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育與生命哲學論文

2022-05-03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教育與生命哲學論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生命教育在我國已經拉開了帷幕,這是中國現代教育理念的一次飛躍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客觀地說,現行的生命教育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它缺乏生命理念的引導。然而,生命理念的確立并不是生命教育所能解決的問題,它必須依靠生命哲學才能樹立。因此,要開展好生命教育,有必要借助生命哲學的指導幫助我們確立合理的、正確的生命觀念。

教育與生命哲學論文 篇1:

莊子哲學與精神生命教育

摘要:當前對大學生命教育研究的不足以及高校學生漠視生命的現象相繼涌現,使得我們要加強關注精神生命的教育。而莊子哲學中體現的“求生之本”、“處世之態”、“溯真之源”以及“修養之方”四方面的內容給當下精神生命教育帶來重大的啟示。護養精神、豁達人生、追求真我以及涵養智慧應是精神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以此來探討當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出路。

關鍵詞:大學生命教育;莊子哲學;精神生命教育

盡管當前教育界越來越關注生命教育,但對生命教育的研究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大多數的研究成果也都關注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不足的地方在于他們都從生命本身出發來了解生命的重要性,就生命之重要性而論教育,而沒有真正究其根源來解決人內部的根本問題,即從人的精神層面來解決生命教育的問題。同時,盡管生命教育在許多高校不斷興起,但是在中國,每年還是有很多大學在校生或畢業生,因為人際關系不合或者是求職道路坎坷等原因輕生,讓我們對生命產生了敬畏之感和憂慮之心,也給我們的當下教育敲醒了警鐘,使我們不得不反思大學的生命教育是否缺了點什么?本文嘗試從莊子哲學中體現的“求生之本”、“處世之態”、“溯真之源”以及“修養之方”四方面的內容來討論當下精神生命的教育,以此作為探討當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出路。

一、求生之本:護養精神

從古至今,對生命的追問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莊子在《養生主》的開篇中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莊子認為對個體而言,以有限的生命去實現無盡的理想愿望和精神追求,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時他向世人提出了什么是人的生命中最應該護養的問題,生命之本是什么?是外在的物質滿足?還是內在的精神需求?莊子哲學在生命之本這個問題上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莊子主張養神(即養心),亦即通過靜功,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娥B生主》的要旨是順其自然,才能養生。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依乎天理’,便可以‘得養生’。外篇有《達生》,主旨是全精、養神。守氣,全形保真,方能暢達性命,對于世人‘養形足以存在’的觀點持批評態度?!吨庇巍穭t認為,養心要去掉‘四六’,不以外物所累,方能‘平氣’、‘順心’?!鼻f子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人只有在精神上得到了護養,才能真正暢達性命,才會活出生命的本真意義?!跺羞b游》其實是一個思想者莊嚴的人生宣言。他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生命意義以及生存法則。正是因為深刻理解了人的真實處境,他的內心變得曠達而澄明。他要盡自己的全部心力游于逍遙之境,不斷突破自我的種種局限,去探索那無窮之域的秘密——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覺醒”。莊子逍遙的人生態度,實質是一種回歸生命的本源,是一種對自我精神的護養與超越,他倡導以一種超自然的精神面貌來應對生命中的種種苦難與誘惑。而這種超自然的、自由的精神正是當下大學生所缺乏的,也是當下生命教育所缺少的靈魂部分。

二、處世之態:豁達人生

從莊子的哲學中,可以概括出其處世之態有以下五種:平常之心、應變之力、舍棄之當、利害之衡、用處之智,而這五種的處世之態,對當下精神生命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

第一,要習得一份平常之心。莊子著名的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這句話給當下的大學生帶來的啟發除了“有限勝無限”的含義之外,還有一層“不追求神奇,腳踏實地,活在當下”之意。因為無涯之境是虛幻之境,不切合實際之境,是不可預見之境,只有以一顆平常之心來處世,才會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生命才會活得真實而又有意義。

