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學性質范文

2023-09-20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學性質范文第1篇

1教材中二氧化碳制取裝置的不足

圖1是教材中二氧化碳制取裝置,該裝置比較簡單,便于操作,但是這兩種裝置都存在不足, 即無法對反應進行有效地控制, 不用隨用隨取,不用就停。 當在試管內或者錐形瓶內加入適當的稀鹽酸溶液之后, 瓶內的液體和固體立即發生反應,雖然反應非常迅速,但是無法對瓶內反應進行有效控制。 要想停止瓶內反應,則必須將瓶內的液體倒掉,不能自動排掉液體,所以完成實驗后還需要清理試管和錐形瓶。

2二氧化碳制取裝置的改進設計

針對教材中二氧化碳制取裝置中存在的不足,對其進行改進,改進裝置(如圖2)。 該裝置彌補了教材中制取裝置不能隨用隨取、不用就停的缺陷,反應非常迅速,且充分滿足了化學教材的需求。 該裝置能將液體和固體快速分離出來,能自動排泄液體。 該裝置的一個亮點是將玻璃彎管插入到反應瓶B中,通過玻璃彎管阻止固體顆粒進入到瓶中,也能處理液體,當不需要制取時,能立即停止瓶中反應。 將水止夾B關閉,剩余液體則通過乳膠管逐漸回流到漏斗A中, 從而將液體和固體分離出來。 該種方法采用了物理學中的連通器原理以及氣壓原理。 另外, 在排泄反應后液體清理方面的改進,也采取了物理學中的連通器原理和氣壓原理。

3改進裝置二氧化碳的制取

改進裝置采用的材料是雪碧瓶、Y型玻璃管、u型玻璃管、 隔板、玻璃彎管、乳膠管、排泄管等。 漏斗A和反應瓶B都是雪碧瓶,漏斗是雪碧瓶的瓶口部位,將其倒置安裝。 在雪碧瓶的瓶蓋上扎小孔,再將Y型玻璃管插在瓶蓋上,反應瓶B是雪碧瓶的瓶底部位和瓶口部位,在雪碧瓶的底部扎孔,將玻璃彎管插在底部,再將隔板、u型玻璃管安裝到相應的位置,用膠將反應瓶B的上下部位連接起來。 瓶蓋提高了實驗的密封性,再加上乳膠管,使密封效果更佳。 反應瓶B中的多孔隔板是塑料制品, 在上面扎小孔,將玻璃彎管插在上面,將隔板固定住,再用兩支乳膠管將Y型玻璃管和反應瓶A連接起來, 用止水夾夾住,再將乳膠管和反應瓶B連接起來,裝置即完成。

4改進裝置的使用說明

第一,檢查氣密性。 用止水夾將導管和排液管夾住,將適量的水添加到漏斗A中,仔細觀察漏斗A中水位變化。 如果出現較大變化,則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較差,反之,氣密性良好。 打開排液管上的止水夾,將漏斗A中的水排放出去,直到排凈,再用止水夾A將導管夾住,即完成裝置氣密性檢查工作。

第二,制取二氧化碳。 用鑷子將適量的石灰石放在反應瓶B中,擰緊瓶蓋,再將少量的稀鹽酸添加到漏斗A中,打開導氣管上的夾子, 漏斗A中的液體通過乳膠管流入到反應瓶B中,產生化學反應,此時即完成了二氧化碳制取工序。

第三,反應隨用隨取、不用即停的操作。 在提取二氧化碳的過程中,要想立即停止制取,可以關閉止水夾B,在壓力的作用下,液體逐漸回流到漏斗中,實現了液體和固體的分離,如果想繼續提取二氧化碳,則需將止水夾B打開。

5實踐效果

改進二氧化碳制取裝置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體現了綠色環保理念,節約了化學藥品。 實踐證明,完成藥品放置后,在幾天內都是可以使用的。

