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利益關系者管理報告范文

2023-09-23

利益關系者管理報告范文第1篇

那么員工如何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滿足公司的用人需求,順利通過試崗、試用考核關,并逐步得到公司的重用和信任,而中途不被解聘。公司如何善待員工、科學管理,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使高素質的人才能留得下、守得住,而中途不會辭職,這對雙方都是一場考驗。

首先,員工必須以公司的態度為公司盡職盡責,一是要主動工作,想方設法完成公司的各項任務,講究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使公司利益最大化。二是要遵紀守法、聽從指揮,維護自身和公司形象,不給公司造成負面影響。三是要體現價值,學會感恩和回報。利用公司為你提供的就業平臺,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盡最大努力體現自身價值,做一個公司能用得上、能為公司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用人才。

其次,公司必須對員工認真負責、科學管理。一是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在把好用人關的同時,通過學習引導、考察培訓等方式,不斷提升員工的技術管理水平,使員工思想經常能適應市場需求,使公司的決策部署能真正落實成每個員工的自覺行動,對高素質的人才要區別對待、大膽使用,讓其發揮骨干帶頭作用。二是要科學決策、民主管理,為員工創造一個規范、有序的從業環境。任何決策部署、規章制度的出臺要廣泛征求意見,科學論證、民主決策,才合理可行,才能在實施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獎罰分明。三是要凝聚民主、提升士氣,為員工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首先規范國家規定的法定節假日,工作做到有勞有逸。其次要在工作之余組織一些旅游、文體活動,豐富員工的文化生活,營造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工作氛圍。再次對公司員工婚喪嫁娶大事要給予關心和幫助,充分體現公司大家庭的溫暖,對做好工作能起到一些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利益關系者管理報告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對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非營利組織研究做了簡單梳理,在界定非營利組織利益相關者的基礎上,分析了不同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以中國宋慶齡基金的“飲水思源”助學活動為案例研究其信息披露質量,并提出了加強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的建議,以期為提高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 信息披露 利益相關者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體制轉軌和政府職能的轉變,我國非營利組織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非營利組織的快速發展彌補了政府和市場資源配置的不足,在緩解社會矛盾、調節利益分配、提高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據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慈善透明報告(2011)》顯示,我國公益慈善組織信息公開透明狀況雖然有了很大改善,但與社會公眾的需求還相差甚遠。此外,相對于美國的“DADS法”和英國的“行政監管模式”等成熟的披露機制,我國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制度還存在諸多缺陷,相關的理論研究還非常有限。隨著一系列公信危機事件的發生,使得公益慈善組織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機。如何重新塑造公益慈善形象,提高公眾信任度,增強慈善捐贈信息的透明度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非營利組織理論研究綜述

( 一 )非營利組織與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 在復雜多變的經營環境下,致力于獲得長期成功的非營利組織必須進行有效的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非營利組織需要從其利益相關者那里獲取合法性和資源,因此對利益相關者進行管理就顯得十分必要(Bielefeld, 1992; Gronbjerg, 1991)。Balser D(2005)探討了非營利組織如何管理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管理實踐對組織有效性的影響。研究表明,非營利組織與利益相關者外部關系處理的越好,外部評估者對組織有效性的評價越高。Knox S(2006)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來研究非營利組織關系營銷戰略的發展,結合Mitchell的利益相關者評分法和Coviello的現代市場營銷實踐的框架,證實了利益相關者管理對發展關系營銷戰略的重要性。

( 二 )非營利組織的有效性與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的戰略管理不僅僅是對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做出響應,還必須對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和評價進行引導(Kearns,1996; Oliver,1991; Romzek,1996)。Herman和Renz (1998) 指出,利益相關者會對組織有效性做出判斷,部分利益相關者的判斷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影響力。研究表明,評估者認為績效較高的非營利組織具有較高的有效性。Ospina, Diaz, and O’Sullivan(2002)認為成功有效的非營利組織通過創建正式或非正式的機制來培養利益相關者關系,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Deborah Balser(2005)認為,非營利組織應當通過影響利益相關者的預期,提高價值觀、使命的吻合程度,從而提高組織的有效性。此外,有部分研究者探討了利益相關者管理行為與非營利組織有效性的關系以及如何提高非營利組織響應利益相關者的能力。

( 三 )非營利組織治理與利益相關者理論 Young D R(2011)建立了以資源為基礎的利益相關者治理體系,經過實踐證明對提高非營利組織董事會的績效有重要作用。Van Puyvelde S, et al(2011)從利益相關者視角將非營利組織的委托代理關系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并結合委托代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以及現代管家理論,提供了一個綜合的非營利組織委托代理理論,為非營利組織治理提供理論基礎。胡建鋒(2012)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支撐,探討了利益相關者理論對于非營利組織治理的適用性,并從建構治理主體、整合治理過程、創建評估機制方面建構了非營利組織的治理機制。隨著信息披露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解釋信息披露行為。利益相關者理論明確界定了信息披露的范圍,提供了一個更加清晰的分析框架,為信息披露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目前有部分研究者將利益相關者理論運用到信息披露研究中,然而在非營利組織研究領域,鮮有研究者從利益相關者角度研究非營利研究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

