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范文

2023-10-04

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范文第1篇

南(試行)》

2014-1-28 9:23:59 來源:中國環境報

環境保護部近日印發了《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基線劃定技術指南(試行)》(以下簡稱為《指南》)?!吨改稀返陌l布標志著環境保護部將全面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體現了環境保護部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行動導向。

1 為什么要編制《指南》?

●資源約束壓力增大●各類保護區空間交叉重疊●生態環境缺乏整體性保護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盡管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逐年加大,但總體而言,資源約束壓力持續增大,環境污染仍在加重,生態系統退化依然嚴重,生態問題更加復雜,資源環境與生態惡化趨勢尚未得到逆轉。已建各類保護區空間上存在交叉重疊,布局不夠合理,生態保護效率不高,生態環境缺乏整體性保護,且嚴格性不足,尚未形成保障國家與區域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

在此背景下,為強化生態保護,2011年,《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明確提出,在重要生態功能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紅線。這是我國首次以國務院文件形式出現“生態紅線”概念并提出劃定任務。國家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戰略決策,旨在構建和強化國家生態安全格局,遏制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力促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劃定生態紅線實行永久保護,體現了我國科學規范生態保護空間管制并以強制性手段構建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的政策導向和決心。

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要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受到懲罰。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作為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最重要、最優先的任務??梢?,生態紅線提出后,其受關注程度和重要地位不斷上升,劃定生態紅線已經不僅僅是生態保護領域的重點工作,更是成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關鍵內容,成為國家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保障。

為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環境保護部自2012年提出編制《指南》的重點任務,委托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等相關技術單位承擔編制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技術單位在系統研究國內外生態紅線劃定相關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通過技術研討、科學論證、試點驗證、征求意見等工作的開展,完成了《指南》編制工作?!吨改稀返某雠_,旨在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加強生態環境空間管制的總體要求,抓緊在全國劃定并實施生態保護紅線管制,加強對生態紅線劃定過程中的技術指導。

技術研討:為了統一對生態紅線的認識,探討生態紅線劃定的關鍵技術,總結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環境保護部于2012年3月組織召開全國生態紅線劃定技術研討會,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和主要省份環保廳(局)管理者對生態紅線的概念、內涵、劃定技術與方法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并對全國生態紅線劃定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

科學論證:2012年4~10月,生態紅線技術組草擬了《全國生態紅線劃定技術指南》,初步制定生態紅線劃定技術方法,形成《全國生態紅線劃定技術指南(初稿)》。為確保生態紅線劃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先后兩次組織專家對《指南》進行論證,聽取和采納科研院所學術專家和不同行業主管部門管理專家意見,從理論方法與操作性層面統一了認識。

試點驗證:為驗證《指南》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為全國范圍生態紅線劃定工作的開展積累經驗,2012年底,環境保護部召開生態紅線劃定試點啟動會,確定內蒙古、江西為紅線劃定試點,隨后,湖北和廣西也被列為紅線劃定試點。2013年技術組全面開展了試點省(自治區)生態紅線劃定工作,提出了試點省(自治區)生態紅線劃分方案,并進一步完善了《指南》。

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范文第2篇

2014.01.16 08:00 來源: 《求是》

期號: 2014/02 作者: 李干杰

字號:【 大 中 小 】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其中,關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部署和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制度創新。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自然生態服務功能、環境質量安全、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實行嚴格保護的空間邊界與管理限值,以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生態保護紅線”是繼“18億畝耕地紅線”后,另一條被提到國家層面的“生命線”。

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意義

30多年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障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需要。由于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利用強度不斷加大,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受擠占、破壞的情況日趨嚴重,呈現出由結構性破壞向功能性紊亂的方向發展。目前,我國草地生態系統退化趨勢明顯;濕地仍在萎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下降。比如,過去20年間,甘南水源涵養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服務能力下降了30%左右;黑河下游防風固沙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服務能力下降了近40%。只有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按照生態系統完整性原則和主體功能區定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理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改善和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才能構建結構完整、功能穩定的生態安全格局,從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不斷改善環境質量的關鍵舉措。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和期待不斷提升。當前我國環境污染嚴重,以細顆粒物(PM2.5)為特征的區域性復合型大氣污染日益突出。2013年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的長時間、大范圍、重污染霧霾天氣,影響了近6億人口。水環境質量也不容樂觀。2012年,長江、黃河、珠江、浙閩片河流、西南諸河等十大流域的國控斷面中,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達10.2%。土壤污染特別是重金屬問題日益顯現,威脅到食品安全。畜禽養殖業環境污染問題突出,成為農村的最大污染源。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將環境污染控制、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風險防范有機銜接起來,才能確保環境質量不降級、并逐步得到改善,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有助于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國人均耕地資源、森林資源、草地資源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9%、23%和46%,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城鎮化是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到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資源環境的壓力還將進一步加大。據研究,建設用地增加率是城鎮化水平提高率的1.56倍,城鎮人口人均能耗是農村人口的1.54倍。有研究表明,我國土地資源合理承載力僅為11.5億人,現已超載約兩億,我國已有600多個縣突破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耕地面積0.8畝的警戒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引導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各類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對于增強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支持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生態保護紅線的內涵

