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早期文學論文范文

2023-09-17

早期文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深度學習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它的出現為教育變革提供了轉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度學習的特點表現為文本“讀解構”有深度、知識運用有維度、思維發展有高度、審美教育有溫度。從深度理解能力、深度運用能力、深度思維能力、深度審美能力4個方面來實施深度學習策略,實現深度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信息社會對人才知識體系建構的要求有很大的改變。信息社會存在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知識大爆炸等特點,對人才的創新能力、知識體系建構能力等關鍵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能力正是深度學習所追求的,深度學習的出現為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的不足提供了一條改革思路。小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薄弱,閱讀能力不足,淺層學習特征明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深度學習的加持。本文基于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的內涵、特點的分析,提出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最后的結果指向,從深度理解能力、深度運用能力、深度思維能力、深度審美能力4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

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的基本內涵1.1 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這一概念源自于早期散文閱讀研究。1976 年美國學者在研究大學生進行大量散文閱讀任務時,讓學生用以下兩種方法閱讀文章并進行測驗:(1)直接對文章進行記憶并測試,稱之為淺層學習;(2)讓被實驗者先學習文章進行系統的學習,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并測驗,即深度學習。對比實驗之后分析結果顯示深度學習的這組被試普遍比淺層學習的記憶效果好[1],由此深度學習開始嶄露頭角,被研究者所重視。目前,對深度學習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1)認為深度學習是一種學習方法。例如Marton等人認為深度學習是在氛圍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者通過全身心的主動參與,利用頭腦中已有知識建構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學習方法,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最佳學習結果。結果顯示,學習者在面對同一學習任務時,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即表層處理方式或者深層處理方式),學習結果出現了顯著差異[2]。(2)深度學習是一種學習過程。如郭華教授從學科的本質入手,認為深度學習是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本質,理解學習的過程,具備批判性思維,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2]。還有學者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通過積極認真的學習態度,建構深度理解知識的途徑,運用解決問題的策略,對學習環境以及已有教育資源的掌握進行反思管理[3]。(3)直接認為深度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學習。黎加厚教授在對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的基礎上,試圖理解深度學習的含義,他認為深度學習是指學習者能夠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學習活動,并且新知識能與原有知識發生化學反應,最終學習者能將已有知識遷移到新情景中解決問題的學習[4]。(4)將深度學習定義為獲得某些關鍵能力的路徑。如Beattie V基金會在實施深度學習研究項目的過程中,認為深度學習是要讓學習者掌握必備的“negligence”,主要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是核心學科知識、批判性思維、團隊協作、有效溝通、學會學習、學習毅力、解決問題等6種基本能力[5]。

上述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深度學習的內涵進行了闡釋。但相關文獻中缺乏在具體學科中對深度學習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因此,本文試圖在通過分析深度學習的內涵、特點的基礎上,著重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筆者認為深度學習是在氛圍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者全身心地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學習中來,利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建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全面整合信息,利用高階思維掌握文本內容解決問題并且審美觀得以提升的學習過程。

從上述概念中筆者把深度學習能力歸納為以下4種:(1)理解能力。深度學習強調理解學習者的內部動機,學習者能夠將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進行辯證的聯系,去粗取精,得到自己想獲取的知識。(2)運用能力。深度學習強調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學習方式,學習者要掌握的是知識產生的過程,領會知識的本質,學會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復雜情景中的能力。(3)思維能力。深度學習作為信息時代學習方式變化的指標,本身追尋的是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思考方式。(4)審美能力。也就是審美價值觀的培養,深度學習要求學生積極投入情感,通過團隊合作的過程來思考知識產生后面的情感、價值取向。

1.2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度學習內涵

2005年深度學習引入我國后,已有學者將深度學習與語文具體學科聯系起來,如有學者認為語文中的深度學習是學習者在對文本了解的基礎上,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認知結構中,批判性地理解文本,建構語文學習的全面性[6]。有的直接對小學語文深度學習進行研究,比如李廣認為小學語文深度學習是師生共同學習語文中契合的單元主題,利用自身經驗與學習的內容、情景進行對話,培養語文能力,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7]。還有的學者則進一步將深度學習放置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認為深度學習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習者在對文本進行初步了解的基礎上,面對問題時進行深度思考,多角度地理解建構,全方面地進行閱讀教學活動,建構學生自己的閱讀體系,培養閱讀能力的過程[8]。由此可見,學者們對深度學習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研究大多離不開幾個關鍵句的體現,離不開對閱讀文本本質的理解、新舊知識點的聯系、文本知識體系建構以及在發展思維的基礎上語文能力的培養。

基于此,筆者認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度學習是指以確立高階思維發展為目標,師生圍繞小學語文閱讀中適合的內容,積極投入高效的學習方式,創設建構促進深度學習的真實情境,與語文知識發生聯系,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學習能力培養中,教師緊緊圍繞“四個能力”進行閱讀教學,理解語文閱讀教學中核心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從而建構學習者自己的新舊知識的聯系;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探索文本的本質,學會在現實中實現知識的遷移;創設開放的環境氛圍,促進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初步發展;師生共同感悟語文閱讀教學中優美的語句,體會文本背后情感的誕生過程,培養小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2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的特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根據小學生心理的發展過程,針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審美性、思想性等特點,指導小學生從文本中獲得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文素養的培養是很重要的。語文素養以培養語文能力為核心,語文能力包含語文知識基礎能力、建構能力、寫作運用能力及思維能力等?;谝陨戏治?,筆者結合深度學習的特點,提出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的核心特點。

2.1 文本“讀解構”有深度

師生對語文文本的“讀解構”,就是通過閱讀、理解、建構賦予沒有生命的文字以生機,讓作者的文章得到二次生命。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處于核心地位的,對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的解讀水平直接決定了語文教學的質量。深度解讀文本,對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的培養、學生字詞句篇章的理解、學生價值觀的建構、多元思維的培養都有著難以替代的影響。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就必須要實現對文本的深度解讀。要讓文本有深度,“解讀”是關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比較重視對文章中字詞句的建構、寫作背景及背后情感誕生過程的解析,要求盡量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深度解讀文章。深度學習對于閱讀文本的理解是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深度理解,從對文章的“讀解構”來深度理解文章。學生需要從對文本浮于表面的理解變為挖掘文本背后的寫作手法、寫作緣由及寫作特點;從文本的字面意思深入追尋文本背后蘊含的思想價值觀;從對一篇文章的孤立理解變為立足于整個單元的評價、應用及反思[9]。

2.2 知識運用有維度

在對文本充分理解和建構之后,便開始涉及到知識的運用?!斑\用”在教學中是指教師在沒有明確指出問題該如何解決的前提下,學生在適當的情境中會使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它是“遷移”意思的具體化[10]。維度是要用多角度、多層面的視角去評判事物?!斑\用有維度”是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強調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將所學知識服務于新情境。尤其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發達的前提下,深度學習強調通過全新的理念、手段、方式來理解新知識,并能分析評價這些知識,追求知識的多層次化。于是,知識多角度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11]。因為學生身處的環境不再像以前一樣信息來源單一,教師只需讓學生學會知識應付考試即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學生的信息接收面迅速擴大,他們獲得信息的媒介增多,單純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學生適應社會的需求,他們面對的環境錯綜復雜,活學活用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知識的多角度運用才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2.3 思維發展有高度

經過不斷的實踐,學習者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將會得到同步發展,深度學習的隱性變化或關鍵所在也是思維的發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引導學生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12]。高階思維指高認知水平層次上出現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它在語文教學目標中具體表現為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4個環節,鼓勵學生“存疑”“存異”。這也是深度學習的主旨,通過達到高級認知來解決復雜問題,培養創造能力。在語文學科中,文章都是由字詞句段構成的,語言的作用是將人們的思維表述出來,思維發展才是最為重要的。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需要借助具體的事物來理解字詞;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開始逐漸了解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學會邏輯思辨[13]。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思維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在課上課下不間斷的培養,所以高階思維方式的形成也是日積月累的過程,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帶動學生思維,留時間給學生思考,聽取學生的答案,促使學生思維得到碰撞,散發思考的火花,培養學生高階思維。

2.4 審美教育有溫度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度學習研究關注知識、能力形成背后的價值觀問題,在“課標”中,小學語文的學科素養中有一條是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審美價值觀。何為審美價值觀?審美價值觀是人生價值觀的一部分,指在主客體統一的審美價值關系中審美主體所形成的審美意識觀念[14]。因此,小學審美教育不應再像從前那樣,教師用寥寥數語總結課文背后的情感,這樣的語言表述冰冷且毫無生機,學生不能切身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審美教育的“溫度”就是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知美,切實體會到文本背后所蘊含的“美”,并在學習者的心中留下了“美”的種子,并在適宜的情境中促使其生根發芽,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審美情趣及發現“美”的能力。有“溫度”的美育是學習者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文本背后的美,促使學生健康心靈的發展;有“溫度”的美育也是真正實現語文兩大特點(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重要手段,通過讓學生在正確的審美觀念中獲尋到人文價值,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如在執教《山中訪友》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扮演作者與“山中老友”對話,學生自創一問一答法把課文轉化為詩歌,學生感受課文的音律美,然后教師讓學生模仿作者把改編詩句運用于生活中,編一首小詩。

3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本文在充分理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的內涵、特點的理論基礎上,深入研讀“新課標”中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提出了由師生共同形成的深度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3.1 深度理解能力:理解與建構

