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戰略轉型與中國經濟論文范文

2023-09-16

戰略轉型與中國經濟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綠洲寓于沙漠,有著非常脆弱的生態本底,綠洲經濟的發展必然有其獨特的規律。本文在回顧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生態內因論”經濟發展模式,以此理論為基礎,探討了綠洲經濟發展的本質屬性,指出生態產業是符合“生態內因論”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產業的發展必將成為綠洲經濟新的增長點。

【關鍵詞】生態產業 綠洲 經濟增長

一、經濟增長理論的演進與“生態內因論”

經濟增長理論作為宏觀經濟學的中心議題之一,其研究歷程大體上經歷了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新興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三階段。在古典經濟經濟增長理論階段,認為經濟增長主要因素是土地、勞動力和資本;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階段則在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上增加了技術這一因素;新興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階段中,20世紀80年代產生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則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上認為知識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新發展理論則把人力資源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以熊彼特為代表的創新學派則認為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以加爾布雷斯為代表的新制度學派依然認為技術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而以科斯、諾斯為代表的新制度學派則闡述了制度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

在古典和新古典經濟時期的經濟增長理論是一種單純的經濟增長發展觀,關注的是資源和技術。當代的增長理論關注了社會、制度、文化等因素,趨向于以人為中心的整體發展觀。但它們卻忽視了經濟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對經濟增長的研究,僅僅是一種人類向自然索取的單向關系,都把生態環境看作是經濟增長或發展的外生變量,是生產力發展的外部條件。生態缺失的經濟增長,是以巨大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的,與現代經濟增長一并而來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的枯竭與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在諸多經濟增長理論指導下的各個經濟體的增長實踐都或早或晚地、不同程度地遭遇了經濟增長的困境,人類的發展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隨著經濟增長理論的演進,人們逐漸認識到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正在形成一種新型的關系,環境變遷、生態發展將日益決定現代經濟發展的模式、運行方向及其發展趨勢。健全的生態條件和優良的環境質量是直接作為經濟再生產過程的必要組成部分而存在的。它不僅是現代經濟運行的外部環境,而且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因此,本文作出經濟增長的“生態內因論”這一基本判斷,即:生態環境決定自然力并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內生因素,在經濟增長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和主導性地位。這意味著,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若生態這一基礎因子缺位,經濟系統則是一種畸形發展,生態、經濟和社會將進入惡性循環,進而崩潰;反之,生態因子將為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繼而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因子,使生態、經濟和社會協調高效發展。在這一經濟增長理論的指導下,經濟實體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生態產業將居主導地位,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生態產業的基本概念

生態產業的概念是基于人類社會發展中生態經濟的浮現而提出的。生態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體現為生態產業的發展。生態產業是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的產業類型,發展過程中散發的各種效益,也主要體現著生態經濟的能量和效益,達到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1、生態產業的定義。生態產業是按生態經濟原理和知識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基于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及和諧的生態功能的網絡型進化型產業,它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生產體系或環節之間的系統耦合,使物質、能量能多級利用、高效產出,資源、環境能系統開發、持續利用。

2、生態產業的結構。生態產業包括:主體部門——生態農業,基礎部門——生態工業,支撐部門——生態信息業,應用部門——生態服務業。

3、生態產業的功能。生態產業是維護“自然—社會—經濟”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使“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者之間的物質循環與能量轉化達到動態平衡,從而提高整個生態圈的生產能力、消費能力與還原能力,而解決生態平衡的關鍵則是微生物的還原能力。因此,在生態產業建設中,微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4、生態產業的效益。生態產業與傳統經濟產業相比較,它的不同之處在于:生態產業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通過不同工藝流程間的橫向耦合及資源共享,為廢棄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產業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實現物質的再生循環和分層利用,去除一些內源和外源的污染物,使得整個經濟系統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變污染負效益為資源正效益,改善了的生態系統能夠溢出更多的產品,從而提高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的提高可以更好地改善生態系統,這樣,經濟和生態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生態產業以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為目標,以生物圈中物質循環與能量轉化的規律為依據,以自然—社會—經濟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行為發展模式,以現代科學技術的綜合應用為手段的生產事業。發展生態產業是從根本上解決環境資源與人口問題的最佳選擇,生態產業將是21 世紀的主導產業。

三、綠洲經濟發展的本質特征及面臨的困境

從景觀角度看,綠洲是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區,以荒漠為基質的各級植被斑塊及鑲嵌系統。故綠洲寓于荒漠景觀中,無沙漠無所謂綠洲。脆弱的荒漠生態本底,使綠洲生態系統具有脆弱性、不穩定性、不可逆性的特點。綠洲經濟是建立在綠洲這一載體之上的。綠洲賴以存在的生態條件,使綠洲經濟活動規律明顯不同于東部,先天的生態脆弱使綠洲經濟發展面臨更多生態限制,生態風險大,使綠洲經濟必須比任何一個經濟系統更加重視“生態”這一因子的基礎性地位。離開了這個基礎,綠洲的經濟活動就無法存在和發展,綠洲的經濟發展不允許生態的缺失。所以,綠洲經濟就是在綠洲生態系統提供的可供開發、利用的物質條件下,人類對綠洲生態系統所進行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等一系列生產、生活活動,其本質是生態經濟。綠洲經濟發展的實質就是生態因子起主導作用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經濟增長。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心,屬于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由于荒漠化以及水資源分布的不平衡,人類活動基本上集中在幾千塊孤島式帶狀的綠洲上,是典型的綠洲經濟。由于生態要素的缺失,傳統經濟增長理論指導下的產業發展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給綠洲帶來了更大的危機和挑戰,新疆綠洲的發展面臨嚴峻的困境。

1、綠洲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社會經濟發展的無序擴張和環境失調,使綠洲生態系統超過了承受的極限,致使綠洲生態系統呈現“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主要表現為:人工綠洲的擴張,人口大量集聚,生產、生活用水成倍增加,地表截流、地下提水等人為過程使下游荒漠自然給水量日益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泉水溢出地帶及濕地消失,造成水資源環境惡化;土地利用不合理,重用輕養,有機肥施用不足,養地作物苜蓿、綠肥及豆科作物面積小,不能合理輪作倒茬,土壤肥力下降;重灌輕排,灌排失調,造成土壤次生鹽漬化,造成土地沙漠化嚴重;農田生態系統不合理或無節制的用水,將地表水(包括洪水)全部截留,荒漠植被大量消失,造成生物多樣性銳減。

2、化學污染、工業“三廢”無治理排放,使綠洲生態系統“熵值”不斷沉積,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綠洲內化學污染、土壤沙化、次生鹽漬化不但影響綠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直接制約著當前生產的投入產出效益。例如:挖渠排堿同時也排走了大量的土壤肥力,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致使新疆中低產田占60%。綠洲城鎮工業、生活廢水無治理排放到下游水庫,農業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化學污染使綠洲生態環境越來越不適宜綠色、安全生產,甚至威脅人類生存。

3、因地理與交通阻隔綠洲農業經濟系統外部經濟環境的物流、價值流、信息流交換不便。新疆許多偏遠地區的資源優勢及名、特、優產品難以轉化為商品優勢;綠洲生態系統自組織功能差,只有依靠外部輸入能量(水源等),生態系統才有高產出;同時綠洲經濟系統能量輸出不平衡,大部分工業性生活資料及全部生產資料依靠外部供給,綠洲大量農產品外銷,在經濟大循環中,綠洲輸出的是物質產品和財富,而積累的是污染和貧窮。環境惡劣、生活貧困、掠奪環境、生態惡化、貧困加劇的“生態貪困”現象普遍存在。

4、產業結構單一,生物能量轉化、增值率低。新疆棉花播種面積占全區總播種面積的近50%,宜棉區超過80%。單一的種植結構,致使作物病蟲害增加,土壤肥力破壞,農業物化投入增加,產品成本居高不下,是典型的高投入、高產出、低效益生產模式。同時,新疆農產品的綜合加工率不足50%,且加工層次很低。

