果我有幸被錄取了,我將給貴校的音樂課帶來新的喜悅。

謝謝!音樂專業生自我介紹

你好!

我叫xx,是陜西省XXX學院音樂學專業20xx屆畢業生。來自廣東省XXX市XXXX鎮XXXX村的我,從小在父母純樸善良的思想感染下,養成了自強自立、勤奮向上的品格。進入大學后,我格外地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四年來,學習一直都很用功,基礎扎實,成績也很優秀!

大學四年的學習中,我全面系統地學習了專業文化知識,具有了一定的專業水平和專業素質。在竹笛、長笛、即興伴奏、樂理、合唱指揮、鋼琴方面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在系民樂隊中擔任笛子主奏演員;在院學生會家教中心擔任笛子老師,通過這些實踐使我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我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多次參加校內外文藝演出和比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我是一名特困生,大學四年里,我時刻按照“寬專業、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標準去鍛煉及發展自我。以勤勉進取的積極態度,全方位地充實鍛煉自己,系統地學習和掌握了較為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從事音樂教育和學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此外,我還閱讀了大量與音樂教育和學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等有關的書籍,使我對學校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勤教力學,為人師表”,作為一名師范院校的學生,我很注重自己在各項師范技能方面的培養,同時,注重自己的藝術修養,盡可能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努力做到一專多能,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音樂專業生自我介紹

我來自XX。中原自古多才俊,在這塊人才輩出的熱土上,我接受了XX年的優秀教育。我驕傲,因為我終于可以用自己的才華去詮釋這塊土地的人杰地靈;我期待著,現在是你們,將來是更多的觀眾,能夠傾聽到XX這塊熱土成長的聲音。

我喜歡長笛,喜歡鋼琴,喜歡用或舒緩或熱烈的音樂表達我對生命的熱愛,詮釋我對人生的理解。而喜歡播音主持似乎也來自這種表達的渴望,我希望自己能夠像倪萍一樣擁有為所愛揮灑汗水和淚水的“日子”,愿意和白巖松一起“痛并快樂著”,了解崔永元“不過如此”背后的付出和人性,和水均益并肩站在“故事前沿”,像黃健祥一樣為了理想“像英雄一樣去戰斗”。

實現了真的渴望,才能夠算到過了天堂?,F在,播音主持,就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我會緊握著自己的夢想不放,固執的守侯,真誠的期待。我知道,自己就像一只蛹,需要更多磨難與砥礪,我希望能得到這次機會,從而讓自己變成那只最美麗的蝴蝶,無限接近播音主持那份光華與榮耀。

音樂專業范文第3篇

關鍵詞:非音樂專業:音樂教學;欣賞教學

音樂產生的初衷,是被人所欣賞,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及愉悅,在教學方面,亦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重視素質教育與文化交流的時代,更受到了國內許多院校的關注,無論學生是否以音樂為專業方向,音樂欣賞課程都能夠為其帶來身心的滿足,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因此文章當中將針對非音樂專業學生的音樂欣賞課教學進行深入思考分析,作為后續的改革意見。

一、非音樂專業學生音樂欣賞課的重要意義分析

我國的音樂教育有著久遠的歷史,也孕育出了無數優秀的音樂人才,作為豐富大眾精神與內心的重要科目,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或是非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特別是音樂欣賞課程,對于音樂專業學生來說,音樂欣賞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深化藝術理解,而且相對于音樂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需求來說,非音樂專業學生更注重通過音樂達成豐富內心、提升思想境界的目標,因此音樂欣賞課程更為有利,能夠讓學生充實精神,提升素養,而且較比音樂專業學生來說,非音樂專業學生的音樂欣賞課程因此也有許多院校相繼開設了音樂欣賞課程,但由于我國音樂欣賞課程并沒有明確的課程體系規劃,因此面臨著以下幾點問題。其一是曲目選擇過于隨意,并不能夠這真正體現出欣賞價值,不符合當前時代的審美需求。其二是國內外文化融合的尺度把控存在問題,導致中外作品的比率不合理。其三是對于學生個人的音樂見解缺乏尊重,導致欣賞課的討論與表達環節比重過小。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才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欣賞音樂作品,并且在欣賞過程中升華思想。但促進課程優化最重要的一項要素,是校方與教師的重視。因此只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并且提出合理的優化策略,才能夠真正提升音樂欣賞課程的整體質量,體現出音樂欣賞課程的價值與美感,這是最有利于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途徑,也是讓學生最感興趣的音樂教育途徑,值得廣泛應用[1]。

二、非音樂專業學生音樂欣賞課的優化策略

(一)合理選擇欣賞曲目,提升作品質量

音樂欣賞課程的曲目決定著課程整體的質量,這是毋庸質疑的事實,所以如果要提升課程的整體質量,首先就必須要謹慎的選擇欣賞曲目,音樂領域曲目無數,但并不是所有曲目都具備欣賞價值,但欣賞是較為主觀的行為,因此教師在選擇曲目時,應當在順應大眾審美的前提下,選擇藝術價值高,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美感的優秀曲目。古典曲目、現代曲目、純音樂、民歌、美聲、格局、國內曲目、歐美曲目,涵蓋應盡量廣泛。在提升曲目質量的同時也要拓展范圍,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欣賞視角不集中在一處,看到更廣闊的音樂世界。中國古典純音樂曲目有《平湖秋月》《漁舟唱晚》《彩云追月》《梅花三弄》等,優秀民歌曲目有《茉莉花》《情深誼長》《小河淌水》等,流行曲目有《北京北京》《你曾是少年》《泡沫》等,歐美經典流行曲目有《Shape of You》《We Don't Talk Anymore》《Chained to the Rhythm》等等,這些都是有著鑒賞價值的優秀曲目,即是說曲目應當多元化,同時應當嚴謹選擇,讓學生更多的聽到優秀音樂作品[2]。

(二)合理把控中外作品尺度,避免過度洋化與文化閉塞

踏出一步去了解多元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因多元文化影響過深而導致思想洋化,忽略了音樂欣賞的本質是作品本身,而不是其產生的國家及一時的廣泛傳播,那么音樂欣賞課程便也失去了意義。這樣的問題,即便是在非音樂專業的音樂欣賞課堂上也是不應存在的。因此教師應當首先明確音樂欣賞的目標,以及對于不同國家、不同作品的比重把控基準。雖然應當注重文化融合,但對于我國音樂文化的強調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欣賞課程當中,應當進一步提升國內優秀音樂作品的比重。并不代表拒絕來自其他國家的文化,但同時也應當堅守我國音樂的重要地位。最有利的方式,是將我國優秀音樂作品與其他國家的優秀音樂作品分為不同課時進行鑒賞。而且由于我國音樂體系相對復雜,國土廣闊、文化多樣性,導致我國不同地區的曲風也并不一致,各有不同的風情,因此針對我國的音樂作品應當再進一步進行細分。除去基礎分類以外,對于西藏地區、新疆地區、陜北地區等不同區域的地方特色曲目也應當較為細致的進行區分,讓學生感受到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的音樂特色,才能夠更客觀、不偏頗的看待我國與他國音樂文化。

(三)尊重學生個人思想見解,廣泛收集訊息

音樂欣賞課程是為學生而存在的課程,這是無需贅述的事實,但許多教師受到應試體系影響因此都對于這樣的事實普遍缺乏重視。教師如果只是依照自身的思想去規劃教學,這樣的音樂欣賞課程必然是無法受到學生歡迎的。為體現對于學生個人理念的尊重,教師應當更廣泛的收集學生喜好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去選擇曲目,此外在欣賞結束后,應當給予學生更多時間去討論、去表達,對于學生的見解,不應當以對或錯去判斷,而是要在體現尊重的同時展開探討,這樣才是音樂欣賞的本質[3]。

三、結語

對于非音樂專業學生來說,音樂欣賞課程是一門能夠使其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內心得到充實的重要課程,特別是在素質教育時代,音樂欣賞課程的存在更意味著學生的素養提升及精神訴求得到了教學領域的重視,但在對于課程優化缺乏重視的情況下,音樂欣賞課程的作用依然是無法提現出來的,因此校方與教師都只有更加重視課程優化改革,才能真正讓學生通過音樂欣賞課程有更大收獲。

【參考文獻】

[1]李娜.如何引導高等職業教育中非音樂專業學生欣賞音樂[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5(05):43.

[2]胡遠慧.多元文化視野下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方法探微——以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程為例[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03):95-96.

[3]李文娟.論普通高校公共音樂的審美教育——讓學生從音樂欣賞的過程中體驗音樂情感[J].大眾文藝(理論),2009(22):180.

音樂專業范文第4篇

自我評價(一)

首先請允許我向您致以真誠的問候和良好的祝福,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審閱我的材料。

作為一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師范院校的大學生,我渴望一個新的舞臺,找到一個

適合自己并值得為其奉獻一切的工作單位,久聞貴校師資力量雄厚,辦學一流,重視人才,管理有方。我非常希望能成為貴校的一員,這將是我一生莫大的榮幸。

我叫王玲玲,是一名來自咸寧學院藝術學院音樂系的應屆畢業生,多年的寒窗苦讀,鑄就我的學識和自信,大學階段的學習與成長,更是讓我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也學到一定的教學方法。在學校組織的教學實習中,我將這些方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刻苦鉆研教材,設計課堂,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大綱的要求,受到老師和學生的好評。

我是一個沉著穩重,耐心細致,又有高度責任感和強烈進取心的師范大學生。師范類需要綜合素質人才。在大學四年中,我始終堅持綜合能力與專業知識兩不務的原則,每學年都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并多次獲得“專業獎學金”,被評為“優秀學生”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寢室長"。在知識經濟時代, 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能力—接受新事物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在系統的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我也兼職做家教,參加各種演出活動和大型比賽。每一次的社會實踐,我都認真對待,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并養成吃苦耐勞,堅定自信,樂于助人的精神。

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我相信,憑著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執著的事業追求,一定會無愧于您的選擇,我衷心的希望領導能給我一次機會,我將以自己的行動來證明我自己。

最后,祝貴校事業發達,蓁蓁日上!

