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學作品下的英語文學論文范文

2023-12-30

文學作品下的英語文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當前新型媒體環境下,傳統的教學方式及其具體教學環節均受到了較為明顯沖擊,針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實踐中作業環節所面臨的自媒體和大數據等信息資源擇取及利用出現的問題及其思考,通過信息獲取正確性、資源使用的正規化、考核手段靈活化、作業形式多樣化及教師作業布置和批改的有效性等相互聯系、互為促進等環節,從而較為全面系統、效果明確地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對于專業核心課程學習模式的改進與創新。

關鍵詞:新型媒體環境;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在2012年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中,明確提出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對當前自媒體與大數據等新型媒體環境下高校教學研究與改革的總結和指導。就國內當前的研究而言,在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的高等教育實踐中,新型媒體環境下高等教育所受到沖擊與思考及發展前景的思考已逐漸得到廣泛關注和較為深入的討論。以自媒體和大數據為前端的新型媒體環境是當代科技社會發展的半生產品和必然現象,也不可避免地對與之有密切關系的教育事業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在高等教育的教學實踐與研究改革的系列課題中,關注新型媒體環境所帶來的對傳統教學模式及具體教學環節的沖擊是主要研究范疇之一,認識自媒體與大數據等新型媒體產生的沖擊并切實尋求積極、正確的解決途徑是當前高等教育研究與改革的重要命題。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認識新型媒體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及其具體環節所受到的沖擊,尤其是針對自媒體與大數據等網絡背景、信息資源對于傳統作業的布置、完成及反饋等環節所帶來的影響和相應的思考,通過分析學生在此環境下所可能獲得的資源和條件,討論多樣媒體資源所帶來的巨量網絡信息、電子資源和線上數據對于課程學習、作業完成可能產生的利弊兩端,并以此為基礎切實探索中國古代文學這一傳統中文專業課程教學進行改進、創新的可能性與可行途徑。

一、新型媒體環境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受到的沖擊及表現

作為漢語言文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當前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時代媒體環境的影響,也同時迫使本課程的專業設置和課程教學必須正視新型的、多樣的媒體環境及其特點,充分了解“在信息爆炸的社會,大學生的閱讀習慣走向碎片化、扁平化?!雹俚膶W情新特點對學生學習可能帶來的影響,思考如何面對、如何解決并創新的教學改革途徑。筆者從自身教學的情況出發,結合對本院系學情、教況所展開的調研活動,將當下漢語言文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所面臨的沖擊及思考簡要表述如下:

(一)知識系統較為固定,教學內容龐雜,強調理論知識的課堂教學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素養提升的需要

以筆者所在院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課程教學為例,現有課程采用當下較為通行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四卷本)和羅宗強、陳洪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四卷本)為主要教材。在具體授課過程中,往往傾斜于對于文學史知識系統的講解和組織(其中文學史與作品所占比重依具體教師的安排而存在不同,以筆者調研結果為例,出現了文學史與作品在日常教學中所占比重或七三至六四的差別,但總體而言是偏重于文學史內容及知識結構的講解)。在教學任務與課程大綱的制定過程中,教材內容尤其是理論知識的講授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和目標,學生對此的了解和掌握也就成為了課堂教學的重要構成,但當下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知識系統的內容龐雜對教學要求的實現形成了極大的風險和消極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以素質提高、能力培養為主要訴求的課程教學特點就無法真正貫徹及實現,諸如對經典及作品文本的獨立鑒賞、傳統文化的深入認知、中國社會歷史的深刻了解等教學設想只能體現在課程大綱和授課計劃之中,學生對于本門課程的學科特點、學術素養及應用能力等深入層面的認知和掌握從而無法得到切實的執行。

(二)課堂授課方式固定,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專業素養缺少明確且具有可執行性的培養路徑

在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課堂教學中,更多地依賴于教師的講授式教學,課堂教學環節中往往忽視甚至輕視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等教學活動的開展。在筆者針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與學習所進行的調查中,有不少的同學表達出不愿參加課堂討論、不知如何系統表達對某一問題的分析和理解等傾向,他們更多地是通過課堂記筆記、考前背筆記的陳舊方式來對待課程的學習與考核;同時,在部分教師的采訪中也存在著課堂互動效果不明顯、互動方式較為固定(往往以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為主)、教學互動的設計難以執行等反饋和信息。由此可見,傳統、固定的授課方式是在教與學雙方主體的“默認”下產生和選擇的,筆者在調查中所了解到的主要成因如圖1。

(三)考核方式較為單一,過程性考核和素質考核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視

與應用能力培養、學術素養建立的課程培養目標相較而言,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存在著并不一致甚至脫節的情況。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地方院校,培養適合需求的、能夠勝任要求的具備專業能力和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是重要的校本目標,而在本課程的教學實際和環節中,現有的課程考核方式不盡完善、不夠科學成為了學科建設和發展的“硬傷”之一。例如,現有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考核途徑中,書面作業和試卷是教師所主要采用的方式。其中書面作業又往往固化為習題練習和小論文寫作,小論文的形式則一般為一學期四次以上的作業次數,學生對此一方面感到疲憊、頗有怨言,另一方面也失去興趣、流于應付。而課程的學期考核以試卷形式為主,基本上為閉卷考試,常采用填空、名詞解釋、簡答及論述等題型,題型傳統、題量較大;同時,這種結果評價式的考核方式也存在著忽視對作品文本的關注、實踐能力不注重等不足。從本門課程的知識體系來說,文學史和文學作品是兩個重要構成層面,都必須充分重視;從課程的培養目標和任務來說,學生對作品文本識讀與分析能力的考察絲毫不應弱于學生對文學史了解與掌握的測試。但是,現在常見的考核方式中,依賴于結果性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考核,較多關注書本(教材)知識的測試而忽視素質考核,這同樣也是當前課程教學所面臨的沖擊與問題。

總體而言,當前中國古代文學的課堂教學及實踐環節的現狀要求作為學科專業重要構成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及任課教師,能夠認真面對并深入分析新型媒體環境下作業布置及完成等傳統模式所受到的沖擊與思考,具體了解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完成作業所面臨的條件與挑戰,討論如何客觀科學地評價、分析所可能獲取信息與資源的有效性,探尋高效率整合并利用新型媒體環境下自媒體與大數據等資源,避免混亂、不科學甚至抄襲等負面情況的出現,進而最終既能充分有效利用新型媒體資源,又能夠切實地逐步培養、提升學生專業素質和應用能力;嘗試通過作業形式多樣化、信息獲取明確化、資料使用正規化及教師作業批改的深入和有效性等方式確立相互聯系、互相促進的實踐教學過程。

二、新的媒體環境和形勢下,對課程教學實踐及教研改革提出的要求和實現途徑探析

在新型的、更為綜合的且影響更為普遍的媒體環境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受到了明顯的沖擊,通過解決課程教學所存在的上述問題,打造更為符合當代時代要求和教育學理念的“生本課堂”是重要途徑且具有關鍵意義,如何正確、有效、妥善地利用自媒體與大數據等信息資源,逐步建立并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創新能力等綜合培養目標的可實現途徑是課程建設和發展所必須解決的問題。筆者通過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和教改嘗試,認為可以從依托于實現學生信息獲取明確化、資源使用正規化、出于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靈活考核手段的確立、考核方式深入性與有效性實現途徑的探索等層面進行積極的、有意義的探索。