6總結本課題主要內容

在二氧化碳制取教學過程中, 教師可以任由學生自己總結經驗,歸納自己在教學中學到了哪些知識,收獲了什么,還有什么需要改進。 教師還可以設計活動表現評價表,通過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了解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方法、情感、學習目標落實情況以及價值觀等。

7布置課后探究式作業

這一環節是對課堂探究教學的延伸, 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廢棄物志或者化學物質制取二氧化碳。 比如,可以用貝殼或者雞蛋殼來替代大理石,用食醋是替代稀鹽酸。 將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將課堂探究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學生可以利用所學到的化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感受化學知識的使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化學教學效果。

8結語

綜上所述, 探究性的教學方式增強了學生間、 師生間的交流,豐富了學生情感,提高了學生學習技能,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探究機會,敢于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

摘要:《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初中化學實驗的重要內容,開展二氧化碳制取實驗,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將看不見的二氧化碳具體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教材中設計的二氧化碳制取裝置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實驗效果的提高。本文將對初中化學新課程《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進行分析。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學性質范文第2篇

通過探究式的教學活動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學習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中體會成功的快樂,并培養學生探索的興趣。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常識進行教學情景的創設,使得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并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認識和感知化學學習的奧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了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2)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

(3)學會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經過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進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2)通過用浸過石蕊溶液的小花來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穩定性。

四、教學策略

1.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多次接觸和了解過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質,因此教師在引入時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和歸納,這樣,除了可以培養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以外,還可以避免重復與羅嗦。

2.教材首先介紹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然后講二氧化碳的性質,這就使得教師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質(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于水)在講解課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就直接告訴學生。而在課題3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時,為了使這一教學重點得以突出,教師配合課本120頁的習題4設計了一個學生探究活動──讓學生對“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質進行實驗設計。

3.對本課題的兩個探究學習活動設計各有側重:探究活動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于水,把重點放在了實驗的設計方面,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有關問題設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回到家里繼續進行實驗求證;探究活動2: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則更側重了實驗的實施過程和對有關現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結論等,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兩個實驗探究活動都鋪設了巧妙的階梯:對探究活動1采用了先演示實驗后給出提示的方法,對探究活動2則采用了填寫表格的形式,從而使得學生的探究活動得以順利的開展。

五、教學準備

1.教師的準備:CAI多媒體課件、裝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軟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階梯蠟燭、火柴、小燒杯(裝水)等。

2.學生分組實驗的用品準備:大試管、單孔橡皮塞、導氣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膠導管、藥匙、酒精燈、小木條、火柴、集氣瓶(2個)、玻璃片(2片)、小燒杯、鑷子、浸過石蕊試液的小花(每小組4朵)、稀鹽酸、醋酸等。

3.學生準備:分好四人合作的學習小組并復習學過的有關二氧化碳的性質。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同學們在前面已經陸續的接觸、學習過二氧化碳這種物質,你能歸納出它的性質么?

 

投影并歸納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

 

學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可溶于水、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避免了重復與羅嗦,使教學更有針對性,重點更為突出。

 

講解: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抄寫、記憶

 

對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強調。

 

提問:你們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質中,哪些是已經做過實驗親自驗證并非常確定的,哪些只是由別人告訴你的?

 

學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時從老師口中獲知。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創新。

 

演示實驗:

 

實驗1.用二氧化碳傾倒階梯上的蠟燭

 

實驗2.在裝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內倒入少量水

 

 

 

實驗前讓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猜想;實驗后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這說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質。

 

學生可能的猜想:1.二氧化碳會熄滅,而且是下面的先熄滅上面的后熄滅2.軟塑料瓶會變扁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回答:

 

實驗1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實驗2說明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這兩個實驗要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氣體較多,耗時較長且實驗的成功率較低,所以宜由老師演示能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

 

提問:根據上述兩個實驗的設計意圖,你們還能設計一些其他的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可溶于水么?

