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金融危機對中國啟示范文

2023-10-09

金融危機對中國啟示范文第1篇

一、激勵平衡有效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基層網點理財相關人員主要有個人理財經理和個人客戶經理, 他們之間的激勵平衡有效是理財業務能否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

1. 個人理財經理與客戶經理。

目前, 國有商業銀行基層網點的個人理財業務實踐中, 個人理財經理與客戶經理一般情況下都是兼職。在開展理財業務初期, 理財經理作為稀缺人才, 商業銀行培訓具有高素質理財理論與經驗的客戶經理是理財業務發展的關鍵環節。經過理財業務培訓合格的客戶經理一般要求具備廣博的經濟、金融知識, 依托銀行的客戶信息、人力和資金等各種資源, 在向客戶介紹、營銷銀行金融產品的同時, 把握客戶情況, 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理財方案。對于理財經理和客戶經理獨立分工的基層行, 由于個人客戶經理是網點與個人客戶之間關系維護的主要力量, 因此激勵設計要體現個人客戶經理的現實特點與作用, 使其能夠最大程度平衡客戶經理和理財經理各自的利益訴求, 有效平衡客戶經理與理財經理的利益是促進理財業務發展的必要條件?;鶎有幸獙崿F用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來維護客戶關系, 避免由個人客戶經理出于自身利益壟斷客戶信息造成對理財業務發展的信息不對稱, 只有做到信息共享才能對理財經理的激勵平衡有效。

2. 客戶經理與前臺柜員。

在國有商業銀行個人客戶經理與前臺柜員的關系處理上, 實現相互協調, 利益分配機制是關鍵。目前在基層網點理財業務發展中, 前臺柜員一般承擔著理財客戶識別與推薦工作, 有些柜員甚至還承擔著主要營銷任務, 二者間的利益協調, 需要理財業務的管理部門和網點負責人達成共識并監督執行。在激勵約束的過程中, 考慮到理財業務的重要性, 落實理財人員的相應待遇, 對理財師隊伍進行適當的銷售激勵傾斜, 在總體發展性費用上, 對高端客戶理財給予重點傾斜, 從而保證高附加值的高端客戶維護和拓展。對于集約化程度高的理財型網點, 利益分配要有利于促進柜員挖掘潛在客戶的積極性, 有得于實現網點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3. 雙客戶經理維護分析。

隨著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基層網點理財業務的不斷開展, 對不同數額資產的個人客戶, 已經開始實行不同等級專業人員發展和維護的策略, 一般情況下是理財中心或理財室的金融理財師或網點負責人維護, 而對于較大金額以上的頂端客戶一般實行網點和理財中心或私人銀行的雙客戶經理制服務, 二者價值創造目標應該是實現1+1>2。而目前基層網點的激勵機制缺少科學化的界定, 容易存在你多我就少的利益博弈格局, 因此運用崗位分析評價和財務體制創新實現網點理財經理與客戶經理之間公平均衡的利益分配, 是促進理財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雙客戶經理的歸屬關系體現了基層行對理財業務發展的定位, 目前基層行個人客戶經理大多隸屬于網點, 在業務上接受上級理財管理部門的指導, 這體現的是分散式地理財發展思路。對于理財管理部門派駐網點理財經理的模式體現的是集中式地理財發展思路。無論哪種模式, “以客戶為中心”、“不爭利”的原則協調處理相互關系是根本。對于依托網點拓展的客戶, 應該明確雙客戶經理維護的客戶利潤貢獻歸屬網點, 管理機構不宜與網點分配計件激勵, 以保護基層理財人員的積極性, 只有解決好利益分配問題, 才能形成理財管理部門與網點之間的良性互動。

二、理財的服務環境建設

隨著理財業務的發展, 商業銀行開始注重網點功能改造, 由核算服務型向理財銷售型轉變, 網點轉型為高端客戶提供了更多的服務資源, 理財師隊伍的不斷壯大, 轉型網點理財中心和理財窗口的開設, 綠色服務通道的建立, 為高端客戶提供了硬件上的尊貴待遇。理財師、網點經理的個性化和標準化結合的服務, 讓高端客戶有了在同業銀行不同的體驗。“顧問式銷售”和“網點轉型”為基層網點的高端客戶發展提供了便利舒適的理財環境和支持平臺。環境可以影響人的消費心理, 賞心悅目而又設計獨特的環境能夠刺激人的消費興趣。對于轉型成為專業化理財中心的基層行, 可以考慮針對消費者某一方面的需求推出專門化的理財服務, 如“汽車專業銀行”、“女子銀行”等。對于功能全面的大型綜合網點, 可以考慮建設綜合性金融超市, 將個人信貸及理財各個業務品種集中起來, 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一攬子的配套服務。

三、樹立理財品牌

現在, 銀行服務業正由傳統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 行業競爭愈演愈烈, 外資銀行的競爭利器之一就是品牌, 品牌是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商業銀行一方面要建立統一的服務品牌, 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基層行實際, 創新特色理財服務品牌, 基層行可以考慮成立以優秀理財師命名的個人理財工作室品牌, 在網點輻射范圍產生影響和樹立口碑。