生態保護紅線的實質是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目的是建立最為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對生態功能保障、環境質量安全和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監管要求,從而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生態保護紅線具有系統完整性、強制約束性、協同增效性、動態平衡性、操作可達性等特征。系統完整性是指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遵守與監管需要在國家層面統籌考慮,有序實施;強制約束性要求生態保護紅線一旦劃定,必須制定嚴格的管理措施與環境準入制度,增強約束力;協同增效性要求紅線劃定與重大區劃規劃相協調,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當前監管能力相適應,與生態保護現狀以及管理制度有機結合,增強保護效果;動態平衡性是指在保證空間數量不減少、保護性質不改變、生態功能不退化、管理要求不降低的情況下可以對生態保護紅線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更好地使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相統一;操作可達性要求設定的紅線目標具備可實現性,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具體來說,生態保護紅線可劃分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

生態功能保障基線包括禁止開發區生態紅線、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紅線和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生態紅線。納入的區域,禁止進行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從而有效保護我國珍稀、瀕危并具代表性的動植物物種及生態系統,維護我國重要生態系統的主導功能。禁止開發區紅線范圍可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等。自然保護區應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范圍,明確其空間分布界線。其他類型的禁止開發區根據其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通過生態系統服務重要性評價結果確定是否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范圍。重要生態功能區紅線劃定范圍可包括《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中規定的包括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洪水調蓄等5類共50個重要生態功能區。通過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將重要性等級高、人為干擾小的核心區域劃定在重要生態功能區紅線范圍內。重要生態功能區紅線的劃定,既可保護生態系統中供給生態服務的關鍵區域,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生態敏感區、脆弱區紅線劃定范圍可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結構穩定性較差、對環境變化反應相對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發生退化、自然災害多發的生態敏感和脆弱地區。通過對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性進行等級劃分,將敏感性等級高、人為干擾強烈的核心區域劃定為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范圍。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紅線劃定后,將為人居環境安全提供生態保障,為協調區域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環境質量安全底線是保障人民群眾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糧食、維護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需求的安全線,包括環境質量達標紅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紅線和環境風險管理紅線。環境質量達標紅線要求各類環境要素達到環境功能區要求。具體而言,要求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等均符合國家標準,確保人民群眾的安全健康。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紅線要求全面完成減排任務,有效控制和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到“十二五”末期,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總量分別比2010年減少8%、10%、8%、10%。環境風險管理紅線要求建立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體系,完善環境風險管理措施,健全環境事故處置和損害賠償恢復機制,推進環境風險全過程管理。建立突發性污染事故應急響應機制,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加強環境預警體系建設,確保將環境風險降至最低。

自然資源利用上線是促進資源能源節約,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資源高效利用,不應突破的最高限值。自然資源利用上線應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與現階段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能源利用紅線是特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下的能源利用水平,包括能源消耗總量、能源結構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等。水資源利用紅線是建設節水型社會、保障水資源安全的基本要求,包括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等。土地資源利用紅線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土地資源有序利用與保護的用地配置要求,使耕地、森林、草地、濕地等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三、生態保護紅線的制度保障

有效保障生態保護紅線不被逾越,確保紅線落地,必須從制度、體制和機制入手,建立嚴格遵行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性和根本性保障。

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在明晰的產權框架下,科學界定自然資源和生態空間的各項功能。通過建立用途管制制度,保障自然資源和生態空間的合理用途,確保準確執行主體功能區和生態環境功能區的定位,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制度。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統計、衡量與核算指標體系,摸清國家自然資源底數,包括規模、結構、分布以及變化趨勢等,準確把握自然資源的存量、增量和減量等,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以及未來績效評估提供基礎性依據。

建立生態、資源和環境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機制。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監測預警體系,基于國土生態安全現狀及動態分析評估,預測未來國土生態安全要素發展變化趨勢及時空分布,逐漸形成生態保護紅線監測與預警、決策與技術支持一體化的,具有充分技術、人力和物力保障的,兼有處理突發事件能力的國土生態安全預警體系。

