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當代高校學生管理論文范文

2023-10-07

當代高校學生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師生進行溝通的方式復雜多樣, 現代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尤為如此。高校師生溝通因針對的問題、范圍不同, 可以分為與學校管理人員的溝通和院系及班級師生溝通兩個層面, 不同的平面, 溝通的內容和方式上存在較大的差異, 因而師生溝通平臺的建立形式也不盡相同。

1 與學校管理人員溝通平臺的建立

學生表達自己學生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時, 通常通過學生代表大會、校領導接待日、BBS論壇、高校校園廣播、校園刊物宣傳欄等不同的渠道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1.1 學生會

學生會的全稱是學生代表大會, 它由各院系或班級學生干部代表學生就本校學生在學校生活和學習中的遇到的困難、問題進行討論或與學校管理人員進行交流溝通以求得到解決的過程, 是一種傳統而有效的溝通方式。

學生代表大會下設宣傳部、學習部、文藝部、體育部、生活部、女工部、實踐部、辦公室等職能部門負責具體工作。學生代表們可以就涉及學校生活各個方面問題提出書面的建議 (如較為具體的執行實施方法) , 明確指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希望改善的方向。校學生代表大會可以將意見反饋到校方, 協助校方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學生代表大會為學生定期反映學生心聲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渠道。

1.2 校領導接待日

校領導接待日制度是充分發揚民主, 廣泛聽取師生意見和建議以及時解決師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進一步提高學習工作的效率而制定的一種制度。

校領導接待日制度有利于營造民主、團結、和諧的學校氛圍, 使師生生活的困難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和解決。校領導接待日一般每周舉行一次, 有固定的接待時間地點, 接待方式和接待要求。對來訪師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有及時的處理和反饋機制, 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溝通方式。

1.3 高校BBS論壇

BBS, 全稱為Bulletin Board System (電子公告板) 或者Bulletin Board Service (公告板服務) , 是Internet上的一種電子信息服務系統。它提供一塊公共電子白板, 每個用戶都可以在上面書寫, 可發布信息或提出看法。它是一種交互性強, 內容豐富的Internet電子信息服務系統。用戶在BBS站點上可以獲得各種信息服務, 發布信息, 進行討論, 聊天等等。像日常生活中的黑板報一樣, 論壇按不同的主題分為許多版塊, 版面的設立依據是大多數擁護的要求和喜好, 用戶可以閱讀別人關于某個主題的看法, 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毫無保留地帖到論壇中。一般來說, 論壇也提供郵件功能, 如果需要私下的交流, 也可以將想說的話直接發到某個人的電子信箱中。

在論壇中, 師生之間的交流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無需考慮自己的年齡、地位、外貌和健康狀況。參與討論的是師生可以處于一個平等的位置與他人進行交流或就任何問題與他人進行探討。在與“各方群雄”的爭辯中有利于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惑, 開闊自己的視野, 同時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吐露出來, 起到心理疏導的作用。教育者通過BBS可以了解目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以及對問題的看法, 從而做出有方向性的教育引導。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 北京大學的北大未名, 復旦大學的日月光華等都是比較優秀的BBS論壇, 也是師生溝通的一條特殊通道。目前, 部分高校的BBS已成為師生對話的熱點平臺, 亦成為高校教育管理者了解學生思想狀況的重要渠道。

1.4 高校校園廣播

校園廣播站幾乎是各大高校必備的傳播媒體, 是傳播校園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其內容大多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 發布的消息都與學生切身相關。校園廣播為師生溝通提供了一個方便而有效的平臺。學生可以通過校園廣播以點歌的形式發送對教師的祝福, 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擬寫為敘事或抒情散文的形式向教師表達。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可以以短信發送的方式發送到校園廣播站, 通過校園廣播這一媒介把學校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和建議反饋給學生。

2 學院師生溝通平臺的建立

高校師生的教學活動主要以院系班級為單位展開, 院系及班級的師生溝通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及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我國高校自1999年擴招后, 師生比發展越來越不平衡, 采用最直接和最傳統的面對面真誠而坦率的溝通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今日師生溝通的需要, 況且在某些環境下, 師生之間不便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因而, 在信息技術時代, 運用現代化的溝通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F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和普及為學校管理和師生交流開辟了新的平臺。在互聯網日益發展的今天, 電腦的普及, 網絡溝通成為一種新型的溝通方式。

2.1 開辟院系教學信息專欄

院系教學信息專欄時針對師生教與學之間互動設置的專欄。教學信息每學期更新一次, 在開課前一周公布。主要介紹:各班的基本情況, 如學生人數、已學課程;由教研室主任或教學組長介紹教研室的師資情況, 教學科研特色和成就, 主講教員的學歷、教齡、教學特點。教師的聯系方式等, 以吸引學員對教研室和所學課程的興趣和關注;由主講教師說明本專業課程所使用的教材、教學大綱、教具、教學準備、教學特點等情況, 并對學生提出學習要求;匿名征求學員對該門課程教學的要求和建議, 確定學生定期反饋教學信息等。教學專欄信息的設置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情感、融洽關系、反饋信息的良好形式。

2.2 開辟班級網頁

隨著班級規模的擴大班級網頁成為教師了解班級情況和學生狀況最便捷的途徑。班級網頁可以分為不同的區域, 如班級活動動態、班級博客日志、班級社區、網上娛樂、學生娛樂、學生園地等不同的板塊。

隨著社會的發展, 師生溝通的形式將日益多元和高效, 現代化的溝通方式也將提升師生溝通的效能和教育教學的效果。

摘要:目前高校師生1在溝通方面存在溝通方式單一、溝通效果不如意等問題, 甚至師生之間有溝通的意愿因缺乏有效的溝通平臺而無法表達, 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給教學管理帶來諸多不便。本文旨在探討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高校師生溝通的有效形式, 為高校師生溝通搭建溝通平臺以提升溝通的效能。

關鍵詞:高校,師生溝通,溝通方式

參考文獻

[1] 李爾.淺析利用現代化溝通方式提升師生溝通的效能[J].中國科技信息, 2005 (15) .

[2] 楊燕.溝通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1 (3) .

[3] 張書芬.關愛.賞識——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J].河北教育, 2006 (4) .

