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民論壇網范文

2024-02-08

人民論壇網范文第1篇

歷史上有“杞人憂天”的故事,用以形容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擔心。但從科學角度看,它不僅不是庸人自擾,而且還提出了古代天文學領域的一個大問題——天為何掉不下來?幾百年來,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萬有引力定律,終于弄清了這個“假如”。由是觀之,沒有“假如”,何來真知?

“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說杞人憂天是傻問題,其本身就是個問題,因為這樣做中止了探索和發現。當初,“骨誘導功能”欲把無生命的生物材料變成有生命的組織,被稱為“怪異想法”,但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棟沒有動搖,潛心探索18年終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頭植入人體受損部位,誘導斷骨自動生長愈合,被譽為“劃時代的醫學材料發現”。事實上,“假如”在沒有成真知前,差不多都是“怪異想法”。但“怪異”不等于謬誤,許多時候“怪異”恰恰是“見人所未見”。

“急匆匆地生活,來不及感受”,正成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狀態。忙、急、快、躁的生活節奏,令“異想”“假如”的空氣日漸稀薄。“很勤奮,但缺少想法;會考試,但不會提問”,成為不少學生的寫照??蒲蓄I域有過之而無不及,項目申請也好,立項評審也好,都對“馬上成功”更感興趣。

今人不愿“杞人憂天”,無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領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個通病。“假如”有著諸多不確定性,勢必有損成功率,加之越是“劃時代成果”,越需要長時間沉淀和考驗,而當前科技項目周期短,要追趕時間進程,“杞人憂天”只能讓位于效率優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淪為功利主義的衍生品,原始創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趨勢。

科學研究是探索和創造,失敗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敗,研究只會原地踏步。當務之急,是從忙、急、快、躁中解脫出來,不被眼前功利所困。當然,“假如”不是主觀臆想,而是從實際出發,在歸納和抽象基礎上,大膽突破已知束縛,提出有待驗證的問題,然后深入實踐中尋求答案,打開另一個新天地。寬容和激勵“假如”,應把握好這個基本點,以免偽科學和妄想干擾了真科學探索。

從“假如”到真知,離不開反復實證,就得多些“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學也好,社會科學也好,都離不開實證,沒有實證,就沒有科學,“假如”也就毫無意義。法拉第提出“磁能轉化為電能”的假設之后,10年間做了無數次實驗,才發現和證實了電磁感應背后的規律。有些人或是因為懼怕求證過程耗時費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誘惑而放棄學術操守,篡改和修飾數據以證明偽假設,這不僅會大大傷害學術聲譽,也為社會埋下了巨大隱患。正因為這樣,越要激勵“假如”,就越需要嚴懲造假。

老子有言:“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處理好“有之之利”和“無之之用”的關系,激勵“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嚴謹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土壤順利成長為科學巨匠,我們這個科技大國也才能真正崛起為科學強國。

--1--

細品“苦勁”有余甘

放假回家,父母準備了豐盛的晚飯,但面對滿桌的雞鴨魚肉,真正印象深刻的卻是一道清淡的拌苦菜。這菜入口苦澀,再品則轉香,細嚼之后苦味散去,居然還透出一絲甘甜,口中清爽不已。

想起《新唐書》中的一個故事。唐朝開元年間丞相張九齡與嚴挺之、蕭誠二人關系很好,但嚴挺之非常厭惡蕭誠的巧言諂媚,于是勸張九齡不要跟他來往。而張九齡卻認為“嚴太苦勁,然蕭軟美可喜。”此時李泌提醒張九齡:您恰是靠正直敢言才從一介布衣官至宰相,現在怎么卻喜歡“軟美”之人呢?張九齡才如夢方醒。

品人之道猶如品佳肴,“軟美”好似大魚大肉,一口固是可喜,但多食必會厭膩,甚至有害;而“苦勁”卻如一道清口的素菜,苦一瞬、甘滿口,后勁悠揚、久而不散,使人回味悠長。

菜苦清口,人苦清心。作風要清正廉明,干部就必須吃得住“苦勁”。尤其是領導干部,接觸的人免不了魚龍混雜、苦甜各異,要抵御“軟美”的糖衣炮彈,就得多聽逆耳話、常走泥濘路,用堅強的黨性修養和理想信念,克服近“軟美”遠“苦勁”的人性弱點。古人云“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總書記強調:“群眾對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有意見,應該歡迎他們批評指出。”作為干部,就應有“吃苦”“品苦”的自覺,經常用群眾和現實的“苦勁”清心自警,避免“軟美”的陷阱。

現實中,一些干部迷信左右逢源的“馭人之術”,挖空心思修煉“軟美”功,對領導揣摩逢迎、阿諛拍馬,處處順著茬說、捋著毛干,而全然不顧工作如何做、群眾如何想;對同事則你好我好大家好,遇事也是睜只眼閉只眼,企圖用含混態度塑造“好人緣”??稍谡未蟓h境日益風清氣正的當下,如果翻來覆去還總是“軟美”的那一套,又怎能不讓人看穿、看膩?

習慣“苦勁”,更需涵養“苦勁”。對干部來說,身上有一點直爽清新的“苦頭兒”,就如畫龍點睛之筆,可以提振精氣神、激發正能量。所謂“苦勁”,“苦”必不可少,“勁”更是其中要義,它代表著力道,讓人回味無窮,尤其需要干部久久為功的修為。“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橘有余甘。”干部要走得更遠,就必須有堅守耿直正派的“勁道”。

一些腐敗分子落馬后感嘆,自己當初也是“鋼板一塊”,如果有堅持的勁頭就走不到這一步。休畏流言嫌己“苦”,莫羨一時得意人,萬不能因為名利的誘惑、不良的現象,就藏起了“苦”、泄掉了“勁”,偏離了正道。正如李泌所說,張九齡能成為一代賢相,也是因為始終堅持正直敢言,只有“苦勁”足,后勁才能足。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是苦澀還是甘甜,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有什么樣的味道。體味世間萬物,同樣也是甘苦各異,有的人抱著私欲嘗,稍有苦口便退避三舍,難免陷入“軟美”的泥潭;有的人懷著公心品,再苦澀也能堅守不棄,終能收獲“苦勁”的余甘,成就有味道、有意義的人生。----《人民日報》( 2015年05月05日 04 版)

--2--

祈福與“種福”

祈福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傳統。對于普通百姓來說,以祈福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虔誠向往,無可厚非。然而,令人警惕的是,有些黨員領導干部卻癡迷于此,竟將福運寄托于“神靈”的恩賜上。

君不見,“公堂”擺放佛像者有之,家里供著“財神爺”者有之,臥榻內藏“轉運石”者有之,請算命先生祈福者有之„„把本應清朗的家風政風弄得烏煙瘴氣。前些年落馬的官員中,有沉溺此道者竟為搶燒名寺的“頭炷香”而揮霍公款數十萬元。此類官員邊貪邊求神、邊腐邊拜佛,終逃不過“其信也妄焉,其倒也必焉”的結局,令人深思和警醒。

與這種祈神賜福判然有別的,是為公“種福”。為他人、為人民、為社會謀福,功在行善舉、利百姓、澤后人,德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為官者的天職?;赝麣v史,舉凡有抱負、走正道的清官賢臣,皆為民謀利、種福于民。唐代柳宗元于柳州任刺史時,實施為民鑿百井、釋奴婢、辦學堂、興文化等一系列種福德政,清正廉明,頗得民心民愛。其故后,百姓感恩而修“柳侯祠”。造福于民、福澤后世者,后人藏之于心。

對領導干部來說,為己謀福與為民種福,是兩種從政價值觀的選擇,亦是對兩種為官境界的評判。前者,折射出作威作福的卑劣官品;后者,彰顯的是“天下為公”的從政品德。北宋名臣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入仕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福民信仰和憂民情懷,雖歷千載而仍閃耀不滅,不知激勵著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幾多官風世風。

善不由外來,福不可虛作。那些貪贓枉法又拜倒在佛下以求得心靈慰藉者,最終亦不過“一時驚富貴,轉眼即云煙”,神靈庇佑不了他。那些為自己祈福、謀福而不為民干實事的官員,最終亦不得福來光顧。惟有那些為民種福者,把自己的幸福建立于為百姓謀利益的過程中,卻是一直生活在福中。從“焦桐福民”的焦裕祿,到百姓“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谷文昌,生動詮釋了優秀共產黨人的幸福觀。

發人深省的是,也有一些官員一邊在“為民種福”,一邊卻在攫取橫財,此謂“能人腐敗”。有一位腐敗落馬的交通廳長,曾以“九進深山解路難”的故事而流傳甚廣,山民們想不到這個心目中的活菩薩會是個大貪官,善良地為他祈福。然而,在道德的天空里,善與惡尚不能一筆勾銷。在法律的天平里,功與過更不能相抵。惟有那些始終以百姓福祉為念、為百姓謀福利者,才會福照一生,也才會真正得到百姓的祝福。

馬克思說:“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萬人,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為民是領導干部必須的價值取向,當把“千萬人的幸福”作為信仰和追求。居官謀公、為民造福、奉獻社會、利在千秋,這不正是我們黨得民心、贏天下的大道所在,不正是共產黨人為政的無上幸福嗎?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06日 04 版)

--3--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

有這樣一個故事。十多年前,一個開礦炮聲隆隆的村莊,毅然關停了每年能帶來三百萬元效益的石灰礦,選擇了保護生態、發展旅游的路子。如今,這個村竹林如海、景色如畫,每年旅游收入上千萬元。越來越鼓的腰包,讓當地村民深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一個研究團隊對世界上133個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二者的耦合度普遍很高,其中有76個國家的耦合度超過0.9。這說明環境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具有同向協同效應。在中國,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故事正在多起來,不斷觸發人們對“青山”與“金山”關系的思考。

一位領導干部形象地比喻,每個地方的口袋里都有兩張卡:一張是經濟總量儲蓄卡,數字總在不斷刷新;另一張則是生態環境信用卡,不少地方“赤字”嚴重,欠賬不少。但如果第二張卡刷“爆”了,第一張卡就會被“凍結”。換言之,青山留不住,金山最終也保不住。君不見,一些地方污染頻發,百姓生活大受影響,治污成本居高不下,“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為一方發展埋下了定時炸彈。

兩張“卡”不可偏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也必須兼得。“綠水青山”是底線,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本身就是一種極為寶貴的發展資源。同時,需要千方百計把生態效應放大,轉化成金山銀山的經濟效益,實現環境和經濟的雙贏。

當下,綠色化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但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注意。比如,有的地方舍不得眼前的那一點GDP和稅收,對于落后產能、污染企業投鼠忌器,不能痛下決心整治,導致轉型動力不足,步子也不夠快。有的地方深受環境破壞之害,痛定思痛之際,舊的發展路子難以為繼,但新的發展方式卻還未上路,陷入了轉型迷惘。

所謂十年樹木,建設生態文明,最需要長遠眼光。以往,“傻大粗黑”大干快上、污染企業大行其道的背后,常常是急功近利心態在作祟?,F在,人們痛切地認識到“有毒GDP不能要”,綠色GDP才是真正的財富。計利當計天下利,創業當創長青業,這不是負擔,而是新的機遇。就像那個關停礦山的村子,有壯士斷腕、揮別過去的勇氣,更需有革故鼎新、開創未來的遠略。

亂砍濫伐、竭澤而漁不可取,“守著青山綠水苦熬”的窮路也走不下去。兼得“青山”與“金山”,關乎謀劃發展的智慧。在某山區,20年前,農民砍一棵樹翻幾座山,一天只賺20元錢,一年只有萬把元錢收入?,F在,搞起了現代農業,經濟作物綠滿山谷,游客紛至沓來,一年收入上十萬。眼中是綠水青山,口袋里是“流金淌銀”,“靠山吃山”的深刻變化,說明生態與發展要做到比翼齊飛,離不開用好綠色化這把鑰匙,在觀念上、方式上打開通往發展新境界的大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有敬畏自然的文化基因。“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不負“青山”,方得“金山”,方有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07日 04 版)

--4--

把矢志改革者用起來

當前,改革步入深水區,進入“跳起來才能摘到桃子”的階段。越是這樣的時候,越是呼喚堅定的改革者,越是需要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真正用起來,這是把全面深化改革這篇大文章做好的點睛之筆。

選人用人是風向標、導航儀。選什么人用什么人,其深刻的意義在于支持什么、反對什么,崇尚什么、遠離什么,褒獎什么、罷黜什么,特別是在特定的階段,更傳遞出一種強烈的信號和清晰的取向。把矢志改革者用起來,就是要“造成一種空氣”,形成一種導向,繼續“樹立起改革開放的形象”,營造和形成一種支持改革、崇尚改革、褒獎改革、推進改革的濃厚氛圍。

應當看到,在新一輪改革千帆競發的大勢下,也仍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有的不思改革,習慣把自己關在改革的門外,頑固地守住自己那點利益的藩籬,打小算盤、算小賬,不顧大局、不思進取,或者覺得改革是“上頭的事”,“人家的事”,與己無關,高高掛起;有的畏懼改革,既害怕改革中那些釘子和難題,又害怕遭遇改革者的尷尬處境,特別是覺得在現在這樣一種從嚴從實約束干部的新生態下,擔心邊界不清而出錯惹事,于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消極對待,逃而避之;有的胡亂改革,只憑一腔熱情甚至一廂情愿搞改革,心中無數敢決策、腦中無事敢拍板、手里無牌敢做主,結果改革舉措不接地氣、脫離實際,不少成了半拉子的“爛尾工程”。在這個意義上講,選什么樣的人,事關改革成敗。

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在選人上,“要用政治家的風度來處理這個問題”“要拋棄一切成見”,特別是“要注意社會公論,不能感情用事”。今天,我們把矢志改革者用起來,就是要善于從大局著眼、從長遠考量,以“對全局改革有利、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有利、對本系統本領域形成完善的體制機制有利”的標準來評價和選用改革者。

改革者是改革大潮中的一朵朵浪花,他們的奔騰跳躍才使改革潮起潮涌。把他們用起來,關鍵在于對他們要高看一眼、寬容一分。高看一眼,就是要充分估量改革者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看高”,才會高看??锤母镎?,還有一個重要的思維方法,就是多看他們的長處,而且用辯證的態度看他們的短處。正如陳云同志當年說的:“一個人的長處里同時也包括某些缺點,短處里同時也含著某些優點。用人就是用他的長處,使他的長處得到發展,短處得到克服。”要看到,改革者常常敢想敢為、敢說敢干,有的甚至還表現得有點“兩頭冒尖”,時不時有一些“小辮子”,這就需要對他們多一點包容、多一分寬容。“蝴蝶飛不過滄海,誰又忍心責怪”。選用矢志改革者,理解、信任、寬容、包容很重要,更難能可貴。

改革要深入,改革者要先行;改革者要先行,用人要先導。把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讓他們吃香、受追捧,成為“香餑餑”,乃時代所期、事業所需、人心所向,也正是改革者的動力所在。----《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08日 04 版)

--5--

教子當如林則徐

小時候,常聽母親念叨一句話,生的兒女不如我,要的東西干什么,生的兒女強過我,要的東西干什么。開始我以為這話是母親自己說的。后來到福州參觀林則徐紀念館,墻壁上赫然寫著他的教子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林則徐已經把話說得很明白了:子孫要是賢德而聰慧,把錢留給他反而墮其斗志;要是愚蠢而懶惰,留的錢越多,越是麻煩過錯。

近日,讀到一篇清代人寫的《治家格言》:“財也大,產也大,后來兒孫禍也大。借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后來兒孫禍也小。借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家訓如白話,不用解讀,淺顯易懂,與林則徐的家訓有異曲同工之妙?!度纸洝防锏?ldquo;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以前以為就是子女不好好讀書是父輩過錯的意思?,F在認真研讀,感覺別有深意?;蛟S,還應包括子女長大后沒有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等,父輩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官員如何教育子女及親屬,歷朝歷代都是個問題。漢代名臣劉向給兒子劉歆寫《戒子歆書》,既語重心長又措辭嚴厲,告誡兒子“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要做到“恐懼敬事”,不要忘記,“吊者在門,賀者在閭。” 宋代黃庭堅曾作《家戒》,“以為吾族之鑒”,因為他曾親見“衣冠世族金珠滿堂”,不數年間,已呈敗象,又越數年,已是明日黃花,門庭破落。這大概就是“富不過三代”的民間諺語之意。而宋徽宗時期,更是由于大小官吏腐敗無能,各種“高衙內”專橫跋扈、欺壓百姓,成為“靖康恥”的重要原因,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學林則徐,學什么?大抵有兩條,一是管住自己,二是管教子女。林則徐一生“歷官十四省,統兵四十萬”,嚴于律己,清正廉明,不敢逾矩。教子更是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有口皆碑?,F在一些領導干部,既管不住自己,驕奢淫逸,任性濫權,又教育不好子女,放任放縱,為其狐假虎威、招搖撞騙站臺,成為其貪欲無度、非法斂財的代言人和保護傘。

前不久,有位市委書記被查處,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兒子和小舅子在其管轄地搞工程、做項目,大搞權錢交易、買官賣官,把好端端的官場和市場都搞亂了,自己最終也把持不住,斷送了好端端的前程。兒子在老子眼皮底下胡作非為,父親豈能不知?睜只眼閉只眼,甚至推波助瀾,其結果必然是沆瀣一氣,父親成了兒子的壞榜樣,兒子成了老子的負資產。

現在,全面深化改革啃下硬骨頭,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干一番事業,都需要一大批真抓實干、清正廉明的黨員干部,需要一大批奮發有為、創新創業的時代青年。各級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不妨把林則徐的話當作一面鏡子,時常照照,自警自勵,按黨紀國法的要求管好身邊人。這樣,就不會被所謂“官二代”的教育問題所困擾,不會被“我的爸爸是某某”的負面新聞所煩惱,更會成就為官廉、兒孫福、口碑佳的美好人生。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1日 04 版)

--6--

為何“一刀不斬獅子頭”

淮揚菜里赫赫有名的獅子頭,紋理飽滿清晰,口感酥香爽嫩。原因在于,既不是快餐化的機器絞肉,又不同于大刀快斧的劈斬,而是先片、再條、后粒的一刀一刀切出來。這才成就了響當當的“一刀不斬獅子頭”。

不過一道菜肴,卻要如此講究,有作家見識類似這般情境,不禁大為感慨,“也許正因為都是小事,所以才重要。”

“小事才重要”,意思不是說讓我們只顧細節、不謀大局,而是從哲學層面強調“部分之于整體”的重要性。整體由部分組成,部分也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這誠如一本暢銷書所言,細節,真的是魔鬼。

認同這話的,還有一位建筑師凡·德·羅。他早已名滿天下,被譽為最著名的現代主義大師之一。然而,他卻始終認為,不管設計方案如何恢弘大氣,如果對細節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稱之為一件好作品。他設計的劇院竣工后,要親自去調試每一把座椅,以使每一名觀眾都能獲得最好的音樂效果。

一份美食的口感,來源于一刀不斬的誠意;一把座椅的角度,關系著宏偉建筑的成敗。這就是細節的力量。但現實中,細節往往被人們強調得多、關注得少。前一段,不少人追捧的馬桶蓋、電飯鍋,技術含量究竟能有多高?大多數工廠恐怕不是生產不出來,只是欠那么一點細節的火候、敬業的功夫。

如果說,生產中的細枝末節,最多讓企業損失些經濟利益,那么涉及公共利益的決策部署,離開了細節的較真,往往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近年來每一次踩踏事故的事后反思,總是有預案、沒落實,有防范、沒督辦;還有個別地方的化工項目,道理都明白,規劃、選址、設計也基本到位,可就是在管理細節上的些微疏忽、懈怠,導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營商興業的企業家,主政一方的領導干部,須臾離不開“一刀不斬獅子頭”的細節思維。這方面,最怕的就是“抓大放小”,自視頗高,不肯向細節低頭。直接參與淮海戰役決策的粟裕,堪稱軍事戰略大家,可在針對黃百韜兵團的具體戰斗部署中,塹壕、交通壕如何挖,距離前沿陣地多少米,都要親自一一研究、安排。勝利,蘊藏在將軍對細節的重視中。

干事創業,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要認識全局性的東西,就必須把握矛盾的各個方面并抓住有決定意義的主要矛盾。這里的“各個方面”“主要矛盾”,指的恰是對細節的考量,可能是一個零件的改良,可能是一個標點的補充,也可能是多打一個電話、多設一個鬧鐘的“矯情”。對工作勇于擔當的態度,對事業極端負責的精神,決不在漫無邊際的大而化之,而正在如履薄冰的謹小慎微。

不要以為細節的較真太枯燥,似乎缺乏人情味。關于獅子頭,還有個典故。有位年輕人拜師學廚藝,每天悄悄練習刀工,怕師父聽見責怪,不敢剁斬,只好一刀刀切,終成“肉粒全如石榴子”

--7-- 的名菜傳世。一刀一刀的較真,一字一字的琢磨,個中樂趣非深入者難以體會;改革的步步為營,作風的久久為功,同樣常是細處有乾坤。----《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2日 04 版)

人生需要“壓艙石”

沒開過船的人,不太可能了解“壓艙石”所承載的意義。聽一位船老大講,船艙底部有一艙室,空船狀態時專門用來裝水或石頭,裝上水就叫“壓艙水”,裝上石就叫“壓艙石”。有了它,船吃水深了,即使遇上大風大浪,也可以避免大幅搖晃和翻沉。

船要穩行離不開“壓艙石”,黨員干部立身做人、干事創業、為官從政,也都需要裝填幾塊“壓艙石”。負載“壓艙石”可能會降低船速,卻可以讓人生之舟安穩駛過暗礁密布、激流縱橫的水域。于黨員干部而言,為人處世豈能沒有方位?從事公職豈能沒有原則?多想想肩膀上的責任,多想想入黨時的誓言,關鍵時候方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1935年2月,瞿秋白從中央蘇區突圍時被俘,國民黨多次勸降無果,最后判處他死刑。臨刑時,他神情自若地走出囚室,沿途高唱國際歌;刑場上他自選一處草坡盤足而坐,直面劊子手微笑點頭說:“此地甚好。”瞿秋白不畏強敵、臨死不屈,展現了追求真理、信仰堅定的鋼鐵般的意志。意志堅定,是立身做人的“壓艙石”。

“一根腸子走到底”的黎介壽院士,在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的醫療崗位上戰斗了一輩子,用畢生精力不停地做試驗、做手術,身上滿是藥水味、汗水味。他不僅在腸功能障礙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也用無私的情懷、精湛的醫術挽救了無數患者生命。有人問黎院士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他一語道出真諦:“關鍵就一條,親民、務實。”在他看來,沒有親民務實的情懷,本事再大事業也只會是空麻袋子,立不起來。親民務實,是干事創業的“壓艙石”。

被當地百姓贊譽為“谷公”的谷文昌,始終堅持心存人民、廉潔為政,“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孩子偷著騎公家配發的自行車,他大發脾氣:“誰叫你們用車子?這是公家的車,你們沒有權利使用!”公私分明,是為官從政的“壓艙石”。

人活一世,總是要有點精神追求的。缺少理想信念的“壓艙石”,猶如沙地上起高樓、云彩里織羅裳,雖有一時的美好,到頭來皆會因基礎不牢而化作泡影?,F實生活中,有些人把“壓艙石”當成負擔和累贅棄置一旁,固然可以步履輕盈、速度激增,然而一旦風浪襲來,便可能因交友不慎而“摔跤”,因頂不住物欲誘惑而犯錯,因扛不住改革攻堅的重壓而頹廢。莫因一時的舒適而放縱,莫為小我的得失而糾結,意義不言而喻。

“最豐滿的稻穗,最貼近地面。”心中有磐石,腳底定生根;信念多堅毅,品行自崇高。為興趣愛好上把鎖,任憑燈紅酒綠、鶯歌燕舞我自巋然不動;給為官從政設道崗,任憑香風陣陣、金光閃閃我自目不斜視;控制好人生航程的重心,任憑風大浪急、泰山壓頂都能從容向前。

--8--

哲人說:“一切重壓與負擔,人都可以承受,它會使人坦蕩而充實地活著,而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輕松。”生命的意義在于負重前行,權力的價值在于責任擔當。沉潛下去,永遠比虛浮其表令人受益。抱持好自己的“壓艙石”,是一種對己負責也對他人負責的積極態度,更包含了“浮舟滄海、立馬昆侖”的人生樂趣。讓人生每一步都沉穩而有力,先從打磨“壓艙石”開始吧。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3日 04 版)

偉哉,焦門家風!

離蘭考焦陵不到百米的一條小巷里,有座普通的北方小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離世,其后的近30年中,他的家人一直住在這里。焦裕祿的故事人們早已耳熟能詳。而在他身后半個世紀中這個家庭發生的點點滴滴,給人另一種深深的震撼。

最小的兒子保鋼該參加工作了,焦裕祿的妻子徐俊雅堅決讓兒子到汽車修理廠當臨時工。蘭考剛興裝電話時,在鄉里工作的兒子躍進興沖沖地也打算在家安一個,沒想到徐俊雅堅決不同意:“你裝個電話,是不是打算在家遙控辦公呢?一鄉之長你不走村串戶,怎么了解群眾的想法和困難?”還有一次,兒子回家接電話,商量為招商引資招待客人。聽著聽著徐俊雅聽不下去了:我就信一條,工作不是請客吃飯;我就不信一條,不請客不吃飯工作真就干不成!

樁樁件件,折射焦家的清正家風,不僅源于父親在世時的言傳身教,更因有母親的堅守和叮嚀。徐俊雅永遠不會忘記焦裕祿臨終前的囑托:“我死后,你會很難,但日子再苦再難也不要伸手向組織上要補助、要救濟。”“你要把孩子們教育成為紅色的革命接班人。”這是丈夫的遺訓,也是焦家的家規。從32歲失去丈夫,拉扯著6個孩子、侍奉著兩位老人,幾十年里,徐俊雅始終堅守一條:符合老焦這兩句話的事就做,不符合的“說出個天來也不行”。

正是這樣的堅守,讓焦門家風歷久彌新。有人勸徐俊雅:“時代變了。”她說:“心不能變。”幾十年風雨滄桑,在她的心里,老焦是一面鏡子;用這面鏡子,她照著自己也照著兒女,決不許有絲毫偏差。她告誡孩子們:“你們做好了人家會說,看,這是焦裕祿的孩子;你們做不好,人家同樣會指著你們脊梁骨說,看,那是焦裕祿的孩子!”“焦裕祿的家人,這個名號,我們全家要當得起,你們每一個人都要當得起。”

曾經因打滿補丁的舊衣服而抬不起頭,為一份“不體面”的工作而傷心落淚,為一次嚴厲的訓斥而滿肚子委屈„„在母親年復一年的言傳身教中,這些孩子們童年時與父親有關的記憶碎片漸漸煥發出新的色調。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從一樁樁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從母親溫和而又堅定的聲聲話語里,從她無數次的肯定與否定中,日漸光大,最終成就焦門家風這道精神的風景。

人格塑造家風,家風孕育人格。今天,焦家大女兒焦守鳳,是開封城舊平房里一位毫不起眼的老太太。兒子焦躍進從生產隊長做到縣長,給自己定下一條規矩:再忙,一年也至少要走訪一百家

--9-- 貧困戶。小兒子焦保鋼在醫院昏迷8個月,一直住在六七個人一間的大病房,家人從未透露他的家世。有關領導得知后感慨地說:“沒辦法,焦家的人就是這樣。”

對,焦家的人就是這樣。焦躍進說,每當夜深人靜,他總能聽到父親那銅鐘般的山東口音,想起他留給焦家后代的最后一句話:“我也沒啥好留給你們的了„„”但是,他給孩子們留下了這世界上最為寶貴的遺產,它讓孩子們擁有了一個純真樸素因而安寧充實的心靈世界。世上還有什么比這更為珍貴的財富嗎?

走遍世界,金窩銀窩,家是最溫暖的所在。前人示范,后人行之,家風是最美好的傳承。

偉哉,焦門家風!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4日 04 版)

別讓心靈駛入“路怒”的歧途

有人說,每個人都有一桶“油”,一旦與別人發生摩擦,第一反應不是拿起滅火器,而是打開油桶、火上澆油。這桶“油”就是憤怒。最近,因為開斗氣車、車輛剮蹭、停車擋道等原因,一幕幕全武行頻頻上演。拳腳相加之下,那些憤怒的身影,震擊著社會的神經,這很值得反思。

看過電影《阿凡達》的人會驚嘆,一旦穿上戰斗機甲,即便柔弱女子,也擁有了剛猛的力量。很大程度上,這像是汽車時代的一個隱喻。當越來越多人拿到車鑰匙,體驗車輪上的生活,機器賦予人以速度與力量,也在影響人的行為與心態。一些平日溫文謙和的人,手一握方向盤,就很快像換了個人,變得焦躁易怒,輕則語言粗鄙,重則與他人大打出手,甚至采取極端行為。于是,“路怒癥”“路怒族”等名詞進入了公眾視野。

醫學界把“路怒癥”歸類為“陣發型暴怒障礙”;心理學家分析,“路怒”源于駕駛中面臨的各種壓力,生活中的不順也會成為誘因。法學專家則指出,違規駕駛、違法行為是點燃怒火的火星。在這場“會診”中,或許我們更應回到人的心靈世界。

前車稍慢一點,就不耐煩地摁喇叭;被其他車別了一下,就一定要追上去還以顏色;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卻總覺得不搶道就吃虧了„„從這些“癥狀”中,人們發現,端坐在駕駛席上的,其實還有種種不良心態。耐心少了,急躁多了;理性少了,沖動多了;包容少了,計較多了;禮讓少了,爭搶多了。

據說,印第安人用繩索把涂上蜂蜜的石頭掛在樹上。熊舉起前爪觸碰石頭,石頭受力后就會開始進行鐘擺運動,并打到熊的身上。被激怒的熊,會越來越用力地去擊打那塊石頭,而石頭的“反擊力”也會越來越大。最終,筋疲力盡的熊被石頭擊倒。然而,真正擊倒熊的,是眼中只有自己的偏狹,是那種“妄肆其忿”的戾氣。以此反觀“路怒”,如果人與人之間少一些霸道,多一些恕道,少一些惡意,多一些善意,那么還會陷入追逐不止、沖撞不停的循環嗎?

--10--

把車開好不容易,但更難的是駕馭自己。“怒”字,上面一個“奴”、下面一個“心”,控制不了怒氣,也就成了情緒的奴隸。公交車上,有為爭座位而動手的;商場排隊,有爭先后而惡語相向的;甚至人群之中,只因多看了你一眼,一個眼神也能引起沖突。“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后悔告終”,沖天怒氣之下,害人害己,更損害公序良俗,誰都不是贏家。金庸先生有句名言:“不生氣,就贏了。”贏,就贏在豁達的胸懷、包容的心態,贏在一個文明有序社會帶給人們的獲得感。

古時,駕車有“五馭”,《禮記》中有“入國不馳,入里必式”等要求,千年車轍之中,深深刻寫的是規則,涵養的是行車之德。今天,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私家車司空見慣,國人正加速駛入汽車社會,讓觀念和素養追上時代的車輪,顯得日益迫切。前段時間的熱映影片《速度與激情7》,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兩輛車分別朝著不同方向的岔路駛去,是駛向平和與幸福,還是躁動與危險?這確乎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回答的錐心之問。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5日 04 版)

“為官擇人”與“為人擇官”

《新唐書》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竇誕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人,雖然垂垂老矣,但仍然受到重用。有一次討論朝政,竇誕“昏謬失對”,李世民于是下詔自省說,“為官擇人者治,為人擇官者亂”,反思自己徇私故人而濫授官爵。千載之下,“為官擇人”與“為人擇官”的經驗與教訓,仍然引人深思。

為官擇人,根據崗位要求甄選人才,實際上是選賢任能、量才授任;為人擇官,為特定的人量身定做、安排官職,本質上就是任人唯親、“蘿卜招聘”。前者出于公心,后者發乎私情;前者為人才提供上升通道,后者為關系洞開方便之門;前者捍衛用人的公平公正,后者污染純潔的政治生態。是為官擇人,還是為人擇官,答案不言自明,但總有一些單位一些人在這個問題上“拎不清”。

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指出,在使用干部的問題上,任人唯賢是“正派的路線”。從那時起,“堅持五湖四海”,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用人原則。然而,從近年來查處的一些腐敗案件看,“為人擇官”的潛流正在沖擊公平的堤壩。有的抱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把公職當做私產,決不能讓“外人”染指;有的忙于編織關系網絡,提拔“自己人”;有的甚至因人設崗、因人設職,不惜為親近之人搞私人訂制„„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任人唯親是其共同特點,因私廢公是其共同危害。

用人腐敗是最危險的腐敗。如果說財物腐敗只是涉及權錢交易,污染的是水流,那么用人腐敗危害的是黨組織肌體,污染的是水源。在“為人擇官”的邏輯下,以私人情義侵蝕公共資源,以圈子文化取代公平正義,最終必然墜入用人腐敗的泥淖。一些腐敗分子在用人上搞小圈子,以私相授受而始、以先后落馬而終,人前“同氣連枝”、獄中“同病相憐”,不能不令人警醒。

--11--

面對任人唯親的歪風,有人形象地諷之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歪風之下,必然導致熱衷走關系、圖攀附而不尚實干、實績的沉悶氛圍,我們的事業就會停滯。如果“蔭親”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怪圈,那么好干部如何脫穎而出,更孰與破難題、促改革、平天下?事實告訴我們,“為人擇官”只會帶來人才的逆淘汰,“為官擇人”才能激發政治生態的正能量。

歷史上有兩個“不市私恩”的故事。西晉大將羊祜舉薦賢才而焚燒薦稿,認為“拜官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取也”;宋朝宰相范純仁引薦人才而不加以籠絡,認為“朝廷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今天,改革大潮奔涌向前,要“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首先就要堵住“關系”的罅隙、打開公平的閘門。如此,才能讓一切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8日 04 版)

善“補漏”者能“補天”

有一類職業,不事創造只為修補,以延續事物的生命,確保秩序的運行,鑲補百姓的日子。比如舊時走街串巷“打銅鑼補鍋的”,今時從事各種修理的,不妨稱之為“補漏者”。從性質和特點看,今天的很多工作其實也屬于這種“補漏”。

有修路的,就有養路的。有“出嫁”的,就有“作嫁衣”的。有寫美文的,就有為之編輯校對的。一言以蔽之,有“開創者”,就有“補漏者”。二者和諧相生,相輔相成,前者開紅花,后者綻綠葉;前者唱主角,后者擔配角;前者能出彩,后者保障不出事。這是社會分工的必然,也是事物發展的本分。

然而,對于“補漏者”來說,所取得的最大成績也不過是平安、如常、有序。企業違法排污,人們首先想到環保部門失職;城市“看海”,市政管理部門首先會被問責;煤礦發生事故,安全保障部門難辭其咎。但當這一切沒有發生,“補漏者”的功勞又容易被忽視。拯斯民于水火,挽狂瀾于既倒,往往被奉為英雄。但“補漏”于平時,不致發生水火、狂瀾,誰又認為其價值可與英雄比肩?在“補漏者”那里,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又該如何彌合二者之間的差距?

問題的關鍵在于,怎樣評判“補漏者”的功勞與價值。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有8844.43米,但馬里亞納海溝的水深達1萬多米。萬物一理,如果說“開創者”是從零開始“創造高峰”,那么“補漏者”卻是從水底開始“填平海溝”。盡管“補漏者”的最好價值看起來只是零,但實際創造價值卻未必輸于“開創者”。對二者的評價,又怎么能以零為起點?一些地方的項目之所以出現安全事故,就在于只看到“創造高峰”的價值,忽略了“填平海溝”的能力。如果不致力于“填平海溝”,把各種安全隱患“歸零”,一旦發生事故,把所有創造的“高峰”填進去,恐怕也填不滿,豈非竹籃打水一場空?

--12--

一般而言,很多事故、錯誤、失誤的發生屬于“小概率事件”。“補漏”工作沒有做,或應付了事,有時事故也沒有發生。但這只表明,發生事故的條件沒有齊備。一旦齊備了,真“補漏”者就會萬無一失,假“補漏”者則會一失萬無。想起那位“史上最牛校長”葉志平,如果沒有多年來引導學生進行安全疏導訓練,汶川特大地震中,又怎么會有2200多名師生1分36秒內全部安全轉移的“零傷亡”奇跡?從葉志平反觀當下的社會:有幾所學校如他這樣注重安全疏導?有多少場所的安全隱患沒有排除?又有多少人真正重視起“補漏”工作?

“補漏”就像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多些補漏、補位、補牢、補齊,就多一分“后方穩固”,“前方開創者”也才能更好地沖鋒陷陣。勿以“補漏”是陪襯而覺低微,勿因“補漏”不顯山露水而向隅嘆息。善“補漏”者能“補天”。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9日 04 版)

“好作品”向何處尋

一部好的作品不僅會對社會產生強大的影響力,對一些人的人生也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它能讓人變得更加堅強,讓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強大,讓人生的堅持和目標更加篤定。曾幾何時,一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部《平凡的世界》,成為許多青年人精神世界的“圣經”,成為他們一生中戰勝苦難、經受磨難的強大精神動力。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精品力作,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這些年可以稱之為“經典”的好作品似乎越來越少。能創作出給人以無窮精神力量,讓讀者為其作品人物命運魂牽夢繞、激動得吃不好睡不香的大家并不易尋。走進偌大的書店,雖滿眼的熱鬧花哨,卻很難找到一本真正想讀的好書。

面對當前這樣一個大潮迭起、乘風破浪的時代,應該說我們缺的不是生活和素材。比如轟轟烈烈的發展和改革浪潮,力度空前的反腐敗斗爭,都應是作家求之不得的創作源泉??梢恍﹥炐愕淖骷覅s好像集體失憶、集體失蹤,或者躲在象牙塔里不能自拔。呈現給讀者的作品,泛濫而缺乏精品、急功近利而缺少沉淀。要么是期期艾艾、陶醉于小我世界,要么是挖一些故紙堆,借古人消塊壘,要么是陰暗晦澀,沉迷于盜墓、官場黑幕之類,要么就是娛樂萬歲,俗不可耐。打開電視,觀眾看到的多是勾心斗角的宮斗劇、胡拼亂湊的穿越劇,以及俗套老套的家庭肥皂劇。有時胡編亂造和虛假讓人哭笑不得。比如,一人消滅了一個鬼子小隊,20世紀20年代的女主角竟然手拉拉桿箱優哉游哉上火車。

總書記強調:“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一些寫出好作品的作家,如茅盾、柳青、趙樹理、老舍、路遙等,無不把藝術生命的根深深扎在現實生活的土壤中,無不在火熱的現實生活中萃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描繪出獨特的故事、人物、心理和命運起伏。路遙為寫《平凡的世界》親自下到煤窯當煤黑子,趙樹理更是天天和農民滾在一

--13-- 起。但我們現在一些作家敢說腦子中真有“生活”?好多寫農民的知道農民、農村多少?好多寫所謂官場的,又到底了解干部多少?創作不真誠,作品只能到處彌漫著主觀虛設和種種矯情。

每一代人都需要經歷精神的成長,每一個民族都需要持久不斷地煥發青春活力。作家梁曉聲曾說,人應該有兩個故鄉,一個是現實地理的故鄉,另一個則是精神上的故鄉。他進一步說,讓更多的人從青少年時期就擁有良好的精神故鄉,是作家肩負的時代責任。眼下,我們的作家正肩負著這個重要的責任。站在時光的河流之上眺望,從黃土高原的窯洞,到繁華都市的街頭,30多年的時空變遷,給我們的小說和作家創作帶來多么寬廣的創作空間。讓我們的作家努力寫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這也是億萬讀者最為真切的呼喚。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0日 04 版)

國家形象傳播的切入點

新媒體時代,國家形象如何傳播?誠如論者所言:要打開市場,最終需要撬動用戶的心。這個切入點找不到,所有的戰略都是空氣。國家形象傳播,也要找好面向世界的切入點。

這個切入點,是延續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嗎?是講好今天的中國奇跡、中國故事、中國道路嗎?是講“中國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的事實和道理嗎?當然。但不僅在于此。

“任何企業都可以找最強的競爭對手打,但是有一個對手是打不過的,那就是趨勢„„它會積蓄力量于無形,最后突然爆發出雪崩效應。任何不愿意改變的力量都會在雪崩面前被毀滅”。國家形象的傳播,也要抓趨勢、順趨勢、講趨勢,蓄力量于無形,爆發雪崩效應。

什么趨勢?人類有同樣的經歷、同樣的危機和挑戰,就會有同樣的愿景。世界大戰后,更珍惜世界和平。人類危機前,必關注人類命運。那么,是什么使今天的人類必須求同存異,走到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去建設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命運共同體”?