四、生態產業是綠洲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嚴峻的危機和挑戰提醒人們,綠洲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把“生態內因論”作為綠洲經濟增長的理論基礎,引導綠洲經濟走生態和經濟雙贏的發展道路。

1、發展生態產業有利于綠洲生態環境的改善。生態產業是以不損害生態環境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基本準則的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生態產業可以使綠洲生態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利用,有利于提高生態環境巨大的經濟價值,提高環境投資的回報率,遏制退化的生態環境,從而形成良性的生態和經濟關系鏈。

2、發展生態產業,有利于綠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多年來,綠洲經濟的增長,是以資源開發的迅速擴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長為代價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經達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延續舊的發展模式,帶來的將是生態、經濟的全面崩潰。當經濟增長達到一定階段時,經濟要繼續以較高的速度增長,必須轉換經濟增長方式,用新的模式發展經濟。

3、發展生態產業,有利于形成新的經濟優勢。21世紀是生態文明的世紀,綠色消費將成為人們消費的主流,這種消費觀念是生態產業發展的最根本動力,生態產業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將保持較高的增速。綠洲有特殊的生態資源,特別是其豐富的光熱資源,具有發展特色生態產品的優勢,這有利于綠洲經濟突出地域特色、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突破國際貿易壁壘,規避環境風險,形成新的經濟支柱。

【參考文獻】

[1] 仇恒喜:發展經濟學[M].科學出版社,2004.

[2] 畢秀水:經濟增長理論生態要素的缺失及其重構[J].學習與探索,2004(6).

[3] 王如松:轉型城市生態學前沿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0(5).

[4] 李萬明:綠洲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的反思[J].新疆農墾經濟,2003(2).

[5] 范海燕:黑龍江省發展生態產業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社會科學, 2005(2).

戰略轉型與中國經濟論文范文第2篇

一、企業戰略黏性的相關概述

(一)企業戰略轉型的含義

目前,企業管理理論與戰略體系當中都有戰略轉型,國外結合企業改革,將企業分成革命型與改善型。在此期間,革命型變革的另一個稱呼就是企業戰略轉型,它的根本是協調企業內部的組織形式、結構框架以及企業愿景,這樣才能達成企業內外發展的要求。事實上:戰略轉型是在企業原有的基礎上調整戰略,當然這種調整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它屬于持續性的發展變革,一直到整個企業發展戰略落實。戰略轉型能幫助企業改善已有問題,利用已有的發展途徑得到最佳的處理方式,其轉型內容包含運營形式、方向、文化內涵以及資源搭配,大部分企業都是調整后成為新興企業形態。而新的形態不僅能幫助企業抓手競爭優勢,還能提高市場價值。從企業轉型目的來看,是幫助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的要求,只有找準了立足點,才能對企業提供有效的生存保障。

(二)對戰略轉型構成影響的因素

企業戰略轉型具體包含內外兩個領域,內部由管理、資源、績效等方面,外部包含微觀與宏觀等內容,它們共同影響著企業戰略轉型與發展。宏觀上的外部因素包含政治、經濟、生態以及社會文化等方面,微觀主要體現為競爭者與消費者等情形,這兩個方面共同影響著發展戰略的成功與否。另外,企業內部發展也會影響戰略積極性與主動性,若企業內容過于完善,很可能也會影響轉型積極性,所以必須科學調動內部因素,這樣才能逐步深化戰略轉型進程。

(三)戰略轉型的類別

對戰略轉型進行分類需要從以下三個領域進行:第一,結合發展形勢,將其分成被動反應型戰略轉型與前瞻型戰略轉型。在此期間,前瞻型戰略轉型是借助市場形態對企業進行綜合分析和預測,企業利潤維持原樣的情況下調整戰略,并且將重大變革應用到企業經營當中。反應型戰略則是外部環境對企業經營以及利潤構成影響的狀態下,通過分析發現:企業利潤會繼續下降,不得不轉型戰略,當然這種轉型屬于激烈的。它也是最常見的,很多企業都是利潤受到影響后才轉型升級。

第二,結合轉型內容將它分成組織轉型與經營轉型。來自經營的轉型又被分成市場經營、經營領域、產品內容、競爭規劃等,例如:某個企業在戰略轉型當中將競爭戰略變成差異性戰略。來自組織層面的轉型,包含人員配置與分配管理。

第三,站在戰略的角度可以分成四種:具體包含侵蝕、激進、結構與漸進型戰略轉型。從字面含義來看:激進型就是轉型期間非常激烈,然后再翻天覆地的對戰略內容進行改變;侵蝕型非常緩慢,通常會以某個內容為中心對其他方面進行輻射,雖然短時間內很難看到變化,但轉型很徹底;漸進型雖然在戰略方向上并無轉變,但內容存在細微改變,這種轉型能保證轉型狀態的公司穩定性;結構性戰略轉變是從結構進行更改,并且不脫離之前的方向。

二、企業發展戰略轉型的意義

(一)有助于整合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的關鍵部分,它是企業戰略決策的關鍵內容。在企業生產與管理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事實上,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利用人力資源,能夠激發企業人才的工作優勢,從而生成良好的工作環境與氛圍,在挖掘工作潛能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將戰略轉型應用到企業中,不僅能將企業推向新的高度,對塑造企業品牌以及文化也有積極的影響。

(二)有助于提高企業競爭力

在時代快速發展的當下,企業若停滯不前就是落后。推動企業轉型,不僅能讓企業最大限度地跟上步伐,還能幫助企業清楚自身缺陷與優勢,在發展放行當中,有針對性的發展,同時在創新當中,幫助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

(三)有助于優化基礎條件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改革之后,市場經濟對經濟建設發揮了巨大價值。就如同資本主義離不開規劃一樣,社會主義也不能脫離市場經濟。面對市場經濟條件,必須整合市場機制,做好轉型期間的問題應對。在經濟環境之下,需要將活力注入到企業中,這樣才能對解放人類做出貢獻。

三、提高企業轉型力度以及戰略水平的對策

(一)明確內外環境,落實人力資源管理

為了滿足市場的建設要求,企業必須關注內外環境,落實環境監測相關工作。企業要想發展,就必須整合內外環境,不管哪個方面出現問題,都可能對企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必須做好轉型準備。對人力資源進行管理作為企業凝聚發展力量的關鍵,它不僅包含員工工作能力,同時還包含文化認同感與思想品德等很多方面。為完善人力資源的管理進度,必須整合所在企業的現實情況擬定有效的發展方針與政策,不管是懲罰還是獎勵,都需要結合標準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二)深化思想政治工作

在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企業會遭遇很多思想,比如面對新發展,企業持懷疑的態度,當工作出現困境后持畏懼的態度,都會影響工作動力。針對這一點,企業必須大力發揮思想政治價值,在戰略轉型的同時,調動各種因素,深化思想引導,通過營造良好的氛圍,對企業營造良好的氛圍,這樣才能對戰略轉型給予良好的組織與思想保障。

(三)落實項目管理

在戰略轉型的過程中,企業有很多在建、新建項目,為了讓重大項目能順利轉型,就必須深化管理。對此,企業可以通過項目全程跟蹤制、責任制以及項目評估制,規范項目運作過程,通過評估驗收與過程控制,生成一個有效的網絡框架。對于新項目,必須落實市場、行業以及合作伙伴的調查工作,根據所在企業的項目管理方案,規范操作,根據程序進行上報與決策。針對已經確立的項目,除了要明確主體,落實過程管理,還應當對整個項目進行全面跟蹤。在項目建設期間,企業要不斷深化調度,在督導輪崗的情況下,根據施工質量與程序,確保相關項目順利執行。為了保障質量,嚴格考核新建項目,同時結合后續管理以及評估方式,對整個建設項目進行驗收,對于超預算、超工期的行為,分析原因,并且追究責任。

