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基層黨建調研論文范文

2023-09-23

農村基層黨建調研論文范文第1篇

調 研 報 告

農村基層政權組織是黨在農村領導和執政的根基,基層政權建設水平直接關系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在基層的貫徹執行,關系到社會大局穩定。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對于提高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水平,推動農村科學發展,鞏固黨在農村的政治基礎、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最近,按照縣里安排,我鎮對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此次調研采取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查閱有關資料等形式,調查范圍涉及我鎮46個村。調研結果表明,該鎮基層政權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的發展態勢,產業結構布局合理,鎮域建設規劃清晰且有成效,服務功能日益完善,為促進該鎮農村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F就調研的基本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一、當前農村基層政權面臨的嚴峻形勢和自身建設主要情況

(一)當前鎮、村組織建設情況

白道口鎮共有46個行政村,69個鄉鎮干部,32個大學生村干部, 230個農村干部。近三年來,共進入一名選調生,兩名鄉鎮公務員,新入職干部基本能安心本職工作。鄉鎮干部年齡普遍處于30-50歲之間,學歷普遍偏低,大學本科學歷11名,大專學歷42名,其余在高中以下學歷水平。截止2014年,共調出干部6名,沒有辭職的干部。

農村干部年齡普遍在35-60歲之間,年齡結構基本合理。學歷水平普遍較低,全部是高中以下學歷,個別干部小學水平都不到。農村干部個人經濟收入80%主要靠土地收益,20%以下的農村干部擁有自己的合作社和企業。村干部的工資統一發放,村級經費的使用由各級財物部門審核把關。

從調研情況看,我鎮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總體上是好的,是有戰斗力的,但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加快形成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新形勢新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不適應、不符合、亟需切實解決的問題。

二、當前鎮村基層政權、基層社會政治穩定面臨的主要形勢

1、農村基層組織體系基本健全,少數村級組織軟弱渙散。隨著農村經濟成分、社會組織形式日益多樣化,個體企業、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村服務組織等新經濟、新社會組織大量出現。在這些組織中,黨的力量還比較薄弱。已完成換屆的46個行政村中,極少數村“兩委”關系不協調,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爭權力、比高低,形不成工作合力。在走訪村民中,村委支部兩張皮現象存在的村有2個,有5%的村民認為村“兩委”班子戰斗力不夠強。

2、鎮和村級自治組織權責不一,履職難到位。許多基層干部反映,工商、稅務、公安、司法等越來越多的權力部門實行垂直管理,條塊分割,鄉鎮權責不對等,事權大于職權,由此導致鎮黨委、政府對農村社會事務和村級組織的調控能力弱化,是鄉鎮政權建設的突出問題。有的鄉鎮干部形象地說垂直管理部門是“三多三少”:一是行政執法的多,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少,大量的民事糾紛疑難問題和社會穩定工作留給了鎮黨委、政府;二是收費多、服務少,有的地方反映一些工商所、派出所亂收費、亂罰款,群眾向鎮里反映,政府也無能為力;三是工作推諉多、和衷共濟的少,盡管絕大多數積極支持配合鎮黨委、政府的工作,但也有個別不配合、不支持的現象。上級黨委、政府對鎮的綜合考核和單項考核很多,招商引資、計劃生育、信訪穩定、安全生產、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等實行“一票否決”,鎮里權力有限、責任無限,工作壓力越來越大。

村級組織存在“泛行政化”傾向,縣鄉政府職能部門把村級組織作為自己的“腿”,安排下達許多不屬于村級自治內容的指標任務。調查中,有50%的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認為村干部主要精力是在完成鎮黨委、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務,在組織村民自治活動、服務群眾上缺少更多的時間、精力。

3、部分基層干部的能力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不適應,鎮村干部待遇低、發展空間小、活力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一是隊伍結構不合理。長期以來,受鎮村工作生活環境、待遇保障等因素影響,優秀人才不愿來、留不住,造成鎮干部隊伍思想觀念陳舊、文化知識欠缺。二是素質能力不適應。一些鎮村干部在帶領群眾調整產業結構、增收致富、化解矛盾、服務群眾等方面缺路子、少辦法;部分農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與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要求不適應,不少鎮村干部還沒有從舊的工作方式中解脫出來,存在著“老辦法不適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的問題,不知道該如何開展工作,遇事經常束手無策;農村干部服務意識與群眾需求不適應。當前,農民在生產、流通、信貸、銷售、勞務輸出等經濟領域,期盼著能夠得到越來越多的優質高效的服務,而不少村黨支部、村干部的工作僅限于傳達會議精神、宣傳政策、幫助爭取貸款、組織發放補貼等淺層次服務工作上,群眾不認可、不買賬。三是保障激勵措施不到位。由于鎮財政困難和村級工作經費不足,鎮村干部工資待遇低、發放不及時的問題較為普遍。自身財力無法保證人員工資和辦公經費。近年來,村支部書記的待遇報酬有了明顯提高,多數能夠按照中央、省委規定的標準按時發放,其他村“兩委”成員的補貼報酬、工資發放不到位的問題也存在。受身份、編制、年齡、文化程度等影響,鎮行政事業編制干部,缺少上升空間,致使一些干部缺少工作積極性和進取意識,干事創業勁頭不足。

4、農村個別黨員先進性意識不強,作用發揮不夠明顯。一是有的黨員宗旨觀念淡化,黨性意識不強。有的黨員不愿參加組織生活,不關心村級事務。以村“兩委”換屆為例,一些黨員受家族、個人利益影響,故意不參加黨員選舉大會,致使選舉無法進行。二是黨員隊伍結構不合理。農村黨員隊伍年齡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現象比較突出,一些黨員缺少帶領群眾致富和服務群眾的本領。三是發展黨員工作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有的鄉村對黨員的標準、入黨程序把關不嚴。特別是有的村支部書記私心較重,發展家族黨員、人情黨員,搞親親疏疏;還有的擔心年輕人上來頂了自己位子,多年不發展黨員。另一方面,年紀輕、有知識、有文化的農村青年多數外出務工經商,城鄉銜接的異地發展黨員的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留守在村的多是婦女、老人和兒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發展黨員質量,這也是村級班子后繼乏人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鎮村基層政權對影響本地社會政治穩定主要因素掌控能力

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不斷增多,農村基層社會管理和群眾工作亟待加強。當前經濟社會加速轉型,農村社會矛盾增多,一些農民群眾“信訪不信法”,農村信訪量多,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給農村基層管理、社會和諧穩定帶來巨大壓力。2014年前,赴京信訪兩起。農民信訪也出現了許多變化,引發信訪的因素由過去較為集中的減負和計劃生育等問題,向土地權屬糾紛、村務財務管理、基層干部作風等多個問題轉變,由追求單純的經濟補償轉為要求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政治待遇、民主權利等。

鎮村財力不足,基層組織運轉比較困難。發展經濟和民生事業捉襟見肘;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無錢辦事、無錢為群眾服務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鎮村財力不足成為制約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政權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農村基層干部認為“集體收入少,物質保障不充分”是影響村級工作運行的主要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負債重。鎮負債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多。村一級負債更為普遍和嚴重,大部分村無集體經營性收入。二是增收難。鎮村經濟發展質量不高、財源不足,財政收入增長緩慢,村級集體增收難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三是支出多。這些年,鎮村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再加上財政供養人員政策性增資等剛性支出增多,鎮村特別是鎮財政的支出不斷擴大。鎮干部反映,上級安排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開發項目,大多要求基層按比例落實配套資金,基層財政負擔越來越重。

以上這些問題,有的是歷史遺留的老問題,有的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有的是客觀條件不具備造成的,有的是思想不重視、工作不得力等主觀因素造成的;有的是體制機制上的問題,有的是落實上級政策不到位、方式方法上的問題。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這一時期,既是農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也是農村社會矛盾和問題相對較多的時期;既是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政權建設投入精力和資金較多的時期,也是面臨考驗和壓力比較大的時期。對這些問題和原因,必須深入研究,認真加以解決。

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農村基層政權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

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黨的十七大以來,先后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新基層社會管理、加快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等重大戰略部署,同時出臺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措施,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這些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開辟了廣闊空間,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難得機遇。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社會加快轉型,體制加快轉軌,城鄉二元結構正在打破,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也使得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面臨著大量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

1、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對農村基層組織領導和推動改革發展的能力帶來新挑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和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一是農村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大量涌現,土地流轉加速,農業經營方式由分散、單

一、低水平經營,逐步向規?;N植、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轉變。二是產業結構加快調整。農業與

二、三產業相互滲透,生態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現代產業迅速發展,

二、三產業對農業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三是農業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擴大,農業利用外資、農產品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四是農民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等非農收入大幅增長。在這種形勢下,農村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特別是鎮黨委、政府如何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推動農村轉方式、調結構,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服務,提高農民闖市場的社會化組織程度,加快農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建設幸福美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著重大考驗。

2、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對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政權基礎帶來新考驗。隨著農村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農村社會結構變動呈現出一系列新特點、新趨勢。一是人口結構急劇變化。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打破了長期以來農村較為穩定的人口結構。特別是年紀輕、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三化”趨勢明顯,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三留守”問題突出,農業生產缺人手、農技推廣缺人才、新農村建設缺人才“三缺”現象顯露。二是組織結構日趨多樣。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催生了大量的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在經濟組織上,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多種生產經營聯合體不斷涌現。

