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讀論語學而有感范文

2023-10-07

讀論語學而有感范文第1篇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

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我們也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么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

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鬃犹岢蕫?,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生活中愉快地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讀《論語心得》有感2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過上幸??鞓返纳?rdquo;這句話是于丹《論語心得》對《論語》的總結。那么要過上幸??鞓返纳罹鸵幸粋€好心態,不然,盡管你富有,你也不會快樂。這是我讀了《論語心得》后的最大收獲。

生活中,總是會出現許多不盡人意使的事,可用不同的心態去對待可能會出現出人意料的結果。這一點,從《論語心得》中的例子和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對比就可以體現出來。

于丹《論語》心得中舉例說“一個外國足球明星,小時候他媽媽去醫院拔牙,因為心臟病突發,死在了拔牙椅上。這一切,兒子都看在眼里。小男孩長大后,變成了家喻戶曉的足球明星,只是,媽媽死在拔牙椅上的陰影在他心中始終揮之不去。他不敢去看牙醫,牙痛時自己默默忍受。但俗話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有一天,他終于忍受不住牙疼了,它把牙疼的事告訴了家人。家人對他說:“那快點把那顆牙拔掉啊,總疼也不是事啊!”可他卻說:“我媽媽死在了拔牙椅上,我會不會也和她一樣。”家人安慰他說:“不必擔心,我們把牙醫請到家里來,我們在一旁陪著你。”盡管他很不情愿,但還是勉強答應了。當那個牙醫到他家準備拔牙工具時,那個足球明星已經死了。”牙疼,本是一個人人都會有的小病,可他卻用對拔牙的恐懼心理,殺了自己。我爺爺20xx年年底查出被人們稱為不治之癥的胃癌。爸爸媽媽一開始瞞著爺爺,怕影響爺爺情緒,可爺爺卻心知肚明,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并很快做了手術,還在20xx年3月開始化療。在第三階段化療中,由于藥物的作用使爺爺變的滿頭白發。每天早上起床枕頭上滿是掉落的白發。一天,爺爺去醫院抽血化驗,身體虛弱,本應好好休息,可爺爺卻依舊頂著烈日去學校接我妹妹,爺爺回到家,只見頭上大汗淋漓,面無血色,竟險些暈倒。家人都勸告爺爺:“化療不行就做到這,不往下做了。”可爺爺選擇了堅持,最后爺爺圓滿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化療。不僅如此,爺爺還天天堅持早鍛煉,一個星期還到郊外釣一次魚,再加上奶奶的精心調養,爺爺的身體越來越硬朗。是好的心情好的心態讓爺爺戰勝病魔,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從足球明星和我爺爺的事對比不難看出,心態的好壞決定事的成敗。讀《論語心得》有感3

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并不是說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礎上,才會成為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一種禮儀、一種體現自身優雅高貴的表現形式。無法通徹地了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

以前總說門當戶對是封建毒害的殘余,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并不是說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么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讀《論語心得》有感4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么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書中是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么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于我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一些陳谷子爛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么多呢?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在處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著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的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想、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擔當,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是沒有能力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那么整個集體就是一個和諧的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對“益者三友”及“損者三友”進行了深刻的詳細的解釋,其內涵令人思考!人生難得一知已,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金錢、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標準,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養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于給自己的打開了一個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說:“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怎么樣才能讓自己的短暫的一生活得有價值,那就是要多學習,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小學到老,其實就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鬃铀缘膹氖宓狡呤娜松鷼v程,每個階段都是可以參照的一面鏡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壓力的增大,怎么樣才能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種修煉,需要的是學會舍棄,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于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看于丹解《論語》體會到的是,《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凈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讓我們的社會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們的社會就會多一些安寧,我們國家的理想目標就會早日實現!讀《論語心得》有感5

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之后,才突然發現兩千五百年前的哲學思想和我們的生活聯系得如此緊密;原本晦澀深邃的宏篇巨著原來傳遞的是這樣一種簡單、樸素的人生態度;原來我們也可以以這樣的方式解讀《論語》,并從中獲得心靈的快樂和生命的從容淡定。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紛繁復雜、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各種思潮交替激蕩的時代。在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大背景下,《于丹〈論語〉心得》的出現猶如一縷清風吹開了眼前的迷霧,吹進了迷惘的心靈,讓更多的人以更簡單、樸素的方式得以再次聆聽那久遠的心靈之聲,重新走進古圣先賢的思想世界,并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準則和個人坐標。

作為社會個體的人,總有一個活動的圈層,現代人交友之道,擇友標準,應是怎樣的呢?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肯定地說 “《論語》里面給出了答案”。這就是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想即算在今天一個人,如能以孔子“益者三友”標準為參照,去選擇朋友,那么用于丹的話說無疑就是選擇了一種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種趨向高尚的人生境界。

因為,“道不同,不相與謀”,一個人有什么樣朋友圈層,就有什么樣的情趣與愛好,不如此,總是無法聚在一起,結成圈子的;再則環境改變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浸潤于什么樣的環境中,其品行相應就會有某種傾向,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古人說,擇交如求師,當慎之又慎。

對于孝順,我過去有過誤解,就是贍養好老人,使他們衣食無憂,按照我們的意志、想法,提供好的環境,營養的食品,足夠的零化錢,就叫孝順。讀了《于丹<論語>心得》后,才知道,這不叫孝,《論語》上孝就二個字:無違。就是順著他(她)。每一個人的此刻,都是他歷史的總和,愛一個人,就要尊重他的所有習慣,包容他的所有歷史。想想生活中,明明是關心老人,卻經常惹得他們不愉快,甚至生氣,我們自己也覺得委屈?,F在知道了,順著老人,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常在身邊,常與之聊天,這才叫孝,所謂“?;丶铱纯?rdquo;是老人最大的心愿?!墩撜Z》在講到孝時,又說了二個字:“色難“。色就是臉色,滿足老人的物質需要并不難,難的是老給長輩一個好臉色。 在這個世界上,值得尊敬的,除了被稱為萬物之靈的“人”,還有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那怕是一只小螞蟻,一棵小草,也有它生存的權利和存在的意義。我們最終所要建立的和諧世界,便是這樣一種天、地、人共榮共生、和諧快樂生長的狀態。讀《于丹〈論語〉心得》,我們學習的不僅是處世為人、修身齊家的方法,更是一種態度。一種敬畏萬物、順應自然、積極、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最后,我們要把《于丹<論語>心得》,作為我們心靈的雞湯,讓心得到滋養,在寬容別人、幫助別人、給予別人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在自己的內心中,拓出一片樂土。心態決定狀態,思維決定行為。當我們給予別人、幫助別人、溫暖別人的時候,真正受益的是我們自己

的心靈,你會感到周圍的人都是你的朋友,人們因信賴你而把你作為托付,回饋你真誠、友誼、熱情、尊敬。你會因為他人的快樂而快樂,因為他人的幸福而幸福,這時我們會感到心中有一座教堂,這教堂與我們的名譽、地位、財富無關,它關乎我們的內心,關乎我們的生命,關乎到我們一生,活出了多少好時節。讀《論語心得》有感6