此致

敬禮!

自我評價(二)

時間如流,轉眼間,我的大學生活應屆結束。我從20xx年進入xx學校就讀以來, 一直一嚴謹的態度和積極的熱情投身于學習和工作中,雖然有成功的淚水,也有失敗的 辛酸,然而日益激烈的社會竟爭也使我充分地認識到成為一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 大學生的重要性。無論如何,過去的是我不斷奮斗、不斷完善自我的一年。

在思想上,要求積極上進,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 各項方針政策,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及各項規章制度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于上期向黨遞交入黨申請書,并在黨校學習結業時被評為“優秀學員”;有很強的上進心,勇于批評與自我批評,樹立 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學習上,嚴格要求自己,憑著對考研目標和知識的強烈追求,刻苦鉆研,勤奮好學 ,態度端正,目標明確,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一些專業知識和技能,作到理論聯系 實際;除專業知識的學習外,還注意各方面知識的擴展,廣泛的涉獵其他學科的 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質,為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而不懈奮斗。通過我 的刻苦努力,在上期榮獲院設一等獎學金,并被院列為冒尖生培養對象。

在工作上,認真負責,有較好的組織能力,在擔任分團委宣傳部委員期間,工作 塌實,任勞任怨,責任心強,多次、配合部長出色的完成院團委的宣傳活動和系 內的各項宣傳活動。我結合自身的特長,積極為系增光,曾在院團委舉辦的海報制作 大賽及手抄報比賽中多次獲獎。由于工作積極努力,成績突出,被評為院“優秀共青團員” ,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在生活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充實而有條理,有嚴謹的生活態度和 良好的生活態度和生活作風,為人熱情大方,誠實守信,樂于助人,擁有自己的良好 出事原則,能與同學們和睦相處;積極參加各項課外活動,從而不斷的豐富自己的閱歷,曾在寒假社會實踐中被評為“先進個人”的稱號,并在各項文娛體育活動中多次獲獎。

音樂專業范文第5篇

教體藝廳„2006?1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有關高等學校:

為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的改革,加強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音樂教育人才,根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教體藝„2004?12號)的要求,我部組織專家組,起草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課程綱要》)。

《課程綱要》是我部關于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的指導性教學文件,是各有關學校制定課程教學大綱、組織教學、開展教學評估、實施教學管理和教材建設的重要依據,也是我部對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點進行教育、教學評估的重要依據。

《課程綱要》所列的課程,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中列出的必修課程為準,其他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等,各校應參照本《課程綱要》的精神制定。

4

《課程綱要》列出的教學基本內容,是課程教學的重要依據。課程教學大綱、教材內容的排列體系和具體的教學安排等,各??筛鶕嶋H情況確定。

《課程綱要》自2007年新學年開始執行。各校在執行過程中有何意見和建議,請及時告我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

請將此件轉發到所屬有關高等學校。

教育部辦公廳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5 附件: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

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一、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

《樂理與視唱練耳》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具有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相結合的學科特點。該課程傳授有關音樂基本理論和識譜、聽音的基礎知識,發展音樂認知、表現和音樂審美能力,為進一步學習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與理論修養具有重要作用。

(二)課程目標

1.學習掌握音樂基本理論知識。能熟練地識讀五線譜及簡譜。

2.通過聽覺訓練,獲得運用聽覺判斷、記憶、分析、聽寫歌曲及器樂曲片斷中基本音樂要素(如音值、音強、音高、音色、調式、調性、和聲、織體等)的能力。

3.通過視唱,準確理解和表達各類音樂術語、表情記號、樂句、分句等。 4.具有運用首調唱名法或固定唱名法進行單聲部音樂作品的視譜即唱能力,并從音樂理論上認識、理解首調唱名法與固定唱名法的內在關系。

5.了解多聲音樂相關知識,培養多聲音樂的感知力。 6.理解音樂風格形成的因素,培養多元音樂文化認同感。 7.了解與本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歷史與文化知識。

二、課程內容與教學

(一)課程內容

6 1.課程內容選編的基本原則

(1)根據課程性質和目標,教學內容的選編應把握思想性、藝術性、系統性、實用性相結合的基本原則。

(2)注重音樂基礎理論知識與視唱練耳基本技能訓練的有機滲透。以音樂聽覺發展為先導,體現音樂感受先于理論概念的原則。

(3)根據內心音樂聽覺形成與發展的規律,教學內容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呈現方式,使音樂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不斷在高一層次上重復,以加深學生對音樂基本理論的理解。

(4)重視本課程教學內容與其他相關教學科目的聯系和滲透。

(5)課程內容選編應注重廣泛性與經典性相結合。選擇中外古今音樂實例作為教材,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同時,根據各地的音樂文化資源,結合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實際,選取當地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實例作為教學素材。

2.課程基本內容

• 視唱(單聲部、二聲部及簡易的多聲部;視譜即唱與看譜唱詞等) • 音樂聽覺分析與聽寫(節奏、旋律、音階、音程、和弦的聽辨、模唱、聽寫;音樂作品基本要素綜合聽覺分析等)

• 樂理——音樂基本理論辨析與討論

上述內容可通過“感知與表現”、“理論與聽覺分析”兩個教學層面的相互交叉、滲透進行。教學基本內容可分為四個綜合部分,每部分內容與一個學期的教學容量相對應,連續學習四個學期。學生在學習本課程較初級的部分后,在下一部分同一問題的更高層次中,擴大“感知與表現”范圍,加深“理論與聽覺分析”的程度。

(1)自然音程 【感知與表現】 旋律

• 以無半音的五聲音調為基礎、級進三音組為核心的自然音程。包括五聲調式內原型三音組(大二度加大二度;大二度加小三度;小三度加大二度)的上行、下行,以及三音組音型的各種變體

• 傳統大小調音階的自然音程。包括大小調音階式的旋律線運動;以主和弦 7 中自然音程及屬和弦中自然音程為旋律因素的曲調

節奏

• 單拍子與常規節奏 • 復拍子與常規節奏

【理論與聽覺分析】樂音體系與五線譜記譜法;速度與節拍、節奏;音程;音樂術語等

(2)自然音程的擴展 【感知與表現】 旋律

• 以我國五聲調式為基礎的三種傳統音階(正聲音階、下徵音階、清商音階)所包含的自然音程曲調

• 音程在大小調式旋律中的其他運動形式所形成的曲調,包括構成屬七和弦的音程,含有四級和二級和弦的音程為旋律因素的曲調等

節奏

• 單拍子與非常規節奏 • 復拍子與非常規節奏

【理論與聽覺分析】樂句結構;旋律發展常規;調性;和弦;五聲調式三種傳統音階形態及大小調以外的其他調式等

(3)半音階與轉調 【感知與表現】 旋律

• 民族調式中的變音;同宮調式交替與異宮轉調

• 大小調式半音體系的音階式旋律線運動;大小調式的近關系轉調 節奏

• 切分音的進一步運用 • 連音符的進一步運用

【理論與聽覺分析】調式音動律;調性變化;中國傳統樂理知識等 (4)較復雜的旋律音型與節拍節奏 【感知與表現】

8 旋律

•音程、和弦的進一步運用;旋律中較復雜的音型及節奏組合 節奏

•不太常見的拍子與節奏

【理論與聽覺分析】轉調、移調;曲調與織體的表現功能概述;西方近現代樂理知識等

(二)課程教學

1.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應建立在充分感知和體驗音樂作品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鑒賞力,注重以音樂感知力培養為先導的音樂鑒賞力、音樂表現力的全面協調發展,注重理論、聽覺與表達的結合,處理好音樂基礎理論教學中全面性與側重性的關系,突出重點,舉一反三。

2.視唱練耳教學應尊重學生的唱名思維習慣。教學中可采用首調唱名體系為主兼學固定唱名法,或以固定唱名體系為主兼學首調唱名法,避免由于唱名體系思維的混亂給學生音樂能力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3.理論聯系實際。根據音樂綜合基礎課的學科特點,采取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相互滲透、同步教學的方式,將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與學生的音樂學習心理相結合,提升學科知識與學科技能的相關性與互輔性,促使音樂認知過程產生創造性跳越,優化音樂綜合基礎課的教學。

4.堅持在音樂體驗基礎上的“精講多練”。對具有元素性特點的音樂基本原理、音樂基本結構及特性予以言簡意賅的提示,著重于通過聽、唱、彈、寫、律動等多種方式,結合經典音樂作品進行感知體驗,使學生從音樂實踐中掌握、理解音樂表現要素的意義、功能,以及音樂表現的一般規律。

5.以教師和學生為教學的雙主體,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互動性。

6.本課程采用課堂分組授課形式。以學生的音樂學習接受能力、入學時的程度、唱名思維習慣等為分組依據。每個授課組以15人左右、不超過20人為宜。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學時、學分

本課程總學時為144學時。學生修習完本課程全部內容,成績合格,可獲8 9 學分。建議在第

一、第二學年開設,全部學程為2學年。

其中,音樂基礎理論(樂理)的教學約占總學時數的1/4;音樂聽覺訓練與視唱實踐的教學約占總學時數的3/4。

學生通過本課程不同階段的考試(以一學期、半學期或板塊性的教學內容為各教學階段的劃分依據),以及音樂素質的綜合考察,成績合格,每學期平均可獲2學分。

(二)教學基本條件 1.教師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和較高的專業素質,一般應具備講師以上職稱或本專業碩士以上學位。

2.教學設備

(1)配備隔音條件良好的教室和多媒體教室,提供網絡環境。 (2)配備鋼琴、電鋼琴、節拍器等。 (3)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

(4)配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像資料;圖書、期刊(含紙質和電子等);教學課件、網絡資源等。