二、非營利組織利益相關者及信息需求

( 一 )非營利組織的利益相關者界定 非營利組織作為社會公益人,以實現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其利益相關者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林鐘高等(2005)等按是否存在有效契約的標準將利益相關者劃分成兩類:一類是由契約規定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利益相關者(資源提供者、董事會及其成員、管理者、目標受益者、志愿者和其他員工、政府部門等);另一類是沒有契約關系的利益相關者(社會公眾、社區及其成員、媒體、民間評估機構等)。尉俊東(2006)從公共服務營銷的角度,根據組織受益人的特質,將非營利組織劃分為以公眾、顧客、成員為導向的三類組織。為了區分不同類型的內外部委托代理關系,Van Puyvelde S, et al.(2011)將非營利組織的利益相關者分為接口利益相關者、內部利益相關者和外部利益相關者。接口利益相關者包括董事會成員,內部利益相關者包括管理者、員工、志愿者,外部利益相關者包括捐贈者、受益者、供應商、競爭者、合作伙伴及其他。程博(2011)在林鐘高、周美芳、尉俊東等學者的基礎上,將非營利組織利益相關者分為政府、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個人四類。Mitchell & Wood(1997)運用米切爾評分法(Score Based Approach),從Legitimacy(合法性)、Power(權力性)、Urgency(緊迫性)三個屬性對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進行評分,最終將利益相關者分為三類:確定型利益相關者、預期型利益相關者、潛在的利益相關者。確定型利益相關者是組織密切聯系的對象,同時擁有合法性、權力性和緊迫性;預期型利益相關者同時擁有三種屬性中的任意兩種;潛在的利益相關者具備三種屬性中的其中一種。本文借鑒Mitchell的評分方法,對非營利組織的利益相關者加以細分和界定。

( 二 )非營利組織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 非營利組織公開的信息是否完整、全面,能否完整體現公益慈善組織的專業化能力以及工作開展情況;能否快捷、及時迅速地公開信息;捐贈時間、日常捐贈內容以及項目資金的使用情況是否真實準確;社會公眾能否方便完整地獲取公開的信息等,都必須盡量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信息披露的具體需求詳見表(2)。確定型利益相關者是非營利組織的核心利益相關者和信息的核心需求者,主要包括捐贈者、受益者、員工與管理者以及政府。作為公益慈善信息的核心需求者,對信息披露的內容、時間以及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信息需求內容,捐贈者關注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影響力、持續運營能力以及捐贈款項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受益人關注非營利組織提供產品或服務的數量、質量以及持續性;管理者和員工關注組織獲取資源能力和持續經營能力;政府關注非營利組織法律法規執行情況以及資金籌集和運用情況。對于信息披露時間,要求非營利組織實時披露日常捐贈信息、捐贈款物撥付和實用信息,限時披露重大事件專項信息,定期披露財務信息,以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對于信息披露方式,非營利組織可采取官方網站、大眾媒體、現場披露、公益慈善項目報告等多種方式。期型利益相關者是非營利組織的次級利益相關者和信息的次級需求者,主要包括供應商、志愿者和合作伙伴。關于信息需求內容,供應商關心組織的運營能力、償債能力以及財務穩定性;作為無償提供服務的志愿者,則更關心組織的使命、項目計劃以及組織效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伙伴包括政府和企業,政府更關注非營利組織法律法規執行情況以及資金籌集和運用情況,而企業則更關注組織的使命、項目計劃以及組織的持續運營能力。由于預期型利益相關者的關注點不同,因此對信息披露時間及方式的要求也不同。潛在型利益相關者是非營利組織的邊緣利益相關者和信息的邊緣需求者,主要包括社區、社會公眾、媒體和第三方評估機構。潛在型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不容忽視,因為部分邊緣需求者在未來可能轉化為核心利益相關者。關于信息需求內容,社區關注組織的基本情況以及業務活動信息;社會公眾更關注組織的業務活動信息,組織持續提供產品及服務的能力及效果;媒體則更關注組織的業務活動信息;第三方評估機構更關注組織的使命、戰略規劃、募捐績效、能力建設、人力資源管理等,以便做出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非營利組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官方網站、大眾媒體定期或不定期的披露相關信息,但需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易得性,以滿足潛在利益相關者的需要。