 

讓學生思考一會兒后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學生分小組討論并進行實驗設計。

 

 

 

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通過小組的合作,互相啟迪、互相補充、并完善自己的設計。

 

 

 

讓學生講述自己小組的實驗設計,并引導其他學生去評價這些設計。

 

 

 

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和準備如何實施,并對實驗現象進行猜想。

 

通過讓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提高學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學生初步學會評價和改進實驗設計;通過贊美學生的設計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講解:今天老師還補充一個二氧化碳的性質就是二氧化碳能夠與水反應。但它們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們去進行實驗探究。

 

 

 

投影并講解:石蕊是一種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堿性環境下顯現出三種不同的顏色。

 

學生實驗:把浸過石蕊試液的4朵小花分別進行實驗對比:(1)噴醋酸(2)噴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4)噴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關實驗現象并獲知: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性物質。該酸性物質不穩定,受熱很容易分解。

 

 

 

通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并學會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講解: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的化學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抄寫、記憶

 

 

 

投影:根據本課的有關知識點設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習題來進行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學生思考、討論

 

使學生能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懂得運用有關的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布置作業:家庭小實驗: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氣體并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實施,把實驗的結果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讓學生多動手、多思考,他們就會有更多的心得和體會,對化學的學習也就更有興趣。

 

附:學生學習資料

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課時)

課堂小探究

1.請你根據課本p114頁實驗6-5和實驗6-6的構想,設計一些實驗來證明:(可畫圖)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2)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根據四朵浸有石蕊試液的小花在不同條件下顏色的變化,探究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生成物

 

 

 

 

 

現 象





 

分 析

 

結 論

 

生活事例鏈接

1.北方的農村,許多人家里都設有地窖用來貯存蔬菜。由于 致使里面含有大量的 氣體,因此,人們在進入地窖之前,往往會做一個“燈火實驗”:就是把燃著的 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 ,證明里面聚有大量的 氣體,不宜進入;當看到 ,證明里面的 氣體較少,可以進去。

2.為了讓用石灰漿抹的墻壁快點干燥,人們常在室內生個炭火盆,這是為什么?為什么開始放炭火盆時,墻壁反而變潮濕了?

3.在意大利有一個奇怪的山洞,人稱“死狗洞”。人如果牽著一只狗進去的話,狗很快就會昏迷,但人卻安然無恙,你能猜想這是為什么嗎?

課后小探究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學性質范文第3篇

1.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掌握實驗室制 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驗證和驗滿方法; 2.能設計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簡易裝置,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 過程方法

1.通過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復習和對比確定 實驗室制取二氧 化碳的裝置,驗證方法,進一 步得出實驗室制備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過多種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的分析,得出選擇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原理制備二氧化碳的原因,引導學生得出實驗室制備氣體時還需要考慮的一些基本因素,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整合和升華。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分析和探究實驗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辨正唯物主義教。

2.培養理科學習中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相關實驗的探究分析,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2.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裝置的探究;2.歸納實驗室制備一般氣體的規律。

【教學難點】實驗室制備氣體的知識整合和能力的培養。

3. 教學用具

多媒體、板書

4. 標簽

教學過程

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環節

二、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

環節

三、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

環節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學性質范文第4篇

1 一氧化碳中毒以及治療的化學原理

一氧化碳來自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燒, 煤礦井下一氧化碳則是采煤過程中由于煤層高溫、自然發火、火災、瓦斯爆炸等原因造成煤的不完全燃燒形成, 亦有文獻資料報道紅薯窖由于生物呼吸代謝而生成一氧化碳致人死亡事件發生。

1.1 一氧化碳中毒的化學原理

一氧化碳引起機體中毒主要化學過程為:經呼吸道吸入后通過肺泡入血, 進入血液中的CO與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分子中的原卟啉Ⅸ的亞鐵復合物通過螯合反應以配位鍵方式與亞鐵離子發生緊密而可逆的結合, 該過程有三個特點值得關注。

