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考道德法制專題復習范文

2023-10-05

中考道德法制專題復習范文第1篇

杭州一考生

一縷墨香飄逸,記九年寒窗,勞苦歡笑淚與汗水;三分思緒入木,憶三載歲月,筆尖輕帶情與感動。走過那些刻骨銘心的歲月,豐富了我的情感,堅定了我的信念。今日手握筆桿,卻已成竹于胸,只為書寫一份滿意的答卷。

憶往昔歲月,甜蜜和興奮還殘留于心間,恍如昨日,歷歷在目。

初中三年的生活,揮之不去。歡笑與誓言,哭聲與吶喊,依然回響在耳邊。播種三年青春歲月,卻收獲了真摯的友情,豐富的知識,完善的人格和情感„„這一切財富,我一生受用。這些就如同我人生路上的一條溪水,一池清湖,滋潤成長中的我,助我在前進的路上,完成一次次考驗,突破一處處難關,交出一份份滿意的答卷。

沖鋒號角已經吹響,堅定的腳步不會停下。艱難困苦如一道屏障立于眼前,它們阻擋了我的視線,卻阻擋不了我前進的腳步。

挫折,將不會少,但我將會變挫折為前進的動力,從古到今,許多仁人志士,都在困境中奮起。劉禹錫在“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的艱難困境中,仍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堅定信念;李白在“將登太行雪滿山”“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手足無措中,也仍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壯志豪情。挫折磨難,雖傷了他們的身心,卻也張揚了他們的人生。那飄揚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詩篇,不正是一份份讓自己滿意、讓世人贊嘆的答卷嗎?

行走在成長的路途,筆尖常常有感動,記錄著華麗的詩篇。當艱難挫折再起,揚筆揮墨,已然成竹于胸,只為書寫一份滿意的答卷。

☆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斗轉星移,桃符更新。你就是我的一本書,一本關于人生哲理的書,是你教會了我珍惜與剛毅,你將伴隨我走過整個人生。

3.美好一瞬間

金華一考生

生命往往因瞬間而美麗。

明人洪應明有副耳熟能詳的對子:“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在那不經意的俯仰間看到了人生的豁達,古往今來,讓多少人為此欽慕。他用那一份獨有的高遠為生命做了很好的詮釋,生命也因為淡泊名利而美麗。

如驚鴻一瞥,驀然聽到的,卻是最美麗的,最刻骨銘心的,最容易鐫刻進靈魂深處,生命的本意即是如此。

一曲高山流水,俞伯牙與鐘子期交流著彼此的思想,在靈魂的深處深情交談。在琴弦與石塊相撞的瞬間,讓我們讀懂了至真友情,在高聳的群山和潺潺的涓流中,讓我們看到了知己的可貴,生命因有了知音而更美麗!

歲月如晦,花開花落,總是在那不經意的瞬間感受到生命的美麗。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凄美愛情,在人們心里千回百轉,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雙雙化蝶,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愿望在這個虛幻的世界瞬間變得凄美動人。生命因為充滿著摯愛而美麗!

如曇花一現,如流星劃空,生命里因無數個瞬間而美麗。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在生命垂危之際,仍然不忘國家的安危;“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在犧牲前誓言錚錚;“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執著地追求著自己的理想。我們在讀書的那一瞬間,仿佛聽到了眾多先賢在我們耳邊反復叮嚀,生命因心懷天下而美麗。

一瞬間是一種禪意,是一種寧靜,是虛空的玄奧,更是一種美麗。不管是月下聽琴,松下聽濤,廬下聽雨,每一瞬間感悟到的都令人心醉。

在秋色彌漫的季節里,在花開花落的歲月里,請去傾聽各種美妙的聲音,感悟生命里每一個瞬間的美麗,你會發現世界賦予你的是如此美麗,請珍惜你看到聽到的美麗瞬間。

不能沒有你

就像一首詩里寫的那樣: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我們的青春都是美好的,隨后會像花瓣一樣凋零,在慢慢長大后失去激情。

青春,我們不能沒有你。

青春,那是像黃金一樣不會褪色的時光。純粹的學生時代,那些所有漫長的平靜的周而復始的日子,所有短暫的起伏的繽紛多彩的日子,所有快樂的熱鬧的風和日麗的日子,所有悲傷的孤獨的烏云密布的日子,都是我們青春的一筆濃濃的色彩,青春,我們終將攜手人生,義無反顧,永不后悔。

我們總是追趕著青春,至那些潮水斷處的山崖,卻忘記了年輪里,青春就像一季一季悄悄開放又悄悄枯萎的沒有來路的葵花。我們與青春終會離散在歲月的風里,再也看不到曾經那么用力拼搏的痕跡。那些我們曾經的年華里失敗的親情、友情甚至愛情,彼此的牽掛,彼此的怨恨,都會敗給偉大的時間。青春,我們真的不能沒有你。

我們都會長大到學會原諒,學會珍惜,學會不再妄自菲薄的年紀。那時的時光變了,月色荒涼了天明,拂曉接連了弦月,當我們告別了青春,我們會忽然一夜長大,與過去的自己和解,完成一場蛻變與成長,那時的我們會發現,青春啊,不能沒有你!

時光猶如一條回不了頭的河流,在湍急的河水中,我們年華正好時,會狂妄地跟天叫板,跟地抗爭,我們以為會有大把大好的青春可以揮霍,我們活得有滋有味、轟轟烈烈。然而任宇宙洪荒,我們會明白,時光荒涼的河床上不允許有逆流而上的石頭,背離青春的人會被青春所拋棄,那時你會守著歲月斑駁的光陰,默念青春,我們不能沒有你。

青春,就像這世上的太多東西一樣,不會讓我們恒久擁有,但美好的感覺卻能安撫我們躁動的靈魂,激活我們愚鈍的細胞。待歲月沉寂,平淡雋永時,會有“別后相思空一水,重來回首已三生”的淡淡惆悵。青春,無法隱藏,亦無法從容。

紅塵滾滾,江河滔滔,青春是所有時光、所有力量都沖刷不掉的痕跡。青春,我們不能沒有你!

命題作文,是指給定明確的作文題目,要求考生根據題目選擇材料,組織材料,確立中心進行寫作。與話題作文相比,它是一種非自由狀態下的寫作。

1.命題作文題目的類型

(1)概念型,即題目中出現一個概念,給定一個文章范圍,要求表現與概念有關的一些想法。如“嘗試”“習慣”等,這種題目的內涵比較寬泛,考生不可能對這個概念進行全面的闡述,而必須選取一個合適的角度進行寫作。

(2)觀點型,即已經提出了觀點,考生只能就這個觀點進行論述,如“有志者事竟成”“有舍才有得”。

(3)比喻型,即要求考生分析本體與喻體之間的關系,揭示出其中蘊含的道理,如“人生何處無風景”“拔掉心中的雜草”“心靈是一棵會開花的樹”等。

(4)聯想型,要求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有一支神筆”等。

命題作文無論題目的長短、深淺、熟悉或陌生,抽象或具體,都有展現自我、展示個性、關注生活、關注熱點的傾向,寫作范圍多以考生——“我”為圓心,以“生活”為半徑,以寫“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學校生活、“我”的社會生活、“我”的讀書生活和“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為側重點,這是命題作文及其他形式作文共同的寫作空間,成為考生搜集寫作素材、提煉作文主旨、展示個性風采、抒寫真情實感的主攻“陣地”。

3.常用審題方法

(1)擴縮法。就是將字數較少的題目加上適當的限制性的語言,使之變得具體易寫;將字數較多的作文題目壓縮,抽出主干詞或中心詞。

(2)標志法。就是通過辨識題目中標志文體的詞語來明確作文的體裁,如題目中標有“記”“回憶”等字樣或標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景物的,應寫成記敘文;文題中出現“談、說、議、辯、評、析、讀、感、啟迪、啟示、體會、感想”等字眼的,一般要寫成議論文;文題中有“介紹、使用、構造、形成”等字眼的,一般要寫成說明文;若文題中有象征性、形象性、抒情性意味的詞語,多寫以記敘為主、兼有抒情議論的散文,如“美在我身邊”“綠色”等。

(3)尋“睛”法。就是尋找作文題的“題眼”,題目中的關鍵字眼。是偏正型結構的題目,題眼大多在偏的部分,如“難忘的一天”,“難忘”是題眼;是一個句子的題目,謂語多為題眼,如“我也給美麗做了道加法”,“做”就是題眼;是用獨詞作題目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這個詞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質特點上,抓住它的本質特點,或寫出它的象征意義,或寫它的比喻意義,或寫它的引申意義,這“特點”即為題眼,如“路”。

4.獨到的創新設計

(1)小標題串聯式

將圍繞主題的文章材料多方位地或隨意地抓拍幾個鏡頭,使整個事件由孤立到聯系,從片面到全面,形成一個整體。如中考佳作《不會變的是你眼眸中的柔情》,作者就擬寫了三個小標題“悲·溫暖”“歡·了然”“離·牽掛”,行文中立足于悲觀、成功、離別三個不同的情境分別表現媽媽眼眸中的溫暖、了然的笑意、牽掛的溫柔,角度多樣但主旨凝練:媽媽對“我”的關愛永恒不變。

(2)寓言童話式

用擬人的修辭方法,以童話故事這一表現形式,采用換位思考,站在第一人稱的寫作角度,可帶給人獨特感受。如《我和彩蝶一起飛舞》一文,用擬人化的寫法,寫一只蛾子由破繭而出到與彩蝶一起飛舞的故事,寓含了“用平凡去譜寫生命的絕唱”的道理,構思巧妙且吸引人。

1.閱讀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和要求作文。

掌聲,生活中一個美麗而動聽的名詞。它可以表達肯定和贊美,也可以表達尊重和鼓勵。 你在舞臺上精彩的表演感染了我,我把掌聲送給你!你在平凡崗位上的辛勤耕耘打動了我,我把掌聲送給你!你在逆境中拼搏的精神震撼了我,我把掌聲送給你!

你可以是個人或集體,可以是非凡人士或普通人物,還可以是身邊的親人或朋友„„ 請以“我把掌聲送給你”為題目寫一篇作文,可以講述你身邊的故事,抒發你的真實感受,也可以闡明你的思想觀點。

提示和要求:①自定角度作文;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姓名、校名。

2.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就要初中畢業了,少男少女們對將來的人生和未知的世界一定充滿著美好的向往。 請以“我希望”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和要求:①文體自選(詩歌除外);②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③有真情實感,不得套用與抄襲;④書寫工整,不得少于600字。

3.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我們在一點一點地成長。從懵懂無知的天真孩童成長為意氣風發的沉穩少年,我們有過許許多多的難忘經歷,在這些經歷中,我們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收獲了人生的成長與快樂:一次難忘的家務勞動(洗衣、下廚、搞衛生等),讓我們體驗到勞動的艱辛,懂得了感恩父母;一次難忘的旅行,讓我們領略了自然的神奇,感受到生活的多彩;一次來之不易的成功,讓我們體驗到了付出的重要,明白了奮斗的可貴„„

請你以“在體驗中成長”為題目寫一篇文章,來展現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吧!

要求:①文體自選(詩歌除外);②文章不少于600字;③認真書寫,力求工整、美觀;④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4.以“我的引路人”為題目,寫一篇作文。

要求:①請選取合適的文體,寫出你的真情實感;②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不得抄襲與套作,不少于600字;④書寫工整,文面整潔。

5.請以“想看見你的笑”為題,寫一篇文章。

中考道德法制專題復習范文第2篇

2014年政治中考時政熱點專題八: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7:13:00

2014年政治中考時政熱點專題十: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17:13:00

2014年政治中考時政熱點專題十一:消法修改及315晚會

2014年政治中考時政熱點專題十二: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

2014年政治中考時政熱點專題二:兩會專題565次2014/4/30 467次2014/4/30 465次2014/4/30 17:13:00 402次2014/4/30 17:13:00 472次2014/4/30 17:12:00

495次2014/4/30 17:12:00

406次2014/4/30 17:12:00

363次2014/4/30 17:12:00

486次2014/4/30 17:12:00

477次2014/4/30 17:12:00

412次2014/4/30 17:11:00

393次2014/4/30 2014年政治中考時政熱點專題三:霧霾天氣與美麗中國2014年政治中考時政熱點專題四:201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2014年政治中考時政熱點專題五:習主席出訪歐洲四國2014年政治中考時政熱點專題六:昆明301暴力恐怖事件2014年政治中考時政熱點專題七:依法治國 高調反腐2014年政治中考時政熱點專題十五:城鎮化,西部大發展2014年政治中考時政熱點專題十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上海自貿區

17:11:00

2014年政治中考時政熱點專題十三:彰顯大國地位,促進交流合作

17:11:00

2014年政治中考時政熱點專題一:十八屆三中全會

中考道德法制專題復習范文第3篇

化學與社會發展

一、復習內容和要求

1、認識能源與材料的利用。

2、了解日常生活熟知的合成材料以及應用。

3、了解化學物質與人體健康及環境的關系。

4、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料,樹立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5、認識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二、典型題例與解析:

例1.由于不重視環境保護,某市一條長約150km的作為飲用水源的河水受到嚴重污染,被污染的河水pH在2~6之間,河水中氮、磷、鉛的含量都超過可作為 飲用水源的I類、II類地表水的標準。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對地表水質量作了明確規定,部分指標如下(除pH外,各項目的單位:mg/L):

項目及標準水質分類

項目及標準 磷(P)≤ 氮(N)≤ 鉛(Pb)≤ pH 水質分類 I類 0.02 0.2 0.01 6~9 II類 0.1 0.5 0.01 6~9 III類 0.2 1.0 0.05 6~9 IV類 0.3 1.5 0.05 6~9 V類 0.4 2.0 0.1 6~9

(l)如果讓你測定該河水樣的酸堿度,應選用______。

A. 石蕊試液

B. 酚酞試液

C. pH試紙

D. 碳酸鈉溶液

(2)針對上表中的各項指標,如果要防止自然界中的II類水質變為III類水質,在

我們的生活中應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寫出兩點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化學興趣小組要研究被污染的河水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他們設計了以下實驗:在相鄰的兩塊土質、周邊環境、面積一樣的土壤上同時種植了同品種、同數量、同樣生長狀況的向日葵,一塊澆被污染的河水,一塊澆未被污染的河水,其余的栽培條件都一樣,對照觀察兩塊地上向日葵的生長情況,你認為他們的實驗設計合理嗎?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此題的關鍵在于了解水資源的污染和治理,能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環境保護中的實際問題。水質分為五類,被污染的水中N、P、Pb超標,不能飲用。進行對照實驗時要注意控制變量,除一個變量不同外,其余條件相同。

例2.人類能自主補充食物轉化成能源來維持生命活動,而機器人主要是靠事先儲存的電能來進行活動的,但目前科學家已制造出了一種能捕食蒼蠅的生態機器人,它能將捕到的蒼蠅體內的糖類物質通過微生物燃料電池直接轉化為電能,供自身活動需要。請回答下 列問題:

(1)糖類物質屬于_____物質,生態機器人的能量轉化形式是從_______能轉化為電能。

(2)在實驗中,質量為20kg的生態機器人吃了8只蒼蠅,用5天時間勻速移動了10m,若機器人受到的阻力是該機器人體重的0.l倍,則該機器人克服阻力做的功是________。

(3)除這種以捕食生物為食的生態機器人外,如果設計一種可從自然界中較方便地自主補充能量再轉化為電能的機器人,你設計的機器人直接從自然界補充的能量形式是_______,獲得這種能量的方法(途徑)是在機器人上安裝________。

解析:這是一道關于能量轉化方面的實際應用題,涉及前沿科學,即機器人怎樣將生物能轉化為化學能。同時也是一道學科交叉題,通過生物能轉化為化學能,最后轉變為機械能做功。很顯然,機械能做功要用到公式W=F·S。解決能源問題的關鍵是向太陽要能,向大自然要能,開發新能源、再生能,減少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例3. 隨著我國航天科技水平的迅速發展,探測火星已成為我國航天科技發展的遠景目標,但要把人類送上火星,還有許多航天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如:如何提供在往返路程中航天員呼吸所需要的氧氣和消除呼吸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已知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年要呼吸空氣6 570 000L左右,而目前的飛船飛往火星來回一趟需兩年的時間,如果在飛船發射時攜帶所需的氧氣,則質量很大,將大大提高發射的成本和難度。 (1)若飛船上有三名航天員,請計算來回火星一趟,理論上需要氧氣__________kg。(氧氣的密度是1.43g/L,答案取整數)

(2)有人提出在飛船上供氧的兩個方案: ①通過太陽能電池產生的電流來電解水。

②通過下列化學反應產生氧氣:2Na2O + 2CO2 =2Na2CO3 + O2↑ 從減少飛船發射質量和消除呼吸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的角度,請你評價這兩個方案最主要的優缺點(各寫一點)。

(3)也有科學家提出研究使航天員人工冬眠的技術或加快飛船速度,縮短航行時間來減少氧氣的攜帶量。你是否有較好的方案,請舉一例: 。你提出該方案的簡要理由:

解析:題目提示要從兩方面去考慮問題。從CO2的循環處理來看,方案②要優于方案①,但通過計算可知,產生同質量的O2,方案②消耗原料質量大,發射成本高,從這點看,方案①要優于方案②。我們最熟悉的CO2與O2之間的循環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了,它與人的呼吸作用過程恰好相反,且成本低,簡單易行。

三、習題精練:

1、為了增強市民環保意識,變廢為寶,在城市率先實行垃圾分類回收。通常,綠色箱用來裝可回收再利用垃圾,黃色箱用來裝不可回收垃圾。以下能扔進綠色垃圾箱的是(

)

①廢舊報紙 ②廢銅錢 ③一次性塑料盒 ④口香糖渣

⑤果皮 ⑥空礦泉水瓶

⑦廢鐵鍋

A. ①③⑤⑦

B. ③④⑤⑥

C. ①②⑤⑦

D. ①②⑥⑦

2、可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條件下能夠自行分解的塑料。研制、生產可降解塑料的主要目的是

(

)

A. 節省制造塑料的原料

B. 便于加工塑料產品

C. 擴大塑料使用范圍

D. 解決“白色污染”問題

3、報載一輛滿載濃硫酸的槽罐車在路上因車禍翻倒,濃硫酸大量泄露。為了不污染旁邊的水源,下列采取的措施適宜的是

(

)

A. 用水沖洗泄露的濃硫酸

B. 將熟石灰撒在泄露的濃硫酸上

C. 將氧化鋇撒在泄露的濃硫酸上

D. 用土將泄露的濃硫酸掩埋

4、農作物收割后留下大量秸桿,下列有關秸桿的處理方法中錯誤的是

(

)

A、做飼料

B、制沼氣

C、造紙

D、就地焚燒

5、蒸饅頭時,在發酵面團中加入某種物質,既能除去面團中的酸,又使饅松軟,加入的這種物質是(

)

A、NaOH

B、Na2CO

3C、CaO

D、NaCl

6、2003年11月12日中央臺《新聞聯播》報道:河南省天冠集團20萬噸車用乙醇汽油工程順利投產,車用乙醇汽油是由乙醇與汽油按1:9比例混合而成。下列有關推廣使用乙醇汽油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可大大降低油料價格

B、有助于減輕大氣污染,改善大氣環境

C.乙醇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能源

D.有助于促進糧食轉化,提高農民收入

7、有下列物品:①尼龍襪 ② 汽車輪胎 ③ 鋁合金窗框 ④ 鉛球 ⑤陶瓷浴盆 ⑥橡皮管⑦塑料袋 ⑧大理石板。其中主要是由有機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一組是

(

)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③⑤⑥

D、①②⑥⑦

8、據CCTV(科技博覽)報道,2004年中科院用CO2 合成了可降解塑料聚二氧化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二氧化碳屬于有機物

B.聚二氧化碳屬于高分子化合物

C.聚二氧化碳就是干冰

D.聚二氧化碳的使用會產生白色污染

9、電動自行車常用的鉛蓄電池是一種可充電的化學電源,當給它充電時是

能轉化成了

能;太空飛船所用的氫燃料電池是一種將

的裝置(填能量形式轉化)。

10、(1)為了降低汽車尾氣對空氣的污染,可用納米級的某種氧化物作催化劑,使尾氣中的CO與氮氧化物(NO)反應,轉化為空氣中含有的兩種氣體(其中一種為單質),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

__。

(2)超臨界CO2流體是一種與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強的溶劑,被譽為“綠色環保溶劑”。它作為“綠色環保溶劑”的原因之一是能代替許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有機溶劑;之二是_______

____。

11、環境問題是人類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溫室效應被列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抑制全球范圍內氣候持續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1)二氧化碳是大氣中的主要溫室氣體,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為減少

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們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只填2種):

;

。 (2)為減緩二氧化碳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有科學家提出大膽設想:將排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壓縮使其液化,然后將其壓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科學家擔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會增加,可能會殺死一些海洋生物,甚至會溶解掉部分海床,同時氣候變化也可能改變海洋環流,把海底的二氧化碳又帶回海面,另外把二氧化碳壓入海底所消耗的能源可能會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

①二氧化碳氣體轉變為液體時將會

能量(填“釋放”或“消耗”); ②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

;

③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在通常狀況下的水中的溶解度

,原因 是

。

(3)我國科學家陳乾旺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440 ℃和800大氣壓條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屬鈉反應產生金剛石和碳酸鈉,合成的金剛石最大達1.2 mm,完全可以滿足工業用途。

① 二氧化碳與金屬鈉反應生成金剛石和碳酸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②請從人類生存的角度分析,金剛石與水相比誰更貴?

理由是:

。

12、 食用下列食品,通常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是( )

A. 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海鮮品 B. 用工業用鹽腌制的泡菜

C. 霉變的大米、花生 D. 牛奶經工業發酵后得到的酸奶

13、 下表是某地市場上銷售的一種“加碘鹽”包裝袋上的部分文字說明,請根據此表,結合初中學過的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配料表 含碘量 儲存方法 食用方法 精制食鹽、碘酸鉀KIO3 20~40mg/kg 密封避光、防潮 烹調時待食品熟后加入碘鹽 (1)碘酸鉀屬于哪類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填酸、堿、鹽或氧化物)

(2)根據含碘鹽的食用方法,推測碘酸鉀的化學性質:碘酸鉀在受熱時____________。

14、 人體中含有大約50種元素,其中含量較多的有_______種;占人體質量的_________%,微量元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兒童生長遲緩,食欲不振,可以適當地補充一些__________________元素;老人和兒童更需要補充一些________________元素;血液中缺少__________________元素會導致貧血。

15、 醫療上用X射線檢查腸胃病時,病人服用的“鋇餐”中不能含有,其原因是BaCO3與人的胃液中含有的少量鹽酸反應產生有毒的,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AgNO3遇到蛋白質即生成黑色的蛋白銀。某學生實驗時不慎在手指上沾染上少量的AgNO3溶液,第二天發現手指上沾染過AgNO3的溶液的皮膚顏色會_____________。

17、一名青少年正常情況下,每天約需0.8g鈣。若每天從食物中得到0.6g鈣,其余由鈣片補充,則每天須吃葡萄糖酸鈣[(C14H11O2)Ca]的質量分數為85%的鈣片__________g。(保留兩位小數)

25、水產品市場上,有些不法商販唯利是圖,用甲醛水溶液(福爾馬林)浸泡魷魚等,被浸后的產品外表色澤亮麗誘人,但質地脆硬、有一股怪味。根據所學的知識,到水產品市場學會區分哪些水產品可能由甲醛水溶液浸泡?并宜傳不能食用。宜傳的要點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道德法制專題復習范文第4篇

1、中日關系問題

(1)古代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從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來唐朝:唐玄宗時,鑒真六次東渡日本,設計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繼光到東南沿??官量?日本侵略者)。 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 (3)列舉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侵華史實;抗戰中中國人民的斗爭。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局部抗戰開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

B、國民黨:臺兒莊戰役(李宗仁);共產黨:平型關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團大戰(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4)近代歷史上兩次中日戰爭的結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原因:日本是一個帝國主義強國,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日本侵華蓄謀已久(客觀);清政府政治腐敗,妥協投降,軍紀敗壞(主觀)。

B、1931—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原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合作(主要);特別是敵后戰場,抗日根據地軍民的英勇作戰;國際進步人士和愛國華僑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各個戰場的相互配合。

(5)中日關系健康發展的根本問題?

如何正確對待日本侵華問題(日本是否承認侵華罪行)。

(6)如何才能發展健康的中日關系?(或:日本應怎么做?)

①正視歷史;②以史為鑒,反省戰爭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諾;④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⑤與周邊地區、國家友好相處,開創中日關系美好未來。 (7)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歷史教科書等事件說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視歷史,軍國主義勢力有復活、抬頭的危險。

(8)你認為近年來中日政治關系結“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進中日之間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文部省通過美化侵略戰爭的新教科書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視侵華歷史。) 日本政府應教育國民正視歷史,反思歷史;中日之間應建立互信機制,加強經濟、軍事、文化和人員間的交流、對話和協商等。

(9)近代歷史上日本發動和參與的侵華戰爭 發動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1900—1901年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動1931—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

(10)日本古代學習中國進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近代學習西方進行的改革是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啟示:一個國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應善于學習吸收世界先進文化,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11)青少年應怎么做?