(四)落實產業管理

為了達成企業戰略轉型的要求,將“二次創業”的目標落到實處,企業必須狠抓產業管理,從根本上減小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第一,對其進行全方位的管理,落實成本資費控制。通過優化預算管理,健全預算管理方案,并且把分公司、子公司的績效考核、經營目標放到全面預算管理中,讓全面預算管理的相關工作和子公司、分公司的年薪掛鉤,這樣全體工作人員才能真正意識到降耗增效、預算管理的現實意義,通過提高節約意識,有效控制成本。另外,還可以引入6S管理,在保障安全的同時,控制浪費,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與工作效率。

(五)優化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

建設、開發企業新項目,都需要專業的技術性人才。為了讓人才快速成長,應當鼓勵大學生先到基層鍛煉,通過輪崗培訓,讓他們掌握所在企業的知識,然后再投入到戰略轉型當中。為了讓他們產生歸屬感,對企業放心,企業要為他們營造良好的生活與工作環境,通過感情、環境與待遇留住人才。另外,還需要落實人才培養機制,這樣才能源源不斷的為企業提供更多充足的力量。

結束語:

企業戰略發展以及轉型作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戰略轉型能夠幫助企業提高價值。因此,在戰略轉型中,企業必須關注現實問題與影響因素,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工作方案。實踐活動中,企業必須結合時代變遷,進行校正,這樣才能順應環境要求,用積極的狀態迎接企業發展要求。

摘要:企業作為帶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它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對于不同的行業,都由企業構成,同時也會面對很多挑戰與壓力。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出現了很多跨國公司,這在無形中敲醒了警鐘。而企業轉型作為主要的發展戰略,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從前期準備著手,對整個企業進行精確的定位。本文結合戰略轉型的類型、含義以及影響因素,對企業發展戰略進行探討,希望對推動企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企業,發展戰略,路徑

參考文獻

[1] 朱昭瑜.廣東省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的國際化發展與戰略轉型[J].對外經貿實務,2015(08):29-32.

[2] 莫潔.基于REITs的房地產經營管理模式戰略轉型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15):1352-1352.

[3] 徐旖.試論企業戰略轉型中如何加速人才發展計劃[J].全國流通經濟,2019(14):79-80.

戰略轉型與中國經濟論文范文第3篇

后金融危機時期, 恰好是民營經濟全面實現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重慶民營經濟科學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 不是傳統意義的體量擴張與發展增長, 而是未來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的理性選擇。在當前經濟復蘇期間, 民營經濟既要抓好恢復性增長, 更要抓好戰略性轉型;既要抓好傳統主業, 更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 重慶民營經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后金融危機時期, 恰好是民營經濟全面實現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重慶民營經濟科學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 不是傳統意義的體量擴張與發展增長, 而是面臨著未來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的理性選擇, 面臨著如何科學發展的艱難選擇。本文對此談點個人看法:

在后金融危機時期, 重慶民營經濟戰略轉型面臨兩個選擇:一是沿用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發展策略, 走外延式發展路徑;二是改變經濟增長方式, 培育新型戰略性業態, 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選擇一:緊緊抓住經濟轉穩向好的時機, 沿用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發展策略, 抓住國際國內市場需求, 發展主業, 擴大規模, 提高生產能力, 組織產能銜接, 運用現有生產技術和傳統工藝, 或者用較小投入模仿專利技術組織規模生產中低端產品, 以規模效益換取市場效益, 以數量產品換取質量產品, 以價格差異換取利潤差異, 走低成本低技術低價格大批量快周轉的外延式發展路徑。

選擇二:緊緊抓住經濟轉穩向好的時機, 分析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和市場結構、行業結構、產品結構現狀, 將經濟恢復期作為戰略轉型期, 研究制定階段性發展規劃和可持續健康發展策略, 改造傳統工藝流程, 改革生產組織方式, 改組營銷組織架構, 改變經濟增長方式, 提升產品科技含量, 培育新型戰略性業態, 以集約發展方式代替傳統經營方式, 以科技創新思維代替“小富即安”思維, 以國際經濟視野代替小農經濟視野, 走科技含量高、適用領域寬、市場前景好的內涵式發展路徑。

應該說, 兩種發展模式都有其合理性和現實性, 都蘊含著發展的內動力和基本的市場取向。所不同的是, 兩種發展路徑分別代表和體現出不同發展理念和思維。

第一種選擇具有典型的傳統民營經濟發展特征, 符合重慶市民營經濟發展現狀, 在當前情況下容易被吸納采用。同時, 見效快、成本低、可操作性較強, 只要宏觀經濟政策能夠保持持續跟進狀態, 民營經濟能夠迅速轉危為安, 恢復到金融危機前水平。但不利的是, 具有典型的戰術或戰役動作特征, 容易錯失戰略轉型良機, 丟失戰略競爭的制高點, 將經濟發展的暫時優勢轉化為長期的發展劣勢。

第二種選擇包含了科學發展的合理內核, 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特征。任何經濟形態在發展中都不會處于一種永遠占據主動的地位, 調整變革是經濟發展永恒的動力和源泉。根據科技水平發展、市場供需變化和社會進步的要求, 企業只有不斷推出主導科技發展趨勢和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技術產品, 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鞏固生存發展的基礎, 才能獲得豐厚的利潤和廣闊的遠景市場。雖然調整發展的戰略決策, 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等戰略性動作, 難以在短期內見到成效, 但是從長遠來看, 是一項增強民營經濟發展后勁和實力, 占領未來經濟科技高地的基礎性工作。

目前, 我們正處于后金融危機時期的緩慢恢復性階段, 應該說, 恢復經濟不管是國有經濟還是民營經濟基本上都是處于同等的起跑線。民營經濟對市場信號更敏銳, 對經濟趨向更敏感, 對經濟政策更敏捷, 對經濟運作更睿智。在當前經濟復蘇期間, 既要抓好恢復性增長, 更要抓好戰略性轉型;既要抓好傳統主業, 更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只有這樣, 重慶民營經濟才能在這輪經濟復蘇大潮中, 拼智慧、拼思路、拼速度, 在未來發展中積蓄實力, 增強后勁, 搶占先機, 拔得頭籌, 真正推動民營經濟上臺階、上水平、上效益, 走上科學發展的康莊大道。

后金融危機時期, 恰好是重慶民營經濟實現戰略轉型的極好機會

筆者認為, 后金融危機時期恰好是重慶民營經濟實現戰略轉型的極好機會。重慶民營經濟通過近30年的發展, 已經積累了較為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和持續發展的條件, 占重慶經濟“半壁江山”。但是, 從經濟結構看, 帶有較強的傳統經濟特征;從經濟總量看, 與京津滬川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從經濟布局看, 帶有零亂散的痕跡;從經濟形態看, 缺乏支撐中長期持續發展的新型戰略增長極;從經濟趨向看, 發展路徑和模式還有待探尋。因此, 筆者認為, 重慶應該緊緊抓住后金融危機時期全國各地和國有經濟都在抓恢復性增長的時機, 抓住時機, 發展自己。

其基本原則:一是著眼科學發展。注重統籌協調短期與長期、內涵與外延、投入與產出、創新與模仿、收益與能耗、經濟與社會、國際與國內等各種關聯性生產要素的均衡性, 確保民營經濟發展的質量與品質。二是轉變發展方式。針對不同的民營經濟體進行發展定位, 健全完善符合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的組織架構和營銷運營機制, 選擇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科技創新型、質量品牌型的發展道路。三是提升科技含量。針對不同行業科技進步趨勢和理論創新實踐, 把握業內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研發運用趨勢, 掌握自主知識產權, 培育民族品牌。四是培育戰略業態。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需求, 實施總體均衡式發展戰略和局部非對稱式發展策略, 培育發展和做大做強新型戰略產業, 形成階梯型經濟增長極。五是增強發展后勁。堅持“不爭論”, 不統一發展模式, 不計較暫時得失, 允許和鼓勵多種發展模式運行探索, 允許和鼓勵運用好國際國內經濟社會政治資源, 推動民營經濟向規?;?、集約化、集群化、專業化、社會化方向發展, 增強民營經濟發展后勁。

