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思想品德專業論文題目范文

2023-09-27

思想品德專業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

對品德與社會的重視與否,課程上得好與壞,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1. 與學生平等交流,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

有的學生知道自己長大了,自己想做家務可是家長不允許。于是,有的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讓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對這種想法,我就適時引導學生討論怎樣去爭取實踐的機會。

我說:“確實,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困難,但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現實,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它們?;厝ズ?,選擇適合你的辦法去試一試,也許就成功了。老師相信你們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有了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建議,再去實踐,得到的可能會更多。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廣泛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產生懷疑。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知行統一才能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作用。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我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因此農村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必須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F在就有許多身在農村而不愛農村、不愛勞動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很好,他們學習的動力是考上大學,走出農門,離開家鄉……這樣的想法是片面的。這種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社會、個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這時如果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采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如在教《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首先用類比法引導學生說說參與勞動的不同感受,從而教育學生要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熱愛農村。

其次,要結合品德與社會課加強農業科技教育。如我教《春天的種植》一課時,先播放VCD多媒體課件,做“農事5分鐘新聞發布會”,對學生進行農業科技知識教育,再組織學生展開“種子發芽”的條件討論。然后結合類似事例,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于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性,增強他們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進而長大攀登科學高峰的自覺性。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展開

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品德與社會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蒼白無力。要改變品德與社會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

1.明理激情導行模式

這是在傳統的講解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適用于品德與社會新授課中的各種課型。它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發情感等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選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如在教《我送老師一支花》一課時,提出了“老師像紅燭,無私奉獻青春年華”等觀點之后,教師可推心置腹地向學生談談自己在教師的關懷下成長的故事,以及對教師工作的情感體驗,然后讓學生談他心中的老師,使師生間產生感情上的認同和共鳴,促使學生主動地以實際行動來尊敬老師,以提高教學實效作回報。

2.“問題——討論”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整個人格的發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機會,培養學生“悟理——講理——用理”的能力,適用于哲理性較強的課。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模式最受學生歡迎。

3.角色扮演模式

這種模式通過設置與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向生活“取樣”,從中引出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這種模式比較適用于以行為訓練為主的課和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這種模式,往往在課后還自發地圍在一起繼續“扮演角色”,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收到的效果較好。(作者單位:四川省安岳縣馴龍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曾維平

思想品德專業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一、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課這塊主陣地

思想品德課是有系統、有計劃、有步驟,并結合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學校要認真上好思想品德課,并堅持貫徹落實胡錦濤主席在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理論聯系實際,用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及優秀品質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認真抓好五愛教育,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大講胡錦濤主席倡導的“八榮八恥”,使廣大青少年能夠明辨是非,樹立遠大的理想。

二、必須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項工作之首

怎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靈,使他們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們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體主義觀念的情感行為教育,從整體出發,點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遵紀守法教育不可少

法律是由國家行使立法的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沒有嚴密的法律制度,社會主義民主就不能實現。所以,加強法制教育,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需要。

同樣,在一個學校里,無規矩不成方圓,中學生必須學會遵紀守法。紀律是在集體中以規章制度、守則、條例等形式明確規定出來的行為規范。沒有紀律,集體就不能從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動。沒有紀律的保證,學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學的實際效果。

由于初中生對法律知識知之甚少,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他們常認為法律是對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為和法律聯系起來。因此,我們應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進行知法、守法、與不法行為作斗爭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這是學校在任何時候也不能忽視的事情。

紀律和法律雖然在要求、范圍、年齡、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對個體在道德行為方面強制性的約束。因此,學校在進行遵紀守法教育時,應該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系列化

我們要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學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系列化,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長期穩定地開展下去。這就要求學校必須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使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盡職盡責的敬業精神。此外,還要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怕挫折、誠實守信、積極進取,特別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養成教育,增強學生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禮儀修養,加強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強,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生活、勞動、創造等方面的能力。