(5)有條件的學??膳鋫湟欢〝盗康墓澴嘤柧殬菲?。

(三)課程評價

1.課程評價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1)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采用課堂問答、討論、學習筆記等主要方式進行形成性評價;采用期中、期末考試、單元考試等主要形式進行終結性評價。

(2)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既要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狀態,又要關注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和質量,以量性評價和質性評價對教學過程和結果做出全面評價。做到“質”的描述和“量”的呈示相結合,采用筆試、面試等多種形式收集測試的數量化資料,重視對這些資料的合理解釋。

(3)教師與學生的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內容包括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音樂基本能力、音樂心理素質、音樂文化修養的形成與發展狀況;課程進度的合理性、師生之間的適應性等。

10 2.音樂能力測量的基本過程

(1)筆試:音樂基礎理論知識;聽覺分析與聽寫。 (2)面試:精唱的視唱;視譜即唱;構唱;彈唱。 3.音樂能力評價的分值比

筆試30%,面試30%,平時作業20%,課堂表現20%。

11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一、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是為適應培養高素質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需要,順應作曲技術理論20世紀下半葉以來學科綜合與交融的發展趨勢,體現西方傳統作曲技術理論在我國民族文化環境中的新創造,而將原作曲技術理論課程中基礎和聲學、復調音樂、曲式與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識中的基本教學內容,加以有機整合和拓展而建設的一門綜合性的作曲理論課程。

本課程在學生已經學習并掌握音樂基本理論(樂理)知識,具有一定的識讀樂譜和聽辨音高、節奏、音程、旋律等初步能力的基礎上,重在培養學生多聲部音樂的分析能力和適應普通學校音樂教學及校內外音樂活動所需的多聲部音樂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鑒賞、表現及創作的能力,為學生專業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和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二)課程目標

1.了解多聲部音樂的結構要素及形態。認識、理解多聲部音樂基本理論及技法的演進與音樂文化的關系。

2.認識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多聲形態。了解20世紀中國專業音樂創作在借鑒、吸收歐洲多聲部音樂基本理論和表現技法,適應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特點方面一些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和方法。

3.能分析常見的中外多聲部音樂作品的調式、調性及和聲結構,認識和聲表現技法在音樂表現及音樂風格表達方面的作用,從而深化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4.學習音樂材料陳述及展開的基本手法,把握音樂作品曲式結構的基本原則及結構類型,認識音樂材料及曲式結構與音樂表現的一般關系,能夠分析中小型多聲部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

5.了解復調音樂的基本類型及其表現技法在音樂作品中的表現作用,具備分析不同類型和不同體裁復調音樂作品的基本能力。

6.能運用所學的和聲知識為編寫或演奏歌曲簡易伴奏選配適當的和弦。

12 7.能將單聲部的青少年歌曲或民歌編配為簡易的合唱曲。能將樂隊總譜簡化為適宜于中小學生演奏的小型合奏譜,或能根據多聲部樂譜編配為中小學生常見樂隊使用的簡易合奏譜。

二、課程內容與教學

(一)課程內容

1.課程內容選編的基本原則

(1)本課程學科綜合的理念,基于20世紀作曲技術理論的學科融合與交叉的發展趨勢,并與我國現階段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學生培養目標相適應。為此,在強調傳統學科教學內容基礎性的同時,應重視音樂作品多聲部結構原理的共性和多聲手法運用的交融性,弱化單一學科教學內容的邊緣界限,以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舉一反

三、觸類旁通的創造性思維。

(2)教學內容和音樂分析實例,應緊密結合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的教學實際,突出為基礎教育服務,與基礎教育相銜接的實踐性,重視對學生今后從事學校音樂教學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的培養。因此,多聲部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和在此基礎上對音樂作品的鑒賞、理解能力,及以歌曲伴奏、小型合唱曲和學生樂隊用譜的改編為重點的多聲部寫作技能,是本課程的教學重點。

(3)音樂分析實例的選取,應注意作品的經典性及文化價值,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和當代優秀創作應占有一定的比例。要注意將青少年學生熟悉、喜愛的作品和通過教育部審定的中小學教科書中選用的作品,納入實例分析的范疇。

2.課程基本內容 (1)多聲部音樂概述 • 多聲部音樂的概念、范疇

• 多聲部音樂的橫向結構:音樂隨時間展開的過程——從局部到整體 • 多聲部音樂的縱向結構形態:主調音樂、復調音樂 (2)主調音樂

• 一段完整音樂的橫向結構

動機 樂節(樂匯) 樂句 樂段 • 多聲部音樂作品中靜態的縱向結構

13 • 基本和聲材料與旋律的一般關系

調性的識別 陳述過程與終止 和弦外音 • 為歌曲旋律選配和弦的實例比較 • 基本和聲材料的擴展

離調 變化和弦 轉調

• 多聲部音樂作品調性布局與和聲分析 • 音樂材料陳述與展開常用的手法 • 音樂作品曲式結構的基本原則 • 規范化曲式與非規范化曲式 • 和聲的運用與音樂結構的對應關系 • 和聲運用在音樂表現及風格表達中的作用 (3)復調音樂

• 復調音樂的類型及在作品中的運用概述 • 音點及不同聲部結合的一般原理 • 對比式二聲部 • 模仿式二聲部

• 復調音樂的主要體裁及結構 • 復調音樂手法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4)樂隊總譜的識讀與簡化

• 中、西管弦樂隊常見的組織形式與總譜排列 • 移調樂器與總譜識讀

• 樂隊總譜多聲部織體的功能梳理 • 具有普適性的中小學生樂隊用譜

(5)20世紀現代音樂多聲結構原則的發展和演變 • 多聲部音樂調性觀念的極端拓展與消解 • 不協和音的“解放”及新音源的開掘 • 化橫為縱及橫縱一體的序列作曲手法 • 激進的藝術觀念與個性化的音樂材料

(二)課程教學

14 1.鑒于本課程的學科基礎是分別建立在原和聲學、復調音樂、曲式學及部分配器法常識的基本原理之上,因此教學中必然會涉及上述傳統學科的邏輯體系,但對這些基本內容的講解不必過于瑣細,而應提綱挈領、簡明透徹,強調基礎、突出重點。

2.對多聲部音樂的分析,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為深化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全面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系統掌握從事學校音樂教育所必備的音樂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服務的。進行音樂分析的過程,應引導學生關注多聲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堅持內容決定形式,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認識論原則。

3.本課程除課內講解、范例剖析外,學生的課后練習和教師對學生作業的批改和指導,是本課程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教師應精選學生的課后練習內容,書面作業和課后練習要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應使學生通過實際練習和教師的批改、指導,鞏固課內所學的知識,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獲得多聲部音樂分析和寫作的能力。

4.流暢地識讀樂譜,是培養學生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能力的基礎,這往往是過去作曲技術理論課教師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針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學生的實際狀況,有必要在本課程的實施中,注重鍛煉和提高學生流暢地識讀樂譜的能力,為學生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能力的形成打好堅實基礎。

5.充分利用本地音樂資源。本課程應加強實踐環節,可組織學生深入民間采風,收集民間音樂(民歌、戲曲、曲藝、歌舞音樂、器樂曲及綜合性樂種等)進行學習和研究,大力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在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可約請當地的音樂家來校舉辦專題講座,介紹新作品和創作經驗,以充實教育教學內容。

6.課程內容教學安排建議:多聲部音樂概述和主調音樂為一學期,復調音樂,樂隊總譜的識讀與簡化,以及20世紀現代音樂多聲結構原則的發展和演變為二學期。

7.開課班級以每班不超過30人為宜。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學時、學分

15 本課程總學時為144學時。學生修習完本課程全部內容,成績合格,可獲8學分。建議在第

二、第三學年開設,也可在第一學年下學期至第三學年上學期開設,全部學程為2學年。

學生在本課程不同階段(通常以學期或學年劃分)的學習中,通過考試或考查,成績合格,每學期可獲2學分。

教師課外指導、改題及學生作業是實現本課程目標的重要環節,其課時應另作計算。

(二)教學基本條件 1.教師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和較高的專業素質,一般應具備講師以上職稱或本專業碩士以上學位。應具有對基礎和聲學、復調音樂、曲式與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識中的基本教學內容加以有機整合、融會貫通的能力。

2.教學設備

除常規的音樂理論書籍和樂譜外,還應重視現代教育手段的運用,可利用計算機輔助音樂教學軟件和視聽教材進行教學。

有條件的學??砷_發建設集圖、文、聲、像、譜為一體的數字音樂數據庫,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在本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音響感知與多聲部音樂作品分析的直觀教學作用。

(三)課程評價

1.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性述評與書面閱評、教師與學生的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等形式進行課程評價,使評價達到促進學生進步、教師提高、課程完善的目的。

2.形成性評價是指平時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關注和考察記錄,包括學生出勤率、課堂提問與討論、課堂練習、課外作業等;終結性評價指學期考試(或考查)、學年考試(筆試,開卷或閉卷)等,為學生的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各占總成績(結業成績)的50%。

3.評價標準主要以本課程七項具體目標為依據,隨教學進程的展開,合理確定評價(提問、討論、書面作業、考試等)的內容和形式。

16

《聲樂》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一、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

《聲樂》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根據培養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需要而設臵的專業必修課程,直接與基礎音樂教育中的歌唱教學相聯系,是培養學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門主干課。本課程融知識性、技能性、藝術性、實踐性為一體,對發展學生音樂才能、提高音樂表現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課程目標

1.掌握聲樂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提高聲樂藝術審美力與修養。 2.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

3.正確理解歌唱與語言的關系,能運用普通話和必要的其他語言進行歌唱。 4.正確理解聲樂作品的內容與風格,學會分析與處理歌曲,具備演唱不同風格特點歌曲的能力。

5.與鋼琴教學相結合,具備自彈自唱的能力。

6.能辨析發聲的正誤,具備獨立教唱歌曲和輔導課外聲樂活動的能力。掌握聲樂教學的基本方法。了解青少年發聲特點,具備變聲期發聲練習和嗓音保健的有關知識。

二、課程內容與教學

(一)課程內容

1.課程內容選編的基本原則

(1)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注意在選擇相當數量聲樂作品的同時,重視聲樂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內容比例,使學生既掌握歌唱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又掌握基礎理論,了解相關文化,擴大視野、提高修養。