1) 透過文章的“讀解構”挖掘文本的深度理解,獲得知識的豐富性和完整性。深度理解是深度學習的衍生品,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理解能力的發展,幫助學生從閱讀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內部邏輯的理解;從文字表面獲取的信息深化到對文本背后的思考、情感等方面的理解,指向的是學生理解的全面性和豐富性[9]。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能力決定了學生能不能發生深度學習這個行為。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提煉重點,帶著一顆充滿質疑、批判的心去理解文本,才能促使深度學習的產生。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不再是單獨的個體,教師也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師生之間共同討論新知識,共同理解新觀念,在遇到困難時,學習者及時尋求教師幫助。教師及時反饋并與之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形成一種積極有趣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切身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才能達到深度理解,獲取知識的豐富性及完整性。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獲得知識的完整性,首先應該打牢基礎,基本的文學素養在點滴之間建立,換言之就是通過文章“讀解構”來建構基本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度學習是圍繞文本中的閱讀篇目進行全方位、多元的“讀解構”。因此,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文章的“讀解構”:(1)借助多種資料閱讀文本,教師的教學參考、學生的小學教材全解、多媒體的運用都能幫助學生多角度閱讀文本。同時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因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度專研文本,主動思考,加深理解,獲得思想啟迪[15];(2)深度理解文本,深化理解語文學科自身知識的豐富性,不斷更新與豐富語文學科知識;(3)建構語文知識之間的聯系,每個單元都是由相同主題的不同文章構成,每篇文章的謀篇布局必然也是有相似之處的,找到文本之間的共通之處,建構語文知識之間的聯系。

如在《白鵝》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基于對全班學生充分的了解來設計學習卡片。首先布置了關于字詞、閱讀的預習檢測卡,要求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查字典找出不認識的字。使用批注式閱讀方法勾畫文章的重點字詞句,重點勾畫出白鵝的“高傲”這個引領全文的詞。其次是調動孩子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分析豐子愷先生的生平,討論他的作品,實現學習者與作者的溝通,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然后以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小組匯報的形式展現學習結果,師生充分討論前三段(重點教會學生學習方式),學生自學后幾段,教師以檢測卡形式檢測學習成果。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指導不斷深化對文章的認識,對豐子愷筆下的“白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學習到了這種描寫動物的方式,同時對第四單元中表達作者對動物真正的喜愛和真誠的贊美一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重構閱讀知識體系,促進知識深度整合。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教師要幫助學生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語文的整個知識體系有其內在邏輯性,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需要在契合的單元中進行整合性的學習[16]。但是在小學語文閱讀中,教師經常會發現學生的知識結構是斷層的:已經學過的知識點無法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結構,找不到單元、課文之間的關聯,建構不起知識之間的聯系。為了能建構知識體系,首先,需要預先激活學生的先期知識,將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遷移到新學習的文章中,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容易和結構化。其次,教師要帶領學生一起深度加工閱讀知識,整合知識,對文章的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系做條理化的梳理。然后是將所學習的知識與學生自己人生經歷聯系起來,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形成難以遺忘的印象。讓學生學習的東西能夠真的幫助他的人生道路,探索更有意義的生命歷程。最后,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需要深度加工,加工的意義核心內容就是同化信息,學生新學習的知識與其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發生了聯系,這樣的閱讀加工方式才是有效的。例如講解完人教版五年級第三單元時,教師帶領大家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回憶本單元的內容,強調本單元以說明性文章為主,畫出思維導圖(見圖1),這樣,本單元的所有內容很清楚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能夠回顧本單元內容,整合知識體系。

3.2 深度運用能力:本質與遷移

1) 探尋文本規律,學會“舉一反三”。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的存在都有典型性和契合性,每篇文章都有要表達的中心,展現了不同的價值取向,且這些價值取向都與當代主流價值觀相符合[17]。也就是說透過文章應該看到后面所蘊含的本質,感知社會主流的價值取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怎樣抓住文章本質呢?

首先是在基于事實的基礎上,對所學的文章進行深度理解。方法如下:(1)要注意培養語感,語文歸根到底就是說和寫能力的培養,“說”就是一個鍛煉語感的過程?!皶x百遍,其義自見”,讀得多了對文本的理解就會更深一層。(2)教師要定期把在閱讀教學中經常出現的知識點或是單元主題梳理清楚,梳理知識點的過程就是教師不斷整合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對經常出現的詞類、短語結構、句子成分、常見修辭格都能很好地運用,遇到相似的文本時,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如教師在教學五年級下第四單元時,開篇會給學生做一個單元導讀課,告知本單元的學習方法(采用關鍵詞/中心句歸納法),讓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相關內容。頭腦中有了清晰的預設,調動已有知識庫,走進單元學習。(3)運用多媒體技術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學習者的視覺沖突會更深刻。然后整合頭腦中的信息,深度挖掘文章的本質。每篇文章都有其重點,當所獲取的知識變成學生生活的因素,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被調動。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這才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追求,從學到會用,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完善。

2) 創設情境,體驗閱讀知識的誕生,學會知識的遷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能夠掌握知識的規律后,會產生成就感,就能輕易掌握知識。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創設合適的情景,一個可以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恰當情境。為了創設情境,首先,教師要提出問題,利用已有的語文資源,將問題融入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開始探尋問題當中自己熟悉的要素。其次,對問題進行分類,運用動態的、批判性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利用自己的主體性、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找出答案。最后,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應密切注視社會的變化和學生的發展。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將生活和語文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閱讀發現與生活的聯系,或者利用多媒體手段將課文中的某些片段以圖片或者影像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內容更立體,學生更容易理解。如《伯牙絕弦》一文的教學,為了讓學生迅速進入情景,教師播放了我國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將學生們從下課歡快的心情中迅速轉入“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的情境中,帶著知己般的情感進入課文的學習。

3.3 深度思考能力:批判與創造

1) 緊扣閱讀文本,激發主動思考的興趣。深度學習的一大特點就是破除學生在課堂上的“非參與”現象,讓學生“有深度”地主動參與進課堂,走進閱讀課堂,通過將閱讀中有趣的、可以展現的情境鑲嵌在課堂中,創設出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對課文中發生的故事產生好奇心,觸發學習者的內在學習動機,去了解文中發生的故事。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是特別強烈的,教育者要給予他們足夠刺激或新鮮的事物,讓兒童產生追求真理的興趣。主動思考的興趣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好好學習。

在《梅花魂》一課中,教師提出:“梅花魂除了代表外祖父對祖國的眷念外,象征著什么?”學生主動思考并進行一系列的討論回答后,第十位學生站起來回答道:“我覺得梅花魂代表了外祖父眷念祖國的心?!边@個答案是師生共同討論的結果,比教師直接講出答案讓學生印象深刻得多。主動思考是學生主動和文本產生聯系的過程,學生通過不斷地閱讀、查閱資料、咨詢老師,反復論證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探尋滿意的答復。學生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得到更全面的發展,擺脫淺層學習中死記硬背、以教師的答案為答案的困境,讓深度學習在閱讀教學中開花結果。

2) 教師創設問題導向的課堂,激發學生創造能力。在學生勇敢的質疑中,迸發出了批判的火花,也為創造能力的培養埋下希望的種子。創造力的培養正是當前我國教育極度缺乏的,深度學習的出現給了創造力存在的土壤。深度學習對語文閱讀來說,是一把可以解決低階問題的利刃,深度學習所要求的高階思維也與新課標中對教學中需要發揮師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要求一致。需要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更好地進行語文閱讀的學習,因為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過程就是創造思維產生的過程[18]。所以,首先,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不隨意打斷學生的思考,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明白自己的意見是可以被采納的,讓學生放心大膽地提出問題。其次,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對自己感興趣或者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質疑,大膽推理,小心求證,對文章中重點的字、詞、句進行分析,嘗試提出問題。教師引領大家發現問題的過程,就是對學生創造性能力最好的培養。接著是分析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創設問題導向的課堂,利用現代發達的教育技術,整合教育資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和教師一起感受分析問題中動腦的過程。最后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多設計一些發散性思維的問題,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多給啟發,破除“標準答案”的陳舊觀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能夠更深層次地整合自己的內部資源,進一步完善知識體系。如學習完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說明文整個單元后,教師讓學生細致地觀察梨或香蕉的外形,找到特點,寫一篇說明文。通過這樣的方式將閱讀與寫作聯系在一起。學生在觀察梨后發現:梨的切面、形狀、味道映射在每個人心里的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學生根據自己實踐結果結合課上所學的說明方法完成了一篇說明文,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

3.4 深度審美能力:合作與感悟

1) 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互助能力、溝通能力。在深度學習中,十分推崇合作學習,因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指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了促進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的養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把文章分為幾個部分,每個小組負責一個部分,每個小組成員又承擔各自不同的任務,為了能更好地完成任務,小組成員之間需要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為了完成自己那部分而主動學習,同時也能感受到團隊的力量,促進合作學習的產生。與此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組員之間需要溝通,有深度的交談也能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能更好的培養。如在講解《白鵝》的過程中,自主學習階段(20分鐘)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討論:“白鵝的高傲體現在那些地方?”學生先自己勾畫書上有關白鵝高傲的句子,然后小組討論自己勾畫了哪些詞句,并告知原因。在討論過程中找出共同勾畫的地方,討論自己單獨勾畫的詞句能不能體現白鵝的高傲,最后總結。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都得到了質的提升。

2) 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感悟美好生活。深度學習強調的是基本素養的培養,希望建構的是核心能力都得到發展的教學課堂。在這些良好品質培養的基礎上,審美教育被提出。審美教育需要一個人整體的素養作為基礎,需要通過直接參與審美活動的實踐來培養,通過課文的講解聯系生活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張詩雅認為深度學習中價值觀的培養是通過價值嵌入和價值評判兩種方式得到的,是將價值觀轉化為具有情境性和實踐性的模式表征,為學生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正面價值化提供全面的框架結構[15]。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良好的性格和三觀形成的關鍵期。語文閱讀教學中尤其重視審美價值觀的形成,通過欣賞課文的語言美、感知課文的內容美、體驗課文的思想美來形成對文本背后情感的解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育者可通過以下幾點培養審美觀:(1)深度分析文本背后蘊含的“美”。教師備課認真,思維活躍,帶領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還原當時的場景,可借助多媒體等信息設備給學生展現畫面,體會作者寫文時的心境感悟。(2)深度設計場景。教師對課文的理解比較深入,可設計場景,幫助學生矯正部分不太清晰的認知,對于難以理解的段落、句子也充分予以解釋說明。(3)選擇合適的單元,進行深度實踐。例如,在講解季羨林先生的《懷念母親》時,可以將作者對母親的愛充分表現出來,還原到生活中,讓學生想想在生活中母親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做一個角色扮演游戲或“角色互換”,讓學生當一個星期的媽媽,感受母親對家庭的奉獻。有了生活中真實的感悟作鋪墊,學生對本文的理解會更上一層樓。(4)要對學生的審美感悟做深度評價,教師引導學生對文中的“美”做出解讀,每個學生因為已有知識體系不同,答案不盡相同。然后,組織大家討論理由,互相評價,對背后的情感進行深層次的反思感悟。

參考文獻

[1]郭元祥.深度學習:本質與理念[J].新教師,2017( 12):11-14.

