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哲學方法論論文范文

2023-03-24

哲學方法論論文范文第1篇

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世紀之交卻又一次遭遇了大規模理論圍攻,后現代主義和后馬克思主義聯合新自由主義和新實證主義共同圍剿辯證法,圍剿的理由是:辯證法不但在當代的政治實踐導致了災難性的后果,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陷入危機的主要原因。為了回應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面臨的當代挑戰,英美馬克思主義者發起了聲勢浩大的辯證法后現代保衛戰,詹姆遜和巴斯卡為捍衛辯證法當代價值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

20世紀末,面對“突如其來的歷史劇變”,后馬克思主義認同了“馬克思主義危機論”,并且認為辯證法是導致馬克思主義陷入危機主要原因,這是后馬克思主義解構辯證法的社會歷史背景。后馬克思主義認為,雖然20世紀是馬克思主義的時代,但是隨著柏林墻的倒塌,蘇東社會主義的解體,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已經終結,隨著后工業社會和后資本主義社會理論的擴散,后馬克思主義宣布:21世紀是后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為了回應后馬克思主義的挑戰,世紀之交,英美馬克思主義學者掀起了一場捍衛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保衛戰,反對后馬克思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對辯證法的否定與拋棄,旗幟鮮明地批判“馬克思主義終結論”,多角度地闡釋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當代價值。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學術影響的研究辯證法的著作先后問世,美國的《科學與社會》雜志于1998年推出了題為《辯證法的新前沿》的研究???;2007年《新世紀的辯證法》在美國出版,2008年巴斯卡的《辯證法:自由的脈搏》再版,2009年詹姆遜推出了反思辯證法的巨著《辯證法的多維性》。因此,美國著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專家奧爾曼指出:“辯證法的研究成為當代英美馬克思主義研究中最有活力和爭論最激烈的領域之一?!?/p>

英美左翼學者反思辯證法當代價值的原因

英美左翼學者反思辯證法的當代價值,主要是為了回應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面臨的當代挑戰:后馬克思主義聯合新自由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在理論陣地上圍剿馬克思主義,攻擊辯證法,把辯證法說成是神話,是“全知全能的神秘方法”。這些思潮雖然哲學立場不同,政治主張各異,但是卻具有共同的理論主張,一致認定辯證法在當代的政治實踐導致了災難性的后果,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陷入危機的重要原因。

新實證主義對辯證法的拋棄。奧爾曼指出,辯證法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受到各種各樣的圍攻與批判,“不僅有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敵人,而且有對兩者都友好的學者”。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就屬于后者,對辯證法存有偏見,不可思議地加入了抵制辯證法的陣營。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主要成員埃爾斯特認為,為了復興馬克思主義,應該毫無保留地把辯證法從馬克思的理論中徹底清除出去。他說,“在許多場合,馬克思都把‘辯證方法’當作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主要方法?!辈⑶野堰@種方法看作是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但是“在科學實踐中辯證法導致了災難性的后果”,“馬克思和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許多失誤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這種使人誤入歧途的框架”。①羅默也認為,辯證法是為懶惰的目的論做辯護。埃爾斯特尤其反對矛盾概念,他說黑格爾的矛盾概念是引起混亂的源頭,埃爾斯特甚至認為,馬克思的成就同馬克思的社會矛盾理論沒有關系,相反,馬克思在社會研究中,不用辯證法,就有深刻洞見,一用辯證法就會出現矛盾與混亂。

馬克思認為如果現象與本質一致,科學研究就是多余的?!巴高^現象看本質”是馬克思常用的辯證分析方法,埃爾斯特卻認為馬克思的這種分析方法是錯誤的,應該徹底放棄,因為“這是一種糟糕的黑格爾主義”。②“埃爾斯特著作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對辯證法的粗暴否定?!雹郯査固貙︸R克思的批判已經超出了理解的范圍,完全是一種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埃爾斯特對體系辯證法理論的敵視,導致了他對馬克思的誤解?!雹芄P者非常贊同史密斯的看法,在辯證法問題上,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存在著嚴重的理論盲視。

新自由主義對辯證法的抵制。新自由主義對辯證法圍剿的積極性超過了后現代主義,福山是圍攻辯證法的主要干將之一,他提出的“歷史終結論”在“意識形態的貨架上被搶購一空”。(德里達)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其實是“馬克思主義終結論”的翻版。福山所謂歷史的終結就是主張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競爭史的終結,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是當代世界的唯一選擇,除了資本主義,人們別無選擇,馬克思的辯證否定觀完全被拋棄。福山這種新自由主義方法論與世界觀的實質是宣布:資本主義“沒有缺失、沒有不完善、沒有匱乏、沒有錯誤、沒有否定、沒有矛盾、沒有二分、沒有分裂,它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雹莞I降臍v史終結論把資本主義社會理論化為一個“美好的世界”,資本主義的所有否定因素都被排除,歷史終結論變成否定社會主義、肯定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福山試圖通過刪除歷史概念,把歷史辯證法一勞永逸地刪除掉。

后現代主義對辯證法的否定。后現代主義圍剿辯證法是從否定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入手的,因為辯證法是一種現代性的思維規劃(杰姆遜),“大多數后現代理論家斷然拒絕了辯證法和總體性的宏觀理論。他們強調差異性、片段性、多元性和異質性,傾向于把理性、總體性、共識、社會關系等范疇視為本質上是壓迫性的,并且予以拒斥”。⑥后現代主義流派繁多,話語異質多元,構成成分復雜,但英國學者巴斯卡認為后現代主義的鮮明特征是反對現代性哲學話語中抽象的普遍性邏輯,因為,現代哲學把一切都統一于一個抽象的普遍性之內。

后現代主義認為,辯證法哲學話語中的“抽象的普遍性”成為新的壓迫性根源,壓制話語的多元性與差異性,辯證法與普遍性哲學密切相關,黑格爾與馬克思的辯證法,就是不斷排除差異,追求抽象普遍性的哲學方法。

后現代主義強調,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哲學話語根本錯誤是忽視差異性與特殊性,以工人階級概念為例,只要你是工人階級的一員,無論你是白人還是黑人,男性還是女性,從事什么職業,都沒有關系,都不會影響你是工人階級隊伍中的一員,不會影響你對工人階級的認同。從這一角度看,后現代主義是通過呼吁重視差異、多元和特殊性,解構馬克思辯證法中存在的“普遍性”邏輯。

后馬克思主義對辯證法的解構。后馬克思主義認為當代世界的深刻轉型使馬克思主義陷入了危機,陷入危機的根本原因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主義渴望。拉克勞和墨菲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主義主要表現為:在社會領域中的總體性社會觀;在政治領域中的普遍性主體觀;在歷史領域的客觀性歷史規律觀。其中歷史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主義”的集中體現,拉克勞和墨菲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已經徹底終結,包括辯證法在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全部過時,現在西方左派的唯一選擇是后馬克思主義。

后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解構首先是從辯證法入手的,例如,德勒茲說,“我最憎恨的莫過于黑格爾主義和辯證法?!雹叩吕掌澱J為,辯證法是一種總體化、還原主義的思維方式。辯證法是一種對差異本身的永久誤解,一種被混亂所顛倒的系譜學,辯證法迷失于科學抽象之中,深陷于同一性邏輯的泥潭。辯證法聲稱現象是從對立兩級建構,但這是一種神學觀點?!斑@種觀點中,差異總是從屬于一個潛在的統一體,矛盾的各方總是在尋找一種更高級別的綜合,運動最終將導致靜止與死亡?!雹?/p>

拉克勞宣布,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從偶然性中發現歷史必然性的本質特征;相反,后馬克思主義是從必然性中揭示歷史的偶然性特征。在方法論上,后馬克思主義應該用話語理論的邏輯置換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邏輯,也就是用偶然性邏輯取代必然性邏輯,用差異性取代普遍性,用建構性取代客觀性。拉克勞主張非辯證的否定性,“這種否定性顯示了所有客觀性的偶然性特征。否定性是構成性的,不能通過揚棄來獲得,并且不能被辯證化”。⑨