重慶民營經濟科學發展應著力于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集群發展

筆者提出后金融危機時期重慶民營經濟科學發展的基本對策:

提升傳統產業。重慶民營經濟三大傳統產業, 即汽車摩托車整車及零配件生產供應業、房地產開發及建筑建材供應業、餐飲酒店服務業, 構成重慶民營經濟框架重要支撐。在未來重慶經濟發展戰略布局中, 未來10年內這些產業仍將堅挺不衰。但是, 從民營經濟自身發展規律看, 必須通過技術結構的調整, 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如, 汽車摩托車整車及零配件生產供應業, 應著力開展新興動能和電動車充電站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及混合動能汽車、電動汽車銷售系統建設。建筑建材業應該在節能環保材料和能源綜合開發方面有所突破, 在太陽能利用、隔熱保溫材料、集中供熱、供冷、供電、供水和循環水利用方面進行集成優化, 進行智能化家庭建設試點, 提升建筑建材行業的技術含量。

培育新興產業。民營經濟能否在未來10—20年繼續成為重慶經濟新的大功率引擎, 關鍵在于民營經濟能否培育和壯大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和節能減排要求的日趨明晰, 培育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型戰略性產業, 已經成為民營經濟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是微型金融服務體系。探索建立多種形式服務于民營經濟的微型金融機構, 專門從事融資擔保、風險投資、評估咨詢、信托貸款、市場融資、風險擔保等專業性微型金融業務, 開辟民營經濟發展新型業態。

二是新能源新材料。實施揚長避短戰略, 避開國有經濟主要研發領域和重點項目, 在材料配套、設施配套、工藝配套、網點配套、銷售配套等方面進行戰略協作, 以時間換空間, 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互惠并存、互利雙贏。

三是生物醫藥業。目前重慶民營經濟體系中生物醫藥板塊體量不大, 對民營經濟的整體帶動和戰略支撐作用目前尚未顯現, 但從國家確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看, 應該是未來國家重點產業政策支持的方向。同時, 重慶具有發展生物醫藥和精微檢查器械的基礎平臺, 具有未來發展的廣闊空間。

四是電子商務業。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崛起, 為保稅港區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的物流網、互聯網、物聯網、智能網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為主導產業智集成和系統優化提供了技術支撐, 為各種生產要素網絡運營提供了空間交換平臺, 未來電子商務也應該具有比較寬闊的發展空間。

五是現代服務業。構建充滿活力、適應市場、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服務業發展格局, 規范發展消費服務、金融服務、外包服務、科研服務、商務服務、租賃服務、咨詢服務、農業服務、社會服務、信息服務10類增長性新興業態。

六是內河航運業。大力發展黃金水道作用, 發展船舶建造和港口水系物流業, 打造中國版的密西西比河航運業。

七是環保產業。低碳減排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合理運用碳減排指標進行碳當量交易, 籌措環保技術升級資金, 發展清潔技術和減排技術, 推動民營經濟率先進入環境友好型與資源節約型可持續發展道路。

推動集群發展。要引導民營經濟實現新的突破, 就必須樹立全球經濟視野和多元化、集約化、集群化的戰略發展思路。當前, 重點要在產業基礎較好、行業集中度較高、骨干企業凝聚能力較強的建材業、餐飲業、零售業、裝備制造業、汽車摩托車業、現代物流業等行業進行1+1>2的集群發展模式探索。鼓勵上市龍頭企業鏈接整合產業關聯企業, 積極通過參股、合資、并購、重組等形式發展混合經濟模式, 健全適應市場經濟規律和科學發展要求的新型管理架構。

戰略轉型與中國經濟論文范文第4篇

一、萬達商業地產傳統重資產模式

(一)凈資產收益率低

根據萬達商業年度財報,2011到2012期間銷售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較平穩企業運作穩定,持續盈利;隨后兩年,企業銷售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猛然下降,凈資產收益率變化比下降幅度由29.42%增長到35.55%,2015年略有回升。即企業在2013和2014年間盈利情況并不理想。隨著政府對地產行業調控政策的下發、市場的逐漸飽和以及地皮價格的上漲,壓縮了地產業的盈利空間;總資產周轉率較穩定,企業營運狀況良好,對市場把控較為精準;權益乘數持續小幅下降,償債能力逐漸下降。由此,凈資產收益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企業銷售凈利率的大幅下降和權益乘數的持續小幅降低。

(二)資產負債率高

從2011年2015年萬達商業的資產和負債總額持續上漲,資產負債率一直較高,2011到2014年維持在74%左右,2015年為70.93%。2012年至2014年的息稅前利潤在420億元左右,而其2013年的利息支出為69.62億元,2014年123.04億元,導致己獲利息倍數大幅下降,這是由于企業的有息負債占比高造成巨額的利息支出。企業長期償債能力大幅下降。另外,萬達商業流動資產與總資產比值自2012年到2014年持續升高,直到2015年有所下降,說明企業的資金周轉速度放緩、變現能力變差。

(三)現金流壓力大

萬達商業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值在2011年到2014年間下降明顯。隨著近年來萬達商業地產規模擴張,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整體呈上升趨勢,2014年的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高達456.99億元,這需要大量融資,頻繁的融資活動使得萬達商業的融資活動現金流量凈值在2014年底以前逐年增加,現金周轉嚴重下降。截至2014年12月31日,萬達商業應付賬款537.43億元,同比增長55.2%;一年內到期的銀行貸款及其他借款364.64億元,同比增長75.6%;銀行貸款及其他借款1, 372.95億元,同比增長25.6%;全年利息支出123.04億元,同比增長76.7%。到2015年,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現金流量方面才有了一定好轉。

二、萬達商業的輕資產之路

(一)融資模式創新

輕資產轉型后,萬達依據其多年積累的品牌效益,利用其綜合優勢,積極調整融資戰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戰略。自鐵獅門和凱德置地突破資本約束發展輕資產模式成功以來,萬達也以準REITs和私募資金方式,從內外部兩方面建立輕資產融資管道:通過引入第三方投資者,通過外部融資渠道融資。2015年1月,萬達商業地產與光大安石、嘉實基金、四川信托和快錢公司簽署投資協議,建設共計240億,20座萬達廣場。另一方面,提升內部融資能力。成立商務理財公司,投資平臺,推出“穩健1號”低門檻眾籌項目。以自有的投資平臺將外部資金實現了內部融資,降低融資成本,并促進實體產業的發展。

(二)“小股操盤”

萬達商業以自身品牌和運營管理能力為依托,以完備的商業地產產業鏈為核心能力之一,形成獨立的產業和競爭力。首先,以極小或零資金投入,負責項目前期項目選址和設計建造、后期輸出項目的招商及運營管理。一方面,以品牌影響力及固有的專業技術團隊保障了萬達廣場99%以上的出租率和客流量;另一方面加快資產周轉,提升凈資產收益率。萬達以自有的專業團隊與建筑公司合作,重新定位了參與的角色,利用其專業的管理服務,完成了從全盤全操的重資產模式到小股操盤的輕資產模式的轉變。

(三)“互聯網+”模式

2014年8月29日,萬達以及百度、騰訊合資成立新電萬達最大的客戶共享。此次合資,萬達可以將旗下五大主營業務打包上線,整體裝入電商平臺,最終實現統籌公司內部資源協同發展線上業務的目的。另外,萬達與同程旅游合作,同城的線上和萬達的線下,客源互補,得出1+1>2的效果,實現O+O發展;在零售方面,2014年9月6日與蘇寧簽訂合作項目。萬達的線下輕資產、線上謀平臺,實現萬達宏偉的事業版圖。