在如今社會因為和諧社會存在著諸多不和諧的音符。如生財走偏道,提干靠迎合,升官靠金錢……人們內心深感不滿?!墩撜Z心得》成為醫治人們心靈的靈丹妙藥,于丹的《論語心得》打破了《論語》的政治意義,另辟蹊徑,提出了半部《論語》修自身,她通過兩千多年的經典來給年輕人進行“心理按摩”。讓年輕人從“交友之道”、“心靈之道”、“君子之道”到“理想之道”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年輕人的生存發展尋找支點。這就是心靈的呼喚。

“交友之道”,是指與朋友相處要注意分寸。與朋友交往時,什么時候該說什么話,自己要有尺度。如孔子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燥”,叫做話還沒有說到那兒,就發表意見,叫做毛毛躁躁,應等待眾望所歸,你再徐徐道來,才能合適。另一個極端是“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說這個毛病叫做“隱”。就是話題已說到這里,本應自然而然地往下說,你卻吞吞吐吐,不跟別人說心里話,朋友會覺得彼此心里還有隔膜。不是自我保護,就是故作矜持。第三種,孔子說:“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瞽”字說嚴重一點,就是一個人不看別人的臉色,上來就插話,這叫做“睜眼瞎”,不了解對方,隨意插話,這是朋友之間的不尊重和顧忌。無論是父子、夫妻、朋友之間都有一些顧忌,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觸及他人的隱痛,才能給朋友間營造一個寬和友好的氣氛,以便互相交流、溝通。正如孔子對子貢說的,向人進諫時,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對朋友提出忠告, 只需要循循善誘地說明道理,無需當頭棒喝,否則就會自取其辱。

“心靈之道”即如何解決心靈困惑??鬃诱f:“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飯,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為:顏回家里很窮,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爛的小巷子里,這么艱苦的生活對別人來說,簡直難以忍受,而顏回卻能夠自得其樂。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寧。

子貢曾經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么樣?孔子 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就是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諂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生活所剝奪,不會因富貴而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的彬彬有禮的君子。這就是孔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便是心靈的呼喚。

“君子之道”:彬彬有禮的君子是與小人相對而言,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歷史上的.小人是指與君子相對應的不道德的人。于丹則解釋為“小孩子”,女人和小孩子都是依附于男人的人,或者將其解釋為襁褓中的嬰兒,既從滿月到周歲的嬰兒是最難養的,說明女子與小孩子都有共同的心性,你對他:“進則不遜,遠則怨”這就是你對他好,他不知道恭敬,你疏遠他,他反而抱怨的合理解釋。

“理想之道”:怎樣才是最理想的呢?于丹在解“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時說:孔子提倡人生效率和人格尊嚴,不贊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無休無止。以德報怨,不可取,你獻出太多恩惠慈悲,用不值得的仁厚。面對有負于你的人和事,這是一種人生的資源浪費。第三種,用你的公正耿介和磊落,以及高尚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不僅要避免資源浪費。更不能忽視心靈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總之,心靈呼喚人們要想做到四十不惑,就要學會用減法去生活,清晰地看到自己內心的愿望,不斷舍棄那些不是心靈需要的東西。人的內心,其實就像一棟空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總想著要把所有家具和裝飾都擺在里邊,結果最后發現,這個家擁擠得像胡同一般,反而沒有地方放自己,這就是被物欲奴役了。選擇自己需要的,放棄心靈不愿的,心靈就會快樂和安寧,身心才會健康。讀《論語心得》有感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非常感謝機關團委能夠提供這個展示自我的機會。人生如書,書伴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鐘愛的書籍,對待讀書的態度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嗜書如命,有的人讀書為消遣,愉悅精神。宋代詩人黃庭堅認為“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

可憎。”現代文人林語堂則認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讀書必須出于完全自動。”因此,每個人對讀書的理解也是見仁見智。借此機會,就我個人的一點讀書心得,向大家作個簡單匯報,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演講的題目是《讀書、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感觸,現在的社會,面臨著競爭、就業、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壓力,焦慮、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樣始終圍繞在現代人的身邊。如何在這個全面加速度的社會里,合理釋放壓力,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我認為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可以讓自己浮燥的心靈得到一次徹底地放松。古人云:開卷有益。英國學者科利爾曾說:書籍,在青年時代是引路人,成人之后就是娛樂。這句話,可以說將書籍的兩重身份說的十分透徹,書籍是人類文明的果實,每一本好書都是我們良師益友,它不但可以給人以愉悅,還能給人以啟發,讓人受益良多。因此,我們應該把讀書當作是人生的一種樂趣,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的《論語心得》就是這樣一個良師益友。對于《論語》,學生時代曾學習過一些,特別是對一些經典章句也曾背誦過,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卻很膚淺。作者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用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通過讀《論語心得》,不僅讓我重溫了那些經典語句,而且了解了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更對如何運用《論語》面對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于丹教授所說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讀者怎樣才能過上自己所需要的快樂的生活。

時下,很流行測算幸福指數(或快樂指數)。所謂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們的幸福感的一種指數。從《論語心得》我們可以感受到:幸福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內心體驗,是一種感悟。你幸福,你快樂嗎?誰都覺得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梢J真思考和回答這個問題時,人們對快樂的理解卻各有不同。有的人認為升了職,做生意賺了錢,買了房,買了車,就快樂了;有的人則認為這世界變化太快,生活節奏,整天忙于生計,沒有時間享受快樂,認為只有今后賺了錢或達到某一個成功的目標后,自然就會很快樂了。這些理解,就是認為只有那些有錢人或成功人士,才是幸??鞓返?。但據有關方面調查,財富和幸福沒有太大關系,經濟更為發達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要低。于丹也總結到:人人都希望過上幸??鞓返纳?而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因此,一個富翁不一定就會比一個擦皮鞋的幸福指數高??赡苡行┤藭f,如今天天忙得團團轉,哪有時間讀書呢?想想,似乎確實這樣,但人們都在忙些什么?沒時間讀書,卻有時間喝酒、打麻將,其實,忙只是個借口而已。我們對讀書的理解,其實就是我們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因此,于丹教授說: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讀《論語心得》有感8

于丹教授是這樣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說明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三種好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么樣的幫助;而那三種壞朋友又是什么樣的,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怎樣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其實,人這一生中,有什么樣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的環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的價值取向。那么論語中鼓勵交什么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先來說說三種好朋友。所謂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第一種是友直,也就是這個朋友為人要正值,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這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種是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是一種美德,它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或有時候過分的苛刻,還有一種是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第三種叫做友多聞。在先秦時代,不像我們現在有電腦,有這么發達的信息,有鋪天蓋地的媒體。那個時候,人要想廣視聽,怎么辦呢?最簡單的一個辦法,交個好朋友,讓你朋友把所讀的書的那些間接經驗,轉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經驗系統。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所以,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翻開一本辭典一樣,我們總能從他人的經驗里面得到自己的一個借鑒系統。

《論語》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寬容的朋友,廣見博識的朋友,這就是孔老夫子所稱道的三種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說的三種壞朋友又是些什么樣的人呢?