批判實在論對否定辯證法思潮的批判

為了捍衛辯證法的當代價值,批判實在論學派創始人巴斯卡致力于辯證法的重建,1993年巴斯卡出版了產生巨大影響的《辯證法:自由的脈搏》一書,對各種否定辯證法思潮進行批判。

第一,回應埃爾斯特對辯證法的當代挑戰。巴斯卡通過哲學本體論批判捍衛辯證法,回應分析學派馬克思主義對辯證法的否定,他認為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屬于新實證主義,新實證主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方法論個人主義,巴斯卡對新實證主義的方法論進行了系統批判。

巴斯卡從辯證實在論的基本立場出發,指認埃爾斯特方法論錯誤是“認識論謬誤”。方法論個人主義的主要問題是把對社會結構性質的研究還原為個人的活動、信念、目標等。根據巴斯卡的立場,方法論個人主義就是典型的“否定本體論”,把客觀性的社會結構、機制、規律還原為個人的信念與活動。批判實在論認為不能把關于社會的研究還原為個人的研究,社會客觀性結構與主體能動性屬于不同的范疇,社會科學主要研究社會關系而不是個人活動。巴斯卡說,“社會科學關注的不是群體或者群體中個人的行為,而是關注個人之間、群體之間持久性的關系,這些關系間的關系,這些關系與自然的關系,還有這些關系生成的關系?!雹舛椒ㄕ搨€人主義卻錯誤主張,所有的社會現象,特別是社會結構的作用,應該通過個人的決定等方面來解釋。

埃爾斯特方法論個人主義割裂了能動性與社會結構的辯證關系,用主體能動性取代了社會客觀性。

第二,對福山歷史終結論的批判。巴斯卡認為,福山“歷史終結論”的錯誤是“本體單價論”,本體單價論是巴斯卡提出的新概念,這一哲學新概念主要是批判對現實世界進行單方面的肯定性解釋。

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的哲學錯誤是對資本主義肯定的理解中排除了對其否定性的理解,排除了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理解。由于資本主義沒有了對立面,消除了否定性,因此,資本主義進入一個后歷史時代,這是一個溫馨美好的世界。福山的這個“美好的世界”是一個別無選擇的世界,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世界。因為歷史已經終結,如何去改變歷史呢?巴斯卡認為這種排除變化、否定與矛盾的話語,是對辯證法傳統的徹底否定與放棄,是一種為資本主義現實辯護的意識形態。德里達也指出,福山這樣做是想遮蔽馬克思辯證法的批判精神,阻止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掩蓋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與問題。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是想通過所謂的資本主義的勝利說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錯誤的。德里達一針見血指出,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是在想象與事件之間?;ㄕ?,“隱瞞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而且還擺出一副諷刺的姿態”,{11}慶祝勝利其實只是為了掩蓋失敗。

筆者認為巴斯卡對福山的批判與德里達對福山的批判一樣有分量,對于我們探索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當代價值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三,對后現代主義否定辯證法的批判。后現代主義否定辯證法路徑,是通過用差異性來否定普遍性,用多元性否定總體性,用偶然性否定必然性。這些錯誤導致后現代主義陷入了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的泥潭,因為,后現代主義“在倒掉抽象普遍性的洗澡水時,把統一性、普遍性的嬰兒也一同倒掉了”。{12}

巴斯卡認為,后現代主義在反對普遍性的同時,自身卻被普遍化了,后現代主義成為當今世界一種重要的世界觀,也是全球化時代流行的意識形態?!昂蟋F代主義是一種異化、碎片、分裂的意識形態,它是當代世界普遍的意識形態?!眥13}巴斯卡通過對現代性哲學話語的“重要修正”,回應后現代主義的挑戰,他認為后現代主義修正現代性哲學話語并不成功,問題出在反對辯證法方面。正確途徑是應該用“辯證的普遍性”代替“抽象的普遍性”,“辯證的普遍性意味著每一個一般都是具體的個別,每一個具體個別的存在,都能夠被辯證法普遍化?!眥14}辯證法的普遍性是尊重差異與包容多元的普遍性。

可見,巴斯卡對后現代主義持鮮明的批判態度,把后現代主義看作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巴斯卡強調后現代主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認識論上的相對主義,語言中心主義,本體論問題上反實在論立場、價值判斷上的非理性主義。

第四,對后馬克思主義否定辯證法的批判。巴斯卡對后馬克思主義否定辯證法進行了堅決的批判,并且于1998年親赴埃塞克斯大學與拉克勞進行面對面的哲學交鋒。巴斯卡指出,后馬克思主義的話語理論最嚴重的問題是“認識論謬誤”,否定了本體論,把存在還原為知識,把關于社會的話語等同于社會。批判實在論認為,實在并不依賴于話語而存在,實在優先于話語,全球變暖的事實先于關于全球變暖的話語,拉克勞主張“實在是話語的建構”的觀點是對本體論的否定。拉克勞的“話語之外無有意義之物”,其實是德里達“文本之外無一物”的翻版,話語理論把“改變世界轉變為改變我們對世界的描述”。{15}

因此,后馬克思主義的話語理論是在哲學上取消了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區別,在方法論上完全拋棄了辯證法。巴斯卡明確主張,后現代主義與后馬克思主義否定辯證法的哲學立場,其實質是陷入后現代唯心主義的泥潭;新自由主義與新實證主義在辯證法問題成為后現代的形而上學俘虜。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當代價值的三個維度

在巴斯卡對否定辯證法思潮進行批判的同時,詹姆遜對辯證法的當代價值展開新的思考。當代世界面臨著的嚴重挑戰,在后現代與全球化條件下,經濟危機、生態危機與道德危機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前途與命運。市場價值的普遍化,霸權意識形態的不容質疑性,消解了歷史批判意識,在差異、多元與偶然理論擁護下資本主義被普遍化。重建馬克思主義歷史批判敘事與解放新規劃是辯證法的新使命。詹姆遜指出,作為一個有待實現、尚未完成的現代性理論規劃,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仍然在三個方面富有生命力:{16}

其一,重建意識形態批判。辯證法理論需要回應當代世界的多元化和主體身份多重化趨勢的挑戰,意識形態的原初意義就是主體對自己處境的反思?,F代哲學面臨著的新任務,就是尋找走出受傳統束縛的反思之路,轉變觀察時代的思維方式。詹姆遜認為,這種自我意識的反思方法,就是黑格爾所說的辯證法。今天,面對新自由主義價值觀流行,面對資本瘋狂掠奪全球財富,貧富差別迅速加大,詹姆遜說,“令人吃驚的是,對如此令人吃驚的現象,人們不在吃驚?!眥17}因此,關注現實,重建意識形態批判向度是辯證法的當代價值之所在。重建意識形態批判,更新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論,也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新使命。

詹姆遜指出面對新自由主義價值觀的流行,意識形態問題并沒有消失,而是發生了轉型,呈現出許多新變化與新特點,以新的形式出現,市場價值觀與消費主義就是兩種主導性的意識形態,這是以前沒有的現象。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化,商品作為意識形態被普遍化,這些趨勢逐漸演變為晚期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今天,后現代主義認為普遍性的主體已經解體,后馬克思主義者拉克勞宣布用主體立場代替主體概念。主體立場的多樣性是對當代世界多元化的回應,也是對自我反思方式的挑戰。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導致傳統意識形態批判概念失去針對性,面對新情況與新變化,需要新的辯證法話語與新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

其二,歷史重大變遷的批判性解釋。歷史辯證法不是一種哲學立場,而是貫穿于歷史敘事中的一種批判性運思,通過對歷史矛盾運動的分析,對歷史的重大變遷進行批判性解釋,揭示歷史隱藏的必然性。馬克思說資產階級哲學是在從特殊到一般的轉型過程中興起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從一般到具體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詹姆遜認為,馬克思對他的辯證法的產生條件的解釋,對理解馬克思視域中的辯證法非常重要,但是,什么是馬克思說的“具體”呢?既不是一般,又不是普遍性的抽象。詹姆遜認為,現在還找不到一個滿意的概念來描述馬克思的“具體”范疇的內涵。其實,具體范疇是馬克思對現代性批判的成果,馬克思用具體的普遍性取代了現代主義的抽象普遍性?!皻v史辯證法可以使我們以新的更加復雜的方式考察與把握歷史變遷”,{18}提供歷史變遷的圖畫,并且能夠作出解釋。