[2]Marton F,Saljo 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i-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 1):4-11.

[3]溫雪.深度學習研究述評:內涵、教學與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2017( 11):39-54.

[4]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代教學,2005( 5):29-33.

[5]Beattie V,collins B,mclnnes B.et al.Deep and surface learning:a simple or simplistic dichotomy?[J].Accounting Education,1997( 6):1-12.

[6]李錦輝.關于九年級學生語文深度學習的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 12):57-58.

[7]李廣.小學語文深度學習:價值取向、核心特質與實踐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7( 9):60-67.

[8]秦一銘,計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度學習探索[J].現代教育學刊(語文教學研究),2018( 8):96-97.

[9]伍遠岳,伍彪支.基于理解能力表現標準的深度理解教學[J].教育發展研究, 2013( 8):76-80.

[10]B.S.布魯姆,等.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一分冊 認知領域)[M].羅黎輝,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11]何克抗.深度學習:網絡時代學習方式的變革[J].教育研究,2018( 5):110-115.

[12]欒貽愛.促進深度學習的語文教學路徑探析[J].教育探索,2018( 2):41-44.

[13]張明.小學生心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4-118.

[14]梁明.審美困境與大學生審美價值觀建構[J].教育探索,2015( 9):129-132.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6]但媛.建國后小學語文教材主題史研究——以人教版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17]劉冬梅.在問題教學中培養創新思維[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18]Eric J,LeAnn N.深度學習的7中有力策略[M].溫暖,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社,2008.

早期文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父親在家庭早期教育中的參與度影響嬰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F今父親對幼兒早教重視程度雖有所提升,但在參與早教過程中的教育觀念、方法、內容、能力以及環境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其進行家庭早期教育的質量和積極性。在對父親角色的重要性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從父親、家庭和社會角度進行歸因分析,并提出促進父親參與家庭早期教育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家庭早期教育  父親  教育參與

幼兒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時期,所以幼兒時期也是奠定人生健全發展的時期,故需有適當的環境與優良的養育,以促使民族的新生。[1]然而,父親在對幼兒進行教養過程中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嬰幼兒奠定良好的人生健全發展的基礎,甚至阻礙其身心健康發展。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進一步促進發揮父親在家庭早期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家庭早教參與度。

一、父親在幼兒家庭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幼兒的心理、性格以及性別角色的發展上,父親既能給予孩子一定的安全感,形成活潑陽光、勇于面對困難的個性,并學習到父親身上堅韌頑強、理性沉穩等品質,在未來以父親為榜樣或者作為擇偶的標準。在道德培養上,父親的在位更容易減少孩子的反社會行為,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行為習慣。在智力以及社交發展中,父親在與孩子親密互動中更能促進孩子的理性思維發展,提高其智力水平;同時與父親長期相處的嬰幼兒更愿意與同伴玩耍,社交能力更強。

二、父親在幼兒家庭早期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父親持有的教育觀念

如今,仍有許多父親對早期教育的認識存在偏頗。一方面,認為嬰幼兒年紀小,各方面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具備接受教育的能力,無需對其進行早期教育。另一方面,過于夸大早期教育尤其是關鍵期的重要性,時刻關注幼兒的行為及發展動態,甚至達到草木皆兵的狀態,以確保避免錯失嬰幼兒各個方面發展的關鍵期。研究表明,關鍵期并不完全受生物鐘的統治,關鍵期也不只是意味著成熟結束靈活的學習周期。[2]這說明不能照搬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期時間,不同幼兒關鍵期有所差異,也沒有哪一段時間是接受某方面教育的最佳時機。因此需理性對待嬰幼兒的關鍵期,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適時培養,這也避免造成其內心緊張,影響身心正常發展。不過部分父親還認為早期教育就是開發嬰幼兒的智力,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盲目逼迫孩子參加各種興趣班和特長班,以期比其他孩子獲得更早的智力教育指導。這極易造成嬰幼兒在之后的成長中喪失對學習的樂趣,不利于他們的學習和發展。

(二)父親采取的教育方法

父親教育幼兒時多采用效果顯著且耗時短的教育方式,缺乏多種方法相結合??旃澴嗟纳鐣詈腿找婕ち业纳鐣偁?,使得父親在對嬰幼兒的教育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耐心,為迅速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多采用效果明顯且花費時間短的教育方式,忽略需要長期使用且效果不顯著的方法。根據有關學者的調查,家長最常采用的方法依次為表揚獎勵(72.3%)、講道理(68.7%)、榜樣示范(44.6%)、批評懲罰(30.3%)、反復練習法(13.4%),而陶冶法、自然后果法這些具有“不教而教,不學而學”的、在生活中通過潛移默化來教育幼兒的特點的方式則被采用得最少。[3]從學者的調查中看出,可運用的幼兒教育方式如此豐富,但現實中能采取多種方法相結合對幼兒進行早期教育的父親仍占少數。

(三)父親選擇的教育內容

父親輕視對幼兒進行德育培養,采取不科學的家庭道德教育內容。陶行知先生說過,幼兒應具備的健全人格須包含: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務社會國家之本。[4]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使其逐漸建立正確的道德是非觀念,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和意志品質,對以后的學習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一些父親對于嬰幼兒是否實施道德教育依舊持消極的觀念。

一方面,重智輕德是目前家庭早期教育中的普遍現象。受社會應試教育和激烈競爭環境的影響,使得父親往往逼迫幼兒參加各種興趣特長班,即使清楚這容易導致幼兒品德低下,但因為攀比心理作祟,最終對這種情況熟視無睹了。

另一方面,一些家庭采用不科學的家庭德育內容。部分父親在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中要求其采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以牙還牙”,最終使幼兒形成沖動、自私自利的個性,給社會的穩定秩序帶來一定的隱患。

(四)父親具備的教育能力

父親自身缺乏全面科學的早教知識和合理的衡量標準。首先,父親缺乏全面科學的早教知識。具備系統、全面、科學的早期教育知識能靈活應對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做到游刃有余,促進嬰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而據調查顯示,對于是否送孩子去專業早教機構進行教育,選擇從來沒有、偶爾體驗過和較長時間上過課的人數比例分別為46.47%、37.18%和16.35%。[5]這體現出目前家長因缺乏早教知識的儲備量而將孩子送入早教機構進行專門教育的現象較為普遍。

其次,衡量孩子的標準缺乏合理性。家長從嬰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88.14%)、運動能力(71.15%)、事物種類及數量分辨(65.71%)、與同齡嬰幼兒比較(56.73%)及其他維度(10.26%)來評價幼兒的發展水平。[5]可以推測,父親在評價嬰幼兒時只以某一項能力作為衡量和評價孩子發展水平的標準,并未結合多角度去認識孩子的能力,不利于對嬰幼兒進行多方面的培養和發展。

(五)父親所處的教育環境

1.家庭環境中祖父母參與早期教育產生隔代親問題,家庭精神氛圍緊張

在我國,因父母忙于工作而無充裕時間照顧孩子,使得隔代撫養極為普遍。然而,隔代教養對于父親參與家庭的早期教育容易產生一些弊端。

第一,隔代親易造成對孩子的溺愛,忽視以行為習慣為主的早期教育內容。祖父母往往對待孫子女極其親近,出現對孫子女溺愛的現象,忽視在早期教育中培養嬰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這種“重養輕教”“重滿足輕管束”的觀念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未形成符合其身心健康成長規律的行為習慣。不僅不利于提高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也給父親參與孩子的早期教育造成一定的負擔,被迫將時間花在培養良好行為習慣上,而缺乏精力關注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教育觀念存在分歧,家庭精神氛圍緊張。祖父母常在父親批評教育孩子的不當行為時因溺愛孩子而包庇其過錯,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為由維護孩子,甚至反過來批評父親,出現教育立場不同的現象,不利于父親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有時祖父母與父親在共同教育孩子時產生不一致的教育方法,導致孩子難以判斷應遵循誰的要求,使其不當行為得不到及時改正。

2.社會環境中社會輿論及傳統觀念對父親參與早期教育

存在誤解,缺乏系統的知識體系和法律保障

隨著父親對家庭早期教育的逐漸重視,“全職爸爸”角色也能被父親所接受,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中。然而,社會輿論以及提供的早期教育途徑并未對父親參與早期教育提供堅實的社會支持。

其一,傳統的社會觀念以及衡量標準起著阻礙作用。輿論普遍認為以工作能力、事業發展程度來衡量作為優秀父親的標準,而不是以多陪伴孩子、參與孩子教育作為評價標準。正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導致父親參與家庭早期教育的進程發展緩慢。

其二,未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父親在教育嬰幼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超出自身知識領域的問題,而就目前來看,大多數父親試圖通過書籍、互聯網等方式尋找相關的教育知識來解決困惑,然而往往缺乏系統全面的早期教育知識體系以及科學的相關書籍。