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當然,每一個人的生活不一樣,遇到的情況也不一樣,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還迷茫的時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訴你這件事情不能這么做。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這個正好相反,是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我們發現,過分優柔寡斷,他其實在浪費你的生命能源??赡苣阋マo職了,你說有一個機會要下?;蛘咛?,你去問朋友.朋友說,想想吧,你現在的工作也不錯呀,你要是萬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丟掉了。

至于第三種,所謂友便妄,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說,佞,就是那種心懷鬼胎的,有心計的,要以一種不擇手段的方法去謀取個人利益的這種小人。他們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但是,這種人往往會打扮出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內心有所企圖,所以,他對人的熱情,比那些沒有企圖的人,可能要高好幾十倍。如果你一不小心被這種人利用的話,那么,你就給自己的一生套上了枷鎖。如果你不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朋友是不會放過你的。這其實在考驗我們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論事的能力。

損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訴你,人這一輩子,做的所有事情,內心是應該以朋友作為一個坐標的。這種標準,有可能是防微杜漸的,不見得這個朋友作出多么傷大雅的事情來,哪怕就是一個苗頭,你就會覺得:這個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險。讀《論語心得》有感9

隨著百家講壇這樣一個面向大眾的學術交流平臺的推出,讓我們認識了易中天、于丹等文學大師,他們用平實的語言,為我們刻劃了一個個生動的歷史人物形象、為我們重新定位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地位,正如于丹所說: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象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于丹用這種樸素的心態為我們描述了孔子的思想在當今也能普遍適用的法則。

仔細回想起來,我們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離不開這些生活的理論的。尤其是在工作方面,孔子主要提出了幾大建議:

一、做事要有分寸,要有公正的心態。

在做事分寸上,孔子認為“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過猶不及”嘛!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待所有人的過失,“以直抱怨,以德報德”正是一種分寸的體現。如何保持分寸呢,就是用公正的心態,坦然面對一切。

當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需要有一種習慣,去問問自己,這樣做合適嗎,這樣做公平嗎?有時候為了完成個人工作,而破壞公司的規章制度,表面上看是為了讓工作更有“效率”,實際上則是對公司制度的踐踏,破壞了現有的工作流程,將會讓更多的人失去應有的“效率”。

二、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

孔子鼓勵的是少說多做,其實也是避免“言多必失”。

在當前以服務為主的技術型公司里,需要我們隨時保持積極的工作作風,對于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都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去世處理,因為同處一個團隊中,無論問題是否是由自己的原因引起,事不關己的作風只能導致團隊競爭力的喪失!

三、做事要謹慎。

在軟件開發中,謹慎是一種必需具備的工作態度。因為在開發中,實現最終結果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各種方法都會有自己的優缺點,認真恒量每種方法的缺點,并找出彌補的方法將會使開發過程逐步成熟而易于控制。

記得前不久公司舉行拓展訓練,其中就有個“過電網”的項目,在同一個隊中的十多個成員,需要鉆過大大小小的網孔而不能觸網,而我們隊幸運的全部過關,

不得不說這是團隊全體成員齊心配合,謹慎行事的結果。

四、做事要尊重別人。

不尊重別人而給別人帶來的傷害,就象小男孩釘在木板上的釘子一樣,釘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個洞永遠不能消除了。所以,做事前,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取得別人尤其是客戶方面的認同才會得到相應的肯定。

事實上,孔子帶給我們的太多太多,無論何時,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帶給我們的將是真正的成功和內心的愉悅。讀《論語心得》有感10

D是一把豎琴,是快樂!我們同是龍的傳人,長著烏黑的頭發,黃色的皮膚??鞓吩谀睦?-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作文一個明亮的星球又被那人類遭蹋。800字作文我會像楊利偉一樣環繞地球十圈,!同學們慶賀著,好象李先永的成功就是大家的勝利。我們看見操場外邊有著一圈冬青樹,它們像一位位正待檢閱的士兵,排得整整齊齊。

《論語心得》主要講述的,就是于丹對于孔子的《論語》的感悟。內容分別有: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鬃右簧羁粗氐?,就是“恕”、“仁”與“智”。然而,快樂也悄悄地隱藏在這三個字中。

“恕”,寬恕他人的錯誤行為,機能體現出自己博大的胸懷,又能感受到在寬恕了別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悅和清爽??鬃诱f:“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讀論語學而有感范文第2篇

這句話的意思是;年輕人在家孝敬父母,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廣泛愛護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之后,如果還有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墒怯幸恍┤藢ψ约旱母改冈趺礃幽?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新聞上老是播,有好多的老人被自己養育了幾十年的兒女們逐出門外,讓自己流浪在外,迫不得已乞討為生??吹米哉J為冷酷的我都動容。那一些不孝之人永遠都不會明白,自己的父母就像一滴水,他(她)們拼命盡自己的所能呵護你這棵幼苗。卻不知道等這棵幼苗長大之后又是那么庸俗不堪,喪盡天良,不盡自己贍養老人的義務,甚至將老人逐出家門。天理何在?

人除了孝道之外,還有道德仁義。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見過一則新聞:有一個中學女生因為自己的學習不好而傷心欲絕至跳樓自殺。我想: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可以出來引導那個女生幾句,勸慰幾句;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中有一個富有道德文明的人可以站出來叫那些圍觀者不要以激將的方式鼓勵那個女生跳樓,事情就不會那么糟糕了。但是事情總是那么不盡人愿,反而讓人有一種弄巧成拙的錯覺。

讀論語學而有感范文第3篇

教學目標:

1、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律,積累文言詞匯并正確翻譯課文。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理讀法。

教學難點:

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律,積累文言詞匯并正確翻譯課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體味文章的大意。

串講法。在積累文言詞匯上,以老師串講重點詞語為主。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課時:2課時

課的類型:文言文精讀課新授課

課前準備:利用早讀、晚讀,帶領學生朗讀課文。

布置學生預習任務:利用手頭的工具書,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課文并整體感知課文,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問題導入法)

有誰知道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書,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出成語最多的書是什么?。

1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師就直接揭曉答案,并導入到下一個環節“孔子及《論語》”介紹,如果學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學著作,那老師就進一步引導強調“這可是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從時間上加以引導,在引導后如果能回答到《論語》那就順勢引導到下個環節,如果還不能就老師直接揭曉答案。)

明確:《論語》,今天我們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的一小部分,請大家翻到課文44頁。

二、孔子及《論語》的簡介

結合多媒體圖片簡單地介紹孔子及《論語》:(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孔子及《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結合圖片孔廟、孔林、孔府簡單介紹孔子)

《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關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籍,共20篇 。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里提到了四書,就順帶給學生提一下“四書五經”,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個不要求學生掌握,只要求有個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讀課文

1、范讀:老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全班齊讀:全班配樂齊讀一遍。(由于這篇課文的朗讀在早讀和晚讀課時已經指導過學生怎么讀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時間在朗讀環節上了。)

老師仔細聽學生的朗讀,看有沒有讀錯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時給與改正。(由于在早晚讀課的朗讀指導中對字詞的讀音有明確的,一般學生是不會讀錯字的,但在以下幾個字的讀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說(yue)乎、人不知而不慍(yn)、吾日三省(xing)吾身、為(wei)人謀而不忠乎、傳(chuan)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wang)、思而不學則殆(dai)。在學生讀的時候重點關注一下,有沒有讀錯。)