眾所周知,文藝復興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束縛、實現現代化并向全世界擴張的前奏曲。但福兮禍之所倚,現代工業文明打破了自然的和諧與寧靜,全球性生態危機相繼出現,舊模式的增長已到極限。當代西方社會在向“后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上帝之死”帶來了信仰迷茫和精神焦慮。世界范圍的生態性、社會性災難,大都是文藝復興之后人類自身活動的失范造就的。

如果說通過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共識,那么,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維護世界和平,讓世界格局更加公平合理,難道不應該成為人類公理嗎?人類文明的交匯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人類危機呼喚人本主義在否定之否定意義上的繼承和發揚,呼喚一場新的文明復興。它要繼續人的解放,但也要把過度膨脹的人改變成和諧的人。它要繼續促進發展,但要實現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它要保障人類的安全,但應該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一言

--14-- 以蔽之,“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這一次新的文明復興,要落實到建設“命運共同體”上。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因應著這個時代的要求,回答著人類的共同關切。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過,“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這種“獨特思維方法”就是天人合一,允執厥中,仁者愛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眾緣和合。“命運共同體”乃當代人類之所想、所急、所欲的好題目、大文章、大趨勢。中國文化借此走出去,有好話可說,有好戲可唱。國家形象借此去傳播,能令人認同,也讓人親切。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1日 04 版)

東坡像前說擔當

西湖附近的花家山莊,豎有一尊蘇東坡的石質雕像。許是年代久遠的緣故,雕像局部已風化剝蝕,口鼻輪廓漫漶不清。不過,從頭戴幞巾、雙手持笏的肅穆神態看,當年大抵是頗為莊嚴的。

這尊雕像,與西湖上的勝景——蘇堤有關。碑文記載,蘇東坡為政杭州時,為開浚西湖,令匠作掘慧因高麗寺旁赤山以筑湖堤。此舉,遭到寺僧們的強烈反對,理由是:赤山乃風水寶地,掘土將致禍患。

面對跪成一地的僧人,匠作頭目一籌莫展,工程被迫擱置下來。蘇東坡聞訊,親自來到施工現場。道理講了再講,可寺僧們絲毫不退讓,理由還是那條:破壞風水,天降災禍誰擔當?

在蘇東坡生活的年代,佛教盛行。得罪僧眾,絕不是件小事。此外,這件事發生在蘇東坡身上,有著更深一層的意思:受佛教家庭影響,蘇東坡早年“喜佛”,中年“近禪”,“抄經追思薦亡親,與友談禪悟佛道”,可見,佛在他心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處理這件事時,他一定反復掂量了心中的天平該怎樣傾斜。孰輕孰重?最終,他選擇了生民百姓。他凜然告訴僧眾:事由我起,上天若降災禍,就沖著我來,但筑堤之事絕不能延耽。愿舍身護法。

于是,西湖邊便有了這尊“護法”石像。風雨滄桑,千百年來,這尊石像如金剛般一直守望著西湖„„

現在,踏進花家山莊,石像碑亭旁的那副對聯墨香猶存:“垂老舍身依古寺,長留真相在西湖。”

后人記住了蘇東坡,我認為,除了他的錦繡文章,恐怕還與他這種為了百姓福祉敢于擔當的精神有關。

現在,干部中,尸位素餐者有之——工作上“守攤子”、“避嫌”、當“老好人”;還有些是選擇性“擔當”——與自己利益攸關時擔當,無關時則睜只眼閉只眼;碰到容易的事擔當,碰到困難的事則繞著走。

--15--

不久前,一位市長朋友告訴我:以前得空,就想方設法去北京跑項目,所謂“跑部錢進”;現在不跑了,市里有個項目本來已經立項,我們又設法給退了回去。

問原因,他這樣解釋:一是,現在的錢不好“用”了,審得嚴。寧可少干事,也不想惹事。二是,竭盡全力干了,也不存在任何私心,可難保工作中不出現任何差錯。出了差錯,誰替你擔當?

這種為政之道,雖不是主流,但該引起我們深思。在治理庸政懶政怠政的同時,還要設法為干部營造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圍。如果動輒得咎,一封子虛烏有的告狀信就會搞得你大半年不得安生,那么誰還敢撲下身子真抓實干?

這方面,杭州的做法值得借鑒,年初,市委主要領導旗幟鮮明提出:“為擔當者擔當,讓有為者有位。”一方面強調“法定職責必須為”;另一方面,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權力邊界和責任邊界,只要在邊界范圍內干,一律予以強力支持。

回到蘇東坡,如果他不為匠作頭目撐腰,能有澤被后世的蘇堤嗎?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2日 04 版)

為何記錯了農忙時間?

前幾天和在農村的父親通電話,末了問了一句:“是不是該收麥子了?”“還有半個多月呢,怎么連麥收時間都記錯了?可別忘了是從農村出來的喲!”父親半開玩笑。

這話讓我汗顏。上高中前一直生活在農村,大學畢業后那幾年,還經?;丶腋赊r活,什么時候收麥、什么時候割稻,清清楚楚,根本用不著刻意去記。最近這10多年,工作地點到了大城市,雖然也會抽時間回老家看看,也會找機會到農村采訪,但是,和農村的聯系畢竟還是少了,對農村的發展變化了解得不那么直接了,以致“不知不覺”把農忙時間都記錯了。

記得有一首歌這樣唱道:“長大以后,為了理想而努力,漸漸地忽略了父親母親和故鄉的消息„„”也許,這次“記錯”只是偶然,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故鄉的消息,農村的父老,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忽略”的。

在老家和鄉親們聊天的時候,他們對現在的生活是滿意的,甚至還說“咱們農村空氣還更好呢”。不過,言談之間,還是能夠感覺到他們與城市生活有道無形的鴻溝。這道鴻溝,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方面,也體現在精神生活方面。比如,很少聽到他們說起最近上映的大片,也幾乎不會談到股市樓市,健身房、暢銷書、客戶端這樣的話題更不太會涉及。這也正常,畢竟社會分工不同,知識結構、文化素養、興趣愛好等也有差異,不過,城鄉居民日常話題的差異,也在相當程度上折射出城鄉差距。

在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城鄉二元結構是一個繞不開、躲不過的重大課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必然??倳浨安痪弥赋?,當前,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16-- 顯著增強,“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反哺”“支持”,從決策層面來說,要做的事情很多。不過,這件事情和我們每個人都不無關系。像我們這樣工作、生活在城市的人,大多是農二代、農三代,雖然“跳出農門”,但確實沒有理由忘記是從農村出來的,也不應忘記還有數以億計的父老鄉親生活在農村,他們需要得到我們的關注和幫助。

以前和一些80后、90后農民工聊天,言談間他們流露出對城市生活的向往,有的人說,農村再也不想回去了,“連熱水器和抽水馬桶都沒有”。讓他們扛起鋤頭下地干活,恐怕更是難以想象。是留在城市,還是回到農村,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不過,農村終究還是需要有人種地,我們的父輩漸漸老去,以后誰來種地,誰來發展農村經濟?令人欣慰的是,有的年輕人在城市打工幾年后,眼界開闊了,觀念更新了,信息量也大了,選擇了回到家鄉創業,日子過得挺不錯。無疑,這是對鄉土的一種“造血”,這樣的人多了,鄉土只會更加生機勃發。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樣詩意的表述打動過無數人。無論在城市做什么,在為什么樣的理想而努力,但愿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份淡淡的鄉愁,都有一份對故土的留戀,它讓我們的生命體驗更加厚重,也讓我們的人生步履更加堅實。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5日 04 版)

于“隱微”處多約束

有這樣兩則吃魚的故事,今天讀來,依然發人深省。

因為武則天崇佛,嚴禁屠宰。一次,御史婁師德在飯館就餐,廚師上了一道肉菜說,豺狼咬死了羊。過了一會,廚師又上了一條魚,說魚也是被豺狼咬死的。婁師德大怒:豺狼怎么會潛水?你可以說是水獺咬死的嘛!

戰國時的公孫儀,位居魯相,卻“嗜魚而不受魚”,他的邏輯是:受魚失祿,無以嗜魚,不受保祿,終身嗜魚。

吃魚雖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食之不當,也會出問題。精明世故的廚師先是端上羊肉,繼而奉上魚肉,好在婁師德沒有聽之任之,對違反禁令的行為當頭棒喝。同樣是吃魚,公孫儀則是君子愛魚取之有道,以不受魚之廉而終身嗜魚。

一條魚,可以照鑒對法令的態度,也可以折射對權力的認識。對領導干部而言,生活小事有時并不可小看,更不能掉以輕心。小事情容易淪為思想決堤的管涌口,也容易成為溫水煮青蛙的迷魂湯。當年,劉青山、張子善就是從收受“哈德門”香煙開始沉淪,發酵出腐敗大案??搓懤m公布的貪官懺悔錄,不少人當初也是小心翼翼,后來就是從一頓飯、一個紅包、一塊手表等“小事”上,被打開了缺口,結果一步走錯步步錯,走上了腐化墮落的不歸路。“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生活小節雖小,但背后的考驗不小。

--17--

《禮記》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一個人不能在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能因為是細小的事情而無所顧忌。一位從重要崗位退休的領導,回顧自己的從政經歷,頗有感慨。他說,慎小慎微是一劑強身健體的良藥,關鍵是做到“敬、凈、靜、鏡”四個字:心存敬畏,莫把小事不當事,忽視小事會出事;凈化工作圈、生活圈、交友圈,常給自己殺菌消毒;靜而不躁,知止而后定;以人為鏡,經常三省吾身。

境界升于自省,名節源于修養,腐敗止于正氣。焦裕祿給孩子們定下了“不準看白戲”的規矩;谷文昌大半輩子與林業管理打交道,從不沾公家一寸木材。許多黨的優秀干部,之所以能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就在于從小事小節上加強自身修養,從一點一滴中自覺完善自己。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懈怠??简灴偸谴嬖?,“圍獵”此起彼伏,守住一次底線不難,難的是“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古人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慎獨慎微,貴在一個“恒”字。每一件小事都不糊涂,每一個細節都不忽視,始終保持清醒理智,日積月累,就會形成從嚴從實的作風,就會化為植入靈魂的鐵律。把好思想的“總開關”,就要不懈怠地緊好每一顆螺絲釘、保養好每一個零部件。這是干部嚴格自律的內在要求,也是履行職責的剛性約束。

“一滴敢報江海信”,于細微處見精神,于細微處見品格。當前,作風建設深入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正在開展,黨員干部更應扎緊籬笆,穩得住心神、抗得住誘惑,時時處處堅守是與非的底線、明確公與私的界限,才能鍛造金剛不壞之身、成就奮發有為之業。

在生活中尋找創業創新的機會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創業創新的機會在哪里?換句話說,去哪里尋找有市場、能創富、有大好發展前景的項目?

人之需萬千,不能盡由己足,方有商。人們的生活需求就是商機。發達國家之“發達”,往往意味著市場的飽和,人們生活所需的一切產品和服務都被開發和經營,有人用“城市的每一寸草坪都被人工修剪過”來形容這種飽和。市場飽和了,于是就有創新,蘋果公司就是用自己研發的新產品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也創造了發展奇跡。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市場離飽和還差得遠,人們生活中的不如意還很多,差距和不如意就蘊含著商機。假冒偽劣商品從城市“轉戰”農村,“山寨貨”大行其道,表明低價商品仍大有市場,等待價廉物美的正品去占領;農戶分散養殖是食品質量監管的難點,也是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意味著工廠化養殖業發展的美好前景;入托難、打車難、找保姆難、找對象難等生活中的難題,蘊含著城市生活服務業發展的巨大空間;當許多產品和服務讓人“信不過”時,誠信經營本身就有極高的市場價值„„中國經濟要邁向中高端水平,需要以人們生活消費水平的升級為基礎。對正品、品牌、方便、舒適、優良品質等的追求,正孕育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無限商機。

--18--

現實生活中已有大量這樣的實例。外賣盒飯,本來平常,可近來的網絡訂餐,盯準了沒精力買菜做飯的都市白領,對接名店、提前點餐、線上支付,讓上班族到家就能吃上熱熱乎乎的飯菜,既贏得了利潤,又改變了生活。打車軟件以及依托這種軟件出現的“專車”服務,其實也是開發新商機的實例,雖然還不成熟、待規范,但思路是對的。

有些領域,人們以前可能想也不敢去想,如今卻可能成為創業的“新藍海”。比如市場監管,本是政府的職責,但市場經營活動量大面廣,監管任務極其繁重,僅靠政府部門很難監管到位,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偷排污染物等現象又是久治不愈的頑癥,為什么不能發動群眾、依靠社會力量、打一場監督治理的“人民戰爭”?政府購買服務已納入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事項。鼓勵社會力量組成網絡化組織,針對制假售假、違規排污等開展監測、監督、舉報,從政府購買服務中獲得收益,這對政府而言是一種監管創新,對有志者來說則是開辟了一個就業創業的新領域。誰敢說這里不會成長起以守護公共安全為己任、做政府監管執法的好助手、公正無私、專司監測監督的“金字招牌”?

創業可以模仿和移植,從發達國家經驗中學習是一條路子,人家有的我們這里還沒有,拿來試試,例如打車軟件;但更需要創新,就如喬布斯的名言:“一個企業的目標就是去創造那些消費者需要但無法形容和表達的需求。”創新的本質不僅在于創造人們沒見過、沒用過的實物,更包括那些未聽過、未曾想見的未來,以此刺激新的消費熱點,創造新的生活方式。相對競爭慘烈、漸入夕陽的傳統產業和已知市場,未知的新業態、新市場必將超越陳舊的產業邊界,打破落后的游戲規則,綻放后發優勢,實現后來居上。----《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7日 04 版)

破解“六易六不易”困局

如何讓“三嚴三實”要求真正成為做人做事做官的鏡子和標桿,經常用以“省吾身”“凈吾心”,這是一道大的課題。在“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存在“六易六不易”困局,應注意克服軟肋、補齊短板、消除盲點,加以破解。

一是“嚴點實點”對事容易,對人不易。在處理事情時,我們習慣說“對事不對人”。但在貫徹“三嚴三實”要求上,對事不對人的結果很可能就是避重就輕、怕得罪人。人與事總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現實中不存在孤立的、相互不聯系的、可以完全分割開來的人與事,很多事情往往事中有人、人在事中,說事就得涉及人,說人就得聯系事,只有對人對事都又嚴又實才算“嚴”到份上、“實”到點上。

二是對他人容易,對自己不易?,F在有些同志習慣于手電筒照人不照自己,動輒“你該怎樣怎樣”,自己似乎可以當局外人、作壁上觀。這實質上是一種唯我獨尊、“我是正確的”思想在作祟。把自己擺進去,教育人的同時教育自己,要求人的同時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行示人。

三是對下容易、對上不易,對基層容易、對機關不易。對上級往往捧著抬著,善于看領導眼色說話辦事,這已然是一種陋習和積弊。有的人則總以為機關是教育人的,基層是受教育的,便儼然

--19-- 一副教育人的面孔,有的甚至成了“燈下黑”。只有唯實不唯上、從道不從上,敢于直言、勇于諍言、善于諫言,做到上下一致乃至上嚴于下,“三嚴三實”才有濃厚氛圍。

四是在一時一事上容易,日常經常不易。正如“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一陣子容易做到“三嚴三實”,但一輩子矢志不渝、一以貫之并不是那么輕松。“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三嚴三實”教育貴在堅持、難在堅持,貴在經常、難在經常,貴在細節、難在細節,從點點滴滴做起,從每時每刻做起,需要的是毅力和定力。

五是在出了矛盾和問題時容易,出了成績和榮譽時不易。出了問題、發生了矛盾容易冷靜下來反思,往往“聽得進”,能夠總結經驗、汲取教訓。而在出了成績、有了榮譽的時候,容易忘乎所以,甚至飄飄然、昏昏然,聽不到也聽不進逆耳的忠言。越是這種時候越需要扯扯袖子、咬咬耳朵、“潑點冷水”,在成績面前不驕傲,在榮譽面前不得意忘形。

六是干部有盼頭有奔頭時做到“三嚴三實”容易,沒“想法”沒“預期”時不易。干部在向上走時,大多注意形象和影響,懂克制善克己,容易做到“又嚴又實”。一旦“船到碼頭車到站”、看到“天花板”,或者犯了點錯、受了點挫折,則會不在乎、無所謂,甚至自怨自艾、自暴自棄,出現“59歲現象”。“三嚴三實”不存在“退休”,只有進行時、將來時,沒有完成時、過去時,不是人生“盆景”,不是應景之作和權宜之計。

“六易六不易”是事物的兩個方面,把容易的做實做到位,把不易的做好做成功,在容易的問題上多加油,在不易的問題上燒把火,便能全面發力、齊頭并進,達致嚴與實的境界。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8日 04 版)

“秋老難逃一背紅”

“水清詎免雙螯黑,秋老難逃一背紅。”宋人的《詠蟹》,借螃蟹雙螯“既黑且長”,最終卻難逃“一背紅”的下場,說明了貪橫必敗、法網難逃的道理。

道雖不遠人,理卻不加身?,F實中,一些人偏偏就有“能逃一背紅”的自信。他們或自恃能干,敢為別人所不敢為;或使出偽裝術,不守規矩卻大講忠誠、瘋狂斂財卻大唱廉潔、私心膨脹卻大談正直;或實施障眼法,不吃窩邊草、以嚴苛為清廉。揀親戚舊衣服穿的金榮中、襪子經常有大窟窿的明九斤、一日三餐稀飯饅頭的祁崇岳、穿著草鞋下基層的張宗海、表面規矩清廉的沈廣„„為政期間,他們曾一度借助偽裝,給人精明能干、艱苦樸素的“好印象”。及至面具揭開、案發落馬之時,他們才幡然悔悟:再精妙的假面具也藏不住丑嘴臉,再高調的“好名聲”也護不了惡罪行。

善借鬼狐之事諷人的《閱微草堂筆記》,曾描述過這樣一類黠鬼,他們“善藏其用,善遁于虛,善留其不盡”,人不知、無人劾治,故為祟而不以為祟。這樣的黠鬼,卻沒有最后不露餡的。事實證明,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權相交,權盡則棄。那些所謂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往往只是一捅即破的窗戶紙;那些自認為高明保險的“隱身術”,也不過是掩耳盜鈴的愚笨行為。

--20-- 一位落馬官員在懺悔書中寫道:“總覺得偶爾犯上一次無關緊要,要是一直敬法畏法,禍患就不會及身了。”僥幸心理換不來安全感,電線敢觸碰、紅線敢逾越,又豈能不栽跟頭?有一個現象深刻闡明了這個道理:深溝峭壁,不僅普通人不敢去,動物也會怵三分,因為知道去了以后有跌落喪命的危險。如果人人都堅信貪橫必敗、法網難逃,就不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越陷越深。

俗話說,知止則不殆。李畬是唐代監察御史,一次,差役送俸米到家,李母令人按照標準過數,結果多出三石。差役解釋說,御史的俸米出庫時,一向不將高出斗口的部分刮平。李母對這種損公益私的“御史例”有些生氣,不僅歸還了多出的俸米,還責備了兒子。為此,李畬上奏參劾了發放俸米的倉官,并自請罪責。李畬的“知止”,既終止了自己的錯誤,也驚醒了御史群里的“夢中人”。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今天,依法治國已按下“快進鍵”。隨著掃塵除垢的力度不斷加大,黨員干部敢于講清楚、勇于說明白、悚然自止者也越來越多。當透明人不當兩面人,重拾公仆本色,也不啻為黨性仍在、規矩能守的體現。如此,對干部個人是幸事,對黨和國家事業也是好事。

為政者“平安落地”,最可靠的憑借就是一身干干凈凈,一生堂堂正正。須知,天地無心,視聽在民。如果繼續玩弄伎倆,欺騙組織、蒙蔽群眾,不收手、不收斂,就難逃“一背紅”的結局,為政者當有此警醒。----《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9日 04 版)

今天的孩子該比什么

有位家長曾略心酸地講起一件事:每天下午放學去接孩子,總是要等到同學們都走空了,孩子才不緊不慢地出來。經過詢問才知道,孩子是嫌棄自己家里的車子不夠高檔,怕在“坐好車”的同學面前“跌份兒”。

愛比較是孩子們的天性,關鍵看比什么。比志氣,比學習,比刻苦,比特長,比才藝,比愛心,比體魄,等等,都是健康的比。然而,有的孩子在比誰的父母職業好、職務高,比誰的生日過得氣派,比誰穿的鞋子好,比誰家的車好、房子大。如同一株幼苗剛破土就已染病一樣,畸形攀比不僅意味著孩子們過早喪失了應有的純真,更意味著成年人的失職和教育的失靈。

孩子的世界是簡單的,他們的行為和價值取向往往是成人世界的投射。當畸形攀比在一些孩子中流行的時候,一定是大人的世界出了問題??湟约杭依镘嚭玫暮⒆?,父母多半有財富至上的傾向;比拼父母職務高的孩子,家長恐怕也有些官本位思想。有的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在這種家庭環境氛圍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多虛驕而少實誠,多浮華而少實干。當孩子從小缺乏正確的價值涵養,缺少優良的家風熏陶,將來又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乃至干有所成?

有一則故事講,一位富有的父親帶著孩子來到鄉下,想讓孩子看看窮人過得多么可憐?;爻呛?,父親問孩子有什么感受。答道,他們過的生活真好!我們家只有一條狗,他們家卻有好幾條;我們家只有一個游泳池,而他們卻有一條寬闊的小溪;我們家有很多明亮的壁燈,他們卻有滿天的繁星。

--21-- 孩子最后說,謝謝爸爸,您讓我明白了我們是多么貧窮!孩子的世界本是豐富而多元的,需要教育的往往是家長自己。家長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特點,和孩子共同成長。

孩子的路,終究要靠孩子自己去走。不依靠父母的財富爵祿而能自立于世,才能過好自己的人生,也是真正成功的標志。因而引導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什么都重要。惟有正確的價值觀,才是導引孩子走上遠大前程的明燈。孩子比來比去,無非想證明自己是最棒的,這種比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家長要做的,乃是讓孩子在正確的賽道上奔跑,培育健康的競爭意識。不比穿戴,多比學習;不比吃喝,多比志氣;不比家庭,多比能力,如此才能幫助孩子踢好人生的第一個“正步”。

不管我們這個時代與過去相比有多么不同,一個人要走向成功,關鍵還是在于不斷超越和完善自己。這也是教育的本義,即對孩子的成長進行全方位培養。大人們需要讓孩子們知道,不要害怕承認自己不完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特長。和他人比當然是必要的,但和自己的過去比,讓每一天都比之前的自己有進步,更重要。通過這種不斷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孩子們不但會取得長足的進步,更會懂得這種進步的永無止境。

古人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少一點功利和盲目,多一些培元固本,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最好的自己,這是最深遠之計。----《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1日 04 版)

做有擔當的“科學支點”

正如科學家所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假如科學是歷史進步的杠桿,那么,科學家則是杠桿的支點??茖W家的選擇越接近祖國的需求,科技進步和事業發展就越會事半功倍。

徐光憲正是這樣一個有擔當的支點。前不久,95歲的“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因病永遠離開了他所牽掛的祖國和科研事業。在一顆躍動的赤子報國心里,我們可以讀出勇扛重任的精神、樂于擔當的品質。因國家需要,他曾多次變更研究方向,均取得杰出成就。須知,對一名科學家而言,變更研究方向,意味著推倒重來、另起爐灶,意味著要折損本來就不寬裕的“科研壽命”,這是怎樣的一種痛苦選擇和割舍!然而,為了祖國利益,他毅然做出了抉擇。

想起“兩彈一星”的功勛們,他們一頭扎進荒漠與深山,與親情隔絕,與名利擦肩,從未埋怨,更不后悔;想起“光芒追逐者”蔣筑英、“中國式保爾”羅健夫,矢志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等,在艱苦環境中摘取科學皇冠上的明珠;想起開辟“飛鯊”沖天路的陳青、冰川密碼破譯人何元慶、“沙漠游俠”屈建軍等,在新時代繼續書寫沉甸甸的科學傳奇。他們沒有人生榮華富貴的奢求,只有咬定事業青山的執著,只有對科學事業義無反顧的擔當。

也許有些人會為他們的清貧感到不值,會為他們的“不鳴”感到不平,會為他們的犧牲感到不解。然而,正是因為他們的心中激蕩著那樣一種擔當精神,使他們甘守清貧、甘心不鳴、甘愿犧牲。巴金說過:“每個人應該遵守生之法則,把個人的命運聯系在民族的命運上,將個人的生存放在集

--22-- 體的生存里。”對于很多科學家來說,更是如此。在他們看來,被國家需要是一種幸福,為祖國奉獻是一種價值。

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不是少數人、短時間的發力狂奔,而是一場全面、持久的耐力比拼。不能不看到,科研領域也存在一些浮躁的氣氛、急功近利的追求,一些科研工作者身上缺失了擔當的人格力量。有的只挑輕松的有利可圖的科研項目,不愿承擔“錢少利薄”的基礎項目;有的一味盯著評獎,不把時間花在科研中;更有甚者,不惜數字造假,論文造假,成為中國“黃禹錫”。凡此,不僅無擔當精神,甚至連基本的科學精神也都缺失了。這無疑是阻擋科研事業的“暗礁”和“旋渦”,任其蔓延,后患無窮。

今天,科學家的責任尤為重大,也尤其需要科學家煥發擔當精神。從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機遇,關鍵靠科技創新??茖W家當把“國家需要”視作“我的追求”,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事業中,引領創新,加快創新;做一個有擔當的“支點”,撬動我國科技的未來。----《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2日 04 版)

擯棄“甘居中游”的心態

民間有句諺語:不騎馬,不騎牛,騎著毛驢坐中游。寓意是有些人不爭先,不努力,安于現狀,不緊不慢,優哉游哉。這說的是一種“甘居中游”的消極心態。

時下,就有些黨員干部把“甘居中游”當成做人做事的“秘訣”,不愿精益求精,只想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滿足于“湊合”,習慣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我安慰。這種心態之下,一些干部在崗不在狀態,為官慢為、為官不為,實質上還是庸官懶政的老毛病。

甘居中游者,常想著“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信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成天琢磨“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不敢擔當,不負責任,一心只想當個“太平官”“清閑官”“逍遙官”。潛滋暗長,久而久之,“甘居中游”就成了一種不良風氣,在一些人那里頗有市場。倘若任其蔓延下去,勢必誤事誤民。君不見,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深化改革久推不動,事業發展“濤聲依舊”,群眾辦事更是常常遭遇“軟釘子”“中梗阻”,對此不能掉以輕心。

總書記曾諄諄告誡黨員干部,不能安于現狀、盲目樂觀,不能囿于眼前、輕視長遠,不能掩蓋矛盾、回避問題,不能貪圖享受、攀比闊氣。把“安于現狀、盲目樂觀”擺在首位,可謂振聾發聵,催人警醒。

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西漢戴圣《禮記·雜記下》曰:“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之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現實中,一些人以“不貪”自詡,以所謂“干凈”為“不干事”遮羞。這是自欺欺人。好官不光要廉潔奉公,還要能為百姓辦實事,正如清代余云煥所撰衙署大堂楹聯所說: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異事;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當前,深化改革要啃硬骨頭,

--23-- 改善民生不乏老大難問題,不治理庸官懶政,不擯棄甘居中游的消極心態和無所作為,何以涉險灘、過暗礁、闖激流?何以面對群眾期盼的目光?

“甘居中游”心態之所以存在,有管理上失之于軟、失之于寬的問題,但根子是價值觀、權力觀扭曲,各種私心雜念作祟。俗話說,水不急,魚不跳。同樣,在黨員干部的管理上,有壓力才有動力,有自覺才有行動。明白此理,就得把庸碌無為、看攤混事、推諉塞責等列入“不嚴不實”的問題清單,從實問效,從嚴問責,讓庸官懶官混不了日子,也守不住攤子,更保不住位子;就得教育引導干部為政既廉又勤,心中有戒又有責,勇于自我加壓、追求卓越,抖擻精氣神去闖出一片新天地。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改革潮流激蕩向前,奮發進取是永恒的正能量。黨員干部猶如劃槳者,應有拔頭籌的志氣,敢同先行者賽一賽,敢和排頭兵比一比,不做臺下鼓掌的看客,要做臺上領獎的榜樣。眾人劃槳開大船,人人奮力,個個爭先,改革航船方可乘風破浪揚帆行遠。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3日 04 版)

常握“筆桿子”才有“兩下子”

最近,一位省委書記為市縣領導干部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這堂黨課沒有照本宣科,沒有大話套話,談的都是肺腑之言。事后得知,黨課的講稿是這位同志自己寫的,連寫帶修改,整整花了兩個晚上。

領導干部自己寫講話稿,這種情況已不鮮見。有的同志下午開會,要拿出一上午的時間琢磨;上午開會,前一天夜里要熬到半夜。正因為講話是自己寫出來的,內容往往不是那種嚴謹得有些干巴的“文件體”,而是生動形象甚至類似大白話的“說話體”。很實在,很貼近現實,其中管用的“辦法”講得很多,聽起來很解渴。這種現象令人感慨。

實際上,領導干部親自寫東西,尤其是親自動手寫講話稿,本身就是一個學習、思考和工作的過程。鄧小平同志就曾講道:“領導同志要學會拿筆桿”“經過寫,思想就提煉了,比較周密。所以用筆桿領導是領導的主要方法”“不懂得用筆桿子,這個領導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想到的東西,不一定能說出來,說出來的東西,不一定能寫出來。只有寫出來的東西,才是思想精華,才可能是最完整和經得住推敲的東西。因此,從大處講,領導干部的講話、文章,是對事物的看法,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對改造世界的意見;從小處講,體現了對工作的深入思考,對解決問題的深入分析。這個過程完全讓別人代勞,得出的東西本身往往就不可靠,更難有真知灼見。

強調領導干部親自握筆桿,并不是說別人寫的講話一概不能用,也不是說領導干部全成了材料匠。一篇重要的講話也要經歷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也需要集體的智慧。關鍵是需要領導干部引領著大家一起深入思考,一起確定主題思想,一起不斷地錘煉文章。毛澤東同志《愚公移山》那篇講話,其中典故和一些思想,先是在延安慶賀模范青年大會上提到。然后在七大上先后兩次用

--24-- 白話文講述愚公移山這個寓言。再與其他同志一起修改深化后,在七大閉幕式上正式以閉幕詞的形式推出??偣?500字,生動活潑、語言生動、膾炙人口,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只要緊緊依靠中國人民就一定能搬掉頭上的“大山”這一深刻的思想。

現在的領導干部幾乎都有大學學歷,有的還是碩士、博士,知識和能力上完全可以自己動手寫東西。不去寫、不愿琢磨,說到底還是思想懶惰、身體懶惰。尤其是思想懶惰,久而久之恐怕就會犯主觀主義的錯誤,陷入官僚主義的泥淖?,F在,有的科級單位都有專為領導代勞的“筆桿子”。一些需要了解情況、制定措施、現場拍板解決問題的會,事先也都準備好了講話稿。這樣的講話又有多少針對性、實效性、可操作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掌握好寫文章的基本功,是提高領導干部能力的一個起碼要求。提倡領導干部握緊筆桿,增強各級領導干部時不我待的學習意識和夙夜在公的責任意識,這是克服“本領恐慌”的一項有效措施。

讓“有才無類”成風尚

走訪過一些企業,發現制造設備大都相當先進,但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卻不能與此相匹配。有老板不無感慨地說:我們有一流的設備,卻沒有一流的工人。

“設備易得、技工難求”的背后,是我國人才結構失衡的窘境仍然沒有改變?,F在很多行業正在轉型升級,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然而,一流的人才,往往都奔著金融、行政等熱門、吃香的行業去了。而那些不那么熱門卻急需高素質人才加盟的行業,卻往往徒栽梧桐,空余舞臺。這體現在人們的行業和職業選擇上,是“寧為牛后,不為雞首”,寧愿在大單位打雜,也不愿在“小門臉”使力。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張“有教無類”,人不分貧富貴賤皆可入學受教。而在現代社會里,我們還應當倡導“有才無類”,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成才,行行都應出狀元。英雄不問出處,無論在哪一個行業奮斗,都一樣可以成為英雄。惟此成為風尚,國家才有長足的發展與進步。

回首200多年全球工業化進程,中國與兩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飽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吃盡了“微笑曲線”低端的苦頭。審視當下,中國正處于爬坡過坎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國不能錯過”的吶喊,更加呼喚各類高素質人才充分涌流,更加需要各類人才競相施展才干、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然而不能不看到,一些行業之間,無論是在薪酬待遇、地位名望等方面,還是在發展空間、上升通道方面,往往有云壤之別。有的行業干得再好,也缺少“向上流動”的通道和機會?;蛘呒词沟诌_峰頂成了“狀元”,“狀元”的榮譽和待遇也與其他行業嚴重不對等。這傳導到人才的就業和培養上,就是冷熱不均、冰火兩重天。

--25--

同樣是當工人,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航空“手藝人”胡雙線等從普通工人成長為大國工匠,登上了中國制造的頂峰。同樣是賣煎餅、肉夾饃,“黃太吉”“西少爺”就能做出不同的品質和內涵。無數實踐表明,只要有優秀人才的加盟,哪怕是最冷門的職業、最平淡的行業,也能干出不一樣的精彩,成就奮斗的夢想。我們倡導“有才無類”,首先就要祛除對行業、職業的歧視與偏見,相信只要是金子,在哪都發光;只要你努力改變,行業環境、職業內涵就可能因你而改變。

個人的傾力奮斗,固然能夠成就自己的“小環境”,但同時也更需要社會的“大氣候”。當“有才無類”成為社會普遍理念,更有制度提供堅實支撐,每一個人就都有“醒著做夢”的可能,獲得更多夢想成真的機會。從基層公務員有了“雙晉升渠道”,到農民亦可評定技術職稱,再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了制度支撐,“天花板”的不斷拆除,必將加速形成各行各業人才充分涌流的好態勢。

一花獨放不是春。能讓衛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讓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發展的中國,正宜“萬類霜天競自由”,亟待“有才無類”成風尚。----《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5日 04 版)

從“周公握發吐哺”說起

西周時期,周公姬旦禮賢下士,殷切求才。在洗頭或吃飯時,聽說有賢士來見,便把濕漉漉的頭發扎起來,將吃進嘴里的飯吐出來,趕忙去接待,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被傳為千古佳話。

近年來,一些地方競相以重金招引人才。十萬元獎博士,百萬元聘院士,引才價碼不斷攀升,但效果難說盡如人意。探其原因,主要還是缺乏真心誠意,缺少對人才心愿和需求的了解。

大凡人才,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打斷骨頭還有肉,割掉皮肉還有筋,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去!”當年,延安的生活環境極為艱苦,更談不上有重金獎賞,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熱血青年、仁人志士?是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新中國成立后,錢學森等一批杰出科學家,毫不貪戀海外金錢和地位,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懷抱,也正是出于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報國之志。

時下,新一輪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潮正在興起。一份問卷調查顯示:選擇“報效祖國,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出力”作為回國主要原因的,分別占海歸高層次創新人才、創業人才的86.5%和78.7%。有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說:“如果要追問驅使我回國的動力,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源于我對中國夢的信仰,源于我把生命中的一切融入祖國母親血液中的渴望。”

“鳳非梧桐不棲。”對人才來說,他們最看重的通常并非錢財,而是事業發展的環境和平臺。一個在上海浦東創業的香港高管人員坦言:在來內地創業之前,曾對不少地方的人才政策進行了比較。與一些地方給車給房給資金的“大獎”相比,浦東的補助資金只是“毛毛雨”。自己之所以選擇了浦東,主要是這里創業的環境和平臺比較好,辦事扯皮少。

--26--

“士為知己者用”。在人才的眼里,了解和相知、共識與信任,比什么都重要。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對外轉讓一項微小型燃氣輪機生產技術成果,多地競相上門爭取,最后竟出人意料地落在安徽合肥巢湖經濟開發區。問及緣由,研究所一位專家說:“巢湖經濟開發區的基礎條件雖不是很好,但對微小型燃氣輪機的生產狀況、發展前景及面臨的市場機遇和風險,有的甚至比我們了解得還多,這是非常難得的。”

引才的關鍵是引心。首在知心。要贏得人才的信任和向往,先得貼近人才,了解人才,懂得人才的心愿與需求,尊重人才的特殊稟賦和個性,主動與人才交朋友。這種情感上的投入,往往要勝過千金萬銀。貴在誠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周公握發吐哺”“劉備三顧茅廬”,憑的就是誠意和真情。對人才若虛情假意,將敬才愛才僅掛在嘴上,把人才只當作招牌和擺設,真正的人才是不會來的,即使來了也還是要走的。重在用心。成事之道,在于用心。只有用心為人才打造事業發展的平臺,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人才的聰明才智才能發揮出來。也惟有如此,人才才能引得來,留得住,干得好。----《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8日 04 版)

學會用“易于理解的語言”

前不久,總書記在給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30周年的重要批示中指出,“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一要求不僅適用于“海外讀者”,也適用于國內受眾。對于各級干部說話辦事與群眾打交道,也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易于理解的語言”是怎樣一種語言?應該是讓人們“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用得上”的語言,是能夠讓人們“想聽、樂聽、愛聽、中聽”,聽起來入耳入腦、入神入心的語言。用這樣的語言,才能夠說到人們心坎上去,打動人、溫暖人,同時又點撥人、啟迪人,讓人產生認知共鳴、情感共鳴。

多用大白話,講“群眾語言”。平時一些人不愿、不屑講大白話,覺得那種語言太平淡、太土太俗,不深刻、沒理論,顯示不出自己的水平。大道至簡、大義微言。大白話是一種口語化的語言,它接地氣、最具原生態,是一種直白質樸“為群眾易于接受的表達”。大白話不是“白開水”,它通俗而不庸俗、簡約而不簡單、凝煉而不膚淺,常常帶著泥土的芬芳、含著清新的露珠、冒著滾燙的熱氣,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似春水一般清澈,這樣的語言更有群眾味、更富群眾情、更暖群眾心。多講一些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包括那些來自群眾生活中的諺語、俗語、俚語、比喻,等等,話語就會鮮活有趣、生動活潑,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

多用故事,講令人信服的話。長期以來,不少干部的語言“大而空、高而虛”,他們習慣于干巴巴地說教,空洞無物“只有死板板的幾條筋”,很多干部講話最大的短板是不太會講故事、舉事例,不太善于用事實說話、拿數據說事。這樣的講話很難有吸引力,也很難有影響力和生命力,就好比一個人的面孔,血色、氣色不好,很難看。講故事比講道理好。學會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這樣的講話有根有據、有血有肉,而且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立得住、站得穩、攻不破”,它不

--27-- 是一種灌輸,而是一種浸潤。事實勝于雄辯,很多道理在事實面前不言自明,很多歪理在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面前不攻自破。

多用新話,講富于時代氣息的話。不少干部不太會說話,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一直滿足于躲在“圍墻”“城堡”里自拉自唱、自說自話,習慣于沿用“老一套”,語言蒼白無力,既與時代脫節,又跟當下話語體系脫鉤。講新話總是最迷人的。新話不只是幾個新名詞、新概念而已,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能夠與時代發展同步、與社會節奏合拍,與人民心聲吻合。當今互聯網時代,“網絡語言”日新月異,熱詞頻現,面對這種變化,我們的語言當然應該立足于引導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但不迎合不等于不契合,應當學會讓自己的語言靠近“流行色”,讓話語更融入、更中聽。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用什么樣的語言講話是一門大學問,是一種藝術和技巧。學會用“易于理解的語言”來表達,是擺在廣大干部面前的一道大課題,應當悉心體悟、仔細琢磨它的特點和規律,真正讓自己的話“說得上去、說得下去、說得進去”。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9日 04 版)

多反問自己“憑什么”

經常聽到有干部發牢騷:群眾工作不好做、人際關系復雜、上升通道狹窄、個人幸福感低,等等。但是,抱怨搬不開任何矛盾。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今天的干部,不妨多點反躬自省,少點強調外因,遇到問題時多反問自己“憑什么”。

群眾憑什么信任你。群眾在辦事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甚至橫眉冷對;在群眾反映問題的時候,是不是“踢皮球”,不作為、慢作為;是不是“調研一溜煙,矛盾不沾邊”,平時不愿進農家門、不肯走田間路;是不是搞花架子、喊空口號,只做領導看得見的事,不干群眾最期盼的事?為什么焦裕祿、谷文昌、孔繁森、沈浩、楊善洲等好干部,人民群眾信任、愛戴他們,就是因為他們始終心懷百姓,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要取得群眾信任,就要與群眾同坐一條凳、同吃一鍋灶,就要干凈干事、踏實做人,真正為群眾謀福祉、為百姓辦實事。

同事憑什么支持你。與同事共事,是不是成天看這人不舒服、那人不痛快,有好處就爭著要、有困難就繞道走;是不是喜歡張家長、李家短,打聽這個、散布那個,唯恐天下不亂;是不是看到同事有困難,隔岸觀火甚至幸災樂禍?這種心態不免滋生相互傾軋的苗頭。朋黨之爭加速唐朝衰落,黨同伐異令“西安作風”敗給了“延安作風”„„古往今來,教訓深刻。同在一條戰壕,沒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怎容得下不同性格的人;沒有從善如流的雅量,怎聽得進不同意見的話?唯有做人將心比心,做事捧著良心,工作出于公心,才能與同事在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肝膽相照、工作上密切配合、生活上互相照顧。

--28--

組織憑什么認可你。捫心自問,是不是“三年不動就有失落感”,責怪領導、怨恨組織;是不是拉關系、找門路,做表面文章有一手,干事解難卻無“兩把刷子”;是不是幫小圈子領導干“私活”賣力起勁,組織安排的任務,卻避重就輕?且不說,黨的事業好比一棵大樹,既要有樹干,也需要枝椏和樹葉;更不論,民生之福需要會干事、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如果連為己還是為民、謀私還是盡公都擺不正,做不到“三嚴三實”,缺乏“四有”境界,這樣的干部叫組織如何放心?