(2)貫徹“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方針,吸納中外聲樂文化的優秀成果,選擇思想性強,藝術性高,具有訓練價值的經典性中外聲樂作品為教材。正確處理繼承與發展、傳統與創新的關系,關注國內外聲樂發展前沿動向,引進聲樂學科新成果,注意選用優秀聲樂新作品,不斷充實教材內容。

17 (3)重視選擇富有民族特色、地區特色的教學內容與鄉土教材。 (4)面向基礎教育,聯系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精選在音樂教學和社會音樂活動中應用價值較高的聲樂作品為教學曲目。

2.課程基本內容

(1)聲樂基礎理論與知識 • 聲樂的基本概念 • 歌唱器官的生理結構 • 歌唱呼吸原理與機能 • 歌唱發聲與共鳴原理 • 歌唱的聲區

• 歌唱語言與運用規律 • 歌唱的心理基礎 • 人聲的聲部 • 聲樂的演唱形式 • 聲樂作品的體裁 (2)聲樂基本技能與方法 • 培養學生正確的歌唱姿勢

• 培養學生正確的呼吸方法,養成良好的分句與換氣習慣,運用氣息支持進行歌唱

• 掌握正確的歌唱起音

• 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建立良好的歌唱習慣 • 掌握穩定喉頭、打開喉嚨、調節共鳴的基本方法 • 歌唱時力求做到聲音通暢,聲區統一

• 掌握歌唱的咬字與吐字方法,發音正確、吐字清晰

• 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術與技巧,以及音量、音色、力度、速度的變化等基本控制能力

(3)聲樂藝術審美與表現 • 了解聲樂表演的審美與創造

• 具有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較完整表達歌曲的內容和意境

18 • 演唱歌曲時,讀譜準確,音準、節奏無誤,能與伴奏協作 (4)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實踐

• 通過教育實習與教學實踐,掌握中小學聲樂教學的基本方法,能勝任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和輔導課外聲樂活動,具備獨立教唱歌曲的能力

• 了解青少年的嗓音特點及其訓練,掌握變聲期與嗓音保健知識

(二)課程教學

1.以本課程綱要為依據,任課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別為不同學生制定具體的教學實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周進度和階段進度,應完成的練聲曲、歌曲的數量和具體曲目,技能技巧訓練,教學實踐等。

2.課程教學內容的實施,實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按聲樂理論修養,聲樂技能訓練,聲樂審美鑒賞,聲樂演唱實踐等四個方面有機組合。各校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教學方式,分別采用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等多種授課形式。

3.正確處理聲樂理論知識修養與技能技巧訓練的關系,聲樂技術與藝術表現的關系,聲樂藝術與相關文化的關系,不同聲樂流派及唱法、教學方法、教學形式間的關系,為學生創造博采眾長、全面發展的條件。

4.堅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因材施教,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發展學生的個性。

5.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探求新知識的能力,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6.體現教師教育特點,堅持課堂教學與教學實踐、藝術實踐相結合,注重學生教學能力、實踐能力、評價能力的全面提高。

7.教學進度及內容的安排,由各院校根據辦學實際自主制定。每學期精唱中外曲目4—6首,見習曲目5—7首,參加教學演唱會2—3次(含教學觀摩及考試)。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學時、學分

本課程總學時為108學時。學生修習完本課程全部內容,成績合格,可獲6學分。其中聲樂理論授課36學時,2學分;聲樂技能與演唱授課72學時,4學分。

(二)教學基本條件

19 1.教師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和較高的專業素質及演唱水平,一般應具備講師以上職稱或本專業碩士以上學位。

2.教學設備

(1)配備可供實施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授課及進行演唱實踐的教學設備及場地。

(2)配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像資料;圖書、期刊(含紙質和電子等);教學課件、網絡資源等。

(三)課程評價

1.聲樂演唱技能與聲樂相關文化知識評價相結合。在重視考察學生演唱能力,藝術表現力的同時,重視學生對聲樂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評價。

2.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進度、效果、能力以及作業完成情況的綜合評價。

3.教師與學生的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

4.考核方法采用演唱、觀摩、撰寫小論文等形式。學生的成績由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兩部分構成。

20

《鋼琴》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一、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

《鋼琴》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是學習音樂各相關課程的基礎,并直接與基礎音樂教育的課堂教學和課外音樂活動相聯系,是培養學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門主干課程。本課程融知識性、技能性、藝術性和實踐性為一體,對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學生的音樂才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課程目標

1.了解鋼琴的發展與演變過程、鋼琴藝術發展簡史以及鋼琴演奏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鋼琴演奏的基本方法與演奏技巧,能演奏中等程度的樂曲及伴奏曲,突出為歌曲配彈伴奏能力的培養。

3.與聲樂教學相結合,具備自彈自唱的能力。

4.具備理解、分析、鑒賞鋼琴音樂作品及演奏風格特點的能力,準確表現鋼琴音樂作品。

5.掌握鋼琴教學的基本方法,能勝任基礎鋼琴教學,能輔導中小學課外音樂活動。

二、課程內容與教學

(一)課程內容

1.課程內容選編的基本原則

(1)重點選擇適應當代大學生需要、思想性藝術性較高的古今中外經典鋼琴音樂作品,同時注重選用優秀的鋼琴音樂新作品為教學內容

(2)教學中應重視選擇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鋼琴音樂作品,使學生掌握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

(3)緊密結合基礎音樂教育實際,適當選擇中小學教材中的曲目以及青少年熟悉和喜愛的作品。

(4)恰當處理精練曲目和瀏覽曲目的關系,在保證練好一部分以提高演奏

21 水平為目的的曲目的同時,注意選擇以培養視奏能力、伴奏能力和自彈自唱能力為目的的曲目作為教學內容。

2.課程基本內容

(1)鋼琴基本理論與知識 • 鋼琴的構造,鍵盤的排列方式 • 鋼琴發音的基本原理 • 鋼琴的基本演奏形式 • 鋼琴音樂作品的體裁與鑒賞 • 鋼琴藝術發展簡史 • 鋼琴的保養及維護常識 (2)鋼琴基本演奏方法

• 鋼琴的基本演奏姿勢,手型、手指的站立并能流暢地跑動,手臂放松,自然大方地演奏

• 鋼琴基本演奏技術,非連音、連音、跳音,音階、琶音、和弦的的彈奏方法

• 踏板的構造,各種踏板的運用方法,踏板在不同風格音樂作品中的表現意義

(3)鋼琴彈奏技巧與綜合技能

• 讀譜方法與要求,準確地把握音樂的節拍與節奏,分句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讀譜習慣

• 正確的聲音概念建立及如何辨析聲音的方法,把握不同風格作品的聲音要求,學會體驗音樂,表現音樂

• 歌曲鋼琴即興伴奏的理論與技巧,為旋律配和聲的基本方法,各種伴奏音型在不同體裁歌曲伴奏中的運用方法

• 熟練演奏三升三降以內大小調的音階、琶音、和弦。循序漸進地進行視奏與移調訓練。掌握首調識譜法和簡譜讀法,具備自彈自唱的能力

(4)表現與審美

• 學習鋼琴音樂表演與鋼琴音樂審美的基本原則、鋼琴音樂文化中的情感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

22 • 學會獨立分析處理與準確表現鋼琴音樂作品

• 進行合奏、伴奏訓練,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及組織課外音樂活動的能力 • 在教育實習、見習過程中,了解基礎音樂教育實際。在鋼琴學習和教學實踐中掌握青少年鋼琴教學的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

(二)課程教學

1.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尊重學生演奏基礎及能力的差異。任課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別為不同學生制定具體的教學實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周進度和階段進度,應完成的練習曲、樂曲的數量和具體曲目,技能技巧訓練,教學實踐等。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技巧訓練的同時要注重技能的培養。技術的訓練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樂曲選擇應與學生的演奏水平相適應。

3.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

4.體現教師教育的特點,使學生的演奏技能反應與教學方法思維相互交融,讓學生了解如何進行鋼琴教學。注重學生鋼琴歌曲伴奏能力和自彈自唱能力的培養。加強多學科知識的融合與貫通,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5.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本課程可分別采用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等多種授課形式。集體課可利用數碼鋼琴教室和多媒體教學手段。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學時、學分

本課程總學時為108學時。學生修習完本課程全部內容,成績合格,可獲6學分。全部學程為三年,可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約占總學時的2/3,以基本技術訓練為主,第二階段約占總學時的1/3,以配彈歌曲伴奏訓練為主。

(二)教學基本條件 1.教師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和較高的專業素質,一般應具備講師以上職稱或本專業碩士以上學位,并能運用現代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2.教學設備

(1)應配備實施個別授課及集體授課的教室,學生練習用的琴房,數碼鋼琴 23 教室和多媒體教學設備。

(2)配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像資料;樂譜;圖書、期刊(含紙質和電子等);教學課件、網絡資源等。

(三)課程評價

1.鋼琴課程評價的重點是考核學生綜合運用鋼琴的能力,包括鋼琴演奏、伴奏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依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專業基礎、學習過程與效果以及考試現場發揮等方面做出客觀的評價。評價標準主要看學生的演奏方法是否正確和規范,在音高、節奏、節拍、音色以及音樂表現力等方面所達到的水準??稍趯W生之間進行互教考核,檢查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掌握程度。

2.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現場點評與書面評語、教師與學生的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等形式進行課程評價。

3.形成性評價是指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關注和考察記錄,包括學生出勤率、問題的解決方式、課內課外作業完成情況等;終結性評價指學期考試、學年考試等,為學生的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各占總成績的50%。

4.每學期應定期舉行各種形式的教學觀摩演奏會,并納入考核內容。

24 《中國樂器》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一、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