A、牢記歷史,珍愛和平。B、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報效祖國,使祖國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勢力,面對歷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戰爭泥潭。

2、關于西藏問題

(1)唐朝與西藏(吐蕃)的友好往來: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首領松贊干布,密切了唐、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后來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首領尺帶珠丹,唐和吐蕃“和同為一家”。 (2)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元朝:課本七下

清朝:課本七下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達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西藏獲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4)一五計劃期間(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課本八下)。

(5)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區(課本八下)。

(6)1959年,西藏地區勝利完成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了主人,進入社會主義階段,今天西藏成為我國的重要牧區。 (7)山東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眾稱為“活菩薩”。

(8)我國對少數民族實現的兩項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共同發展。 (9)從西藏民族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中,得到哪些啟示?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團結是祖國統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結果;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才能促進共同發展、繁榮。 藏族:《弦子舞曲》;現宗教首領:十一世**(經中央政府批準)。

3、關于臺灣問題

(1)用史實說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 ①三國時,孫權派大將衛溫到夷洲(今臺灣),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系。②元朝時,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③1661—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設臺灣府管轄臺灣,隸屬福建省,加強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割給日本,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2)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或:解放臺灣問題的有利條件): ①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②實現祖國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有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傳統文化。④有“一國兩制”等正確的方針、政策。⑤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有能力實現祖國統一。 (3)歷史上兩次被割占及回歸:

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1661—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割給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4)今天臺灣與祖國不統一問題的由來: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后,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到臺灣,從此,與祖國大陸分離。

(5)解放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前提;1995年,江澤民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是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6)今天祖國統一的阻礙因素:“臺獨”分裂勢力的分裂活動(最大威脅);外國反華勢力的干涉。 (7)解決臺灣問題的兩種方式: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必要時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8)在祖國統一(臺灣問題)上,青少年應怎么辦?

①履行維護祖國統一的義務;②同“臺獨”等破壞祖國統一,分裂祖國的言行作斗爭;③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本領,報效祖國,使祖國強大。 (9)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92年)。

4、中美關系

(1)兩次鴉片戰爭中侵略中國。 (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為主兇,美、俄為幫兇,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2)1922年,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為美國在中國的侵略擴張提供方便。

(3)二戰中聯合打擊法西斯;二戰結束后的扶蔣反共政策。 (4)新中國成立后遏制中國的冷戰政策。

(5)中美關系正?;?/p>

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6)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最主要、最核心的問題。

現階段美國對臺軍售、維護臺灣“不統不獨”等問題的實質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全球戰略。

5、改革問題

(1)奴隸制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2)封建制度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西歐查理·馬特改革。 (3)資產階級改革:戊戌變法;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 (4)社會主義改革:蘇聯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

6、農村、農業、農民問題

(1)新中國成立后農村政策的四次調整(對生產關系的調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農業合作化(1953—1956年):即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形式:農業生產合作社。結果:提高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結果: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村生產力,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災難。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至今):作用: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大發展,農村富裕起來。

(2)其它涉及農村、農業或土地問題的知識點。

戰國商鞅變法,關于土地問題規定(課本七上)。明末徐光啟《農政全書》(中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平均地權,改革土地制度,解脫勞動者的貧困,做到“家給自足”。日本大化改新關于土地問題規定(課本九上)。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課本九上),日本明治維新關于土地問題規定(課本九上)。 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斯大林模式在農業上的弊端(課本九下P10弊端③):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

農村政策、制度的調整應遵循原則(啟示): ①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③尊重客觀經濟規律;

④調動農民積極性。

7、江澤民十五大報告中所講的“20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前進道路上的三次飛躍”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時代前列的偉人)

(1)孫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2)毛澤東,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1956年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3)鄧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偉大決策,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8、中共所開辟的兩條正確道路

(1)毛澤東,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起點標志: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2)鄧小平,建設道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兩條道路的共同點(啟示):立足國情、實事求是,把馬列主義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道路。

9、執政黨建設(黨的重要會議)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共成立。

(2)遵義會議(1935年1月,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3)中共七大(1945年4月,延安)。 (4)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 (5)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十四大:1992年,形成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十二大~十五大:鄧小平理論形成歷程。

10、中國近代化探索

(1)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地主階級洋務派;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口號:前期“自強”,后期“求富”)。

(2)戊戌變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 (3)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資產所階級革命派;代表人物:孫中山: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思想文化(資產階級激進派;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兩面旗幟:民主和科學)。 感悟(結論):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無產階級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經歷了哪些變化?

學技術——學政治制度——學思想文化。

11、列舉中國古代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和近代思想解放運動 中國古代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

(1)秦朝:焚書坑儒。

(2)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 (3)明朝:八股取土。

(4)清朝:文字獄。 近代: (1)新文化運動。

(2)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3)歐洲啟蒙運動(伏爾泰等)。

12、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1840—1842年,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3、列舉清朝前期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作的斗爭(從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方面歸納列舉)

(1)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4年,清政府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聯系。

(2)康熙帝時,兩次雅克薩之戰,打敗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肯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之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3)加強對西藏管轄:中央政府冊封**和**,1727年設駐藏大臣。 (4)加強對回部(新疆)管轄: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伊犁將軍,哨所。 (5)乾隆歡迎土爾扈特部回國。

14、歷史旅游、考察活動

(1)重訪絲綢之路(課本七上地圖;課本七下甘肅:敦煌莫高窟,飛天)。 (2)重走長征路(課本八上地圖)。

(3)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做導游、北京(故宮、長城)第一個在北京定都的統一王朝:元朝。還有明、清。

(4)紅色旅游、黨的生活重要地點:上海(1921年7月中共一大)——瑞金(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出發地)——延安(1945年4月中共七大)——北京(1949年建國、首都)。 (5)考察歷史文化名城(重要事件及影響): 南京:1842年《南京條約》;1912年1月,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27年4月,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1937年,南京大屠殺;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年4月23日,統治人民長達22年之久的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

廣州:林則徐虎門銷煙;《南京條約》開放廣州通商口岸;1924年廣州黃埔軍校。 北京:元都城,明(故宮),清都城,二次侵華戰爭入侵過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攻占北京),平津戰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接受和改編。

15、中華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不屈不撓、敢于斗爭、樂于奉獻、敢為天下先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民主、進步、科學)。

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

長征精神: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勝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依靠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抗戰精神: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的自強精神,萬眾一心、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中華兒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百折不撓、奮斗到底的堅韌精神。 奧運精神:團結拼搏、為國爭光。

抗震(災)精神:不屈不撓、團結拼搏、眾志成城、共度時艱、自強不息、志在必勝的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16、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工業革命)(課本九上)

影響:①生產力: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②社會關系:加劇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和分化。

③國際格局:使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 (2)第二次科技革命(課本九上)

影響:①生產力:推動生產力高速發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②社會關系:產生壟斷組織,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 ③國際格局:東西方經濟聯系密切,但差距進一步拉大。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與英、法、俄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形成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瘋狂地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3)第三次科技革命(課本九下)

影響:①生產力: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

②國際格局: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4)啟示: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的發展,我們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②我們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科技本領,勇于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 (5)交通工具:第一次科技革命(火車、輪船或汽船);第二次科技革命(汽車、飛機)。

17、“人權”問題 (1)最早提出人權觀念: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2)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人權立法:

法國《人權宣言》;

美國獨立戰爭的《獨立宣言》。

(3)列舉法西斯國家踐踏人權的罪行:日本——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

德國——反猶狂潮。

(4)過渡時期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大成果——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18、近現代史上的國際關系

(1)19世紀后期—20世紀初兩大軍事集團對抗——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和三國協約(英、法、俄)→一戰爆發(1914—1918年)。

(2)一戰后的國際關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通過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確立)。 (3)20世紀30年代、二戰期間的國際關系——1937年德國、意大利、日本結成侵略性軍事政治集團(軸心國集團);1942年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標志: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4)二戰后國際關系——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形成標志: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結束于:1991年蘇聯解體)。 (5)當今國際關系(政治格局):暫時形成“一超多強”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極化方向發展,但是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迄今還沒有定型。

總之,20世紀至今,國際格局歷經三次變化: ★①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②二戰后——蘇聯解體:蘇美爭霸的兩極格局。

★③目前: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19、列舉世界史上的主要國際組織 政治:聯合國(UN)(1945年,雅爾塔會議)。 經濟:歐盟(EN)(1993年)。 亞太經合組織(APEC)。 世界貿易組織(WTO)。

對峙的集團:一戰時(19世紀—20世紀初):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二戰時:德國、意大利、日本結成的軸心國集團——國際反法西斯聯盟。

二戰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1991年蘇聯解體后華沙條約組織不復存在)。 20、為建立和鞏固資產階級專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頒布了哪些文獻?

英國:《權利法案》。

美國:獨立戰爭——19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 法國:《人權宣言》。

1787年憲法。 《拿破侖法典》。

南北戰爭——《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

21、美國歷史上發生兩次資產階級革命,其要解決的問題分別是什么?兩次革命途徑和過程有什么相同之處?取得勝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談談你的看法。

(1)解決問題:第一次是爭取民族獨立,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第二次是維護國家統一,廢除南方的奴隸制。

(2)完成途徑過程相同處:途徑:都以戰爭手段解決,第一次是獨立戰爭,第二次是南北戰爭;過程:革命的一方最初都在軍事上一度受挫,處于不利地位,但經過艱苦斗爭扭轉局面,最終取得勝利。

(3)取得勝利的共同原因:兩次革命都是正義的事業,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政府都采取了有效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

(4)看法: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是正義的事業,是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的;只要采取堅定果斷的政治、軍事措施,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22、列舉二戰的主要經過及重大事件

(1)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加速二戰的爆發。 (2)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 (3)擴大:1941年6月,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4)進一步擴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12月8日,美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5)走向聯合:1942年1月1日,華盛頓會議(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6)轉折點: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

(7)開辟第二戰場: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美、英盟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使德軍東西受擊)。 (8)加速勝利的會議: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決定建立聯合國;蘇、美、英三國首腦),加速反法西斯勝利步伐。

(9)二戰結束:歐洲戰場:1945年5月8日,德國簽署投降書。

亞洲戰場: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最終結束)。 勝利主要原因: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或:正義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聯合)。 二戰給我們的啟示:

a、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悲劇不能重演;

b、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c、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基礎上能聯合起來,共同迎接挑戰; d、國與國之間應和平共處;

e、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 f、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如何維護世界和平?

人類應當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加強多國的交流與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反對殖民主義;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各國的爭端;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 設計反戰宣傳標語,如:珍惜和平,反對戰爭。

23、一道與奧巴馬有關的情景題 “安?尼克松?庫伯的一生”見證歷史

【歷史新情景】

1902年,安?尼克松?庫伯出生在美國南方一個黑人家庭中。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像她的父母一樣為了自由和權利而抗爭的英雄事跡。18歲時,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些白人去選舉他們共同的總統,像她這樣的人是沒有資格的。

27歲時,她原本在一家小工廠做工,靠辛辛苦苦的勞作,來支撐她的家庭。但是,這一年,她失業了,她看到了無數倒閉的企業,千千萬萬像她一樣的失業者,發瘋似的在銀行門口擠兌的人群,仿佛美國一夜之間陷入了絕望之中。好在這樣的日子在4年之后有了轉機,1933年,一個新的美國總統當選了。“她看到了一個民族通過新政、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的感戰勝了恐懼。”

1941年,39歲的安??尼克松?庫伯得知了一個非常震驚的消息:珍珠港遭到轟炸!“當暴政威脅這個世界的時候,她見證了一代人的強大,見證了民主得到了捍衛。”戰爭結束后,還沒有從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又開始了。隨著“人類登上了月球,柏林墻的倒塌”,她知道了世界由于人們自身的科學和想象力連接到了一起。

2008年,106歲的安?尼克松?庫伯親眼見證了同樣身為黑皮膚的美國新一代領導人誕生,她認為奧巴馬的當選必將會給美國的發展帶來生機。

結合歷史知識,請你來闡釋安?尼克松?庫伯的一生經歷的歷史。

(1)“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像她的父母一樣為了自由和權利而抗爭的英雄事跡。”指的是誰領導的哪一次戰爭?這次戰爭對美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林肯領導的美國南北戰爭;影響: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提供了條件。 (2)27歲那年安?尼克松?庫伯等人失業的原因是什么?“1933年,一個新的美國總統當選了”指的是誰?他是如何使美國渡過這次“恐懼”的?

原因: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實施“新政”,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渡過了經濟危機。 (3)“當暴政威脅這個世界的時候,她見證了一代人的強大,見證了民主得到了捍衛。”指的是哪一次戰爭?“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又開始了”指的是什么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蘇冷戰。

(4)最先登上月球的是哪一個國家?“柏林墻的倒塌”意味著什么? 美國;意味著美蘇冷戰結束。 (5)“奧巴馬的當選”與安?尼克松?庫伯小時候聽的故事有關系嗎?為什么? 有關系。安?尼克松?庫伯小時候聽的故事就是美國南北戰爭,這次戰爭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黑人奴隸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才使奧巴馬有可能當選美國總統。

六、重要歷史認識及啟示

1、近代列強侵華戰爭中中國失敗結果的認識:落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個國家的尊嚴要靠實力來維護。

2、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的特點及歷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層層遞進,由表及里,逐漸深入。感悟: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3、近代史上國共關系變化的啟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4、抗日戰爭的勝利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5、勸戒日本“歷史不容忘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一個勇于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的民族會得到全人類的諒解;違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將遭到世界人民的唾棄;正視歷史,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

6、如何才能促進中日之間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應教育國民正視歷史,反思歷史;中日之間應建立互信機制,加強經濟、軍事、文化和人員間的交流、對話和協商等。

7、重慶談判體現中共的精神:為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顧個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爭的革命精神。

重慶談判中中共的努力讓人們從中感悟到的基本認識:表明中共是中國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華民族復興事業的領導者。

8、中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結論:社會主義建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是艱辛的、曲折的。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符合國情,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規律,要警惕錯誤思想傾向。

9、黨對農村政策的調整必須遵循的原則: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一切從農村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有利于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要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制定政策必須從國情出發,不能脫離實際。

10、對臺灣問題的看法: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的;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統一大業必將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發展兩岸關系和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符合當前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臺獨”勢力逆歷史潮流而動,是不會得逞的;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任重道遠,需要我們長期奮斗。

11、如何鞏固和進一步提高我國國際地位:(1)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的獨立完整。(2)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斷提高綜合國力。(3)適應世界潮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迅速發展。(4)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加強同世界各國聯系,提高國際影響等。

12、日本學習中國和西方進行改革給我們的啟示:一個國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應善于學習吸收世界先進文化,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13、面對戰爭的悲慘和血腥的啟示及人類該如何制止戰爭,維護和平:人類應當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加強多國的交流與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反對殖民主義;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各國的爭端;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啟示: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實踐中,直到改革開放前,也一直實行計劃經濟的運行機制,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響;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就是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也是斯大林模式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15、對歷史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競爭并存的局面認識:兩種社會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和斗爭是長期的,我們應防止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建設應注意借鑒資本主義發展經濟的有益經驗。

16、羅斯福新政的啟示:“新政”是一次創新。它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的先河,為當今的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借鑒。

17、羅斯福新政對當今經濟活動的啟示:國家應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以保證經濟的均衡發展。

18、新經濟政策和羅斯福新政給我們帶來的啟迪:(1)結合國情,實事求是地進行改革,就能促進經濟發展。(2)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就能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3)政通人和,經濟發展。(4)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

19、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取得反法西斯斗爭勝利的經驗啟迪聯合國應如何去應對現今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各國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加強合作與交流,實現共同發展,構建和諧世界。

20、歐盟成立的啟示:國家之間的合作將促進和平與發展,實現“雙贏”和“多贏”。

21、美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啟示:(1)國家統一,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2)國家要制定正確的經濟政策,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22、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感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樹立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樹立崇尚科學為榮的思想;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與破壞,我們應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等等。

23、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著多極化發展,聯合國在世界上真正起到發展經濟、促進和平的作用;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共同進步,所有國家、民族都在國際舞臺上擁有相同的地位和權利;世界人民和平共處,談判成為解決一切爭端的唯一方法;人類不再有戰爭,讓世界充滿愛。

24、全球化使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國外資本和先進技術,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促進民族經濟發展;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生產技術相對落后,市場經濟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制約,增加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難度。

一、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1840—1953)

一、列強侵略中國的史實

(一)軍事侵略——發動侵華戰爭和制造軍事事變

1、發動戰爭

(1)鴉片戰爭(1840—1842) 影響:

政治上——.中國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中國人民革命任務、中國革命性質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革命開始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經濟上——中國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掙扎產生。 思想文化上——使一些愛國知識分子驚醒,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影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3)中國邊疆地區的新危機(19世紀60—80年代) 如美日侵略臺灣,俄英侵略新疆,英國進犯西藏。 (4)中法戰爭(1883—1885) (5)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

影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6)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 影響: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7)日本侵華戰爭(1931.9.18—1945.8.15) (8)美國發動朝鮮戰爭(1950—1953)

2、制造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

1932年“一.二八”事變”

1937年“七七”事變”

1937年“八一三”事變

(二)政治侵略——強簽不平等條約、侵犯中國主權和干涉中國內政

1、強簽不平等條約

(近代不平等條約的類型) ①割地類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勘分西北界約記》、《改定條約》及五個勘界議定書;中日《馬關條約》。其中俄國占有我國領土最多。

②賠款類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賠款額呈上升趨勢?!缎脸髼l約》賠款最多。 ③開埠通商類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趨勢是由南而北,由沿海到內地?!短旖驐l約》開埠通商最多。 ④侵犯中國關稅和貿易主權的條約:《南京條約》及附件、《天津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

⑤攫取特權類條約:《南京條約》附件,英國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特權;《天津條約》規定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日本通過《二十一條》攫取了大量特權;《凇滬停戰協定》日軍取得留駐上海的特權;《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攫取了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權。

2、侵犯中國主權

(1)割占領土:英國割占香港,俄國割占我國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日本割占臺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

(2)開辟租界:列強在上海等通商口岸開辟租界,奪取那里的各項主權。 (3)控制關稅:嚴重破壞中國的海關稅收主權。

(4)破壞司法權:蠻橫規定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 (5)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3、干涉中國內政 (1)扶植代理人

①扶植清政府,以華治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外反動勢力正式勾結起來,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1861年總理衙門的建立,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缎脸髼l約》簽訂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

②扶植袁世凱及其北洋軍閥政府:辛亥革命,清政府土崩瓦解,帝國主義看中了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把他作為新的代理人和統治中國的工具,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篡奪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為了大搞復辟活動不惜賣國。袁世凱死后,扶植各派軍閥“分而治之” ③扶植蔣介石及其南京國民政府:北洋軍閥統治結束后,帝國主義又選中蔣介石作為代理人,蔣介石對內實行一黨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

④日本扶植偽滿洲國政權和汪偽政權 (2)破壞和鎮壓中國人民革命

①從1861年起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絞殺太平天國運動

②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勾結清政府鎮壓義和團運動 ③1911年武昌起義后支持袁世凱破壞辛亥革命 ④幫助北洋軍閥破壞反袁斗爭

⑤支持軍閥破壞中國工人反帝斗爭和北伐戰爭,制造一系列慘案 ⑥支持蔣介石背叛革命和發動內戰 ⑦對新中國實行干涉和封鎖 (3)制造血案:

①1894年旅順大屠殺

②1900年八國聯軍北京大屠殺

③1925年五卅慘案

④1928年濟南慘案

⑤1937年南京大屠殺 (三)經濟侵略——商品輸出、資本輸出和掠奪原料和資源

1、商品輸出(甲午中日戰爭前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 (1)勒索賠款:主要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勒索

(2)傾銷商品:主要是鴉片和工業品 (3)掠奪原料、土地、勞動力、資源等

2、資本輸出(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 (1)政治貸款:開設銀行和強迫貸款

(2)直接投資:投資鐵路和開礦設廠

3、掠奪原料和資源:

主要掠奪中國的農土特產品、勞動力、礦藏和土地等,使中國淪為列強的原料產地,使中國重工業無從發展。 (四)文化侵略

通過設立教堂、傳播宗教、學校教育、辦慈善機構等方式推行殖民主義奴化教育。

二、中國近代的社會巨變及其啟示

1、巨變表現

(1)社會性質上:從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又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完全主權、獨立自主的國家。

(2)社會主要矛盾上: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其中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

(3)革命性質和任務上:舊式的農民革命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

(4)階級結構上:從單一的地主與農民的階級結構變成多個階級并存的復合結構。

(5)經濟結構上:由原來的自然經濟占主導發展為半封建與半資本主義并存局面,形成多元的經濟結構。

(6)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由獨立自主的世界大國淪為任人宰割的東方弱國,特別是在甲午戰爭后,急劇下降,巴黎和會外交的失敗就是一個明證。

(7)外交國防觀念逐步更新:由閉關自守走向世界,國防觀念也由重陸輕海轉向海陸并重。 (8)思想文化上:由盲目自大轉為向西方學習。

(9)政治制度上:由封建君主專制到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由國民黨一黨專政到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人民民主專政。

2、百年巨變的啟示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們:落后就要挨打,閉關必然落后。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才能不斷進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近代史又是一部抗爭史,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屈不撓、不畏強暴的民族,御侮自強、救亡圖存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前進動力。

一部近代史還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們:反帝反封建必須同時進行,缺一不可;只有代表先進生產力和大多數人民利益的無產階級才能提出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這一歷史性巨變。

二、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

一、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抗爭與探索史

(一)清朝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

1、1839年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

2、鴉片戰爭中,關天培、陳化成等愛國將領為國捐軀。

3、中法戰爭中,劉銘傳在臺灣擊退法軍,馮子材領導取得鎮南關大捷。

4、甲午中日戰爭中,左寶貴、鄧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英勇殺敵或壯烈殉國。

(二)農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斗爭和探索

1、三元里抗英斗爭(1841)

2、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1)意義(略、見課本):

(2)失敗原因:

①農民階級沒有科學理論作指導。②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3、義和團運動(1898—1900) (1)口號:“扶清滅洋”(具有愛國性質,但卻有致命的弱點:籠統排外的性質和對清政府的警惕性不足)

(2)意義:是中國近代一次以農民為主的反帝愛國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

強調:※農民階級由于其階級的、時代的局限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作為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地主階級探索強國之路的主張和實踐

1、鴉片戰爭時期,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開始面向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張,但未能付諸實踐。

2、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

(1)代表人物:(2)根本目的、(3)主要內容、①前期、②后期、(4)影響。(看課本復習明確)

(四)資產階級的探索和實踐

資產階級的發展壯大: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中產生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甲午戰爭后,隨著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資產階級隊伍進一步壯大。

1、維新派進行戊戌變法(189

8、

6、11—

9、21)

(1)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2)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3)意義。

2、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1911)

(1)代表人物:孫中山

(2)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3)意義。

(4)失敗根本原因:由于資產階級政治上的軟弱性,沒有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群眾。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繼續堅持民主革命立場。維護共和民主,但也屢遭失敗,在蘇聯和中共幫助下,孫中山實現偉大轉變,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大革命運動蓬勃發展。

3、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發起新文化運動(1915年開始) (1)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

(2)口號:“民主”與“科學”

(3)主要內容:①前期„„

②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成就最高)

(4)影響:①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②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五)無產階級——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

1、意義:①使中國人民結束了被壓迫被奴役的悲慘命運,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②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代。③使占世界1/4的人口擺脫了殖民主義統治,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也使亞非拉人民增強了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信心。

2、基本經驗(勝利原因):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②黨領導革命軍隊開展武裝斗爭;③組織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④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五個階段

①1919年5月至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階段,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時期。 ②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國民大革命時期,也稱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掀起了近代前所未有的國民大革命高潮。

③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又稱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時期。

④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抗日戰爭時期??谷諔馉幨墙倌陙碚嬲饬x的全民族抗戰,中國共產黨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⑤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也稱為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人民解放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革命與反革命力量的總決戰

三、中國近(現)代化的進程

一、階段特征

1、含義:中國近代化,也稱現代化,是指19世紀中期以來,在各種因素影響下,中國的思想、經濟、政治等方面開始擺脫封建桎梏,向大機器生產下的社會形態邁進的歷程。包含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進化。經濟工業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證,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時間范圍: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改革開放的今天。

3、任務:一是民族、國家獨立;二是實現工業化,使中國走上繁榮富強之路。

4、進程階段: (1)起步階段:(1840年—1895年)

中國近代化限于“器物”層面。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標志。核心內容是經濟領域的近代化。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同時又促進了文化和軍事領域近代化的起步。在它的誘導下,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2)整體發展階段(1895年—1927年)

由“器物”層面發展到“制度”層面,再上升到“觀念”層面。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工業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掀起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不僅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更要建立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使政治體制的近代化實現了重大突破。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長足的發展,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進行了新文化運動,把矛頭對準封建正統思想。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進階段:(1927年—1949年)

中國近代化步履維艱。在官僚資本主義、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下,在戰爭的破壞下,民族工業紛紛破產。但在同時,中共根據地、解放區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產生,出現了近現代化進程的新曙光。