當代高校學生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民族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在教材選編、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等方面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根據自身特點在教學內容和形式上做有針對性的探索和研究的同時,不應先入為主地夸大這種特殊性。在習近平總書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講話精神號召下,“大學語文”教學目的應培養學生開闊眼界以促進民族團結,教學實踐中應認清學生現實公平對待,教材選編則應正確認識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中團結一致、凝聚為一個整體的歷史事實,并且要選擇忠實反映這一歷史進程的文學作品。這不僅有助于引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更能使學生認識到各民族擁有共同的命運,了解祖國的解放與建設是多民族共同參與和實現的。

[關鍵詞]大學語文;民族高校;教學

基金項目:2019年度西南民族大學校級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民族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方法研究”(2019QN0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左志南,男,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四川 成都 610041

“大學語文”作為普通高校一門基礎課程,自20世紀80年代來,在各大高校普遍設立,其目的旨在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傳播人文知識等,“大學語文”教學在塑造當代青年性格、傳播正確價值觀念、培養中華文化自信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民族高校的大學語文因其教學對象是各民族的同學,而承載了更多的加強民族團結、培養民族人才、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盵1]2020年8月28日至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高校教育是促進中華民族共同意識認同的重要一環,而民族高校的“大學語文”的教學是高校教育中培養中華民族價值認同、文化認同中最不容忽視的基礎工作。經過四十余年的發展,民族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在做出突出貢獻的同時,也存在著有待完善的環節,出現了亟需解決的問題。民族院校相較于普通高校,承擔著“培養適當數量志愿做少數民族工作的漢族干部,以便幫助各少數民族的解放事業與建設工作”[3]668-669的特殊目標,因此許多學者認為“大學語文”課程應體現出與一般院校的差異,不僅應在教材編訂上,還應在教學內容設定與教學方法的探索上彰顯與一般院校的不同。相較于普通高校,民族高校由于所承載的加強民族團結、培養民族人才、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責任,由于學生來源差異較大的情況,民族高?!按髮W語文”教學確實有其特殊性,出現的問題也確實更為復雜。盡管如此,但筆者基于自我的教學經歷,認為不可有見于異而不見乎同,不可先入為主、未經調查地構想某些本不存在的差異,不可盲目夸大民族學生之間的差異,應基于教學實踐的總結與考察,對民族高?!按髮W語文”之教學目的與民族團結、民族現實與教學方法、民族文化與教材編訂等諸問題作出學理性的清晰的認識。

近年來學界關于“大學語文”教學的研究成果眾多,或關注于教學方法的探索,其中代表如胡書云《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教學策略分析》《信息化技術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等;或探討“大學語文”在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方面的作用,如陳洪、李新《當代大學生審美觀培養新思路》;或論述“大學語文”在課程思政中的作用,如陳亞超《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語文”教學的路徑探究及思考》、劉珂《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大學語文教學探究》等。但皆未觸及新時期“大學語文”所承載的培養文化認同感的作用,未細致辨析新時期“大學語文”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意義,同時對于民族高?!按髮W語文”教學的特殊性及意義亦未給予足夠的關注與重視。因此如何將“大學語文”教學更好地服務于民族團結,如何針對各民族學生的差異而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法,如何在教材編訂時清醒地認識以漢語為載體的文化等問題,是民族高?!按髮W語文”教學更好實現教學目的所不可回避、亟須厘清的問題。

一、民族團結與“大學語文”教學目的

民族高校之所以為民族高校,一是生源來自少數民族之比重較之普通高校為多,二是為民族地區培養人才乃其重要宗旨之一。毋庸置疑,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的民族共同體,費孝通先生《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指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盵4]17換言之,中華民族是中國建立了現代主權國家后,經由“民族自覺”所出現的國族團體。各民族之所以能在國家危難之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團結一致,顯然在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等方面具有日漸深刻的內在精神一致性。因此,雖然各民族之間存在風俗、服飾等外在差異,但其內在精神的一致與相通卻遠多于差異,這是民族團結的內在根基。

一般高校的“大學語文”,其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而民族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則應在重視民族團結的基礎上設立教學目的,應在相關知識講述過程中反映出各民族共同鑄就現代中國的事實。同時,民族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由于面對少數民族同學較多,在教學中更應該對其嚴格要求,通過教學過程使其人文素養達到合格水平之上,不落后于非民族高校的學生水平。此外,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萬里縮地,天涯比鄰,當今世界越發成為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故而越是少數民族同學,越是應該培養其心懷天下、放眼世界的胸懷,對本民族外、乃至國外的優秀文化作品有所涉獵與了解。如此,不但開拓其視野,也在對外部世界、外部文化了解的同時,真正認識到中華民族乃至其所在民族的獨特。一方面增強其國家認同意識與民族認同感,另一方面使其對中華民族乃至本民族的不足有清醒、客觀的認識,培養其肩負并促進民族進步的歷史責任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兩會期間,參加新疆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高舉各民族大團結旗幟,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盵5]因此,民族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理應加強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作品的講述,在此基礎上還應加強對世界優秀文化作品的介紹。前者有助于了解本民族優秀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后者則可開闊學生的視野,在對比中增強其民族認同感。筆者認為這樣才是在教學中落實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的正確方式?!懊褡宓木褪鞘澜绲摹?,這句話絕不應該成為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借口。

二、民族現實與“大學語文”教學方法

在“大學語文”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普遍的觀點認為應該從少數民族同學的現實出發,照顧其民族獨特性,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更有學者撰文指出:“作為漢族教師首先應樹立一種多元文化觀念,及時補充各民族文化相關知識,在教學中注意引入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介紹和贊語,從而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民族團結的氛圍。例如,講述《詩經·蒹葭》時,結合這首詩的民歌性質,在介紹上古詩歌的質樸、抒情諸特點時,可請來自廣西壯族、貴州苗族、西藏藏族等各個少數民族同學暢所欲言,介紹本民族一些民歌,甚至請一些能歌善舞的同學當場表演;在講解《美食家》這篇當代小說時,亦可請學生講述本民族的風味小吃、特色食品。這樣通過對各族特色文化的有意識地引入,一節原本枯燥單調的課就會轉變成一個氣氛活躍,增進民族團結的一個平臺?!盵6]35采用這種教學形式,固然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提升學生的興趣,但無疑也弱化了課堂作為嚴肅知識傳授場所的作用。筆者認為對待少數民族同學應客觀公正,既然他們能進入大學,則顯然各方面的素養達到了大學生的入學合格水平,故而不論在教學中,還是在考核中,都應公平對待,而不是根據其民族身份區別對待,降低對少數民族同學的要求。如果降低對少數民族同學的要求,無疑是制造不合格的教育人才,既不利于學校教學的進步,也不能為民族地區培養優秀人才。

其次,我國民族的分布情況是大雜居、小聚居,廣大少數民族同學多數并非來自少數民族地區,其教育背景、成長環境與漢族同學差異不大,所以區別對待的做法更是建立在對民族分布情況視而不見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先行設定了根本不存在的文化差異。這種主張缺乏對教學對象的客觀、正確認識,付諸實踐則必然會導致不良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教學單位內同學的具體情況制定細致的教學方法,如教學單位內確實有來自民族地區的、基礎較差的少數民族同學,則應運用老師多引導、同學盡力幫扶的方式,使其達到合格水準。如無此類同學,則按照常規方式進行教學、考核,而不是根據先入為主、先行設定的原則搞一刀切,盲目遷就學生,降低教學要求。