《中國樂器》(主要含二胡、琵琶、揚琴、古箏、笛子等樂器)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所設臵的一門有選擇性的必修課程,學生可從以上樂器中選擇一種樂器為學習內容。本課程融知識性、技能性、藝術性、實踐性為一體,對發展學生音樂才能,提高音樂素質,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需要,培養學生樹立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促進民族器樂的普及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課程目標

1.了解所選樂器的發展簡史和有關該樂器的基本知識,賞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培養學生對該樂器的學習興趣。

2.掌握所選樂器演奏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

3.能夠流暢地演奏與學生技術水平相當的曲目,較準確地把握和表現樂曲的風格和情感。

4.具備理解、分析、鑒賞所選樂器音樂作品及其演奏風格特點的能力。 5.進行齊奏、重奏、合奏、伴奏訓練,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內心聽覺和藝術表現能力。

6.掌握所選樂器的基本教學方法,能勝任中小學課堂器樂教學及課外音樂活動中該樂器演奏的教學輔導工作。

7.培養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二、課程內容與教學

(一)課程內容

1.課程內容選編的基本原則

(1)選擇思想性強、藝術性高,與學生演奏水平相適應、具有訓練價值的樂曲為教材。

(2)關注民族器樂發展的前沿動向,不斷引進學科新成果,注意選用有代表性的新作品來充實教材。

25 (3)重視選擇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點、通俗易奏、風格濃郁的代表性樂曲為教學內容。

(4)面向基礎教育,聯系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實際,強調課程內容選編的針對性,精選在音樂教學和社會音樂活動中應用價值較高的音樂作品為教學曲目。

2.課程基本內容

中國樂器主要包括:二胡、琵琶、揚琴、古箏、笛子等。 各樂器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如下: (1)基礎理論與知識

包括樂器概述、發展簡史、樂器構造、發聲原理與演奏方法,樂器定調、樂器維修與保養,教學理論與方法、演奏欣賞、作品的演奏風格等。

(2)基本技能與方法 A.二胡

• 培養正確的演奏姿勢,良好的演奏習慣,規范的持琴、按弦、持弓、運弓等基本演奏動作、原理與方法

• 左手基本演奏技法的掌握和符號的識別。如:揉弦、換把、滑音、顫音、泛音、撥奏等

• 右手基本演奏技法的掌握和符號的識別。如:分弓、連弓、長弓、斷弓、頓弓、拋弓、顫弓、跳弓等

• 掌握D(15弦)、G(52弦)、C(26弦)、F(63弦)bB(37弦)五種常用..的調性與弦式。

B.琵琶

• 熟悉琵琶各部位的名稱以及護理知識,學會安裝琴弦、調音、定弦,學會假指甲的戴法

• 通過第

一、

二、

三、四相把位的按音練習,熟悉各把位的音位,掌握正確的持琴姿勢和按弦方法

• 結合各種節奏的訓練,初步掌握彈、挑、雙音(八度)、夾彈、夾掃、摭分、摭掃、掃拂、半輪、長輪等基本指法。結合各種指法的運用,學習小型樂曲及練習曲

• 熟悉自然泛音音位及彈奏方法。學習換把練習,跳把練習,移指練習,26 音階練習(D調、G調、C調、F調、)。結合各種指法的運用,學習小型樂曲及練習曲

• 學習吟、揉、帶、擻、推、拉、綽、注等左手技法。學習夾彈練習,過弦練習,并結合彈挑的音量變化作mp--mf的練習

C.揚琴

• 熟悉揚琴各部位的名稱以及護理知識,學會安裝琴弦、調音 • 通過單竹、雙竹的練習,掌握正確的演奏方法和姿勢

• 結合各種節奏的訓練,初步掌握單竹、齊竹、輪竹、顫竹等基本技法。根據各種竹法的運用,學習小型樂曲及練習曲

• 學習彈輪、頓音、琶音、泛音、反竹、撥奏等技法 • 熟練掌握C調、D調、F調、G調等音階 D.古箏

• 熟悉古箏各部位的名稱以及護理知識,學會安裝琴弦、調音、定弦,學會假指甲的戴法

• 掌握勾、抹、托、大撮、小撮、刮奏等右手基本的演奏方法 • 掌握常用演奏技法符號。

• 掌握顫音、上下滑音、回滑按音等左手按弦的基本技法。掌握七聲音階的按音練習。學習搖指的演奏技法,由慢漸快,由短到長

• 學習左手基本的彈奏方法,并掌握左右手簡單的配合練習。掌握基本調(D調)以外的G、F、C、A等常用調,配合學習常用調樂曲。

E.笛子

• 掌握正確的演奏姿勢及正確的呼吸方法

• 掌握正確的吹奏口形以及風門、口勁、口風的運用 • 掌握正確的運氣方法 • 掌握常用指法與調

• 掌握常用演奏技巧及樂曲的演奏方法 (3)藝術表現與審美

• 了解所選樂器的演奏及其音樂審美與鑒賞的基本知識

• 具有理解和分析樂曲的初步能力,能較完整地表達樂曲的情感和意境

27 • 具有對所選樂器的演奏形式、作品體裁、代表性作品及其演奏風格特點的鑒賞能力

(4)教學實踐

• 掌握中小學課堂器樂教學和課外器樂活動的基本教學方式和方法 • 了解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點及與之相適應的該樂器和樂隊的訓練方法 (5)教學曲目

根據課程目標的要求和各學校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由任課教師自行選用教學曲目

(二)課程教學

1.任課教師以本課程綱要為依據,根據不同樂器種類和學生實際,分別為不同學生制定具體的教學實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應完成的音階、練習曲、樂曲的數量和具體曲目,周進度和階段進度,藝術實踐,教學實踐等。

2.演奏技能的學習和訓練要循序漸進,曲目的選擇要注意難度適中,應與學生的演奏水平相適應。

3.加強對樂器發展史的介紹和器樂作品的賞析,注意提高學生的視唱、視奏、即興演奏、音樂表現等能力,提高對樂器演奏及器樂作品的審美能力。

4.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教學法啟迪,讓學生懂得如何進行該樂器的教學。

5.集體課與個別課相結合,教師講評與學生討論相結合,相互觀摩、交流,使學生演奏技能的練習與教學方法的思維相互交融??蛇m當進行課外輔導、講座,介紹學生閱讀有關樂器的理論、技術書籍,欣賞有關音響資料,觀摩中國樂器演奏的音樂會。

6.尊重學生的特長和基礎,在教學中應注重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學時、學分

本課程總學時為54學時。學生修習完本課程全部內容,成績合格,可獲3學分。全部學程為3學期,每周1課時。

(二)教學基本條件 1.教師

28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和較高的專業素質,一般應具備講師以上職稱或本專業碩士以上學位。

2.教學設備

(1)配備較規范的授課琴房和相應設備(包括鏡子、譜架、相關樂器等)。 (2)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

(3)配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像資料;圖書、期刊(含紙質和電子等);教學課件、網絡資源等。

(4)有條件的學??山M織師生樂隊,為學生的演奏實踐提供平臺。

(三)課程評價

1.評價標準主要看學生的演奏方法是否基本正確和規范,在音高、節奏、節拍、音色、力度以及音樂表現力等方面所達到的水準??稍趯W生之間進行互教考核,檢查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掌握程度。

2.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是指平時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關注和考察記錄;包括學生出勤率、問題的解決方式、課內課外作業完成情況等,為學生的平時成績。終結性評價指學期考試、學年考試等,為學生的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各占總成績的50%。

3.教師與學生的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

4.每學期組織學生成績匯報和相互觀摩活動1—2次(包括錄音、錄像),并納入考核內容。

29 《外國樂器》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一、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

《外國樂器》(主要含小提琴、大提琴、長笛、單簧管、小號等樂器)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所設臵的一門有選擇性的必修課程。學生可從以上樂器中選擇一種樂器為學習內容。本課程融知識性、技能性、藝術性、實踐性為一體,對發展學生音樂才能,提高音樂素質,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需要,培養學生理解和尊重多元音樂文化,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課程目標

1.了解所選樂器的發展簡史和有關該樂器的基本知識,賞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培養學生對該樂器的學習興趣。

2.掌握所選樂器演奏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

3.能夠流暢地演奏與學生技術水平相當的曲目,較準確地把握和表現樂曲的風格和情感。

4.具備理解、分析、鑒賞所選樂器音樂作品及其演奏風格特點的能力。 5.進行齊奏、重奏、合奏、伴奏訓練,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內心聽覺和藝術審美能力。

6.掌握所選樂器的基本教學方法,能勝任中小學課堂器樂教學及課外音樂活動中該樂器演奏的教學輔導工作。

7.培養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觀念。

二、課程內容與教學

(一)課程內容

1.課程內容選編的基本原則

(1)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選擇與學生學習程度相適應的、具有訓練價值的經典性作品為教材。

(2)注意選用優秀的新作品,不斷充實教學內容。

(3)重視中國作曲家為外國樂器創作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學曲目。 (4)面向基礎教育,聯系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實際,精選在音樂教學和30 社會活動中應用價值較高的音樂作品為教學曲目。

2.課程基本內容

外國樂器主要包括:小提琴、大提琴、單簧管、長笛、小號等。 根據培養目標需要和課程教學的實際,各樂器課程基本教學內容如下: (1)基礎理論與知識

包括樂器概述、發展簡史、樂器構造、發聲原理與演奏方法,樂器定調、樂器維修與保養,教學理論與方法、演奏欣賞、作品的演奏風格等。

(2)基本技能與方法 A.小提琴

• 小提琴站立的基本演奏姿勢 • 左手基本演奏技能

持琴基本姿勢、形狀;各個手指按音的基本形狀、動作、方法;第一把位、第三把位、不同調式音階的指位、不同音程的指序和不同作品的特殊指法應用;顫音、裝飾音、簡單和弦等左手演奏技法的基本動作及綜合應用;低把位換把(第一把位至第三把位)不同換把方式的動作要領、方法與綜合運用

