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早期護理干預論文范文

2024-01-04

早期護理干預論文范文第1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婦產科共收治76例低出生體重兒, 其中男46例, 女30例, 16例為雙胞胎嬰兒。體重1200~2500g, 平均體重1985g, 孕28~37周, 平均34.8周。出生時伴有窒息8例、胎糞吸入6例、顱內出血2例、肺部感染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8例。2組在性別、胎齡、體質量及并發癥等方面相比差異無顯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新生兒科常規護理, 主要護理內容為:維持保暖、早期喂養護理、預防感染護理、呼吸道護理等。觀察組給予早期護理干預措施, 具體如下。

(1) 嬰兒體溫護理:因低出生體重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 體溫調節能力差, 加上剛出生時棕色脂肪少, 體表面積相對較大, 皮膚散熱快, 容易出現低體溫現象。應盡早的將患兒放置于保溫箱中, 在進行其他護理操作時, 也要盡量減少保溫箱打開次數。本組患兒出生后均放置于暖箱內。 (2) 嬰兒出生后環境護理:因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后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 故嬰兒出生后應盡量減少光線和噪音等的刺激, 要盡量控制室內的聲音強度, 并可在暖箱旁播放輕柔音樂, 可采取“鳥巢”式體位, 避免強光直射。 (3) 早期喂養:對于低出生體重兒來說, 早期喂養非常重要, 可以促進腸胃激素和膽汁的分泌, 加速腸黏膜生長, 促進胃腸道蠕動能力, 增強嬰兒體質??捎锰撬冗M行試喂, 若嬰兒無嘔吐, 可逐漸開始喂奶, 最好使用母乳喂養[1], 對無母乳條件可給予配方奶粉, 喂養時奶量應由少至多, 逐漸增加, 以嬰兒不嘔吐、不脹為原則。在嬰兒體質量達到2000g以上或出生4周后, 要根據具體情況給予適量的鐵劑和維生素D。 (4) 撫觸護理:待嬰兒體質穩定后可實施撫觸護理, 每天進行3次撫觸, 每次10~15min。在撫觸前護理人員涂抹嬰兒潤膚油潤滑并溫暖雙手, 撫觸時面帶微笑, 可播放輕緩柔和的音樂, 讓嬰兒取仰臥位, 對面部、胸部、臍部、上肢、下肢等部位依次進行撫觸, 面部撫觸由中央向兩側滑動, 胸部雙手放在兩側肋緣, 雙手交叉撫觸, 臍部做順時針撫觸, 上肢從上臂至手腕部輕輕擠捏, 下肢由大腿向腳依次進行撫觸。然后取俯臥位, 依次對頭、肩、背部進行撫觸。在整個撫觸過程中動作要慢, 手法要輕, 整個撫觸要在保溫箱內進行, 并與嬰兒睡眠保持一致, 不影響嬰兒正常休息為宜。若嬰兒出現哭鬧等反應時, 立即停止撫觸。

注: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低出生體重兒入院、出院時攝入奶量、出院體重及住院天數、睡眠時間, 并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6.0統計軟件, 數據以 (均數±標準差) 表示, 采用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嬰兒在每天平均體質量增長量、睡眠時間及出院時奶量攝入方面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P均<0.05) ;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也明顯縮短, 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 (P<0.05) , 見表1。

3 討論

低出生體重兒與正常足月嬰兒相比, 器官發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消化吸收能力差、身體免疫力較低、生活能力弱等, 而大多數低出生體重兒在出生后出現生長受限, 為嬰兒期的生長埋下隱患。近年來,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完善, 對低出生體重兒的護理水平有很多提高。據報道, 對低出生體重兒早期實施干預性護理措施, 能明顯改善低出生體重兒的生長發育[2]。低出生體重兒體質較弱, 分娩后對新環境適應能力差。為此, 模仿胎兒在子宮內的環境對提高低出生體重兒的適應性有很大幫助, 將低出生體重兒放置于暖箱內, 并保持“鳥巢”式體位, 可以在維持低出生體重兒的正常體溫的同時減少外界刺激, 增加嬰兒的安全感[3]。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 通過對低出生體重兒實施早期干預護理措施, 觀察組在體質量增長、奶量攝入、睡眠時間等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 并縮短了住院時間。說明早期的支持性干預措施能提高低出生體重兒的攝入奶量, 改善睡眠時間, 增強體質, 有利于低出生體重兒的生長發育。