3、農村黨員群眾民主法制意識明顯增強,對擴大黨領導的基層民主提出了新要求。市場經濟的發展,客觀上催生了民主政治的種種要素。進入新時期,經濟生活的改善,物質需求的滿足,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群眾的民主意識。經過近二十年的村民自治實踐,農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參與意識、法制意識不斷增強,對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訴求更加自覺主動,訴求的內涵和范圍不斷拓展,政治訴求也更趨理性和成熟。大量農民工在城鄉、地域、產業之間流動,促進了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提高了民主參與的意識和能力。主張、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明顯增強,要求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更加注重利益的公平合理分配。如何以黨內民主促進社會民主,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積極有序地推進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和落實好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是農村基層組織的一項重要任務。

4、涉法涉訴等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多。有些農民群眾維權意識強烈,但法治觀念淡薄,動輒采取過激行為制造影響,維護社會穩定的壓力越來越大。如何應對復雜局面,進一步做好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的工作,提高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服務水平,維護好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是農村基層組織面臨的巨大挑戰。

5、鎮村基層政權對本地思想文化陣地的掌控能力

鎮村兩級政權組織完全能夠掌控農村文化領域生活,掌握輿論導向,能抵制意識形態領域的異響,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唱響主旋律,滿足群眾不同的文化需求。通過開展打擊邪教活動,進一步教育群眾抵制邪惡勢力對社會的沖擊。

五、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對策建議

第一,要切實加強對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研究。必須站在事關黨和國家大局、事關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高度,把農村基層政權建設作為一個重大社會科學課題,組織專門力量,進行深入調研,把握其規律特點,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務,做出正確的戰略對策。對這一重大社會科學課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都應十分重視,都應以“時不我待”的態度,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盡快出成果,出對策,指導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沿著正確軌道發展。

第二,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建立有效機制,真正解決縣、鄉兩級黨委和有關部門抓基層政權建設的責任意識不強的問題,促使縣、鄉兩級黨委政府牢固樹立“政要管政”、“從嚴治政”思想觀念,增強抓基層政權建設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和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基層干部隊伍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全面提高農村基層干部和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要大力加強鎮村兩級領導班子建設,強化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的“龍頭”和領導核心地位,理順各方面的關系,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真正成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為在農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第三,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執政的物質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層政權的生存能力、調控能力有賴于一定的物質基礎。夯實基層政權的物質基礎,最根本的措施是抓好鎮村集體經濟。要深入調查研究,區別不同情況出臺相應政策,建立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動力機制,充分調動基層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h以上黨委、政府要提供信息、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幫助,大力促進鎮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真正改變一些地方“無錢開支”、“無錢辦事”的問題,使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徹底告別“無米之炊”、“非法生存”,走上健康、持續發展軌道。對農村鄉、村兩級債務及基層政權運轉經費的資金缺口,建議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以解決。

第四,切實加強基層政權的法規和制度建設,把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應按照憲法的有關規定,從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實際出發,對農村基層政權的社會管理權力、公共服務責任以及隊伍建設、財政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使之有法可依。針對《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頒布實施后遇到的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建議對有關條文進行修改完善,從立法高度理順村委會與鄉鎮政府、村黨支部的關系。針對農村非正式組織大量出現的問題,建議有關部門深入調研,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針對農村基層干部地位低下、不安于農村、不安于其位的問題,建議有關部門針對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實際,對農村基層干部的選拔、職責、晉升、退休、福利、獎懲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創建一種讓更多的人才、財富和文化留在基層的制度,真正做到政治上關心基層干部、生活上優待基層干部、工作上支持基層干部,使基層干部在農村住得下、留得住、干得好。

農村基層黨建調研論文范文第2篇

一、圍繞增強農村基層黨員干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自覺

性和堅定性,積極在理論武裝工作上進行創新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和精髓,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指導農村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要圍繞增強農村黨員干部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自覺性和

堅定性,深入開展學習貫徹活動。

一是切實把握精神實質。要原原本本、認真細致地學習《決定》的原文。通過學習引導農村黨員干部弄清《決定》產生的時代背景、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重大原則,進一步加深對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的戰略任務、基本方向、根本要求的理解和認識,使廣大農村黨員干部真正領會和把握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精神

實質,更好地用全會的精神統一思想、統一行動。

二是切實做到深入人心。堅持以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為重點,認真抓好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的學習活動。堅持經常性學習與集中教育相結合,把學習活動貫徹始終。通過舉辦培訓班、聘請專家進行專題輔導、挑選經驗豐富的同志現身說法、組織宣講團深入農村宣講等形式,創新學習方式,提高活動實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采用快板、戲曲、年畫等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給人教育啟迪的宣傳形式,將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播撒到田間地頭,真正做到家

喻戶曉、深入人心。

三是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學以致用、用以促學。把學習活動與即將在農村全面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學習貫徹黨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加深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把學習活動與農村黨員干部的思想實際結合起來,通過學習貫徹黨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激發全縣黨員干部群眾共創美好生活的熱情。把學習活動與延慶生態涵養區的功能定位和新農村建設的實際結合起來,通過學習貫徹黨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謀劃和制定推進延慶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的新思路、新措施。使學習的過程成為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過程,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成為全面推進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的過

程。

二、圍繞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引領“新跨越”中的作用,

積極在能力建設上進行創新

農村30年改革發展的實踐證明:今天的小康生活,是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明天的全面小康,一步也離不開黨的領導。要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延慶農村改革發展的新跨越中切實擔負起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的職能,充分發揮助推和引領作用,必須緊緊抓住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黨員隊伍這三個重點,不斷提高

其服務發展的能力。

(一)著力提高執政能力,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引領“新跨越”中的領

導核心作用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本質是富民為民。要以實施“堡壘工程”為抓手,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意識,提高執政能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針對性的服務。一是樹立“以民為本”的價值取向。把維護農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群眾滿意”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好壞的標準,把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著眼點來領導和推動新農村建設;二是強化五項功能。通過強化組織功能,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熱情,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強化發展功能,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發展村級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強化服務功能,充分了解農民需求,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確保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通過強化教育功能,加強新型農民培養的組織協調和落實工作以及黨員的管理教育。通過強化政治功能,把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體現在組織村民開展共同治理,構建農村新型治理模式的實踐中;三是轉變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由計劃經濟條件下行政命令、直接指揮的方式方法,轉變為綜合運用政策、經濟、說服教育、協商服務等手段來開展工作,實現從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凝聚廣大農民群眾共同奮斗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

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

(二)著力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充分發揮農村干部隊伍在引領“新跨

越”中的骨干帶頭作用

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關鍵是要有一支善于領導科學發展的農村干部隊伍,特別是農村黨支部書記隊伍。要以“領頭雁工程”為抓手,為新農村建設培養造就一批骨干力量。一是選好配強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改變傳統的從本鄉本土農民中培養選拔村干部的單一方式,按照農村改革發展對農村干部隊伍提出的新要求,創新選拔任用方式,擴大選人用人視野,拓寬選人渠道,打破地域、身份等界限,采取內舉、下派、外聘、回請等方式,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質強、發展能力強、奉獻意識強”的“三強型”人才選拔到村“兩委”班子中,尤其是要選好配強村黨組織書記,進一步優化農村干部隊伍結構;二是加強農村干部隊伍能力建設。近年來,經過縣委的長抓不懈,全縣 “三強型”村“兩委”主要干部達300余名,占總數的44%。但與延慶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的實踐要求相比,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存在著明顯差距。要積極引入現代管理模式,以開展“學習型農村黨支部書記隊伍創建”活動為重點,帶動整個學習型農村干部隊伍的建設,通過增強學習意識,培養好學愛學的習慣,提高接受現代科技知識的能力,努力建設一支“守信用、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善于領導農村改革發展的“領頭雁”;三是加強對農村干部隊伍的管理考核。以“雙向承諾”活動為基礎,建立《延慶縣村“兩委”主要干部任期目標考核細則》,以客觀公正、科學準確的考核評價,

實現對農村干部的規范管理和有效激勵,促進農村干部認真履行職責,不斷改進

工作,在“新跨越”中充分發揮骨干帶頭作用。

(三)著力提高“雙帶”能力,充分發揮農村黨員隊伍在引領“新跨越”中的先

鋒模范作用

農村黨員是黨在農村基層的細胞,是農村改革發展的“排頭兵”。要以實施“先鋒工程”為抓手,進一步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一是優化隊伍結構。建立發展黨員推優制,嚴把入口質量關。重點從青年農民、外出務工人員、專業協會負責人、致富能手中培養入黨積極分子,條件成熟的及時發展入黨,不斷改善農村黨員隊伍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和文化結構,增強農村黨員隊伍的生機和活力;二是提高“雙帶”能力。根據新農村建設對農村黨員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縣鄉黨校、農村職業技術學校、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等資源,大力開展農村黨員職業技能培訓,拓寬農村黨員的發展思路,使他們成為掌握一技之長,帶頭和帶動群眾致富的行家里手;三是實行分類管理。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黨員分布流向,區別年齡、職業、特長等不同特征,按照老年黨員、種養殖業黨員、外出流動黨員等不同類型,對農村黨員實行分類管理和教育引導。制定《關于對黨員定期進行黨性分析的實施辦法》,建立黨員動態管理和評價機制;四是用好活動載體。開展“學習科學發展觀,帶頭和帶領群眾致富”主題實踐活動,鼓勵、引導黨員學一門技術、上一個項目、帶一批群眾、富一方經濟。在流動黨員中開展“學習科學發展觀,發揮雙向帶動作用”主題實踐活動,鼓勵、引導流動黨員把家鄉更多的勞動力帶出去務工致富,把積累的資金、學到的技術帶回家鄉發展創業。開展“雙帶”黨員示范戶評選活動,樹立和宣傳一批“雙帶”典型,激勵更

