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教學問題論文范文

2023-09-17

歷史教學問題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問題式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本文主要從問題式教學的重要意義、問題式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等方面來談一談問題式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初中歷史教學;應用

問題式教學是新課改以來在課堂教學中最常使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相應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在課文中尋找答案,并與同學進行討論交流;也可以在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深入了解課本內容;還可以對學科前沿所關注的具有研究性的問題與學生共同搜集材料,尋找合理的觀點。問題式教學以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分析,學生最終所得出的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能夠享受解答問題的過程。本文主要從問題式教學的重要意義、問題式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等方面來談一談問題式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一、問題式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是問題式教學有利于增加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例如,為紀念五四運動而設立的五四青年節有哪些值得紀念的價值呢?五四青年節每年都有,但很少有學生思考與分析過五四運動的意義。

二是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中,學生很少進行思考,而是以教師的觀點為自己的觀點。在對具體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夠切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發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對同一個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評價,并不能簡單地以好壞來進行評判,每一個人的性格與行為都具有多面性,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能夠豐富學生的觀點。

三是有利于促進師生、生生之間時溝通與交流。在之前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很少進行討論,學生也很難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在問題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在溝通交流中增進了彼此的了解。

二、問題式教學目前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問題的提出方面

有的教師雖然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問題式教學,但所提出的問題并沒有層次性,而且過于死板乏味。例如,在講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重要歷史運動時,只是簡單提問運動的原因、時間、發展、內容、意義、評價,相對來說比較枯燥。了解具體的歷史活動,應該將學生引入當時的歷史環境中,而不是為了考試只記關鍵點。也有的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僅僅圍繞課堂內容,而幾乎不進行課外的拓展延伸。歷史學科的學習,僅僅局限于課本內容,并不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邏輯思維。

2.課堂問題的實施方面

有的教師在實施問題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也有的教師所給的討論時間非常有限,往往學生還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時討論就匆匆結束了。

3.課堂問題的反思方面

很少有教師對課堂問題進行反思,所設置的問題與課堂實際情況的對比,學生對所設置問題的意見與看法等。對課堂問題進行反思與改進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參與,也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解決問題的相應建議

1.增加教師的閱讀量與知識面

教師是問題式教學的引導者,深入了解初中歷史教材內容,有利于提高教師所提出問題的可研究性。在了解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置少量具有懸念與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

2.分組分層次進行問題式教學

有的教師在提問過程中習慣以自己為主,并沒有切實考慮到學生的感受與能力,學生往往不用思考直接從課本中就能夠找到相對應的答案。教師應該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可以給每個小組布置相同的問題,也可以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組織學生共同完成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與討論。以學生為主,最重要的不是學生回答問題,而是應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思考,主動向教師提出問題。

3.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與改進

問題式教學中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教學之后的反思。有的教師的教學教案長久沒有變化,而每一屆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卻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歷史學科中,對于具體人物與事件的評價與分析也會隨著歷史的變化而產生變化,而且在新時代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因為喜歡歷史而大量閱讀各類參考文獻,知識儲備并不一定比教師少。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與改進,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具體的問題,有利于提高歷史課堂的趣味性與創新性。

問題式教學圍繞相關問題展開討論與分析,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習的主動性。缺乏思考性與創新性的問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也逐漸不能適應教學的需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問題式教學的作用,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學生為主設置問題,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與討論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其中,并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與改進。

參考文獻:

[1]王克盛.初中歷史問題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3(3).

[2]楊昌文.初中歷史問題式教學法應用管窺[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16).

