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基于 視角下論文題目范文

2024-01-06

基于 視角下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精準扶貧已成為當前中國社會發展中一項從技術策略到價值導向和精神指引的重大工程, 全面地促進精準扶貧開展, 廣泛地進行實踐探索, 使得精準扶貧模式能夠適應不同的地域實際情況。夏布乃華夏之布, 歷史已經有四五千年, 可追溯到華夏遠古的文明時代, 有“天然纖維之王”“中國草”的美稱。精準扶貧中, 積極開展藝術文化創新, 拓展榮昌夏布發展, 有效引入藝術性思維, 實現文化層面的創新, 不斷地對接市場, 在文化創新發展的背景下, 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實現文化脫貧模式, 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1]。

二、精準扶貧中構建藝術扶貧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 理念發展層面的要求

理念體現了我們對于發展的認識, 新發展理念下, 我們意識到了不斷地在實際工作開展中, 融合新的模式方法意義十分關鍵。精準扶貧過程中, 通過文化思維的引入, 能夠優化傳統的精準扶貧模式, 促進精準扶貧模式的有效性發展, 符合當前的理念發展。新理念下, 不斷地促進文化層面的創新, 積極將文化創新進行生產力層面的轉換, 尤其是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思維下, 開展文化探索, 發展文化產業, 也是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榮昌夏布有著悠久的歷史, 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 有著很強的生命力與發展性, 結合精準扶貧, 促進其產業化、時尚化、綠化化、市場化發展, 能夠在保護發展傳統文化的基礎上, 實現經濟層面的發展, 這也是理念發展的要求所在。

(二) 實際工作開展的需要

從當前的發展實際分析, 精準扶貧在開展的過程中, 就需要不斷地結合地方實際, 實現經濟發展。首先, 從實際發展的層面分析, 不斷地發揮傳統文化藝術的優化, 促進地方發展, 能夠實現一種可持續、綠色化的發展模式, 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同時, 還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創新驅動傳統夏布文創產業發展, 推進當代服飾設計與榮昌夏布制造業融合發展, 并通過當代的設計手法和時尚審美提升夏布這種低勞動力價值的產品。符合地方發展實際, 是精準扶貧實際工作開展層面的需要[2]。其次, 這種藝術扶貧模式開展, 從整體層面分析, 還能夠帶動地方旅游產業的發展, 對于優化地方經濟結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精準扶貧視角下的藝術扶貧模式分析

上文中對于精準扶貧藝術扶貧模式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探究, 不論是從理念的層面分析, 還是從實踐發展的角度探究, 必要性體現均是十分顯著的。結合實際, 主要在以下層面進行藝術扶貧模式的分析。

(一) 信息與理念層面的構建

在精準扶貧中引入藝術思維, 引入藝術扶貧模式, 首要的層面就是信息與理念層面的構建。首先, 藝術扶貧要基于具體的地方文化開展, 因此進行信息層面的構建十分關鍵。信息層面的構建, 主要有著以下幾個層面的體現。其一, 加強對于地方文化藝術的了解, 尤其是對于文化藝術的發展以及現狀進行分析。例如, 深入了解榮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深入了解夏布的發展歷史、夏布產業發展狀況;深入了解榮昌地區當地人的思想觀念、追求、行為等生活方式的變化。其二, 對于文化的了解, 還應當加強藝術文化的市場分析, 所謂市場分析, 就是探究藝術文化創新發展的過程中, 是否具有廣闊的市場, 是否能夠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 是否能夠形成系統性的產業, 密切關注國內文創產品的發展信息。其三, 信息的收集還應當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現狀開展具體的工作開展。其次, 信息層面的收集, 主要的目的就是了解發展現狀, 然后針對性地進行工作, 這同樣符合精準扶貧理念的要求。在信息構建的基礎上, 還應當進行理念層面的構建[3]。傳統模式, 我們沒有形成文化創收的理念, 缺乏基于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然后走入市場的理念。因此進行理念層面構建十分關鍵。例如, 結合地方精準扶貧模式開展, 對于干部群眾進行培訓, 促進其理念層面的轉變。只有理念層面的轉變, 才能夠使得地方在實際中, 全面開展文化創新, 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 創新藝術文化設計

在信息與理念構建的基礎上, 開展藝術扶貧模式, 重點在創新藝術文化設計。首先, 創新藝術文化設計, 應當有效地進行市場把握, 分析當前藝術文化市場, 然后結合自身層面的藝術文化開展設計層面的創新。例如, 分析當前文化創新實際, 在榮昌夏布制作的過程中, 積極引入新的設計要素。如, 在夏布制作的過程中, 引入新的圖案, 圖案中可以展示不同時期榮昌夏布產業發展歷史, 促進文化層面的傳播。還可以引入當前的時尚圖案, 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設計。其次, 創新設計過程, 還應當與當地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進行結合, 全面促進產業發展。例如, 夏布在設計的過程中, 還應當融入地方其他的文化要素, 促進地方其它特產、特色化產業的宣傳[4]。例如, 在夏布藝術的過程中, 有效地引入當地非遺如榮昌安陶、榮昌折扇, 實現地方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此外, 創新文化藝術設計, 引入新的藝術元素, 還應當充分借助外界力量, 僅僅依靠地方自身進行藝術文化創新, 難以實現產業化。例如, 榮昌地方應當與高校, 藝術設計研究單位開展合作, 引入學術化的設計思維??偟膩碚f, 基于傳統的文化藝術, 加強文化創新設計, 是藝術扶貧模式構建的重要思路, 不斷地融入地方精準扶貧模式尤為關鍵。