多農村黨員爭做助推和引領延慶農村改革發展新跨越的先鋒模范。

(四)著力提高自身發展能力,充分發揮新型農民在“新跨越”中的主體作用

農民是農村改革發展的受益者,同時也是建設的主體。要以實施“新型農民培養工程”為抓手,全面提升農村勞動者的素質,為農村改革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繼續做好《2008-2010年延慶縣新型農民培養工作實施方案》的貫徹落實,緊緊抓住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需要,探索建立“五種模式”,積極培養造就“五型農民”。一是主導產業領動模式,培養農技型農民。結合各地主導產業發展實際,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農業技術培訓,推動農村產業“一村一品”的專業化發展;二是市場需求引動模式,培養技能型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加大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引導技能型農民向二三產業大批轉移,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三是扶助骨干帶動模式,培養管理型農民。加大對農村干部隊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隊伍的培訓力度,提高基層組織民主管理的規范化;四是學歷教育促動模式,培養知識型農民。通過學歷教育進一步改變農民的知識結構,開闊農民的視野,促進農民思維方式的轉變;五是文化素養驅動模式,培養文明型農民。積極開展各類農村業余文化藝術培訓,進一步倡導鄉風文明,豐富群眾生活,使農民追求文明生活方式成為自覺行為。通過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勞動

技能,讓廣大農民真正成為推動農村改革發展新跨越的主人。

三、圍繞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發揮作用提供保障,積極在體制機

制上進行創新

有效的保障措施,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發揮作用的前提和基礎。要從延慶農村改革發展新實踐和農村黨建工作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及時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機制,構建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保障體系,為農村基層黨

組織和黨員干部在“新跨越”中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創造良好條件。

(一)建立健全優化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的調整機制,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和

黨員干部發揮作用提供組織體系保障

努力破除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單一化、封閉化、固定化的弊端,在堅持按地域、建制村為主設置黨組織的基礎上,主動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新變化,按照“有利于經濟發展、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有利于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的原則,對村級黨組織設置進行優化調整。一是適應農村經濟規?;男枰?,把地域相鄰、產業相近的村劃為一片,成立“聯村片總支”;二是適應黨員活動多樣化的需要,對黨員進行分組管理。在村轄范圍較大,黨員數量較多的黨支部下,根據地域相連、從業相同、興趣相近等因素,建立各類特色黨小組;三是適應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將基層黨組織設置向農村新經濟組織領域延伸。按照“成熟一個、建立一個、鞏固一個”的要求,把基層黨組織建立在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中。通過構建“以村黨支部為主體、特色黨小組為基礎、新經濟組織黨組織和„聯村片總支?為補充的新型組織體系”,找準黨的組織結構與農村經濟社會組織結構的契合點,找準黨組織活動與農村經濟發展的融合點,從而也為基層黨組

織和黨員干部在“新跨越”中發揮作用找準著力點。

(二)建立健全村級民主政治建設機制,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發揮

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著眼于黨組織工作規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的目標,大力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一是健全完善《延慶縣村級管理工作規程》,落實好“村黨組織實施決策組織權,村民和村民代表會議實施決策表決權,村委會實施決策執行權,村民議事組織實施決策監督權”的“四權決策制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二是拓寬黨內民主渠道。制定實施《延慶縣黨代會代表任期制》,明確黨代表的職責,為一線黨員、特別是農村黨員在黨代表會閉會期間發揮作用搭建平臺。探索建立《村級黨員議事會制度》,定期組織研究討論和了解掌握本村黨組織決策、黨內事務管理、村級重大事務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與村級黨務公開、民主活動日等制度想配套,讓農村黨員更好地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三是拓寬村民自治的空間。堅持以基層黨內民主推進基層民主,大力實施“村級重大事項六議工作法”,合理界定決策內容,嚴格議決程序,保障農民群眾對村級重大事項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決策權。通過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農村基層民主,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投身農村改革發展的積極

性和主動性。

(三)建立健全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長效投入機制,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

干部發揮作用提供物質保障

加大對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政策支持,切實解決好基層黨組織活動陣地、活

動經費等問題。一是加大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采取財政補貼、黨費支持、包村部門支援等方法,多渠道籌措資金,從根本上解決部分村活動場所不足的問題。扎實推進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點建設,努力實現2009年上半年全縣376個行政村全覆蓋的目標。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發揮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作用和功能,使其成為村“兩委”的辦公中心、黨員群眾提高致富能力的“培訓中心”、便民利民的“服務中心”、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的“文化中心”; 二是進一步提高村“兩委”主要干部的工作報酬。對稅費改革前歷年拖欠的村干部工作報酬進行一次撥付。按照《延慶縣村級干部工作報酬管理辦法》文件精神,將村干部工作報酬在原有基礎上增加30%,體現黨組織對農村干部的關心、關愛,激發其干事創業的激情;三是落實好基層黨組織活動經費。根據每個黨員年人均不低于100元的標準,由縣財政列支基層黨員專項活動經費,各基層黨組織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

匹配,為基層黨組織開展活動營造良好環境。

(四)建立健全城鄉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機制,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

部發揮作用提供資源整合的路徑保障

把握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跳出就農村黨建抓農村黨建的工作思路,著眼于統籌城鄉發展,來謀劃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創新。一是開展縣域內統籌城鄉黨建工作。對“駐村指導和結對幫扶工作”進行豐富完善,建立全縣二級班子單位和鄉鎮機關單位黨組織與村級黨組織結對共建活動,將“三級聯創”活動由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拓展到全縣二級班子單位和鄉鎮機關黨組織;二是開展跨區域統籌城鄉黨建工作。大力推廣 “四海鎮建立城鄉聯合黨組織”、“康莊鎮城鄉黨組織1+1結對子”、“千家店鎮鄉村單建、城鄉共管”等三種跨區域統籌城鄉黨建的典型模式,鼓勵、支持農村基層黨組織將觸角向城市延伸,主動與北京市區一切經濟社會實體的黨組織開展結對共建活動,將“三級聯創”活動由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拓展到縣域外的各類黨組織,使“三級聯創”活動由原來的“三級三方”拓展豐富為“三級五方”。通過建立城鄉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機制,實現以統籌城鄉黨建為龍頭,促使城市的技術、資金、信息、人才等優勢資源向農村流動,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整合城鄉資源,在農村改革

農村基層黨建調研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校;學生黨建;創新機制

高校學生黨建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織部分,充分了解學生在高校的思想狀況,特別是學生黨建狀況與創新機制,是黨在高校有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學生黨建工作應當緊密圍繞黨的基本路線,通過加強學生黨組織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來提高學生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發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而大學生黨員是黨組織中最有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新生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大學生黨建工作直接承擔著培養具有共產主義信念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和為黨的事業輸送新鮮血液的工作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這一出發點,我們進行了《關于學生黨建工作創新機制調查問卷》問卷調查,調查分黨員組和非黨員組進行,內容涵蓋支部黨建、黨員教育、高校辦學觀念、其他等方面,共發放問500卷份,回收有效問卷473份,有效回收率為94.6%,涵蓋了文、理、工、農、經、藝術等專業,以下是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

一、當前學生黨建工作總體情況

1.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與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情況

在調查中,有44.7%的人認為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得較好,認為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得很好的人只有19.37%??傮w上看,超過90%的人都對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表示認可,同樣,從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情況數據看,認為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很好或較好的人占總人數的66.7%,有將近20%的人認為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僅與普通群眾一樣。調查結果顯示出了現在學生黨員對自身要求不夠嚴格,存在松懈、惰慢的行為,未能保證發揮良好的先鋒模范作用。這對學生黨員的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2.黨建工作基本情況

對黨建工作基本情況的調查中,大部分支部完成情況都較好。例如,對定期進行思想匯報、發展黨員、培養聯系人談話和召開支部大會這四項工作的開展滿意度都達到了70%以上。在黨支部中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是凝聚力和戰斗力不強,占到了被調查者的41.67%。在學生黨員的發展工作上,被調查者意見不一,但超過50%的人認為要認真履行發展程序,保證黨員發展質量和應進一步加大考察力度,嚴格把好入口關。