第二,要獲得一種應變之力。莊子提倡人們要做有“水智慧”的人,他認為“水的智慧”是一種很高超的智慧,水是善于變化的,它常常因勢利導,最終能取得勝利。當代大學生在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過程中,不要被外物損傷自己,也不要為了達到最佳的效果而損人利己,只有善于巧變,才能通達。

第三,要學會恰當舍棄。當代的大學生,往往雄心壯志、志向遠大。在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中,常常會有無奈和無力之感,生命也變得異?!按嗳酢?。但是為了實現理想,為他人所不齒而“奮不顧身”。顯然這是一種極端化的處世態度,莊子告訴我們只有學會放棄,懂得舍棄,生命才會得到升華。他的逍遙游有四大境界,第四層境界就是“棄風”?!皸夛L是最高境界,棄風后鵬才是鵬,飛才是飛……放棄,是智者面對生活的明智選擇,是一種將生命升華為安然超脫的精神?!?/p>

第四,要權衡利害關系。莊子說:以人之言而遺我栗,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這里的意思是說雖然難以猜測福禍的變化,但是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正所謂“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只有正視事物的利害關系,不為表面的利益所迷惑,才能夠真正取得成功。

第五,具備用處之智。莊子以《大葫蘆》的小故事揭示了一個大道理:世上無無用之物,關鍵在于有無一雙慧眼。在處理人際關系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輕視任何人,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的身上都有閃光點;同時,我們也不能自我輕視。很多大學生在求學或者求職的過程中,因為屢次受挫,就輕易自我否定,所以在精神生命教育過程中應該有意去引導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現他人和自己的智慧之眼。

三、溯真之源:追求真我

當小悅悅事件、“最美司機”①等社會冷漠的現象相繼涌現,究其根源,不是社會的冷漠和他人的無情,而是由人自身所造成的。如類似老人“假摔”諸事件的頻頻出現,使得人心開始相互猜測、相互漠視。同時,大部分的商人失去真我,違背良心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相當多的知識分子失去真我,無視道德來追求名利雙收等的現象比比皆是。而這種現象也蔓延到了圣潔的校園之中,大學生與大學生之間純真感情的淡化、物質化、世俗化,使得很多大學生面臨著交往的障礙、精神的困惑;隨之也帶來了很多生命的隱患。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生命承受了不可承受的負重,所以追求世界的“本真”面目就要追求“真我”。

莊子在《齊物論》里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其實就是強調了真我的存在。因為只有真我的存在,才能真正實現與天地并生、與萬物為一。莊子思想的精神,乃是在于他首先把握住這個真我,然后再破執,使破執成顯正的一個前奏。譬如《逍遙游》一文的開端,便揭出大鵬的境界,這是真我的化身說法,由這只大鵬的出北冥,這是把海天打成一片,把時空渾然一體。然后,再反觀小蜩小鳩的行為,就能破其淺陋了。再看《齊物論》中從頭到尾都在批評世俗的一切觀念意識,但并非只是批評而已。因為《齊物論》從頭至尾都在襯托著一個真我??梢钥闯銮f子精神的本源在于追求真我,體現真我。很多學者都認為莊子的逍遙是一種忘我之境,究其思想的內涵,其實忘我并非是要世人忘記自己,而是一種超越自我、超凡脫俗的精神狀態。

四、修養之方:涵養智慧

生命是一個過程,是個有始有終的過程;因為人作為有感情、有思維能力的動物,所以它更是一個需要修養的過程。莊子的在其哲學中提到了“心齋”與“坐忘”和參透的做法,筆者認為對當下精神生命教育有著重大的啟示,是精神生命教育的修養之方。

第一,心齋與坐忘。莊子認為“心齋”與“坐忘”都是人要達到“無己”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其實“心齋”是達到境界的方法,而“坐忘”就是其工夫。關于“心齋”,莊子提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靶凝S”其實是一種去除憂慮和欲望的精神修養之方,促使心不被外界的物所困擾,從而保持一種空明清靜的狀態。關于“坐忘”,莊子明確指出: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謂坐忘?!白奔匆环N端坐而物我同一,從而達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在當下有很多社會人士為了爭名逐利,而患得患失,沒有了安然自得的精神家園,這種風氣也逐漸蔓延到學校里面,尤其是當代的大學生,面對工作的憂慮,面對金錢、名利的誘惑,使得精神極度地迷惘。而莊子的“心齋”與“坐忘”正是我們大學生在應對復雜的社會過程中急需的一種修養之方。