(三) 積極推廣藝術新產品

基于地方特色藝術文化, 形成產業扶貧模式, 在文化創新設計的基礎上, 要結合地方精準扶貧工作開展, 促進文化產品產業化生產, 這是實現經濟創收的關鍵。首先, 結合文化創新設計, 不斷地開展藝術新產品的生產, 意義十分突出。例如, 榮昌夏布在創新設計的基礎上, 還要投入產業的生產。但是, 一般在藝術新產品產業化生產的過程中, 通過會遇到相應的問題, 這一點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其一, 藝術新產品在生產的過程中, 需要工藝層面的創新。其二, 藝術新產品需要創新思路, 促進生產效率提升。例如, 夏布文化創新藝術品中, 對于線、材、紋、織、印、繡等設計元素均進行了優化與創新, 因此夏布文創產品在生產的過程中, 還需要加強實際生產工藝的促進。結合榮昌夏布生產實際, 由于勞動力較為豐富, 因此加強對于生產過程中的培訓, 提升夏布文化創新產生的生產質量, 對于經濟效益的產生十分關鍵??偟膩碚f, 在地方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中, 注重文化產業的發展, 側重性地促進文創品生產層面的扶持, 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與勞動力, 能夠顯著提升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有效性。

(四) 加強市場化營銷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 開展藝術化的扶貧模式, 重點在藝術文化創新設計, 以及文創品的生產過程中, 但是促進其產業發展, 結合精準扶貧思路, 促進地方增收, 還應當積極開展市場化營銷, 將文化、設計、創新等要素積極地推入市場, 最大程度地實現地方創收。首先, 積極進行文創理念的宣傳。例如, 以綠色設計、時尚設計為準則, 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等夏布的特征特點積極推入市場??梢酝ㄟ^互聯網、新媒體、傳統媒體等渠道進行宣傳, 尤其是結合精準扶貧工作開展, 取得政府部門的支持。其次, 促進文創產業發展, 基于地方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有效地引入電商, 促進文創品的市場化發展, 也是十分關鍵的。

四、結語

文創產品設計將以系統性思維和創造性活動介入精準扶貧, 開啟了精準的藝術扶貧之路, 強化人的主體性并激發社會活力, 實現精確幫扶, 創造性的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發展矛盾, 需要不斷地進行推廣應用。結合地方傳統文化, 積極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加強文化創新設計, 并且促進其市場化發展, 帶動文化創新產業, 促進服務業發展, 優化地方經濟結構, 積極意義十分深遠。需要我們廣泛地基于實踐, 不斷地創新思維, 積極探索, 完善精準扶貧中構建藝術扶貧的新模式。

摘要:精準扶貧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對于國家發展、民生改善有著十分突出的作用, 結合當前發展的新形勢, 不斷地豐富精準扶貧開展的模式, 在精準扶貧中引入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 是促進精準扶貧有效開展與發展的關鍵。結合社會文化事業發展實際, 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 有效地引入藝術性思維, 構建相應的藝術扶貧模式, 積極意義十分深遠。本文結合實踐, 首先, 分析精準扶貧中構建藝術扶貧模式的必要性, 其次, 結合榮昌夏布文創產品, 分析精準扶貧視角下的藝術扶貧模式, 對于今后精準扶貧的開展做出相應的依據。

關鍵詞:精準扶貧,藝術,必要性,模式

參考文獻

[1] 鄒薇, 屈廣玉.“資產貧困”與“資產扶貧”——基于精準扶貧的新視角[J].宏觀經濟研究, 2017 (05) :71-75.

[2] 唐俊.精準扶貧視野下大學生藝術扶貧模式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7 (6) :147-149.

[3] 黃鶴鳴.寧德市農村中小學”藝術扶貧”調查研究[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 2010, 12 (1) :77-79.

基于 視角下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一、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現狀

近年來個人收入成快速增長, 但是其在稅收收入總額中比重依然不高。從2011年開始, 個人所得稅在整體稅收收入的比重一直處于7%左右穩定徘徊, 與國際其他各國相比較可以發現, 是低于經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稅收收入總額中假若個人所得稅占比較低, 會使其的各項功能無法發揮, 也會影響其作為主體稅收種類的重任地位。個人所得稅制度結構不健全, 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存在相應的距離。當下, 我國貧富懸殊日益嚴重。雖然加大了高收入者征收措施以及征收力度的調控, 但是, 在稅負的公平性和個人收入調節范圍和力度的方面都不如人意。

二、我國個人所得稅稅收公平原則的缺失

(一) 分類進行所得稅的繳納, 影響納稅公平

我國所制定的個人所得稅是對納稅人所取得的收入進行分類別的計算應繳納稅額, 而不是將個人所得進行全部累加的總計繳納。雖然此種制度有利于不同性質的所得稅進行區分對待, 但是容易造成個人所得來源多或者綜合收入較高的群體少繳納或者不繳納, 而對于個人所得來源較少, 較為單一的群體反而多納稅不公平現象的出現。

(二) 通過單位進行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存在弊端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繳納是以單位進行征收的, 具有征管簡便、征收成本較低的特點, 符合我國目前稅收征管的基本條件, 但忽略了納稅人家庭收入來源以及結構所存在的不同。在家庭所有成員收入相同, 每個人收入所得結構不同的情況下, 便會出現不公平現象的發生。另外納稅人的家庭負擔以及實際納稅能力的差異也無法體現, 由此可知, 單純地進行個人所得的收繳, 而不結合不同家庭的不同問題來進行收繳, 實質是以形式的公平繳納而遮蓋了現實的不公平。

(三) 稅費扣除方法的不公平

定額扣除、定率扣除、限額扣除和據實扣除等多種費用扣除構成了個人所得稅的扣除方法。采用統一的定額標準進行扣除的方法簡單易行, 但是存在著相應的不公平現象, 例如未考慮到所采用的扣除方法與物價變動和經濟發展對稅負的影響, 未顧及納稅人個人家庭狀況所存在不同對稅負的影響, 必然造成不同納稅人之間稅收負擔的失衡。