3.黨支部的組織生活效果

在調查中,認為黨支部的組織生活開展得較有成效的人只占到總人數的46.3%,有38.2%的人認為黨組織生活的成效不大,主要是因為開展黨支部的組織生活經費不足,形式單一。15.5%認為黨組織生活僅流于形式,并沒有達到實際的效果。從目前調查結果看,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二、當前學生黨員教育的總體情況

1.黨員教育的重心選擇問題

在對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這個問題上,超過40%的被調查者認為教育重心是解決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其次是解決學生基礎道德修養問題,約占到30%。那么對于黨員教育的重點問題上,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對理想信念教育、組織觀念教育、保持先進性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科技文化知識教育都顯得重要,需要全面協調進行教育。

2.黨員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

據調查,現在學生黨員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有理想信念動搖、宗旨觀念淡、思想作風渙散、組織紀律觀念淡薄、追逐個人名利和過于注重個人發展。其中理想信念動搖所占比例較低。

3.學生入黨動機的情況

在這次調查中,現在學生積極入黨的動機相當明確,只有不到7%的學生才是跟風入黨的。但是,有一個問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30%入黨動機是為了謀求仕途的發展,這是明顯的入黨動機不純,思想覺悟不高的表現,也是體現了學生對入黨存在一定的誤區。

三、與高校辦學觀念相結合的調查情況

1.高校辦學觀念貫徹的情況

在被調查者中,有58.3%的人認為校黨委在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結合學校培養人才觀念方面脫離實際,投入不夠,資金不足,做得一般。只有不到14.7%人認為做得好。在教學觀念、方向的看法上,有71.4%左右的人認為辦學觀念、方向要與時俱進、更貼近現實社會的就業要求,滿足社會日益多樣化的需要。據調查,影響黨建工作發展及培養黨員人才主要因素有四點,分別是:師資力量、校紀校風的建設、學校辦學宗旨的貫徹實施力度和學校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

2.學校學生的服務意識、社會意識情況

據調查,當國家、集體、人個利益發生矛盾時,有77.6%的學生都會選擇以大局為重,可以犧牲個人利益,在非黨員調查中,僅有5%的人選擇了以個人利益至上,損公為己也可。

四、其他方面情況

1.學生對黨的思想理論學習態度

對于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態度,有62.7%人都表示要加強學習研究,提高理論修養,不能完全丟下。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黨員調查與非黨員調查中顯示,非黨員的學生對黨的理論知識的渴望更為強烈,這表明入黨后,黨員的求知欲、自律性有待提高。

2.學生就業態度

大部分人畢業后都想發揮個人才能,實現自我價值,接近20%以上的人愿意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報效祖國、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同時這部分人也結合自身的目標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這表明當代學生思想趨向成熟,職業規劃日趨明確。

五、建議及對策

針對學生黨建工作出現的這些新問題,需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切實貫徹高校辦學培養人才觀念,改進工作方法、手段、體制,進一步加強學生黨建工作的創新,規范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的考察、培養、發展、教育等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抓好黨員思想建設,提高黨性修養

重視黨員的理論學習,把思想建設放在黨建工作的首要地位。抓好學生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的思想教育,營造良好的理論學習氛圍,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

堅持學、用、改相結合,努力提高黨員素質,繼續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組織黨員到革命老區進行參觀,憶苦思甜,了解革命歷史,激發廣大黨員的愛國熱情;邀請經歷革命戰爭的老黨員座談,增進對黨的光輝史跡認識、提高感悟;到烈士園瞻仰烈士,學習英雄事跡,增強民族自信力。

樹立學生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分清是非、辨別主次的能力,增強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黨性修養。

2.健全學生黨員發展體系,嚴保發展黨員的質量關

發展學生黨員必須嚴格按照黨章規定,針對當代大學生大多是80后、90后,具有思想多元化的這一鮮明特點,建立一套較完善的符合高校學生發展入黨的標準和體系,如培養聯系人制度、民主測評制度(推優)、定期思想匯報制度等。并且,在發展過程中,要始終把堅持黨員標準、保證黨員質量放在首位,嚴把入口關。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發展黨員工作的步伐。在黨員發展規劃中,應當繼續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更加注重黨員的結構分布和梯隊建設,從而進一步確保黨員隊伍穩定發展。[2]

3.完善黨員繼續教育,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入黨后,部分學生黨員出現思想渙散、自律性不強的不良現象,學生黨建工作的調整形勢較為嚴峻。因此,完善學生黨員再教育再學習越顯重要,建立學生黨員的思想繼續教育體系,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及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斷增進其自修能力,真正達到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要求,發揮黨員在學生中模范帶頭作用,同時號召廣大同學和入黨積極分子加強對黨員的監督,引導他們向優秀黨員學習。通過軍學共建、參觀科技、歷史博物館、企業,加強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了解企業經營運作模式,加強理論知識的運用,提高動手實踐能力,使廣大學生黨員在參與的過程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增強黨組織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從而提高大學生黨員的綜合素質。[3]

4.完善支部建設,增強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

上級黨組織應該重視高校黨支部的建設,加大對支部建設的引導力度,規范黨建工作,對支委進行專業培訓,從而形成有序、有效的學生黨建機制。

支部在黨建工作上,進一步完善發展黨員、監督黨員的制度。首先完善支部工作中的各種規章制度,從新生入學開始,黨支部作好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考察計劃,確定支部內部的聯系負責人,組織跟蹤發展對象、預備黨員進步情況,并向支部匯報材料。培養聯系人制度有效地解決了黨員與團員、群眾之間的溝通脫節問題,又能及時了解入黨積極分子的思想、生活和學習情況,在思想、生活和學習上相互進步。其次完善監督考核工作,根據學生黨員實際情況,每學期末,支部對黨員在思想、學習、生活、作風等方面進行量化,進行民主評議民主打分,對評議高的黨員支部給予表揚或作為優秀黨員條件;對在民主評議中排名較后的黨員,支部將對其進行教育,指出其不足之處,限期整改。黨員考核制度對黨員入黨后的培養教育具有激勵作用,同時對黨員自身素質、紀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約束,有助于黨永葆其先進性、時代性。

參考文獻

[1]鄒小雨.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學生黨支部建設[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0(4):108.

[2]唐世龍.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整合與創新[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54.

[3]孟祥昕.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研究[D].碩士論文,2008:32-33.

作者簡介:全文(1966-),男,廣東湛江人,廣東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學生教育管理。

農村基層黨建調研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基層協商民主是解決社會矛盾和沖突的有效途徑。協商民主機制能夠充分調動社區的各類行為主體以對話與協商的方式進行理性交流,從而達成共識,既有利于推動基層社會和諧發展,又有利于協商民主理論的進一步深入發展。針對在基層協商民主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通過營造真協商的氣氛,健全法律法規,明晰協商議事規則,建立平等包容、理性表達的政治參與平臺,提高人民群眾議事能力,激活多元主體活力,增強人民共同治理公共事務的主動性,實現基層自治,從而提升國家治理效能。

[關鍵詞]基層  協商民主  社會治理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5.012

基層協商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黨的領導下,各類基層組織和基層單位依法參與基層公共決策和基層社會治理的民主實踐,主要有農村協商民主、城市社區協商民主和企事業單位協商民主等模式?;鶎訁f商民主在創新社會治理中具有的獨特優勢和作用,應當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充分運用,以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推進基層協商民主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按照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的要求,大力發展基層協商民主,重點在基層群眾中開展協商”。[1]探索協商民主在創新社會治理中的優勢和作用,將協商民主的精髓運用到社會治理當中,對于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推進基層協商民主有利于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發展

廣泛性和靈活性是協商民主的顯著特性,是其他民主形式不能比擬的。在新時代社會結構多元化背景下,協商民主具有的特性也使其能更好地適應基層社會治理。在新時代,可以通過推進協商民主創新完善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路徑,使參與協商各方在理性表達中化解矛盾、達成共識。

(二)推進基層協商民主有利于提高基層治理能力

將社會主義基層協商民主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全面推行開來,不僅是人民民主的真諦,更是對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繼承和創新發展。所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把協商民主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形式引入基層民主建設。而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則需要通過建立制度化和規范化的運行機制,形成民眾積極參與、各利益相關方友好協商的社會治理局面。

(三)推進基層協商民主有利于激發群眾參與基層自治的主動性

由于基層協商民主關注的議題與基層民眾的利益息息相關,因而能夠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促使基層民眾積極地參與協商表決,在充分討論后作出令大多數人滿意的決策,這不僅能增強人民的主人翁意識,同時也能更好地解決人民在政治生活和社會治理方面表達難、參與難的問題。

(四)推進基層協商民主有利于推動決策的執行

隨著基層協商民主的推進,廣大民眾更有機會參與政府決策,這就是決策的民主性。而通過參與其中,民眾能加深對政府決策的理解,因而更容易接受這些決策,從而更有效地推動政府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執行,降低決策失誤的成本。

二、南寧市基層協商民主實踐

南寧市江南區江南街道二橋西社區成立于2007年7月,常住人口1.8萬余人,該社區是南寧市委、市政府2012年邕江兩岸整治時期為上岸船民提供住處的安置點之一,共安置100多戶600余人,是一個有11個民族雜居的混合型社區。船民上岸初期,難以適應岸上的生活習慣和小區物業的管理模式,產生了比較多的難題與糾紛。為此,該社區在社區黨委的推動下建立了“逢四說事”協商工作機制,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會議,幫助居民解決問題。

