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心理論文范文

2023-04-04

心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班級心理委員制度是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委員在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健康活動組織、心理危機預警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分析心理委員制度現實意義,了解心理委員制度現狀的基礎上,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委員制度在選拔、培訓、管理考評、職能發揮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探析心理委員制度優化策略。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心理委員;制度;優化機制

一、心理委員制度概述

2001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導的意見》,依據文件精神,各高校開始設立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為滿足復雜形勢下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咨詢需求,解開不少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知誤區,解決學校心理咨詢無法面面俱到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2004年天津大學首先設立心理委員制度,隨后這一制度得到迅速發展和推廣。

心理委員制度是指“在學校班級內專門設立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班委成員的制度”[1]。具體來說,就是以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為基礎,成立以學生為主要成員的心理委員隊伍,即在班級中任命心理委員,專門負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心理委員制度已成為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專業心理咨詢以外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三大載體,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心理互助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高職院校建立心理委員制度的現實價值

(一)心理委員制度可以進一步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提升心理危機干預的有效性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是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的一個重要抓手?!督逃哭k公廳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廳〔2021〕10號)中明確提出: “高校要健全完善‘學?!合怠嗉墶奚?個人’四級預警網絡,依托班級心理委員、學生黨團骨干、學生寢室室長等群體,重點關注學生是否遭遇重大變故、重大挫折及出現明顯異常等情況?!盵2]建立心理委員制度,形成“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個人”四級心理預警防控體系,心理委員能夠及時發現危機個案,關注重點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靈活性與時效性。

(二)心理委員制度可以彌補學校心理咨詢老師的配備不足,改善心理咨詢工作的結構

教育部文件中明確規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配備按師生比不低于1∶4000[2],但大多高職院校都存在缺少專職心理教師的問題,所以建立心理委員制度,加強心理委員隊伍建設,可以有效彌補心理咨詢教師人數不足的問題。通過建設和培養心理委員隊伍,形成“心理委員—輔導員(班主任)—心理中心”體系,使心理咨詢工作結構更加立體化,更有利于開展各類心理健康工作。

(三)心理委員制度可以拓寬學生尋求幫助的途徑,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需求

相較于心理老師,多數學生還是傾向于把心中的問題與困惑向同伴傾訴,心理委員對班級學生的幫扶具有內在優勢。首先,心理委員來源于學生,能夠及時了幫助。其次,共同的生活經歷和相似的情感體驗,使心理委員和同學之間更易接納彼此,產生情感共鳴。再次,心理委員開展心理輔導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在任何場所、任意時間進行溝通。最后,經過系統培訓的心理委員面對學生可能出現的人際交往、情緒問題等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應措施。

(四)心理委員制度能夠提高學生自我成長的能力,發揮助人、自助的作用

高職院校通過規范有效的程序和選拔標準選拔一批得力的學生作為班級心理委員,他們在參與心理工作和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能力。學習心理輔導知識和技能,是促使學生自我覺察、自我認知。心理幫扶的過程,也是學生自身不斷充實和自我成長的過程,在自我成長的同時,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高職心理委員制度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目前積極推行并不斷完善心理委員制度,在班委成員中設立心理委員,并定期進行培訓,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發展,已有一定成效,然而現階段該制度在選拔、培訓、管理、考評和職能發揮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優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選拔機制不夠規范

許多高職院校在心理委員選拔機制方面還存在缺陷。在選拔制度方面,缺乏相應的選拔標準來實現心理委員隊伍的專業化,沒有明確心理委員的選拔要求、選拔過程及選拔特點等。在選拔方式上,主要有自薦、直接任命或班內民主選舉,這種方式選出的心理委員很難認定學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狀態能否勝任心理委員崗位。此外,一些高職院校班級的心理委員由班長或團支書兼任,這易造成職能混淆,不利于心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在選拔人員的條件上,因為心理委員崗位的特殊性,對候選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可現實情況是有一些心理委員本身就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很難勝任心理委員的崗位。

(二)培訓機制不夠健全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雖然設置了班級心理委員,但心理委員培訓機制并不健全,培訓缺乏系統性、針對性。主要表現在:培訓形式上過于單一,主要是學校心理老師的報告講座或知識講授;培訓時間短、效果差,由中心老師開展的團體輔導較少;缺乏案例分析、技能提升、工作坊等形式豐富的培訓方式。培訓內容上,重心理健康知識的講解和心理委員職責的培訓,輕專業技能的培訓,存在培訓內容重復、理論較多、實踐操作及心理倫理培訓欠缺等問題。培訓組織上,缺乏系統性,隨意性較多,部分院校重視低年級心理委員培訓,忽略了高年級心理委員培訓,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特質的心理委員開展的培訓工作較少。

(三)管理和考評機制不夠完善

由于高職院校是三年學制,而且大三學生一年基本在校外實習,很大一部分院校在管理上更傾向于重視大一年級心理委員而輕視大二、大三心理委員,造成心理委員管理上表現出間斷性強、持續性弱的特點。再加上心理委員分屬不同院系,各院系間對心理委員的管理和考核機制不夠統一和完善,心理委員的工作不能得到院系的支持和關注,影響了工作熱情。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委員考核機制,制定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