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對低出生體重兒的影響。方法 將76例低出生體重兒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給予撫觸等護理干預。結果 出院時觀察組嬰兒在每天平均體質量增長量、睡眠時間及出院時奶量攝入方面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P均<0.05) ;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也明顯縮短。結論 早期護理干預能提高低出生體重兒的奶攝入量, 改善睡眠, 增強嬰兒體質。

關鍵詞:護理干預,低出生體重兒,生長發育

參考文獻

[1] 吉海燕, 沈曉潔, 尹萍, 等.低出生體重兒舒適護理的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08, 12 (14) :86.

[2] 周文艷.發育支持性護理對極低體重早產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江蘇醫藥, 2010, 36 (14) :1691.

早期護理干預論文范文第2篇

1 臨床資料

選擇我科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 重型腦傷住院患者184例, 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92例。評定重型腦傷標準:GCS評分≤8分, 昏迷時間在12h以上, 意識障礙逐漸加重或有再昏迷的表現。生命體征有明顯變化, 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 有明顯神經系統陽性體征, 可有廣泛顱骨骨折。對照組年齡9~79歲, 平均年齡43.6歲。干預組年齡7~81歲, 平均年齡42.9歲, 其中硬膜下血腫23例, 硬膜外血腫24例, 廣泛腦挫傷伴顱內血腫28例, 原發腦干挫傷9例, 彌漫性軸索損傷伴腦疝8例。2組在年齡, 病情及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干預組在早期明確診斷后, 即行護理干預。嚴把急救關, 治療關和康復關。急救關是通過急救手段保存患者的生命, 提高搶救成功率;治療關是完成對患者的生命支持, 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康復關是讓患者的語言及肢體功能障礙得以良好的恢復, 提高生存的質量。

2.1 急救護理干預

(1) 防止窒息:重型腦傷患者病情危重, 呈昏迷狀態, 喪失正常的咳嗽和吞咽功能,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主動排除, 血液、腦脊液及嘔吐物可流入呼吸道;又因下頜松弛后墜等都可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梗阻。因此護理干預手段是盡快掏出口腔及鼻咽部的血塊及嘔吐物, 將患者側臥或放置氣管插管采用吸痰方式吸出, 在進行氣管插管吸痰時, 吸收負壓應在40.0~53.2Kpa[2], 否則不易吸出。情況不見改善時, 作好氣管切開。

(2) 早期氧氣面罩霧化給氧:重型顱腦損傷后常出現多種形式的呼吸功能損害, 早期低氧血癥的發生率為48.0%~72.3%[3], 需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降低繼發腦損害。早期采用最佳的給氧方式, 可預防和控制低氧血癥, 改善腦缺氧狀態, 促進腦組織代謝, 減輕腦水腫和顱內高壓, 對疾病預后有重要意義。采用氧氣面罩霧化器給氧3~6L/min, 氧濃度35%~45%, 保持SPO2在95%以上。霧化液配制:無菌蒸餾水250mL, 慶大霉素8~16萬U, χ糜蛋白酶2支。霧化方法:將霧化液20mL/次加入霧化器內吸入20min, 每3小時霧化1次。

(3) 減少出血, 防止感染:重型腦傷伴頭皮撕裂傷或開放腦傷, 傷及主要動脈或靜脈時, 均可發生嚴重失血, 威脅患者生命, 并因此失去進一步手術的機會。頭皮出血采用加壓包扎止血, 開放性腦傷應剪缺傷口周圍頭發, 不用任何外用藥, 外露的腦組織周圍可用紗布卷保護, 以防受壓, 外加干紗布適當包扎, 行抗感染, 止血治療及使用破傷風預防注射。