幸福憑什么圍繞你。把萬貫家財當作最大的幸福,將“醒掌天下權”視為最大的滿足,熱衷于呼朋喚友、推杯換盞,流連于麻將牌

九、燈紅酒綠„„幸福若僅如此,我們是不是走進了“誤區”,闖入了“禁區”?李鴻章有一對聯,大意是: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銀,倉有粟,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無須服藥,只要體無疾,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封建官吏尚有此認識,共產黨人理應更進一步。楊善洲說“能為人民做點事就是我的幸福”,師延林說“為老百姓做事,被他們信賴,是更大的幸福”„„優秀共產黨人的感悟告訴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幸福才會時時來敲門。----《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0日 04 版)

豈可自甘為“蓬間雀”

《莊子》里有一則“鵬與斥(晏鳥)”的故事,譏諷那些拒絕崇高、甘于平庸的人,目光短淺安于現狀,沒有鯤鵬那種絕云氣、負青天的本領,最終難免沒落在蓬蒿灌叢間。

現實中,這種“蓬間雀思維”還很有市場?;蚴腔膹U遠大追求,“只談收入,不談理想”;或是拒絕拼搏進取,“寧愿在家啃老,也不出去工作”;或是把自己看得比什么都重,給子女從小就灌輸精致利己的“功利哲學”。更有甚者,拿無私奉獻當傻憨癡,拿高尚品質當假大空。

如此一來,一些人的精神世界里出現逆淘汰和功利化,理想信念讓位給物質利益,公德意識屈服于個體私利。在追求上降格以求,有的人便“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精神上懦弱缺鈣,有的年輕人上學嫌苦、工作嫌累;信仰上坍塌陷落,甚至以解構和戲謔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為能事。任由平庸世故、頹廢麻木浸染世道人心,結果必然是擁有孔武的身軀,卻缺少挺拔的靈魂,沒有充實的精神世界。

“不經過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不經劫難磨煉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茍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當年傅雷翻譯完羅曼·羅蘭的《名人傳》之后,在序言中寫下了這樣的告白。的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功成名就傲立在時代之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驚險一刻完成舍己為人的壯舉,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然而,野百合就不能有春天?平凡人就注定平凡到底、碌碌無為?自我矮化、輕言放棄只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值得我們逃避的,應是狹隘的私我,而不應該是生活的苦難坎坷;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意志的成長和信念的錘煉,而不應該是欲求之得失、體膚之冷暖。

--29--

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敬賢向上是人類心靈中最可寶貴的一點光焰,個人能上進,社會能改良,文化能進展,都全靠有它在燭照。”崇高的追求,向上的信念,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脊梁,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主心骨。從精神世界里建構一個高大自我,自覺去捍衛仁義、誠信、友愛、拼搏、文明等一切美好品質和社會價值,不僅我們的心靈明鏡不會沾惹塵埃,社會公共領空上的陰霾也會霧散云開,我們的事業也才能獲得殊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不舍義行,方為崇高;不拒微小,乃成偉大。崇高品質的天際線并非觸不可及,只要不失求索之心、奮進之志,人人皆可為英雄。即便成不了受人仰慕的超級英雄,至少也可以成為親朋眼中的堅實依靠;即便不能為別人遮風避雨,至少也可以成就他人眼中的一片美景。關鍵是,內心中的那些英雄氣質和道德基因,不該被自甘平庸、自我矮化的意識所壓制?!墩撜Z》有言:“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中。

“崇高的榮譽像開在山頂的一朵花,有的人看見了艱難的路,有的人只看見美的花。”換個思路就可以換個面貌,就能夠截然不同。就算成不了璀璨星空中最閃亮的星辰,但只要在暗夜中貢獻過自己的光芒,哪怕是流星,都是有意義的存在。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1日 04 版)

打掉“權力的傲慢”

一位省委副秘書長曾去某市信訪局,協調處理一個拖了多年的爛尾樓信訪案件,得以有機會見到該市信訪局局長的日常工作狀態:只見這位局長蜷在椅子上,蹺著二郎腿,在下屬和群眾面前,說不出的傲慢和無禮。

親耳聽這位秘書長的講述,起初覺得不可思議,后來想想,在我們身邊,這樣的官員并不鮮見。端著官架子,拉著長臉,或者永遠面無表情,讓你懷疑這些人是否已經“修煉”成金剛不壞之身。

持續不斷的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讓“任性”的權力大為收斂??墒?,“權力的傲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積久形成的官僚主義和官僚習氣,很難說消失就消失。遏制“權力的傲慢”,其實不僅指打消一個干部表面的倨傲和頤指氣使,更在于引導和教育他們如何看待手中權力,如何用好人民賦予的權力為民服務。這些問題倘不加以重視,“權力的傲慢”極有可能衍生成“權力的腐敗”,損人害己毀事業。

也許有人覺得,自己所在的“清水衙門”“沒權沒勢”,不存在官腔官調、官僚主義。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掉以輕心。從本質上看,一定的級別和職位,意味著權力的行使、資源的調配,展示的是執政能力、治理水平,體現的是服務態度和工作作風。蓋個章,是行政權;出個文,是決策權;發個言,是話語權。切不可小看了自己的崗位職責和手中權力,更應告誡自己要手握戒尺,真正做到用權為民。

--30-- 防止“權力的傲慢”,還是要強調把權力關進籠子里。權力集中、權力過大,讓一些掌握權力的人肆無忌憚享受著“權力的快感”,使“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尋租化”成為多年難除的痼疾。在此,有必要強調繼續深化改革,簡政放權,分解權力。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病,有待下猛藥、治頑疾。更要防止一些審批改革明減暗增,玩數字游戲;或者把權力“左手放給右手”,“藏貓貓”。只有改到實處,群眾才會真正受惠于改革,有真切的獲得感。

“權力的傲慢”是會傳染的。當一定層級的領導在更高的領導面前遭遇這種“傲慢”,他會不會轉過身,把這種傲慢顯擺給下屬?當傲慢遇見傲慢,心理和情緒又會發生怎樣的微妙變化?推己及人,不管面對上級還是下級,如果各級干部都能做到不卑不亢,大大方方,不以位高而倨傲,不以權重而驕橫,那么,我們的政治生態一定會更加健康。如此“官不覺官,民自為民”,社會關系也就會風清氣暢,平等和諧。

認識一位老廳長,配有專車和司機,曾在我們小區里住過幾年。他告訴我,除了上班工作用專車,周末上街或者走親訪友,他全都是和老伴一起乘坐公交車或者打車。這樣的領導,讓人心生敬意。記得有位學者曾告誡,做官要“四平”:平常心、平等觀、平和相、平安念。平常心,讓人放平心態,大度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等觀,讓人秉持眾生平等信條,尊天敬人,以禮相待;平和相,讓人持正守中,平易和藹,相處如沐春風;平安念,讓人堅守底線,相信知足常樂,平安是福。推而延之,這“四平”可以作為對每個人的提醒。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2日 04 版)

制度的“硬度”和“溫度”

“這是規定!”辦事過程中,多少人的期望被這四個字澆滅。本來,辦事應該遵守規則程序,但為何這四個字往往讓人不理解,甚至不舒服?

最近,一位法學碩士的遭遇,為此提供了新的注腳。他連續拿下某地公務員考試的筆試和面試第一,卻因通知體檢時身份證丟失,與夢想失之交臂。盡管他拿出護照、戶籍等證件,卻都無法證明“自己是自己”。面對突發情況,該不該讓他參與體檢?是嚴格按規定執行,還是從實際出發允許體檢?

事實上,這涉及的正是制度的剛性與柔性問題。一方面,制度是剛性的,普遍適用的,制度面前不能搞特殊化、人情化。另一方面,制度運行的現實環境在不斷變化,任何制度設計都不可能預判所有可能的情境。正因此,制度的執行往往被賦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制度更好地切合實際,更富有生命力。這就是制度的柔性一面。也即是說,制度不能人情化,但應是人性化的,理應充滿人性溫度。

唐代柳宗元即有言:“經非權則泥,權非經則悖。”制度不變的一面是為“經”,制度應變的一面是為“權”,制度的良好運轉,應該有“經”有“權”,有剛性有柔性,有硬度有溫度。如果

--31-- 缺少應有的“彈性”,制度運行往往會卡殼。比如有的地方規定公廁蒼蠅不能超過兩只,倘若機械地執行,結果就很難有操作性,也為人笑話。前一段曾有一則“官員在女兒婚禮上被帶走”的假新聞在網上流傳,但正如有關方面辟謠稱“如果真像報道說的那樣,紀委就實在太沒有人情味了”。這說明,即便是嚴格執法,也應該帶著對人的尊重與關懷。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制度有人性溫度,使人們對制度更生出敬畏與尊重,更懂得了制度的真諦。比如高考期間規定,對接送考生車輛發生的輕微交通違法行為,依法予以教育警告后放行。人們制定規則制度的目的,正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人的權利和自由,而不是使制度成為生活的羈絆、道德的敵人。因而在很多制度的實際執行中,執行者也當本著這樣的制度本意與善意來進行自由裁量。

不能不看到,由于執行者或是偏離了良知的軌道,或是不懂得制度的善意,使制度的實際執行往往出現兩種錯位。一種是把“人性化”當成“人情化”而予以杜絕,不問實際情況而一味機械執行,結果使制度變得僵化、冷血。另一種則把“人性化”當作了搞“人情化”的擋箭牌,把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權當成搞關系的籌碼,群眾不跑不送就以制度的剛性來對付,借口“這是規定”來刁難,吃了拿了被請托了就“一切都好說”。這兩種錯誤傾向都應堅決摒棄。

社會因規則制度而產生秩序,社會也因規則制度而充滿溫馨與活力。既不能讓制度變成橡皮泥,又不能冷卻制度的人性溫度,這始終是對制度執行者的一道考題。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6日 04 版)

忘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

“他堵槍眼時,我就在現場!”前不久,黃繼光生前戰友李繼德老人在黃繼光紀念館動情地說。在1998年董存瑞犧牲50周年紀念大會上,董存瑞生前戰友郅順義就曾說過,當時是他掩護董存瑞炸碉堡,并親眼目睹董存瑞犧牲的最后一刻。這些英雄的見證者,在不同場合以不同方式,還原了他們所親歷的那一幕,也給世人再次呈現了英雄的永恒瞬間。

事實上,在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處處都見證著英雄們的浴血榮光。據民政部統計,革命戰爭年代以來,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獻出了生命??姑涝瘧馉幹?,志愿軍用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于盡和舍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不計其數,僅15軍留下姓名的就有38人。舍身堵槍眼的黃繼光即是其一。

1939年,毛澤東同志在《八路軍軍政雜志》發刊詞中寫道:“從前人說: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們應該說:凡看見或聽見中國軍隊不記舊怨而互相援助、親密團結而不感動者,其人必不愛國。”祖國的萬里江山,離不開英雄的鮮血浸染;人民的幸福安寧,離不開英雄的慷慨付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作為后來者,我們每一個承蔭前輩者都有責任敬仰和尊崇英雄,沒有權利輕慢和詆毀英雄。

--32--

然而,在多元多樣多變、交融交流交鋒的當下,在一些人那里,虛無歷史成為“時尚”,解構英雄成為“潮流”。有的人要么以學術研究為名歪曲歷史真相,要么以假設推斷代替歷史事實,要么用拼湊的細節否定事件的本質。“烈士保衛國家,誰來保衛烈士?”面對我們的英雄被一些人無端的嘲諷、污蔑、攻擊,我們有必要發此一問。

有學者指出,歷史意識是一個中軸,民族共同體就是圍繞這根軸形成的。英雄記憶、英雄精神、英雄文化,無疑是歷史意識中重要的支撐。如果聽任歷史虛無主義者顛倒黑白,“重構歷史”,只能撕裂社會的主流價值,蛀空民族的精神支柱,最終一個民族走向的不是自由而是迷途,得到的不是清醒而是迷惘。

不懂歷史的民族沒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一個社會的價值標桿。一個社會不能只有醒目的紅線、觸目的底線,而沒有仰望的“天線”。一個人也不能只關注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而不去追求崇高和壯麗。如果我們不去“呼吸英雄們的氣息”,而淪為一個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功利的實用主義者或庸俗的消費主義者,整個社會就會失去正能量的風向標。

莎士比亞說:“我懷著比對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嚴肅,去愛國家的利益。”捍衛英雄,就是在捍衛民族的歷史;守望英雄,就是在守望國家的未來。面對英雄,我們需要這樣的“尊敬、神圣和嚴肅”。----《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7日 04 版)

百姓情懷百姓心

“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要是笑,就說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們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正在貴州考察的總書記與村民們話家常,一席話生動懇切,發人深思。

由此不禁聯想起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所宣示的為民價值理念。從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這個13億人口大國的執政黨有一顆怎樣的百姓心,各級干部應該擁有怎樣的為民情懷。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關切的是人民的夢想、百姓的所愿所盼。“堅持‘以百姓心為心’”,這強調的是百姓是我們想問題、做決策的出發點。“同群眾一塊過、一塊苦、一塊干”,這道出的是永遠同百姓在一起的深厚情感。“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這突出的是百姓切身利益這個重心。“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這給出的是檢驗工作的直觀標準„„這些富有質感的樸素話語,深刻體現我們黨人民至上、執政為民的價值信守,貫穿著濃厚的百姓情懷百姓心,又細致而微地道出如何把崇高的價值理念落細、落小、落實于治國理政的具體實踐。

--33--

新形勢下,怎樣讓自己的百姓情懷更深厚,使所有的奮斗和工作都貼近、對接于百姓的實際,是各級干部必須面對的一道考題。不能不看到,今天有那么一些領導干部,想問題、做決策的出發點是自己而非百姓。他們判斷得失的根本標準,不是群眾的喜憂哀樂,而是能不能為自己的升遷積累政治資本。于是,那些讓鄉親們欲哭無淚卻能帶來可觀“政績”的形象工程上馬容易下馬難,那些讓鄉親們有獲得感卻一時難有“顯示度”的民心工程光打雷不下雨。很多矛盾化解不了,很多改革推而不轉,客觀因素也許十分復雜,但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決策者和執行者在心里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在談到自己發自內心牽掛貧困地區的老百姓時,總書記曾這樣深沉發問:“作為共產黨人一定要把他們放在心上,真正為他們辦實事,否則我們的良知在哪里啊?”這值得每一名黨員干部反躬自省。盡管時代環境條件發生了滄桑變化,但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當時時捫心自問,我們黨是怎么走過來的?是為什么而出發的?惟有心中擺正百姓位置,涵養執政良知,用行動標注為民的信念,才能筑起堅不可摧的“民心長城”。

“民者,萬世之本也”“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千百年來的歷史風云變幻莫測,演繹著治亂興衰的內在規律,人民正是這規律的關鍵。今天,時代需要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這一點,進而做不放空炮、說到做到的躬行者。----《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8日 04 版)

價值觀,向人心喊話

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一直備受重視。我以為,這是對于世道人心的喊話。

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同樣的課題,2500年后的我們也面對著。

就是說在發展與改革都迅速進行的條件下,我們需要精神上的穩定與光明,需要一種精神的清晰: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底線,什么要稱贊,什么要避之唯恐不及,不能糊里糊涂。

就是說,我們要做好人,樹好心,做好事,不能做惡、做賊、做偽、做違法亂紀、做倒行逆施。

貪腐是使不得的,干部只能做清官,不能做貪官。假公濟私是使不得的,偷工減料與偷奸?;鞘共坏玫?,人人要做得到敬業與誠信。害人的事是不能做的,人應該友善待人。而愛國與否,更是含糊不得的大義所在。

價值觀不是憑空編造的,公道自在人心,價值觀自在人心。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標示,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社會層面價值建設的這八個字,傳承了天下為公與成仁取義的中華文化傳統,總結了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

--34-- 主義,到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的歷史實踐與人心所向,弘揚了中國人民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歷久而彌新的創造性追求。

富強,則是鴉片戰爭以來世世代代中華有識之士的夢寐以求,是近一二百年以來的一座血淚豐碑。民主與法治,文明與和諧是富強的前提與保證,是發揮巨大人口的積極性、能動性而又為快速發展減震的關鍵。文明與和諧同時滿足的,是我們歷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貧窮落后愚昧無知與各種鍛煉考驗后的精神饑渴。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核心價值的根源在于孟子所強調的人心,要向人心喊話,要貼近與引領人心。價值建設的關鍵在于與人心的對接。“禮失求諸野”,中國人心的傳統文化積淀仍然根深蒂固,同時要進行創造性的轉變與創造。

更要珍惜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與中國人民革命的種種經驗教訓與文化成果。而最最重要的成果是改革開放,走向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人心可用,世道可優,傳統可取,現代化的目標正在靠近。我們在價值建設上的工作可以做得更深入更親切更融會貫通。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3日 04 版)

做個精神富有的人

醫師張興儒發起“慈善光明行”志愿醫療隊,7年時間為偏遠地區群眾免費實施白內障手術721例。退休工程師金九皋發明馬桶節水器,堅持為街坊鄰居無償安裝。王長義、王長信兄弟堅信“最準的秤莫過于人心”,從事糧食收購30多年,從沒有過缺斤短兩„„

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生動故事,感動了無數人,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道德拔節、風氣向好的中國。透過這些道德群像,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美德定律”:高明醫術跟善義美德相結合,就有了“好醫生”;節水方法分享給周圍人,就有了“好鄰居”;將誠信理念堅持到底,就有了“好商人”。道德表率并非遙不可及,在工作和生活中守住精神之美、行為之善、思想之真,“中國好人”就是我們自己。

哲人有言,凡是偉大的,必然簡單。崇高和平凡沒有絕對界限,也不是排斥和對立的關系,崇高從平凡中孕育,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善義美德并不是玄虛的假說,也非高蹈的言辭,而是鮮活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準則和價值觀念里。樸實地堅守,無私地付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行善舉、做好事、獻愛心,就不難從小事中品味大愛,在平凡中發現崇高。心存德馨、與人為善,在別人眼里也是分外的美麗。

“與善人游,如行霧中;雖不濡濕,潛自有潤。”無論是筑牢我們的精神家園,還是唱響核心價值觀的動聽旋律,都離不開道德模范和先進典型的“高音”獨奏,也需要萬眾參與的“和音”共鳴。一個道德模范成就一座“道德高峰”,千千萬萬民眾的道德實踐,成就的必定是“道德高原”。

--35-- 激活“沉默的大多數”中蘊藏的道德能量,社會就擁有了最為寶貴的道德資源。人人傳遞道德的接力棒,正是文明拔節、國家進步的不竭源泉。

善心誰都有,但如何解決付諸實踐的“最后一公里”?“別人的事情,與我無關”“大善做不了,小善不想做”“萬一被訛詐了怎么辦”„„善行遇阻,照見的是遮蓋善心的功利與世俗。其實,“理性人假設”左右不了世道人心的善義走向,“扶人被訛詐”“老實人吃虧”等少數案例,也絕非時代風貌的全部圖景。盡管這是一個利益多元、觀念多樣、個性張揚的時代,但基本的價值與信念沒有變,也不能變。

標注一個人的品質和價值高度的,不是物質財富的豐裕,而是心靈的潔凈與信念的純粹。追求物質財富,并不意味著就可以不擇手段、踐踏誠信。裝點小我天地,并不意味著就可以粉飾庸俗、審丑炫丑。尋求自身舒適,并不意味著就可以不顧他人感受。多一點慮他情懷、奉獻意識和服務精神,激發“見善如渴,聞惡如聾”的道義自覺,贈人玫瑰之余,也可以助自己跳出生活的庸常、眺望美好的遠方。

“如果美德是一種財富,道德模范肯定就是富豪。”有人這樣評價。物質財富的多寡我們無法苛求,但在精神財富的門檻前,行動與否是惟一的進階標準。與其以自我為中心、以物質利益為半徑建起一道圍城,不如拆掉心墻,讓真善美的漣漪蕩漾心田、洗禮靈魂,讓生命的價值得到更好安放。----《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4日 04 版)

做好“看不見的事”

游過西湖的人,大都會知道白堤、蘇堤,進而會感念白居易、蘇東坡給后人留下的蔭庇——因為“一株楊柳一株桃”的白堤、“何處黃鸝破暝煙”的蘇堤,就真真切切橫亙在眼前。而要問起范仲淹為杭州做過什么,大部分人恐怕都茫然無聞。殊不知,范仲淹執政杭州時,也曾留下甚多德政。

范仲淹執政杭州初年,便遇上大災,谷價飛漲至“斗錢百二十”。這時候,本應該平抑物價,范仲淹卻發布政令:每斗谷增至一百八十錢,且讓人到處散播這一消息。大家對此迷惑不解。不久,效果出來了:“商賈聞之,晨夜爭進,唯恐后。”而隨著運米船大量涌進杭州,谷價日漸回落,最后,“斗價一百,民賴以生。”此時,范仲淹才抖開了“包袱”:“若價賤,則商船不復來,益困矣。”

皇祐二年,江浙再遭大災,且比上次更嚴重,“道有餓殍,饑民流移滿路”。按理說,作為杭州知州,范仲淹應該開粥棚,或與民休息。但他卻采取了這樣三項舉措:一是賽龍舟;二是修寺廟;三是興土木。大災之年居然大張旗鼓賽龍舟?還大興土木?有人上奏朝廷彈劾范仲淹。

朝廷很快派人來查辦。范仲淹從容應對:大災之年,饑民遍地,僅靠政府官廩救濟,只能坐吃山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讓災民自己行動起來。而讓災民自己養活自己,就要給他們提供就業的機會。機會哪里來?組織劃船比賽可謂一舉三得:比賽要用船,主辦比賽的商家就要拿出錢

--36-- 造船,造船就需要工匠;比賽過程中,需要大量人力,這樣又給災民開創了另一項就業門路;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擁而至看比賽,飲食、住宿、貿易等服務行業無不需要人力。同樣,修寺廟、興土木,也是為了這個目的——災荒之年,工價便宜,此時搞建設,既節約成本又給災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一旦市場搞活了,各地的糧食都會輻輳杭州,饑民何愁沒有飯吃?

事實證明了范仲淹施政的正確:當其他州府餓殍盈野時,杭州卻是“里巷康衢,垂髫怡然”。

就執政杭州的政績看,范仲淹所做的貢獻,絲毫不亞于白居易、蘇東坡。所以不為后人所知,蓋因他所做的一切,都隱身于立體空間的背后,是一種隱形的政績。但其治理的智慧,所產生的效用,乃至青史留名,同樣不讓白、蘇。而無論是顯性政績,還是隱形政績,皆源于當時治理的實際需要,皆是從根本上解民之所急所困所盼。鑒古知今,我們要摒棄的,是有些干部施政時,只喜歡做“看得見”“摸得著”或是即刻見效的事情,而對于隱形的、長遠的惠民舉措,卻推之再三。

做“看不見的事”,需要一種勇于擔當的精神。做好“看不見的事”,更需要對情況深入細致的了解。范仲淹敢在災年“修寺廟”“興土木”,正是基于他深知“杭人好佛事”“饑歲工價至賤”。再看看當下有些干部,下車伊始不做深入調查研究,就亂拍腦袋。離任后,能不留下一片罵聲?

當我們漫步白堤、蘇堤時,別忘了默默奉獻的范仲淹。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5日 04 版)

做事不必“想太多”

據說,魯國大夫季孫行父辦起事來,十二分的謹慎。有人將此事告訴孔子,說季文子辦事是“三思而后行”??鬃勇牶蟛灰詾槿?,認為辦事無須多思,想兩次也就可以了。

辦事三思而行,以免顢頇莽撞,很有必要。不過,有時候思得太多,反而容易進入“多思陷阱”。在諸如救火拯溺的危急時刻,不僅會失去救人的黃金時間,也會失去血性甚至德性。即便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大事、難事,想想此事該不該做、如何去做即可。倘若硬要“三思”之,很可能便“思”出了事外之事,如“獲勝感言”怎么講、“獲勝形象”如何展示等。這,不僅有畫蛇添足之嫌,而且有自作多情之疑。

思,是為做事。思之過多,難免患得患失。世上事,有百利而無一弊者,哪里有?做事,只可權大小,不可求全功。想讓事之所及,滴水不漏;情之所涉,面面榮光,便什么事都不能做、也不可做了。

思,更是為成事。思之過多,難免慮多遲斷。而時來則匆,時走則促。當時機匆匆降臨,一而再、再而三地思之不斷,難免會讓勝券飄逝。畢竟,時者難得而易失。古人云“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識時務者,在乎俊杰”,皆極言“知時”之貴??梢哉f,只要事適于時,其功不言自立,其名無語自飛。

--37--

思做事,貴立行。俗言,醒得早,不如起得早。只有起得早,才會讓腳走起來,讓手動起來,讓事立起來。尤其在新一輪改革全面推進之時,事情多、頭緒繁,更須有點“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不能“慢作為”,更不能“亂作為”“不作為”。對看準的事兒,就要有股氣、有股勁,不走出條新路不歇腳,不干出點新意不撒手。“與其說明年喝酒,不如立刻喝水”,做事就該要做就做,立行力行;“不必問現在要什么,只要問自己能做什么”,一事面前當干在先,萬事面前不避難。

思成事,貴立斷。經驗告訴我們:遇事遲遲不斷,不會成事,只會敗事。有人說,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敢斷、才能斷。鄧小平說,辦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說這樣的話?一開始就自以為是,認為百分之百正確,沒那么回事,我就從來沒有那么認為。事實上,勝利的天平總是向著那些會思辨、敢立斷的一方傾斜。十月革命前夕,黨內對起義的時間總達不成一致意見。在千鈞一發的時刻,列寧寫了《給中央委員的信》。他說:“我寫這幾行字是在24日晚上,情況已經萬分危急,非常清楚,現在拖延起義真的等于死亡。”并強調:“等待就會喪失一切!!”“歷史不會饒恕那些拖延時刻的革命者,他們本來在今天可以獲得勝利(而且一定能在今天勝利);卻要拖到明天去,冒著喪失許多,喪失一切的危險。”正是列寧的當機立斷,使當晚起義得以實現,使勝利旗幟得以飄揚。

事有大小之分,又有先后之別。思清大與小,想明先與后,從而舍暫小、成久大,讓先榮、助后發,最終讓春色滿園關不住,紅綠扶春上遠林。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6日 04 版)

“病天下”與“病一人”

讀《史記·五帝本紀》,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堯。他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放齊舉薦堯帝的長子丹朱,說他通達事理,堯卻認為他愚頑好斗;大臣讙兜舉薦水官共工,說他民意很高,堯卻認為他欺上瞞下。最后議到舜,大家都說這個人德行好、口碑好。堯決定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看他的德行到底如何。然后再交他幾件事去辦,看辦得如何。結果舜的德行很好,事情辦得很好。最后堯把位置禪讓給了舜。

這就是《史記》中記載的: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病天下”還是“病一人”?不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個人得利,這就是堯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在今天來看,也應是對每一個共產黨人的要求。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際上就是對這種思想境界的高度概括和提升。但是,有多少領導干部完全能做到這一點,真正達到這種境界呢?

比如選人和用人,完全出于公心就不容易。用人不但任人唯公、任人唯賢,注重公論,而且還用干事來衡量,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一遛。如此,百姓和朝中之人又怎能不口服心服。如果把官職當成私人財產,誰送的錢多就選誰用誰;如果把官職當成拉攏人心和搞小圈子的工具,誰忠于自己、

--38-- 誰是自己的人就選誰用誰;如果把官職當成福利,平衡關系、照顧情緒,誰資格老、關系硬就選誰用誰,那就不會選出舜這樣的優秀干部。惟有堅持憑公論、憑實績用人,不怕“病一人”,才能從黨的事業出發選出好干部。

比如胸襟和志向,做到純粹和通達也很不容易。堯那句“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至今讀來仍令人震撼。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他最關注的首先是民生社稷,然后才是自己的兒子。不論是放在遠古還是如今,這種胸襟都很了不起?,F實中,我們有許多心存高遠、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山還重的好干部,比如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楊善洲等,但也有不少黨員干部還沒有真正解決“入黨為什么、為官做什么”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權力是用來干什么”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公”與“私”的站位問題。

面對妻兒非分的要求,周永康難道不知道替人非法獲利會讓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幫丁羽心等人承攬工程,劉志軍難道不知道會惡化鐵路系統嚴重的腐敗現象?蔣潔敏索取和非法收受他人巨額財物,難道不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是納稅人來替他私欲的膨脹埋單?這些淺顯的道理,這些高級領導干部,自然是懂得的,關鍵是利益面前能不能穩住心神,做出符合良知和道義的取舍。

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來。也許不是人人都會遇到“病一人”還是“病天下”這樣的大問題,但人生一世,如何在利己和利他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怎樣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做恰當的取舍,是時時刻刻都可能面對的選擇。“私”不損“公”、“利”不亂“智”,覺才睡得踏實,“病”才不會上身。----《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9日 04 版)

“青檀精神”贊

山東棗莊嶧城有一座千年古剎青檀寺,因寺內遍布青檀古樹而得名。在懸崖峭壁之上,一株株青檀從巖壁石縫之中拔地而起,青蔥繁茂,傲然挺立,可謂壯美之極。據當地《嶧縣志》記載:“檀皆生石上,枝干盤曲如虬龍,數百年物也”。

青檀扎根于瘠巖薄崖,成長于荒山野嶺,缺少肥田沃土的滋養,沒有溫室暖棚的舒逸,卻能在惡劣環境中生存并茁壯成長,靠的正是咬定青山、立根破巖的意志,頑強不屈、百折不撓的精神,雖歷盡嚴寒酷暑,飽經風霜雪雨,終與巖石融為一體,成就“檀石一家”的人間奇觀。到訪者每每震撼于這種堅忍不拔、頑強奮發的生命傳奇,莫不由衷禮贊“青檀精神”。

由此不禁想起黨的94載風雨歷程。從建黨之初只有五十幾人的小黨,發展成為今天擁有8700多萬黨員、在13億人口大國長期執政的大黨,歷經各種風浪考驗而愈挫愈奮、愈折愈強,不正是有無數的優秀共產黨人,像青檀一樣扎根在人民群眾之中,扎根在黨和祖國所需要的地方,于奉獻與拼搏中勃發著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39--

1935年,方志敏被捕后,在牢獄里寫下《死——共產主義的殉道者的記述》,今天讀來令人感慨良多:“為著階級和民族的解放,為著黨的事業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愿居住在卑陋潮濕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寧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軟的鋼絲床,寧愿睡在豬欄狗巢似的住所。”這種信仰堅定、矢志不移的意志,艱苦奮斗、甘為淡泊的風骨,正是無數優秀共產黨人的真實寫照,也因此而贏得黨的基業的長青、人民福祉的增續。

有人說,艱險的革命年代,精神與信仰的光芒燦若星辰北斗,富有無聲的穿透力;安康富庶的和平時期,我們反而不那么容易感受到這種力量。此語令人警思。從放棄高官厚祿主動回鄉下當農民29年的開國少將甘祖昌,到退休20年造出萬畝林的楊善洲,再到累倒在工作中的燃燈者鄒碧華,在許多優秀共產黨人身上,精神與信仰不因時代背景的轉換而褪色。但也確有一些黨員干部,在養尊處優中滋長驕、嬌二氣,在權錢色的誘惑面前擯棄操守。誠如當年毛澤東同志所言:“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

今天的中國面臨有利的時和勢,但艱和險在增多。惟有不斷攻堅克難,才能推動當代中國爬坡過坎。惟有繼續啃硬骨頭、涉險灘,才能穿越歷史的關隘。我們仍然需要煥發那一種“青檀精神”,咬定青山,扎根群眾,直面風雨,勇敢擔起責任。無論時代條件發生怎樣改變,我們都永遠需要呵護心中那一盞不滅的燈火,自覺砥礪自己的思想意志,以嚴實的精神修身、干事、為政,像青檀那樣堅忍挺拔,“八千里風暴吹不倒,九千個雷霆也難轟”。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2日 04 版)

“純粹”是力量之源

1995年,開國上將李聚奎臨終前把兒女們叫到床前說:“我,一個老共產黨員,一輩子為信仰奮斗,沒有個人私產。”他顫顫巍巍地把他在5張白紙上一筆一畫寫的遺產清單交給5個孩子。孩子們接過一看,那上面赫然寫的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什么是純潔的黨性,什么是純粹的信仰,老將軍用一生作出了最好的詮釋。“信仰是個報曉的鳥兒,黎明還是黝黑時,就觸著曙光而謳歌了。”漫漫征途上,信仰是照亮我們前行的指路燈,利誘考驗面前,信仰是保持定力的壓艙石。受命忘其“難”,臨陣忘其“懼”,受惑忘其“私”,信仰總是在關鍵時刻顯出非同一般的力量,更成為共產黨人的價值和快樂之源。

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至今仍保存著賀龍元帥當年的入黨登記表,這是起義失敗后他在南下途中填寫的。當時的入黨介紹人問他:“賀龍同志,此刻我們代表黨向你問話,你必須如實回答,不得隱瞞。請問你的動產、不動產、現金等,還剩多少?”賀龍淡然一笑,攤開雙手說:“我什么都沒有了。”“那么你的社會關系呢?”“以前的社會關系,參加革命后都不來往了。”登記表真實記錄了賀龍對黨的追隨、對信仰的追求。許多優秀共產黨人,正是這樣參加革命不為官、不為錢、不怕死,就為心中的信仰和主義。他們的堅定信念,燭照著無數后來者。

--40--

金一南在《心勝》一書中寫道:真正的力量首先發自內心,心勝則興,心敗則衰。共產黨人精神原野的豐饒遼闊、價值追求的百折不撓、內心世界的堅韌強大,無不緣自崇高信仰的支撐。信仰的純粹是最根本的純粹,信仰的堅守是最根本的堅守。信仰的純粹折射出靈魂的高貴和人格的偉岸;信仰的缺失,隨之而來的則常是人性的墮落和精神世界的坍塌。一名落馬貪官在其懺悔錄中寫道:“信仰的堤壩一旦潰決,牢房的鐵門便會打開„„”

白居易曾作過一首《感鶴》的詩,大意是說,有一只白鶴潔身自好,從不吃腐爛之鼠,不飲盜泉之水。有一天卻欲念忽起,跳進骯臟的水池,和雞鴨爭搶稻粱腥膻。白居易感嘆道:“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時遷。一飽尚如此,況乘大夫軒”。白鶴“天性”的遷移,是由于欲念的滋生,現實生活中人的墮落,往往也是難抵欲望的誘惑。惟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心有定力、行有方寸,把欲念控制在合理合法的范圍之內,才不會被那些次要的價值和蠅頭小利所絆倒,而永葆其信仰的堅定與純粹。

真理是具體的,信仰是樸實的。被譽為“時人未識將軍面,樸素渾如田舍翁”的朱德總司令常說:“我別無他求,只求做一個自自然然的共產黨員。”“自自然然”原發于內心,出自于本能,本性的流露勝過豪言壯語。以“三嚴三實”的要求做人做事,為了事業可以忘我,為了百姓可以忘私,不斷過濾心靈的雜質,走出“小我”的羈絆,以點滴積累塑造高尚人格,以矢志追求邁向人生高地,我們就能不斷超越自我,逐步抵近精神純粹的人生境界。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3日 04 版)

給語言留一分純凈

自“五四”白話文運動以來,人們孜孜追求的話語權,日益由社會精英向廣大民間開放。而網絡的普及,將這一開放推向一個空前的高度。網絡提供了一個平等的場域,再平凡的人也能于此發聲,且有真知灼見,傳播既速且廣。這體現了當代中國的政治開明與思想進步,自然也孕育著社會文化進一步繁榮發展的極大可能。

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表現出異常復雜的特征。網絡畢竟只是一個話語平臺,它無法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樣,自動生長出自我凈化的功能。在一個眾聲喧嘩、眾說紛紜的網絡環境中,常常是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歡迎、粗品比精品更加多產、油滑比嚴肅更為流行。

有智者說,“無論在哪里,只要風俗與時尚腐敗了,語言也會腐敗”。事實上,語言不僅僅反映現實,而且直接地參與現實、干預現實,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進程,也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狀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不只局限在文化領域,不少是以改造語言作為突破口的。僅近代以來,“五四”的白話文運動、延安的反對黨八股,都是著眼于改變話風與文風,并且都極端重視向民間尋求語言的靈感與資源。民間正是語言變革發展的源頭活水。網絡語言的興盛,最大的意義可能也在于此。

--41--

只不過,一切事物都是辯證的。有的網絡語言確是老百姓對原汁原味現實生活最形象、最凝練的概括,是民間智慧的脫穎而出與開花結果。但也有的只是偏狹情緒的肆意宣泄,或者是對低級趣味無原則的迎合。有的不僅僅是低俗,甚至很粗鄙,其流行本身恰好反映了某種流行趣味在一定層面上的怪異與病態。

正如前人所講的,“語言只是一種工具,通過它我們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們靈魂的解釋者”。語言是心靈的映射,更是交流的橋梁。語言粗鄙的背后,是一些人的心靈失去美好與靜謐。語言充滿偏激、謾罵與暴力的背后,是一些人缺乏基本的寬容與關懷,甚至是隱藏其后的輕薄與暴戾在借著“多數”的名義狂歡。

有人描述了這樣一種現象:“義憤填膺的總是網友,冷漠無情的都是路人,也不知道是網友都不上街,還是路人都不上網。”批評別人總是容易的,自己做到卻變得很艱難;責備的聲音總是很洪亮的,而真正的共識卻不想去達成;冷靜的網絡聲音不是沒有,卻常常被淹沒在眾聲喧嘩里;理性的態度也不是沒有,卻可能反倒在流行的義憤填膺中淪落成不受歡迎的異類。這樣的畸形心態和網絡生態更值得我們深思。

有的人把那些低俗、粗鄙語言當成一種俗味,主張對其流布應當寬容。誠然,《國風》正是古代民歌的合唱,宋人話本亦源于民間白話的崛起,《水滸》里多用元氣淋漓的江湖口語,《紅樓夢》里也寫活了俗不可耐的呆霸王薛蟠„„然而即便是它們,之所以能夠進入不朽流傳的空間,不也離不開歷史的取舍與提煉嗎?不聽任那些低俗、粗鄙的語言泛濫,也正是純潔語言的一種歷史自覺,更是在給文明留一點尊嚴。

哲學家這樣定位語言: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在這個意義上,善待善用語言,正是善待我們自身。----《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6日 04 版)

給孩子們講好抗戰故事

“一個軟弱的婦人靠板棚的土墻坐著,在講述斯大林格勒是怎樣被焚的,由于疲倦,她說話的聲音很平靜。”這是蘇聯作家西蒙諾夫《日日夜夜》開頭的一個情景。學生時代讀過的這本書中的故事,至今還清晰地印在腦海中。

故事是形象化的語言。愛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們獲取成長養料的重要源泉。欲知大道,必先知史。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畔的槍聲徹底驚醒了不愿做亡國奴的人們,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用鮮血和生命譜寫出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今天,把那些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講給孩子們聽,正是希望他們在對抗戰歷史的了解中懂得珍愛,在與抗戰英雄的心靈對話中激發奮進的動力。

抗戰故事中浸潤忠誠。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都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無論是黃河岸邊的浴血奮戰,還是青紗帳里的拼死抵抗,都是對祖國最真摯情感的流露,都是國格和民魂的

--42-- 凝聚。“所有季節里的花,都開不過靈魂里的花。”讓孩子們從抗戰故事中讀懂忠誠,激發崇高的愛國情感,那么在靈魂深處必將開出絢麗的花朵。

抗戰故事中寫滿擔當。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前方后方密切配合,“抗戰”與“也是抗戰”交相輝映,每一個中華兒女都體現出對國家和民族的擔當,將個體的綿薄之力匯入洶涌澎湃的抗戰洪流。“民族的精神,在受到侵略時突然奮張起來,成為一道新的近代的中國長城。”這種責任擔當的力量能穿透歲月,成為激勵孩子們走好人生之路的精神滋養。

抗戰故事中賁張著血性。“一個民族的歷史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圖譜,民族英雄是這個圖譜中的精神坐標”。左權、彭雪楓、楊靖宇、趙一曼等一個個閃光的名字,“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等一個個英雄群體,他們的故事驚天地、泣鬼神,匯成一部英雄的史詩。讓孩子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喚起英雄情結,必能激發續寫“為了祖國不惜血染戰旗”的凌云壯志。

抗戰故事中充滿智慧。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鐵道游擊隊、水上游擊隊、敵后武工隊,人民戰爭蘊含著無窮智慧。把這些故事講給孩子們聽,既可幫助他們充分理解抗日戰爭的獨特性和創造性,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在新的征途上書寫創業創造的新篇章。

忠誠、擔當、血性、智慧„„這些閃光的字眼,無疑是人類崇高精神和寶貴品格的凝聚,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強不息走向未來的力量之源、制勝之本。講好抗戰故事,激發愛國熱情,將這些美好的信仰和品德注入孩子們的心田,正是教育者的責任所在。

“薪火相傳終有繼,江山更待新宇開”。有人說,現在的青少年是看著大片、玩著芯片、吃著薯片長大的一代。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用抗戰故事點亮他們的心燈,英雄的夢想就會像種子一樣蟄伏在他們心中,日后必然長成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7日 04 版)

“經天緯地”說國學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有文化復興。復興不是復古,要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從文化建設上就要織好“兩創”這塊畫布,即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是今日國學之使命。

織好畫布,須把握“經”“緯”兩個坐標。

坐標“經”:梁漱溟曾講,歷史上與中華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國始終以其自創之文化,綿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巋然獨存。這當中,必有它的道理、邏輯。中國古代就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其中很多具有永恒價值,要傳承,要弘揚,要在新時代閃爍新光芒。

坐標“緯”:面對中國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要重新屹立,再圖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僅靠藏書樓的經典,傳統文化的智慧,行不通。簡單回歸“克

--43-- 己復禮”的老路不行,另起爐灶走“全盤西化”的邪路危險。怎么辦?古今之間有“常”有“變”,中西之間有“同”有“異”。“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要知常知變,知同知異,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綜合中西文化之優長的綜合創新之路。

坐標“經”,提示不離不棄;坐標“緯”,促使創造創新。在“經緯”間的“兩創”,是“經天緯地”的大手筆,頂天立地的大工程。今日國學,當在其中復位、復興,成為顯學。

然而,正如梁漱溟所說,“中國文化卓異之點可以指數者甚多”。那么,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如何契合或兼容?