再者,就學習的本質而言,學習是對不熟悉領域的探索,總是伴隨著對自我的超越,這個過程注定會產生困難,會產生困擾自我的情緒,因而快樂絕不是學習的目的。著名馬克思主義學者齊澤克與多倫多大學著名教授喬丹·彼得森進行了稱之為“世紀之戰”的牛津辯論,二者雖然立場不同,但在一點上觀點一致,即幸??鞓凡粦侨松淖非?,而是在自我實現過程中附帶產生的。筆者認為,快樂不是學習的目的,而是在超越自我、豐富自我、提升自我中附帶產生的。因此,“大學語文”的教學絕不應是區別對待的基礎上迎合學生,而應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本質,不論學生的民族和出身,客觀公平地嚴格要求學生,從而培養出人文素養合格乃至出眾的人才。

三、民族文化與“大學語文”教材編訂

漢語是我國的通用語言,漢族占全國人口的90%以上,因此對于少數民族同學而言,熟練運用漢語乃是其將來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比如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塵埃落定》即是漢語書寫而成,西南民族大學著名彝族學者、詩人羅慶春教授的詩集亦是采用漢語書寫。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認真做好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故而,一方面“大學語文”教學的內容應以漢語為主,培養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另一方面不能簡單地將以漢語為載體的文學作品等同于漢族文學,亦不能將漢語為載體的文化片面等同于漢族文化。如前所述,漢族占我國總人口的90%以上,由此形成了以漢語為載體的文化即為主體文化這一客觀事實,但以漢語為載體的文化并非一成不變,并非完全封閉的,也并非以血統界定自我的。唐代文學家韓愈《原道》有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盵8]17宋代著名學者胡安國在其《春秋傳》中指出:“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以禮義也?!盵9]146又云:“思善悔過,向慕中國,則進之而不拒?!盵8]229他們的觀點,一是以文化的認同與否來判定民族,二是以開闊的胸襟接受其他民族進入以漢語為載體之文化的構建中。古人尚且有如此認識,作為高校教師更不應該將以漢語為載體的文化視為凝固不變的漢民族文化,而應認識到以漢語為載體的主體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努力構建而生成的,并且仍在持續發展。2014年10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評論員文章《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論學習貫徹習近平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的文章指出:“人心相聚,根本的在于價值相通,認同相一。而文化認同則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就會鞏固?!盵10]因此加強民族團結,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應培養共同的文化認同,而漢語則是我國的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為載體的民族教育顯然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對漢語、對漢語文學作品有清醒的認識,不但樹立他們學習漢語進而向其他民族、向世界介紹本民族文化的意識,亦使其認識到以漢語為載體的文化亦包含了各民族先賢的參與,是其應該努力學習的對象,將來亦有待于他們的積極參與而獲得發展。唯有如此,才能將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落到實處。

在教材的選編上,已經出版使用的教材有200余種之多,其中徐中玉先生主編的《大學語文》是一部較為優秀的教材,各民族高校的大學語文教材大多是在其基礎上進行的增刪補訂。有不少學者指出,民族高校應該考慮自我的現實,增加少數民族文學的作品數量。這種主張無疑是合理的,也符合中華民族文化的構成現狀。但關于少數民族文學的認識,是一個關鍵的、且亟須厘清的概念?!懊褡濉备拍钭钤缭醋郧迥┟癯?,古人并未有此概念,以羅志田先生為代表的學者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考察[11]35-60,茲不贅述。因此,不能以今人之標準衡量古人,不能因為薩都剌、納蘭性德等作家的少數民族身份,即將其作品定義為少數民族文學,因為他們所采用的書寫形式、書寫語言、表達情感等皆與漢族作家無異。就其實質而言,薩都剌、納蘭性德等人的作品實乃傳統文學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少數民族文學,應當是承載著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書寫少數民族當下的日常生活、反映少數民族的思想意識。從這個層面來講,古代的《格薩爾王》、倉央嘉措詩歌,當代阿來的《塵埃落定》等,這類文學作品才應歸為少數民族文學的范疇。至于增加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數量,也應是增加這類作品的數量,而不應單純根據作家的少數民族身份來判定。

此外,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斗?!盵12]在“大學語文”教材的編訂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選擇近現代以來表現各民族共同追求中華民族獨立的文學作品,而這也符合現代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事實,中國現代少數民族文學繼承五四新文學傳統發展起來,他們的作品充滿了反帝愛國激情。維吾爾族愛國詩人黎·穆塔里甫和其他詩人的詩篇,鼓舞了各族人民抗日的勇氣。有些作家則直接在革命隊伍中成長起來,如陳靖(苗族)、陸地(壯族)、苗延秀(侗族)等。生活在國統區的作家如老舍、包爾漢、端木蕻良等,則從另一側面,反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的共同生活和理想追求。建國后聞捷的《天山牧歌》《復仇的火焰》等作品則記錄了新疆美麗自然風光,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以及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對新生活的熱望。

因此《大學語文》教材的編訂在選擇作品環節,要正確認識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中團結一致、凝聚為一個整體的歷史事實,并且要選擇忠實反映這一歷史進程的文學作品。這不僅有助于引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更能使學生認識到各民族擁有共同的命運,了解祖國的解放與建設是多民族共同參與的。民族高校在“大學語文”具體的教材編訂環節,在注重代表性優秀作品選擇的前提下,還需要著重注意以下四個方面:其一,適當選擇薩都剌、貫云石、納蘭性德等少數民族身份古代作家的作品,忠實反映優秀傳統文化、文學是各民族共同鑄就的事實。其二,在適當選擇少數民族經典文學作品外,還應注重選擇近代以來少數民族作家用漢語創作的,反映社會進步和少數民族生活狀況的作品。其三應著重選擇少數民族作家在反帝反封建、追求國家獨立過程中創作的作品以及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的作品,忠實表現新中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建立、共同建設的事實。其四,適當選擇反映近現代以來漢族作家描寫邊疆地區民族解放,選擇反映少數民族在國家建設中的生活變化的作品,忠實反映各民族在歷史進程中攜手與共建設新中國的史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盵13]而“大學語文”教學在涉及現當代文學的環節即直接涉及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而且是增進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認同的實際而具體工作,具有積極而重要意義,因此在教材編訂方面應忠于各民族在追求中華民族獨立過程中凝聚為緊密整體的歷史,應回應各民族擁有共同命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當下現實。

2018年6月,由150所高校聯合發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提出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缎浴分赋霰究平逃龖旁谌瞬排囵B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因此,民族高校保證本科教育的整體質量是首要任務,“大學語文”教學也應該在遵循本科教育的基礎上探索特色方式。但目前各高校在“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科建設規律、教學目的與意義等方面認識各有不同,仍存在亟須解決的諸多問題。而對于民族高校而言,“大學語文”課程的意義更為重要,而問題也更為多樣,例如怎樣做到基礎知識夯實與人文素養培養的兼顧、如何精準定位以漢語為載體的主流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關系等。這些問題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探索解決的方式,這也是“大學語文”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所必須面對、必須克服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1-01-10].http://www.12371.cn/2017/10/27/ARTI1509103656574313.shtml.