(4) 對合并傷的判斷:患者在昏迷同時伴有休克, 對于病因的判斷易發生混淆。要求護理人員做認真詳細的觀察和記錄, 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以供醫生參考。

(5) 盡早行術前準備:在急診搶救的同時, 備好頭皮, 急查血常規、生化、凝血等功能檢查, 為患者的進一步救治贏得時間。

2.2 生命支持治療, 預防并發癥

(1) 密切監護:密切監測意識、瞳孔、生命體征、SPO2、尿量, 有無嘔吐、高熱、大汗、抽搐, 肢體活動有無障礙, 電解質是否紊亂。將病情演變情況, 認真作好記錄并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通過密切監護, 及時發現顱內壓增高、顱內出血、腦疝等。

(2) 保證藥物治療的有效性:不同的藥物根據藥用機理, 有嚴格的用藥要求, 護理干預主要是把握藥物輸注的速度、間隔的時間、是否避光、主要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等。

(3) 對氣管切開護理進行干預, 防止肺炎:劉萍等人的研究提示:按照常規方法, 氣管切開患者在置管成功后, 用注射器給導管氣囊注氣并記錄時間, 每4小時放氣1次, 保留5min后再次充氣, 此種方法結果是:氣囊上滯留物下流是造成導管相關性肺炎之一[4]。故主張在患者置管成功后予導管氣囊持續充氣保留至患者不需要戴管。我科采用相同方法, 對常規方法進行干預, 為了避免氣囊上滯留物過多, 分泌物聚集致細菌更容易生長, 需及時行口腔護理, 并行口腔及氣囊上沖洗引流。

(4) 營養支持: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由于傷后意識障礙, 不能自行進食, 且機體處于高分解、高代謝狀態, 胃腸外營養往往不能滿足機體需要, 因此胃腸內營養就顯得尤為重要?;颊卟徊『蟮?天, 仍不能進食, 需要放置鼻飼管補充營養。鼻飼前全面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 注意是否有過食物過敏、消化道出血、嚴重感染、腹瀉、休克等禁忌癥。鼻飼食物濃度應遵循由低到高、由少到多, 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則。注意補充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質, 注意補充維生素、纖維素及微量元素,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進食時, 抬高床頭40~50°角, 取右側臥位, 每次鼻飼時均應常規檢查胃管是否在胃內, 注意食物的溫度及進食的速度,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防止吸入性肺炎。

(5) 加強基礎護理, 保證安全躁動護理:躁動不安是重型腦傷患者的一個常規表現, 有諸多因素。首先要考慮的是腦水腫或顱內血腫所致的顱內高壓狀態;其次是顱外因素, 如呼吸道痰液堵塞、尿潴留、大便干結不適、臥姿不適及冷熱刺激等。對于躁動患者不能強加約束, 以免過分掙扎使顱內壓進一步增高并消耗能量, 可加床檔以防墜床, 必要時專人守護, 注射時需有人相助以防斷針。采用我科自制約束帶約束患者:將手套腕部部分延長兩條帶子, 寬約1.5cm, 長約1m。其優點是便于約束患者, 防止拉扯, 又能防止約束時間久, 造成對患者的傷害。

防止壓瘡:一墊、二翻身、三按摩、四涂擦。由于患者臥床時間久, 前期即墊上氣墊床, 建立翻身卡, 記錄各班每次翻身的時間, 保持床鋪的平整、清潔, 對于骨隆突出部位及受壓部位每2小時按摩1次, 促進血液循環。對可疑壓瘡常規涂擦碘伏。對于皮膚起收斂、干燥、防感染、防破潰作用。

2.3 康復護理干預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 由于病情的原因, 在以后常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等功能障礙, 康復護理干預是指在不同的階段, 對患者進行的重點康復活動, 預防或減輕功能障礙。