[3]葉小兵,魏恤民,吳美娟.初中歷史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歷史教學問題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和素質教育滲透,要求各個學科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知識探究,改變傳統被動學習狀態。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問題意識則有利于學生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發展,促使學生高效率掌握所學歷史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此,本文則從合理設置問題、轉變教學方式以及提升教師素養等分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問題意識策略,望給予歷史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問題意識;培養途徑;教學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使課堂教學更注重學生思維能力,教學目標也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為培養學生綜合知識能力。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雖然大部分歷史教師都相應新課程提出的注重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探究學習等號召,但在實際教學中設置問題依舊單一化和表象化,無法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目的。問題意識即促使學生形成產生疑問時主動尋求答案心理狀態,歷史學科過去性特點則要求學生具備問題意識,從而更好地站在歷史角度提出具有歷史意義的問題并展開知識探究,真正提高歷史學習質量。

1.合理設置問題

保證問題質量的關鍵在于科學合理設置問題,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高中歷史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以及所選問題是否可以達到啟發學生思維目的。首先問題設置保證難度適中;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缺乏積極性,在學習中不愿自主獲取答案,過于依賴教師。對此教師可根據學生思維發展規律注重設置難易適中問題,使學生主動思考。同時還應堅持層層深入原則,拓展學生歷史思維的同時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設置問題還需有一定難度,經努力探索才能得到答案,保證問題有效性。其次問題設置應具有啟發性;啟發性問題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和調動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積極性。然而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忽視問題啟發性,或慣性圍繞考試內容設置問題,但這種問題只能考察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無法啟發學生思維。以《南京條約》一課為例,多數教師會設置如“《南京條約》涉及哪些內容?它給中國帶來哪些危害?”上述問題只是將學生思維固定在歷史教材當中,因而在學生思維中就逐漸形成《南京條約》是一個帶給中國危害的條約。事實上,該條約并非單純給中國帶來危害,從開放通商口岸這條而言就有利于中國與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所以教師針對《南京條約》設置問題時應善于啟發學生思維,不僅讓學生掌握教材知識點,更能站在全新的視角對歷史事件進行評析,逐漸形成辯證思維,是養成良好歷史問題意識。第三問題設置具有探究性;探究性問題可以增強學生主動求知動力,歷史教師可通過設疑方式引導學生探究。以《俄國十月革命》一課為例,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曾有一名共產主義成員向馬克思提出一個問題,即是否可以在俄國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理論?馬克思直接回答:“不行”,但在俄國實實在在發生了社會主義革命。難以馬克思也會判斷錯誤嗎?這種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改變傳統被動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效率。

2.轉變教學方式

歷史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還應探索全新的教學方式,積極和學生溝通互動,成為學生學習中的良師益友,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以“辛亥革命”一課為例,該章節為學生傳授的知識點即雖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但卻被袁世凱竊取了勝利的果實。對此,歷史教會可緊緊圍繞這一主題讓學生思考為何辛亥革命會成功,該如何評價袁世凱這名歷史人物。當學生充分掌握教材知識點后,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相互討論,積極鼓勵學生闡述觀點。之后教師再評析學生各種觀點并適當補充其不足之處,保證學生以辯證角度看到歷史人物和事件,更能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目的。除了上述教學方式,歷史教師還可借助小組合作構建開放性歷史課堂,再以“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一課為例,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明清宮廷電視劇片段并提出相關問題:“明清朝廷如何運行的?”“明朝和清朝文化有何不同特點?”之后讓學生相互討論,選派一名代表上臺發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使學生思考歷史內涵,提高人文素養。

3.提升教師素養

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教師教學習慣和方式在一定程度直接影響學生問題意識養成,因而需要提升學生專業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拓展教師專業知識;毫無疑問,專業知識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基礎,更影響教學效率和質量。只有教師具備處理問題能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養成問題意識。歷史教師應不斷拓展專業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其次堅持教學反思;所謂教學反思即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對已有教學模式進行調整,也是教師吸取他人優秀教學經驗彌補自身存在不足的關鍵,因而教師應善于課后反思,提高教學質量。

4.結語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符合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以學生為核心理念,幫助學生站在歷史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逐漸養成良好的思維能力。最重要可以改變傳統單一沉悶課堂氛圍,使學生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高效率掌握歷史知識,進一步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和質量,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沈文娟.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途徑分析[J].新課程(下),2017(11):191-191.

[2]張春蕾.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東西南北:教育,2017(15):90.

[3]洪立國.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措施探討[J].亞太教育,2016(20):166-166.