四、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百練百勝》和課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課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2 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容易把握住第一點關于學習的,對于修養做人這一點學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對此老師不做具體的明確,可以在課文學習中把這個問題落實下去。如果學生能答出兩點那就最好不過了。就此引導學生先來看關于著重于講學習的這六則。

五、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節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進而,然后

時:按時

習:溫習

之:代詞,它

亦:也

說:通“悅”愉快

乎:語氣詞,嗎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從

樂:快樂

知:了解

而:但是

慍:憤恨、惱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悍词?/p>

吾身:我自己

為:替

謀:謀劃

忠:盡心盡力

信: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溫習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學:做學問 立:獨立做事

不惑:通達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規律和命運 耳順: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逾:越過、超過 矩:規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故:舊的知識

而:然后

知:領悟

以:憑

為:做

矣:語氣詞,了

3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而:卻

則:就

罔:迷惑無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賢:高尚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陋巷:簡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下去。)

2、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讓學生結合重點字詞的解釋,仔細回顧課文,落實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個問題:這六章中,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方法?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態度?在方法上課文強調的是什么?學習態度上課文又強調了什么?

在意思明確了后,學生找句子還是比較容易的,關鍵是如何說明理由。理由只要學生能講出個大概所以然來,就可以了,老師不做很硬性的規范,每個學生有每個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規范后,容易打擊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學生交流后明確:學習態度強調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六、課堂小結

在課堂小結中,把“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即“理讀法”落實給學生,這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也就是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的培養。

先和學生共同回顧這堂課所學的內容:了解了孔子和《論語》的大概情況,還附帶贈送了“四書五經”這個知識點,合作探究學習了課文的前六章,落實了這六章的字詞。

在我們學了這么多知識點后,我們該如何把我們凌亂的筆跡整理出來呢?下面老師就結合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教大家一個“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整理好筆記,以后復習的時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以本文為例,大家在預習的時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識點需要我們掌握的,把它列出來如:作家作品(如果課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記),重點語句(本文中的重點語句就是關于學習和修養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語),疑難點(這個點完全是根據自己口味來的,你覺得我這個點掌握的還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錄出來,課后問老師,復習的時候有針對性。象本課的話你還可以摘錄一些自己沒弄懂的重難點字詞)

4

七、布置作業

1、背誦教過的六章《論語》并嘗試默寫。

2、預習下節課內容:后六章。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探究學習課文后六章。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

1、背誦上節課所學的六章,全班齊背和學生分則抽背。

2、重點詞句翻譯抽查:

學而時(時:按時)習之,不亦說(說:通“悅”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遠方來

吾日三省(?。悍词?吾身

與朋友交而不信(信:誠實)乎?傳(傳:老師傳授的知識)不習乎?” 學而不思則罔(罔:迷惑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殆:有害)。” 抽查個別基礎不是特別好的學生,一來檢查他上節課掌握情況,二來可以加強他們對這些重點實詞的記憶。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讓他把不會的詞語記錄到筆記中去,并叫其他同學補充。

二、 探究學習后六章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節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虛數,幾個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長處、優點

從:學習

不善者:短處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到位。)

2、文言文翻譯原則小結

落實完字詞翻譯后,給學生小結一下文言文翻譯的原則:信達雅,并稍微解釋一下何為信達雅

(多媒體顯示: “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3、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讓學生結合重點字詞的解釋,仔細回顧課文,落實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講修身做人的?在這五則中還有哪些也是講學習方面的?

學生明確:

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 ;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對這樣的處世之道的看法。(每個人對

6 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對學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評價,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 課堂小結

1、文化常識

關于作家作品欄里也就使孔子和《論語》的介紹,這里特別要向學生強調的是《論語》的作者不是孔子。關于孔子和《論語》課文注解里有現成的,無需多講。只要學生的筆記中有這兩個知識點就可以了,再補充一個“四書五經”的文化常識知識點。

2、成語: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你們找到了幾個? 讓學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師和學生共同把關看哪些不是成語的也找進來了。最后師生共同明確: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不惑之年、隨心所欲、擇善而從、簞食瓢飲、富貴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順之年、匹夫不可奪志。

對這些成語,不在課堂上做具體的解釋,在作業中布置學生選用這些個成語寫一段話,言語積累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以運用來檢測學生對成語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兩個討論題來建構這個環節:你從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學習的信息?你從文中學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這兩個問題把純粹的核對問題化,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由發言,因為課堂探究學習課文時候已經有落實了,即使部分學生講不全,但基礎好的學生能把他們補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學生對此不是很了解,這個需要老師作為課外知識延伸做個簡單說明,學生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把這個額外知識點落實到筆記中去。

明確:

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 ;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關于孔子思想核心“仁”無需對學生講太多,只要學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夠了,對初一學生講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點語句

在這里老師給學生一個示范,這個示范是對文中虛詞“而”的歸納,虛詞對初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由老師歸納。文中實詞“知”則由

7 學生自己歸納,因為在落實重點字詞的時候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學而時習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慍

卻,但是;表示轉折

溫故而知新

從而,表示承接

學而不思則罔

卻,但是;表示轉折 思而不學則殆

卻,但是;表示轉折

這是虛詞的一詞多義現象,文中有實詞的一詞多義現象,請同學們自己找找看,并把它歸納分類。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點掌握的,本文就三個通假字,讓學生明確一下:“說”通“悅”,“有”通“又”。

其他重點詞句,在課堂學習中有落實的,這個得根據學生自己的掌握情況來摘入筆記,就不做統一核對,學生課后小組交流。

5、疑難點

每個學生對課文知識點掌握情況不同,所以疑難點自然也就不同,這個也不做統一核對,而是把它放入下個課時答疑環節中再稍微展開一下,主要還是在學生課余問老師或同學。

四、 布置作業

1、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請任選其中的5個成語,把它寫進一段話中,不少于100字。

2、背誦課文并默寫課文

讀論語學而有感范文第4篇

競技體育好比一棵樹,誠信——競技體育的“根”,獎牌和榮譽——競技體育的花和果,運動訓練——競技體育的“干”?;ê凸谑廊说难劾镎\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根”也絕不是無足輕重,如果對“根”避而不談,則競技體育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知出,安知歸?也就搞不清“競技體育到底要干啥”?能給人類社會帶來什么?值得傳承些什么東西?所以,找到競技體育之“根”、理解競技體育之“干”、收取競技體育之“花和果”,也就方便多了。

競技體育是體育的一個方面。體育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身體教育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其本質的特點就是以身體練習為手段,增強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發展服務。這是真實可信的,也是眾所周知的,而競技體育之“根”(即誠信)與競技體育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競技體育的魅力是其比賽結果的不可預知性,而不是強加人為因素使其結果成為必然性,競技體育的發達程度與誠信意識水平呈正相關。

1 誠信:競技體育之母

1.1 什么是誠信?

