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古典文學詩詞之美

2023-06-04

第一篇:中國古典文學詩詞之美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建筑藝術之美 引言

古老的東方藝術源于中國,因為在中國有古老的詩詞藝術。也正是憑借著悠久并且發達的詩歌藝術形式,我們國家在國際上被認可為詩歌的國度。我們翻開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依然可以清晰地看清楚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軌跡。在這三千多年的歲月沉積和朝代更迭中,中國古典詩詞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魅力。影響到后人的不僅僅是這些古老的藝術形式,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形式,里面包含的深刻內涵和思想文化。

一、中國古典詩詞的特點

和當下的現代詩相比較而言,舊詩成為人們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習慣稱呼,或者甚至干脆把它叫做古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v觀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歷程,里面所有的賦、韻、詩、詞、曲以及明清詩歌和近代的近體詩,這些藝術形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創作格式,所使用的語言都是非常的精煉,表達的意義也較為深遠,這是在廣義上來講。與之相反,狹義的中國古典詩詞指的是古體詩與近體詩這兩種詩詞樣式。無論廣義還是狹義上來講,中國古典詩詞在語言上都具有非常獨特的特征。那么中國古典詩詞在語言方面的特點,經過分析發現其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表現為中國古典詩詞在語言的使用上。這種使用不同于生活交流,也有別于其他文學形式的語言使用。中國古典詩詞在語言使用上強調的是對語言原來的面目和功能做出更改和變形,重新賦予它們新的含義和寄托。它們具體表現為在語法上改變原詞的詞性,重新安排各個詞字之間的順序,減省詩句的該有成分。歷代詩人詞者們就是通過上面幾種典型常見的方式來吟詠他們自己心中的世界,宣泄他們豐富情感,寄托他們難以訴說的故事,為后人讀者們留下了一個個美妙動人的經典和傳奇。因此,這也成為中國古典詩詞贏得后人敬仰的最為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建筑意象之美

(一)古典詩詞中的亭子建筑

在中國古典詩詞當中有豐富多彩的藝術意象,我們首先來分析這些古典詩詞中的建筑意象。在這些建筑意象當中,古代的亭臺樓閣又顯得格外的引人注目。下面我們就著重分析這些建筑意象中的亭子,看看亭子這個藝術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扮演了怎樣的藝術角色。亭子作為古典詩詞中的一個意象,在建筑藝術中美的貢獻。

亭這種藝術意象在古典詩詞之中更多的是代表著離別。亭字本身就和停字音近,在古代,人們要是遇到離別或者遠行,親朋好友都會自發來到郊外的長亭為他送行。我們追溯歷史可以發現,早在秦漢初期,凡是有古驛道的地方都設有供人們歇息和送別的亭子。在庾信生活的北周時期,他寫過《哀江南賦》,里面這樣寫道: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作為古典詩詞中的亭,這個建筑藝術的意象,早就成為了離別送親的符號。詩仙李白也唱過: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詩圣杜甫也吟過: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這些亭已不再是亭本身,在它們身上更多的是惜別的信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是柳永的心聲。又是離愁,闕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這是林逋哀嘆。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這是晏殊的無奈。綜上可知,在古典詩詞的建筑意象中,亭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意象,具有高度的藝術象征意義。

(二)古典詩詞中的房屋建筑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詞的藝術世界當中,描寫古典建筑的名篇佳作也是數不勝數。在這些建筑藝術意象當中,房屋成為了一個特別受關注的意象形態。我們翻閱中國詩歌源頭代表的開山之作《詩經三百首》,里面所記載的大都是一些普通的民間歌賦,也不妨礙我們透過這些歷史信息去感受和領略遠在幾千年之前的時代建筑特色和房屋風采。在一本叫做《閟宮》的書中,撣去歷史的塵埃,我們看到的是遠古時期高大的殿堂和雄偉的氣勢。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楚辭》中為我們留下了那個時代的楚國宮殿的華美與大氣。尤其是到了長篇大賦的出現和流行,描寫房屋的著作可謂是達到了第一個高潮?!秲啥假x》里滿是對古代殿堂這些高大的房屋進行華美大氣的描寫,同時也是那個時代的放大記載,并且導致當時整個城市為此而一紙難求?!抖┵x》超越了之前的《兩都賦》,將古代描寫特殊房屋的筆法發揚到了極致。接下來的《甘泉賦》和《靈光賦》一改之前的大氣磅礴,轉到了清新別致的角度,繼續為我們記載著歷史中的房屋樣貌。文人騷客們記敘著他們的時代和他們鐘愛的建筑與房屋。這也正好應正了詩人之興,感物而作這句話?!栋⒎繉m賦》中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六日器宇軒昂地道出了阿房宮這類特殊房屋的難以想象?!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的離別使得此時的黃鶴樓凄楚難耐?!兜躯X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毫無保留地揭示出了王之渙登上古代建筑后的感慨和深情。在這些古代建筑當中,房屋被賦予了更多的價值和意義。

(三)古典詩詞中的意象分析

在中國古典詩詞當中,除了優美的語言,更為重要的就是這些優美的藝術語言之下的那些藝術意象。古典詩詞中的藝術意象,通常意義上所指的是某一特定的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具體或者抽象的物像,但這種物像具有非常獨特的性質,那就是它們都被古典詩詞的這些作者們賦予了極其豐富的情感方面的主觀感情和內涵。這些簡單的語言組織之下,所形成的呈現在讀者面前的種種物像,是經過了作者深思熟慮的藝術加工和打造,除去本身之外,又添加了非常深刻的情感寄托,由此物像就轉變成為了非常特殊的意象。我們知道,中國古典詩詞最為美好的一個目的就是借它們來舒展作者和讀者的情感。既然古典詩詞是為了抒發個人情感,表達個人志向的,通過簡單的語言是難以達到這個目標的,因而就需要借助意象這個載體,來將詩詞中的豐富內涵很好地表露出來,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意象是我們古典詩詞活著的一個證據。為此,創作古典詩詞也好,閱讀欣賞古典詩詞也好,最大的一個突破口就是從其中的意象入手。然而,漫長的古典詩詞的發展道路,不斷形成和固定的意象早已不能數清,各種各樣的意象都有自己本身的特點。因此,我們了解和掌握好了各種不同詩詞中的意象,對于古典詩詞的研究會有更好的認識和收獲。這些藝術意象,有自然界的日月花草,飛禽走獸,四季更迭;也有我們人類種種風格迥異的建筑物體,比如亭臺樓閣,琴棋書畫,甚至是一個微小的物件。