(四) 稅率比例的設計以及優惠政策的制定不公平

我國個人所得稅對勞務所得采取了加成、加倍的征收制度, 但是對于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卻制定較多的減免政策, 這種做法與國際通行的稅收原則背道而馳, 制定實施的結果只會縮小個人所得稅的稅基, 進一步削弱其的宏觀調控的職能, 并且會助長社會形成投機主義。

三、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建議

首先, 進行分類所得稅向綜合性所得稅的轉化, 綜合性所得稅能夠體現“量能負擔”的原則, 對于個人收入發揮著調節性的作用, 有利于促進社會分配公平。從稅收公平性和增強個人所得稅調節功能性角度來看, 綜合性所得稅有利于我國稅收模式的健康發展, 但是針對稅收現狀, 不可以一刀切, 需要進行相應的推薦, 在分類所得稅的模式朝著綜合性所得稅進行調整、改進。

其次, 將個人征收變換為家庭為單位征收, 家庭總體收入比個人所得更直觀地反映納稅人的納稅能力, 通過以家庭為單位, 可以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化, 并通過支付能力進行評價, 有利于實現量能負稅的原則。

再次, 優化費用扣除方法, 實行費用扣除標準指數化, 針對當下物價指數的調整進行個人所得稅費的調整。實現費用扣除項目的細致化, 根據不同成本費用和生計費用設置不同基礎的扣除標準。

此外, 調整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和優惠政策, 對于偶然所得和個人租賃所得的優惠政策進行取消, 對于偶然所得應至少需增收與勞務所得同等的稅收或者加倍征收的制度, 適時的清理、規范個人所得稅的優惠政策的調整。

四、結語

根據實踐證明, 征收管理是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改革是否能順利開展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隨著黨中央對于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迫切深化性的改革推進, 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管理模式也會更加公平與完善。

摘要:稅收是調節居民間收入分配的一項重要手段。在我國的稅法當中個人所得稅是非常重要的組成, 我國個人所得稅自實行依賴, 在調節收入分配、組織財政收入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社會經濟形勢、經濟格局的不斷變化之下, 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制度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 工資、薪金所得稅率結構合理性問題, 所得標準偏低等, 都難以充分體現公平負擔的原則。

關鍵詞:公平視角,個人所得稅,改革

參考文獻

[1] 徐珊.基于稅收公平原則視角下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J].山西農經, 2018 (14) .

[2] 葉玲靜.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之選擇——基于調節收入分配、實現稅收公平的考慮[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 2018 (1) .

[3] 崔龍飛.政策影響下的個稅改革——以公平和效率為視角[J].生產力研究, 2017 (1) .

基于 視角下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一、情報計量視角下國外科技人才評價研究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 采用高級檢索, 構造檢索式為:TI= (research*or author or schloar) and (evaluate*or*index*) , WC=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 共檢索到142篇文獻, 通過對題錄信息和部分全文進行研究總結, 得到國外科技人才評價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H指數用于衡量科學家個人成就的應用

美國加州大學物理學家Hirsch, JE首次引入評價科研人員個人績效的一個量化指標, 我國劉俊婉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況下, 對這篇文章也做了翻譯, 目前這篇論文在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引用次數分別高達6671和2633, 可見量化指標在個人績效評價中的實證研究一直得到相關學者關注, 成為了一個熱點問題。J.E.Hirsch在文中詳細論述了h指數的設計思想以及該指標的數學推導, 雖然這項指標測量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傳統的文獻計量學指標在科學家個人績效評價中的局限性, 但是它沒有考慮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周期以及他們所活躍的研究領域, 有許多研究者針對h指數的缺陷提出了一些修正辦法, 并提出了不少衍生指標。

(二) Zp和P指數在青年科研人員評價中的應用

加拿大學者Zou, C指出學者的科研產出需要時間積累, 基于目前的指標, 比如一些研究生、博士, 剛晉升的教授等青年學者評價將會受到限制, 他創建了一個ZP指數, 是使用期刊的質量而不是引文數作為評價的指標, 而且, ZP指數還會考慮合作者的排名位置, 給予不同的權重。他表示使用ZP指數結合發文量兩個指標, 可以更準確地評估青年學者的學術成就。希臘學者Assimakis, N介紹了一種評價青年科研人員的指數, 即P指數, 可用于評估基于合作者排名的青年科研人員的科研生產力。文中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來衡量作者對文章的貢獻度, 與其他普通方法相比, 它強調了第一作者的貢獻度。

(三) 引用百分位在人才評價中的應用

德國學者Bornmann, Lutz指出H指數不能多維度來評價自然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人員, 他提出一種基于引用百分位的方法進行科研人員評價, 將在同一出版年和同一學科領域對不同科研人員的出版物進行比較分析。

(四) 成功指數 (sucees-index) 在人才評價中的應用

意大利學者Franceschini, Fiorenzo在NSP指數研究的基礎上, 提出了一種比較通用的科研人員評價的成功指數, 通過實證研究, 發現該指標優于H指數, 可以用于評價以下幾種情形: (1) 單個的科研人員; (2) 不同學術年齡的科研人員 (3) 不同規模的研究機構; (4) 科學期刊等。

(五) 基于科學合作的混合指標在人才評價中的應用

西班牙學者Perianes-Rodriguez, Antonio提出了一種用于分析和評價學者的科研產出、名氣和聲望的混合指標。

綜上所述, 在情報計量視角下, 國外科技人才評價研究重點是在設計合理的指標進行不同類型的人才評價, 如單個科研人才、不同年齡段的人才、不同學科的人才的評價, 甚至還設計出了綜合指標進行多維度評價。