(1) 初期:患者呈昏迷狀態, 其護理干預根據奧倫的記理系統理論為全代償系統。護理的目標是保持患者關節的活動度, 預防或降低肌能力升高。重要的是為患者采取正確的體位擺放, 而體位擺放的基礎是保證肢體的功能需要。

平臥位:應在患側臀下放一個枕頭或沙袋, 枕頭或沙袋的長度應足以支撐整個大腿外側, 防止下肢的外旋。用一小枕置于膝下, 使用使膝關節稍彎曲 (不能超過30°) 足背防止覆蓋重物, 在上肢, 取一略厚的枕頭, 將外側上肢連同肩胛部分置于枕上, 肩關節前伸, 肘屈或伸, 前臂旋后稍抬高。

健側臥位:是患者最舒適的體位, 應將患者放在對抗痙攣的位置。在胸部放一枕頭, 任患肩和患側關節伸展, 腕指關節伸展放在枕上, 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體前面, 另一支撐枕上。

患側臥位:必須注意患肢的位置。將患肩向前拉出, 防止受和后縮, 患肢下肢置于舒適位置, 膝關節微屈。健側下肢屈曲向前置于體前支撐枕上。

注:干擾組死亡17例, 對照組死亡25例, 未參與殘疾率比較

(2) 中期:患者意識狀態好轉, 根據奧倫護理系統理論為部份代償, 患者的康復活動是防止肌肉萎縮, 語言功能訓練及肢體功能鍛煉。護理干預是動員患者家屬功協助護士共同完成此期的護理目標。

(3) 后期:患者處于恢復狀態, 根據奧倫護理系統理論為支持—教育系統。護理干預的目標是促進日常生活能力恢復, 預防或減輕心理障礙, 保證患者安全, 防止患者操之過急跌傷。此期的康復活動主要由患者及其陪護完成, 護士重點在于指導幫助。

3 結果

經過護理干預措施后, 干預組患者在搶救成活率、殘疾率、并發癥的發生、康復時間方面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表2) 。

4 討論

4.1 死亡原因分析

2組病例共計死亡42例, 其中18例是由于患者家屬放棄進一步搶救治療。另外24例均伴復合傷, 病情極危重, 休克時間長, 延誤了最佳搶救時間。干擾組死亡例數為8例。主要歸結于兩點: (1) 對合并傷判斷及時準確, 搶救爭分奪秒, 分明主次, 各科醫生護士積極協作。 (2) 與患者家屬溝通到位:重型腦傷傷情復雜, 急診入院后往往呈昏迷狀, 伴劇烈嘔吐, 患者家屬部分由于經濟原因會主動要求放棄進一步搶救, 需經過醫護人員的耐心勸說才會密切配合, 故要求醫護人員具有良好的語言能力和溝通能力。

4.2 重度的責任心

重型腦傷患者住院時間長, 恢復時間慢, 在基礎護理方面對護理人員提出嚴峻挑戰, 要求工作一絲不茍, 稍有怠心則會給患者帶來痛苦, 發生各種并發癥。

摘要:目的 通過早期護理干預, 提高重型腦傷患者的存活率, 減少并發癥和殘疾率, 提高生存質量。方法 184例重型腦傷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干預組通過急救干預, 提供對患者的生命支持和預防并發癥, 協助康復。結果 早期護理干預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結論 護理人員的高度專心, 對于“三基”的熟練掌握, 不斷的學習創新是提高護理干預手段的前提保證。

關鍵詞:護理干預,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世勤, 王玉梅, 王春香, 等.重型顱腦損傷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救治[J].中國危重急救醫學, 1996, 8:339~340.

[2] 喬繼紅.氣道內吸痰致氣道粘膜損傷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06, 27 (12) :1492~1493.

[3] Shohami E, Cati I, Beit-Yannai E, et al.Closed head injury in the rat in duces whole body oxidative stress:overall reducing antioxidant profile[J].J Neuro-trauma, 1999, 16 (5) :365~376.