• 右手基本演奏技能

持弓的基本姿勢、形狀;運弓的基本動作、原理與方法;不同弓段演奏的基本動作、方法與綜合運用;各種換弦動作、不同弓速變化的練習方法與綜合運用;分弓、連弓、頓弓、長弓、基礎快弓等多種弓法的原理、基本動作、練習方法與綜合運用

B.大提琴

• 演奏坐姿、左手持琴按弦姿勢、右手握弓運弓姿勢 • 空弦運弓練習、空弦運弓過弦練習 • 左右手配合練習 • 左手基本演奏技能

a)左手按弦的基本形狀、動作和指序;b)指法和把位;c)換把、伸展把位;d)雙音;e)和弦;f)裝飾音、自然泛音等基本技巧

• 右手基本演奏技能

a)運弓的基本要求;b)換弦和換弓;c)分弓;d)連弓;e)碎弓;f)頓弓; 31 g)撥彈演奏等簡單的演奏技法

C.長笛

掌握基本的演奏姿勢、嘴型、指法和運用氣息的方法;熟練掌握四個升降號以內各個大小調音階、琶音的演奏指法;掌握長音、單吐、雙吐、三吐、裝飾音等基本演奏技巧;具有對音量、音色、力度、速度的控制能力;能較好地將以上技巧在樂曲演奏中綜合運用

D.單簧管

掌握基本的演奏姿勢、嘴型、指法和運用氣息的方法;熟練掌握四個升降號以內各個大小調音階、琶音的演奏指法;掌握長音、吐音、連音、裝飾音等基本演奏技巧;掌握對音量、音色、力度、速度的控制方法;能較好地將以上技巧在樂曲演奏中綜合運用

E.小號

掌握正確的持號手勢、站姿和嘴型,能正確運用混合式呼吸法,熟練掌握四個升降號以內各個大小調音階、琶音的演奏指法,正確演奏吐音(單吐、雙吐、三吐)、連音、顫音、裝飾音等,具備控制音量、音色、力度、速度的基本能力,并能在樂曲演奏中予以綜合運用

(3)藝術表現與審美

• 了解所選樂器演奏及其音樂審美與鑒賞的基本知識

• 具有理解和分析樂曲的初步能力,能較完整地表達樂曲的情感和意境 • 具有所選樂器的演奏形式、作品體裁、代表性作品及其演奏風格特點的鑒賞能力

(4)教學實踐

• 掌握中小學課堂器樂教學和課外器樂活動的基本教學方式和方法 • 了解青少年心理、生理特點及與之相適應的樂器和樂隊的訓練方法 (5)教學曲目

根據課程目標的要求和各學校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由任課教師自行選用教學曲目

(二)課程教學

1.任課教師以本課程綱要為依據,根據不同樂器種類和學生實際,分別為32 不同學生制定具體的教學實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應完成的音階、練習曲、樂曲的數量和具體曲目,周進度和階段進度,藝術實踐,教學實踐等。

2.演奏技能的學習和訓練要循序漸進,曲目的選擇應與學生的演奏水平相適應,重視正確演奏理論知識的掌握,正確演奏方法的訓練和良好演奏習慣的培養。

3.加強對樂器發展史的介紹和器樂作品的賞析,注意提高學生的視唱、視奏、即興演奏、音樂表現等能力,提高對樂器演奏及器樂作品的審美能力。

4.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教學法啟迪,讓學生懂得如何進行該樂器的教學。

5.集體課與個別課相結合,教師講評與學生討論相結合,相互觀摩、交流,使學生演奏技能的練習與教學方法的思維相互交融??蛇m當進行課外輔導、講座,介紹學生閱讀有關樂器的理論、技術書籍,欣賞有關音響資料,觀摩外國樂器演奏的音樂會。

6.結合中國作品教學,注意學習和借鑒我國民族、民間樂器的演奏技法和風格,以求外國樂器演奏能較好地表現中國音樂作品的民族特色。

7.尊重學生的特長和基礎,在教學中應注重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學時、學分

本課程總學時為54學時。學生修習完本課程全部內容,成績合格,可獲3學分。全部學程為3學期,每周1課時。

(二)教學基本條件 1.教師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和較高的專業素質,一般應具備講師以上職稱或本專業碩士以上學位。

2.教學設備

(1)配備較規范的授課琴房和相應設備(包括鏡子、鋼琴、譜架、相關樂器等)。

(2)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

(3)配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像資料;圖書、期刊(含紙質和電子等); 33 教學課件、網絡資源等。

(4)有條件的學??山M織師生樂隊,為學生的演奏實踐提供平臺。

(三)課程評價

1.評價標準主要看學生的演奏方法是否基本正確和規范,在音高、節奏、節拍、音色、力度以及音樂表現力等方面所達到的水準??稍趯W生之間進行互教考核,檢查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掌握程度。

2.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是指平時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關注和考察記錄;包括學生出勤率、問題的解決方式、課內課外作業完成情況等,為學生的平時成績。終結性評價指學期考試、學年考試等,為學生的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各占總成績的50%。

3.教師與學生的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

4.每學期組織學生成績匯報和相互觀摩活動1—2次(包括錄音、錄像),并納入考核內容。

34 《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一、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

《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是在原音樂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中國音樂史》和《音樂欣賞》(中國音樂部分)兩門課有機整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課程。其特點是將中國音樂作品的欣賞臵于中國音樂歷史文化的背景中進行,同時使中國音樂史的教學更直觀形象,促進學生的歷史知識、感知能力與思辨能力得到均衡發展。

本課程具有在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和分析能力,完善知識結構,樹立辯正唯物史觀,適應基礎音樂教育需要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

(二)課程目標

1.了解中國音樂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各階段音樂文化的主要藝術成就和文化背景;了解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流派、重要作曲家及其代表性音樂作品。

2.了解中國音樂的美學特征,音樂的材料、形象、形態、意蘊、價值與功能;熟悉音樂的表現手段,對旋律、節奏、調式、織體、結構等能作出恰當的分析;了解中國音樂傳統體裁的特點和歷史變遷;提高音樂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培養良好的藝術素養,熱愛藝術與生活。

3.學會獨立搜集和處理音樂資料,寫作分析音樂作品的短文或撰寫音樂欣賞課的教案,把音樂史的教學與相關文化的分析有機結合在一起。掌握音樂的欣賞策略和音樂欣賞課的常見教學步驟、教學方法。

4.樹立辯正唯物歷史觀,熱愛中國音樂文化。

5.掌握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有關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內容教學的基本方法。

二、課程內容與教學

(一)課程內容

1.課程內容選編的基本原則

(1)選擇在中國音樂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事件、人物、作品及音樂思想、理論等內容,介紹中國音樂歷史及相關的音樂體裁和音樂表現形式,

35 認識中國音樂發展的主要規律;采用學術界有定評的材料與觀點,客觀地反映中國音樂的歷史。

(2)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能較全面地反映中國音樂的歷史與作品,通過精品的聽賞與閱讀、分析與闡釋,在感性與理性有機統一的基礎上,認識中國音樂發展的歷史線索與藝術特征。

(3)注意中國音樂體裁的歷史變遷和特殊性。選入的音樂名作要有利于反映中國古代音樂體裁的歷史傳統,和20世紀以來中國音樂所產生的發展變化。

(4)注意結合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適當選擇相關的中國音樂歷史知識和音樂作品。

2.課程基本內容 (1)緒論 (2)上古音樂 • 夏代以前的音樂遺存 • 夏商周音樂的基本情況 • 樂舞、詩歌、禮樂 • 器樂與樂器 • 音樂思想理論 (3)中古音樂

•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音樂的基本情況 • 詩樂

• 宮廷音樂、大曲 • 器樂與樂器 • 音樂思想理論 (4)近古音樂

• 宋元明清音樂的基本情況 • 歌曲(詞樂、散曲、小曲等) • 說唱(諸宮調等)、歌舞

• 戲曲(南戲、雜劇、昆曲、京劇等) • 器樂與樂器(琴曲等)

36 • 音樂思想理論

(以上內容中,上古音樂的樂舞、詩歌、禮樂、器樂與樂器;中古音樂的詩樂、宮廷音樂、大曲、器樂與樂器;近古音樂的歌曲、說唱、戲曲、器樂與樂器等,分別選擇學術界有定評的各類音樂的代表性作品簡要講授)

(5)20世紀前半期的中國音樂

• 概述:傳統音樂,新音樂,音樂事業的發展

• “五四”運動前后的音樂:學堂樂歌、兒童歌舞音樂、新音樂的發展及主要音樂體裁

• 抗日戰爭時期的音樂:歌詠運動、新式歌曲——群眾歌曲、音樂會歌曲、多聲部合唱曲、電影歌曲,新式器樂,清唱劇

• 解放戰爭時期的音樂:秧歌劇、新歌劇、群眾歌曲(工人歌曲等)、諷刺幽默歌曲、大型聲樂作品

(6)20世紀后半期的中國音樂

• 中華人民共和國音樂的基本情況:傳統音樂,新音樂,音樂事業的發展。 • 建國初期(1949—1966):十七年音樂基本情況;聲樂曲——群眾歌曲、電影歌曲、多聲部合唱曲;器樂曲——中國樂器演奏曲、西洋樂器演奏曲;歌劇、舞劇

• 文革時期(1966—1976):十年音樂基本情況;聲樂曲——語錄歌、《戰地新歌》為代表的歌曲和電影歌曲;器樂曲——中國樂器演奏曲、西洋樂器演奏曲;革命樣板戲——京劇現代戲、舞劇等

• 新時期(1976—2000):二十四年音樂基本情況;聲樂曲——抒情歌曲、校園歌曲、港臺歌曲、通俗歌曲、電影電視歌曲、多聲部合唱曲;器樂曲——中國樂器演奏曲、西洋樂器演奏曲、混合樂隊曲;歌劇、舞劇、音樂劇

