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活與哲學論文范文

2023-03-24

生活與哲學論文范文第1篇

一、高考命題特點

1.考查主干, 強調對知識的靈活應用

主干知識是高考突出考查的內容, 如意識的能動性、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辯證關系、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實事求是、認識的反復性與無限性、真理的特點、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否定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價值及人生價值等知識, 幾乎每年都考, 甚至對同一知識點重復考查。選擇題選項涉及的理論表述, 很少有直接來自課本的原話, 大多是對課本理論的轉換、整合和創新而來的再生性知識。如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第21題對安全意識重要性的考查, 正確選項是“人的意識影響實踐發展的趨勢和結果, 人的意識是促成實踐中的矛盾轉化的重要條件”。這些語句是對意識反作用 (意識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知識的轉換。

2.設問明確, 切入點小, 要求原理的針對性更強

哲學試題大多采用“大熱點、小切口”的方式呈現, 設問指向性更強。非選擇題多用哲學原理分析社會現象, 多以微觀角度切入。 如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第39題設問 (2) :要求運用認識論 (微觀) 的相關知識并結合材料, 分析不同學者從《記住鄉愁》中獲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再如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Ⅰ第39題設問 (2) :有人從錢學森的經歷中得出結論:“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 就有什么樣的學生?!蹦闳绾卧u價這種觀點?請運用意識作用的原理 (細微觀) 說明理由。

3.取材多樣, 突出學科特點, 重視學生政治素養的考查

哲學試題取材廣泛多樣, 有體現國家意志的時事熱點材料, 如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涉及的熱點有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的闡述、安全生產、日本修改教科書、記住鄉愁等;有倡導創新精神、培養科學素養的材料, 如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Ⅱ第21題關于生命起源的試驗、第23題關于鹽堿荒地的成功改造等;有倡導人文精神、引領正能量的典故、俗語、名言、漫畫等材料;有培養考生家鄉情懷的地方特色材料等。

4.答案靈活, 突出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試題通過創設新情境、提出新問題, 倡導學生主動參與, 鼓勵學生多角度、創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具有實踐性與開放性。非選擇題的答案更強調事理交融、具體分析, 注重思維過程與方法, 評卷按學科知識與學科能力分層分項。如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Ⅱ第39題設問 (3) :結合學習馮洪錢的事跡, 班級舉行“我的青春·我的夢”主題班會, 請你以“理想·奮斗·價值”為關鍵詞擬定一份要點式發言提綱。再如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Ⅱ第39題設問 (3) :近年來, 日本政界有人企圖否認日本侵華的歷史, 請你加以批駁。

二、高考備考策略

1.準確區分易混易錯知識, 提高解答選擇題的正確率

針對??键c進行易混易錯知識的歸類, 可以有效防止和避免失誤, 提高解答選擇題的正確率。如關于“意識”的易混易錯知識有:意識是大腦特有的機能 (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 (內容是客觀的, 形式是主觀的) ;意識具有直接現實性 (意識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 必須通過實踐活動) ;所有正確的意識都是相同的 (認識角度、知識構成等差異決定形成的正確意識不盡相同) ;意識促進事物發展 (不同的意識有不同的反作用) ;物質和意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物質和意識相互影響是正確的, 但物質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 意識依賴于物質, 因此認為物質與意識相互依賴、相互制約不正確) ;正確的意識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 (客觀實際是出發點) 。

2.分清知識板塊, 明確非選擇題的答題范圍

哲學分四大板塊: (1) 辯證唯物論, 簡稱唯物論 (第四、五課) , 內容包括物質與運動的關系;意識的能動作用;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 (2)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簡稱認識論 (第六課) , 內容包括實踐的含義及其特點、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真理的含義及其特點、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3) 唯物辯證法, 簡稱辯證法 (第七、八、九、十課) , 內容包括聯系觀 (尤其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和系統優化方法) 、發展觀、矛盾觀、辯證的否定觀和創新意識。 (4) 歷史唯物主義, 也叫作唯物歷史觀、歷史唯物論 (第十一、十二課) 。內容包括社會歷史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 ;人生價值觀 (人的價值、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

3.牢記模塊目錄和標題, 把握設問的針對性

高考哲學非選擇題的設問常常以教材的目錄或次目錄的形式出現, 要求結合試題材料回答。如運用“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的知識, 分析……問題;運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 分析……問題。

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 堅持共享發展, 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運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相關知識, 分析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的正確性。

答案: (1)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是歷史的主體。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堅持發展依靠人民。 (2) 樹立群眾觀點, 堅持群眾路線。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 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必須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4.關注熱點, 學以致用

在復習備考中, 必須高度關注一年來發生的重大時政熱點, 關注社會生活, 關注新科技成果, 全面理解和掌握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社會熱點與教材的結合點是高考命題的重點。因此, 要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熱點問題, 力求找到高考命題的最佳切入點。如對“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這一熱點的認識:

例:20 世紀70 年代, 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 緩解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緊張關系, 我國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進入新世紀, 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出重大轉折性變化, 生育率低、人口老齡化、城市化率不斷上升、獨生子女家庭數量增長等人口結構性問題日益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 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完善人口發展戰略, 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 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這是繼2013年的“單獨二孩”政策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調整。至此, 實施了35年的獨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終結。

在中國當前形勢下, 放開二孩生育有助于實現公平正義, 提高人民福祉, 是現階段最大的民生政策。放開二孩生育不會改變基本人口形勢, 但有利于緩解人口老齡化和改善未來勞動力供給, 有利于改善人口結構, 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角度切入: (1) 結合我國人口政策的調整與完善, 說明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2) 我國人口政策的適時調整與完善對人們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有什么方法論啟示?

(3) 運用唯物史觀知識, 說明實施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意義。

(4)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人口發展的關鍵時期, 請你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提出合理化建議。

答案: (1) (1) 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之中, 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和無條件的。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變化, 我國的人口政策也必須不斷調整與完善。 (2) 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和有條件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口政策總體上堅持的是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3) 我國人口政策的調整與完善說明了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2) 我國根據經濟社會的變化, 及時總結經驗, 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 啟示我們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與時俱進, 開拓創新, 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檢驗和發展真理。

(3) (1)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隨著我國人口狀況與經濟社會各方面關系的變化, 我國的生育政策由原來的獨生子女轉變成現在的二孩放開, 有利于協調人口數量與社會發展需要的關系。 (2)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正確的社會意識會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全面放開二孩政策, 有利于改善未來勞動力供給, 改善人口結構, 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3) 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 才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適時調整二孩生育政策, 有利于緩解人口老齡化和解決未來的勞動力供給, 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 (4)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要樹立群眾觀點, 堅持群眾路線。放開二孩生育, 是對人的生育自主權的尊重, 有助于維護公平正義, 提高人民福祉。

(4) 延遲退休年齡, 完善老年收入保障體系, 大力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

5.注重探究性學習理念

在復習備考中, 要結合熱點材料, 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究或開放性設問。針對某問題提出方法論建議, 或設計廣告詞等, 如“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請你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為我國如何利用機遇、迎接挑戰提兩條方法論建議。 (答案: (1) “一帶一路”建設中, 我們既要抓住各種機遇, 增加量的積累, 又要不失時機地促進質變, 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2) 要勇于接受“一帶一路”建設中出現的各種挑戰, 尋找方法, 解決問題, 實現發展。) 再如結合某大學生的創業事跡, 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擬定兩條標語。 (答案:自主創業, 改變未來;自主創業, 勵志人生;點燃青春激情, 放飛創業夢想;創新改變生活, 創業成就你我)