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往往給人以務虛之感。我們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們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內容空泛,教學方法陳舊,并不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感、認同感,要想將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個新階段,需要我們高度重視現代教育手段的應用,比如,校園網絡、電腦室、多媒體室等,還可利用第二課堂、專題教研、社會調查等活動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時,我們要將課堂教育社會化,使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六、運用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學校要充分運用廣播、影視、板報、宣傳櫥窗等方式宣傳介紹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進典型,激勵學生崇尚先進、學習先進。通過評選三好學生、優秀團員、先進集體,開展學雷鋒、樹新風、獻愛心、助人為樂等活動,為學生樹立可親、可信、可敬、可學的榜樣。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各種具有教育意義的影視作品,參觀革命圣地西柏坡、華北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請老革命、軍烈屬、校外優秀輔導員作專題報告,講革命傳統,介紹親身經歷等活動,使學生從榜樣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總之,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簡單粗暴。同時,我們要上好思想品德課,把思想品德課當做素質教育的必修課,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責編 張翼翔)

思想品德專業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關鍵詞】初中思品 優化課堂 提高教學

一、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雖然考試內容不再以教材內容為主,而是轉向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教材仍然是思想品德課程的中心。我國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材包含了諸如人際交往、生活方式、做人品格、法律常識以及社會責任等諸多內容,能夠對學生未來的為人處世起到指導和幫助作用。因此,教師應以教材知識為主,通過介紹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思想以及公民權利與義務的基本常識,幫助學生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權利義務平等的價值觀,構建學生思想品德學習知識體系,使學生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時也能以集體利益為出發點。

二、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核心,初中生學習的動力是興趣和愛好,所以教師應分析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方法。

1.采用分小組活動討論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學習中互相幫助,強化學習效果。在課堂上,教師提出教學問題,如事實案例,然后讓學生討論,提出自己的總結性觀點,最后由每個小組代表發言,并讓其他小組參與評價。這種方式側重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每個學生都應積極主動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與同學交流,教師在總結學生思想結晶的基礎上進行指導,引導學生進一步升華知識。

2.講解重點知識

在素質教育的體制下,人們似乎已經不再重視應試能力,但是根據社會發展的現狀和思想品德教學的特點,提高應試能力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思想品德學科以道理性的知識為主,既不像學習語文那樣需要背誦古詩文言,也不像學習數學那樣需要記憶精確的公式,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快速抓住學習的重點,使學生在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要想達到這一學習目標,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如在教學愛國主義時,教師可從中國近現代史、我國傳統文化、基本國情以及公民基本義務等幾方面入手,結合理論與實例,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

3.運用情境教學法

外國教育學家曾經提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有著很大的差別,學習效果也截然不同,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全面提升教學效果的最佳方式,一旦學生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他們就能對教學內容迅速作出反應,自覺地抓住學習的關鍵點,教學也就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并以此為依據對知識進行分類,了解哪部分內容能使學生產生興趣,哪部分內容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再以學生感興趣的部分為基礎設計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挖掘和探究教材內容,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如在教學蘇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級第五課關于誠信的內容時,教師設計情境再現活動,讓學生完成“如何做一個誠信的人”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排練與設計調動課堂氣氛,同時又進行思考與討論。這種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方式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研究和討論學習內容,在提高學習效果的同時完成“學、想、做”的過程,從而實現學生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應用的過渡。

三、拓展課堂教學內容

我們處于信息時代,以教材為中心進行拓展延伸是優化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的有效方法。因為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無法滿足教學的全部需要,如果教師只著眼于教材內容,就不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會影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知識。因此教師應加強利用課外資源,可以從報刊、電視新聞、網絡媒體、視頻節目等多種渠道來拓展教學內容,內容涉及名人榜樣、法律案件、政治動態、國情國策、社會熱點等諸多方面。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來進行整理和篩選信息,力求使拓展的方向與教學的知識緊密結合,以指導學生學會準確理解、恰當使用基礎理論和基本觀點,使教學更加靈活多變。如在教學“國情透視”時,筆者先根據圖片內容提出問題:“圖片反映了我國國情的哪些方面?請進行總結性的文字說明;根據上述圖片和收集的相關資料,談談我國發展存在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然后,筆者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研讀圖片材料,了解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最后,各小組發言,筆者進行補充及總結討論結果,評比出“最佳小組”。