特點 (1) :CO與Hb的結合位點與O2和Hb的結合位點相同。

特點 (2) :CO與Hb的親合力是O2的250倍。

特點 (3) :CO與Hb中一個血紅素結合后, 增加了其余3個血紅素對的親合力。

由于特點 (1) , 一旦CO與Hb發生結合, 因位阻效應則阻礙了與Hb與O2的有效結合, 無法形成氧合血紅蛋白Hb.O2。

由于特點 (2) , CO在和O2共同存在的條件下, CO的分壓PCO僅需O2分壓PO2的1/250即可與之進行拮抗結合, 因此, 在一般情況下, 即使CO為低濃度存在, 仍然會嚴重阻礙O2與Hb的結合, 造成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Hb.O2濃度嚴重偏低[1]。

由于特點 (3) , 使氧解離曲線左移, 抑制O2的解離, 即使Hb.O2到達組織器官, 也難以迅速有效地釋放出O2供給組織器官使用。

綜上所述, CO中毒既阻礙了Hb與O2的結合形成Hb.O2;也妨礙了Hb.O2在組織器官中對O2的解離。

1.2 一氧化碳中毒治療的化學原理

針對CO中毒的化學原理, 臨床上可采用治療的措施如下。

(1) 脫離CO中毒環境。

\"\"

CO與血紅蛋白的結合雖然是緊密結合, 但仍然屬于可逆式結合:所以, 仍然遵循化學平衡移動規律因此, 脫離CO中毒環境, 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PCO, [CO]近于零, 促使該平衡向逆反應方向持續移動, 體內CO.Hb逐步解離為CO和Hb, CO可經肺臟排出, 緩解中毒癥狀。

(2) 給氧。

根據化學平衡移動原理, 在O2+Hb? Hb.O2平衡體系中, 增大PO2或提高[O2], 都會使平衡右移, 生成更多的Hb.O2, 改善機體缺氧狀態, 在臨床實踐中, 可根據中毒程度不同, 采用給予患者給氧治療:給予氧氣吸入或者積極給予常壓口罩吸氧;有條件或者必要時給予高壓氧治療。

2 亞硝酸鹽中毒以及治療的化學原理

2.1 亞硝酸鹽中毒化學原理

亞硝酸鹽作為食鹽誤用是引起亞硝酸鹽中毒的主要原因, 其中毒的機理是亞硝酸鹽將血紅蛋白的二價鐵氧化為三價鐵:

NO2-中的N為+3價, 為中間價態, 所以既有氧化性, 又有還原性, 但以氧化性為主。而且它的氧化能力在稀溶液時比NO3-離子還強, 這一點從它們在酸性溶液中的標準電極電勢值可以看出:HNO2/NO=0.99V故有較強的氧化能力。

當亞硝酸鹽被誤服后, 經消化道吸收后入血, 致使血紅蛋白成為高鐵血紅蛋白高鐵血紅蛋白能抑制正常的血紅蛋白攜帶氧和釋放氧的功能, 致使組織缺氧, 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缺氧更為敏感。

2.2 亞硝酸鹽中毒治療的化學原理

(1) 吸氧:亞硝酸鹽使正常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 失去輸氧能力而使組織缺氧, 因此根據O2+Hb?Hb.O2采用吸氧, 提高機體內PO2, 有助于提高[Hb.O2], 改善組織供氧。

(2) 美藍 (亞甲藍) 的應用:是亞硝酸鹽中毒的特效解毒劑, 能還原高鐵血紅蛋白, 恢復正常輸氧功能:亞甲藍在低濃度時, 6-磷酸-葡萄糖脫氫過程中的氫離子經還原型三磷酸吡啶核苷傳遞給亞甲藍, 使亞甲藍轉變為還原型的白色亞甲藍;白色亞甲藍又將氫離子傳遞給帶三價鐵的高鐵血紅蛋白, 使其還原為帶二價鐵的正常血紅蛋白使其恢復攜氧功能, 緩解缺氧癥狀。而白色亞甲藍又被高鐵血紅蛋白重新氧化為亞甲藍, 亞甲藍可以氧化、還原循環作用。