例:材料一 “雨季一來, 城里看?!? 對于中國的城市居民來說, 這句調侃既熟悉又無奈。為防范城市內澇, 破解逢雨必澇的“看海困局”, 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建設海綿城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海綿城市是形容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 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 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材料二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 城市不同, 特點和優勢也不盡相同, 因此打造“海綿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經驗做法, 而應科學規劃, 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點的措施, 才能真正發揮出海綿作用, 從而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 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

(1) 結合材料一, 運用《生活與哲學》中“探索世界”的有關知識, 簡要分析建設海綿城市的依據。

(2) 結合材料二, 請從辯證法角度為建設海綿城市提出方法論建議。

答案: (1) (1) 物質決定意識, 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雨季一來, 城里看?!钡默F實, 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建設海綿城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 (2) 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對人們改造世界具有指導作用。建設海綿城市對于治理逢雨必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 (3)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統一。建設海綿城市通過完善透水、蓄水、排水功能, 讓城市告別“逢雨看?!? 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2) (1) 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 要堅持系統優化方法。海綿城市建設要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復雜性和長期性。 (2) 矛盾具有特殊性, 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打造海綿城市要因地制宜, 采取符合自身特點的措施, 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

【知識串講】

一、唯物論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1) 物質決定意識, 要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意識, 發揮正確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的促進作用。

(2) 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 (1) 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 做到主觀與客觀歷史的具體的統一。 (2) 辯證地認識和把握實際, 堅持用聯系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3) 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 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本質和規律, 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4) 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 堅持綠色發展, 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堅持可持續發展, 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新貢獻。

運用辯證唯物論有關知識, 分析黨提出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義。

答案: (1) 物質決定意識, 要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 黨提出綠色發展理念。 (2) 意識具有能動作用, 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有指導作用, 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堅持綠色發展,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3) 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統一。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堅持綠色發展,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必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新貢獻。

2.意識的能動性

(1)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2) 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3.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1)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客觀規律, 而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可以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

(2) 結合某地的具體做法, 說明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 (1)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 要從變化發展的實際出發, 做到主觀符合客觀。 (2) 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要制定正確的戰略, 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 要尊重客觀規律, 利用對規律的認識, 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指導實踐活動;要利用有利條件, 限制或排除不利條件的影響, 創造新的有利條件, 推動事物的發展。

例:運用唯物論的有關知識, 說明倡導全民閱讀的必要性。

答案: (1) 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方式挖掘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 (2) 物質決定意識, 要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倡導全民閱讀是從我國國民的閱讀能力、閱讀現狀和文化發展的實際提出的。 (3) 規律是客觀的, 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倡導全民閱讀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尊重我國文化發展規律的體現。

二、認識論

1.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1)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3) 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積極投身實踐, 又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2.真理與認識過程

(1) 真理是客觀的, 真理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真理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2) 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我們要與時俱進, 開拓創新, 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 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3.怎樣才能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1) 要掌握科學理論??茖W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只有掌握科學理論, 實踐才可能成功。

(2) 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來源于實踐的理論只有回到實踐中去, 解決實際問題, 才能發揮指導作用。

(3) 要根據實際的變化發展來運用理論。實踐是發展的, 理論只有接受實踐檢驗, 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不斷解決新問題, 才能正確發揮其指導作用。

例: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 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 沒有強大的制造業, 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近年,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下, 主要發達國家更是紛紛制定了一系列制造業升級的國家戰略和計劃, 如德國提出了 “工業4.0”, 力圖借此在國際競爭中搶占先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我國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 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運用實踐的相關知識, 分析說明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原因。

答案: (1) 實踐決定認識,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下, 我國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 (2)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證明了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 (3) 實踐具有能動性。制造強國行動綱領是從我國和世界的現實及未來發展需要制定的。 (4) 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活動的開展有促進作用。制定中國制造行動綱領對于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提升我國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具有重要作用。

三、辯證法

(一) 聯系觀

1.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聯系是客觀的, 但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 改變事物的狀態, 建立新的聯系;事物的聯系具有多樣性, 聯系是有條件的, 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2.整體與部分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居于主導地位, 統帥著部分, 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這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 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同時要重視部分的作用, 搞好局部, 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3.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 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 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以實現整體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例:目前, 京津冀地區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 特別是北京集聚過多的非首都功能, “大城市病”問題突出, 人口過度膨脹, 交通日益擁堵, 大氣污染嚴重, 房價持續高漲, 社會管理難度大, 引發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同時, 京津冀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 地下水嚴重超采, 環境污染問題突出, 加之區域功能布局不夠合理, 城鎮體系結構失衡, 河北與京津兩市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公共服務水平落差明顯。上述問題迫切需要國家層面加強統籌,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推動京津冀三省市整體協同發展。

運用聯系的觀點, 分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哲學依據。

答案: (1) 聯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聯系推動事物的變化發展。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是有效解決“大城市病”問題, 應對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等挑戰,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培育增長新動力和新的增長極, 優化區域發展格局的現實需要。 (2) 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搞好局部, 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 加強頂層設計, 推進布局調整, 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

(二) 發展觀

1.事物是永恒發展的, 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 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我們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 又要準備走曲折的路。

3.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重視量的積累, 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堅持適度原則。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 要抓住時機, 促成質變, 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三) 矛盾觀

1.矛盾的觀點

2.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側重于方法論要求。具體包括:

(1) 一分為二的方法 (全面分析問題、兩分法) , 其哲學依據:任何事物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 矛盾具有普遍性。

(2)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其哲學依據: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矛盾具有特殊性。

(3)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方法, 其哲學依據: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相互聯結、不可分割。

(4)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其哲學依據: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3.如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 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只有這樣才能對矛盾作具體分析。 (2) 注意研究事物的特點、本質以及該事物存在的具體條件。只有這樣, 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區分開來, 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 在運動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發展, 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只有這樣, 才能做到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習近平主席指出, 經過發展, 中美利益深度交融, 對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肩負責任更加重大。中美兩國之間也存在一些分歧, 但兩國共同利益遠遠大于分歧, 雙方合作始終是主流。努力構建新型大國關系, 實現雙方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是中國外交政策優先方向, 中美要正確判斷彼此戰略意圖, 中方愿意同美方加深彼此戰略走向、發展道路的了解。

結合材料, 運用矛盾分析法, 談談你對中美關系的認識。

答案: (1)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中美兩國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2)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 必須承認矛盾, 分析矛盾, 并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中美利益深度交融, 但中美兩國之間也存在一些分歧。要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 推動中美關系始終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展。 (3) 事物的性質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 中美之間盡管存在著分歧, 但兩國共同利益遠遠大于分歧, 雙方合作是主流。 (4) 主要矛盾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 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 抓住重點。努力構建新型大國關系, 實現雙方不沖突、不對抗, 相互尊重, 合作共贏, 是中國外交政策優先方向。

(四) 辯證否定觀

1.辯證否定觀與創新意識: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是事物發展和聯系的環節, 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辯證否定觀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 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