其三,把握當代世界深刻的矛盾性。詹姆遜認為矛盾范疇仍然是辯證法的核心,黑格爾、馬克思、德里達、布洛赫都是矛盾中心觀辯證法的代表人物。當代世界鮮明特征就是以深刻矛盾性困擾全人類,當代思想與理論的多元化趨勢,導致當代思想與理論充滿沖突與矛盾,這是對當代世界充滿深刻沖突與矛盾的反映。盧卡奇說辯證法與歷史觀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辯證法推動著社會制度的總體性轉變,把握歷史變遷過程中具有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與沖突,是歷史辯證法的深層邏輯。詹姆遜認為,把握當代世界矛盾與沖突的不可調和性,“總體化”、“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原理仍然有效,辯證法仍然是在實踐中發現矛盾與改變世界的最有效的方法。

詹姆遜指出,在意識形態終結論的掩護下,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客觀趨勢”的話語,成為貧富差別加大與富人持有巨額財富的辯護詞。當代世界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哲學問題,而是需要解決的深刻的時代危機與進步與倒退的矛盾沖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借助馬克思主義辯證理論的新審視。

英美左翼學者反思辯證法當代價值的啟示意義

英美左翼學者對辯證法當代價值的新反思主要是為了回答三個問題:

什么是辯證法?詹姆遜2009推出新著《辯證法的多維性》,在這部近600多頁的巨著中,他首先考察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表現出的三種形態,詹姆遜稱其為“辯證法的三個名字”。{19}一是作為哲學體系的辯證法;二是作為思維方式的辯證法;三是作為辯證關系的辯證法。詹姆遜贊同對辯證法的第二種解釋,認為第一種解釋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等同于辯證法,第三種解釋是把各種辯證關系混同于辯證法,無法掌握辯證法的統一性。他明確指出辯證法的研究仍然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中心,但是要理解辯證法的本質特征必須從歷史敘事學的角度進行思考。

在辯證法性質的界定上,詹姆遜根據當代哲學理論的新發展,提出辨證的思維方式是現代性的產物,辯證法具有面向未來的新使命。辯證法既不是關于過去事物的產物,也不是哲學史中的某一章節,而是對尚未實現的未來的思考,是對未來歷史趨勢的闡釋。

詹姆遜認為,最好是把思維形式的展開看作是一定歷史階段生產方式的展開,辯證法和生產方式具有密切關系,根據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辯證法的秘密就應該在一定生產方式的歷史發展中去尋找,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產物,而馬克思的辯證法則是資本主義勞動力被普遍商品化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是否需要辯證法?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是馬克思主義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后馬克思主義拋棄了辯證法也就是拋棄了馬克思主義;英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中的一系列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新發展,是對后馬克思主義否定辯證法當代價值的有力回應;在全球化背景下,批判地解讀現代與后現代、普遍與特殊、多元與一元等重要理論問題爭論,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分析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辯證法仍然是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為了更有效地研究當代世界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需要推動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向著更廣泛的學術領域延伸;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是把哲學與當代解放規劃聯系起來的橋梁。

捍衛辯證法的當代價值有何意義?回應后馬克思主義對辯證法的解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后馬克思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在政治上存在共謀關系,新自由主義企圖在全球化進程中,把世界納入不受任何控制的資本擴張軌道,但是,不受控制的資本擴張是非理性的。然而,當人們尋求批判新自由主義對人類前途的危害時,后馬克思主義卻在論證馬克思主義批判的武器在后現代已經失靈。伴隨著后馬克思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當前一部分青年受到了影響,被后馬克思主義的新概念所吸引,認為后馬克思主義“說的有道理”,因此,迫切需要糾正青年人對后馬克思主義的誤認,幫助他們對后馬克思主義的性質作出正確判斷。英美馬克思主義對辯證法的辯護,對后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有助于為國內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提供理論借鑒,對我們闡釋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作者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當代價值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0BZX004)

注釋

①②[美]埃爾斯特:《理解馬克思》,何懷遠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123頁。

③ [加]羅伯特·韋爾,凱·尼爾森編:《分析馬克思主義新論》,魯克儉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頁。

④Tony Smith: Dialectical Social Theory and Its Critics: From Hegel to Analytical Marxism and Postmodernis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p108.

⑤Roy Bhaskar:Reflections on meta-reality,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2002,p123.

⑥⑦⑧[美]貝斯特,凱爾納:《后現代理論:批判性質疑》,張志斌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105、106頁。

⑨Ernesto Laclau:New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of Our Time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0,p26.

⑩Roy Bhaskar: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 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the Contemporary Human Scienc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p29.

{11}[法]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何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98頁。

{12}{13}{14}Roy Bhaskar: Reflections on meta-reality,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 2002, p121、p43、p47.

{15}Jonathan Joseph: Hegemony: A Realist Analysi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2, p108.

{16}{17}Fredric Jameson: Valences of the Dialectic,London: Verso, 2009,pp279-290、p285.

{18}Fredric Jameson: “Persistencies of Dialectics:Three Sites” , in Dialectics: The New Frontier, Science & Society, Volume 62,No.3,Fall,1998, p368.

{19}Fredric Jameson: Valences of the Dialectic, London: Verso, 2009, pp4-70.

哲學方法論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蒙古族的傳統醫學又稱蒙醫學,培育合格的蒙醫藥人才是蒙醫教育的目標。合格的蒙醫人才不僅包含專業素養,也包含思想政治的認知。因此,如何對蒙醫專業學生進行符合民族特點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是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注的焦點。本文從蒙醫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出發,探討蒙醫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徑,為蒙醫教育的發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蒙醫文化;醫學道德;精神價值

蒙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蒙古民族優秀的物質文化成果。傳承蒙醫學是蒙醫教育的重中之重。蒙醫學發展的重要方面是蒙醫學人才的發展。所以,作為高等教育的蒙醫學教育必須全方位開展,不僅重視醫學學科的進步,也要重視蒙醫學生的培養。合格的蒙醫藥人才是傳承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發展民族醫藥事業的最好途徑。

合格的蒙醫人才不僅包含專業素養培育,也包含思想道德認知的進步。所以,關注蒙古族醫學生的思想狀況、道德觀念、價值認知和心理成長應是教育工作的重心。作為以蒙古族醫學生為對象的思政教育必須從蒙醫學生的特殊性出發,積極探索符合蒙古族醫學生思政教育實際的獨特路徑。

一、蒙醫專業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特點

(一)強烈的民族性、文化性

思政教育是對人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蒙古族醫學生的思政教育離不開蒙古族醫學生的民族特點。蒙古族醫學生長期生活在民族地區,其家庭教育及以往的學校教育主要是在民族教育的環境下完成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是蒙古族醫學生最突出的特點。蒙醫藥學蘊含深厚的蒙醫文化,在蒙醫歷史的傳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蒙醫文化以蒙醫傳統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民俗禁忌、心理指向等形式展現。優秀的蒙古族文化傳統造就了特有的蒙古族民族心理。大學階段的思政教育必須充分尊重其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特點。

從文化認同的角度而言,蒙古族醫學生存在著“文化適應”的問題。思政教育要鼓勵蒙古族醫學生認識城市文化,以便他們在大學生活中遭遇城市文化時能夠減少壓力。

對蒙古族醫學生而言,文化自覺的意識和能力直接決定其文化價值觀念的養成。文化自覺是主體人對多樣性文明的理性認知態度,體現了文化的融合意識、接受意識。思政工作者要鼓勵學生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培養他們在新文化環境下的接受意識,并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調節和適應。

(二)專業特性

思政教育不是獨立存在的,思政教育要充分考察專業學習的特點。不同的專業學習有其特殊的專業思維模式。對蒙醫專業學生而言,專業性尤為突出。蒙醫學講求整體、宏觀地看待生命機體,強調人與自然的聯系。整體性是蒙醫施治的基本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共通性給思政教育提供了思想前提。