[2]習近平出席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0-08-29)[2021-01-10].http //politics. people. com. cn/n1/2020/0829/c1024 -31841562. html.

[3]國家民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法規選編[C].北京:中國民航出版社,1997.

[4]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

[5]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新疆代表團評議時的重要講話[EB/OL].(2017-03-11)[2021-01-10].http://lianghui. people. com. cn/2017/GB/n1/2017/0311/c410899 - 291379 48. html? ivk_sa = 1024320u.

[6]蘇利海.關于民族高?!洞髮W語文》教學的若干思考[J],語文學刊,2009(6).

[7]習近平.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EB/OL].(2021-03-17)[2021-03-18].http://www. moe. gov. cn/jyb _ xwfb/s5148/202103/t20210318 _ 520 480. html.

[8](唐)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M].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9](宋)胡安國.春秋胡氏傳[M].錢偉強,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10]人民日報評論員.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論學習貫徹習近平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EB/0L].(2014-10-09)[2021-01-10].http://cpc. people. com. cn/pinglun/n/2014/1009/c78779 -25799870. html.

[11]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M].臺北: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12]習近平.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EB/OL].(2015-12-31)[2021-01-10].http://cpc. people. com. cn/n1/2015/1231/c64094 - 27997763. html.

[13]習近平.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講話[EB/OL].(2014-09-29)[2021-01-10].http://cpc. people. com. cn/n/2014/0929/c64094 - 25762843. html.

收稿日期:2020-12-20 責任編輯:許瑤麗

當代高校學生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延安精神是指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中培養形成和發展的理想追求、精神風貌、思想品德、工作作風的精華與結晶。延安精神作為中國革命的正確理論指導,在當今社會依舊熠熠生輝,這就要求高校要重視對學生的教育。將延安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可以促進高校在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延安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代啟示。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的特殊環境下,培育和發展起來的革命精神、優良作風和光榮傳統。延安整風運動時期,黨在陜甘寧邊區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在黨和國家的全局事業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現實價值。正所謂“偉大的實踐孕育偉大的精神”,延安精神不僅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精神法寶,也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1]

一、延安精神的內涵

延安時期是指從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到達陜北至1948年3月離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這里戰斗和生活的十三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發生重大轉折、探索全面執政道路和經驗的時期,這個時期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思想政治教育最輝煌的成果——延安精神。在1968年黨中央的報紙中第一次出現延安精神這一理念,在文章中強調延安精神就是“我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以毛澤東思想為基礎形成的精神,這種精神象征著馬克思主義在革命上的徹底性,充分體現了無產階級一往無前的勇敢精神?!?/p>

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包括: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其中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靈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延安精神的本質;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標志。延安精神擁有著極具中國特色和時代烙印的優良傳統與作風,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升華,是革命精神的傳承,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在當代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研究和宣傳延安精神已經成為現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偉大工程,為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意識形態領域,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在思想觀念逐漸多元化的今天,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高校進行思想教育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說過:“‘蒙以養正,圣功也?!褪钦f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睂Υ髮W生的思想進行教育,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有利于國家地位的穩定與經濟的富強。

學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辦好思政課,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因此,綜上所述,在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必要且十分重要的事情,已經成為了我國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前提與重要保障。

三、延安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4月去往陜西進行考察時強調:“延安精神的意義重大,它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中國共產黨人,可以說,延安精神就是我黨重要的一筆精神財富。要通過運用延安精神來教育廣大黨員及干部,引導他們步入正確的前進方向?!绷暯娇倳涍€指出:“我們共產黨人要明確方向,堅守正確的思想,其根本是要對馬克思主義有所追求,有所信仰,對黨和人民要持有忠誠的心,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來選擇,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p>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延安精神不僅在革命時期可以引領廣大的共產黨人奪取勝利、實現解放與自由,而且可以在當代社會,融入于高校思政教育中,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資源促進高校的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養、培養優良作風、提升過硬本領。

(一)有利于發揮延安精神的教育功能,加深高校學生的愛國情感

延安精神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提供了支撐,它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資源,更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讓延安精神進入高校校園,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延安精神,可以鑄造延安精神在新時代新的靈魂。通過對延安精神內涵的學習,帶領學生了解延安精神背后的故事,增加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感,做延安精神的傳承人,繼承革命先烈的堅強意志。

(二)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豐富了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我國每個時期的優良精神都被中國共產黨銘記且珍重,延安精神在當代歷久彌新,他的豐富內涵會對今后社會的發展給予啟示。作為高校在進行黨史宣傳和教育時,重視對延安精神的繼承與傳播,在理論教學中融入延安精神,將校園文化的基礎設施夯實牢固,既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還有利于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延安精神的內涵、本質與意義,從而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有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后備軍和主力軍,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中流砥柱。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經濟全球化帶來了不同意識領域的文化,這些都在考驗著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和政治信念。時代需要精神,任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都離不開一定思想直接或間接的指導和影響。[3]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和政治本色,正是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才讓我們在血與淚中迎來了偉大的革命勝利。運用延安精神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鮮血液,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繼承革命文化,弘揚革命精神,充分挖掘并發揮延安精神的豐富內涵與時代品質,用延安精神強化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

四、結語

延安精神是老一輩革命家在革命戰爭中總結出的精煉的革命精神,將這種精神應用到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正如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我們一定要宣傳、恢復和發揚延安精神。我們還要大聲疾呼和以身作則地把這種延安精神推廣到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中間去,使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支柱?!卑蜒影簿褙灤┑浆F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延安精神對當代社會的引領作用,啟示更多的大學生學習延安精神,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實現自我全面發展,而將延安精神有效地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在傳承民族精神,讓延安精神煥發生機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實事求是的良好品質,形成具有奉獻精神和艱苦奮斗的良好作風。

參考文獻:

[1]王亞琴.論延安精神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0(3):4-6.

[2]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奮斗,2019(12):1-10.

[3]黃祺,羅昊英.延安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時代價值[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2007(2):55-56.