第二,參透。莊子說:語道而其序者,非其道;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東方夫子認為,莊子的道是存在于事物當中,說出來的道非事物中的道,參透即是一種在實踐中領悟道的過程。在精神生命教育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透,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悟出生活之道、生命之道。而縱觀當下的大學生,有很多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們很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而一旦走出學校的時候,便措手不及,無從適應。因為他們雖然在校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但還是不懂得如何巧妙地處理人際關系,如何智慧地運用文化知識。所以這些也應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個人只有參與實踐活動,積累實踐經驗,才能使真正了解世界,悟出生活的真理和生命的真諦,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內心不斷強大。

生命教育在關注如何使大學生的珍愛生命的同時,應該更加關注大學生精神生命的教育,因為只有抓住問題的根源,才能真正治本。不言而喻,大學生的精神生命教育對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而莊子的哲學對當代大學生精神生命的教育有著深刻的啟示,同時它也是當代的大學生走出時代困惑,精神迷惘的智慧之源。

注釋:

①2010年12月,在濟南長途汽車總站南區,司機為保護乘客行李身中五刀,乘客冷漠旁觀。

參考文獻:

[1]熊鐵基.二十世紀中國莊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26-427.

[2]東方夫子.國學與人生[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141.

[3]莊子·人間世[A].郭慶藩.莊子集釋[C].北京:中華書局,1982:147.

[4]莊子·大宗師[A].郭慶藩.莊子集釋[C].北京:中華書局,1982:284.

作者:吳秋連

教育與生命哲學論文 篇2:

生命哲學與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我國已經拉開了帷幕,這是中國現代教育理念的一次飛躍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客觀地說,現行的生命教育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它缺乏生命理念的引導。然而,生命理念的確立并不是生命教育所能解決的問題,它必須依靠生命哲學才能樹立。因此,要開展好生命教育,有必要借助生命哲學的指導幫助我們確立合理的、正確的生命觀念。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生命哲學確立的生命觀念也必須借助生命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因此,生命哲學和生命教育相輔相成,密切相關。

一、生命哲學:建構人的“鏡像自我”

生命教育開展的前提是確立人的生命觀念。這種生命觀的表達體現在人的概念上。但是,人的概念,根據德國哲學家卡西爾的說法,是功能性而非實體性的,因此,難以靜態地陳述,只能表達人對自身結構的理解。這種理解會形成“自我形象”,人借助這種“自我形象”來塑造自己,尤如人們對著鏡子梳妝打扮。因此,本文借助“鏡像理論”來說明人對自身的理解和模塑。

1、鏡像自我的含義

“鏡像理論”是由法國思想家拉康提出來的。他認為,兒童在六個月左右,心理狀態進入“鏡像階段”。他指出,鏡像階段是人類特有的現象。動物看到鏡子中的自我,或無法辨認?;驘o動于衷。但兒童不僅能夠辨認,而且還會產生與鏡像同化的愿望。不過,拉康還只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指出人借助鏡子認識和塑造自我。美國社會學家庫利則不僅明確提出了“鏡像自我”的概念,而且把“鏡子”擴展為他人與社會。庫利認為,自我的形成是在個人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從別人對自己的認識、態度和行為中獲得對自己的了解。由于“鏡像”理論能夠形象、準確地說明人對自身生命的理解,本文借鑒了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和庫列的“鏡像自我”理論來闡述人的生命觀。不過,我這里提到的“鏡像自我”擴大了“鏡子”的范圍,我認為“鏡子”可以是當下的“他人”,也可以是歷史的“他人”。事實上,人對自身的理解往往來自文化傳統,當下“他人”的評價,其根據也主要來自于文化傳統。