從與教材內容聯系的緊密程度來看,拓展內容可以分為相關性拓展與延伸性拓展。所謂相關性拓展,是指課外資源與教材內容聯系緊密,延伸的內容或是擴大了教材內容,或是加深了教材內容,目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以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延伸性拓展是指充實和豐富相對落后的教材內容。教材的內容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這就需要教師利用更多的資源進行延伸,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提高教學的適應性和實用性。如釣魚島事件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優秀事例,教師可以通過分析事件,幫助學生學會理性愛國,達到最佳的教育目的。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

林柳青

(浙江省溫州市南浦小學 浙江 溫州 325000)

【摘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集思想性、知識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綜合學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紤]到小學品德與社會的特殊性,如果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教學內容,不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忽視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道德認識,那么,品德與社會課將會失去活力,將無法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 品德與社會 有效性 策略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引導學生觀察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為小學生日后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打下堅實基礎的綜合學科,更是一門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課程。學生的道德品質養成,與其日常生活須臾不可分割、息息相關,,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教育其有效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只有依據學生的生活需要和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關注學生的生活,把教育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才能切實提升品德教育的有效性。而這樣做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學生不拘泥于課堂,進而走出課堂,融入社會生活,在親身實踐與體驗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那么,到底如何提高品德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進行的一些實踐和探索,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提高認識,教學與實踐體驗相契合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是國家重視小學教育的重要體現,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的重視與否,課程的好與壞,是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認識就是要從思想上重視,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體驗相契合,真正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1、與學生平等交流,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

首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做到“我想說、我敢說”。在此基礎上,我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結合課本,有針對性地給學生布置了家庭作業——試做家務。其結果是學生自己想做家務,可是家長不允許。由此,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去討論,怎樣爭取家庭中的實踐機會,觸如這樣的實際問題很多。我教育學生要面對現實,想辦法與家長溝通,再次,選擇適合你的機會去試一試,就可能成功了,這樣有了老師的鼓勵,小組同學的建議,再去做就可能得到家長的認可。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認同,這是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基本原因,學生的一些正確、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產生懷疑?,F在的教學所給予學生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么做”,而是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大家會對你有什么評價,這樣使學生在生活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建立自己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這樣才能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的重要作用。

3、結合實際,加強道德教育

當前,生活在城區的孩子中不少存在不愛勞動、甚至是好逸惡勞的傾向。我們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勞動的教育。告訴孩子們, 學習成績好只是一個方面,養成愛勞動、勤于思考、善于創新的習慣和品質才是更為重要的。當然,如果這樣的思想教育只是說教,顯然缺乏說服力,這就要求老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采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參與勞動切身體會不同感受,從而教育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善于創新,敢于進取。

二、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展開

在課堂教學中,常常充斥這單一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方式在現實社會中是終就被淘汰,落后的,也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要改變現狀就必須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探索出以下幾種有效的教學模式。

導行模式;由傳統的說教單一式轉變自主學習,這是在課程改革的小組合作學習中而來的,它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通過觀察、理解、明理,最后評價,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問題討論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人格發展,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思考機會,培養學生悟理—講理—用理的能力,充分讓學生去感知,去思索,敢于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敢于表現自己,敢于讓學生自己進行,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目前,這種教學模式在我們學校還是最受歡迎的。

適當補充模式;隨著社會、科學、人的認識,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發展著,對課本中的過時內容大膽舍去,對充滿時代氣息的內容盡最大的努力補償。如每年各種節日的主題:上海世博會的舉行、目前世界最高的大樓——迪拜塔(818米),以及我國的國防、航天技術,我國的國際地位等,通過這些變化著、發展著的新鮮事物和現象,打開學生的視野,感受、吸收新知識新理念。時刻關心時事。

三、點燃激情,以情激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傳遞。只有撥動學生的心弦才能奏動人的樂章。教學中教師要先入題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邊熟悉的事物為切入點感染學生引其入題,以真情教學點燃學生的激情,從而引發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興趣。

具體做法可創設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戲情節、角色扮演等來引發興趣。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有很多內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體現出來。通過這種情境中的體驗,學生感到《品德與社會》不再枯燥,而是興趣無窮。