3 苯胺中毒以及治療的化學原理

3.1 苯胺中毒的化學原理

苯胺為無色油狀液體, 臭味, 經呼吸道、消化道, 亦可通過皮膚吸收進入人體, 經代謝生成苯基羥胺, 對血紅蛋白中亞鐵離子而言, 苯基羥胺表現為強氧化作用, 致使亞鐵血紅蛋白被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隨接觸苯胺時間的延長, 血中高鐵血紅蛋白快速增加, 導致[Hb.O2]下降, 引起全身組織及其腦組織缺氧而表現出的高鐵血紅蛋白癥狀[2]。

3.2 苯胺中毒治療的化學原理

在脫離中毒現場后, 采用小劑量亞甲基蘭 (美蘭) 給予治療, 其化學原理為:在葡萄糖脫氫還原過程中, 還原型輔酶Ⅱ的氫傳遞給美蘭, 使其轉化為白色美蘭, 白色美蘭又將氫離子傳遞給高鐵血紅蛋白, 將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為血紅蛋白, 達到解毒目的, 白色美蘭被氧化為美蘭, 然后循還重復美蘭→還原型輔酶Ⅱ的氫傳遞給美蘭→白色美蘭→氫離子傳遞給高鐵血紅蛋白→美蘭的過程, 這里美蘭作為氫傳遞體的作用使高鐵血紅蛋白中的Fe+3還原為Fe+2。

摘要:一氧化碳、亞硝酸鹽、苯胺進入人體, 引起機體中毒, 主要是它們與血紅蛋白發生了絡合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化學反應, 在化學藥物治療過程中, 除絡合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外, 還與化學平衡有關。

關鍵詞:血紅蛋白,化學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平衡,亞甲基蘭

參考文獻

[1] 朱大年.生理學 (第7版) [M].人民衛生出版社.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學性質范文第5篇

1實驗內容

1.1實驗材料和儀器

在本次實驗中,采用的是高硫石油焦,其硫的含量高達3.39%,然后配置需要的冰醋酸、硝酸、鹽酸和王水,并對其進行提純處理。硫檢測儀采用的是HDS3000型全自動檢測儀,其能夠對石油焦中的硫含量進行準確的測量。此外,還有Nico-let6700型傅里葉紅外光譜儀等。

1.2實驗方法

選擇一定體積的硝酸、硝酸-冰醋酸混合液和王水,將相同數量且大小相似的石油焦顆粒放入溶液中,通過攪拌棒對其進行攪拌,使顆粒在溶液中混合均勻,然后通過液固比和溫度的控制,對反應容器進行抽真空處理,然后將處理完成的混合液進行分離,得到脫硫石油焦濾餅,對其進行清洗,并在真空干燥箱中對其進行干燥處理,這一實驗內容就完成了。最后對石油焦中的硫脫除率進行測試和計算:

Y=(W1-W2)/W1×100%

該公式中的Y為脫硫率,W1代表實驗前的石油焦硫含量, W2為實驗操作后的硫含量。

2結果與討論

2.1石油焦顆粒大小對脫硫率的影響研究

通過本次研究可以得知,在對石油焦顆粒進行脫硫操作時,其顆粒的大小和脫硫效率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影響,隨著石油焦顆粒的減小,其脫硫的效率也在逐漸提高。這是由于隨著顆粒的體積縮小,其同氧化劑之間的接觸面積比越來越大,能夠大大提高脫硫效率。而在三種溶液脫硫實驗中,最佳的脫硫氧化劑為王水。

2.2液固比對脫硫率的影響

通過對不同液固比的脫硫效率進行研究可以得知,脫硫率隨著液固比的變化呈現一種曲線變化,首先,脫硫率隨著液固比的增加而增加,在達到峰值后,脫硫率隨著液固比的增加而趨于平穩,變化點為20m L/g。對于這種現象,其主要是由于液固比在達到一定值后,反應液中的石油焦顆粒和反應液之間的接觸面積不在發生變化,而在達到節點之前,脫硫率隨著接觸面積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因此,脫硫率會先增加,然后呈現一種平穩的趨勢,此外,對于三種脫硫溶液,王水的脫硫率是最高的。