結語

通過上述論斷,我們知道了在中國古典詩詞的表現形式當中,意象發揮了獨特的功能,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貢獻。在眾多古典詩詞的意象當中,建筑藝術形象的出現又格外引人注意。那么,亭這個意象所具有的藝術意義又是最為豐富而特別的,作為中國古典詩詞意象中非常普通而又意義重大的亭,就產生了除去本身的藝術文化價值之外更多的歷史價值。當然,在浩瀚的中國古典詩詞之中,也有房屋這個大的意象。作為建筑物,房屋本身就是人們的寄生之所,被詩人詞者引入古典詩詞當中去,就更不必說它們的藝術魅力了。因此,對于古典詩詞中建筑意象的藝術意義探尋,就變得更賦有挑戰意義,還需要更多的人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二篇:29品味經典詩詞之美 傳承古典文化精華

品味經典詩詞之美

傳承古典文化精華

——提高初中生鑒賞古詩詞能力之我見

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學史上最響亮的品牌,集形式美與情理美、語言美與意境美、音樂美與色彩美于一身,具有不可估量的美育功能與教化功能。對古典詩詞的閱讀鑒賞,一方面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創造精神。因此,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閱讀鑒賞能力,是語文教學賦予語文教師的神圣職責和刻不容緩的任務。

那么怎樣提高學生閱讀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從容應對中考古詩詞閱讀鑒賞中提出的一系列問題,我主要從以下方面談談自己看法。

一 誦讀激趣 感受詩詞音樂美

興趣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古詩詞閱讀興趣的激發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在于“讀”,誦讀詩詞,是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長期的誦讀能增強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達到陶冶性靈,開闊心胸,使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學素養得到提升的效果。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近年來的初中語文教材,強化了古詩詞的閱讀教學,增設了背誦默寫的篇目。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讓學生讀而不講究方法,學生會感到沒有趣味。教師要從讀的方法人手,別出心裁,引導學生讀出興趣,讀出韻味,讀出詩詞音樂之美,體悟字里行間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讓學生在誦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1.設置意境,提高傳統朗誦水平。在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練習古詩詞的朗讀背誦。老師可利用一些名家的古詩詞朗讀磁帶或光碟進行示范引導,老師的朗讀基本功較好的,更可與學生同讀。通過聆聽、體會與練習,主要從朗讀方法和技巧上得到提高,注意掌握朗讀的節奏、音韻、重音等。鼓勵大聲誦讀,增強自信。

2. 掌握一定朗讀古詩詞知識

(1)讀準句讀。

古詩文教學,除了強調讀準字、詞以外,更要讓學生進入到古詩的語境中,把握朗讀的要領,體會其中味道,教師恰當的把“句讀”引入朗讀教學中,讓學生拿到與古詩文情感對話的鑰匙。“句讀”《辭源》注解為:句和逗,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頓之處。元黃公紹《韶公舉要》:“凡經書成文語絕處,謂之句;語未絕而點分之,以便誦詠,謂之讀。”“句讀”是口語中的“吟”,不同于“標點”,它形成于語意的中止、停頓等語意的口語痕跡,是“氣”的藝術再現。“句讀”對指導古詩文朗讀教學,更好的表達文章內容、思想有重要意義。

朗讀時要注意語言表達“氣”的使用量,即輕重。如果在朗讀中均等用“氣”,則勢必流于平淡,失去起伏與抑揚。一如歌曲的起伏與曲譜音的輕重標識一樣。通常,輕重音分別投放到詩文表意中的關節性字、詞中,并注意與語速結合起來,通過重、輕音的突出,來拉動相關字、詞的表述,進而構成語境的完整、明了。如曹操《觀滄?!?ldquo;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句,根據全詩有慷慨悲壯的的情感基調和詩句的詞意,其重音應放在“澹澹”、“竦峙”上,輕音投放“水何”、“山島”上,則作者眼中波光動蕩的滄海和高高聳立著的山島就呈現在眼前,聽者極易涉足境中,產生思緒的共鳴。

(2).讀形象,體會情感 。 詩人往往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一種形象化的事物或自然景物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審美境界。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所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個“情”是指內在的感情,必須通過讀懂文中的形象,來解除壓縮在其中的作者的深情。

杜甫的《登高》中為了抒發詩人長久以來郁積于心的羈旅之愁與孤獨之感,前四句描寫了“空闊的天空下,湍急的長江滾滾東去;飆疾的秋風里蕭蕭落葉飄忽而下,還有凄慘的猿鳴,低回的鳥-----”,將秋天特有的寥廓與肅殺展示了出來,讀懂了這種形象也就讀懂了充滿了時代哀傷和個人境遇感傷,有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壯志難酬的悲壯的情感,真正進入到了作者的內心深處。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寫了清晨古寺的情景,旭日初升,光照山上的樹林,幽深的小徑,小徑后面的禪房,鳥兒自由的鳴唱,空明寧靜的潭水,一切都是那樣的幽靜。細細品讀這些景物我們能夠體會到詩人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同時也流露出了詩人內心的安寧,愉悅。詩人就是通過一個個美麗的形象寄托著自己的情感,我們也只有用心去讀懂包孕著作者豐富情感的形象,才能打開與詩人進行情感對話的大門。

(3)讀自我。

讀詩文就是在體會詩人的獨特的情感歷程,讀字、詞、句讀,那只是最初的接觸,讓學生排除干擾,進入古詩的審美氛圍中去,在這個基礎上“披文入情”,解讀古詩的形象,品味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然而要真正實現和詩人進行情感對話,就應該“各有興會”的“兼讀”,在源于形象高于形象中讀出“自我”來。

蘇軾的《定風波》中我們在讀形象階段,能體會到作者的坦蕩的胸襟和開朗倔強的性格和樂觀豁達的精神都是緊密聯系途中遇雨這件生活小事形象體現出來的 ,通過仔細品味作者遇雨的經歷及面對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能夠感受到蘇軾的處世的態度和人生感悟。面對著冒著滿天風雨漫步在崎嶇的旅途上,卻能任其自然,說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我們該如何呢?這時你就是那位“此心安處是吾鄉”,能履險如夷的蘇軾了,這時再朗讀這首詞學生的精神境界就提升了,就會獲得獨有的體驗,一種崇高感得以實現。

讀的過程,就是學生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心靈對話的過程,一種美妙的享受和欣賞音樂的感覺相通,語氣、語調、節奏、自然恰切的句讀訓練,可以使誦讀像音樂般美妙動聽,悅耳迷人,讓學生在讀出形象基礎上去把握古詩的情感基調,讀出自我的理解,從而實現與古詩的情感溝通和對話。營造誦讀的空間,讓學生在誦讀中不斷提高語言素養和感悟能力。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為學生理解,體味詩詞的意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 掌握技巧,體會語言美與意境美