(四)心理委員職能發揮不夠充分

高職院校中,學生普遍認為心理委員是掛職干部,不管是院系還是學生,都存在對心理委員崗位職能認識不夠、對心理委員的認可度較低的情況,這也導致心理委員缺乏主動服務意識。部分心理委員缺乏主動探索精神,開展活動方式單一;部分心理委員角色定位不清、職責不明,不知如何開展工作;一些心理委員除了參加過心理委員培訓,基本處于歸隱狀態。這些因素都影響到心理委員職能的充分發揮,使心理委員制度難以真正有效地發揮作用。

四、心理委員制度優化策略

(一)規范心理委員選拔機制

1.完善心理委員選拔制度

鑒于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缺乏相應的選拔制度來實現心理委員隊伍的專業化這一問題,有必要確立和完善心理委員選拔制度,明確心理委員的選拔標準、選拔時機、選拔過程、人數設置與任用期限等形成專門的制度體系。比如,在選拔時機的選擇上,一般在新生入校一月之后,這時學生生活、學習有所適應;在人數設置方面,明確規定60人以下的班級設立一男一女兩名心理委員[3]。

2.規范心理委員選拔程序

心理委員選拔方式不同于其他班干部,需要學校制定統一的選拔辦法,由各院系進行專門選拔,再由學校培訓上崗。首先,院系負責人要高度重視選拔工作,在選拔之前應該介紹崗位的職責、工作內容等,讓學生充分了解之后再競選。然后,心理委員選拔過程應嚴格遵循自愿報名、綜合考察、培訓上崗的程序。認為自己有能力且可以勝任心理委員崗位的學生都可向輔導員或班主任報名。在綜合考查階段,班主任或輔導員按照標準,可通過筆試、面試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心理委員的勝任力特質進行考核,確保心理委員的個人素質與崗位需求高度匹配。心理中心對選任的心理委員開展培訓,合格者持證上崗,不合格者加強培訓或淘汰。通過一系列規范程序選拔心理委員,就是對選拔出的心理委員及心理委員職位的肯定,從而減少中途脫落和消極怠工的可能性,便于心理委員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

3.明確心理委員選拔標準

心理委員的選拔需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要突顯心理健康工作所需要的專業素質。一些學者對心理委員勝任力特質進行了研究。易思佳在心理委員勝任力模型的研究中,提出組織能力、自我認知、工作動機、團隊合作、性格特質、工作態度與專業知識七個勝任力因子[4]。宋傳穎等指出心理輔導員的勝任力結構包括工作素養、個性特質、自我成長[5]。一般認為,樂群性、穩定性、較強的觀察力、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助人特質、責任意識、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等可作為心理委員選拔的參考標準。各高職院校也可以編制適合本校心理委員勝任力特質問卷以及選拔標準作為指導文件。

(二)健全心理委員培訓機制

1.拓寬心理委員培訓形式

傳統心理委員培訓形式單一,僅限于學校心理老師的報告講座或知識講授,雖然有其重要作用,但難以達到效果。所以應拓寬培訓形式,創新多元培訓方式,如案例教學、團體輔導、情景劇、電影賞析、角色扮演、拓展訓練等,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可以激發心理委員學習的熱情,在有限時間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實戰能力。比如,設置案例場景,讓心理委員親身體驗,深入了解當事人的情緒狀態;在特殊案例中,如何明晰職責邊界,注重倫理守則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般應以小班化、精細化培訓為主。

此外,在互聯網+教學的背景下,慕課(MOOC)、微課等新型教學方式突破了傳統培訓的時空限制,依托互聯網使學習更加便捷,更易實現,同時網絡課程教學單元模塊化的特點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依托全國高校心理委員研究協作組而建立的高校心理委員工作平臺,通過心理委員的角色與定位、心理委員的會談技巧等14個專題的心理委員培訓,開展全國高校心理委員MOOC認證,進一步拓寬心理委員培訓的途徑。

2.豐富心理委員培訓內容

心理委員崗位的特殊性和工作的專業性,對心理委員培訓內容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訓內容應該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職業認知、倫理道德等方面。專業知識主要涉及心理學基礎知識、心理咨詢理論、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癥狀及鑒別方法、常用心理測試工具的使用等;工作技能主要有心理咨詢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術、心理危機干預方法、團體心理輔導技術;職責認知主要是使心理委員明確工作職責、清晰角色定位;職業道德主要有基本職業道德規范、態度和價值觀,尤其是保密原則。培訓內容還應該提高針對性,全面回應學生的心理新需求,把學生傳統需要如學習壓力、人際困惑、情緒問題等和新型需要如性心理困惑、網絡心理等結合起來。

3.優化心理委員培訓組織

心理委員的培訓工作應該具有連續性、系統化、專業化特色。高、低年級的心理委員應該要注重連續性,班級心理委員一旦被選定,就要積極主動地參加一系列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無特殊情況不得缺勤。而針對不同年級的心理委員,培訓的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如大一以入學適應性教育、學習心理、自我認知、戀愛心理、學業規劃等方面的培訓為主;大二以人際關系處理、情緒控制、人格完善等培訓為主;大三重點開展就業、創業心理培訓等。培訓期間,分層組織,嚴格考勤,規范考試,最終總成績由考勤、調查報告、結業考試三部分構成,頒發結業證書,全方位提高每一位心理委員的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