完善基于生態保護紅線的產業環境準入機制。根據不同類型生態保護紅線的保護目標與管理要求,制定差別化產業準入環境標準。按照生態功能恢復和保育原則,引導自然資源合理有序開發。嚴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項目,遏制盲目重復建設。

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區域補償機制。逐步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補償機制,明確補償標準、資金來源、補償渠道、補償方式,并依此推動補償區域的生態保護。探索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模式,對生態產品生產方和受益方明確的區域,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不同地區間橫向的生態補償機制。

健全排污權有償交易機制。全面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健全排污權有償取得和使用制度,發展排污權交易市場。加快制定符合市場規律和體現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和交易規則,體現環境資源市場化配置方式并提高配置效率。

建立生態保護紅線考核與責任追究機制。逐步建立差異化的生態保護紅線評估體系,逐步將生態保護紅線評估結果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

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范文第3篇

2014.01.16 08:00 來源: 《求是》

期號: 2014/02 作者: 李干杰

字號:【 大 中 小 】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其中,關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部署和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制度創新。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自然生態服務功能、環境質量安全、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實行嚴格保護的空間邊界與管理限值,以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生態保護紅線”是繼“18億畝耕地紅線”后,另一條被提到國家層面的“生命線”。

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意義

30多年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障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需要。由于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利用強度不斷加大,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受擠占、破壞的情況日趨嚴重,呈現出由結構性破壞向功能性紊亂的方向發展。目前,我國草地生態系統退化趨勢明顯;濕地仍在萎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下降。比如,過去20年間,甘南水源涵養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服務能力下降了30%左右;黑河下游防風固沙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服務能力下降了近40%。只有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按照生態系統完整性原則和主體功能區定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理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改善和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才能構建結構完整、功能穩定的生態安全格局,從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不斷改善環境質量的關鍵舉措。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和期待不斷提升。當前我國環境污染嚴重,以細顆粒物(PM2.5)為特征的區域性復合型大氣污染日益突出。2013年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的長時間、大范圍、重污染霧霾天氣,影響了近6億人口。水環境質量也不容樂觀。2012年,長江、黃河、珠江、浙閩片河流、西南諸河等十大流域的國控斷面中,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達10.2%。土壤污染特別是重金屬問題日益顯現,威脅到食品安全。畜禽養殖業環境污染問題突出,成為農村的最大污染源。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將環境污染控制、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風險防范有機銜接起來,才能確保環境質量不降級、并逐步得到改善,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有助于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國人均耕地資源、森林資源、草地資源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9%、23%和46%,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城鎮化是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到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資源環境的壓力還將進一步加大。據研究,建設用地增加率是城鎮化水平提高率的1.56倍,城鎮人口人均能耗是農村人口的1.54倍。有研究表明,我國土地資源合理承載力僅為11.5億人,現已超載約兩億,我國已有600多個縣突破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耕地面積0.8畝的警戒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引導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各類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對于增強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支持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生態保護紅線的內涵

生態保護紅線的實質是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目的是建立最為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對生態功能保障、環境質量安全和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監管要求,從而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生態保護紅線具有系統完整性、強制約束性、協同增效性、動態平衡性、操作可達性等特征。系統完整性是指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遵守與監管需要在國家層面統籌考慮,有序實施;強制約束性要求生態保護紅線一旦劃定,必須制定嚴格的管理措施與環境準入制度,增強約束力;協同增效性要求紅線劃定與重大區劃規劃相協調,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當前監管能力相適應,與生態保護現狀以及管理制度有機結合,增強保護效果;動態平衡性是指在保證空間數量不減少、保護性質不改變、生態功能不退化、管理要求不降低的情況下可以對生態保護紅線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更好地使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相統一;操作可達性要求設定的紅線目標具備可實現性,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具體來說,生態保護紅線可劃分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