(一)建立共駐共建說事會

1.打造說事中樞?!胺晁恼f事”協商工作機制中的關鍵的環節就是要打造一個說事中樞,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建立社區“大黨委”,發揮黨組織引導作用,成立說事常任理事會。常任理事會實行“兼職委員制”,轄區單位黨員負責人既兼任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又是理事會委員,形成了以社區“大黨委”為核心,轄區單位黨組織、黨員和居民群眾廣泛參與民主平等說事議事的工作模式,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

2.細化說事內容。當地圍繞中心任務、經濟發展、服務民生、文明和諧、矛盾糾紛、班子建設等六大主題開展說事,堅持把社區落實黨的方針政策、黨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上級重點工作部署作為“說事”的重點,注重把社區集體財務預算決算、資金安排使用、公益事業興辦、房屋拆遷改造等事關大局的大事要事列入“說事”的內容,推進了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

3.加強說事保障。要保障說事議事機制正常有效運轉,必須有人愿意說事,有場地進行說事。首先,為保障有人說事,當地成立了說事常任理事會。其次是確定說事員,說事員盡可能擴大覆蓋面,注重吸納老黨員、老干部,充分發揮他們的余熱作用,同時注重吸收社區內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基層群團組織負責人、單位代表、群眾代表、社區片警、廉潔監督員、法律顧問、社會工作者、外來務工經商人員和流動人員等,發揮他們各自的代表和職能作用。最后是保障有場地進行說事。按照“六有”標準規范說事場所,即有說事廳、有標識、有熱線、有記錄、有流程、有檔案。通過黨建工作經費、辦公經費等渠道,為開展協商活動提供必要條件和資金。

(二)健全協作機制促運轉

1.建立收集民情的渠道。收集民情的機制采取網格化模式。在社區中設立十個網格,建立起十支由若干名說事員組成的社情民意收集隊伍。每一個網格由一支隊伍負責。每支隊伍通過走訪、電話、短信、QQ群及微信群等方式收集民情,并將收集到的信息及時上報說事常任理事會。居民也可以隨時隨地反映心聲、表達意愿。

2.堅持規范程序,引導有序民主自治。說事程序要以“收集民意、梳理議題、確定議題、組織協商、公開結果”為規范。及時辦好簡單的事、常規的事,需要協調的較難較重大的事,在經過說事會議決后,及時提交到相關單位進行溝通協調,促進問題解決。最后還要公示解決結果,由群眾采取季度一小評、年度一總評的方式進行評議監督,群眾滿意率必須達到80%以上。對辦理結果未達到80%的,責令相關責任人限期整改,對未解決的問題進行再議再辦。

3.完善同住共建機制,著眼長遠常態。為了有效地聯系轄區的黨組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優勢,當地依托說事會,組織實施“先鋒領導,團結人民”行動,推進“四聯”活動,即黨員隊伍聯育、社會治理聯抓、文化活動聯誼、服務居民聯手等。如依托說事會議決定組建疍家歌隊伍,共同傳承發展“疍家婚禮”民俗文化。

(三)發揮說事優勢服務發展

1.搭建社區各類黨組織互動交流平臺?!胺晁恼f事”工作機制,需要轄區內各個單位、組織共同參與,這一工作機制促進了社區內各類黨組織的交流和合作,使“體制、隸屬、等級”的“高墻”被打破,也促使黨的建設有了新的突破。比如,依托說事會的平臺,社區與區內單位開展支部主題黨日活動,加強了社區內各黨組織的交流,常態化的活動促進了多元組織生活常態化。

2.開辟服務群眾新路子。當地通過“逢四說事”的工作機制,優化資源整合配置。為促進轄區各單位形成共同解決問題、實現資源共享的工作格局,轄區充分發揮大黨委的主導作用和黨員的帶頭作用,以共同目標、共同需求來凝聚各方力量。例如,成立“群防母親”工作組,每晚對該地區進行巡邏,確保該地區的安全穩定。這支隊伍已成為維護社區安全的強大主力軍,開辟了服務群眾的新路子。

3.暢通協商協調渠道。通過暢通協商協調渠道,轄區單位與社區加強協商協調、共治共管和自主管理,社會治理取得了新成效,轄區內單位與社區的情感進一步融合,社區也由過去的“多糾紛、多矛盾、多委屈”轉變為“多唱歌、多跳舞、多歡笑、多謙讓”,成了駐轄區單位和廣大居民的美好“家園”。如有居民代表反映小區內偷盜現象時有發生,對此,社區“大黨委”立即組織召開說事會,督促物業保安加強巡查,并在小區內加強防盜安全類宣傳工作,合力提高居民自我防范意識。

近兩年以來,二橋西社區說事會說事議事三百余次,議題包括社區基礎設施維護、困難群眾幫扶、社區治安和社區環境改善、鄰里糾紛矛盾調解等社區居民普遍關心的熱點。經過不斷地探索和完善,由二橋西社區“逢四說事會”發展而成的江南區“逢四說事”協商工作機制,成為江南區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新亮點,并于2018年被民政部認定為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

三、基層協商民主存在的不足

(一)協商主體代表性不夠強

基層群眾是基層協商民主的主體,發展協商民主的目的是動員多個主體參與社區事務,使社區真正成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平臺,人人可參與關乎切身利益的協商事項。在社區協商民主的實踐中,雖然說事代表來自廣泛領域,但仍無法避免大多數年輕人因上學或工作而無法參加協商活動,因此大多數社區協商參與者都是退休人員或社區熱心人士,由此導致協商主體代表性不夠強,也使得協商成果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如果說事員是固定人員,就會導致每件事情都是同一群體參加,這也同樣會導致協商主體代表性不強,從而使協商取得的結果得不到居民的認同。

(二)說事參與者專業能力不足

由于參與協商的人員多為退休人員,雖然他們有強烈的參與熱情,但其自身能力仍需不斷提高。如果沒有協商經驗或者專業經驗不足,就難以有效地應對和解決相關問題。在協商過程中,協商民主能夠順利開展的前提是協商主體要有足夠的理性,并具備偏好轉移的能力。因為居民的非理性參與會使得協商過程中出現過度情緒化,比如無理取鬧、偏離主題等。偏好轉移的能力不足則會造成協商效率低下,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協商參與者無法全面地看待問題,一味堅持自己的觀點。

(三)協商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這一點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個別基層政府推進基層協商民主發展活動的積極性不足,因為基層政府面臨大量的基礎性工作,“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導致其消極應付,甚至抵制開展基層協商民主。另一方面表現為基層民眾的參與意識不強。對大部分民眾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眼前的現實利益,而非公共事務,其政治參與的自發性是不足的。尤其是工薪階層居民,由于經濟壓力大、工作累,無暇參與議事和民主討論,這些都阻礙了基層協商民主的發展。

(四)協商成果轉化不夠

協商的價值意義就是形成統一意見,做出決策并推進決策的落地落實,即出臺協商結果,并監督協商結果的落實執行。群眾參與議事協商的初衷就是希望議事結果能有效轉化到實踐中,推動問題的解決,但是在當前的議事機制中,有些社區為了應付差事,存在協商結果流于表面,沒有真正落實,對結果缺乏執行的評議等情況。如果做出了決策不去落實,不僅導致議事會議在促進基層民主協商中的優勢無法體現,還會嚴重削弱居民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

四、基層協商民主助推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探索

(一)堅持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征包括多個方面,但是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持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才能有效解決問題。要想順利推進基層協商民主的發展,并使協商民主真正發揮作用,關鍵就是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協商民主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吧鐣f商這個杠桿要真正撬動中國的社會建設,就必須有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黨的領導?!盵2]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廣泛協商,地方黨委要自覺承擔起協商民主建設、踐行、管理和推動的責任。在基層,涉及眾多主體和協商事項的社區治理和基層自治的事項,僅靠村(居)委會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蛾P于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意見》指出要發揮村(社區)黨組織在基層協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就是考慮到黨組織在我國各層級發揮的領導和統合作用。

1.強化對協商民主知識的宣傳。為了讓民眾了解并熟悉相關理論政策,必須加大對協商民主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特別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大對基層群眾的宣傳力度,最大限度地宣傳和普及協商民主,只有讓群眾熟悉并且掌握相關知識,他們才能認識到協商民主的重要性,進而積極地參與其中。

2. 提高對基層協商民主重要性的認識。地方黨委政府要對基層協商民主的重要性有足夠認識,不能把基層協商民主視為可有可無。在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時采用協商的方式,更能強化了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因為協商的過程就是黨組織密切聯系群眾的過程,充分發揮群眾的集體智慧去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體現了我們黨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通過協商不僅解決了問題,還獲得了群眾的支持,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在決策與執行過程中,把基層民主協商的成果作為重要依據,集中發揮民智,群策群力,使協商民主真正成為社會的“穩壓器”。