(三)完善管理和考評體系建設

1.規范心理委員的管理

有必要將心理委員的管理科學規范化。組織管理方面,心理委員一旦確立,任期直至畢業,原則上不輕易更換,否則會影響到心理工作的整體運行,包括心理培訓的連續性被中斷、同學間已建立的良好信任遭到破壞等。工作歸屬上,心理委員屬于班干部成員,但因其崗位具有特殊性,應由心理中心和院系班級共同管理。心理中心負責業務管理和培訓指導,輔導員(班主任)負責日常管理。

2.優化考核評價機制

對心理委員的考核應從多方面進行。從心理委員參加培訓情況、班級心理活動開展情況和日常心理工作完成情況等方面加強考核,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多重考核模式。建立班級心理委員工作考核方案,將客觀心理工作完成指標與心理委員的自評,班級學生對其心理工作的評價以及輔導員、心理中心的評價結合起來。

(四)健全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心理委員職能

在充分優化考核評價機制的基礎上,還要創建高職院校心理委員隊伍的激勵機制,通過良好的激勵策略,發揮心理委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表現突出的心理委員進行表彰獎勵,可以通過頒發“優秀心理委員”榮譽稱號、班干部加分中設置較高分數、發放獎學金、榮譽證書等方式,激發其對心理委員工作的熱情和責任感,防止出現懈怠心理,促進心理委員隊伍充分發揮崗位職能。同時,鼓勵心理委員參評由全國高校心理委員工作研究協作組舉辦的“全國百佳心理委員”評選活動,形成部門級、校級、國家級三個不同等級的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詹啟生.心理委員工作手冊[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m.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

[3]陀檸瑜.班級心理委員系統構建的實踐探究:以武漢音樂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26):143-144.

[4]易思佳.高校心理委員勝任力模型構建與問卷編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

[5]宋傳穎,秦啟文.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的結構探索及問卷編制[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9):94-100.

編輯 薛直艷

心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初中教學中,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發、主動地對初中知識展開研究。學生在主動思考和鉆研初中知識的過程中,能夠發掘初中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感受到初中知識的實用性,在生活中也能自主運用初中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踐思維和學習能力也能在初中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促使初中學習取得更大的進步。

【關鍵詞】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應用方法

引言

在教學中有效滲透積極心理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還要善于開展各種探索活動,通過探索活動來培養學生勇于探索、不畏困難的樂觀品質。學生在初中學習中經常會遇到各種難題,如何讓學生在遇到難題時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和永不放棄的決心,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挑戰心理,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初中學習中包含了許多自然與生活方面的知識,教師在開展探索活動時,就可以以各種自然和生活為主題,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讓探索活動發揮良好的教學效果?;诖?,本文對積極心理學融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及應用進行探討分析,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一、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關注育人層面

積極心理學能夠讓學生形成正向的發展,激發人性的優點,以此來避免出現心理問題。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調動學生的內在潛力。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也應當關注積極心理學所發揮的正面效應,利用積極心理學幫助學生高效的學習。通過相關研究發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人的心情比較好,同時做事效率明顯提高。而當人處于憤怒、難過等情緒狀態時,做事效率明顯下降,鑒于此,學校應當構建積極的文化環境氛圍,激發學生優秀的一面,使其能時常處于積極樂觀情緒之中,讓學生擁有良好的生活體驗。在這種情形下,學生的學習能力會越來越強。另外,在班級管理方面也可以借助積極心理學,通過積極心理學解決學生的問題,讓學生得到更加充足的成長空間,擁有發展的機會,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發揮其育人的作用。

二、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

初中生心理比較敏感、脆弱,他們有時會不喜歡與同學交往,存在人際交往障礙,甚至會出現不良情緒。教師可通過積極心理學激勵學生,讓學生在與同伴的互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心態,改變以往不愿與他人交往交流的狀態。要激發學生內在的承受力與自信心,運用發展的眼光欣賞學生,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與獨特性,讓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與態度。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對學生進行引導,激發學生的自主性與自我約束能力。班主任可以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進行自我管理,引導學生對班級制度制定、班級發展前景發揮自己的力量,提高班級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幫助學生獲得歸屬感與存在感,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群策群力制定班規,能很好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與他們相處時,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期盼與愛。以前,我所教的班級有個孩子,他什么事情都不愿意積極參與,內向孤僻,由他負責看管的盆栽快要死了,我讓他拿出去扔掉,同時也表現出自己對盆栽的惋惜。但這位同學并沒有將這個盆栽扔掉,而是把它放在了外面的走廊上,我每次路過這個盆栽時,都會有意地停頓一下,我發現他更加用心地照顧盆栽。一段時間后,盆栽竟然重新活了過來,長得非常茂盛,逐漸長出了新芽。我拍著他的肩膀說:“你看,盆栽又活了過來,你給了它第二次生命的機會,讓老師明白生命的偉大與可貴,謝謝你!”我用驚訝與欣喜的語氣與他溝通,我也看到他得到了自我肯定。