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下,教師和學生都面對著對于媒體資源(網絡資源為主)的如何選擇、利用這一情況,尤其是對于學生而言,相對較為不完善的課程資源的判斷力和洞察力使得他們對于大量甚至是海量、巨量的網絡資源無所適從,而眾多教學資源的易于獲取,如教案、課件、視頻(音頻)等傳統教學材料,以及以網絡檢索和引擎搜索為主的“答疑”式信息,這些包括了靜態和動態、線上與線下的網絡資源也帶來了如何擇取、有效利用的難題。新的媒體環境、多樣的資源方式同時伴生的新鮮的媒體感受和娛樂方式,存在著可能分散學生注意力甚至有所沉迷的情況,數據的準確、完整、適宜等使用條件的難以保證也就可想而知了,“數據體量巨大,意味著大數據時代,解決任何一個特定的問題,或者回答任何一個特定的疑問,我們都可以比過去任何時候獲取更多的數據信息。數據類別繁多,表示大數據往往是凌亂和質量參差不齊,我們不可能像小數據時代那樣可以確保自己所收集的每一個數據點都是非常準確?!雹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有選擇地分析、利用可能獲取的信息及其來源,是改進課程教學觀念、創新課堂學習方式的重要前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指導學生如何正確有效地獲得網絡資源與資源,來幫助學生完成選擇、整合有效的學習資料,實現教學環節完整并深入地執行、貫徹,例如可以多維度地設計教學方案、加強過程性的考核與互動、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建立等等方式,在有效促進學生知識水平學習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他們已經具備的信息技術處理的水平與能力(如ppt制作、數據庫建立、量化分析能力、線上活動完成等具體內容),通過這種不局限于課堂之上的教與學,充分利用合理的網絡資源,學生通過“制作和創造的方式進行更為投入的學習,而不再是現成課程內容的消費者?!雹蹖崿F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建立。

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多樣化、新銳化發展的媒體環境,對于學生的課程學習提供了便利,也隱藏著不可忽視的危機,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對媒體資源缺少必要的判斷與正確的選擇等情況,要求教師和課程教學中必須對此加以密切關注和正確引導。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由于受到教師本人的專業領域、個人水平等固有條件的影響,從而導致在教師在參考、使用這些媒體資源、網絡資料的時候也存在著與教學環節的設置及考察、教學任務的執行并不完全相符、相稱的“亂象”。例如說,出現了“入寶山而空手”的無所適從的情形:有的教師已經意識到革新教學手段、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但是由于自身對于多媒體教學資源了解及使用的缺乏,無法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制訂、采用適宜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存在著過于依賴傳統方式的網絡搜索資源,并不能依據學情和教況進行有針對性、明確性的媒體資源運用,同時也出現了往往只是“羅列”或“展示”所獲取的媒體資料,對于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不夠重視等等情況。還有“囫圇吞棗”式照搬材料、“不得其法”的凌亂、脫節的情形:如果教師在備課和授課過程中忽略了由于學生個體差對課堂教學和日常學習可能帶來的影響,就無法系統地對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習能力進行具體的考察,從而在授課方式、環節設置尤其是課程考核的環節中,仍然采用的是較為固化和僵化的問答式或者論文式的命題方式,這樣就嚴重影響了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和個性化發展,也極有可能帶來削弱甚至抹殺學生的獨立發展和成熟表達等綜合能力營建的可能性。

綜上,多樣化、集成化的媒體資源(網絡資源)對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更具有綜合性的挑戰,如何推動新型媒體環境下本門課程的發展與改革即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同時,我們也須清醒認知當代高校教育中媒體環境、網絡資源是具有重要輔助意義的,但絕非學生學習的本體與教師教學的主體。在課程的教學實踐和教改嘗試中,需要教師通過構建營造執行度高、溝通有效的生本課堂,切實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信息技術水平,密切革新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以“互聯網+教育”的視野和途徑聯接課程教學的課內外、線上下,推進“慕課”“翻轉課堂”等先進教學方法的高效運行,為中國古代文學這一傳統課程教學的現代化和改革探尋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

注釋:

①龔莉紅.科學引領“自媒體時代”的青年學子-大學生使用自媒體特點及管理[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2(12):23.

②李軍.大數據時代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9):152.

③熊德蘭.大數據時代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4(6):48.

文學作品下的英語文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真味”語文主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是讓語文課成為有意思有意義的課,成為學生快樂的期盼和思考開始的地方?!罢嫖丁闭Z文提出小學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兒童味、科學味”的教學理解,運用“獲得支點、產生情趣、注重積累、提升語感、立體實踐、建立聯結”六種教學策略,逐步走向“真味”的教學之境,讓語文課堂成為智慧與幸福生長的地方。

【關鍵詞】真味語文 教學理解 教學策略 教學之境

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是什么模樣?許多名師都曾描述過它,無論從哪個角度走進去,都能讓人展開無盡的想象,施展無窮的創意,這正是語文教學的魅力所在。深思語文之“道”在哪里?我想,語文之“道”歸根結底就是人“道”。讓語文課堂成為生長的土壤,具有無限生長的可能。思悟語文教學的“真味”,這是在語文教學之外更需含有的教學意義。

尋源:“真味”語文的教學理解

語文課程是一門實用而多彩的人文課程。語文教學的“本”是什么?“語文姓語”這是大家常說的一句話,它簡練明確地表達了語文教學的基本特征。以培養學生言語能力為核心,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的“真”又是什么?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把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才能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語文課堂的真味,首先應是“語文味”。

不忘記自己曾經是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課堂才會有民主、有情趣,學生的潛能才能充分激發。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品質。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人特點,有自己的理想、興趣、愛好,有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結構,他的長處、潛力、發展趨向,他的語文能力和學習方法,教師都要了然于胸。課堂上教師要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自信、自主、自覺地學習。語文課堂的主人永遠是學生,教學中努力做到問題由學生來提,答案由學生來找,讓學生在閱讀中探究、發現、感悟。語文只有融入了兒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義的。語文課堂的真味,還應該有著“兒童味”。

語文教學應遵循學習科學。學習科學是在反思認知科學等學科、關于學習方法的研究方法和觀點的基礎上興起的一門科學。語文教學遵循學習科學,課堂上使知識、能力、智力、思想情操融為一體,發揮多功能的作用,把教材的邏輯與教學的過程巧妙結合,探索最佳路徑。語文教學遵循學習科學,從以學定教到以學定學,每名學生成為學習的“發光體”,運用學習科學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明亮,尋找到教學與科學的最佳融合路徑。語文課堂的真味,不能或缺的是遵循學習本質的“科學味”。

尋蹤:“真味”語文的教學策略

策略一:獲得“支點”

在學習中,首先應了解學生學習路徑中的疑難與困惑。正如贊可夫所言:“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弊寣W生按他們的需要來學,是把學生的內在需要和外在要求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習成為一個主動的過程?!罢嫖丁闭Z文在課堂上以“單元探究方案”讓學生自主學習,實現以學定學;在教學中關注“新舊聯系”,根據學生的前擁理解,產生知識與能力的建構與提升;清晰“學習目標”,以學生與老師的“核心問題”推進教學,讓學習過程變成發現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創設有價值的“學的活動”,鼓勵學生多感官參與,進行合作學習與體驗學習;能夠進行反思性學習,利用元認知進行總結反思;運用思維導圖的發散、聯想、條理和趣味性幫助學生記憶、思考與進一步學習。