1. 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廣告, 將理財品牌信息迅速傳遞給目標市場和社會公眾。

可以考慮創辦理財??? 在電視臺黃金時段開辟理財專欄, 建立網點理財沙龍, 針對客戶的需求, 由專業理財師團隊為高端客戶制定個性化的理財方案。通過發送短信, 使高端客戶及時了解銀行的產品發行情況, 贊助富有影響力的知名財經電視節目等。

2. 通過必要的公關、公益活動, 與目標客戶及社會建立和保持良好的關系, 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可以考慮到一些富裕人士經常光顧的活動場所和俱樂部舉辦一些公關推廣活動, 如高爾夫俱樂部、游艇俱樂部等。也可贊助支持一些金融方面的會議論壇, 來塑造銀行理財金融專業化的形象。

3. 聘請財經界專家來兼職做客戶經理或定期為客戶舉行理財講座, 既

能為客戶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又提升了理財的品牌形象, 同時也對客戶經理進行了現場培訓。

四、加強促銷措施

金融危機對中國啟示范文第2篇

金融危機, 比較權威的定義是由戈德斯密斯 (1982) 給出的, 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 (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 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特征是基于預期資產價格下降而大量拋出不動產或長期金融資產, 換成貨幣。

2001年科技網絡股泡沫和“9·11”事件爆發后, 美聯儲為了拯救金融系統, 提高市場疲弱的信心, 連續13次降息, 從6%一口氣降低到1%的歷史低點, 客觀上造成了嚴重的流動性泛濫。這些滾燙的巨額流動性逼得資金上竄下跳, 去追逐高風險下的回報, 在各種新奇的貸款產品和信息技術的高效運作下, 原本良性的資產證券化和結構性融資等金融創新被惡性的流動性泛濫所挾持, 對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的價格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而營造了次級債問題爆發的溫床。

第一, 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問題的根源資產證券化給住房購買者提供過度便利金融杠桿及過度的流動性金融創新的過度發展。這些證券產品以多種衍生工具的方式在金融市場上大規模地進行交易。由于這些衍生品與房地產的價格相互作用, 房價越是推高, 衍生品交易量就無限放大, 風險也最終聚積到毀滅整個市場的量級。但是當房價下跌, 房貸成為負資產時, 與之相關的證券化產品迅速被市場拋棄, 整個證券化產品鏈條斷裂, 從而引起市場恐慌性拋售, 次貸等產品流動性急劇枯竭且價格急速下跌。

第二, 人們為追求最大利益, 推出了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從事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忽視了衍生品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 相反是一味根據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原則濫用這一工具, 使得衍生品成為他們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投機工具。同時, 結構產品在金融動蕩階段所導致的實際損失遠超投資者的預期。而且公司內控機制不完善, 傳統的風險管理機制相對于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已顯落后, 無法起到有效的監控、制約和預警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 次貸危機凸現了風險管理手段同步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 監管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監管部門的失責。金融衍生品市場在美國既不屬于美國期貨交易委員會 (CFTC) 監管, 亦不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的監管范圍之內, 并且1974年美國的商品交易法 (CEA) 正式免除了CFTC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責任。美國的商品交易法 (CEA) 將按揭工具、遠期、回購選擇權等OTC金融衍生品定義為非商品, 因此免除了CFTC的監管責任。如高風險抵押擔保債券 (CMO) 、信貸資產的證券化 (CLO) 、市場流通債券的再證券化 (CBO) 、信用違約互換 (CDS) 等市場完全不受監管, 也沒有公開的記錄顯示債券違約賣方是否擁有資產進行支付。由于這種OTC交易市場中交易商相互之間持有大量頭寸, 從而在該市場上蘊含著極大的交易對手違約風險。

數據來源:Reary Press Releases of“US”Foreclosure Market Report.

二、中國金融創新的現狀

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金融改革, 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創新金融組織架構, 創新金融工具產品, 到創新金融宏觀調控制度, 在“摸著石子過河”的思路下不斷進行制度創新的探索, 不斷推進金融市場制度建設??梢哉f, 中國近25年的金融改革史本身就是一部金融制度創新史。

中國金融創新主要是政府主導型的金融創新;金融創新的范圍廣但獨創少, 并且技術含量低;衍生工具的創新大多歸于失敗。主要是受一些條件的限制:市場外部條件的限制;金融機構內部條件的限制;技術條件的軟環境限制;信用基礎薄弱;風險意識薄弱;金融市場立法不完善, 立法缺乏前瞻性;技術水平落后。但中國也擁有一定的優勢。中國經濟正處于一個由集中管制的計劃金融運作向有管制下的相對自由的市場金融運作發展, 這樣的金融環境是創新的展開最有利的時機;多元金融機構并存, 行業競爭加劇, 金融創新的內因增強;多年的發展培養了一批金融人才, 從業人員素質提高;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和全球化進程加快。