(4)新中國的現代化:(1949年至今)

新中國成立后,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外交、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獲得了全方位的發展。政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逐步健全。經濟:1953年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起步。由于“左”的錯誤等影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遇到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二、知識精要

(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各階級、階層對近代化的探索

1、地主階級——洋務派

(1)背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下,清政府面臨內外交困的危局。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3)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

(4)內容:前期、后期。

(5)作用:

(6)失敗原因:由于洋務運動以維護清王朝統治為目的,決定了其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以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失敗為標志而告終。

2、資產階級

(1)資產階級維新派

①背景: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和民族危機的空前嚴重。 ②主張: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

③作用:戊戌變法不僅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還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為后來的辛亥革命準備了條件。 ④失敗原因:主觀: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軟弱性;客觀:封建頑固勢力的強大。

⑤教訓: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2)資產階級革命派

①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②主張:提出三民主義的理論綱領,主張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③作用: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④失敗原因:主觀: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客觀:中外反對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革命。 ⑤教訓: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3)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

①背景:北洋軍閥政府在文化領域極力推行尊孔復古政策。 ②口號:民主與科學

③內容:“四提倡四反對”

④作用:是近代史上一次規??涨暗乃枷虢夥胚\動,弘揚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啟發了人們的覺悟。

(二)中國共產黨對近代化的探索

1、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一大”確立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開展工人運動。1922—1923年出現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2)中共“二大”確立了黨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4年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國民大革命,北洋軍閥統治基本被推翻。 (4)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在井岡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條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

(5)中共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領導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

2、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探索

(1)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2)建國初期,建立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合理調整工商業,1953—1956年完成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7年進行一五計劃,汽車、飛機、重型機器和精密儀器等一大批新興工業部門開始建立起來。

(3)1956年,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政策。但在探索中出現了失誤,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4)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5)中共據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外交事業取得輝煌成就。 (6)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在原子能技術、航空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生物技術等領域取得了許多趕上和超過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成就。

(三)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衰

1、產生: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下,在洋務運動的誘導下,民族工業在沿海地區產生。民族資產階級誕生。

2、初步發展: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為償還貸款,擴大稅源,允許民間辦廠,民族工業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獨立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掀起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

3、短暫春天: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上辛亥革命的影響,中國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無產階級力量壯大起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以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

4、陷入困境:此后,由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官僚資本的壓制、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美國商品的沖擊,中國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5、恢復發展: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合理調整工商業,使私營工商業得到恢復和發展。

6、消亡:1956年國家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部分。

(四)近現代思想的發展

1、資產階級維新變法思想:主張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為維新變法運動奠定思想基礎。

2、資產階級革命思想:主張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代表人物: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孫中山又把從西方學到的國家學說發展成為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在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孫中山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3、新文化運動:前期:主張民主與科學。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后期: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并與中國的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4、毛澤東思想: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探索出一條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5、鄧小平理論:開辟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成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三、重難點分析:

1、影響中國近代工業化的不利因素 先天的不利條件:(1)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2)人才不足。缺乏通曉國際現代化大趨勢和能經營管理大機器生產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3)思想準備不足。中國傳統的重農輕商,重陸輕海,重義輕利等觀念,都是發展近代工業的思想障礙。 面臨三大政治障礙:(1)外國資本主義的阻撓、破壞;(2)封建專制統治的阻礙;(3)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

從環境上來看:戰爭和革命不斷,使中國政局長期動蕩。

2、中國近代化的啟示:

(1)實現中國的近代化,首要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爭取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

(2)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推動近代化的首要條件。

(3)實行對外開放,放眼世界,國家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四、中國共產黨八十五年歷程

(一)、創建過程

一、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歷史條件: 2.內容: 3.意義:(看課本明確)

二、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二)、重要會議

一、黨的創建時期

1.中共“一大”(19

21、

7、23,上海):中國共產黨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3.中共“三大”(1923):確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 二.土地革命時期

1.八七會議(19

27、

8、7,漢口):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2.遵義會議(1935):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瓦窯堡會議(1935):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三.抗日戰爭時期 1.洛川會議(1937):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決定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決定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 2.中共“七大”(1945,延安):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四.解放戰爭時期

1.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河北平山縣西柏坡):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

49、9,北平) 五.新中國成立后

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 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中共“八大”(1956):為我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3.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4.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5.中共“十三大”(1987):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并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6.中共“十四大”(1992):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中共“十五大”(1997):提出并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8.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三)、探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2.八七會議:中共認清了中國革命的基本方向,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

3.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解決了中國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問題。

二、中國共產黨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

1.中共“八大”正確地指出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任務,制定了正確的經濟建設方針。

2.1958年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又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誤入歧途。

3.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轉折,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和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歷史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4.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5.中共“十三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6.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的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8.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三、中共在領導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過程中的挫折及糾正

1.1923年,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失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過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在共產國際指導下,中共倡導建立革命統一路線,掀起了國民大革命。

2.1927年大革命失敗。中共認識到必須要掌握革命的領導權,掌握革命的武裝,開始發動武裝起義。

3.1927年以奪取中心城市為目標的起義失敗后,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4.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中共開始走向成熟。

5.1958年黨中央發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場運動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損害了農民生產積極性。1960年黨中央全面調整國民經濟。

6.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

(四)、黨的建設

一、思想建設

1、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 (1)1927年八七會議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給思想混亂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 (2)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3)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傾錯誤,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4)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了重要準備。

(5)1945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告誡全黨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提出“兩個務必”的重要論斷。

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

(1)1951年開展三反運動,純潔了干部隊伍,抵制了腐朽思想的侵蝕 (2)1957年開展整風運動,把反官僚主義放在第一位。

(3)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4)1992年十四大高度評價了鄧小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提出用這一理論武裝全黨。

(5)1997年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6)2002年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二、作風建設

1.1942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開展整風運動。通過整風,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傾錯誤,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2.1949年在西柏坡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兩個“務必”:“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他還告誡共產黨人,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

3.1951年中共中央決定在國家機關和企業中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國家高級干部劉青山、張子善墮落成大貪污犯被處決。三反運動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數,挽救了一批犯錯誤的同志,純潔了干部隊伍,抵制了資產階級的腐蝕,從而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4.1957年中共在全黨重新進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義、反宗派主義、反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通過整風使全黨學會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以利于社會主義建設。

三、理論建設

中國共產黨先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為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在實踐中堅持捍衛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從領導民主革命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形成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光輝思想。

①請指出這一光輝思想是什么?(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 ②指出毛澤東思想中關于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是什么?概述這一理論的內容

“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這一理論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標志著毛澤東思想已經開始形成。內容是:在黨的領導下,將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 ③指出中共找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原因?對鄧小平理論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會議有哪些?

原因:對中國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分析、對世界形勢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認識、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

會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形成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思想、1982年十二大最早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正式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基本路線并提出三步走戰略、1992年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7年十五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五、“三農”問題

“三農”指農業、農民、農村。農業指促進農業發展;農民指增加農民收入;農村指小城鎮建設。

“三農”問題是近年來持續關注的熱點,加以今年溫家寶總理提出減免農業稅,又替農民工追討工資,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黨和政府將“三農”問題列為頭等大事,故對此專題應格外關注。

一、要點掃描:

(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

1、農民階級: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 太平天國制定《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強烈愿望,但這只是空想,平均主義思想在當時無法實施。

2、資產階級革命派:“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

孫中山采用“平均地權”的辦法解決土地問題,不是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說明資產階級不能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

(二)中國共產黨在各歷史時期的土地(農村)政策

1、土地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開展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廢除農民借地主、富農的債務為主要內容的土地革命。

2、解放戰爭時期

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1947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建國初期

1950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

4、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政府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運動,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走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化為公有制,從根本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5、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依據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即“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由此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60年中央開始全面調整國民經濟,加強農業生產。

6、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集體經濟,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三)世界史農業問題

1、英國

圈地運動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但有利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它迫使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涌入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為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進行準備了條件。

2、法國

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沒收逃亡貴族的土地,用分期付款的辦法賣給農民,無條件廢除一切封建義務,得到了農民的支持,調動了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

3、俄國

1861年改革時廢除了農奴制,農奴獲得解放并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高價贖買。因此它的實質是對農民的掠奪,但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勞動力。

4、美國

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滿足了人民對于西部土地的需要,有利于美國的西部開發,也提高了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

1933年羅斯福新政對農業的調整,主要是讓農民縮減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補償。

5、日本

1868年明治維新時,規定允許土地買賣,事實上承認了土地私有。

6、蘇聯(蘇俄)

十月革命時期,蘇俄頒布《土地法令》,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使用;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開展農業集體化,引導農民參加集體農莊。

二、強化訓練:

1、新中國農業雖有曲折但總體迅速發展,簡要說明我國農業政策的四次調整。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發展開辟了道路。

(2)1956年的農業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并實行集體經營,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1978年后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堅持了土地公有制,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2、20世紀60、70年代,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放慢的原因包括( C )

①國內出現嚴重的政治**;

②在經濟上推行保守的經濟建設方針; ③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④長期受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封鎖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從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可以看出,在經濟建設上( C ) A、一定要按比例高速度發展

B、要堅決反對保守主義 C、經濟指導方針一定要符合國情,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 D、要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時期,中國農民、農村為革命勝利作出哪些貢獻? (1)大革命時期,中共領導農民運動,為北伐戰爭勝利準備群眾基礎;

(2)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在農村進行土地革命運動,建立廣泛的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道路;

(3)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敵后農村抗日根據地,領導廣大農民開展廣泛游擊戰打擊日寇; (4)解放戰爭時期,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保證解放戰爭的勝利;

(5)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當家作主人,響應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號召,走上了合作社道路;

(6)改革開放時期,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7)今天,隨著農村小城鎮化建設,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農民工進城為城市的基礎建設和各行各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加快了中國城市化進程。

5、據《瞭望》周刊2004年第2期報道:“22年前開始的連續5個中央一號文件,成功地指導了劃時代的中國農村改革。時隔17年之后,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同意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文件稿提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討論、修改,并明確表示,經審定以后將作為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親自簽署了這份文件,久違了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回歸農業。”農民、農村和農業,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重大問題,結合所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近代以來,伴隨著列強的侵華活動,中國的農村狀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變化: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落后的生產方式受到沖擊,商品化程度提高;農民利益受到損害,農村日益貧困、破敗。

(2)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問題。對此,孫中山、毛澤東分別提出了什么對策?結果如何?

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采用“平均地權”的辦法,但未落實;

毛澤東領導農民開展土地革命(改革),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得到了土地。 (3)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共第二代領導人,如何成功地指導了劃時代的中國農村改革? 在全國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廢除了人民公社體制,使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

(4)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實行上述政策的相同主旨是什么? 立足國情,發展農業,改善農民生活,促進社會進步。

六、

一、國共關系的演變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時期)

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務

①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②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

③共產國際的推動。

2.標志: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3.影響:國民大革命迅速開展并取得重大勝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

4.破裂

①原因:兩黨不同的階級利益,階級矛盾上升。

②表現:1927年4月12日,蔣介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5月,許克祥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二)十年內戰時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時期)

1.國共的對峙 (1)表現

①政權的對峙: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標志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

②屠殺與反屠殺: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

③“圍剿”與反“圍剿”:1930年到1933年,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發動五次“圍剿”,中央紅軍取得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但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長征(1934.10~1936.10)。

(2)影響:

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

2.國共兩黨由對峙走向合作

(1)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不斷上升。1935年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中共的推動:1935年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開會,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標志: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國共合作

1.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形成:

①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共發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

②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③1935年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④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⑤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共發表抗日通電,號召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把日本侵略者驅逐出中國;

⑥1937年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表示準備抗戰; ⑦同時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⑧1937年,國民黨公布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3.合作的標志:

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國共合作宣言,兩黨再次合作。 4.作用:

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四)國共合作的破裂和國共雙方的決戰

1.根源:

①階級利益的差別,階級矛盾的上升。②美國的干涉。 2.標志: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國共關系完全破裂。

(五)國共兩黨的長期對立(1949—1979年)

1.原因:

階級利益的不同,外國反華勢力影響。 2.影響:

海峽兩岸處于分裂狀態。

(六)國共關系的緩和(1979年以后)

1、原因:“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全國人民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2.表現:(1)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同時,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

(2)應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來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參觀訪問。國共兩黨從1949年內戰以后,隔絕了56年。這次連戰到大陸來,給兩岸關系的改善帶來積極的影響。連戰大陸之行將揭開兩黨合作新的篇章。讓人們看到了兩岸關系出現的新曙光(3)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4)1980年以后,海峽兩岸交流日益頻繁。

二、共產黨對國民黨的政策

1.中共創立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19.5~1927.7)

(1)對策:同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2)依據: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資本主義相對穩定,帝國主義采取了“以華治華”政策,北洋軍閥實行黑暗統治,因此廣大民眾與帝國主義扶植下的北洋軍閥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3)作用:國民大革命運動不斷發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 2.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7~1937.7)

(1)對策:武裝反蔣→抗日反蔣→逼蔣抗日。

(2)依據:隨著法西斯上臺與擴張,蔣介石推行屠殺共產黨,“絕對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內”等政策,主要矛盾由階級矛盾逐漸轉化為民族矛盾。

(3)作用:中共獲得了人民擁護并開辟了新道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抗日戰爭時期(1937.7~1945.8) (1)對策:聯蔣抗日。

(2)依據: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矛盾成為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社會各階層、各階級都積極投入到抗日救國運動中,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3)作用:國共兩黨基本上能并肩戰斗,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4.第三次同內革命戰爭時期(1945.8~1949.10)

(1)對策:自衛反蔣。

(2)依據:隨著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和美國推行扶蔣反共的政策以及國民黨堅持內戰獨裁方針,中共領導的廣大民眾與美蔣反動派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矛盾。

(3)作用:中共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推翻了國民黨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5.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0~1956.12) (1)對策;徹底倒蔣。

(2)依據:由于美國推行霸權政策和對新中國采取扼殺政策,國民黨又垂死掙扎,因此,中共領導的廣大民眾同國民黨殘余勢力、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3)作用:中共通過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等,不但徹底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而且使人民民主政權得以鞏固。

三、分析認識

1.影響國共關系的因素

(1)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兩黨就有結束對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兩黨的階級性質不同,是國共關系矛盾、斗爭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國際環境的影響。進步的國際政治勢力和有利的國際環境能夠促成兩黨之間的合作;反之,反動的國際政治勢力的插手,又會加速兩黨關系的破裂。 2.國共關系的認識

1924~1949年,國共兩黨關系呈現“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發展歷程。 “分則兩傷”:國共長期分裂內戰,損傷國力,十年內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瘋狂進攻紅色根據地,導致日本帝國主義乘隙而入,嚴重影響了中華民族獨立,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箲鸾Y束后,兩黨內戰再起,國民黨敗逃臺灣,海峽兩岸長期對峙,致使中華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統一大業??梢?,國共分裂嚴重影響國家獨立統

一、綜合國力增強和國際地位提高。但是,我們應看到:國民黨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則兩利”:民族的獨立統一高于一切,沒有中華民族的獨立統一,就沒有各階級、各黨派的前途和利益,這是全體中國人的共識。大革命時期,北洋軍閥統治阻礙著中國統一,中國人民和北洋軍閥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為此,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團結奮戰,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30年代,日本侵華威脅到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國共兩黨“存則俱存,亡則俱亡”,為此,國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為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戰,中國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來第一次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 總之,合則有利于民族的興旺和崛起,分則對中華民族來說是戰爭和災難,兩黨為了民族利益,應當再次合作,為了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3.國共兩次合作的異同點: 相同點:(1)都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境里,都面臨共同的強大敵人, 都由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決定。(2)都是在中共的推動下,共產國際的積極促成下實現的。(3)都大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發展。

不同點:(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軍閥割據,階級矛盾尖銳;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為最主要的社會矛盾,中華民族處于亡國滅種的生死關頭。(2)合作對象有異:前者是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后者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親英美派。(3)政治基礎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義,后者是共同抗日。(4)斗爭對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軍閥,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贏得民族解放。(5)合作的階級基礎有異:前者是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后者包括一切贊成抗日的階級和階層,具有廣泛的民族性。(6)作用和結果有異;前者推動工農運動發展,保證了北伐戰爭勝利進軍,但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后者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抗戰勝利的保證。

七、

一、列舉臺灣歷史上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的史實和抗擊外國勢力侵略臺灣的事件。

1.三國時,東吳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臺灣),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 2.隋朝隋煬帝三次派人去流求(臺灣)。

3.元朝時,設置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臺灣)。 4.1661—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5.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進一步加強了臺灣與祖國內地的聯系。 6.19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日本侵略臺灣,遭到臺灣人民的堅決抵抗而失敗。 7.1884年,中法戰爭中,法國入侵臺灣,臺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率軍民奮起保衛臺灣,重創法軍。

8.1885年,為加強海防,清政府設立臺灣省。

9.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強迫清政府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臺灣人民堅決反對,進行了長期艱苦的反日斗爭。

10.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羅宣言》從國際法角度證明了澎湖列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的領土?!恫ù奶构妗分厣炅诉@一點。 11.1945年10月,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二、臺灣問題的由來

1.1949年,從祖國大陸敗退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盤據臺灣。

2.1950年,為了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美國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從此,臺灣與祖國大陸隔海相望至今。

三、臺灣問題現狀

1.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提出尊重臺灣現狀,實現臺灣和祖國大陸和平統一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這得到海峽兩岸人民的贊同,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統一祖國創造了條件。

2.1988年,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去世,李登輝上臺。90年代初,李登輝不顧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反對,相繼拋出所謂“一中一臺”,“兩國論”。并發表無恥讕言,宣稱祖國大陸和臺灣事實上就是兩個國家,并要與祖國大陸建立所謂“國與國關系”。此言論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對。

3.1999年,素有“臺獨”思想的陳水扁上臺,變本加厲宣揚“兩國論”,嚴重損害了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也遭到國際上的一致反對。

4.為了將所謂的“兩國論”合法化,陳水扁又導演了所謂的“全民公投”,妄圖將“兩國論”合法化,把臺灣從祖國的懷抱中分裂出去。

2004年3月20日,在陳水扁,呂秀蓮等“臺獨分子”的導演下,公投開始。但遭到了絕大多數有良知的臺灣人的抵制。所謂的“3?20公投”,遭到可恥的下場。這再次表明臺獨勢力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不得人心。“一國兩制”才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唯一正確途徑。 5.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再次向全世界人民重申了中國人民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外來干涉的決心。同時告誡那些妄圖分裂中國、分裂中華民族的人,其圖謀是不能得逞的。 6.2005年4—5月,臺灣地區重要黨派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來到祖國大陸。兩人都不約而同的重申了“一個中國”的立場。這說明了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絕大部分中國人是認同“一個中國”的。“臺獨”是不得人心的。

7、2005年4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兩人的手緊緊握到一起。這是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相隔60年的首次握手,是兩黨關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標志: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標志: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

認識:“合則兩利,分而兩傷”。

連戰訪問意義:連戰的訪問開啟了兩岸對話的大門,推動了兩岸關系的緩和。期待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盼望祖國早日實現統一。

四、目前妨礙臺灣與祖國大陸統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臺獨”勢力的分裂活動,國際反華勢力破壞干涉。

五、臺灣問題對中美關系的發展有何影響?

答: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的核心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妥善處理臺灣問題,中美關系才能取得進一步發展。

六、對美日允許李登輝訪問,售臺高等級武器,支持臺加入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世界衛生組織, 《美日安保條約》劃臺灣入保護范圍,發表反對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言論等行為談談看法? 答: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美日等國行為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是對中國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的嚴重侵犯,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破壞了兩國的友好關系,中國政府堅決反對。 七.我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具體方針是什么?我國政府不承諾放棄武力解放臺灣,其理由是什么? 答:(1)“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2)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是主權范圍內的事情,我國有權采取一切手段捍衛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以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不放棄武力,主要是********獨立和外國干涉而言。 八.結合美國、德意志統一的歷史談談我國不放棄使用武力的理由. 答:美國南北戰爭中通過使用武力打敗南方奴隸主分裂勢力維護了國家統一,德意志通過三次對外的王朝戰爭打敗外國干涉勢力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說明國家和民族的統一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只要有利于國家和民族的統一,采用政治手段或軍事手段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九.德意志和意大利完成國家統一的措施,及對兩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統一國內市場的形成。德國以較快的步伐邁入資本主義先進國家行列。)

十.美國維護國家統一的措施及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國內市場的統一和擴大、西部的開發)。

十一.德意志的統一對我國實現統一有何啟示? 答:我國要加快經濟發展,大力提高綜合國力,加強國防建設等.

八、區域性經濟協調發展戰略

——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一、知識梳理:

(一)、西部大開發:

(1)概念:中國西部地區通常是指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藏、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等十個省(市、區)。 (2)近代列強侵略我國西部的歷史:

①沙俄通過《北京條約》、《勘分西北界約記》、《改訂條約》等割占我國西北地區領土50多萬平方公里。②1871年俄國派兵侵占伊犁地區;③1885年<中法新約>的簽訂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④1888年,英國派兵進攻西藏南部邊境;⑤1895年的《馬關條約》日本開放重慶為商埠;⑥1898年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時,英國和法國把云南劃為勢力范圍;⑦1913年,英國在西姆拉會議期間企圖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制造了一條非法的中印東段邊界線; (3)在西部施行的民族政策: ①三大改造開始后進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1958年后西部少數民族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②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支援西藏的好干部孔繁森);

③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55年建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8年建立寧夏回族自治區,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區);

④實行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戰略。

(二)、中部崛起戰略:

▲、概念:中部地區是指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山西六省。中部地區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區位優勢,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和農產品生產基地,產業基礎較為完備,科技和人力資源豐富,具有巨大的發, 展潛力。中國加入WTO后,需要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以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

中部地區發展的優勢表現在:區位優勢明顯;資源優勢突出;產業基礎較好;市場潛力巨大。

中部地區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表現在:國有資本比重偏高,資本積累緩慢;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加工型產業比重大,技術水平低;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經濟活力不足;資金、技術和人才缺乏且外流嚴重;“三農”問題比較突出;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少。 ▲、近代的中部——中國近代化的發祥地之一

★中部地區是近代工業化的發源地之一

1、洋務運動時期:曾國藩設立安慶內軍械所(安徽);張之洞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

2、中部地區也是民族資本主義較快發展的地區

3、外國資本主義對該地進行侵略――《天津條約》《馬關條約》中都被迫開放通商口岸 ★中部地區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源地

1、戊戌變法時期:湖南巡撫陳寶箴支持變法,并邀請譚嗣同、梁啟超到時務學堂講學,湖南長沙成為變法中心之一

2、辛亥革命時期:湖南首先掀起保路運動;武昌起義(“牽一發而動全身”)成功把辛亥革命推向高潮,并成立湖北軍政府;武昌起義后,安徽,江西,湖南獨立。

3、二次革命時期:1913.7.江西都督李烈鈞在湖口誓師討袁。隨后江蘇、廣東、安徽等省獨立。

4、中共成立初期:1921年武漢、長沙共產主義小組成立;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把第一次工運推向高潮。

5、國民大革命時期:兩湖是北伐主戰場,北伐軍占領武漢,消滅吳佩孚的主力;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武漢一時成為革命中心;北伐勝利進軍推動農民運動發展,湖南的農民運動發展最迅猛;漢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6、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土地革命時期):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八七會議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新出路;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1931年江西瑞金紅色政權建立

7、抗戰時期: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首次大捷;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1938.10.武漢淪陷,抗戰進入相持;1940年百團大戰

8、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等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序幕,也是解放戰爭轉折點;淮海戰役勝利,解放了長江以北的中下游地區。

▲、新中國成立后中部地區的開發與建設成就 1.“一五”時期:武漢長江大橋。 2.十年探索期間:武漢鋼鐵公司。

3.文革期間:湖北第二汽車制造廠,湘黔鐵路。

4.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

▲、武漢位于湖北省中部,長江中游與漢水交匯處,長江與漢水將武漢分為漢口.漢陽.武昌,通稱武漢三鎮„„武漢是一座歷史悠久而富于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有關武漢史實羅列: 1.《天津條約》中,漢口被開為通商口岸。 2.洋務運動中,張之洞開設漢陽鐵廠。 3.1911年,武昌起義,一舉推翻清王朝。 4.1921年,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立。

5.1922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將第一次工人運動推向頂點。 6.北伐戰爭中,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7.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志大革命失敗。

8.1927年,中共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9.1938.10.武漢淪陷,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10.“一五”時期:武漢長江大橋。 11.十年探索期間:武漢鋼鐵公司

(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概念: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東北是我國“一五”計劃期間建設的重點地區,在重點建設的156個項目中,有三分之一分布在東北。經過多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東北形成了較為雄厚的工業基礎,為新中國奉獻了第一爐鋼水、第一列內燃機車、第一架飛機、第一艘萬噸貨輪、第一輛載重汽車等。東北老工業基地成為我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確立和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近代史上列強對東北的侵略:

①1858年和1860年,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割占東北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②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東北是主戰場之一,日軍從遼東半島登陸后占領大連、旅順,并制造了旅順大屠殺;

③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由于俄國糾合法、德三國干涉還遼,遼東半島實際上又處于俄國控制之下;

④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過程中,沙俄強租旅順、大連,并把東北作為其勢力范圍;

⑤1904~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日本控制東北南部,俄國控制東北北部;

⑥1928年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張作霖;

⑦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侵占東三省,并于1932年建立偽滿洲國;

⑧1945年雅爾塔會議上,美英以犧牲中國東北的利益(將旅順、大連租給蘇聯等)換取蘇聯出兵東北,簽訂了秘密協定,這是大國強權政治的體現。 ★建國后東北工業基地的建立和發展:

①“一五計劃”期間,在蘇聯的援助下,東北地區是重點投資建設的地區,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有52項安排在東北,初步建成了一大批工業基地,如鞍山鋼鐵公司、長春一汽、沈陽機床等;

②“二五計劃”期間,我國在東北地區建立了大慶油田,并以此為依托建立了一座大型石油化工基地,東北地區的重工業基礎進一步完善。

作用: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開始得到改變;為其他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源保證。 鞏固訓練:

中部地區曾經是一塊熱土,也是一塊英雄的土地。無論是在民主主義革命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結合所學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土地革命時期,在中部省區有哪些大的革命活動發生?