讓學生獲得學習支點,即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或引導下,尋找、發現并運用關鍵支撐,采取適宜的學習方式展開自己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獲得學習支點,關注學習者本身,關注學習內容的關鍵處,關注學習過程的動態變化,關注走向成功學習的突破點,是對學生生長規律的尋找。同時,通過找尋、發現、把握一個個關鍵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策略二:產生“情趣”

語文課應該重視語言教學的情境與趣味,關注課堂教學中語言所處環境的聯系性,以及基于兒童相應的經驗。兒童的生活方式一言以蔽之,是游戲。游戲是“兒童的一種生存方式,是兒童真正的家園,是兒童生活的根”。因此在教學中,應當形成對兒童精神生態的正確認識;應當支持兒童精神生態系統的不斷生長;應當努力呵護兒童的精神生態。在每個兒童身上都潛藏著他獨特的精神、心靈和智慧的力量,我們把他們身上顯示出來的這些無價之寶的“物質”視作某種原料,通過教學把每一個兒童所具有的這種獨特的精神、心靈和智慧,造就出和諧、特殊的個體。

真味語文尊重兒童、彰顯真實,從兒童真實的學習起點出發,讓每一個兒童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基于兒童立場,成就兒童個性成長、全面成長;讓兒童主動學,教師智慧導,師生共成長;課堂上,讓兒童成為知識的“探索者”,讓兒童成為心靈的“情感者”,讓兒童成為個性的“言說者”,讓兒童成為精神的“體驗者”;以實現兒童的靈性發展為目標,建立自由的、想象的、游戲的、合作的、開放的課堂。課堂上倡導遵循兒童的心性,珍視兒童的思維結果和心理感受,把學習語文和兒童的生活聯系在一起,采取符合兒童特性的以趣味、幽默、創造、自由等為表征的教學方式,同時強調關懷兒童的獨特個性,揚長避短,成就每個兒童。

策略三:注重“積累”

語文是門積累的學問。語文教師強調語文的“原始資本積累”,學生理應在積累中學好語文。如何讓學生自主有效地“積累”?積累不是“知識的結果”,而是“活用知識”或者是“生動的知識”。積累應是學生的語文實踐所需的、教師語文實踐所感的、學科發展所必需的結構性積累。

“真味”語文以“工具性”為外殼,“人文性”為內核,以與人生發展息息相關的思想情感修養為語文教育教學的整體結構。在積累的教學操作上強調閱讀積累、背誦積累和寫作積累。把兒童文學經典、傳統蒙學經典、詩詞經典積累作為閱讀、背誦積累的主題,兼顧其他主題結構。在積累的內在聯系上強調生活體驗積累和語言文字表達積累。因而在教學中,需要努力做到讀寫雙向結合,實現讀寫雙贏。做好模仿,仿內容,仿結構,仿觀察,仿表達,仿文體……趁熱打鐵。做到創新,學生在大量閱讀、長期的積淀與積累中,對表達產生促進作用,漸漸做到“胸中萬卷風雷動,無端直奔筆下來”。

策略四:提升“語感”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感悟理解能力。葉圣陶的“揣摩說”、夏丏尊的“語感說”、朱自清的“咬文嚼字”說等教學方法論,無一不折射出他們對漢語言文字特性的精湛把握和深刻領悟。感悟既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項重要目標,又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一種基本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語感是半意識的言語能力,是“直接有效的語用體驗能力”,是語言使用多了之后形成的能力。夏丏尊先生把語感定義為對文字的“靈敏的感覺”。正如李海林所指出的:“新一代語文學家以語感和語感教學為核心,建立一整套語文教學新體系,他們把語感和語感教學看作是語文教學的本質和核心,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备咝У膶W習者會建構有用并相關的直覺來指導他們的思維和決策,語感自會做出合適、充分的補充。

提高學生的語感素質,使之不斷得到深化、廣化、美化、敏化,關鍵在于豐富學生的語感圖式。學生的語感正是在對課文的品味中,由膚淺而深刻,由貧乏而豐富,由粗淺而精細,由遲鈍而靈敏。真味語文努力做到以學生的心靈激活文本的言語,以文本的言語點燃學生的心靈。語感之“感”源于所感所悟,這種感受只能產生于學生自身感受的實踐。感受“自己的實踐”,是語感得以形成和升華的唯一途徑。提升語感,聽、讀是關鍵,教師做好策劃、組織、啟發、引導,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感情體驗,在言語學習中提升語感,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準確感、生動感、通達感,通過經典閱讀培養風格感、色彩感、氣韻感等。

策略五:立體“實踐”

語用體驗是語文教學的本體,語文素養的形成離不開反復實踐。根據語言習得理論,兒童語言的習得是通過后天環境中一系列“刺激—反應”學習逐步習得的。小學語文教學應善于營造兒童的語用情境,語境是兒童習得語言的必要條件。語文課是憑借教材這個“例子”,為學生搭建言語實踐的平臺?!把哉Z形式”是語文教學的立足點,“運用”是語文學習的最重要途徑,“語文”就是人們語言交際的聽、說、讀、寫的運用行為和結果。

立體實踐首先讓語文教學生活化。兒童在生活中本來也在聽、說、讀、寫,甚至可以說他們是在聽、說、讀、寫中生活。語文教學就是讓他們更好地讀、寫、聽、說。要打通課內課外,課內激發興趣、培養習慣、指點門徑,課外學生自由馳騁,敦促課內、課外的語文學習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其次,利用兒童習得語言的一些特性進行立體實踐,如先天性,兒童先天就是學習語言的高手,應從兒童的需要本位出發,使語言發展更有時效性;如模仿性,通過規范的語言范例,引領學生模仿、運用;如主動性,兒童天生是主動學習者,實踐中要建立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讓學生自主去做、合作探索,多用減法思維,教學側重在學生的疑難處著力、生發;如創造性,兒童話語和成人話語范式常常不盡相同,這種不同證明了兒童語言在發展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在教學中應發現、呵護、贊賞兒童語言中可貴的創造。借助立體實踐,提升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生的自我反饋能力。

策略六:建立“聯結”

成尚榮先生說,教室中的兒童要與文本中的兒童聯結,老師的精神狀態也要和學生一樣,三個兒童走在一起進行溝通,那是詩意的歡聚。語文教學需要和兒童認知聯結,把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思維能力,尤其是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結合起來。知識與能力的聯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樹立這樣的意識:“上課不僅是一個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生命對話的過程?!苯處煴仨毮軌颉巴ㄟ^合理的思維運動,建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現實與歷史之間、課堂與生活之間、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多種‘有效關聯’”。語文教學特別需要與生活聯結,因為語文是立體的,音樂、電影、歷史、社會……都可以成為語文。

真味語文努力把學生的個體經驗上升到團體經驗,讓學生們在探究學習中共同學會梳理、整合、聯系。教師是最終的“人腦改變者”,我們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的學習經驗。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結,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意義聯結,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經驗聯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學習方法聯結……聯結產生著更大的價值與意義。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是智識發育,更是生命氣質和精神品格的熏染,讓語文課堂逐漸告別學習效率不高的綜合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成就感。

尋道:“真味”語文的教學之境

“道”永恒存在,是一切的本源?!罢嫖丁闭Z文的教學尋道,是尋找小學語文教學的真實軌跡,也可以說是尋找小學語文教學在變化運動中始終應有的樣子,不可盡言皆自己如此。西哲圣??颂K佩里曾經把創造定為“用生命去交換比生命更長久的東西”。傳統的語文教育是當代語文教育的根基,現在的語文教學應融百家之長開拓創新。走向智慧的語文教學,教師與學生的智慧相互啟迪,過一種快樂的語文生活,這是“真味”語文期冀的教學之境。

【參考文獻】

[1]王元華.語用學視野下的語文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楊斌.什么是我們的母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李海林.語言的隱含意義、語感與語感教學[J].語文學習,1992(10).