歷史教學問題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新課改中學歷史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會產生很多的困難及困惑,如果不能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解決,很容易會影響到中學歷史教學的效果、影響學生歷史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加強中學歷史教學策略的研究,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促進中學歷史教學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關鍵詞:新課標;中學歷史教學;有效性;策略

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學歷史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模式,學生大多數時間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這樣很容易導致書本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發生脫節,導致教學有效性較差,無法滿足新課標的要求。因此,中學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學習,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模式進行合理的改進,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中學歷史教學工作與素質教育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相適應,促進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提升,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

一、提高歷史教師的素質

要想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歷史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歷史學科課程知識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充分融合了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內容,內涵豐富、融匯古今。因此,歷史教師自身必須要具備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及足夠的專業素養,充分掌握、熟悉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識結構,具備對史料進行鑒別和運用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掌握更加全面的歷史知識。教師需要利用業余時間,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對歷史學科所涉及的分類史,比如政治史、思想史、軍事史、經濟史等知識進行廣泛涉獵,同時還要加強與史學相關聯的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比如文物考古知識、古漢語知識、地理學知識以及法律學知識等。教師除了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文化素質以外,還要通過參加專業培訓、聽優秀教師的公開課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二、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通常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學生在下面聽講,這樣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數時間都處于被動地位,這樣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導致其學習熱情下降,無法有效調動起他們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索的興趣。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需要結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合理的改進,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動地位,教師只是起到引導、輔助的作用,利用多種途徑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新鮮的學習體驗,產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索、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其學習效率,不斷完善其知識結構。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處于平等的位置,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傾聽學生的需求,了解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效果的反饋,并結合這些情況對教學模式進行適當的調整,促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歷史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也要為學生留下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其通過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嘗試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和預判,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創新能力。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對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及時的歸納和總結,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合理的調整,以此形成與學生同步的教學體系,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三、合理利用歷史教材

隨著新課標的推行,中學歷史教材也得到了相應的改進,這對于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給予了歷史教師更多的自主權和發揮空間。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新的教材內容有一個充分的掌握,深入領會新課標提倡的教學精神,根據課程要求,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及教學體系,讓新教材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教師在實施講課活動時,要對教材中涉及的內容以及知識點進行合理的選擇,同時還要聯系實際生活,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以此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四、增強課堂教學互動

教師在實施歷史教學時,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只是被動地聽講,而是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的見解。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劃分小組的方式,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討論,然后推舉小組長對本組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教師再對這些見解進行分析,給予適當的引導。這樣能夠充分激發起學習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師生之間創設一個平等對話、互動的平臺。

五、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歷史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還要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的設計。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思維特點。不同的教學環節要存在一定的層次,循序漸進,同時不同的教學環節之間,還要有一個自然的銜接,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在設計問題時,也要達到啟發學生心智的目的,既引發學生深思,又要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引導,讓他們能夠沿著正確的思路進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總的來說,教師在實施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把握本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全面掌握學生當前的歷史學習情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對教學模式以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達到提高教學質量、豐富學生歷史知識、增強其歷史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蘭貴.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學周刊,2015(16).

[2]陳彩梅.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赤子(中旬),2014(18).

歷史教學問題論文范文第4篇

1 美育的滲透是人文教育的要求

法國美學家盧梭說:“有了審美能力, 一個人的心靈就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 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由此可見, 美育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 把以人的發展為本的主體教育與關注學生個體成長的個體教育相結合的人文教育作為根本出發點。因此, 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尤為突出。人是教育的出發點, 結合高中生的年齡特點, 美育在培養學生的品德和個性方面起到了巨大的陶冶教育作用。我國戰國時期的教育家荀子曾說:“故樂行而志清, 禮修而行成, 耳目聰明, 血氣和平, 移風易俗, 天下皆寧, 美善相樂。”在歷史教學中組織、滲透美育, 必然能以理服人, 以情動人, 以美感人, 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感受, 在感情上產生共鳴, 在性情上得到交融, 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個性。