三、以實踐為路徑,促進學生發展

有了良好的校園環境,下一步的教育內容就是要提高教學的實踐性,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積極心理,促進其良好品質的發展。對于初中生而言,實踐性教育較符合他們的心理需求和發展規律,這樣不僅能夠引領他們在學習之余更好地探索世界,了解更多學習之外的事情和現象,同時也有助于以積極心理學來干擾其心理的健康。當下許多初中生課余時間都會上網,通過網絡認知世界,多少都會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會制約其心理健康發展。而通過實踐心理教育的相關活動,既能讓學生接觸到社會生活,又能激發他們的積極心理,從而能夠培養其積極的思想和品質。在實踐教育活動開展中,形式是多樣的,既可以是校園內的活動,又可以是校園外的社會活動。以校內活動為例,可以組織校園文化藝術節,通過該活動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成長過程中的快樂與幸福,又能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自信心,促進其綜合素養的發展。如在文化藝術節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設計關于“國學”方面的情景劇,如“臥冰求鯉”“臥薪嘗膽”等,這樣不僅能夠鍛煉他們的組織能力,還能使其感悟到國學文章當中的積極能量,繼而熏陶他們的心理。此外,教師亦可和各科教師進行商議,組織一些融合積極心理理念的校內活動,如和語文老師合作,組織以積極為主題的朗誦活動,即在早讀之時,在教師的引導下誦讀一些積極向上的文章。此活動可以以周或月為一個周期,同時在課堂教學中,由語文老師隨機抽選幾名學生分享自己的朗讀體驗,并對其予以積極評價和輔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健康心理??偟膩碚f,教師可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任何一門學科中和實踐活動中,致力于利用積極心理學的優勢來幫助初中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學習心態,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在初中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運用積極心理學,學生對初中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在面對各種初中學習難題時也能充滿積極進取的態度,勇于面對學習中的各種挑戰。這種積極的學習狀態和堅韌的學習品質能夠使學生在初中學習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教師在開展初中教學時,要充分融入積極心理學,培養學生樂觀、友愛、堅韌、探索的學習品質,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盧鳳榮.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1(03):36-37.

[2]馬欣.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探索[J].考試周刊,2020(28):18-19.

[3]劉長林.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探索[J].遼寧教育,2018(16):44-46.

心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來,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紛紛建立起心理問題應急處理預案。但是高校的心理相關工作重點大多放在危機事件的干預處理上,對于更好地調節學生不良情緒等一般性心理問題、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質不夠重視。本文通過分析考試焦慮學生的案例,初步探索結合學生個人情況,干預學生不良情緒、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 考試焦慮 案例分析

一 案例概述

1、成長經歷

L,女,22歲。該生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離異,她由父親撫養,哥哥由母親撫養。母親自離婚后從未看望過她,父親將她安排在老家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自己在其他城市組建了新的家庭,并且有了孩子,只給她少量生活費。該生經濟比較困難,上大學后負擔較重,平時生活很節儉。

刺激因素:

(1)從大三開學初該生就開始準備專升本考試,報了線上的培訓班,但近期總是完不成自己制定的學習任務;

(2)該生最近發現她所認識的一些在名校讀書的朋友在熬夜學習;          (3)最近得知家里一直陪伴她的貓因病不治而亡,心里非常難過。

目前的困難

該生主動前來咨詢,自述自己近期夜里常常睡不著,或者睡著了又頻做噩夢。因為完不成自己的學習任務而感到非常焦慮,擔心如果不能通過專升本考試,自己將要怎么辦。同時,對在名校讀書還在熬夜學習的朋友表示欽佩和羨慕,但自己如果熬夜就會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導致學習效率低,所以晚上睡覺時內心很矛盾,造成既沒有學習又無法睡好的結果,形成惡性循環。

二 案例分析

心理學研究發現,考試焦慮與學習動機二者之間呈倒U關系,適度焦慮有助于增強學習動機,發掘內在潛能。但實際中,考試焦慮往往會造成學生的睡眠質量差,學習專注力下降,非但不能讓學生發揮出自身潛能,反而更多地影響著學生正常水平的發揮。本案例中,L因家庭、個人認知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其對專升本考試太過看重,引起了焦慮情緒,導致睡眠、學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分析主要原因為:

1 心理因素

(1)認知方面:該生將專升本看作改變其人生軌跡的重要節點,對專升本成功帶來的結果有過度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不喜歡自己現在的學校,向往更好的大學,如果不能專升本后繼續讀書,就不認為自己有踏入社會工作的能力。近期意識到自己現在的學習狀態不夠好,時間不夠充裕,焦慮情緒的產生又導致學習效率不高,而其他人在熬夜學習,認為自己與他人差距越來越大,如此反復導致小李焦慮情緒愈發嚴重。

(2)原生家庭的影響:該生內心感覺自己是被父母拋棄、放任不管的,內心很孤獨,缺乏依靠。家中一直陪伴自己的貓的死亡,讓她非常難過,這似乎重現了自己被拋棄,孤獨一人的恐懼感受。這也可能是其頻做噩夢的誘因。該生自述高中時可以花錢去一所更好的學校讀書,但是爸爸沒有支持她,因此她想通過專升本來證明自己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去好學校讀書,同時迫切想要獨立。