2、生命哲學與“鏡像自我”的獲得

所謂生命哲學,就是對生命進行整體的、系統的研究,以期從根本上解決生命問題的學說。生命哲學之所以能夠建構人的“鏡像自我”,正是因為生命哲學把人放置于宇宙背景、社會關系中加以考察,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他人)以及人的身心關系中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的考察,從而尋找出人的生命的本質。生命哲學首先使人確立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為構建人的“鏡像自我”奠定宇宙論背景;其次,生命哲學明確了人的社會關系,為人類探尋自己的本質指明了方向;同時,生命哲學還對人的身心關系作出了理論說明,為人類理解自身的情感、精神、意義等問題提供了前提。

總之,生命哲學從人類的宏觀大背景和復雜的關系體系中勾畫自己的形象,在人類思維的最高層面上體現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和理解。只有生命哲學,才能從宏觀上、整體上對人的生命作出說明,使人獲得對自身的認識、構建“鏡像自我”;也只有生命哲學,人才能有效地建構“鏡像自我”。

3、我們需要怎樣的“鏡像自我”

實際上,人的生命觀念是不斷發展的,不同的歷史時代有不同的生命理念。那么,當今,我們應該確立怎樣的生命理念呢?讓我們來看看學人對生命的探索,如何從生命構成和生命活動兩方面為我們揭示生命的本質。

在生命結構問題上,高清海先生在上世紀就提出了“人有雙重生命而非單一生命”的觀點。他認為,“人除了與動物相同的生命以外,還有著與動物不同的生命。我們應當從兩重性的觀點去理解人的‘本性’,也必須以同樣的觀點去理解人的‘生命’,即把人看作有雙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給予的自然生命,又有著自我創生的自為生命。我們可以稱前者為‘種生命’,稱后者為‘類生命’。種生命與類生命的分別,可以從我們平常所熟悉的個體生命與社會生命、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自然生命與文化生命、自在生命與價值生命、本能生命與智慧生命等的區別中去理解,因為它們大體上是相當或相互對應的”。高先生是我國較早闡述生命存在多層面內涵的學者。

當前,我國學者一般把生命劃分為三個層面:血緣性生理生命、人際性社會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所謂血緣性生理生命,顧名思義,即指人從父母那里獲得的肉身。但是,人如果僅有肉身還不能稱之為人的生命。之所以稱其為人的生命,關鍵就在人生活于社會之中,與社會其他人和組織結成復雜的關系,其生命必然打上社會的烙印,這就是人際性社會生命。但人的生命不能僅僅停留于此,人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還必然具有精神性超越生命。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對生命存在三個層面的劃分只是理論上的抽象,事實上,只要是人,就不會只有純粹的生理性生命,也不會只有純粹的社會性生命或精神性生命,人的真實生命都是三個層面的統一。

不過,人的生命不是靜態的,要合理地理解生命的本質,還必須從人的活動出發。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說:“如果有什么關于人的本性或本質的定義的話,那么這種定義只能被理解為一種功能性的定義,而不是實體性的定義?!比说亩x的功能性特征。要求我們在認識人的本質時,必須立足于人的活動。

在生命活動問題上,美籍華裔學者傅偉勛的歸納很具代表性,他構想出“生命的十大層面及其價值取向”模型。依照生命存在的諸般意義高低層序與自下往上的價值取向,他認為,人的生命應該具有下列十大層面:身體活動層面、心理活動層面、政治社會層面、歷史文化層面、知性探求層面、美感經驗層面、人倫道德層面、實存主體層面、生死解脫層面以及終極存在層面。生命的層面,決定了生命哲學探討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上述對生命結構和生命活動的揭示來看,人是一個整全的概念。從生命結構上來說,人是生理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統一;從生命活動來看,人的生命是由多種活動建構起來的。人的各種活動建構起人性的各個扇面,豐富人的內涵。人的三重生命和由活動所獲得的各種屬性,就是人的“鏡像自我”。這種“鏡像自我”體現了我們對生命的全面理解,是我們當前應該建構的“鏡像自我”。只有這種體現了當代先進生命理念的“鏡像自我”,才能成為我們進行生命教育的出發點。