2 歷史教學是美育的有效載體

“史之所存, 美之所在。”古今中外的歷史就是一個美育的大舞臺。歷史課堂教學應注意引導學生透過歷史人物形象和行為的外表特征, 發掘歷史人物心靈中的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是堅韌之美;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 是剛毅之美;“匈奴未滅, 何以家為”的霍去病, 是豪邁之美;“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是悲壯之美;二戰時, 丘吉爾發表演說:“我沒有什么可以奉獻, 有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 是堅強之美;當德軍直逼莫斯科時, 斯大林毅然堅持紅場閱兵, 號召人民“戰斗到最后一滴血”, 是果敢之美;雷鋒同志平凡的崗位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是奉獻之美;孔繁森兩次進藏, 足跡踏遍阿里地區的山山水水, 以身殉職, 是忠誠之美。從“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戚繼光到“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從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到甘愿為變法而犧牲的譚嗣同;從“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到堅持抗日為國捐軀的楊靖宇;從為民主革命奮斗終身的孫中山到“指點江山, 激揚文字”的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堅持真理, 矢志不渝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上的布魯諾到解放黑奴, 維護美國統一贏得美國人民愛戴的林肯……風流人物、民族英雄、千古豪杰, 他們閃光的思想, 高尚的品德, 震撼人心的事跡, 都對學生有重要的激勵作用, 使學生的心靈、品格、情操在美育中得到陶冶和升華。

著名教授葉瀾說:“今日教學改革所改變的不只是傳統的教學理論, 還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學觀念, 改變他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教學行為。”歷史教學應善于利用美育捕捉學生的心靈軌跡, 將歷史之美孕育于課堂教學之中, 使他們認識美、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 用美的知識武裝學生。

3 利用美育優化課堂結構, 構建和諧民主師生關系

歷史與美育, 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猶如“梅花”與“月色”, 梅花借月色之勢, 月色乘梅花之氣。只有將美育和歷史課堂教學充分結合, 才能營造出“月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課堂氛圍。美的氛圍有利于優化課堂結構, 使學生在美的意境中領略歷史的魅力, 創設美景, 激發美趣, 以美育的火把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同時, 美的氛圍又有利于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美的歷史課堂教學, 給學生以安全感和愉悅感, 允許學生“試錯改錯”, 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的特長, 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個性, 自由地深入探究問題, 創造性的發揮自己的潛能。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 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美給人以安全, 美給人以和諧。歷史教學要挖掘教材中的各種美育因素, 尋找高中歷史教學與美育的結合點和滲透點, 運用藝術美的形式, 情感愉悅的特點優化課堂教學, 使學生獲得一種美的感受, 體驗一種美的情懷, 進入一種美的境界。

讓我們的學生放棄“瓦盆”, 選擇“花盆”;讓我們的學生拒絕平庸, 選擇美麗。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 研究和實踐歷史課程的審美化和歷史教學的審美化, 已毋庸置疑。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也是推進人文教育的必然, 將美育融入歷史教學的全過程、回歸歷史教學學科特點、走進新課程改革, 是提高學科教學績效的必由與首選之路。

摘要:審美教育是人文教育的要求, 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要求。歷史課有得天獨厚的美育基礎, 歷史與美育相得益彰。美的課堂教學給學生以安全、和諧。美育的滲透, 優化了課堂結構, 促進了和諧民主師生關系的形成, 提高了課堂績效。

歷史教學問題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為了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水平,教學過程中,應用情景教學能培養學生對歷史價值觀的分析能力,有效地將枯燥的歷史知識與趣味教學結合在一起,從而培養起學生對歷史辯證觀的理解能力。為了渲染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可以創設表演情景,再現歷史上發生的情景;為了實現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可以利用語言情景,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且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

關鍵詞: 初中 歷史教學 情景教學

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更好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讓學生了解歷史真實情況,看清歷史事實,全面提升學生對歷史的掌握和理解。目前歷史教學現狀是初中學生年齡小,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處于懵懂階段,各方面認知還不健全,缺乏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因此,初中歷史教學中要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促進學生興趣提高,促進學生歷史水平提高。而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情景教學方法就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能通過身臨其境的教學模式,激起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熟悉感,引導學生正確掌握歷史知識。