(二)課程教學

1.從文、譜、圖、音、像入手,在閱讀、欣賞、聽辯的基礎上,分析、歸納、總結,使學生在豐富多樣、切實可靠的音樂歷史材料基礎上獲得生動客觀的音樂歷史知識。

2.對音樂歷史問題的教學,要有機地結合相關的音樂歷史事實、社會文化背景等進行分析,培養學生客觀地認識音樂歷史問題的能力;對音樂作品的 37 教學,要從作品本身、相應的體裁、表現的手段、產生的時代、作家等予以講授,培養學生綜合地把握音樂作品的能力。

3.注意中國音樂史知識的掌握與中國音樂歷史觀、價值觀的形成相結合,培養學生熱愛中國音樂文化的感情。

4.根據課程教學情況,注意吸收地方性音樂歷史教學材料,使學生對本民族、本地區的音樂歷史文化有所了解。

5.中國音樂史及其作品的知識傳授與基礎音樂教育相結合。既要使學生了解中國音樂史的知識體系,又要使學生切實掌握基礎教育中的中國音樂歷史知識與音樂作品,使學生具有中國音樂歷史及代表性作品的教學能力。

6.由于音樂歷史與文獻的教學容量極為豐富,為此應注意教學內容的精選,上古音樂、中古音樂、近古音樂的教學內容應簡明扼要,突出重點。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學時、學分

本課程總學時為72學時。學生修習完本課程全部內容,成績合格,可獲4學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中原建議本課程為3學分,鑒于教學內容較多建議改為4學分)。

(二)教學基本條件 1.教師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和較高的專業素質,一般應具備講師以上職稱或本專業碩士以上學位。

2.教學設備

(1)配備供學生課外欣賞音樂的專用教室。 (2)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

(3)配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像資料;圖書、期刊(含紙質和電子等);教學課件、網絡資源等。

(三)教學評價

1.中國音樂歷史知識與音樂鑒賞能力評價相結合。在重視考察學生音樂歷史知識掌握的同時,重視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提高的評價。

2.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38 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考察。

3.平時考核可采用撰寫小論文、課堂討論、學生自己開設音樂欣賞講座等形式。學期、學年考查、考試,可采用開卷、閉卷以及開卷閉卷相結合的形式。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各占課程總成績的50%。

4.教師與學生的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

39 《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一、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

《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中,此課程名稱為“外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鑒于課程教學學時所限,課程名稱改為“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是在原音樂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西方音樂史》和《音樂欣賞》(西方音樂部分)兩門課有機整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課程。其特點是將西方音樂作品的欣賞臵于西方音樂歷史文化的背景中進行,同時使西方音樂史的教學更直觀形象,促進學生的歷史知識、感知能力與思辨能力得到均衡發展。

本課程具有在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和分析能力,完善知識結構,樹立辯正唯物史觀,適應基礎音樂教育需要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

(二)課程目標

1.了解西方音樂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各階段音樂文化的主要藝術成就和文化背景;了解西方音樂史上的重要流派、重要作曲家及其代表性音樂作品。

2.了解西方音樂的美學特征,音樂的材料、形象、形態、意蘊、價值與功能;熟悉音樂的表現手段,對旋律、節奏、調式、織體、結構等能作出恰當的分析;了解西方主要音樂體裁的特征和歷史變遷;提高音樂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培養良好的藝術素養,熱愛藝術與生活。

3.學會獨立搜集和處理音樂資料,寫作分析音樂作品的短文或撰寫音樂欣賞課的教案,把音樂史的教學與相關文化的分析有機結合在一起。掌握音樂的欣賞策略和音樂欣賞課的常見教學步驟、教學方法。

4.樹立辯正唯物歷史觀,理解和尊重多元音樂文化。

5.掌握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有關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內容教學的基本方法。

二、課程內容與教學

(一)課程內容

40 1.課程內容選編的基本原則

(1)代表性與多樣性的結合。選擇西方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音樂體裁、音樂作品進行教學,以加深對西方各個歷史時期總體音樂風格和審美特征的理解。同時,也要廣泛了解和瀏覽多種多樣風格各異的作曲家、音樂體裁、音樂作品,以豐富音樂聽覺,拓寬音樂視野。

(2)音樂歷史與審美的描述同音樂其他相關課程(如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等)知識相結合,使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的教學做到理論與實踐相聯系,形成立體化的知識框架。

(3)突出音樂教師教育特點。教學內容的選編應關注與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聯系,關注基礎教育音樂欣賞教學改革動向,使本課程的教學能與中小學音樂欣賞的教學內容相適應。

2.課程基本內容 (1)緒論

• 音樂的材料與形象 • 音樂的形式與意味

• 音樂與文化(音樂與人生、自然、社會的關系) • 音樂的價值與功能 • 音樂的立美與審美

(2)西方遠古與中世紀音樂文化 • 概述 • 素歌

• 宗教音樂(經文歌與彌撒曲)

(3)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前期的音樂文化 • 概述

• 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

• 巴洛克時期的歌劇及大型音樂體裁(受難樂、清唱劇與康塔塔) • 巴洛克奏鳴曲與古典奏鳴曲 • 羅可可古鋼琴音樂 • 亨德爾與巴赫

41 (4)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文化 • 概述 • 古典室內樂

• 大協奏曲與古典協奏曲 • 古典交響曲

•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5)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時期的音樂文化 • 概述 • 藝術歌曲 • 舞曲與進行曲 • 組曲 • 序曲 • 交響詩 • 交響曲 • 協奏曲

• 其它交響音樂體裁 • 歌劇 • 舞劇

(6)19世紀末至20世紀的音樂文化 • 概述

• 印象主義音樂 • 表現主義音樂 • 新古典主義音樂 • 新民族主義音樂 • 流行音樂 • 影視音樂

• 舞劇、歌劇、音樂劇

(二)課程教學

1.西方音樂史知識應與音樂名作賞析的內容有機融合,使學生既能總體42 了解和掌握西方音樂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和創作風格,又要對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進行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

2.課堂講授與課內外實踐、作業相結合。通過課堂的互動與討論、課外資料的搜集、撰寫短文或教案等方式,豐富和促進課堂教學;注意培養學生課外音樂聽賞習慣,提高學生的課堂音樂欣賞能力。

3.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基本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對其音樂審美體驗進行自主的、個性化的表達。注重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4.突出音樂教育專業的特點,重視學生對音樂欣賞教學方法的掌握,使學生具有西方音樂歷史及其代表性作品的教學能力。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學時、學分

本課程總學時為72學時。學生修習完本課程全部內容,成績合格,可獲4學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中原建議本課程為3學分,鑒于教學內容較多建議改為4學分)。

(二)教學基本條件 1.教師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和較高的專業素質,一般應具備講師以上職稱或本專業碩士以上學位。

2.教學設備

(1)配備供學生課外欣賞音樂的專用教室。 (2)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

(3)配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像資料;圖書、期刊(含紙質和電子等);教學課件、網絡資源等。

(三)課程評價

1.西方音樂歷史知識和音樂鑒賞能力的評價相結合。在考察學生對西方音樂歷史知識掌握的同時,重視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提高的評價。

2.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考察。

43 3.平時考核可采用撰寫小論文、課堂討論、學生自己開設音樂欣賞講座等形式。學期、學年考查、考試,可采用開卷、閉卷以及開卷閉卷相結合的形式。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各占課程總成績的50%。

4.教師與學生的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

44 《中國民族音樂》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一、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

《中國民族音樂》是以中國各民族、各地域的各種體裁形式的音樂(主要是傳統音樂)為教學內容的一門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在熟悉和理解中華民族音樂,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弘揚民族音樂文化,保護傳統優秀音樂文化遺產,提高人文修養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對促進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音樂教師具有重要作用。

(二)課程目標

1.獲得有關中國民族音樂主要體裁、形式、樂器、樂種和音樂形態特征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獲得有關中國各民族各音樂文化區的區域性特征、音樂文化觀念、音樂傳統、音樂形成與發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民族音樂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并以此來分析中國各民族、各地域的音樂及其特點。

2.了解三大音樂體系及其各支脈的概況、代表性樂種、曲目和音樂特點。了解部分代表性音樂體裁、形式、樂種的演唱和部分特色樂器演奏的基本特點。

3.通過藝術實踐和理論學習,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性與理性認識,提高音樂分析、鑒賞能力。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情,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4.通過對風格各異、形式多樣的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各民族音樂的感情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特點的關注,激發學生探究音樂藝術文化的志趣,能主動地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和發展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促進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5.理解音樂與人、自然、社會、歷史、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理解音樂在文化整體中的意義以及各民族音樂的共性與個性。

二、課程內容與教學

(一)課程內容 1.課程內容選編原則

(1)思想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選擇適應當代大學生需要,有利于提高

45 音樂素質、具有較高藝術審美價值的教學內容。

(2)典型性與廣泛性的有機統一。在已有學術研究的基礎上,盡可能全面地選擇各民族、各地域、各種體裁形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作為教學內容,以開拓學生音樂視野,準確把握音樂形成與發展的規律。

(3)科學性、系統性與師范性、實用性的有機統一。在注重學科知識系統性的同時,突出音樂教師教育的特點,精選在音樂教學和社會音樂活動中應用價值較高、指導意義較強的理論知識和音樂作品。

(4)全國性與地方性的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在全國有影響的代表性民族音樂體裁、形式、樂種、樂曲,又要重視對本民族、本地區鄉土音樂的介紹、學習和傳播。

2.課程基本內容

(1)中國民族音樂的類別、體裁、形式

• 民間音樂(含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族民間器樂、綜合性樂種等)

• 文人音樂(含古琴音樂、詞調音樂等) • 宮廷音樂(含外朝音樂、內廷音樂等)

• 宗教及儀式音樂(含佛教音樂、道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基督教音樂、祭孔音樂等)