2.創新的社會作用: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 堅持創新發展, 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 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指出創新發展理念的辯證法依據。

答案: (1) 發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樹立創新意識, 促進新事物成長。 (2)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聯系和發展的環節, 其實質是“揚棄”, 這要求樹立創新意識。 (3)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樹立創新意識, 破舊立新。 (4)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 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創新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四、歷史唯物論

(一) 社會歷史觀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3)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2.群眾觀: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黨和政府關注民生, 說明黨和政府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自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3.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

例:運用所學知識, 分析設立自由貿易區試點、深化推進改革開放的哲學依據。

答案: (1)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設立自由貿易區試點, 通過個別地區深化改革試點, 總結積累普遍經驗, 以便推進改革開放向縱深方向發展。 (2) 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社會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途徑, 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通過試點, 推進改革開放, 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

(二) 價值觀與人生觀

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觀作為社會意識, 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1)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2) 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堅持正確價值觀的指導。

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 具有社會歷史性和階級性。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就必須:堅持真理,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和最高的價值追求。

3.價值的創造與實現。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 在于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 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4.典型人物的事跡對創造與實現人生價值的啟示: (1) 自覺遵循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 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2)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 (3) 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 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正確對待客觀條件, 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 (4) 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發揚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要努力發揮自己的才能, 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新題速遞】

1.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說過:“藝術是生活的鏡子?!蔽乃囎髌芬从成鐣默F實, 展示歷史的深邃, 蘊含文化的沉思。這說明

(1) 文藝作品是對客觀存在的直接反映 (2) 文藝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 (3) 文藝作品創作的源頭在于社會生活 (4) 文藝作品是對現實生活的能動反映

A. (1) (2) B. (2) (3)

C. (1) (3) D. (3) (4)

2.逆商 (AQ) 也叫挫折商, 指的是人在逆境中處理挫折、擺脫困境、超越困難的能力。誰都希望自己一生平安順利, 但挫折、困難、逆境往往在所難免, 這就需要我們注重培養逆商, 提高逆商。這說明

A.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

B.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

C.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D.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決定作用

3.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 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 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建設海綿城市說明

(1) 人與自然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是客體主體化的過程 (2)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依賴于自然界, 人能夠凌駕于自然之上 (3) 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環境是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 (4) 人能夠認識和利用自然, 人與自然總是和諧相處的

A. (1) (2) B. (1) (3)

C. (3) (4) D. (2) (4)

4.“不受虛言, 不聽浮術, 不采華名, 不興偽事?!绷暯娇倳浺脰|漢荀悅《申鑒·谷嫌》中的這句話說明為政之道貴在實干。下列選項符合這種精神的是

(1) 牡丹花好空入目, 棗花雖小結實成 (2)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3)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4) 落其實者思其樹, 飲其流者懷其源

A. (1) (2) B. (2) (4)

C. (1) (3) D. (3) (4)

5.古代希伯來人發現, 健康的人身上有虱子, 有病發燒的人身上沒虱子。于是, 他們高興地得出結論:虱子能使人健康。而事實的真相卻是, 人在發燒時, 身上的虱子覺得不舒服, 嫌熱才逃離。古代希伯來人的錯誤在于

(1) 主觀臆斷, 沒有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 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把物質具體形態等同于物質 (3) 否認因果聯系的客觀性, 認為任意兩種現象之間都存在因果聯系 (4) 沒有一個正確標準, 不能區分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A. (1) (2) B. (2) (3)

C. (1) (3) D. (3) (4)

6.美國宇航局 (NASA) 發布消息稱, 在火星上首次發現了存在液態水的“強有力”證據, 證據顯示火星在夏季幾個月期間, 可能有水在地表上流動??茖W家表示, 這一發現意味著火星探測研究又向前推進一大步, 無論是對尋找火星上的生命存在, 還是對未來的火星載人登陸計劃, 都將產生影響。材料進一步佐證了

(1) 認識具有反復性, 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 (2) 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判斷和推理能力 (3) 認識具有上升性, 真理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 (4) 正確的認識對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具有促進作用

A. (1) (2) B. (2) (3)

C. (1) (3) D. (2) (4)

7.下面漫畫給我們的啟示是

(1) 重視意識的能動作用, 樹立安全第一觀念 (2) 安全是一個系統, 要重視發揮每個人的作用 (3) 實踐具有能動性, 要把安全意識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行動 (4)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將安全生產落到實處

A. (1) (2) B. (2) (3)

C. (1) (3) D. (3) (4)

8.塑料是重要的有機合成高分子材料, 應用非常廣泛, 但是廢棄塑料帶來的“白色污染”也越來越嚴重, 如果我們能詳細了解塑料的組成及分類, 不僅能幫助我們科學地使用塑料制品, 也有利于塑料分類回收, 并有效控制和減少“白色污染”。材料體現的哲理是

(1) 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 (2) 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影響和制約的關系 (3) 矛盾雙方相互貫通, 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4)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

A. (1) (2) B. (2) (3)

C. (1) (3) D. (2) (4)

9.傳統水稻種植方式是全生育期水稻的根系都泡在水里。中國農科院自主研發的水稻“麥畦式”濕種栽培技術, 改變了以往 “大水漫灌”的傳統水稻栽培方式, 實現了像種麥子一樣種水稻, 省工、節水、環保, 還不影響產量。每畝可節省灌溉用水30%, 節本增效150 元?!胞溒枋健奔夹g的應用說明

(1)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 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3)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4) 人們要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

A. (1) (2) B. (1) (3)

C. (2) (4) D. (1) (4)

10.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 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國家要求到2015年底每個省 (區、市) 都必須出臺方案。這說明戶籍制度改革

(1) 旨在通過變革生產方式, 推動社會性質改變 (2) 旨在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 推動社會進步 (3) 本質上屬于理論創新, 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先導 (4) 本質上屬于實踐活動, 是城鎮化發展的強大動力

A. (1) (2) B. (2) (3)

C. (1) (3) D. (2) (4)

11.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 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 注重機會公平, 保障基本民生,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一要求的唯物史觀依據是

(1)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2) 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 (3) 堅持群眾觀點, 走群眾路線 (4) 群眾的意愿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12.一直以來, 吉尼斯世界紀錄為普通人提供了一個可以展示任何特長的舞臺, 激勵平凡的人超越自我, 去做不平凡的事情。但是近年來, 國人似乎熱衷于拼數量、拼規模, 最大的餃子、最大的炒飯等“世界之最”屢見不鮮, 這遠遠背離了吉尼斯紀錄的本質和精神。這告訴我們

(1) 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 (2) 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必須堅持真理 (3)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4) 價值觀不同,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一定不同

A. (1) (3) B. (2) (3)

C. (2) (4) D. (3) (4)

13.“十三五”時期, 我國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從國際上看, 世界經濟在大調整大變革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趨勢, 原有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科技創新孕育新的突破。從國內看, “十三五”時期,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 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 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新的發展變化需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 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 破解發展難題, 厚植發展優勢, 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是30多年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深刻總結, 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 也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1) 從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角度, 說明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的哲學依據。

(2) 結合材料, 運用“實踐與認識”的相關知識, 分析樹立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意義。

14.北京時間2015年10 月5 日17 時30分,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揭曉, 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獎。屠呦呦的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

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20世紀六七十年代, 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 屠呦呦和她的團隊歷經數百次實驗, 并從《肘后備急方》等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 運用現代科技, 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 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藥”而受益。目前, 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藥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藥物, 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藥劑列入其基本藥品目錄。

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時間, 她卻依然癡迷于此, 未曾停歇。她說:“榮譽多了, 責任更大, 我還有很多事要做?!?/p>

屠呦呦獲獎后感言:“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范例, 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p>

(1) 結合材料, 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關知識, 分析屠呦呦成功的原因。

(2) 屠呦呦的成功對青年學生實現人生價值有何啟示?