四、觸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氣氛渲染,特別是孩子們,它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圍下產生相應的情感,觸景生情。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的創設與教學內容想適應的具有激發道德情感的教學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進入角色,產生情感體驗。利用課本中的圖片、生活中的情景等制成多媒體課件, 再現情境,使內容具體形象。例如教學《馬路不是游戲場》時,先簡要介紹交通事故在現實生活頻繁發生的現象,馬上引導學生觀看一組由于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引發交通事故的圖片,再讓學生以小記者的方式報道一組安全隱患的資料,以當時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 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達到動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幻燈、影音、圖片等來創設有趣生動的情境,化抽象、枯燥為形象、生動,使學生學習熱情與情境產生共鳴。

以上是我在日常教學中的初步認識及做法, 也是致力于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些嘗試。事實已經并還將繼續證明,只要我們從育人的角度去認識、重視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下足苦功,精心創設情境,以情激趣,以境促情,才能真正打開兒童的心窗,讓他們帶著激情、興趣在課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長,逐步成長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新一代。

參考文獻:

[1]《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案例專題研究》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2]《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

[3]葉 瀾《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思想品德專業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以及有關社會科學常識教育的必修課程,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是我國學校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標志。它對學生逐步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起著奠基作用。

為了正確地體現思想政治課的性質和作用,通俗易懂地講授思想政治課的內容,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政治教師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而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由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性質、特點決定的,它貫穿于這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決定著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方向和質量。而舉例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教學中巧用事例,可以使比較抽象難懂的基本概念、理論變得通俗易懂,便于學生的理解接受。同時舉例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一項教學藝術。為了更好地發揮舉例在教學過程的作用,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筆者認為在舉事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所舉事例必須具有教育意義

學習思想品德最終是要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達到教育目的。因而在選擇事例材料時,一定要注意事例材料本身的教育意義。有教育意義的正反事例要多舉一些,而那些有負面影響的事例材料就不提。這就需要政治教師針對學生年齡及心理因素多加考慮。如某村的數百名村民在少數人的煽動下在當地中學校外操場上建了一座廟。學校先是與建廟者交涉,后又與村委會交涉,無濟于事。廟建成了,一些學生受其影響,無心念書,甚至曠課看熱鬧。我們只能鼓勵學生拿起法律武器來爭取自己的政治權利,而對于學校為什么會這樣無能為力就不能提出來,原因太復雜且負面影響很大。

(二)所舉事例必須與理論知識點相結合

教學中所舉事例是為理論服務的。因此,應將所舉事例與所要說明的理論知識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不應是為了舉例而舉例。教師對所舉事例必須講清講透,尤其是介紹材料之后,要加以歸納、總結、評說,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明白教師為什么要舉這個例子,這個例子是怎樣說明相關知識的,這樣才能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列舉鄧亞萍事例,教師就應該引導“鄧亞萍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靠的是什么”,最后總結出當然靠的是她艱苦的拼搏和超人的付出,但更得益于她良好的心理素質,雖然身矮,但有戰勝自己,想信自己能實現愿望的心理,讓學生感悟自信在一個人成功中的重要意義。這樣,就使事例與所學理論知識點相結合,從而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的理解。這樣的事例不是單純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以活躍課堂氣氛,千萬不能只把重點放在對事例材料的敘述過程上,因為這樣做表面上來看,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也興趣盎然,但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聽故事,而是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解決實際問題。那種缺乏必要的引導分析、總結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是教師誤人子弟的做法。

(三)所舉事例必須真實并且具有典型性

真實的事例具有說服力,典型性反映本質,印象深。使用具有說服力的典型性的材料,則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典型的事例能集中反映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既能使學生較為全面清晰的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屬性,又便于學生確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實質。不論是典型的國事、家事、大事、小事,都應確有其人,確有其事,決不能胡編亂造、道聽途說,經不起推敲,并且違背思想政治課的科學性和嚴肅性。真實的事例很好選擇,只要是確有此人,確有此事就行,但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就不太容易掌握。要精心選材,力求簡潔而又能說明問題的本質,也就是說能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材料就是典型的。如初一《思想品德》中做誠信的人,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這方面的正反事例就很多。經過精心選材,筆者選擇了謝延信的事跡。謝延信為了一句話,誠實守信,伺候癱瘓的岳父、多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內弟,一諾千金,大孝至愛。