(四)去地產化

2016年9月27日,萬達商業(股票代碼為3699.HK)在香港聯交所退市。從2017年7月6日至7月19日,大連萬達集團出售文旅和酒店業務,同融創中國和富力公司促成了637.5億元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產交易。通過此次資產轉讓,降低負債率,增加資金周轉率,提升企業償債能力。萬達集團在銀行的信譽隨之上升。

結束語:

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商業地產發展迅速。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巨大變化以及政府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我國的房地產行業面臨巨大的挑戰。萬達商業率先開始改革,通過改善融資渠道、小股操盤、“O+O”模式以及“去地產化”等一系列舉措優化效率資源和資本資源的配置,擴大優勢企業的市場空間和提高行業的整體效率水平,同時保持核心競爭力,以較少資本投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商業模式。這也給其他商業地產的發展提供了啟示。

摘要:輕資產運營的資本是靠價值驅動的, 旨在以最少的資金投入量撬動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在當前我國房地產行業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 商業地產企業如果繼續以重資產運營則難以持續發展, 因而急于尋求盈利模式轉型。本文通過對商業地產龍頭企業萬達商業2015年來輕資產財務戰略轉型的案例分析, 對輕資產模式轉型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輕資產,商業地產,轉型

參考文獻

[1] 吳艷紅, 陳飛谷.輕資產運營典型案例研究——以現有企業為例[J].會計師, 2019 (08) :39-40.

[2] 張家明.恒瑞醫藥輕資產結構流動性管理的財務邏輯——基于財務分析視角[J].財會通訊, 2019 (08) :83-85.

戰略轉型與中國經濟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山東省在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方面還存在投入相對不足,組織方式不夠合理,供給機制尚不完善,技術人才相對缺乏,推廣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應加快制訂完善相關政策,完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建立共性技術開發的體制保障,形成共性技術開發的支撐體系,完善共性技術開發的金融體系,構筑共性技術研發的人才高地。

關鍵詞:山東??;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對策

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不僅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有力手段,更是面向未來、支撐和引領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山東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醫藥和海洋開發五大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是加快推進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前提,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

1、戰略新興產業及其共性技術界定

1.1 戰略新興產業的含義

戰略新興產業是指在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以科技重大突破為前提,以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為基礎,能夠引致社會新需求、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并能在一段時期內成長為對國家綜合實力和社會進步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主導產業、先導產業或支柱產業。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我國的戰略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重點領域中二十三個重點發展方向。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循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發展下一代通信網絡、物聯網、三網融合、新型平板顯示、高性能集成電路和高端軟件;生物產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高端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裝備和高端智能裝備;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特種功能和高性能復合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發展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

1.2 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

目前國內對產業共性技術的界定大多著眼于共性技術的影響范圍,提出共性技術是對整個行業或產業技術水平、產業質量和生產效率都會發揮迅速的帶動作用,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一類技術,或者是指在很多領域內已經或未來可能被普遍應用,其研發成果可共享并對整個產業或多個產業及其企業產生深度影響的技術。

所以,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是一種能夠在上述界定的戰略新興產業中得以廣泛應用的,處于競爭前階段的共性技術。2011年7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1年)》,較為詳細地列出了有關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其中涉及戰略新興產業的近200項。

2、山東省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現狀

2.1 創造了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

2000年以來,山東省人大相繼頒布實施了《山東省高新技術發展條例》、《山東省專利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走上了法制化軌道。省委、省政府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決定》、《山東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關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工業結構調整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省政府出臺了《關于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發展綱要若干配套政策》、《山東半島高新技術產業帶指導意見》、《山東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05—2010)》、《山東省自主創新產品認定管理辦法》、《山東省支持自主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資金(金融)扶持政策》,省科教領導小組印發了《山東省科技進步工作績效考核實施意見》。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的出臺,使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為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奠定了法制基礎。

2007年8月,山東省出臺的《山東省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實施方案》和《山東省科學技術廳關于加強節能減排科技工作的意見》提出,將組織節能減排技術戰略聯盟,共同承擔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科技項目,攻克行業節能減排共性技術,建立技術共享機制和政策推動體系,推動全行業節能減排。2009年8月19日,為加快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頒布《山東省關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的實施意見》。為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8月,山東省出臺《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發揮科技引領和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實施意見 》魯政發(2009)95號。2009年10月,山東省政府制定了《山東省加強產學研合作創新促進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及《意見》,按照規劃,三年內山東將在裝備制造業領域,強力推進100個重大裝備制造業創新成果轉化;在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領域,實施100項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產業化示范成果;以生物制藥、海洋生物、食品生產技術為重點,選擇100項創新成果,實施聯合攻關轉化。相應地,在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方面,山東省用3年時間,培育建設90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60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山東計劃用3年時間把國家級工程研發中心提高到15家。

2.2 明確了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

2010年2月,立足山東省特色和優勢產業,以培植戰略性高技術新興產業為重點的《山東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公布實施。按照該計劃,2010—2012年,山東省政府共籌集2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保障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的實施。2011年5月4日,山東省政府公布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中,確定了山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六大領域,分別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新醫藥和生物產業、海洋開發和高端裝備制造。在這六大領域中,山東省首次公布了33個重點行業:高性能纖維、特種高分子材料、特種金屬材料、精品鋼新型材料、功能陶瓷;通信網絡設備與產品、集成電路、高端計算機、新型顯示、高端軟件;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節能技術及裝備、環保技術及裝備、循環經濟關鍵技術及裝備;新醫藥、生物育種、生物制造;海洋開發重大基礎設施、海水健康養殖、海洋精細化工、海洋工程技術及裝備、高端船舶制造、海底資源勘探開發、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數控加工裝備、軌道交通設備、通用航空裝備、石油裝備。

2011年8月,山東省發布“十二五”期間科學技術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使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重點和共性技術創新的方向和目標更加清晰。2011年12月,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修訂草案)向全社會征求意見?!稐l例》的頒布實施,將使山東省的技術創新的引導體系和政策支撐體系趨于規范化、法制化。

2.3 奠定了共性技術開發的基礎

自“十五”以來,山東省已累計開發新技術、新產品7萬余項,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或填補國內空白的占15%,投產率為86%?!笆晃濉逼陂g,山東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由7346億元增長到3.16萬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4.07%增長到35.2%。

近年來,山東省的軟件、生物醫藥、非金屬材料、數字化裝備、海洋等特色產業群已經初步形成較強的技術優勢和聚集效應。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成效明顯。通過產學研合作,近3000項高新技術成果在省內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企業解決了一批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山東省啟動實施了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以企業為主體,通過產學研合作,攻克了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開發出一批重大高新技術產品。目前,全省建立各類重點實驗室149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5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2個;建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73個;國家生產力促進中心1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18家,國家863產業化基地14家,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18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2家,開通了全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用網和科技合作信息網。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山東省在許多產業已經具備了共性技術研究的條件并亟需突破共性技術的瓶頸。

3、山東省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存在的問題

與先進省、市相比,當前山東省在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政策和發展戰略上相對缺乏,承擔共性技術研發的主體和支持計劃處于發散狀態,產業共性技術研究的重點不突出,戰略新興產業間共性技術供給短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政策力度不夠大