1立足于形象,把握住意境

詩歌的意境,意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它來源于現實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真實、可感可信,情景交融、形神兼備。從美學角度看,詩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與“理”,詩中的“境”指事物的“形”與“神”。“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合理統一。捕捉感情,體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詩歌的形象來完成。如元代馬致遠的著名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濃縮了作者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感受,將悲秋與鄉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懷鄉思家的傷感之作,它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晚景的凄涼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我們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驛道上徐徐走來一匹瘦馬,和那風塵仆仆、一身的疲憊和困頓的馬上“斷腸人”─一個浪跡天涯的游子,他正望著不遠處黯然神傷,一株蒼老的樹上靜靜纏繞著枯藤,歸巢的烏鴉在暮色中呀呀的叫著,一條小河逶迤流過,河上小橋那邊,炊煙裊裊,這時,西邊的天幕上,殘陽如血。整個畫面給人以遲暮、渺茫、凄涼、低沉的感覺,與這位飄泊異鄉的游子黯淡的心緒協調一致。這就是詩的意境。

2、抓關鍵詞句,解讀文本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解讀文本,含英咀華,揣摩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進而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懷。如北宋蘇軾的豪放詞《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時年四十,正值盛年,不應言老,卻自稱“老夫” , “老夫”一詞折射出他坎坷的人生經歷,,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透視出、流露出內心郁積的情緒。“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蘇軾出獵,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蘇軾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姿。蘇軾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歷來勤政愛民,每至一處,都頗有政績,為百姓所擁戴。“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一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雖遭受打擊仍不失一顆愛國心,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3、 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突破

所謂詩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詩,工在一個字,謂之詩眼。后來也指全詩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句。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就境界全出,如果去了“鬧”字則平淡無奇。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個“弄”字,全詩頓然改觀,如果去掉則無甚稀奇之處。因為它的表現力最強,在詩中傳情達意最為活躍。杜甫《春夜喜雨》一詩中,題目里的“喜”字,它燭照全詩,使全詩呈現出一片亮色。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名句中的“綠”字,色彩鮮明,儲滿詩意,讓人自然聯想到江南的明麗春色和盎然生機。孟浩然《臨洞庭送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意思是說:詩人想找到出路卻無人引薦,正如無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想出來做一番事業,出仕求官。這首詩委婉地表達想入朝為官的愿望,希望張丞相引薦。因此詩眼應該是頸聯“欲濟”二句,與詩的主旨吻合。

4、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首句以“碧玉”(指樂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喻樹,使詩歌開篇即以嶄新的形象引人入勝。次句,寫柳樹萬千柔弱下垂的枝條,恰似女郎身上條條綠色絲帶在披拂,以絲帶喻柳條,突出輕柔披拂的特征,活畫出春柳如絲的形象,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感。末兩句一問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贊美春柳。一“細”一“裁”,把新柳嫩葉的細長柔軟、清新可愛加以精心傳神的描繪,透露出作者驚喜贊美之情。“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喻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變虛為實,想象奇特。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贊美。因此,鑒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三、加強積累、學以致用, 領悟情理美。 每位語文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課本資源,而且還要不斷增強資源開發意識,在此基礎上,內聯外延,巧妙銜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以致用。學生通過積累優秀的古詩詞作品,在自己的作文中運用古詩詞從而領悟古詩詞蘊含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領悟詩詞情理美。

1.查閱資料,合作學習,開展小組探究。課外古詩詞背誦積累,光靠老師講是不行的,特別是到初中后,進行課外古詩詞背誦,書上介紹的那點常識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渴求,這就需要老師通過一些方法的指導,引領學生在更美更大的詩海中泛舟,在更幽更雅的詞山中徜徉。為此,我們和學生一同設計了一份“課外古詩詞學習探究表”,鼓勵學生廣泛查閱相關資料,合作互助,力爭將自己或小組成員的最新查尋和獨特感悟寫出來,通過交流,變個人思考為集體智慧,借鑒碰撞,提高學習效率。

2.整合資料,自主學習,進行專題探究。課外古詩詞積累背誦,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背過就忘,難以達到厚積薄發的目的。在進行課外古詩詞積累的時候,我們指導學生進行詩詞的整理歸類,有興趣的還可以進行專題探究,與課內古詩文學習結合,與現代科技文化結合,與時尚流行經典結合,充分發揮新語文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和個性化特色,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以內容為專題進行探究學習。古詩詞內容廣泛,“課外積累背誦”基本是按時代先后選取作品,沒有相對集中的專題。學習時,可打通課內外的渠道,加以分門別類,有助于積累與運用。以作者為專題進行探究學習。以作者為主線來整合詩詞,是很有效的一種學習方法,它能使學生用好用足用透書中提供的例詩,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通過成倍的積累,熟悉作者文風,從而更好地把握時代背景和作品情感,更好吸收中華優秀文化的營養。在我們的教材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陸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的作品是非常多的,他們都是進行專題研究的好目標。以與古詩詞相關的其它內容為專題進行探究學習。這一內容可以放得更開,只要是有著健康的審美情趣的,對古詩詞積累有幫助的都可以。

如果說,我們倡導學生背誦古詩詞,積累語言材料是為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打下的一個厚實的起點,那么將這些材料內化、運用則是我們追求的另一種境界。

1 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古詩詞。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古詩詞源于生活,引導學生把在生活中觀察到、體驗到的東西用古詩詞進行表達,能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感悟。如春游時來句“無邊光景一時新”;掃墓遇雨時吟句“清明時節雨紛紛”;風箏飛舞的日子,說句“忙趁東風放紙鳶”;新同學來了“笑問客從何處來”„„讓詩走進我們的生活,見景吟詩,見物吟詩,表情吟詩,敘事吟詩,等等。為了有意識的引導和激勵學生用古詩詞,可利用每堂課前1分鐘進行生活用詩匯報會,對用得好的學生給予嘉獎。這樣孩子們會越來越喜歡用詩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同時,還可以開展主題班會,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吟誦自己喜愛的古詩詞或在自制的贈言卡上寫上“言志”、“送別”、“勸勉”的詩詞 。讓古詩詞在悄然無聲中走進學生們的生活,那些背誦過的古詩詞猶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學生們的心間,激蕩著他們的情感,升華著他們對生活的認識。

2. 鼓勵學生在作文中運用古詩詞。

古詩詞走進了學生的生活,有心的學生便發現生活中處處是“詩”。在他們的文章中竟然出現了詩詞的蹤影。從而啟發他們把古詩詞寫進文章里,可以在寫景中用,在敘事中用,也可以在抒情和議論時用;可以是對詩詞的引用,也可以是對寫作技巧的運用。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據詩詞作文,即以詩詞的意境為基礎,誘發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為古詩詞續編故事、擴展情境、改寫白話文等。如此一來,大家才發現“詩到用時方覺少”。此外,在習作中運用古詩詞,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因為他們在運用時,會給詩詞創設一種新的寫作氛圍,賦予一種新的表達內容和感受,而且從詩詞原先的意境中跳躍出來,從更新、更廣的角度去理解、品味古詩詞。這樣在習作中運用好古詩詞,不僅使學生的作文有了創新,而且形成了古詩詞誦讀的良性循環,真可謂“一舉兩得”!