三、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創新的思考及一些對中國金融創新的建議

第一, 堅持原創性與實體經濟相結合, 以滿足需求、優化配置的技術主導型金融工具的創新為突破口。CD (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 的基本特性是大額 (如美國規定為10萬美元) 和流動性強, 故能成為銀行大宗定期負債來源和企業各類短期流動資金??空径剖軞g迎, 認為中國在吸納時改變了二個基本特性, 面額小和轉讓難, 使之成為銀行一種高成本吸收居民儲蓄的工具。

第二, 在創新中多多學習成熟市場的經驗, 推出標準化產品, 也是降低風險的捷徑。只有從簡單、便于套利的標準化產品入手, 打好基礎, 才能逐漸引入比較復雜的金融衍生品。而現階段, 中國還不具備推出自主研發的衍生品的條件。而且“供需平衡”也要建立在真正市場化的基礎上。當一個備兌權證街貨 (投資者而非發行商持有的權證) 比例過大, 引伸波幅難以維持時, 發行商便可以申請再發行相同條款的權證, 短暫的投機沖擊很容易被平抑。

第三, 加速金融創新的另一個前提是優化監管者的職能。多頭監管導致監管效率低下、反應遲緩, 甚至出現了監管措施上的真空, 這些都促使了風險的升級。完善金融法規的建設, 加強金融監管, 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加強法規和制度建設。中國應改善金融監管的方式和金融監管的重點, 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放在重要位置, 形成中央銀行宏觀監管、行業自律、金融機構自我約束相結合的監管體系, 按照國際慣例, 從市場準入、市場運營、市場退出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監管, 以降低金融創新所帶來的種種風險, 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

第四, 培育競爭性的市場, 激活金融創新的外部環境。要降低金融業的市場準入門檻, 使國內金融機構的多元化, 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金融行業, 通過設立更多的股份制或其他形式的非國有商業銀行, 逐步改變國有銀行的壟斷狀況, 形成多種類、多成分金融機構并存的組織結構。

第五, 改革金融宏觀調控體制。金融創新需要有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 有較大的自由度, 所以, 宏觀上應實行以間接方式為主的調控機制。具體而言, 一是調控機制市場化, 通過再貼現率、存款準備金比率、公開市場業務等基本工具調控貨幣供給量, 間接調控宏觀總量平衡與結構優化;二是金融資產價格的形成機制市場化, 由市場定價, 管理當局實行間接調控, 不直接干預經濟活動。

第六, 大力發展金融技術創新。技術性金融創新代表著當前國際金融創新的主流和方向, 現代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為金融技術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在技術的應用方面尚有巨大潛力, 我們要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技術創新的科技含量, 充分發揮創新產品的經濟效益。

摘要:文章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的背景下, 分析中國金融創新的成果和現狀, 并吸取美國金融創新出現問題導致危機的前車之鑒, 就中國金融創新在房地產市場的作用提出一些啟示性建議。

關鍵詞:次貸危機,房地產市場,金融創新,證券化,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邵宇.金融創新——證券設計和體系進化[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5.

[2]、 (美) 斯科特.梅森, 羅伯特.默頓, 安德魯.佩羅德, 彼得.圖法諾著;胡維熊譯.金融工程學案例——金融創新的應用研究[M].東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1.

[3]、 (美) Philip Molyneux, Nidal Sham-roukh著;馮建, 楊娟, 張玉仁譯.FINAN-CIALINNOVATION[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4]、華生.中國是金融創新不足而非過度[N].中國證券報, 2008-09-26.

金融危機對中國啟示范文第3篇

一、兩次危機的比較

(一) 危機表現

數據來源:Word Bank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 受危機沖擊的主要國家的股票市場都出現了大幅度的跳水, 經濟增速也有所下滑, 泰國1997年和1998年的GDP分別下降了17.1%和25.9%, 同樣美國2009年的GDP下降了1.77%。金融危機除了沖擊證券市場和經濟增速外, 也使得受沖擊國家的貨幣貶值, 房地產市場萎縮。

從金融危機的表現上來看,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金融危機的發生給各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

(二) 危機爆發的原因

1、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就的。

首先, 泰國泡沫經濟崩潰帶來了不良債權。在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 泰國的房地產市場迅速地膨脹, 外國資金的流入也推動了泰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到了1997年, 泰國的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 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 泡沫的破裂產生了巨大的不良債權。

其次, 泰國在危機爆發前出口減少, 產生貿易逆差。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前, 由于美元升值, 泰銖又是長期盯住美元浮動, 因此造成泰國的出口減少, 經常項目逆差擴大。

再次, 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對沖基金對東南亞國家貨幣的沖擊。沖基金預期到泰銖的貶值, 于是對泰銖發起了攻擊, 泰銖大幅度貶值。在對泰銖進行了沖擊之后, 對沖基金又對馬來西亞, 印度尼西亞, 新加坡等國的貨幣進行了沖擊, 使得這場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危機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 美國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創新創造了多環節的資產證券化。美國的房地產放貸機構大量地發行次級貸款, 抵押貸款公司又發行了以住房抵押貸款為支持的證券 (MBS) , 并將MBS出售給了投資銀行。投資銀行又以MBS為基礎發行了擔保債務權證。這樣, 當利率身高, 次級房貸的債務人無力償還貸款時, 就會使得整個金融機構流動性不足, 金融危機爆發。