(3) 請為中醫中藥走向世界提出兩條建議。

參考答案及解析

1.D “藝術是生活的鏡子”說明文藝作品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縮影, 所以 (3) 當選。文藝作品展示歷史的深邃、蘊含文化的沉思說明文藝作品是對現實生活的能動反映, 而不是直接反映, 所以 (4) 當選, (1) 不當選。文藝作品的內容是客觀的, 形式是主觀的, (2) 說法錯誤。

2.C逆商是處理挫折、困難、逆境的能力, 體現意識對生理活動有能動的反作用, C正確。A、B不切題, D觀點錯誤。

3.B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 人們可能認識和利用自然為人類謀福利, 所以 (1) (3) 當選。人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 (2) 不當選。人類如果按規律辦事, 就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如果違背規律, 就要受到規律的處罰。所以 (4) 說法片面。

4.C (1) 說的是要說實話, 做實事, 少搞花架子; (2) 強調的是意識的作用; (3) 強調的是要注重實踐; (4) 說的是飲水思源。所以 (1) (3) 符合題意。

5.C古代希伯來人的發現是在不了解事實的情況下產生的認識, 沒有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所以 (1) (3) 當選。 (2) 不符合題意。材料是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不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4) 不當選。

6.D材料中科學家的發現意味著火星探測研究又向前推進一大步, 體現了 (2) 。這一發現對未來的火星載人登陸計劃將產生影響, 體現了 (4) 。 (1) (3) 本身正確但不反映材料。

7.D漫畫的寓意是強調安全落實, 而不是安全意識, 故 (1) 不當選。每個人的作用有積極的, 也有消極的, (2) 觀點不準確, 且不是漫畫對我們的啟示。漫畫啟示人們要把安全意識落實到行動上, 所以 (3) (4) 當選。

8.C塑料給人們帶來的正反不同影響說明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爭性兩個基本屬性, (1) 當選。如果人們能夠詳細了解塑料的組成及分類就會有效控制“白色污染”, 所以 (3) 當選。聯系具有客觀性, 所以不能說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 (2) 不當選。 (4) 與材料無關。

9.D “麥畦式”濕種栽培技術改變了以往“大水漫灌”的傳統水稻栽培方式, 說明 (4) 當選。每畝可節省灌溉用水30%, 節本增效150 元, 說明該技術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所以 (1) 當選。 (2) (3) 本身正確但不直接反映材料。

10.D戶籍制度改革屬于上層建筑的調整, 目的是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 所以 (2) 當選。戶籍制度改革屬于探索社會發展規律的實踐活動, 有利于促進城鎮化發展, 所以 (4) 當選, (3) 不當選。戶籍制度改革不會改變社會性質, 所以 (1) 不當選。

11.C “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體現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要求堅持群眾觀點, 走群眾路線, (1) (3) 正確。社會意識具有雙重性, (2) 錯誤。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4) 錯誤。

12.B國人的做法遠離了吉尼斯紀錄的本質和精神, 說明人們的行為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導, 所以 (2) (3) 當選。 (1) 與材料無關。 (4) 說法錯誤。

13. (1) (1)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 才能使主觀符合客觀, 做到主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 是根據我國經濟形勢做出的正確判斷。 (2) 矛盾具有特殊性, 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我們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把握經濟發展新的階段性特點, 采取針對性措施。 (3) 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 是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要求;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 (1) 實踐決定認識, 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五大發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國際發展大勢、國內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形成的。 (2) 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我國在“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 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 (3)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五大發展理念關系我國發展全局, 以五大發展理念統籌改革發展, 有助于進一步推動中國未來發展模式的突破和轉型創新, 有利于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有利于我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有利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14. (1) (1)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屠呦呦及其團隊歷經數百次實驗, 并將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有效結合, 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 (2) 科技進步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屠呦呦及其團隊運用現代科技, 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 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3) 文化要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屠呦呦及其團隊從《肘后備急方》等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 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2) (1) 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 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2) 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屠呦呦及其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研制成功的青蒿素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基本藥品目錄。 (3) 實現人生價值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頑強拼搏, 自強不息。屠呦呦及其團隊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藥”而受益。

生活與哲學論文范文第2篇

一、2014年《生活與哲學》試題命題特點

縱觀2014年全國各地高考中有關《生活與哲學》的試題,總體感覺試題貼近生活、注重基礎、凸顯能力。在注重對基礎知識考查的同時,關注社會熱點,貼近生活實際,堅持以問 題立意、能力立意。具體來說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貼近生活

2014年高考中有關《生活與哲學》的試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更趨理性和成熟,貼近實際,時代性強,既不回避熱點,又不一味地 追逐熱點,體現“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學科特色。

(二)注重基礎

(三)凸顯能力

從考查能力上看,試題注重對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的考查,如四川卷第14題:“結合材料,運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四川省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合理性?!比绻麑W生平常沒有培養好解題能力,估計不少學生在解此題時會有“似曾相識”,卻“無從下手”的感覺。

二、2015年《生活與哲學》復習注意點

(一)重視課本,夯實基礎

復習時,要對照《考試大綱》,從微觀上把課本知識過一遍,做到點點清、點點明、點點通,盡可能不遺漏知識點。同時,要做到框框有歸納、課課有總結、單元有體系,把所學知識整合成一個網絡,做到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在動態中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

(二)歸納整合同類知識

1.地位、作用、意義類

真正的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地位;意識的作用;承認矛盾普遍性的地位;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的意義;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的地位;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改革的作用;人民群眾的作用;創新的作用;群眾路線的地位;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

2.特點(征)、特性、實質、屬性類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物質的唯一特性;物質的根本屬性;實踐的特點;真理的屬性;認識的特點;聯系的特點;系統的基本特征;發展的實質;矛盾的基本屬性;辯證否定 的實質;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征。

3.關系類

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哲學與生活的關系;哲學與時代的關系;物質與運動的關系;運動與靜止的關系;規律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真理與謬誤的關系;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量變與質變的關系;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

4.錯誤傾向類

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否認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的激變論;否認質變,否認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的庸俗進化論。

5.如何類

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如何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如何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如何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如何樹立創新意識;如何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如何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三)模擬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高考試題最具科學性、權威性和導向性,特別是最新高考題(2013和2014年高考題),值得仔細研究,深入領會。同時,在復習中要強化訓練,限時解答、臨場演練,通過練習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并總結解題的經驗教 訓,提高解題能力。

【知識串講】

《生活與哲學》遵循一般到個別 的認識秩序,四個單元總體上分為兩大部分———“哲學一般”和“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哲學基本理論

對哲學基本理論,可按照三條線索進行復習:一是什么是哲學;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什么是哲學