(3)個性方面:該生性格內向,不善與人溝通,與室友和班級同學關系融洽但不親近,遇到問題時無法敞開心扉與人交流,因此無法得到良好的社會支持,情緒得不到釋放和舒緩。

2 社會因素

(1)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較大,高職院校學生初就業收入較低,達不到學生的心理預期,專升本成為很多同學的選擇,導致競爭壓力大。

(2)本校大三學生大多在外實習,同學之間心理和物理距離變大,朋輩間支持較少。

(3)家庭支持較少,與父母基本不聯系,爺爺奶奶只能勉強照顧她的生活,對她的學習和心理上的壓力無法提供支持和幫助,學生要一個人面對各方面的壓力。

(4)其他支持體系未成功建立。該生主動去做心理咨詢,但認為咨詢師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而不愿意繼續咨詢;申請學費減免沒有申請上,認為輔導員盡管了解她的處境,卻沒有幫她爭取名額,而表現出對輔導員的疏離。由此早年的客體關系模式影響,對來訪來說別人總是拋棄她的,不能幫助她的,所以在和外界互動的過程中,她會把這種客體類型投射給身邊的人,認為別人都是幫不了自己或不愿意幫助自己的。這給她建立支持系統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三  解決思路與實施辦法

1 理解關懷,重新建立信任關系

L同學自小就生活在離異家庭,母愛缺失,父親又將重心都放在新的家庭中,導致小李內心孤獨、自卑。作為輔導員應該從心理上理解她,生活上關懷她,主動約談,傾聽她心里的想法,給她提供傾吐內心、排解不良情緒的通道。首先當面交流學費減免情況,說明這個名額是根據評選要求公平公正地給到了更需要幫助的同學。解開L與輔導員的心結,重新建立信任關系。建立起信任關系后,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溝通交流。

2 糾正認知,樹立正確考試觀念

L同學焦慮情緒的產生一方面是對專升本結果的過分看重,即對考試失利帶來的后果嚴重性的錯誤認知。另一方面是總認為自己的學習效率和進度與別人有很大差距,即嚴重缺乏自信心。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專升本,從社會上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情況和統招專升本之外的升學渠道等方面,讓L同學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挖掘學生自身的優勢, 提升自信心。如該生能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并能努力按照計劃學習不拖延;能堅持學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有相對充足的學習時間,雖然學生自己認為時間不夠用,但相對于邊實習邊準備專升本考試的同學,該生有明顯的時間和精力優勢。正確看待與別人的差距,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比較意識,要專注于自己的學習而不是專注于別人的學習。筆者:你知道國家現在高度重視高職擴招工作嗎,說明社會對高職畢業的應用型人才有很大的需求。我們學校在高職類院校中排名靠前,你們如果畢業就出去工作的話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

3 剖析需求,制定合理學習計劃

L產生焦慮的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有時不能完成自己制定的學習計劃。剖析原因,有相對充裕的學習時間,但完不成學習任務,那么可能的原因就是兩點:學習效率低和計劃的學習任務較重。針對學習效率不高,建議學生調整自己的焦慮情緒,提高自己的睡眠質量,在學習時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與L一起根據考試時間和學習內容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合理安排學習任務,在按部就班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4 家校聯動,共促學生健康成長

L產生焦慮情緒的最深層次的原因是家庭,其對校園愛情的向往和覺得自己找不到另一半的矛盾來源于自卑和對家庭關系的不信任。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后,聯系其父親,向其父親說明學生目前存在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建議給予學生應有的關愛、包容,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并保持及時溝通。

四 工作成果與案例啟示

1、工作成果

通過以上措施,L的焦慮情緒得到了很大的緩解,睡眠質量也恢復良好,并且其每天的學習任務完成度在逐步提高,自信心逐漸恢復,更多地專注于自己的學習而不是過度關注他人的學習方式。父親和爺爺奶奶的關心,也讓她在心理上感受到了支持。該生最終通過專升本考試,順利進入本科學校學習。

案例啟示

焦慮、暴躁、偏執等一般性心理問題在大學中是非常常見的,除了危機事件的處理,對于如何幫助學生舒緩不良情緒,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同樣需要足夠的重視。

(1) 加強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創建良性心理環境

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豐富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什么是健康心理,什么是心理問題,如何正確看待心理問題。增強對學生的挫折教育和危機引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掌握解決心理危機的方法。創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及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順利開展,構建良性的心理環境。

(2) 提高輔導員工作能力,輔學生成長,導學生成才

輔導員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最重要的朋友及導師,作為輔導員應扎實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及技能,掌握相關工作方法,落實輔導員工作職責,輔學生成長,導學生成才。親其師而信其道,只有成為學生值得信賴的愿意傾訴的人,我們才能準確地干預,合理處置相關問題,達到好的效果。

(3) 構建心理健康關愛網絡,發揮朋輩互助作用

構建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多級心理健康關愛網絡,充分發揮各層級作用,建立起學生心理健康的有利屏障。充分利用朋輩互助作用,提高班干部問題識別敏感度,培養朋輩輔導能力。同學之間共同上課甚至共同生活,最先發現問題的往往是同學,利用好朋輩互助作用,有利于心理問題的早發現及時干預。

(4)落實家?;ヂ摍C制,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結合很多案例來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根源往往在家庭,爆發往往在大學校園。只有家校聯合,建立并貫徹落實家?;ヂ摍C制,輔導員和家長相互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才能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蔡瑩. 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案例分析與對策研究[J]. 決策探索(10):1.