(二)要營造真協商的氣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協商就要真協商,真協商就要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之中,根據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來決定和調整我們的決策和工作,從制度上保障協商成果落地,使我們的決策和工作更好順乎民意、合乎實際?!盵3]是否愿意協商,是否敢于協商,這是檢驗基層黨組織和其他各類基層組織政治勇氣的試金石?;鶎狱h組織和其他類型的職能基層組織首先要有政治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推進協商民主在基層的貫徹落實。

1.必須有主動協商的意識。在新時代,地方黨政領導要提高對協商民主重要性的認識,要把協商民主和協商民主能力建設提高到民主政治建設的高度;要把引領基層協商民主的發展當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主動推進基層協商民主,進而實現基層社會的有效治理;要明確發展協商民主也是我們密切黨群聯系的重要體現。

2.必須有敢于公開的氣魄。公開是協商民主的基礎和前提,真正的協商民主必須以公開為前提。讓一切在陽光下進行,才能有效避免暗箱操作。依法、依規完成黨務公開、政務公開、財務公開,這是對基層黨組織和其他各類基層組織要求,在讓群眾及時了解基層組織的相關事務的同時,也能讓社會各界感受我們開展協商民主的誠意和決心。

3.必須有敢于協商的勇氣。在協商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質疑,需要我們用智慧和勇氣去面對,對基層群眾提出質疑的決策,基層黨組織等職能組織必須敢于面對,發揮群策群力、凝聚共識的積極作用,打消人民群眾對決策的疑慮,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和不足;遇到持反對意見的群眾,要敢于邀請他們參加協商,要有聽取不同意見建議的勇氣,在協商過程中,認真了解他們反對的理由,評估反對意見的合理性,然后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改完善我們的決策,使其更加科學合理。

(三)要提升協商的本領

只有協商的質量提高了,才能夠提高基層協商民主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有效性,因此,必須要提升各參與主體的協商能力和協商本領。普通民眾都能參與相關政策的制定協商,并且具備充足的理性和較強的參與能力,這是協商民主順利開展的前提。

1.提升基層黨組織和其他各類職能性組織的協商能力。在基層實踐過程中,一些地方黨政領導對協商民主的認識還有待提高,他們對協商民主的作用認識還不到位,甚至認為協商民主會增加麻煩、影響發展,導致被動開展協商民主,或協商民主開展流于形式,因此協商質量水平的提高有賴于認識的轉變。

基層黨組織和基層自治組織在基層協商民主過程中可以根據自身特點發揮優勢,如靈活采取上門協商、當面協商、會議協商等辦法進行日常性的基層決策和解決基層社會矛盾。行業性組織在基層協商民主過程中,可以委托相關組織對行業性矛盾和問題進行協商解決。對于基層黨組織和相關職能部門難以獨立解決的專業性矛盾和糾紛,可以發揮專業人才優勢,邀請相關專家參與基層協商。隨著網絡的發展,基層協商要充分發揮網絡媒體快捷簡便的技術優勢,不斷提高網絡協商的能力。

2.增強民眾協商能力。民眾只有具備相應的能力,才能提高協商的效率,特別是對協商議事員的能力要求應更高。一方面要加大對協商民主理念的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的協商意識,增強群眾的政治參與意識,提高他們參與協商民主的積極性。要重視輿論和媒體的引導作用,通過各種方式,廣泛開展基層協商民主的價值內涵形象的宣傳。讓基層協商民主概念真正入腦入心,引導各階層群眾主動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讓群眾能夠意識到公共利益與自己息息相關,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公共事務中去,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協商主體的培訓引導。通過培訓引導,讓民眾不斷增強政治參與意識和參政議政能力。要積極運用新的方式方法,采取民眾容易接受的培訓方式,比如情景式教學或者體驗式教學,可以根據實際的案例創設場景,讓民眾在模擬中體驗協商民主開展的過程?;蛘咴谌粘=M織開展各種協商民主的時候,邀請民眾列席參加,在實際參與過程中,民眾參政議政的能力和水平必定得到增強。

(四)要健全能協商的平臺

協商民主能否常態化取決于是否有協商的平臺。要通過健全平臺,筑牢基層協商民主開展的陣地。所以,要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必須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類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平臺。

1.基層協商民主推進的平臺需要健全。在建設基層協商平臺的過程中,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協作聯動,把推進協商民主作為基層黨組織工作的重要內容,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政協搭臺、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構建多層次、多維度、多形式的協商議事平臺。

2.基層協商民主的運行需要完善。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及其運行形式、明確基層組織決策和討論的基本原則是基層協商民主有效運行的必備條件?;鶎訁f商民主建設要充分發揮村(居)委會的作用,將其打造成轄區內協商民主發展的規范化陣地,同時要發揮基層自治組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的重要陣地作用。為適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部門必須不斷加強網絡化建設,搭建網絡化平臺,保障群眾的問題反映渠道和意見建議反饋渠道暢通。要提高協商民主的質量效果,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做到信息的公開和透明,只有信息掌握對稱,協商主體的地位才能更為平等,協商主體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協商決策的科學性才能提高。因此,提高協商民主質量水平的一個關鍵條件就是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臺。

3.完善基層協商民主渠道。要注重維護傳統平臺,積極探索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的現代化平臺。傳統平臺如理事會、議事會、議事廳、議事室、協商室等是建立在面對面直接交流的基礎上,比較容易感受到各自的情感和態度。而網絡平臺更依賴于科技手段,網絡平臺為協商主體提供了更多的表達途徑,不僅覆蓋面廣、更具靈活性,也能更好地彌補社區人員流動性大以及公共生活時空分散的局限性等問題。

(五)要完善制度保障

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等特征。要推動協商民主的發展,更好地實現真協商,協商成果有效地轉化,必須不斷完善相關制度體系。雖然從中央到地方已有不少關于協商民主的文件和規定,但是仍未形成系統完備的制度體系,這就容易導致實踐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協商內容和對象不確定、隨意性較大、協商的程序不夠規范以及協商的反饋機制缺失等,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協商民主的實際成效。對此,除了加強教育提高思想認識,我們更需要在實踐中盡可能地提高法律制度與協商實踐的銜接度,保障法律法規有效運行,通過法律法規的完善來保障提高協商議事的效率。

實現基層群眾自治的重要途徑就是基層協商民主,它是基層民主的核心,是促進協商治理、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是一種重大創新,在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整合和利用基層治理資源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能夠推動基層治理體系現代化。因而,要堅持不懈地推進基層協商民主,通過發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基層協商民主實踐,建立平等包容、理性表達的政治參與平臺,維護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力,增強人民共同治理公共事務的主動性,更好地發揮基層協商民主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國家治理效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郁波,劉婉婷.基層協商民主實踐與治理效能研究[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02):12-15.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2(2).

責任編輯:黃傳英

農村基層黨建調研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對通城縣農村基層文化建設進行個案調查,分析了目前取得成效,即文化服務體系已建立、文化氛圍濃厚、文化遺產得到保護、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等。進而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設農村基層文化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文化建設;現狀與對策

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1]。深刻闡明了掀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習近平指出,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建設是整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現階段我國農村,特別是在偏遠的山村,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比較薄弱、相對滯后,影響著農村經濟、社會和民眾的協調發展。其實早在2005年黨中央、國務院就提出了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在這一背景之下,我國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和關注,各級黨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從總體上看,發展極不均衡,特別是在偏遠的農村地區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有些甚至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下面以湖北山區通城縣為個案來分析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對策。

1通城縣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成效

通城縣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處、吳楚文化結合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厚重,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在通城縣委和縣政府的重視與關懷下,著力推進重點文化工程建設,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多彩,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文化權益得到基本保障,全縣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呈現較好的發展局面。

1.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具規??h文體局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目標,堅持“重在建設”的方針,按照“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快了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進程?!笆濉逼陂g爭取項目資金200萬元,先后對關刀鎮、塘湖鎮、大坪鄉、麥市鎮、四莊鄉等鄉鎮文化站進行了改擴建建設,并新建了一批文化站綜合樓,已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服務點15個,村級延伸點50個,初步形成了縣鄉村整體聯動,全面覆蓋的新格局。爭取了農村電影流動放映車和數字電影放映機。全縣農村每年免費放映公益電影2 000余場,基本實現每個行政村每月可以看一場電影的目標?;ü膽騽≡好赓M送戲300多場,其中公益免費送戲120場,爭取到價值40余萬元的流動演出車一輛。在全縣11個鄉鎮建辦“農家書屋”120個,縣政府配套資金60萬元制作書柜600余個,閱覽桌椅500余套,電視機150余臺,影碟機、供放機、音響150余套。向上級爭取到圖書180萬余冊,影碟1萬余張,報刊30余種3 000余份。至目前為止,基本上實現了村村有“農家書屋”的目標。新建農村體育健身點40余處,“我參與、我鍛煉、我健康、我快樂”的理念深入到了農村基層。