二、情報計量視角下國內科技人才評價研究

在CNKI中國知網里, 通過篇名或關鍵詞=“人才”and篇名或關鍵詞=“評價”, 學科=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 共檢索到相關文獻為26篇, 其總被引次數217, 篇均被引8.35, 篇均參考文獻數6.54, 篇均下載次數為242.65, 研究活躍時間為2005-2015年。本文通過對文獻關鍵詞、互引文獻、共引文獻、摘要、部分全文進行研究總結, 得出國內科技人才評價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引文法在人才評價中的應用

吳爾中的《文獻計量學與人才評價》一文, 這是我國公開發表的最早一篇相關文獻, 發表于1981年, 文中探討了SCI在人才評價上的應用, 主要是通過SCI被引次數來評價個人的學術水平及學位、職位的獲得, 級別晉升以及授獎等。同時文中從作者自引等七個方面闡述了引文法評價人才的局限性。

(二) H指數、P指數、HC等指數在人才評價中的應用

邱均平、繆雯婷、許新軍、董政娥系列文章中, 如《文獻計量學在人才評價中應用的新探索——以“h指數”為方法》、《h指數在人才評價中的應用——以經濟學領域高被引學者為例》、《基于文獻調查的個人績效評價中不同學科科研人才貢獻指數研究》等, 實證研究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技術學領域、經濟學、煙草專業領域和某一科研單位科研人員個人績效, 探討其與傳統科學計量學指標的差異、相關性, 并針對其不足對h指數進行了修正, 從而在人才評價中引入了P指數、HC等指數。

(三) 人才評價體系構建

周欣娟的《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圖書館創新人才評價體系構建》一文中, 闡述了圖書館創新人才評價體系構建的重要性, 提出了圖書館創新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原則, 并通過模糊綜合評價理論對圖書館創新人才評價體系的構建進行了定量化的分析和論證。

(四) 人才發現與評價

如李遠明《高校領軍人才發現與評價——圖書館學科服務實踐探索》一文中, 綜合綜合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 通過構建學科型人才模型和學科團隊可視化網絡分別揭示高校領軍人才的兩項評價指標, 即學術造詣和團隊意識, 并綜合兩項指標評選領軍人才, 能夠簡潔、直觀地擬定出相關學科領軍人才的候選人, 展示出學科用戶的結構特征。

(五) 基于知識網絡的科研人才評價

這種評價方法是綜合了文獻計量學方法和同行評議法的優點, 綜合考慮了被評價人的各種事實性科研成果, 從研究能力到項目管理能力等隱性知識的評價。

綜上所述, 我國情報界科技人才評價研究重點是采用引文法、各項指數法、社會網絡分析和知識網絡等情報計量方法, 建立我國科技人才評價指標、評價體系及應用的研究。

三、結論

情報計量視角下科技人才評價研究方興未艾, 雖然研究范圍覆蓋了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評價方法、評價現狀等方面內容, 但評價重點依然是對采用情報計量的方法對科技人才的學術生產力和影響力進行評價, 其他方面并未太多涉及, 可見情報計量視角下的科技人才評價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在2018年07月,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 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科學設立人才評價指標, 要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導向, 克服四唯傾向, 推行代表作制度, 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今后我國圖情界要立足當前我國科技部相關的政策法規, 構建符合人才發展規律的評價機制、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從而更加客觀、全面、科學地評價我國科技人才, 推動我國科技發展。

摘要:情報計量視角下科技人才評價研究方興未艾, 雖然研究范圍覆蓋了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評價方法、評價現狀等方面內容, 但評價重點依然是對采用情報計量的方法對科技人才的學術生產力和影響力進行評價, 評價有很大的局限性。通過對國內外情報計量視角下科技人才評價研究進行文獻綜述, 全面梳理出科技人才評價的研究成果和最新進展, 為我國科技人才評價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情報計量,科技人才評價,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參考文獻

[1] ]Hirsch, J.E. (2005)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out put.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2, 16569-16572.

[2] Zou, C.&J.B.Peterson (2016) Quantifying the scientific output of new researchers using the zp-index.Scientometrics, 106, 901-916.

[3] Assimakis, N.&M.Adam (2010) A new author’s productivity index:p-index.Scientometrics, 85, 415-427.

[4] Bornmann, L.&W.Marx (2014) How to evaluate individual researchers working in the natural and life sciences meaningfully?A proposal of methods based on percentiles of citations.Scientometrics, 98, 487-509.

[5] Franceschini, F., M.Galetto, D.Maisano&L.Mastrogiacomo (2012) The success-index: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h-index for evaluating an individual’s research output.Scientometrics, 92, 621-641.

基于 視角下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會計信息的功能和作用對于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效準確的會計信息是國家開展市場調節的基礎, 也是市場完成最優資源配置的保證。”。但是, 會計信息質量問題一直是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 如何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已成為會計行業的熱門話題。國內外許多學者提出了一些影響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原因, 如: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 缺乏相應的會計準則體系。然而大多數原因都源自于制度領域缺陷, 但盡管在制度發展水平較高的美國也同樣會發生質量問題。所以在剔除制度缺陷引發的問題的同時還要考慮其他原因, 例如文化方面。會計文化作為會計行業社會文化的重要體現, 主要從物質, 制度, 行為和精神四個方面融入具體的會計活動中。會計信息可視為特殊產品, 是會計從業人員工作實踐的產物, 其品質的高低與工作過程中蘊含的會計文化密切相連。本文從會計文化的角度探討了會計信息質量問題, 揭示了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反過來, 提出了一些如何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想法。

二、會計文化與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文化就是會計職業者在展開會計實踐工作時, 通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獨特社會文化, 它是眾多管理文化中的一種。其實際上是傳統文化領域以及會計領域的交集部分, 本身具有很強的條理性、層次性以及系統性等, 對于促進會計工作人員價值觀念的建立有著非常重大的積極意義, 同時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也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從層次上來看, 會計文化主要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四個部分。