林竹. 社會支持理論視角下的輔導員幫扶問題學生個案研究[J]. 高校輔導員, 2017, (004):76-79.

陳紅義, 王波. 大學生考試焦慮所致心理問題案例分析[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4, 34(011):17-18.

【作者簡介】王倩(1990—),女,工學碩士,助教,輔導員,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心理康復是殘疾人全面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康復也能增加殘疾人的主觀幸福感。本文著重分析了殘疾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原因,并對殘疾人心理康復內容進行分析,提出殘疾人心理康復的內容主要包括提高自信、擴展社會支持面和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三個方面。

關鍵詞:社區 殘疾人 心理康復內容

心理康復是指運用系統的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從生物—心理—社會角度出發,對患者的損傷、殘疾和殘障問題進行心理干預,以提高非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1]心理康復來源于康復心理學。1956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了第22分會--康復心理分會。其目的是宣傳與殘疾和康復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培養高素質的研究與臨床工作者,以及提供臨床服務、研究、教學和管理等。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心理康復逐漸被廣泛應用于不同疾病、不同人群中,特別是對殘疾人群體的心理康復也日漸重視。國家《康復訓練與服務“十五”實施方案》明確將心理康復作為殘疾人康復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殘疾人心理康復的重要性

1、心理康復是殘疾人全面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面康復是現代康復的基本原則。對于殘疾人而言,其康復的目標不應僅局限于改善其肢體或器官的功能,而更應該著重于改善其整體功能,不僅包括身體上的,還應包括心理上的、職業上的和社會生活上的全面、整體的康復。全面康復的最終目標是使得殘疾人能夠重返社會生活,在社會上享有健全人同等的待遇和權利,能夠參加多種社會活動,受到社會應有的尊重。因此,心理康復是殘疾人全面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良好的心理康復也能夠促進殘疾人的全面康復。殘疾人因為自身的殘疾,往往會產生自卑、敵對、退縮等心理,而這些消極的心理狀態反過來又會對殘疾人的職業康復、社會生活康復產生消極的影響。調整好殘疾人的心理狀態,能夠幫助殘疾人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學會正確地面對現實和未來的發展,積極進行其他的各項康復。

2、良好的心理康復能增加殘疾人的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是人們以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為基礎,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理功能、社會能力以及個人綜合狀態的一種感覺體驗,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2]陳筠等人的研究表明,殘疾人主觀幸福感與面對等積極應對方式呈正相關,而與回避、屈從等消極應對方式呈負相關,而且主觀幸福感得分與抑郁癥狀呈負相關。[3]也就是說,那些心理康復狀態良好,能夠采用面對等積極應對方式,較少抑郁的殘疾人,比采用回避、屈從等消極應對方式,較多體驗到抑郁的殘疾人相比,主觀幸福感更強。李文濤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殘疾人的主觀幸福感與信賴他人呈正相關,而與焦慮、敵對和人際敏感呈負相關。[4]所以,良好的心理康復能夠幫助殘疾人更積極主動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增強他們的主觀幸福感。

二、殘疾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不同類型的殘疾人因為殘疾的癥狀不一樣,在生活中面臨的心理問題也存在差異,但總體來說,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現出以下心理問題。

1、自卑和敏感多疑

殘疾人因為自身殘疾,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和正常人相比,他們容易形成一種巨大的心理反差,使得他們常常處于自卑的漩渦中。此外,由于長期的自卑心理,他們也很容易形成脆弱、敏感的心理,對別人的言行不信任,容易表現出偏執和過激行為。

2、依賴和消極被動

殘疾人由于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日常起居生活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家庭成員。久而久之很多殘疾人容易形成一種依賴心理,把自己生活中的全部責任都歸于家人、社區和社會,遇事消極被動,不愿積極主動去爭取,遇事他們往往會怨天尤人,對他人產生敵對或仇視的情緒。

3、悲觀和自我封閉

許多殘疾人因為自身的殘疾,往往難以找到適合的工作,普遍缺乏經濟自主權,經濟上存在很大的壓力。此外,很多殘疾人難以和周圍的環境和社會相適應,往往也存在不良的人際關系問題。這些都容易使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悲觀,導致他們消極地對待自己的生活。悲觀和自卑的心理又使得他們時常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不愿意主動向他人敞開心扉。

三、殘疾人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缺乏正確的認識

不論殘疾種類如何,各類殘疾人都面臨著對自己現況的認識和評估問題以及對自己未來發展的預期問題。殘疾人對這兩大主要問題的不同認識,會導致他們的心理狀態不同。殘疾人往往面臨各種身體的缺陷或身體機能的喪失,并由此導致生活中比正常人面臨著更多的困難,但能夠客觀認識自身殘疾,積極看待自身剩余能力,并對自己未來抱有良好預期的殘疾人能夠更積極地面對生活的困境,努力地參與社會生活。相反,消極看待自身殘疾,并把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和苦惱都歸咎于自身殘疾,對自己未來抱有消極預期的殘疾人則很容易產生自卑、無助等消極情緒,陷入困境中。