再比如辨證施治的理論,辯證的思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認知方式。蒙醫的治療方式和藥物運用崇尚天然、綠色,這也和我們當下的消費觀念和價值觀念一致。蒙醫學的許多治療方法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工具??梢?,蒙醫學的實踐性非常強,思政教育也應該從實踐出發,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總結以上認識,思政教育不僅具有本身的特點,也立足蒙醫專業的特殊性,在兩者的共性中找到提高蒙醫專業思政教育效果的現實路徑。

(三)醫學道德的特點

蒙醫學是醫學的一種形式。蒙醫學符合醫學道德的基本要求。思政教育和醫學道德教育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蒙醫專業的思政教育又具有蒙古族醫學歷史的特點。思政教育首先要把握好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尺度,從醫者仁術的角度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立足點,從求真求善的角度建立共同的價值觀。

二、改進蒙醫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一)引導蒙醫專業大學生適應新的文化環境

蒙醫專業的思政教育首先具有蒙古民族的特點,受到蒙古民族文化的影響,思政教育首先要考慮蒙古族文化的適應性,同時注重蒙古族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化。

從學生心理的角度建立蒙古族文化意識和馬克思主義觀點的聯系。拉近思政教育和同學認知的距離。

從關心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蒙古族同學進入大學后面臨著漢語語言能力不高、溝通能力差的問題,學習壓力加大,所以要把解決學生的生活問題與思想問題放在一起。

充分了解蒙古民族文化,拉近與蒙古族學生的心理距離。蒙古族學生普遍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來到大學之后,他們對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地位更為敏感,民族文化恰是開啟他們心靈的鑰匙。思政工作者要通過民族文化建立與蒙古族同學的心理橋梁,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讓學生接納與信賴,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蒙古族的文化形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有的精神氣質與漢文化一起相互融合、影響而又各自獨立,形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蒙古族民俗文化中有很多極富教育意義的民諺、民歌、民間故事、傳說等,對蒙古族學生影響深遠,思政工作者可以有針對性地選取典型的民俗文化,進行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通過這樣的方式,蒙古族學生才容易接受,現實中更容易踐行。

(二)充分發揮蒙醫學的精神價值

蒙醫不僅是蒙古族的物質資源,也是蒙古族的重要精神財富。蒙醫學對醫學的卓越貢獻增強了蒙醫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獨特的民族心理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尊重其民族觀念,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而培養蒙古族大學生的大局觀、全局意識。再者,充分利用蒙醫學生對蒙醫學繁榮的自豪感和榮譽感,積極引導學生獻身蒙醫研究,繁榮民族醫學,從而積極為社會做貢獻。

三、轉變醫療理念

在現代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新形勢下,新型醫學模式對蒙醫專業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國一位資深醫學教育家指出:醫學模式已開始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新的醫學模式的轉變使一些新型的醫學學科產生,諸如社會醫學、行為醫學、醫學心理學等。新型醫學學科的產生使醫學的服務對象、手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單一的診治轉變為預防、診療、康復、保健四位一體。順應這一變化,合格的醫生應該是既醫病又醫人。為了適應這一新的醫學模式,蒙醫專業學生除了要廣泛學習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學習哲學、法學、藝術、社會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知識,以便今后更好地履行神圣職責?,F代的蒙醫教育要適應這種醫學模式的轉變,多方面、多渠道灌輸各種知識,培養出適應現代醫學技術手段和醫學理念的合格人才。在這樣的形勢下,大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大學階段是學生接受新理念、新手段的黃金時期。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拓展思路,接受新技術、新理念。例如,利用校園論壇、講座、心理咨詢、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形式。

總之,蒙醫專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極具特殊性的教育形態,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思政教育的基本技能,還應該采用多方式的教育教學模式以達到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J]. 學術研究, 2003,(7).

[2] 張坤,趙正橋.淺論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福建高等教育,2010,(4) .

[3] 李永寧.論多元文化教育與民族團結、民族地區發展之關系[J].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5).

[4] 大禹.新時期民族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與探討[J].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2).

[5] 哈力娜,和紅燕. 從心理適應角度探析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管理[J]. 新西部,2008,( 8).

[6] 王淑慧. 高校青年輔導員如何勝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 時代教育. 2016,(7).

[7] 史亞麗.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經濟視角. 2011,(12).

[8] 魏廣東,蒲俊霖. 淺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發展需要完成的幾個任務[J]. 中國電力教育,2007,(S2).

[9] 李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理論思考[J].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3,(2).

[10] 李玉杰,陳坪.淺談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徑[J]. 雞西大學學報, 2001,(1).

[11] 趙硯.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 學園. 2013,(16).

[12] 黃榮峰. 做好農村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 吉林教育. 2010,(13).

[13] 袁力,周鑫,張敬軍. 我國高校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發展中的問題探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5).

哲學方法論論文范文第3篇

方法論一詞由近代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始創。方法論的定義是一個爭議頗多的問題, 不同的人可能對方法論有著不同的理解。

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馬克盧普 (Machlup) 認為, “方法論是對指導任何知識領域的研究者的原則之研究, 特別是任何更為高級的知識分支 (科學) 在決定是否接受或拒絕某一命題作為系統知識體系或者其自身學科 (科學) 的一部分的原則。”[1]學者張俊山認為, 經濟學方法論就是要從人們一般的認識規律和經濟活動特征的結合上, 探討人們怎樣獲取經濟知識, 怎樣將這些知識構建為理論以及理論的結構與發展方式等規律。經濟學家謝拉.C.道 (Dow, Sheila C.) 認為, “方法論涉及的是經濟學中的基礎性問題, 是經濟學原理的‘平臺’。它對于探討這個‘平臺’的作用、意義及構成要素, 它提供了一個范式, 我們可以運用這個范式探討現代經濟學中一系列重要的論題, 諸如, 經濟學何去何從, 經濟學的局限性, 經濟學闡釋的可能性, 經濟學可否呈現多樣性, 經濟學是否正朝著結構主義的方向演變等等。”[2]可見, 方法論的含義各有不同, 是見仁見智的事。

二 經濟學方法論的科學哲學化

(一) 哲學家們對經濟學及其方法論的介入與研究

科學哲學是從哲學角度考察科學的一門學科。它以科學活動科學理論為研究對象, 探討科學的本質、科學知識的獲得和檢驗、科學的邏輯結構等有關科學認識論和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問題。人們可以在先哲蘇格拉底 (Pre-Socratic) 那里找到對科學哲學主要議題的討論, 但作為一個得到公認的學科, 科學哲學是最近兩個世紀才逐漸出現的, 惠威爾的《歸納科學的哲學》 (1847) 可以說是第一本專門的科學哲學的著作?,F代科學哲學的早期巨子是休謨、康德、穆勒和惠威爾, 到了19世紀末葉, 才開始有了大量的科學哲學的專門論著, 作者多是科學家和科學史專家, 如馬赫、迪昂、彭加勒。20世紀以來, 科學哲學已成為一個研究和爭論都很活躍的領域。

一直以來, 科學哲學家們也十分關注著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許多其他領域的問題。比如哲學家們就感覺到更有需要了解經濟學, 了解它是怎樣的一門專業學科, 了解它所宣稱的那一套在何種意義上可信。當代科學哲學家們對于科學哲學已經得到的那些“智慧”的懷疑增長了。他們相信, 為了研究“科學研究應該如何進行”, 需要關注“科學研究實際是如何進行的”。因此, 科學哲學家們對于科學史以及當代科學的發展狀況進行了超越前人的、更加系統和細致的研究。雖然此類研究多集中于自然科學方面, 但對于經濟學的關注也在增加, 因為對于哲學家而言經濟學實際上是一門很有趣的科學。洛克、休謨、斯密、穆勒、凱恩斯等學者既是哲學家又是經濟學家, 他們都有著很深厚的哲學功底, 但是都對經濟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洛克是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之一。他認為, 理性與科學精神是一種基本的價值判斷, 也是一種方法論的態度, 人的天性善良, 國家應該支持人的基本權利。在《剩余價值學說史》中, 馬克思明確指出, 洛克哲學成了以后整個英國政治經濟學一切觀念的基礎。休謨亦是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之一, 如同后來的哈耶克教授一樣, 他也是個能在廣闊的社會科學知識背景中分析經濟問題的大師, 在貨幣的數量、外貿公債、通貨膨脹、經濟演化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邏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孔德把經驗主義同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結合起來, 創立了一種新形式的經驗主義, 即實證主義哲學, 其代表作是《實證哲學教程》??椎峦瑫r主張用物理學的方法來建立經濟學體系, 并責備古典經濟學家采用了非科學的思辨的方法, 但是這一觀點遭到了穆勒的反對。穆勒與孔德同為實證主義的代表人物。穆勒認為, 自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刊行以后, 經濟學界再沒有出過一本同類型的綜合性論著, 特別是沒有一本對實際經濟活動有意義的著作。1848年, 穆勒的經濟學重要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應用》發表, 實現了他自己的宿愿。穆勒早期的文章“政治經濟學的定義及其恰當的研究方法” (1836) , 是經濟學方法論最早的討論之一, 直到今天, 它也是最出色的方法論探討之一。穆勒對經濟學研究方面的貢獻, 極大的體現了他對經濟學的興趣。第一個以專業哲學家身份參與元經濟學爭論的是內格爾, 他于1963年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了“經濟理論的危機”一文, 此時他的科學哲學名著《科學的結構》也剛剛問世。文中內格爾準確的把握了弗里德曼的工具論實質在于模型或解釋上, 并劃分了預測與解釋的界限。這里不難看出內格爾敏銳的科學哲學眼光。