當代高校學生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現代教育中科學與人文的失衡,使得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問題讓人擔憂。高校圖書館在高等教育中起著不容忽視的教育作用,但其人文教育職能的發揮仍然有待開發和拓展。本文擬就高校圖書館充分發揮人文教育職能的途徑提出幾點策略。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人文素質教育;職能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使得高校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重心偏移,更偏向于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而傳統圖書館不會因為數字圖書館的出現而消逝,其教育職能仍然是重中之重。面對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普遍偏低的現象以及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重要信息源的支撐力量和載體,重視和強調其人文教育職能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校圖書館的職能

1975年國際圖聯在法國里昂召開了有關圖書館職能問題的科學討論會。在會議通過的總結中,把現代圖書館的社會職能歸納為四種,即: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開發智力資源。就高校圖書館職能看,其“保存文化遺產”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教育,“開發智力資源”更是教育活動,顯然,教育職能是高校圖書館的核心職能,占有主導地位。

1987年7月25日原國家教委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中規定:“高等學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情報中心,是為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它的工作是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薄兑幊獭穼Ω咝D書館的職能做了明確的規定:“高等學校圖書館應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令,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人類科學文化的優秀成果,履行教育職能和情報職能,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梢?,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其最基本的職能有兩項,即教育職能和情報職能。

圖書館的教育職能是圖書館的社會職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圖書的自身教育與工作人員的主動服務、能動教育、有針對性教育的有機統一。它是圖書館的社會價值賴以實現的重要手段,圖書館的社會價值只有通過館藏圖書的流通以及各種形式的活動,對讀者進行教育才得以充分擴展和發揮。

二、高校圖書館人文教育職能的作用

在1976年版《世界圖書百科全書》中明確指出:“圖書館是人類組成教育系統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各種不同階層里生活的人,都需要使用圖書館的資源來促成或促進他們的工作?!备咝D書館有配合教學以補充教育之不足、幫助學生內化人文精神的功能,是任何高校課堂教育所無法代替的。2002年2月21日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第一條規定:“高等學校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應與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相適應,其水平是學??傮w水平的重要標志?!睆囊幎ɡ锟梢钥闯?,高校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方向和大學的建設和發展方向應該時刻保持一致。

高校圖書館作為知識的寶庫、圖書文獻信息中心,以其獨有的人文環境,對大學生正確人生觀的確立、品德的培養、情操的熏陶、文化的積累、知識的豐富、創新能力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升華都會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對人文知識獲取的引導作用

引導大學生善于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對大學生的人文教育至關重要。如高校圖書館中優美的文學作品能引導讀者走入詩情畫意般的境界,并逐步領悟其作品所蘊涵的情感藝術。閱讀人物傳記類作品,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主人翁優良品質所感染,會在思想領域里與主人翁達成共鳴。為此,高校圖書館應密切關注大學生讀書傾向并及時加以引導。

(二)對人文素質養成的熏陶作用

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生繼承前人文化遺產,豐富完善自身精神文化修養乃至創造精神文化新成果的集聚場所,它具有強烈的文化輻射功能,這種特有的文化功能,使圖書館成為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場所。環境的熏陶是無言的教育,潛在的影響,大學生身處圖書館的文化氛圍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氣息的熏陶,并可通過藝術作品給大學生以力量和啟迪。

(三)對人文精神的凝聚作用

圖書館營造的特定的文化氛圍,寄托著高校大學生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圖書館在了解學生思想的前提下,可通過開展一系列有效的服務,如推薦優秀書刊、讀書會、演講比賽、網上交談等方式來溝通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思想,交流感悟,從而促進良好校園精神文化的形成,增強其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高校圖書館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從高校圖書館發揮人文教育的功效方面看,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人文學科的圖書資源缺乏

許多大學校領導人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資金投入不足。只注重專業科目的圖書資源的充足,不注重人文、社科、藝術類圖書資源的積累,加之校圖書館藏嚴重不足,圖書資源比較貧乏,不能為廣大學生提供充足的人文素質教育學習參考資料,人文、社科、藝術等有利于人文素質教育的圖書資源在數量、種類、時代性等方面均不能滿足基本的教育需要。在館藏結構上存在著購書任意性強、圖書采購沒有根據學校專業設置和師生要求進行、選書水平有限及重專業圖書、輕人文社科類圖書等缺陷。

(二)圖書館整體趨于陳舊化

許多高等院校的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尚未完成信息化、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升級,圖書館管理模式十分落后和被動,本來就十分有限的既有資源都不能得到科學充分的利用,更談不上圖書館在人文素質教育中利用自身優勢和多種手段發揮宣傳、引導、鼓勵等多方面積極作用了。在圖書館建筑設計方面,沒有跟上圖書館的發展趨勢,造成了大學生在使用館藏資源和信息檢索等方面的不便。

(三)館員的專業素質和人文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

絕大多數高校的圖書館工作人員總體水平不高,缺乏人文、社科、藝術類圖書的專業人員進行采買,管理等方面的科學規劃,人文類圖書館藏沒能形成科學、系統、合理的結構,與人文素質教育研究、課堂教學和學生自學需求發生錯位,不能有效滿足人文素質教育的綜合要求,具有明顯初期發展的幼稚性。

四、高校圖書館人文素質教育職能發揮的途徑

本章就如何科學地實施,提出自己的設想,試圖通過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方式去實現圖書館的人文素質教育職能。

(一)館藏建設中的人文教育資源配置

在傳統的紙質文獻資源方面。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方向保持一致,對圖書館進行全新定位,對圖書館資源進行重新規劃設計。從數量上著力加大人文社科藝術類和人文素質教育研究類圖書資源的擴充積累,要達到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要求的生均圖書、生均年進書量的標準,構造人文素質教育圖書資源科學、高效、合理的綜合性系統。

在數字化圖書館建設方面。挖掘網上人文教育資源,加強閱讀導航;整合閱讀資源,構建人文數字圖書館。隨著電子出版物的大量涌現,應重視圖書載體的多樣性,以適應學生尋找資料路徑的變化。盡快實現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新特點,通過有效運用互聯網技術、掃描技術、瀏覽器技術等,變有限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為無限的數據資源,實現圖書館的有限資源——無限利用,將人文素質教育類圖書資源無紙化、網絡化,充分滿足廣大學生對于人文社科藝術類學科的自主了解和自我學習的需要。高等院校的圖書館之間也可以協商建立校際圖書館資源聯盟,聯網,實現不同高等院校圖書資源的網絡共享,實現人文教育類圖書資源的集約化、高效化。

在圖書館人員配置方面。為了保證館藏結構優化的順利進行,首先,要提高采編人員的素質,使他們進好書,進符合學校專業設置、師生人文素質要求的精品書。其次,還可以在網上設立專門的訂書中心,及時滿足學生和老師的需求,可以通過讀者薦購,圖書館工作人員看到后及時給予回復、幫助,聯系書商盡量找到該書并提供給學生。這樣,可以增強圖書館服務的良性互動。另外,為適應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館員要深入地研究教育理論,掌握人文素質教育所需的圖書類型,了解全國教育類圖書出版動態,從而有計劃地補充一些人文素質教育類圖書,既可以提高圖書館藏書的品位,又達到了發揮人文素質教育職能的效果。