[4]王尚文.人文·語感·對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5]何克抗.兒童思維發展新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文學作品下的英語文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西方典故是英語文學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于西方典故文學的理解更是重中之重,這有助于我們對于西方文學作品能有更好的理解。因此,本文以“英語文學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文學的研究”為題,從典故是什么、西方典故的來源、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翻譯時應該考慮的因素、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方法四個方面出發進行研究,以便對于英語文學作品的精髓能有更好的理解。

關鍵詞:西方典故文學;典故來源;典故翻譯

在許多英語文學作品中,包含著大量的西方典故。無論是基于能更好地理解英語文學作品,還是想要了解西方典故獨有的文化特征及魅力,對于英語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典故都必須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這有利于掃除我們在閱讀英語文學作品時的障礙,也有利于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語文學作品的精髓所在,進而更好地體會英語文學作品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情感及含義。否則,如果對于西方典故不熟悉,就很容易使我們鬧笑話。

一、 典故是什么

典故是指舊例,是關于歷史人物、故事情節、典章制度等故事或傳說的再次利用,與其他文學語言相比較,典故具有特定的、鮮明的、獨有的意義。而西方典故主要是指人們在口語或者英語文學作品引用的一些寓言或者神話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以此來增加英語文學作品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表達。而典故的合理應用,不僅可以使作品的表達更加生動活潑、易于理解,還能形成雖然語言精煉簡潔,但是內容卻豐富多彩的現象。

二、 典故的來源

英語的發展過程是非常久遠的,因此,英語文學作品中的西方典故來源也是非常廣泛的。

(一) 《圣經》

在西方國家,宗教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人們信仰的寄托。早期的基督教文學更是西方古代文學的來源之一,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學最高成就的是《新約全書》(簡稱《新約》),它是基督教的正典,基督教將希伯來猶太教的經典《舊約全書》(簡稱《舊約》)全部繼承下來,并把《新約》《舊約》合稱為《圣經》(又稱《新舊約全書》)。而《圣經》作為基督教的經典教義,也為后世文學提供了數不盡的故事和經典。英語文學作品中許多都與《圣經》有關,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伊甸園”“禁果”“諾亞方舟”等。

在圣經當中,亞當是人類的始祖,而蘋果的歷史卻比人類的歷史還要悠久。在各國的神話傳說或者民間故事中,蘋果都是非常受人喜愛的一種水果。但是,根據圣經上的故事記載,蘋果也是給人類帶來麻煩的一種水果,男人的喉結就是因為吃蘋果而引起的。Adams Apple(喉結),這個故事就出自《舊約》,《舊約·創世紀》中講到了人類的起源,傳說上帝創造了人類的始祖亞當,又用亞當的肋骨創造了夏娃,讓他們結為夫妻,并在東方的伊甸建立了一個園子給他們居住。伊甸園里繁花似錦、樹木茂盛、果實豐盛,伊甸園簡直就是一個世間樂園。上帝告訴亞當:你可以隨意吃園子中的各種果子,但是不能吃那棵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實,吃了一定會死。這種“禁果”就是apple。但是后來,夏娃受到了蛇的誘惑,吃了善惡樹上的禁果,還把這種果子給它丈夫亞當吃。亞當因心懷恐懼,吃時倉促,有一片果肉哽在喉中,不上不下,因此留下了一個結塊,這就是“亞當的蘋果”。兩人吃了這果子之后心明眼亮,能知善惡美丑。但是由于他們違背了上帝的告誡因而被逐出了伊甸園。從此,亞當就永遠在脖子前端留下了“喉結”,作為偷吃禁果的“罪證”。

(二) 古希臘神話故事

古希臘神話是古希臘最早的文學樣式,是希臘藝術的前提,不懂得希臘神話,就無法理解希臘文學,也就無法理解西方文學。希臘神話是古代希臘人民留給后世的一份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遺產。同其他民族的神話故事一樣,都是在人民與自然的斗爭之中,憑借想象征服自然并把自然想象化。希臘神話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源遠流長,現在文學作品中的熱愛現實生活、積極追求自然美和人性美以及不斷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都能在希臘神話中找到源頭?,F在,希臘神話中的許多人物形象和故事傳說都已經成為典故,扎根于人們的生活之中。

在現在的英語文學作品中我們常見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這樣的表述,如果不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典故,根本就無法很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層含義。而這則典故就出自希臘神話: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仙女忒提斯的兒子。忒提斯為了能讓兒子擁有長生不老之軀,在阿喀琉斯剛出生時就將其倒提著浸進冥河接受洗禮,可遺憾的是,阿喀琉斯被母親捏住的腳后跟卻不慎露在水外,因此全身留下了唯一一處“死穴”。后來在特洛伊戰爭中,阿喀琉斯被一箭射中了腳后跟而死去。因此Achilles Heel一般是指致命的弱點或要害。后人也常以“阿喀琉斯之踵”譬喻這樣一個道理:即使是再強大的英雄,也有致命的死穴。

(三) 寓言

寓言是指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借此給人以啟示的一種文學體裁,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或者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的事物,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是字數不多,但言簡意賅。因此在文學作品中有廣泛的運用。

著名的《伊索寓言》可謂是家喻戶曉了,被翻譯成多個版本流行于世界。它文字凝練,想象豐富,故事生動,飽含哲理,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經驗的總結,也是人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其中《農夫和蛇》《狐貍和葡萄》《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烏鴉喝水》《牧童和狼》《農夫和他的孩子們》等已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故事。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是披著羊皮的狼的意思,但是如果你知道《伊索寓言》的話,就能明白這句話可以引申為偽裝善良的人。同理,sour grapes也不僅僅是酸葡萄的意思了,它可以表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這正是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挫折感時的一種自我心理安慰。

The Farmer and His Sons一般我們會認為是農夫和他的兒子們,但是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卻有勤奮是寶的意思。這個典故也出自《伊索寓言》:“有個農夫感覺自己就要不久于人世了,于是他把兒子們叫到床邊,想要把自己的耕作經驗傳給兒子們,他說:‘孩子們,我將要不久于人世了,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賣掉我們祖輩傳下來的房產,因為在這下面埋藏著寶藏。雖然我不知道它的具體位置,但是我肯定它就在這下面,你們一定會找到它的。為了找到寶藏,你們要仔細搜索,不要放過任何一寸土地?!瘍鹤觽円詾槟抢锫癫氐氖墙疸y財寶。在父親去世之后,他們把那葡萄園的地全都翻了一遍,什么寶物都沒找到,但是秋收過后,他們發現當年他們賺得比任何一個鄰居都要多?,F在他們終于明白,父親口中所說的寶藏是什么了,而這個寶藏也早已被他們找到了,那就是勤勞是寶??!