一、情景教學的內涵

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來看,人類的一切思想活動都充分代表著人類自身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客觀存在具有第一性,并且人類的精神活動和意識活動充分體現人類世界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人格思維具有第二性。而情景教學正是基于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怎么才能通過一種生動和直觀的形式,將過去歷史情景展現在學生面前呢?情景教學方式使學生親身體驗到歷史事實,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歷史知識學習之中,并且為了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情景教學以“情”與“景”為根據,重點在于情與景。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將情感融入認知活動中,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歷史教學中,情景教學法應用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直觀性原則。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歷史教學最佳效果,教師要創設出不同的歷史教學情境,利用圖片、文字、影視等情景,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使歷史事件的講解繪聲繪色,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情景再現。

2.科學性原則??茖W性指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合理講授知識和使用的教學方法??茖W性是一線教學工作者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創設情景的時候,如果教師創設的情景根本不符合真實歷史,只是為了讓課堂生動有趣,會導致學生誤入歧途。因此,為了將抽象的歷史真實化,教師一定要使情景努力接近史實。

3.價值性原則。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怎么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接收歷史知識呢?創設情景的時候,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再現真實歷史人物,充分考慮什么樣的情景才能讓學生感悟到真實的歷史。教師還要根據教學內容再現真實的歷史事件,考慮什么樣的情景才具有學習價值,體現出初中歷史教學的真正價值,讓學生融入歷史情感中。

二、情景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1.創設語言情景,實現情感共鳴。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有效認識到歷史事件,初中歷史教學要使用語言描繪創設歷史教學情景。初中歷史學科具有自己的特性,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只有依靠這種生動形象的情景教學方法。因此,課堂教學中初中歷史教師要利用語言創設情景,通過語言描繪歷史事實,才能從宏觀上引領學生認真學習歷史知識。很大程度上,受初中教師主觀意識的影響,語言情景教學很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教師只有通過語言,將自身情感活動充分表達出來,才能更好地感染學生,實現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例如:講述八年級甲午戰爭這課時,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描述,繪聲繪色地將自己的愛國情感融入日軍侵略中國的講述中。通過繪聲繪色的語言描述,向學生講述北洋艦隊奮力抗敵的事實,將自己對日軍入侵中華的憤怒充分表現出來。從情感上,讓學生和教師產生共鳴,充分表達出對北洋艦隊奮戰而全軍覆沒的悲哀情緒,激發學生愛國情懷。

2.創設問題情景,促使學生思維啟迪。歷史教學的主要部分就是對已經發生的歷史進行分析教育。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情景教學法引出問題使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學習,通過創設問題情景指導學生有效學習,并獲得答案。如果學生對設立的問題情景出現認識不完善的地方,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充分掌握歷史問題。如果學生無法清楚地理解歷史教學中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問題情景的創設啟發學生思考。同時問題情景的創設對學生學習歷史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幫助學生走出思維定式,很好地渲染積極探索、努力求知的課堂氛圍。

3.創設表演情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隨著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傳統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因為傳統課堂往往忽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更多地以知識傳授為重心。而現階段教學核心目標是不僅提升教學質量,更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綜合運用歷史的能力。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運用情景教學,鼓勵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樣不僅能給初中學生提供表演的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扮演各種歷史人物,創設各種表演情景,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課堂上學生往往通過在特定環境下演繹不同的歷史人物角色,了解歷史人物的思想活動,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例如:講解九年級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知識時,為了讓學生了解《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隨機選取幾名學生扮演黑奴,讓學生通過朗誦了解當時的歷史情景。接著為了提升學生熱愛歷史知識的熱情,教師可以創設一個表演情景,并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對這份宣言有什么想要說的嗎?”通過創設這樣的表演情景,有的學生會說:“我會組織一些同樣受苦的同胞組成團體起義;”有的學生會說:“我會逃往北方尋求保護!”諸如這樣的課堂情景演繹不僅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表演潛力,使其他學生身臨其境地提升空間想象能力,還能帶動他們學習情緒,更愿意學習歷史知識。