(二)讀者服務中的人文素質教育——指導閱讀

改變傳統的被動借閱,開展主動的導讀活動。不僅要把自身作為儲藏庫,還要把自身定位為廣大學生讀書學習的主動引導者。發揮專業人員的專業優勢,積極主動地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提高對人文科學、人文社科書籍的興趣。

新生入館教育是圖書館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至關重要的一步。新生入館教育內容包括:圖書館的基本知識、圖書館的作用、基本館藏布局、服務項目介紹和圖書館的借閱規則、程序與方法等,這些知識能夠使新生盡快熟悉圖書館,為圖書館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工作打下基礎??梢圆扇【幹菩聲▓?、網上交流平臺、開辟情報信息專欄、人文社科經典書目推薦等導讀形式,向大學生推薦優秀圖書和雜志;指導大學生有目的地閱讀優秀書刊,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達到拓寬知識面、提高自身修養的目的??梢耘e辦有獎征文,讀書節、讀書月,人文知識競賽等活動,并可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發掘和鼓勵學生提高對人文社科藝術類圖書的興趣,通過自學提高人文素質和品味的自覺性。開展富有特點的讀書、評書活動,在評論中探討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舉辦教授論壇,邀請學者、專家走進論壇和學生面對面交流,讓學生感受名家風范。以使全校師生認識到圖書館的重要性,增強圖書館在全校師生中的影響力。同時,通過各種活動,提高圖書館的地位,增強圖書館工作者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認同感,培養其“讀者至上”的服務精神,從而上下同心,共同推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更好地發揮圖書館作為人文素質教育陣地的積極作用。

(三)隊伍建設中的館員人文素質和涵養的提高

館員是圖書館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大學生讀書的引路人。館員應積極引導大學生步入知識的殿堂,引導他們積極進取,不斷進步。要做好這一工作,館員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完善的人格,因此,高校圖書館必須加強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專業人員的人文素質,體現對館員的人文關懷。首先,要給館員提供一定的培訓機會。這是對館員進行人文關懷的高層次的、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措施。這項措施無論是對圖書館工作還是對館員個人都是很最重要的。其次,圖書館管理中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營造公平、民主的館內環境,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把尊重職工、理解職工、服務職工作為一切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大力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使館員感受到自身的地位,增強其主人翁責任感,使其被尊重的需求得到滿足,并使之以飽滿的熱情創造性地做好讀者服務工作。

(四)圖書館建筑中的人文環境的審美追求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認為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而行為是人們在環境影響下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的外在反映。人類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人改變了環境,反過來他們的行為和經驗也被環境所改變。圖書館建筑一般是一所高校的標志性建筑,反映的是一所大學的辦學水平和學術水平,應體現一所學府所具有的文化品味和人文景觀。圖書館的建筑物要整潔、高雅,既能給人以恬靜幽雅的美的熏陶,又能體現出嚴謹治學的建筑主題。建筑造型應莊重典雅,色彩風格與整個校園保持一致,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突出文化氣氛和現代圖書館的氣息。將建筑科學、技術與藝術融為一體,塑造一種使讀者感到親切并富有現代文化藝術神韻的、能讓讀者產生積極情感的優美建筑物,使讀者在心靈中能產生一種和諧的韻律美,在享受藝術美的同時,激發讀者的學習熱情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所以,圖書館的建設決不僅僅是一棟單純建筑物的設計問題,在滿足其自身功能要求的同時,對大學生讀者也是一種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1]黃宗忠.圖書館學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2]吳慰慈,董焱.圖書館學概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3]郭明蓉.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的高校圖書館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4]丁明剛.高校圖書館教育職能探析[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0(3).

[5]田文清.對高校圖書館教育職能再認識[J].圖書館界,1994(2).

作者簡介:唐莉(1981—),女,安徽安慶人,安徽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安慶師范學院圖書館館員。

當代高校學生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 成才

引言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速度日益提升的時代,科技的發展速度顯得異常迅猛,知識浪潮更是可以稱之為“波濤澎湃”。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說,在職業的選擇及怎樣成才的時候,這可以說是一次機遇也是一種挑戰。因此,對于任何一名當代的大學生來說,在設計職業生涯的時候,都不可忽略的一個思考細節就是——顯示的外部條件的考慮?,F如今的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日益提升,所以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標準。

1.就業觀的認識

1.1就業觀的定義

就業觀就是指人們對待某一種職業的態度、認知及心態理解,對于個人來說,就業觀就是一種“感應傾向”,由認知、情感及行為三個部分構成。

1.2就業觀是民生之本

就業觀支配著當代大學生對未來就業目標的期望、選擇及定位,不僅影響著大學生對就業的看法和行為心態,而且對大學生的就業的目標有引導功能。對于大學生“遍地化”的今天,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出現了嚴峻狀況,雖然這和其本身的素質有一定關系,但是站在社會宏觀的角度看,大學生的就業困難主要是因為“結構性的矛盾”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我國未來的發展及前進過程中的一大至關重要的狀況。

2.大學生的就業機會

2.1產業結構的調整,對高精尖的人才的需求量將出現增長趨勢。

2.2國家的經濟政策發展,為大學的畢業生提供了較大就業空間。

2.3用人機制靈活多變,政府及勞動部門為大學生提供了就業問題的保障。

2.4各大高校的就業市場日益完善,就業渠道更加順暢無阻。

3.大學生的職業選擇的傾向

3.1自主創業

創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自主創業不僅使社會的生活更加繁榮昌盛,而且可以使得創業人本身得到鍛煉,這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積累,更是人生價值的體現。“自己當老板”,自己給自己打工,獨立創業,越來越受到當代的大學畢業生的青睞,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在畢業的時候選擇自主創業,目前而言,國家的政策在大學生的創業方面呈現積極的態度。

3.2選擇考取公務員

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說,其普遍認為考取公務員就是有了一個吃飯的“鐵飯碗”,近年的公務員招錄人才策略出現了不提升的趨勢,凡考必進的制度更是為大學生就業的選擇提供了更多優質機遇。國家對公務員的高素質、高知識的要求正好與當代的大學生大的條件相吻合,良好的工作環境及工作中的待遇薪資,對于大學生來說都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3.3選擇進入企業

現如今,企業可以說是當下市場經濟的主要承擔者,同樣是財富的制造者,是社會長遠發展的長期動力及主要的動力來源。到企業去工作,長遠發展的機會一般都較多,待遇薪資優厚,政策優化傾向。所以對于當下的大學生來說,進入企業工作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4.大學生該如何應對職業發展中的挑戰