文學教育說到底是情感教育,古詩詞就更是如此。沒有生命的張揚,就不會有靈性和創造力,也就更談不出真正意義上的詩情畫意。古詩詞的語言最具靈性,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是最富浪漫情懷、最富生命激情的“寫詩族”。在古詩詞鑒賞過程中,引導學生借鑒古詩詞語言運用技巧、寫景狀物托物言志的風格,提高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本領,嘗試詩詞寫作,這不僅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文學修養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而且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很有幫助。

加強初中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成長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正面引導作用。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我的幾點淺見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每位語文教師都能重視對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讓傳統文化的精華得以傳承發揚。

第三篇:中國詩詞之美

花開成海,思念成災 平生只有雙行淚,半為蒼生半美人

君當仗劍,大殺四方,妾自撫琴,浮沉隨郎

一手繁華,一手落寞。因為途經你的盛開,所以我更會珍視你的現在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佛曰:三千繁華,彈指剎那,百年過后,不過一捧黃沙

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

連就連,你我相約定百年。誰若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怎奈何,如花美眷,終不敵,似水流年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人的一生會遇到兩個人,一個驚艷了時光,一個溫柔了歲月

若此生,得不到,護不了,那吾寧愿百年孤獨

三杯渾白酒,幾句話衷腸。何時歸故里,和她笑一場

十三與君初相識,王侯宅里弄絲竹。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庭樹不知人去盡,秋春還放舊時華。多情唯有池中鯉,猶為離人護落花

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滅,咫尺天涯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傷口中幽居,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我生命中的千山萬水,任你一一告別。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樁不是閑事。——

【禪悟】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不保留的,才叫青春。不解釋的,才叫從容。不放手的,才叫真愛。不完美的,才叫人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從天堂到煉獄,我路過人間

多情自古傷別離,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雨霖鈴》柳永

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堵迳褓x》曹植

覆了天下也罷,始終不過一場繁華

夢幻流年 ——謹以此詩為序,記夢幻的初戀醉了,在半夢半醒之間,午夜長安,清冷的街道訴說夜的孤憐,寂寞的俠客,孤單的心田,媚眼俏兮,絕世嬌顏,一如耀眼的流星閃現,溫暖,猶如春風拂過,醉在夢間,東海船底,方寸之巔,月宮彩橋,長壽溪畔,角角落落,是我們談笑的身影忽現,無數個寂寞的夜晚終于有佳人相伴寂寞如月,杯火秋宴,晚風撫葉,幾度纏綿,攜手共度,夢幻流年。

亂雨縈寒,別后千般,可回憶,當時樽前?

此度滄桑,四山風雨,洛河悠悠龍鳴;人間空有,曉寒幾曲,誰信隔紗煙雨?沙草微茫,亂云何沓,夕陽猶戀曼羽;借你嫣然,還我一笑,多少清波兒女?--《洛神賦》 咫尺候,滄海桑田幾許愁!

此度滄桑,四山風雨,洛河悠悠龍鳴;人間空有,曉寒幾曲,誰信隔紗煙雨?沙草微茫,亂云何沓,夕陽猶戀曼羽;借你嫣然,還我一笑,多少清波兒女?--《洛神賦》

誰為你傾盡年華,誰又為你海角天涯

直到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盛宴之后,淚流滿面。 舉杯獨醉,飲罷飛雪,茫然又一年歲。 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烽火。 沒有結局的結局,定格了清新淡雅的美麗。

把淚水封在時光中釀造,終得歲月如酒,往事透明。 我點燃靈魂,穿過億萬光年,只為在你面前燦爛的綻放。 美目當年,流轉心間。

傾我一生一世念,來如飛花散似煙

就這樣吧,從此山水不相逢

傾我一生一世念,來如飛花散似煙

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

何人獨倚明月樓?何人琵琶語凝愁?思如扣,沾衣袖,世人皆云琵琶惱,誰嘆曲中憂?

花易落,月難圓,只應花月似歡緣。秦箏算有心情在,試寫離聲入舊弦?!耳p鴣天》晏幾道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木蘭花在

,

,

?

凄涼別后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清風古竹,月筡蘇,對酒當歌,丹青賦;莫失莫忘,相思苦,相濡以沫,忘江湖。

清歡共,紫陌紅塵相逢;望蒼穹,掠眼繁華誰懂

美人櫻下美人吟

有酒樂逍遙,無酒我亦顛,一飲盡江河,再飲吞日月。

人生樂事至少有四十項:高臥、靜坐、嘗酒、試茶、閱書、臨帖、對畫、誦經、詠歌、鼓琴、焚香、蒔花、候月、聽雨、望云、瞻星、負暄、賞雪、看鳥、觀魚、漱泉、濯足、倚竹、撫松、遠眺、俯瞰、散步、蕩舟、游山、玩水、訪古、尋幽、消寒、避暑、隨緣、忘愁、慰親、習業、為善、布施

生無可戀,戀無再戀。人生如夢如煙,只待煙消云散,夢盡荒蕪。

十八年守候,她站在小渡口。十八年溫柔,他睡在明月樓

緣以盡,情猶在 此生未了,靜待來生

世輪回等待你在我身邊出現,千年時光追憶你逝去的容顏。紅塵千仗拭淚揮刀斷了這份緣,夢里云深音渺飛雪落花永纏綿。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誰在春日艷陽的午后, 輕撫你穿過飄揚秀發的手。

誰在無數個黯然的白夜, 帶走獨斟酌飲的酒, 把濃烈的溫度, 狠狠的燒進胸口。 誰把一季又一季的綠色原野,

揉碎成泥土中潮濕的腐朽。 誰捧起花的臉龐, 讓歲月美的黯然神傷

我笑花,花醉太紅,何意笑春風?花笑我,我醉塵夢,何意笑花紅

艷如啼血

,

第四篇:論中國古代悼亡詩詞的感傷之美

序號:195

姓名:曹雨生

院系:外國語學院2010級英語(1)班

論中國古代悼亡詩詞的感傷之美

悼亡詩詞作為我國古典文學中詩歌的一種,其發展過程和題材是較為曲折和特殊的。在中國古代燦若星河的詩詞海洋中,悼亡詩詞作為一顆奇異之星,其光芒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河中熠熠生輝。雖然它過早的隕落了,但它閃耀的歷史地位和它獨有的感傷之美卻是其他詩歌所無法比擬抑或企及的。何謂悼亡詩?“撫存悼亡,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詩都能稱之為悼亡詩。自西晉潘岳首先以亡妻的傷逝之情后,成的界定。所以,應將悼亡詩既然悼亡詩詞取材于傷逝亡妻的主題,辭,生者的悲哀卻纏綿不去,故以天下至語寫天下至情!托詩人不能排遣的感傷。