1.世界觀與哲學的關系

2.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

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4.哲學與生活的關系

5.哲學與時代的關系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

二、辯證唯物主義

(一)辯證的唯物論

對辯證的唯物論專 題復習,可遵循世 界是物質 的 (物質與意 識辯證關 系)———物質是運 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思路進行。

1.世界是物質的

(1)世界物質性

(2)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

2.物質是運動的

3.運動是有規律的

4.規律是客觀的

(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專題復習,要抓住“實踐”“認識”“真理”這三個關鍵詞進行。

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2.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和具體

3.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三)唯物辯證法

對唯物辯證法專題分析,要從其總特征、實質與核心、要求三方面進行全面把握。

1.總特征:聯系觀和發展觀

(1)聯系觀

(2)發展觀

2.實質與核心: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規律)

3.要求:樹立創新意識

二、歷史唯物主義

(一)社會歷史觀

對社會歷史觀復習,要抓住“社會本質(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社會發展動力———社會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趨勢———社會歷史主體———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這一主線進行。

1.社會本質———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

溫馨提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類的社會生活,包括社會的物質生活(社會存在)和社會的精神生活(社會意識)。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離不開實踐。

2.社會發展的動力

3.社會發展規律

4.社會發展的趨勢

5.社會歷史主體

6.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二)價值觀(人生觀)

對價值觀(人生觀)復習,要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邏輯順序進行綜合把握。

1.是什么———人的價值及評價

2.為什么———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原因

3.怎么辦———價值的創造與實現人生價值

【新題速遞】

一、單項選擇題

1.“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下列說法與這句話蘊含哲理相同的是

1物是觀念的集合2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4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A.12B.13

C.23 D.24

2.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正能量。從哲學的角度看,這是因為正能量具有

1能動性,能夠給人 帶來信心 和力量

2創造性,能夠創造出獨立于物質之外的精神

3反作用,能夠對人體生理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4指導作用,能夠將人們的愿望直接變成現實

A.12 B.13

C.23 D.24

3.上海和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不同學科的老師對此有不同意見。這表明

1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2意識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客觀的3意識是對物質的正確反映4人們的立場不同,對同一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

A.13 B.14

C.23 D.24

4.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指出,考試招生制度是國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養的樞紐環節,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大計,關系到每一個家庭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億萬青少年學生的前途命運。這一論斷蘊含的哲理是

1物質與意識是不可分割的2任何事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3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4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A.12 B.13

C.23 D.24

5.2014年8月25日到26日,吉林省出現了一次有利于進行人工增雨作業的天氣,省氣象部門抓住了這次時機進行人工增雨作業,效果非常明顯。這表明

1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主觀的2人們可以根據規律起作用的條件利用規律,造福于人類

3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4人們可以改變自然規律,改造客觀世界

A.13B.12

C.23 D.34

6.下列古詩中與“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蘊含的哲理不完全一致的是

A.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B.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C.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D.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7.下列選項與“一葉知秋”蘊涵哲理相一致的是

1樹立榜樣2金無足赤,人無完人3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4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A.123 B.124

C.134 D.234

8.針對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煙臺市不斷積極探索,創新科技金融合作方式,從加強科技金融組織機構建設、增設信貸資金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入手,促使難題盡快得到解決。從哲學上,這體現了

1矛盾雙方的對立是絕對的2矛盾具有特殊性3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4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A.23 B.13

C.12 D.24

9.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這表明

1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2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是同步的3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4社會意識的變化獨立于社會存在的變化

A.12 B.13

C.24 D.34

10.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一場6.5級的強烈地震驟然降臨,云南魯甸、巧家、會澤等地遭受重創。地震發生后,廣大黨員干部夜以繼日沖鋒在抗震救災第一線。這體現了群眾觀點中的

A.從群眾中來

B.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

C.一切為了群眾

D.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11.在2014年青奧會開幕前夕,為創造一個良好的交通秩序環境迎接中外賓客,南京市1400多名交警放棄休息,24小時堅守崗位。不管是在路面一線執勤,還是值守在全市34家公安檢查站,大家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嚴格執法、服務市民、默默奉獻著……從人的價值角度看,這是因為

1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2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物質貢獻3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4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A.12 B.13

C.23 D.24

12.2014年8月11日,賓陽縣召開征地拆遷工作分析會,會議主要內容是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推廣先進實用經驗,探討突破工作難點的方法,扎實推進項目征地拆 遷工作。衡量征地拆遷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根本尺度是

1是否得到上級的肯定2是否得到人民的擁護3是否以科學理論為指導4是否得到人民的答應

A.12 B.13

C.23 D.24

二、非選擇題

13.2014年8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研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在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實施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結合材料,運用“創新”的有關知識,說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理由。

(2)結合材料,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的知識,談談你對 實施創新 驅動發展 戰略的建議。

14.201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的意見和建議。習近平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要圍繞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惠民生,加快推進改革,加大產權保護力度,加緊深化投資 體制改革,增大簡政放權的含金量,加快放寬民間投資準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服務業 有序開放,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1)請運用規律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說明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結合材料,運用“社會發展的規律”的有關知識,說明加快推進改革的依據。

(3)從價值的創造與實現角度,請你為如何實現中國夢提出合理性建議。

【參考答案及解析】

1.D“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的意思是鬼不過是人們害病時由于內心恐懼而造成的主觀幻覺,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13是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24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故選D。

2.B2否定了物質對意識的決定 作用,錯誤;只有通過實踐,人們才能將愿望 變為現實,4錯誤,故選B。

3.B意識的內容是客 觀的,形式是主觀的,2錯誤;意識有正確與錯誤之分,3錯誤,故選B。

4.C物質可以離開意識,意識離不開物質,1錯誤;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客觀的,有條件的,4錯誤,故選C。

5.C人工降雨的過程既是人們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造福于人類的過程,也是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的過程,23正確;人為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1錯誤;自然規律具有 客觀性,不能被改 變,4錯誤,故選C。

6.D“沉舟側 畔千帆過,病樹前頭 萬木春”體現的是新事物必定 戰勝舊事物,A、B、C三項蘊含的哲理與其一致;“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體現了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D與其不完全一致,故選D。

7.C“一葉知 秋”是指從一 片樹葉的 凋落,就可以感知秋天即將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體現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134體現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2體現的是矛盾主次方面 的辯證關 系,故選C。

8.A由“針對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煙臺市不斷積極探索,創新科技金融合作方式”可知,23正確;1與題意主旨無關;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4錯誤,故選A。

9.B社會意 識和社會 存在具有 不同步性,2錯誤;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4錯誤,故選B。

10.B材料中黨員干部的行為體現了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B正確;A、C描述的是群眾路線的內 容;D與題意指 向無關,故選B。

11.B材料強調的是奉獻,是因為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13符合題意;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但這個貢獻不一定就是物質貢獻,2錯誤;4與題干主旨無關,故選B。

12.D我們想事情、做工作時,想得對不對,做得好不好,要有一個根本的衡量尺度,這就是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24正確;13均不是衡量我們工作做得好不好的尺度,故選D。

13.(1)1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世界是永恒發展的、辯證否定觀和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科技創新和有關制度 的創新,推動人們 思維方式 的變化。

(2)1世界是永恒發展的,要求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們要不斷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2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們要準備走曲折的路,不斷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3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求重視量的積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每個人都要從點滴小事做起,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