生態功能保障基線包括禁止開發區生態紅線、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紅線和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生態紅線。納入的區域,禁止進行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從而有效保護我國珍稀、瀕危并具代表性的動植物物種及生態系統,維護我國重要生態系統的主導功能。禁止開發區紅線范圍可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等。自然保護區應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范圍,明確其空間分布界線。其他類型的禁止開發區根據其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通過生態系統服務重要性評價結果確定是否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范圍。重要生態功能區紅線劃定范圍可包括《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中規定的包括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洪水調蓄等5類共50個重要生態功能區。通過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將重要性等級高、人為干擾小的核心區域劃定在重要生態功能區紅線范圍內。重要生態功能區紅線的劃定,既可保護生態系統中供給生態服務的關鍵區域,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生態敏感區、脆弱區紅線劃定范圍可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結構穩定性較差、對環境變化反應相對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發生退化、自然災害多發的生態敏感和脆弱地區。通過對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性進行等級劃分,將敏感性等級高、人為干擾強烈的核心區域劃定為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范圍。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紅線劃定后,將為人居環境安全提供生態保障,為協調區域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環境質量安全底線是保障人民群眾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糧食、維護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需求的安全線,包括環境質量達標紅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紅線和環境風險管理紅線。環境質量達標紅線要求各類環境要素達到環境功能區要求。具體而言,要求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等均符合國家標準,確保人民群眾的安全健康。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紅線要求全面完成減排任務,有效控制和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到“十二五”末期,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總量分別比2010年減少8%、10%、8%、10%。環境風險管理紅線要求建立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體系,完善環境風險管理措施,健全環境事故處置和損害賠償恢復機制,推進環境風險全過程管理。建立突發性污染事故應急響應機制,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加強環境預警體系建設,確保將環境風險降至最低。

自然資源利用上線是促進資源能源節約,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資源高效利用,不應突破的最高限值。自然資源利用上線應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與現階段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能源利用紅線是特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下的能源利用水平,包括能源消耗總量、能源結構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等。水資源利用紅線是建設節水型社會、保障水資源安全的基本要求,包括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等。土地資源利用紅線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土地資源有序利用與保護的用地配置要求,使耕地、森林、草地、濕地等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三、生態保護紅線的制度保障

有效保障生態保護紅線不被逾越,確保紅線落地,必須從制度、體制和機制入手,建立嚴格遵行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性和根本性保障。

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在明晰的產權框架下,科學界定自然資源和生態空間的各項功能。通過建立用途管制制度,保障自然資源和生態空間的合理用途,確保準確執行主體功能區和生態環境功能區的定位,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制度。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統計、衡量與核算指標體系,摸清國家自然資源底數,包括規模、結構、分布以及變化趨勢等,準確把握自然資源的存量、增量和減量等,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以及未來績效評估提供基礎性依據。

建立生態、資源和環境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機制。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監測預警體系,基于國土生態安全現狀及動態分析評估,預測未來國土生態安全要素發展變化趨勢及時空分布,逐漸形成生態保護紅線監測與預警、決策與技術支持一體化的,具有充分技術、人力和物力保障的,兼有處理突發事件能力的國土生態安全預警體系。

完善基于生態保護紅線的產業環境準入機制。根據不同類型生態保護紅線的保護目標與管理要求,制定差別化產業準入環境標準。按照生態功能恢復和保育原則,引導自然資源合理有序開發。嚴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項目,遏制盲目重復建設。

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區域補償機制。逐步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補償機制,明確補償標準、資金來源、補償渠道、補償方式,并依此推動補償區域的生態保護。探索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模式,對生態產品生產方和受益方明確的區域,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不同地區間橫向的生態補償機制。

健全排污權有償交易機制。全面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健全排污權有償取得和使用制度,發展排污權交易市場。加快制定符合市場規律和體現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和交易規則,體現環境資源市場化配置方式并提高配置效率。

建立生態保護紅線考核與責任追究機制。逐步建立差異化的生態保護紅線評估體系,逐步將生態保護紅線評估結果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

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范文第4篇

昆山市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征求意見

——生態公益林部分

擬增加內容:

高速公路兩側防護公益林 (1)現狀概況

途經昆山的高速公路共有五條,包括滬寧高速、蘇昆太高速、蘇滬高速、繞城高速、常昆高速,完善了昆山交通網絡,推進昆山交通事業的發展。

高速公路兩側防護公益林植被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喬木主要以香樟、無患子、垂柳、重陽木、水杉、意楊等為主;灌木主要以櫻花、垂絲海棠、紅葉李等為主。

(2)主要生態功能

生物多樣性保護。 (3)管理部門

昆山開發區、高新區、花橋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陸家、巴城、周市、千燈、張浦、淀山湖鎮人民政府。 (4)管控措施

高速公路兩側防護生態公益林為生態紅線二級管控區、管控區內禁止從事下列活動:

(1) 砍柴、采脂和狩獵; (2) 挖砂、取土和開山采石; (3) 野外用火; (4) 修建墳墓;