會計信息是一種幫助管理者進行經營管理和投資決策的信息。會計信息質量是衡量其在產生的過程中符合有關法律準則以及用戶需求的擬合程度。用戶獲取到的信息是否具有真實性、完整性、實用性, 是否能幫助它們做出正確的決策是考察會計信息質量水平高的標準。

三、會計文化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聯性

(一) 會計物質文化制約會計信息質量

在信息系統理論下, 會計被定義為提供財務信息的信息處理系統。如果將其視為信息系統, 其整合和處理信息的效率將與會計物質手段的發展程度有關。會計物質手段的發展過程經歷了人工操作, 計算機化和信息化三個階段。在手動操作過程中, 從業者只能提供一些過去和靜態的會計信息, 計算周期長。在計算機化會計階段, 計算機生產提高了人員會計的速度, 保證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 但會計電算化系統仍存在一定的安全缺陷。在會計信息化階段, 互聯網重建了以往的會計信息系統, 為員工披露會計信息, 及時實現信息共享提供了幫助。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和可靠性。但是, 會計信息系統對企業的軟硬件強度有嚴格的要求, 也導致了會計信息化的緩慢推進??傊? 我們有很大理由認為會計物質文化會限制會計信息質量的發展。

(二) 會計制度文化規范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制度文化主要由會計職業道德, 會計前提, 會計技術和會計法律這四部分構成, 其中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會計法律, 會計法的誕生極大地提高了公司的信息質量。會計法將約束公司的會計活動為立法目的, 旨在確保會計活動的合規性和可靠性。通過明確的法律條文和有關細則來對其進行嚴格的約束和控制。中國的會計法律制度是圍繞《會計法》為重心建立起來的與會計行業緊密相關的一系列法律規范, 是當前會計行業最重要的法律。會計信息是有關從業人員開展會計實踐活動的結果, 實踐結果的有效性則需依靠會計法律對其的規范和控制。

(三) 會計行為文化決定會計信息質量

公司的會計行為文化主要是指財務人員以貨幣為計算單位經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工作步驟對公司的業務往來展開會計工作的程序和流程。會計信息作為財務人員進行會計工作的結果, 是會計主體在會計行為動機的驅使下、會計行為目標的帶領下、會計行為規范的制約下, 使用會計行為方法, 憑借會計行為方式作用于會計行為客體的產物。因此, 會計行為結果 (即會計信息的質量) 的有用性取決于會計行為本身的文化。

(四) 會計精神文化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保障

會計精神文化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企業人員會計道德水平的高低。會計道德主要由會計道德的概念, 功能以及意識等內容組成, 本文主要從會計道德的作用上面來研究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會計道德的作用體現在其對映射公司經營行為的會計信息和財務職員所帶有的正面積極的意義上, 可以具體劃分為在制約、教育、鼓勵。制約作用指的是會計道德能夠有效規范財務職員行為和有關的經濟活動, 憑借公眾輿論壓力和提高自身覺悟等方法引導造假會計信息人員善的一面, 進而提高其職業道德和綜合素養。教育功能指的是會計道德依靠知識講座、宣傳教育等手段樹立道德模范, 弘揚社會優良風氣來增加財務職員的道德理念。鼓勵作用指的是會計道德可以通過公開表揚等方式激發財務職員的積極性。

四、基于會計文化視角下,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一) 通過發展會計物質文化來實現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會計物質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發展主要體現在信息技術在會計領域的應用。所以, 會計物質文化的重點發展方向便是會計電算化到會計信息化的轉變, 與此還應該注重公司中既能精通會計業務又可以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員工培養。

(1) 企業管理者首先要在思想上重點關注此次轉變, 認識到會計信息化是未來整個會計領域的大趨勢, 它的到來對財務工作以及整個公司治理機制帶來的改變。

(2) 企業要采購好實施會計工作信息化的硬件設備, 在購買先進的硬件設備的同時不能忽略采購成本.

(3) 企業同時需要準備好由會計電算化轉變為會計信息化過程中所需要的軟件, 如提升互聯網的安全性以及系統的穩定性等。

(4) 人力資源是企業經營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無論多么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功效強大的機器設備都脫離不了人的操作的和使用。因此, 公司在提升會計物質獎勵, 同時會計職員培訓與教育也不能忽視。

(二) 通過完善會計制度文化來實現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

會計制度文化中對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會計法律, 會計法律的誕生提升了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但是, 盡管國家出臺了一些針對財務工作的法律規范, 如《會計法》、《公司法》等, 但法律與法律之間沒有協調性, 依舊無法組建一套全面系統的體系, 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作用的發揮, 從而產生了執法不嚴、法律力度不強等問題, 讓不法分子鉆了法律的空子, 損害了社會和人民的利益。

為了健全我國會計行業的法律體系, 一是要根據國家的實際狀況出臺法律規范并組織協調相互間的關系, 使其形成一個整體, 同時要具體、有針對性, 在整個會計行業做到有法可依, 不能有法律空白出現, 保證體系的科學性、謹慎性。二是要加強執法力度, 法律條文中應該明確規定一旦出現會計信息質量問題應該由誰負責, 責任到人, 并且根據問題的嚴重制度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 及時給有信息造假動機但尚未實施的工作人員敲響警鐘, 防患于未然, 以此達到提升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目的。

(三) 通過規范會計行為文化來實現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

由于行為是人所發生的, 所以通過規范會計行為文化來提升會計信息質量從本質來上說就是解決“人”的問題。本文認為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在于要建立起“以人為本”的重要理念, 以培養公司員工全面均衡發展為最終目標。首先, 公司高層應該尊重財務職工的正常需求, 盡量滿足職工工作的正常需要, 做好培養工作, 幫助他們在工作中找到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 這種積極、健康的公司文化能夠使工作職員建立起一種主人意識, 提升員工的主觀能動性, 更盡心盡力為公司工作。除此之外, 財務職員的職工薪資也比其他行業同等職位的要少, 尤其在中小型企業這種差距愈加明顯。最后, 公司高層要懂得分辨員工需求的合理合法性, 滿足其正常需求, 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來提高正常穩定工作的積極性, 同時提前發覺員工的非法傾向, 將不符合規定的會計行為扼殺在搖籃之間, 進而規范公司的會計行為, 達到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目的。