一、 撫今追昔,以內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貴的品格渲染其感傷美。悼亡詩詞的感傷美,老, 可亡妻的現實又是詩人不能不接受的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層濃郁的悲情色彩。如江淹《悼室人》之六:流黃夕不織,寧聞梭杼音。涼靄漂虛座,清香蕩空琴。蜻引知寂寥,蛾飛測幽陰。乃抱生死悼,豈伊離別心。長于人。今日澗底松留遺跡, 獨幃凄寂之苦;或抒發追思迷離“為文造情不容易,歌都來得嚴格, 可以說容不得半點虛假。它往往以愛情為經死這兩種生命的極端情感時遣的一懷愁緒、滿腹心酸。如元稹《六年春遺懷八首》其五:醺醺,怪來醒后旁人泣寫自己傷心落淚, 之痛, 寫出永遠無法忘懷的哀思。去的感傷之情,在悼亡詩詞中可謂俯抬皆是:元稹《遺悲懷》前來。”;“誠知此恨人人有低徊怎忘。”這些讀之令人喉喧氣塞的悲妻詩行首悼亡詩詞,就如同一個個噴射口。移、疏導。使人“所獨具的感傷美。悼亡詩詞都是以一種追悼的形式來表達作者的情感,為美好的回憶。妻子的美麗與賢惠在詩人傷感的思念中顯的更加無可替代,往往是間婦,無如美且賢。牡兼獅吼,少下今朝淚幾行。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薪仰古槐。”;又如王海洋《悼亡》

感今懷昔之詩也。悼亡詩才成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詩,

首先源于夫妻間共同生活中所產生的鶼鶼深情。, 明日山頭檗。愁到天地翻,句句帶淚,醉里時時錯問君!,貧殘夫妻百事哀。,”(梅堯臣《悼亡三首》”那么就決定主宰其間的是一種感傷之美。, , ”。[3]所以悼亡詩詞在情感真摯這一點上,曲曲傳情。”悼念亡妻, 從旁人的感泣中表現出自己的傷心,其蓄情之深詩人郁結于胸,三讀則斷腸矣“ 千里窮交脫贈心悼亡”本指對亡者的哀悼之意。“憶得前年春, 相看不相識。而貫穿其間的主線, 流淚的應該是詩人自己,含情之真,”;納蘭性德《浣溪沙》, 是作者喪妻后心靈傷痛的, 無法排遣的悲傷,妻子生前留給作者的恩愛與溫馨只能成;“我輩鐘情故自長)而更有細述者如元稹《遣悲懷三首》,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悼亡詩恩愛夫妻,, 巨大的悲痛從作者的心底涌出“牕塵歲時阻,閨蕪日夜深。, 未語含悲辛。歸來已不見”詩人們或表達佳人早逝, 其情其境, , 以死亡為緯,就是作者喪妻后無法排“伴客銷愁日長飲 象這種化解不開:“昔日戲言身后世:在字行間得到渲泄、其打動人心的魅力,別于垂老更難忘。不如晨但在我國古”為題,抒發追悼。[2] 死者與世長以寄

本該白頭偕, 錦瑟,

, 比其它任何詩, 在表現人生愛與,偶然乘興便, 可詩人偏偏不, 揮之不,今朝都到眼,薄命如斯自然流露。一首, 正源于它“見盡世:“,落葉添, ,,

”[1]“從此作為歷史過程中文人們約定俗“視為夫妻間喪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詩篇”悲哀的情感貫穿于字里行間,于是撫存感往”;又如李商隱《房中曲》:空嗚咽難絕的心緒哀怨動人。為情造文更艱難只寫旁人哭泣以醉里暫時忘卻喪妻令人贊嘆。“瞬息浮生轉一讀則改容再讀則淚下”[4],

)(陳祖范《悼亡》謝蕪城春雨夜沉沉。一官長揚吾何有卻捐閨中纏臂金。”這里作者從生活小事憶起, 前者回想當初家境拮據時,妻子勤儉持家,體諒丈夫,粗茶淡飯,卻毫無怨言。后者則回憶妻子生前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難,不惜將腕上金鐲相贈。平凡的鎖事,襯托出妻子賢惠、無私的品格,清貧的生活更顯出夫妻的患難情深,而詩人平和的敘述, 卻充滿了對賢妻的贊嘆與懷念。

陳寅恪說:“韋氏(元稹妻韋叢)不好虛榮,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貴,貧賤夫妻,關系純潔。”[5] 正因如此,元稹才會在《離思五首》中吟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樣的千古名句來表達妻子韋叢在他心中無可取代的位置,從而更加渲染了詩歌的感傷之美!

觸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涼景致和妻子的生前舊物襯托其感傷美。

觸景生情是我國古典詩詞常用的表現方法之一。觸景生情,即先有景,而為詩。悼亡詩詞正是常常通過景物表達情感景物已不再是客觀的凄情感的象征。試看以下作品:李商隱《正月崇讓宅》徊。先知風起月含暈篋中針線早銷香。寒露, 暈月晚風, 者懷悼亡妻悲傷孤寂心靈的寫照之情自見。

悼亡詩詞的作者本來就敏感多思傷的心靈濾出, 一切都染上了傷感的色彩“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仿佛“展轉盼枕席,長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塵“茵幬張故房,朔望臨爾祭。爾祭詎幾時潘岳借助對亡妻故物進行鋪敘狀寫襟。無怪后人陳柞明夸贊地說:佳者。”[6]又如李商隱《房中曲》再如梅堯臣《悲書》眼觀物, 使所見皆愁著一股睹物思人的悲痛之情。詩人們正是借眼前景物

三、 情含事中,以往昔夫妻間的平凡瑣事對比如今人去屋空、孤獨寂寥的處境,展現其感傷美。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仿佛,翰墨有余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怳如或存,回遑忡驚惕。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詩》)作者的妻子楊氏已經離他而去,而如今卻是人去屋空,乎在存亡之間, 想象中的形影不斷在眼前出現。當詩人從幻想中清醒過來能不接受冷酷無情的現實的孤獨!