(四)所舉事例要接近于我們的生活

為什么選擇謝延信的事例,因為它不僅空間上接近我們,而且時間上也接近我們,也就是說接近于我們的生活。所舉事例一定要新鮮,最好是近期發生的,貼近時代的新知識、新信息,不能是陳舊的材料。陳舊的材料學生已經失去興趣,具有新鮮感的材料才能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再者教師要關注學生身邊的事例,也就是說要離學生生活、學習環境近一些,離他們心理近一些,這樣學生就感到可親可近。謝延信的典型事例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近期謝延信又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標兵,這也是此事例典型的根本原因。

總之,所舉事例應該注意的問題遠不止這些,如它的趣味性、知識性等也應多加考慮。不管所舉事例如何真實典型,又如何接近我們的生活,首先它必須具有教育意義,沒有教育意義則失去教育之功效,其次它必須與所學的理論知識點相結合,如果不結合,它也是孤掌難鳴,起不到教育的意義,因此所舉事例應注意這幾個方面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

思想品德專業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摘要】分析當代大學生思想品德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提出科學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系統,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品德問題對策

青年大學生是社會精英的儲備軍,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對其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歷來為國內外執政者和高校所重視,如美國注重在普通課程、人文學科以及各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德育,法國采取以公民道德課為主其他學科為輔的方式進行德育,英國和德國將道德觀念滲入所開設的社會學科之中,日本規定各門課程應培養思想品質、執行全面德育模式,新加坡除專門的德育課外也在其他學科教學中開展道德教育。在我國,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大學生思想品德存在的問題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國家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他們思維活躍,時代意識、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和可塑性強,積極向上,政治覺悟較高,組織紀律性較強,情緒穩定活躍。但是,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現象和傾向。

第一,政治素養匱乏,愛國情感比較淡薄,缺乏足夠的歷史感和正確的思想意識,對國家大事不感興趣,對政治漠不關心,道德滑坡,過分關注自我價值,急功近利,辨別能力弱。

第二,理想信念扭曲,價值觀功利化,政治信仰迷茫,把學習目的定位在找份好工作賺錢的世俗平庸的人生追求上,重視物質享受,追逐時尚潮流,精神生活空虛,成才動機是基于個人利益,與國家的培養目標有較大差距。

第三,缺乏誠信意識,常有考試舞弊、惡意拖欠學費、國家助學貸款還貸違約及小偷小摸的情況發生。

第四,感恩情懷淡薄,責任意識淡薄,自私自利,個人主義思想嚴重,處事心浮氣躁,為了一些小事與同學發生口角,甚至釀成不幸事件。

第五,心理不健康,對社會的認識片面、偏激、極端,當理想和現實產生差距時感到無所適從,抗挫能力比較弱。

二、原因分析

(一)社會大環境影響。當今社會,國際國內形勢紛繁復雜,社會思潮多樣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不良思潮混亂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敵對勢力利用人權、民族、宗教信仰等問題,肆意散布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等,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有害的產品在市場上流行,企圖動搖我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以及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特別是東西方價值觀念的碰撞對大學生思想沖擊更加直接、激烈。國內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實利主義等也不可避免地刮入了大學校園,使一部分大學生個人主義思想膨脹,也直接影響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開展。

當前,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各種信息撲面而來。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和高效的交互平臺,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和能力等各個方面產生影響。由于大學生群體政治思想還不夠穩定,自制力欠佳,加上網絡本身不完善,存在很多腐蝕大學生思想、麻痹大學生意志、敗壞大學生道德的垃圾信息及電子毒品等,不少大學生感到無所適從,一部分大學生經常逃學或曠課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戀網成癮不能自拔,人際關系淡漠、人際交往障礙;部分學生為尋求精神刺激或發泄對現實的不滿在網絡上散布謠言和不良信息。顯然大學生還沒有完全適應網絡社會帶來的沖擊,網絡“毒品”勢必污染他們的身心。