其次, 貿易順差國資金流入美國引起房地產市場泡沫。以中國為代表的貿易順差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 這些國家用將外匯儲備用以購買美國的債券, 將資金注入美國市場。資金的流入推動了美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繁榮。

數據來源:美國聯邦儲備局官方網站

再次,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 美聯儲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美聯儲在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當美國經濟在2003年開始反彈的時候, 美聯儲并沒有及時上調利率, 長期的寬松政策進一步加劇了美國房地產泡沫。

最后, 金融監管的欠缺最終使得危機爆發。在美國金融機構不斷進行資產證券化和金融創新的時候, 美國相關的監管機構并沒有對金融創新中存在的風險進行有效地監管。監管的欠缺放大了金融產品的風險, 最終使得危機的爆發不可避免。

(三) 危機的觸發機制

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來看, 兩次危機的觸發機制是不同的。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由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危機引起的一場全球金融危機, 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則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一場全球金融危機。前者發起于發展中國家, 后者是由發達國家發展中的問題引起的。但是引起兩次危機爆發的共同原因是金融監管的欠缺和危機前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裂。

(四) 危機的應對措施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 受沖擊的主要是東亞和東南亞各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在應對危機中主要是接受了IMF的援助。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 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對本國經濟進行了救助。作為美國債權國的中國、日本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等也因不愿看到美元資產貶值而加入到拯救危機的行列中。

二、兩次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一) 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從兩次危機前后我國出口額變化的情況來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額的影響要遠遠大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原因在于:

一是,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受沖擊的東南亞國家主要是中國在出口中的競爭國家。因此, 當這些國家的經濟受到影響的時候, 我國出口的變化并不會很大。但是, 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 受危機沖擊的主要是歐美的發達國家, 這些國家是我國主要的貿易伙伴國。當這些國家, 尤其是美國的經濟受到影響的時候, 其進口需求減少, 我國的出口必然大受影響。

二是,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本身的影響范圍要大于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 世界經濟受到了比1997年更嚴重的沖擊, 自然我國的出口所受的影響也將會更大。

三是, 由于我國商務部公布的官方數據的限制, 我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后的數據只能是年度數據, 因此很有可能比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所使用的月度數據波動性更小。

(二) 危機對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

數據來源:中國商務部官方網站左: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從兩次金融危機前后, 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變化看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我國在兩次危機中外商直接投資都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 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由1996年的700多億美元下降到了1999年近400億美元。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 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也由2007年第四季度的350億美元下降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不到200億美元。由此可見, 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我國直接投資的影響還是很明顯的。

(三) 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 我國銀行的資產質量、盈利能力以及資本充足率都已有顯著提高。由于資產負債表更加強勁, 資本杠桿率更低, 我國銀行無需通過減縮貸款對危機做出反應。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 我國銀行正通過提高杠桿率向經濟注入流動性。2009年3月份的貸款增長率從2008年8月份的14.3%增加到29.8%。這說明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 我國銀行業應對危機的機制更加成熟, 銀行業應對危機也有著更大的主動性。

三、兩次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一) 在經濟發展中要警惕泡沫經濟的出現

不論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還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在危機爆發前, 危機發生國都出現了由于流動性過剩而引起的房地產泡沫。房地產泡沫的破裂也是兩次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的觸發機制。因此,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 我們也要警惕這種由于流動性過剩帶來的房地產泡沫。在房地產經濟發展的過程中, 要加強對住房實際使用量的監控。

(二) 加強金融機構對金融創新的監管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都有由于金融監管不力而造成危機加劇的因素。尤其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 大量熱錢涌入東南亞國家的市場, 推動泡沫高漲, 這對我國的借鑒意義是很大的。我國目前也是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 很多資金由于看好中國市場而想涌入中國。但是由于我國是一個限制資本流動的國家, 因此, 這還沒有給我國造成過大的沖擊。但是不可否認, 我國的資本項目將逐步開放, 在那種情況下, 我國一定要警惕短期資本的沖擊行為, 加強金融機構的監管。

除了對于熱錢的監管外, 我國也要加強對金融創新的監管。我國的金融業尚處在一個發展階段, 各種金融創新的工具將在我國逐步使用, 我國在金融創新的同時要吸取美國過度創新引發危機的教訓, 加強監管。

(三) 保持適當的外匯儲備以應對沖擊

從我國歷年外匯占款的變化看, 我國的外匯占款在2000年之后進入了一個加速增長的時期。我國現在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在匯率完全浮動之前, 我國保持一定量的外匯儲備可以防止在資本賬戶開放后國際游資對于人民幣的沖擊。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 以泰國為首的東南亞國家正是由于最終的外匯儲備不足而無法抵御對沖基金的沖擊, 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制度。

(四) 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增強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金融業的發展是一種虛擬經濟的發展, 在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 虛擬經濟的風險也是巨大的。只有制造業、實業等實體經濟得到切實的發展才能真正的增強一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都有由于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而造成經濟泡沫放大的因素。因此, 只有加強實體經濟的發展才能夠提高一國的抗風險能力。