(2)江西是重要的革命老區,號稱擁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搖籃: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搖籃、中國革命的搖籃,共和國的搖籃,各指哪些地方?

(3)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紅色政權普遍出現在南方各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哪些重大的建設工程?

(5)1987年,中共中央決定在四川省松潘縣川主寺鎮修建“紅軍長征紀念總碑”。長征的起點和終點都不在四川,黨中央卻決定在四川建立“紅軍長征紀念總碑”。請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理由。

答案:

(1)八?七會議在武漢召開;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爆發;井岡山等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2)南昌,井岡山,瑞金

(3)原因:國民大革命的影響:大革命的中心在南方;在南方有較好的群眾基礎。 (4)第一個五年計劃中修建了武漢長江大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修建了武漢鋼鐵公司;文化大革命時期修建了第二汽車制造廠。

(5)理由:紅軍長征在四川經過的時間長、活動范圍廣是紅軍長征的的主體;紅軍在四川境內,爬雪山、過草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充分展示了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言之成理可酌情加分。)

九、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 長征精神——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百折不撓、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團結互助、眾志成城的協作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抗日精神——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民族團結 西柏坡精神——兩個“敢于”(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兩個“善于”(善于破壞舊世界,善于建設新世界)的科學精神;兩個“堅持”(堅持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兩個“務必”(務必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的創業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②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③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④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⑤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 雷鋒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主義精神。 鐵人精神——愛國、創業、求實、奉獻

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一.近代中國的屈辱外交

1 、史實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北洋軍閥政府: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

華盛頓會議簽署《九國公約》再一次損害中國的主權

③國民政府:二戰中雅爾塔會議上美蘇在沒有中國政府參加的情況下要求中國政府承認外蒙自治,蘇聯租旅順港為條件換取蘇聯出兵對日宣戰

2 、近代中國屈辱外交原因

①當時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獨立 ②當時中國綜合國力弱,弱國無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國人民飽受侵略壓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當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宣布我們決不去侵略別的國家來發展自己,我們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新中國的外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二.新中國的外交

1、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建國初期的外交

①國際形勢:

冷戰時期,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敵視、孤立、封鎖、包圍

②成就:

⑴建國第一年同17個國家建交,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⑵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⑶日內瓦會議提高中國國際地位,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

⑷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使大會圓滿成功

3、 70年代的外交

①國際形勢:

美蘇爭霸,蘇攻美守

②成就

⑴中美關系正?;?,表明美國孤立中國的失敗和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勝利

⑵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⑶中日建交

⑷70年代初國際上興起與中國的建交的熱潮

4、改革開放后

①國際形勢:

兩極格局解體,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和平與發展成為兩大主題

②成就

⑴港澳回歸,是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方針的成功運用

⑵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成功舉辦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為止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助于加強我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經貿聯系,為我國的對外開放擴展新的空間

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國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②綜合國力,國際威望不斷提高 ③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④針對國際形勢的變化,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 三.新中國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啟示

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創設和平友好的外部環境,才能使國家更快更好的發展,反過來,只有更快更好的發展自己,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才能更好的維護祖國的和平與安全。所以和平與發展是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關系,所以我們應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之路。

四.今后我們如何繼續走好和平發展之路

1、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一切友好國家和平相處

2、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五.針對某些國家散布的“中國軍費增加”“中國威脅論”等言論,如何駁斥

1、當今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我國還未完成統一大業,臺獨勢力猖獗,加強國防力量是為了維護祖國統一,保衛祖國安全,保障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而不是為了稱霸世界

2、中國軍費開支雖有所增加,但還遠遠不及一些國家,如只占美國的七十份之一, 也遠遠不及日本

3、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愛好和平的傳統

二、中美關系

中美關系是近現代國際關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國家雙邊關系之一。

(1)追隨英法,染指中國。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美國追隨英法加入侵略中國的行列。向中國走私鴉片,強迫清政府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以攫取侵華特權。19世紀60年代覬覦我國領土臺灣。

(2)"門戶開放",獨立侵華。19世紀末美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時,因忙于美西戰爭而錯失時機。為加深和擴大美國在華侵略權益,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即在承認列強在華侵略權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這一政策的提出,標志著美國有了獨立的侵華政策。從此,美國在華侵略勢力一天天擴大。

(3)扶黎扶蔣,控制中國。辛亥革命失敗后,中國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帝國主義各國紛紛尋找在中國的代理人。 "一戰"期間美國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積極扶植蔣介石政權,從而實現了控制中國(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間美國對華商品輸出(1931年)躍居第一位。

(4)"二戰"期間,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卷入戰爭。為打敗共同敵人,中美建立起合作關系。美國從軍事、經濟等方面援助中國的抗戰,中國戰場的抗戰有力配合著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軍的作戰。

(5)扶蔣反共,控制中國。二戰結束后,美國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大為增強,憑借強大的實力,美國力圖稱霸世界。為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美國實行扶蔣反共政策,出錢出槍援助蔣介石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1950年派遣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阻撓我國對臺灣的解放。

(6)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走向對抗。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拒絕承認,并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軍事包圍,外交孤立,經濟封鎖,致使中美關系走向全面對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進道路,一波三折。20世紀70年代蘇美爭霸,美國處于守勢。尼克松上臺后,美國對外戰略進行收縮。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中美簽訂上海公報,結束了20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1978年美國同意在臺灣問題上的"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關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雙方在廣泛的領域開始了合作關系,對中美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諸多矛盾沖突。美國始終未放棄霸權政策,在中美關系上圍繞著臺灣問題、人權問題等百般刁難中國,致使中美關系的發展呈現出一波三折的特點。尤其是臺灣問題成為中美關系的焦點。

三、中日關系

1、日本兩次大規模的侵華:(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 (1)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實現了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也積極利用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提倡“殖產興業”、“文明開化”,成為亞洲的強國; (2)在向帝國主義過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韓侵華”的大陸政策,把侵略矛頭對準了朝鮮和中國:

①1874年在美國的支持下侵略臺灣;

②1894~1895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通過簽訂《馬關條約》,割占遼東半島和臺灣;

③1900年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對北京大肆搶劫,并獲得大量賠款;

④1915年乘袁世凱復辟帝制之機,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⑤一戰期間,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奪取了山東和青島,取得了暫時獨霸中國的局面;

⑥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局部侵華,霸占東三省,并建立偽滿洲國,實行殖民統治;又先后發動“一二八”事變和制造華北事變,中華民族危機加深;

⑦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在政治上進行殖民統治,經濟上進行殖民掠奪,思想文化上實行愚民同化政策。

2、23年的冷戰對立:(1949年~1972年) 二戰后美軍以“盟軍”名義,對日單獨占領,東京審判對一些戰犯免于起訴,保留了天皇制。企圖利用日本控制東亞,遏制共產主義。日本在美國的操縱和支持下,大力發展經濟。在對華問題上,日本追隨美國,敵視新中國;

3、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 1972年田中角榮首相訪華,中日邦交正?;?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調整和重新定位時期,1998年以來則是旨在構筑“友好合作伙伴關系”的新時期。這一階段中,因日本在歷史遺留問題上不能正確對待,20世紀90年代的中日關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現“政冷經熱”的局面。隨著經濟大國地位確立,日本要求在政治、軍事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世界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

一、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要點掃描】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一場聲勢浩大的革命運動更離不開人們思想的解放.14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和18世紀興起的啟蒙思想運動無疑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

(一)文藝復興不僅是一場文化運動,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人文主義是這一社會思潮的核心,它適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反映了正在成長中的資產階級的需求,對當時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早期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治銳利的思想武器。

(二)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封建君主制依然存在,甚至變本加厲,力量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不再滿足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進行反封建斗爭,他們需要更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摧毀封建制度,最終拾起了理性主義的旗幟,直接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掀起了歐洲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動搖了封建統治,為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做了思想輿論準備。 【難點突破】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具有相同之處:它們都是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開啟了民智,宣揚了資產階級的思想。但也有不同點:首先時間不同,文藝復興興起于14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啟蒙運動興起于18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其次興起地點不同:文藝復興興起于意大利;啟蒙運動興起于法國。還有內容不同:文藝復興宣揚人文主義;啟蒙運動反對專制,強調人權和法制。

二、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的幾個階段

【要點掃描】縱觀整個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的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17—18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①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②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③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

(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①1861—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②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③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

(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資產階級革命:①1917年3月(俄歷2月),俄國二月革命②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 【難點突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進一步壯大,資產階級以排山倒海之勢沖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縛,以啟蒙思想作為思想武器,迎來了17—18世紀的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經過激烈的斗爭,最終建立起資產階級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與此同時,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和擴展,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顯示出了充分的優越性,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度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19世紀60—70年代,一些國家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開始進行改革,也相繼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確立。20世紀初,由于一些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時,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資產階級革命余威猶在,仍然持續展開。

三、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的特點

(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發生于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期,它的革命任務是推翻封建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19世紀六七十年代改革發生于蒸汽時代資本主義時期,不同的時代背景決定了兩者不同的特點。

(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①革命的手段都采用暴力的形式。②革命的過程曲折復雜。③在資產階級的領導下,一切反封建統治的階級、階層結成了聯盟,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改革的特點:多是自上而下進行,資產階級與舊勢力達成妥協。

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方式

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近代歷史的進步潮流,但因各國實際情況和環境的不同,各國確立資產階級統治地位的道路也就明顯不同。主要有四種途徑:

第一種途徑: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例如1640—1688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

第二種途徑:通過民族解放戰爭,推翻殖民統治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例如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

第三種途徑:通過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逐步廢除舊制度而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例如俄國1861年的廢除農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

第四種途徑:通過王朝統一戰爭,逐步清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例如德意志、意大利的統一。

五、資產階級的法律文獻

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不僅用暴力的形式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而且還采用了法律的形式鞏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文獻。

(一)英國:《權利法案》對國王的權利進行明確的制約,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國首先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

(二)美國:《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1787年美國憲法確立美國為聯邦制的國家;《宅地法》保證了人民對土地的需求,《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使黑人奴隸獲得了人身自由,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直接推動了南北戰爭的進程。

(三)法國:《人權宣言》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的思想維護了資產階級利益;《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

六、對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的評價

【要點掃描】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在這更替的過程中,要注意對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評價。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和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二)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后的歐洲和拉美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三)美國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這場戰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四)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有利于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震撼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五)俄國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使俄國走了資本主義道路,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但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殘余,為以后俄國對外侵略擴張創造了條件。

(六)明治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難點突破】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在歷史上都會產生作用,推動或者阻礙著這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為一場席卷整個社會的政治運動——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其影響更為深遠,在評價時既要看到其積極作用,又要看到其消極影響。特別重點關注的是與之后世界歷史發展密切相關,與今天仍然有聯系的革命與改革,如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是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兩次飛躍,日本明治維新的殘余性與其發動的侵略戰爭和今天軍國主義抬頭趨勢的聯系。

七、對資產階級革命中的歷史人物的評價

【要點掃描】人類的歷史活動是人的活動,掌握歷史人物的基本活動,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能夠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主要活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都有一個關鍵性的領導人物,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克倫威爾,美國獨立戰爭中的華盛頓和南北戰爭中的林肯,法國大革命中的拿破侖。

(一)克倫威爾: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領導人,他出身新貴族,率領議會軍打敗國王軍隊,建立共和國,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但他在掌握了政權,就任“護國主”后,實行有利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政策,建立軍事獨裁統治,引起了人民的不滿。在他結束統治后,英國政局陷入動蕩中,導致了舊王朝的復辟。

(二)華盛頓: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總統,他領導美國人民進行英勇斗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被美國人民譽為“國父”。同時,制訂了1787年美國憲法,建立起聯邦制國家,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三)林肯:是南北戰爭期間一位著名的總統,他領導聯邦政府開展斗爭,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打敗了南方叛亂軍隊,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成為美國歷史上受人愛戴和尊敬的總統。

(四)拿破侖: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杰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軍事家。1799年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對內制訂和頒布《法典》,便利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對外戰爭打退了反法同盟,捍衛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但后期戰爭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獨立,掠奪了各國人民,實行軍事獨裁統治,引起了被征服地區人民的反抗,最終,拿破侖帝國在窮兵黷武中覆滅。 【難點突破】要充分認識他們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領導作用,同時也要看到他們的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如克倫威爾背叛共和原則實行獨裁統治;華盛頓作為一個大種植園主階級的代表,不可能廢除黑人奴隸制;林肯在內戰前的優柔寡斷,不敢立即廢除奴隸制,即便于后來讓黑人奴隸獲得了人身自由,但也不可能真正完全解放黑人奴隸;拿破侖建立帝國后的軍事擴張等,要客觀、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

八、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之比較

【要點掃描】世界上沒有絕對相同的事物,任何事物與事物之間都有它們的異同點,對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同樣如此,對此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比較:

(一)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異同點:

相同點:(1)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英、法受到封建專制統治的阻礙,美受到英國殖民統治的阻礙。(2)性質:都具有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3)領導階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領導下,美國獨立戰爭在北方工業資產階級和南方大種園主的領導下,法國大革命在大、小資產階級的領導下。(4)在革命過程中,都頒布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法律文獻。英國頒布了《權利法案》,美國頒布了《獨立宣言》,法國頒布了《人權宣言》。(5)結果;都取得了勝利,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6)影響:都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不同點:(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國革命為了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美國革命為了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法國的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2)領導階級不完全相同:除了資產階級領導革命外,英國還有新貴族,美國還有南方種植園奴隸主階級,法國還有自由派貴族。(3)特點不同:英國建立了由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共同執政的君主立憲制制度,美國獨立戰爭不僅是資產階級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法國大革命則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的、最徹底的、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后確立的是君主立憲制,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后實行的是聯邦制,法國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確立的是民主共和制。

(二)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的不同點:

(1)政治方面:俄國只簡單地宣布農奴成為自由人,對農奴制沒有采取進一步打擊的措施,而日本不但廢除藩主特權,而且廢藩置縣,加強了中央集權。

(2)經濟方面:俄國只給農奴一部分土地,且大小由農奴主決定,還要交贖金,對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沒有采取措施,而日本大力發展工業,扶植、保護私人企業等等。

(三)美國獨立戰爭與美國南北戰爭的不同點:

(1)原因不同:美國獨立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英國殖民統治的阻礙,南北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黑人奴隸制的阻礙。

(2)內容不同:獨立戰爭要求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南北戰爭維護國家統一,廢除黑人奴隸制。

(3)方式不同:美國獨立戰爭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爭的方式,美國南北戰爭是以內戰的方式進行的。

(4)性質不同:獨立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雙重性質,南北戰爭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四)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

相同點:(1)背景相同:改革前中國和日本都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2)性質相同:都是由最高統治者自上而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3)都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不同點:戊戌變法依靠一個無實權的皇帝,結果以失敗而告終,中國仍然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明治維新獲得成功,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并逐漸強大起來。 【難點突破】對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比較,一般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性質、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探尋它們的共同規律,如從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發生的根本原因來看,都是由于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障礙;從影響來看,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等等。同時還要注意從同一個角度的不同方面思考,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如同樣從原因來看,盡管其根本原因相同,都是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嚴重阻礙,但具體障礙不同,英法是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美國獨立戰爭是英國殖民統治,美國內戰是黑人奴隸制,俄國是農奴制,日本是幕府封建統治,這些具體原因就成為其不同點

十二、三次科技革命

1、時間、發源地、范圍、內容(成就)、標志等(復習看課文明確)

2、對生產力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

第二次科技革命:(1)人類從此由蒸汽時代跨進了電氣時代(2)生產力有了巨大的飛躍(3)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

第三次科技革命:(1)生產工具更新------自動化、智能化(2)勞動對象發生深刻的變革(3)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提高。

3、對生產關系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1)使歐洲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起來(2)從根本上鞏固了資產階級政權。

第二次科技革命: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4、每次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變化帶來了哪些重要影響?

第一次:(1)(生產力方面的)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第一次飛躍;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經濟空前繁榮;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2)(生產關系方面的)工業革命的完成使歐洲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起來(3)(階級關系方面)工業革命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4)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使一些歐美國家成為力量強大的工業國。它們以武力打開許多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大門,掠奪原料,傾銷商品,進行殘酷的剝削。

第二次:(1)(生產力方面的)人類從此由蒸汽時代跨進了電氣時代;生產力有了巨大的飛躍;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2)(生產關系方面的)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三次:(1)(生產力方面的)新的科技革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蒸汽革命和電力革命,它使生產工具更新------自動化、智能化;勞動對象發生深刻的變革;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提高。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進一步發展

5、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英國工業革命后,為了掠奪原材料和市場,把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用戰爭的手段打開中國的大門,破壞中國的主權,政治上使社會性質發生變化,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性質也隨之發生變化。清政府內部也發生了分化,分為洋務派和頑固派。經濟上,一方面使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另一方面使中國逐漸陷入資本主義市場。思想上,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第二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階段,加緊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國再次成為被掠奪的重要目標。列強通過一系列侵略活動,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加重。民族資產階級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農民階級進行了義和團運動,來挽救民族危亡。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得到發展。思想上由向西方學習軍事、技術轉為學習制度。

第三次:使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從整體上看,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出現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對于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發展民族經濟是一個良好的機遇。抓住機遇,會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活力,促進經濟發展,但由于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又增加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難度。

6、三次科技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第一次:主要是確立了資產階級在世界的統治地位;英國成為世界霸主;東方從屬于西方。

第二次:由于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形成兩大軍事侵略集團,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

第三次:各國抓住這次發展的機遇,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歐共體和日本,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形成挑戰,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極化趨勢發展。

7、歷史上中國曾錯過三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請說出中國錯過了哪三次戰略機遇期?及為什么錯過了?(或者問我們在三次科技革命中滯后的原因)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中國是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與世隔絕,使我們錯失了機遇。

第二次科技革命時的中國沒有能夠全面革新政治經濟制度,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壓迫下,中國又一次錯失機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時,中國處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沒有發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環境。新中國成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了維護獨立、提高國際地位,在國際科技經濟競爭中取得一定優勢,把發展科技作為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手段,對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進吸收的態度,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發射上天等,但由于帝國主義國家長期敵視、封鎖、包圍,缺乏正常的交流,再加上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犯的一些錯誤,始終沒有擺脫錯誤路線的束縛,科技革命也沒能快速的發展。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正式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主動學習世界上先進的科技和管理,終于趕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車。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8、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應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談談你的看法。(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發展出現了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我們如何應對這種變化?) 發展是硬道理,要一心一意謀發展,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等等。 十

三、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

一、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歷程

1、萌芽——簡單協作時期(14—16世紀) 重大事件: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2、興起——工場手工業時期(17—19世紀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歐洲封建國家改革、啟蒙運動

3、發展——蒸汽時代 (19世紀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運動(美國內戰、日俄改革、意德統一)、社會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巴黎公社)、民族解放運動(亞洲革命風暴)

4、成熟——電氣化時代前期 (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產生、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一戰爆發

5、相對穩定發展——電氣化時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戰后初期(1918--1923),一戰給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造成嚴重破壞,美國開始取代英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經濟復蘇,相對穩定繁榮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發世界經濟大危機,法西斯上臺并對外侵略擴張

④二戰時期(1939--1945),二戰爆發,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矛盾成為世界主要矛盾

6、進一步發展——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 (1945 年-至今) ①1945-1950年,西歐、日本經濟快速復蘇并達到戰前水平,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②1950—197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強(西德、日本經濟崛起),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發展美日歐三足鼎立

③1973-80年代初,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相互交織(“滯脹”階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經濟回升并增長

⑤9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加強、知識經濟興起

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的演變

1、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①確立原因:

a、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

b、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②喪失原因:a、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資本家不愿采用新技術和新設備

b、美德經濟的迅速發展,超過英國

2、二戰后初期,美國確立了世界經濟霸權地位,日本、西歐受控于美國

原因: a、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

b、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

c、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力量在戰爭中被削弱

3、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歐經濟崛起,開始沖擊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美國經濟實力則相對衰落

4、九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多極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

三、世界近現代史上資本主義經濟有四次快速發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別是什么?分別造成什么影響?

1、第一次:19世紀中期

原因:

①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②新興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搶占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特點: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影響:

①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②資本主義國家進一步對外侵略擴張,最終東方從屬于西方

③促進社會進步,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

①第二次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②帝國主義瘋狂瓜分世界,促進經濟的發展

③歐美處于相對和平發展時期

④資本主義產生了壟斷組織,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特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美德經濟迅速發展,英法相對緩慢,英國喪失世界工廠地位,俄日發展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殘余

影響:

①列強瘋狂瓜分世界和資本輸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②帝國主義矛盾加深,最終引發一戰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 ①歐美各國重視技術的革新,注重調整政策

②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對殖民地進行瓜分

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世界形勢相對和平 特點:

美、日發展突出,美國掌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權。德國經濟重新崛起

影響: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日益尖銳,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最終爆發1929-1933年經濟危機

4、第四次:20世紀50~70年代

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②發達國家利用國際經濟舊秩序,加強對第三世界的掠奪

③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在一定時期內使世界局勢相對安定

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特點:日本、西歐發展迅速,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影響:

①70年代,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經濟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國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加強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干預

③使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科技在國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

附:國際經濟組織

(一)世界貿易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美國的推動下,成立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定。1995年1月1日,在關貿總協定的基礎上,成立了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世貿組織的宗旨是通過市場開放、非歧視性和公平貿易等原則,推動世界貿易自由化,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在其成員國之間內的關稅普遍降低,各種阻礙貿易的障礙進一步減少,大大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貿組織的出現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加入世貿組織有利于進一步參與國際活動,對促進出口、引進資金和技術,改善國內經濟結構等方面有積極作用。同時,也使國內企業更多、更直接地面臨國際競爭,經濟風險增加。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自身需要,將進一步加強我國和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貿聯系,為我國的對外開放擴展新的空間,有助于推動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

(二)歐洲聯盟:二戰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20世紀60年代,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成立“歐洲共同體”。1993年,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又成立了歐洲聯盟,簡稱歐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歐盟在其成員國之間相互逐步取消關稅;對有困難的成員國提供援助;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等,有利于歐盟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中國與歐盟已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歐雙方不僅沒有利害沖突,而且共同的利益在增加,雙方的互補性越來越大,歐盟的擴大會進一步推動中歐關系向前發展。 十

四、世界近現代國際關系史

一、世界近現代主要矛盾的變化

1、16世紀:英西矛盾。為爭奪大西洋海上霸權,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確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紀:英荷矛盾。三次英荷戰爭,荷蘭喪失歐洲強國地位

3、18世紀中期:英法矛盾。英國通過七年戰爭打敗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4、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早期:英法矛盾。法國大革命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進攻法國,1815年拿破侖帝國覆亡,法國喪失歐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國在歐洲稱霸,英俄矛盾尖銳

5、19世紀中期:英俄矛盾。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喪失歐洲霸權,俄國進行1861年改革

6、19世紀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普魯士為完成統一大業,與法國矛盾尖銳,1871年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喪失歐洲大陸霸權

7、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德矛盾。19世紀末,德國迅速強大,德國成為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和以英國為核心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8、一戰后:英美矛盾。一戰后,英美圍繞國聯、制海權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美國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制海權

9、30年代至二戰結束:法西斯國家與反法西斯國家之間的矛盾。在30年代大危機的影響下,德日等國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隨著法西斯在亞非歐的侵略擴張,各國人民英勇地進行了反法西斯的斗爭

10、二戰后:美蘇矛盾。二戰后,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美蘇冷戰,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抗

11、20世紀90年代后:南北矛盾。1991年,蘇聯解體后,世界呈現多極化的趨勢,世界面臨經濟發展的激烈競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銳

認識:世界主要矛盾的變化是由大國間經濟實力對比發生變化決定的。

二、現代國際關系格局的三次演變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0世紀20年代到二戰前)

①形成背景:一戰后列強各國實力對比變化,戰勝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調整其在歐洲、亞洲的秩序