(四) 童話

童話故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運用豐富的想象力,賦予動植物等物體以人的感情。童話中豐富的想象和夸張可以使童話形象生動活潑、故事情節離奇美妙,借此來幫人們理解人生、認識社會,并且引導人們明辨是非、通達事理。因此,童話故事也是許多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重要來源之一。例如我們最常見的uglyduckling(丑小鴨)的故事,這則故事就出自《安徒生童話》:“一只天鵝因為長相與其他鴨子不同而被其他鴨子當成丑小鴨。因此,它經常挨打,被排擠、譏笑,連在雞群中也是這樣。于是他只好連夜飛過籬笆逃走了。當他看到美麗的天鵝展翅飛向湖面時,丑小鴨不禁感到一種說不出的興奮。于是他來到天鵝群,被大家看出是一只最美麗的天鵝而不再是一只丑小鴨,他感到幸福極了?!币虼?,在文學作品中,uglyduckling(丑小鴨)變成了小時候不漂亮、遭受侮辱,但長大后美麗動人、受人尊敬的人物代表,儼然已經變成一個激勵身處逆境的人們不斷進取、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

三、 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翻譯時應該考慮的因素

我國清末新興啟蒙思想家嚴復在它的《天演論》中的“譯例言”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薄靶拧敝敢饬x不與原文相悖,即譯文要準確,不偏離,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原文意思;“達”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要通順明白;“雅”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雅。

因此,我們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時,也要遵循這三個原則。那我們就不得不考慮一些因素的影響了。

(一) 文化差異

任何一個國家,由于其歷史發展的不同和身處地理位置的不同,就會使其宗教信仰、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產生不同,也就是民族文化存在著差異。因此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文化的差異,我們不能從中國人的習慣出發想當然的理解英語文學作品,而應該了解作品來源國的文化,從作品來源國的歷史淵源、人文情懷出發,結合漢語習慣有根據地進行翻譯。

(二) 英文典故與中文典故的對應情況

作者有國界,而文化是沒有國界的,一些英文中的典故往往能在我國的文化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內容,例如:helen of troy(特洛伊的海倫),這個典故出自荷馬史詩中的希臘神話故事:“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使希臘,在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斯那里做客,他在愛與美之神阿芙羅狄蒂的幫助下,趁著墨涅拉俄斯外出之際,誘走其妻海倫。希臘人為了奪回海倫發兵攻打特洛伊。雙方大戰10年,眾神各助一方,勝負一直未決,最后奧德修斯巧設木馬,一舉攻陷特洛伊城。而海倫也成為戰爭的導火索,給特洛伊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p>

而在中國歷史上,“紅顏禍水”的事情也不在少數,“妲己亡商”“褒姒亡周”以及唐明皇因寵愛楊貴妃而招致“安史之亂”,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等故事中都把責任歸咎于“紅顏”身上,因而“傾國傾城”“紅顏禍水”等成語與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因此在翻譯英文作品時,考慮對應典故,能使我們更好的理解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

(三) 作品的整體性

典故是英語文學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典故的運用可以增強作品的情感和表達。但是,典故畢竟是存在于作品整體之中,因此,在翻譯時還必須要考慮作品的整體性。從作品的整體內容出發,靈活地翻譯典故,使其翻譯后能有助于作品情感的表達,而不應該為了翻譯而翻譯,這樣就會造成作品情感和表達的斷裂,破壞其整體性,實在不可取。

四、 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方法

(一) 直譯法

直譯法,是指不需要變通,即按照原文的意思翻譯即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直譯法并不是生搬硬套的逐個翻譯單詞,而是在尊重作品原創性的基礎上,翻譯典故的直接意思,這樣不僅能使讀者方便理解作品,還能保留作品的原創特色。例如《圣經》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我們就可以運用直譯法將其翻譯為“愛鄰如愛己”;另外在《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句話:“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我們也可以運用直譯法將其翻譯為“一燕不成夏”。

(二) 意譯法

意譯法,是指翻譯時不受原文詞語表面語義的限制,不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結構,用區別于原文的表達方法,把原文的意思翻譯出來。這是因為在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不可能與我國的典故能夠一一對應,因此在文化差異的基礎上而采用的一種翻譯方法。這樣,既保留了原典故的含義,又能翻譯成我們熟悉的表達方式,更方便讀者的理解。

(三) 套譯法

套譯法,是指英語文學作品中的一些典故,和我們中文的典故意思相近,但是又不能一一對應,如果使用直譯法就會顯得語言表達太過蒼白,采用意譯法也會使典故失去原有的意思,這個時候,就可以采用套譯法,把它翻譯成與我國典故相近的意思。例如:birds of a feature flocks together,這句話如果直譯成“有特征的鳥成群在一起”的話,就會失去作品的文學色彩,所以我們采用套譯法,將其翻譯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樣既表達了作品的原來意思,又不失其文學色彩,一舉兩得。

(四) 直譯加注釋法

直譯加注釋法就是直譯法加注釋的意思,在英語文學作品中,有一些句子用直譯法翻譯之后,還是不能使人明白其意思,這個時候,就需要在直譯后面加一個注釋,這樣就能使人瞬間明白了,例如:“See Naples and die”,我們將其直譯為“看了那不勒斯,就可以死了”,但是如果只是采用直譯法將其如此翻譯出來,還是使人覺得云里霧里,不能理解其意思。但是如果在直譯后加一個注釋:“那不勒斯為意大利南部港市,因為風景奇美而聞名于世”,這樣采用直譯加注釋的方法,讀者就會一目了然了。

五、 結語

典故是一個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文化,很好地運用典故,不僅能顯示作者淵博的知識儲備,更能使作品表達深刻到位,對于英語文學作品中的西方典故,這就需要人們能了解其典故來源,掌握其翻譯技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英語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張慧艷.淺談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12):91-92.

[2]劉穎.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研究[J].中國培訓,2016(7下):275.

[3]楊藝欣.英語文學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文學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7):32-33.

[4]張潔茹.西方文學典故淺談[J].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22-23.

作者簡介:

陳瑩,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文學作品下的英語文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 高校英語專業 文學教育 學習意義 建議

在現今這樣一個經濟快速發展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社會中,英語文學的教學日益邊緣化,很多高校的學生對英語文學的喜愛呈現出零走向的趨勢,甚至有的學生開始質疑英語文學的教學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據了解,在國家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強調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最重要的是指出了英語文學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甚至運用英語文學原著的興趣和能力,并且要求學生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但是由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大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專業英語四八級考試成為衡量學生英語水平和能力的標準等原因,使得英語文學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被動學習和接受的行為。實際上,英語文學的學習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校英語專業的文學教育的學習意義

首先,英語文學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英語是一門極其豐富的語言,特別是它的習慣用語、經典故事極其豐富,有自己鮮明濃厚的民族色彩和獨特的文化淵源。英語語言輸入之后,需要重新組碼這個重新構成的過程,需要學生有很強的理解力和豐富的想象力,需要了解文學作品中豐富的人物性格、突出的主題和思想精神,以及作者的生平和家庭背景等。

其次,英語文學教育可以鍛煉學生閱讀、欣賞和理解的能力。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里,詞義也各不相同、不斷變化,我們在學習中就不知不覺地培養了閱讀興趣和欣賞力,鍛煉了自己的理解能力。作家在寫文章的過程中經常會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增添語言的文學色彩,所以我們在學習英語文學前,一定要熟悉和掌握英語作品中的各種修辭手法,這樣更加有利于提高語言的理解能力,提高英語綜合能力。

最后,英語文學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自身的文化修養。在現如今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大部分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方向的時候,往往非?,F實、實際,會選擇實用性較強如商務英語,而對于立身之本的英語文學,卻冷落和無視它的重要,以至于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被問及英美文學中的一些代表人物、西方國家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時,常常會出現不知道說什么的尷尬。所以學生有必要閱讀和學習英語文學,從而更多地了解英美,了解西方國家,進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二、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文學教育的現狀