(四) 通過強化會計精神文化來實現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

前文說到精神文化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大多表現在公司財務員工道德水平的優劣。公司財務員工的會計道德主要由職業道德和自身素養兩方面構成。長期以來我國的財務職員一直不具備良好的職業操守, 經常會出現做假賬、和企業高管串通偽造財務報表等行為。我國封建社會中流行的“忠君、唯上、臣服”的權利文化至今沒有消除, 財務職工在進行會計工作時依舊會詢問甚至直接聽取上級領導的意見, 以“人治”代替了“法治”。而且, 我國的社會文化中還有“以和為貴”, “得饒人處且饒人”的說法, 這更引發了會計職員在正常核算的過程中淡漠法律制度, 重視同僚情分的嚴重問題。所以, 會計職員普遍職業道德水平不高、自身精神素養受到落后的社會文化影響以及缺乏對法律的認識是造成會計信息出現問題的重大原因。因此, 本文提出要從會計道德的培養和法制觀念的加強兩方面來從精神層次來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完整。一方面, 公司需要定期組織會計職工開展職業道德培訓, 對培訓成績好的員工給出表揚和物質獎勵。職工能夠主動自覺接受道德教育才可以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水平;另一方面, 會計職工應該定期反省自己一段時間的行為, 是否符合心里的預期, 持續提高自己的精神文明, 在積極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去除其不利部分, 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五、結語

會計文化是長期會計實務活動中形成的與會計相關的物質手段, 技術方法, 制度規范, 行為標準和精神意識的總和。本文從物質, 制度, 行為和精神四個方面探討了會計文化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會計物質文化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會計信息的質量。建立以人為本的會計行為文化理念規范了會計信息質量;會計精神文化是會計文化的核心, 為會計信息質量提供了精神方面的保障。積極健康的會計文化可以提升會計工作的速度, 激發會計職員的工作積極性, 最大程度的改善會計工作效果, 以此實現整體提升會計信息質量的目的。

摘要:會計信息是公司管理者評估公司過去的運營情況或者預想未來經營績效、改善公司治理以及對公司實施管理和控制的關鍵依據。會計信息的作用和功能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同時會計信息質量問題帶來的嚴重后果一直影響著國家經濟的穩定增長。會計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體現, 隱含在會計活動的各個方面。本文從會計文化的角度探討了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 以提高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水平。

關鍵詞:會計文化,會計信息,會計信息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文華.加強會計信息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策略研究[J].財會學習, 2017 (6) .

[2] 孫小芳.會計文化視角下的會計信息質量探究[J].商場現代化, 2015 (2) .

[3] 康龍.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會計文化的影響[D].東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 2010.

[4] 張麗展.會計文化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8.

[5] 蔚思遠.基于會計文化視角下的會計信息質量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 2014.

基于 視角下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一、多元化視角下油畫的發展概況

1、發展回顧

上世紀初, 對于油畫的發展來說遇到了最大的挑戰, 出現了很大的衰敗跡象。為了改變這種頹勢, 馬蒂斯通過加強色塊的對比, 來書法自己的感情, 畢加索通過在造型方面的改變來探究繪畫的本質, 康定斯基則對油畫的實體方面再度進行研究。在這些油畫家們的共同努力下, 在繪畫創作中逐漸確立了現代主義的風格, 對以往的繪畫進行了徹底的變革, 找到了一種全新的繪畫方式, 從多個方面的投入, 增加了油畫作品的視覺沖擊力, 加深了人們對于油畫作品的認識與印象。之后, 多種繪畫風格誕生, 油畫事業逐漸迎來了復興的良機。其中, 現代主義對藝術疆域進一步拓寬, 大大豐富了油畫藝術的藝術表現力。并且一些全新的美學觀點與傳統的審美標準逐漸偏離。油畫作品更多的成為了藝術家們發泄內心情感, 表達主觀想法的重要工具, 不是特別注意一般欣賞者對于油畫作品的看法。在此背景下, 很多人開始回憶那種具有象形, 比較貼近實際生活的油畫作品。雖然在上個世紀, 人們對于油畫幾乎處于忘卻的態勢, 但是油畫在西方美術發展中的地位依然是無法撼動的, 依然是西方面美術的主要模式, 能夠被民眾所積極認可。對于油畫的發展來說, 也是贏得了復蘇的機會, 開始以多種形式出現在社會大眾的視野之中。

2、油畫在多元化視角下的發展趨勢

現代主義出現對油畫發展產生的影響本質上是時代發展的一種結果。對于油畫創作者來說, 想要在多元化背景下獲得較好的發展, 必須要牢牢把握油畫創作復蘇所帶來的諸多機遇。做好這一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深刻的了解當前社會民眾對于油畫作品的審美標準的變化。所以, 這也引起了多數油畫創作家在創作理念與創作手法上開始進行創新和調整。在理念方面, 油畫的一些傳統特征比如寫實等, 被保留了下來并且實現了與其他繪畫藝術元素的融合, 給油畫作品帶來了很大的創新。在題材方面, 油畫的主要內容也不再是傳統的以人物油畫和風景油畫為主而是更加貼近于人們實際生活的內容, 也表現了這個時期油畫創作的現實主義思想。在創作的手法方面, 開始更加重視油畫創作的語言和技巧, 藝術家更是將其作為表達的主要方式[1]。此外, 油畫作品逐漸商業化, 一次次的刷新了油畫作品的價格極限。對于高校的油畫教學工作來說, 也要考慮油畫文化的時代背景, 做出符合時代特色的教育的轉變。我國高校的油畫教學在此背景下也迎來了轉型的關鍵時期。開始不斷的創新和探索油畫的教學方式, 試圖將新的理念和手法都傳授給學生, 促使學生學會如何對油畫創作進行探索, 才能滿足當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發展的需要。對于老師來說, 在多元化視角下, 要積極探索和調整教學理念、方式和內容, 從而滿足時代發展和油畫發展以及教學的需要。