“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無論打天下、治天下都通用,但具體階段的側重點肯定不同。打天下要走自己的路,治天下更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這就是結論”。通過武裝斗爭打出了天下,不可能在治國理政、調整內部矛盾時照樣不斷打下去。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傳統文化所包含的豐富的治國理政、立德化民的智慧,可為今天“資治通鑒”。正心誠意修齊治平,可以、也應該成為當政者的修養和為政之道。何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許多智慧,打天下治天下都用得上。

還在戰爭年代,《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就注意從傳統文化汲取營養。今天“三嚴三實”的“嚴以修身”,更是君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當代傳承。中國有推崇君子人格的傳統。諸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諄諄告誡,修齊治平、治國安民的政治理想,“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民本情懷等,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君子之德”,與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相契相合。

中西醫怎樣結合、中西餐如何搭配,尚且不易;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之異同,必有糾結。但實踐已大踏步前進,理論已煥然一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在不斷開辟。今日國學,當在其中受益、受任,成為新學。

“經天緯地”說國學,國學可以成為顯學、新學,興國之學。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3日 04 版)

一把手的“手”

不知何年何月起,“一把手”成了部門主官的代名詞,成為一言九鼎的關鍵詞。應當說,一個干部能夠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一把手,并非易事。黨要培養一個部門一把手,需從德、能、勤、績、廉等五個方面全面考察,可謂精挑細選,用心良苦。作為關鍵崗位關鍵人,絕大多數一把手,都能不負重托,忠實履職。

但一把手不好當,有的人并不見得清楚。就說一把手的“手”,非比尋常,一旦出手,便在陽光下照,在火堆上烤,眾目睽睽之下,街區田坎之間,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黨紀不能違,民心不可欺。所以說,一把手的手,伸縮之中,收放之際,動靜之間,有學問,有節操,有規矩,有約束。

--44--

現實中,有的一把手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大事不松手,小事不放手,正如有的同志批評的,工作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決策中不講民主一言堂,花錢上大手大腳一支筆,用人上任人唯親一哆嗦,最后狂妄自大,違紀違法。

有的一把手高估自己,志大才疏,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干,執行力弱,臺上講得頭頭是道,臺下干不出啥名堂,遇到困難袖手旁觀,遇到責任置身事外,成為不接地氣、不察民情、不干實事的“甩手掌柜”。

有的一把手手眼神通,上下其手,置黨紀國法于腦后,喪德失節,縱欲奢靡,利用手中權力,拉幫結派,胡作非為,把家里搞得盤滿缽滿,把小團伙搞得肥頭大耳,把工作搞得一塌糊涂,把單位搞得烏煙瘴氣。孰不知,正如陳毅同志所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

從嚴治黨,依法治國,干事創業,關鍵是各級各部門的一把手,也就是“關鍵少數”??倳洀娬{:“要加強對一把手的監督”“保證領導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權、權重不謀私”。所以,管住一把手,管住一把手的手,尤為必要。

這應是一雙清貧的手,兩袖清風,一身正氣。正如方志敏在《清貧》一文中寫的那樣:“我從事革命斗爭,已經十余年了。在這長期的奮斗中,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這應是一雙干凈的手,滴油不沾,纖塵不染??梢杂心嗤练曳?,可以有粗糙老繭,決不可有銅臭味,不可生奢靡風??倳浱岢龅?ldquo;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坦坦蕩蕩為官”的要求,就是這雙手的戒尺。

這應是一雙干事的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官,無論官大官小,無論在哪里任職,都要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實事、干成事。自古至今,青史留名的都是清廉的官、干事的官。

對于一把手來說,倘能在離任時,在退休時,在和干部群眾揮手告別時,不因庸庸碌碌、無所作為而后悔,不因決策失誤、被老百姓戳脊梁骨罵而懊惱,不因貪腐、經受牢獄之災而痛苦,捫心自問黨是放心的,群眾是滿意的,自己是問心無愧的,那么,他就可以自豪地說,這一任沒有虛度。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4日 04 版)

大道至簡說“關系”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和單位人與人的關系被扭曲、受污染,各種各樣的“潛規則”司空見慣,五花八門的“關系學”大行其道,人們習慣找關系“擺平”、靠關系“搞定”,人際關系被搞得歪東倒西、走形變樣。然而在正風反腐的大勢下,曾經通行的“潛規則”開始不靈了,一度熱門的“關系學”開始降溫了。由此我們不妨深思,究竟該有怎樣的人際關系?

--45--

構建簡簡單單、清清爽爽的同志式關系。曾幾何時,一些人信奉“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好辦事”,或相信“公章不如私章”“原則不如老鄉”,把人與人、同事與同事之間的關系搞得庸俗低俗粗俗。平時得“送點”,節日得“打點”,或經常聚在一起吃點喝點、拉拉扯扯,或打牌搓麻、洗腳桑拿,或熱衷搞什么“同學會”“戰友圈”“鄉友幫”,甚至熱衷“拜大哥”,搞江湖式的“金蘭結義”,等等。于是,不少人“酒杯一端,政策放寬”,不講原則只看私交,等距離的同志式關系變異成零距離的“小兄弟”關系。

為人處世重人情不等于搞私恩,懂世故不可以太世俗。健康的人際關系如陽光傳遞溫暖、傳播正能量,似雨露潤物無聲、滋養心田。君子之交淡如水。人與人的交往,既不要刻意走得太近,又不要走得太開,這樣才能走得很遠。正所謂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特別是,“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更應該大力倡導同志式的人際關系,讓人際關系更純粹些、更簡單些、更陽光些。

構建規規矩矩、平平常常的上下級關系。有的人習慣看領導的臉色說話辦事,甚至一味地把領導的表情當心情、嗜好當愛好,吹吹拍拍會來事;有的甚至削尖腦袋攀高枝、抱大腿,找靠山、尋背景,拜碼頭、進圈子,甘當“家臣”“走卒”“伙計”和“馬仔”,搞人身依附那一套。這是封建社會君臣關系的“現實版”。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這樣的關系遲早會出事,落個“樹倒猢猻散”的結局。上下級相處是一門學問,應該有合規合紀的相處之道、合情合理的相處之術,對上從道不從上、唯實不唯上、跟理不跟人;對下護人不護短、關愛不溺愛、靠團隊不靠團伙,把上下級關系想透了、理順了,就不會把自己弄得左顧右盼、患得患失。

構建干干凈凈、明明白白的“官商關系”。這些年,官商關系出了不少問題,既有“傍大款”的,又有“獵官員”的,相互套牢、綁架,彼此勾肩搭背、投桃報李。構建新型“官商關系”說到底就是要交往有道,關鍵在于斬斷雙方間的利益勾結,規范各自行為邊界,官商互不“搭車”,各走各的道、各干各的事。以利相交,利盡則散。官商之間應該是交心而不交利、交往而不交換,做到可以無話不說但不可無事不干,不可以勾肩搭背也不應背道而行。

好的人際關系,如同山清水秀沒有霧霾的生態環境一樣,可以讓人“深呼吸”,是人們賴以生存、過得舒服的又一幸福家園。期待廣大黨員干部從我做起,讓這個家園更舒適、更愜意。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5日 04 版)

知讓謂之有德

近讀《晏子春秋》,一個強烈的印象是晏子的辭讓精神:給他配備好馬好車,他推辭了,原因是自己已經有馬有車,無非是馬老了一點,車破了一點,但他覺得這比沒馬沒車者強多了;給他提高俸祿,以養家親,他又辭退了,說是多高的職位享受多少的薪水,自己的那份報酬養家已綽綽有余。

--46--

利之所在,容易使人忘乎所以,為什么晏子把待遇福利看得如此云淡風輕?“廉之謂公正,讓之謂保德”“讓者,德之主也”,對“讓”之德,晏子有著清醒認識。尊重是涵養的體現,淡泊是美德的基石,謙就是尊重別人,讓即是淡泊名利。在接人待物上謙遜禮讓,正是高尚道德品質的體現。

知讓謂之有德。晏子說:“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怨利生孽,維義可以為長存。且分爭者不勝其禍,辭讓者不失其福。”讓還是爭,雖一字之差,內在的品質頗耐尋味,而后果更是相差甚遠。讓看似失,其實是得,得到的是心安,得到是信任,得到的是福而不是禍。而爭就不同了,爭看上去是得,可一旦過分,就會失去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認可,比如和諧的人際關系。“盛滿易為災,謙沖恒受福”,吃虧是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讓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1955年全軍實行軍銜制,毛澤東提議,許光達授大將銜。許光達獲知消息,一夜未眠,翻來覆去。他向軍委領導提交“降銜申請”,要求“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勛卓著者以大將”。在他看來,“授得太高了”“上面還有那么多人比我強”“好多人性命都丟了啊”!不僅是許光達,置生死于不顧的老一輩革命家,都有“見榮譽就讓,見困難就上”的境界。

有修養的人以不貪為美,以能舍為榮,以辭讓為德。谷文昌、孔繁森、楊善洲、沈浩,無不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典范,在組織上給予的優厚待遇面前,他們的選擇是辭讓,而且甘愿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拼搏創業,為有困難的群眾送去最溫暖的陽光。不爭與錙銖必爭,不僅是寬宏大度與斤斤計較的分割線,亦是君子與小人的最大區別,更是人生境界迥異的重要影響因素。為群眾謀福祉而不是貪圖自己的利祿享受,才是一名優秀的領導干部應有的價值選擇。

也許有人會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滿足之心必須用在恰當的地方,否則就可能適得其反。古往今來不知辭讓、貪欲膨脹者大有人在,他們把名和利看得特別重,把德和義全拋到了腦后,在他們眼里,讓等同于傻,不爭就是愚笨。然而,試看劉瑾、和珅之流,到頭來恰恰是那個他們奉若神明的“爭”字,將自己推向了罪惡的深淵。由是而言,一個人的不滿足,應當體現在謀事創業中,體現在修身養德中;功名利祿面前,矛盾糾紛面前,主動謙讓而不是分毫必爭,才是為人處事的要義所在。

讓是德之主,貪為惡之源。不為物質所惑,不為利祿所困,懂取舍,知辭讓,是人性之善,更應成為黨員干部的自覺追求。----《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6日 04 版)

讓自己成為一道風景

曾在云南保山大亮山參觀學習了一段時間。當地風景如畫,不過我覺得,最美的一道風景還是楊善洲。簡陋的草棚、冰冷的木床、昏暗的青燈、銹蝕的水壺,無聲訴說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創業史。他把荒山變成青山,耕耘出一片惠及群眾的蒼翠傳奇。

--47--

其實,這樣的風景,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并不少見。西安臨潼南劉村支書龐玉芹,帶領鄉親們治窮致富,硬是用雙手把當初貧瘠的“爛劉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一流村”“富裕村”。南京秦淮區環保局一名工作人員,為了讓轄區一位老人睡個安穩覺,堅持三年終于找到噪聲源,辦好了群眾關心的事。對于黨員干部來說,無畏無私的公心、心系群眾的情懷、克己奉公的境界,都是群眾眼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風景是大自然的秀麗姿容,也是人性的美麗綻放。心里有群眾,辛苦為群眾,黨員干部才能讓群眾在賞心悅目中接納,在心悅誠服中認同,在相通共融中信任。一個“泥腿子”干部,如楊善洲,挽起褲腳就能下田插秧,誰不打心眼里佩服?一個信訪干部,如張云泉,端起水盆就能給上訪老人洗腳,有什么矛盾心結不能打開?一個組工干部,如李林森,在病重之際還記掛著娃娃學雜費、村民肺氣腫,誰不為之動容?

詩人卞之琳在一首詩中寫道: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一個人成為別人眼里的風景時,也在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著他人。當年,音樂大師賀綠汀主持上海音樂學院,他的外孫女沒有考上該院附中,家人想通過他入院試讀。于是,大師提到了老院長蕭友梅:1929年,俄籍教授查哈羅夫覺得一位女生音樂素質差,不愿再教她,而女孩正是蕭的侄女。蕭友梅二話沒說,馬上決定讓侄女轉學。賀綠汀先生講完后,動情地說:那時是舊社會,現在是新社會,我不能不如蕭友梅!

人是最有內涵的風景。一個人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照亮的是身邊人;一個領導干部成為風景,則點亮一盞燈、照亮一片天。然而,現實中,也有一些黨員領導干部不僅不是令人愉悅的風景,所作所為更是大煞風景。比如,一些人己身不正、律己不嚴,帶頭不講規矩、不守紀律,結果敗壞了風氣,帶壞了隊伍。某些地方和部門出現“塌方式”“鏈條式”腐敗,常常是一柱之傾造成大廈之危,風氣之污釀成群體失守。

正如總書記強調的,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每名黨員干部都是政治生態的一方土壤、一朵浪花、一棵小草。涵養純凈水源,播灑信仰陽光,人人都爭當好干部,成為群眾眼里的一道好風景,那么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就有了堅實基礎。

山有山的故事,水有水的詩篇,云有云的飄渺,而表現出來的美麗各不相同。如果每個人都成為一道與眾不同的風景,生活就是絢麗多姿的世界。黨員干部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決定了他們只有做到了極致、詮釋了忠誠、呈現了精彩,才會在人們心中,鑄就讓人仰望的精神高地。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7日 04 版)

--48--

以厚德載市場經濟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市場經濟無德,也搞不好、搞不成。“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浩浩蕩蕩、生機勃發,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載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中每一個“經濟人”都追求利潤最大化,由此導致競爭,優勝劣汰,效率大增。市場經濟自然要“向錢看”,但也不能搞得迷心逐物,心為物役,“一切向錢看”,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誠信、道德統統拋棄,都“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如果物欲橫流,社會亂套,市場經濟也難以為繼。

市場經濟對道德的作用是“二律背反”的,一方面,資本追逐利潤,個人追求利益,導致拜金主義,排斥道德;一方面,交易要求誠信,市場必守規則,社會追求公平、呼喚道德。走出“二律背反”,使道德成為市場經濟的正能量,乃是健康、優質、增長持續的市場經濟之必需。

不少有影響力的經濟學者,都高度看重道德之于市場經濟的作用。比如:“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制度,除了需要一個有效的產權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還需要在誠實、正直、合作、公平、正義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品牌與聲譽的背后,是道德的力量”,“道德資本與實物資本、社會資本及智力資本一樣,是獨特的生產資源”,“在資本體系中重建信任,這是當前壓倒一切的話題”,等等,都極言道德是市場經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們說,要“以厚德載市場經濟”。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后面,離不開“有良好道德的人”對市場的重要作用。

手持利益這把“雙刃劍”,身處市場這個共同體,需要堅守底線、明晰邊界,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經過了個人利益的覺醒、市場經濟的洗禮,如何把經濟沖動與道德追求、把物質富有與精神高尚成功結合起來,檢驗著我們社會的文明程度,也關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程度。我們今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落實到成功建立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市場倫理”,把“資本”的沖動與“誠信”的建構成功結合,構建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形成與現代市場體系配套的,勤勉做事平實做人、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

“君子以厚德載物”,豈容“財之日進而德之日損,物之日厚而德之日薄”?蘊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華民族的“民族本性”,有巨大的能量,關鍵是如何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喚回它、激活它、放大它,使它成為強大的正能量。今天,診治近利遠親、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等道德失范現象,不妨從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回和強化道德約束和慎終追遠的定力,去增強我們民族在現代化浪潮中強身健體的抗體,增強人們在各種物質誘惑面前的免疫機能,促使人們做到見利思義、義利并舉、先義后利。

我們這個有著“厚德載物”“重義輕利”傳統的民族,應為人類開辟“君子以厚德載市場經濟”的新境界。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20日 04 版)

--49--

“能上”否?

干部“能上能下”,似乎“能下”才是問題,“能上”從來就不是。如無明顯過失,因名聲不好、能力不強、履職不佳而被勸免的干部,極少。往往是換個崗位,或者掛個虛職,養著。“費厄潑賴”始終是不成文的規矩,“能下”,更多是一種善意的提醒。這是問題的一面。

其實,“能上”同樣是個問題,而且可能比“能下”更突出而又更容易忽視。

上,意味著職務提升、事業成功、社會肯定等等,身心俱爽,無比欣喜,豈有不能之理。正像吃白面餃子,總是比吃糠咽菜來得愜意,吃得順溜。人往高處走,怎么都舒坦。

然而,事物變動不居。正如,盈與虧、浮與沉、聚與散、用與藏、泰與否等等,往往相反相成,所以上與下,是不確定的。“下”,有時是“上”的準備;而“上”,可能是“下”的開始。所謂一帆風順、青云直上,跡近于鬼話,信不得;倒是突然從上位跌落的各色人物實在太多,且“上賓”到“下囚”轉換之快,不可思議。有人說,為官乃是高危職業;這恐怕也是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但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有的干部德薄才淺,本不夠“上”的條件,七弄八弄地混上來了。這樣的人眼看著玄玄乎乎,多半還得下去,弄不好就得出大事。有的干部對“上”壓根就沒有正確認識,上得越快,爬得越高,就愈懸。被重用時,就已鑄成大禍。

干部被任或者被免,原因可能十分復雜。如果說,“能”是一種耐受力,“下”可能確有壓抑的感覺,但“上”則意味著更多的責任更多的考驗更多的要求,愜意中有沉重。有人以為,當官才好撈天下,官越大就應該撈得越多;抱有這樣想法的人,上任伊始恐就埋下禍患?;蛘咭詾?,當官是一種奇妙的體驗,那種鼻孔朝上眼朝天的感覺真好,又或者以為領導就是剪彩、赴宴、念稿、畫圈,不用動腦子,不必花心思,則遲早稀里糊涂毀了前程。坦率地說,有的人處下時表現還不錯,就是不“能上”。不能上竟而上了,少有不敗落的。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其實,退不易進更難。“能上”否?恐怕至少要捫心三問。一問何為上?這固然是職務提升,但更是德才的進步。自我要求更高,自我約束更嚴,而且真有“兩把刷子”,這才讓人真心佩服。二問為何上?為人民服務是領導干部的本分。如果想歪了,想混個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混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注定要走向自己的反面: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三問如何上?是靠能力靠業績靠人品,還是靠吹拍靠賄賂靠結伙,做法決定了為官的走向??亢笳甙l達的往往兇多吉少。

記得有個材料說,解放初周谷城與毛主席談到中國革命的艱苦歷程,主席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周說“成功也是失敗之母”。主席問什么意思,周說:“成功者易于驕傲、腐敗。”主席沉吟了一下,周連忙說“毛主席例外”,而主席說:“你講得對!”主席的沉吟和感慨,周谷城的直率和深刻,顯示出他們的過人之處。多少人未曾敗給清貧和困苦,卻十分輕易地輸給了得意和成功,這不能不使我們想到,越是上的快、上的高,就越需要夾起尾巴,執事恭敬,待人謙和,處事謹慎,存心正派。否則,是福是禍還真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22日 04 版)

人民論壇網范文第2篇

2014年12月24日02: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心中要有一盞燈”(人民論壇)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前不久,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鄒碧華因病驟然離世,引發哀思與追念。“法官當如鄒碧華”,媒體上數百篇文章報道追憶,網上數十萬人發帖緬懷,“鄒碧華現象”撥動著人們的心弦,帶來良多思考。

曾有人對鄒碧華說:聽你講課的時候感到很振奮,等回到單位,好像又陷入黑暗之中。鄒碧華回答:黑暗之中,看見一支蠟燭點亮,你會感覺到溫暖,感覺到光明。為什么我們自己不能成為那根蠟燭?回顧他短暫而有光華的一生,無論是背著“黑鍋”推動司法改革,還是傾注心力構筑法律職業共同體,勇毅與擔當背后,正如他自己所說:心中要有一盞燈。

燃燈者,光亮源自內心深處。正如鄒碧華篤信公平正義,才會用生命點亮法治之路;柴生芳牢記“責任責任責任”的誓言,才會為甘肅定西的群眾奔忙到最后一息;高德榮堅定讓獨龍族脫貧的志向,才會看輕名利,扎根深山奉獻數十載。這些黨的好干部、百姓心中的好官,之所以總是讓人感到溫暖、看到希望,正是因為他們始終高擎理想信念之燈,照亮了自己,更照亮了別人。

網上曾經流傳一個帖子,“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不是什么名表豪車,而是生生不息的信念、點燃他人希望的精神特質等。理想信念在今天之所以顯得彌足珍貴,常常因為知之不易、行之更難。

沒有人生活在真空中,尤其作為領導干部,難免要面臨各種誘惑,面對各種選擇,陷入這樣那樣的糾結。林則徐有言,“觀操守在利害時”,檢驗為政者的道德試金石,總是存在于名利面前、得失關口、毀譽之間。如何取舍、怎樣選擇,最是考驗品質,最能看出境界。

物質潮流面前,守住底線才不會心為物役,汲汲于名利勢必迷失方向;正風反腐新常態下,心懷公義自會砥礪有為,囿于小我難免為官不為;面對棘手的改革難題,有私心者總是憂讒畏譏、裹足不前,有擔當者才會闖關奪隘、一往無前。

鐵窗里的劉鐵男在事實面前,承認自己有“兩面人生”。透視這種畸形人生,人們可以發現,升官發財的欲念、個人利益至上的迷誤,一步步把他推向了違法亂紀的深淵。這樣的教訓不勝枚舉,其中蘊含的問題更是深刻。一個領導干部,如何正確對待名利、地位、權力,如何始終讓正念占據心靈高地?思想上失之毫厘、打開缺口,行動上就會弊病叢生、差之千里。

古人云:“操守要有真宰,無真宰則遇事便倒,何以植頂天立地之砥柱?”所謂“真宰”者,就是心中的理想信念。對領導干部而言,說到底,就是拷問入黨為什么、當官圖什么、用權干什么、身后留什么,就是追問“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在人生的坐標系上,以公心定方位、以宗旨指方向,才能立起主心骨,知進退、明得失,做到坦蕩做人、謹慎用權,俯仰無愧于天地間。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一個人不管走多遠,最寶貴的是歷經滄桑仍懷有赤子之心。不忘鮮紅黨旗下的誓言,不負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知之愈深、信之愈篤、行之愈實,信仰的力量直可穿越時空而永存,照徹人心而永耀。

人民論壇網范文第3篇

歷史上有“杞人憂天”的故事,用以形容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擔心。但從科學角度看,它不僅不是庸人自擾,而且還提出了古代天文學領域的一個大問題——天為何掉不下來?幾百年來,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萬有引力定律,終于弄清了這個“假如”。由是觀之,沒有“假如”,何來真知?

“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說杞人憂天是傻問題,其本身就是個問題,因為這樣做中止了探索和發現。當初,“骨誘導功能”欲把無生命的生物材料變成有生命的組織,被稱為“怪異想法”,但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棟沒有動搖,潛心探索18年終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頭植入人體受損部位,誘導斷骨自動生長愈合,被譽為“劃時代的醫學材料發現”。事實上,“假如”在沒有成真知前,差不多都是“怪異想法”。但“怪異”不等于謬誤,許多時候“怪異”恰恰是“見人所未見”。

“急匆匆地生活,來不及感受”,正成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狀態。忙、急、快、躁的生活節奏,令“異想”“假如”的空氣日漸稀薄。“很勤奮,但缺少想法;會考試,但不會提問”,成為不少學生的寫照??蒲蓄I域有過之而無不及,項目申請也好,立項評審也好,都對“馬上成功”更感興趣。

今人不愿“杞人憂天”,無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領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個通病。“假如”有著諸多不確定性,勢必有損成功率,加之越是“劃時代成果”,越需要長時間沉淀和考驗,而當前科技項目周期短,要追趕時間進程,“杞人憂天”只能讓位于效率優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淪為功利主義的衍生品,原始創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趨勢。

科學研究是探索和創造,失敗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敗,研究只會原地踏步。當務之急,是從忙、急、快、躁中解脫出來,不被眼前功利所困。當然,“假如”不是主觀臆想,而是從實際出發,在歸納和抽象基礎上,大膽突破已知束縛,提出有待驗證的問題,然后深入實踐中尋求答案,打開另一個新天地。寬容和激勵“假如”,應把握好這個基本點,以免偽科學和妄想干擾了真科學探索。

從“假如”到真知,離不開反復實證,就得多些“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學也好,社會科學也好,都離不開實證,沒有實證,就沒有科學,“假如”也就毫無意義。法拉第提出“磁能轉化為電能”的假設之后,10年間做了無數次實驗,才發現和證實了電磁感應背后的規律。有些人或是因為懼怕求證過程耗時費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誘惑而放棄學術操守,篡改和修飾數據以證明偽假設,這不僅會大大傷害學術聲譽,也為社會埋下了巨大隱患。正因為這樣,越要激勵“假如”,就越需要嚴懲造假。

老子有言:“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處理好“有之之利”和“無之之用”的關系,激勵“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嚴謹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土壤順利成長為科學巨匠,我們這個科技大國也才能真正崛起為科學強國。

--1--

細品“苦勁”有余甘

放假回家,父母準備了豐盛的晚飯,但面對滿桌的雞鴨魚肉,真正印象深刻的卻是一道清淡的拌苦菜。這菜入口苦澀,再品則轉香,細嚼之后苦味散去,居然還透出一絲甘甜,口中清爽不已。

想起《新唐書》中的一個故事。唐朝開元年間丞相張九齡與嚴挺之、蕭誠二人關系很好,但嚴挺之非常厭惡蕭誠的巧言諂媚,于是勸張九齡不要跟他來往。而張九齡卻認為“嚴太苦勁,然蕭軟美可喜。”此時李泌提醒張九齡:您恰是靠正直敢言才從一介布衣官至宰相,現在怎么卻喜歡“軟美”之人呢?張九齡才如夢方醒。

品人之道猶如品佳肴,“軟美”好似大魚大肉,一口固是可喜,但多食必會厭膩,甚至有害;而“苦勁”卻如一道清口的素菜,苦一瞬、甘滿口,后勁悠揚、久而不散,使人回味悠長。

菜苦清口,人苦清心。作風要清正廉明,干部就必須吃得住“苦勁”。尤其是領導干部,接觸的人免不了魚龍混雜、苦甜各異,要抵御“軟美”的糖衣炮彈,就得多聽逆耳話、常走泥濘路,用堅強的黨性修養和理想信念,克服近“軟美”遠“苦勁”的人性弱點。古人云“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總書記強調:“群眾對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有意見,應該歡迎他們批評指出。”作為干部,就應有“吃苦”“品苦”的自覺,經常用群眾和現實的“苦勁”清心自警,避免“軟美”的陷阱。

現實中,一些干部迷信左右逢源的“馭人之術”,挖空心思修煉“軟美”功,對領導揣摩逢迎、阿諛拍馬,處處順著茬說、捋著毛干,而全然不顧工作如何做、群眾如何想;對同事則你好我好大家好,遇事也是睜只眼閉只眼,企圖用含混態度塑造“好人緣”??稍谡未蟓h境日益風清氣正的當下,如果翻來覆去還總是“軟美”的那一套,又怎能不讓人看穿、看膩?

習慣“苦勁”,更需涵養“苦勁”。對干部來說,身上有一點直爽清新的“苦頭兒”,就如畫龍點睛之筆,可以提振精氣神、激發正能量。所謂“苦勁”,“苦”必不可少,“勁”更是其中要義,它代表著力道,讓人回味無窮,尤其需要干部久久為功的修為。“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橘有余甘。”干部要走得更遠,就必須有堅守耿直正派的“勁道”。

一些腐敗分子落馬后感嘆,自己當初也是“鋼板一塊”,如果有堅持的勁頭就走不到這一步。休畏流言嫌己“苦”,莫羨一時得意人,萬不能因為名利的誘惑、不良的現象,就藏起了“苦”、泄掉了“勁”,偏離了正道。正如李泌所說,張九齡能成為一代賢相,也是因為始終堅持正直敢言,只有“苦勁”足,后勁才能足。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是苦澀還是甘甜,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有什么樣的味道。體味世間萬物,同樣也是甘苦各異,有的人抱著私欲嘗,稍有苦口便退避三舍,難免陷入“軟美”的泥潭;有的人懷著公心品,再苦澀也能堅守不棄,終能收獲“苦勁”的余甘,成就有味道、有意義的人生。----《人民日報》( 2015年05月05日 04 版)

--2--

祈福與“種福”

祈福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傳統。對于普通百姓來說,以祈福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虔誠向往,無可厚非。然而,令人警惕的是,有些黨員領導干部卻癡迷于此,竟將福運寄托于“神靈”的恩賜上。

君不見,“公堂”擺放佛像者有之,家里供著“財神爺”者有之,臥榻內藏“轉運石”者有之,請算命先生祈福者有之„„把本應清朗的家風政風弄得烏煙瘴氣。前些年落馬的官員中,有沉溺此道者竟為搶燒名寺的“頭炷香”而揮霍公款數十萬元。此類官員邊貪邊求神、邊腐邊拜佛,終逃不過“其信也妄焉,其倒也必焉”的結局,令人深思和警醒。

與這種祈神賜福判然有別的,是為公“種福”。為他人、為人民、為社會謀福,功在行善舉、利百姓、澤后人,德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為官者的天職?;赝麣v史,舉凡有抱負、走正道的清官賢臣,皆為民謀利、種福于民。唐代柳宗元于柳州任刺史時,實施為民鑿百井、釋奴婢、辦學堂、興文化等一系列種福德政,清正廉明,頗得民心民愛。其故后,百姓感恩而修“柳侯祠”。造福于民、福澤后世者,后人藏之于心。

對領導干部來說,為己謀福與為民種福,是兩種從政價值觀的選擇,亦是對兩種為官境界的評判。前者,折射出作威作福的卑劣官品;后者,彰顯的是“天下為公”的從政品德。北宋名臣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入仕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福民信仰和憂民情懷,雖歷千載而仍閃耀不滅,不知激勵著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幾多官風世風。

善不由外來,福不可虛作。那些貪贓枉法又拜倒在佛下以求得心靈慰藉者,最終亦不過“一時驚富貴,轉眼即云煙”,神靈庇佑不了他。那些為自己祈福、謀福而不為民干實事的官員,最終亦不得福來光顧。惟有那些為民種福者,把自己的幸福建立于為百姓謀利益的過程中,卻是一直生活在福中。從“焦桐福民”的焦裕祿,到百姓“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谷文昌,生動詮釋了優秀共產黨人的幸福觀。

發人深省的是,也有一些官員一邊在“為民種福”,一邊卻在攫取橫財,此謂“能人腐敗”。有一位腐敗落馬的交通廳長,曾以“九進深山解路難”的故事而流傳甚廣,山民們想不到這個心目中的活菩薩會是個大貪官,善良地為他祈福。然而,在道德的天空里,善與惡尚不能一筆勾銷。在法律的天平里,功與過更不能相抵。惟有那些始終以百姓福祉為念、為百姓謀福利者,才會福照一生,也才會真正得到百姓的祝福。

馬克思說:“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萬人,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為民是領導干部必須的價值取向,當把“千萬人的幸福”作為信仰和追求。居官謀公、為民造福、奉獻社會、利在千秋,這不正是我們黨得民心、贏天下的大道所在,不正是共產黨人為政的無上幸福嗎?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06日 04 版)

--3--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

有這樣一個故事。十多年前,一個開礦炮聲隆隆的村莊,毅然關停了每年能帶來三百萬元效益的石灰礦,選擇了保護生態、發展旅游的路子。如今,這個村竹林如海、景色如畫,每年旅游收入上千萬元。越來越鼓的腰包,讓當地村民深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一個研究團隊對世界上133個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二者的耦合度普遍很高,其中有76個國家的耦合度超過0.9。這說明環境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具有同向協同效應。在中國,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故事正在多起來,不斷觸發人們對“青山”與“金山”關系的思考。

一位領導干部形象地比喻,每個地方的口袋里都有兩張卡:一張是經濟總量儲蓄卡,數字總在不斷刷新;另一張則是生態環境信用卡,不少地方“赤字”嚴重,欠賬不少。但如果第二張卡刷“爆”了,第一張卡就會被“凍結”。換言之,青山留不住,金山最終也保不住。君不見,一些地方污染頻發,百姓生活大受影響,治污成本居高不下,“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為一方發展埋下了定時炸彈。

兩張“卡”不可偏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也必須兼得。“綠水青山”是底線,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本身就是一種極為寶貴的發展資源。同時,需要千方百計把生態效應放大,轉化成金山銀山的經濟效益,實現環境和經濟的雙贏。

當下,綠色化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但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注意。比如,有的地方舍不得眼前的那一點GDP和稅收,對于落后產能、污染企業投鼠忌器,不能痛下決心整治,導致轉型動力不足,步子也不夠快。有的地方深受環境破壞之害,痛定思痛之際,舊的發展路子難以為繼,但新的發展方式卻還未上路,陷入了轉型迷惘。

所謂十年樹木,建設生態文明,最需要長遠眼光。以往,“傻大粗黑”大干快上、污染企業大行其道的背后,常常是急功近利心態在作祟?,F在,人們痛切地認識到“有毒GDP不能要”,綠色GDP才是真正的財富。計利當計天下利,創業當創長青業,這不是負擔,而是新的機遇。就像那個關停礦山的村子,有壯士斷腕、揮別過去的勇氣,更需有革故鼎新、開創未來的遠略。

亂砍濫伐、竭澤而漁不可取,“守著青山綠水苦熬”的窮路也走不下去。兼得“青山”與“金山”,關乎謀劃發展的智慧。在某山區,20年前,農民砍一棵樹翻幾座山,一天只賺20元錢,一年只有萬把元錢收入?,F在,搞起了現代農業,經濟作物綠滿山谷,游客紛至沓來,一年收入上十萬。眼中是綠水青山,口袋里是“流金淌銀”,“靠山吃山”的深刻變化,說明生態與發展要做到比翼齊飛,離不開用好綠色化這把鑰匙,在觀念上、方式上打開通往發展新境界的大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有敬畏自然的文化基因。“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不負“青山”,方得“金山”,方有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07日 04 版)

--4--

把矢志改革者用起來

當前,改革步入深水區,進入“跳起來才能摘到桃子”的階段。越是這樣的時候,越是呼喚堅定的改革者,越是需要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真正用起來,這是把全面深化改革這篇大文章做好的點睛之筆。

選人用人是風向標、導航儀。選什么人用什么人,其深刻的意義在于支持什么、反對什么,崇尚什么、遠離什么,褒獎什么、罷黜什么,特別是在特定的階段,更傳遞出一種強烈的信號和清晰的取向。把矢志改革者用起來,就是要“造成一種空氣”,形成一種導向,繼續“樹立起改革開放的形象”,營造和形成一種支持改革、崇尚改革、褒獎改革、推進改革的濃厚氛圍。

應當看到,在新一輪改革千帆競發的大勢下,也仍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有的不思改革,習慣把自己關在改革的門外,頑固地守住自己那點利益的藩籬,打小算盤、算小賬,不顧大局、不思進取,或者覺得改革是“上頭的事”,“人家的事”,與己無關,高高掛起;有的畏懼改革,既害怕改革中那些釘子和難題,又害怕遭遇改革者的尷尬處境,特別是覺得在現在這樣一種從嚴從實約束干部的新生態下,擔心邊界不清而出錯惹事,于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消極對待,逃而避之;有的胡亂改革,只憑一腔熱情甚至一廂情愿搞改革,心中無數敢決策、腦中無事敢拍板、手里無牌敢做主,結果改革舉措不接地氣、脫離實際,不少成了半拉子的“爛尾工程”。在這個意義上講,選什么樣的人,事關改革成敗。

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在選人上,“要用政治家的風度來處理這個問題”“要拋棄一切成見”,特別是“要注意社會公論,不能感情用事”。今天,我們把矢志改革者用起來,就是要善于從大局著眼、從長遠考量,以“對全局改革有利、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有利、對本系統本領域形成完善的體制機制有利”的標準來評價和選用改革者。

改革者是改革大潮中的一朵朵浪花,他們的奔騰跳躍才使改革潮起潮涌。把他們用起來,關鍵在于對他們要高看一眼、寬容一分。高看一眼,就是要充分估量改革者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看高”,才會高看??锤母镎?,還有一個重要的思維方法,就是多看他們的長處,而且用辯證的態度看他們的短處。正如陳云同志當年說的:“一個人的長處里同時也包括某些缺點,短處里同時也含著某些優點。用人就是用他的長處,使他的長處得到發展,短處得到克服。”要看到,改革者常常敢想敢為、敢說敢干,有的甚至還表現得有點“兩頭冒尖”,時不時有一些“小辮子”,這就需要對他們多一點包容、多一分寬容。“蝴蝶飛不過滄海,誰又忍心責怪”。選用矢志改革者,理解、信任、寬容、包容很重要,更難能可貴。

改革要深入,改革者要先行;改革者要先行,用人要先導。把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讓他們吃香、受追捧,成為“香餑餑”,乃時代所期、事業所需、人心所向,也正是改革者的動力所在。----《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08日 04 版)

--5--

教子當如林則徐

小時候,常聽母親念叨一句話,生的兒女不如我,要的東西干什么,生的兒女強過我,要的東西干什么。開始我以為這話是母親自己說的。后來到福州參觀林則徐紀念館,墻壁上赫然寫著他的教子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林則徐已經把話說得很明白了:子孫要是賢德而聰慧,把錢留給他反而墮其斗志;要是愚蠢而懶惰,留的錢越多,越是麻煩過錯。