(二)學校教育乏力。學校教育影響大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有德育師資隊伍素質、教育理念與方法、規章制度、教風學風、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面。一些學校教育觀念滯后,師資隊伍薄弱,傳統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片面重視智育和智育的建設,一味追求學生就業率,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發展,注重形式上管理學生,忽視學生的思想,導致學生道德滑坡,理想和信念萎縮,認知結構、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殘缺不全;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單一,只能“授之以魚”,不能“授之以漁”,生搬硬套,急功近利,不為學生所接受,學生學習行為消極,學習被動化、形式化、功利化;教學模式陳舊,思政課堂上學生睡覺、開小差、玩手機、講小話;教育內容單調抽象、枯燥乏味、空洞、形式化、吸引力不足,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理論與實踐脫節,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教師隊伍中敗類的不法、不德行為,更直接地腐蝕著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一些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師資隊伍薄弱,思想品德教育停滯表層,教師師德失范,管理機制低效,注重經濟解困,忽視心理和思想解困,社會實踐活動少,教育針對性和系統性不強。

(三)家庭教育有缺陷。長期以來,學校和社會被認為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事實上,“教以家為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良好的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然而,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家庭思想品德教育在不斷衰減,很多大學生家庭思想品德教育出現“真空”狀態。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以及高考指揮棒下,很多家長重智育忽視思想品德教育,只關心學習成績,其他思想品質、心理健康、能力素質等無暇顧及,不注重與孩子思想溝通,不了解孩子內心世界,忽視或不忍對孩子進行磨煉,孩子除了學習,其他一切都不用管,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奉獻,進了大學以為就是獲得“自由”了,有的大學生甚至對家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盲目排斥現象。有的家長自身缺乏高尚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人生觀頹廢,沉迷于賭博或吃喝玩樂,要求孩子一切唯父母之命是從,孩子不可有自己的思想。

(四)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弱。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90后”,獨生子女的比例非常高,長期生活在父母溺愛中,生活條件優越,獨立生活能力較差,自我管理能力弱,正處于青春期,崇尚自由,活躍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和新觀念,沒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非觀念不強,政治意識淡薄,心理不成熟,考慮事情簡單,自控力弱,自我教育還處于自發狀態、水平較低,社會、學校、家庭沒有形成合力。

三、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須樹立大德育觀,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態度,科學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系統,發揮合力作用。

(一)重視思想品德教育隊伍建設。輔導員等教育者在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扮演主導角色,若教育者自身素質不高、能力不夠、隊伍建設水平低,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不會產生實際效果。提高輔導員等專職思想教育者專業化水平,一是健全教師的任職準入制度,包括職業道德、專業、政治面貌、學歷學術等方面內容。二是加強繼續教育培訓。思想教育一般在短期內難以顯現,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失去職業的優越感和成就感,定期培訓可以使其在職業技能、職業價值、教育方法、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更新,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育人功能和教育效果。

(二)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一是繼續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覺悟和理論水平;二是找準與專業課程最佳結合點,建立開放的思想品德教育素質體系;三是加強師德建設,發揮教師榜樣作用,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著力提高師德水平,用教師的行為、人格魅力啟迪和感召學生。

(三)改革教育方式,創新教育手段。社會快速發展,大學生獲取信息能力和途徑不斷拓展,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從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實際出發,才能使教育有針對性、滲透力、感染力、吸引力,并取得預期成效。一是理論聯系實際,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各種活動中,如演講賽、宣誓會、倡議書、主題班會、座談會、講座、報告、演講賽、辯論賽、討論會、教育影片、征文、現實調查、評優活動等。二是進行人文關懷,加強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視自尊心的培養,將以人為本作為育人理念,開設心理咨詢網站和心理咨詢服務熱線,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成為身心健康、對社會有用之人。三是加強實踐鍛煉。加強實踐環節對大學生個人素質和品德的發展至關重要,通過學生自主參與、自我探索、自我實踐完善自身的人生理想。四是強調思想品德教育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針對當代大學生道德狀況存在的特點,教育者開發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教學,如在安全教育、軍事理論、形勢與政策、教育學、心理學等其他人文科學在教學和教育過程中的交叉整合,通過每個課程學科的特色創新符合大學生心理的教育形式,達到育人的目的。