②形成標志: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

③主要內容:凡爾賽和約、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等 ④維護工具:國際聯盟

⑤評價:

a、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客觀上維護世界形勢的相對穩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開創了國際合作新形式。

b、是戰勝國分贓妥協的產物。導致了許多新的矛盾出現,使得這一國際新秩序潛伏著深刻的危機,不會長久,必將崩潰

2、雅爾塔體系(20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初) ①形成背景:二戰后西歐各國普遍衰落,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蘇聯成為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

②形成標志:雅爾塔會議

③主要內容: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立戰后歐亞的政治地圖,重劃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占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 ④維護工具:聯合國

⑤評價:

a、雅爾塔體系原則上倡導自由、民主,對戰后世界各國的和平運動和政治民主化進程起了推動作用,對戰后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如主張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共處與合作有利于東歐各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有利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等)

b、雅爾塔體系是建立在美蘇實力均勢基礎之上的,事實上劃分了美蘇的勢力范圍,深深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對戰后國際關系的發展也產生了消極影響(如對朝鮮的北緯38度分界線,對德國的分區占領,美國單獨占領日本等)

c、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標志著近代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現代國際關系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

3、多極化趨勢(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

①形成背景:

蘇聯解體,美國霸主地位動搖,西歐.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國家崛起 ②形成標志:

東歐巨變,蘇聯解體

③主要內容:

總趨勢走向緩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經濟上呈現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趨勢 ④評價:

使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但霸權主義依然存在,經濟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新一輪資本擴張,第三世界面臨機遇與挑戰

附:

雅爾塔體系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比較(理解)

相同點:

①都是在世界大戰破壞了原有的世界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②都通過一系列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新的國際體系; ③都是大國意志的體現,其內容體現大戰前后各大國力量對比的消長變化,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都隨著各國力量的消長而瓦解、破壞。

不同點:

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體現了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大國的意志,而雅爾塔體現了美蘇兩國的意志;

②前者調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后者則是資本主義大國和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 ③前者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后者則超出了歐洲的范圍,反映了歐洲地位的下降; ④前者是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的基礎之上,必然隨著德國的崛起而破產,而后者則是兩個戰勝國的妥協;

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后者則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 ⑥體系的性質不同。前者的本質是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后者則是由于二戰后反法西斯性質和社會主義的介入而是有反法西斯、實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國稱霸的多重性質

三、重要國際組織:

1、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對法國的戰爭,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法國的封建統治秩序,后期的戰爭既有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歐洲封建統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歐洲國家與法國爭奪歐洲霸權的一面

2、國際聯盟

①提出:

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十四點原則”中提出建立國際聯盟的建議。

②建立:

巴黎和會決定建立國聯,1920年1月,在日內瓦成立,為英法所操縱。 ③宗旨:

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和平與安全 ④實質:

英法控制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⑤主要活動: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縱容侵略的政策。

⑥解體:

二戰期間,國聯名存實亡。1946年,聯合國成立后,國聯宣告解散

3、法西斯同盟

⑴形成:

①德意秘密簽訂《德意議定書》(1936年)形成“柏林—羅馬軸心”。

②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正式形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國集團”。

③1940年秋,德國與日本、意大利正式結成軍事侵略同盟。

⑵活動:

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德國吞奧地利。1939年德國吞并捷克。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1940年春夏之交,德國攻占北歐和西歐的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和比利時等國。1940年6月法國投降。1940年秋德國猛攻英國。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與此同時,意德軍隊進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①原因:隨著法西斯國家侵略戰爭規模的擴大,法西斯勢力已成為全世界人民最兇惡的敵人,同時也對英美等國的利益構成最大的威脅

②過程

a、二戰爆發后,美國改變中立態度,對英國等進行援助

b、1941年8月,羅斯福、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倡導自由、和平,反對侵略

c、同時,美英開始援助蘇聯

d、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③意義:大大增強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戰的勝利進程

5、聯合國

①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蘇等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開會,籌劃建立聯合國。10月,《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成立??偛吭O在紐約。

②主要機構: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安理會是聯合國中惟一有權采取行動來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

③常任理事國:中、蘇、美、英、法。

④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各國間的平等友好關系,促進國際合作,協調各國運動。 ⑤原則:《聯合國憲章》規定了各會員國必須遵守的原則,如主權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等。

⑥作用:初期聯合國實際為美國所操縱。后來成為第三世界國家伸張正義的舞臺。

6、歐洲共同體

①原因: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西歐國家感到要在美蘇兩大國之間保證自己的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必須密切聯系,加快合作。

②成立: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由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三個機構合并組成。

③主要國家:起初,只有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后來又有一些西歐國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國加入歐共體。

④主要目標:爭取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⑤影響:

a、西歐各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日益加強,政局日益穩定,它的國際地位提高并日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b、美國對西歐的控制減弱,美國與西歐的主從關系改變,并逐漸向平等的伙伴關系發展,這就使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受到挑戰并發生動搖 ⑥1993年發展成為“歐洲聯盟”。(見前所述) 十

五、近現代民族解放運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

一、要點掃描: 本專題由兩個專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和民族解放運動史組成。主要內容涉及──早期的工人運動、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建設及工人運動、人民民主力量的壯大、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史實構成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同時按相應的歷史時期及范圍一并闡述民族解放運動史的基本內容,其中涉及美國獨立戰爭、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民族民主運動、一戰后的民族解放運動、30年代的民族解放運動和反法西斯斗爭、戰后第三世界的興起和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

時期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

民族解放運動史

工業革命開始~19世紀早期 早期工人運動以搗毀工廠機器為主要形式,工人運動尚處于自發狀態。 早期民族解放運動在美洲興起:

①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雙重性質 ②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以海地革命為序幕。主要領導人是玻利瓦爾和圣馬丁。

19世紀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①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 ②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成立;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③第一國際的成立(1864)

④巴黎公社的斗爭(1871年)是暴力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嘗試。 ⑤第二國際成立(1889.7.14)

⑥1903年,列寧主義誕生 亞洲:①中國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19世紀末~20世紀初) ②印度反英運動(1905~1908)。 ③伊朗資產階級革命(1905~1911) ④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1908~1909) 非洲:①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②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

拉丁美洲: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一戰期間—戰后二十年 俄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 ①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②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 中國的五四運動(1919年)

二戰前的三十年代 ①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1935年共產國際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策略,推動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 ①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1937~1945) ②埃塞俄比亞抗擊意大利法西斯的戰爭 ③西班牙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戰爭

二戰期間—90年代末 ①戰后蘇聯社會主義制度鞏固,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向東歐、亞洲擴展,社會主義陣營形成,②從50年代中期起,蘇聯東歐著手改革,探索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的道路,但多有失誤;中國70年代末以來實行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③50年代后期起,美蘇爭霸,蘇聯對中國推行霸權政策,中蘇關系惡化,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

④80年代中后期,蘇聯東歐改革出現重大失誤,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①二戰中,歐亞各國人民開展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直到勝利。②戰后初期亞洲: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和獨立(1947)新中國成立(1949)③戰后50~90年代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1955年—亞非會議 1960年—非洲獨立年 1961年—不結盟運動

1964年—七十七國集團成立 1973年—越南抗美救國戰爭勝利 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

二、難點突破:

1、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歷程 (1)、由空想到科學

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未來社會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設想。19世紀三四十年代,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為科學理論的創立提供了必要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創立了科學理論,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

(2)、由理論到實踐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傳播,社會主義運動迅速發展,1848年歐洲革命聲勢浩大,其中六月起義是“現代社會中兩大對立階級間的第一次偉大戰斗”。1864年成立的第一國際,標志著國際共產主義進入一個新階段,社會主義已由理論發展到實踐。 (3)、由理想變成現實

1871年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1917年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由理論變成了現實。 (4)、由一國勝利到多國勝利

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的成立,指導了各國共產黨的活動。共產國際“七大”推動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隨著二戰結束,社會主義超出一國范圍,世界上許多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50年代,形成了地跨歐亞的12個國家的社會主義陣營。 (5)、挫折發展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以至破裂。蘇聯和東歐改革受挫。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2、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認識

(1)、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歷史從來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是這樣,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也是這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出現曲折是正常的。

(2)、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而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中國已探索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教訓

(1)、要抓好執政黨的建設。

(2)、要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要結合國情搞好改革,堅持走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中考道德法制專題復習范文第5篇

【時政背景材料】

1.2008年10月8日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表講話。他強調,在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斗爭中,我們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鑄就堅強、用真情凝結關愛,大力培育和弘揚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是黨和人民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使之轉化為艱苦奮斗、重建家園的堅定意志,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

2.向“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學習

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現出一大批堅強勇敢的少年英雄和感動中國的模范人物。2008年6月27日,“抗震救災英雄少年”頒獎晚會——《英雄少年》在中央電視臺舉行。林浩等20名“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和馬小鳳等30名“抗震救災優秀少年”受到表彰獎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出席晚會頒獎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在全社會廣泛宣傳“抗震救災英雄少年”的感人事跡和高尚品質,把他們的先進事跡作為生動的思想品德教材,大力弘揚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推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頒獎晚會在全體獲獎少年集體朗誦《少年中國說》中落下帷幕。

3.2009年5月12日下午,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這個舉世震驚的危難時刻過去整整一年之際,紀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動在震中汶川縣映秀鎮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出席紀念活動并發表重要講話,向在地震災害中不幸罹難的同胞們、向為奪取抗震救災斗爭重大勝利而英勇獻身的烈士們表達深切思念,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奮力奪取抗震救災斗爭全面勝利。

4.2009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推進地震災區恢復重建。抓緊全面實施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中央財政今年再安排1300億元災后重建資金。 【教材知識鏈接】

1.生命是寶貴的,脆弱的,我們要珍惜生命,讓自己的人生價值更有意義。 2.我們要依法維護自己的生命健康權,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權。 3.要學會調控情緒,勇于克服困難,培養自立自強的精神。 4.我們應該對社會負責。關心社會,關愛他人,創造美好生活的責任也有我們的一份,傳承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5.負責任是一個人的立身之道,一個人正是在對責任的承擔中,才體現出他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意義。

6.正義要求承擔責任。做有正義感的人,這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 7.勇敢面對挫折,培養戰勝挫折的心理素質,磨礪堅強的意志。

8.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我們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9.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是我們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11.艱苦奮斗精神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12.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能夠集中力量做大事。

【中考命題預測】

1.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指的是什么?

【答案】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不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2.新時期,弘揚抗震救災精神有哪些意義?

【答案】(1)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2)有利于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安定團結的局面。(3)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戰斗力。(4)有利于樹立共同理想、激發民族奮發向上、團結進取,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3.我們青少年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應如何學習和宣傳抗震救災精神?

【答案】(1)思想上: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主動為國分憂、與國家共度難關的責任意識;(2)學習上:努力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成才,報效祖國;(3)生活實踐上:自覺跟黨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4.我們應學習抗震救災英雄少年身上哪些優秀品質? 【答案】(1)學習他們沉著鎮靜、智勇雙全的優秀品質;(2)學習他們臨危不懼、奮勇救人的崇高精神;(3)學習他們堅強勇敢、頑強不屈的崇高精神;(4)學習他們團結友愛、樂觀向上的良好風貌。

5.聯系抗震救災中的國家領導人、武警官兵、醫務人員等事跡,從責任的角度說說你受到的啟示。

【答案】(1)人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場合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而每種角色承擔著相應的責任。(2)只有牢記責任并履行責任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3)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不僅能對自己負責,也能對他人和社會負責。(4)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認真做好份內的每一件事,熱心公益,服務社會。

6.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抗震救災工作說明了什么?(體現了教材中的什么觀點?) 【答案】(1)中國共產黨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3)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4)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無比的優越性,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7.抗震救災取得的重大勝利,給我們的啟示有哪些?

【答案】(1)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2)偉大民族精神是鼓舞我們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3)只有人人認識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盡到自己的責任,才能共建美好和諧的社會、共享美好的生活。(4)我們青少年要樹立崇高遠大理想,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主動為國分憂、與國家共度難關,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 8. 共同抗擊冰雪天氣,積極進行災后重建體現了中國人什么樣的精神?

答: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9. 全國人民共同抗擊冰雪、地震災害說明了什么?

答:(1)全國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在挫折面前,不退縮,通過頑強意志克服困難。 (2)全國人民發揚偉大民族精神,說明中華民族雖歷經無數考驗,面臨種種巨大的災難,卻從來沒有在艱難困苦面前退縮過、屈服過、沉淪過,而是知難而進、百折不撓并最終在挫折中奮起。

(3)關心救助地震災區體現了關愛、尊重、友善,體現了無私奉獻、扶貧濟困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4)為災區捐款捐物、保證災區恢復生產、災后重建的團結互助精神,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0.抗震救災的決定性勝利給我們什么啟示?

答:①民族精神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在新時期,更需要大力倡導和發揚艱苦創業精神,尤其是開拓創新精神。 ②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③我們的社會是互幫互助的社會,是人人互相關愛的社會。 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責任感,面對責任不言代價與回報。 ⑤要建立并完善災難預警機制。

11.我們中學生在抗震救災中能做些什么?

答:如節約零花錢,為災區人民捐款;寫倡議書,呼吁社會各界發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向災區捐款捐物;節約水電等資源,為災區重建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等。

【熱點專題訓練】

1.2009年2月26日,曾在四川地震發生后第一時間向汶川災區捐款捐藥價值626萬多元的老百姓大藥房,再次捐贈5萬元愛心善款購買20臺電腦,送給四川某小學。老百姓大藥房的做法( )【B】

①是為了獲得榮譽 ② 是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 ③有利于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社會氛圍 ④ 積極履行了法定的義務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2.國家減災委、民政部2009年3月2日發布消息,經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震日”。設立“防災減震日”( )【D】

①可以杜絕災害事故的發生 ②有利于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 ③有利于推動全民防災減災知識的普及推廣 ④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避災自救技能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3.材料一:2009年1月22日,香港特區政府擬向特區立法會申請增撥40億港元,注入“支持四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信托基金”,用于第二階段特區援建四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 材料二:2009年2月24日新華網報道,截至目前,江蘇省前兩批共計116個援建綿竹項目中,已開工建設項目45個,開工率39%。這116個援建項目計劃總投資51多億元,其中江蘇援建資金30.72億元。 材料三:2009年8月27日,廣東省政府與汶川縣政府在汶川第一中學舉行“新學校,新未來——廣東省援建汶川縣學校項目整體交鑰匙儀式”,由廣東省援建的汶川縣16所學校建成并在全國各省市中率先整體交付使用。 (1)三則材料共同說明了什么?

(2)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并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

(1)我國各地關心支持災區重建工作,這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①堅持以人為本。理由: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②注意安全。理由:安全生產重于泰山,生命健康是公民的基本人權。③做好穩定工作。理由:穩定壓倒一切。④注意保護環境。理由:我國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⑤注意民族團結。理由:民族團結是國家統

一、繁榮昌盛的前提和保證;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4.材料:溫家寶總理在汶川縣映秀鎮察看災情,看望受災群眾,慰問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時說:“鄉親們,這場災害確實太大,地震可以移動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動搖不了我們人民的意志。只要我們大家在災難面前團結一致,互相幫助,共同艱苦奮斗,就一定能夠戰勝這場災害。”

(1)我們一定能能夠戰勝這場災害嗎?為什么?

【答案】能!因為我們有全國人民的支持;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和社會得以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為奪取抗震救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等。

(2)這則材料給我們以什么啟示?

【答案】①民族精神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在新時期,更需要大力倡導和發揚艱苦創業精神,尤其是開拓創新精神。②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③我們的社會是互幫互助的社會,是人人互相關愛的社會。我們要共同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氛圍。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責任感,面對責任不言代價與回報。⑤要建立并完善災難預警機制,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的發生。

中考道德法制專題復習范文第6篇

1、中日關系問題

(1)古代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從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來唐朝:唐玄宗時,鑒真六次東渡日本,設計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繼光到東南沿??官量?日本侵略者)。 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 (3)列舉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侵華史實;抗戰中中國人民的斗爭。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局部抗戰開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

B、國民黨:臺兒莊戰役(李宗仁);共產黨:平型關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團大戰(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4)近代歷史上兩次中日戰爭的結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原因:日本是一個帝國主義強國,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日本侵華蓄謀已久(客觀);清政府政治腐敗,妥協投降,軍紀敗壞(主觀)。

B、1931—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原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合作(主要);特別是敵后戰場,抗日根據地軍民的英勇作戰;國際進步人士和愛國華僑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各個戰場的相互配合。

(5)中日關系健康發展的根本問題?

如何正確對待日本侵華問題(日本是否承認侵華罪行)。

(6)如何才能發展健康的中日關系?(或:日本應怎么做?)

①正視歷史;②以史為鑒,反省戰爭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諾;④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⑤與周邊地區、國家友好相處,開創中日關系美好未來。 (7)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歷史教科書等事件說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視歷史,軍國主義勢力有復活、抬頭的危險。

(8)你認為近年來中日政治關系結“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進中日之間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文部省通過美化侵略戰爭的新教科書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視侵華歷史。) 日本政府應教育國民正視歷史,反思歷史;中日之間應建立互信機制,加強經濟、軍事、文化和人員間的交流、對話和協商等。

(9)近代歷史上日本發動和參與的侵華戰爭 發動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1900—1901年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動1931—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

(10)日本古代學習中國進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近代學習西方進行的改革是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啟示:一個國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應善于學習吸收世界先進文化,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11)青少年應怎么做?

A、牢記歷史,珍愛和平。B、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報效祖國,使祖國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勢力,面對歷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戰爭泥潭。

2、關于西藏問題

(1)唐朝與西藏(吐蕃)的友好往來: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首領松贊干布,密切了唐、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后來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首領尺帶珠丹,唐和吐蕃“和同為一家”。 (2)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元朝:課本七下

清朝:課本七下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達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西藏獲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4)一五計劃期間(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課本八下)。

(5)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區(課本八下)。

(6)1959年,西藏地區勝利完成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了主人,進入社會主義階段,今天西藏成為我國的重要牧區。 (7)山東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眾稱為“活菩薩”。

(8)我國對少數民族實現的兩項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共同發展。 (9)從西藏民族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中,得到哪些啟示?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團結是祖國統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結果;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才能促進共同發展、繁榮。 藏族:《弦子舞曲》;現宗教首領:十一世**(經中央政府批準)。

3、關于臺灣問題

(1)用史實說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 ①三國時,孫權派大將衛溫到夷洲(今臺灣),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系。②元朝時,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③1661—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設臺灣府管轄臺灣,隸屬福建省,加強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割給日本,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2)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或:解放臺灣問題的有利條件): ①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②實現祖國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有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傳統文化。④有“一國兩制”等正確的方針、政策。⑤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有能力實現祖國統一。 (3)歷史上兩次被割占及回歸:

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1661—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割給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4)今天臺灣與祖國不統一問題的由來: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后,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到臺灣,從此,與祖國大陸分離。

(5)解放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前提;1995年,江澤民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是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6)今天祖國統一的阻礙因素:“臺獨”分裂勢力的分裂活動(最大威脅);外國反華勢力的干涉。 (7)解決臺灣問題的兩種方式: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必要時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8)在祖國統一(臺灣問題)上,青少年應怎么辦?

①履行維護祖國統一的義務;②同“臺獨”等破壞祖國統一,分裂祖國的言行作斗爭;③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本領,報效祖國,使祖國強大。 (9)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92年)。

4、中美關系

(1)兩次鴉片戰爭中侵略中國。 (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為主兇,美、俄為幫兇,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2)1922年,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為美國在中國的侵略擴張提供方便。

(3)二戰中聯合打擊法西斯;二戰結束后的扶蔣反共政策。 (4)新中國成立后遏制中國的冷戰政策。

(5)中美關系正?;?/p>

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6)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最主要、最核心的問題。

現階段美國對臺軍售、維護臺灣“不統不獨”等問題的實質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全球戰略。

5、改革問題

(1)奴隸制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2)封建制度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西歐查理·馬特改革。 (3)資產階級改革:戊戌變法;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 (4)社會主義改革:蘇聯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

6、農村、農業、農民問題

(1)新中國成立后農村政策的四次調整(對生產關系的調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農業合作化(1953—1956年):即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形式:農業生產合作社。結果:提高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結果: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村生產力,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災難。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至今):作用: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大發展,農村富裕起來。

(2)其它涉及農村、農業或土地問題的知識點。

戰國商鞅變法,關于土地問題規定(課本七上)。明末徐光啟《農政全書》(中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平均地權,改革土地制度,解脫勞動者的貧困,做到“家給自足”。日本大化改新關于土地問題規定(課本九上)。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課本九上),日本明治維新關于土地問題規定(課本九上)。 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斯大林模式在農業上的弊端(課本九下P10弊端③):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

農村政策、制度的調整應遵循原則(啟示): ①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③尊重客觀經濟規律;

④調動農民積極性。

7、江澤民十五大報告中所講的“20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前進道路上的三次飛躍”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時代前列的偉人)

(1)孫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2)毛澤東,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1956年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3)鄧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偉大決策,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8、中共所開辟的兩條正確道路

(1)毛澤東,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起點標志: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2)鄧小平,建設道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兩條道路的共同點(啟示):立足國情、實事求是,把馬列主義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道路。

9、執政黨建設(黨的重要會議)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共成立。

(2)遵義會議(1935年1月,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3)中共七大(1945年4月,延安)。 (4)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 (5)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十四大:1992年,形成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十二大~十五大:鄧小平理論形成歷程。

10、中國近代化探索

(1)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地主階級洋務派;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口號:前期“自強”,后期“求富”)。

(2)戊戌變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 (3)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資產所階級革命派;代表人物:孫中山: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思想文化(資產階級激進派;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兩面旗幟:民主和科學)。 感悟(結論):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無產階級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經歷了哪些變化?

學技術——學政治制度——學思想文化。

11、列舉中國古代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和近代思想解放運動 中國古代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

(1)秦朝:焚書坑儒。

(2)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 (3)明朝:八股取土。

(4)清朝:文字獄。 近代: (1)新文化運動。

(2)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3)歐洲啟蒙運動(伏爾泰等)。

12、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1840—1842年,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3、列舉清朝前期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作的斗爭(從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方面歸納列舉)

(1)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4年,清政府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聯系。

(2)康熙帝時,兩次雅克薩之戰,打敗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肯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之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3)加強對西藏管轄:中央政府冊封**和**,1727年設駐藏大臣。 (4)加強對回部(新疆)管轄: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伊犁將軍,哨所。 (5)乾隆歡迎土爾扈特部回國。

14、歷史旅游、考察活動

(1)重訪絲綢之路(課本七上地圖;課本七下甘肅:敦煌莫高窟,飛天)。 (2)重走長征路(課本八上地圖)。

(3)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做導游、北京(故宮、長城)第一個在北京定都的統一王朝:元朝。還有明、清。

(4)紅色旅游、黨的生活重要地點:上海(1921年7月中共一大)——瑞金(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出發地)——延安(1945年4月中共七大)——北京(1949年建國、首都)。 (5)考察歷史文化名城(重要事件及影響): 南京:1842年《南京條約》;1912年1月,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27年4月,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1937年,南京大屠殺;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年4月23日,統治人民長達22年之久的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

廣州:林則徐虎門銷煙;《南京條約》開放廣州通商口岸;1924年廣州黃埔軍校。 北京:元都城,明(故宮),清都城,二次侵華戰爭入侵過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攻占北京),平津戰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接受和改編。

15、中華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不屈不撓、敢于斗爭、樂于奉獻、敢為天下先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民主、進步、科學)。

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

長征精神: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勝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依靠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抗戰精神: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的自強精神,萬眾一心、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中華兒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百折不撓、奮斗到底的堅韌精神。 奧運精神:團結拼搏、為國爭光。

抗震(災)精神:不屈不撓、團結拼搏、眾志成城、共度時艱、自強不息、志在必勝的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16、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工業革命)(課本九上)

影響:①生產力: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②社會關系:加劇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和分化。

③國際格局:使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 (2)第二次科技革命(課本九上)

影響:①生產力:推動生產力高速發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②社會關系:產生壟斷組織,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 ③國際格局:東西方經濟聯系密切,但差距進一步拉大。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與英、法、俄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形成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瘋狂地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3)第三次科技革命(課本九下)

影響:①生產力: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

②國際格局: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4)啟示: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的發展,我們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②我們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科技本領,勇于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 (5)交通工具:第一次科技革命(火車、輪船或汽船);第二次科技革命(汽車、飛機)。

17、“人權”問題 (1)最早提出人權觀念: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2)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人權立法:

法國《人權宣言》;

美國獨立戰爭的《獨立宣言》。

(3)列舉法西斯國家踐踏人權的罪行:日本——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

德國——反猶狂潮。

(4)過渡時期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大成果——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18、近現代史上的國際關系

(1)19世紀后期—20世紀初兩大軍事集團對抗——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和三國協約(英、法、俄)→一戰爆發(1914—1918年)。

(2)一戰后的國際關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通過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確立)。 (3)20世紀30年代、二戰期間的國際關系——1937年德國、意大利、日本結成侵略性軍事政治集團(軸心國集團);1942年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標志: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4)二戰后國際關系——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形成標志: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結束于:1991年蘇聯解體)。 (5)當今國際關系(政治格局):暫時形成“一超多強”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極化方向發展,但是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迄今還沒有定型。

總之,20世紀至今,國際格局歷經三次變化: ★①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②二戰后——蘇聯解體:蘇美爭霸的兩極格局。

★③目前: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19、列舉世界史上的主要國際組織 政治:聯合國(UN)(1945年,雅爾塔會議)。 經濟:歐盟(EN)(1993年)。 亞太經合組織(APEC)。 世界貿易組織(WTO)。

對峙的集團:一戰時(19世紀—20世紀初):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二戰時:德國、意大利、日本結成的軸心國集團——國際反法西斯聯盟。

二戰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1991年蘇聯解體后華沙條約組織不復存在)。 20、為建立和鞏固資產階級專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頒布了哪些文獻?