近日,讀到一篇清代人寫的《治家格言》:“財也大,產也大,后來兒孫禍也大。借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后來兒孫禍也小。借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家訓如白話,不用解讀,淺顯易懂,與林則徐的家訓有異曲同工之妙?!度纸洝防锏?ldquo;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以前以為就是子女不好好讀書是父輩過錯的意思?,F在認真研讀,感覺別有深意?;蛟S,還應包括子女長大后沒有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等,父輩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官員如何教育子女及親屬,歷朝歷代都是個問題。漢代名臣劉向給兒子劉歆寫《戒子歆書》,既語重心長又措辭嚴厲,告誡兒子“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要做到“恐懼敬事”,不要忘記,“吊者在門,賀者在閭。” 宋代黃庭堅曾作《家戒》,“以為吾族之鑒”,因為他曾親見“衣冠世族金珠滿堂”,不數年間,已呈敗象,又越數年,已是明日黃花,門庭破落。這大概就是“富不過三代”的民間諺語之意。而宋徽宗時期,更是由于大小官吏腐敗無能,各種“高衙內”專橫跋扈、欺壓百姓,成為“靖康恥”的重要原因,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學林則徐,學什么?大抵有兩條,一是管住自己,二是管教子女。林則徐一生“歷官十四省,統兵四十萬”,嚴于律己,清正廉明,不敢逾矩。教子更是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有口皆碑?,F在一些領導干部,既管不住自己,驕奢淫逸,任性濫權,又教育不好子女,放任放縱,為其狐假虎威、招搖撞騙站臺,成為其貪欲無度、非法斂財的代言人和保護傘。

前不久,有位市委書記被查處,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兒子和小舅子在其管轄地搞工程、做項目,大搞權錢交易、買官賣官,把好端端的官場和市場都搞亂了,自己最終也把持不住,斷送了好端端的前程。兒子在老子眼皮底下胡作非為,父親豈能不知?睜只眼閉只眼,甚至推波助瀾,其結果必然是沆瀣一氣,父親成了兒子的壞榜樣,兒子成了老子的負資產。

現在,全面深化改革啃下硬骨頭,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干一番事業,都需要一大批真抓實干、清正廉明的黨員干部,需要一大批奮發有為、創新創業的時代青年。各級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不妨把林則徐的話當作一面鏡子,時常照照,自警自勵,按黨紀國法的要求管好身邊人。這樣,就不會被所謂“官二代”的教育問題所困擾,不會被“我的爸爸是某某”的負面新聞所煩惱,更會成就為官廉、兒孫福、口碑佳的美好人生。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1日 04 版)

--6--

為何“一刀不斬獅子頭”

淮揚菜里赫赫有名的獅子頭,紋理飽滿清晰,口感酥香爽嫩。原因在于,既不是快餐化的機器絞肉,又不同于大刀快斧的劈斬,而是先片、再條、后粒的一刀一刀切出來。這才成就了響當當的“一刀不斬獅子頭”。

不過一道菜肴,卻要如此講究,有作家見識類似這般情境,不禁大為感慨,“也許正因為都是小事,所以才重要。”

“小事才重要”,意思不是說讓我們只顧細節、不謀大局,而是從哲學層面強調“部分之于整體”的重要性。整體由部分組成,部分也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這誠如一本暢銷書所言,細節,真的是魔鬼。

認同這話的,還有一位建筑師凡·德·羅。他早已名滿天下,被譽為最著名的現代主義大師之一。然而,他卻始終認為,不管設計方案如何恢弘大氣,如果對細節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稱之為一件好作品。他設計的劇院竣工后,要親自去調試每一把座椅,以使每一名觀眾都能獲得最好的音樂效果。

一份美食的口感,來源于一刀不斬的誠意;一把座椅的角度,關系著宏偉建筑的成敗。這就是細節的力量。但現實中,細節往往被人們強調得多、關注得少。前一段,不少人追捧的馬桶蓋、電飯鍋,技術含量究竟能有多高?大多數工廠恐怕不是生產不出來,只是欠那么一點細節的火候、敬業的功夫。

如果說,生產中的細枝末節,最多讓企業損失些經濟利益,那么涉及公共利益的決策部署,離開了細節的較真,往往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近年來每一次踩踏事故的事后反思,總是有預案、沒落實,有防范、沒督辦;還有個別地方的化工項目,道理都明白,規劃、選址、設計也基本到位,可就是在管理細節上的些微疏忽、懈怠,導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營商興業的企業家,主政一方的領導干部,須臾離不開“一刀不斬獅子頭”的細節思維。這方面,最怕的就是“抓大放小”,自視頗高,不肯向細節低頭。直接參與淮海戰役決策的粟裕,堪稱軍事戰略大家,可在針對黃百韜兵團的具體戰斗部署中,塹壕、交通壕如何挖,距離前沿陣地多少米,都要親自一一研究、安排。勝利,蘊藏在將軍對細節的重視中。

干事創業,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要認識全局性的東西,就必須把握矛盾的各個方面并抓住有決定意義的主要矛盾。這里的“各個方面”“主要矛盾”,指的恰是對細節的考量,可能是一個零件的改良,可能是一個標點的補充,也可能是多打一個電話、多設一個鬧鐘的“矯情”。對工作勇于擔當的態度,對事業極端負責的精神,決不在漫無邊際的大而化之,而正在如履薄冰的謹小慎微。

不要以為細節的較真太枯燥,似乎缺乏人情味。關于獅子頭,還有個典故。有位年輕人拜師學廚藝,每天悄悄練習刀工,怕師父聽見責怪,不敢剁斬,只好一刀刀切,終成“肉粒全如石榴子”

--7-- 的名菜傳世。一刀一刀的較真,一字一字的琢磨,個中樂趣非深入者難以體會;改革的步步為營,作風的久久為功,同樣常是細處有乾坤。----《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2日 04 版)

人生需要“壓艙石”

沒開過船的人,不太可能了解“壓艙石”所承載的意義。聽一位船老大講,船艙底部有一艙室,空船狀態時專門用來裝水或石頭,裝上水就叫“壓艙水”,裝上石就叫“壓艙石”。有了它,船吃水深了,即使遇上大風大浪,也可以避免大幅搖晃和翻沉。

船要穩行離不開“壓艙石”,黨員干部立身做人、干事創業、為官從政,也都需要裝填幾塊“壓艙石”。負載“壓艙石”可能會降低船速,卻可以讓人生之舟安穩駛過暗礁密布、激流縱橫的水域。于黨員干部而言,為人處世豈能沒有方位?從事公職豈能沒有原則?多想想肩膀上的責任,多想想入黨時的誓言,關鍵時候方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1935年2月,瞿秋白從中央蘇區突圍時被俘,國民黨多次勸降無果,最后判處他死刑。臨刑時,他神情自若地走出囚室,沿途高唱國際歌;刑場上他自選一處草坡盤足而坐,直面劊子手微笑點頭說:“此地甚好。”瞿秋白不畏強敵、臨死不屈,展現了追求真理、信仰堅定的鋼鐵般的意志。意志堅定,是立身做人的“壓艙石”。

“一根腸子走到底”的黎介壽院士,在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的醫療崗位上戰斗了一輩子,用畢生精力不停地做試驗、做手術,身上滿是藥水味、汗水味。他不僅在腸功能障礙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也用無私的情懷、精湛的醫術挽救了無數患者生命。有人問黎院士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他一語道出真諦:“關鍵就一條,親民、務實。”在他看來,沒有親民務實的情懷,本事再大事業也只會是空麻袋子,立不起來。親民務實,是干事創業的“壓艙石”。

被當地百姓贊譽為“谷公”的谷文昌,始終堅持心存人民、廉潔為政,“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孩子偷著騎公家配發的自行車,他大發脾氣:“誰叫你們用車子?這是公家的車,你們沒有權利使用!”公私分明,是為官從政的“壓艙石”。

人活一世,總是要有點精神追求的。缺少理想信念的“壓艙石”,猶如沙地上起高樓、云彩里織羅裳,雖有一時的美好,到頭來皆會因基礎不牢而化作泡影?,F實生活中,有些人把“壓艙石”當成負擔和累贅棄置一旁,固然可以步履輕盈、速度激增,然而一旦風浪襲來,便可能因交友不慎而“摔跤”,因頂不住物欲誘惑而犯錯,因扛不住改革攻堅的重壓而頹廢。莫因一時的舒適而放縱,莫為小我的得失而糾結,意義不言而喻。

“最豐滿的稻穗,最貼近地面。”心中有磐石,腳底定生根;信念多堅毅,品行自崇高。為興趣愛好上把鎖,任憑燈紅酒綠、鶯歌燕舞我自巋然不動;給為官從政設道崗,任憑香風陣陣、金光閃閃我自目不斜視;控制好人生航程的重心,任憑風大浪急、泰山壓頂都能從容向前。

--8--

哲人說:“一切重壓與負擔,人都可以承受,它會使人坦蕩而充實地活著,而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輕松。”生命的意義在于負重前行,權力的價值在于責任擔當。沉潛下去,永遠比虛浮其表令人受益。抱持好自己的“壓艙石”,是一種對己負責也對他人負責的積極態度,更包含了“浮舟滄海、立馬昆侖”的人生樂趣。讓人生每一步都沉穩而有力,先從打磨“壓艙石”開始吧。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3日 04 版)

偉哉,焦門家風!

離蘭考焦陵不到百米的一條小巷里,有座普通的北方小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離世,其后的近30年中,他的家人一直住在這里。焦裕祿的故事人們早已耳熟能詳。而在他身后半個世紀中這個家庭發生的點點滴滴,給人另一種深深的震撼。

最小的兒子保鋼該參加工作了,焦裕祿的妻子徐俊雅堅決讓兒子到汽車修理廠當臨時工。蘭考剛興裝電話時,在鄉里工作的兒子躍進興沖沖地也打算在家安一個,沒想到徐俊雅堅決不同意:“你裝個電話,是不是打算在家遙控辦公呢?一鄉之長你不走村串戶,怎么了解群眾的想法和困難?”還有一次,兒子回家接電話,商量為招商引資招待客人。聽著聽著徐俊雅聽不下去了:我就信一條,工作不是請客吃飯;我就不信一條,不請客不吃飯工作真就干不成!

樁樁件件,折射焦家的清正家風,不僅源于父親在世時的言傳身教,更因有母親的堅守和叮嚀。徐俊雅永遠不會忘記焦裕祿臨終前的囑托:“我死后,你會很難,但日子再苦再難也不要伸手向組織上要補助、要救濟。”“你要把孩子們教育成為紅色的革命接班人。”這是丈夫的遺訓,也是焦家的家規。從32歲失去丈夫,拉扯著6個孩子、侍奉著兩位老人,幾十年里,徐俊雅始終堅守一條:符合老焦這兩句話的事就做,不符合的“說出個天來也不行”。

正是這樣的堅守,讓焦門家風歷久彌新。有人勸徐俊雅:“時代變了。”她說:“心不能變。”幾十年風雨滄桑,在她的心里,老焦是一面鏡子;用這面鏡子,她照著自己也照著兒女,決不許有絲毫偏差。她告誡孩子們:“你們做好了人家會說,看,這是焦裕祿的孩子;你們做不好,人家同樣會指著你們脊梁骨說,看,那是焦裕祿的孩子!”“焦裕祿的家人,這個名號,我們全家要當得起,你們每一個人都要當得起。”

曾經因打滿補丁的舊衣服而抬不起頭,為一份“不體面”的工作而傷心落淚,為一次嚴厲的訓斥而滿肚子委屈„„在母親年復一年的言傳身教中,這些孩子們童年時與父親有關的記憶碎片漸漸煥發出新的色調。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從一樁樁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從母親溫和而又堅定的聲聲話語里,從她無數次的肯定與否定中,日漸光大,最終成就焦門家風這道精神的風景。

人格塑造家風,家風孕育人格。今天,焦家大女兒焦守鳳,是開封城舊平房里一位毫不起眼的老太太。兒子焦躍進從生產隊長做到縣長,給自己定下一條規矩:再忙,一年也至少要走訪一百家

--9-- 貧困戶。小兒子焦保鋼在醫院昏迷8個月,一直住在六七個人一間的大病房,家人從未透露他的家世。有關領導得知后感慨地說:“沒辦法,焦家的人就是這樣。”

對,焦家的人就是這樣。焦躍進說,每當夜深人靜,他總能聽到父親那銅鐘般的山東口音,想起他留給焦家后代的最后一句話:“我也沒啥好留給你們的了„„”但是,他給孩子們留下了這世界上最為寶貴的遺產,它讓孩子們擁有了一個純真樸素因而安寧充實的心靈世界。世上還有什么比這更為珍貴的財富嗎?

走遍世界,金窩銀窩,家是最溫暖的所在。前人示范,后人行之,家風是最美好的傳承。

偉哉,焦門家風!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4日 04 版)

別讓心靈駛入“路怒”的歧途

有人說,每個人都有一桶“油”,一旦與別人發生摩擦,第一反應不是拿起滅火器,而是打開油桶、火上澆油。這桶“油”就是憤怒。最近,因為開斗氣車、車輛剮蹭、停車擋道等原因,一幕幕全武行頻頻上演。拳腳相加之下,那些憤怒的身影,震擊著社會的神經,這很值得反思。

看過電影《阿凡達》的人會驚嘆,一旦穿上戰斗機甲,即便柔弱女子,也擁有了剛猛的力量。很大程度上,這像是汽車時代的一個隱喻。當越來越多人拿到車鑰匙,體驗車輪上的生活,機器賦予人以速度與力量,也在影響人的行為與心態。一些平日溫文謙和的人,手一握方向盤,就很快像換了個人,變得焦躁易怒,輕則語言粗鄙,重則與他人大打出手,甚至采取極端行為。于是,“路怒癥”“路怒族”等名詞進入了公眾視野。

醫學界把“路怒癥”歸類為“陣發型暴怒障礙”;心理學家分析,“路怒”源于駕駛中面臨的各種壓力,生活中的不順也會成為誘因。法學專家則指出,違規駕駛、違法行為是點燃怒火的火星。在這場“會診”中,或許我們更應回到人的心靈世界。

前車稍慢一點,就不耐煩地摁喇叭;被其他車別了一下,就一定要追上去還以顏色;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卻總覺得不搶道就吃虧了„„從這些“癥狀”中,人們發現,端坐在駕駛席上的,其實還有種種不良心態。耐心少了,急躁多了;理性少了,沖動多了;包容少了,計較多了;禮讓少了,爭搶多了。

據說,印第安人用繩索把涂上蜂蜜的石頭掛在樹上。熊舉起前爪觸碰石頭,石頭受力后就會開始進行鐘擺運動,并打到熊的身上。被激怒的熊,會越來越用力地去擊打那塊石頭,而石頭的“反擊力”也會越來越大。最終,筋疲力盡的熊被石頭擊倒。然而,真正擊倒熊的,是眼中只有自己的偏狹,是那種“妄肆其忿”的戾氣。以此反觀“路怒”,如果人與人之間少一些霸道,多一些恕道,少一些惡意,多一些善意,那么還會陷入追逐不止、沖撞不停的循環嗎?

--10--

把車開好不容易,但更難的是駕馭自己。“怒”字,上面一個“奴”、下面一個“心”,控制不了怒氣,也就成了情緒的奴隸。公交車上,有為爭座位而動手的;商場排隊,有爭先后而惡語相向的;甚至人群之中,只因多看了你一眼,一個眼神也能引起沖突。“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后悔告終”,沖天怒氣之下,害人害己,更損害公序良俗,誰都不是贏家。金庸先生有句名言:“不生氣,就贏了。”贏,就贏在豁達的胸懷、包容的心態,贏在一個文明有序社會帶給人們的獲得感。

古時,駕車有“五馭”,《禮記》中有“入國不馳,入里必式”等要求,千年車轍之中,深深刻寫的是規則,涵養的是行車之德。今天,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私家車司空見慣,國人正加速駛入汽車社會,讓觀念和素養追上時代的車輪,顯得日益迫切。前段時間的熱映影片《速度與激情7》,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兩輛車分別朝著不同方向的岔路駛去,是駛向平和與幸福,還是躁動與危險?這確乎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回答的錐心之問。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5日 04 版)

“為官擇人”與“為人擇官”

《新唐書》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竇誕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人,雖然垂垂老矣,但仍然受到重用。有一次討論朝政,竇誕“昏謬失對”,李世民于是下詔自省說,“為官擇人者治,為人擇官者亂”,反思自己徇私故人而濫授官爵。千載之下,“為官擇人”與“為人擇官”的經驗與教訓,仍然引人深思。

為官擇人,根據崗位要求甄選人才,實際上是選賢任能、量才授任;為人擇官,為特定的人量身定做、安排官職,本質上就是任人唯親、“蘿卜招聘”。前者出于公心,后者發乎私情;前者為人才提供上升通道,后者為關系洞開方便之門;前者捍衛用人的公平公正,后者污染純潔的政治生態。是為官擇人,還是為人擇官,答案不言自明,但總有一些單位一些人在這個問題上“拎不清”。

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指出,在使用干部的問題上,任人唯賢是“正派的路線”。從那時起,“堅持五湖四海”,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用人原則。然而,從近年來查處的一些腐敗案件看,“為人擇官”的潛流正在沖擊公平的堤壩。有的抱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把公職當做私產,決不能讓“外人”染指;有的忙于編織關系網絡,提拔“自己人”;有的甚至因人設崗、因人設職,不惜為親近之人搞私人訂制„„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任人唯親是其共同特點,因私廢公是其共同危害。

用人腐敗是最危險的腐敗。如果說財物腐敗只是涉及權錢交易,污染的是水流,那么用人腐敗危害的是黨組織肌體,污染的是水源。在“為人擇官”的邏輯下,以私人情義侵蝕公共資源,以圈子文化取代公平正義,最終必然墜入用人腐敗的泥淖。一些腐敗分子在用人上搞小圈子,以私相授受而始、以先后落馬而終,人前“同氣連枝”、獄中“同病相憐”,不能不令人警醒。

--11--

面對任人唯親的歪風,有人形象地諷之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歪風之下,必然導致熱衷走關系、圖攀附而不尚實干、實績的沉悶氛圍,我們的事業就會停滯。如果“蔭親”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怪圈,那么好干部如何脫穎而出,更孰與破難題、促改革、平天下?事實告訴我們,“為人擇官”只會帶來人才的逆淘汰,“為官擇人”才能激發政治生態的正能量。

歷史上有兩個“不市私恩”的故事。西晉大將羊祜舉薦賢才而焚燒薦稿,認為“拜官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取也”;宋朝宰相范純仁引薦人才而不加以籠絡,認為“朝廷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今天,改革大潮奔涌向前,要“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首先就要堵住“關系”的罅隙、打開公平的閘門。如此,才能讓一切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8日 04 版)

善“補漏”者能“補天”

有一類職業,不事創造只為修補,以延續事物的生命,確保秩序的運行,鑲補百姓的日子。比如舊時走街串巷“打銅鑼補鍋的”,今時從事各種修理的,不妨稱之為“補漏者”。從性質和特點看,今天的很多工作其實也屬于這種“補漏”。

有修路的,就有養路的。有“出嫁”的,就有“作嫁衣”的。有寫美文的,就有為之編輯校對的。一言以蔽之,有“開創者”,就有“補漏者”。二者和諧相生,相輔相成,前者開紅花,后者綻綠葉;前者唱主角,后者擔配角;前者能出彩,后者保障不出事。這是社會分工的必然,也是事物發展的本分。

然而,對于“補漏者”來說,所取得的最大成績也不過是平安、如常、有序。企業違法排污,人們首先想到環保部門失職;城市“看海”,市政管理部門首先會被問責;煤礦發生事故,安全保障部門難辭其咎。但當這一切沒有發生,“補漏者”的功勞又容易被忽視。拯斯民于水火,挽狂瀾于既倒,往往被奉為英雄。但“補漏”于平時,不致發生水火、狂瀾,誰又認為其價值可與英雄比肩?在“補漏者”那里,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又該如何彌合二者之間的差距?

問題的關鍵在于,怎樣評判“補漏者”的功勞與價值。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有8844.43米,但馬里亞納海溝的水深達1萬多米。萬物一理,如果說“開創者”是從零開始“創造高峰”,那么“補漏者”卻是從水底開始“填平海溝”。盡管“補漏者”的最好價值看起來只是零,但實際創造價值卻未必輸于“開創者”。對二者的評價,又怎么能以零為起點?一些地方的項目之所以出現安全事故,就在于只看到“創造高峰”的價值,忽略了“填平海溝”的能力。如果不致力于“填平海溝”,把各種安全隱患“歸零”,一旦發生事故,把所有創造的“高峰”填進去,恐怕也填不滿,豈非竹籃打水一場空?

--12--

一般而言,很多事故、錯誤、失誤的發生屬于“小概率事件”。“補漏”工作沒有做,或應付了事,有時事故也沒有發生。但這只表明,發生事故的條件沒有齊備。一旦齊備了,真“補漏”者就會萬無一失,假“補漏”者則會一失萬無。想起那位“史上最牛校長”葉志平,如果沒有多年來引導學生進行安全疏導訓練,汶川特大地震中,又怎么會有2200多名師生1分36秒內全部安全轉移的“零傷亡”奇跡?從葉志平反觀當下的社會:有幾所學校如他這樣注重安全疏導?有多少場所的安全隱患沒有排除?又有多少人真正重視起“補漏”工作?

“補漏”就像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多些補漏、補位、補牢、補齊,就多一分“后方穩固”,“前方開創者”也才能更好地沖鋒陷陣。勿以“補漏”是陪襯而覺低微,勿因“補漏”不顯山露水而向隅嘆息。善“補漏”者能“補天”。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9日 04 版)

“好作品”向何處尋

一部好的作品不僅會對社會產生強大的影響力,對一些人的人生也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它能讓人變得更加堅強,讓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強大,讓人生的堅持和目標更加篤定。曾幾何時,一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部《平凡的世界》,成為許多青年人精神世界的“圣經”,成為他們一生中戰勝苦難、經受磨難的強大精神動力。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精品力作,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這些年可以稱之為“經典”的好作品似乎越來越少。能創作出給人以無窮精神力量,讓讀者為其作品人物命運魂牽夢繞、激動得吃不好睡不香的大家并不易尋。走進偌大的書店,雖滿眼的熱鬧花哨,卻很難找到一本真正想讀的好書。

面對當前這樣一個大潮迭起、乘風破浪的時代,應該說我們缺的不是生活和素材。比如轟轟烈烈的發展和改革浪潮,力度空前的反腐敗斗爭,都應是作家求之不得的創作源泉??梢恍﹥炐愕淖骷覅s好像集體失憶、集體失蹤,或者躲在象牙塔里不能自拔。呈現給讀者的作品,泛濫而缺乏精品、急功近利而缺少沉淀。要么是期期艾艾、陶醉于小我世界,要么是挖一些故紙堆,借古人消塊壘,要么是陰暗晦澀,沉迷于盜墓、官場黑幕之類,要么就是娛樂萬歲,俗不可耐。打開電視,觀眾看到的多是勾心斗角的宮斗劇、胡拼亂湊的穿越劇,以及俗套老套的家庭肥皂劇。有時胡編亂造和虛假讓人哭笑不得。比如,一人消滅了一個鬼子小隊,20世紀20年代的女主角竟然手拉拉桿箱優哉游哉上火車。

總書記強調:“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一些寫出好作品的作家,如茅盾、柳青、趙樹理、老舍、路遙等,無不把藝術生命的根深深扎在現實生活的土壤中,無不在火熱的現實生活中萃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描繪出獨特的故事、人物、心理和命運起伏。路遙為寫《平凡的世界》親自下到煤窯當煤黑子,趙樹理更是天天和農民滾在一

--13-- 起。但我們現在一些作家敢說腦子中真有“生活”?好多寫農民的知道農民、農村多少?好多寫所謂官場的,又到底了解干部多少?創作不真誠,作品只能到處彌漫著主觀虛設和種種矯情。

每一代人都需要經歷精神的成長,每一個民族都需要持久不斷地煥發青春活力。作家梁曉聲曾說,人應該有兩個故鄉,一個是現實地理的故鄉,另一個則是精神上的故鄉。他進一步說,讓更多的人從青少年時期就擁有良好的精神故鄉,是作家肩負的時代責任。眼下,我們的作家正肩負著這個重要的責任。站在時光的河流之上眺望,從黃土高原的窯洞,到繁華都市的街頭,30多年的時空變遷,給我們的小說和作家創作帶來多么寬廣的創作空間。讓我們的作家努力寫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這也是億萬讀者最為真切的呼喚。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0日 04 版)

國家形象傳播的切入點

新媒體時代,國家形象如何傳播?誠如論者所言:要打開市場,最終需要撬動用戶的心。這個切入點找不到,所有的戰略都是空氣。國家形象傳播,也要找好面向世界的切入點。

這個切入點,是延續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嗎?是講好今天的中國奇跡、中國故事、中國道路嗎?是講“中國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的事實和道理嗎?當然。但不僅在于此。

“任何企業都可以找最強的競爭對手打,但是有一個對手是打不過的,那就是趨勢„„它會積蓄力量于無形,最后突然爆發出雪崩效應。任何不愿意改變的力量都會在雪崩面前被毀滅”。國家形象的傳播,也要抓趨勢、順趨勢、講趨勢,蓄力量于無形,爆發雪崩效應。

什么趨勢?人類有同樣的經歷、同樣的危機和挑戰,就會有同樣的愿景。世界大戰后,更珍惜世界和平。人類危機前,必關注人類命運。那么,是什么使今天的人類必須求同存異,走到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去建設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命運共同體”?

眾所周知,文藝復興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束縛、實現現代化并向全世界擴張的前奏曲。但福兮禍之所倚,現代工業文明打破了自然的和諧與寧靜,全球性生態危機相繼出現,舊模式的增長已到極限。當代西方社會在向“后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上帝之死”帶來了信仰迷茫和精神焦慮。世界范圍的生態性、社會性災難,大都是文藝復興之后人類自身活動的失范造就的。

如果說通過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共識,那么,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維護世界和平,讓世界格局更加公平合理,難道不應該成為人類公理嗎?人類文明的交匯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人類危機呼喚人本主義在否定之否定意義上的繼承和發揚,呼喚一場新的文明復興。它要繼續人的解放,但也要把過度膨脹的人改變成和諧的人。它要繼續促進發展,但要實現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它要保障人類的安全,但應該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一言

--14-- 以蔽之,“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這一次新的文明復興,要落實到建設“命運共同體”上。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因應著這個時代的要求,回答著人類的共同關切。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過,“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這種“獨特思維方法”就是天人合一,允執厥中,仁者愛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眾緣和合。“命運共同體”乃當代人類之所想、所急、所欲的好題目、大文章、大趨勢。中國文化借此走出去,有好話可說,有好戲可唱。國家形象借此去傳播,能令人認同,也讓人親切。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1日 04 版)

東坡像前說擔當

西湖附近的花家山莊,豎有一尊蘇東坡的石質雕像。許是年代久遠的緣故,雕像局部已風化剝蝕,口鼻輪廓漫漶不清。不過,從頭戴幞巾、雙手持笏的肅穆神態看,當年大抵是頗為莊嚴的。

這尊雕像,與西湖上的勝景——蘇堤有關。碑文記載,蘇東坡為政杭州時,為開浚西湖,令匠作掘慧因高麗寺旁赤山以筑湖堤。此舉,遭到寺僧們的強烈反對,理由是:赤山乃風水寶地,掘土將致禍患。

面對跪成一地的僧人,匠作頭目一籌莫展,工程被迫擱置下來。蘇東坡聞訊,親自來到施工現場。道理講了再講,可寺僧們絲毫不退讓,理由還是那條:破壞風水,天降災禍誰擔當?

在蘇東坡生活的年代,佛教盛行。得罪僧眾,絕不是件小事。此外,這件事發生在蘇東坡身上,有著更深一層的意思:受佛教家庭影響,蘇東坡早年“喜佛”,中年“近禪”,“抄經追思薦亡親,與友談禪悟佛道”,可見,佛在他心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處理這件事時,他一定反復掂量了心中的天平該怎樣傾斜。孰輕孰重?最終,他選擇了生民百姓。他凜然告訴僧眾:事由我起,上天若降災禍,就沖著我來,但筑堤之事絕不能延耽。愿舍身護法。

于是,西湖邊便有了這尊“護法”石像。風雨滄桑,千百年來,這尊石像如金剛般一直守望著西湖„„

現在,踏進花家山莊,石像碑亭旁的那副對聯墨香猶存:“垂老舍身依古寺,長留真相在西湖。”

后人記住了蘇東坡,我認為,除了他的錦繡文章,恐怕還與他這種為了百姓福祉敢于擔當的精神有關。

現在,干部中,尸位素餐者有之——工作上“守攤子”、“避嫌”、當“老好人”;還有些是選擇性“擔當”——與自己利益攸關時擔當,無關時則睜只眼閉只眼;碰到容易的事擔當,碰到困難的事則繞著走。

--15--

不久前,一位市長朋友告訴我:以前得空,就想方設法去北京跑項目,所謂“跑部錢進”;現在不跑了,市里有個項目本來已經立項,我們又設法給退了回去。

問原因,他這樣解釋:一是,現在的錢不好“用”了,審得嚴。寧可少干事,也不想惹事。二是,竭盡全力干了,也不存在任何私心,可難保工作中不出現任何差錯。出了差錯,誰替你擔當?

這種為政之道,雖不是主流,但該引起我們深思。在治理庸政懶政怠政的同時,還要設法為干部營造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圍。如果動輒得咎,一封子虛烏有的告狀信就會搞得你大半年不得安生,那么誰還敢撲下身子真抓實干?

這方面,杭州的做法值得借鑒,年初,市委主要領導旗幟鮮明提出:“為擔當者擔當,讓有為者有位。”一方面強調“法定職責必須為”;另一方面,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權力邊界和責任邊界,只要在邊界范圍內干,一律予以強力支持。

回到蘇東坡,如果他不為匠作頭目撐腰,能有澤被后世的蘇堤嗎?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2日 04 版)

為何記錯了農忙時間?

前幾天和在農村的父親通電話,末了問了一句:“是不是該收麥子了?”“還有半個多月呢,怎么連麥收時間都記錯了?可別忘了是從農村出來的喲!”父親半開玩笑。

這話讓我汗顏。上高中前一直生活在農村,大學畢業后那幾年,還經?;丶腋赊r活,什么時候收麥、什么時候割稻,清清楚楚,根本用不著刻意去記。最近這10多年,工作地點到了大城市,雖然也會抽時間回老家看看,也會找機會到農村采訪,但是,和農村的聯系畢竟還是少了,對農村的發展變化了解得不那么直接了,以致“不知不覺”把農忙時間都記錯了。

記得有一首歌這樣唱道:“長大以后,為了理想而努力,漸漸地忽略了父親母親和故鄉的消息„„”也許,這次“記錯”只是偶然,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故鄉的消息,農村的父老,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忽略”的。

在老家和鄉親們聊天的時候,他們對現在的生活是滿意的,甚至還說“咱們農村空氣還更好呢”。不過,言談之間,還是能夠感覺到他們與城市生活有道無形的鴻溝。這道鴻溝,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方面,也體現在精神生活方面。比如,很少聽到他們說起最近上映的大片,也幾乎不會談到股市樓市,健身房、暢銷書、客戶端這樣的話題更不太會涉及。這也正常,畢竟社會分工不同,知識結構、文化素養、興趣愛好等也有差異,不過,城鄉居民日常話題的差異,也在相當程度上折射出城鄉差距。

在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城鄉二元結構是一個繞不開、躲不過的重大課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必然??倳浨安痪弥赋?,當前,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16-- 顯著增強,“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反哺”“支持”,從決策層面來說,要做的事情很多。不過,這件事情和我們每個人都不無關系。像我們這樣工作、生活在城市的人,大多是農二代、農三代,雖然“跳出農門”,但確實沒有理由忘記是從農村出來的,也不應忘記還有數以億計的父老鄉親生活在農村,他們需要得到我們的關注和幫助。

以前和一些80后、90后農民工聊天,言談間他們流露出對城市生活的向往,有的人說,農村再也不想回去了,“連熱水器和抽水馬桶都沒有”。讓他們扛起鋤頭下地干活,恐怕更是難以想象。是留在城市,還是回到農村,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不過,農村終究還是需要有人種地,我們的父輩漸漸老去,以后誰來種地,誰來發展農村經濟?令人欣慰的是,有的年輕人在城市打工幾年后,眼界開闊了,觀念更新了,信息量也大了,選擇了回到家鄉創業,日子過得挺不錯。無疑,這是對鄉土的一種“造血”,這樣的人多了,鄉土只會更加生機勃發。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樣詩意的表述打動過無數人。無論在城市做什么,在為什么樣的理想而努力,但愿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份淡淡的鄉愁,都有一份對故土的留戀,它讓我們的生命體驗更加厚重,也讓我們的人生步履更加堅實。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5日 04 版)

于“隱微”處多約束

有這樣兩則吃魚的故事,今天讀來,依然發人深省。

因為武則天崇佛,嚴禁屠宰。一次,御史婁師德在飯館就餐,廚師上了一道肉菜說,豺狼咬死了羊。過了一會,廚師又上了一條魚,說魚也是被豺狼咬死的。婁師德大怒:豺狼怎么會潛水?你可以說是水獺咬死的嘛!

戰國時的公孫儀,位居魯相,卻“嗜魚而不受魚”,他的邏輯是:受魚失祿,無以嗜魚,不受保祿,終身嗜魚。

吃魚雖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食之不當,也會出問題。精明世故的廚師先是端上羊肉,繼而奉上魚肉,好在婁師德沒有聽之任之,對違反禁令的行為當頭棒喝。同樣是吃魚,公孫儀則是君子愛魚取之有道,以不受魚之廉而終身嗜魚。

一條魚,可以照鑒對法令的態度,也可以折射對權力的認識。對領導干部而言,生活小事有時并不可小看,更不能掉以輕心。小事情容易淪為思想決堤的管涌口,也容易成為溫水煮青蛙的迷魂湯。當年,劉青山、張子善就是從收受“哈德門”香煙開始沉淪,發酵出腐敗大案??搓懤m公布的貪官懺悔錄,不少人當初也是小心翼翼,后來就是從一頓飯、一個紅包、一塊手表等“小事”上,被打開了缺口,結果一步走錯步步錯,走上了腐化墮落的不歸路。“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生活小節雖小,但背后的考驗不小。

--17--

《禮記》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一個人不能在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能因為是細小的事情而無所顧忌。一位從重要崗位退休的領導,回顧自己的從政經歷,頗有感慨。他說,慎小慎微是一劑強身健體的良藥,關鍵是做到“敬、凈、靜、鏡”四個字:心存敬畏,莫把小事不當事,忽視小事會出事;凈化工作圈、生活圈、交友圈,常給自己殺菌消毒;靜而不躁,知止而后定;以人為鏡,經常三省吾身。

境界升于自省,名節源于修養,腐敗止于正氣。焦裕祿給孩子們定下了“不準看白戲”的規矩;谷文昌大半輩子與林業管理打交道,從不沾公家一寸木材。許多黨的優秀干部,之所以能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就在于從小事小節上加強自身修養,從一點一滴中自覺完善自己。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懈怠??简灴偸谴嬖?,“圍獵”此起彼伏,守住一次底線不難,難的是“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古人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慎獨慎微,貴在一個“恒”字。每一件小事都不糊涂,每一個細節都不忽視,始終保持清醒理智,日積月累,就會形成從嚴從實的作風,就會化為植入靈魂的鐵律。把好思想的“總開關”,就要不懈怠地緊好每一顆螺絲釘、保養好每一個零部件。這是干部嚴格自律的內在要求,也是履行職責的剛性約束。

“一滴敢報江海信”,于細微處見精神,于細微處見品格。當前,作風建設深入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正在開展,黨員干部更應扎緊籬笆,穩得住心神、抗得住誘惑,時時處處堅守是與非的底線、明確公與私的界限,才能鍛造金剛不壞之身、成就奮發有為之業。

在生活中尋找創業創新的機會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創業創新的機會在哪里?換句話說,去哪里尋找有市場、能創富、有大好發展前景的項目?

人之需萬千,不能盡由己足,方有商。人們的生活需求就是商機。發達國家之“發達”,往往意味著市場的飽和,人們生活所需的一切產品和服務都被開發和經營,有人用“城市的每一寸草坪都被人工修剪過”來形容這種飽和。市場飽和了,于是就有創新,蘋果公司就是用自己研發的新產品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也創造了發展奇跡。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市場離飽和還差得遠,人們生活中的不如意還很多,差距和不如意就蘊含著商機。假冒偽劣商品從城市“轉戰”農村,“山寨貨”大行其道,表明低價商品仍大有市場,等待價廉物美的正品去占領;農戶分散養殖是食品質量監管的難點,也是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意味著工廠化養殖業發展的美好前景;入托難、打車難、找保姆難、找對象難等生活中的難題,蘊含著城市生活服務業發展的巨大空間;當許多產品和服務讓人“信不過”時,誠信經營本身就有極高的市場價值„„中國經濟要邁向中高端水平,需要以人們生活消費水平的升級為基礎。對正品、品牌、方便、舒適、優良品質等的追求,正孕育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無限商機。

--18--

現實生活中已有大量這樣的實例。外賣盒飯,本來平常,可近來的網絡訂餐,盯準了沒精力買菜做飯的都市白領,對接名店、提前點餐、線上支付,讓上班族到家就能吃上熱熱乎乎的飯菜,既贏得了利潤,又改變了生活。打車軟件以及依托這種軟件出現的“專車”服務,其實也是開發新商機的實例,雖然還不成熟、待規范,但思路是對的。

有些領域,人們以前可能想也不敢去想,如今卻可能成為創業的“新藍海”。比如市場監管,本是政府的職責,但市場經營活動量大面廣,監管任務極其繁重,僅靠政府部門很難監管到位,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偷排污染物等現象又是久治不愈的頑癥,為什么不能發動群眾、依靠社會力量、打一場監督治理的“人民戰爭”?政府購買服務已納入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事項。鼓勵社會力量組成網絡化組織,針對制假售假、違規排污等開展監測、監督、舉報,從政府購買服務中獲得收益,這對政府而言是一種監管創新,對有志者來說則是開辟了一個就業創業的新領域。誰敢說這里不會成長起以守護公共安全為己任、做政府監管執法的好助手、公正無私、專司監測監督的“金字招牌”?