其三,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目前社會上針對早期教育的法律政策及規定略顯貧瘠,早期教育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然而,法律的支持卻能為父親參與早期教育提供社會輿論認可,形成堅實的后盾。因此,為父親教育嬰幼兒提供相應的社會法律支持迫在眉睫。

三、促進父親參與幼兒家庭早期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全面提升父親對幼兒的家庭早期教育能力

第一,要建立科學教育觀念,學習各種科學的早期教育知識和技能,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父親要建立科學理性的早期育兒觀念,主動參與到嬰幼兒的成長與發展當中。期間還要合理運用教育方法,學會采用多種教育方法對孩子進行指導與教育。盧梭曾說:“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他適當的完善程度,都有他特有的成熟期?!币虼艘硇詫Υ龐胗變喊l展過程中的關鍵期,根據其自身的個性特點進行相對應的早期教育。同時還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各種科學的早期教育知識及技能,例如可向親朋好友、教師、專家請教,多閱讀高質量的早期教育書籍等等。多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從而為嬰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反思中學習,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第二,應加強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提高幼兒的道德觀念。父親要充分利用其與母親的感性思維截然不同的理性思維,對嬰幼兒進行智力開發,同時發揮自身的威信和榜樣作用,提高孩子的道德是非觀念。

(二)促進家庭成員形成統一的早期教育觀念,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一方面家庭成員保持早期教育觀念的一致性,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父親應多與祖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溝通交流,采取統一的教育觀念,以同一“戰線”共同對嬰幼兒的教養負責。

另一方面要營造和諧良好的家庭氛圍,重視精神環境的創設。父親要利用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來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及調解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并引導各個成員通過彼此溝通交流來理解對方難處。父親要認同嬰幼兒在家中占據一定的地位,認真對待且聽取采納他們的發展需求,滿足其精神需要,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家庭精神氛圍。

(三)提升社會的輿論支持,完善相關教育指導和法律保障

第一,要提供積極的輿論支持。社會要正確看待全職父親,以包容理解的心態對待他們,肯定父親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重視其在早期教育中對嬰幼兒各方面發展起到的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呼吁廣大群眾共同營造積極、理解的輿論氛圍。

第二,給予科學的教育指導支持。例如可以建立各種早期教育機構,降低收費標準,滿足廣大父親的幼兒早教需求,為父親的早教參與提供系統科學的理論指導。也可以在社區、幼兒園開設各種有關家庭早期教育的知識講座和親子活動。亦或是學前教育專家撰寫高質量的家庭早期教育書籍,完善相關的系統理論體系,便于父親選擇更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知識。

第三,完善相關法律,構建早教法律體系。政府相關部門要重視早期教育的作用,加大力度制定并完善有關早期教育的法律法規政策,為父親參與家庭早教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總而言之,只有多方共同參與,齊心協力,才能真正推動父親積極參與嬰幼兒的家庭早期教育,促進嬰幼兒身心全方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陳鶴琴.陳鶴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412.

[2]艾利森·戈波尼克,等.搖籃里的科學家:心智、大腦與兒童學習[M].袁愛玲,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5.

[3]蔡迎旗,謝娜.武漢市0~3歲嬰幼兒家庭教養現狀及改進建議[J].學前教育研究,2017(12):37-48.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8:238.

[5]岳素萍.我國中部地區家庭早期教育現狀及其改善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9(3):85-88.

作者簡介:

梁瑞寶(1999年-),女,廣東陽江人,內蒙古師范大學本科生。

早期文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創新;幼兒;教學理念

幼兒園的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對陌生事物充滿了好奇,生活中喜歡活蹦亂跳。幼兒園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還要適當的加入一些文化知識教育,為以后的小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一、 幼兒園管理創新模式創建

幼兒園要有所發展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自身發展是該發展模式中的核心理論。一所高質量的幼兒園,一方面應該要具備完備的配套設施。如游戲設施,教學設施,飲食設施、啟蒙設施、休息設施以及交通設施等,從外部著手,首先就要把幼兒園的硬件環境提高,給孩子提供一個開放、輕松、安全、快樂的保教環境:另一方面應該要具備高素質的教管隊伍,從管理者到施教者,如提高管理者的保教意識,施教者的文化意識,后勤部的服務意識等。把幼兒園的軟件實力更新,給孩子創造一個平等、活躍、開心、積極的學樂環境,如:定期對保教人員進行培訓,定期召開家長會或家長開放日活動,加強他們自身的素質。更好地促進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量變與質變相統一、內外矛盾相結合的發展觀點。

在教育發展中,我們遵循依法治教的原則是順應政策發展的具體反映。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等不斷的快速發展,幼教事業也異軍突起,國家對幼教事業的政策援助也不斷增加,根據《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的精神,各地方政府都紛紛出臺“學前教育行動計劃”,這對于很多幼兒園來說既是歷史機遇,也是實際挑戰。幼兒園如何打造自身建設使其成為符合國家標準的事業單位是幼兒園的重要課題。順應政策發展的潮流,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關系到幼兒園未來的發展方向。何去與何從、機遇與挑戰,是現今幼兒園面臨的嚴峻形勢。因此,適時合理的運用政策的發展,必須堅持機遇與挑戰相統一的原則。

二、 培養良好的幼兒學習習慣

幼兒時期是成長發育的關鍵期,家長和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成為學生的榜樣,他們有時候會模仿家長或教師的一些行為。因此,作為幼兒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能一味的認為學生年齡小,不會對他們的行為造成什么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需要時刻保持一個良好的行為狀態,重視幼兒生活習慣行為的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需要教師以及家長的共同努力,經過積極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對幼兒的未來成長發育都是至關重要的。幼兒教育必須要重視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游戲和玩樂時培養他們對認知的應用能力,比如教師故意在垃圾桶附近放置一塊廢紙,在學生們玩耍時,引導他們往廢紙的方向看,培養他們愛護環境的意識,這種意識不僅要在腦海里想象,最主要的是付出行動。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良好習慣作為幼兒教育的重點,要求教師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學習中都要嚴格要求自己,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幼兒時期注重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都會讓家長和學校省心、省時、省力,幼兒的發展也會蒸蒸日上。

三、 充分的拓展幼兒教育空間

幼兒階段的學生生性愛玩,幼兒園可以利用他們的這一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比如創建一定的體育活動,既可以幫助學生強身健體,促進健康成長發育,還能通過體育活動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教師充分利用好幼兒園的現有資源,充分發揮組織領導作用,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例如讓幼兒們在沙地的固定石頭上或者花壇的小臺階上練習平衡能力,提升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避免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在實踐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幼兒園中,在教師的積極正確引導下,開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為學生設置一個闖關游戲,合理利用幼兒園中的環境資源,比如第一關“樹林迷宮”,利用幼兒園的綠化環境,引導學生將樹林想象成一個大迷宮,從樹林的一端穿行到樹林的另一端;第二關為“突破重圍”,讓多名學生手拉手創造出一個人墻障礙,學生在人墻的縫隙中來回穿梭。

綜上所述,創新作為人類發展與進步的永恒主題,在新的世紀。在未來的知識化社會,它將有著深遠的意義。創新體現在社會群體中的每個個體中,應該是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F代創新教育的提出是國家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幼兒教育是我國的基礎教育,對人的發展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擔負著巨大的責任,為了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我們必須成為一名創造型的幼兒教育者。

參考文獻:

[1]張秋英.探索我國幼兒教育的新思路[J].中國新通信,2016,18(14)141.

[2]田玉燕.探析我國幼兒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時代教育,2015(20)266.

早期文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兒童文學 兒童教育觀 教育價值

兒童文學是專為少年閱讀的各類文學作品的總稱,其宗旨在啟迪兒童對世界的探索精神,凈化兒童的靈魂。當下兒童文學危機重重,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兒童文學。

1 兒童文學異化的表征

文化受經濟政治的影響與制約,兒童文學受市場經濟、電子媒介、傳統價值觀等多方面影響,主要體現為兒童文學快餐化、功利化、成人化三大表征。

1.1 電子媒介的快餐化帶來了浮躁的兒童文學

自由寬松的網絡環境造就了網絡兒童文學的出現,使傳統的紙質兒童文學受到巨大沖擊。傳統紙質兒童文學出版要經過多重審核,一系列過程都有著嚴格的要求。而網絡兒童文學是在第一時間公布于網絡以接收讀者反饋,并及時修改以滿足大眾口味的新式文學?,F今風靡的網絡文學作品是諸如穿越、武俠、情愛類的小說,夸張的情節描述,荒誕的圖畫視覺,簡單直白的敘事手法,因其追求視覺的感官享受、對現實的反叛和反教育性的特點而深受少年兒童讀者喜愛。

這些良莠不齊的浮躁化、快餐化的作品讓兒童應接不暇,會使身體尚未完全發育、未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兒童深受其害,鈍化兒童的精神世界,誘導兒童把錯誤當正確,不良當美好,損害兒童的身心健康。

1.2 社會功利化加劇了兒童文學的商業化

市面上充斥的各種暢銷熱書,從向作者約稿、出版到宣傳,各渠道最大目的是創造更大化的經濟利益。不少小說的主人公人設大多相似,不用努力的高富帥,無所事事,卻一路受到眾星捧月式的圍繞和關注。而努力向上的“丑小鴨”辛苦一輩子也過不上揮金如土的生活。少年兒童處于物欲橫流的包圍中,很容易羨慕、滋長追求物質生活的心理,精神走向滑坡,內心世界浮躁,粗糲。[1]這樣的內容易誤導兒童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形成不良社會風氣。

此外由于社會功利取向的引導,學校以升學為重。據學者調查,教師群體中能了解并指導兒童文學與非兒童文學閱讀的不到20%。[2]兒童從幼兒園開始便接受“小學化”的教育,學生從小沉浸在書本、成績的重壓下,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被繁重的課業剝奪,更不用說看課外文學作品。