英國:《權利法案》。

美國:獨立戰爭——19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 法國:《人權宣言》。

1787年憲法。 《拿破侖法典》。

南北戰爭——《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

21、美國歷史上發生兩次資產階級革命,其要解決的問題分別是什么?兩次革命途徑和過程有什么相同之處?取得勝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談談你的看法。

(1)解決問題:第一次是爭取民族獨立,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第二次是維護國家統一,廢除南方的奴隸制。

(2)完成途徑過程相同處:途徑:都以戰爭手段解決,第一次是獨立戰爭,第二次是南北戰爭;過程:革命的一方最初都在軍事上一度受挫,處于不利地位,但經過艱苦斗爭扭轉局面,最終取得勝利。

(3)取得勝利的共同原因:兩次革命都是正義的事業,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政府都采取了有效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

(4)看法: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是正義的事業,是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的;只要采取堅定果斷的政治、軍事措施,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22、列舉二戰的主要經過及重大事件

(1)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加速二戰的爆發。 (2)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 (3)擴大:1941年6月,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4)進一步擴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12月8日,美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5)走向聯合:1942年1月1日,華盛頓會議(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6)轉折點: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

(7)開辟第二戰場: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美、英盟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使德軍東西受擊)。 (8)加速勝利的會議: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決定建立聯合國;蘇、美、英三國首腦),加速反法西斯勝利步伐。

(9)二戰結束:歐洲戰場:1945年5月8日,德國簽署投降書。

亞洲戰場: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最終結束)。 勝利主要原因: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或:正義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聯合)。 二戰給我們的啟示:

a、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悲劇不能重演;

b、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c、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基礎上能聯合起來,共同迎接挑戰; d、國與國之間應和平共處;

e、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 f、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如何維護世界和平?

人類應當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加強多國的交流與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反對殖民主義;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各國的爭端;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 設計反戰宣傳標語,如:珍惜和平,反對戰爭。

23、一道與奧巴馬有關的情景題 “安?尼克松?庫伯的一生”見證歷史

【歷史新情景】

1902年,安?尼克松?庫伯出生在美國南方一個黑人家庭中。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像她的父母一樣為了自由和權利而抗爭的英雄事跡。18歲時,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些白人去選舉他們共同的總統,像她這樣的人是沒有資格的。

27歲時,她原本在一家小工廠做工,靠辛辛苦苦的勞作,來支撐她的家庭。但是,這一年,她失業了,她看到了無數倒閉的企業,千千萬萬像她一樣的失業者,發瘋似的在銀行門口擠兌的人群,仿佛美國一夜之間陷入了絕望之中。好在這樣的日子在4年之后有了轉機,1933年,一個新的美國總統當選了。“她看到了一個民族通過新政、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的感戰勝了恐懼。”

1941年,39歲的安??尼克松?庫伯得知了一個非常震驚的消息:珍珠港遭到轟炸!“當暴政威脅這個世界的時候,她見證了一代人的強大,見證了民主得到了捍衛。”戰爭結束后,還沒有從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又開始了。隨著“人類登上了月球,柏林墻的倒塌”,她知道了世界由于人們自身的科學和想象力連接到了一起。

2008年,106歲的安?尼克松?庫伯親眼見證了同樣身為黑皮膚的美國新一代領導人誕生,她認為奧巴馬的當選必將會給美國的發展帶來生機。

結合歷史知識,請你來闡釋安?尼克松?庫伯的一生經歷的歷史。

(1)“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像她的父母一樣為了自由和權利而抗爭的英雄事跡。”指的是誰領導的哪一次戰爭?這次戰爭對美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林肯領導的美國南北戰爭;影響: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提供了條件。 (2)27歲那年安?尼克松?庫伯等人失業的原因是什么?“1933年,一個新的美國總統當選了”指的是誰?他是如何使美國渡過這次“恐懼”的?

原因: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實施“新政”,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渡過了經濟危機。 (3)“當暴政威脅這個世界的時候,她見證了一代人的強大,見證了民主得到了捍衛。”指的是哪一次戰爭?“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又開始了”指的是什么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蘇冷戰。

(4)最先登上月球的是哪一個國家?“柏林墻的倒塌”意味著什么? 美國;意味著美蘇冷戰結束。 (5)“奧巴馬的當選”與安?尼克松?庫伯小時候聽的故事有關系嗎?為什么? 有關系。安?尼克松?庫伯小時候聽的故事就是美國南北戰爭,這次戰爭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黑人奴隸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才使奧巴馬有可能當選美國總統。

六、重要歷史認識及啟示

1、近代列強侵華戰爭中中國失敗結果的認識:落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個國家的尊嚴要靠實力來維護。

2、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的特點及歷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層層遞進,由表及里,逐漸深入。感悟: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3、近代史上國共關系變化的啟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4、抗日戰爭的勝利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5、勸戒日本“歷史不容忘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一個勇于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的民族會得到全人類的諒解;違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將遭到世界人民的唾棄;正視歷史,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

6、如何才能促進中日之間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應教育國民正視歷史,反思歷史;中日之間應建立互信機制,加強經濟、軍事、文化和人員間的交流、對話和協商等。

7、重慶談判體現中共的精神:為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顧個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爭的革命精神。

重慶談判中中共的努力讓人們從中感悟到的基本認識:表明中共是中國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華民族復興事業的領導者。

8、中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結論:社會主義建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是艱辛的、曲折的。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符合國情,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規律,要警惕錯誤思想傾向。

9、黨對農村政策的調整必須遵循的原則: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一切從農村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有利于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要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制定政策必須從國情出發,不能脫離實際。

10、對臺灣問題的看法: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的;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統一大業必將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發展兩岸關系和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符合當前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臺獨”勢力逆歷史潮流而動,是不會得逞的;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任重道遠,需要我們長期奮斗。

11、如何鞏固和進一步提高我國國際地位:(1)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的獨立完整。(2)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斷提高綜合國力。(3)適應世界潮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迅速發展。(4)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加強同世界各國聯系,提高國際影響等。

12、日本學習中國和西方進行改革給我們的啟示:一個國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應善于學習吸收世界先進文化,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13、面對戰爭的悲慘和血腥的啟示及人類該如何制止戰爭,維護和平:人類應當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加強多國的交流與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反對殖民主義;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各國的爭端;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啟示: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實踐中,直到改革開放前,也一直實行計劃經濟的運行機制,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響;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就是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也是斯大林模式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15、對歷史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競爭并存的局面認識:兩種社會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和斗爭是長期的,我們應防止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建設應注意借鑒資本主義發展經濟的有益經驗。

16、羅斯福新政的啟示:“新政”是一次創新。它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的先河,為當今的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借鑒。

17、羅斯福新政對當今經濟活動的啟示:國家應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以保證經濟的均衡發展。

18、新經濟政策和羅斯福新政給我們帶來的啟迪:(1)結合國情,實事求是地進行改革,就能促進經濟發展。(2)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就能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3)政通人和,經濟發展。(4)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

19、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取得反法西斯斗爭勝利的經驗啟迪聯合國應如何去應對現今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各國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加強合作與交流,實現共同發展,構建和諧世界。

20、歐盟成立的啟示:國家之間的合作將促進和平與發展,實現“雙贏”和“多贏”。

21、美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啟示:(1)國家統一,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2)國家要制定正確的經濟政策,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22、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感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樹立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樹立崇尚科學為榮的思想;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與破壞,我們應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等等。

23、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著多極化發展,聯合國在世界上真正起到發展經濟、促進和平的作用;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共同進步,所有國家、民族都在國際舞臺上擁有相同的地位和權利;世界人民和平共處,談判成為解決一切爭端的唯一方法;人類不再有戰爭,讓世界充滿愛。

24、全球化使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國外資本和先進技術,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促進民族經濟發展;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生產技術相對落后,市場經濟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制約,增加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難度。

一、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1840—1953)

一、列強侵略中國的史實

(一)軍事侵略——發動侵華戰爭和制造軍事事變

1、發動戰爭

(1)鴉片戰爭(1840—1842) 影響:

政治上——.中國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中國人民革命任務、中國革命性質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革命開始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經濟上——中國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掙扎產生。 思想文化上——使一些愛國知識分子驚醒,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影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3)中國邊疆地區的新危機(19世紀60—80年代) 如美日侵略臺灣,俄英侵略新疆,英國進犯西藏。 (4)中法戰爭(1883—1885) (5)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

影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6)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 影響: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7)日本侵華戰爭(1931.9.18—1945.8.15) (8)美國發動朝鮮戰爭(1950—1953)

2、制造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

1932年“一.二八”事變”

1937年“七七”事變”

1937年“八一三”事變

(二)政治侵略——強簽不平等條約、侵犯中國主權和干涉中國內政

1、強簽不平等條約

(近代不平等條約的類型) ①割地類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勘分西北界約記》、《改定條約》及五個勘界議定書;中日《馬關條約》。其中俄國占有我國領土最多。

②賠款類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賠款額呈上升趨勢?!缎脸髼l約》賠款最多。 ③開埠通商類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趨勢是由南而北,由沿海到內地?!短旖驐l約》開埠通商最多。 ④侵犯中國關稅和貿易主權的條約:《南京條約》及附件、《天津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

⑤攫取特權類條約:《南京條約》附件,英國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特權;《天津條約》規定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日本通過《二十一條》攫取了大量特權;《凇滬停戰協定》日軍取得留駐上海的特權;《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攫取了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權。

2、侵犯中國主權

(1)割占領土:英國割占香港,俄國割占我國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日本割占臺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

(2)開辟租界:列強在上海等通商口岸開辟租界,奪取那里的各項主權。 (3)控制關稅:嚴重破壞中國的海關稅收主權。

(4)破壞司法權:蠻橫規定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 (5)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3、干涉中國內政 (1)扶植代理人

①扶植清政府,以華治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外反動勢力正式勾結起來,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1861年總理衙門的建立,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缎脸髼l約》簽訂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

②扶植袁世凱及其北洋軍閥政府:辛亥革命,清政府土崩瓦解,帝國主義看中了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把他作為新的代理人和統治中國的工具,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篡奪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為了大搞復辟活動不惜賣國。袁世凱死后,扶植各派軍閥“分而治之” ③扶植蔣介石及其南京國民政府:北洋軍閥統治結束后,帝國主義又選中蔣介石作為代理人,蔣介石對內實行一黨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

④日本扶植偽滿洲國政權和汪偽政權 (2)破壞和鎮壓中國人民革命

①從1861年起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絞殺太平天國運動

②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勾結清政府鎮壓義和團運動 ③1911年武昌起義后支持袁世凱破壞辛亥革命 ④幫助北洋軍閥破壞反袁斗爭

⑤支持軍閥破壞中國工人反帝斗爭和北伐戰爭,制造一系列慘案 ⑥支持蔣介石背叛革命和發動內戰 ⑦對新中國實行干涉和封鎖 (3)制造血案:

①1894年旅順大屠殺

②1900年八國聯軍北京大屠殺

③1925年五卅慘案

④1928年濟南慘案

⑤1937年南京大屠殺 (三)經濟侵略——商品輸出、資本輸出和掠奪原料和資源

1、商品輸出(甲午中日戰爭前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 (1)勒索賠款:主要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勒索

(2)傾銷商品:主要是鴉片和工業品 (3)掠奪原料、土地、勞動力、資源等

2、資本輸出(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 (1)政治貸款:開設銀行和強迫貸款

(2)直接投資:投資鐵路和開礦設廠

3、掠奪原料和資源:

主要掠奪中國的農土特產品、勞動力、礦藏和土地等,使中國淪為列強的原料產地,使中國重工業無從發展。 (四)文化侵略

通過設立教堂、傳播宗教、學校教育、辦慈善機構等方式推行殖民主義奴化教育。

二、中國近代的社會巨變及其啟示

1、巨變表現

(1)社會性質上:從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又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完全主權、獨立自主的國家。

(2)社會主要矛盾上: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其中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

(3)革命性質和任務上:舊式的農民革命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

(4)階級結構上:從單一的地主與農民的階級結構變成多個階級并存的復合結構。

(5)經濟結構上:由原來的自然經濟占主導發展為半封建與半資本主義并存局面,形成多元的經濟結構。

(6)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由獨立自主的世界大國淪為任人宰割的東方弱國,特別是在甲午戰爭后,急劇下降,巴黎和會外交的失敗就是一個明證。

(7)外交國防觀念逐步更新:由閉關自守走向世界,國防觀念也由重陸輕海轉向海陸并重。 (8)思想文化上:由盲目自大轉為向西方學習。

(9)政治制度上:由封建君主專制到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由國民黨一黨專政到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人民民主專政。

2、百年巨變的啟示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們:落后就要挨打,閉關必然落后。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才能不斷進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近代史又是一部抗爭史,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屈不撓、不畏強暴的民族,御侮自強、救亡圖存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前進動力。

一部近代史還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們:反帝反封建必須同時進行,缺一不可;只有代表先進生產力和大多數人民利益的無產階級才能提出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這一歷史性巨變。

二、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

一、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抗爭與探索史

(一)清朝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

1、1839年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

2、鴉片戰爭中,關天培、陳化成等愛國將領為國捐軀。

3、中法戰爭中,劉銘傳在臺灣擊退法軍,馮子材領導取得鎮南關大捷。

4、甲午中日戰爭中,左寶貴、鄧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英勇殺敵或壯烈殉國。

(二)農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斗爭和探索

1、三元里抗英斗爭(1841)

2、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1)意義(略、見課本):

(2)失敗原因:

①農民階級沒有科學理論作指導。②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3、義和團運動(1898—1900) (1)口號:“扶清滅洋”(具有愛國性質,但卻有致命的弱點:籠統排外的性質和對清政府的警惕性不足)

(2)意義:是中國近代一次以農民為主的反帝愛國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

強調:※農民階級由于其階級的、時代的局限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作為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地主階級探索強國之路的主張和實踐

1、鴉片戰爭時期,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開始面向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張,但未能付諸實踐。

2、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

(1)代表人物:(2)根本目的、(3)主要內容、①前期、②后期、(4)影響。(看課本復習明確)

(四)資產階級的探索和實踐

資產階級的發展壯大: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中產生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甲午戰爭后,隨著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資產階級隊伍進一步壯大。

1、維新派進行戊戌變法(189

8、

6、11—

9、21)

(1)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2)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3)意義。

2、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1911)

(1)代表人物:孫中山

(2)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3)意義。

(4)失敗根本原因:由于資產階級政治上的軟弱性,沒有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群眾。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繼續堅持民主革命立場。維護共和民主,但也屢遭失敗,在蘇聯和中共幫助下,孫中山實現偉大轉變,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大革命運動蓬勃發展。

3、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發起新文化運動(1915年開始) (1)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

(2)口號:“民主”與“科學”

(3)主要內容:①前期„„

②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成就最高)

(4)影響:①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②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五)無產階級——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

1、意義:①使中國人民結束了被壓迫被奴役的悲慘命運,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②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代。③使占世界1/4的人口擺脫了殖民主義統治,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也使亞非拉人民增強了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信心。

2、基本經驗(勝利原因):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②黨領導革命軍隊開展武裝斗爭;③組織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④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五個階段

①1919年5月至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階段,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時期。 ②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國民大革命時期,也稱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掀起了近代前所未有的國民大革命高潮。

③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又稱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時期。

④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抗日戰爭時期??谷諔馉幨墙倌陙碚嬲饬x的全民族抗戰,中國共產黨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⑤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也稱為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人民解放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革命與反革命力量的總決戰

三、中國近(現)代化的進程

一、階段特征

1、含義:中國近代化,也稱現代化,是指19世紀中期以來,在各種因素影響下,中國的思想、經濟、政治等方面開始擺脫封建桎梏,向大機器生產下的社會形態邁進的歷程。包含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進化。經濟工業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證,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時間范圍: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改革開放的今天。

3、任務:一是民族、國家獨立;二是實現工業化,使中國走上繁榮富強之路。

4、進程階段: (1)起步階段:(1840年—1895年)

中國近代化限于“器物”層面。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標志。核心內容是經濟領域的近代化。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同時又促進了文化和軍事領域近代化的起步。在它的誘導下,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2)整體發展階段(1895年—1927年)

由“器物”層面發展到“制度”層面,再上升到“觀念”層面。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工業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掀起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不僅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更要建立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使政治體制的近代化實現了重大突破。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長足的發展,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進行了新文化運動,把矛頭對準封建正統思想。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進階段:(1927年—1949年)

中國近代化步履維艱。在官僚資本主義、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下,在戰爭的破壞下,民族工業紛紛破產。但在同時,中共根據地、解放區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產生,出現了近現代化進程的新曙光。

(4)新中國的現代化:(1949年至今)

新中國成立后,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外交、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獲得了全方位的發展。政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逐步健全。經濟:1953年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起步。由于“左”的錯誤等影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遇到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二、知識精要

(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各階級、階層對近代化的探索

1、地主階級——洋務派

(1)背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下,清政府面臨內外交困的危局。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3)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

(4)內容:前期、后期。

(5)作用:

(6)失敗原因:由于洋務運動以維護清王朝統治為目的,決定了其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以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失敗為標志而告終。

2、資產階級

(1)資產階級維新派

①背景: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和民族危機的空前嚴重。 ②主張: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

③作用:戊戌變法不僅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還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為后來的辛亥革命準備了條件。 ④失敗原因:主觀: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軟弱性;客觀:封建頑固勢力的強大。

⑤教訓: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2)資產階級革命派

①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②主張:提出三民主義的理論綱領,主張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③作用: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④失敗原因:主觀: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客觀:中外反對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革命。 ⑤教訓: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3)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

①背景:北洋軍閥政府在文化領域極力推行尊孔復古政策。 ②口號:民主與科學

③內容:“四提倡四反對”

④作用:是近代史上一次規??涨暗乃枷虢夥胚\動,弘揚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啟發了人們的覺悟。

(二)中國共產黨對近代化的探索

1、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一大”確立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開展工人運動。1922—1923年出現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2)中共“二大”確立了黨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4年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國民大革命,北洋軍閥統治基本被推翻。 (4)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在井岡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條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

(5)中共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領導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

2、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探索

(1)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2)建國初期,建立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合理調整工商業,1953—1956年完成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7年進行一五計劃,汽車、飛機、重型機器和精密儀器等一大批新興工業部門開始建立起來。

(3)1956年,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政策。但在探索中出現了失誤,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4)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5)中共據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外交事業取得輝煌成就。 (6)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在原子能技術、航空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生物技術等領域取得了許多趕上和超過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成就。

(三)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衰

1、產生: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下,在洋務運動的誘導下,民族工業在沿海地區產生。民族資產階級誕生。

2、初步發展: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為償還貸款,擴大稅源,允許民間辦廠,民族工業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獨立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掀起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

3、短暫春天: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上辛亥革命的影響,中國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無產階級力量壯大起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以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

4、陷入困境:此后,由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官僚資本的壓制、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美國商品的沖擊,中國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5、恢復發展: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合理調整工商業,使私營工商業得到恢復和發展。

6、消亡:1956年國家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部分。

(四)近現代思想的發展

1、資產階級維新變法思想:主張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為維新變法運動奠定思想基礎。

2、資產階級革命思想:主張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代表人物: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孫中山又把從西方學到的國家學說發展成為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在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孫中山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3、新文化運動:前期:主張民主與科學。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后期: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并與中國的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4、毛澤東思想: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探索出一條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5、鄧小平理論:開辟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成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三、重難點分析:

1、影響中國近代工業化的不利因素 先天的不利條件:(1)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2)人才不足。缺乏通曉國際現代化大趨勢和能經營管理大機器生產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3)思想準備不足。中國傳統的重農輕商,重陸輕海,重義輕利等觀念,都是發展近代工業的思想障礙。 面臨三大政治障礙:(1)外國資本主義的阻撓、破壞;(2)封建專制統治的阻礙;(3)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

從環境上來看:戰爭和革命不斷,使中國政局長期動蕩。

2、中國近代化的啟示:

(1)實現中國的近代化,首要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爭取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

(2)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推動近代化的首要條件。

(3)實行對外開放,放眼世界,國家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四、中國共產黨八十五年歷程

(一)、創建過程

一、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歷史條件: 2.內容: 3.意義:(看課本明確)

二、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二)、重要會議

一、黨的創建時期

1.中共“一大”(19

21、

7、23,上海):中國共產黨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3.中共“三大”(1923):確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 二.土地革命時期

1.八七會議(19

27、

8、7,漢口):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2.遵義會議(1935):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瓦窯堡會議(1935):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三.抗日戰爭時期 1.洛川會議(1937):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決定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決定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 2.中共“七大”(1945,延安):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四.解放戰爭時期

1.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河北平山縣西柏坡):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

49、9,北平) 五.新中國成立后

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 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中共“八大”(1956):為我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3.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4.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5.中共“十三大”(1987):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并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6.中共“十四大”(1992):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中共“十五大”(1997):提出并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8.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三)、探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2.八七會議:中共認清了中國革命的基本方向,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

3.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解決了中國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問題。

二、中國共產黨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

1.中共“八大”正確地指出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任務,制定了正確的經濟建設方針。

2.1958年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又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誤入歧途。

3.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轉折,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和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歷史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4.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5.中共“十三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6.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的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8.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三、中共在領導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過程中的挫折及糾正

1.1923年,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失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過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在共產國際指導下,中共倡導建立革命統一路線,掀起了國民大革命。

2.1927年大革命失敗。中共認識到必須要掌握革命的領導權,掌握革命的武裝,開始發動武裝起義。

3.1927年以奪取中心城市為目標的起義失敗后,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4.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中共開始走向成熟。

5.1958年黨中央發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場運動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損害了農民生產積極性。1960年黨中央全面調整國民經濟。

6.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

(四)、黨的建設

一、思想建設

1、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 (1)1927年八七會議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給思想混亂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 (2)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3)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傾錯誤,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4)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了重要準備。

(5)1945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告誡全黨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提出“兩個務必”的重要論斷。

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

(1)1951年開展三反運動,純潔了干部隊伍,抵制了腐朽思想的侵蝕 (2)1957年開展整風運動,把反官僚主義放在第一位。

(3)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4)1992年十四大高度評價了鄧小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提出用這一理論武裝全黨。

(5)1997年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6)2002年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二、作風建設

1.1942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開展整風運動。通過整風,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傾錯誤,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2.1949年在西柏坡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兩個“務必”:“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他還告誡共產黨人,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

3.1951年中共中央決定在國家機關和企業中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國家高級干部劉青山、張子善墮落成大貪污犯被處決。三反運動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數,挽救了一批犯錯誤的同志,純潔了干部隊伍,抵制了資產階級的腐蝕,從而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4.1957年中共在全黨重新進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義、反宗派主義、反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通過整風使全黨學會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以利于社會主義建設。

三、理論建設

中國共產黨先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為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在實踐中堅持捍衛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從領導民主革命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形成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光輝思想。

①請指出這一光輝思想是什么?(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 ②指出毛澤東思想中關于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是什么?概述這一理論的內容

“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這一理論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標志著毛澤東思想已經開始形成。內容是:在黨的領導下,將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 ③指出中共找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原因?對鄧小平理論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會議有哪些?