創業可以模仿和移植,從發達國家經驗中學習是一條路子,人家有的我們這里還沒有,拿來試試,例如打車軟件;但更需要創新,就如喬布斯的名言:“一個企業的目標就是去創造那些消費者需要但無法形容和表達的需求。”創新的本質不僅在于創造人們沒見過、沒用過的實物,更包括那些未聽過、未曾想見的未來,以此刺激新的消費熱點,創造新的生活方式。相對競爭慘烈、漸入夕陽的傳統產業和已知市場,未知的新業態、新市場必將超越陳舊的產業邊界,打破落后的游戲規則,綻放后發優勢,實現后來居上。----《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7日 04 版)

破解“六易六不易”困局

如何讓“三嚴三實”要求真正成為做人做事做官的鏡子和標桿,經常用以“省吾身”“凈吾心”,這是一道大的課題。在“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存在“六易六不易”困局,應注意克服軟肋、補齊短板、消除盲點,加以破解。

一是“嚴點實點”對事容易,對人不易。在處理事情時,我們習慣說“對事不對人”。但在貫徹“三嚴三實”要求上,對事不對人的結果很可能就是避重就輕、怕得罪人。人與事總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現實中不存在孤立的、相互不聯系的、可以完全分割開來的人與事,很多事情往往事中有人、人在事中,說事就得涉及人,說人就得聯系事,只有對人對事都又嚴又實才算“嚴”到份上、“實”到點上。

二是對他人容易,對自己不易?,F在有些同志習慣于手電筒照人不照自己,動輒“你該怎樣怎樣”,自己似乎可以當局外人、作壁上觀。這實質上是一種唯我獨尊、“我是正確的”思想在作祟。把自己擺進去,教育人的同時教育自己,要求人的同時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行示人。

三是對下容易、對上不易,對基層容易、對機關不易。對上級往往捧著抬著,善于看領導眼色說話辦事,這已然是一種陋習和積弊。有的人則總以為機關是教育人的,基層是受教育的,便儼然

--19-- 一副教育人的面孔,有的甚至成了“燈下黑”。只有唯實不唯上、從道不從上,敢于直言、勇于諍言、善于諫言,做到上下一致乃至上嚴于下,“三嚴三實”才有濃厚氛圍。

四是在一時一事上容易,日常經常不易。正如“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一陣子容易做到“三嚴三實”,但一輩子矢志不渝、一以貫之并不是那么輕松。“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三嚴三實”教育貴在堅持、難在堅持,貴在經常、難在經常,貴在細節、難在細節,從點點滴滴做起,從每時每刻做起,需要的是毅力和定力。

五是在出了矛盾和問題時容易,出了成績和榮譽時不易。出了問題、發生了矛盾容易冷靜下來反思,往往“聽得進”,能夠總結經驗、汲取教訓。而在出了成績、有了榮譽的時候,容易忘乎所以,甚至飄飄然、昏昏然,聽不到也聽不進逆耳的忠言。越是這種時候越需要扯扯袖子、咬咬耳朵、“潑點冷水”,在成績面前不驕傲,在榮譽面前不得意忘形。

六是干部有盼頭有奔頭時做到“三嚴三實”容易,沒“想法”沒“預期”時不易。干部在向上走時,大多注意形象和影響,懂克制善克己,容易做到“又嚴又實”。一旦“船到碼頭車到站”、看到“天花板”,或者犯了點錯、受了點挫折,則會不在乎、無所謂,甚至自怨自艾、自暴自棄,出現“59歲現象”。“三嚴三實”不存在“退休”,只有進行時、將來時,沒有完成時、過去時,不是人生“盆景”,不是應景之作和權宜之計。

“六易六不易”是事物的兩個方面,把容易的做實做到位,把不易的做好做成功,在容易的問題上多加油,在不易的問題上燒把火,便能全面發力、齊頭并進,達致嚴與實的境界。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8日 04 版)

“秋老難逃一背紅”

“水清詎免雙螯黑,秋老難逃一背紅。”宋人的《詠蟹》,借螃蟹雙螯“既黑且長”,最終卻難逃“一背紅”的下場,說明了貪橫必敗、法網難逃的道理。

道雖不遠人,理卻不加身?,F實中,一些人偏偏就有“能逃一背紅”的自信。他們或自恃能干,敢為別人所不敢為;或使出偽裝術,不守規矩卻大講忠誠、瘋狂斂財卻大唱廉潔、私心膨脹卻大談正直;或實施障眼法,不吃窩邊草、以嚴苛為清廉。揀親戚舊衣服穿的金榮中、襪子經常有大窟窿的明九斤、一日三餐稀飯饅頭的祁崇岳、穿著草鞋下基層的張宗海、表面規矩清廉的沈廣„„為政期間,他們曾一度借助偽裝,給人精明能干、艱苦樸素的“好印象”。及至面具揭開、案發落馬之時,他們才幡然悔悟:再精妙的假面具也藏不住丑嘴臉,再高調的“好名聲”也護不了惡罪行。

善借鬼狐之事諷人的《閱微草堂筆記》,曾描述過這樣一類黠鬼,他們“善藏其用,善遁于虛,善留其不盡”,人不知、無人劾治,故為祟而不以為祟。這樣的黠鬼,卻沒有最后不露餡的。事實證明,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權相交,權盡則棄。那些所謂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往往只是一捅即破的窗戶紙;那些自認為高明保險的“隱身術”,也不過是掩耳盜鈴的愚笨行為。

--20-- 一位落馬官員在懺悔書中寫道:“總覺得偶爾犯上一次無關緊要,要是一直敬法畏法,禍患就不會及身了。”僥幸心理換不來安全感,電線敢觸碰、紅線敢逾越,又豈能不栽跟頭?有一個現象深刻闡明了這個道理:深溝峭壁,不僅普通人不敢去,動物也會怵三分,因為知道去了以后有跌落喪命的危險。如果人人都堅信貪橫必敗、法網難逃,就不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越陷越深。

俗話說,知止則不殆。李畬是唐代監察御史,一次,差役送俸米到家,李母令人按照標準過數,結果多出三石。差役解釋說,御史的俸米出庫時,一向不將高出斗口的部分刮平。李母對這種損公益私的“御史例”有些生氣,不僅歸還了多出的俸米,還責備了兒子。為此,李畬上奏參劾了發放俸米的倉官,并自請罪責。李畬的“知止”,既終止了自己的錯誤,也驚醒了御史群里的“夢中人”。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今天,依法治國已按下“快進鍵”。隨著掃塵除垢的力度不斷加大,黨員干部敢于講清楚、勇于說明白、悚然自止者也越來越多。當透明人不當兩面人,重拾公仆本色,也不啻為黨性仍在、規矩能守的體現。如此,對干部個人是幸事,對黨和國家事業也是好事。

為政者“平安落地”,最可靠的憑借就是一身干干凈凈,一生堂堂正正。須知,天地無心,視聽在民。如果繼續玩弄伎倆,欺騙組織、蒙蔽群眾,不收手、不收斂,就難逃“一背紅”的結局,為政者當有此警醒。----《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9日 04 版)

今天的孩子該比什么

有位家長曾略心酸地講起一件事:每天下午放學去接孩子,總是要等到同學們都走空了,孩子才不緊不慢地出來。經過詢問才知道,孩子是嫌棄自己家里的車子不夠高檔,怕在“坐好車”的同學面前“跌份兒”。

愛比較是孩子們的天性,關鍵看比什么。比志氣,比學習,比刻苦,比特長,比才藝,比愛心,比體魄,等等,都是健康的比。然而,有的孩子在比誰的父母職業好、職務高,比誰的生日過得氣派,比誰穿的鞋子好,比誰家的車好、房子大。如同一株幼苗剛破土就已染病一樣,畸形攀比不僅意味著孩子們過早喪失了應有的純真,更意味著成年人的失職和教育的失靈。

孩子的世界是簡單的,他們的行為和價值取向往往是成人世界的投射。當畸形攀比在一些孩子中流行的時候,一定是大人的世界出了問題??湟约杭依镘嚭玫暮⒆?,父母多半有財富至上的傾向;比拼父母職務高的孩子,家長恐怕也有些官本位思想。有的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在這種家庭環境氛圍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多虛驕而少實誠,多浮華而少實干。當孩子從小缺乏正確的價值涵養,缺少優良的家風熏陶,將來又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乃至干有所成?

有一則故事講,一位富有的父親帶著孩子來到鄉下,想讓孩子看看窮人過得多么可憐?;爻呛?,父親問孩子有什么感受。答道,他們過的生活真好!我們家只有一條狗,他們家卻有好幾條;我們家只有一個游泳池,而他們卻有一條寬闊的小溪;我們家有很多明亮的壁燈,他們卻有滿天的繁星。

--21-- 孩子最后說,謝謝爸爸,您讓我明白了我們是多么貧窮!孩子的世界本是豐富而多元的,需要教育的往往是家長自己。家長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特點,和孩子共同成長。

孩子的路,終究要靠孩子自己去走。不依靠父母的財富爵祿而能自立于世,才能過好自己的人生,也是真正成功的標志。因而引導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什么都重要。惟有正確的價值觀,才是導引孩子走上遠大前程的明燈。孩子比來比去,無非想證明自己是最棒的,這種比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家長要做的,乃是讓孩子在正確的賽道上奔跑,培育健康的競爭意識。不比穿戴,多比學習;不比吃喝,多比志氣;不比家庭,多比能力,如此才能幫助孩子踢好人生的第一個“正步”。

不管我們這個時代與過去相比有多么不同,一個人要走向成功,關鍵還是在于不斷超越和完善自己。這也是教育的本義,即對孩子的成長進行全方位培養。大人們需要讓孩子們知道,不要害怕承認自己不完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特長。和他人比當然是必要的,但和自己的過去比,讓每一天都比之前的自己有進步,更重要。通過這種不斷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孩子們不但會取得長足的進步,更會懂得這種進步的永無止境。

古人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少一點功利和盲目,多一些培元固本,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最好的自己,這是最深遠之計。----《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1日 04 版)

做有擔當的“科學支點”

正如科學家所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假如科學是歷史進步的杠桿,那么,科學家則是杠桿的支點??茖W家的選擇越接近祖國的需求,科技進步和事業發展就越會事半功倍。

徐光憲正是這樣一個有擔當的支點。前不久,95歲的“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因病永遠離開了他所牽掛的祖國和科研事業。在一顆躍動的赤子報國心里,我們可以讀出勇扛重任的精神、樂于擔當的品質。因國家需要,他曾多次變更研究方向,均取得杰出成就。須知,對一名科學家而言,變更研究方向,意味著推倒重來、另起爐灶,意味著要折損本來就不寬裕的“科研壽命”,這是怎樣的一種痛苦選擇和割舍!然而,為了祖國利益,他毅然做出了抉擇。

想起“兩彈一星”的功勛們,他們一頭扎進荒漠與深山,與親情隔絕,與名利擦肩,從未埋怨,更不后悔;想起“光芒追逐者”蔣筑英、“中國式保爾”羅健夫,矢志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等,在艱苦環境中摘取科學皇冠上的明珠;想起開辟“飛鯊”沖天路的陳青、冰川密碼破譯人何元慶、“沙漠游俠”屈建軍等,在新時代繼續書寫沉甸甸的科學傳奇。他們沒有人生榮華富貴的奢求,只有咬定事業青山的執著,只有對科學事業義無反顧的擔當。

也許有些人會為他們的清貧感到不值,會為他們的“不鳴”感到不平,會為他們的犧牲感到不解。然而,正是因為他們的心中激蕩著那樣一種擔當精神,使他們甘守清貧、甘心不鳴、甘愿犧牲。巴金說過:“每個人應該遵守生之法則,把個人的命運聯系在民族的命運上,將個人的生存放在集

--22-- 體的生存里。”對于很多科學家來說,更是如此。在他們看來,被國家需要是一種幸福,為祖國奉獻是一種價值。

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不是少數人、短時間的發力狂奔,而是一場全面、持久的耐力比拼。不能不看到,科研領域也存在一些浮躁的氣氛、急功近利的追求,一些科研工作者身上缺失了擔當的人格力量。有的只挑輕松的有利可圖的科研項目,不愿承擔“錢少利薄”的基礎項目;有的一味盯著評獎,不把時間花在科研中;更有甚者,不惜數字造假,論文造假,成為中國“黃禹錫”。凡此,不僅無擔當精神,甚至連基本的科學精神也都缺失了。這無疑是阻擋科研事業的“暗礁”和“旋渦”,任其蔓延,后患無窮。

今天,科學家的責任尤為重大,也尤其需要科學家煥發擔當精神。從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機遇,關鍵靠科技創新??茖W家當把“國家需要”視作“我的追求”,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事業中,引領創新,加快創新;做一個有擔當的“支點”,撬動我國科技的未來。----《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2日 04 版)

擯棄“甘居中游”的心態

民間有句諺語:不騎馬,不騎牛,騎著毛驢坐中游。寓意是有些人不爭先,不努力,安于現狀,不緊不慢,優哉游哉。這說的是一種“甘居中游”的消極心態。

時下,就有些黨員干部把“甘居中游”當成做人做事的“秘訣”,不愿精益求精,只想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滿足于“湊合”,習慣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我安慰。這種心態之下,一些干部在崗不在狀態,為官慢為、為官不為,實質上還是庸官懶政的老毛病。

甘居中游者,常想著“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信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成天琢磨“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不敢擔當,不負責任,一心只想當個“太平官”“清閑官”“逍遙官”。潛滋暗長,久而久之,“甘居中游”就成了一種不良風氣,在一些人那里頗有市場。倘若任其蔓延下去,勢必誤事誤民。君不見,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深化改革久推不動,事業發展“濤聲依舊”,群眾辦事更是常常遭遇“軟釘子”“中梗阻”,對此不能掉以輕心。

總書記曾諄諄告誡黨員干部,不能安于現狀、盲目樂觀,不能囿于眼前、輕視長遠,不能掩蓋矛盾、回避問題,不能貪圖享受、攀比闊氣。把“安于現狀、盲目樂觀”擺在首位,可謂振聾發聵,催人警醒。

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西漢戴圣《禮記·雜記下》曰:“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之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現實中,一些人以“不貪”自詡,以所謂“干凈”為“不干事”遮羞。這是自欺欺人。好官不光要廉潔奉公,還要能為百姓辦實事,正如清代余云煥所撰衙署大堂楹聯所說: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異事;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當前,深化改革要啃硬骨頭,

--23-- 改善民生不乏老大難問題,不治理庸官懶政,不擯棄甘居中游的消極心態和無所作為,何以涉險灘、過暗礁、闖激流?何以面對群眾期盼的目光?

“甘居中游”心態之所以存在,有管理上失之于軟、失之于寬的問題,但根子是價值觀、權力觀扭曲,各種私心雜念作祟。俗話說,水不急,魚不跳。同樣,在黨員干部的管理上,有壓力才有動力,有自覺才有行動。明白此理,就得把庸碌無為、看攤混事、推諉塞責等列入“不嚴不實”的問題清單,從實問效,從嚴問責,讓庸官懶官混不了日子,也守不住攤子,更保不住位子;就得教育引導干部為政既廉又勤,心中有戒又有責,勇于自我加壓、追求卓越,抖擻精氣神去闖出一片新天地。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改革潮流激蕩向前,奮發進取是永恒的正能量。黨員干部猶如劃槳者,應有拔頭籌的志氣,敢同先行者賽一賽,敢和排頭兵比一比,不做臺下鼓掌的看客,要做臺上領獎的榜樣。眾人劃槳開大船,人人奮力,個個爭先,改革航船方可乘風破浪揚帆行遠。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3日 04 版)

常握“筆桿子”才有“兩下子”

最近,一位省委書記為市縣領導干部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這堂黨課沒有照本宣科,沒有大話套話,談的都是肺腑之言。事后得知,黨課的講稿是這位同志自己寫的,連寫帶修改,整整花了兩個晚上。

領導干部自己寫講話稿,這種情況已不鮮見。有的同志下午開會,要拿出一上午的時間琢磨;上午開會,前一天夜里要熬到半夜。正因為講話是自己寫出來的,內容往往不是那種嚴謹得有些干巴的“文件體”,而是生動形象甚至類似大白話的“說話體”。很實在,很貼近現實,其中管用的“辦法”講得很多,聽起來很解渴。這種現象令人感慨。

實際上,領導干部親自寫東西,尤其是親自動手寫講話稿,本身就是一個學習、思考和工作的過程。鄧小平同志就曾講道:“領導同志要學會拿筆桿”“經過寫,思想就提煉了,比較周密。所以用筆桿領導是領導的主要方法”“不懂得用筆桿子,這個領導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想到的東西,不一定能說出來,說出來的東西,不一定能寫出來。只有寫出來的東西,才是思想精華,才可能是最完整和經得住推敲的東西。因此,從大處講,領導干部的講話、文章,是對事物的看法,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對改造世界的意見;從小處講,體現了對工作的深入思考,對解決問題的深入分析。這個過程完全讓別人代勞,得出的東西本身往往就不可靠,更難有真知灼見。

強調領導干部親自握筆桿,并不是說別人寫的講話一概不能用,也不是說領導干部全成了材料匠。一篇重要的講話也要經歷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也需要集體的智慧。關鍵是需要領導干部引領著大家一起深入思考,一起確定主題思想,一起不斷地錘煉文章。毛澤東同志《愚公移山》那篇講話,其中典故和一些思想,先是在延安慶賀模范青年大會上提到。然后在七大上先后兩次用

--24-- 白話文講述愚公移山這個寓言。再與其他同志一起修改深化后,在七大閉幕式上正式以閉幕詞的形式推出??偣?500字,生動活潑、語言生動、膾炙人口,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只要緊緊依靠中國人民就一定能搬掉頭上的“大山”這一深刻的思想。

現在的領導干部幾乎都有大學學歷,有的還是碩士、博士,知識和能力上完全可以自己動手寫東西。不去寫、不愿琢磨,說到底還是思想懶惰、身體懶惰。尤其是思想懶惰,久而久之恐怕就會犯主觀主義的錯誤,陷入官僚主義的泥淖?,F在,有的科級單位都有專為領導代勞的“筆桿子”。一些需要了解情況、制定措施、現場拍板解決問題的會,事先也都準備好了講話稿。這樣的講話又有多少針對性、實效性、可操作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掌握好寫文章的基本功,是提高領導干部能力的一個起碼要求。提倡領導干部握緊筆桿,增強各級領導干部時不我待的學習意識和夙夜在公的責任意識,這是克服“本領恐慌”的一項有效措施。

讓“有才無類”成風尚

走訪過一些企業,發現制造設備大都相當先進,但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卻不能與此相匹配。有老板不無感慨地說:我們有一流的設備,卻沒有一流的工人。

“設備易得、技工難求”的背后,是我國人才結構失衡的窘境仍然沒有改變?,F在很多行業正在轉型升級,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然而,一流的人才,往往都奔著金融、行政等熱門、吃香的行業去了。而那些不那么熱門卻急需高素質人才加盟的行業,卻往往徒栽梧桐,空余舞臺。這體現在人們的行業和職業選擇上,是“寧為牛后,不為雞首”,寧愿在大單位打雜,也不愿在“小門臉”使力。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張“有教無類”,人不分貧富貴賤皆可入學受教。而在現代社會里,我們還應當倡導“有才無類”,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成才,行行都應出狀元。英雄不問出處,無論在哪一個行業奮斗,都一樣可以成為英雄。惟此成為風尚,國家才有長足的發展與進步。

回首200多年全球工業化進程,中國與兩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飽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吃盡了“微笑曲線”低端的苦頭。審視當下,中國正處于爬坡過坎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國不能錯過”的吶喊,更加呼喚各類高素質人才充分涌流,更加需要各類人才競相施展才干、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然而不能不看到,一些行業之間,無論是在薪酬待遇、地位名望等方面,還是在發展空間、上升通道方面,往往有云壤之別。有的行業干得再好,也缺少“向上流動”的通道和機會?;蛘呒词沟诌_峰頂成了“狀元”,“狀元”的榮譽和待遇也與其他行業嚴重不對等。這傳導到人才的就業和培養上,就是冷熱不均、冰火兩重天。

--25--

同樣是當工人,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航空“手藝人”胡雙線等從普通工人成長為大國工匠,登上了中國制造的頂峰。同樣是賣煎餅、肉夾饃,“黃太吉”“西少爺”就能做出不同的品質和內涵。無數實踐表明,只要有優秀人才的加盟,哪怕是最冷門的職業、最平淡的行業,也能干出不一樣的精彩,成就奮斗的夢想。我們倡導“有才無類”,首先就要祛除對行業、職業的歧視與偏見,相信只要是金子,在哪都發光;只要你努力改變,行業環境、職業內涵就可能因你而改變。

個人的傾力奮斗,固然能夠成就自己的“小環境”,但同時也更需要社會的“大氣候”。當“有才無類”成為社會普遍理念,更有制度提供堅實支撐,每一個人就都有“醒著做夢”的可能,獲得更多夢想成真的機會。從基層公務員有了“雙晉升渠道”,到農民亦可評定技術職稱,再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了制度支撐,“天花板”的不斷拆除,必將加速形成各行各業人才充分涌流的好態勢。

一花獨放不是春。能讓衛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讓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發展的中國,正宜“萬類霜天競自由”,亟待“有才無類”成風尚。----《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5日 04 版)

從“周公握發吐哺”說起

西周時期,周公姬旦禮賢下士,殷切求才。在洗頭或吃飯時,聽說有賢士來見,便把濕漉漉的頭發扎起來,將吃進嘴里的飯吐出來,趕忙去接待,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被傳為千古佳話。

近年來,一些地方競相以重金招引人才。十萬元獎博士,百萬元聘院士,引才價碼不斷攀升,但效果難說盡如人意。探其原因,主要還是缺乏真心誠意,缺少對人才心愿和需求的了解。

大凡人才,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打斷骨頭還有肉,割掉皮肉還有筋,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去!”當年,延安的生活環境極為艱苦,更談不上有重金獎賞,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熱血青年、仁人志士?是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新中國成立后,錢學森等一批杰出科學家,毫不貪戀海外金錢和地位,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懷抱,也正是出于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報國之志。

時下,新一輪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潮正在興起。一份問卷調查顯示:選擇“報效祖國,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出力”作為回國主要原因的,分別占海歸高層次創新人才、創業人才的86.5%和78.7%。有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說:“如果要追問驅使我回國的動力,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源于我對中國夢的信仰,源于我把生命中的一切融入祖國母親血液中的渴望。”

“鳳非梧桐不棲。”對人才來說,他們最看重的通常并非錢財,而是事業發展的環境和平臺。一個在上海浦東創業的香港高管人員坦言:在來內地創業之前,曾對不少地方的人才政策進行了比較。與一些地方給車給房給資金的“大獎”相比,浦東的補助資金只是“毛毛雨”。自己之所以選擇了浦東,主要是這里創業的環境和平臺比較好,辦事扯皮少。

--26--

“士為知己者用”。在人才的眼里,了解和相知、共識與信任,比什么都重要。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對外轉讓一項微小型燃氣輪機生產技術成果,多地競相上門爭取,最后竟出人意料地落在安徽合肥巢湖經濟開發區。問及緣由,研究所一位專家說:“巢湖經濟開發區的基礎條件雖不是很好,但對微小型燃氣輪機的生產狀況、發展前景及面臨的市場機遇和風險,有的甚至比我們了解得還多,這是非常難得的。”

引才的關鍵是引心。首在知心。要贏得人才的信任和向往,先得貼近人才,了解人才,懂得人才的心愿與需求,尊重人才的特殊稟賦和個性,主動與人才交朋友。這種情感上的投入,往往要勝過千金萬銀。貴在誠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周公握發吐哺”“劉備三顧茅廬”,憑的就是誠意和真情。對人才若虛情假意,將敬才愛才僅掛在嘴上,把人才只當作招牌和擺設,真正的人才是不會來的,即使來了也還是要走的。重在用心。成事之道,在于用心。只有用心為人才打造事業發展的平臺,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人才的聰明才智才能發揮出來。也惟有如此,人才才能引得來,留得住,干得好。----《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8日 04 版)

學會用“易于理解的語言”

前不久,總書記在給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30周年的重要批示中指出,“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一要求不僅適用于“海外讀者”,也適用于國內受眾。對于各級干部說話辦事與群眾打交道,也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易于理解的語言”是怎樣一種語言?應該是讓人們“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用得上”的語言,是能夠讓人們“想聽、樂聽、愛聽、中聽”,聽起來入耳入腦、入神入心的語言。用這樣的語言,才能夠說到人們心坎上去,打動人、溫暖人,同時又點撥人、啟迪人,讓人產生認知共鳴、情感共鳴。

多用大白話,講“群眾語言”。平時一些人不愿、不屑講大白話,覺得那種語言太平淡、太土太俗,不深刻、沒理論,顯示不出自己的水平。大道至簡、大義微言。大白話是一種口語化的語言,它接地氣、最具原生態,是一種直白質樸“為群眾易于接受的表達”。大白話不是“白開水”,它通俗而不庸俗、簡約而不簡單、凝煉而不膚淺,常常帶著泥土的芬芳、含著清新的露珠、冒著滾燙的熱氣,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似春水一般清澈,這樣的語言更有群眾味、更富群眾情、更暖群眾心。多講一些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包括那些來自群眾生活中的諺語、俗語、俚語、比喻,等等,話語就會鮮活有趣、生動活潑,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

多用故事,講令人信服的話。長期以來,不少干部的語言“大而空、高而虛”,他們習慣于干巴巴地說教,空洞無物“只有死板板的幾條筋”,很多干部講話最大的短板是不太會講故事、舉事例,不太善于用事實說話、拿數據說事。這樣的講話很難有吸引力,也很難有影響力和生命力,就好比一個人的面孔,血色、氣色不好,很難看。講故事比講道理好。學會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這樣的講話有根有據、有血有肉,而且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立得住、站得穩、攻不破”,它不

--27-- 是一種灌輸,而是一種浸潤。事實勝于雄辯,很多道理在事實面前不言自明,很多歪理在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面前不攻自破。

多用新話,講富于時代氣息的話。不少干部不太會說話,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一直滿足于躲在“圍墻”“城堡”里自拉自唱、自說自話,習慣于沿用“老一套”,語言蒼白無力,既與時代脫節,又跟當下話語體系脫鉤。講新話總是最迷人的。新話不只是幾個新名詞、新概念而已,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能夠與時代發展同步、與社會節奏合拍,與人民心聲吻合。當今互聯網時代,“網絡語言”日新月異,熱詞頻現,面對這種變化,我們的語言當然應該立足于引導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但不迎合不等于不契合,應當學會讓自己的語言靠近“流行色”,讓話語更融入、更中聽。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用什么樣的語言講話是一門大學問,是一種藝術和技巧。學會用“易于理解的語言”來表達,是擺在廣大干部面前的一道大課題,應當悉心體悟、仔細琢磨它的特點和規律,真正讓自己的話“說得上去、說得下去、說得進去”。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9日 04 版)

多反問自己“憑什么”

經常聽到有干部發牢騷:群眾工作不好做、人際關系復雜、上升通道狹窄、個人幸福感低,等等。但是,抱怨搬不開任何矛盾。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今天的干部,不妨多點反躬自省,少點強調外因,遇到問題時多反問自己“憑什么”。

群眾憑什么信任你。群眾在辦事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甚至橫眉冷對;在群眾反映問題的時候,是不是“踢皮球”,不作為、慢作為;是不是“調研一溜煙,矛盾不沾邊”,平時不愿進農家門、不肯走田間路;是不是搞花架子、喊空口號,只做領導看得見的事,不干群眾最期盼的事?為什么焦裕祿、谷文昌、孔繁森、沈浩、楊善洲等好干部,人民群眾信任、愛戴他們,就是因為他們始終心懷百姓,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要取得群眾信任,就要與群眾同坐一條凳、同吃一鍋灶,就要干凈干事、踏實做人,真正為群眾謀福祉、為百姓辦實事。

同事憑什么支持你。與同事共事,是不是成天看這人不舒服、那人不痛快,有好處就爭著要、有困難就繞道走;是不是喜歡張家長、李家短,打聽這個、散布那個,唯恐天下不亂;是不是看到同事有困難,隔岸觀火甚至幸災樂禍?這種心態不免滋生相互傾軋的苗頭。朋黨之爭加速唐朝衰落,黨同伐異令“西安作風”敗給了“延安作風”„„古往今來,教訓深刻。同在一條戰壕,沒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怎容得下不同性格的人;沒有從善如流的雅量,怎聽得進不同意見的話?唯有做人將心比心,做事捧著良心,工作出于公心,才能與同事在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肝膽相照、工作上密切配合、生活上互相照顧。

--28--

組織憑什么認可你。捫心自問,是不是“三年不動就有失落感”,責怪領導、怨恨組織;是不是拉關系、找門路,做表面文章有一手,干事解難卻無“兩把刷子”;是不是幫小圈子領導干“私活”賣力起勁,組織安排的任務,卻避重就輕?且不說,黨的事業好比一棵大樹,既要有樹干,也需要枝椏和樹葉;更不論,民生之福需要會干事、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如果連為己還是為民、謀私還是盡公都擺不正,做不到“三嚴三實”,缺乏“四有”境界,這樣的干部叫組織如何放心?

幸福憑什么圍繞你。把萬貫家財當作最大的幸福,將“醒掌天下權”視為最大的滿足,熱衷于呼朋喚友、推杯換盞,流連于麻將牌

九、燈紅酒綠„„幸福若僅如此,我們是不是走進了“誤區”,闖入了“禁區”?李鴻章有一對聯,大意是: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銀,倉有粟,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無須服藥,只要體無疾,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封建官吏尚有此認識,共產黨人理應更進一步。楊善洲說“能為人民做點事就是我的幸福”,師延林說“為老百姓做事,被他們信賴,是更大的幸福”„„優秀共產黨人的感悟告訴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幸福才會時時來敲門。----《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0日 04 版)

豈可自甘為“蓬間雀”

《莊子》里有一則“鵬與斥(晏鳥)”的故事,譏諷那些拒絕崇高、甘于平庸的人,目光短淺安于現狀,沒有鯤鵬那種絕云氣、負青天的本領,最終難免沒落在蓬蒿灌叢間。

現實中,這種“蓬間雀思維”還很有市場?;蚴腔膹U遠大追求,“只談收入,不談理想”;或是拒絕拼搏進取,“寧愿在家啃老,也不出去工作”;或是把自己看得比什么都重,給子女從小就灌輸精致利己的“功利哲學”。更有甚者,拿無私奉獻當傻憨癡,拿高尚品質當假大空。

如此一來,一些人的精神世界里出現逆淘汰和功利化,理想信念讓位給物質利益,公德意識屈服于個體私利。在追求上降格以求,有的人便“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精神上懦弱缺鈣,有的年輕人上學嫌苦、工作嫌累;信仰上坍塌陷落,甚至以解構和戲謔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為能事。任由平庸世故、頹廢麻木浸染世道人心,結果必然是擁有孔武的身軀,卻缺少挺拔的靈魂,沒有充實的精神世界。

“不經過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不經劫難磨煉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茍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當年傅雷翻譯完羅曼·羅蘭的《名人傳》之后,在序言中寫下了這樣的告白。的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功成名就傲立在時代之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驚險一刻完成舍己為人的壯舉,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然而,野百合就不能有春天?平凡人就注定平凡到底、碌碌無為?自我矮化、輕言放棄只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值得我們逃避的,應是狹隘的私我,而不應該是生活的苦難坎坷;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意志的成長和信念的錘煉,而不應該是欲求之得失、體膚之冷暖。

--29--

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敬賢向上是人類心靈中最可寶貴的一點光焰,個人能上進,社會能改良,文化能進展,都全靠有它在燭照。”崇高的追求,向上的信念,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脊梁,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主心骨。從精神世界里建構一個高大自我,自覺去捍衛仁義、誠信、友愛、拼搏、文明等一切美好品質和社會價值,不僅我們的心靈明鏡不會沾惹塵埃,社會公共領空上的陰霾也會霧散云開,我們的事業也才能獲得殊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不舍義行,方為崇高;不拒微小,乃成偉大。崇高品質的天際線并非觸不可及,只要不失求索之心、奮進之志,人人皆可為英雄。即便成不了受人仰慕的超級英雄,至少也可以成為親朋眼中的堅實依靠;即便不能為別人遮風避雨,至少也可以成就他人眼中的一片美景。關鍵是,內心中的那些英雄氣質和道德基因,不該被自甘平庸、自我矮化的意識所壓制?!墩撜Z》有言:“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中。

“崇高的榮譽像開在山頂的一朵花,有的人看見了艱難的路,有的人只看見美的花。”換個思路就可以換個面貌,就能夠截然不同。就算成不了璀璨星空中最閃亮的星辰,但只要在暗夜中貢獻過自己的光芒,哪怕是流星,都是有意義的存在。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1日 04 版)

打掉“權力的傲慢”

一位省委副秘書長曾去某市信訪局,協調處理一個拖了多年的爛尾樓信訪案件,得以有機會見到該市信訪局局長的日常工作狀態:只見這位局長蜷在椅子上,蹺著二郎腿,在下屬和群眾面前,說不出的傲慢和無禮。

親耳聽這位秘書長的講述,起初覺得不可思議,后來想想,在我們身邊,這樣的官員并不鮮見。端著官架子,拉著長臉,或者永遠面無表情,讓你懷疑這些人是否已經“修煉”成金剛不壞之身。

持續不斷的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讓“任性”的權力大為收斂??墒?,“權力的傲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積久形成的官僚主義和官僚習氣,很難說消失就消失。遏制“權力的傲慢”,其實不僅指打消一個干部表面的倨傲和頤指氣使,更在于引導和教育他們如何看待手中權力,如何用好人民賦予的權力為民服務。這些問題倘不加以重視,“權力的傲慢”極有可能衍生成“權力的腐敗”,損人害己毀事業。

也許有人覺得,自己所在的“清水衙門”“沒權沒勢”,不存在官腔官調、官僚主義。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掉以輕心。從本質上看,一定的級別和職位,意味著權力的行使、資源的調配,展示的是執政能力、治理水平,體現的是服務態度和工作作風。蓋個章,是行政權;出個文,是決策權;發個言,是話語權。切不可小看了自己的崗位職責和手中權力,更應告誡自己要手握戒尺,真正做到用權為民。

--30-- 防止“權力的傲慢”,還是要強調把權力關進籠子里。權力集中、權力過大,讓一些掌握權力的人肆無忌憚享受著“權力的快感”,使“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尋租化”成為多年難除的痼疾。在此,有必要強調繼續深化改革,簡政放權,分解權力。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病,有待下猛藥、治頑疾。更要防止一些審批改革明減暗增,玩數字游戲;或者把權力“左手放給右手”,“藏貓貓”。只有改到實處,群眾才會真正受惠于改革,有真切的獲得感。

“權力的傲慢”是會傳染的。當一定層級的領導在更高的領導面前遭遇這種“傲慢”,他會不會轉過身,把這種傲慢顯擺給下屬?當傲慢遇見傲慢,心理和情緒又會發生怎樣的微妙變化?推己及人,不管面對上級還是下級,如果各級干部都能做到不卑不亢,大大方方,不以位高而倨傲,不以權重而驕橫,那么,我們的政治生態一定會更加健康。如此“官不覺官,民自為民”,社會關系也就會風清氣暢,平等和諧。

認識一位老廳長,配有專車和司機,曾在我們小區里住過幾年。他告訴我,除了上班工作用專車,周末上街或者走親訪友,他全都是和老伴一起乘坐公交車或者打車。這樣的領導,讓人心生敬意。記得有位學者曾告誡,做官要“四平”:平常心、平等觀、平和相、平安念。平常心,讓人放平心態,大度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等觀,讓人秉持眾生平等信條,尊天敬人,以禮相待;平和相,讓人持正守中,平易和藹,相處如沐春風;平安念,讓人堅守底線,相信知足常樂,平安是福。推而延之,這“四平”可以作為對每個人的提醒。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2日 04 版)

制度的“硬度”和“溫度”

“這是規定!”辦事過程中,多少人的期望被這四個字澆滅。本來,辦事應該遵守規則程序,但為何這四個字往往讓人不理解,甚至不舒服?

最近,一位法學碩士的遭遇,為此提供了新的注腳。他連續拿下某地公務員考試的筆試和面試第一,卻因通知體檢時身份證丟失,與夢想失之交臂。盡管他拿出護照、戶籍等證件,卻都無法證明“自己是自己”。面對突發情況,該不該讓他參與體檢?是嚴格按規定執行,還是從實際出發允許體檢?

事實上,這涉及的正是制度的剛性與柔性問題。一方面,制度是剛性的,普遍適用的,制度面前不能搞特殊化、人情化。另一方面,制度運行的現實環境在不斷變化,任何制度設計都不可能預判所有可能的情境。正因此,制度的執行往往被賦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制度更好地切合實際,更富有生命力。這就是制度的柔性一面。也即是說,制度不能人情化,但應是人性化的,理應充滿人性溫度。

唐代柳宗元即有言:“經非權則泥,權非經則悖。”制度不變的一面是為“經”,制度應變的一面是為“權”,制度的良好運轉,應該有“經”有“權”,有剛性有柔性,有硬度有溫度。如果

--31-- 缺少應有的“彈性”,制度運行往往會卡殼。比如有的地方規定公廁蒼蠅不能超過兩只,倘若機械地執行,結果就很難有操作性,也為人笑話。前一段曾有一則“官員在女兒婚禮上被帶走”的假新聞在網上流傳,但正如有關方面辟謠稱“如果真像報道說的那樣,紀委就實在太沒有人情味了”。這說明,即便是嚴格執法,也應該帶著對人的尊重與關懷。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制度有人性溫度,使人們對制度更生出敬畏與尊重,更懂得了制度的真諦。比如高考期間規定,對接送考生車輛發生的輕微交通違法行為,依法予以教育警告后放行。人們制定規則制度的目的,正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人的權利和自由,而不是使制度成為生活的羈絆、道德的敵人。因而在很多制度的實際執行中,執行者也當本著這樣的制度本意與善意來進行自由裁量。

不能不看到,由于執行者或是偏離了良知的軌道,或是不懂得制度的善意,使制度的實際執行往往出現兩種錯位。一種是把“人性化”當成“人情化”而予以杜絕,不問實際情況而一味機械執行,結果使制度變得僵化、冷血。另一種則把“人性化”當作了搞“人情化”的擋箭牌,把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權當成搞關系的籌碼,群眾不跑不送就以制度的剛性來對付,借口“這是規定”來刁難,吃了拿了被請托了就“一切都好說”。這兩種錯誤傾向都應堅決摒棄。

社會因規則制度而產生秩序,社會也因規則制度而充滿溫馨與活力。既不能讓制度變成橡皮泥,又不能冷卻制度的人性溫度,這始終是對制度執行者的一道考題。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6日 04 版)

忘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

“他堵槍眼時,我就在現場!”前不久,黃繼光生前戰友李繼德老人在黃繼光紀念館動情地說。在1998年董存瑞犧牲50周年紀念大會上,董存瑞生前戰友郅順義就曾說過,當時是他掩護董存瑞炸碉堡,并親眼目睹董存瑞犧牲的最后一刻。這些英雄的見證者,在不同場合以不同方式,還原了他們所親歷的那一幕,也給世人再次呈現了英雄的永恒瞬間。

事實上,在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處處都見證著英雄們的浴血榮光。據民政部統計,革命戰爭年代以來,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獻出了生命??姑涝瘧馉幹?,志愿軍用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于盡和舍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不計其數,僅15軍留下姓名的就有38人。舍身堵槍眼的黃繼光即是其一。

1939年,毛澤東同志在《八路軍軍政雜志》發刊詞中寫道:“從前人說: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們應該說:凡看見或聽見中國軍隊不記舊怨而互相援助、親密團結而不感動者,其人必不愛國。”祖國的萬里江山,離不開英雄的鮮血浸染;人民的幸福安寧,離不開英雄的慷慨付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作為后來者,我們每一個承蔭前輩者都有責任敬仰和尊崇英雄,沒有權利輕慢和詆毀英雄。

--32--

然而,在多元多樣多變、交融交流交鋒的當下,在一些人那里,虛無歷史成為“時尚”,解構英雄成為“潮流”。有的人要么以學術研究為名歪曲歷史真相,要么以假設推斷代替歷史事實,要么用拼湊的細節否定事件的本質。“烈士保衛國家,誰來保衛烈士?”面對我們的英雄被一些人無端的嘲諷、污蔑、攻擊,我們有必要發此一問。

有學者指出,歷史意識是一個中軸,民族共同體就是圍繞這根軸形成的。英雄記憶、英雄精神、英雄文化,無疑是歷史意識中重要的支撐。如果聽任歷史虛無主義者顛倒黑白,“重構歷史”,只能撕裂社會的主流價值,蛀空民族的精神支柱,最終一個民族走向的不是自由而是迷途,得到的不是清醒而是迷惘。

不懂歷史的民族沒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一個社會的價值標桿。一個社會不能只有醒目的紅線、觸目的底線,而沒有仰望的“天線”。一個人也不能只關注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而不去追求崇高和壯麗。如果我們不去“呼吸英雄們的氣息”,而淪為一個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功利的實用主義者或庸俗的消費主義者,整個社會就會失去正能量的風向標。

莎士比亞說:“我懷著比對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嚴肅,去愛國家的利益。”捍衛英雄,就是在捍衛民族的歷史;守望英雄,就是在守望國家的未來。面對英雄,我們需要這樣的“尊敬、神圣和嚴肅”。----《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7日 04 版)

百姓情懷百姓心

“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要是笑,就說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們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正在貴州考察的總書記與村民們話家常,一席話生動懇切,發人深思。

由此不禁聯想起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所宣示的為民價值理念。從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這個13億人口大國的執政黨有一顆怎樣的百姓心,各級干部應該擁有怎樣的為民情懷。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關切的是人民的夢想、百姓的所愿所盼。“堅持‘以百姓心為心’”,這強調的是百姓是我們想問題、做決策的出發點。“同群眾一塊過、一塊苦、一塊干”,這道出的是永遠同百姓在一起的深厚情感。“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這突出的是百姓切身利益這個重心。“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這給出的是檢驗工作的直觀標準„„這些富有質感的樸素話語,深刻體現我們黨人民至上、執政為民的價值信守,貫穿著濃厚的百姓情懷百姓心,又細致而微地道出如何把崇高的價值理念落細、落小、落實于治國理政的具體實踐。