14.(1)1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但規律又是可以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規律、利用規律的條件。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2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要遵循經濟規律,實現科學發展,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快推進改革,加大產權保護力度,加緊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增大簡政放權的含金量,加快放寬民間投資準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服務業有序開放,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加快放寬民間投資準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的客觀要求。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加緊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增大簡政放權的含金量,符合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3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加快推進改革,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生活與哲學論文范文第3篇

41.2011年8月12日,央行發布了《2011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強調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將持續“穩健”,并繼續把穩定物價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這一報告提出,未來將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之間的關系。央行表示,下階段將根據經濟金融形勢和外匯流動的變化情況,合理運用利率、匯率、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和宏觀審慎管理等多種政策工具組合,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

請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分析方法)的知識分析上述材料。(14分) 答:①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指出了改革開放的現狀,又展望了中國美好的未來。②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的階段和地位。明確指出當前中國在歷史進程中所處的階段,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③堅持與時俱進,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指出中國正在不斷創新,以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2.近兩三年來,國家陸續制定和批準了一系列的區域規劃和區域性的文件。這些文件和規劃從整體的角度來說是基于我國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需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來制定的。從具體的編制角度來講,它特別突出了兩點,一是一定要體現國家的戰略意圖,也就是說,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而不是著眼于某個地方的局部利益。二是要特別考慮這個地方的比較優勢,突出它在這方面的特殊功能。也就是說,考慮到國家全局布局的同時,要充分體現這個地方的特殊需要。這樣,就避免了我們所有的區域規劃的地方化;另一方面避免了全國規劃一刀切,體現了各地的比較優勢。這樣的規劃制定以后,產生的效果非常明顯。

請運用哲學有關知識分析材料中做法的合理性。(12分)

答:①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告訴我們,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國家制定和批準的一系列的區域規劃和區域性的文件,是基于我國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需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來制定的。(3分)②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區域規劃是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而不是著眼于某個地方的局部利益體現了這一點。(3分)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區域規劃要特別考慮到地方的比較優勢,突出它的特殊功能。(3分)④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些規劃和文件在很多重要方面體現了共性,但是又鮮明地體現了各個地區的特色或者個性。(3分)

3.材料一:自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對民生問題持續關注,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材料二: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強調,要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請運用整體與部分關系的原理,說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與改善民生的關系。(6分)

答:(1)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部分,具有部分沒有的功能。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要把改善民生置于社會建設的全局中,統籌安排。(

3分)

(2)部分影響整體,關鍵部分對整體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重視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改善民生是社會建設的重點,對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有關鍵作用。(3分)

4.探究題(18分)

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為了多渠道就業,一部分大學生響應國家號召,到農村競聘“村官”。某高校學生以此為主題開展了研究型學習活動。

同學們上網收集到一位法律專業大學生“村官”的日記摘抄:我想人總是要有點理想,到祖國做需要的地方去,才可以干出一番事業;在農村,要尊重農民、心系群眾,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為使更多的人學法、用法,我在村里辦起法律夜校、法律咨詢室,從中體會到了“學以致用”的快樂;3年過去了,我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全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結合材料,運用《生活與哲學》的知識,分析說明大學生應該如何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聰明才智?(6分)

圍繞“村官”話題同學們開展了熱烈的討論,有人認為,大學生年輕、有激情、文化層次高,適宜當“村官”。有人認為,大學生專業知識背景遠離農村實際,當“村官”會浪費大學四年的學習和投資,不適宜當“村官”。

(2)結合自己人生規劃,探討大學生是不適宜當“村官”,并說明哲學理由。(6分)

(3)假如你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請運用矛盾分析法說明應該如何應對當前的就業困難?(6分)

答:(1)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該“村官”選擇到農村實現自己的理想。

②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該村官能在工作中尊重農民,心系農民。

③堅持實踐的觀點。該村官辦夜校,學以致用。

④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該村官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2)①適宜。經過基層鍛煉,有利于大學生成長。依據: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②不適宜。大學生當村官是浪費人才。依據: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全面的看問題。

(3)①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大學生應創造條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在困難中把握機遇。

②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承認矛盾,解決矛盾,一分為二的看問題。大學生應敢于面對困難,并找出解決困難的辦法。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大學生應根據個人興趣和條件,實現自主擇業和自主創業。

5.在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全球潮流的背景下,上海世博會第一次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世博園區內建成了我國面積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示范區;燈光設備大量采用節能的LED光源;清潔能源車輛的使用使園區內公共交通實現“零排放”„„參加世博會的許多國家不斷交流和實踐低碳經濟發展經驗,充分展現了科技節能的創新成果,從而打造出一屆“綠色的世博”,“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世博”。

簡要回答材料中蘊含的辯證唯物論道理。(9分)

答: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低碳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

的潮流,上海世博會為順應這一潮流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3分)

②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在“低碳世博”的理念指導下,上海市打造出了一屆“綠色的世博”,“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世博”。(3分)

③規律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倡導“低碳世博”的理念就是人類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表現。(3分)

6.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效率與公平的矛盾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問題。我們黨對此也作出了不懈地探索,對效率和公平關系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十六大明確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強調“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十七大報告立足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對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做出了重大調整,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新理念。

運用認識論道理對上述材料進行簡要分析。(12分)

答: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我國改革開放后的不同經濟發展時期,為解決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我黨進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原則并不斷地進行調整。這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6分)

②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人們對一個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歷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同時,客觀世界和人類的社會實踐也是不斷發展的,這就決定了人類的認識也是無限發展的。我黨在不同時期對公平和效率關系的不同論述就體現了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6分)

7.雖然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但G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了經濟增長在全國率先反彈。G省的成功關鍵在于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適時制定了“三促進一保持”(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立現代產業體系,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的總體工作思路,提出了“雙轉移”(轉移產業和勞動力)、“雙提升”(提升產業競爭力和自我創新能力)、“雙破解”(破解產業轉型升級和綜合競爭力提高難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難題)戰略,抓緊轉型,堅韌求進,化危為機。2009年G省GDP增長9.5%,經濟總量連續第二十年位列各省“冠軍”。

請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結合材料分析G省經濟成功復蘇的對我們的啟示。(12分) 答:①要堅持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G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樹立全局觀念,選擇最佳方案的組合,從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3分)

②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積極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 G省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而實現經濟的發展。(3分)

③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G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把握關鍵,堅定不移地調整結構,實現了經濟率先反彈。(3分)

④要堅持辯證的否定觀,樹立創新意識。G省通過促進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抓緊經濟轉型來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3分)

8.經歷了“4.14”大地震后的玉樹重建規劃已經啟動,青海省委指出,災后重建是大事,聽取百姓的聲音是政府部門的工作之一,要讓老百姓說話,看他們怎么說,說什么,以確保重建舉措收到良好效果,盡最大努力保障災民的利益。

運用歷史觀和價值觀相關知識,說明黨和政府為什么在災后重建中高度重視群眾的利益。(7分)

答: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要求黨和政府在災后重建中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3分)

生活與哲學論文范文第4篇

)班

姓名:___________

期末綜合練習三

一、單項選擇題

1.2013年6月10日,第五屆端午文化節在北京開幕,粽子幾乎成了端午節的代名詞。我國各地飲食習慣是有差異的,南方人愛吃咸肉粽子,北方人粽子餡往往是甜的。這表明( ) ①文化決定人們的行為方式與交往方式