原因:對中國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分析、對世界形勢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認識、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

會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形成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思想、1982年十二大最早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正式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基本路線并提出三步走戰略、1992年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7年十五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五、“三農”問題

“三農”指農業、農民、農村。農業指促進農業發展;農民指增加農民收入;農村指小城鎮建設。

“三農”問題是近年來持續關注的熱點,加以今年溫家寶總理提出減免農業稅,又替農民工追討工資,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黨和政府將“三農”問題列為頭等大事,故對此專題應格外關注。

一、要點掃描:

(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

1、農民階級: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 太平天國制定《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強烈愿望,但這只是空想,平均主義思想在當時無法實施。

2、資產階級革命派:“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

孫中山采用“平均地權”的辦法解決土地問題,不是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說明資產階級不能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

(二)中國共產黨在各歷史時期的土地(農村)政策

1、土地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開展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廢除農民借地主、富農的債務為主要內容的土地革命。

2、解放戰爭時期

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1947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建國初期

1950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

4、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政府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運動,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走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化為公有制,從根本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5、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依據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即“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由此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60年中央開始全面調整國民經濟,加強農業生產。

6、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集體經濟,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三)世界史農業問題

1、英國

圈地運動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但有利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它迫使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涌入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為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進行準備了條件。

2、法國

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沒收逃亡貴族的土地,用分期付款的辦法賣給農民,無條件廢除一切封建義務,得到了農民的支持,調動了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

3、俄國

1861年改革時廢除了農奴制,農奴獲得解放并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高價贖買。因此它的實質是對農民的掠奪,但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勞動力。

4、美國

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滿足了人民對于西部土地的需要,有利于美國的西部開發,也提高了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

1933年羅斯福新政對農業的調整,主要是讓農民縮減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補償。

5、日本

1868年明治維新時,規定允許土地買賣,事實上承認了土地私有。

6、蘇聯(蘇俄)

十月革命時期,蘇俄頒布《土地法令》,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使用;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開展農業集體化,引導農民參加集體農莊。

二、強化訓練:

1、新中國農業雖有曲折但總體迅速發展,簡要說明我國農業政策的四次調整。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發展開辟了道路。

(2)1956年的農業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并實行集體經營,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1978年后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堅持了土地公有制,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2、20世紀60、70年代,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放慢的原因包括( C )

①國內出現嚴重的政治**;

②在經濟上推行保守的經濟建設方針; ③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④長期受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封鎖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從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可以看出,在經濟建設上( C ) A、一定要按比例高速度發展

B、要堅決反對保守主義 C、經濟指導方針一定要符合國情,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 D、要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時期,中國農民、農村為革命勝利作出哪些貢獻? (1)大革命時期,中共領導農民運動,為北伐戰爭勝利準備群眾基礎;

(2)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在農村進行土地革命運動,建立廣泛的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道路;

(3)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敵后農村抗日根據地,領導廣大農民開展廣泛游擊戰打擊日寇; (4)解放戰爭時期,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保證解放戰爭的勝利;

(5)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當家作主人,響應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號召,走上了合作社道路;

(6)改革開放時期,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7)今天,隨著農村小城鎮化建設,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農民工進城為城市的基礎建設和各行各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加快了中國城市化進程。

5、據《瞭望》周刊2004年第2期報道:“22年前開始的連續5個中央一號文件,成功地指導了劃時代的中國農村改革。時隔17年之后,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同意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文件稿提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討論、修改,并明確表示,經審定以后將作為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親自簽署了這份文件,久違了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回歸農業。”農民、農村和農業,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重大問題,結合所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近代以來,伴隨著列強的侵華活動,中國的農村狀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變化: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落后的生產方式受到沖擊,商品化程度提高;農民利益受到損害,農村日益貧困、破敗。

(2)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問題。對此,孫中山、毛澤東分別提出了什么對策?結果如何?

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采用“平均地權”的辦法,但未落實;

毛澤東領導農民開展土地革命(改革),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得到了土地。 (3)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共第二代領導人,如何成功地指導了劃時代的中國農村改革? 在全國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廢除了人民公社體制,使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

(4)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實行上述政策的相同主旨是什么? 立足國情,發展農業,改善農民生活,促進社會進步。

六、

一、國共關系的演變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時期)

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務

①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②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

③共產國際的推動。

2.標志: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3.影響:國民大革命迅速開展并取得重大勝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

4.破裂

①原因:兩黨不同的階級利益,階級矛盾上升。

②表現:1927年4月12日,蔣介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5月,許克祥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二)十年內戰時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時期)

1.國共的對峙 (1)表現

①政權的對峙: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標志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

②屠殺與反屠殺: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

③“圍剿”與反“圍剿”:1930年到1933年,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發動五次“圍剿”,中央紅軍取得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但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長征(1934.10~1936.10)。

(2)影響:

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

2.國共兩黨由對峙走向合作

(1)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不斷上升。1935年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中共的推動:1935年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開會,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標志: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國共合作

1.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形成:

①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共發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

②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③1935年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④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⑤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共發表抗日通電,號召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把日本侵略者驅逐出中國;

⑥1937年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表示準備抗戰; ⑦同時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⑧1937年,國民黨公布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3.合作的標志:

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國共合作宣言,兩黨再次合作。 4.作用:

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四)國共合作的破裂和國共雙方的決戰

1.根源:

①階級利益的差別,階級矛盾的上升。②美國的干涉。 2.標志: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國共關系完全破裂。

(五)國共兩黨的長期對立(1949—1979年)

1.原因:

階級利益的不同,外國反華勢力影響。 2.影響:

海峽兩岸處于分裂狀態。

(六)國共關系的緩和(1979年以后)

1、原因:“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全國人民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2.表現:(1)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同時,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

(2)應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來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參觀訪問。國共兩黨從1949年內戰以后,隔絕了56年。這次連戰到大陸來,給兩岸關系的改善帶來積極的影響。連戰大陸之行將揭開兩黨合作新的篇章。讓人們看到了兩岸關系出現的新曙光(3)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4)1980年以后,海峽兩岸交流日益頻繁。

二、共產黨對國民黨的政策

1.中共創立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19.5~1927.7)

(1)對策:同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2)依據: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資本主義相對穩定,帝國主義采取了“以華治華”政策,北洋軍閥實行黑暗統治,因此廣大民眾與帝國主義扶植下的北洋軍閥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3)作用:國民大革命運動不斷發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 2.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7~1937.7)

(1)對策:武裝反蔣→抗日反蔣→逼蔣抗日。

(2)依據:隨著法西斯上臺與擴張,蔣介石推行屠殺共產黨,“絕對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內”等政策,主要矛盾由階級矛盾逐漸轉化為民族矛盾。

(3)作用:中共獲得了人民擁護并開辟了新道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抗日戰爭時期(1937.7~1945.8) (1)對策:聯蔣抗日。

(2)依據: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矛盾成為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社會各階層、各階級都積極投入到抗日救國運動中,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3)作用:國共兩黨基本上能并肩戰斗,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4.第三次同內革命戰爭時期(1945.8~1949.10)

(1)對策:自衛反蔣。

(2)依據:隨著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和美國推行扶蔣反共的政策以及國民黨堅持內戰獨裁方針,中共領導的廣大民眾與美蔣反動派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矛盾。

(3)作用:中共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推翻了國民黨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5.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0~1956.12) (1)對策;徹底倒蔣。

(2)依據:由于美國推行霸權政策和對新中國采取扼殺政策,國民黨又垂死掙扎,因此,中共領導的廣大民眾同國民黨殘余勢力、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3)作用:中共通過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等,不但徹底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而且使人民民主政權得以鞏固。

三、分析認識

1.影響國共關系的因素

(1)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兩黨就有結束對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兩黨的階級性質不同,是國共關系矛盾、斗爭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國際環境的影響。進步的國際政治勢力和有利的國際環境能夠促成兩黨之間的合作;反之,反動的國際政治勢力的插手,又會加速兩黨關系的破裂。 2.國共關系的認識

1924~1949年,國共兩黨關系呈現“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發展歷程。 “分則兩傷”:國共長期分裂內戰,損傷國力,十年內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瘋狂進攻紅色根據地,導致日本帝國主義乘隙而入,嚴重影響了中華民族獨立,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箲鸾Y束后,兩黨內戰再起,國民黨敗逃臺灣,海峽兩岸長期對峙,致使中華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統一大業??梢?,國共分裂嚴重影響國家獨立統

一、綜合國力增強和國際地位提高。但是,我們應看到:國民黨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則兩利”:民族的獨立統一高于一切,沒有中華民族的獨立統一,就沒有各階級、各黨派的前途和利益,這是全體中國人的共識。大革命時期,北洋軍閥統治阻礙著中國統一,中國人民和北洋軍閥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為此,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團結奮戰,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30年代,日本侵華威脅到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國共兩黨“存則俱存,亡則俱亡”,為此,國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為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戰,中國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來第一次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 總之,合則有利于民族的興旺和崛起,分則對中華民族來說是戰爭和災難,兩黨為了民族利益,應當再次合作,為了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3.國共兩次合作的異同點: 相同點:(1)都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境里,都面臨共同的強大敵人, 都由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決定。(2)都是在中共的推動下,共產國際的積極促成下實現的。(3)都大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發展。

不同點:(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軍閥割據,階級矛盾尖銳;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為最主要的社會矛盾,中華民族處于亡國滅種的生死關頭。(2)合作對象有異:前者是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后者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親英美派。(3)政治基礎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義,后者是共同抗日。(4)斗爭對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軍閥,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贏得民族解放。(5)合作的階級基礎有異:前者是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后者包括一切贊成抗日的階級和階層,具有廣泛的民族性。(6)作用和結果有異;前者推動工農運動發展,保證了北伐戰爭勝利進軍,但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后者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抗戰勝利的保證。

七、

一、列舉臺灣歷史上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的史實和抗擊外國勢力侵略臺灣的事件。

1.三國時,東吳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臺灣),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 2.隋朝隋煬帝三次派人去流求(臺灣)。

3.元朝時,設置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臺灣)。 4.1661—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5.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進一步加強了臺灣與祖國內地的聯系。 6.19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日本侵略臺灣,遭到臺灣人民的堅決抵抗而失敗。 7.1884年,中法戰爭中,法國入侵臺灣,臺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率軍民奮起保衛臺灣,重創法軍。

8.1885年,為加強海防,清政府設立臺灣省。

9.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強迫清政府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臺灣人民堅決反對,進行了長期艱苦的反日斗爭。

10.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羅宣言》從國際法角度證明了澎湖列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的領土?!恫ù奶构妗分厣炅诉@一點。 11.1945年10月,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二、臺灣問題的由來

1.1949年,從祖國大陸敗退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盤據臺灣。

2.1950年,為了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美國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從此,臺灣與祖國大陸隔海相望至今。

三、臺灣問題現狀

1.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提出尊重臺灣現狀,實現臺灣和祖國大陸和平統一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這得到海峽兩岸人民的贊同,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統一祖國創造了條件。

2.1988年,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去世,李登輝上臺。90年代初,李登輝不顧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反對,相繼拋出所謂“一中一臺”,“兩國論”。并發表無恥讕言,宣稱祖國大陸和臺灣事實上就是兩個國家,并要與祖國大陸建立所謂“國與國關系”。此言論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對。

3.1999年,素有“臺獨”思想的陳水扁上臺,變本加厲宣揚“兩國論”,嚴重損害了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也遭到國際上的一致反對。

4.為了將所謂的“兩國論”合法化,陳水扁又導演了所謂的“全民公投”,妄圖將“兩國論”合法化,把臺灣從祖國的懷抱中分裂出去。

2004年3月20日,在陳水扁,呂秀蓮等“臺獨分子”的導演下,公投開始。但遭到了絕大多數有良知的臺灣人的抵制。所謂的“3?20公投”,遭到可恥的下場。這再次表明臺獨勢力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不得人心。“一國兩制”才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唯一正確途徑。 5.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再次向全世界人民重申了中國人民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外來干涉的決心。同時告誡那些妄圖分裂中國、分裂中華民族的人,其圖謀是不能得逞的。 6.2005年4—5月,臺灣地區重要黨派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來到祖國大陸。兩人都不約而同的重申了“一個中國”的立場。這說明了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絕大部分中國人是認同“一個中國”的。“臺獨”是不得人心的。

7、2005年4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兩人的手緊緊握到一起。這是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相隔60年的首次握手,是兩黨關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標志: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標志: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

認識:“合則兩利,分而兩傷”。

連戰訪問意義:連戰的訪問開啟了兩岸對話的大門,推動了兩岸關系的緩和。期待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盼望祖國早日實現統一。

四、目前妨礙臺灣與祖國大陸統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臺獨”勢力的分裂活動,國際反華勢力破壞干涉。

五、臺灣問題對中美關系的發展有何影響?

答: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的核心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妥善處理臺灣問題,中美關系才能取得進一步發展。

六、對美日允許李登輝訪問,售臺高等級武器,支持臺加入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世界衛生組織, 《美日安保條約》劃臺灣入保護范圍,發表反對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言論等行為談談看法? 答: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美日等國行為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是對中國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的嚴重侵犯,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破壞了兩國的友好關系,中國政府堅決反對。 七.我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具體方針是什么?我國政府不承諾放棄武力解放臺灣,其理由是什么? 答:(1)“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2)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是主權范圍內的事情,我國有權采取一切手段捍衛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以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不放棄武力,主要是********獨立和外國干涉而言。 八.結合美國、德意志統一的歷史談談我國不放棄使用武力的理由. 答:美國南北戰爭中通過使用武力打敗南方奴隸主分裂勢力維護了國家統一,德意志通過三次對外的王朝戰爭打敗外國干涉勢力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說明國家和民族的統一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只要有利于國家和民族的統一,采用政治手段或軍事手段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九.德意志和意大利完成國家統一的措施,及對兩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統一國內市場的形成。德國以較快的步伐邁入資本主義先進國家行列。)

十.美國維護國家統一的措施及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國內市場的統一和擴大、西部的開發)。

十一.德意志的統一對我國實現統一有何啟示? 答:我國要加快經濟發展,大力提高綜合國力,加強國防建設等.

八、區域性經濟協調發展戰略

——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一、知識梳理:

(一)、西部大開發:

(1)概念:中國西部地區通常是指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藏、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等十個省(市、區)。 (2)近代列強侵略我國西部的歷史:

①沙俄通過《北京條約》、《勘分西北界約記》、《改訂條約》等割占我國西北地區領土50多萬平方公里。②1871年俄國派兵侵占伊犁地區;③1885年<中法新約>的簽訂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④1888年,英國派兵進攻西藏南部邊境;⑤1895年的《馬關條約》日本開放重慶為商埠;⑥1898年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時,英國和法國把云南劃為勢力范圍;⑦1913年,英國在西姆拉會議期間企圖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制造了一條非法的中印東段邊界線; (3)在西部施行的民族政策: ①三大改造開始后進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1958年后西部少數民族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②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支援西藏的好干部孔繁森);

③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55年建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8年建立寧夏回族自治區,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區);

④實行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戰略。

(二)、中部崛起戰略:

▲、概念:中部地區是指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山西六省。中部地區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區位優勢,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和農產品生產基地,產業基礎較為完備,科技和人力資源豐富,具有巨大的發, 展潛力。中國加入WTO后,需要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以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

中部地區發展的優勢表現在:區位優勢明顯;資源優勢突出;產業基礎較好;市場潛力巨大。

中部地區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表現在:國有資本比重偏高,資本積累緩慢;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加工型產業比重大,技術水平低;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經濟活力不足;資金、技術和人才缺乏且外流嚴重;“三農”問題比較突出;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少。 ▲、近代的中部——中國近代化的發祥地之一

★中部地區是近代工業化的發源地之一

1、洋務運動時期:曾國藩設立安慶內軍械所(安徽);張之洞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

2、中部地區也是民族資本主義較快發展的地區

3、外國資本主義對該地進行侵略――《天津條約》《馬關條約》中都被迫開放通商口岸 ★中部地區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源地

1、戊戌變法時期:湖南巡撫陳寶箴支持變法,并邀請譚嗣同、梁啟超到時務學堂講學,湖南長沙成為變法中心之一

2、辛亥革命時期:湖南首先掀起保路運動;武昌起義(“牽一發而動全身”)成功把辛亥革命推向高潮,并成立湖北軍政府;武昌起義后,安徽,江西,湖南獨立。

3、二次革命時期:1913.7.江西都督李烈鈞在湖口誓師討袁。隨后江蘇、廣東、安徽等省獨立。

4、中共成立初期:1921年武漢、長沙共產主義小組成立;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把第一次工運推向高潮。

5、國民大革命時期:兩湖是北伐主戰場,北伐軍占領武漢,消滅吳佩孚的主力;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武漢一時成為革命中心;北伐勝利進軍推動農民運動發展,湖南的農民運動發展最迅猛;漢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6、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土地革命時期):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八七會議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新出路;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1931年江西瑞金紅色政權建立

7、抗戰時期: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首次大捷;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1938.10.武漢淪陷,抗戰進入相持;1940年百團大戰

8、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等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序幕,也是解放戰爭轉折點;淮海戰役勝利,解放了長江以北的中下游地區。

▲、新中國成立后中部地區的開發與建設成就 1.“一五”時期:武漢長江大橋。 2.十年探索期間:武漢鋼鐵公司。

3.文革期間:湖北第二汽車制造廠,湘黔鐵路。

4.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

▲、武漢位于湖北省中部,長江中游與漢水交匯處,長江與漢水將武漢分為漢口.漢陽.武昌,通稱武漢三鎮„„武漢是一座歷史悠久而富于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有關武漢史實羅列: 1.《天津條約》中,漢口被開為通商口岸。 2.洋務運動中,張之洞開設漢陽鐵廠。 3.1911年,武昌起義,一舉推翻清王朝。 4.1921年,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立。

5.1922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將第一次工人運動推向頂點。 6.北伐戰爭中,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7.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志大革命失敗。

8.1927年,中共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9.1938.10.武漢淪陷,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10.“一五”時期:武漢長江大橋。 11.十年探索期間:武漢鋼鐵公司

(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概念: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東北是我國“一五”計劃期間建設的重點地區,在重點建設的156個項目中,有三分之一分布在東北。經過多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東北形成了較為雄厚的工業基礎,為新中國奉獻了第一爐鋼水、第一列內燃機車、第一架飛機、第一艘萬噸貨輪、第一輛載重汽車等。東北老工業基地成為我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確立和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近代史上列強對東北的侵略:

①1858年和1860年,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割占東北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②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東北是主戰場之一,日軍從遼東半島登陸后占領大連、旅順,并制造了旅順大屠殺;

③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由于俄國糾合法、德三國干涉還遼,遼東半島實際上又處于俄國控制之下;

④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過程中,沙俄強租旅順、大連,并把東北作為其勢力范圍;

⑤1904~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日本控制東北南部,俄國控制東北北部;

⑥1928年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張作霖;

⑦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侵占東三省,并于1932年建立偽滿洲國;

⑧1945年雅爾塔會議上,美英以犧牲中國東北的利益(將旅順、大連租給蘇聯等)換取蘇聯出兵東北,簽訂了秘密協定,這是大國強權政治的體現。 ★建國后東北工業基地的建立和發展:

①“一五計劃”期間,在蘇聯的援助下,東北地區是重點投資建設的地區,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有52項安排在東北,初步建成了一大批工業基地,如鞍山鋼鐵公司、長春一汽、沈陽機床等;

②“二五計劃”期間,我國在東北地區建立了大慶油田,并以此為依托建立了一座大型石油化工基地,東北地區的重工業基礎進一步完善。

作用: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開始得到改變;為其他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源保證。 鞏固訓練:

中部地區曾經是一塊熱土,也是一塊英雄的土地。無論是在民主主義革命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結合所學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土地革命時期,在中部省區有哪些大的革命活動發生?

(2)江西是重要的革命老區,號稱擁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搖籃: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搖籃、中國革命的搖籃,共和國的搖籃,各指哪些地方?

(3)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紅色政權普遍出現在南方各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哪些重大的建設工程?

(5)1987年,中共中央決定在四川省松潘縣川主寺鎮修建“紅軍長征紀念總碑”。長征的起點和終點都不在四川,黨中央卻決定在四川建立“紅軍長征紀念總碑”。請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理由。

答案:

(1)八?七會議在武漢召開;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爆發;井岡山等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2)南昌,井岡山,瑞金

(3)原因:國民大革命的影響:大革命的中心在南方;在南方有較好的群眾基礎。 (4)第一個五年計劃中修建了武漢長江大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修建了武漢鋼鐵公司;文化大革命時期修建了第二汽車制造廠。

(5)理由:紅軍長征在四川經過的時間長、活動范圍廣是紅軍長征的的主體;紅軍在四川境內,爬雪山、過草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充分展示了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言之成理可酌情加分。)

九、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 長征精神——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百折不撓、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團結互助、眾志成城的協作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抗日精神——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民族團結 西柏坡精神——兩個“敢于”(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兩個“善于”(善于破壞舊世界,善于建設新世界)的科學精神;兩個“堅持”(堅持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兩個“務必”(務必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的創業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②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③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④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⑤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 雷鋒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主義精神。 鐵人精神——愛國、創業、求實、奉獻

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一.近代中國的屈辱外交

1 、史實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北洋軍閥政府: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

華盛頓會議簽署《九國公約》再一次損害中國的主權

③國民政府:二戰中雅爾塔會議上美蘇在沒有中國政府參加的情況下要求中國政府承認外蒙自治,蘇聯租旅順港為條件換取蘇聯出兵對日宣戰

2 、近代中國屈辱外交原因

①當時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獨立 ②當時中國綜合國力弱,弱國無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國人民飽受侵略壓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當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宣布我們決不去侵略別的國家來發展自己,我們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新中國的外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二.新中國的外交

1、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建國初期的外交

①國際形勢:

冷戰時期,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敵視、孤立、封鎖、包圍

②成就:

⑴建國第一年同17個國家建交,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⑵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⑶日內瓦會議提高中國國際地位,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

⑷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使大會圓滿成功

3、 70年代的外交

①國際形勢:

美蘇爭霸,蘇攻美守

②成就

⑴中美關系正?;?,表明美國孤立中國的失敗和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勝利

⑵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⑶中日建交

⑷70年代初國際上興起與中國的建交的熱潮

4、改革開放后

①國際形勢:

兩極格局解體,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和平與發展成為兩大主題

②成就

⑴港澳回歸,是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方針的成功運用

⑵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成功舉辦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為止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助于加強我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經貿聯系,為我國的對外開放擴展新的空間

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國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②綜合國力,國際威望不斷提高 ③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④針對國際形勢的變化,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 三.新中國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啟示

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創設和平友好的外部環境,才能使國家更快更好的發展,反過來,只有更快更好的發展自己,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才能更好的維護祖國的和平與安全。所以和平與發展是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關系,所以我們應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之路。

四.今后我們如何繼續走好和平發展之路

1、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一切友好國家和平相處

2、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五.針對某些國家散布的“中國軍費增加”“中國威脅論”等言論,如何駁斥

1、當今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我國還未完成統一大業,臺獨勢力猖獗,加強國防力量是為了維護祖國統一,保衛祖國安全,保障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而不是為了稱霸世界

2、中國軍費開支雖有所增加,但還遠遠不及一些國家,如只占美國的七十份之一, 也遠遠不及日本

3、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愛好和平的傳統

二、中美關系

中美關系是近現代國際關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國家雙邊關系之一。

(1)追隨英法,染指中國。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美國追隨英法加入侵略中國的行列。向中國走私鴉片,強迫清政府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以攫取侵華特權。19世紀60年代覬覦我國領土臺灣。

(2)"門戶開放",獨立侵華。19世紀末美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時,因忙于美西戰爭而錯失時機。為加深和擴大美國在華侵略權益,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即在承認列強在華侵略權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這一政策的提出,標志著美國有了獨立的侵華政策。從此,美國在華侵略勢力一天天擴大。

(3)扶黎扶蔣,控制中國。辛亥革命失敗后,中國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帝國主義各國紛紛尋找在中國的代理人。 "一戰"期間美國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積極扶植蔣介石政權,從而實現了控制中國(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間美國對華商品輸出(1931年)躍居第一位。

(4)"二戰"期間,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卷入戰爭。為打敗共同敵人,中美建立起合作關系。美國從軍事、經濟等方面援助中國的抗戰,中國戰場的抗戰有力配合著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軍的作戰。

(5)扶蔣反共,控制中國。二戰結束后,美國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大為增強,憑借強大的實力,美國力圖稱霸世界。為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美國實行扶蔣反共政策,出錢出槍援助蔣介石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1950年派遣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阻撓我國對臺灣的解放。

(6)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走向對抗。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拒絕承認,并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軍事包圍,外交孤立,經濟封鎖,致使中美關系走向全面對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進道路,一波三折。20世紀70年代蘇美爭霸,美國處于守勢。尼克松上臺后,美國對外戰略進行收縮。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中美簽訂上海公報,結束了20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1978年美國同意在臺灣問題上的"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關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雙方在廣泛的領域開始了合作關系,對中美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諸多矛盾沖突。美國始終未放棄霸權政策,在中美關系上圍繞著臺灣問題、人權問題等百般刁難中國,致使中美關系的發展呈現出一波三折的特點。尤其是臺灣問題成為中美關系的焦點。

三、中日關系

1、日本兩次大規模的侵華:(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 (1)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實現了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也積極利用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提倡“殖產興業”、“文明開化”,成為亞洲的強國; (2)在向帝國主義過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韓侵華”的大陸政策,把侵略矛頭對準了朝鮮和中國:

①1874年在美國的支持下侵略臺灣;

②1894~1895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通過簽訂《馬關條約》,割占遼東半島和臺灣;

③1900年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對北京大肆搶劫,并獲得大量賠款;

④1915年乘袁世凱復辟帝制之機,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⑤一戰期間,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奪取了山東和青島,取得了暫時獨霸中國的局面;

⑥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局部侵華,霸占東三省,并建立偽滿洲國,實行殖民統治;又先后發動“一二八”事變和制造華北事變,中華民族危機加深;

⑦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在政治上進行殖民統治,經濟上進行殖民掠奪,思想文化上實行愚民同化政策。

2、23年的冷戰對立:(1949年~1972年) 二戰后美軍以“盟軍”名義,對日單獨占領,東京審判對一些戰犯免于起訴,保留了天皇制。企圖利用日本控制東亞,遏制共產主義。日本在美國的操縱和支持下,大力發展經濟。在對華問題上,日本追隨美國,敵視新中國;