這種人去屋空的感傷之情,在清朝詞人納蘭性德的《金縷衣凄涼,可稱之為此中絕唱。一首詞,悼盡人間悲情!“此恨何時已? 滴空階、寒更雨歇間無味。不及夜臺塵土隔重泉若有雙魚寄,自然物, , 尚自露濃花未開。;沈叔培《山花子》, 都是滲入作者主觀悲情的景物。:“有在皆舊物, 即使是美好的景物, 渲泄出喪妻后的萬念俱灰如此強烈的對比下不難想像作者在感情上承受著怎樣的痛苦。---自己已經與妻子陰陽永隔,,冷清清”:, 是凄清落寞處境的再現, 偏又遇上喪妻的人生巨痛, ,翰墨有余跡。流芳未及歇,室虛來悲風。獨無李氏靈?朔望忽復盡。悲懷感物來,以表達對亡妻沉痛哀悼之情“安仁(潘岳字)情深之子,夫詩以說情,未有情深而語不:“玉簟失柔膚,唯爾與此共。衣裳昔所制, 只留下作者獨自一人。, 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與誰相倚, 賦物以情, 移情于景:“ 密鎖重關掩綠苔, , 作者雖未直接言悲說愁, ,但見蒙羅碧。歸來已不見,篋笥忍更弄。,其無法掩抑的沉哀茹痛回想起曾經和妻子的幸福生活,留下的只是對妻子無盡的思念和自己·

? 我自終宵成轉側而后生情,, 使景物人情化。, 景物成了詩人悼念亡妻悲, 廊深閣迥此徘“一帶古苔墻,多聽寒螀,, 又句句含情,遺掛猶在壁。,仿佛睹爾容。,泣涕應情隕。,感情真摯,讀罷不覺淚已濕,錦瑟長于人。”詩人們以悲愁之毀損, 他們的詩詞始終透更是作者內心的悲涼。, 令人回味不巳。”(潘岳《悼亡, 痛定思痛,是夢應久醒矣!

,忍聽湘弦重理? 情與景合 這時這里綠苔,它是作, 但悲愁: ) ) ) ”;悼亡 妻子似, 就不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詩人的自我情感;史達祖《過龍門》:”“ 碧柳千條露未干金衣百囀晚風寒。”殘蟬啼鶯句句寫景所以眼前之景、觸目之物從悲睹物思人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潘岳《悼亡三首》”(其一”(其二”(其三在他們的筆下也被摧殘、因此這不僅僅是外在世界的悲涼,亡婦忌日有感》中更顯出孤獨料也覺、人好知他、年來苦樂待結個、他生知己,還怕兩個懼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清淚盡、紙灰起。”

這是作者在妻子亡故三周年的忌日寫的一首悼亡詞。作者懷念亡妻,表現了沉痛孤寂的心情,寫得哀婉凄惻。這首悼亡詞以決絕表情深,說妻子魂夢不回,是因她覺得“不及夜臺塵土隔”,想結再生之緣,卻“還怕兩個俱薄命”,又希望死者復生“湘弦重理”,成為連理枝,幽魂相守。整首詞充滿了孤獨之感,格調低沉凄婉。作者對妻子的失去產生的生者徒傷悲,死者長已矣的慨嘆用人去屋空、孤獨凄涼的情感模式來表達,更顯示出作者對妻子的情深,也更加映襯出了作品的感傷之美。

, 最令其悲痛欲絕的是永遠失去了妻子的溫柔體貼, 這一痛苦傾注于筆端, 一首首催人淚下的詩詞便由此產生了。如元稹《六年春遺懷》其二:“ 檢得舊書三四紙, 高低闊狹粗成行, 自言并食尋常事, 前曾寫給自己的書信, 信上妻子淡淡訴說對在外奔波勞頓的丈夫。又如李商隱散關三尺雪, 回夢舊鴛機。”隆冬時節妻子寄衣御寒, 可妻子已逝, 還有誰能記掛我的冷暖?追思往事, 詩人們情不自禁地記起妻子曾給予自己的關心溫暖感慨系之, 黯然神傷呢?再如史達祖《壽樓春在晴窗。誰念我, 今無裳。”;邵曾鑒從何說起?任是纖腰墉無力, 強要瘦扶花倚發對當初的綿綿懷想 , 一個由往日的生離敘述中, 包含著詩人對亡妻不能自已的深情。如果說回憶夫妻共同度過的艱難歲月夫妻間曾有過的歡情趣事, 則更令作者柔腸寸斷、痛苦萬分。如納蘭性德《浣溪沙》莫驚春睡重, 賭書消得潑茶香, 當時只道是尋常斜陽”;“最憶相看, 嬌訛道字, 手剪銀燈自潑茶。事, 紅雨斜陽的詩情畫意...這些令人心醉的情景妻子卻撒手而去,作者越是回憶, 痛苦等種種復雜的情感, 其中悲傷的滋味只有詩人自己心中明白。

四、 以夢托情,以虛馭實,借虛幻的夢境返照現實的殘酷,深化其感傷美。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古代悼亡詩詞中,以“夢”為題的作品很多。如:韋應物《感夢》仿佛觀微夢,感嘆起中宵。綿思靄流月也有《感夢》詩一首:“行吟坐嘆知何極兩首同題詩主題相同 ,但表達方式卻各具特色的情感;后一首卻反映了刻骨銘心的眷戀之情。還有蘇軾的名篇《江城子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滿面, 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 處, 明月夜, 短松岡。”作者寫自己夢中還鄉出對亡妻不絕如縷的思念。這些形形色色的夢境,阻聲噎,感傷之情縈繞心頭,久久不能自已。悼亡詩詞經常包含作者的自悼成份。所謂情緒反映。”[7]命途多舛, 政治上的失意對生命的思考也就不僅僅圍繞亡者來展開妻子死亡全過程后,對自己的死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并有所準備。其次后的情感埋葬過程,作者心身受到劇烈的創傷“并食”, 詩人從軍邊塞離家遠行·尋春服感念》《金縷曲·到家》, 強要做 , 抒發今天孑然一身的愁悵

, 使作者對亡妻的賢德更加敬重、贊嘆的話”;”, 在作者的腦海中仍記憶猶新,驚魂颯迴飚。誰念茲夕永,影絕魂銷動隔年。 ,前一首將悼亡與自悼相結合,表達無可挽回, 自難忘。千里孤墳, 正梳妝。, 夢中夫妻相會

“自悼”,“, 使悼亡詩詞的作者加深了對愛與死的情感體驗,, 而是擴展為對自我生命的悲思。,詩詞中不免帶有人世滄桑之嘆。悼亡作品中的

全詩僅敘述一件小事:“劍外從軍遠, 旅途中頂風冒雪,

, 對比眼前孤寂無助的處境:“裁春衫尋芳。記金刀素手:“年時握手揩雙淚, 歡顏破涕。” 一個由今日的, 并吹紅雨, 內心交織著悲戚、依戀、

表達悼念,“歲月轉蕪漫,坐令顏鬢凋。今夜商山館中夢, 無處話凄涼。, 惟有淚千行。, 夢醒后的愁悵, 即翻檢到亡妻生, 唯一惦念的是, 無家與寄衣。自然盼望, 怎能不, , 兩相看, 千頭萬緒“無裳”, , 貌似客觀平淡的, 那么回憶:“被酒, 雕欄曲處, 同倚, 剪燈潑茶的趣,可情投意合的