1.3 成人世界的文化走進了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成人化主要表現在文學作品語言的成人化和兒童文學價值觀的成人化。一方面,兒童文學的創作者大致分兩類:成人作家和呈低齡化的少年創作者。當成人作家在寫兒童文學時,無論是表現自我或是描寫世界,都表現的過于成熟老道,沒有兒童應有的單純與好奇,有些作品中兒童和成年人的審美、價值觀出現趨同化。曹文軒曾說過韓寒的三重門就其語言的老練講,不像出自一位年輕人之手。他們的作品語言、內容背景多為成人化的世界,黑暗、色情、暴力是其特點,如在《悲傷逆流成河》中同居、墮胎、黑色交易等本屬于成人文學的復雜,卻過早呈現給青少年讀者。

另一方面,兒童文學的成人化表現在作品傳達出的價值觀成人化。一部分兒童文學中的人物形象是無可挑剔的完美形象,這和兒童時期應有的活潑好動特征完全不符,也使讀者過早趨近成人世界的標準。并且因為電子媒介的普及化,兒童不加控制地接受了成年人的“秘密”,導致兒童全盤接收了成人世界的文化,早戀不足為奇,網戀已成趨勢,暴力成為榜樣,物欲勝過高雅,圓滑當作深刻。少年兒童性格正在形成期,很容易對書中的角色不加選擇地效仿。

2 兒童文學異化的探源

兒童文學的異化表征的背后是經濟、科技等與文學場域的沖突與矛盾,探源兒童文學畸形的病理,需要去除遮蔽,深入其中,發現本質。

2.1 電子媒介普及導致兒童文學快餐化

隨著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網絡兒童文學已逐漸成為當代兒童閱讀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場域。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說:以電視為中心的媒介環境正在導致童年的消失。[3]

以電子媒介為依托的兒童文學不受法律、道德的約束,創作者以大眾享受的心理為主,而不是作品本身的價值、美感以及永恒的精神訴求。其文化符號趨于圖像敘事,直觀簡單遮蔽沉思深刻,浮躁快感沖擊美感寧靜的特質,不僅限制兒童的想象力,也使讀者產生讀圖勝于讀文,讀屏多于讀書的心理。電子媒介消解了兒童文學的深度和厚重感,破壞了童年的讀寫文化,影響了兒童成長自我同一性的不完整。

2.2 市場經濟盛行致使兒童文學功利化

功利主義的盛行導致兒童文學創作者的價值觀發生異化,稿費的吸引力大于藝術的吸引力。創作者力求用荒誕無奇的情節,傳奇庸俗的內容吸引讀者,作品自然無文學性、教育性。

受商品經濟原則的影響,作者、商家把文學作品看做是用貨幣衡量的商品,無論從包裝、銷售渠道、受眾人群都力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滿足當下讀者獵奇、消遣等心理,作品往往具有重復性、同質性,失缺了兒童文學應有的理智與情感。

2.3 群體意識誘使兒童文學成人化

大眾媒體塑造的“兒童化的成人”和“成人化的兒童”的群體意識是兒童文學成人化的一大原因。兒童的思維方式、語態言行受其影響而出現成人化趨勢,敘事內容和故事主題弱化了兒童的情感體驗。社會群體意識誘導兒童以掌握成年人的一套文化為標準,謹慎細密的思維深受成年人的贊賞,這種普泛性認識無一例外地滲透到了當代兒童文學中,作品充斥著社會化的話語、思維,遮蔽了本屬兒童單純、稚趣的一面。

兒童文學成人化的另一原因與創作者有關,成年人筆下的兒童,是由成年人根據自己的經驗、理論構想出的兒童,對兒童的解讀或多或少有所偏頗。兒童文學的創作者不是把兒童臆想成深明大義,知書達理的“偽成人”,就是走極端捏造兒童的口吻,把兒童只當兒童看,兒童成一無所知的“低能兒”,也難怪蔣方舟說 “雖然不少人稱贊我風格老練,大人根本不了解我們小孩的生活,把我們想象得太天真太簡單了,我們的生活,是他們絕對想象不到的”。[4]

3 當代兒童文學教育觀的價值訴求

兒童文學不應是功利化、快餐化、成人化的體現,應該是表現現實生活的“真善美”,回歸兒童本真的天性。

3.1 對兒童文學教育價值的追求——真

兒童文學首先是文學,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兒童文學的語境要與日常社會生活相聯系,否則就變成了毫無意義的不切實際的肥皂泡。朱自強教授曾說“兒童文學作家應是兒童的同案犯,要和兒童共同面對人生和人性的重大問題,一起在困境中成長,不能做高高在上的“教育者”。

曹文軒認為兒童文學中的挫折困難教育可以培養兒童的辯證思維,化壓力、苦難為動力。而規避兒童應體驗的困苦與磨礪,為兒童創造出虛幻的烏托邦,會使兒童心靈缺失,在步入社會后無法面對接踵而至的心理壓力,承受能力大大降低而產生負面影響。其小說主人公多與苦難相連,人物在苦難中成長,在苦難中升華?!恫莘孔印芬灾魅斯I橹骶€,講述了他經歷死亡和病痛的折磨,在親身感受到死亡的威脅和可怕時,原本以自我為中心的桑桑開始發生情感的蛻變,學會理解、關心他人。這樣的例子在《草房子》均有體現:細馬一家因大水而一無所有、杜小康經歷了從富裕到欠債的家庭變故,其筆下的形象在品嘗到人世間的生死、苦難而體驗到彼此陪伴、共度難關的真情,最終實現自我身心成長。

3.2 對兒童文學人文價值的追求——善

曹文軒在《追隨永恒》代跋記中寫到“孩子——這些未長大成人的人,首先一點依舊:他們是能夠被感動的。其次:能感動他們的東西無非也還是那些東西:生死離別、游駐離散、悲憫情懷、厄運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獨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脈脈溫馨和殷殷情愛……感動他們的,應是道義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這一切是永在的。[5]

兒童文學應包含人文情懷,傳達人性的至善至美。感動人的往往是最真摯的情感,《艾地》中的秦大奶奶為救落水孩子險些沒命,最后因為一個南瓜,再沒醒來。她對土地的情,對孩子的愛,讓油麻地的人自發舉行了一個“有史以來沒有的,大概也是油麻地以后歷史上也不可能有的盛大葬禮”,給讀者觸動心靈的震撼,秦奶奶的墓地開滿了奶奶最愛的艾,每天都有人清理看守。這些樸實的文字讓讀者感受到人世間的善和真情,甚至中青年讀者都為之動容。

3.3 對兒童文學審美價值的追求——美

“文學的作用首先是審美作用,只有經歷了審美的過程,只有在審美過程中獲得了內心的悸動和愉悅,這種心理變化才有可能轉化為其他”。[6]兒童文學作品應該滲透這種美感,以培養兒童的審美意識和高雅氣質。

曹文軒筆下的世界是一種詩意的美、浪漫的美、動態的美、意境的美。荷塘、草房、紅瓦、紙月、紅菱、這些唯美的意向都傳達出美的精神。在《草房子》中有很多這樣的描寫:“秋天的白云,溫柔如絮,悠悠遠去,無痛的枯葉,正在秋風里忽閃忽閃地飄落。微風卷著荷葉,幾支尚未綻開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像幾枝碩大的毛筆,黑黑地豎著。”[5]在他的筆下,一草一木皆有感情,一幅幅柔美秀麗的江南水鄉圖在讀者眼前呈現。

兒童健康心態的形成有賴于兒童文學作品中文字語言傳達出的教育價值的熏陶與浸染。通過閱讀兒童文學,讓兒童找到天性的回歸,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關注他人的健康和幸福,學會換位思考,學會承擔,學會同情。在潛移默化中使兒童培養成為一名真誠尊重他人和真理,健康積極向上的人。

參考文獻

[1] 馬力.在大眾傳媒時代堅守文學——評曹文軒的兒童小說世界[J].當代作家評論,2012(4):146-150.

[2] 王倩.傳媒時代兒童文學傳播的三大障礙及破解之策[J].河北學刊,2012(3):88-91.

[3] 侯穎.論兒童文學的教育性[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4] 侯莉敏.兒童生活與兒童教育[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6.

[5] 張悅.當兒童文學出版邂逅成人化[J].中國圖書評論,2010(5):46-50.

[6] 曹云軒.草房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2.

[7] 劉緒源.對一種傳統兒童文學觀的批評[J].兒童文學研究,1988(12).