二、變革策略分析

1、重新審視油畫的教學目標

以往高校的油畫教學的課程, 主要內容是傳授理論和油畫創作的手法。以以培養出具有油畫理論和創作實踐的人才為教學目標。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 對油畫人才進行培養的形式非常的豐富, 有職業學校、藝術學校, 還有??茖W校和本科高校, 能夠培養出不同層次的人才, 豐富油畫創作的人才體系, 教學目標也是既實際也實用。在多元化視角下, 重新審視這種教學目標, 發現其中存在很多的不足, 并沒有讓學生深刻領會進行油畫創作的本質是什么。讓學生學習很多優秀作品的創作手法和畫面構思等是油畫教學必要的內容但絕對不是全部的內容, 更不是進行油畫教學的終極目標。當前油畫的發展主要依靠的是理念, 其中的內涵也非常的豐富包含個人的認識與主體的情感感悟等, 也是美術文化多元化發展的需要。多元化的視角, 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豐富油畫的創作形式和創作理念以及藝術風格。如果還是執著于傳統的理論和手法, 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作理念, 無法適應新時期的需要, 也很難提升學生對于優秀作品的鑒賞能力。

因此, 在新時期高校進行油畫教學的目標必須要進行調整, 要引導學生形成符合時代發展的創作理念。在實際教學時, 要結合時代特色, 促使學生適應多元化的氛圍, 改變以往對于油畫創作的認識。同時, 老師要結合學生的特征, 對學生進行引導, 促使學生在創作理念和風格方面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油畫理論和技能方面, 可以在后天慢慢練習和培養, 有很多提升的機會。但是對于理念的培養來說, 需要在老師的指引下和高校的學習氛圍中養成, 這對于學生在油畫方面的發展以及中國油畫的整體發展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2、在教學模式予以創新

美術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促使整個行業取得重大進步。在當前態勢下, 多形式的創作體驗和理念都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使得油畫的形式和內涵更加的豐富。對于高校的油畫教學工作的開展來說, 如果不進行及時的創新, 仍然依賴傳統的模式很有可能抑制住當前油畫教學事業的進步。而如果創新教學模式, 采用一種更為開放, 并且更能加強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 對于油畫教學水平的提升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促進作用具有很大的幫助。要構建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需要從多個方面開展工作[2]。

首先, 重新進行教師的角色的定位。新模式下, 教師不應該是油畫教學活動的主要部分, 而應該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要地位進行認可, 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的空間, 讓學生在學習油畫的過程中能夠發揮想象力, 盡情的利用自己的思維和天賦開展油畫的創作。其次, 在教學氛圍方面, 也需要老師積極的進行營造, 使整個教學的氛圍感覺比較輕松, 學生在此環境中能夠進行隨心的創作和學習, 把自己對油畫的認識和情感全都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最后, 再對學生的創作手法進行練習, 對于不足的地方及時進行改進促使其能夠取得創作方面的巨大進步。

3、促使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當代藝術

在美術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 高校的油畫教學過程中要用平等的視角去看待美術文化發展中的每一個問題, 讓學生去汲取當代藝術中的凈化部分。根據現有的教學成績, 適時的引入一些優秀的教學元素, 促使當代藝術的發展和油畫教學的發展能夠實現高度的結合。

首先, 要對學生的視野進行拓展, 培養學生的藝術精神, 加深學生對藝術的了解。其次, 老師要主動去探索現代藝術取得的新緊張, 對油畫的教學模式以此為契機進行創新, 對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思維進行引導和培養。在油畫教學過程中, 老師要吸取現代藝術發展的有利經驗運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 引導學生充分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生存的狀態, 提升學生油畫作品的內涵。

三、結語

多元化在美術領域儼然已經形成, 也是新時期油畫發展的必然趨勢。需要每一位油畫專業的教學人員認清現實, 積極的探索和學習, 創新出更加符合時代背景的油畫教學模式, 找出變革傳統油畫教學模式的有效策略。

摘要:油畫是從西方傳入我國的一門繪畫藝術, 在我國已有百余年的歷史, 經歷了多個階段的發展變化,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高校教學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全球化形勢下, 文化的發展也呈現多元化, 油畫在我國的發展已經受到了廣大藝術愛好者和藝術師生的認可, 成為高校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在當前時期, 我國油畫的發展在多個層面的進步逐漸縮小著與西方的差距, 正在朝著多個方向努力發展。在高校油畫的教學方面, 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都發生很大的變化, 老師的教學思維與教學理念近些年來的轉變也給高校的油畫教學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高校的油畫教學也需要作出一些變革, 才能更好的適應現階段的文化背景。因此, 當前時期, 需要及時比變革油畫的教學策略, 滿足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油畫發展的實際需要。

關鍵詞:多元化視角,高校油畫教學,變革策略

參考文獻

[1] 楊小鋒.從油畫的多元化發展角度思考高校油畫教學的變革[J].大舞臺, 2012 (9) :132-133.