摘要:本文對比分析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發現兩次危機對我國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是不同的, 同時隨著我國銀行業的發展, 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在增強。我國應該加強實體經濟的發展來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關鍵詞:亞洲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危機,啟示

參考文獻

[1]劉亮.美國次貸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的比較[J].金融數學與研究, 2010 (1)

[2]劉遵義.十年回眸:東亞金融危機[J].國際金融研究, 2007 (8)

[3]余永定.泰國的貨幣危機及其啟示[J].國際經濟評論, 1997 (9)

[4]劉劍閣.亞洲金融危機與中國的對策[J].國際金融研究, 1999 (7)

金融危機對中國啟示范文第4篇

2007年4月起,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資產質量迅速惡化, 相關金融機構資金鏈迅速斷裂, 直接引發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華爾街五大投行或破產或被收購或轉變為全能銀行的次貸危機震驚了全球經濟, 直接導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我國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無法避免會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諸多影響。但我們除了積極面對危機帶來的挑戰與風險外, 也應該從風險和挑戰中得到啟示、發現機會。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1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 積極調整我國經濟增長模式

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是由美國的過度消費模式引起的, 伴隨著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和美國貨幣政策的持續收緊, 這種消費需求嚴重超過收入水平的過度消費模式終于引發了次級抵押貸款危機, 進而波及國內和國際金融市場。而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并不意味著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模式是錯誤, 重點是錯在美國的過度消費。而我國長期以來推行的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也暴露出缺陷。一是外貿依存度高, 受別的國家經濟影響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技術和產業集中度得到提升, 隨著經濟大國的“資本+制造產業”在我國轉移, 帶動了我國貿易高速增長, 也使得我國外向型經濟依存度高達60%以上。二是對經濟增長的副作用太大。對外出口直接拉動了原材料、能源、服務業上游產業的發展, 但出口一定程度是依賴于低人力成本和資源的消耗來支持, 且我國長期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條件低, 人民幣對各主要通幣比價低, 盡管外匯儲備相當大, 但環境與資源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因此, 我國必須改變出口拉動型和資源消耗型的經濟增長模式, 發展成以內需為主和以提升產品核心技術出口為重點相結合的模式, 只要控制好消費增長模式的度, 不過度消費, 拉動內需、促進消費進而提振經濟, 把消費拉動與投資拉動、出口拉動并行, 真正使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形成合力, 將推動我國經濟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2 加快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適時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由于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超強的世界霸權地位, 美國幾乎無限制地發行鈔票, 各國出于結算和儲備貨幣考慮被迫購買美國國債充當國際儲備, 以美元作為貿易順差結算工具, 使得各國持有大量美元債權, 從而承擔美國經濟發展可能出現的種種后果。這種持續存在的美元主導的貨幣錯配現象把美國和世界各國經濟捆綁到一起, 也把美國一國的次貸危機變成全球金融危機, 并從金融領域擴展至實體經濟領域, 給整個世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因此, 重建具有穩定幣值并為各國所接受的新儲備貨幣或推進儲備貨幣多元化應該是近期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推進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可以實現充分靈活的貨幣選擇競爭機制, 有效解決特里芬悖論, 并最終糾正各國結算和儲備方面的貨幣錯配現象。美元的信用風險使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已提上日程, 在這一過程中, 我國應適時適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發揮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組成中重要作用。當今我國的經濟規模、貿易總額、外匯儲備、經濟發展水平在國際上已占重要地位。對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已有重要影響, 而美元持續貶值對我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人民幣幣值總體上是穩定的, 周邊國家經常項目和外匯儲備已使用人民幣, 年初我國已和多個國家進行了總額達6500億元的貨幣互換協議, 此舉一方面促進雙方進出口貿易, 有效防范美元匯率波動風險, 另一方面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基礎。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促進我國貿易、減少外匯儲備風險、提升國際地位, 當然也對我國的經濟、貨幣政策帶來挑戰。我國應充分調查研究、推行試點, 著手人民幣國際化的組織、制度、渠道、結算網點建設。

3 努力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 加強宏觀經濟形勢的評估和預測

國家干預不僅可以彌補自由市場經濟放任自流的不足, 而且推出合理宏觀政策也使得個人和國外投資者形成一個合理預期, 從而增強投資者對經濟發展的信心, 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房地產市場產業周期性變化, 因此必須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應高度關注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準確把握房地產市場走勢, 及時發現市場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 提高調控措施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保持房地產市場的長久理性、穩定發展。應著力控制資產泡沫的膨脹。重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的共生性, 不能放任虛擬經濟非理性發展, 在宏觀調控目標制定上要考慮資產價格膨脹因素, 要關注房地產、股票價格上漲太快可能引發的風險, 要關注金融資產增長速度、金融市場膨脹程度和虛擬金融產品發展規模,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導、調控。宏觀調控時必須綜合考慮調控政策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努力提高調控的科學性。要考慮貨幣政策傳導時滯性, 充分衡量政策的綜合影響, 特別要對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有充分的評估與考量。要關注經濟周期特性, 探索審慎的反周期宏觀調控方法, 采取有效方法熨平經濟周期的劇烈起伏性, 實現經濟增長的平穩發展。