②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動有相應的物質載體 ③不同區域的文化無不呈現出各自特色

④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的,為人所特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3)》顯示,2012年中國文化產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占GDP比重進一步提升,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逐漸增強。這得益于各地對文化發展的高度重視。我們高度重視文化發展是基于( )

①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文化對經濟政治具有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質力量

④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13年5月,大型音樂勵志真人秀《中國夢之聲》在東方衛視開播,節目釋放“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力量,向社會傳遞了巨大的“正能量”。這說明(

) ①現代信息技術是推動文化發展的根本因素

②文化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③大眾傳媒具有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④大眾傳媒開始使文化產品規?;?、產業化成為可能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4.“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這體現了(

)

①文化決定人們的思維方式

②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 ③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④優秀文化塑造人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 ③④

5. 時代在變遷,但春節仍然是億萬中國人不變的情結,雖然電話、網絡拉近了時空距離,但是為了能與家人吃一頓年夜飯,大部分中國人在春節前穿越了大半個中國。這說明(

) ①中華文化的多樣性

②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③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④中華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013年5月15日,楊振寧、莫言、范曾三位大師與青年學生進行了一場“科學與文學的對話”活動。據此回答6-7題。

6. 中國書畫大師范曾先生一貫倡導“回歸古典,回歸自然”,他筆下的人物從古代先哲大儒到野牧村童等都能使人感受到守望祖國傳統文化、關懷社稷民生的胸懷。這啟示我們(

)

①全面繼承才能把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到新的水平②中華文化會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 ③只有繼承優秀中華文化才能實現文化創新④貼近社會生活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 莫言在談到創作過程時說:“從馬爾克斯文學里面得到很多的滋養,他是沒見面的大師。”莫言說自己曾學過馬爾克斯,但在創作生涯中,也不斷去消化吸收并嘗試自己的想法。莫言的創作體會啟示我們(

) A.不同國家作家的審美觀相同

B.文化交流能夠增強文化影響力 C.對待外來文化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D.文化競爭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8.2013年6月8日,有著56年歷史的“音樂界奧斯卡”格萊美大獎首次來到亞洲,成都觀眾在華麗的嗓音中體驗東西方文化的珠聯璧合。從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能夠促進文化創新②民族文化的個性要通過共性表現出來 ③文化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④消除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是推動世界文化繁榮的必要條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國家主席習近平十分重視文化傳承,2013年5月習近平寄語青少年,鼓勵多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據此回答9-10題。

9.習近平強調:“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之所以要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是因為 (

) ①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

②文化繼承以文化積累作為保障 ③傳統文化是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

④傳統文化能夠增強民族認同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 打工文化是與打工潮相伴而生的一種文化形態,它既不屬于農村也不完全屬于城市,是從打工者群體中自發生長起來的。打工文化的興起表明(

)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②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③人民大眾是文化的創造主體

④文化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3年8月2日,《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央視成功首播后,在全社會迅速掀起了一股手寫漢字的熱潮?;卮?1~12題。

11.央視舉辦《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是基于漢字(

)

①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

②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 ③具有傳承中華文明的作用

④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2.“橫平豎直寫字”與“堂堂正正做人”緊密相連,漢字的一筆一畫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從形意到聲韻組合都極富美感,這在世界文化領域是絕無僅有的。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

) A.源遠流長

B.博大精深

C.具有包容性

D.具有地域性

13.“只要我們有根,縱然沒有一片葉子遮身,仍舊是一株頂天立地的樹。就讓我們調整那立姿,在風雪里站得更穩,堅忍地度過這凜冽寒冬。是的,只要我們有根,明春來時,我們又會枝繁葉茂,宛如新生。”這首詩表明(

)

①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②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其基本特征 ③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中華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4.北宋著名哲學家張載的“橫渠四句”是這樣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啟示我們,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必須(

) A.加強管理——正確引導——反對西化——展望未來 B.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兼容并包——創新發展 C.推陳出新——求同存異——以我為主——引領風尚 D.履行責任——服務大眾——繼承傳統——展望未來

15. 2013年1月,人民日報刊登文章指出,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下列選項與材料體現的道理一致的是(

) ①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②剩有殘缺效李牧,雁門關外殺敵回 ③從來燕趙多豪杰,驅逐倭兒共一樽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此山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網絡在給人們帶來便捷高效的工作生活環境的同時,還給社會帶來一系列不和諧的音符。據此回答16-17題。

16.2013年3月30日,“深圳最美女孩”被指是假新聞,“90后女孩給殘疾乞丐喂飯”是網絡炒作,涉事記者向公眾致歉。網絡炒作(

) ①反映了文化市場具有自發性

②是文化市場發展的必然產物 ③是滿足人們多層次文化需要的大眾文化

④會污染文化環境,危害社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7.針對網絡文化中的亂象,6月3日,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開展“凈網”行動,嚴厲打擊網絡淫穢色情、低俗炒作等信息。“凈網”行動(

) ①是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和引導的表現

②會限制文化市場的發展

③有利于克服文化市場的缺陷

④決定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8.文化承載著國家的夢想和精神,實現“中國夢”,不能缺少“文化夢”。實現“文化夢”需要(

) ①全面繼承中華傳統文化②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③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④大力弘揚現代西方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迄今為止,全球有110多個國家建立了430多所孔子學院??鬃訉W院在教授漢語、傳播中國文化、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如果請你以此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可用到的關鍵詞最合適的一組是(

) A.文化平等

尊重差異

文化趨同

B.文化傳承

文化融合

文化霸權 C.色彩斑斕

文化借鑒

文化滲透

D.文化平等

求同存異

文化自信

20.2013年4月2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規定,公益性的城市公園、博物館、紀念館,除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珍貴文物單位外,應當逐步地免費開放。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 ①有利于改造和抵制落后文化

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③能夠直接創造經濟效益

④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1.2013年3月是“公民道德建設月”。從文化生活的角度,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必須(

) ①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良好風尚

②培育開放的社會心態 ③政府要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

④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22.2013年8月,公安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中小學將消防安全教育納入教學內容,每學期開學第一周和寒(暑)假前安排不少于4課時的消防知識教育課程。對中小學生進行消防安全教育(

) ①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

②有利于促進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③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

④是基于教育具有教化人的特定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3.近年來,山東扎實推進“四德工程”,涌現出濟南“泉城義工”、青島“微塵”、淄博“善小”等一系列全國知名的愛心公益品牌,推出了一批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先進典型。“四德工程”的開展(

) ①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

②有利于營造樹正氣、促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

③有利于全面傳承齊魯傳統文化,創造文化新輝煌

④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因此必須(

) 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②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

③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我們播下一個動作,便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便收獲一種品格。”這啟示我們,公民在道德建設中要(

)

A.弘揚傳統道德

B.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C.樹立遠大理想

D.腳踏實地,重在行動,從小事做起

26.荀子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之惡遼遠也輟廣。”這句話表明 A.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

C.自然界得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完事萬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7.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反對把自己的哲學視為“純粹思辨的觀念”和“書齋里的學問”,強調“問題在于改