4.重復歷史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使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歷史,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電腦、錄音、電視等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再現相關歷史場景?;蛘呓處熆梢詮木W絡上收集各類歷史資料、文獻、圖片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再現相關歷史場景,使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如學習《南京大屠殺》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知道南京大屠殺持續的時間及我國死難同胞到底有多少,教師可以放紀錄片或利用相關文獻中一系列歷史圖片。從資料中表明日軍大屠殺的起止時間,向學生講述日軍侵華的暴行,通過一張張圖片充分展示出日軍暴行和侵華的罪惡。接著教師可以講述現階段,日本篡改南京大屠殺事實的罪行,并且在課后促使學生積極完成課后作業,布置一些課后習題,讓學生進行簡短的評論,提高學習積極性。

三、結語

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學習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初中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以極大熱情投入到初中歷史學習中,通過情景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設計歷史情景,初中歷史教師幫助學生直觀了解歷史事實,注重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杜英光.情景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中的應用淺析[J].內蒙古教育,2013,(04).

[2]李娜.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5).

[3]沈大禮.情景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3,(24).

[4]李娟.多媒體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學科中的應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1-2.

歷史教學問題論文范文第6篇

正處于人生最有創造性的黃金期的青少年有著充沛的精力,勇于探索。這種生理特征,為他們進行積極有效的思考提供了有利條件。正是基于學生這種心理特征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問題教學,旨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揮。因此,教師決不能在上課時滔滔不絕,敘史自我陶醉。教師應該設計巧妙的課堂提問,展開生動有效的問題教學,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一、避免偏頗利于探究

歷史問題設計要科學,能夠體現課文的精髓。做到深淺有度,探究性強,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有的老師盲目地擔心學生答不出,提出的一些問題過于膚淺,流于形式,使用答案簡單且枯燥的提問,是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鍛煉學生思維的。學生也會沒有興趣參與問題的回答。如“戰國時誰滅六國?”“秦統一六國是哪一年?”,問題設計太老套,不能激活思維。而復雜的、超越學生學習潛能的問題使學生缺乏學習的可能性,難以建構新知識和探索本質,也同樣達不到激發學生求知欲和鍛煉學生思維的目的。如“秦如皇為什么要采取這些措施才能鞏固統一?”此題難度較大,不易激活學生的思維。換成“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以鞏固國家的統一?”就會更好些。所以,設計問題的難易程度時,教師必須量學生能力而行,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設計貼近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課堂提問。

二、提問宜曲不宜直

如果說學生趙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么曲問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魔棒。掌握了它,我們自會成為課堂上的智者。如有一次聽一位老師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分析到解放戰爭的幾個階段時,他不是問:“解放戰爭經過了哪幾個階段啊?”而是展示了三張蔣介石的漫畫,且換了一種問法:“同學們,大家說說看,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解放戰爭怎樣的發展變化”這一問可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了,并且這個知識深深地烙進了學生的腦海。

三、問題精練不宜繁瑣突出重點

“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被摒棄后,有的課堂就走向了“滿堂問”。你問我答,熱鬧非凡。殊不知,問題過多也會有害。老師“問”代替了學生的“學”,學生忙于應付提問,必然會減少思考的時間,課堂教學效率自會降低。再者,提問過多,難免會趨于煩瑣,致使層次不夠清晰,重點難以突出。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對問題進行有機整合,更加突出重點,分清主次,使學生能從你的問題中有所“得”。

四、應在無疑處生疑

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那些容易被他們忽略但往往又是具有更加深層次的知識內涵需要挖掘。如在講《抗日戰爭》時,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時,教師對“無疑處生疑”,引導學生對歷史結論產生疑問,共同破除疑惑。比如“抗日戰爭使中國的國際地位的提高了,請舉例說明”時,有些學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結合當時的時間幫助大家破除了疑問,指出中國在二戰后成為聯合國創始國,還參加了布雷頓森林會議,成為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等史實,論證了這個結論是有歷史依據的。這說明學生是課堂上一直在思考,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充滿了興趣。過去,有些老師往往忽視對結論性文字的分析理解,就讓學生死記硬背,扼殺了學生的思維開發。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能夠從結論性文字,淺易處挖掘深意,在學生“無疑處生疑”,在問題中開啟學生的智慧。