早期護理干預論文范文第3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80例, 男56例, 女24例, 年齡3~77歲, 平均40.5歲。受傷原因:交通意外傷44例, 墜落傷20例, 砸傷6例, 擊傷6例, 其它的例。受傷部位:硬膜外傷腫22例, 顱骨骨折35例, 硬膜下或腦內血腫5例, 腦挫裂傷14例, 顱底骨折4例, 頭皮血腫52例。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 2組在性別、年齡、病因、病情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40例采取常規護理, 觀察組40例在患者入院后應用護理程序, 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 對患者半年后的臨床效果進行對照評估。具體如下。

1.2.1 前期護理

患者在并發腦外傷時常伴有胸腹部多器官、多部位的損傷, 骨折。病情急且危重。護理人員需對醫生的操作進行密切配合, 對昏迷不醒和傷情較重的患者需保持其頭偏向一側, 避免因嘔吐發生窒息。留置導尿管, 對尿量和尿的色澤進行觀察。

1.2.2 基礎護理

(1) 生命體征觀察: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瞳孔及心電圖的變化進行密切觀察, 警惕有無其他部位合并傷的存在, 對有休克征出現的患者, 需檢查其是否合并閉合性臟器損傷、多發性骨折所致的內出血等。 (2) 保持有效呼吸:對呼吸道的通暢進行維持, 將口腔內異物和分泌物清除??捎蒙嚆Q牽出舌根后墜, 為有效的氧供給提供保障。對患者定時叩背翻身, 必要時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輔助呼吸。 (3) 心理護理:患者因病情危重、突然, 易產生悲觀、緊張、焦慮心理, 護理人員需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察, 向患者提供舒適、優質的服務, 主動同患者溝通, 對其心理問題及時掌握, 通過疾病和手術相關知識的簡單介紹, 獲取患者信任, 消除其思想顧慮, 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4) 飲食護理:宜選擇清淡易消化、營養成分豐富的食物, 對昏迷患者可采取鼻飼流食。除夜間外, 可間隔2h進行一次。 (5) 高熱護理:對體溫每4小時進行1次測量, 通過降低體溫, 可減輕腦水腫, 降低組織代謝, 使腦的缺氧狀態改善, 恢復受傷腦細胞的功能。

1.2.3 并發癥的護理干預

(1) 肺部感染的預防:每日對病房通風2次, 保持空氣清新, 同時進行紫外線消毒處理, 做好口腔護理。合理選擇抗生素應用, 對肺部感染進行有效控制。 (2) 壓瘡的預防:保持床單干燥、清潔, 做好皮膚護理, 防止發生繼發性感染, 每2~3小時協助患者翻身1次, 避免壓瘡的發生。 (3) 泌尿系感染的預防:導尿管應用硅膠材料代替橡膠材料, 導尿采用無菌密閉式系統, 嚴格無菌操作, 每周更換一次導尿袋、導尿管, 對導尿口每日做好消毒。 (4) 切口引流管的護理:對引流的量、性質、色澤進行嚴格記錄, 保持引流管通暢, 若引流液有凝血塊出現, 并為鮮紅色應立即做檢查處理。定期換藥, 預防感染, 保持引流管道密閉及引流管部位的清潔干燥, 及時處理引流液。引流裝置宜在切口部位以下放置, 以發向顱內逆流導致感染的發生。

1.2.4 早期功鍛煉

依據患者的病情, 對語方、智力、肢體運動各方面由易到難, 漸進的進行康復鍛煉, 以使關節、肌肉收縮功能得到保持, 患者昏迷時需保護其肢體及關節的功能位置。

1.3 療效評定

依據生活質量評分法[1]進行評定。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 計量資料行χ2檢驗, 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優秀對照組生活質量 (P<0.05) , 見表1。

3 討論

少患者在外傷后留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智力殘疾, 無法正常參與到正常工作和生活, 除采用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外, 早期康復護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早期開展康復護理干預, 可顯著減少關節攣縮畸形、關節脫位、肌肉萎縮的發生率。明顯提高生活質量, 有助于預后的良好康復。