二、生命教育:實現人的“鏡像自我”

所謂生命教育,就是以一定的生命哲學為基礎,以生命哲學所確立的生命觀念為目標而進行的教育。如果說,生命哲學是確立人的“鏡像自我”,那么,生命教育就是實現人的“鏡像自我”。因此,生命哲學不僅從根本上樹立了人們的生命觀,為生命教育確立了目標,同時它也規定了生命教育的基本特征。

1、生命教育必須是整全教育

人的“鏡像自我”是由多個維度構成的,

不同的維度構成了人生的基本問題。根據上述關于生命結構和生命活動的認識,我們可以概括出生命存在面臨著生存根據論、身心觀、生命境界觀、修養工夫觀、欲望觀、生死觀等基本問題。生存根據論確立人的生存的形而上學基礎,為人的生命境界提供本體論依據,并由此建立人的意義世界。它體現了人對生命的終極關懷、終極意義和終極存在所采取的立場,是人的生命的首要問題。身心觀則表達了人對自身的認識,包括對自身生命存在的結構及其關系等問題的考察,是形成人的自我觀的基礎。人的生命首先是生理性存在,而生理性存在必然產生相應的生理欲求,因此欲望是任何一種生命哲學所必須思考的對象。欲望觀不僅體現了一定的身心觀,也制約著人們的生命修養觀。而所謂的生命修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制欲的過程,這在理學中表現得很顯著。生命境界觀體現了人們的精神追求,是生存根據論在生命實踐過程中的具體體現,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展開。生死觀是生命哲學的最終歸旨,是一切理論的終結點。生命哲學的這些基本問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構成一個關于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的有機整體。當然,這種“有機整體性”可能在形式上就具備,也可能只有在實質上具備。

生命問題的聯系性和整體性,要求生命教育也必須是整體性的教育。寬泛地說,人的所有學說都或遠或近、或隱或顯地和生命有關。但是,它們是以人類的某一特定問題為研究對象的,不涉及人類的整體。正如“割下來的手不是手”一樣,失去了生命整體性的觀照,這些學科就難以理解。也只有在生命哲學的觀照下,才能從人的整體性中彰顯這些學科對人的生命的意義。生命哲學之為生命哲學,是因為它直接以人的生命為研究對象,是對人的生命的整體性、宏觀性和系統性的把握。也只有這種以生命問題為直接理論對象,以對生命問題的根本解決為目標,對生命問題進行整體性研究的學說才能稱之為生命哲學。概括地說,生命哲學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它從宏觀上、整體上,系統性地探究生命問題;二是它直接關切生命問題,不經過中間介質。

因此,針對人的某一屬性、某一層面的教育雖然和生命有關,但都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生命教育,更不能代替生命教育。比如。德育是針對人的道德屬性進行的教育,心理教育是針對人的心理品質進行的教育,都只是針對人的一種屬性的教育,因而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教育。只有從人的生命整體來觀照的生命問題的教育才是生命教育。當然。德育、心理教育在人的整體生命的觀照下可以也應該成為生命教育的內容。

由于生命教育具有整體性,生命教育可以分等級,但不可分科目。在中國古代教育中,基本的成人教育是不分科的,如《三字經》就具備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它能實現“使人成為一個人”這樣一個基本的教育功能。即使是像千家詩、唐詩、宋詞等這樣進一步提升人格的教育,也始終是在提升生命境界這一主題觀照下進行的,絕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教育。

2、生命教育必須是文化傳統教育

如前所述,人的生命是由生理生命、人際生命和精神生命三重生命構成的。其中,人際生命和精神生命是文化的產物,都來源于特定的文化傳統。因此可以說,文化傳統就是人的生命(人際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構成部分,進行生命教育必然要進行文化傳統教育。