--33--

新形勢下,怎樣讓自己的百姓情懷更深厚,使所有的奮斗和工作都貼近、對接于百姓的實際,是各級干部必須面對的一道考題。不能不看到,今天有那么一些領導干部,想問題、做決策的出發點是自己而非百姓。他們判斷得失的根本標準,不是群眾的喜憂哀樂,而是能不能為自己的升遷積累政治資本。于是,那些讓鄉親們欲哭無淚卻能帶來可觀“政績”的形象工程上馬容易下馬難,那些讓鄉親們有獲得感卻一時難有“顯示度”的民心工程光打雷不下雨。很多矛盾化解不了,很多改革推而不轉,客觀因素也許十分復雜,但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決策者和執行者在心里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在談到自己發自內心牽掛貧困地區的老百姓時,總書記曾這樣深沉發問:“作為共產黨人一定要把他們放在心上,真正為他們辦實事,否則我們的良知在哪里啊?”這值得每一名黨員干部反躬自省。盡管時代環境條件發生了滄桑變化,但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當時時捫心自問,我們黨是怎么走過來的?是為什么而出發的?惟有心中擺正百姓位置,涵養執政良知,用行動標注為民的信念,才能筑起堅不可摧的“民心長城”。

“民者,萬世之本也”“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千百年來的歷史風云變幻莫測,演繹著治亂興衰的內在規律,人民正是這規律的關鍵。今天,時代需要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這一點,進而做不放空炮、說到做到的躬行者。----《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8日 04 版)

價值觀,向人心喊話

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一直備受重視。我以為,這是對于世道人心的喊話。

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同樣的課題,2500年后的我們也面對著。

就是說在發展與改革都迅速進行的條件下,我們需要精神上的穩定與光明,需要一種精神的清晰: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底線,什么要稱贊,什么要避之唯恐不及,不能糊里糊涂。

就是說,我們要做好人,樹好心,做好事,不能做惡、做賊、做偽、做違法亂紀、做倒行逆施。

貪腐是使不得的,干部只能做清官,不能做貪官。假公濟私是使不得的,偷工減料與偷奸?;鞘共坏玫?,人人要做得到敬業與誠信。害人的事是不能做的,人應該友善待人。而愛國與否,更是含糊不得的大義所在。

價值觀不是憑空編造的,公道自在人心,價值觀自在人心。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標示,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社會層面價值建設的這八個字,傳承了天下為公與成仁取義的中華文化傳統,總結了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

--34-- 主義,到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的歷史實踐與人心所向,弘揚了中國人民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歷久而彌新的創造性追求。

富強,則是鴉片戰爭以來世世代代中華有識之士的夢寐以求,是近一二百年以來的一座血淚豐碑。民主與法治,文明與和諧是富強的前提與保證,是發揮巨大人口的積極性、能動性而又為快速發展減震的關鍵。文明與和諧同時滿足的,是我們歷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貧窮落后愚昧無知與各種鍛煉考驗后的精神饑渴。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核心價值的根源在于孟子所強調的人心,要向人心喊話,要貼近與引領人心。價值建設的關鍵在于與人心的對接。“禮失求諸野”,中國人心的傳統文化積淀仍然根深蒂固,同時要進行創造性的轉變與創造。

更要珍惜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與中國人民革命的種種經驗教訓與文化成果。而最最重要的成果是改革開放,走向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人心可用,世道可優,傳統可取,現代化的目標正在靠近。我們在價值建設上的工作可以做得更深入更親切更融會貫通。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3日 04 版)

做個精神富有的人

醫師張興儒發起“慈善光明行”志愿醫療隊,7年時間為偏遠地區群眾免費實施白內障手術721例。退休工程師金九皋發明馬桶節水器,堅持為街坊鄰居無償安裝。王長義、王長信兄弟堅信“最準的秤莫過于人心”,從事糧食收購30多年,從沒有過缺斤短兩„„

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生動故事,感動了無數人,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道德拔節、風氣向好的中國。透過這些道德群像,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美德定律”:高明醫術跟善義美德相結合,就有了“好醫生”;節水方法分享給周圍人,就有了“好鄰居”;將誠信理念堅持到底,就有了“好商人”。道德表率并非遙不可及,在工作和生活中守住精神之美、行為之善、思想之真,“中國好人”就是我們自己。

哲人有言,凡是偉大的,必然簡單。崇高和平凡沒有絕對界限,也不是排斥和對立的關系,崇高從平凡中孕育,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善義美德并不是玄虛的假說,也非高蹈的言辭,而是鮮活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準則和價值觀念里。樸實地堅守,無私地付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行善舉、做好事、獻愛心,就不難從小事中品味大愛,在平凡中發現崇高。心存德馨、與人為善,在別人眼里也是分外的美麗。

“與善人游,如行霧中;雖不濡濕,潛自有潤。”無論是筑牢我們的精神家園,還是唱響核心價值觀的動聽旋律,都離不開道德模范和先進典型的“高音”獨奏,也需要萬眾參與的“和音”共鳴。一個道德模范成就一座“道德高峰”,千千萬萬民眾的道德實踐,成就的必定是“道德高原”。

--35-- 激活“沉默的大多數”中蘊藏的道德能量,社會就擁有了最為寶貴的道德資源。人人傳遞道德的接力棒,正是文明拔節、國家進步的不竭源泉。

善心誰都有,但如何解決付諸實踐的“最后一公里”?“別人的事情,與我無關”“大善做不了,小善不想做”“萬一被訛詐了怎么辦”„„善行遇阻,照見的是遮蓋善心的功利與世俗。其實,“理性人假設”左右不了世道人心的善義走向,“扶人被訛詐”“老實人吃虧”等少數案例,也絕非時代風貌的全部圖景。盡管這是一個利益多元、觀念多樣、個性張揚的時代,但基本的價值與信念沒有變,也不能變。

標注一個人的品質和價值高度的,不是物質財富的豐裕,而是心靈的潔凈與信念的純粹。追求物質財富,并不意味著就可以不擇手段、踐踏誠信。裝點小我天地,并不意味著就可以粉飾庸俗、審丑炫丑。尋求自身舒適,并不意味著就可以不顧他人感受。多一點慮他情懷、奉獻意識和服務精神,激發“見善如渴,聞惡如聾”的道義自覺,贈人玫瑰之余,也可以助自己跳出生活的庸常、眺望美好的遠方。

“如果美德是一種財富,道德模范肯定就是富豪。”有人這樣評價。物質財富的多寡我們無法苛求,但在精神財富的門檻前,行動與否是惟一的進階標準。與其以自我為中心、以物質利益為半徑建起一道圍城,不如拆掉心墻,讓真善美的漣漪蕩漾心田、洗禮靈魂,讓生命的價值得到更好安放。----《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4日 04 版)

做好“看不見的事”

游過西湖的人,大都會知道白堤、蘇堤,進而會感念白居易、蘇東坡給后人留下的蔭庇——因為“一株楊柳一株桃”的白堤、“何處黃鸝破暝煙”的蘇堤,就真真切切橫亙在眼前。而要問起范仲淹為杭州做過什么,大部分人恐怕都茫然無聞。殊不知,范仲淹執政杭州時,也曾留下甚多德政。

范仲淹執政杭州初年,便遇上大災,谷價飛漲至“斗錢百二十”。這時候,本應該平抑物價,范仲淹卻發布政令:每斗谷增至一百八十錢,且讓人到處散播這一消息。大家對此迷惑不解。不久,效果出來了:“商賈聞之,晨夜爭進,唯恐后。”而隨著運米船大量涌進杭州,谷價日漸回落,最后,“斗價一百,民賴以生。”此時,范仲淹才抖開了“包袱”:“若價賤,則商船不復來,益困矣。”

皇祐二年,江浙再遭大災,且比上次更嚴重,“道有餓殍,饑民流移滿路”。按理說,作為杭州知州,范仲淹應該開粥棚,或與民休息。但他卻采取了這樣三項舉措:一是賽龍舟;二是修寺廟;三是興土木。大災之年居然大張旗鼓賽龍舟?還大興土木?有人上奏朝廷彈劾范仲淹。

朝廷很快派人來查辦。范仲淹從容應對:大災之年,饑民遍地,僅靠政府官廩救濟,只能坐吃山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讓災民自己行動起來。而讓災民自己養活自己,就要給他們提供就業的機會。機會哪里來?組織劃船比賽可謂一舉三得:比賽要用船,主辦比賽的商家就要拿出錢

--36-- 造船,造船就需要工匠;比賽過程中,需要大量人力,這樣又給災民開創了另一項就業門路;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擁而至看比賽,飲食、住宿、貿易等服務行業無不需要人力。同樣,修寺廟、興土木,也是為了這個目的——災荒之年,工價便宜,此時搞建設,既節約成本又給災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一旦市場搞活了,各地的糧食都會輻輳杭州,饑民何愁沒有飯吃?

事實證明了范仲淹施政的正確:當其他州府餓殍盈野時,杭州卻是“里巷康衢,垂髫怡然”。

就執政杭州的政績看,范仲淹所做的貢獻,絲毫不亞于白居易、蘇東坡。所以不為后人所知,蓋因他所做的一切,都隱身于立體空間的背后,是一種隱形的政績。但其治理的智慧,所產生的效用,乃至青史留名,同樣不讓白、蘇。而無論是顯性政績,還是隱形政績,皆源于當時治理的實際需要,皆是從根本上解民之所急所困所盼。鑒古知今,我們要摒棄的,是有些干部施政時,只喜歡做“看得見”“摸得著”或是即刻見效的事情,而對于隱形的、長遠的惠民舉措,卻推之再三。

做“看不見的事”,需要一種勇于擔當的精神。做好“看不見的事”,更需要對情況深入細致的了解。范仲淹敢在災年“修寺廟”“興土木”,正是基于他深知“杭人好佛事”“饑歲工價至賤”。再看看當下有些干部,下車伊始不做深入調查研究,就亂拍腦袋。離任后,能不留下一片罵聲?

當我們漫步白堤、蘇堤時,別忘了默默奉獻的范仲淹。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5日 04 版)

做事不必“想太多”

據說,魯國大夫季孫行父辦起事來,十二分的謹慎。有人將此事告訴孔子,說季文子辦事是“三思而后行”??鬃勇牶蟛灰詾槿?,認為辦事無須多思,想兩次也就可以了。

辦事三思而行,以免顢頇莽撞,很有必要。不過,有時候思得太多,反而容易進入“多思陷阱”。在諸如救火拯溺的危急時刻,不僅會失去救人的黃金時間,也會失去血性甚至德性。即便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大事、難事,想想此事該不該做、如何去做即可。倘若硬要“三思”之,很可能便“思”出了事外之事,如“獲勝感言”怎么講、“獲勝形象”如何展示等。這,不僅有畫蛇添足之嫌,而且有自作多情之疑。

思,是為做事。思之過多,難免患得患失。世上事,有百利而無一弊者,哪里有?做事,只可權大小,不可求全功。想讓事之所及,滴水不漏;情之所涉,面面榮光,便什么事都不能做、也不可做了。

思,更是為成事。思之過多,難免慮多遲斷。而時來則匆,時走則促。當時機匆匆降臨,一而再、再而三地思之不斷,難免會讓勝券飄逝。畢竟,時者難得而易失。古人云“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識時務者,在乎俊杰”,皆極言“知時”之貴??梢哉f,只要事適于時,其功不言自立,其名無語自飛。

--37--

思做事,貴立行。俗言,醒得早,不如起得早。只有起得早,才會讓腳走起來,讓手動起來,讓事立起來。尤其在新一輪改革全面推進之時,事情多、頭緒繁,更須有點“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不能“慢作為”,更不能“亂作為”“不作為”。對看準的事兒,就要有股氣、有股勁,不走出條新路不歇腳,不干出點新意不撒手。“與其說明年喝酒,不如立刻喝水”,做事就該要做就做,立行力行;“不必問現在要什么,只要問自己能做什么”,一事面前當干在先,萬事面前不避難。

思成事,貴立斷。經驗告訴我們:遇事遲遲不斷,不會成事,只會敗事。有人說,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敢斷、才能斷。鄧小平說,辦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說這樣的話?一開始就自以為是,認為百分之百正確,沒那么回事,我就從來沒有那么認為。事實上,勝利的天平總是向著那些會思辨、敢立斷的一方傾斜。十月革命前夕,黨內對起義的時間總達不成一致意見。在千鈞一發的時刻,列寧寫了《給中央委員的信》。他說:“我寫這幾行字是在24日晚上,情況已經萬分危急,非常清楚,現在拖延起義真的等于死亡。”并強調:“等待就會喪失一切!!”“歷史不會饒恕那些拖延時刻的革命者,他們本來在今天可以獲得勝利(而且一定能在今天勝利);卻要拖到明天去,冒著喪失許多,喪失一切的危險。”正是列寧的當機立斷,使當晚起義得以實現,使勝利旗幟得以飄揚。

事有大小之分,又有先后之別。思清大與小,想明先與后,從而舍暫小、成久大,讓先榮、助后發,最終讓春色滿園關不住,紅綠扶春上遠林。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6日 04 版)

“病天下”與“病一人”

讀《史記·五帝本紀》,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堯。他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放齊舉薦堯帝的長子丹朱,說他通達事理,堯卻認為他愚頑好斗;大臣讙兜舉薦水官共工,說他民意很高,堯卻認為他欺上瞞下。最后議到舜,大家都說這個人德行好、口碑好。堯決定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看他的德行到底如何。然后再交他幾件事去辦,看辦得如何。結果舜的德行很好,事情辦得很好。最后堯把位置禪讓給了舜。

這就是《史記》中記載的: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病天下”還是“病一人”?不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個人得利,這就是堯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在今天來看,也應是對每一個共產黨人的要求。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際上就是對這種思想境界的高度概括和提升。但是,有多少領導干部完全能做到這一點,真正達到這種境界呢?

比如選人和用人,完全出于公心就不容易。用人不但任人唯公、任人唯賢,注重公論,而且還用干事來衡量,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一遛。如此,百姓和朝中之人又怎能不口服心服。如果把官職當成私人財產,誰送的錢多就選誰用誰;如果把官職當成拉攏人心和搞小圈子的工具,誰忠于自己、

--38-- 誰是自己的人就選誰用誰;如果把官職當成福利,平衡關系、照顧情緒,誰資格老、關系硬就選誰用誰,那就不會選出舜這樣的優秀干部。惟有堅持憑公論、憑實績用人,不怕“病一人”,才能從黨的事業出發選出好干部。

比如胸襟和志向,做到純粹和通達也很不容易。堯那句“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至今讀來仍令人震撼。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他最關注的首先是民生社稷,然后才是自己的兒子。不論是放在遠古還是如今,這種胸襟都很了不起?,F實中,我們有許多心存高遠、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山還重的好干部,比如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楊善洲等,但也有不少黨員干部還沒有真正解決“入黨為什么、為官做什么”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權力是用來干什么”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公”與“私”的站位問題。

面對妻兒非分的要求,周永康難道不知道替人非法獲利會讓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幫丁羽心等人承攬工程,劉志軍難道不知道會惡化鐵路系統嚴重的腐敗現象?蔣潔敏索取和非法收受他人巨額財物,難道不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是納稅人來替他私欲的膨脹埋單?這些淺顯的道理,這些高級領導干部,自然是懂得的,關鍵是利益面前能不能穩住心神,做出符合良知和道義的取舍。

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來。也許不是人人都會遇到“病一人”還是“病天下”這樣的大問題,但人生一世,如何在利己和利他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怎樣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做恰當的取舍,是時時刻刻都可能面對的選擇。“私”不損“公”、“利”不亂“智”,覺才睡得踏實,“病”才不會上身。----《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9日 04 版)

“青檀精神”贊

山東棗莊嶧城有一座千年古剎青檀寺,因寺內遍布青檀古樹而得名。在懸崖峭壁之上,一株株青檀從巖壁石縫之中拔地而起,青蔥繁茂,傲然挺立,可謂壯美之極。據當地《嶧縣志》記載:“檀皆生石上,枝干盤曲如虬龍,數百年物也”。

青檀扎根于瘠巖薄崖,成長于荒山野嶺,缺少肥田沃土的滋養,沒有溫室暖棚的舒逸,卻能在惡劣環境中生存并茁壯成長,靠的正是咬定青山、立根破巖的意志,頑強不屈、百折不撓的精神,雖歷盡嚴寒酷暑,飽經風霜雪雨,終與巖石融為一體,成就“檀石一家”的人間奇觀。到訪者每每震撼于這種堅忍不拔、頑強奮發的生命傳奇,莫不由衷禮贊“青檀精神”。

由此不禁想起黨的94載風雨歷程。從建黨之初只有五十幾人的小黨,發展成為今天擁有8700多萬黨員、在13億人口大國長期執政的大黨,歷經各種風浪考驗而愈挫愈奮、愈折愈強,不正是有無數的優秀共產黨人,像青檀一樣扎根在人民群眾之中,扎根在黨和祖國所需要的地方,于奉獻與拼搏中勃發著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39--

1935年,方志敏被捕后,在牢獄里寫下《死——共產主義的殉道者的記述》,今天讀來令人感慨良多:“為著階級和民族的解放,為著黨的事業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愿居住在卑陋潮濕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寧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軟的鋼絲床,寧愿睡在豬欄狗巢似的住所。”這種信仰堅定、矢志不移的意志,艱苦奮斗、甘為淡泊的風骨,正是無數優秀共產黨人的真實寫照,也因此而贏得黨的基業的長青、人民福祉的增續。

有人說,艱險的革命年代,精神與信仰的光芒燦若星辰北斗,富有無聲的穿透力;安康富庶的和平時期,我們反而不那么容易感受到這種力量。此語令人警思。從放棄高官厚祿主動回鄉下當農民29年的開國少將甘祖昌,到退休20年造出萬畝林的楊善洲,再到累倒在工作中的燃燈者鄒碧華,在許多優秀共產黨人身上,精神與信仰不因時代背景的轉換而褪色。但也確有一些黨員干部,在養尊處優中滋長驕、嬌二氣,在權錢色的誘惑面前擯棄操守。誠如當年毛澤東同志所言:“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

今天的中國面臨有利的時和勢,但艱和險在增多。惟有不斷攻堅克難,才能推動當代中國爬坡過坎。惟有繼續啃硬骨頭、涉險灘,才能穿越歷史的關隘。我們仍然需要煥發那一種“青檀精神”,咬定青山,扎根群眾,直面風雨,勇敢擔起責任。無論時代條件發生怎樣改變,我們都永遠需要呵護心中那一盞不滅的燈火,自覺砥礪自己的思想意志,以嚴實的精神修身、干事、為政,像青檀那樣堅忍挺拔,“八千里風暴吹不倒,九千個雷霆也難轟”。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2日 04 版)

“純粹”是力量之源

1995年,開國上將李聚奎臨終前把兒女們叫到床前說:“我,一個老共產黨員,一輩子為信仰奮斗,沒有個人私產。”他顫顫巍巍地把他在5張白紙上一筆一畫寫的遺產清單交給5個孩子。孩子們接過一看,那上面赫然寫的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什么是純潔的黨性,什么是純粹的信仰,老將軍用一生作出了最好的詮釋。“信仰是個報曉的鳥兒,黎明還是黝黑時,就觸著曙光而謳歌了。”漫漫征途上,信仰是照亮我們前行的指路燈,利誘考驗面前,信仰是保持定力的壓艙石。受命忘其“難”,臨陣忘其“懼”,受惑忘其“私”,信仰總是在關鍵時刻顯出非同一般的力量,更成為共產黨人的價值和快樂之源。

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至今仍保存著賀龍元帥當年的入黨登記表,這是起義失敗后他在南下途中填寫的。當時的入黨介紹人問他:“賀龍同志,此刻我們代表黨向你問話,你必須如實回答,不得隱瞞。請問你的動產、不動產、現金等,還剩多少?”賀龍淡然一笑,攤開雙手說:“我什么都沒有了。”“那么你的社會關系呢?”“以前的社會關系,參加革命后都不來往了。”登記表真實記錄了賀龍對黨的追隨、對信仰的追求。許多優秀共產黨人,正是這樣參加革命不為官、不為錢、不怕死,就為心中的信仰和主義。他們的堅定信念,燭照著無數后來者。

--40--

金一南在《心勝》一書中寫道:真正的力量首先發自內心,心勝則興,心敗則衰。共產黨人精神原野的豐饒遼闊、價值追求的百折不撓、內心世界的堅韌強大,無不緣自崇高信仰的支撐。信仰的純粹是最根本的純粹,信仰的堅守是最根本的堅守。信仰的純粹折射出靈魂的高貴和人格的偉岸;信仰的缺失,隨之而來的則常是人性的墮落和精神世界的坍塌。一名落馬貪官在其懺悔錄中寫道:“信仰的堤壩一旦潰決,牢房的鐵門便會打開„„”

白居易曾作過一首《感鶴》的詩,大意是說,有一只白鶴潔身自好,從不吃腐爛之鼠,不飲盜泉之水。有一天卻欲念忽起,跳進骯臟的水池,和雞鴨爭搶稻粱腥膻。白居易感嘆道:“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時遷。一飽尚如此,況乘大夫軒”。白鶴“天性”的遷移,是由于欲念的滋生,現實生活中人的墮落,往往也是難抵欲望的誘惑。惟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心有定力、行有方寸,把欲念控制在合理合法的范圍之內,才不會被那些次要的價值和蠅頭小利所絆倒,而永葆其信仰的堅定與純粹。

真理是具體的,信仰是樸實的。被譽為“時人未識將軍面,樸素渾如田舍翁”的朱德總司令常說:“我別無他求,只求做一個自自然然的共產黨員。”“自自然然”原發于內心,出自于本能,本性的流露勝過豪言壯語。以“三嚴三實”的要求做人做事,為了事業可以忘我,為了百姓可以忘私,不斷過濾心靈的雜質,走出“小我”的羈絆,以點滴積累塑造高尚人格,以矢志追求邁向人生高地,我們就能不斷超越自我,逐步抵近精神純粹的人生境界。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3日 04 版)

給語言留一分純凈

自“五四”白話文運動以來,人們孜孜追求的話語權,日益由社會精英向廣大民間開放。而網絡的普及,將這一開放推向一個空前的高度。網絡提供了一個平等的場域,再平凡的人也能于此發聲,且有真知灼見,傳播既速且廣。這體現了當代中國的政治開明與思想進步,自然也孕育著社會文化進一步繁榮發展的極大可能。

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表現出異常復雜的特征。網絡畢竟只是一個話語平臺,它無法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樣,自動生長出自我凈化的功能。在一個眾聲喧嘩、眾說紛紜的網絡環境中,常常是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歡迎、粗品比精品更加多產、油滑比嚴肅更為流行。

有智者說,“無論在哪里,只要風俗與時尚腐敗了,語言也會腐敗”。事實上,語言不僅僅反映現實,而且直接地參與現實、干預現實,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進程,也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狀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不只局限在文化領域,不少是以改造語言作為突破口的。僅近代以來,“五四”的白話文運動、延安的反對黨八股,都是著眼于改變話風與文風,并且都極端重視向民間尋求語言的靈感與資源。民間正是語言變革發展的源頭活水。網絡語言的興盛,最大的意義可能也在于此。

--41--

只不過,一切事物都是辯證的。有的網絡語言確是老百姓對原汁原味現實生活最形象、最凝練的概括,是民間智慧的脫穎而出與開花結果。但也有的只是偏狹情緒的肆意宣泄,或者是對低級趣味無原則的迎合。有的不僅僅是低俗,甚至很粗鄙,其流行本身恰好反映了某種流行趣味在一定層面上的怪異與病態。

正如前人所講的,“語言只是一種工具,通過它我們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們靈魂的解釋者”。語言是心靈的映射,更是交流的橋梁。語言粗鄙的背后,是一些人的心靈失去美好與靜謐。語言充滿偏激、謾罵與暴力的背后,是一些人缺乏基本的寬容與關懷,甚至是隱藏其后的輕薄與暴戾在借著“多數”的名義狂歡。

有人描述了這樣一種現象:“義憤填膺的總是網友,冷漠無情的都是路人,也不知道是網友都不上街,還是路人都不上網。”批評別人總是容易的,自己做到卻變得很艱難;責備的聲音總是很洪亮的,而真正的共識卻不想去達成;冷靜的網絡聲音不是沒有,卻常常被淹沒在眾聲喧嘩里;理性的態度也不是沒有,卻可能反倒在流行的義憤填膺中淪落成不受歡迎的異類。這樣的畸形心態和網絡生態更值得我們深思。

有的人把那些低俗、粗鄙語言當成一種俗味,主張對其流布應當寬容。誠然,《國風》正是古代民歌的合唱,宋人話本亦源于民間白話的崛起,《水滸》里多用元氣淋漓的江湖口語,《紅樓夢》里也寫活了俗不可耐的呆霸王薛蟠„„然而即便是它們,之所以能夠進入不朽流傳的空間,不也離不開歷史的取舍與提煉嗎?不聽任那些低俗、粗鄙的語言泛濫,也正是純潔語言的一種歷史自覺,更是在給文明留一點尊嚴。

哲學家這樣定位語言: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在這個意義上,善待善用語言,正是善待我們自身。----《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6日 04 版)

給孩子們講好抗戰故事

“一個軟弱的婦人靠板棚的土墻坐著,在講述斯大林格勒是怎樣被焚的,由于疲倦,她說話的聲音很平靜。”這是蘇聯作家西蒙諾夫《日日夜夜》開頭的一個情景。學生時代讀過的這本書中的故事,至今還清晰地印在腦海中。

故事是形象化的語言。愛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們獲取成長養料的重要源泉。欲知大道,必先知史。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畔的槍聲徹底驚醒了不愿做亡國奴的人們,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用鮮血和生命譜寫出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今天,把那些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講給孩子們聽,正是希望他們在對抗戰歷史的了解中懂得珍愛,在與抗戰英雄的心靈對話中激發奮進的動力。

抗戰故事中浸潤忠誠。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都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無論是黃河岸邊的浴血奮戰,還是青紗帳里的拼死抵抗,都是對祖國最真摯情感的流露,都是國格和民魂的

--42-- 凝聚。“所有季節里的花,都開不過靈魂里的花。”讓孩子們從抗戰故事中讀懂忠誠,激發崇高的愛國情感,那么在靈魂深處必將開出絢麗的花朵。

抗戰故事中寫滿擔當。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前方后方密切配合,“抗戰”與“也是抗戰”交相輝映,每一個中華兒女都體現出對國家和民族的擔當,將個體的綿薄之力匯入洶涌澎湃的抗戰洪流。“民族的精神,在受到侵略時突然奮張起來,成為一道新的近代的中國長城。”這種責任擔當的力量能穿透歲月,成為激勵孩子們走好人生之路的精神滋養。

抗戰故事中賁張著血性。“一個民族的歷史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圖譜,民族英雄是這個圖譜中的精神坐標”。左權、彭雪楓、楊靖宇、趙一曼等一個個閃光的名字,“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等一個個英雄群體,他們的故事驚天地、泣鬼神,匯成一部英雄的史詩。讓孩子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喚起英雄情結,必能激發續寫“為了祖國不惜血染戰旗”的凌云壯志。

抗戰故事中充滿智慧。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鐵道游擊隊、水上游擊隊、敵后武工隊,人民戰爭蘊含著無窮智慧。把這些故事講給孩子們聽,既可幫助他們充分理解抗日戰爭的獨特性和創造性,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在新的征途上書寫創業創造的新篇章。

忠誠、擔當、血性、智慧„„這些閃光的字眼,無疑是人類崇高精神和寶貴品格的凝聚,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強不息走向未來的力量之源、制勝之本。講好抗戰故事,激發愛國熱情,將這些美好的信仰和品德注入孩子們的心田,正是教育者的責任所在。

“薪火相傳終有繼,江山更待新宇開”。有人說,現在的青少年是看著大片、玩著芯片、吃著薯片長大的一代。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用抗戰故事點亮他們的心燈,英雄的夢想就會像種子一樣蟄伏在他們心中,日后必然長成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7日 04 版)

“經天緯地”說國學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有文化復興。復興不是復古,要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從文化建設上就要織好“兩創”這塊畫布,即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是今日國學之使命。

織好畫布,須把握“經”“緯”兩個坐標。

坐標“經”:梁漱溟曾講,歷史上與中華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國始終以其自創之文化,綿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巋然獨存。這當中,必有它的道理、邏輯。中國古代就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其中很多具有永恒價值,要傳承,要弘揚,要在新時代閃爍新光芒。

坐標“緯”:面對中國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要重新屹立,再圖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僅靠藏書樓的經典,傳統文化的智慧,行不通。簡單回歸“克

--43-- 己復禮”的老路不行,另起爐灶走“全盤西化”的邪路危險。怎么辦?古今之間有“常”有“變”,中西之間有“同”有“異”。“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要知常知變,知同知異,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綜合中西文化之優長的綜合創新之路。

坐標“經”,提示不離不棄;坐標“緯”,促使創造創新。在“經緯”間的“兩創”,是“經天緯地”的大手筆,頂天立地的大工程。今日國學,當在其中復位、復興,成為顯學。

然而,正如梁漱溟所說,“中國文化卓異之點可以指數者甚多”。那么,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如何契合或兼容?

“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無論打天下、治天下都通用,但具體階段的側重點肯定不同。打天下要走自己的路,治天下更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這就是結論”。通過武裝斗爭打出了天下,不可能在治國理政、調整內部矛盾時照樣不斷打下去。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傳統文化所包含的豐富的治國理政、立德化民的智慧,可為今天“資治通鑒”。正心誠意修齊治平,可以、也應該成為當政者的修養和為政之道。何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許多智慧,打天下治天下都用得上。

還在戰爭年代,《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就注意從傳統文化汲取營養。今天“三嚴三實”的“嚴以修身”,更是君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當代傳承。中國有推崇君子人格的傳統。諸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諄諄告誡,修齊治平、治國安民的政治理想,“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民本情懷等,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君子之德”,與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相契相合。

中西醫怎樣結合、中西餐如何搭配,尚且不易;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之異同,必有糾結。但實踐已大踏步前進,理論已煥然一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在不斷開辟。今日國學,當在其中受益、受任,成為新學。

“經天緯地”說國學,國學可以成為顯學、新學,興國之學。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3日 04 版)

一把手的“手”

不知何年何月起,“一把手”成了部門主官的代名詞,成為一言九鼎的關鍵詞。應當說,一個干部能夠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一把手,并非易事。黨要培養一個部門一把手,需從德、能、勤、績、廉等五個方面全面考察,可謂精挑細選,用心良苦。作為關鍵崗位關鍵人,絕大多數一把手,都能不負重托,忠實履職。

但一把手不好當,有的人并不見得清楚。就說一把手的“手”,非比尋常,一旦出手,便在陽光下照,在火堆上烤,眾目睽睽之下,街區田坎之間,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黨紀不能違,民心不可欺。所以說,一把手的手,伸縮之中,收放之際,動靜之間,有學問,有節操,有規矩,有約束。

--44--

現實中,有的一把手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大事不松手,小事不放手,正如有的同志批評的,工作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決策中不講民主一言堂,花錢上大手大腳一支筆,用人上任人唯親一哆嗦,最后狂妄自大,違紀違法。

有的一把手高估自己,志大才疏,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干,執行力弱,臺上講得頭頭是道,臺下干不出啥名堂,遇到困難袖手旁觀,遇到責任置身事外,成為不接地氣、不察民情、不干實事的“甩手掌柜”。

有的一把手手眼神通,上下其手,置黨紀國法于腦后,喪德失節,縱欲奢靡,利用手中權力,拉幫結派,胡作非為,把家里搞得盤滿缽滿,把小團伙搞得肥頭大耳,把工作搞得一塌糊涂,把單位搞得烏煙瘴氣。孰不知,正如陳毅同志所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

從嚴治黨,依法治國,干事創業,關鍵是各級各部門的一把手,也就是“關鍵少數”??倳洀娬{:“要加強對一把手的監督”“保證領導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權、權重不謀私”。所以,管住一把手,管住一把手的手,尤為必要。

這應是一雙清貧的手,兩袖清風,一身正氣。正如方志敏在《清貧》一文中寫的那樣:“我從事革命斗爭,已經十余年了。在這長期的奮斗中,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這應是一雙干凈的手,滴油不沾,纖塵不染??梢杂心嗤练曳?,可以有粗糙老繭,決不可有銅臭味,不可生奢靡風??倳浱岢龅?ldquo;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坦坦蕩蕩為官”的要求,就是這雙手的戒尺。

這應是一雙干事的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官,無論官大官小,無論在哪里任職,都要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實事、干成事。自古至今,青史留名的都是清廉的官、干事的官。

對于一把手來說,倘能在離任時,在退休時,在和干部群眾揮手告別時,不因庸庸碌碌、無所作為而后悔,不因決策失誤、被老百姓戳脊梁骨罵而懊惱,不因貪腐、經受牢獄之災而痛苦,捫心自問黨是放心的,群眾是滿意的,自己是問心無愧的,那么,他就可以自豪地說,這一任沒有虛度。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4日 04 版)

大道至簡說“關系”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和單位人與人的關系被扭曲、受污染,各種各樣的“潛規則”司空見慣,五花八門的“關系學”大行其道,人們習慣找關系“擺平”、靠關系“搞定”,人際關系被搞得歪東倒西、走形變樣。然而在正風反腐的大勢下,曾經通行的“潛規則”開始不靈了,一度熱門的“關系學”開始降溫了。由此我們不妨深思,究竟該有怎樣的人際關系?

--45--

構建簡簡單單、清清爽爽的同志式關系。曾幾何時,一些人信奉“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好辦事”,或相信“公章不如私章”“原則不如老鄉”,把人與人、同事與同事之間的關系搞得庸俗低俗粗俗。平時得“送點”,節日得“打點”,或經常聚在一起吃點喝點、拉拉扯扯,或打牌搓麻、洗腳桑拿,或熱衷搞什么“同學會”“戰友圈”“鄉友幫”,甚至熱衷“拜大哥”,搞江湖式的“金蘭結義”,等等。于是,不少人“酒杯一端,政策放寬”,不講原則只看私交,等距離的同志式關系變異成零距離的“小兄弟”關系。

為人處世重人情不等于搞私恩,懂世故不可以太世俗。健康的人際關系如陽光傳遞溫暖、傳播正能量,似雨露潤物無聲、滋養心田。君子之交淡如水。人與人的交往,既不要刻意走得太近,又不要走得太開,這樣才能走得很遠。正所謂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特別是,“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更應該大力倡導同志式的人際關系,讓人際關系更純粹些、更簡單些、更陽光些。

構建規規矩矩、平平常常的上下級關系。有的人習慣看領導的臉色說話辦事,甚至一味地把領導的表情當心情、嗜好當愛好,吹吹拍拍會來事;有的甚至削尖腦袋攀高枝、抱大腿,找靠山、尋背景,拜碼頭、進圈子,甘當“家臣”“走卒”“伙計”和“馬仔”,搞人身依附那一套。這是封建社會君臣關系的“現實版”。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這樣的關系遲早會出事,落個“樹倒猢猻散”的結局。上下級相處是一門學問,應該有合規合紀的相處之道、合情合理的相處之術,對上從道不從上、唯實不唯上、跟理不跟人;對下護人不護短、關愛不溺愛、靠團隊不靠團伙,把上下級關系想透了、理順了,就不會把自己弄得左顧右盼、患得患失。

構建干干凈凈、明明白白的“官商關系”。這些年,官商關系出了不少問題,既有“傍大款”的,又有“獵官員”的,相互套牢、綁架,彼此勾肩搭背、投桃報李。構建新型“官商關系”說到底就是要交往有道,關鍵在于斬斷雙方間的利益勾結,規范各自行為邊界,官商互不“搭車”,各走各的道、各干各的事。以利相交,利盡則散。官商之間應該是交心而不交利、交往而不交換,做到可以無話不說但不可無事不干,不可以勾肩搭背也不應背道而行。

好的人際關系,如同山清水秀沒有霧霾的生態環境一樣,可以讓人“深呼吸”,是人們賴以生存、過得舒服的又一幸福家園。期待廣大黨員干部從我做起,讓這個家園更舒適、更愜意。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5日 04 版)

知讓謂之有德

近讀《晏子春秋》,一個強烈的印象是晏子的辭讓精神:給他配備好馬好車,他推辭了,原因是自己已經有馬有車,無非是馬老了一點,車破了一點,但他覺得這比沒馬沒車者強多了;給他提高俸祿,以養家親,他又辭退了,說是多高的職位享受多少的薪水,自己的那份報酬養家已綽綽有余。

--46--

利之所在,容易使人忘乎所以,為什么晏子把待遇福利看得如此云淡風輕?“廉之謂公正,讓之謂保德”“讓者,德之主也”,對“讓”之德,晏子有著清醒認識。尊重是涵養的體現,淡泊是美德的基石,謙就是尊重別人,讓即是淡泊名利。在接人待物上謙遜禮讓,正是高尚道德品質的體現。

知讓謂之有德。晏子說:“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怨利生孽,維義可以為長存。且分爭者不勝其禍,辭讓者不失其福。”讓還是爭,雖一字之差,內在的品質頗耐尋味,而后果更是相差甚遠。讓看似失,其實是得,得到的是心安,得到是信任,得到的是福而不是禍。而爭就不同了,爭看上去是得,可一旦過分,就會失去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認可,比如和諧的人際關系。“盛滿易為災,謙沖恒受福”,吃虧是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讓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1955年全軍實行軍銜制,毛澤東提議,許光達授大將銜。許光達獲知消息,一夜未眠,翻來覆去。他向軍委領導提交“降銜申請”,要求“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勛卓著者以大將”。在他看來,“授得太高了”“上面還有那么多人比我強”“好多人性命都丟了啊”!不僅是許光達,置生死于不顧的老一輩革命家,都有“見榮譽就讓,見困難就上”的境界。

有修養的人以不貪為美,以能舍為榮,以辭讓為德。谷文昌、孔繁森、楊善洲、沈浩,無不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典范,在組織上給予的優厚待遇面前,他們的選擇是辭讓,而且甘愿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拼搏創業,為有困難的群眾送去最溫暖的陽光。不爭與錙銖必爭,不僅是寬宏大度與斤斤計較的分割線,亦是君子與小人的最大區別,更是人生境界迥異的重要影響因素。為群眾謀福祉而不是貪圖自己的利祿享受,才是一名優秀的領導干部應有的價值選擇。

也許有人會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滿足之心必須用在恰當的地方,否則就可能適得其反。古往今來不知辭讓、貪欲膨脹者大有人在,他們把名和利看得特別重,把德和義全拋到了腦后,在他們眼里,讓等同于傻,不爭就是愚笨。然而,試看劉瑾、和珅之流,到頭來恰恰是那個他們奉若神明的“爭”字,將自己推向了罪惡的深淵。由是而言,一個人的不滿足,應當體現在謀事創業中,體現在修身養德中;功名利祿面前,矛盾糾紛面前,主動謙讓而不是分毫必爭,才是為人處事的要義所在。

讓是德之主,貪為惡之源。不為物質所惑,不為利祿所困,懂取舍,知辭讓,是人性之善,更應成為黨員干部的自覺追求。----《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6日 04 版)

讓自己成為一道風景

曾在云南保山大亮山參觀學習了一段時間。當地風景如畫,不過我覺得,最美的一道風景還是楊善洲。簡陋的草棚、冰冷的木床、昏暗的青燈、銹蝕的水壺,無聲訴說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創業史。他把荒山變成青山,耕耘出一片惠及群眾的蒼翠傳奇。

--47--

其實,這樣的風景,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并不少見。西安臨潼南劉村支書龐玉芹,帶領鄉親們治窮致富,硬是用雙手把當初貧瘠的“爛劉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一流村”“富裕村”。南京秦淮區環保局一名工作人員,為了讓轄區一位老人睡個安穩覺,堅持三年終于找到噪聲源,辦好了群眾關心的事。對于黨員干部來說,無畏無私的公心、心系群眾的情懷、克己奉公的境界,都是群眾眼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風景是大自然的秀麗姿容,也是人性的美麗綻放。心里有群眾,辛苦為群眾,黨員干部才能讓群眾在賞心悅目中接納,在心悅誠服中認同,在相通共融中信任。一個“泥腿子”干部,如楊善洲,挽起褲腳就能下田插秧,誰不打心眼里佩服?一個信訪干部,如張云泉,端起水盆就能給上訪老人洗腳,有什么矛盾心結不能打開?一個組工干部,如李林森,在病重之際還記掛著娃娃學雜費、村民肺氣腫,誰不為之動容?

詩人卞之琳在一首詩中寫道: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一個人成為別人眼里的風景時,也在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著他人。當年,音樂大師賀綠汀主持上海音樂學院,他的外孫女沒有考上該院附中,家人想通過他入院試讀。于是,大師提到了老院長蕭友梅:1929年,俄籍教授查哈羅夫覺得一位女生音樂素質差,不愿再教她,而女孩正是蕭的侄女。蕭友梅二話沒說,馬上決定讓侄女轉學。賀綠汀先生講完后,動情地說:那時是舊社會,現在是新社會,我不能不如蕭友梅!