摘要:目的 探討腦外傷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腦外傷患者80例, 隨機分為2組, 對照組40例采取常規護理, 觀察組40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 對2組臨床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觀察組優秀對照組生活質量 (P<0.05) 。結論 早期開展康復護理干預, 可顯著減少關節攣縮畸形、關節脫位、肌肉萎縮的發生率。明顯提高生活質量, 有助于預后的良好康復。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腦外傷

參考文獻

早期護理干預論文范文第4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計790例, 均為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剖宮產術的孕足月產婦。年齡22~41歲, 平均 (26.8±3.1) 歲;初產婦447例, 經產婦343例。隨機分為觀察組395例 (早期護理干預) 和對照組395例 (常規護理) 。2組在年齡、孕周及產次等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早期護理干預方法

2組產婦圍手術期均采用剖宮產術后常規護理方式進行護理。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予以早期護理干預。早期護理干預方法包括: (1) 體位護理:完成手術2h后, 產婦在醫護人員的鼓勵下, 可在床上做伸屈踝關節活動、主動或被動的活動足趾, 此外, 為了保障產婦的下肢回流不受影響, 要避免身體的下肢, 尤其是腓腸肌以及腘窩處受壓。2h后在床上活動身體, 做翻身活動, 注意要先把膝關節緩慢的彎曲, 然后主動背屈伸行踝關節做雙足的內收外展活動。在術后的18~24h, 護士拔出導尿管后, 產婦可在家屬或護士的幫助下及時離床活動[1]。 (2) 心理護理:要對剖宮產術后引起的DVT提高警惕性, 為了使產婦對剖宮產手術的恐懼感消除, 積極主動的配合醫師進行治療, 醫護人員要把引發DVT的原因、防止措施詳細的介紹給產婦及家屬, 使產婦及家屬認識到DVT的一系列知識。 (3) 飲食指導:手術6h后, 可以進食流質飲食;有大腸排氣后, 飲食方面要注意給予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和易消化的食物, 而且要多飲水, 每日2500mL以上, 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為使大便通暢, 要做到杜絕生硬食物, 并且避免煙酒以及其他刺激性食物。

1.3 觀察指標

對2組產婦術后10d內下肢腫脹及疼痛、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差異有顯著性為, P<0.01。

2 結果

在術后護理10d內, 2組的下肢腫脹及疼痛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相比差異有顯著性 (P<0.01) , 見表1。

3 討論

下肢DVT的發生在目前已經被認為是產婦在剖宮產術后主要并發癥, 其引發的原因主要包括:妊娠子宮壓迫了髂靜脈和下腔靜脈, 導致血流不順暢, 血回流受阻, 使下肢血栓的發生率增加由于剖宮產術中腰以下被麻醉, 所以身體下肢的肌肉處于松弛狀態, 導致其外周的靜脈擴張, 血回流減慢;妊娠期產婦的凝血因子如血漿凝血酶和纖維蛋白原顯著升高, 纖溶活性處于低落狀態血液的狀態處于高凝[2];由于術后早期的活動較少, 在臥床休息時, 降低了靜脈血流驅動能力, 使血流軸向運動變慢, 造成血流在回流時速度緩慢, 從而增加了下肢靜脈的內血栓形成。

剖宮產術后, 臨床要高度警惕DVT的患者, 加強早期干預措施, 本研究結果證明, 早期護理干預的加強, 可對剖宮產術后所引發的下肢DVT的形成明顯降低。本研究所使用的早期護理干預措施, 重點在于心理護理, 就是為了使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里消除而使用的心理干預措施, 使其不合理的習慣以及生活方式得以改變, 并積極主動的配合醫護人員使用各項防治DVT護理的有效方法措施。同時, 為了消除產婦對術后傷口的疼痛, 并擔心由于活動而影響手術切口愈合的顧慮, 在手術后, 醫護人員要把早期預防活動的重要性講解給產婦。