在以上各類別音樂中,分別講授各種體裁形式的概況,分析、鑒賞和學唱部分代表性曲目,總結歸納各種音樂體裁形式的藝術特征及其與人、自然、社會、歷史、文化的關系。

(2)三大音樂體系及其支脈 • 中國音樂體系及其支脈

• 中國境內的歐洲音樂體系及其支脈

• 中國境內的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及其支脈

在以上各節中,分別介紹各音樂體系和各支脈的概況,代表性樂種,代表性曲目,音樂審美特征、音樂形態特點及其與人、自然、社會、歷史、文化的關系。

(3)中國民族音樂的藝術特征

46 • 音樂美學基礎

• 音樂形態特征(含律制、旋法、節奏、節拍、音樂結構、記譜法、織體等)

(二)課程教學

1.重視音樂審美實踐教學,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音像資料的視聽入手,加強音樂審美感受,多唱、多背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曲目,在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作理論分析、總結和歸納。有條件的學??山M織學生深入現場參加民俗音樂活動,或組織與本民族、本地區民間音樂相關的音樂舞蹈活動。

2.以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形成為目標,注意知識掌握與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形成相結合。在關注學生學習和掌握各民族、各地域音樂的相關知識的同時,重視激發學習興趣,形成正確的態度和音樂審美價值觀。

3.提倡學科知識的綜合,注意音樂與文化相結合。在對中國各民族、各地域音樂的分析中,貫穿“文化中的音樂”和“音樂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樂在文化整體中的位臵和特點。

4.關注基礎音樂教育,注意學科知識的傳授與基礎教育中教學方法的啟迪相結合。中國民族音樂課程教學中,既要關注本學科知識理論體系的傳授,又要關注基礎教育中的中國民族音樂的教學內容和學校音樂課程改革發展的實際。注意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貫穿滲透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科學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積極投身于基礎教育的音樂課程改革實踐奠定基礎。

5.提高音樂審美能力與促進創造性思維發展相結合。在對中國各民族、各地域音樂的鑒賞、演奏、演唱和即興創作等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探究音樂藝術規律和文化內涵的興趣,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6.充分利用本地傳統音樂資源:適當增加當地漢族和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在教學內容中的份量;可約請當地的傳統音樂專家來校舉辦專題講座;組織學生實地調查、收集民間音樂,參與各種民俗音樂活動;學習當地漢族、少數民族代表性樂種、特色樂器等的演唱和演奏。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學時、學分

本課程總學時為54學時。學生修習完本課程全部內容,成績合格,可獲 47 3學分。建議在第一學年開設。

(二)教學基本條件 1.教師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和較高的專業素質,一般應具備講師以上職稱或本專業碩士以上學位。提倡教師職前、在職的專業進修與培訓。

2.教學設備

(1)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

(2)配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像資料;圖書、期刊(含紙質和電子等);教學課件、網絡資源等。

(3)根據藝術實踐教學的需要和學校條件,配備一定數量的中國民族傳統樂器,并提供演奏場所。

(三)課程評價

1.音樂審美感受能力評價與理論知識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各種體裁形式曲目的鑒賞、唱奏實踐活動,在對其感受能力評價的基礎上,可采取口頭分析、寫作小論文等形式來促進理論分析能力的提高。

2.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習過程與學習態度的考察,促進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形成性評價的主要方式是課堂問答、討論和課外視聽感受,藝術實踐;終結性評價的主要方式是階段性考查、期終考試。

3.教師與學生的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學生可以從學習過程、學生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縱向比較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從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師生之間可就以上各方面開展互評及他評。

4.考試形式可采用如下幾種:筆試、口試以及筆試和口試相結合;開卷、閉卷以及開卷與閉卷相結合。學生的課程成績評定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個部分構成。平時成績含作業、背唱、提問、實踐活動、口頭分析、寫作小論文等;期末成績含閉卷或開卷考試中的筆試、口試成績等。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各按50%計算,兩項相加之和為課程學期學習成績。

48 《外國民族音樂》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一、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

《外國民族音樂》是近現代得以發展的一門以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尤其是傳統音樂)為教學內容的新興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該課程在形成音樂的世界文化視野,培養尊重多元文化觀念,提高人文修養等方面,體現出獨特的價值。在實施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音樂教師的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課程目標

1.獲得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音樂的主要體裁、形式、樂器、樂曲和音樂形態特征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獲得有關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傳統、音樂文化觀念以及音樂的形成與發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跨文化音樂比較研究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以此來分析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及其特點。

2.在比較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分析和鑒賞能力。在初步的演唱演奏實踐活動中,使學生感受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音樂的代表性樂器、樂曲的演唱、演奏的基本技能。

3.通過對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多種多樣音樂風格和豐富的音樂表現手法的了解,激發學生探究音樂文化奧秘的志趣,主動地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和發展探索精神、創新意識,促進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4.理解音樂與人、自然、社會、歷史、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理解音樂在文化整體中的意義以及各民族音樂的共性與特性。擴展學生的全球文化視野,樹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樂文化的觀念,培養學生參與國際音樂文化交流的能力。

5.在教師的教學示范中,使學生獲得有關《外國民族音樂》課程教學的經驗和體驗,養成關注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習慣,逐步掌握中小學有關外國民族音樂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

二、課程內容與教學

(一)課程內容

1.課程內容選編的基本原則

49 (1)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課程內容要有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所選音樂成品要有較高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2)廣泛性與典型性相統一。盡可能廣泛選取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音樂體裁、形式、樂器及其曲目,開拓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從教學時數的實際情況出發,注重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精品,以求在有限時間內達到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

(3)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以有利于音樂審美實踐為出發點,鑒賞曲目和演唱演奏曲目的選擇,要為取得直接經驗和藝術感受提供精品實例,把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結合起來,總結歸納各地區、各民族音樂的審美特征和藝術特點。

(4)突出音樂教師教育專業的特點。在保持學科知識系統性的同時,注重師范性和實用性,精選在中小學音樂教學、社會音樂活動中應用價值高、指導意義強的理論、知識和曲目。

2.課程基本內容 (1)世界民族及其音樂 • 民族與民族文化、民族音樂 • 世界民族概況 • 文化脈絡中的音樂 • 世界民族音樂的文化區劃 • 多元文化與世界民族音樂教育

(2)東亞音樂:日本、朝鮮半島、蒙古的音樂

(3)東南亞音樂: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的音樂

(4)南亞音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等國的音樂

(5)西亞北非音樂:阿富汗、伊朗、土耳其、阿拉伯各國、中亞、北非各國的音樂

(6)黑人非洲音樂:東非、西非、南非、中非各國的音樂

50 (7)歐洲音樂:歐洲各國的音樂

(8)北美音樂:因紐特人、印第安人和在美國、加拿大的歐洲、非洲移民音樂

(9)拉丁美洲音樂:拉丁美洲各國的音樂

(10)大洋洲音樂: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三大群島的傳統音樂

在以上各教學單元中,主要講授產生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音樂的自然、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各地區、各民族音樂的主要體裁、形式、樂器、曲目,總結歸納各音樂文化區傳統音樂的審美特征和藝術特點。

(二)課程教學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音像資料的視聽入手,再作理論概括,使音像視聽與理論講授有機結合,以促進學生感性、理性認識的深化。要求學生背唱一定數量的外國民歌,并分析其音樂特點。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某些地區、國家、民族的樂隊,讓學生在演奏實踐中進一步體會其音樂特點。

2.知識掌握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相結合。在關注學生學習和掌握外國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重視將知識的掌握與激發學習興趣、形成正確的態度和音樂審美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以培養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觀念。

3.音樂與文化相結合。在對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音樂的分析過程中,貫穿“文化中的音樂”和“音樂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樂在文化整體中的位臵和意義。

4.音樂審美與創造性思維成長相促進。在對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音樂的鑒賞、演奏、演唱、即興創作等學習活動中,探究音樂文化奧秘,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5.學科知識的傳授與基礎教育教學方法的啟迪相結合。在外國民族音樂課程的教學中,既要關注本學科知識理論體系的傳授,又要關注基礎教育中的外國民族音樂的教學內容和學校音樂課程改革發展的實際,注意將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貫穿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為學生從事基礎教育的音樂課程改革奠定基礎。

6.充分發揮所在城市、社區具有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音樂專長人士的作用, 51 邀請他們來校舉辦專題講座,或傳授特色樂器演奏技巧;邀請國內外專家講學或舉辦外國民族音樂專題講座;發揮師生中有某一地區、民族音樂專長者的作用,約請他們擔任教學指導、輔導工作。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學時、學分

本課程總學時為54學時。學生修習完本課程全部內容,成績合格,可獲3學分。教師課外輔導、學生課外賞析和藝術實踐學時與授課學時按1:1計算。

(二)教學基本條件 1.教師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和較高的專業素質,一般應具備講師以上職稱或本專業碩士以上學位。提倡教師職前、在職的專業進修與培訓。

2.教學設備

(1)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

(2)配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像資料;圖書、期刊(含紙質和電子等);教學課件、網絡資源等。

(3)根據藝術實踐教學的需要和學校條件,配備一定數量的外國民族樂器,提供演奏場所。

(三)課程評價

1.注重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理論知識評價與音樂審美感受能力評價有機結合。理論知識評價可采取分析作品、寫作小論文等方式;音樂審美感受能力評價可采取視聽分辨、背唱、演奏、課堂討論等方式。

2.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習過程與學習態度的考察,促進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形成性評價的主要方式是課堂問答、討論和課外視聽感受,藝術實踐;終結性評價的主要方式是階段性考查、期終考試。

3.教師與學生的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學生可以從學習過程、學生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縱向比較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從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師生之間可就以上各方面開展互評及他評。

4.考試形式可采用如下幾種:筆試、口試以及筆試和口試相結合;開卷、閉卷以及開卷與閉卷相結合。學生的課程成績評定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個52 部分構成。平時成績含作業、背唱、提問、實踐活動、口頭分析、寫作小論文等;期末成績含閉卷或開卷考試中的筆試、口試成績等。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各按50%計算,兩項相加之和為課程學期學習成績。

上一篇:專業能力下一篇:汽車專業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