三、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評價——基于中國宋慶齡基金與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飲水思源”助學活動的案例研究

( 一 )案例背景 本文以中國宋慶齡基金與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飲水思源”助學活動為例,分析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的利益相關者及信息披露情況,詳見表(3),以對提高我國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質量有所啟示。2006年6月5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以及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單位聯合在北京宋慶齡故居舉行了“飲水思源”公益捐贈新聞發布會。在發布會上,農夫山泉“一分錢公益”活動——幫助水源地貧困孩子的公益活動正式啟動。雙方約定,農夫山泉公司以每銷售一瓶農夫山泉就提取一分錢的形式捐贈“飲水思源”助學活動,捐贈總金額不低于人民幣500萬元。捐贈款項設立專項基金,用于對農夫山泉4個水源地(長白山、千島湖、丹江口、萬綠湖)的貧困學生提供直接的幫助和對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然而,由于缺乏及時有效透明的信息披露機制,造成各方利益相關者的理解偏差,最終“一分錢公益”活動引起多方質疑,嚴重影響了公益活動的公信力。

( 二 )利益相關者及信息需求分析 在“一分錢公益”活動中,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的確定型利益相關者包括消費者、受益者、管理者及員工、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預期型利益相關者包括其他合作伙伴等;潛在型利益相關者包括社會公眾及媒體等。消費者作為活動的捐贈主體,需要了解農夫山泉履行承諾的情況;受益者具體涉及到長白山、千島湖、丹江口及萬綠湖地區的貧困學生,他們關注的是接受捐贈的數量以及期限;管理者和員工則關注基金會的資源獲取能力和項目持續運行能力;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的合作伙伴,則更關注合作活動的實施效果。其他合作伙伴作為預期型利益相關者,更關注基金會的使命、影響力及項目運營能力。社會公眾是基金會潛在的利益相關者,更在意活動的服務效果以及組織的公信力。媒體是基金會信息披露的重要方式,更關注基金會的業務活動信息。

( 三 )信息披露情況及評價 關于“飲水思源”助學活動,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未披露公益活動的明確捐贈數量、起止時間、活動范圍及活動期間,未通過公開途徑公示活動方式、銷售量等捐贈情況及相關證明。2009年8月11,《公益時報》發表文章《農夫山泉“一分錢”捐贈受質疑》,對捐助活動提出了質疑。為了回應質疑,2009年8月18日農夫山泉公司發表了“一分錢”捐贈活動的聲明,公開披露了“飲水思源”助學活動的期限、捐贈金額以及捐贈款項的使用信息。經過多方質疑后,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提供了“飲水思源”項目的情況介紹。在“飲水思源”項目中,捐贈主體是消費者,作為核心利益相關者,捐贈人有權向受捐人查詢捐贈款項的使用、管理情況。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作為活動主辦方,有義務及時準確地公開募捐活動信息,以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本案例中,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未及時公開披露公益活動的相關信息,引起了各方的嚴重質疑,嚴重影響了基金會及合作伙伴農夫山泉的公信力和合作效果。此外,公益活動信息不透明、不公開的作法也促使很多消費者懷疑公益活動的真正動機。通過案例分析,會發現慈善信息的公開透明不僅涉及到慈善公益組織,也會涉及到其合作伙伴企業的公益項目的信息公開。案例也引發了學者們的思考:企業通過公益方式營銷,是否應該披露企業銷售方面的具體信息,以什么方式披露捐贈信息,披露到什么程度,誰來監督企業的信息披露;如果企業通過與公益機構合作的方式開展募捐,公益組織必須承擔信息披露的責任,如果公益組織不披露信息或企業沒有提供相關信息給公益組織,公益組織應該承擔怎樣的信息披露責任?有效的信息公開制度是為慈善事業保駕護航的指路明燈。建立強有力的信息披露和報告機制,對于公益慈善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至關重要。對那些違反承諾、違規或違法行為應該如何懲罰以及由誰來執行懲罰,監管制度中必須明確界定。為增強慈善捐助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公益慈善組織的社會公信力,推動慈善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民政部2011年正式向社會發布《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開指引》,為公益慈善組織和機構公開信息提供了指導性規范。國內關于企業“假捐”的風波不斷,也暴露了慈善立法缺失的現狀。只有盡早頒布《慈善法》及其實施細則,規范慈善捐贈及相關的信息發布,才能真正促進慈善信息的公開、透明,推動中國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