真切。,形影長寂寥。”另外,元稹,分明同在后堂前。·乙卯正月二十日縱使相逢應不識, 料得年年腸斷, 幾經轉折, 表達讀之則令人氣首先,作者經歷了,經過了一次愛人失去, 惟念山深驛路長。”而炊的清苦生活早已習慣《悼傷后赴東蜀至散關遇雪》同引“記繡榻閑時當日夫妻把盞對飲的歡樂越是陷人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借夢的意象來表達情感,就更顯的生動、”塵小軒窗相顧兩無言作者們寫來都是錐心泣血,是個體對生存狀態面臨命運摧折時的一種自悼成份,又使悼亡作品倍增凄切感傷成份。如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全詩表達了作者由悲妻而轉為悲己,沉浸于絕望的苦思冥想之中;又如韋應物《月夜》:“浩月流春城,華露積芳草。坐念綺窗空,翻傷清景好。清景終若斯,傷多人自老。”也表達了作者面對美麗的春色傷往昔,嘆人生,景雖好、愁難消、人易老,怎不讓人傷悲呢? 再如梅堯臣《秋日舟中有感》:“天乎余困甚,失偶淚滂沱。世事隨時遠,秋風順水多。鰥魚空戀穴,獨鳥未離柯。歲月都無幾,存亡可奈何。兒嬌從自哭,婢騃不能呵。已覺愁容改,休將舊監磨。弊衣留暗垢,殘藥恨沈痾。斗厭驅驅役,終期老薜蘿。”表現了一種在孤寂凄涼的環境中苦度殘年的自傷自悼之感;還有蒲松齡《悼內六首》其一:“邇來倍覺無生趣, 死者方為快活人。羨慕死者的情懷,格調雖然低沉、是古人對人生的感知和確認。實進行苦苦的排拒, 一面則又不得不直面人生事還是抒情, 悲人還是悲己總之,古代悼亡詩詞傳達的是一種上心頭”的哀婉;是“人死如燈滅遍的特征: 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現實性意象事, 多是詩人妻子生前活動的閨閣庭院中的種種物象未完針線、嬌兒索母之啼等等。催人淚下的悼亡詩詞。因為失妻之痛是陳情不竭的,是失去妻子之后的悲痛之源,而正是這潺潺不絕的悲痛成就了悼亡詩詞至情至深的感傷之美。

參考文獻: [1] 唐·李延壽.南史[M].[2] 尚永亮.血淚哀歌生死戀情[3] 蘇勇強.元稹悼亡詩之悲緣[4] 劉潔.淺論古代悼亡詩詞的悲愴美[5]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6] 王運熙.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7] 陳小芒,黃衛興.中國古代悼亡詩的傷逝主題及價值取向”這里, 有對百年人生深思后的自悲消極, 但它是發自古人心靈最深微處的生命思考和命運悲嘆悼亡詩詞的作者們一面藉著手中工愁善怨的筆抒發哀情, 將自己深深的鍥入到現實生活中去。, 貫穿其間的始終是凄楚辛酸的情感。

“物是人非事事休, 未語淚先流”的悲情;是”的巨痛與感傷。古代的悼亡詩詞的意象選擇帶有一種極普, 即多是柴米油鹽的生活小事,諸如冷火殘燈、沉香舊筐、孤帳空床、這些一物一景、一事一情平凡的意象組成了一首首凄美絕倫、無論富貴還是貧賤,1999:674.

---中國古代悼亡詩初探[J].江漢論壇.武漢.[J].汕頭大學學報,2003,19:3. [J].蘭州學刊,1999,2:01. [C].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106. [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67.

[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更有厭棄人世、, , 對現 無論敘“才下眉頭又, 平淡無奇的家庭瑣與妻子的相濡以沫:52. ,2006,5.05. 北京:中華書局,1989,4

第五篇:中國古典詩詞常識

▲中國古典詩歌常識

一、詩

(一)古體詩 1.古體詩

①四言古詩——《詩經》最早;②五言古詩:成熟于漢代③七言詩:成熟于唐代 2.樂府詩——標題加上“歌”、“行”、“引”、“曲”、“吟”、“歌行”

(二)近體詩(形成于唐代) 1.絕句——①五言絕句;②七言絕句 2.律詩——①五言律詩;②七言律詩;③排律

二、詞

1.最初成為“曲子”、“雜曲子”、“曲子詞”,也稱作“詩余”、“長短句”、“倚聲”、“填詞”,詞起源于隋唐,盛于宋,隨著金元北曲盛行二衰。原本是配樂而歌唱的一種詩體,發展中逐漸與音樂分離。 2.詞的分類

①按字數分為:小令(≤58字)、中調(59-90字)、長調(≥90字) ②按風格分為:豪放派(蘇軾、辛棄疾)、婉約派(劉永、李清照)

3.詞牌——也稱詞調,指寫詞一句的樂譜,決定了詞的字數、句數及平仄聲韻。

三、曲

1.散曲——①小令(短小的曲子);②套數(散套) 2.戲劇——①雜劇;②傳奇(已供演出的劇本)

▲上古時代

沒有文字,只有口頭傳唱的歌謠。

▲春秋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周初到春秋305篇詩歌,又被成為“詩三百”。漢代始被稱為《詩經》,列為“五經”之一?!对娊洝贩譃椋猴L、雅、頌三類,多用賦、比、興收發,四言為主,重疊反復、現實主義。

▲戰國

屈原(屈平),我國第一位愛國主義、浪漫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開創楚辭新體詩,著有《離騷》(自述性質,古代最長抒情詩)。西漢劉向所編《楚辭》,以屈原的作品為主。詩經中的“國風”與“離騷”合稱“風騷”,稱為文學的代名詞。

▲兩漢

樂府民歌,又稱“樂府詩”、“漢樂府”,是可以配樂的詩,敘事性強。樂府是漢武帝時期建立的音樂機關,負責作樂、訓練演員、采集民歌。名篇有:《陌上?!?、《長歌行》、《上邪》、《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三國

三曹,建安風骨。

曹操(魏武帝),著有《魏武帝集》,代表作《苦寒行》、《龜雖壽》、《短歌行》、《觀滄?!?。 曹丕(魏文帝),其《燕歌行》是中國最早的七言詩。

曹植(曹子建/陳王/陳思王),著有《曹子建集》,三曹中文學成就最高,代表作《野田黃雀行》、《七步詩》、《洛神賦》、《白馬篇》。

▲晉代

陶淵明(陶潛/陶元亮/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杰出的田園詩人。性情孤傲,辭官歸隱,多寫田園生活和隱居情趣,謳歌田園風光,對比仕途黑暗虛偽。代表作《桃花源記》、《歸來去兮辭》、《歸園田居》、《飲酒》。

▲南北朝

謝靈運[南朝],開創山水詩派。

樂府詩[北朝],《木蘭辭》、《敕勒歌》、《折楊柳歌辭》。

▲初唐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另三杰:駱賓王/盧照鄰/楊炯)。著《王子安集》,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