人是最有內涵的風景。一個人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照亮的是身邊人;一個領導干部成為風景,則點亮一盞燈、照亮一片天。然而,現實中,也有一些黨員領導干部不僅不是令人愉悅的風景,所作所為更是大煞風景。比如,一些人己身不正、律己不嚴,帶頭不講規矩、不守紀律,結果敗壞了風氣,帶壞了隊伍。某些地方和部門出現“塌方式”“鏈條式”腐敗,常常是一柱之傾造成大廈之危,風氣之污釀成群體失守。

正如總書記強調的,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每名黨員干部都是政治生態的一方土壤、一朵浪花、一棵小草。涵養純凈水源,播灑信仰陽光,人人都爭當好干部,成為群眾眼里的一道好風景,那么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就有了堅實基礎。

山有山的故事,水有水的詩篇,云有云的飄渺,而表現出來的美麗各不相同。如果每個人都成為一道與眾不同的風景,生活就是絢麗多姿的世界。黨員干部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決定了他們只有做到了極致、詮釋了忠誠、呈現了精彩,才會在人們心中,鑄就讓人仰望的精神高地。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7日 04 版)

--48--

以厚德載市場經濟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市場經濟無德,也搞不好、搞不成。“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浩浩蕩蕩、生機勃發,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載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中每一個“經濟人”都追求利潤最大化,由此導致競爭,優勝劣汰,效率大增。市場經濟自然要“向錢看”,但也不能搞得迷心逐物,心為物役,“一切向錢看”,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誠信、道德統統拋棄,都“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如果物欲橫流,社會亂套,市場經濟也難以為繼。

市場經濟對道德的作用是“二律背反”的,一方面,資本追逐利潤,個人追求利益,導致拜金主義,排斥道德;一方面,交易要求誠信,市場必守規則,社會追求公平、呼喚道德。走出“二律背反”,使道德成為市場經濟的正能量,乃是健康、優質、增長持續的市場經濟之必需。

不少有影響力的經濟學者,都高度看重道德之于市場經濟的作用。比如:“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制度,除了需要一個有效的產權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還需要在誠實、正直、合作、公平、正義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品牌與聲譽的背后,是道德的力量”,“道德資本與實物資本、社會資本及智力資本一樣,是獨特的生產資源”,“在資本體系中重建信任,這是當前壓倒一切的話題”,等等,都極言道德是市場經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們說,要“以厚德載市場經濟”。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后面,離不開“有良好道德的人”對市場的重要作用。

手持利益這把“雙刃劍”,身處市場這個共同體,需要堅守底線、明晰邊界,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經過了個人利益的覺醒、市場經濟的洗禮,如何把經濟沖動與道德追求、把物質富有與精神高尚成功結合起來,檢驗著我們社會的文明程度,也關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程度。我們今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落實到成功建立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市場倫理”,把“資本”的沖動與“誠信”的建構成功結合,構建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形成與現代市場體系配套的,勤勉做事平實做人、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

“君子以厚德載物”,豈容“財之日進而德之日損,物之日厚而德之日薄”?蘊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華民族的“民族本性”,有巨大的能量,關鍵是如何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喚回它、激活它、放大它,使它成為強大的正能量。今天,診治近利遠親、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等道德失范現象,不妨從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回和強化道德約束和慎終追遠的定力,去增強我們民族在現代化浪潮中強身健體的抗體,增強人們在各種物質誘惑面前的免疫機能,促使人們做到見利思義、義利并舉、先義后利。

我們這個有著“厚德載物”“重義輕利”傳統的民族,應為人類開辟“君子以厚德載市場經濟”的新境界。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20日 04 版)

--49--

“能上”否?

干部“能上能下”,似乎“能下”才是問題,“能上”從來就不是。如無明顯過失,因名聲不好、能力不強、履職不佳而被勸免的干部,極少。往往是換個崗位,或者掛個虛職,養著。“費厄潑賴”始終是不成文的規矩,“能下”,更多是一種善意的提醒。這是問題的一面。

其實,“能上”同樣是個問題,而且可能比“能下”更突出而又更容易忽視。

上,意味著職務提升、事業成功、社會肯定等等,身心俱爽,無比欣喜,豈有不能之理。正像吃白面餃子,總是比吃糠咽菜來得愜意,吃得順溜。人往高處走,怎么都舒坦。

然而,事物變動不居。正如,盈與虧、浮與沉、聚與散、用與藏、泰與否等等,往往相反相成,所以上與下,是不確定的。“下”,有時是“上”的準備;而“上”,可能是“下”的開始。所謂一帆風順、青云直上,跡近于鬼話,信不得;倒是突然從上位跌落的各色人物實在太多,且“上賓”到“下囚”轉換之快,不可思議。有人說,為官乃是高危職業;這恐怕也是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但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有的干部德薄才淺,本不夠“上”的條件,七弄八弄地混上來了。這樣的人眼看著玄玄乎乎,多半還得下去,弄不好就得出大事。有的干部對“上”壓根就沒有正確認識,上得越快,爬得越高,就愈懸。被重用時,就已鑄成大禍。

干部被任或者被免,原因可能十分復雜。如果說,“能”是一種耐受力,“下”可能確有壓抑的感覺,但“上”則意味著更多的責任更多的考驗更多的要求,愜意中有沉重。有人以為,當官才好撈天下,官越大就應該撈得越多;抱有這樣想法的人,上任伊始恐就埋下禍患?;蛘咭詾?,當官是一種奇妙的體驗,那種鼻孔朝上眼朝天的感覺真好,又或者以為領導就是剪彩、赴宴、念稿、畫圈,不用動腦子,不必花心思,則遲早稀里糊涂毀了前程。坦率地說,有的人處下時表現還不錯,就是不“能上”。不能上竟而上了,少有不敗落的。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其實,退不易進更難。“能上”否?恐怕至少要捫心三問。一問何為上?這固然是職務提升,但更是德才的進步。自我要求更高,自我約束更嚴,而且真有“兩把刷子”,這才讓人真心佩服。二問為何上?為人民服務是領導干部的本分。如果想歪了,想混個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混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注定要走向自己的反面: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三問如何上?是靠能力靠業績靠人品,還是靠吹拍靠賄賂靠結伙,做法決定了為官的走向??亢笳甙l達的往往兇多吉少。

記得有個材料說,解放初周谷城與毛主席談到中國革命的艱苦歷程,主席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周說“成功也是失敗之母”。主席問什么意思,周說:“成功者易于驕傲、腐敗。”主席沉吟了一下,周連忙說“毛主席例外”,而主席說:“你講得對!”主席的沉吟和感慨,周谷城的直率和深刻,顯示出他們的過人之處。多少人未曾敗給清貧和困苦,卻十分輕易地輸給了得意和成功,這不能不使我們想到,越是上的快、上的高,就越需要夾起尾巴,執事恭敬,待人謙和,處事謹慎,存心正派。否則,是福是禍還真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22日 04 版)

人民論壇網范文第4篇

學者石義彬等曾論述了文化身份認同的演變歷史, 發現在當今這樣一個數字化與全球化的時代, 大眾媒介成為文化身份認同的一種替代性來源, 推動著當代人的文化身份認同的解構與建構。[3]他認為:“虛擬身份的問題開始占據人們的視野, 虛擬空間中變換不定的主體和自我, 以及圍繞這樣的個體而建構的虛擬社區等開始上升為另一重要的替代性文化身份認同。”[4]本文正是受此啟發, 試圖以人民網強國論壇為例, 探討網絡論壇對人們現實生活中文化身份認同的建構。本文將分別從四個層次進行討論, 首先論述強國論壇作為大眾媒介的一種新形態, 本身可以成為文化身份認同的一種替代性來源, 這是其與其他大眾媒介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其次, 論壇自身定位為其建構了一種有別于他者的身份, 這既是強國論壇對外的一種形象設立, 也是對論壇內部的一種規范與穩定;在此基礎上, 論壇進一步為其所聚集的網友進行身份設定, 加強其虛擬的身份認同, 同時建構其現實的身份認同;最后, 在以上三重力量的作用下, 論壇網友在參與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 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自身進行著身份的建構, 不斷協調虛擬的網絡身份和現實的社會身份, 甚至通過對虛擬身份的建構, 來增強其現實的身份認同感。

一、強國論壇是文化身份認同的一種替代性來源

文化身份認同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四類:自然條件, 如地理位置及氣候, 以及在此影響下的生產方式和關系;生理機制, 如種屬、身體特征、血緣等;心理機制, 如兒童成長期的心理特征等;社會文化機制, 如語言、文化遺產、價值觀念體系、大眾媒介等。其中, 社會文化機制是文化身份認同最主要的來源。[5]而包含于其中的大眾媒介在這樣一個數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中則愈發重要, 甚至成為人們建構自我身份認同的最重要機制, 推動著人們不斷進行自我解構與建構。網絡媒體作為大眾媒介的一種新形態, 對當今處于“數字化生存”狀態下的現代人的身份認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方面, 由于網絡的自由表達性、開放性與自主性, 人們可以在虛擬空間建構多元身份認同, 這既有可能是對現實身份的延續和擴大, 也有可能是對其的沖擊與解構。另一方面, 在新媒體技術的條件下, 傳播的時空觀念發生了巨大改變??臻g被大大壓縮, 甚至幾近于零, 而時間則在信息化社會的浪潮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這樣就產生了時空關系的不對等, 傳統時空對應的平衡關系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時空的無序感與混亂感, 以及隨之而來的人們對自身身份的不確定與對自我認同的焦慮, 文化身份認同也因此受到威脅。正如曼紐爾·卡斯特爾所說:“在空白化的空間和無時間的時間 (timeless tim e) 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形式中, 人類的文化身份認同正經受著烽火考驗。”[6]

網絡的多元性帶來傳統價值觀念的碎裂化和“去中心化”, 甚至出現反主流、反傳統等后現代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侵蝕和消解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建構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份認同, 而產生了自我認同的多樣化、復雜化和碎片化。網絡社區的虛擬性特征也使得網民對現實的自我與虛擬的自我產生了矛盾認知, 甚至形成一種相互沖突的形態。傳統身份認同在確定的時空關系、民族國家與地理區隔等因素中呈現, 而網絡媒體則將這些傳統身份認同來源統統打破。地理等自然條件的限制被新媒體技術所跨越;性別、血緣等生理機制被網絡的虛擬性所掩蓋;而網絡的匿名性特征以及隨之而來的“言論免責”為人們抒發心情甚至故意發表逆反言論提供了機會, 因此, 長久以來形成的較為穩定的心理機制也被打破。而在最主要的文化身份認同來源——社會文化機制中, 大眾媒介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作為新興網絡媒介的一種形態, 網絡論壇可以成為文化身份認同的一種替代性來源。有關網絡社區對個體的影響以及海外華人論壇和海外留學生論壇等問題的研究, 已經表明了網絡社群具有為社群成員提供和建構某些身份特性的功能。[7]強國論壇作為網絡社區的其中一員, 也具有與之相似的特性, 可被視為文化身份認同的一種替代性來源。

二、強國論壇為自身建構身份認同

強國論壇的前身是1995年5月9日由《人民日報》開設的“強烈抗議北約暴行BBS論壇”, 6月19日改名為“強國論壇”。由抗議論壇發展而來, 使得強國論壇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和深切的政治抱負與現實關懷, 其核心詞語是“愛國”和“強國”。因此, 雖然后來強國論壇發展成為以論壇為核心的綜合性強國社區, 但核心價值觀仍然保留并延續下來。強國論壇目前設有“精華”、“熱帖”、“熱評”、“版主推薦”、“深入討論”和“E政廣場”等板塊。其中精華區集中討論的主題目錄有:戶籍、醫療、分配、社保改革、反腐風暴、經濟雜談、法治時評、國際風云、海峽兩岸、階層聚焦、黨風廉政建設等話題, 基本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民生的重要領域。黨政建設、反腐敗、臺海關系、中美關系等內容是強國論壇經久不衰的重點討論話題。因此, 從論壇內容上可以看出, 強國論壇關心時政問題、國際大事, 觸及的都是中國社會面臨的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問題, 不再是“書生論政”和“戲說國是”, 而是具有強烈的政治性、批判性、現實性和建設性。

強國論壇置頂貼圖是一幅有胡錦濤頭像和講話的圖片, 講話部分寫到:“人民網強國論壇是我上網必選的網站之一。平時我上網, 一是想看一看國內外新聞, 而是想從網上了解網民朋友們關心些什么問題、有些什么看法, 三是希望從網上了解網民朋友們對黨和國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見和建議。”[8]點擊貼圖, 就進入“胡錦濤總書記通過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在線交流”的專題, 內容是關于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在線與網友交流的主題內容和相關帖子。[9]將國家主席這一國家最高權力的代表放在作為公共交流平臺的論壇首頁, 并且將其凸顯出來, 這賦予了強國論壇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和高端時政論壇的定位。甚至可以這樣認為, 其現實性和政治性已遠遠超越了網絡論壇普遍具有的虛擬性和娛樂性。正如人民網總裁何加正對強國論壇的描述:它是“以強國興邦, 討論時事, 建言獻策為宗旨的高層次、高素質的政治性論壇”。[10]

三、強國論壇為網友建構身份認同

強國論壇實現了其對虛擬性的超越, 標榜了自身的獨特性和高端時政論壇的定位之后, 它還通過一些活動將網友組織起來, 并且賦予他們在論壇上以及現實中的特定文化身份。論壇精華區設有“強國論壇8周年征文”、“強國論壇十周年系列訪談”、“網友基層行”和“2010賀年有獎明信片”寄送等主題活動。通過這些具體的、實際的活動, 論壇不斷傳達給網友一種現實的參與感, 并且不斷對其進行強化, 以此來為網友建構現實的身份認同, 強化其參與意識、政治認同和現實關懷感。

強國論壇在2007年舉辦8周年有獎征文, 征文啟事中寫道:“八年來, 強國網友用熱情和智慧托起一片憂國憂民的天空, 我們曾為恥辱憤怒, 我們曾為民主吶喊, 我們曾為不公拍案, 我們曾為進步獻策, 我們曾為勝利歡呼, 我們曾為感動流淚……”, [11]從其所用詞語 (憂國憂民、恥辱、民主、不公、進步等) 可以看出, 強國論壇對論壇網友進行了定位, 并對其身份認同進行了暗示, 即他們是一群關心政治、心系國家、追求民主與進步的熱心與智慧并重的人士。這也符合強國論壇由《人民日報》這一中國最具權威性、最有影響力媒體所開設的電子時政論壇的性質。

邀請嘉賓主持論壇或者進行嘉賓訪談是強國論壇的一大特色, 從文化身份認同的角度來講, 這也是網絡論壇不斷尋求現實社會的支持和肯定、鞏固其自身定位的手段。例如, 強國論壇十周年系列訪談就邀請了社科院政經所副所長王逸舟談全球危機下的世界格局, 北京網絡媒體協會會長閔大洪談“強壇這十年”,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系主任、教授鄧炘炘談“強壇十年話創新”, 法國梅耶人類進步基金會主席皮埃爾·卡藍默談跨文化對話與公民社會等。[12]在邀請這些在現實生活中極具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嘉賓進行訪談的過程中, 不僅論壇自身的影響力得到提升, 其核心價值觀得到鞏固與彰顯, 論壇網友也在潛意識中逐漸獲得一種來自現實世界的、主流的、權威的認同, 這大大拉近了網絡草根與現實精英的距離, 賦予了網友在虛擬社區中進行討論的現實關切與意義。在相對平等的對話過程中, 網友進一步確定自我的身份, 也進一步契合強國論壇為其網友設定的共同的身份認同, 并且強化了這種認同。

另外, 該論壇還于2009年12月召集9名網友和版主參訪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檢察院, 讓網友感受“檢務公開”的實際情況。參訪網友發表了許多參訪感言, 大多屬于深入討論的帖子, 篇幅較長, 討論問題很深入。如網友張韜發表《檢務公開, 重在過程而非結果》[13]一文, 就較為全面地討論了檢務公開的意義、實質和檢察院工作的一些問題等, 并提出了改進建議。很多論壇也組織網友進行線下交流, 但大多限于交友、旅游、聚餐等較為生活化的活動, 而強國論壇組織的活動大多關涉政治, 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與參與精神。

強國論壇還舉辦了“2010賀年有獎明信片”寄送活動, 鼓勵網友在線寄送電子明信片。該活動設置了三種贈送對象, 分別是“寄給官員政要”、“寄給新聞人物”和“寄給親朋好友”, 三者中有兩種都是極具公共色彩的人物。而在收信排行榜上, 居于前十位的分別是:胡錦濤、溫家寶、薄熙來、習近平、船山石、強國論壇、若溪、奔放的桔子、銅鐸、強國論壇網友。[14]除了4位官員之外, 其余基本都是強國論壇的版主或者網友, 這仍然表達出強烈的公眾人物指向, 體現出的不是溫柔的情感與私人的話語, 而是對公眾人物, 尤其是高官政要以及強國論壇的關注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四、網友相互建構身份認同

根據人民網的調查, 強國論壇的網友以在科研、教育事業單位和黨政管理機關工作的人最多, 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占35.2%, 國家行政機關管理人員為18.9%, 兩者占到一半。從學歷上看, 大專以上學歷占到80.6%, 其中本科比例又最高, 為42.9%。這些數據表明, 與中國整體的網民構成相比, 強國論壇的網友集中在文化水平較高、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群中。[15]2001年強國論壇網友為患病網友進行募捐的事件, 表明強國論壇集中的不是一群烏合之眾, 而是一個相互認同的群體。他們有著較為相似的學歷水平和知識結構, 關心時事政治, 網友構成相對來說具有很強的相似性, 因而相互之間認同度較高, 可以說是比較“志同道合”的一群網友。因此, 網友的構成本身就說明了一種潛在的文化身份認同, 表明他們具有某些共同的身份特征。

在此基礎上, 網友通過參與強國論壇的日常討論及其策劃的主題活動, 不僅自身逐步建構起一種對論壇本身的認同與歸屬感, 甚至強化了這一關系緊密的虛擬共同體, 進而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著虛擬身份與現實身份、自我身份與他者身份的調整與協商。在這樣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中, 網友對于自我的認識也可能發生變化, 既有可能因為更加認同論壇和其他網友, 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 成為主要的、甚至核心的網友, 也有可能因為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而退出成為一般網友。不管是更加積極還是更加消極, 這都是網友在強國論壇這一虛擬社區中不斷參與, 進而幫助自己尋求和確認文化身份認同的一種表現。上文提到的“2010賀年有獎明信片”寄送活動, 在收到最多明信片的人中, 有一半人是強國論壇網友或版主, 這恰好說明網友互相之間的認同。這一過程實質上是身份認同的互動、協商、確認與形成過程。

五、結語

強國論壇建構了一個相對于其他網絡論壇更具有現實性的身份認同空間, 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成功的范本, 即在虛擬的空間里我們同樣可以, 并且更加可能建構現實的文化身份認同, 而不再僅僅局限于網絡世界中虛擬身份的建構。即便網絡媒體自身的技術特性 (如開放性、自由性、匿名性等) 以及我們身處的大環境和時代越來越解構, 越來越虛擬, 越來越碎片化, 我們仍然有能力重建文化身份認同, 這是一種真實的身份建構, 也是一種歸屬感的回歸。

強國論壇的成功, 也說明網民在天涯、貓撲等論壇上解構、消散了自我的種種現實身份之后, 仍然需要找尋和建構自我身份認同。網民并不是一個完全虛擬的身份, 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生活在虛擬世界中。在虛擬空間中尋求了短暫的對現實的逃避后, 人終歸要回到現實。因此, 網民需要的不只是娛樂與解構, 他們同樣需要, 甚至更需要身份的建構。正是由于我們所處的時代呈現出過多的對傳統、對主流、對權威的解構, 而我們自己也因此在其中迷失自我, 喪失了建構身份認同所應有的土壤, 建構才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

人民論壇網范文第5篇

2014.06

目錄

1 2 3 背景概述 ................................................................................................................ 2 總體設計 .............................................................................. 錯誤!未定義書簽。 功能設計 ................................................................................................................ 2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3.10 3.11 3.12 4

5 設備臺賬管理......................................................... 錯誤!未定義書簽。 設備使用計劃管理................................................. 錯誤!未定義書簽。 設備調撥管理......................................................... 錯誤!未定義書簽。 設備技術管理........................................................................................... 6 設備庫存管理........................................................................................... 7 設備維修管理........................................................................................... 7 設備報廢管理........................................................................................... 8 設備配件管理......................................................... 錯誤!未定義書簽。 設備預警監控管理................................................................................... 8 查詢統計與領導決策管理....................................................................... 8 權限管理................................................................................................... 9 隊組管理................................................................................................... 9

項目實施與售后服務 .......................................................................................... 11 系統報價 .............................................................................. 錯誤!未定義書簽。

1 背景概述

關嶺山煤礦目前機電設備管理采取手工模式,單據報表都由人手工處理,不具備井下巡檢點檢系統,由于不能對設備進行全面跟蹤記錄,因此經常出現修理成本比重新購置的成本還高的現象,從而造成浪費,不利于節約開支。

領導查詢時也不能方便、快速、全面的了解設備的情況,難以對設備進行全面跟蹤管理。礦上從領料開始,受到單子尺寸的限制,再加上對于使用者而言,幾十個設備都記錄上編號,確實麻煩,所以單子上經常是只有種類和數量,沒有具體的編號,等到設備經歷了上井、驗收、派工、維修、入庫,設備由于沒有編號的記錄,設備不可避免的無意的或是人為的張冠李戴,給設備管理帶來了很大的混亂。而且,設備在整個物流過程中,缺少各種信息的記錄,到需要查找時,很難從一推單子中找到需要的信息,更無法進行統計分析。從而使機電科長無法總體上把握整個機電設備的情況,給領導的決策帶來了很多不便。

在這種背景下,我單位根據多年來在煤炭行業信息化建設方面積累的經驗,研發出這套“機電設備管理系統”,從整體上解決了上述問題和一些潛在隱患。

2 機電設備管理系統方案

2.1 系統結構設計

煤礦機電設備管理系統軟件部分實現業務流程數字化,開辟設備信息傳遞的新領域。整個軟件由設備臺賬管理、設備使用計劃管理、設備調撥管理、設備技術管理、設備庫存管理、設備維修管理、設備報廢管理、設備配件管理、設備預警監控管理、查詢統計與領導決策、權限管理、隊組管理等模塊組成。其功能結構圖如下圖所示:

2 / 16

2.2 業務流程設計

煤礦機電設備管理系統是一套軟硬件結合的,根據煤礦井上井下設備從采購、使用、維修、報廢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所發生各類成本、費用及消耗情況等投入進行分析,得到各類設備在一定時期內的成本變動數據,結合設備管理人員根據生產的實際需要合理做出采購數據,實現設備所創造價值的綜合分析,為企業管理人員提供全方位設備綜合評價提供依據。

煤礦生產是一個有機系統,煤礦機電設備管理就是使這一系統中的各個要素達到高度的協調,使煤礦生產這個有機系統正常的運行。影響煤礦生產成本,主要是設備在運行使用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及消耗情況(主要包括設備的折舊額、維修金額)。機電設備管理系統還提供了自動報警功能,設置庫存報警條件并根據報警條件進行自動報警。

3 / 16

外租單位驗收外租借用單位返回入庫單倉庫否回收單 出庫單領料單申請工區審批是維修單是否維修上井單下井單入庫新購設備機修廠電修廠外修報廢報廢單待修庫使用事故單事故處理備用閑置

本系統基于Java語言開發,采用最現今最主流的B/S三層應用結構,數據庫服務器和商業邏輯服務器可放在礦上的信息中心,由專人負責。

在功能上,涵蓋了機電設備管理工作的各個方面,同時提供了多重報表輸出來輔助領導決策與分析,是一套集成度很高的軟件。

2.3 系統功能設計 2.3.1 手持終端巡檢點檢

2.3.1.1 巡檢點檢管理

巡檢點檢管理中可定義井下巡檢規程與巡檢路線,定義巡檢路徑時,選取需要巡檢的設備,將幾個設備組合在一起即形成了一個巡檢路徑。巡持點檢設備進行井下巡檢時可按照預定義的巡檢路徑進行巡檢。

4 / 16

2.3.1.2 井下巡檢點檢

井下巡檢點檢子系統分為可下井防爆手機與手持設備兩種。持點檢設備下井后,可按照系統中設定的巡檢路徑進行井下巡檢。巡檢時,使用點檢設備掃描設備的條碼會自動顯示出設備詳細,包括設備入庫時間、下井時間、歷次檢查情況、設備檢查規程、設備具體參數等等信息。巡檢人員可以這些信息作為參考對設備進行檢查。

除此以外,點檢設備還具有自動檢測溫度、氧氣、一氧化碳、甲烷氣體濃度功能,持手持終端下井后可,點檢設備屏幕中會實時顯示這些環境信息,供巡檢人員參考。

在井下網絡暢通的情況下,點檢設備的檢查結果會自動上傳到服務器上,作為一次設備巡檢記錄存儲到系統中。

2.3.1.3 點檢設備詳細信息

巡檢點檢管理中可定義井下巡檢規程與巡檢路線,定義巡檢路徑時,選取需要巡檢的設備,將幾個設備組合在一起即形成了一個巡檢路徑。巡持點檢設備進行井下巡檢時可按照預定義的巡檢路徑進行巡檢。

2.3.1.4 點檢設備維修記錄

在點檢設備中可直接掃描設備條碼即可查看到點檢設備的詳細信息,包括:設備入庫時間、設備圖片,設備技術參數、設備操作規程等信息。這些信息來源于設備

2.3.1.5 信息上傳

在網絡暢通的情況下點檢設備會自動將檢查結果上傳到服務器上,如果網絡不暢,點檢設備會將信息暫存,待上井后將信息全部上傳至服務器。

5 / 16

2.3.2 機電設備信息后臺管理

2.3.2.1 機電設備臺賬

設備臺賬管理中以分類形式展現設備的明細信息,包括:設備名稱、型號、制造商、技術參數、運行狀況、使用履歷等。在該模塊中,可對設備進行分類,并將不同設備歸集于不同類別下??赏ㄟ^RFID唯一識別碼直接檢索一個設備,瀏覽該設備的詳細信息和使用情況等。設備臺賬界面入下圖所示:

2.3.2.2 設備技術管理

設備技術管理模塊用于查詢和學習與機電設備相關的資料,包括六個子模塊:操作規程、規章制度、崗位責任制、技術參數、生產廠家、圖紙資料??稍谄渲猩蟼飨鄳募夹g資料,以供了解和學習,在設備實施時起指導作用。

6 / 16

2.3.2.3 設備出入庫存管理

該模塊包三個子模塊:庫存盤點管理、出庫管理、入庫管理。 ? 庫存盤點管理

展示各類設備當前庫存數量、是否到達庫存預警值??砂磿r間統計各類設備庫存變化情況,以分析各類設備需求情況。

? 入庫管理

設備入庫時,由倉庫管理員進行登記,登記時為設備粘貼RFID標簽,同時登記入庫時間等明細信息,完成入庫操作。

? 出庫管理

在使用審批通過后,可在此處登記設備出庫,登記時需要為設備粘貼RFID標簽,掃描標簽后填寫領用人、領用時間、用途等明細信息后即完成出庫操作。

設備入庫時使用激光打碼器對設備進行編碼,也可以貼放二維碼對設備進行編碼。編碼的設備可通過點檢設備或手機客戶端掃描設備編碼以進行識別。

2.3.2.4 設備維修管理

該模塊包含三個子模塊:事故管理、設備維修臺賬、檢修周期管理。 ? 事故管理

當設備出現事故時,進行事故登記,注明事故日期、事故級別、傷亡人數、事故原因、整改措施。事故管理模塊用于對設備事故備案,以便查詢和防止事故的出現。

? 設備維修臺賬

設備維修臺賬記錄了設備歷次維修的詳細情況,包括:維修時間、維修地點、維修原因、維修進度等。設備維修臺賬用于跟蹤設備的維修情況。

? 檢修周期管理

檢修周期管理用于為每種設備制定一個合理的檢修周期,可在此處調整設備的檢修周期,并可查看哪些設備已經超過檢修周期而仍處于工作狀態中;哪些設備即將到達檢修周期。

7 / 16

2.3.2.5 設備報廢管理

設備報廢后,在此處填寫報廢申請,在領導審批通過后該設備狀態自動設置為報廢狀態。報廢設備要登記處理方式,可選的處理方式包括遺棄、回收、變賣等。系統可以根據該設備的生命周期與報廢時間進行預警分析,對于未達到生命周期而提前報廢的設備進行預警,同時可以統計一段時間內各類設備報廢率。

2.3.2.6 設備預警監控管理

該模塊包含兩個子模塊:設備移動預警監控、設備運行狀態監測監控。 ? 設備移動預警監控

當設備發生移動時,可以圖形界面展示設備移動軌跡,對于處于合理的移動,可以設置取消監控;對于可能發生偷盜的設備,跟蹤移動路徑,當設備移動至礦區大門時系統發出報警,同時可以設置以手機短信形式發送通知給相關負責人。

? 設備運行狀態監控

對于正在工作中的機電設備,系統可以根據該設備的維修期限給出預警,對于超過維護期限而尚未維護的設備,系統進行報警提示,同時以圖形界面直接定位到該設備所在位置;對于即將到達維護期限的設備,系統以短信方式通知相關責任人,通知其盡快進行維護與保養。

2.3.2.7 查詢統計與領導決策管理

該模塊為通過各種統計方式、圖形、圖標,來展現對設備管理各方面信息的統計分析情況,主要包括:設備完好率統計、設備使用率統計、設備待修率統計、設備報廢回收回報率、設備狀態情況年報、設備狀態情況月報等。

對于庫存方面的統計包括設備出庫率、設備需求情況統計分析等。 對于設備預警監控方面的統計包括設備偷盜情況統計、設備維護與保養情況統計、因未及時維護與保養而導致設備發生故障的統計分析等。

該模塊提供查詢功能,可根據類別、名稱、入庫時間、RFID標簽等相關信息查詢設備,并查看設備詳細信息等。

8 / 16

2.3.2.8 權限管理

可為相關人員分配權限或授予角色,具有一定權限或屬于某一角色的用戶可以操作該權限范圍內的功能。例如具有入庫管理權限的用戶可以執行入庫管理操作,具有查詢統計與領導決策權限的用戶可以查看各類統計報表。

2.3.2.9 隊組管理

可在本模塊中定義隊組,為隊組分配相關工作人員。設備在領用時需要填寫領用隊組以及用途,隊組負責人對領用的設備負責,在設備出現故障時應首先向機電科報告故障情況,同時申請維修。

2.4 系統技術特點

? 基于Web的技術框架

? 完全基于瀏覽器技術下的煤機電設備管理系統,用戶只要有上網經驗就能方便使用,并且用戶訪問系統時不受時間、地理因素的限制; ? 系統不需下載和維護客戶端,升級由管理員在后臺實現不需用戶干預,簡化使用操作的培訓和系統維護的復雜性;

? 不同業務、不同層面的管理人員可在線進行協同互動交流,避免用戶在系統和手工間不停切換; ? 靈活的組織及權限設置機制

? 系統可根據業務需要,將機電管理人員,機構信息合理規劃,不同職能的管理人所擁有的系統權限也各不相同,針對不同層級和不同管理需要的權限控制要求,來設置用戶和用戶組權限,實現在自身崗位上各司其職;

? 量身定制的動態查詢報表

9 / 16

? 實現報表數據的動態化:數據篩選條件靈活設置,即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設置各報表數據查詢條件;系統還將報表用戶劃分等級,賦予不同的權限,根據不同的用戶權限顯示出相應的數據;

? 報表的布局設置:通過報表系統內對代碼的配置調整,用戶可以對某些報表的表頭內容或顯示順序等進行重新配置;

? 動態報表主要優點: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實現交互報表,減少系統復雜度;

? 支持Excel、PDF、WORD格式的數據導出。

2.5 運行環境 2.5.1 硬件環境

本系統基于有線網絡平臺,礦區需要部署有WEB應用服務器和數據庫應用服務器,它們分別存放應用系統和數據。

2.5.2 軟件環境

根據目前軟件開發技術的發展,并考慮程序結構化、模塊化、執行效率等因素,本系統的設計采用B/S(瀏覽器/服務器),根據數據庫的安全性和數據量的大小,后臺數據庫采用SQL SERVER 2005。

考慮到應用系統的可擴展性及程序的可移植性、兼容性,本系統開發采用J2EE平臺技術和Eclipse開發工具進行開發。系統結構圖如下:

用戶IE瀏覽器網絡連接服務器平臺JDK、Tomcat6.0、TLQ和TI服務器數據庫 SQL Server2005 網絡連接

10 / 16

? 操作系統:Windows Server 2003中文標準版本 ? 數據庫: SQL Server 2005中文標準版

? 開發語言:采用Eclipse開發工具,采用B/S模式開發。

2.5.3 開發與設計方法

為確保本系統項目按計劃、保進度、高質量的完成,在本系統的開發過程中,嚴格進行項目管理,并在開發方法、設計工具上則采用目前先進及規范的方法及工具,其中:

? 開發方法:采用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軟件開發過程方法,并在設計中用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去支持面向對象設計; ? 設計工具:采用 UML中支持團隊開發的 Rational Rose2000e、SyBase PowerDesigner 可視化的模塊工具,編譯和集成環境和設計工具。

2.5.4 系統安全處理

為確保本系統項目系統安全等級的需要,在本系統的開發過程中及后期的系統部署采用以下數據安全性的設置,其中:

? 登錄過程:登錄過程采用用戶名、密碼、驗證碼的三種確認原則; ? 登錄以后:登錄以后過程采用在操作過程中超時則自動回退重新登錄; ? 通過權限配置來限制用戶對某些資源的訪問;

系統還設有留痕機制,可以查源追溯影響數據安全性的登錄用戶。

11 / 16

3 開發及現場實施方案

3.1 項目組織

本院將完成整個系統的安裝、集成、測試和人員培訓。為此,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將選派強大的實施隊伍,與公司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這一信息化應用系統工程。

為了確保該工程能按時投入使用,必須有一套協調的組織機構,來指導和部署整個系統的安裝。

? 人員結構

系統研發組:負責軟件系統前期調研、研發、內部測試及后期的培訓;

設備采購組:負責我方設備的采購、產品具體資料的索取、驗收; 布線工程組:負責此項工程的布線施工;

系統集成組:負責主機和系統軟件的安裝、調試和聯接;

系統測試組:負責整個系統的單元測試,集成測試和穩定性性測試; 文檔組:負責整個項目各種文檔的整理。

我們采取以組為單位,層層負責的原則。由領導主管總負責;安排有著多年系統集成經驗的高級項目經理負責此項目,協調各個小組關系,并把具體工作落實到相關各組,總工程師積極配合項目經理的工作,并對質量和技術進行管理。

3.2 系統開發與實施計劃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將制訂一個詳細可行的實施進度計劃表,以確保機電設備管理系統的實施能順利完成。合同簽定后,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將在指定時間內依照合同完成軟件系統的前期調研、開發、設備采購等工作,并在硬件設備運抵后對設備進行安裝調試。

整個系統要求網絡系統穩定,安全性高。系統的設計和實施具有先進、完整、功能強、涉及點廣的特點,所有這些特點,都需要良好的項目管理和進度控制協調整個項目的各個部分以保證整個項目圓滿完成。

? 軟件系統開發計劃

12 / 16

前期調研:

由于各礦的實際業務流程及處理環節可能會略有不同。為了能夠滿足本系統的正常使用,仍然需要對井東煤礦做更詳細的調研,并根據調研情況生成《機電設備管理系統調研報告》,作為日后系統技術開發的依據。

系統開發與測試:

在開發過程中我方力求保證遵照原有業務及技術方案執行,若遇到變更需與井東煤礦說明并簽訂技術變更協議。在系統開發完成之后進行內部的封閉測試,測試系統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及數據的準確性及系統的穩定性。通過測試的軟件方可交付試用。

系統測試包括如下內容:

單元測試:測試各個單元點的功能與數據交互性; 模塊測試:測試各個功能模塊是否依照需求滿足各項功能; 集成測試:測試與外部設備的交互性,以及與其他系統的接口; 功能測試:測試各項監控審核功能是否滿足要求; 系統測試:測試整個系統平臺的可操作性和穩定性;

安全性測試:測試系統在網絡環境下是否安全,數據是否有丟失現象; 性能和強度測試:測試系統能否滿足整個集團的數據流量; 驗收測試:對照合同與技術協議測試系統是否滿足驗收條件; ? 工程實施步驟

外圍硬件設備的穩定性是支撐管控系統正常工作的關鍵,為此我們將組織一個高效率的實施隊伍,在要求的時間內完成各點的配置實施工作。 ? 外圍支撐硬件設備安裝調試

在設備抵達現場后,則進入了機電設備管理系統的實施階段。外圍設備的安裝及調試,將作為該階段的第一步,此工作由網絡集成小組負責。

在安裝之前,網絡集成組組長應對機電設備管理系統工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根據現場的要求結合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以制訂工作計劃,安排組員開展工作。在完成安裝調試后,系統測試小組在網絡集成組的配合下進行網絡設備的測試,建立性能測試報告,測試合格后由系統測試小組組長簽字,交給文檔組存檔。 ? 服務器的安裝調試

本系統選用的服務器為IBM系列,服務器的安裝調試工作主要由系統集成組負責。由于服務器的安裝調試關系到整個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擴展性,因

13 / 16

此服務器的安裝調試分別由軟、硬兩位有著豐富經驗的技術工程師負責,其中該集成小組組長負責服務器的安裝調試。此項工作完成后,系統測試小組對服務器進行初步的測試驗收,并把測試驗收報告交給文檔組存檔。

3.3 質量保證體系

在整個項目中,質量是第一位的,使整個工程成敗的關鍵。因此,我們將制定一套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

首先,在人員上成立一個獨立的質量監督小組(建議由礦方和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人員共同組成)。質量監督小組獨立于工程各項目組之外,全程對工程實時實地進行監督。

其次,在項目實施的各個環節上,我們又制定了詳細的質量保證步驟: ? 設備采購環節

對供應商的資質進行嚴格審查,挑選出信譽好、實力強的供應商供貨; 與供應商按照工程要求制訂售后服務承諾,確保供應商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 重要設備要求供應商技術人員上門調試,確保設備運行正常; 設備到達現場后,由相關人員仔細核對并簽字備案; 對設備合格證進行審查,堅決杜絕假貨、水貨、翻新貨; ? 驗收環節

工程實施完工后,由使用方組織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雙方簽字備案。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將全部資料呈交使用方,包括《設備驗貨報告》、《工程設計方案》、《項目施工方案》、《布線圖紙》、《系統測試計劃書》、《系統測試驗收報告》、各種設備的使用說明及資料、客戶障礙記錄等,并對使用方進行相關培訓。

3.4 系統驗收

系統安裝調試完成后,用戶應在1周內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供貨的設備和負責安裝、調試的設備進行驗收。

驗收內容:

設備數量、型號、配置是否與合同相符。 布線系統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各信息點是否暢通。

14 / 16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所供設備性能是否達到該設備技術指標要求。 工程項目是否達到設計要求。

3.5 培訓及售后服務

? 人員培訓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免費為用戶在相關設備使用,整體網絡系統運行及管理相關設備簡單維護,網絡系統維護及故障判斷等方面進行培訓,培訓時間為一個月,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內一名硬件工程師和一名系統工程師駐場。

? 售后服務

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和技術支持,質保期一年。后期維護分為電話支持、現場維護、應急處理、改進升級四部份。一般性使用問題我們提供及時的電話支持;硬件系統故障及系統問題我們排專人進行現場維護;對于突發情況及緊急事件,我們承諾24小時應急處理反應;對于現場業務變更、設備升級或提出的合理修改意見,我們會對系統進行相應的改進升級處理。

? 產品升級

隨著產品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用戶使用要求的不斷提高,產品的升級服務是售后服務中另一重要內容。當現行系統不能充分適應用戶應用的需要時,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會及時建議用戶對軟件系統和硬件產品進行擴充或升級。

人民論壇網范文第6篇

逐步完備護理人員結構,加強護理管理,改善護理服務,落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逐步推行優質護理服務模式。 總的規劃:

一、加強政治思想學習,不斷完善服務理念,提高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

二、加強醫療安全意識,責任意識,嚴格各項操作規程及查對制度,請示報告制度,杜絕醫療差錯事故的發生。

三、加強護理人員業務學習,不斷落實基礎護理, 熟練各項護理操作技術,搶救流程,提高應急事件處理能力,提供滿意服務。

四、加強護理工作的考核,逐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各項護理操作流程,提高護理管理水平。

上一篇:清明節英文范文下一篇:如何寫劇本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