1.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心態和想法的錯誤。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及我國大學生數量的逐年增加,使得學生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學生畢業后就業難。就業壓力導致學生對英語專業的文學教育失去興趣和積極性,更傾向于學習那些畢業后就業容易,符合市場和企業需求的商務英語及旅游英語等課程。學生這種錯誤的心態和想法使得英語文學教育備受冷落,逐漸邊緣化。

2.英語文學課學習的時間少,內容安排不合理。國內部分院校的英語文學課程在教學計劃中所占的時間越來越少,在外語院系,普遍是在本科三年級時才開設英語文學課,學習時間也長短不一,有的半年,有的一年,大多數學校每周只開設兩節課,這在非重點高校的外語院系表現得尤為嚴重,甚至一些院校將英語文學教學課程設為無足輕重的選修課。很明顯,學生在極少的時間里欣賞學習一定數量的英語文學作品就會變成“走馬觀花”式的瀏覽,自然就沒時間挖掘文學作品的內涵。

3.由于多年學習漢語的緣故,高校英語專業文學學習存在很濃的漢語思維。由于中西語言習慣用語的差異,受漢語常用思維的影響和干擾,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習慣從漢語詞匯中尋找和英語所需詞匯相同或類似的詞語代替,他們并不知真正在概念意義上完全等同的詞匯很少。所以,學生學習英語不能只理解和掌握課本語境中出現的意義、用法和搭配,還需不斷增加詞匯量并且了解其他的常見用法和詞語搭配。這樣不僅能全面地掌握詞匯的用法,而且會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和運用,從而排除漢語習慣的干擾和影響。

4.教學方法和模式陳舊,教師水平有限或知識儲備不夠。由于英語文學課時間緊、任務重,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盡可能地多掌握文學知識,教師經常一股腦地全灌輸給學生,也不管學生能不能吸收,這樣的方法太單一、陳舊,時間久了,學生就失去了熱情,產生了厭煩情緒。英語文學課的師資力量也跟不上,英語文學的教學具有豐富的內涵、復雜的文體結構且內容涉及面廣等特點,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此需要加強英語文學教學的師資力量建設,要有與之對應的師資力量和一系列硬件設施。

三、高校英語專業文學教學中的一些合理化建議

首先,要培養學生對英語文學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英語文學對學生來說不是熟悉的,學習起來有難度,學生難免會有枯燥和厭煩感。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思路,鼓勵學生查找有關材料,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要求他們相互協助彌補個人欠缺之處,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共同進步。除此之外,老師和學生之間也可以互動教學,這樣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習英語文學的熱情。

其次,有效安排英語文學的學習時間和合理調整課程內容。英語文學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校應該鼓勵學生學習英語文學,并為他們提供條件。在不影響其他課程學習的基礎上,要盡可能給學生安排學習英語文學的課時,有條件的院??梢詫⑦@門課程設立為必修課;學校在英語文學學習的內容上也要精心調整設置,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挖掘出作品更深的內涵。

最后,開拓思路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英語文學教師水平或增加知識儲備。在當今的教學中,高校不能再用傳統的教學形式——教師是“百科全書”,什么都知道。教師要有開放的思路,積極創新出適合當下的教學方法,比如進行互動教學,老師之間、學生之間,以及老師與學生之間都可以相互溝通交流,取長補短,共同學習進步。此外,對于高校英語文學教員,只理解和通曉中國文學和熟悉英美兩國文學是遠遠不夠的,要滿足學生學習英語文學的需求,教師還要具備廣泛的與文學相關的歷史、哲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知識,要盡可能多涉獵,熟悉其中的一門,當然必須有一門要精通,經常中西對照,充分了解認識中西文化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取長補短。

參考文獻:

[1]佐斌.師生互動論——課堂師生互動的英語文學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大綱[Z].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0.

[3]程愛民,等.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狀的報告(II)[J].研究,2002(6):12-14.

[4]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王松年,等.《英國文學作品選讀》(21世紀專業系列教材).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文學作品下的英語文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劇烈碰撞的時代,各種思想文化被放進了一個調色盤,被一支筆調和出了儒釋道混合的顏色。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隋代,民族大融合基本完成,一個以多民族國家為基本框架的內聚型文明基本形成。

關鍵詞:隋代王通;思想

經歷了一番混亂之后,社會秩序不再是那么儼然,這時候需要一些人站出來為社會洗洗塵,為人們的心靈洗洗塵,這個人就是王通。家族的淵源,家父的期望,于是他有四方之志,正是這些將他推上了歷史的舞臺。及冠之年,他獻上了《太平策》,可卻未被采納。面對皇帝的第二次征召,他選擇了拒絕?;蛟S正是為此,他便開始了自己的事業,而未被當時的人所重視,連隋書中竟也沒留下他的印記。但這并不表明他就該被人們所遺忘,有誰能明白他內心的苦嘆,誰能理解他有多少個日夜在思考著內心的道,誰能真正懂得并欣賞他的志向呢!

有人說王通不過是模仿孔子,并且懷疑《中說》的真實性??煽鬃迂M是那么好模仿的,就算是模仿了也沒用,與時代不相符。而中說的真實性錢穆先生已經予以論證,中說出自于王福畤之手,書中有一些不符事實之處,但王通思想是無法憑空加上的。王通的思想較之之前確實增添了不少新意。這些新意與時代相契合,也是儒學思想的一個發展。

首先是對儒家思想的發展,他明確提出了三教可一,子讀《洪范》讜議曰:“三教于是可一矣?!背淘赫鬟M曰:“何謂也?”子曰:”使民不倦?!癧1]雖然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但他卻中之以儒道,他雖然認為佛為西方之教在中國則泥,道為長生神仙之道。但卻并非全否定,而是接納了其中的部分思想。他的這種思想在后代得以進一步擴大和發展。宋真宗謂宰相曰:”三教之設,其旨一也?!坝肿冻玑屨摗贩Q”釋氏戒律之書,與周,孔,荀孟跡異而道同。[2]“宋孝宗說:”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斑@些思想將包容廣納的儒家思想進一步發展了。

通變之思想,體現在《問易篇》,宇文化及問天道人事如何。子曰:“順陰陽仁義,如斯而已?!白釉唬骸泵麑嵪嗌?,利用相成,是非相明,去就相安也?!癧3]《周易》由來已久,儒墨道法諸子百家莫不受其影響,陰陽相生,通達萬物之變,”極度研幾“”開物成物“把事物變化的苗頭,內在奧秘能夠揭示的很清楚。王中子明白這門古老藝術的深刻內涵,他把其用于儒學思想的更新,對人物的評價,以及對于時代之弊病的查問。在固定的儒家思想框架下,他卻獨出心裁考慮到了因時而變,這不得不說他思想的新奇。

王通的南北之辨,子曰:“符秦之有臣,其王猛之所為乎?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為乎?中國之道不墜,孝文之力也?!癧4]王中子認為在南朝廷沒有很好的傳承儒家之思想,受玄學以及佛學的思想影響較深,統治者沉醉于紙醉金迷的生活,一片死氣沉沉,在王通心中已然失去活力。而儒家思想本身便是追求投身于治世,此時逐漸壯大的北方便正好符合這一特點,而北方的統治者普遍重用儒生,恰讓儒學得以延續。王通拋開民族的區別,站在治世與儒學傳承的角度,一改往日的正統觀。這一點是許多儒者想不到的,這一點也足以證明他確實將儒家的治國理想印入了骨髓。