五、體現主體主次分明

在傳統的教學中,問題的提出與解決由教師操縱,導致學生缺乏問題意識,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發展被忽視。愛因斯坦說:“學生能提出一個問題,遠比他們能夠解決一個問題來得更為重要。”在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要轉變教學觀念,即以學生發展為本,并視其為歷史教學的出發點。在教學中,通過營造濃厚的問題情境氛圍,養成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求異創新思維。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自己善于設計問題,而且善于引導學生直接參與問題的設計,鼓勵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如,講《辛亥革命》時,創設情境,召開一次記者招待會,讓學會以記者的身份提出質疑:“同盟會的綱領沒有反帝內容,孫中山對帝國主義還抱有幻想,怎么能說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質呢?”這些問題的提出,充分說明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積極性。

六、問題要具有創造性

教師設計的問題,應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不必受條條框框的限制,鼓勵學生對問題提出多種設想,鼓勵標新立異,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和提高。針對學生問題產生的不同情況,教師應該堅持因人而異,因材而教的原則,積極地創設多種多樣而且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進行教學。

1.利用不同人物對某一問題的不同觀點而產生的矛盾創設問題。如,我們在學習必修1《打開外交新局面》時,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得以改善,走上正?;?。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題目:在冷戰的背景下,中美關系為什么能夠改善?中美關系的改善對中國、美國、世界的影響是如何?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由機械式的接受變為主動地自主性學習,實現了思維的升華

2.針對學生難以認識理解的史實,誘發引導,創設問題。如蘇聯20世紀30年代的肅反與我國的“文化大革命”十分相似,兩者之間是否具有共同的原因?為什么社會主義國家會出現這種歷史悲劇?我們應從中汲取什么經驗與教訓?

3.讓學生走進歷史,對歷史進行積極的體驗、想象,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創設問題。歷史離我們的現實生活是遙遠的,它也不可能原樣重演。因此,要向學生去體會當時的情境,確實是有些難度的。如果讓學生如同演戲一樣,分角色扮演歷史上的人物,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再現當時的場景,那么學生就可以在愉悅中掌握知識。如,我們在學習必修2《新航路的開辟》一節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四個船隊,讓他們講述航海的歷程和艱險。這樣,我們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可以促使他們課下收集資料,分工協作,共同探究。盡心整合與組織語言,講述船隊的所見所聞,學生的所感所思。由此,拉近了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體驗中進行換位思考,自主探究。

4.解決問題的途徑要不拘一格:有教師的釋疑,有學生自主探究,也有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堂討論,師生共同釋疑,更有教師逐步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的課堂延伸探索。這種方法是:教師把幾個典型問題篩選提煉出來,教師適時指導,先指出要查找的有關資料、途徑(上網、上圖書館、工具書等),指導學生根據問題需要對已掌握的材料進行篩選、甄別,從而學會會取材料,然后把他們分組,互相交流資料,以資料為依據,提出本小組對一系列問題的看法,并整理成簡單的文字說明,學生們在整理過程中對一些問題達成共識,而對一些問題展開廣泛的爭論。同時,教師也提出一些自己的材料,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展開討論,最終達成共識。從而達到學生提出問題后,在教師指導下查找資料,再到整理材料,最后,利用材料解決問題的目的。

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之間進行互動式交流。教師可以通過巧妙的課堂提問對所教的歷史知識進行研究性、探究式的學習,培養對歷史學科的興趣,使學生掌握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比較能力、綜合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和習慣。

關鍵詞:高中歷史,問題式教學法,策略

參考文獻

[1] 孫建軍:《生命課堂》,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2] 孫才周:《高中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問題與反思》,《歷史教學》,2007年第1期。

上一篇:狗文化論文范文下一篇:網絡審計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