誠信即誠實守信,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流中,有關誠信觀念的萌芽及確立論述,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3個方面:

首先是誠信的含義,在中國古代,“誠”與“信”單用較多、較早,連用較少、較晚。由于“誠”、“信”意義相近,在實際生活中,二者常常被互換互用,但如果細細琢磨,“誠”與“信”的規范意義是存在細微差別并各自有所側重的:“誠”更多地是指“內誠于心”,“信”則偏重于“外信于人”;“誠”更多的是對道德個體的自身要求,“信”更多的是針對社會群體提出的雙向或多向要求;“誠”更多地是指道德主體的內在德性,“信”更多的是指“內誠”的外化,體現為社會化的道德實踐。當然,這種區分并不具有絕對的意義,二者是相互貫通、互為表里的,“誠”是“信”的依據和根基,“信”是“誠”的外在體現。正如北宋理學家張載所言:“誠故信,無私故威”,[2]“誠”與“信”共同保證我們的道德規范得以實踐。

其次是誠信觀念的萌芽,人類社會的誠信道德是在長期共同的勞動和生活中逐漸產生的。我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發源地之一,從已發現的最早的元謀人推算,至少在170萬年以前,中華民族的先人就已勞動、生息、繁衍在祖國的大地上。從原始社會的集體狩獵、商品交換,《禮記·禮運》篇中的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3]這里不僅反映出原始社會的平等互助、公有觀念,而其中的"講信修睦"實際上就是講誠信、修和睦之意。不難看出,在日常生活勞動中,守信、守約、講誠信的道德觀念已經萌芽,人類終于走出野蠻,走向了文明。

第三是誠信觀念的確立,經過漫長的血與火錘煉,人類終于步入了階級社會。夏部落的首領禹打破了“禪讓”制度,建立了世襲的夏王朝,標志著奴隸制社會在我國正式誕生。約在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滅商,建立了西周王朝。這時,殷商卜辭中出現的孝、德、禮等字開始有了倫理道德意義。西周初期的統治者,在總結夏、商興亡的歷史教訓基礎上,提出了“以德受命”、“以德配天”的思想。周公姬旦的許多談話、命令中都貫穿了倫理思想,他認為德是由天所命的,商朝滅亡是因為“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因此,他總結了一套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主要內容的倫理道德規范,認為這是由上帝賜予民眾的行為規范。由此可見,西周的倫理道德帶有明顯的神秘色彩,誠信觀念逐步得以確立。

1.2 “誠信”是孕育競技體育的溫床

其一,“誠信”為競技體育的產生匹配了不可缺少的人性品格前提。古希臘奧運會的產生正是在“誠信”前提下得以開展的,“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競技體育理念,必須建立在參與者個體內在德性的外在實踐。假球、黑哨、行賄受賄和弄虛作假已背離競技體育的初衷,與奧運精神格格不入。唯有“誠信”才會有競技體育健康、可持續發展。

其二,“競技體育”注重運動水平提高的同時,還強調個體的身體健康、身心和諧,這是真實可信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我們說,“誠信”既是一種個體自覺,又是一種集體自覺,是“個體主觀意志”與“社會客觀意志”的相一致,可見,“競技體育”本身就注射了“誠信”基因,“競技體育”所追求的“真諦”,乃是收到“誠信’母親的”昭示”,誠信是競技體育之母。競技體育是謀求個體誠信與社會集體誠信之間有機統一的手段。

由此可見,“競技體育”是隨著人們“誠信意識”的提高而不斷發展,沒有“誠信”,競技體育就成了無地生根、無源之水的邪物,也就沒有“競技體育”的正常分娩和成長。

2 誠信:競技體育的動力之源

誠信屬于道德范疇,在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有著深厚的底蘊,在當今社會更是做人的重要尺度和立足基礎,我們理應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這種優秀傳統美德。“人之初,性本善,”[4]更是深動貼切的揭示出人的本性。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肇始于古希臘,這是眾所周知的,它提倡和平、友誼、拼搏奮進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它在當時條件下有一系列公平競爭的原則和方法,對賽事的組織制度及運動員參賽條件都有嚴格規定,古代奧運會對行賄受賄和弄虛作假者有著嚴厲的處罰措施,不僅剝奪其獲獎的名譽,還予以巨額罰款。在古奧運會會場的入口處,就有用在比賽中對賄賂對手的競技者的罰金鑄成的宙斯銅像,上面鐫刻著這樣的警句:“在奧林匹亞,只能以快腿和體力戰勝對手,金錢不可能使你贏得勝利。”

我國古代誠信思想與奧運精神有著神合之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精神支柱,儒家學派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對誠信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鬃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5]體現了儒家重言守信的人格精神??鬃臃磳ρ矍靶±?“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認為在一個社會里,“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6]說明孔子思想中是以道德原則而非富庶生活之類的物質追求為治國之本的社會理想。“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7]如果用道德禮儀整頓風俗,人民就有廉恥之心,對人民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才能引領人民正確思想觀念,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鬃铀枷胫卸Y制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有著豐富的體育蘊意。在古代與體育密切相關的項目如田獵、樂舞、射禮等都包含了孔子體育思想的重要內涵。在孔子看來,體育運動技能的優劣不僅可以反映其技術水平的高低,更能體現一個人的道德水準,道德品行不高的人,無論其體育水平有多高,也不能成為受人尊重的君子。[8]孔子禮制觀念中對誠信問題的重視和推崇含有深刻的人文情結,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的影響下,《奧林匹克憲章》中明確指出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通過沒有任何歧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的精神相互了解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9]。在競技比賽中,公平應當始終放在首要位置,公平的前提是建立在個體或群體(如:組委會、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的“誠信”的基礎之上,否則談什么都是白搭。毋庸置疑,動力是提供和傳輸著社會、組織或系統運動、發展和變化的能源和能量[10]。事物的發展總是依靠某種能量推動,競技體育的發展亦然,“誠信”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了能源和能量。

3 誠信:競技體育的沉浮之舟

在我國現實的競技體育中,誠信正在遭受功利的擠壓,越來越被邊緣化。主要行為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裁判員誠信的缺失,主要表現:在競技賽場上對裁判施以各種賄賂。一些道德低下的裁判員,故意整治一方,偏袒一方,“吹嘿哨,打黑分”的現象愈演愈烈。當然,不守誠信的裁判員與守誠信的裁判員犯錯誤是有著本質的區別。不守誠信的裁判員所犯錯誤,屬于道德品質問題。前者是有意的,后者是無意的。加之實踐過程中,判斷守誠信與否沒有客觀的評價體系。正因為如此,這為不守誠信的裁判員提供僥幸心理和渾水摸魚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有時確實很難判斷誰是守誠信裁判,誰是不守誠信裁判。因此,在目前情況下,唯有提高裁判員信守誠信的道德素質,才是解決這一現象的唯一辦法,所以加強裁判員的誠信教育刻不容緩。

其次是運動員誠信的缺失,在競技體育中,少數運動員為追求財富和名譽而不擇手段,道德淪喪,誠信喪失,假比賽、打假球等,最典型的是運動員使用興奮劑,從競技體育原則看,使用興奮劑從根本上說是喪失人性,毀滅了公平競爭特征的社會意義,導致運動員間、球隊之間的不信任和矛盾沖突,嚴重損壞了競技體育的宗旨??梢哉f競技體育必須克服這種不誠信的現象,才能使競技體育得到真正的健康發展。所以,當務之急就要在運動員中開展誠信教育。