2.3反應時間對脫硫率的影響

對于反應時間和脫硫率之間的關系,其呈現一種先增長后平穩的變化過程,而在這一反應過程中,王水溶液的脫硫率變化是最快的,最慢的溶液是硝酸。當反應時間達到20h后,脫硫率基本不再發生變化,這是由于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石油焦中的硫含量在逐漸減少,脫硫20h之后,石油焦中的化合態硫基本上已經和氧化劑反應完全,因此,其脫硫率不再發生明顯的變化。對于三種溶液,其在反應過程中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

2.4反應溫度對脫硫率的影響

通過對反應溫度和脫硫率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可以發現, 隨著反應溫度的增加,各氧化劑的脫硫率也在逐漸增加,且不同氧化劑之間的變化趨勢一致,但在梵音溫度達到50℃時,各氧化劑的脫硫率都不在增加,甚至還會有一定的下降。通過對不同氧化劑之間的脫硫率進行觀察可以得知,王水的脫硫率是所有氧化劑中最高的,在最佳條件下,王水的脫硫率能夠達到42.3%。

3結語

通過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對于三種氧化劑溶液,其隨著石油焦顆粒的減小,脫硫率也在逐漸增加,此外,液固比的增加以及反應時間的延長等都會增加石油焦的脫硫率, 但這些條件在達到一定數值后,脫硫率不再增加。對于三種氧化劑,其中王水的脫硫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種氧化劑,其最佳的脫硫率條件為:顆粒大小0.1mm,液固比控制在20m L/g,反應時間為20h,反應溫度控制在50℃左右,在這一條件下,王水的脫硫率能夠達到42.3%左右。

摘要:在本文中,主要是對硝酸、硝酸冰醋酸混合液以及王水在石油焦中化合態硫的脫除作用進行研究,采用的實驗對比分析方法。通過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在進行脫硫操作時,石油焦粒越小,其脫硫效果越好,此外,隨液固比和反應時間的延長等操作都會增加脫硫率,而在脫硫操作達到飽和后,其趨于穩定。對于三種不同的脫硫物質,王水的效果是最好的,在采用王水進行脫硫操作時,其工藝條件需要保持在:顆粒大小為0.1mm左右,液固比為20ML/g。脫硫時間為20h,反應時的溫度需要控制在50℃,在這一條件下的脫硫操作是最佳的,其脫硫率達到了42.3%。

關鍵詞:石油焦,脫硫,化學氧化,化合態硫

參考文獻

[1] 肖勁,楊思蔚,賴延清,李劼.混合酸脫除石油焦中硫的研究[J].礦冶工程,2010,03:62-65.

[2] 肖勁,楊思蔚,賴延清,李劼.化學氧化法脫除石油焦中的硫[J].化工環保,2010,03:199-202.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學性質范文第6篇

1 實驗研究

(1) 實驗主要儀器及試劑儀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掃描電子顯微鏡;電化學工作站等。

試劑:吡咯;高錳酸鉀;硫酸鈉;丙酮 (均為分析純) 等。

(2) 實驗過程 (1) 聚吡咯/二氧化錳復合材料的合成釆取2m L吡咯和200m L去離子水混合均勻后置于三口燒瓶中, 將配置好后用鹽酸酸化過的0.5mol/L的高錳酸鉀水溶液用恒壓滴液漏斗緩慢加入到該三口燒瓶中, 在特定溫度下用電動攪拌器攪拌8h后停止反應, 將產物抽濾, 然后用丙酮和去離子水各洗滌3次至濾液呈無色, 在60℃的恒溫箱中干燥10h, 即得到系列復合材料。

注:將反應溫度0℃、20℃、40℃、60℃下制備的復合材料編號為A、B、C、D樣品。

(2) 復合材料的結構表征釆用美國賽默飛生產的Nicolet is5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對樣品的成分和結構進行表征;用日本理學生產的Rigaku D/max-2500 X射線衍射儀對樣品粉末進行晶相分析;用日本日立高新生產的SU3500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樣品的微觀形貌。