陳子昂,唐詩革新運動先驅,《登幽州臺歌》被譽為“懷古詩絕唱”,哀而不傷。

▲盛唐

王維(王摩詰/王右丞),“山水田園詩”代表之一,詩人兼畫家,蘇軾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孟浩然(孟襄陽),“山水田園詩”代表之一,與王維合稱“王孟”,代表作《過故人莊》、《春曉》。

王昌齡(王少伯/王龍標),“邊塞詩”代表之一,被譽為“七絕圣手”,擅長邊塞詩、宮怨詩,代表作《出塞》、《從軍行》。

高適(高達夫/高常侍),“邊塞詩”代表之一,代表作《燕歌行》、《別董大》。 岑參(岑嘉州),“邊塞詩”代表之一,與高適合稱“高岑”。 李白(太白/青蓮居士),“詩仙”,浪漫主義詩人。

杜甫(子美/少陵野老/杜拾遺/杜工部),現實主義詩人,“詩圣”、“詩史”。韓愈評價“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中晚唐

韓愈(退之/韓吏部/韓文公/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與柳宗元合稱“韓柳”,與孟郊合稱“韓孟”。 孟郊(孟東野),苦吟詩人代表,擅長五言,多苦寒之音,與賈島合稱“郊寒島瘦”,代表作《秋懷》、《貧女詞》、《游子吟》。

白居易(樂天/香山居士),“中唐新樂府運動”主要倡導者,與李白、杜甫合稱“唐代三大詩人”,與元稹合稱“元白”,現實主義偉大詩人,主張“文章合時而著,詩歌合事而作”。代表作《秦中吟》、《新樂府》(含《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

劉禹錫(夢得/劉賓客),與柳宗元合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代表作《陋室銘》、《烏衣巷》、《竹枝詞》。

李賀(長吉),“詩鬼”,代表作《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

柳宗元(子厚/柳河東/柳柳州),“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國第一個把寓言正式寫成獨立文學作品的作家,開拓古代寓言文學發展的新階段。代表作《捕蛇者說》、《三戒》(含《黔之驢》)、《永州八記》(含《小石潭記》)、《漁翁》、《江雪》。 杜牧(牧之/杜樊川),擅長七律七絕,散文化作賦,代表作《阿房宮賦》、《江南春絕句》、《清明》、《泊秦淮》、《秋夕》。

李商隱(義山/玉溪生/樊南生),代表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樂游原》、《錦瑟》、《無題》。

▲五代

李煜(重光/李后主),南唐國主,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與其父李璟合刻《南唐二主詞》,代表作《虞美人》、《相見歡》、《浪淘沙令》。

▲北宋

范仲淹(希文/范文正),豪放派,代表作《岳陽樓記》、《漁家傲》、《蘇幕遮》。

柳永(三變/耆卿/柳七/柳屯田),婉約派代表,大量創作慢詞(長調),擴充詞的體制容量,代表作《雨霖鈴》、《八聲甘州》,結成《樂章集》。

歐陽修(永叔/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宋祁合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含《伶官傳序》),代表作《醉翁亭記》、《秋聲賦》、《六一詞》等結成《歐陽文公集》,其《六一詩話》是我國第一部詩話。

王安石(介甫/半山/臨川/王荊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列寧評價“中國二十一世紀改革家”。代表作《游褒禪山記》、《傷仲永》、《元日》、《泊船瓜洲》。

蘇洵(明允/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以史論、政論為主,代表作《嘉右集》(含《六國論》)。

蘇軾(子瞻/東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偉大文人,開創豪放詞派,曠達豪邁,能“出新意與法度之中,寄妙理與豪放之外”,與韓愈合稱“韓潮蘇海”,書法上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四大家”。代表作《赤壁賦》、《石鐘山記》、《題西林壁》、《水調歌頭》、《念奴嬌》。

蘇轍(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欒城集》

▲南宋

李清照(易安居士),跨南北宋,宋代婉約派成就最高。代表作《武陵春》、《如夢令》、《聲聲慢》,結為《漱玉詞》。

陸游(務觀/放翁),紹興人,愛國志士,中年從軍,宦海沉浮,85歲去世,留下9000多首詩,詩多愛國憂民,有殺敵報國,收復北方、統一祖國的信念。

辛棄疾(幼安/稼軒),與北宋蘇軾合稱“蘇辛”,豪放派代表,代表作《摸魚兒》、《永遇樂》、《清平樂》,結成《稼軒長短句》。

文天祥(履善/文山),民族英雄,狀元宰相,宋末起兵抗元,被俘逼降,作《過零丁洋》。 姜夔(堯章/白石道人),代表作《白石道人歌曲》、《揚州慢》。

▲元代

元詩初期,從南宋過來的劉辰翁、趙孟頫等崇唐而詩風清麗婉約,從金過來的元好問、劉因等學習蘇軾而詩風古樸豪放。

元詩中期,虞集、楊載、范槨和揭俱斯,號稱“元代四大家”。這時出現了一批能運用漢文寫作的少數民族詩人,著名的如貫云石、薩都剌等。

元詩末期,出現了許多直接揭露社會黑暗和階級矛盾的作品,代表詩人如朱德潤、王冕等。

▲明代

明詩初期,詩壇代表詩人為宋濂、劉基、高啟,他們由元人明,詩文兼擅,對扭轉元末纖弱萎靡的詩風起了良好作用。

明詩至明成祖永樂到明孝宗弘治時期,出現了以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臺閣體。

弘治、正德年間出現了以李夢陽、何景明等為代表的弘正體,他們提倡學習秦漢古文和漢魏盛唐詩歌,反對臺閣詩。

嘉靖、隆慶年間出現了以李攀龍、王世貞等為代表的嘉靖體,吹噓擬古詩風,認為詩自唐玄宗天寶后都不值一看。

萬歷年間,出現了以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體,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推許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蘇軾。同時出現了竟陵人鐘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體,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但詩作又流于晦澀纖巧。

▲清代

清詩初期,詩壇出現兩類詩人,一類原為明臣后仕清,如錢謙益和吳偉業;另一類甘為遺民,不肯仕清,如顧炎武、吳嘉紀等。

康熙年間,王士滇以倡導"神韻說"而被尊為清代第一詩人,他的詩以七絕最有特色,表現了一種清新蘊藉的風致。

之后,從康熙末年到乾隆、嘉慶年間,又產生了許多詩歌流派,有代表性的詩人如倡導"格調說"的沈德潛,倡導"性靈說"的袁枚,與袁枚合稱"江右三大家"的蔣士銓、趙翼,及詩風質樸潑辣的鄭燮。論詩力主"肌理說"的翁方綱,詩作感傷動人的黃景仁等。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高校十大荒唐事件下一篇:中國林業調查體系分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