早期文學論文范文第5篇

(西北有色醫院 陜西 西安 710054)

【關鍵詞】 周圍型肺癌;早期; 影像學診斷

近年來,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且發現時已多為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時機,因而早期診斷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有報道指出,在今后30年,肺癌將成為我國居民疾病類別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我們日常工作常需解決的主要問題,而影像學檢查在周圍型肺癌診斷中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對其影像學特點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確診的31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齡35歲~74歲,平均年齡47歲。臨床大多無癥狀,體檢發現28例,12例以胸部不適、咳嗽、胸痛、偶有血痰或發熱就診。其中26例為周圍型小肺癌,5例肺結核。病灶直徑1 cm 6例,1 cm~2 cm 8例,2 cm~3 cm 17例;病變部位右肺25例,其中上葉前段8例,尖后段6例,中葉3例,下葉背段3例,下葉基底段5例;左肺6例,其中上葉4例,下葉背段1例,下葉前基底段1例。病理診斷:腺癌17例,鱗癌8例,未分化癌3例,混合型3例。26例因咳嗽痰中帶血絲等癥狀臨床就診,5例為體檢時發現。31例全部胸部正側位片及部分病灶斷層,31例胸部CT掃描層厚10 mm,病變部位為3 mm薄層掃描。

1.2影像學特點

本組均行X線胸片、普通CT和(或)螺旋CT檢查,均見肺周圍孤立塊狀影。塊狀影直徑<2 cm 2例,2 cm~6 cm20例,>6 cm 9例;伴液化空洞9例,有明顯分葉8例。點狀及結節狀鈣化16例,其中單發14例,多發4例,大多位于瘤體外周部,鈣化灶CT值較高(260 Hu~700 Hu),并在X線胸片上可顯示鈣化;斑點狀鈣化11例,鈣化部分比點狀或結節狀鈣化大,CT值相對較低(100 Hu~150 Hu),鈣化灶多位于瘤體內部,大部分X線胸片不能顯現。

2、結果

2.1X線胸片表現呈密度較高、輪廓模糊的結節狀或球形病灶者26例、呈肺炎樣小片狀浸潤者5例。

2.2CT、螺旋CT表現以分葉征、細短毛刺與鋸齒征、空泡征/細支氣管充氣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為診斷肺癌的有價值的基本征象進行觀察分析。同時具有上述4 種征象者17例,具有3種以上征象者25例。有23例顯示分葉征;18例顯示細短毛刺和鋸齒征;26例有血管集束征;22例顯示空泡征/細支氣管充氣征;20例顯示胸膜凹陷征。

2.3CT動態增強掃描31例中有6例作此掃描,以CT增強值在20 Hu~60 Hu之間作為診斷肺癌的一個指標[5]。6例中有4例CT 增強值在此范圍,<20 Hu 1例,>60 Hu 1例。

3、討論

孤立性肺結節(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4 cm良、惡性病變的診斷歷來是影像學的難題之一,而周圍型支氣管肺癌(peripherallung cancer, PLC)的定性診斷仍是影像診斷的研究熱點。目前對SPN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形態、內部結構、密度特征及CT 增強值的變化及血管分布改變等方面。Swensen,Yamashita等研究認為SPN的CT增強值在20 Hu~60 Hu之間時可以作為惡性腫瘤的一個指標,CT增強值≤15 Hu,可強烈提示為良性結節。影像學檢查是診斷肺癌的主要手段,胸部X線檢查的敏感性大約是直徑1 cm以上的結節性病變,對肺癌診斷存在漏診率高的問題,但每年1次的胸部X線檢查使1期肺癌的檢出率增加26%~32%[1]。而且CR、DR等數字影像技術也已經開始用于肺癌的檢出和初步評價,其圖像質量越來越好,并可消除胸廓骨骼的影響,調節灰階,進行放大等后處理,有助于降低肺部小病變的漏診率。

3.1胸部平片及體層攝影在胸部疾病影像診斷中胸片是基本檢查方法,SPN往往在常規胸部X線平片檢查時發現。普通X線檢查可以對病變準確定位,但因其分辨率差,無法觀察細微結構,對肺尖、心、肋膈角等較隱蔽部位的小SPN有時難以發現,更無從觀察其密度和結構。因此,定性診斷有一定限度。體層攝影是胸片重要的補充檢查方法,可觀察肺內球形或腫塊陰影的邊緣和內部結構,觀察氣管是否通暢,結節與氣管的關系,確定病變區有無空洞等。其表現為:癌腫為球形和不規則形。不規則形為腫瘤各部分生長速度不一或結節內部纖維化、機化所致。早期直徑≤2 cm時,結節呈輪廓模糊的球形或小片狀陰影;腫塊邊緣多有分葉或臍樣切跡,也可呈邊緣平滑的陰影;腫塊邊緣模糊或有毛刺,也可光整。常規X線胸片不易顯示細小毛刺;腫塊的密度多數比較均勻,部分瘤體壞死引流形成偏心、厚壁空洞,鱗癌常見,病灶內可見小低密度或透光區,稱小泡征,多見肺泡癌和腺癌,極少見腫瘤內鈣化;鄰近胸膜受侵,局部胸膜增厚、凹陷,即胸膜尾征、“兔耳征”、胸膜凹陷征等。氣道體層攝片僅能顯示肺段支氣管,無法顯示段以下支氣管與腫瘤的界面關系。

3.2CT、HRCT(包括增強)檢查及表現目前多采用CT檢查。該法簡便,密度分辨率0.5%較普通X線的2%高,且CT掃描可以顯示胸片不能顯示的小病變及結節內部的細小結構。HRCT對細小病變的顯示較普通CT更為清楚,對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有價值。螺旋CT掃描時,檢查床連續勻速運動前移,可獲得胸部連續圖像,發現肺內小結節優于普通CT,由于掃描時間短,增強效果好,又可減少50%對比劑量,CT檢查價格較低廉,易被患者接受。CT除能更清晰顯示腫塊在胸部平片及體層攝影片的表現外,還能較好顯示肺內血管紋理朝向腫瘤彎曲或聚攏之征。腫瘤一般為單支血管供血,有時因反應性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將附近血管牽拉靠向病變形成血管糾集征。CT增強及HRCT表現:Yamashita等[2]認為,病變強化主要與對比劑進入病變血管外間隙以及病變的血管數量增加等因素有關,血管越豐富,強化越明顯。其增強的形態特點:不強化:主要見于良性;均勻強化:多見于腺癌,偶見于結核瘤;不均勻強化:病灶內見點條或片狀不強化或強化顯著區,良惡性結節均可有此改變;周圍強化:由于病灶中心液化、壞死或干酪形成,中心不強化,周邊強化??蔀轺[癌或結核病變;包膜樣強化:多見于結核瘤。炎性假瘤可均勻強化、不均勻強化和周圍強化,且強化的周邊部分比惡性結節更不規則。即炎性假瘤的強化形態沒有明確特征可尋。而增強值的變化特點:Swensen等對550例SPN進行了增強前后CT值變化的研究,結論是增強后CT值增加≤15 Hu時,強烈提示良性結節。Yamashita等[2]報告結果是所有肺癌增強值均>25 Hu。增強值>25 Hu的結節高度懷疑為肺癌。也有報告惡性結節增強值>42 Hu,炎癥良性結節增強值<44 Hu,即SPN 的增強值在20 Hu~60 Hu之間時,可以作為惡性腫瘤的一個指標[3]。>60 Hu時,炎癥性結節的可能性大。

3.3鑒別診斷本病可與多種病變鑒別:結核球,病變好發于兩肺上葉尖后段及下葉背段,密度較高且常鈣化,包膜下環形鈣化、空洞及衛星灶等可與本病鑒別。球形肺炎:病灶邊緣模糊,好發于肺野外圍,形態呈楔形或長方形且邊緣較寬,無強化或強化較輕。纖維瘤:病灶密度高,界線清,無分葉、無空洞、無毛刺,可與肺癌鑒別。另外,轉移瘤因有原發病史及多個病灶更容易鑒別。當然,在診斷過程中,還應密切結合臨床及重要的實驗室檢查等綜合考慮后做出最后診斷。我們認為<1.5 cm 的病灶增大緩慢,惡性征象少,本組有2例觀察1 a才增大0.2 cm,另1例經抗結核治療2 a 無明顯變化。當直徑>1.5 cm 時病變增大較迅速,一般1個月~3個月會有大的變化,惡性征象也逐漸增多,甚至發生轉移,尤其小細胞癌早期即可轉移??傊M行性增大,不論抗炎抗結核都不會縮小是腫瘤的特征。惡性征象明確后不能因鈣化或空洞的存在而動搖診斷,在動態觀察中,鈣化與空洞隨時間變化,其大小、位置、形態也會發生變化,本組有5例病灶內鈣化表現為斑點狀、偏心性,隨時間變化改變位置,有3例小空洞表現為偏心性,隨時間變化呈圓形、新月形或裂隙狀,也可擴大或縮小。應用薄層CT對顯示病灶不光滑,淺分葉甚至毛刺及結節內鈣化、空泡征及空洞較常規CT 為佳[4,5],尤其<1.5 cm的結節,診斷價值較大。本組5例采取2 mm~5 mm的薄層掃描其中4例能顯示出惡性征象。應用增強CT:CT值增強量15 Hu~60 Hu多為惡性病變,<15 Hu 多為良性,>60 Hu 多為炎癥[6,7],本組4例增強CT掃描完全相符,所以在鑒別診斷中多利用CT 增強掃描,會有較大幫助。

參考文獻

[1] Soda H,Tomita H,Kohno S,et al.Limitation of annual screen2ing radiolography for t he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J].A ret ro2spective study,Cancer,1993,72:2 3412 346.

[2] Yamashita K,Mat sunobe S,Tsuda T,et al.Solitary pulmona2ry nodual:preliminary study of evaluation wit h incre mentaldynamic CT[J].Radiology,1995,194(2):399405.

[3] 陳為軍,陳書林,張輝等.周圍型小肺癌CT診斷附36例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18(8):673674.

[4] 秦乃姍,將學祥,唐光健.動態增強CT掃描鑒別診斷小肺癌得意義[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18(4):265267.

[5] 孫紅,白友賢,蔡祖龍等.X線胸片與CT診斷1 cm左右周圍型小肺癌[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1998,6(1):10212.

[6] 鄧克學,曹東興,李世青等.增強后薄層動態CT對孤立性肺結節病變的評價(附45例病例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9,15(3):144146.