產業共性技術政策是產業技術政策的重點和核心,但目前山東省尚未系統地制訂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政策,政府引導共性技術開發的政策力度明顯不足。具體表現:一是政府投入偏低。雖然山東省逐年加大科技經費的投入,但政府的資助對共性技術研發而言只是杯水車薪,目前的資助力度不足以解決共性技術研發投入大、研發時間長、研發風險大的困難。省級應用技術研發經費總額遠低于廣東、江蘇、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位居全國第12位。全省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為2.24%,居全國第8位,全省17個市財政資金投入在科技活動經費總額中所占比重僅為8.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經濟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中政府資金所占比重為2.17%,低于上海的2.95%、江蘇的2.34%、浙江的2.82%。二是企業參與共性技術研發的積極性明顯不高。省委、省政府連續出臺實施了一系列鼓勵引導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對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等指標做出了相應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很好地實施和落實。主要原因是政府相關部門出臺的單項政策之間缺乏配套聯動,操作程序不夠細化,政策執行難以到位;企業對相關政策缺乏了解,導致許多優惠政策難以落實。

3.2 組織方式不夠合理

第一,共性技術選擇的方式不夠多元化。由于對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的范圍、評價標準等沒有明確界定,導致對共性技術研發推廣的管理欠系統。根據目前發展階段看,政府支持的共性技術研究應該偏向于在較短時間內能夠投入應用并與其他技術配套、最終能形成巨大市場需求的技術。在調查中發現,在政府投資的共性技術項目選擇上由政府或科學家確定技術路徑的方式仍占主導地位,企業對共性技術的需要沒有得到充分反映。由此導致有些研究脫離企業現實需求,使成果產業化面臨很大障礙。來自山東省科技廳的數據顯示,山東雖然每年可產生2000多項重大高技術成果,但具有一定產業規模的成果轉化只占20%左右。第二,管理和組織模式不能滿足需要。即使沒有政府任何資助下,企業、高校和社會研究機構也會從事共性技術研究,但由于共性技術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市場供給會嚴重不足。因此,政府的管理和組織是促進共性技術的供給、彌補市場不足的重要途徑。目前科研院所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難以滿足共性技術研究的需要。因為省內行業性科研院所實行部分撥款、自負盈虧的企業制度,以及共性技術的研發投入大、風險大的特性,造成科研院所追求經濟效益的短期行為,限制和削弱了承擔共性技術研發的積極性。第三,行業協會在推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應用及擴散中的作用尚待發掘。目前,山東省的行業協會在產銷環節著力較多,對參與組織、協調關鍵技術攻關、技術服務合作,特別是在推動技術共享、參與或獨立建立行業共性技術平臺等方面的作用亟待發掘。

3.3 供給機制尚不完善

有效的供給機制是成功組織、實施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重要制度保障,包括企業參與機制、政府干預機制、協作攻關機制、成果應用擴散機制、配套保障機制等。調查發現,由于共性技術開發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導致企業參與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的動力偏弱,開展技術創新往往缺乏積極性且存在“依賴癥”。政府組織實施重大共性技術研發尚未制度化、系統化,表現為對企業從事基礎類及應用基礎類科研創新工作的支持相對較少,企業的共性技術研發很難從國家相關部門獲得資助。一些重大關鍵共性技術項目的研發往往因急于求成而人為地縮短研發周期,從而直接影響研發的績效。企業主要偏重自身技術創新管理機制的建設,往往忽視或無力顧及產學研聯合的制度安排及改善。調查發現,山東省已建立技術創新管理機制且比較完善的企業不到一半,企業對關鍵共性技術產業化成果的保護意識很強而共享意愿較低。因此,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供給體系還需要引入新的制度安排,以深化和完善其運行機制。

3.4 技術人才相對缺乏

由于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特別是在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引進方面缺乏有力度的舉措,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的政策措施不完善,培養的規模、層次和力度不夠,尤其是在職稱評聘、技術要素參與分配、期權和股權激勵等方面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人才獎勵和激勵政策還需要進一步改革、深化。全省R&D人員總量遠遠低于北京、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從事研發工作的高層次人才更是缺乏。山東省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有科技研發機構的企業所占比重比浙江、江蘇分別低8和17個百分點,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重為4.1%,低于上海的4.9%、江蘇的5.1%、浙江的4.5%,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遠遠低于江蘇、上海、浙江、廣東。

3.5 推廣服務體系不完善

技術創新的成功依賴于多種因素,加強創新、生產、市場之間聯系的技術創新服務支撐體系是重要部分。山東省的共性技術研發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導致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的產出和擴散效率不高。一方面,中介機構發展較慢,加之行業協會的橋梁作用發揮不足,使得共性技術向企業擴散特別是向中小企業擴散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共性技術的合作研究得不到發展,參與共性技術研究的企業不多,同時也不了解共性技術研究成果,導致研究成果的轉化率較低,即使一些共性技術研究成果被轉化,企業也往往是被動地接受,轉化的時間較長,更重要的是不能有效地促進企業在合作中學習,實現企業的知識和技術積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4、山東省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政策

基于上述分析,山東省應進一步確立政府支持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主導地位,科學選擇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和法規,促進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

4.1 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立完善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

政府主導的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體系并不表明政府在共性技術創新過程中要包辦一切,成為共性技術的惟一提供者。為防止政府干預過度,提高政府主導的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體系的活力和運行效率,必須將政府的主導作用與市場機制的作用結合起來,探索和完善“政府主導、市場引導、廣泛合作、互利共贏”的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供給體系。第一,政府確定產業共性技術發展重點時,應充分體現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充分吸納產業界意見。政府選擇要支持的研究項目時,應該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和引導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進行合作研究,有些項目可以采取招標的辦法確定研究主體。同時,應運用市場經濟的方法,調動和發揮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參與共性技術研究開發的積極性,協調處理研發和擴散中的利益關系,促進共性技術成果的產出和擴散。第二,政府應充分考慮企業的技術需求,在科技投入、研究計劃和人員配置上向企業研究機構適當傾斜,將企業的重大技術課題列入政府科技規劃,并給予政策和經費支持;也可與企業共同設立研發基金或成果轉化基金,有計劃、分階段地推進共性技術的研發。第三,要強化高校、科研院所相關學科專家對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增強源頭創新能力和技術儲備。如加強與山東科學院、山東大學等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及各企業間的協作,組成專業化的新型技術聯合體,共同攻克關鍵共性技術難題。應鼓勵和扶持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健全政府參與、民間社會資本主導的中介服務體系,組建官產學研與市場需求一體化的技術資源共享綜合網絡,逐步建成“面向企業、服務行業”的技術開發基地、行業檢測中心、計量基地,搭建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科技評估、工業設計、工藝配套、專業技術市場、專業測試與維修檢測等專業機構或公司的建設。第四,采取多種方式在戰略新興產業集聚區內建立共性技術開發機構:在大量中小企業以專業化分工為特征的產業聚集區,政府可采取財政、稅收等手段培育和支持民營化科技企業,建立專業化的技術促進中心;在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大量中小企業配套協作的產業區,以龍頭企業或龍頭企業聯盟為依托,整合高校、科研機構等多種資源建立共性技術開發中心。對在戰略新興產業集聚區內具有廣泛適用性兼具強制性的生產、品質標準及其測試等共性技術規范的開發,可依托行業協會或建立事業性質的測試中心和質量檢測機構,制訂標準,負責對產業區內產品的檢測,力爭有產品標準被認定為行業性標準。