2、缺乏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從其所擁有的社會關系中獲得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社會關系是指家庭成員、親友、同事、團體、組織和社區等)。社會支持網絡調節著個體面臨的壓力和身心健康之間的關系。[5]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有助于減輕殘疾人的心理應激反應,緩解其精神緊張狀態,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的能力。相反,缺乏有力的社會支持網絡使殘疾人與社會溝通不足,陷入自我封閉狀態,不利于殘疾人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生活。研究表明殘疾人的社會支持狀況能預測該群體對心理輔導的需求,社會支持狀況越差的殘疾人對心理輔導的需求越大。[6]

3、缺乏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殘疾人缺乏有效地壓力應對方式。應對方式是指個體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又可稱作應對策略或應對機制。它是心理應激過程中一種重要的中介調節因素。[7]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面臨各種的壓力,主要包括和未來發展有關的壓力、經濟方面的壓力、社會交往方面的壓力,自主生活方面的壓力等等。面對種種壓力殘疾人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殘疾人缺乏良好的壓力應對方式,面對壓力時自感沒有能力去應對這些壓力。

其次,殘疾人缺乏良好的情緒調節技巧。很多研究認為,情緒調節是社會勝任力和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過程。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不僅能減緩消極情緒對個體的不良影響,也會影響個體對壓力應對策略的選擇。當殘疾人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壓力時,很容易產生各類消極情緒,如抑郁、焦慮等等。那些不能充分有效調整自身消極情緒的殘疾人,往往很容易承受生活中的壓力和自身消極情緒的雙重負面影響,陷入惡性循環中。

最后,殘疾人缺乏相應的人際交往技巧。人際交往對個體的生存和發展非常重要,通過人際交往與他人和群體建立穩固的人際關系也是個體心理健康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掌握有效人際交往技巧,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的殘疾人能更好地與周圍環境相適應,融入社會。相反,不能擺正心態,敏感多疑,缺乏良好人際交往技巧的殘疾人往往很難適應周圍環境,自感被孤立和隔離,難以融入社會。

四、殘疾人的心理康復內容分析

綜上所述,殘疾人的心理康復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提高自信,積極看待自身殘疾和未來發展

殘疾人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首先是自身的殘疾,其次就是由于生理殘疾導致的心理的“殘疾”,他們往往對生活中的挫折進行錯誤歸因,普遍不能正確看待自身殘疾和未來發展。因此,對殘疾人進行心理康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幫助殘疾人正確地認識自身的現況,提高自信。這其中又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正確認識自身殘疾;二是正確評估殘疾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三是積極評估自己剩余能力。而且,只有在正確認識現狀的基礎上,殘疾人才能學會積極看待自己的未來發展,對生活懷有一顆“希望之心”。

2、改善人際關系,擴展社會支持面

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支持網絡有利于殘疾人愛和歸屬感需求的滿足,也有利于殘疾人自尊需求的滿足。馬斯洛認為這些成長性需求能帶來豐富的、高層次的且有更大穩定性和持久性的幸福感。因此,改善人際關系,擴展社會支持面是殘疾人心理康復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改善人際關系,擴展社會支持面能夠幫助殘疾人跳出自怨自艾,自我封閉的怪圈,重返社會生活。

3、學習心理調試技巧,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如前所述,無論是有效的壓力應對方法,還是良好的情緒調節技巧都能夠幫助殘疾人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負性事件,成為生活應激事件和殘疾人心理健康狀態之間的中介調節因素。因此,學習心理調試技巧,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是殘疾人心理康復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殘疾人學會心理調試技巧,增強了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后,也有助于殘疾人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更促使殘疾人積極面對生活,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現成一個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柯紅.臨床康復與康復心理[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Vol.6,No.5:156-157.

[2]DRENER E,EUNKOOKM,RICHARD E,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 Bull,1999,125 ( 2 ) :276 - 294.

[3]陳筠,王筱萌,鳳林譜.74 名社區殘疾人幸福感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皖南醫學院學,2011;30( 5):403-405.

[4]李文濤,謝文瀾,張林.殘疾人與正常群體心理生活質量的比較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Vol 20,No.7:993-994.

[5]劉曉,黃希庭.社會支持及其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J] .心理研究,2010(01):3-15.

[6]江蘭等.殘疾青少年心理康復需求研究[J].殘疾人研究,2013(04):19-23.

[7]張林,車文博,黎兵.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特點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01):36-41.