長期以來,我們只關注人的生理性生命,忽視了人的人際和精神生命。比如,在解釋人的由來的時候,總是把人的來源歸結為猿猴,這只能說明我們生理生命的來源。事實上,人的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是文化的產物。不可能從動物性中獲得。兩千多年前荀子就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本裆膭撛旄x不開文化傳統,因為我們的精神生命就是文化傳統所賦予的。離開了文化傳統,就沒有所謂的精神生命。

當前,我們雖然逐漸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但都是從其功用性的角度出發的,如發現傳統的德治觀念、生態觀念、義利觀等具有借鑒意義,從而加以挖掘和利用。這當然是可以的,但遠遠不夠。一方面,這些觀念都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生命觀念的體現和展開,只有挖掘其深層的生命觀,才能真正發掘出其應有的價值。同時,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文化傳統是我們生命的構成部分,離開了文化傳統,我們的生命是殘缺不全的。因此,繼承文化傳統不僅是因為它有我們可以汲取的智慧,更是因為它就是我們的生命。也因為如此,生命教育必須進行文化傳統教育。

3、生命教育必須是人文教育

近現代以來,我們深受科學主義的浸潤,但在生命教育中卻又走向一個極端的傾向:在對生命本質的理解上,采用了生物學的標準,把人的本質歸結為一堆蛋白質;在對生命價值的理解上,往往以對物質財富的占有來衡量人生命價值的高低;在對死亡問題的理解上,認為人死如燈滅。這種極端科學主義的生命教育,導致人文精神的極度失落。而人文精神的失落,導致了人們價值世界的喪失、對精神追求的淡漠、以及意義虛無感的產生,并最終導致對生命的漠視和生命尊嚴感的喪失。

事實上,人的生命問題遠非科學主義的觀念所能囊括,人的本質也遠非科學主義的思想所能說明。人之異于禽獸者,主要在人文方面;人的生命構成有人際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等人文生命的重要內容。所以,生命教育必須是人文教育。當然,我們不反對從科學的角度進行生命教育,而是強調不能僅從科學的角度進行生命教育。

三、簡短的結論

根據以上論述??梢缘贸鋈缦陆Y論:其一,當前的生命教育必須加強生命哲學的引導,因為只有生命哲學才能有效地構建人的“鏡像自我”,確立人的合理的生命觀。當前人類應有的生命觀是:人的生命是血緣性生理生命、人際性社會生命、超越性精神生命的統一,缺失任何一個方面的生命都是不完整的;同時,人的生命是在活動中建構的,只有從人的活動出發,人的生命才能得以理解。其二,生命哲學對人的塑造和引導功能又必須借助生命教育得以實現,生命教育必須體現生命哲學對生命的規定。從我們理解的生命出發,我們認為,生命教育必須是整全教育、文化傳統教育和人文教育。

作者:徐春林 黃艷紅

教育與生命哲學論文 篇3:

在哲學與人生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摘 要:哲學與人生教學目的在于,試圖通過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在思想上形成積極意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促進學生對于生命的尊重,進而更為愛惜自己的生命。本論文針對哲學與人生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進行研究。

關鍵詞:哲學與人生 生命教育 哲理

《哲學與人生》作為德育教育的必修課程是將哲學與人生相結合,將人生問題上升到哲學的高度記憶解決,以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向全新的德育教育方向轉向。國家的發展依賴于學生的重點培養。然而學生群體中所發生的各種非正常生命事件,已經成為了備受社會關注的問題。當代的生命意識匱乏,成為了學校管理工作中需要直接面對的問題。

1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生選擇的前提和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研究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問題。以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觀點,闡述了物質決定意識的辯證關系。從哲學的觀點而言,一切來源于實踐,一切作用于實踐,實踐是檢驗哲學原理的真理性的標準。那么,從實踐出發而上升到原理高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了人生選擇正確與否的前提和基礎。