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范文第5篇

2014.01.16 08:00 來源: 《求是》

期號: 2014/02 作者: 李干杰

字號:【 大 中 小 】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其中,關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部署和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制度創新。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自然生態服務功能、環境質量安全、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實行嚴格保護的空間邊界與管理限值,以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生態保護紅線”是繼“18億畝耕地紅線”后,另一條被提到國家層面的“生命線”。

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意義

30多年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障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需要。由于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利用強度不斷加大,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受擠占、破壞的情況日趨嚴重,呈現出由結構性破壞向功能性紊亂的方向發展。目前,我國草地生態系統退化趨勢明顯;濕地仍在萎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下降。比如,過去20年間,甘南水源涵養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服務能力下降了30%左右;黑河下游防風固沙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服務能力下降了近40%。只有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按照生態系統完整性原則和主體功能區定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理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改善和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才能構建結構完整、功能穩定的生態安全格局,從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不斷改善環境質量的關鍵舉措。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和期待不斷提升。當前我國環境污染嚴重,以細顆粒物(PM2.5)為特征的區域性復合型大氣污染日益突出。2013年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的長時間、大范圍、重污染霧霾天氣,影響了近6億人口。水環境質量也不容樂觀。2012年,長江、黃河、珠江、浙閩片河流、西南諸河等十大流域的國控斷面中,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達10.2%。土壤污染特別是重金屬問題日益顯現,威脅到食品安全。畜禽養殖業環境污染問題突出,成為農村的最大污染源。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將環境污染控制、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風險防范有機銜接起來,才能確保環境質量不降級、并逐步得到改善,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有助于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國人均耕地資源、森林資源、草地資源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9%、23%和46%,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城鎮化是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到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資源環境的壓力還將進一步加大。據研究,建設用地增加率是城鎮化水平提高率的1.56倍,城鎮人口人均能耗是農村人口的1.54倍。有研究表明,我國土地資源合理承載力僅為11.5億人,現已超載約兩億,我國已有600多個縣突破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耕地面積0.8畝的警戒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引導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各類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對于增強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支持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生態保護紅線的內涵

生態保護紅線的實質是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目的是建立最為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對生態功能保障、環境質量安全和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監管要求,從而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生態保護紅線具有系統完整性、強制約束性、協同增效性、動態平衡性、操作可達性等特征。系統完整性是指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遵守與監管需要在國家層面統籌考慮,有序實施;強制約束性要求生態保護紅線一旦劃定,必須制定嚴格的管理措施與環境準入制度,增強約束力;協同增效性要求紅線劃定與重大區劃規劃相協調,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當前監管能力相適應,與生態保護現狀以及管理制度有機結合,增強保護效果;動態平衡性是指在保證空間數量不減少、保護性質不改變、生態功能不退化、管理要求不降低的情況下可以對生態保護紅線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更好地使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相統一;操作可達性要求設定的紅線目標具備可實現性,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具體來說,生態保護紅線可劃分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

生態功能保障基線包括禁止開發區生態紅線、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紅線和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生態紅線。納入的區域,禁止進行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從而有效保護我國珍稀、瀕危并具代表性的動植物物種及生態系統,維護我國重要生態系統的主導功能。禁止開發區紅線范圍可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等。自然保護區應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范圍,明確其空間分布界線。其他類型的禁止開發區根據其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通過生態系統服務重要性評價結果確定是否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范圍。重要生態功能區紅線劃定范圍可包括《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中規定的包括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洪水調蓄等5類共50個重要生態功能區。通過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將重要性等級高、人為干擾小的核心區域劃定在重要生態功能區紅線范圍內。重要生態功能區紅線的劃定,既可保護生態系統中供給生態服務的關鍵區域,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生態敏感區、脆弱區紅線劃定范圍可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結構穩定性較差、對環境變化反應相對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發生退化、自然災害多發的生態敏感和脆弱地區。通過對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性進行等級劃分,將敏感性等級高、人為干擾強烈的核心區域劃定為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范圍。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紅線劃定后,將為人居環境安全提供生態保障,為協調區域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環境質量安全底線是保障人民群眾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糧食、維護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需求的安全線,包括環境質量達標紅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紅線和環境風險管理紅線。環境質量達標紅線要求各類環境要素達到環境功能區要求。具體而言,要求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等均符合國家標準,確保人民群眾的安全健康。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紅線要求全面完成減排任務,有效控制和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到“十二五”末期,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總量分別比2010年減少8%、10%、8%、10%。環境風險管理紅線要求建立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體系,完善環境風險管理措施,健全環境事故處置和損害賠償恢復機制,推進環境風險全過程管理。建立突發性污染事故應急響應機制,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加強環境預警體系建設,確保將環境風險降至最低。