變世界”,從而實現了哲學的變革。這表明

①是否研究時代的迫切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舊哲學的本質區別 ②關注與無產階級利益相關的現實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要求 ③哲學社會功能的缺失是以往舊哲學區別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顯著標志 ④為無產階級提供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使命 A.①② B.②⑨ C.②④ D.③④

28.以前,人們一遇大旱,就采取在龍王廟前燒香、祈禱等方法,求雨抗旱?,F在人們再遇干旱,則是采用人工降雨等方法抗旱。這說明( ) A.社會在前進,科技在發展

B.人民當家作主,精神面貌大大改觀

C.世界觀不同,方法論不同

D.哲學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29.黑格爾在談到哲學與具體科學關系的時候,曾把具體科學比作小鳥們在白天各處飛翔的足跡,把哲學比作貓頭鷹在黃昏中起飛,追尋其他鳥兒在白天自由翱翔的足跡。黑格爾的比喻生動地說明了( ) A.哲學知識是具體知識的總和 B.哲學具有反思的特點,是對具體知識的概括與總結

C.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D.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和奧秘

30.休謨說:“除了對知覺之外,我們對任何事物都沒有一個完善的觀念。”他認為“物質實體的存在與否是人們的經驗不能解決的。”此觀點屬于( )

①思維與存在沒有同一性 ②存在決定思維 ③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維決定存在 ①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31.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與之相對立的觀點是( )

A.心外無物 B.天地為萬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間者,物也 D.舍天地則無以為道 3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在于( )

①機械性

②物質性 ③不徹底性 ④形而上學性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依據(《文化生活》) 33.高考過后,一些考生收到同學發送的連環詛咒短信:“高考結束,送你咒語,如想金榜題名,就請將此條短信轉發10個人,如不轉發或刪除此信息,一定遭到落榜的厄運!”有些考生怕遭到“報應”,不得不按照要求轉發詛咒短信。從哲學角度看,這說明( ) A.考生應加強學習,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 B.迷信思想還有一定的市場

C.一些考生還沒有形成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D.考生應自覺踐行“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

34.“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

(1)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結合弘揚紅巖精神和三峽移民精神,實施主題宣傳活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 。

(1)

(2)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創意、動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漫、數字娛樂等新型文化業態,積極培育文化產

(2) 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這一論斷說明科學發展觀( ) 業集群,提高重慶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①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②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

③直接推動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④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 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5.孔子提出“畏天命,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這是______觀點。( ) A.樸素唯物主義 B.機械唯物主義 C.主觀唯心主義 D.客觀唯心主義

二、非選擇題

36.《中國青年報》載文:臺風“達維”是海南島30余年受影響最強烈的臺風,目前已給海南省18個市縣222個鄉鎮帶來災害,導致直接經濟損失116.47億元,奪走了21人的生命??涨暗臑碾y過后,大多數人們開始積極地重建家園,但也有一些人思想“另類”,議論紛紛:第一種人說,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違;第二種人說,荒災已成定局,過一天算一天吧;第三種人說,天災不可避免,但事在人為,我們應該把損失縮減到最低程度。

試判斷上述三種人分別屬于什么哲學派別,其基本觀點各是什么?

37.2013年1月26日重慶市人代會召開,在此次會議上再次強調了“努力建設文化強市”的目標,并提 出了一系列措施。(12分)

38.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然而經濟發展了,人們的文明素養卻沒有同步提高。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等類似“到此一游”的不文明現象隨處可見。文明素養相對低下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因誠信缺失導致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6000億元人民幣。

(1)結合材料,運用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的知識,談談你對我國公民文明素養的認識。(5分) (2)從公民角度談談如何避免出現上述不文明現象?(9分)

(4)要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4) 劃,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3)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扎實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全市各區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3) 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免費開放。 力。

參考答案

1—5 CACDD

6—10 CCADB

11—15 ABCDB

16—20 CDBDB

21—25 DCBCD 26-30

31-35 36.(1)第一種人認為“天命不可違”,屬于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其基本觀點是: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4分) (2)第二種人認識到“荒災已成定局”,但消極等待,屬于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其基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但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且否認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4分) (3)第三種人屬于辯證唯物主義,其基本觀點是: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不僅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且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4分) 37.(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根本標識;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3 分)

(2)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3分) (3)要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3分) (4)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3分)

29.(1)①經濟決定文化,但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經濟發展了,人民的文明素養卻沒有同步提高。(3分) ②文化反作用于經濟。人們文化素養的低下制約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經濟損失。(2分) (2)①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2分)

②努力提高科學文化修養,用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促進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2分)

③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分)

④要腳踏實地,重在行動,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2分)

生活與哲學論文范文第5篇

1、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錯誤傾向〗:反對不從實際出發的主觀主義,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

2、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促進作用,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方法論〗:一方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錯誤傾向〗: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和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P41ABC三點

3、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P33: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

〖方法論〗P33: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P34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錯誤傾向〗:反對否認規律的客觀性和企圖創造規律或消滅規律的唯心主義觀點,反對不講科學,不顧客觀規律的冒險盲干的主觀主義。

4、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錯誤傾向〗:反對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干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夸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認識論部分)也可以放在唯物主義部分

5、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原理內容〗(P44-46)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意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能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于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首先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還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做 1 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6、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原理內容〗(P47):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方法論〗P47:(1)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如果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7、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方法論〗: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二)唯物辯證法 部分

1、聯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P54: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是一幅由種種聯系交織起來的豐富多彩的畫面,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論〗:聯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又要看到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系。

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P55: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P55-56: A、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正確處理各種關系,切忌主觀隨意性。B、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及方法論P56-57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因此,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傊?。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4、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P57: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整體和部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 2 能起決定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方法論〗: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于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5、系統優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P58-59: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方法論〗: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既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認識事物和系統,又要把事物和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進行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最終形成關于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6、發展的觀點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地變化發展之中,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挤椒ㄕ摗剑喊l展的觀點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問題。

7、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前進性與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P64: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這是一切事物發展的總趨勢。

〖方法論〗P65: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

8、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P66: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不斷前進。 〖方法論〗:我們在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錯誤傾向〗反對兩種傾向:拔苗助長、急于求成或優柔寡斷、缺乏信心。

9、矛盾觀點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P67: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矛盾即對立統一。矛盾具有斗爭性和同一性兩種基本屬性。 〖方法論〗:矛盾的觀點要求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促進矛盾雙方的相互轉變。

10、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P69: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自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P70: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們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P70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 3 殊本質;二是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論〗P7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P7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由于事物范圍的極其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普遍性。

〖方法論〗原理意義:是關于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依據;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13、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P72: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挤椒ㄕ摗剑悍椒ㄕ撘螅阂匕盐罩饕?,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又不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統籌兼顧。

1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P73:每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視主流,但又不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15、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處于支配作用,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16、辯證否定觀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P75: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的否定既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方法論〗:辯證的否定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因此,我們不僅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于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17、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 4 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方法論〗: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這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

(三)歷史唯物主義部分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P87-88: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方法論〗:尊重社會實際,樹立實踐第一的思想,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同時要確立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落后的消極的社會意識,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2、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原理內容〗P89: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表明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表明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方法論〗: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點和矛盾分析方法,認識和把握階級社會的各種現象;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

〖原理內容〗P93: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P95: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堅決反對脫離群眾的傾向和作風。

上一篇:哲學與科學論文下一篇:哲學方法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