4.1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

樹立良好的職業理想對于當下大學生來說,把握好機遇、勇于挑戰,將職業的理想轉化為現實的人格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長遠性意義,所以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極為重要。

4.2把握職業的發展趨勢

當今社會,新興職業種類越來越多,數不勝數,職業變遷率也隨之加速發展,所以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把握職業的發展趨勢是未來發展的重要一步。

4.3掌握更多的知識以拓展知識面

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各類學科呈現高度分化的趨勢,學科的分支越來越多,但是彼此之間存在微妙的聯系,相互滲透及交叉,許多較為偏門的學科及中性較強的學科,往往需要那種“五項全能型”人才,而這種人才一般可遇而不可求,所以,作為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是就業時的一塊“敲門磚”。

4.4不可忽視的禮儀

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注重自身職業素質及職業修養、注重職業形象及職業禮儀,都是在工作中脫穎而出的有力盾牌。

5.大學生的成長

對于一名大學生來說,處理好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理念是今后工作的重要保障。明確自己的理論學習的目的所在,當今社會競爭尤為激烈,從不缺少“大學理論畢業生”,但是那種能夠有超凡的動手能力的人屈指可數,所以大學生應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不要盲目為了考試及學分而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分低能”的人。

抓住一切可以讓自己實習鍛煉的機會,對于大學生來說,動手能力往往來自于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得到提高。擺脫傳統的死記硬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才能使自己不斷提高。

當代大學生要有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工作中的問題,在工作及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及素質,跟緊時代步伐,開拓創新,樹立終生學習意識,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

結語

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當代大學生只有做到:淡泊名利、求真務實、實事求是,才能在社會上得到一席立足之地,堅持自己的遠大理想,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勇于創新、全面發展的高精尖型人才,在改革發展的科技大舞臺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勇于創新、敢于實踐,努力創造自己的生命意義,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使其呈現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參考文獻:

[1]許洪波,王昕.主體意識的生成與主體地位的確立——對大學生群體就業觀念及成才觀念變化的相關性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08,08(05).

[2]趙迎歡,吳峰,劉莉,等.“當代大學生特點及環境影響”研究報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09(01).

[3]韓玉強,邊紅霞.論大學生就業成才導航體系的構建[J].中國市場,2010,01(08).

2015年度校級項目名稱:大學生就業指導類課程建設

當代高校學生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代歌舞劇藝術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數字媒體成為當代歌舞劇傳播的主要平臺,本文從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的價值和難點出發,給出了其大眾化傳播的基本策略。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為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研究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傳播;數字媒體平臺;模式;策略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那些遙遠、高雅的藝術形式借助數字技術逐步進入尋常百姓家,為了擴大這類藝術表演的傳播范圍,探究其大眾化的傳播方法顯得尤為重要。當代歌舞劇作為這類藝術中的一種正借助數字媒體平臺逐步實現了其大眾化的傳播。

一、當代歌舞劇藝術傳播的平臺

(一)歌舞劇概述

歌舞劇起源于19世紀的英國,由戲劇演變而來,英文名稱叫做“Opera”,也叫作音樂劇,是將音樂、舞蹈、戲劇、文字、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歌舞劇一般由詠嘆調、合唱、重唱、舞蹈等組成。世界著名的歌舞劇有《悲慘世界》、《西貢小姐》、《劇院魅影》和《貓》等等。

歌舞劇和通常所說的歌劇是有一定的區別的,雖然區別不是很大,但對于自身的看客來說還是能夠區分的。比如,歌舞劇中的歌曲一般短小精悍、易于傳唱,而歌劇一般依靠獨唱的詠嘆調引領全局,而且詠嘆調會伴隨著劇情的發展將整部歌劇作品逐步推向高潮。在歌舞劇中描繪男女主人公分別的場景一定是感傷的,場景可以雜亂無章,而歌劇中男女主人公總是保持著優雅而高貴的舉止,場景一定是整潔舒適的。同樣是表現愛情的獨唱,歌舞劇的曲調可以是傷感的,而歌劇的曲調一定會保持熱情洋溢。

歌舞劇沒有追求卓越出眾的野心,被視為是平凡而不平庸的創作。歌舞劇贊揚民主,贊揚平凡生活中那些追求愛與幸福的普通人,而對那些自以為是的富人則充滿了嘲弄與不滿。

因此,歌舞劇是很“接地氣”的藝術表演形式,正因為其具有這一顯著特征,使其在大眾中的傳播范圍很廣、傳播效果很好,深受大眾的喜愛。

(二)歌舞劇藝術的傳播平臺

歌舞劇藝術自產生之初就是在各大劇院現場表演,這一傳播模式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進步逐漸發生了改變。本文將這一傳播模式劃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在歌舞劇發展之初,因為沒有更好的傳播媒介,要想觀看歌舞劇表演必須到歌劇院進行現場觀看;其次,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很多的數字媒體平臺成為現代歌舞劇傳播的主要途徑和模式,而去歌劇院進行觀看逐漸退居二線。隨著體驗經濟的到來,去劇院欣賞一場精彩的歌舞劇又有成為新的潮流的趨勢。鑒于數字媒體平臺已經成為歌舞劇觀看的主流,本文將基于這一平臺介紹現代歌舞劇的傳播。

所謂的數字媒體是指以二進制(0和1)的形式產生、傳輸、處理和獲取的信息載體,這些載體包括傳輸和顯示數字信息的設備以及數字化的圖像、視頻、音頻、文字、動畫等數字化信息本身。在數字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所有種類的藝術表演的傳播模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種改變滲透到藝術表演的整個過程,包括最初的作品設計、現場演出、現場錄制、營銷推廣、數字制作以及發售與出版等。數字媒體與藝術的融合,使得越來越多的受眾愿意依靠數字媒體平臺獲取所需的藝術表演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親臨現場去觀看表演。常見的數字媒體平臺有互聯網(主要是各大藝術類的每戶網站)、移動互聯網(主要指手機、PAD等終端)、移動數字廣播電視網、IPTV互動電視網等。

當代歌舞劇表演也如其他藝術表演一樣受到了數字媒體平臺的沖擊,考慮到制作成本以及大眾的觀看習慣,現場演出的歌舞劇越來越少,即便現場演出,也會利用數字媒體平臺進行直播或者重播,從這個角度講,數字媒體將成為現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的主要平臺。

二、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的價值和難點

(一)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的價值

當代歌舞劇藝術是一種集成了舞蹈、音樂和戲劇等藝術形式的綜合性表演藝術,一部優秀的當代歌舞劇往往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內涵,可以說是一個時代藝術發展水平的縮影。對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進行研究,在藝術傳播研究和藝術傳播創新等領域有重要的價值。它不不僅能夠實現當代歌舞劇在群眾中的普及,也可以收集到更多的關于當代歌舞劇的評論,這些評論將為當代歌舞劇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必要的意見指導。在當代歌舞劇傳播的過程中,能夠吸納更多的人對歌舞劇產生興趣,這些人中的部分將來很可能就會成為歌舞劇的愛好者、研究者,他們不同的專業特長,將為當代歌舞劇的發展注入新的素材,從而推動當代歌舞劇的發展與創新。推動當代歌舞劇藝術的大眾化傳播,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歌舞劇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促進了歌舞劇相關產業、延伸產業以及周邊產業的發展,為整個歌舞劇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二)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的難點