自然資源利用上線是促進資源能源節約,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資源高效利用,不應突破的最高限值。自然資源利用上線應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與現階段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能源利用紅線是特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下的能源利用水平,包括能源消耗總量、能源結構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等。水資源利用紅線是建設節水型社會、保障水資源安全的基本要求,包括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等。土地資源利用紅線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土地資源有序利用與保護的用地配置要求,使耕地、森林、草地、濕地等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三、生態保護紅線的制度保障

有效保障生態保護紅線不被逾越,確保紅線落地,必須從制度、體制和機制入手,建立嚴格遵行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性和根本性保障。

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在明晰的產權框架下,科學界定自然資源和生態空間的各項功能。通過建立用途管制制度,保障自然資源和生態空間的合理用途,確保準確執行主體功能區和生態環境功能區的定位,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制度。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統計、衡量與核算指標體系,摸清國家自然資源底數,包括規模、結構、分布以及變化趨勢等,準確把握自然資源的存量、增量和減量等,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以及未來績效評估提供基礎性依據。

建立生態、資源和環境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機制。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監測預警體系,基于國土生態安全現狀及動態分析評估,預測未來國土生態安全要素發展變化趨勢及時空分布,逐漸形成生態保護紅線監測與預警、決策與技術支持一體化的,具有充分技術、人力和物力保障的,兼有處理突發事件能力的國土生態安全預警體系。

完善基于生態保護紅線的產業環境準入機制。根據不同類型生態保護紅線的保護目標與管理要求,制定差別化產業準入環境標準。按照生態功能恢復和保育原則,引導自然資源合理有序開發。嚴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項目,遏制盲目重復建設。

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區域補償機制。逐步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補償機制,明確補償標準、資金來源、補償渠道、補償方式,并依此推動補償區域的生態保護。探索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模式,對生態產品生產方和受益方明確的區域,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不同地區間橫向的生態補償機制。

健全排污權有償交易機制。全面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健全排污權有償取得和使用制度,發展排污權交易市場。加快制定符合市場規律和體現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和交易規則,體現環境資源市場化配置方式并提高配置效率。

建立生態保護紅線考核與責任追究機制。逐步建立差異化的生態保護紅線評估體系,逐步將生態保護紅線評估結果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

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范文第6篇

一、我省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的必要性

河北省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生態保護支撐區,但是近些年我們的生態環境一直備受詬病,空氣污染嚴重、水土流失、生態資源區域面積降低,生態物種減少等一系列問題頻發。在這種情況下,河北省于2018年劃定發布了《河北省生態保護紅線》,紅線的劃定使得各地保護生態資源更加有據可依。當然,生態紅線更重要的是落實執行,否則劃定再好也沒有意義。我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后,同時規定了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但是由于紅線劃定時間較短,相應的管控措施沒有到位,導致破壞生態紅線的行為依然存在。2019年,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西美金山湖”項目“削山造地”違規占用生態保護紅線內林地等生態空間;保定滿城區、淶水縣西部太行山區也存在削山造別墅,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因此,為了讓紅線具有約束力,需要制定嚴格的管控政策,把紅線從政策層面提高到法制層面,實現紅線準確落地。

二、我省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所面臨的政策和法制環境

針對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的問題,河北省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治理方案,也制定了各類資源保護的規定。

(一)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相關的政策制度梳理

為了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我省相繼出臺了《河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規劃》、《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的實施意見》,規定了對山水林田湖的生態修復、湖泊和濕地的保護、山地滑坡的治理和山體的修復等。2016年河北省《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規定建立更加嚴格的生態審批制度和補償制度。2017年的《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又一次強調在禁止開發區域執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重點生態功能區域制定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定區域限制和禁止發展的產業目錄等。2018年《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提出了要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管控體系,制定實施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保護修復方案等,并堅決查處破壞生態的行為。除此之外,省、市還有很多針對性的政策制度,比如《承德市關于推進落實草原保護制度工作方案》,《河北省海洋保護規劃》等相關政策文件。

(二)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的立法情況

2014年《環境保護法》中第一次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同時規定了對越線責任的懲處,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方面。除此之外還規定了生態紅線管控的公眾參與:環境舉報制度。在《河北省環境保護條例》雖沒有明確提出生態紅線的概念,但從中也能找到與生態管控相關的規定。2017年我省出臺了《河北省濕地保護條例》,濕地保護工作走上法治軌道。此外,我省還有《河北省海洋保護管理規定》、首部草原保護地方性法規《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張家口承德地區草原生態建設和保護的決定》,承德市的《承德市水源涵養功能區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制規范。