據有關統計分析顯示, 美國《科學哲學》雜志和《英國科學哲學雜志》80-90年代的論文, 共有12篇經濟學哲學的專論, 除兩篇經濟學家的答辯外, 其余皆為科學哲學家的專業論文, 這些論文除了經濟學家討論過的經典主題外, 還特別從科學哲學和方法論角度討論了形而上學在經濟學研究中的作用, 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與物理等自然科學的區別、經濟學的理論結構、經濟學的數學化、用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檢驗科學哲學的理論等等。

(二) 經濟學家對科學哲學思想方法的運用

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 有關經濟學方法論的文獻十分有限。其中討論古典部分的是由西尼爾 (Senior, 1836) 、穆勒 (Mill, 1844) 、凱爾恩斯 (Cairnes, 1875) 、門格爾 (Menger, 1883/1963) 、凱恩斯 (Keynes, 1891) 、羅賓斯 (Robbins, 1932) 、哈奇森 (Hutchison, 1938) 、弗里德曼 (Friedman, 1953) 、庫普曼斯 (Koopmans, 1957) 、馬克盧普 (Machlup, 1963) 等人給出的, 這些作品多集中在關注經濟理論命題的地位、證實與理論的邏輯結構等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 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從1968年開始, 發表于《政治經濟史》雜志上的方法論文章逐漸增多, 但是直到1980年前后, 經濟學方法論的文獻才開始急劇增長。專攻經濟學方法論的學者開始大量出現, 如羅森伯格 (Rosenberg, 1976) 、司徒爾特 (Stewart, 1979) 、克蘭特 (Klant, 1979) 、豪斯曼 (Hausman, 1981) 、豪利斯 (Hollis) 和內爾 (Nell, 1975) 、博蘭德 (Boland, 1982) 、考德威爾 (Caldwell, 1982) , 作品多以關注演繹主義、證偽主義、歷史主義等思想方法為主。經濟學方法論家對經濟學方法論興趣的增長與所討論問題的性質的變化相聯系, 這一變化又與科學哲學的發展相一致。專門從事方法論研究的經濟學家撰寫的方法論文獻的數量迅速增長, 豪斯曼曾列舉出1984-1993年出版的50本有關方法論方面的重要論著, 而此前的1975-1983年只有19本。顯然, “經濟學方法論正在很快把自己建成一門經濟學的分支學科。”[3]

1.邏輯實證主義對經濟學方法論的影響

邏輯實證主義哲學及其前期起源是新古典學派經濟學方法論的哲學基礎。邏輯實證主義對新古典經濟學及其方法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實證主義影響經濟學的一個方面是關于理論構成對經濟學形式化的影響, 體現為數理經濟學的發展。邏輯實證主義關于科學結構理論公理化的要求引導著經濟學經濟理論結構形式化的過程。邏輯實證主義認為, 任何科學理論公理化要做兩件事, 一件是把該理論中的全部陳述安排成一個演繹系統, 該理論的“基”由公理組成。這樣, 該理論中的全部陳述都可以由公理通過演繹推理而導出。另一件是把理論中的全部概念安排成一個系統, 該系統的“基”由“基本概念”組成, 這些基本概念應當是人類直接經驗的反映或能解釋為物理操作。構成系統不僅要說明各類概念間的區別和聯系, 而且要指明從基本概念出發怎樣可以逐步導出所有其他概念。按照邏輯實證主義的歸納方法論和知識歸并原則, 整個科學理論體系就是一個嚴格有序的系統, 從簡單命題和原則到復雜的命題和原則, 甚至整個自然科學知識都是一個有機的、邏輯化的統一整體, 是一個公理化的安排。這種公理化方法被西方經濟學研究廣泛采用。馬歇爾1890年出版的以公理化結構來安排的《經濟學原理》是整個新古典學派思想觀點和方法的集大成和系統化, 也是新古典學派成熟化的根本標志。1947年薩繆爾森 (Samuels) 出版的《經濟分析基礎》一書遵循公理化要求, 以“經濟理論的操作意義”為副標題, 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全部理論和方法轉譯為一致的數學形式, 實現了最大化原理與一般均衡原理的綜合, 大大提高了經濟學一般分析方法的水平, 被看作數理經濟學史上以微積分為基礎的邊際主義時代終結。從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 主流經濟學發展的主要方向是一般均衡理論的形式化。這一時期阿羅 (Arrow.K) 、德布魯 (Debreu.G) 等人引進集合論和拓撲學方法建立的阿羅——德布魯 (Arrow-Debrcu) 模型嚴格證明了一般均衡理論, 實現了新古典微觀經濟的完全公理化。薩繆爾森、阿羅、德布魯由于對數理經濟學的上述貢獻而分別于1970、1972、1983年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②邏輯實證的“經驗證實原則”對經濟學可檢驗性的要求, 促使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實證化, 推進了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在邏輯實證主義看來, 實證原則是從理論外部來檢驗理論優劣和可接受性的標準, 科學的命題具有可證實性, 可以通過經驗檢驗鑒別真偽, 因而是有意義的。經濟學按照實證原則的要求, 經驗必須對構成理論的前提假設和理論的推論結果進行檢驗, 以證實理論與現實經驗相符的程度以及由此判斷理論的優劣和適用性。但是經濟學特殊的復雜性無法通過有控制的實驗方法來進行檢驗, 只能利用歷史資料和統計數據對理論涉及的有關變量進行相關回歸分析, 因此實證性對經濟學可檢驗性的要求, 使得對一種經濟理論的評價總是圍繞著計量經濟學的經驗結果進行, 從而促進了計量經濟學的發展。1969年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計量經濟學的創始人弗里希 (Frisch) 和丁伯根 (Tinbergen) , 其后, 1971年的庫斯涅茨 (Kuznets) , 1980年的克萊因 (Klein) , 1989年的哈維莫 (Havelmo) 都是因為在計量經濟學方面的卓越貢獻而分別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2.證偽主義對經濟學方法論的影響

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方法論構成了西方科學哲學從邏輯實證主義到歷史主義的一個中間環節, 不僅對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科學哲學繁榮起過中介作用, 也對50-80年代的經濟學方法論研究逐步理論化產生過深遠影響。這種方法論提出不久就受到經濟學界的廣泛重視, 成為現代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的基礎。羅賓斯 (Robbins) 的經濟學方法論著作《論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發表以后, 西方經濟學方法論出現了反對證實法的所謂證偽主義的新潮流。波普爾哲學中的證偽主義是當代西方經濟學最基本的方法論準則。它對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研究的影響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波普爾哲學進入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的研究。1938年特倫斯·哈奇森 (Terence Hutchison) 在他的《經濟理論的意義和基本假說》一書中, 把波普爾的可證偽方法明確引入經濟學方法論的研究中。他批判在證偽主義之前的先驗主義方法論缺乏科學性, 即經濟學基本上是一個從內在經驗所產生的一系列先決條件推斷出來的純演繹體系, 那些先決條件本身并不容易接受外界檢驗。對此, 哈奇森認為, 經濟學命題無論是同義反復命題或經驗命題都必須接受一種以經驗為依據的檢驗, 以經驗檢驗的陳述來表達, 他認為只有波普爾的可證偽檢驗性才能規定經濟學命題的科學性。