當然,當代歌舞劇的大眾化傳播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夠實現的,當代歌舞劇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大眾化傳播的過程中有很多難點需要克服??傮w說來,當代歌舞劇藝術具有演出人員多、表演時間長、劇情完整、場景變換多端、道具數量眾多、表演場地要求高等特點。針對這些特點,當代歌舞劇藝術在大眾化傳播過程中具有以下難點:

1.傳播成本大

當代歌舞劇對人員、道具等要求很高,通常幾個小時的歌舞劇從劇本設計到最終彩排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大量的人員成本、道具成本、舞臺成本、乃至時間成本推高了當代歌舞劇的總體成本。而傳統的當代歌舞劇傳播模式是大眾前往劇院現場觀看,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做好宣傳推廣工作也很重要,而這方面的成本也不少。

2.傳播渠道單一

傳統的歌舞劇傳播渠道就是觀眾到劇院現場觀看表演,因為歌舞劇的演員是固定的,劇院的場地也是固定的,因此一次歌舞劇表演最多能夠于人同時觀看,為了擴大傳播范圍,歌舞劇演員不得不循環演出。

3.傳播內容的信息量大

當代歌舞劇藝術動輒數個小時的時長,演員眾多,信息量非常的大,其中穿插著故事情節、音樂、臺詞、舞蹈等,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除非專業的歌舞劇人員或者研究者能夠一遍吸收這些信息外,大量的觀眾跟本無法一遍吸收所有的內容,而現場表演又不能重播,一旦錯過就將成為歷史。

雖然近年來,國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促進高雅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但是由于高昂的制作成本、題材的限制等原因,當代歌舞劇藝術的推廣工作做得并不太好,這成為當代歌舞劇藝術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借助互聯網絡,通過某種數字平臺推進當代歌舞劇的大眾化傳播顯得十分必要與緊迫。

(三)利用數字媒體平臺推進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的模式

正如前文所述,數字媒體將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未來藝術傳播的主要平臺,通過比較各種傳播平臺的優缺點后,本文認為數字媒體平臺能夠解決上文提到的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它能夠多角度的展現當代歌舞劇的創作和表演的全過程,觀眾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跳躍性、間歇性、多角度的瀏覽錄當代歌舞劇數字作品。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隨時隨地觀看當代歌舞劇成為可能,這也為當代歌舞劇藝術的大眾化傳播提供了嶄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總體來說,數字媒體平臺打破了當代歌舞劇藝術在大眾化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復雜性,打破了傳播渠道的單一性,降低了當代歌舞劇傳播的成本,拓展了當代歌舞劇的觀眾范圍,實現了多角度、反復性、低成本、便利性的傳播目標,基本形成了一個全新的依靠數字媒體平臺的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模式。因此,本文認為數字媒體平臺在未來藝術表演的傳播過程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有超越現場傳播的可能性,依靠數字媒體平臺能夠基本解決掉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四、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策略分析

既然數字媒體平臺能夠基本解決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那么就應該積極推廣數字媒體平臺的應用范圍,實現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的目標。

(一)根據數字媒體平臺的特點編制歌舞劇

數字媒體平臺已經成為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的主要平臺,因此,創作適應數字媒體平臺傳播的當代歌舞劇顯得尤為重要?,F階段,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社交需求的主要集散地,因此,迎合當代人的觀賞習慣,編制諸如此類的“微劇目”將會帶來更好的傳播效果。依靠數字媒體平臺傳播當代歌舞劇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能夠獲得大眾的反饋意見,匯總這些反饋意見當代歌舞劇可以推陳出新。當代歌舞劇在編制時要對傳統的編制風格與方法進行變更,因為數字媒體平臺的要求和現場觀看的要求是由差異的,鏡頭的錄制視角的不同,就可以對歌舞劇表演的某些元素進行突出展現。

(二)研發適合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的數字媒體技術

當代歌舞劇的大眾化傳播主要傳播的是歌舞劇的音視頻文件,因此從數字媒體的技術層面上講應該加大對音視頻播放技術的研發,開發簡潔易用的大眾化收看終端,便于更多的歌舞劇愛好者接受相應的節目,更加流暢、舒適的觀看當代歌舞劇。必要的技術支撐是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的重要支柱,是實現的手段,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值得慶幸的是,歌舞劇數字媒體的傳播技術與普通的音視頻傳播技術沒有本質區別,而現今這類的視頻播放技術已經相當的成熟,歌舞劇節目完全可以依附這類比較大的、比較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平臺,或者吸取這類數字媒體平臺的開發技術,自主設計針對性的播放平臺。

(三)引進社會力量參與當代歌舞劇的大眾化傳播

數字媒體平臺的參與者包括政府、高校、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他們管理、開發、研究、經營、使用著數字媒體平臺,正是因為他們的參與,才使得當代歌舞劇的大眾化傳播成為可能。因此,為了促進這一傳播效果,可以強化社會力量在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過程中的作用,通過產——學——研的方式,將最新的技術、理論、方法、模式應用到歌舞劇的傳播過程中去,優化傳播的環境、擴大傳播者隊伍、疏通傳播渠道、更新傳播技術等,從而使歌舞劇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

四、結論

本文主要基于數字媒體平臺介紹了當代歌舞劇的大眾化傳播模式,認為數字媒體平臺將成為藝術表演傳播的主流媒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的歌舞劇傳播模式的消失,相反,隨著數字媒體的普及,觀眾對那種傳統的現場觀看變得越來越感興趣,我們正逐步面臨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因此,在傳播領域權衡好當代歌舞劇的傳播模式與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龐宇.音樂傳播“場域”中的當代原創音樂劇探析——以《金沙》為例[J].人民音樂,2013(02):70-72.

[2]田鈺瑩.從歌舞劇型影片《歌劇魅影》談藝術教學中類型影片的鑒賞[J].黃河之聲,2013(16):20-21.

[3]周耘.真山美保與新制作座對中日音樂文化交流的貢獻——當代中日音樂文化交流研究之二[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03):24-31.

[4]沈勇.構建民族文化藝術傳播傳承和發展的新理念——《印象·劉三姐》的傳播生態與啟迪[J].大眾科技,2013(11):184-187.

作者簡介:劉雙,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上一篇:英語課堂提問藝術論文范文下一篇:教學案例高中地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