第三是教練員、管理者及隊醫的誠信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導致裁判員、運動員誠信缺失的主要根源。從我國裁判員和運動員誠信缺失的諸多事件中,可以看出:教練員、管理者和隊醫往往是運動員和裁判員誠信缺失的慫恿者。他們為了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不惜鋌而走險,以身試法,成為競技體育誠信缺失的罪魁禍首,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毫無疑問,在競技體育中,加強對教練員、管理者和隊醫的誠信教育,才是使中國競技體育得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競技體育”與“誠信”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本應體現Fair Play精神的競技,出現太多弄虛作假的現象,應引起社會各界的警醒和重視。因為誠信,競技體育才具備超強的魅力,其真正的所在即為其結果的不確定性,而當非競技因素介入其中,使其出現只符合特殊利益者的需要結果時,競技體育就變成了愚弄社會、愚弄觀眾的拙劣把戲。這對于競技體育的損害是毀滅性的,將葬送競技體育的前程,至競技體育于萬劫不復之地。世界歷史昭示我們:哪里有誠信,哪里就有競技體育;競技體育的規模和發達程度與誠信意識的水平、輻射范圍和實現程度呈正比。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倫理學、心理學,還是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觀察,“競技體育”與“誠信”是分不開的。誠信,讓世界充滿陽光,參天大樹挺拔聳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的支撐;凌云高樓氣勢撼人,來自厚重基石無語的支撐。那么,競技體育之美,又是靠什么來支撐呢?那就是—“誠信”。唯有“誠信”,“競技體育”的超強魅力、動人美感才能得以展現。

摘要:誠信是競技體育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基礎,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體育擔負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和作用??鬃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碑斀裎覈w育人必須正視現狀,轉變理念,加強誠信道德建設,在現代奧運理念的實踐中,真正展現競技體育之美。

關鍵詞:誠信,基礎,競技體育,道德建設

參考文獻

[1]孔子:《<論語.為政篇>》,春秋.

[2]張載:《張載集.正蒙.天道》,北宋.

[3]《禮記.禮運》第九篇,西漢.

[4]王應麟:《三字經》,宋朝.

[5]孔子:《<論語.學而篇>》,春秋.

[6]孔子:《<論語.顏淵篇>》,春秋.

[7]孔子:《<論語.為政篇>》,春秋.

[8]王斌.孔子體育思想的現代詮釋[J].體育文化導刊,2003(6).

[9]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奧林匹克憲章[S].奧林匹克出版社,2001.

讀論語學而有感范文第5篇

模糊語言學告訴我們, “模糊語言是模糊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模糊語言學主要指模糊詞或模糊詞組, 集中體現在詞義的模糊性方面?!薄霸谡Z言的運用中, 語言的模糊性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 在有些情況下, 我們需要對模糊性加以限定, 以便更充分地表達思想感情?!边\用模糊語言學的理論來分析和研究古漢語語法中句子成分的省略這一語言現象, 同樣很有意義。

我們來看《論語·學而》首章第一段:

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 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曾任過西南聯大中文系系主任的羅庸這樣寫道:“即如‘學而時習之’一句, 便是徹上徹下, 無欠無缺。了得此句, 便是一圓一切圓, 更無短少……方知《論語》之記者, 首著‘學而時習之’一句具有深意?!钡? 吳小如先生在談到《論語·學而》首章第一段時卻寫到:“據我的理解, 這一段并不好講?!?/p>

錢穆先生說:“本章乃敘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 實亦孔子畢生為學之自述。學而時習, 乃初學事, 孔子十五志學以后當之。有朋遠來, 則中年成學后事, 孔子三十而立后當之。茍非學邃行尊, 達于最高境界, 不宜輕言人不我知, 孔子五十知命后當之。學者惟當牢守學而時習之一境, 斯可有遠方朋來之樂。最后一境, 本非學者所望。學求深造日進, 至于人不能知, 乃屬無可奈何?!卞X穆先生又說:“孔子一生重在教, 孔子之教人以學, 重在學為人之道……故《論語》編者列之全書之首。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 實有深意。學者循此為學, 時時反驗之于己心, 可以自考其學之虛實深淺, 而其進不能自已矣?!?/p>

李澤厚先生則說:“作為論語首章, 并不必具有深意?!崩顫珊裼謱懙?“本章開宗明義, 概而言之:‘學’者, 學為人也。學為人而悅者, 因人類即本體所在, 認同本體, 悅也。友朋來而樂, 可見此本體乃群居而非個體獨存也?!瞬恢粦C’, 則雖群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 乃‘仁’說之根本, 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作為《論語》首章, 不亦宜乎?!?/p>

從引文可以看出, 當代二位著名學者在解釋這一段話時, 的確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錢穆說, 我們再來看宋代理學家朱熹等人的解釋。

朱熹對“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的解釋是“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 而覺有先后;而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 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 對“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的解釋是“朋, 同類也。自遠方來, 則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 故樂。又曰:‘說在心, 樂主發散在外?!睂Α叭瞬恢? 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的解釋是“慍含怒意。君子, 成德之名。尹氏曰:‘學在己, 知不知在人, 何慍之有?!套釉?‘雖樂于及人, 不見是而悶, 乃所謂君子?!拗^, 及人而樂者順而易, 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故惟成德者難之, 然德之所有成, 亦曰學之正, 習之熟, 說之深, 而不已焉耳。程子曰:‘樂由說而后得, 非樂不足以語君子?!?/p>

《十三經注釋》中, 邢昺的解釋是“子曰:‘學而’至‘君子乎’, 正義曰:‘此章勸人學為君子也?!瘜W者而能以時誦習其經業, 使無廢落, 不亦說懌乎;學業稍成能招朋友, 有同門之朋, 從遠方而來, 與己講習, 不亦樂乎;既有成德, 凡人不知而不怒之, 不亦君子乎?!?/p>

可以看出, 同是宋代學者, 朱熹和邢昺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論語·為政》中有這樣一段話:

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狈t御, 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 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 事之以禮;死, 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p>

對話中, 孔子用“無違”二字, 省略了賓語所包涵的全部內容, 結果連面對面談話的樊遲也不能理解, 不得不再問先生省去的內容。對這樣的省略, 胡適先生在《作文不講文法之害》中也質疑道:“‘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的什么?”