開展哲學與人生教學,就是引導學生要以唯物主義的觀點開始事物,讓學生明白,這個世界是物質的世界是客觀存在的。那么在思考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要從實際出發。對于人生的選擇只有建立在客觀實際的基礎之上,才能夠選擇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人生道路。從哲學的角度思考人生的選擇,主觀意識上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做出力所能及的選擇;客觀上要不斷地塑造自己,以使自己能夠適應社會,并在社會上生存下去;人生的選擇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同時還要承認事物發展的偶然性,因此要不斷地完善自己,以使自己可以抓住機遇,主動地把握住自己的命運。人的發展過程,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那么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能夠尋找到屬于自己的人人生方向,并不懈地努力,以使自己的特長充分地發揮出來。

2 哲學與人生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2.1 生命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現代的教育中,生命教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生命作為教育之本,對于人的社會活動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其不但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健全人格公民的重要途徑。所謂的生命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生命意識,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以活動的方式對學生開展多樣的教育活動??梢?,生命教育實現生命價值的教育,要讓學生首先建立起對生命價值的認知,并主動地承擔起生命責任。運用哲學原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可貴,感受生活的美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實施生存能力的訓練,以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

2.2 生命教育的滲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壓力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對于學生進行人生教育,不但可以提高科學文化素質,而且還會在促進思想道德素質的同時,注入生命健康的元素。處于社會轉型期的大學生面臨著諸多的壓力,包括學業、人際交往、就業等等,都在無形中給學生的心理上施加了壓力,導致很多的學生都陷入到生命的困惑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正確地看待自己的人生,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人生,學校需要開展生命教育,以緩解學生的壓力。

2.3 生命教育的滲透,可以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

在哲學和人生教學中,將生命教育滲透到教學內容當中,讓學生時刻關注自己的人身安全,心理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而且能夠明白,自己雖然屬于是獨立的個體,但是作為社會中的一員,還要承擔起社會責任,生命屬于方式社會性的范疇,從而使學生能夠從社會的角度審視生命的重要性,并更加珍惜生命。在教學內容中,學校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在教學內容中適時地將生命教育滲透其中,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的內涵,以自己的方式尊重生命,關愛生命。

3 提高人生發展能力,確立人生崇高理想

人生的成功,就要促進人生發展能力,以樹立人生的遠大理想。實現人生價值,要建立起積極的人生態度,并教育學生積極地投身與實踐活動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判斷是非,對人生發展能力不斷地創新。對于事物的判斷,要求學生對于人生發展的問題不斷地探索,進行理性地思考,并對于自己的人生經歷進行經驗性總結,以科學的思維方式能夠透過事物表象滲入到本質當中。引導學生鑒定自己信念,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3.1 了解歷史發展規律,對于理想與現實以正確的認識

讓學生對于歷史發展規律以重視,并以此為鑒,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學生的人生目標要與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相符合,可以使學生建立起社會與人生之間關系,讓學生能夠從客觀實際的角度出發,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建立在人生理想基礎上,定位于現實社會當中。在人生規劃中,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著矛盾。在規劃個人理想的同時,還要著眼于宏觀的人生理想,并充分認識到理想是獲得自由的一個重要目標,而要實現理想,既要堅定信念,以自己堅強的信念完成歷史使命,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人生的理想也在實現的進程當中。

3.2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苦樂觀

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居多,普遍生長在安逸的環境中,對于生活的艱難并沒有經歷過,更不會充分地理解。于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一些挫折的時候,就會產生怨天尤人的情緒,甚至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將生命教育滲透到哲學與人生教學當中,首先要建立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中華民族經歷了百年興衰,每一個時代都有愛國志士推動著國家向實現偉大復興夢逐漸推進。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就要讓學生明白,要將有限的生命服務于人民的利益和國家的建設當中,以實現生命的價值。

4 結論

綜上所述,哲學來源于實踐,是對于生活的思考,并起到了指導生活的作用。哲學與人生的教學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并以此為切入點,提出有效實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覃文斌.在哲學與人生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J].中學教學參考,2011(11).

[2] 韋羨菲.《哲學與人生》的教學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1(7).

[3] 秦月,彭潔,楊近平.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1).

[4] 趙迎春.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12(21).

[5] 肖川.生命教育的三個層級[J].福建論壇,2006(3).

作者:吳慧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信息化教育管理論文下一篇:初中生品德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