對產婦在心里上、飲食上予以指導;并指導多做運動, 避免長時間站立、久坐, 以免下肢長期受壓;且避免長期在下肢輸液;同時注意肢端保暖。密切觀察肢端溫度變化, 尤其是小腿的周圍皮溫的變化以及小腿是否有腫脹的情況, 必要時, 要對下肢進行造影檢查或深靜脈彩超, 以盡早發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前期征兆, 這對防治下肢DVT的形成具有極大的輔助意義。

摘要:目的 探討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護理干預措施及效果。方法 將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剖宮產術的孕足月產婦79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395例 (早期護理干預) 和對照組395例 (常規護理) , 對2組的情況進行對比。結果 2組的下肢腫脹及疼痛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相比差異有顯著性 (P<0.01) 。結論 積極的早期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減少剖宮產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

關鍵詞:剖宮產術后,早期護理措施

參考文獻

[1] 王桂珍.剖官產術1060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 2008, 14 (14) :116~117.

早期護理干預論文范文第5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2000年5月到2002年10月間共收治初次建立動靜脈內瘺進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癥患者150例, 其中86例男性, 64例女性, 年齡23~81歲, 平均年齡65.1歲。84例慢性腎小球腎炎, 48例糖尿病腎病, 18例慢性腎盂腎炎。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75例, 分別行護理干預和普通護理, 2組年齡、性別及病情無顯著差異。

1.2 治療方法

選擇非慣用側肢體的頭靜脈-肱動脈或頭靜脈-橈動脈等具有較大管徑、較少分支、質地柔軟并血流通暢的血管進行造瘺, 以端側或側側吻合為手術方式, 以低分子肝素為抗凝劑, 進行血液透析, 每周2~3次, 每次4~5h, 采用型號為16G的穿刺針, 血流量控制在200~280m L/min[1]。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2.5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采用t檢驗, 率的比較用χ2檢驗, 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8年的隨訪, 觀察組在動靜脈內瘺的使用時間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顯著, 詳見表1。

3 護理干預措施

3.1 心理干預

由于受到長期病痛的折磨和經濟影響, 患者極易產生煩燥、焦慮、恐懼等心理變化, 對于透析的配合度下降, 甚至抵觸治療, 為此, 要針對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疾病、手術特點,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 通過熱情的接待、耐心的講解、周到的服務、和靄的語言, 冷靜的處理和準確的操作, 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 提高他們的配合度, 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2]。

3.2 保護好肢體

要加強對肢體的保護, 在即將造瘺的肢體上應禁止如靜脈輸液、抽血及測血壓等帶有創傷性質的治療或操作, 對于有鎖骨下靜脈置管史的患者在造瘺前要做靜脈造影, 以全面評價靜脈血管的通暢程度。要維持130~140/80~90mm Hg的正常血壓范圍, 以防在術后由于低血壓而形成血栓。同時對于高血脂、高血壓、高粘滯血癥、高度水腫、凝血異常等癥狀給予及時地糾正, 并鼓勵患者多做握拳動作[3]。

3.3 做了內瘺使用前的護理[5]

(1) 要保持治療室20~25℃的適宜溫度, 以防寒冷刺激而引起血管收縮, 同時要保持寬松的衣袖, 敷料不要過緊, 不要采用環形包扎方式, 為便于靜脈回流和減輕組織水腫, 應盡量抬高患肢。

(2) 對內瘺和傷口情況要密切觀察, 每天3~4次, 主要觀察是否存在滲液、滲血、紅腫、博動、震顫及血管雜音等現象, 一旦發現異常, 應立即向醫生報告, 并做相應處理。

(3) 此外, 要指導患者在早期多進行握拳動作, 并給予理療、局部熱敷等護理, 以促進內瘺的早日成熟。

3.4 內瘺使用期間的護理[5]