基于 視角下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1.1 從收支情況看存在借貸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中央政府政策對“三農”的支持, 近年來農村地區居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時支出水平也在逐漸增加, 收入與支出發生變化, 必然引起借貸需求的變化。我國農村地區居民在2013-2015年的人均收支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 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與人均支出近年來一直差距較小, 如果出現緊急事件需要資金, 便產生借貸需求。農村的借貸需求主要表現在對小額貸款的需求方面。例如, 蘭慶高等多位學者對山東地區農村進行連續幾年的調查研究發現, 山東農村地區農戶中有貸款需求的農戶占總農戶的比重在2015年為42.8%, 比2012年的15.66%增長了27.12%。農村地區表現出來對小額貸款強烈的需求。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6。

1.2 從收入情況看存在金融服務需求

由圖1可以看出, 近些年我國農村居民的收入不斷提高, 而隨著收入的增加, 農戶對資金的用途也會發生改變。凱恩斯提出, 人們持有資金有三種動機, 即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 若手中持有資金超出這三種動機的部分必然會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運用。因此, 隨著農戶收入的不斷增加及金融知識的普及, 人們不再局限于把資金存入銀行, 更不局限于只是通過銀行存取款和匯款, 而是更高層次的金融服務, 如理財產品、教育基金、人身保險、養老保險等。

1.3 農民存在融資需求

城鎮化發展的結果是農民越來越遠離土地, 國家勞動保障部課題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 預計2030年, 我國將會有1億人的土地由于城鎮化發展而被征收。另外, 農民外出務工擁有了一定的資金, 同時農民在務工的過程中也學會了一些技術并擁有了對市場的洞察力。當這些農民回到家鄉, 由于其土地被征收, 本來就有創業想法的他們更加迫切需要通過創業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創業過程和中必然需要資金作為支持, 會產生融資需求。

2 農村普惠金融供給分析

2.1 農村金融機構逐漸增多

目前, 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已從過去的農村信用社這個唯一的金融機構發展為現在的多個金融機構, 為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多層次的金融服務。機構的數量及其從業人數在逐年增加。主要的農村小微金融機構法人機構數見表1。

數據來源:《中國農村服務報告2014》。

我國政府為解決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缺乏問題, 2009年初, 政府以微支付類為主導, 對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缺乏地區進行金融機構建設, 當時我國農村地區缺乏1249個金融機構, 缺乏金融服務708個。隨著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 截止到2014年年底, 小額貸款公司機構數量達到8791家, 比2013年增加12.14%, 小額貸款公司從業人數比2013年增加56.3%。截至2014年底, 金融機構網點實現鄉鎮金融服務全覆蓋。

2.2 農戶貸款覆蓋面逐漸擴大

近年來, 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出現可觀的持續增長現象, 到2015年12月31日, 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21.61萬億元, 比2014年增加2.23萬億元, 比2010年增長了20%。同時, 與2014年的增長速度相比低了1.2%, 且少增加2251億元。在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中有6.15萬億元的農戶貸款余額和3.51萬億元的農業貸款余額, 其中農戶貸款余額與2014年相比增加了7823億元, 增速為14.8%, 比2010年相比增長了36%;農戶貸款余額與2014年相比增加了1897億元, 增速為5.2%, 比2010年的2.3億萬元增加了52.61%, 年均增長率為10.52%。各項存貸款數據見表2。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6。

3 農村普惠金融需求與供給矛盾分析

3.1 農村居民的貸款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

圖2結合表2數據, 可知我國農村貸款余額非常低, 農戶貸款余額占全國貸款余額在2010年為5.4%, 2015年為6.5%;農業貸款余額占全國貸款余額在2010年為4.8%, 2015年為3.7%。圖2顯示, 我國農村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農戶貸款余額及農業貸款余額的增長速度都低與全國貸款余額的增長速度, 并且與全國貸款余額的差距越來越大。

3.2 農村地區對多樣化金融產品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農村地區金融人才的匱乏, 這些地區的金融機構缺少必要的金融人才來創新適合農村地區實際需要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另外, 縣域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的商業銀行分行由于其自主權受限, 只能根據總行的統一規定對農村地區給予金融產品服務, 不能因地制宜地提供適合農村地區發展的金融產品服務。因此, 農村地區對符合自身發展的多樣化金融產品服務的需求的不到滿足。

3.3 農村金融機構服務能力未能滿足農戶的需要

在已成功建立并運營成功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中, 除農村信用社在農村地區外, 其他類型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以及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業銀行等商業銀行大都設置在縣城地區, 如村鎮銀行、小的貸款公司、貸款公司的經營網點都不在農村地區, 因此, 對農村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十分有限。部分新型金融機構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及做大做強企業, 其市場定位出現改變, 呈現金融服務偏離“三農”、遠離農民和農村的態勢, 使得部分地區, 特別是偏遠鄉鎮、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農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3.4 農業保險尚未得到充分滿足

隨著我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 農村地區對保險的需求日益旺盛, 雖然現在不再是靠天吃飯的時代, 但農業發展與天氣、氣候、水土仍有很大的關系, 且是不可控制的。因此, 為維持農村地區農戶的生活水平, 農業更加需要進行保險。2015年底, 我國農業保險實現保費收入374.7億元, 參保農戶約2.3億戶次, 提供風險保障近2萬億元, 但與我國67萬億元的農業生產總值相比, 其保險水平還是很低。同時, 截止到2015年底, 我國保險業承保農作物增加到18種, 但與我國擁有200多種的農作物相比, 農作物保險范圍過小。

摘要:我國政府把發展普惠金融作為發展戰略以來, 中央政府高度重視普惠金融的發展?;诖? 分析我國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供給與需求以及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 進而豐富了該領域的理論。

關鍵詞:農村普惠金融,需求,供給

參考文獻

[1] Hermes N, Lensink R, Meesters A.Outreach and Efficiency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J].World Development, 2011, 39 (6) :938-948.

[2] Shashank Bansal.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in Achieving Financial Inclusion in Rural India[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4, 11 (14) :472-480.

[3] 李明賢, 葉慧敏.普惠金融與小額信貸的比較研究[J].農業業經濟問題, 2012 (9) :46-51, 113.

[4] 吳國華.進一步完善中國農村普惠金融體系[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13 (4) :32-45.

上一篇:初中容易寫的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歷史關于中西文化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