三、我省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的法制保障制度缺陷

(一)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省的生態紅線管控并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主要依靠政策文件、立法中的原則性規定或者針對某一方面的法規?!董h保法》對“生態紅線”做出的規定,也只是一條原則性規定,并沒有對生態紅線的監管以及相關法律責任做出明確規定,我省的《環保條例》規定的就更加模糊。而從生態紅線劃定后的實施情況來看,由于并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支撐,比如對越線責任的具體處罰,誰是監督主體等,仍有許多影響其落實的因素存在。生態紅線的保護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這就需要地方政府根據本省實際情況,盡快出臺符合本地實際的紅線管控法律制度,建立起分工明確,協調統一的法律法規體系。

(二)行政管控之外的生態經濟調控手段尚未生成體系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生態紅線管控基本依靠行政強制手段,但是若只有約束,沒有激勵,就無法激發企業和民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因此需要更多的經濟調控手段,比如財政援助、稅收、信貸、擔保、基金等等。相較于行政命令,經濟調控具有間接性,它能夠促使企業或者個人主動的去兼顧環境利益,能夠使生態紅線更好地得到落實。但是當前我省并沒有形成體系化的生態經濟調控手段,生態經濟調控的保障力度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就無法讓企業減少越線行為,在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從事生產活動。

(三)生態保護紅線的監管機制比較單一,制度執行不力

紅線劃定后,如何保證落實才是關鍵的,這就需要發揮監管的作用。目前我省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監管機構,沒有統一的監管機構,就不能明確各管理部門的職責,各部門為了自身的利益,在實際中容易出現互相推諉,落實困難的情況,發揮的作用也就比較有限。生態紅線的執行,僅僅依靠環保相關的部門和工作人員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公眾或者說第三方的參與,也就是建立第三方監督機制,比如司法機關或者群眾參與,第三方監督不光能夠節約執法成本,而且參與感也能讓公眾避免產生“生態保護紅線只是政府的事情”這樣的觀念。我省對生態紅線管控第三方監管的規定并不明確,缺乏具體的細節設計。

(四)生態保護紅線的責任追究制度亟需完善

雖然我們一直都在不斷完善生態保護的相關制度,但是生態紅線遭到破壞和挑戰的事情依然時有發生,比如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企事業單位。因此,生態紅線管控,單單依靠政府制定的一些原則性規定和相關的政策無法達到管控目的,這就需要構建完善的責任追究制度。目前我省的責任追究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越線責任的追究形式不夠明確;二是承擔責任的形式比較單一,除了停產,關閉等措施外,對于如何修復由誰來修復被破壞的環境等問題并沒有解決;三是部分越線責任過輕,如果越線獲得的經濟利益高出違法成本,生態紅線的約束力將大大降低。

(五)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的配套設施不夠健全

一是生態紅線的考核評價制度缺失。目前行政單位的考核標準關于生態環境方面的很少,生態保護紅線作為新興的事物,并沒有被納入干部考核體系,當然也沒有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二是人才培養機制缺失。對生態環保方面的人才培養不夠,激勵保障政策缺失。三是生態紅線的差異化管控存在缺陷。對于生態紅線的劃定,會根據不同的生態功能加以區分,但是不同類型的生態紅線如何管控規定的并不詳盡,措施差異性無法體現。四是生態補償缺乏長效機制。生態補償方式單一,缺乏成體系的長效機制。

四、我省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的法制保障完善建議

(一)健全河北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的法律制度體系

科學完備的立法是保障生態紅線權威性的前提,從立法的角度對生態紅線保護現行的有關制度進行完善,通過嚴密的制度,為生態紅線保護提供法治保障,確保其能夠真正“落地”,實現源頭嚴防、過程監管,后果嚴懲。目前河北省關于生態紅線管控的制度正在修訂完善,為加快生態制度建設,應將其與經濟制度建設并重,建議盡快出臺類似生態管控的實施條例,細化生態紅線的規定,對生態紅線如何劃定、修改退出原則、各部門的責任等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定,讓生態紅線管控各項工作有法可依。同時完成與生態紅線制度相關的其他環境資源類法規的修繕工作,把生態紅線補充到諸如生態補償,環境稅等政策制度中去,在修繕補充時要充分考慮相關制度之間的有效銜接,確保各項措施能夠統一融合,相互促進,形成完整的體系。