內瘺一般需要1~6個月才能成熟, 最好在成形術后3~4個月后再使用。由于使用初期內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 操作不當極易引起撕裂、損傷并導致血腫的形成, 因此, 在初次使用時, 一定要由技術熟練、經驗豐富的護士完成。為提高成功率, 對于新內瘺的第一次穿刺, 動脈穿刺點應遠離吻合口, 可暫時選擇在肘正中靜脈或貴要靜脈離心方向穿刺作動脈, 而靜脈穿刺則選擇另一上肢或下肢靜脈。待內瘺成熟后再重新選擇合適穿刺點, 進行相應操作。內瘺成熟后, 應選擇距離吻合口5cm以上處作為動脈穿刺點動脈與靜脈盡量勿穿刺于同一血管上, 如在一條血管上選擇動脈和靜脈穿刺點時, 兩點之間應不低于10cm, 以盡量避免再循環, 提高透析質量。穿刺點要輪流更換, 切忌定點穿刺, 以繩梯式或者線式穿刺為原則, 每次更換一個點, 每個穿刺點相距1cm左右, 這樣可使整條內瘺均勻使用。選擇型號為16G的穿刺針, 血流量要逐漸加大, 開始時以200m L/min為宜, 以免形成過大負壓而導致針頭緊貼管壁而造成損傷, 隨內瘺成熟而逐漸加大血流量。在血液透析過程中要對穿刺點、針頭及血壓情況進行嚴密監視, 以觀察是否存在滲液、滲血、移位、脫出及血壓過低現象, 并關注血流量變化。透析結束時, 將方紗卷沿與穿刺點相同軸向放置于穿刺點上, 將針頭緩慢拔出, 針尖離開血管時, 迅速下壓紗卷, 固定好, 必要時可使用松緊帶, 但不要過緊, 以能觸摸到血管博動和不出血為最宜, 30min后, 可將固定膠帶去除。在治療間歇期, 患者應時刻注意雜音及震顫現象, 一旦出現, 應立即到醫院進行處理。

3.5 預防內瘺感染[6]

每天對透析室進行消毒和空氣凈化,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防止醫源性感染。同時對患者進行衛生宣教, 做好穿刺點的清潔、保護工作, 隨時保持干燥, 并隨時觀察穿刺點狀況, 一旦出現硬結、紅腫及疼痛感, 要立即選擇新的穿刺點, 并進行適當處理。

4 討論

血液透析是尿毒癥患者最重要、最常用的血液凈化方法, 而動靜脈內瘺做為生命線直接影響到血液透析的順利進行, 一旦發生閉塞, 患者就必須進行通路重建, 不僅增加經濟負擔而且還要承受身心痛苦, 因此能否對動靜脈內瘺進行有效保護, 將直接關系到血液透析的成功與否, 我院通過對血液透析尿毒癥患者采用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通過8年的隨訪, 觀察組的內瘺使用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 其中5年以上占到61.3%, 3年以下只有6.7%, 而對照組的相應情況為9.3%和22.7%, 相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說明通過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能夠有效延長動靜脈內瘺的使用壽命, 減輕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通過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 能夠有效延長血液透析尿毒癥患者動靜脈瘺的使用壽命, 促進透析的順利進行,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摘要: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對血液透析尿毒癥患者早期動靜脈內瘺使用的臨床影響。方法 將2000年5月到2002年10月間來我院使用動靜脈內瘺進行血液透析的150例尿毒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75例, 分別給予護理干預和普通護理, 隨訪8年, 對比2組動靜脈內瘺使用情況。結果 觀察組動靜脈內瘺的使用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 差異顯著。結論 通過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 能夠有效延長血液透析尿毒癥患者動靜脈瘺的使用壽命。

關鍵詞: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護理干預

參考文獻

[1] 曾牡華, 張舜英.慢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 2008, 8 (8) :47~48.

[2] 張麗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護理[J].中國中醫藥, 2009, 7 (3) :60~61.

[3] 李惠.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護理[J].當代護士, 2008, 10:97~98.

[4] 白福香.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85例的護理[J].當代醫學, 2009, 15 (13) :103~104.

[5] 陳玉玉, 王琴, 張艷芳.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動靜脈內瘺的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 2008, 6 (19) :170~172.

上一篇:護理體會論文下一篇:后勤服務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