4 關注金融機構風險, 加強金融監管, 盡快構建我國金融安全體系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已經滲透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正確處理好經濟與金融的關系, 科學、早期、及時干預金融風險, 化解金融風險的積聚與傳導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要盡快構建我國的金融安全體系, 加強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性, 充分重視金融監管的重要性, 處理好監管與創新的關系。首先加快國內金融市場的自由化, 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其次加強有效監管, 促進金融市場的穩定。同時應加強監管部門的協調, 對內要保護中小投資者、儲戶的利益, 對外應嚴格資本賬戶管制, 防止資金大進大出, 防止其對我國市場的沖擊;最后還要對金融人才的培養和投資, 促進金融產品的創新, 不能以遏制創新為代價進行監管, 而應該采取規范的形式, 規范過度創新和虛擬創新。除此之外, 要努力推動全球范圍內的監管協作和信息溝通,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 各國監管者有必要攜手聯動, 努力實現信息共享和互通, 統一步調、共同采取措施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和挑戰。

摘要: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 對世界各國經濟、金融乃至政治制度和國家關系產生巨大影響, 也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影響和挑戰。但金融危機的影響具有負面與正面的雙重性, 人們普遍地關注于它的風險與挑戰, 而對其正面意義認識不足, 本文著重闡述此次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啟示及機遇。

金融危機對中國啟示范文第5篇

次貸危機是指由于借款利息上升, 導致還款壓力增大, 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 出現違約的可能, 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

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是相對于優質和次優級抵押貸款而言的, 是為信用等級不高、收入較低、債務負擔大的借款人提供的信貸服務, 需要借款人以住房或其他財產作為抵押, 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往往并不是貸款發放的主要依據。由于借款人的違約風險比較大, 因此銀行發放的次級抵押貸款要求的利率比優質抵押貸款高的多, 是一種典型的高風險、高收益的業務。在美國, 發放次級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為了轉移風險和盡快回收資金, 往往將其進行證券化, 在資本市場出售。最近引發次貸危機第四波沖擊的兩大機構—美國房利美公司 (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 和美國房地美公司 (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 便是專門從事證券化的兩大機構。證券化專業機構一方面從銀行購入次級抵押貸款, 另一方面, 將購入的次級貸款證券化, 變成了資產抵押債券MBS。在利率較低, 房地產市場持續走強的情況下, 投資者如基金或投資銀行受到次級抵押債券利率高的誘惑, 加之評級機構推波助瀾, 以相當樂觀的信心大量購買這種次級抵押債券, 而忽視了其中蘊含的巨大風險。

二、次貸危機爆發

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 即購房者在購房后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 其后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 由于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 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 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 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 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 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 進而引發“次貸危機”。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 (New?Century?Finance) 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撥備。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 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 (New·Century·Financial·Corp) 在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 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 后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 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 (Rhineland·Funding) 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后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 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 原因同樣是由于次貸風暴。

8月9日, 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 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 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 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 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 (CDO) 。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 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后花期集團也宣布, 7月份有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 不過對于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 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進入2008年度后, 在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危機的同時, 加利福利亞州的Indy Mac銀行因財政困難而被聯邦政府接管, 成為次貸危機爆發一年來最大的銀行查封事件。從這個角度看, 次貸危機早已不僅僅局限于在次貸領域, 而成為涉及整個金融市場的危機。

三、次貸危機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范圍將有多廣?這是目前世界經濟界和金融界密切關注的問題。從危機的直接影響來看, 首先受到沖擊的是眾多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由于無力償還貸款, 他們將面臨住房被銀行收回的困難局面。其次, 今后會有更多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由于收不回貸款遭受嚴重損失, 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最后, 由于美國和歐洲的許多投資基金買入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 它們也將受到重創。

次貸占美國所有按揭貸款總額的20%左右, 大概是3萬億至4萬億美元, 現在出問題的次貸約1萬億美元。但就其造成的影響看, 整個華爾街目前面臨巨大的信任危機, 由于不知道你的生意伙伴買了多少與次貸相關的金融衍生品, 因此, 目前市場極度缺乏信任、信心和信用。此外, 除了次級貸款, 美國的優級貸款和信用卡貸款也都出現了大致的違約;美國優級貸款在今年2、3月份違約率開始以兩位數遞增, 而且在加速;居民信用卡和中小企業貸款也出現了違約和危機。2008年6月份以來, 全球股市暴跌, 美國股市一個月下跌了10%還多;還有, 因為次貸導致經濟衰退, 美國的商業地產危機已經“指日可待”。有經濟學家指出, 這場次貸危機甚至超過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也超過了此前世界上爆發的5次危機, 這場危機讓美國經濟傷筋動骨。