(二)改進調控制度,形成多種手段在內的管控體系

生態紅線是劃定一個區域然后限制開發或者進行其他活動,調控手段過于單一,難免造成紅線內外發展的矛盾。行政管制是保障,但也需要創新多樣化的經濟調控手段,協調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通過不同的調控方式,諸如財政援助、稅收等形成體系的生態經濟調控制度。比如稅收上,可以完善生態稅的相關制度,對納稅的主體、范圍,計稅依據進行調整,通過增加生態稅的類別,抑制環境破壞,減少資源消耗,同時可以把征收的生態稅進行重新分配,用于生態建設,保障在生態紅線內從事生產活動,資源的使用必須在紅線內,實現生態保護的目的。財政上,可以設立專門的資金,對生態紅線區域進行財政援助,同時引進社會資本,拓寬資金來源,提高對生態建設利益受損者的補償力度。給予線內居民和企業一定的管理使用權,通過向紅線保護區內提供技術支持、技能培訓等方式,讓區域內企業和個人掌握更多的技術手段,在不損害資源不危害生態紅線的情況下發展替代產業,降低其越線行為,保障生態紅線政策的可持續性。

(三)建立多元化的環保監管體制,實現過程嚴管

生態環保監管,為避免出現跨區域監督不便,各部門分工不明,互相推諉,爭權奪利的情況,應確立一個統一的監管主體,各部門之間協同合作??梢栽谑∥≌念I導協調下,由省環保廳在生態紅線的區域范圍內行使監管權,建立一體化的監督平臺,對其他相關部門、各級地方政府的紅線管理部門明確具體分工,增強跨區域協調聯動。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做好信息采、資金、人員以及技術上的配合,資源和數據實時共享,實現動態監管。為了政府部門更好的履行監管職責,環保監督需要第三方公眾的參與,所以要建立起完善的公眾監督制度。建立有獎舉報制度,對舉報越線行為的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鼓勵;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通過減免訴訟費用等方式,鼓勵組織和個人對逾線行為提起訴訟;完善信息公開制度,擴大公眾知情范圍,保障其環境權益。通過提高第三方監督的積極性,達到對紅線管理進行全面監督的目的。

(四)嚴格生態越線責任追究制度,實現后果嚴懲

一是應當明確生態紅線區域內的企業和個人,以及有關的行政機構對生態紅線的責任和保護義務,能夠在產生違法違規行為時找到依據承擔相應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比如在制度法規中不光要規定破壞產生的經濟損失,還應把生態損失包含在內,減少因為責任行為不明晰而無法得到彌補的情況。二是承擔責任的方法多樣化,對于企業來說,造成損害的,根據獲利金額、生態破壞程度,除停止侵害,賠償損失外,應該增加對環境損害的修復義務,恢復生態區域功能。推進生態權益的刑法保護,探索建立生態權益可追訴機制,讓侵害主體能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同時,要注意懲罰和教育相結合,追責以后要進行教育引導。三是加大越線責任的處罰范圍和力度,針對企業和個人來說,要提高違法成本,加強對違法行為的行政執法和經濟處罰力度,增強震懾作用;對于行政機關來說,將其承擔的責任法律化,同時設立終身追責制,降低有關人員的違法動機。

(五)制定科學完備的配套制度措施,實現利益嚴保

一是建立生態績效考核制度。在生態紅線區域內改變唯經濟論的考核方式,把生態紅線的落實、實施納入社會經濟發展體系當中。同時把生態指標完成情況,作為領導干部的一項重要考核標準,根據這些地區的生態績效作為干部任用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對于考核不合格的,要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二是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加強生態人才隊伍建設,根據社會需求,提升現有從業人員的能力素質,引進生態環保類人才,加大對教育以及人才培養的投資,培育掌握相關知識的人才,完善環保從業人員的準入門檻。三是建立差異化管控制度。生態紅線內分為不同的功能區,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應該根據不同區域的生態敏感脆弱度、功能定位等區分管控重點,分級管理,有針對性的明確哪些活動可以進入什么區域以及活動的強度等。四是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梢越⒑颖笔∩鷳B補償常設機構以及生態補償考核體制,推動生態補償法制化,用法律保障生態補償的長效性。

總之,生態紅線是環境保護的“底線”,管控就是為了守住這個“底線”,我省在紅線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制定嚴格的管控制度,為生態紅線提供法制保障,讓生態紅線能夠真正“落地”,最終達到生態強省。

摘要:生態紅線,是我國為保護生態環境采取的一項制度創新。河北省生態環境優劣直接影響京津兩地,因此保護生態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以我省的生態紅線管控法制保障為中心,希望通過制定保障生態紅線管控的政策法規,為我省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現實可行的法律依據。

上一篇:上海市公眾物業管理范文下一篇:上海最近有什么展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