(3) 復合材料的電化學性能測試釆用北京華科普天科技公司生產的CHI660D型電化學工作站進行復合材料樣品的電化學性能測試。其中循環伏安和恒流充放電測試用復合材料作工作電極, 鉑絲作對電極, Ag/Ag Cl電極作參比電極, 電解液為0.5mol/L的硫酸鈉溶液, 電勢范圍為-0.4~0.8V。交流阻抗測試初始電位為開路電勢, 測試頻率范圍為10-2~105Hz, 電位穩定時間為2s, 其余條件同上。循環性能測試采用0.5Ag-1的電流密度對復合材料進行恒流充放電, 通過分析放電容量隨循環次數的變化來評價電容器容量的穩定性。

2 結果與討論

(1) 復合材料的結構表征分析 (1) IR測試釆將樣品的IR譜圖與標準圖庫對比, 1541cm-1和1449-1出現的吸收峰為聚吡咯環的C=C特征吸收峰, 1382cm-1和1041cm-1處出現的是聚吡咯環的C-N吸收峰, 3403cm-1處較強的則為聚吡咯環的N-H伸縮振動峰, 這表明合成的為聚吡咯。

(2) XRD測試釆樣品的XRD圖中主要衍射峰2θ為22°, 這也表明合成的為聚吡咯, 在22.4°、26.3°處出現較寬的衍射峰, 則說明聚吡咯存在一定程度的晶化。

(3) SEM測試釆對比不同溫度下制備的樣品的SEM圖可知, 溫度較低時制備的A樣品呈不定型結塊, 且隨著溫度增高, B、C樣品的結塊逐漸減少, 60℃時制備的D樣品呈球形, 顆粒細致均勻, 無結塊, 單位體積內電極活性物質的表面積大、空隙多。

(2) 復合材料的電化學性能測試分析 (1) 循化伏安測試。當實驗掃速為30m V s-1時, 4種復合材料樣品的CV曲線都接近于矩形, 且隨著掃速增大, 它們的CV曲線都發生變形, 但是溫度較低時制備的A、B、C樣品變形較大, 當掃速達90m V s-1下, D樣品的CV曲線仍保持對稱性較好、較規則的矩形。

(2) 恒流充放電測試釆在0.5A g-1的電流密度下對4種樣品進行恒流充放電測試, 它們的實驗曲線都有一定的對稱性, D樣品的尤為明顯, 根據公式可以計算, 其比電容量也最大;增大電流密度后, D樣品的電容降低趨勢也最為平緩, 說明其倍率特性較好。

(3) 交流阻抗測試釆對比4種樣品的交流阻抗曲線, 樣品制備的溫度越低, 其在高頻區的Rs和Rct越大, 即測試表明D樣品的擴散阻抗最小。

(4) 循環性能測試釆將D樣品在0.5A g-1的電流密度下進行了800次恒流充放電測試, 經過800次充放電后其比電容衰減到初始值的92.6%, 說明其循環穩定性能很好。

摘要:本文以吡咯、高錳酸鉀為原料, 用化學氧化法在不同溫度下制備了系列聚吡咯/二氧化錳復合材料, 采用FTIR、XRD、SEM等手段對其進行結構表征, 并通過循環伏安、恒流充放電、交流阻抗, 循環性能等方法對其進行電化學電容性能測試, 結果表明, 60℃下制備的復合材料單位體積內電極活性物質的表面積大、空隙多, 比電容最大、倍率特性較好、擴散阻抗最小、循環穩定性能也較好。

關鍵詞:聚吡咯,超級電容器,復合材料

參考文獻

[1] 馬慧榮, 李梅, 徐清鋼, 等.導電聚吡咯的研究進展[J].山東輕工業學院學報, 2011, 25 (1) :14-18.

上一篇:班級團會總結范文下一篇:在愛的路上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