受其拖累, 危機給中國經濟也帶來不小震動。一方面, 中國銀行業總體購買的次貸產品損失在600億美元左右, 但是次貸間接造成美國的出口商和進口商拖欠中國1000多億美元, 中國的總體損失超過了1000億美元, 相當于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的6-9%。另一方面, 由于從2006年以來, 中國A股市場和全球的聯動效應越發明顯, 此輪由次貸而引發的美股下跌, 也使中國A股向下“俯沖”, 次貸及其進一步危機正在通過與A (含H) 股聯動的方式對國內市場造成影響,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熱錢”。目前國內市場熱錢的規模最少有7000億至8000億美元, 這些資金獲利在3-4倍。當次貸危機爆發, 美國股市或者海外股市發生暴跌, 這此資金勢必要返回美國“救火”, 比如保證金出現問題需要追加等, 這就會形成熱錢反向流動, 這也是全球股市間出現聯動的根本性原因。如果這些熱錢從國內大量撤出, 會對中國的股市、樓市及其他行業造成重大影響。

四、次貸危機對中國房地產金融業發展的啟示

啟示之一:房地產開發貸款投放規模應保持適度增長, 防止企業資金鏈突然斷裂。

回顧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從1996年開始, 國家明確了要把住宅和建設和消費作為國民經濟的增長點和新的消費熱點的政策導向。1998年以后, 幾年間國家一直把住宅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 從稅費、信貸和土地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 支持房地產業投資和需求的快速增長。與此相對應, 近十年來, 我國的房地產金融市場也快速發展, 平均年增長率達到了30%, 各家商業銀行普遍將房地產信貸作為低風險、高收益的優質資產加以大力發展。由于資金面相對寬松, 因而房地產市場發展也屢創新高, 住宅價格和開發面積不斷刷新。

在當前宏觀調控日趨嚴厲的情況下, 央行通過加息、嚴控房貸投放規模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來緊縮開發企業資金供給。2008年的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更是調高到了17.5%的歷史高位。在信貸資金的急速抽出下, 全國如深圳、上海等地的房價已經有了下跌苗頭, 深圳房價比2007年10月下跌近30%;此外開發企業也無拿地底氣, 土地流拍在2008年屢見不鮮。

次貸危機啟示我們, 房價的快速調頭, 必然引發風險的集中爆發。國家應實行穩建的金融政策, 切實防止在某一時段風險集中暴露。從實踐情況看, 開發企業資金緊張, 必然通過降價促銷方式快速回籠現金, 而房屋價格的波動直接導致前期購買者心理防線的崩潰, 斷供現象不斷出現, 銀行個貸風險立即凸現。

啟示之二:過渡依賴個人住房貸款方式解決和改善家庭住房條件的政策應做出及時調整。

當初, 美國政府成立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的目的在于, 致力縮減全國在“住宅擁有愿望上的差距”, 透過一筆高達美金兩兆元的American Dream Commitment (美國夢承諾) 資金, 期望能在本年代結束前提高住宅擁有率, 并為1800萬個標定的美國家庭提供融資服務。從1968年以來, 房利美已為5800萬個家庭, 提供了超過美金5.7兆元的抵押貸款融資。

由此可見, 過渡依賴商業機構去改善住房條件的政策也是導致次貸危機的重要素。表面上看, 實際“零首付”和審核條件大大降低確實圓了許多家庭的住房夢想, 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違背市場規律必然要付出代價。我們知道, 新增次貸貸款的時間大概是2002年到2006年這5年。次貸的余額一共也就1萬億美元, 但是它對整個金融市場的沖擊卻非常大。

這給我們一個什么教訓呢?就是該財政做的事就應該是財政做, 該補助窮人的事應該是政府補助窮人, 如果用一種金融的方式使不符合標準的人得到貸款, 好像解決了問題又把貸款賣出去了, 實際上造成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這又一次驗證了經濟學上說的沒有免費的午餐, 我們必須要符合市場規律。

在中國, 銀行作為追求商業利潤最大化的營運機構, 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 僅把控制風險的底線等同于20%或30%的首付款, 對借款人是否具備持續還款能力幾乎忽略不計, 加之各家商業銀行把個人貸款的投放量納入經營指標考核, 因此, 個人住房貸款的潛在的風險巨大。

啟示之三:住房貸款資產證券化等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進程應循序漸進。

應該看到, 盡管在本輪次貸危機中, 資產證券化并非危機產生的罪魁禍首, 但是由于違規放貸、信息不對稱以及市場過度相信評級公司給資產證券化帶來了負面影響。前一階段, 資產證券化的試點已在中國部分金融機構開展試點, 隨著次貸款危機的產生, 我們認為證券化進程應該放慢, 一定要先規范后發展。金融決策機構一定要在積極學習風險管理先進經驗的基礎的, 建立和制定完善的監督機制, 對什么樣的貸款可以打包證券化要 (下轉第130頁) (上接第106頁) 有明確界定, 同時對類似于次級這樣的貸款, 絕不能向公眾推出, 切實提高銀行公信力, 同時, 在創新過程中, 要引入保險人制度, 把保險作為分散風險的重要渠道。還有, 對于資產證券化的額度也應明確規定, 不得超過住房貸款的一定比例, 這樣把不可預見損失降到最低。

金融危機對中國啟示范文第6篇

我國地域遼闊, 人口眾多, 國內市場廣闊, 經濟自成一體;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加快, 成為我國擴大內需的堅實基礎和巨大潛力。同時, 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體制改革不深入、自主創新研發不足, 也是影響我國擴大內需的主要障礙。