王通的思想涉及的方面還很多,這與他所處的時代有著緊密的聯系。例如他對于王道與霸道的看法,他支持王道而反對霸道。對理論發展滯后的“天人感應論“和讖緯之學進行深刻的批判主張人道的回歸。以及他在書中對于人物的評論也可以是從側面對于他的思想的反映,他對于人物的評價態度很鮮明,對于不與同道的人表現得很冷漠。他還作為一位出色的老師出現,他認識到后天學習的必要性,他教出了出色的學生薛收,董?!傊@樣一位思想大儒不應被大家所忽視。

子曰:“吾不仕,故成業;不動,故無悔;不廣求,故得;不雜學,故明?!癧5]由此看來他很清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明白想做的方法。有四方之志便努力去達成,王通站在儒家的角度,觀看這世間萬物,他有著獨立的見解與獨到的思想。這也是我們現在會缺乏的一些品質,有時我們會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些什么;有些時候我們更不知道該如何堅持。因此偶爾回頭看一看,或許能找回一些我們缺失的東西,或者是暫時放下了的東西。

當他為實事思索時,不知可否想過留名青史;當他以儒家思想作為畢生追求時,又有著怎樣的心理感受。我們都不得而知,只能從作品中揣測一二,或許是的或許不是。他冷靜地站在一旁觀察著歷史,是不是發出兩聲感嘆。我們是否能感受到遠方傳來的他的感嘆。他存在過,也給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即使書上保留的資料不多,那也不能就此減少了對于他更進一步加深和更新認識。

這位隋代大儒,在時代的隱沒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我們不應該只讓他留在那些思想家的心中,不應讓他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化為塵土隨風飄散,我們因故將他的思想做為雕像萬古長存。畢竟在那喧鬧與黑夜中,他是一個掌燈的人。

參考文獻:

[1]《王通“三教可一”思想簡論》 王彬 王美力.

[2]《宋元善惡報應信仰之發展及其對戲曲的影響》戴鋒.

[3]《中說·問易》王通.

[4]《中說·周公》王通.

[5]《中說·魏相》王通.

文學作品下的英語文學論文范文第6篇

【內容摘要】在當前文化全球化的大氛圍下,對于我國的高中教育來說,其英語文學教學面臨的挑戰日趨加大,也存在很多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各學校需要在傳統的英語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摒棄“經院式”授課模式,借鑒西方國家文學教學的成果,指點高中學生自我構建外國文學知識系統,重點培養其思維能力、鑒賞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實現英語文學教學的突破性改革,最大化體現高中英語文學教育的價值。

【關鍵詞】國際化 高中英語文學教學 改革

在當前國際化的背景下,怎么樣有效的改革英語專業文學教學,從而充分將其優勢力量發揮出來,為時代培養與時俱進的人才,是諸多學者和英語專業文學教育工作者積極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西方國家文學教學的相關研究成果

1.重視文學教學中的文化因素

對于文學教學來說,其研究和透析文化密不可分,在十四世紀的時候,英文中就出現了Literature這個單詞,有著經過閱讀獲取到的高雅知識之含義。在法文和拉丁文中也有著較為接近的詞源,大都有著相同的含義??勺匪莸淖钤缭~源為拉丁文lit-tera——意指letter(字母)①。這就意味著,從14世紀開始,英國的文學教學就注重文化的融入程度。因為文化的重要表現就是文學,也是人們內心情感充分表達與對一定時期和地域進行再現的一類社會生活。

“文化折射”理論——由皮爾·布狄厄在其《文化生產場》一書中最先提出。他指出,在文學里的反映上,社會現象不會直接的發生,需要經過文學場而進行相應的折射。對于文學來說,其歷史以及特征等能夠組成一個文學場,而對于其場外的現象來說,需要經過其折射才能在場內反映出來,而在反映的時候,場外的現象也會因為文學場的存在還伴隨一定的轉換和變形,所以說,對于社會現象來說,不論是被反映的,還是反映的,都不會一模一樣②。因此,中國高中階段英語文學教學只能以中國人的靈魂去教授西方的文學,我們的外國文學教學研究必然會異于西方國家文學教學的研究。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文化研究熱開始遍及整個世界,影響力輻射至全部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文學教學研究也在其中。在1963年的時候,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了,其創建人為查德·霍加特,創建目的是為了對文化形式、實踐等和社會及其變遷之間的關系進行相應的研究③。八十年代后期,英國的文化研究思路與文學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傳到了美國,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與豐富,隨后對西方各國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基于文學的層面對文學教學進行研究,就是將文學看成文化大系統的一個分支進行理解,不是僅僅將其作為背景或者基礎,而是基于系統論的相關原則,從文化整體出發,對文學教學進行把握,將文學的本質以及功能充分體現出來。

2.理性認識文學教學中的翻譯因素

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認為的外國文學教學可以看成是翻譯的外國文學教學,學生一般閱讀到的以及教師講授出的外國文學作品一般都是翻譯為中文的外國文學作品,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外國文學作品教學。

意大利梅雷加利指出,對于翻譯來說,其首先可以歸屬于語言范疇,而最終又屬于文學區域,因而,翻譯行為有著語際性的本質。其是基于自然語言層面形成個各個地域中的人類的橋梁,也是自然語言較為特殊的一類研究對象,而且還是比較文學中處于前列地位的研究對象④。意大利的外國文學教學中一方面將外國文學看作翻譯文學來教授,注意翻譯文學的特征、價值以及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又經常性的把譯本和原著進行對比,考查譯本中有無增刪、更改或者是杜撰,兩種文本間有何異同,其間是否出現錯訛,分析何種原因導致種種偏差并產生何種結果。他們認為,這樣才能將文學翻譯在文學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及缺陷挖掘出來,進而更好的改革外國文學教學。

外國文學教學并非等于翻譯文學教學,但是外國文學的教學當中必然涉及翻譯文學教學。由于不同的語言及其文化之間的差異,任何翻譯都會于某些地方存在一定程度上原作品不具備的作用與意義。理性地對待外國文學教學中翻譯教學的作用,合理利用其“創造”與“叛逆”之處,學生才得以辨析、欣賞不同語言文學中的獨特韻味與魅力。

二、我國高中英語文學教學現狀及原因分析

在中國,關于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相關研究起始于2003年,主干課程有英/美文學史及作品選讀、英美詩歌/戲劇等,通過英美文學教學,可以對學生語言訓練、交際能力等基本功進行培養,還有利于幫助學生批判的繼承西方文化,對其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素養的培養也有著一定的作用。

1.我國高中英語文學教學現狀

現今國內高中英語的英美文學教學并未充分發揮其作用。一方面,對語言技能的過分關注導致英語教學界忽視社會文化語境中學生交際能力和文化素質的養成,加之市場經濟大潮與西方快餐文化的沖擊,當今普通高中學生的英語人文素養弱化,綜合能力下降,遠不能達到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另一方面,英美文學課程在相當一部分普通高中被邊緣化,許多教師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采取“經院式”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對英美文學失去興趣,僅僅將其視作獲取學分的手段,修完課程后依然不具備欣賞、理解英美文學的基本水平,更談不上能力的提高和素質的增強了。