4.2 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共性技術開發的體制保障

政府大力扶持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需要從宏觀上予以指導,在政策體制機制上給予保障和支持,處理好政府扶持與市場機制的關系。第一,建立有利于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知識產權制度。對涉及區域重大公共利益的共性技術中由政府出資委托研究機構從事研究開發獲得的技術成果,政府可以通過委托、特許等方式,由研究開發方按政府意向控制成果使用權;對有利于產品升級但應用面比較窄的共性技術,主要由企業投資,政府以補貼方式提供支持,知識產權歸企業所有,通過專利措施實現收益內部化;對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多家單位聯合開發獲得的知識產權及其專利,其成果分享由研究開發各方通過合同約定。第二,建立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管理體制。在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過程中,山東省應揚長避短、因地制宜部署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重點,全面梳理新興產業發展中的體制機制性約束,加強產業規劃、投融資、稅收、技術創新以及產業管理等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打破部門、地方的分割和利益局限,突破傳統產業既得利益集團抵制,改革不適應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管理體制機制。第三,積極整合“內外源技術”,加強研發合作與交流。為避免低水平重復研發造成科技資源的低效利用或浪費現象,應加大與國內戰略新興產業發達省、市之間的技術合作與科研要素流動的力度,實現創新資源及關鍵共性技術的流動和共享。加強與國內大型企業集團、知名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間的技術合作與交流,對于兄弟省市已經擁有的關鍵技術或大院大校已經研發出的共性技術,可根據實際需要組織企業進行購買或產業化,實現區域科技成果的優化配置。積極利用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提高自身產業技術水平,并通過對“外源性”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努力掌握核心、關鍵技術,逐步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轉變,實現技術的“內源化”。

4.3 搞好創新平臺建設,形成共性技術開發的支撐體系

著眼于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和技術應用的方向,圍繞全產業鏈條支持共性技術開發。第一,注重搭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鼓勵企業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大型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加快建立以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核心、以研究解決關鍵共性技術為主的公共研發平臺,以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公共技術平臺,以提供檢測服務為主的公共檢測平臺,以提供科技文獻、情報、資料、信息服務為主的科技信息平臺,促進新興產業技術產權交易、風險投資服務的技術產權交易平臺“五個平臺”建設。第二,注重成果轉化和中介服務平臺建設。重點支持各類專業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機構建設。按照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共享共用的原則建設大型科學儀器、科技文獻、專利、標準、檢測檢驗等資源共享平臺,使之真正成為技術轉移、創業撫育、成共果轉化、科技資源配置的重要基地。第三,引導共性技術向產業基地聚集。要更高水平推進特色明顯的戰略新興產業向基地集聚,以國家級產業基地為載體,建立戰略新興產業創新服務體系,以龍頭企業帶動橫向產業鏈的發展,努力形成基地內企業優勢互補、共同壯大的發展格局??梢钥紤]以高新區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引入跨國公司的研發總部,同時爭取與世界一流的高新技術基地緊密合作,建立技術和生產能力交換的互惠平臺。第四,充分發揮龍頭(骨干)企業的引領示范作用。在一定時期內,篩選出一定數量的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對其技術創新與改造、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以及申報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及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給予優先支持,并在重大建設項目用地、銀行授信方面給予積極扶持。

4.4 大力拓寬融資渠道,完善共性技術開發的金融體系

從投入總量來看,僅僅依靠財政資金不可能滿足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需求,同時,有限的支持產業技術進步的財政資金也不可能直接資助戰略新興產業所有領域的研究。因此,共性技術開發支撐系統中,金融支撐體系建設就顯得尤其重要。第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銀行間接融資服務體系。政府要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信貸支持。商業銀行要完善信貸考核體系,積極開展業務創新,不斷探索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不同階段信貸支持的有效方式,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企業及時跟進支持,協助企業做好財務融資輔導。第二,積極構建多層次的直接融資服務體系,發揮資本市場支持共性技術開發的重要作用。要加快推動戰略新興產業企業上市,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帶動社會資金投向戰略新興產業中處于創業早中期的創新型企業;積極推動技術產權、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發展,為具有成長性和高科技含量的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提供融資服務;大力發展科技保險市場,充分發揮現代保險業在共性技術開發中的經濟補償和資金融通功能;支持共性技術開發企業發行集合票據、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以及通過集合債券、集合信托債權基金等實現債權融資;設立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投資基金,集中力量突破制約山東省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第三,積極完善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創業風險投資支持體系。要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通過階段參股、跟進投資、融資擔保、投資保障、風險補助等方式,調動民間資本、外資、保險、銀行等作為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投資導向效應和風險補償作用。要建立促進創業風險投資發展的正向激勵機制,探索建立適合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風險補償機制,對向共性技術開發企業提供融資的機構提供差別化的風險補貼等。第四,不斷完善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金融服務網絡體系。要加快發展共性技術開發企業孵化器,設立共性技術開發企業孵化器發展專項資金,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積極發展以企業為主體、投資多元化、市場運作、政策扶持的共性技術孵化體系;要建立并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信用擔保體系,整合擔保資源,建立以政策性擔保為主體,商業性擔保和互助性擔保為補充的共性技術開發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為共性技術開發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要通過設立混合型科技金融集團,開展專利典當、專利信托、專利租賃業務及設立相關機構,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拓寬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投融資途徑。

4.5 創新人才培育機制,構筑共性技術研發的人才高地

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能力的高低,取決于人的素質高低,取決于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要大力開展共性技術開發,就必須著力培養和引進富有創新能力的各類人才,為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儲備人才。第一,要建立科研機構、高校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的機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力度,鼓勵科研機構和高??萍既藛T積極從事發明創造。要切實改變戰略新興產業在科研、生產、服務等方面相互割裂的現狀,要發揮研究型大學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強戰略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學科建設,制定鼓勵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政策,建立企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促進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特別要培養高層次、高水平的戰略新興產業領軍人才。第二,繼續發揮高新區“創業園”的作用,實施“企業博士創新計劃”,資助在生產一線的博士和博士后開展技術創新研究,爭取培育一大批年紀輕、素質高、適應未來共性技術開發所需要的企業技術帶頭人。要實行資金技術入股、提高薪酬等靈活政策措施,鼓勵創新型企業家人才,投身到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中去。第三,要構建和推廣“柔性引才機制”,完善共性技術研發人才的激勵、流通機制,廣納高素質共性技術研發人才。例如,積極推行特聘專家制度;鼓勵企業集團整合自身技術資源,建立和完善各類技術研發機構,使之成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陣地和凝聚高層次技術人才的搖籃;也可鼓勵具備條件的大型企業在省外、境外設立關鍵技術研發機構或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吸納外源性人才資源。第四,要構建和完善多渠道、多層次的人才培育機制,著力培育和整合“四支隊伍”:依托國內外及省內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育一批戰略新興產業共性技術研究方面的“研究型專家隊伍”;依托大中型企業及其技術部、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培育一批重大共性技術開發方面的“開發型專家隊伍”;在戰略新興企業內培育一批掌握先進技術、現代模式和現代生產管理的“高層次企業家隊伍”,以及一批熟悉產品研發、操作能力強、具有專業技能的“中高級技工隊伍”,形成多元化的人力資本投資格局和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操龍燦、楊善林.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11):77-82.

[2] 李紀珍.產業共性技術:概念、分類與制度供給[J].中國科技論壇,2006,(03):45-47.

[3] 王君.促進共性技術有效供給 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J].宏觀經濟研究,2006,(11):45-49.

[4] 徐佩、費方域.政府資助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的原理及模式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0,(07):23-25.

[5] 宋帥官.新興產業: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產業轉型的戰略選擇[J].工業技術經濟,2010,(06):58-60.

[6] 劉志陽、施祖留.我國戰略新興產業自主創新問題與對策研究 [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8):10-16.

[7]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魯政發〔2011〕15號 http://www.sd.gov.cn/art/2011/5/3/art_956_5541.html.