(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空間的延伸。當代大學生處于開放的時代,活動范圍廣泛,愿意接受開放的教育,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應實現教育時空由學校向社會、家庭延伸,使社會、學校、家庭在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保持深度合作。一是創新傳播渠道,凈化網絡環境,引領社會思潮?;ヂ摼W在信息傳播具有及時、大量、交互、便捷等優勢,大學生思維活躍,是各種BBS論壇、微博等網絡參與的主要群體,上網是他們課余最主要的活動。學生喜歡通過網絡進行交流、表達思想觀點,這使網絡成為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堡壘。但由于缺乏政治經驗和實際鍛煉,大學生往往對復雜性社會問題簡單化、片面化。對此,政府應加快網絡立法、網絡安全管理和網絡教育結構建設,充分利用網絡開展集思想性、知識性與娛樂性于一體的網絡文化活動,從源頭嚴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的信息的傳播。學校應加快建立建設專門教育網站,加大財力物力投入和技術改進,通過校園網把學校各部門的網站連接在一起,實現信息渠道的暢通,同時在網站上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網上教育、交流、討論等活動,特別是針對重大問題、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并加以正確引導,使思想品德教育不僅“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而且“進網絡”。二是整合校內德育資源,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的內核在精神層面,理想的校園文化建設是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承載文化內涵,作用于人的身心,達到教化激勵、調節約束、凝聚認同和提品塑形。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通過各類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如團委組織的各類志愿服務、社會調查、學雷鋒活動月、團日活動,學工處開展的勤工儉學、軍訓、誠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各類主題班會等,把德、智、體、美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其中。三是創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大學生不可能真空于社會生存,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必然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風氣等都是影響他們成長和成才的因素,因此,必須依靠社會力量,整治社會環境,形成良好(下轉第43頁)(上接第18頁)的社會輿論、社會風氣和社會文化體系,滿足大學生價值和心理需要。四是優化家庭環境,創造和諧民主、積極向上的家庭教育氛圍。家庭是開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微觀環境,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延伸與補充,家長優秀的品行以及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對子女思想境界與人格修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五是深入反腐,弘揚優良社會風氣。高校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大力倡導校企合作、學校與社會無縫鏈接培養人才的今天,社會風氣更加深刻地影響著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府應深入持久開展反腐活動,開展社會環境整治活動,鏟除產生腐敗的土壤,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社會風氣和社會文化體系,打造有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外部軟環境和硬環境

總之,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關系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無論是對社會、學校、家庭還是大學生個人都十分重要。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系統、復雜、艱巨的任務,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需隨著時代的急劇變化而變化,需社會、學校和家庭緊密銜接共建“三位一體”的完整教育體系,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參考文獻】

[1]于宏輝,魏秀艷.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自我教育新思路[J].遼寧高職學報,2008(10)

[2]閔永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

(責編黎原)

思想品德專業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從學校將中華傳統道德文化融入《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實踐入手,表述了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精粹的理解,議論了在《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的必要性,并對將傳統道德文化作為價值核心來引導學生“做人”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了說明,以此希望為學校加強青少年中華傳統道德教育教學提供粗淺的參考。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 思想品德 教育教學

學校以“傳承傳統文化,提高道德素養,培育民族精神”為主旨,對學生進行心靈熏陶,在促使他們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辨別真善美和假丑惡的能力,做到堅持正確,摒棄錯誤,抵制惡俗,并最終培養和樹立起高尚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是落實素質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之一。近年來,筆者所在的學校注重將中華傳統道德文化與教育思想融入到實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筆者也借機進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歸納。

一、應充分感受到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是民族文明史中的精粹

回顧學校近年來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過程,我們從中進一步注重讓學生感受和認識到: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曾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民眾和志士仁人,并熏陶和孕育了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質和民族精神,稱得上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精粹。這其中,既充分體現了褒善貶惡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養美好的精神情操,也展示了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創造意識,以及愛人如己的博大胸懷。我們還努力讓學生懂得,中華傳統道德文化還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精神,比如,做人應具有的意志品質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處理個人與他人關系時,要秉承仁、禮、和、義、信的準則與規范;講愛國奉獻,就應樹立以報國為己任的“忠心為國”思想。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品質,在《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作用將集中體現在:一是培養道德素養——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道德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一旦得到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哺育和熏陶,對良好道德素養的形成將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傳統文明所追求的就是一個以“仁”為核心,以“德”為基礎,以“禮”為規范,以“和”為目標的崇高境界。二是樹立行為規范——中華傳統文化注重倫理教育、日常行為規范養成,《三字經》、《弟子規》、《顏氏家訓》、《治家格言》等一直以來都是青少年樹立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習慣的經典教材。三是改善知識結構——在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發展的歷程中,其經典精神千古傳承,形成了我們民族的基本觀念、情感、思想和態度,蘊藏著許多哲學理念和道理,對每一個人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還有利于改善青少年在文學、美學、歷史、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識結構,對他們的成長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們只有充分感受到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精粹,才能自覺將其精神內涵融入《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繼而化為學生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資源,并成為點燃學生創造性生命的燈火。