1.2文化氛圍不斷濃厚縣文藝工作者按照“三貼近”的要求,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推出了一批記錄農村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成就和獨特藝術魅力的好作品,文學藝術局面繁榮,文學創作碩果累累。就不完全統計,散見全國各地、市級以上報刊的文學作品1 000余篇,劉明恒的長篇報告小說《闖世者》是以通城縣玉立砂帶集團公司的奮斗史、闖世史為背景的寫實式小說,客觀地反映了優秀思想型企業家黎珊玉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正式公開出版發行,在社會上反響強烈。揚棄、李甫平、黎時珍同志已多部詩集結集出版,文學刊物《明天》、《春草》、《福人》等雜志品味不斷提升,培養大量新人新作。農民作家吳亮以自己打工的親身經歷出版中篇小說《鄉關何處》在《長江文藝》雜志發表。書畫、攝影空前活躍,并涌現大批農民攝影家和書畫家,關刀鎮還成立了農民書畫協會。農戶以文化中心戶為依托,選擇人居集中、場地寬敞、戶主熱心的村干部、老教師、老黨員及文體骨干為文體典型,創建了一批樂器、歌舞、棋牌、書畫等示范戶,通過上下聯動,積極推動文化下鄉活動,充分發揮縣文化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的陣地作用,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把農村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潮,使農村文化呈現了繁榮、活躍、積極、健康的景象。

1.3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通城文化兼容湘鄂贛三省文化,自然風景倚麗,人文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寶藏豐富。有新石器時代堯家林古文化遺址、瑤族先民文化遺址等古文化遺產;有拍打舞、提琴戲、牮紙制作、茶磚制作、打鑼腔、提琴戲、張家十伢故事等多種獨特民俗文化;有天岳關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羅榮桓紀革命念館、通城勞農政府舊址等革命文化資源;有靈官橋、南虹橋、云溪洞、黃龍梯田、大溪濕地等自然秀麗景觀;有唐代漆器、徐壽輝的統軍之帥府印、李自成墓等珍貴歷史文物[2]。近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對上述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非常重視,成立了工作專班,安排了專項經費,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逐漸拓寬,保護體系日臻完善,目前各處省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已經立碑保護,并明確了保護范圍和四至界限,同時對全縣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摸底調查造冊登記并及時整理,對紅色革命歷史文化資源著重搶救,使之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動力。

1.4文化產業較快發展縣文體局找準了文化與經濟的契合點,著重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并逐步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文化產業年經營額過億元。新興的文化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發行、印刷企業的發展再創新高,文化娛樂業的發展來勢火熱,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快速發展、民營文化產業規模正在形成,網絡文化、信息文化正在悄悄改變人們的文化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藝術情操。截至目前為止,全縣從事書店、網吧、游戲廳、歌廳、舞廳、文印、影視放映、印刷、藝術培訓等文化經營個體戶達到550家,吸納富余勞動力3 500余人,上交國家稅費550多萬元,隨著文化相關法制的進一步健全,市場監管手段不斷加強和創新,文化市場正朝著健康有序的軌道發展。

2通城縣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現狀

當前,通城縣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從總體上看,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特別是偏僻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現狀堪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基層政府部門文化意識觀念淡薄有些鄉鎮府部門領導注重抓經濟發展而忽視文化工作,他們認為老百姓只要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就足矣。有個別鄉鎮文化站的綜合樓因集鎮建設而拆除至今得不到恢復,一些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長期被抽調去從事政府的中心工作。由于鄉鎮政府沒有文化工作的硬性要求,村委會的工作中沒有文化工作的內容和項目,精神文明創建和農民的文化生活目前在大多數行政村是一塊空白,個別的村把政府配送的體育器材和農家書屋的圖書設施閑置,不充分利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當地農民服務。

2.2“以錢養事”經費有限,農村文化活動內力不足從2005年開始,通城縣農村以錢養事經費中,僅僅按農村人口人平五角計算,盡管后來有所提高,但至今仍然沒有超過一元。隨著物價的上漲和時代發展的需要,這點錢可謂是杯水車薪,經費困難是制約農村文化活動開展的瓶頸問題??h、鄉財政主要力量放在城鎮建設、交通發展、工農項目等方面,對文化建設投入較少,特別是鄉鎮財政基本上拿不出專門的文化活動經費。目前,農村文化活動靠集資化緣形式來開展的比較普遍,缺少必要的、固定的活動經費,這種全部依賴外援活動經費的方式,不可持續,難以為繼,導致文化部門本身內力嚴重不足,缺乏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嚴重制約農村文化工作的開展。

2.3文化基礎設施亟需改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現存文化站、文化中心及各類文化基礎設施大多已經超過其“服役”年齡,老化情況嚴重。由于資金原因,有兩個鄉鎮文化站綜合樓還沒有建成,農家書屋建設工程遲遲不能啟動,難以完成上級下達的建設任務。有些地方即使已經建立也只是有名無實。如現有鄉鎮文化站中,許多地方只有一個位子、一名工作人員、一塊牌子、一枚章子、一間房子,有的甚至連單獨的房子都沒有,可以說是形同虛設。還有一些偏遠的山區,電視覆蓋面還很低,使得部分農村群眾或因經濟原因,或因居住的環境問題,至今聽不到廣播,看不到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

2.4農村文化工作隊伍素質整體偏低,專業人才缺失多年來,縣文化系統一直未能引進專業人才,原有業務骨干流失嚴重。鄉鎮文化服務中心人員嚴重老化、無經費陣地,村一級沒有專職文化工作人員,文化工作隊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目前全縣鄉鎮文化干部隊伍的現狀概括起來基本三個字“老、低、差”,即隊伍年齡老化、學歷偏低、專業技能差。缺乏群眾文化編導、文學藝術創作等人才,加上缺少進行系統的繼續教育培訓,這樣的文化隊伍已經很難創造出高質量的文化產品,也很難很好發揮群眾文化活動的帶動作用,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

2.5文化產品供給不能與農民需求有效對接目前在文化產品供給上,比較單一。如為數不多的送戲和送電影還顯得“高大上”,難以滿足農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一是這些送來的文化沒有農民的參與,或是農民根本就參與不了;二是這些送來的文化不能反映當地農村文化特色;三是這些送來的文化大多不是優秀農村題材文藝作品,不能反映當代農村生活,并非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

3通城縣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對策

3.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加強領導一些政府部門及領導對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經濟和工農業工作是硬任務、硬指標,文化建設是軟任務、軟指標,致使文化工作始終在低水平上運行。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不僅要提高市、縣領導干部的認識,也要提高鄉、鎮領導,包括村支書以及村委會主任的認識,只有認識提高了,才能有效地解決農村文化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要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扶貧攻堅計劃,納入干部晉升考核指標,確保農村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目標責任制,把農村文化工作列入創建文化先進縣(市)、鄉鎮和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等相關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基層文化單位的評價機制,將服務農村、服務農民情況作為文化單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領導,是鞏固、健全、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關鍵。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和改進縣、鄉、村三級文化網絡以及業余文藝宣傳隊伍的建設,重視解決農村文化工作的困難和問題。

3.2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資金投入一是按照中央要求,省、市、縣級財政要統籌規劃,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不斷提高用于鄉鎮和村的比例。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用于鄉鎮和村的文化建設。中央和省、市三級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確保農村重點文化建設的資金需求。同時建立監管機制,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二是要結合通城縣的現實情況,改變目前文化發展基本依靠政府財政投入、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力量單薄的狀況。以投資多元化為重點,著力發展文化產業體系。將文化建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的總體規劃和各級財政的預算,明確比例,增加對文化建設的投入。鼓勵和積極引進民營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文化建設,引導民間力量服務于公益文化事業,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

3.3以完善基礎設施為重點,著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發展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3]。把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文化建設和城鄉建設的總體規劃,建設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形成功能齊全、設施齊備、覆蓋城鄉、方便群眾的文化服務體系。以城區為中心,建設一批如科技文化中心、體育中心、電影院、劇院等大型基礎設施,搞好縣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的維修改造,完善社區文化體育設施和活動場所;以行政村為支點,實現每個村都有一個可供開展文體演出的文化廣場、一個圖書閱覽室(藏書1 000冊以上)、一個宣傳櫥窗、一個廣播站、一個多功能的文化活動場地。不斷提升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服務功能,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不斷推進公共文化入戶工作,堅持送文化下基層活動,積極打造具有通城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充分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3.4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提高農村文化隊伍素質要重視培養農村文化帶頭人,建立農村文化骨干培訓網絡,加強對農村青年文化工作者的培養、培訓,提高其思想水平和業務素質,要實施激勵性措施,改善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吸引具有較好政治和業務素質的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文化站工作,切實改變目前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偏低、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另外,要為文化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專項創作和活動經費,讓他們深入基層,創作出體現時代精神、反映群眾生活、充滿鄉土風情的文化作品,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工作。

3.5拓寬思路,創新方法,滿足群眾的多種文化需求政府有關部門要改變對農村文化工作單純搞文娛演出活動及唱唱跳跳的做法,在文化創新上下功夫,把農村文化的先進性和廣泛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等有機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多組織一些貼近農民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的文化下鄉活動,為農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營造出農村健康向上文化氛圍,提高農民文化生活質量。同時要做好優秀的民俗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如山歌、民間故事、鑼鼓、鎖吶、花鼓戲、提琴戲、堯家文化等,要充分調動有這些方面潛力農民的積極性,共同開發保護,防止這些優秀民俗文化失傳。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EB/OL].(2013-12-31)[2015-09-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8013.htm.