2.我國高中英語文學教學現狀形成的原因

首先,目前我國高中英語教學為適應高考的需要,過分強調只是的“實用”性,重“語言”輕“文學”,導致英美文學類課程被邊緣化;其次,普通高中的學生文學基礎知識較為欠缺,視野不夠廣闊,主動學習能力較弱,學生普遍感到英美文學不容易學;相當數量的學生對文學課程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認識不清,或者未能較好地掌握學習英美文學的方法,學習有較大的盲目性。

還有的學生認為英美文學,尤其是一些古典文學作品離現實太遠,學習熱情不高。此外,英美文學教師的教學方法也不夠靈活多樣,未能與國際接軌,教學手段單一,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來說,有著和當前不一致的期望,其學習狀況和需求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當前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還和國際水平差一段距離,不能較好的結合培養能力/素質以及國內外的教學模式。

三、我國高中英語文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英語文學教學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教育改革的先導。新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學課程屬于英語專業知識課程,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在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分析和閱讀下,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也有利于他們進一步了解西方文學及文化?!睂I課程教學是面向全球化,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21世紀的英語人才應具備國際化的視野、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獨立提出見解以及創新的能力。其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但由于我國高中英美文學教學長期實行傳統的“經院式”教學模式,忽視了國際文學教學發展的變化趨勢,導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成為多年來教學工作中的薄弱環節;而分析問題和獨立提出見解能力的培養也是長期困擾學生的難題。

2.英語文學教學改革是體現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

結合英語教學的特點和教育部高中英語教學改革的精神內涵,經過反復國內專家的調研以及深入論證,應當以建構主義為指導,圍繞國際要求以及高中英美文學教學改革開展行動研究,探索如何把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貫徹到英美文學教學之中,使這些課程體現并達到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p>

基于建構主義的層面來看,對于學習來說,其是一項較為主動積極的,和情境密切相連的自主操作活動,而學習過程就是在教師指引下,學生將自身知識體系充分調動并和當前信息內容充分結合將知識重新進行構建的過程。據此,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的期望與要求,對他們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升作用甚微。

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如果我們將學生看成認知的主體和主動的建構者,將傳統模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型教學模式,就可以把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在豐富的具體任務中充分融合,將近似真實的社會文化語境營造出來,讓學生可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語言交際能力充分實現,將英美文學的內涵和價值充分把握,將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研究能力開發出來,對其人文精神進行培育。同時,在主動體驗、探究英美文學豐富的語言形式、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勝的情節的過程中,學生將在心智上逐步成熟,逐漸具備應對工作和生活中種種復雜局面的能力,從而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能夠盡快地適應并服務社會。

國內英美文學的教學與研究,無論是針對英美文學教學現狀和現存問題的調查分析,或者是涉及英美文學的教學策略和內容,都亟需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全面而系統的國際化的研究,尤其是如何通過包括英美文學在內的文學類課程加強對高校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如何探索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已成為當務之急。

因此,對英語文學教學的改革研究將對解決英美文學教學的現存問題,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起到較好的作用。另外,還能推進英語各科課程的改革進度,使得學生更好的全面發展,有利于教學實踐的加強和學生的培養質量。

四、我國高中英語文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措施

1.課程設置合理化

創設基于普通高中學生特點的課程體系,使課程設置層次化,課時分配合理化。突破文學課程的傳統模式,按照國際化的教學要求,設立英美文學“入門課程+主干課程+拓展課程”的多層課程結構,重視基礎教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學的興趣和對文學知識的積累,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從而有效解決文學課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日益被“邊緣化”的問題,為英語課程體系面向全球化的改革提供借鑒。

在課程設置上,將英美文學課程層次化、系統化,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了解英美文學的源流,熟悉西方國家的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況及其文化傳統,提高學生文化綜合素質,為以后開設英美文學專業課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識。英國文學史及作品選讀和美國文學史及作品選讀為文學主干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英美文學發生、發展和流變的歷程,同時結合各時期主要文學現象和流派,對具體作品進行創作思想、藝術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討,提高學生的分析與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文學概論、英美戲劇、英美詩歌為文學拓展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開闊學生的文學視野,培養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在課時布局上,針對學生普遍反映高年級階段學習時間緊,內容密度大的問題,突破了文學課程局限于高年級(3年級)的傳統模式,將一部分課程延伸到低年級的基礎教學中。譬如,在1-2年級開設圣經故事、西方文化入門、英美電影賞析等,旨在從入學之始便培育學生對英美文學的興趣,使他們具備文學學習的基礎知識,為高年級的深入學習搭建一個為較扎實寬闊的平臺。

2.創設國際化新型教學模式

對于英美文學新型教學模式來說,要對文學教學的延續性進行強調,將一些相關課程在低年級的基礎教學中就進行延伸,如此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其的學習興趣,讓其從一開始就具備文學基礎,也為學生深入高年級搭建了堅實的基礎力量;其次,這一模式將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依據建構主義思想,推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重點探討如何借助啟發式、體驗式、交互式和研究式等教學方法,把人才培養目標貫徹到一系列具體任務之中,輔之以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引導學生在主動加工、吸收和內化新信息的任務活動過程之中去探究經典文學作品所蘊涵的人類文明精髓、體驗其中的深邃哲理、培養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建構人生目標與道德價值觀念。

這種面向國際化的教學模式堅持能力與素質培養并重的原則,辨證把握語言技能訓練、專業知識傳授和綜合素質培養三者之間、以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之間的關系,不僅向學生傳授了學科知識,培養了他們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和英語文化素質;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全球化意識以及人文素養和思想素質。再次,國內此前的英美文學教學研究多集中于微觀層面,從事英語專業文學教學研究的學者應當從英美文學教學的整體出發、以解決英美文學系列課程現存問題為目的而開展系統性的行動研究。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將英美文學教學置于更為宏觀的層面,把具體課程與教育的終極目標、與當今社會對人才培養目標多樣性的國際化要求緊密結合。

將把學生作為主體力量,將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基礎的國際化英美文學教學模式設計出來,可以將經典文學的相關學習在豐富多樣的課內外具體任務中充分融入,要和動態立體的綜合多媒體手段充分結合起來,重視訓練英語語言技能和培養綜合能力的融合,并且動態的修整這個模式,從而及時的解決當前英美文學教學中伴隨的問題。

將豐富多元化的全球化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創建出來,并且將學生的多種能力也在這一評價體系中納入進來,從而在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緊密結合的方式下,確保把學生作為主體力量的英美文學教學改革實踐的成效。從更為宏觀的層面,把英美文學課程教學與高素質人才培養相結合,促使學生在積極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實現語言交際能力的習得,開發其國際化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研究能力,培育良好的人文素養、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從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更快地適應社會的全球化進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注釋】

① 雷蒙·威廉斯 著;劉建基 譯. 關鍵詞[M]. 北京:三聯書店,2005:268.

② 特瑞·伊格爾頓 著;方杰 譯. 文化的觀念[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150.

③ 曾艷兵. 跨文化語境中的外國文學教學研究[J]. 外國文學研究,2006(2):162.

④ 謝天振.《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臺北:業強出版社,1994:160.

【參考文獻】

[1] 崔少元. 全球化與文學教學——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探微[J]. 外語教學,2000(3).

[2] 鄭克魯. 外國文學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3] 張玉霞. 關于外國文學教學的思考[J]. 文學教育,2007(1).

[4] 紐曼、約翰·亨利 著;何曙榮 譯. 大學的理想(節本)[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

上一篇:手機市場品牌經營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人才培養方案電子信息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