第二階段:波普爾哲學對50年代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第三次爭論的影響。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第三次爭論是由保羅·薩繆爾森 (Paul Samuelson) 和米爾頓·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發起的, 他們引用現代科學哲學的方法觀點, 就經濟理論的現實性檢驗標準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方法論之爭, 他們都認為經濟學方法論需要證偽主義, 也就是都推崇假說——推理模式, 但是如何運用證偽主義的方法發生了分歧。薩繆爾森研究了經濟學在操作上有意義的一般原理, 并把它定義在了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原則上, 使操作理論變成了可以證偽的理論。同時他認為可證偽的理論中包含的經濟學假定應該具有現實意義。一種理論應該與客觀資料和實際領域有足夠的聯系, 在科學領域不存在解釋而只有描述。弗里德曼則認為對一項假說有效性的唯一中肯的檢驗是將它的預測同經驗相比較, 并且假定不現實是有意義的。此次爭論引起的經濟學體系變革是空前的, 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學方法論的深入研究。

第三階段:西方經濟學方法論在哲學上對證偽主義的突破。它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 其主要代表羅賓遜 (Robbins) 、利普西 (Lipsey) 都對波普爾哲學指導下的經濟學的科學性作了修正。舍夫勒 (Schoeffer) 和潘帕德雷歐 (Papandreou) 力圖超越波普爾, 用擴大經濟學方法論的研究范圍來研究經濟學方法論。反證偽主義方法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開放了經濟學的方法論思維, 但終因沒有形成完善和獨特的理論體系, 對促進經濟學方法論的多元化沒有產生多大影響。1980年, 馬克·布勞格的《經濟學方法論》出版, 此書以對科學哲學的研究作為開始, 不僅討論諸如假說——演繹模型之類的傳統問題, 也討論與庫恩、拉卡托斯和費耶阿本德聯系在一起的新觀點。統管全書的主要論點是證偽主義, “布勞格把波普爾置于經濟學方法論討論的核心地位, ”[4]推動了證偽主義在西方經濟學方法論中的主流地位。這本書論證式的界定了1980年前后爭論的主題, 標志著經濟學方法論作為一門經濟學的分支建立起來了。

通過以上三個階段, 可以總結歸納出證偽主義方法論對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的主要影響:它使二十世紀經濟學家的注意力發生了轉移, 引發了經濟學方法論研究的思維革命, 方法論從防守性走向進攻性, 經濟學的實證意義也從證實走向了證偽。

3.歷史主義對經濟學方法論的影響

托馬斯·庫恩 (Thomas.S.Kuhn) 的《科學革命的結構》 (1962) 在經濟學領域引起軒然大波, 引發了一場方法論的思想革命。經濟學的變革是以經濟學革命為標志的, 經濟學家也習慣于把經濟學理論的巨大變化稱之為經濟學革命, 譬如邊際革命、凱恩斯革命等。在現代經濟學界實際上也存在著許多范式, 每一種范式都為許多經濟學家所相信, 如科斯 (Coase) 范式、諾思范式、斯蒂格勒 (Stigler) 范式等。庫恩所倡導的從史研究哲學的思想方法是諾思經濟學的哲學方法論基礎, 是一種研究范式的核心思想, 也是諾思的經濟學研究范式不同于別人的主要原因。這些范式同過去的主流經濟學理論相比, 重視了歷史和文化的研究, 使經濟學在方法論上, 走向了夸張, 這與庫恩以后的科學哲學使科學方法論走向擴張具有相似之處。

拉特西斯 (Latsis) 是第一個把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應用到經濟學中的經濟學家, 1976年, 拉特西斯編輯出版了一本論文集《經濟學方法與評價》, 拉卡托斯的方法論觀點又一度成為經濟學家們所鐘愛的觀點。由于拉卡托斯的“研究框架”比波普爾的“理論”更具有韌性, 因此西方主流經濟學在理論上更普遍接受了“科學研究框架理論”。一方面他們用證偽原則逐漸修正自己的理論框架, 并用經驗數據的證偽取代對理論的證實。另一方面通過對輔助假設的調整來應付目前的危機。近幾年來獲得巨大發展的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以及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等理論擴大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范圍, 說明了更多的經濟內容, 同時又保護了建立在“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關于自由競爭市場機制有效性的基本假設, 因此被視為“框架進步”。這是近些年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主要發展方向。1986年布坎南 (Buchanan) 、1992年貝克爾 (Becker) 、1993年諾思都是因為對這種“框架進步”的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濟學方法論的科學哲學化這一趨勢在雷德曼 (Redman) 出版的《經濟學與科學哲學》 (1991) 中有較好的論述。這本書共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考察科學哲學與科學史, 通過對科學哲學中的主要問題的研究, 雷德曼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科學哲學對科學的廣泛影響激發了所有的科學從業者對科學哲學更有興趣并參與其中。”在第二部分, 雷德曼把視角推向亞當·斯密、邏輯經驗主義、內維爾·凱恩斯等。他認為, “后實證主義者——波普爾、拉卡托斯、庫恩等——形成了科學哲學對經濟學的當代影響。”[5]20世紀90年代后, 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界對于波普爾證偽主義方法論批評多于贊同, 大家都要求適應科學哲學的語言學、解釋學、修辭學的后現代“轉向”和博弈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產權經濟學等, 克服證偽主義在語境、境況和合理分析上的局限。此外, 科學哲學與經濟學也呈現出一些雙邊交流的關系, [6]科學哲學研究也會采納與運用一些經濟學的文獻資料, 比如運用經濟學的觀點、范式來說明科學哲學的問題??蓞⒁娍ㄌ厝R特 (Cartwright) 的《自然的容量和規?!?(1989) [7]和漢茲的 (Hands) 《模糊的界限:自然科學哲學和經濟學的關系》 (1994) 。[8]以上這些發展變化都可以看作是經濟學方法論對科學哲學變化的回應。

三 對經濟學方法論的異議:擯棄方法論?

有不少學者對經濟學方法論表示異議, 反對經濟學方法論及其所運用的科學哲學。比如在多數國際微觀經濟學會議上, 經濟學方法論家幾乎很少能夠得到發表演說的邀請。他們的貢獻并不被實踐經濟學家所贊揚, 方法論家明白方法論對于經濟學就像科學哲學對于科學。魏因特布 (Weintraub) 說:“方法論對于經濟學實踐沒有任何影響, 方法論只是諸多哲學論題中的一部分, 并且引起了實踐科學家日益增加的不信任。”[9]他還認為“方法論無關大局”, 方法論企圖以一種一般的理論化說明來統治特定的經濟理論, 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經濟理論必須用經濟證據而不是外部的證據來評價。[4]6針對邏輯實證主義對于新古典經濟學派的過分影響, 哲學家馬克·霍利斯批評到:“實證主義是一宗虛妄的哲學, 新古典經濟學必定是因為它而走向衰落。”[10]而麥克洛斯基 (McCloskey) 就認為布勞格的觀點是“規定性的, 是直接從哲學中拿來的經濟學說話的方式”, 布勞格的觀點“聽起來富麗堂皇, 但是, 愛因斯坦的上帝正在捧腹大笑”。[11]她還認為, 哲學家和方法論家設定指導經濟學研究的硬性標準和規則的任何企圖, 都是有害的, 應該被禁止的。經濟學應該從本學科內部范圍而不是從“哲學王”的規定中得到自己論證的標準。相應的, 經濟學理論應該以它們是否說服學術爭論和對話中的多數經濟學家來判斷, 而是不按照它們是否符合某些抽象的方法論。[12]對麥克洛斯基而言, 哲學家和方法論家都是不能對經濟學學科做出什么實質性貢獻的外行, 因此, 實踐的經濟學家應該對他們的建議不予理睬。而培森 (Payson) 就認為方法論對經濟學的研究沒有什么意義, 他說:“對經濟學方法論與認識論及其與哲學關系的研究可能對閱讀與寫作是有益的, 但這些研究不能使經濟學研究與教學更為科學。如果說這些研究有什么作用的話, 它對經濟學的科學性程度也只能有負面效果。”[13]對此培森的理由是:因為這種研究已經創造了一個自身不同的問題——全神貫注于哲學而不是科學, 再說, 科學實踐自身很少依靠科學哲學, 這一論斷“可用許多科學家雖然不怎么了解科學哲學但繼續獲得偉大的科學成就來證明。