第一, 居民還很不富裕。擴大內需的基本要求是刺激百姓消費, 但我國居民消費不足、注重儲蓄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錢。我國勞動者報酬在G D P中所占比重近年來逐年下降, 從2000年51.4%一直下降到2007年39.7%, 而美國在70%以上。我國投資率比發達國家高近20個百分點, 而消費率卻低近20個百分點。造成國富民窮, 國民沒錢消費。換言之, “投資民生”是撬動內需的杠桿, 我國GDP在內需方面還有近一半沒有發揮作用。

第二, 廣大農村消費市場沒有啟動。長期以來, 我國農村改革滯后, 生產模式老化, 生產成本高, 基礎條件差, 農民收入低、負擔重, 還有一大批失地農民困難群體, 致使最大的農村潛在消費市場難以啟動, 成為制約內需的主要因素。對于9億農民所組成的2億多個家庭來說, 任何商品普及率提高1個百分點, 就會增加200多萬臺 (件) 的商品需求。換言之, 廣大農村消費是我國擴大內需的一張“王牌”。

第三, 城市失業人口攀升。改革開放30年來, 由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 就業機制不暢, 城市困難群體不斷擴大, 下崗失業人員逐年增加。困難人員由傳統的“三無”人員擴大到包括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在內的龐大群體, 財富向極少數人集中, 兩極分化嚴重。換言之, 不造就大量的中產階級, 我國擴大內需就沒有活力。

第四, 社會保障體系很不健全。近年來, 政府沒有把更多財政投向養老、醫療、住房、工傷、失業、教育及住房等公共服務領域, 沒有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農村社會保障還存在真空狀態。居民時刻面臨諸多社會風險。有資料表明, 解決老百姓后顧之憂對擴大內需將達10倍效應。換言之, 投資社會保障體系對擴大內需將起到四兩拔

第五, 國有壟斷企業沒有回報社會。目前私營企業利潤歸業主個人控制, 即財富回歸國民。而國有企業尤其國家占絕對控股行業, 擁有極高利潤, 卻沒有強制分紅政策, 沒有與社會保障體系掛鉤, 無法成為回報全體國民的一項福利政策。換言之, G D P增長的大部分利益被政府財政和壟斷企業吃掉了。

因此, 要擴大內需, 政府不能只考慮國庫存錢多少, 不能只考慮外匯儲備多少, 不能只考慮“澆筑鋼筋混凝土”, 這些都與百姓財富關系不大。要把目光放在民生相關事情上。要提高民眾收入, 回歸GDP本質;要源源不斷引進國外產品, 不要沉浸在“債權國”美夢里;要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中西部經濟火起來, 不要讓30%少數人掌握著70%社會財富;要以經濟增長為難、工作難、上學難、住房難等后顧之憂;要打造自主創新核心競爭實力, 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不要讓別人的錢袋子主宰我們的命運;要使投資和消費“齊步走”, 不要讓投資熱卷土重來;要注重民間投資, 不要只管政府投資;要做一個勇于消費民族, 不要只做一個勤勞民族;要先民富, 后國強, 更不能國富民窮。

從歷史唯物主義看, 擴大內需既能醫經濟危機的“表”, 又能除經濟危機的“根”。我們不僅要把擴大內需作為解決經濟危機的手段, 而且要作為擺脫經濟危機的長期戰略性基本國策。但是, 從辯證唯物主義看, 擴大內需也不是萬能的, 它是一把雙刃劍, 要最大限度地合理運用, 力戒強拉內需造成資金短缺;力戒強拉內需造成經濟比例失調、結構失衡;力戒強拉內需“蘿卜快了不洗泥”, 出現一大堆爛帳、爛攤子;力戒強拉內需砸了后人的飯碗。

可以預言, 這場美國次貸危機之后, 世界經濟格局將重新“洗牌”。同時, 更可以斷言, 自古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 不但在這場危機中不會倒下, 而且還一定能夠掌握先機, 化“危”為“機”, 贏得未來!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國長期依賴外貿拉動經濟, 在美國金融危機沖擊下, 一下子失去了支撐。這種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做法, 暴露了我國在財富分配、外貿出口、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及社會發展等方面影響內需的諸多障礙, 提出了許多擴大內需措施, 同時指出, 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是擴大內需、擺脫金融危機的正確道路。

關鍵詞:金融危機,擴大內需,障礙,措施

參考文獻

[1]、嚴行方.《直面金融海嘯》金城出版社, 2007.10.出版

[2]、李鑫王林.《這個冬天凍死誰》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9.1.出版

[3]、易憲容.對美國次按危機的深刻反思.理論參考.2008 (4)

[4]、[美]迪克遜·韋克特著, 秦傳安譯.《大蕭條時代》.新世界出版社, 2008.11.出版

[5]、宏觀經濟數據.中國國家統計局, 2008年9月

[6]、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之四:擴大內需: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人民日報, 2008年11月10日

上一篇:酒店年度的工作計劃范文下一篇:計生辦計劃生育證明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