[7] 秦乃姍,蔣學祥,唐光健等.動態增強CT 掃描鑒別診斷小肺癌的意義[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18

作者簡介:張國棟,男.出生年月:1967年10月.職務:西北有色醫院黨委書記;職稱:主治醫師(1997年晉升);畢業院校:河北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專業

早期文學論文范文第6篇

2017年以來,接連曝光的托育機構和幼兒園虐童案件,一次又一次把學前教育推到公共視域的風口。其中,北京紅黃藍幼兒園、上海攜程親子園等大城市虐童事件引起公眾廣泛譴責。

學前教育(包括兒童早期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此前中共十九大報告和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不約而同地強調要著力辦好學前教育和解決好兒童早期教育服務問題,足見黨和政府對百姓身邊事的關懷和重視。

中國應該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學前教育體系?《中國經濟報告》圍繞此話題,邀請教育界、法學界專家進行探討,并提出更具科學性和前瞻性的建議,以期推動這一關系民生與社會導向的重要領域能夠良性發展。

托育服務面臨四大困境

中國經濟報告:2017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幼兒園里出現虐童事件,一時引起輿論嘩然。大城市如此,其他城市和農村孩子們的學前教育質量就更令人憂心。這暴露出當前中國兒童早期教育領域存在哪些問題?

楊菊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對家庭福祉的關注讓位于經濟發展,托兒所體系已經難覓其蹤,社會托育服務供給嚴重缺位。當前3歲以下幼兒托育服務主要面臨四大困境。

一是全面崩潰。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福利性的社會托兒所服務體系全面崩潰。1991年至2000年間,孩子在公立托育機構入托比例持續下降;2004年至2011年,幾乎沒有孩子在公立機構入托了。很重要的原因是,除極少數由政府舉辦、服務于高層次少部分人的托育機構之外,公立托育機構基本消失了。

二是總量不足。在社會托育服務體系全面崩潰的背景下,其總量供給遠遠不足。國家衛計委2016年對十個城市的調查和2017年對四個城市的調查均發現,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女性對社會托育服務有需求。而實際上,有多少孩子在托育機構里呢?可能全部加起來也就占適齡幼兒的4%左右,其中0-1歲的僅占1.8%,1-2歲的僅占1.5%,2-3歲的僅占7%??梢韵胍?,供需之間有多大缺口。

三是結構失衡。中國現有的托育服務供給,在結構上是嚴重失衡的。市面上大部分提供3歲以下學前教育的機構只教不保,不僅不能滿足家庭或者女性的需求,反而有可能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和時間成本。

四是質量無保。把孩子,特別是3歲以下的孩子送進托育機構后,家長能不能放心?孩子過得開不開心?社會整體能不能放心?這都要畫問號。

3歲以下幼兒的社會托育服務,總結起來就是“三有三無”:有需無供、有教無保、有心無門。“有需無供”是指中國托育服務總體缺乏目標、缺乏方向、缺乏管理、缺乏資源;“有教無保”是指前面所言的早教盛行、只教不保;“有心無門”是說有些人有很好的意愿、有這種能力給孩子提供很好的服務、照顧和教育,但是因為托育機構建立和服務的標準缺失或是門檻太高,社會辦托育服務的積極性受到極大遏制,很多以“黑園”“黑托”的身份存在。

童小軍:北京、南京和上海早教機構虐童事件,大多到最后都會聚焦于探討早教領域存在的問題。說得最多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合格的人員來源,早教機構常常招聘沒有教師資格證或者教育經驗不足的人員做老師,因此,帶來兒童被虐的風險或者導致虐童事故發生。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根本原因,因為此類事件中的虐童者并非都是沒有教師資格的工作人員。在我看來,這些事件反映出來的問題,本質上不是早教的問題,而是兒童保護方面的問題:早教機構工作人員沒有保護兒童的行為底線,家長缺乏兒童保護方面的防范意識和行為能力,行政管理系統缺乏兒童保護方面的監管機制。

所謂兒童保護,也被稱為未成年人保護,是指保護0-17周歲兒童免遭虐待(肢體虐待、精神/情感虐待和性虐待/性侵)、忽視(生活照料忽視、情感忽視、醫療忽視、教育忽視、兒童遺棄)、剝削(童工、性剝削)和暴力(信息暴力、文化暴力和環境暴力)等人為傷害,因為這些人為的傷害會損害兒童的身心健康,并且這種損害是不可逆的,帶給兒童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將伴隨其整個生命過程。

然而,要預防或者杜絕這樣的傷害兒童的行為,是非常難的。原因之一就是傷害兒童行為常常具有隱蔽性,或難以察覺。比如兒童遭遇性侵,施害人多為熟人且多數受害兒童的年齡都在12歲以下,年齡越小,心智越不成熟,往往不具備判斷受害行為的能力;再如情感虐待,在受害兒童身上不會留下任何看得見的痕跡,直到其因為心理問題表現出行為異常;還有對兒童的忽視,同樣難以讓人察覺。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受害兒童的自我保護能力弱。因為心智不成熟,受害兒童缺乏辨別侵害行為的認知能力,沒有求助行為。更因為施害的成人對兒童心智不成熟狀態的利用,兒童很容易被誘騙、威脅,不會或者不敢說出事實。早教機構里的孩子都處于人生剛剛開啟的階段,完全沒有自護能力,若只能等到傷害已經致使孩子的身心不正常了,才被發現,就會為時晚矣。

張效羽:幼兒園虐童事件頻發的主要背景是,由于長期以來中國學前教育事業欠賬較多、發展思路存在問題,從而導致諸如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幼兒園學前教育供不應求、供需緊張。

肖廣蘭:幼兒園虐童事件頻發,引起家長們的憤怒與恐懼,也讓社會大眾十分痛心、憂心。專家與大眾就監管制度、人員篩選準入、政府投入等問題有很多有益的思考與呼吁。我想從文化與心理角度做一點分析,談一些看法。

學齡前的孩子,其心理和認知的發展并沒有成熟到可以理解秩序的意義并自覺遵守,他們更多地按照本能需要、興趣和沖動行事。讓一屋子小朋友都乖乖排排坐,配合老師上課、做活動或者中午統一睡覺,可能是相當困難的。這時,各種無序與混亂其實是更正常的。但我們的文化中,特別強調孩子要聽話,有規矩、有秩序。如果看護者初步的管束無效,就會引發更大的挫敗感和焦慮,并逐漸演化到氣憤與暴怒,這時他們就會做出攻擊性與虐待性的行為。那種時候,我想大多數虐待孩子的看護人是因為沒有辦法,才會出此下策,做出無德的行為。

我這樣分析,并非要為施虐者推責、減罪。他們的行為肯定是犯罪,也應該被譴責、制止和嚴懲。但因為工作的緣故,我所看到的更觸目驚心的現象,或者也許沒有扎針這么極端,卻更無處不在的虐待兒童身心的行為,是發生在家庭當中,發生在很多很愛孩子的家長身上。當家長為了作業而對孩子大打出手時,其內心經歷的無能感、挫敗感,并因此惱羞成怒的過程,其實很可能與大多數虐童的看護人是非常類似的。

虐童案件使“隱性”的社會病態顯性化

中國經濟報告: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虐童事件頻繁發生?

童小軍:我認為,許多成人缺乏保護兒童意識是目前中國早教機構虐童事件頻發的最根本原因。成人缺乏兒童保護意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了解傷害兒童現象的特點;二是對兒童傷害界定的高標準;三是沒有零容忍的態度。

每當像北京紅黃藍幼兒園、南京愛德美幼兒園和上海攜程親子園里面發生的這種事件被媒體曝光時,公眾尤其是孩子們的父母對此會表現出異常震驚和憤怒的情緒。因為,在父母的心里,在公眾的思想上,幼兒園這樣的地方是給予孩子們快樂和教育的地方,那里的老師都應該像天使一樣,愛護孩子,守護孩子,怎么可能虐待孩子呢?實際上,兒童受虐待現象發生的場所往往是孩子們生活和學習的場所,施害人往往是有機會接觸到孩子的成年人,比如父母和老師,這往往超出了人們對老師或者父母的常規認知。換句話說,像虐待兒童這樣的事件一般都具有“違背常倫”的特點,因此也形成了“隱性”的特點。這是一種社會疾病,需要預防和治療。

預防虐待兒童現象出現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公眾界定傷害兒童行為的低標準。之所以將此列為首要任務,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有類似“不打不成才”的兒童教育“傳統”。很多家長都認為“打孩子”是一種有效的管教方法,“罵孩子”就更常見了,人們并不認為在管教孩子時對孩子的“打罵”實際上是對孩子的傷害。人們認為的兒童傷害往往是非父母的“別人”做的,并且往往是造成了后果的傷害行為。這種“高標準”往往就給傷害兒童行為的存在營造了環境,提供了基礎。

預防虐待兒童現象出現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公眾對此種行為的零容忍態度。低標準基礎上的零容忍,即不給任何傷害兒童的行為留任何空間!因為任何空間,哪怕是小小的空間,都意味著置兒童于受到傷害的風險之中。在家庭習慣了父母“打罵”的孩子,不會對父母的打罵向父母以外的人求助;孩子們在幼兒園、學?;蛘咂渌麍龊?,若也遭遇到大人的打罵時,便一定不會覺得這是不正常的,更不會向家長求助。這就給了傷害兒童行為存在的空間,這種行為就會延續,就會變本加厲,直到超出孩子的承受力,表現出不正常的情緒和行為。

當然,親子互動中是有相當復雜的動因的,不是一兩個原因可以完全解釋這些行為。但我發現,很多成人不太能理解和接受孩子成長中無序、混亂和無法掌控的一面,總是過于強調孩子的乖巧和聽話,一直幻想孩子可以按照成人期望的方式成長。當孩子的行為出現所謂的“偏差”時,成人不會先沉下心來,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孩子這樣是正常的嗎?他內在外在發生了什么,讓他會這樣?而是在挫敗感和焦慮感的驅使下,著急找對策,著急去糾正。結果,除了威逼利誘,也想不出什么好法子。當這些都無效時,便會采取更暴力的辦法。

政府角色:需“四破四立”

中國經濟報告:如何從制度上有效降低兒童在學前教育機構被虐待的風險?