實際上, 經濟學方法論家同其他專家一樣, 都僅僅是選擇專攻某些問題的那些人。方法論家從哲學角度提出他們的論證, 也許因為這樣似乎在邏輯上更有說服力, 使他們更有信心。許多實踐經濟學家也這樣做。反對者反對哲學對經濟學方法論的影響, 指責經濟學方法論的評價是經濟學共同體之外的“哲學”評價。這個指責是毫無道理的。因為, 盡管存在不同的話語共同體, 但并不存在一個共同體的觀念不應該被另一個共同體使用的任何先天理由。經濟學家并不對數學家的批評置之不理, 為何一定要拒絕來自哲學的批評?隨著某些重要的科學研究在邊界出現, 學科界限不斷在變化, 科學知識在學科邊際領域越來越具有特別的生命力。經濟學方法論正屬于這種有生命力的學科邊際領域, 我們沒有理由加以拒絕。

四 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 反對者的意見是片面的, 科學哲學對經濟學方法論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是, 這個作用并不是無時無刻不在的, 應該說, 這種作用是相對的、是斷點性的, 是平時斷點的積淀, 在特定的情境與時間下的突現, 這種突現使經濟學方法論邁上一個大的臺階。正如喬治·薩頓所說, “科學的進步好似一幅畫著巨大階梯的圖像, 其中的每一個臺階對應著那些根本性的發現中的一個, 但是, 大的臺階又可以分為若干個較小的臺階。”如圖所示:[14]

目前, 學術界 (包括國際學術界的大部分研究) 都認為科學哲學和科學方法論對于西方經濟學的影響是必然存在的, 認為無論從西方經濟學的立項選題、資料的收集、專業化的加工處理和建立模型、經濟理論原理的應用化及商業化實踐等各種問題, 在不同的環節、不同側面、不同問題上都存在著科學哲學和科學方法論的影響及支配。

方法論本身的合理性是以一定的哲學為其深層認知基礎和思想背景的。正如托馬斯.A.博伊蘭說:“方法論之洞察力的源泉深深植入科學哲學之中。”“經濟學方法論一直受到科學哲學所有主要進展的研究, 并且正是在這兩個爭論領域之間的演進和相互作用中提供這一背景的, 在此背景中任何貢獻, 必須予以定位。即通過追溯經濟學方法論中的主要進展以及它與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科學哲學的相互作用來改變這一背景。當這些經濟學家審視20世紀科學哲學的歷史時, 他們可以合乎情理地將此作為針對特定圖景的一種哲學證明手段來解讀。理論與闡釋之間不可分離的關系并非專門針對經濟學而言的??茖W哲學教導我們, 物質科學, 比如說在原子物理和化學的范式樣本中也存在著同樣的道理。”[15]豪斯曼1992年《經濟學方法論簡析》一文中指出, 科學哲學有利于也適合于方法論方面的研究, 并且肯定了經濟學家在實證性和邏輯性方面的工作。

經濟學家考德威爾認為 (Caldwell) 認為:“要評價科學哲學對理解經濟學方法論的有用性, 我們發現老觀點是適用的:對科學哲學知之甚少是危險的”, [16]有著深厚哲學素養的學者則更容易理解經濟學及其方法論。勞倫斯.A.博蘭 (Lawrence.A.Bland) 幾乎花了十年的時間專心于科學哲學的各類文獻——不僅僅是任何科學哲學的文獻, 而且專注于卡爾·波普爾的觀點。[17]馬克斯·韋伯作為一名卓越的、幾乎是百科全書型的德國學者, 他的研究領域幾乎遍及社會科學的所有領域, 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文化學、哲學、宗教等都有他卓越的論述, 綜合知識的優越性使他的分析更為透徹。倫敦學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身兼經濟學家、哲學家、倫理學家三種角色, 哲學的啟發和引導在他的工作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使他成為最富創造思想和傳奇色彩的當代經濟學奇才。

哲學方法論論文范文第4篇

之后,花了一小塊的時間思考這一部分的問題,為什么沒有想到呢?自視已將觀點表達清楚了卻是差一個總結,而這個總結這么熟悉的五個字,況且還是對于一個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的學生,居然沒有總結出來。我的學術修養不夠,盡管能將生活中的林林總總打點得還算清楚,當下的問題是,在生活與學術中卻做不好一個良好的銜接,對于一個哲學系的研究生,似乎會被嘲笑,于是我開始有些焦慮。蘇格拉底說過: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至于我在課堂上講到的是什么這一塊已經不重要,而沒概括出來的“唯物辯證法”在這里便是重點,由此展開了我無限的思考,也對今后的學習目標有了新的態度,務實務誠,學以致用。隨著這個開始,接下來我將結合生活實際與我所學習的專業知識來聊聊“唯物辯證法”的普遍性和客觀存在性。

1論人生的意義——唯物辯證法

最近因為看了一部隨筆而去追了一部電影《革命之路》,而這部電影是我近期看的最好也是最糟的一部電影,好在它給了我思考,整個電影節奏顯得有些抑郁和沉悶,令人不悅。故事情節是這樣:家庭婦女艾普若和中產職員弗朗克,在20世紀50年代紐約郊區過著普普通通的家庭生活,男主人公每天按部就班的上下班,女主人公在家看孩子。日子久了男主開始厭倦這種巡回往復的生活,女主也開始憎惡自己行尸走肉的主婦角色,他們開始恐懼自己的普通,恐懼自己是萬千平凡他們中的一個。于是他們想到了巴黎,艾普若興高采烈的喊著巴黎,她滔滔不絕的對弗蘭克說:巴黎!如果我們搬到巴黎,生活就不會這么窒息!趕緊辭職吧!我可以去巴黎找到一個職員的工作來養活我們的家庭!我們可以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改變現在的一切吧!他們開始暢想在巴黎的生活,開始打點行李。而這時弗蘭克卻被告知升職加薪,于是他動搖了,艾普若怒了,打掉了肚子里的孩子大出血死掉了……

故事的最后,沒有任何人去到巴黎。故事看完了,我內心五味陳雜,翻江倒海甚至是有些凌亂。我想說,人的幸福感怎么能取決于去到的城市,應只能是來自內心本身,艾普若沒有錯,表面上看她是勇敢的去追逐夢想,可是去巴黎做文職和在紐約做文職有什么區別,怎么去巴黎就成了人性解放之路了呢,我想說,這明明就是在逃避生活呀!弗蘭克有錯嗎,升職加薪他停住不走就是不勇敢不追夢嗎,他也說了,要是有什么特長他也愿意義無反顧的去到巴黎開發它但問題是他沒有。

或許影片的導演最直觀的是想表達一個人追求夢想的勇氣,巴黎僅僅只是一個比喻,一個代表勇氣的比喻。我又想說,如果一個人他只有勇氣而沒有夢想呢,他還要去追求嗎,那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更多時候我覺得只是在逃避,忍受與追逐同樣是需要勇氣的,我們不能說弗蘭克是叛變,而只是他清楚的明白追逐勇氣的背后一個叫夢想的東西是空白。如果他們厭倦平凡而從不缺乏勇氣,而僅僅只是缺乏使命感又或者是缺乏實現這種使命感的才華呢?