[2] 何劉芬.探討如何推進文化強縣建設[EB/OL].[2015-09-01] http://www.xn.stats-hb.gov.cn/ShowInfo.Asp?ID=5,1201,35985.26.

[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A/OL].(2015-12-11)[2015-09-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11/content_3906616.htm.

[4] 柴發柏.淺談農村基層文化建設[J].群文天地,2012(9):89-90,92.

[5] 黃小榮.關于當前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0(2):172-173.43

農村基層黨建調研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地方職業院校存在地緣優勢,向基層農村市場輸出素質相對較高,技能性較強的應用型人才,對于促進新農村建設速度的加快,縮短城鄉差距,加快小康社會的進步速度具有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本文簡要說明了新農村建設需要地方職業院校的教育力量來培養應用型人才,分析了地方職業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地方職業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培養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地方職業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策略;策略研究

地方職業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舉辦的高等職業院校,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其具有高等性、職教性、地域性等特征。

以貢獻求支持,以創新求發展,立足和服務所在區域應是地方高職院校的重要價值取向?!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也明確提出,職業院校要重點提升面向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人才培養能力;要服務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建立公益性農民培養培訓制度,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因此,如何與區域農村建設緊密對接,調整好人才培養策略,更好地服務于區域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地方職業院校急需思考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地方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性

(一)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需要地方職業院校人才提供技術支撐

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需要將傳統農業進行改革,逐漸步入農業科技化、農業產業化、農業結構化和農業集成化,從而帶動農村和農民進入新的歷史格局和歷史角色中,為新時代的發展創造資源優勢。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人才進行技術支撐,才能保證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加快。

而技術性人才需要地方職業院校以農業發展為導向,以農村建設為驅動,以農民素質提高為目標來改革教育體系,從而適應現代農業發展。

(二)可以促進農村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農村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各階層的教育機構進行相互補充,其中地方職業院校具有較大的地緣優勢、情感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能夠更好的對教育進行補充,向農村輸出符合現代農業生產需要、符合新農村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從而將農村教育水平進行大幅提升,改變傳統農業的結構,促進農民向新領域、新技術、新行業轉變,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資源性轉化,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能夠逐漸改變農村高素質技術性人才的缺乏狀態,引領農業不斷創新和拓展,激活農村市場,實現小康社會。

(三)農村人力資源化轉移離不開地方職業院校的支持

我國農村人口龐大,農村市場開發度小,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等使得農村存在勞動量大,勞動力價格低廉,勞動力素質不高,從而使得農業產業結構固步于傳統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認識不高等,當剩余勞動力轉移向城鎮時,往往表現出較大的不適應性,難以形成人力資源優勢。

而地方職業教育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素質,還可以為農民的發展提供新穎的突破口,進軍新的領域、新的職業,從而促進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勞動力轉移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勢,提高勞動力的社會價值,降低人地矛盾,促進農民增收增效。

因此,職業教育可以在長效機制的帶動下,將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優勢轉化,保證農村市場向縱深方向開發,促進農村經濟在人力資源的支撐下大踏步前進。

二、地方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地方職業院校是向農村市場輸出適應性強、業務熟練性高、創新意識足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必然要求

由于地方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重心把持上以應用型技術人才為主,側面提高理念素質和工程設計素質。地方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結合區域內農村市場,農業生產需要和農村建設需要,培養懂現代農業生產、農產品經營、現代農業管理和服務現代農業的專業化技術型人才。這類人才在學術領域可能難占有優勢,但在技術應用上存在創新意識強、應變能力高、鉆研業務精神飽滿,能夠以三農改進為發展的基本點,立足于農村和農業,致力于改善農村現狀,將農業現代化發展作為奮斗的目標。因此,地方職業院校是服務新農村的必要途徑。

首先,三農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支撐,這種人才需要地方職業院校來輸出。

其次,新農村建設需要現代化的科技成果不斷轉化和推廣來實現。而科技傳播的最佳途徑是地方職業教育平臺。

最后,新農村建設的服務體系建設需要懂業務,會管理,了解生產,掌握技術的人才來實現,這種人才的輸出和服務體系的健全需要地方職業院校的不斷努力與創新。

(二)新時期經濟、社會、人文發展的綜合背景要求地方職業院校培養新型應用人才來服務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七大指出現階段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目標就是實現農村城鎮化、實現新農村科技化,實現新農村現代化,推動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

而教育的力量是社會發展的前沿力量,是對社會起到引領和推動作用。因此,在新時期的背景下,一方面,新農村建設需要一支服務能力強、科技水平高、理念先進、技術過硬、懂農業、知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而這種職業農民的培養需要地方職業院校充當先鋒來實現,另一方面,地方職業院校接近基層,具有情感優勢、地緣優勢和人才優勢,能夠從國家政策的全局性出發,從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來看待三農問題,從而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來促進新農村前進、服務新農村變革、改善新農村現狀。

在國家對農村進行戰略調整,地方職業院校站在第一線,為農村進行特定的人才培養,從而實現地方職業院校與新農村建設的關聯緊密性,促進新農村發展以教育為支撐,以科技為生產力進行不斷改變。

三、地方職業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培養策略

(一)政府參與,建立健全必要的保障體系

地方政府要認清本區域教育機構的布局和優勢分配,從而明確地方職業院校在新農村建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給地方職業院校提供一定的資金幫扶、地位確認,從而促進地方職業院校在新農村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資源優勢,保證教育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徹底將職業教育的社會偏見進行糾正,認清地方職業院校的社會價值,出臺優惠政策來鼓勵地方職業院校進一步服務新農村建設。

為了促進地方職業院校更好地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實現新農村生態文明、社會文明和人文內涵的沉淀,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結構優化進程的加快,有必要建立保障體系。

一是從資金上進行保障,政府要加大經費的扶持力度,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和農村現狀,對符合新農村建設的項目進行大幅度的經費支撐,促進地方職業院校人才的激活與可持續性。

二是在機制和發展方向上進行保障,促進地方職業院校構建適合本地特點的新農村建設路線和資源布局,促進訂單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三是政策上保障,考慮到地方職業院校的特殊性,為了調動地方職業院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政府有必要出臺各項優惠政策,促進地方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實現基地配套、設備配套,促進教師向雙師型轉化,從而保證教育與農業的緊密聯系性,以職業教育促進農業發展。

(二)加大地方職業院校在招生與就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職業院校對新農村建設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職業院校在招生計劃、就業渠道、人才培養改革方面,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從而保證生源的高質充足,就業率的提升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用性。這就需要從農業行業的制度上進行扶持,增強就業范圍和就業能力,從而提高地方職業院校的人才競爭力,實現地方職業院校促進三農問題的不斷融化分解。

此外,在招生上要給地方職業院校一定的自主權,擴大地方職業院校的招生范圍,從而保證生源的充足,實現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在文化素質上得到提升,在技能上得到改進,從而更好的帶動新農村建設向小康社會邁進。

地方職業院校是新農村新型人力資源輸出的搖籃,農村是地方職業院校生源的主要來源地,兩者關系本來就很密切。通過教育后,新型人才能夠依靠所學在農村促進農業向現代化轉化,利用自身的技能和創新思維,在農村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地方職業院校具有促進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的責任與義務,是歷史給予地方職業院校的一種機遇。

(三)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為了促進新農村建設,實現地方職業院校服務于新農村,服務于農業現代化,職業院校必須認清形勢,增強發展意識,以教育優勢的聚集和積累為目標,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樹立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拓展辦學思路,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從而促進地方職業院校不斷向農村靠攏,真正實現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目標。通過深化教學改革,為新農村建設培養更多的合格、優秀人才。地方職業院校辦學活動要始終圍繞新農村建設,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服務“三農”培養、培訓大批高素質專門人才。專業設置上要做相應的適當的調整,把相關專業以及學科人才的培養與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人才有效銜接起來。

(四)準確定位,精心設計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

地方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要以新農村為出發點,以農業現代化為主要目標,以農民素質提升和技能應用為主要核心,從而培養適應現代農業和現代化建設需要、適應新農村和農村市場的應用型技術人才。人才培養要有質量,有成效,需要依靠成熟的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多元化的培養模式和方法才行。

(五)建立以職業院校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

地方職業院??梢越梃b國內外的經驗,秉承學校的傳統,探索建立以地方職業院校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主要內涵是依托學校的科技優勢,整合校地農業科技資源,重組農業科技價值鏈,建立以農村示范基地為主體,以科技培訓和信息網絡為支撐的“一體兩翼”的科技推廣平臺,探索實踐“地方職業院校+基地+科技示范戶+農民”的推廣通道,通過技術創新、技術示范、技術培訓、信息傳播四輪驅動,促進科技成果進村入戶。

參考文獻:

[1] 劉江毅.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黨史文苑,2012(24).

[2] 魏麗萍.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0(25).

[3] 馮志軍.職業教育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策略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

[4] 蔣潔,陳彥.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探索[J].科技信息,2009(08).

作者簡介:

劉高永(1963-),男,湖南漣源人,副教授,婁底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處長,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

上一篇:創建文明城市策論文范文下一篇:服務型政府構建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