二、須真正意識到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的必要性

胡錦濤同志曾指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笨梢?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已被黨和國家擺在了突出的地位。

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厚道德理念,是在現時代進行青少年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同時也與初中課程中體現的很多核心教育思想,特別是“分辨是非,對自己行為負責”、“在社會生活中承擔責任”等單元內容是一脈相承的,必將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教育起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對全面提升學?!端枷肫返隆返慕逃虒W水平,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身修養,構建和諧學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意識到,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在較為優越的家庭環境中,缺乏艱苦生活的磨練,他們享受到了社會發展帶來的物質成果,卻意識不到成果來之不易。他們思想活躍、自我意識強,但相當一部分人集體觀念和社會公德意識淡薄,心理素質較差。他們注重自我、看重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有的則把家長職位的高低、家庭經濟條件的優劣、生活消費的層次作為個人價值的體現。同時,社會生活中的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交織在一起,反映了現實的紛繁復雜,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見利忘義、損公肥私、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道德滑坡現象,以及互聯網和部分文娛場所傳播的一些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都在一定程度上腐蝕了青少年的心靈,對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思想造成了極大影響。

因此,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希望工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學校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必須注重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對學生德育的優勢作用,通過采取有效教育方式,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在校園里發揚光大,以提高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效。

三、努力將中華傳統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引導學生把“做人”的理念貫穿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中

我們應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教育對象是明日社會的中堅,是國家未來的命脈,是民族未來的希望。他們品質的優劣與成就高低,將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衰。但如今重知識輕品德、重成績輕能力、重教材輕素質的現象仍然存在,致使在學生中存在吃苦耐勞精神差,不善于團結協作,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行為,同時缺乏必要的應對生活的精神素養和能力,以至于精神困頓,人生觀和價值觀迷惘,這無疑與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在現行教育中的缺位有著很大的關系。 教育的意義和使命在于傳承文化。青少年時期正是人的價值觀形成時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強,因此,教師就應該在實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教育宗旨,將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的誠信守約、勤勞儉樸、扶弱濟貧、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融入日常情態之中,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懂得此既是為人做事的根本,也是成就人生的根本之道,進而拓展人文思想,最終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和優秀的行為品格。

我們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從美德教育入手,做到與“八榮八恥”教育相結合,與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相結合,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相結合,并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學、勤勞節儉、愛國愛民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品質,學會一種本領”的過程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滲透于自己的心靈。教育他們腳踏實地,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從小事做起,自強不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力求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們社會生活中的尊老愛幼、拾金不昧、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等現象,符合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可以起到凈化心靈的作用,足能激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從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而與此相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倚強凌弱、坑蒙拐騙、貪污受賄等假惡丑現象,危害社會秩序,敗壞社會風氣,這些消極現象容易使自己的心靈和價值觀發生扭曲,致使自己精神空虛,行為失范,甚至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學會做人,比學習專業知識顯得更為重要,我們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致力于幫助學生習慣將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作為一把尺子,去衡量自己的言行,看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標準。只有提高辨別假惡丑的能力,自覺抵制不良誘惑,自覺追求真善美,才能幫助自己把握好生活方向,實現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

學校是鑄造社會棟梁的知識搖籃,是引領社會文化的圣潔園地,是傳承文明薪火的精神殿堂。筆者認為,結合審美教育、關愛教育、感恩教育等,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以傳統道德精神來啟迪和熏陶學生,通過加強道德修養,培養他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精神,將是學校實施《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長期責任和追求。

上一篇:有關金融倫理的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人力二級考試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