3、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 1972年田中角榮首相訪華,中日邦交正?;?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調整和重新定位時期,1998年以來則是旨在構筑“友好合作伙伴關系”的新時期。這一階段中,因日本在歷史遺留問題上不能正確對待,20世紀90年代的中日關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現“政冷經熱”的局面。隨著經濟大國地位確立,日本要求在政治、軍事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世界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

一、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要點掃描】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一場聲勢浩大的革命運動更離不開人們思想的解放.14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和18世紀興起的啟蒙思想運動無疑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

(一)文藝復興不僅是一場文化運動,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人文主義是這一社會思潮的核心,它適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反映了正在成長中的資產階級的需求,對當時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早期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治銳利的思想武器。

(二)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封建君主制依然存在,甚至變本加厲,力量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不再滿足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進行反封建斗爭,他們需要更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摧毀封建制度,最終拾起了理性主義的旗幟,直接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掀起了歐洲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動搖了封建統治,為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做了思想輿論準備。 【難點突破】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具有相同之處:它們都是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開啟了民智,宣揚了資產階級的思想。但也有不同點:首先時間不同,文藝復興興起于14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啟蒙運動興起于18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其次興起地點不同:文藝復興興起于意大利;啟蒙運動興起于法國。還有內容不同:文藝復興宣揚人文主義;啟蒙運動反對專制,強調人權和法制。

二、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的幾個階段

【要點掃描】縱觀整個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的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17—18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①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②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③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

(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①1861—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②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③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

(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資產階級革命:①1917年3月(俄歷2月),俄國二月革命②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 【難點突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進一步壯大,資產階級以排山倒海之勢沖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縛,以啟蒙思想作為思想武器,迎來了17—18世紀的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經過激烈的斗爭,最終建立起資產階級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與此同時,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和擴展,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顯示出了充分的優越性,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度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19世紀60—70年代,一些國家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開始進行改革,也相繼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確立。20世紀初,由于一些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時,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資產階級革命余威猶在,仍然持續展開。

三、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的特點

(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發生于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期,它的革命任務是推翻封建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19世紀六七十年代改革發生于蒸汽時代資本主義時期,不同的時代背景決定了兩者不同的特點。

(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①革命的手段都采用暴力的形式。②革命的過程曲折復雜。③在資產階級的領導下,一切反封建統治的階級、階層結成了聯盟,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改革的特點:多是自上而下進行,資產階級與舊勢力達成妥協。

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方式

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近代歷史的進步潮流,但因各國實際情況和環境的不同,各國確立資產階級統治地位的道路也就明顯不同。主要有四種途徑:

第一種途徑: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例如1640—1688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

第二種途徑:通過民族解放戰爭,推翻殖民統治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例如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

第三種途徑:通過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逐步廢除舊制度而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例如俄國1861年的廢除農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

第四種途徑:通過王朝統一戰爭,逐步清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例如德意志、意大利的統一。

五、資產階級的法律文獻

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不僅用暴力的形式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而且還采用了法律的形式鞏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文獻。

(一)英國:《權利法案》對國王的權利進行明確的制約,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國首先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

(二)美國:《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1787年美國憲法確立美國為聯邦制的國家;《宅地法》保證了人民對土地的需求,《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使黑人奴隸獲得了人身自由,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直接推動了南北戰爭的進程。

(三)法國:《人權宣言》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的思想維護了資產階級利益;《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

六、對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的評價

【要點掃描】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在這更替的過程中,要注意對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評價。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和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二)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后的歐洲和拉美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三)美國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這場戰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四)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有利于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震撼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五)俄國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使俄國走了資本主義道路,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但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殘余,為以后俄國對外侵略擴張創造了條件。

(六)明治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難點突破】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在歷史上都會產生作用,推動或者阻礙著這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為一場席卷整個社會的政治運動——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其影響更為深遠,在評價時既要看到其積極作用,又要看到其消極影響。特別重點關注的是與之后世界歷史發展密切相關,與今天仍然有聯系的革命與改革,如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是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兩次飛躍,日本明治維新的殘余性與其發動的侵略戰爭和今天軍國主義抬頭趨勢的聯系。

七、對資產階級革命中的歷史人物的評價

【要點掃描】人類的歷史活動是人的活動,掌握歷史人物的基本活動,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能夠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主要活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都有一個關鍵性的領導人物,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克倫威爾,美國獨立戰爭中的華盛頓和南北戰爭中的林肯,法國大革命中的拿破侖。

(一)克倫威爾: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領導人,他出身新貴族,率領議會軍打敗國王軍隊,建立共和國,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但他在掌握了政權,就任“護國主”后,實行有利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政策,建立軍事獨裁統治,引起了人民的不滿。在他結束統治后,英國政局陷入動蕩中,導致了舊王朝的復辟。

(二)華盛頓: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總統,他領導美國人民進行英勇斗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被美國人民譽為“國父”。同時,制訂了1787年美國憲法,建立起聯邦制國家,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三)林肯:是南北戰爭期間一位著名的總統,他領導聯邦政府開展斗爭,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打敗了南方叛亂軍隊,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成為美國歷史上受人愛戴和尊敬的總統。

(四)拿破侖: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杰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軍事家。1799年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對內制訂和頒布《法典》,便利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對外戰爭打退了反法同盟,捍衛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但后期戰爭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獨立,掠奪了各國人民,實行軍事獨裁統治,引起了被征服地區人民的反抗,最終,拿破侖帝國在窮兵黷武中覆滅。 【難點突破】要充分認識他們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領導作用,同時也要看到他們的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如克倫威爾背叛共和原則實行獨裁統治;華盛頓作為一個大種植園主階級的代表,不可能廢除黑人奴隸制;林肯在內戰前的優柔寡斷,不敢立即廢除奴隸制,即便于后來讓黑人奴隸獲得了人身自由,但也不可能真正完全解放黑人奴隸;拿破侖建立帝國后的軍事擴張等,要客觀、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

八、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之比較

【要點掃描】世界上沒有絕對相同的事物,任何事物與事物之間都有它們的異同點,對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同樣如此,對此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比較:

(一)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異同點:

相同點:(1)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英、法受到封建專制統治的阻礙,美受到英國殖民統治的阻礙。(2)性質:都具有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3)領導階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領導下,美國獨立戰爭在北方工業資產階級和南方大種園主的領導下,法國大革命在大、小資產階級的領導下。(4)在革命過程中,都頒布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法律文獻。英國頒布了《權利法案》,美國頒布了《獨立宣言》,法國頒布了《人權宣言》。(5)結果;都取得了勝利,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6)影響:都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不同點:(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國革命為了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美國革命為了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法國的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2)領導階級不完全相同:除了資產階級領導革命外,英國還有新貴族,美國還有南方種植園奴隸主階級,法國還有自由派貴族。(3)特點不同:英國建立了由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共同執政的君主立憲制制度,美國獨立戰爭不僅是資產階級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法國大革命則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的、最徹底的、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后確立的是君主立憲制,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后實行的是聯邦制,法國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確立的是民主共和制。

(二)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的不同點:

(1)政治方面:俄國只簡單地宣布農奴成為自由人,對農奴制沒有采取進一步打擊的措施,而日本不但廢除藩主特權,而且廢藩置縣,加強了中央集權。

(2)經濟方面:俄國只給農奴一部分土地,且大小由農奴主決定,還要交贖金,對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沒有采取措施,而日本大力發展工業,扶植、保護私人企業等等。

(三)美國獨立戰爭與美國南北戰爭的不同點:

(1)原因不同:美國獨立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英國殖民統治的阻礙,南北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黑人奴隸制的阻礙。

(2)內容不同:獨立戰爭要求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南北戰爭維護國家統一,廢除黑人奴隸制。

(3)方式不同:美國獨立戰爭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爭的方式,美國南北戰爭是以內戰的方式進行的。

(4)性質不同:獨立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雙重性質,南北戰爭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四)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

相同點:(1)背景相同:改革前中國和日本都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2)性質相同:都是由最高統治者自上而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3)都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不同點:戊戌變法依靠一個無實權的皇帝,結果以失敗而告終,中國仍然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明治維新獲得成功,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并逐漸強大起來。 【難點突破】對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比較,一般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性質、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探尋它們的共同規律,如從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發生的根本原因來看,都是由于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障礙;從影響來看,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等等。同時還要注意從同一個角度的不同方面思考,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如同樣從原因來看,盡管其根本原因相同,都是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嚴重阻礙,但具體障礙不同,英法是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美國獨立戰爭是英國殖民統治,美國內戰是黑人奴隸制,俄國是農奴制,日本是幕府封建統治,這些具體原因就成為其不同點

十二、三次科技革命

1、時間、發源地、范圍、內容(成就)、標志等(復習看課文明確)

2、對生產力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

第二次科技革命:(1)人類從此由蒸汽時代跨進了電氣時代(2)生產力有了巨大的飛躍(3)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

第三次科技革命:(1)生產工具更新------自動化、智能化(2)勞動對象發生深刻的變革(3)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提高。

3、對生產關系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1)使歐洲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起來(2)從根本上鞏固了資產階級政權。

第二次科技革命: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4、每次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變化帶來了哪些重要影響?

第一次:(1)(生產力方面的)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第一次飛躍;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經濟空前繁榮;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2)(生產關系方面的)工業革命的完成使歐洲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起來(3)(階級關系方面)工業革命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4)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使一些歐美國家成為力量強大的工業國。它們以武力打開許多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大門,掠奪原料,傾銷商品,進行殘酷的剝削。

第二次:(1)(生產力方面的)人類從此由蒸汽時代跨進了電氣時代;生產力有了巨大的飛躍;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2)(生產關系方面的)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三次:(1)(生產力方面的)新的科技革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蒸汽革命和電力革命,它使生產工具更新------自動化、智能化;勞動對象發生深刻的變革;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提高。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進一步發展

5、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英國工業革命后,為了掠奪原材料和市場,把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用戰爭的手段打開中國的大門,破壞中國的主權,政治上使社會性質發生變化,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性質也隨之發生變化。清政府內部也發生了分化,分為洋務派和頑固派。經濟上,一方面使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另一方面使中國逐漸陷入資本主義市場。思想上,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第二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階段,加緊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國再次成為被掠奪的重要目標。列強通過一系列侵略活動,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加重。民族資產階級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農民階級進行了義和團運動,來挽救民族危亡。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得到發展。思想上由向西方學習軍事、技術轉為學習制度。

第三次:使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從整體上看,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出現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對于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發展民族經濟是一個良好的機遇。抓住機遇,會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活力,促進經濟發展,但由于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又增加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難度。

6、三次科技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第一次:主要是確立了資產階級在世界的統治地位;英國成為世界霸主;東方從屬于西方。

第二次:由于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形成兩大軍事侵略集團,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

第三次:各國抓住這次發展的機遇,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歐共體和日本,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形成挑戰,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極化趨勢發展。

7、歷史上中國曾錯過三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請說出中國錯過了哪三次戰略機遇期?及為什么錯過了?(或者問我們在三次科技革命中滯后的原因)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中國是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與世隔絕,使我們錯失了機遇。

第二次科技革命時的中國沒有能夠全面革新政治經濟制度,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壓迫下,中國又一次錯失機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時,中國處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沒有發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環境。新中國成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了維護獨立、提高國際地位,在國際科技經濟競爭中取得一定優勢,把發展科技作為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手段,對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進吸收的態度,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發射上天等,但由于帝國主義國家長期敵視、封鎖、包圍,缺乏正常的交流,再加上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犯的一些錯誤,始終沒有擺脫錯誤路線的束縛,科技革命也沒能快速的發展。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正式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主動學習世界上先進的科技和管理,終于趕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車。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8、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應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談談你的看法。(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發展出現了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我們如何應對這種變化?) 發展是硬道理,要一心一意謀發展,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等等。 十

三、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

一、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歷程

1、萌芽——簡單協作時期(14—16世紀) 重大事件: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2、興起——工場手工業時期(17—19世紀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歐洲封建國家改革、啟蒙運動

3、發展——蒸汽時代 (19世紀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運動(美國內戰、日俄改革、意德統一)、社會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巴黎公社)、民族解放運動(亞洲革命風暴)

4、成熟——電氣化時代前期 (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產生、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一戰爆發

5、相對穩定發展——電氣化時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戰后初期(1918--1923),一戰給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造成嚴重破壞,美國開始取代英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經濟復蘇,相對穩定繁榮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發世界經濟大危機,法西斯上臺并對外侵略擴張

④二戰時期(1939--1945),二戰爆發,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矛盾成為世界主要矛盾

6、進一步發展——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 (1945 年-至今) ①1945-1950年,西歐、日本經濟快速復蘇并達到戰前水平,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②1950—197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強(西德、日本經濟崛起),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發展美日歐三足鼎立

③1973-80年代初,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相互交織(“滯脹”階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經濟回升并增長

⑤9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加強、知識經濟興起

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的演變

1、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①確立原因:

a、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

b、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②喪失原因:a、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資本家不愿采用新技術和新設備

b、美德經濟的迅速發展,超過英國

2、二戰后初期,美國確立了世界經濟霸權地位,日本、西歐受控于美國

原因: a、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

b、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

c、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力量在戰爭中被削弱

3、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歐經濟崛起,開始沖擊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美國經濟實力則相對衰落

4、九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多極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

三、世界近現代史上資本主義經濟有四次快速發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別是什么?分別造成什么影響?

1、第一次:19世紀中期

原因:

①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②新興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搶占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特點: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影響:

①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②資本主義國家進一步對外侵略擴張,最終東方從屬于西方

③促進社會進步,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

①第二次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②帝國主義瘋狂瓜分世界,促進經濟的發展

③歐美處于相對和平發展時期

④資本主義產生了壟斷組織,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特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美德經濟迅速發展,英法相對緩慢,英國喪失世界工廠地位,俄日發展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殘余

影響:

①列強瘋狂瓜分世界和資本輸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②帝國主義矛盾加深,最終引發一戰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 ①歐美各國重視技術的革新,注重調整政策

②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對殖民地進行瓜分

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世界形勢相對和平 特點:

美、日發展突出,美國掌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權。德國經濟重新崛起

影響: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日益尖銳,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最終爆發1929-1933年經濟危機

4、第四次:20世紀50~70年代

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②發達國家利用國際經濟舊秩序,加強對第三世界的掠奪

③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在一定時期內使世界局勢相對安定

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特點:日本、西歐發展迅速,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影響:

①70年代,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經濟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國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加強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干預

③使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科技在國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

附:國際經濟組織

(一)世界貿易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美國的推動下,成立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定。1995年1月1日,在關貿總協定的基礎上,成立了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世貿組織的宗旨是通過市場開放、非歧視性和公平貿易等原則,推動世界貿易自由化,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在其成員國之間內的關稅普遍降低,各種阻礙貿易的障礙進一步減少,大大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貿組織的出現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加入世貿組織有利于進一步參與國際活動,對促進出口、引進資金和技術,改善國內經濟結構等方面有積極作用。同時,也使國內企業更多、更直接地面臨國際競爭,經濟風險增加。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自身需要,將進一步加強我國和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貿聯系,為我國的對外開放擴展新的空間,有助于推動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

(二)歐洲聯盟:二戰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20世紀60年代,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成立“歐洲共同體”。1993年,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又成立了歐洲聯盟,簡稱歐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歐盟在其成員國之間相互逐步取消關稅;對有困難的成員國提供援助;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等,有利于歐盟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中國與歐盟已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歐雙方不僅沒有利害沖突,而且共同的利益在增加,雙方的互補性越來越大,歐盟的擴大會進一步推動中歐關系向前發展。 十

四、世界近現代國際關系史

一、世界近現代主要矛盾的變化

1、16世紀:英西矛盾。為爭奪大西洋海上霸權,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確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紀:英荷矛盾。三次英荷戰爭,荷蘭喪失歐洲強國地位

3、18世紀中期:英法矛盾。英國通過七年戰爭打敗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4、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早期:英法矛盾。法國大革命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進攻法國,1815年拿破侖帝國覆亡,法國喪失歐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國在歐洲稱霸,英俄矛盾尖銳

5、19世紀中期:英俄矛盾。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喪失歐洲霸權,俄國進行1861年改革

6、19世紀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普魯士為完成統一大業,與法國矛盾尖銳,1871年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喪失歐洲大陸霸權

7、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德矛盾。19世紀末,德國迅速強大,德國成為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和以英國為核心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8、一戰后:英美矛盾。一戰后,英美圍繞國聯、制海權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美國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制海權

9、30年代至二戰結束:法西斯國家與反法西斯國家之間的矛盾。在30年代大危機的影響下,德日等國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隨著法西斯在亞非歐的侵略擴張,各國人民英勇地進行了反法西斯的斗爭

10、二戰后:美蘇矛盾。二戰后,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美蘇冷戰,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抗

11、20世紀90年代后:南北矛盾。1991年,蘇聯解體后,世界呈現多極化的趨勢,世界面臨經濟發展的激烈競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銳

認識:世界主要矛盾的變化是由大國間經濟實力對比發生變化決定的。

二、現代國際關系格局的三次演變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0世紀20年代到二戰前)

①形成背景:一戰后列強各國實力對比變化,戰勝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調整其在歐洲、亞洲的秩序

②形成標志: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

③主要內容:凡爾賽和約、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等 ④維護工具:國際聯盟

⑤評價:

a、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客觀上維護世界形勢的相對穩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開創了國際合作新形式。

b、是戰勝國分贓妥協的產物。導致了許多新的矛盾出現,使得這一國際新秩序潛伏著深刻的危機,不會長久,必將崩潰

2、雅爾塔體系(20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初) ①形成背景:二戰后西歐各國普遍衰落,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蘇聯成為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

②形成標志:雅爾塔會議

③主要內容: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立戰后歐亞的政治地圖,重劃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占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 ④維護工具:聯合國

⑤評價:

a、雅爾塔體系原則上倡導自由、民主,對戰后世界各國的和平運動和政治民主化進程起了推動作用,對戰后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如主張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共處與合作有利于東歐各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有利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等)

b、雅爾塔體系是建立在美蘇實力均勢基礎之上的,事實上劃分了美蘇的勢力范圍,深深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對戰后國際關系的發展也產生了消極影響(如對朝鮮的北緯38度分界線,對德國的分區占領,美國單獨占領日本等)

c、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標志著近代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現代國際關系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

3、多極化趨勢(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

①形成背景:

蘇聯解體,美國霸主地位動搖,西歐.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國家崛起 ②形成標志:

東歐巨變,蘇聯解體

③主要內容:

總趨勢走向緩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經濟上呈現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趨勢 ④評價:

使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但霸權主義依然存在,經濟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新一輪資本擴張,第三世界面臨機遇與挑戰

附:

雅爾塔體系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比較(理解)

相同點:

①都是在世界大戰破壞了原有的世界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②都通過一系列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新的國際體系; ③都是大國意志的體現,其內容體現大戰前后各大國力量對比的消長變化,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都隨著各國力量的消長而瓦解、破壞。

不同點:

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體現了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大國的意志,而雅爾塔體現了美蘇兩國的意志;

②前者調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后者則是資本主義大國和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 ③前者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后者則超出了歐洲的范圍,反映了歐洲地位的下降; ④前者是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的基礎之上,必然隨著德國的崛起而破產,而后者則是兩個戰勝國的妥協;

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后者則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 ⑥體系的性質不同。前者的本質是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后者則是由于二戰后反法西斯性質和社會主義的介入而是有反法西斯、實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國稱霸的多重性質

三、重要國際組織:

1、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對法國的戰爭,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法國的封建統治秩序,后期的戰爭既有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歐洲封建統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歐洲國家與法國爭奪歐洲霸權的一面

2、國際聯盟

①提出:

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十四點原則”中提出建立國際聯盟的建議。

②建立:

巴黎和會決定建立國聯,1920年1月,在日內瓦成立,為英法所操縱。 ③宗旨:

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和平與安全 ④實質:

英法控制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⑤主要活動: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縱容侵略的政策。

⑥解體:

二戰期間,國聯名存實亡。1946年,聯合國成立后,國聯宣告解散

3、法西斯同盟

⑴形成:

①德意秘密簽訂《德意議定書》(1936年)形成“柏林—羅馬軸心”。

②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正式形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國集團”。

③1940年秋,德國與日本、意大利正式結成軍事侵略同盟。

⑵活動:

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德國吞奧地利。1939年德國吞并捷克。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1940年春夏之交,德國攻占北歐和西歐的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和比利時等國。1940年6月法國投降。1940年秋德國猛攻英國。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與此同時,意德軍隊進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①原因:隨著法西斯國家侵略戰爭規模的擴大,法西斯勢力已成為全世界人民最兇惡的敵人,同時也對英美等國的利益構成最大的威脅

②過程

a、二戰爆發后,美國改變中立態度,對英國等進行援助

b、1941年8月,羅斯福、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倡導自由、和平,反對侵略

c、同時,美英開始援助蘇聯

d、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③意義:大大增強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戰的勝利進程

5、聯合國

①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蘇等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開會,籌劃建立聯合國。10月,《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成立??偛吭O在紐約。

②主要機構: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安理會是聯合國中惟一有權采取行動來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

③常任理事國:中、蘇、美、英、法。

④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各國間的平等友好關系,促進國際合作,協調各國運動。 ⑤原則:《聯合國憲章》規定了各會員國必須遵守的原則,如主權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等。

⑥作用:初期聯合國實際為美國所操縱。后來成為第三世界國家伸張正義的舞臺。

6、歐洲共同體

①原因: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西歐國家感到要在美蘇兩大國之間保證自己的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必須密切聯系,加快合作。

②成立: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由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三個機構合并組成。

③主要國家:起初,只有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后來又有一些西歐國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國加入歐共體。

④主要目標:爭取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⑤影響:

a、西歐各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日益加強,政局日益穩定,它的國際地位提高并日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b、美國對西歐的控制減弱,美國與西歐的主從關系改變,并逐漸向平等的伙伴關系發展,這就使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受到挑戰并發生動搖 ⑥1993年發展成為“歐洲聯盟”。(見前所述) 十

五、近現代民族解放運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

一、要點掃描: 本專題由兩個專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和民族解放運動史組成。主要內容涉及──早期的工人運動、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建設及工人運動、人民民主力量的壯大、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史實構成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同時按相應的歷史時期及范圍一并闡述民族解放運動史的基本內容,其中涉及美國獨立戰爭、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民族民主運動、一戰后的民族解放運動、30年代的民族解放運動和反法西斯斗爭、戰后第三世界的興起和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

時期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

民族解放運動史

工業革命開始~19世紀早期 早期工人運動以搗毀工廠機器為主要形式,工人運動尚處于自發狀態。 早期民族解放運動在美洲興起:

①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雙重性質 ②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以海地革命為序幕。主要領導人是玻利瓦爾和圣馬丁。

19世紀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①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 ②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成立;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③第一國際的成立(1864)

④巴黎公社的斗爭(1871年)是暴力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嘗試。 ⑤第二國際成立(1889.7.14)

⑥1903年,列寧主義誕生 亞洲:①中國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19世紀末~20世紀初) ②印度反英運動(1905~1908)。 ③伊朗資產階級革命(1905~1911) ④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1908~1909) 非洲:①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②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

拉丁美洲: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一戰期間—戰后二十年 俄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 ①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②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 中國的五四運動(1919年)

二戰前的三十年代 ①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1935年共產國際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策略,推動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 ①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1937~1945) ②埃塞俄比亞抗擊意大利法西斯的戰爭 ③西班牙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戰爭

二戰期間—90年代末 ①戰后蘇聯社會主義制度鞏固,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向東歐、亞洲擴展,社會主義陣營形成,②從50年代中期起,蘇聯東歐著手改革,探索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的道路,但多有失誤;中國70年代末以來實行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③50年代后期起,美蘇爭霸,蘇聯對中國推行霸權政策,中蘇關系惡化,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

④80年代中后期,蘇聯東歐改革出現重大失誤,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①二戰中,歐亞各國人民開展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直到勝利。②戰后初期亞洲: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和獨立(1947)新中國成立(1949)③戰后50~90年代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1955年—亞非會議 1960年—非洲獨立年 1961年—不結盟運動

1964年—七十七國集團成立 1973年—越南抗美救國戰爭勝利 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

二、難點突破:

1、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歷程 (1)、由空想到科學

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未來社會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設想。19世紀三四十年代,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為科學理論的創立提供了必要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創立了科學理論,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

(2)、由理論到實踐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傳播,社會主義運動迅速發展,1848年歐洲革命聲勢浩大,其中六月起義是“現代社會中兩大對立階級間的第一次偉大戰斗”。1864年成立的第一國際,標志著國際共產主義進入一個新階段,社會主義已由理論發展到實踐。 (3)、由理想變成現實

1871年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1917年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由理論變成了現實。 (4)、由一國勝利到多國勝利

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的成立,指導了各國共產黨的活動。共產國際“七大”推動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隨著二戰結束,社會主義超出一國范圍,世界上許多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50年代,形成了地跨歐亞的12個國家的社會主義陣營。 (5)、挫折發展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以至破裂。蘇聯和東歐改革受挫。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2、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認識

(1)、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歷史從來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是這樣,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也是這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出現曲折是正常的。

(2)、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而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中國已探索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教訓

(1)、要抓好執政黨的建設。

(2)、要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要結合國情搞好改革,堅持走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上一篇:中考英語作文句子背誦范文下一篇:最美鄉村醫生心得體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