通過一部影片故事情節的概括以及后面簡短的自我觀后感,我想至少我的思考可以代表一個觀點:要辯證唯物的看問題,就這么簡單。生活處處無時無刻不再充斥著辯證法的內容,愿意思了愿意想了,哲學方法便存在其中了?;蛟S我們大多數人會想會做,只是被人問起使用的是什么方法的時候啞語了,就像當初課堂上老師提問我們同學這個用五個字來概括是什么一樣,誰都認識但誰沒有想到“唯物辯證法”。行文并不是在標榜,只是自覺生活與學術分不開,我們懂得生活了也得懂的講出是怎樣生活的,這是學哲學的我們必須要掌握的一個學術技能。

2哲學方法之辯證法的演變歷程

上面舉了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將“唯物辯證法”這個學術詞匯生活化,目的在于簡單明了的理解它的含義,其實不難,只是在生活其中,一種思維的豐富的過程,來更好的指導生活。而現在就來追溯一下關于“辯證法”的發展歷程,更好的全面的來了解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的由來。

說到辯證法并不陌生,辯證法是關于對立統一、斗爭和運動、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源出希臘語“dialego”,由日本人翻譯為辯證法,近代傳入中國,意為談話、論戰的技藝,指一種邏輯論證的形式。辯證法是一種化解不同意見的辯論方法。在兩個或更多對一個主題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間的對話,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有充分理由的對話建立起對事物真理的認知。它討論著自古以來都是印度與歐洲哲學中心的問題。

辯證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公元前6世紀,在古希臘奴隸制城邦形成時期,一些哲學家圍繞世界的本原問題進行了爭論,產生了辯論的方法。約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各派論爭之風盛行,哲學家們都比較注重爭論的技巧和方法。這時,人們把論證或分析命題中的矛盾,以及在談話中揭露對方論斷中的矛盾并克服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叫做辯證法。

德國古典時期辯證法有了很大的發展,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社會歷史所顯示的辯證性質,為德國古典哲學家對辯證法的探討提供了條件,辯證法的含義也日益豐富起來。在康德哲學中,辯證法主要指理性自身包含的矛盾,即“純粹理性之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辯證法”。

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在客觀唯心主義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辯證法概念的含義,他不只是把辯證法看作一種思維方法,同時認為它也是適用于一切現象的普遍原則,是一種宇宙觀。他繼承了哲學史上關于辯證法是揭露對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時在概念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中進一步闡明了所謂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本質自身的矛盾,并把這種矛盾視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個宇宙發展的普遍法則。他在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地在宇宙觀意義上使用“辯證法”概念。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的發展與壯大,到了19世紀中葉,自然科學的發展愈益揭露出自然界的辯證性質,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也使社會歷史運動的辯證法更加顯露出來。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革命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新成果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創立了唯物辯證法。他們把辯證法看作客觀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規律,把思維中的辯證法視為客觀規律在人的頭腦中的自覺反映,指明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論證了辯證法的規律是來源于客觀現實,而不是來自主觀精神或絕對觀念。從而使“辯證法”概念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獲得了真正科學的內容,使“辯證法”在歷史發展中第一次取得了真正科學的形態。

馬克思主義學者表示,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的科學,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礎上關于發展的學說。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給辯證法下了科學的定義:辯證法不過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

如果說想要知道哲學是什么,翻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第一頁就會看到: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數不多的字數連結了整個社會。不得不感嘆人類的智慧,以及哲學家們將智慧的整理與表達。我想學習哲學的意義不在于看了多少名著背熟了多少思想,而是能夠潛下心來研究這些哲思原理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所碰撞出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參考文獻

[1]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2]葉青.哲學問題[M].上海:辛墾書店,1936.

[3]張東蓀.唯物辯證法論戰(上卷)[M].北京:民友書局,1934.

[4]胡繩.論辯證法的法則與方法[J].群眾,1943,(8).

哲學方法論論文范文第5篇

1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實踐性與理論性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既是實踐的又是理論的, 表現出實踐性與理論性的高度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實踐性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該方法論來源于實踐。以馬克思極其追隨者創立的哲學方法論產生于人們的社會實踐過程中, 并在人們社會實踐所形成的科學認識基礎上, 進行高度的理論思維而達到系統化、理論化。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在他們所處的不同國家或不同時代, 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豐富和發展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 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是以事實, 而不是以可能性為依據的。”“只能以經過嚴格證明和確鑿證明的事實作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 (列寧語)

其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又服務于實踐。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是唯物辯證法這一最基本哲學方法論同具體革命和建設相結合的歷史, 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服務于具體實踐的歷史。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 同樣地, 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這與以往的舊哲學方法論有著本質的區別, 無論是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 還是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方法論, 最終都是在唯心主義基礎之上去解釋世界, 從而不可能真正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在具有廣泛實踐性的同時,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又具有嚴密的理論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來源于實踐, 但又高于實踐, 是對實踐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抽象, 經過理論化和系統化的加工制作過程, 因而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說明的是“世界是什么”, 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則解決的是“世界怎么樣”。它們互為表里, 共同說明和解釋整個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律。此外,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以實踐為基礎, 以服務于實踐為目的, 以理論為其表現形式。也正是由于其理論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才具有科學性。因此,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是實踐性和理論性的統一。

2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獨立性與聯系性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既是獨立的又是聯系的, 是獨立性與聯系性的高度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是關于人們正確認識、評價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論。它的研究對象,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這些方法普遍適用于人的一切活動領域, 是關于自然、社會以及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 對各門具體科學都有指導意義, 而且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 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 它們同自然科學方法、社會科學方法以及其他哲學方法區別開來, 具有明顯的相對獨立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與一般規律的區別在于:一般規律屬于世界“是怎樣”即客觀狀況問題, 而方法論則屬于人“怎么做”的問題。一般規律本身只是一種客觀規律性, 方法論則不僅反映一定的規律性, 而且體現著主體性。一般規律雖然是方法的基礎, 但不是方法的全部。一般規律雖然蘊涵著方法的意義, 一般規律和方法論并非簡單等同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與一般規律的聯系在于:第一, 一般規律是方法的基礎。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 要掌握正確的方法, 前提是弄清客體的性質和規律。這些性質和規律限定了人們所能采取的正確方法的范圍。第二, 一切規律都蘊涵著相應的方法的意義, 可以向方法轉化。當人們運用一般規律指導自己的認識和行動, 藉以弄清什么是可以做到的, 什么是徒勞無益的, 要達到理想結果需要創造哪些條件時, 這些規律就轉化為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恰是靈活運用了一般規律, 才有它的價值, 才顯示出其旺盛生命力, 才能在現實中扎根發芽成長, 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總是和具體實踐規律在一起, 才能有它的生命價值。

3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 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高度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絕對性, 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客觀性, 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所包含的內容是客觀的, 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因而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是從實踐而來的, 是被實踐證明了的, 是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的客觀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正確反映的這個“客觀世界”是我們生活所在的世界, 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客觀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反映的不僅僅是這個“客觀世界”所包含的客觀存在, 更重要的是它提示了這個“客觀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律, 而共同本質和普遍規律貫穿于這個客觀世界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也就是說,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不僅適用于過去、現在的“客觀世界”, 而且也適用于將來的“客觀世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相對性, 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主觀性, 即表述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形式具有主觀性。隨著時代不同, 客觀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對“唯物辯證法”這個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表述中,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就有各自的不同:馬克思用“歷史唯物主義”, 恩格斯用“自然辯證法”, 列寧用“客觀實在性”, 毛澤東用“實事求是”, 鄧小平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江澤民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等。相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絕對性來說, 每一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所反映的“客觀世界”是相對的, 即這個“客觀世界”是具體的, 因而反映那個“現實世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形式也是特定的。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深入研究, 始終是建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步驟。她可以提供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的系統理論, 拓展和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 彌補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的薄弱環節, 給人們的實踐提供更直接更切實的幫助, 搭建一座從基礎理論到社會實踐的跨越之“橋”。

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論。要正確認識和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 關鍵是把握好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辯證本性特征。從總體看來,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辯證本性特征體現在實踐性與理論性、獨立性與聯系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實踐性與理論性,獨立性與聯系性,絕對性與相對性

參考文獻

[1] 莫非.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辯證本性特征[J].經濟與社會發展, 2007 (9) .

[2] 王東紅, 王國壇.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蘊[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2008 (2) .

[3] 董德剛.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概要[J].學術研究, 2008 (10) .

[4] 張娜娜.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貢獻[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9 (2) .

上一篇:生活與哲學論文下一篇:大學生哲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