王引之在《經義述聞》中論述古文省略時寫道:“古人之文, 有下文因上而省者, 有上文因下而省者?!辈⑴e有兩條《論語》省略的例子:

《論語·為政》篇:“舉直錯諸枉, 則民服;舉枉錯諸直, 則民不服?!迸e直舉枉者, 舉諸直舉諸枉也。因下錯諸枉、錯諸直而省“諸”字?!墩撜Z·衛靈公》篇:“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惫院裾? 躬自厚責也。 (皇疏引蔡謨云:“厚者, 厚其德也?!笔е?。) 因下“薄責於人”而省“責”字。

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也舉有《論語》中“蒙上省略”的例子: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多見 (擇其善者) 而識之。 (《論語·述而》)

楊樹達又注意到了古文行文中“省句”的現象。他在《古書疑義舉例續補》中寫道:“古人文中, 常有省略一句者”, “俞氏書卷二有‘語急例’, 所述皆省一字之例, 不及省句”。楊樹達所舉“省句”的例子是:《禮記·檀弓上》篇云:“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 曾子吊之曰:‘吾聞之也, 朋友喪明, 則哭之?!涌? 子夏亦哭, 曰:‘天乎, 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吾輿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 退而老於西河之上, 使西河子民, 疑女於夫子, 爾罪一也。喪爾親, 使民未有聞焉, 爾罪二也。喪爾子, 喪爾明, 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按:“而曰女何無罪與”, 語殊難解, 故學者多以為疑。不知“而曰”下實當有“女無罪”一句, 文本當云:“而曰女無罪, 女何無罪與?”“女無罪”者, 承子夏“天乎予之無罪也”一語而言也?!芭螣o罪與”, 則曾子詰責之詞。乃曾子以盛怒之故, 急迫不及盡言, 而記者亦據實記載之, 曾子怒不可遏之情, 乃如在目前矣。

根據上述諸賢的理論, 以及朱、邢、錢、李諸家指出這段話與“學習”有關的理解, 可以看出, 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圍繞著“學而時習之”而展開的。不管是從師學習, 還是向朋友學習, 都圍繞著這一中心。因此, 這一段話從《論語》行文省略的情況可補充為:

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 [學而時習之], 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由此, 三個句子均圍繞著一個中心“學而時習之”進行論述。正如楊樹達在《論語疏證》中所述:“時習而說, 學者自修之事也;朋來而樂, 以文會友之事也;不知而不慍, 則為德性堅定之人矣??鬃又源蔚跇O分明也?!?/p>

北大教授湯一介在《我們在面對一個怎樣的孔子》一文中說道:“為什么我們今天特別要研究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因為它是跟我們整個民族性格、民族歷史的發展以及當前中華民族的復興聯系在一起的??鬃尤寮宜枷氲某霭l點和中國其他派別不一樣, 他們了解文化的傳承, 自救地繼承著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它在歷史上曾一直居于中國文化的主流地位, 影響著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因此儒學的復興與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分不開的”, “現在研究孔子的主要材料還是《論語》”。而《論語》首章這段話, 已是在全國乃至在世界上都有著廣泛影響的名言名句。如何正確理解其精神內涵, 從古文“省略”的角度出發, 借用模糊語言學的理論進行討論, 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摘要:《論語·學而》首章第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君子乎”。對這段人人幾乎都熟悉的文字, 古今許多學者的解釋卻在“大同”的基礎上存在著“小異”。我們可以試運用模糊語言學的理論, 從《論語》行文“省略”的語言現象入手, 補足其省略的詞語, 從而比較準確地理解其內涵。

關鍵詞:學而時習之,語法省略,內證

參考文獻

[1]錢穆著.《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三聯書店, 2002.9.

[2]李澤厚著.《論語今讀》[M].北京:生活讀書三聯書店, 2004.3.

[3]朱熹.《四書五經·論語章句集注》[M].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 1988.7.

[4]阮元???《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 1980.10.

[5]《經義述聞》[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5.7.

[6]俞樾、楊樹達著.《古書疑義舉例五種·續補》[M].北京:中華書局, 1983.6.

[7]]楊樹達著、陳寅恪序.《論語疏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2.

讀論語學而有感范文第6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句能做為《論語》開章的第一句,不簡單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進,不要光說不練,要以身行去印證,印證的同時,對同道之人的心態是怎樣的,對道不同的人應持有的心態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動之心去學習,去印證,才能得論語之真道意。

悅:是發自身心的一種愉悅

樂:是與眾同有的一種氛圍

朋:通鳳,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從已萬數,故已為朋黨字。此說假借也,朋本神鳥,以為朋黨字。古時比喻有圣德的人 。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指的發自內心的一種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指的與眾同有的一種氛圍。

這兩句是說的,因為聞道而習道,即而得道的一種成就感,與天人相互感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對于那些不能聞道,不能修道,無道可言的人的一種態度,對這些人表現出來的種種無道的行為,君子不會有任何的氣惱. 譯文:

孔子說:“學到君子為人之道的真諦,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證實踐,能得到發自內心的愉悅! 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鳳來儀之境,感得同道之人從四面八方來與之相應,為有同樣的目標而樂在其中!

對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沒有任何的氣惱,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

一個人孝順長輩,聽命兄長;而犯上做亂這樣的事,是很難發生在這種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長輩的人,而做出擾亂常規之事的人,這種人是沒有的。君子著重于根本的原則,根本的原則確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產生了,孝順長輩,聽命兄長,此二者,即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擅長花言巧語,奉承他人的人,這種人很少有仁義道德的修養。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我每天都會用三條原則來和自己的行為進行較對! 第一,與人共事有沒有不忠的方面? 第二,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的方面?

第三,師長傳給我的道法真理有沒有在生活中印證實踐?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君王做事的態度要謹慎而有信用,節約每一項開支,關愛他人,役使百姓時,應在農閑的季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學人弟子們回到家里,對長輩要孝順,出來在社會上行走要尊重年長于自己的同仁,言行謹慎而守信用,以廣大的愛心去愛護其他人,要親近有仁德的賢人。以上幾條如果能夠做到,還有多余的精力的話,則應該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于公元前507年??鬃铀篮?,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賢賢易色:第一個賢指賢男,第二個賢指賢婦。易色:和悅的態度。

賢夫賢婦持以和悅的態度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侍奉君主,能奉獻出自己的全部身心;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說沒有刻意學習過為人處事之道,我確認為他是一定學習過的。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君子不持重自尊,則失去威信。所學即鄙陋識淺。注重忠義禮信的培養,沒有任何一個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過錯也不要懼怕過錯,要勇于改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慎重的對待自己身后能給后人留下什么影響,看看以前的先輩圣賢給后人留下了些什么。經常這樣的去提醒,比較,效仿,人民的道德修養可以自然篤厚。”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鬃釉鴵芜^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后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墩撜Z》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先生到了一個國家,必定聞聽這個國家的內政,這種權力是先生自己要求得來的,還是國君主動給予先生的呢?” 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禮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如果是夫子要求來的,或者先生要求的方法與別人的方法不一樣吧。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父親在世時,要觀察這個人的志向是否隨順父意;父親去世了以后,觀察這個人的行為是否脫離了原來父親在世時的行為;如果父親去世三年來,并沒有改變于父親在世時的志向,這個人就是個真正的孝子。”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這樣說過的話才能去認真實行;恭敬別人的時候要符合于禮,這樣可以避免隨意亂恭敬而帶來恥辱。(因為言行方面經過以上層層的過慮,而讓自己成為‘言有宗,事有旨’的人。) 因為接觸的都是有修養的人,自己也就成為受人尊敬有修養的人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會追求飲食上的享受,不會追求居住上的安逸,勤快的做事,謹慎地言行,又能虛心向有道的賢者請教指正,這樣的人可謂是好學之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奉承討好別人,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么樣?” 孔子說:“還可以。但不如貧窮而能樂于守道,富足而好守禮的人。”

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玉牙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精益求精’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賜呀,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因為你已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出的意思,” (舉一反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看不透我,擔心我看不透別人。”