[8] 工信部科[2011]320號:《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1年)》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13924553.html.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ic Technology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WU Xue-jun

(Jinan Party Institute 0f CPC, Jinan,250014)

戰略轉型與中國經濟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隨著房地產市場競爭環境日趨復雜,企業為了打破當前的經濟利潤下滑態勢,更好地適應宏觀政策環境,就必須要認識到財務戰略對企業市場競爭優勢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房地產企業本身具有投資風險高、資金回收期長、資金占用規模大等特征,其經營風險高于其他行業,因此,房地產企業要制定科學的戰略規劃,在競爭與發展中實現戰略轉型,有效應對行業風險態勢。本文以房地產企業為主體,基于戰略高度下研究企業財務管理轉型的策略。

關鍵詞:房地產企業;財務戰略;轉型

一、房地產企業財務戰略基本概述

自2016年起我國政府對房地產進行宏觀政策調控,在“去庫存”的政策影響下,該項政策的運行也同時帶來了房地產行業的“兼并戰”,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被萬科、綠地等行業巨頭兼并,房地產行業出現壟斷的趨勢;同時,“二胎”政策的開放使得學區房成為房地產市場的新熱點,市場整體上的房屋空置現象也出現了明顯的區域化差異。在宏觀政策背景下,房地產企業必須要及時關注市場變化,選擇合適的財務戰略。實際上,財務戰略可以細化為以下幾個方面。(1)投資戰略。投資戰略是企業財務戰略的核心,它通過對企業現有資金的合理計劃與應用,部署科學的投資計劃,為企業創造價值。但投資戰略的選擇需要緊密結合市場變化趨勢,并做好市場調研工作和項目經.濟收益預測工作,謹慎規劃投資方向。(2)融資戰略。房地產企業的日常經營和對外投資都離不開前期的融資活動,企業在制定融資戰略時要立足于金融市場動向以及自身的財務狀況,合理控制企業資本結構。(3)資金管理戰略。以企業的資金流動速率與償債能力作為依據,重點關.注企業的存貨周轉,在保證資金占用率的同時也要提升資金的循環效率,降低企業財務風險。(4)利潤分配戰略。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利潤分配方式、分配時間點以及留存比例等都是利潤分配戰略的主要內容。

二、房地產企業財務戰略轉型的動因分析

房地產企業的投資、融資、建設、銷售等經營活動都涉及企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可以說,企業戰略規劃就是創造價值的過程,戰略落實情況也會在企業的財務業績上體現出來。因此,房地產企業的戰略轉型也應當從融資、投資、營運和股利分配這四個方面進行動因分析。

首先,從融資角度來說,房地產企業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加上項目前期投入資金量較大,資金周轉時間長,且容易受到市場變化的影響,因此在融資環節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尤其是當前國家通過一系列貨幣政策調節金融市場,對房地產貸款規模進行了嚴格限制,造成房地產企業貸款準人門檻和融資成本隨之升高,影響了企業的經營利潤。只有通過拓寬融資渠道,制定融資戰略規劃,才能打破企業當前的融資困境。

其次,從投資角度來說,房地產企業的投資計劃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營風險。自2011年以來,國家持續控制房價上漲,這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企業的經濟利潤空間,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趨勢,房地產企業可以通過多元化投資戰略轉型來拓寬業務領域,轉變盈利模式,實現多元化投資,從而保證企業經濟效益穩增長。

再次,從營運角度來說,“去庫存”是房地產企業加快資金流動的主要手段。企業缺乏系統性的存款管理制度,將會加大資金占用規模,而資金占用情況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銷售管理以及現金流量等,因此,房地產企業必須要立足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整合工作,不斷向產業鏈兩端延伸業務,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實現去庫存管理,加快存貨資金流動及應收賬款的回收效率,實現管理模式的創新。

最后,從股利分配角度來說,股利分配政策包括剩余股利分配政策穩定股利分配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以及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由于房地產企業受宏觀政策影響,在土地開發成本飆升、商品房價格受限、地產信貸政策緊縮的環境下,企業必須要選擇合適的利潤分配戰略,靈活配置股利,以緩解股東與投資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又要保證企業留存收益能夠支持后續的發展,這也是促使房地產企業進行財務戰略轉型的主要因素。

三、房地產企業優化財務戰略的有效建議

(一)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對于一些規模較大、建設項目較多的房地產企業來說,拓寬融資渠道是企業發展的根本需求。在金融貨幣政策緊縮的社會經濟背景下,除了傳統的銀行信貸以外,房地產企業還可以采用多元化融資方式,例如:地產基金、眾籌平臺、海外籌資、產品創新、轉股籌資以及發行債券等,通過加強與外部金融機構的合作,盤活企業內部資產,從而有效拓寬融資渠道。在這一過程中,市場發展還帶來了其他的新型融資模式,例如:PPP模式、TOT模式、BOT模式等。PPP模式就是政府與社會合作資本所建立合作關系,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以公共部門為主體,其他民營企業與社會資本為合作關系,將項目建設風險分散到多個主體上,既能夠滿足企業融資需求,又能夠降低融資風險,是一種共贏的融資模式。BOT模式實際上就是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建設和經營的過程,政府部門與民營企業達成協.議,在政府的特許下由民營建設企業來承接項目的資金籌集、建設以及管理活動,這種模式也能夠解決房地產企業的融資需求。房地產企業在運用新型融資方式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融資方式的基本理念、手續辦理流程、優點及缺點,聘請優秀的業內專家指導應用,依據項目差異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并及時總結經驗,規范融資操作。

(二)加快產業園區建設

自2019年上半年,國家針對房地產產業園區出臺了一系列好政策,從稅收層面、金融層面、產業層面以及人才層.面給予了多方支持,房地產產業園區的建設也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投資拓展、戰略擴張、選址復制等方面??梢哉f,產業園區是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聚集的載體,通過有效的內部凝聚力來整合房地產開發資源,帶動其他關聯產業的發展,最終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在這一過程中,房地產企業可以制定生態圈構建的發展戰略,以房地產為核心業務,將商業、教育、醫療、物流以及長租公寓等作為發展平臺,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共同聚集完善城市配套服務體系,既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居住需求,盡快實現“去庫存”管理模式,也能夠適應國家政策需求,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和美麗宜居公園的城區。

(三)實現企業投資多元化

一方面,房地產企業為了降低投資風險,可以主動尋找第三方投資者進行項目合作開發,將土地資源、資金流資源等進行有效聚集,在項目開發過程中雙方企業可以“取長補短”,通過資源集中投放,用較少的資本投入杠桿撬動其他相關的戰略資源,從而降低企業投資風險,加快:企業的規模擴張與聚集運營效益。另一方面,房地產企業還可以以房地產為基礎,將社會中對養老、教育以及租房.等需求體現在房地產項目投資上,加大對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投資。例如: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通過提供居家,照護、上門家政陪伴就醫、上門配餐、醫療護理等服務,提升產品競爭力;或加強與外部醫療機構的合作,建立養生保健服務,建立國際化的專業醫療護理康復團隊等。

(四)優化企業股利分配政策

股利分配取決于企業的盈利狀況,房地產企業在確定股利分配政策以前,可以以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現金分紅、未分配利潤、股利支付率以及利潤留存率等相關歷史數據指標作為分配依據,一方面,可以通過適當增加現金股利的分紅等方式來向投資者和股東傳遞經營良好的信號,另一方面,在企業市盈率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加強主營業務的收入,以保證股價與市場價值的一致性,從而提升相關利益者的投資信心,緩解投資者與股東的利益矛盾,減少經濟泡沫化現象。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房地產企業在經營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立足于市場變化趨勢,不斷更新與改進財務戰略,從融資、投資、營運以及股利分配等角度,制定合適的戰略規劃,通過拓寬融資渠道、加快產業聚集化、實現投資多元化等方式,提升企業的財務掌控能力,促進企業長效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柳,湯谷良.中國房地產企業的財務戰略轉型:以萬科集團和綠地香港“輕資產”模式為例[J].財會月刊(上),2017(2):76-80.

[2]趙伯廷.房地產企業轉型財務戰略研究:基于輕資產盈利模式[J].財會通訊,2018,775(11):77-80.

[3]崔澤慧,婁陽.萬科集團基于多元化融資的財務戰略轉型[J].財務與會計,2017(4):41-42.

作者簡介:

李薇,成都市興城建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成都。

上一篇: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論文范文下一篇:王者榮耀論文題目大全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