心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討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聯合疼痛護理對改善其負性情緒以及疼痛情況的作用。方法選擇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惡性腫瘤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常規護理對照組與采用心理護理聯合疼痛護理干預試驗組,各35例。比較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并采用數字評分法(NRS)評價患者疼痛程度,計算疼痛控制率進行分析。結果入院時兩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試驗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疼痛控制率為77.14%(27/35),高于對照組54.29%(19/35),P<0.05。結論對惡性腫瘤患者采用心理護理聯合疼痛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有利于減輕疼痛,對改善患者身心狀態有明顯作用,值得推廣。

關鍵詞:心理護理;聯合疼痛護理;腫瘤護理;應用效果

引言

惡性腫瘤是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患者多伴隨著生理疼痛和心理壓力,導致生活質量較差,治療依從性較低。因此,針對惡性腫瘤患者臨床需密切關注患者臨床護理需求,盡量滿足患者護理需求,從而改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心理護理聯合疼痛護理是近年來在各科室臨床護理中應用較多的護理方法,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將護理活動進行有效的調整,更好的完成患者的護理工作,迎合患者的不同需求。本次研究心理護理聯合疼痛護理在腫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惡性腫瘤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48~79歲,平均(57.18±5.22)歲;腫瘤分期包括:I期11例,II期19例,III期5例。試驗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46~78歲,平均(57.35±5.10)歲;腫瘤分期包括:I期12例,II期19例,III期4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滿足相關惡性腫瘤診斷標準;②患者認知功能正常,依從性良好;③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者;②既往有精神病史者;③預期生存時間3月以下者;④臨床資料缺失者;⑤不同意參與研究者。

1.2方法

該小組定期接受治療,實驗小組接受心理治療和疼痛治療,具體情況如下:(1)心理治療。惡性腫瘤患者往往有許多負面情緒,在接受人道主義護理時,護理人員必須加強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依賴,盡可能進行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更多地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引導患者了解情況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可以幫助病人加快康復。與病人家屬的有效溝通還可以通過使家庭得到更好的陪伴,增強病人在防治疾病方面的信心,從而減少病人的負面情緒,并確保對治療和護理環境的充分信任和依賴。與此同時,許多腫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放射治療,造成恐懼和焦慮感。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地解釋和解釋,告知病人放射治療的原因和放射治療的發展過程,并告知病人,大多數放射反應將在放射治療停止后幾周內消失。(2)減輕痛苦。1)物理止疼方法:止疼效果是通過刺激皮膚周圍的疼痛來實現的,例如通過按摩應用新鮮止痛劑,或通過熱水袋將局部熱量應用于濕毛巾。相關研究表明,癌細胞最害怕高溫,高溫可以阻止腫瘤的擴大。2)分散轉移方法:病人不應過分注意疾病,應試著聽舒緩的音樂分散和轉移注意力,通過與家人或朋友聊天,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以此減輕患者的痛苦?;颊咭潘杉∪?,阻止疼痛反應,如閉上眼睛深呼吸,或可進行一些有氧運動。3)藥物鎮痛:在患者難以忍受疼痛時,給予止痛藥進行緩解,但藥物只會增加患者對其過多依賴,并不會起到幫助性的治療,西藥止痛屬于麻痹神經,治標不治本,中成藥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3觀察指標

兩組負性情緒比較、兩組疼痛緩解情況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對研究對象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采用()表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對數據進行校檢;P>0.05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負性情緒比較

入院時,兩組SAS、SD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前,試驗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疼痛緩解情況比較

試驗組疼痛緩解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比較兩組患者疼痛評分

3討論

疼痛是身體對有害刺激的主觀感受,疼痛不僅是身體感受,也是主觀心理體驗。癌癥疼痛是癌癥的主要癥狀之一,約占癌癥患者總數的30%至50 %,占晚期癌癥患者總數的60%至90 %。癌癥疼痛的臨床原因多種多樣復雜,導致癌癥疼痛的原因多種多樣:1 .機械疼痛:疼痛是由腫瘤迅速增長和周圍神經壓迫造成的;2.高細胞內壓力:腫瘤細胞的擴散會導致癌癥的高壓力和神經疼痛。3.微骨折:骨轉移過程中骨細胞活化因子刺激骨細胞的吸收,導致骨的性溶解破壞、局部病灶的微骨折和疼痛。4.運動:運動關節還可以刺激神經末端的疼痛。5.生物痛苦,即腫瘤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和化學劑以刺激周圍組織和神經末梢所造成的痛苦。癌癥疼痛對生活質量有很大影響:身體器官下降,身體形態和耐力下降,出現惡心、食欲不振、睡眠不足或失眠等癥狀。從心理上講,焦慮、恐懼、抑郁、過度關注身體疼痛等消極情緒可能無法控制,甚至喪失對生活的信心,而且有自殺傾向。

在手術中,我們特別關注病人的心理狀況,缺乏患者的頭部,緩解病人的壓力,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手術后,詳細詢問病人的身體感受,給予病人一定的支持,耐心傾聽病人內心的痛苦,及時向病人提供建議,建立良好的護理關系,幫助病人解決心理問題。由于術后麻醉消失后疼痛,對病人康復的影響更大。因此,疼痛護理也極為重要。病人往往在術后麻醉消失后遭受不可忍受的痛苦,這可能無形地加劇病人的消極情緒,護理人員可以為病人術后創造良好的醫院環境,為病人選擇舒適的位置,減少病人的痛苦。面對輕微的疼痛,輕音樂可以正確的播放給病人,從而轉移病人的注意力,提高了他對疼痛的容忍度。如果疼痛難以忍受,可以用止痛劑泵進入止痛劑,在整個過程中必須小心止痛劑泵,以防管道泄漏。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于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聯合疼痛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護理有效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王桂香,陳雪琴.疼痛護理聯合臨終關懷在晚期胃癌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9,40(12):2918-2919.

上一篇:心理咨詢論文下一篇:大學生科技發明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