=== 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

孔子說:“治理國家的君主以“德”來教化民眾,處治政務,就好像北極星一樣,安處在一定的位置,而其它賢者皆如眾星般的擁護在左右。

提示:與學爾的‘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沒有可以使人入邪道的作品’

注:《詩經》經過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育弟子的教材。思:做容講《說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參考注釋】

齊:比肩、類齊、相類、整治之義。

刑:刑罰、對人生部分或全部的自由權利度進行控制等手段之義。 格者:格除、格斗、杜絕、修正之義。

譯文:

治世之道如果以政法來規范民眾,以刑罰來管束民眾,民眾會因避免刑法加身但不懂禮義廉恥。

治世之道如果以道德來教化民眾,以禮義來約束民眾,民眾會知道哪些事情是為人所不恥的,以此而入正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下學習的志向,

三十歲時成立自己的學術體系,

四十歲時對這個世間的所有現象不再迷惑,

五十歲時知道天命(了解天,地,人的和諧互動)

六十歲時達自然忘我之境(這個我都沒有了,任何語言都不能左右,牽引“我”,所以耳順) 七十歲時達無我之境(“我”都沒有了,就可以隨心所欲,無所不能為,但卻不違背規矩法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鬃拥牡茏?,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孟孫: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 (與駕車的學生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樊遲給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按禮祭祀們。”

(這里沒有發現愚孝的思想,要按禮來侍奉父母)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注釋】

①孟武伯:姓孟孫,名彘,“武”是謚號,孟懿子的兒子。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什么是孝順之道,孔子說:“不要讓做父母的為孩子盡是操心擔優,如果有什么憂心之事那就是人總會不可避免的生病。”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

子游少孔四十五歲,是孔子后期學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與子夏合稱為“游夏”。 譯文:

子游向孔子請教什么是孝順之道,孔子說:“現在社會上的一些所謂孝子,以為只要能供養父母衣食就算是孝了。至于犬馬畜生,也有人圈養著,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去對待父母,那么和飼養犬馬畜生有什么分別呢?

提示:

在為政篇安插孝論,是告訴為政者要以做父母的心境來對待百姓,關心百姓的疾苦,也要以做子女的心境來對待百姓,為百姓著想,尊敬百姓。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另有魏人、衛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衛為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譯文:

子夏向孔子請教什么是孝順之道,孔子說:“能始終對父母保持和順的面色是非常難的。有事情的時候,后輩兒女去幫著做;有美食的時候,請長輩先食用,難道這樣就是孝了嗎?(只做到以上這些,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必須是內心里真正的敬愛父母長輩,侍奉父母時面上顏色和順,這樣才算是孝)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注釋】

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學生 發:發揮

譯文 孔子說:“我與顏回談論一整天,他也不表示自己的意見提出疑問,好像很愚笨的樣子。退下后觀察他私下里的表現,亦可以自由的發揮,顏回并不愚笨。”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了解一個人,要先觀察他的所做所為,其次觀察他做事的原因,再然后觀察他懷著何等樣的居心目的,經過這樣的審察,人還有什么可以掩蓋隱藏的呢?人還有什么是能夠隱藏的呢?

提示:此處所述類同于《金剛經》所講的,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溫習過去曾經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體會,這種人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君子不器。”

提示

這句應該和上句是一個整句。君子應該是成器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常說“太不成器了”。這里的不器就是不要像一個器物那樣的死板,學過的知識再去回顧的時候,會有新發現,會有新的感悟,這樣永遠是處在一個不斷上升的境界里,今天是精美的璉瑚之器,明天就是超出‘璉瑚之器’的其它更優秀的器物。因此時刻都處在一個不斷的自我超越之境,所以君子不器。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君子不器”

譯文:

孔子說:“溫習過去曾經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體會,這種人可以做老師了。君子不應該像器物那樣的死板,應從各種角度都能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養”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譯文:

子貢向孔子請教君子之道??鬃诱f:“先付之于行動,而后再說話。(避免言出不能踐,失君子之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注重大局不注重私情,小人注重私情不注重大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只知道學習而不深入的思考,這樣就會被文字表面的字意所蒙蔽;只知道空想而不學習實踐,就會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彎路,會陷入危險之境。”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譯文 如果一個人不秉持自守中庸之道,而過份的駁斥那些異端,這樣也會危害到自己的操守,如此則偏離了中道。

(就好比一個人舉手打了別人,自己的手也會痛。道理是一樣的。)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譯文:

孔子說:“由啊,現在教給你智慧之道,對于知道的事情,就持知道的態度,對于不知道的事情就持不知道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勿已勿人,這就是智慧之道了。”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子張,即顓孫師(前503-?),字子張,孔門弟子之一。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經孔子教育成為“顯士”。雖學干祿,未嘗從政,以教授終??鬃铀篮?,獨立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是“子張之儒”的創始人。子張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干祿:求祿位;求仕進。

譯文:

子張向孔子學習為官之道??鬃诱f:“多聽聞,不知道的方面先擱起來,知道的也要謹慎的說,這樣就能減少過失;多觀察,有危險的事先放在一邊,其它沒有危險的事也要謹慎的去做,這樣就能減少后悔。說話時減少過失,做事時減少后悔,官祿就在其中了。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注釋:

哀公:姓姬,名蔣,魯國國君。定公的兒子,繼定公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年)。 譯文

國君哀公問孔子:“怎么樣做才能使民眾信服?”孔子回答說:“推舉正直人的地位在邪枉者之上,這樣民眾就會信服;推舉邪枉者的地位在正真人之上,這樣民眾就不會信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提示:

看到季康子向孔子問內政之道,發現孔子此時的回答,是對以上幾條的總結。即論語勸孝善的同時,影射國君也要以孝善的心境來對待國家的子民。這就是為政之道了。 注釋:

季康子(?—前468)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姓季孫,名肥,康為其謚號。魯國大夫,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內政之道:“要想使人民尊敬君主,忠于國家,該怎樣勸導他們呢?”孔子回答說:“君臨天下人民的時候易莊嚴持重,人民自然就會尊敬君主,國家提償孝慈,人民自然對國家忠誠;推舉天下大善之人事,從而能教化那些不行善的人民,這樣就是對人民的勸導了。”

此處對應《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譯文:

某人問孔子說:“先生為什么不從事政治事業呢?”孔子回答說:“書(經)上有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之道實施在政事上。(以孝悌之道對待百姓民眾)這就是為政之道的最高境界。又要怎樣才能算是從事政治事業呢?” 提示:

這一章更加確定“以百姓之心為心。”有人說孔子“求官不成云云”,那實在是不了解孔子,讀不懂《論語》的緣故。即道德經第一章云"徼"之輩?!兜赖陆洝返谝徽拢汗屎銦o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1)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一個人不講信用,即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不知道他怎么在這世上安身處世。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少了重要的部件車子怎么行走呢?”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譯文 子張問:“十代以后的社會可以知道當今的禮法制度嗎?”孔子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廢除的和增設的,現在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了商朝的禮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廢除的和增設的,現在是可以知道。如果現在繼續接著周朝的禮法制度承載下去,即使百代之久,也是可以被世人所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譯文

孔子說“不該你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奉承討好。見到該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去做,這就是沒有勇氣的懦弱。

上一篇:大班詩歌我是誰范文下一篇:大學科協策劃書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