楊菊華:我認為,應該加強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體系的建設及其服務提供。托育服務體系重建之路很艱難,需要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服務體系和模式,其中,做好頂層設計、明確政府職責定位至關重要。政府的角色定位需“四破四立”:在理念層面破無目標,在組織制度層面破無規章管理制度,在實操層面破無資源(包括人財物),在輿論層面破無信任。通過“四破四立”,形成一種供需平衡的理想狀況。

具體而言,破無目標,需要廓清主體定位,明確總體發展規劃。

首先,需要有一個政府的職能部門或者職能部門中的一個分支機構來管理托育服務。眼下,幼兒園是由教育部門在管,但3歲以下幼兒的托育機構沒有人管。同時,應該把3歲以下幼兒托育服務事業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制定實施促進托育服務發展的專項規劃。在體系發展初期,可以以之作為社會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的重點項目,比如作為“十三五”或者“十四五”重大發展項目;一旦整個體系成熟以后,可以作為常規化的項目來進行管理。那么,政府具體的角色是什么?在0-3歲幼兒托育服務體系中,政府既是運動員,也是教練員,還是裁判員。作為運動員,政府應該承辦一部分公立托育服務機構,起到引領、示范作用;同時,政府也要做好教練員、裁判員,引導多樣化的托育服務機構協同發展。

破無規章,需健全規章管理制度。

首先,托育服務要讓人進來,門檻可以適當放松。守住安全底線以后,硬件方面的要求是可以靈活的。其次是制定管理辦法。目前,托兒所是參照幼兒園管理辦法實施管理,但幼兒園的孩子和托兒所的孩子是不同的,需要有一個專門針對托兒所的管理辦法。除此以外,工作規程也需要考慮,還應有內部保育教育指南。

破無資源,要做好人財物的制度設計與規劃。

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培養人才,政府在托育專業正規教育方面,在托育學科建設方面,需要有發展;還要有社會機構的培訓,有志愿者的參與,特別包括家長的參與。家長的參與對于保障幼兒園和托兒所的管理質量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要留住人才,要給從業者以資格和待遇。同時,要加強園所規劃,在老舊城區以改造為主,在新城區加強建設。

破無信任,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托育服務氛圍。特別是最近多起虐童事件發生以后,怎樣讓社會托育機構得到家長的信任,非常重要。這些惡性事件本身確實值得譴責,對肇事者也需要嚴懲,但不能因為這些事件而否定整個社會托育發展的大方向。在整個社會發生大變遷的情況下,想再完全回到由單位辦托兒所的時代,已經做不到。那時能做到,是因為單位就在家旁邊;現在,上班族通常住得離單位非常遠,不可能每天把孩子帶到單位去。因此,便捷、就近、以社區為基礎的社會托育服務,應該是主要的發展方向。政府應該更多起到引領、示范作用。如何通過媒體的正面宣傳、通過監管來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托育服務氛圍,是政府應該努力的。

當然,實現托育服務有效供給,還需目標明確、總量適度、結構合理、保障服務。供給托育服務,一定要有明確的需求目標、有適度的總量。我特別反對一哄而上,建大量的托兒所。再就是要有合理的結構。主體應該多樣化,不完全是公辦的,也可以公助民辦。

我認為,在這個領域,政府是主導,市場是主體,社會可以起補充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基礎,最終應該形成以居民社區為依托的托育服務體系。

童小軍:要有效降低乃至杜絕兒童在學前教育機構被虐待的風險,除了上面提到的培養全民對傷害兒童行為的低標準界定和零容忍態度,還需要建立一個兒童保護體系。針對學前教育機構,這個保護體系應該包含以下要素。

一是針對源頭,升級早教人力資源培養和管理制度。首先是更新師資培養課程,增加與兒童保護相關內容。從職業培養的角度,將掌握兒童保護的知識和技能作為早教師資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源頭改變早教領域的人力資源環境,為杜絕虐待兒童行為奠定基礎。其次是更新早教師資認證過程,增加兒童保護內容,讓每一名早教人員具有“紅線”意識和保護兒童的職業素養,為早教領域人力資源環境的改善提供第二重保障。

二是針對服務過程,改革早教機構的運營管理制度。首先是在早教機構認證程序中,增加對雇主無兒童保護犯罪記錄的核查環節;其次是在早教機構的運營過程中,增加對雇主聘用人員的程序要求,即雇主必須對潛在的應聘人員進行有無兒童保護犯罪記錄的背景調查;再次,規定雇主必須在機構內兒童活動場所安裝監控設備,并定期檢查保養,保障其運轉正常。

上述要求或者建議必須采用法規形式,成為早教機構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同時,國家應在更廣泛的范圍內,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提高對兒童保護領域犯罪人員的量刑標準,對潛在的此類犯罪人員起到震懾作用;同時,依法建立此類犯罪人員信息庫,在早教機構和其他青少年及兒童服務機構招聘人員時為其提供咨詢服務。

張效羽:解決幼兒園學前教育供不應求的問題,需要三管齊下:第一要務是從供給上想辦法;其次是加強監管、懲治虐童行為;再次是利用技術手段,通過視頻監控來防患于未然。

具體來講,第一,現在很多幼兒園的收費不少,但依然出現虐童事件,主要是因為家長的選擇余地很少,或者沒有選擇。中國設立幼兒園的標準,長期以來是按照公立幼兒園的標準來設計,標準和門檻都很高。但是,應當看到,大城市的土地空間等各方面都很緊缺,很難按照這個標準來審批通過和修建大量的幼兒園。公立幼兒園嚴重不足,而私立幼兒園門檻又很高,導致能夠通過審批的幼兒園相對較少,公立、私立都供不應求。在這種情況下,保障幼兒園的服務質量就很困難。因此,虐童事件只是幼兒園這個行業服務質量、管理質量不高,不能滿足群眾需要的集中表現而已。

今后,有必要降低準入門檻,鼓勵社會因地制宜設立幼兒園。應降低一些不必要的準入條件,簡化審批程序。其實,只要滿足基本的消防、衛生條件,看護人員具備相關資質,就可以開辦幼兒園。只有市場供給上去了,家長選擇的余地大了,在競爭性的環境中,幼兒園的服務質量才能真正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供求關系是決定商品服務質量的第一要素。

第二,監管幼兒園缺乏必要的手段和經驗。如前所述,大量的兒童在私立幼兒園,甚至是在沒有證照的學前教育輔導班、培訓機構等,因為教育監管部門力不從心,這個領域的政府監管幾乎是空白。當然,中國刑法有虐待被監護人的罪名,但是幼兒園也不能靠公安機關在刑事案件曝出來之后用刑事偵查手段來監管,刑事監管實際上是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

第三,要加強相關技術保障,譬如視頻監控。

肖廣蘭:保護孩子的身心安全,要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尤其是每一個家長都可以做很多事情。首先,我們要反思我們每天掛在嘴邊的那句“孩子乖,要聽話”。正常的孩子一定會有不乖不聽話的時候,我們每一個家長,以及我們整體的文化氛圍,都需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容納孩子成長中不時會出現的無序和混亂,孩子的人生才能在一個更大的尺度上保持正常和規律性。其次,我們在評估和選擇幼兒園時,可能更需要關注的,是老師是否也有這樣的認識,是否能夠容納孩子的不乖,容忍一定的混亂,而不是把孩子管得服服帖帖。如果家長和社會在觀念上有所轉變,那么教育場所和家庭里面的憤怒和焦慮情緒就可能會減少一些,從而,成人對孩子施虐的行為也有可能減少。

在制度層面,希望國家可以加大在學前教育上的投入,并把學前教育也納入義務教育框架。這樣,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更好地防止虐童事件的發生:一是加大投入,幫助幼兒園增加師生比,減少教師的管理壓力;二是加強監管,提高人員準入標準,吸引和篩選更有能力和愛心的看護人員;三是加強對從業者的培訓和教育,也包括對家長和整個公眾的教育宣傳,讓大家都能更多理解孩子心理成長的特點和需要,給孩子們更多自由成長的空間,而不是一定要按照成人的要求和希望去成長。

“好教育”意味著“安全的教育”

中國經濟報告: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其中,把辦好學前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強調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如何推動這個目標的實現?

童小軍:“辦好教育”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論證。從兒童保護的視角,“好教育”就意味著是安全的教育。這里的安全不僅指身體安全,要避免因火災、地震或者交通等事故帶來傷害,更指心理安全。

對所有的早教機構、幼兒園、中小學?;蛘咂渌d趣班、偏差行為矯正機構等而言,未成年人在這些機構中要擁有心理安全,就意味著這些機構是沒有任何暴力的機構——沒有老師針對學生的暴力,也沒有學生之間的暴力,更沒有學生針對老師的暴力。要做到這一點,學校在良好的知識傳授體系之外,還應該有預防暴力和應對暴力的制度性安排。這個制度包含預防機制和應對機制。

預防機制中應該包含定期對學校師生進行兒童保護理念、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包括對校園內外常見的傷害兒童/未成年人的實際案例的講解和宣傳,讓人們了解各種傷害兒童的行為及其后果,幫助師生形成自我約束、不主動傷害他人的行為習慣,同時也學會自我保護的實用方法。

應對機制包含校園匿名報告制度和報告回應制度。之所以匿名,是因為兒童/未成年人受傷害案件一般具有成年人誘騙或者控制被害兒童/未成年人的特點,而校園同伴之間的欺凌現象也存在受害人被施害人恐嚇威脅而不敢求助的特點,匿名求助會給受害兒童帶來一些安全感,增加他們主動求助的機會。報告回應制度是指對任何學生的求助報告或者揭發報告,校方都應該在一定時間內,按照不給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的原則,為其提供評估和支持,妥善解決問題。

要推動上述目標的實現,最關鍵的是,教育決策者要樹立強烈的兒童保護意識,制定相關教育政策,讓兒童保護知識走進課堂,為學校配備有兒童保護服務技能的老師,提供“大安全”概念下的安全教育與服務。

上一篇:證券投資基金論文范文下一篇:電話銷售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