四、結語

慈善事業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由善款使用透明度所營造的公信力,如何加強信息披露,提高慈善事業公信力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要提高慈善信息披露質量,本文建議:(1)不斷完善慈善事業法規建設,積極出臺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地方法規政策,形成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多層次的法規政策體系,以解決公益慈善組織信息披露與公開透明機制不健全等問題;(2)構建同一專業、透明、高效、及時回應各方需求的信息披露平臺,提升整個慈善行業的透明度,契合了民眾對慈善事業公開透明化的訴求,引導公益慈善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3)培育發展第三方組織評估機制建設,推動慈善信息公開制度建設,加強對慈善組織的法律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財務和審計監督、公眾監督,逐步形成行業自律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提高慈善組織公信力。

參考文獻:

[1]胡建鋒:《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我國非營利組織治理機制的構建》,《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

[2]林鐘高、王鍇、章鐵生:《財務治理結構、機制與行為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3]Mitchell, A. & Wood, D.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Academy o 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4]Knox S, Gruar C. The Application of Stakeholder Theory to Relationship Marketing Strategy Development in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7.

[5]Young D R. The Prospective Role of Economic Stakeholders in the Governanc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011.

[6]Van Puyvelde S, CAERS R, DU BOIS C, ET AL. The Governanc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tegrating Agency Theory with Stakeholder and Stewardship Theorie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011.

[7]Van Der Laan Smith J, ADHIKARI A, TONDKAR R H. Exploring differences in social disclosures internationally: A stakeholder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5.

( 編輯 聶慧麗 )

利益關系者管理報告范文第3篇

一、法治類電視節目媒體利益與媒體責任之間的關系

對于法治類電視節目而言, 其媒體利益多數都指經濟利益?,F階段, 付費電視和版稅繳納的情況并不是十分理想, 廣告收入自然就成了法治類電視節目的最主要利益來源。而在媒體責任方面, 法治類電視節目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包括傳播法律知識、輿論監督責任以及扶弱救困的責任等。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法治類電視節目存在社會責任缺失的現象, 其沒有處理好媒體利益和媒體責任之間的關系, 導致二者存在一種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的關系。這種關系的產生從根本上講是媒體的雙重身份和市場競爭導致了新聞道德以及新聞社會責任等處于兩難境地。

新聞媒體具有商業和專業雙重身份。作為一種商業, 基于市場經濟制度下, 媒體人屬于利益追求者, 而發行量、利潤以及收視率等主導了一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 許多新聞機構都是將“獨家新聞”以及“頭條新聞”等作為衡量記者能力的標準。在這種情形下, 對于專業素養較高、責任心較強的記者, 他們需要想盡辦法去挖掘一些應該公布但是卻被隱藏的消息, 進而可以讓公眾對這些消息進行了解并參與社會發展, 這是一種承擔社會責任的現象。而對于一些專業素質較低、責任心不強的記者而言, 他們就會為了升遷而采取各種手段去挖掘獨家新聞, 進而提升電視收視率, 增加法治類電視節目的媒體利益。比如有些記者為了增加案件的故事性以提升節目的收視率, 他們經常會對受害人或者是他們的家屬進行采訪, 讓他們回憶整個案件的經過, 這無非是對受害人及其家屬造成了第二次傷害, 這與新聞工作人員的社會責任以及職業道德極不相符。由此可見, 對于法治類電視節目而言, 要想獲取高額的媒體利益, 就會喪失一定的社會責任, 所以其媒體利益與媒體責任是一種對立的、相互矛盾的關系[1]。

二、處理法治類電視節目媒體利益與媒體責任關系的措施

(一) 建立健全新聞道德倫理評價機制

道德評價指的是對新聞從業人員在各個階段的新聞職業道德情況進行分析及評價, 對一些符合職業道德標準的新聞從業人員進行鼓勵及褒獎, 對一些違反標準的新聞從業人員的行為進行批評及責罰?,F階段, 美國、韓國以及日本等都有新聞道德評價機構, 而對于我國而言, 也應該建立健全新聞倫理道德評價機制。比如建立健全“新聞申訴委員會”, 使得社會公眾或者是組織如果發現媒體報道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 就可以向該委員會進行投訴, 委員會在接到投訴之后, 應立刻展開調查, 明確被投訴人員是否違反行業準則及規定, 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仲裁。如果是媒體方的錯誤, 應該要求其進行公開道歉。

(二) 政府應加強管制

政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對新聞媒體的管制:一方面, 明確自己在媒體管制中的地位。從經濟層面來看, 對于傳播媒介而言, 其本質屬于經濟實體, 其價值取向也主要受到了市場規律的調節, 而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扮演的是被動的角色, 為了確保“言論自由”, 政府多數情況下都不會對傳播媒介進行過多干涉。從社會層面來看, 為了對社會秩序及公共利益進行維護, 政府應該擔當起主動的角色, 對傳播媒介進行控制及調節。所以對于政府而言, 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明確自己在新聞媒體管制中的地位, 必要時可以通過市場經濟杠桿對新聞媒體進行調控;另一方面, 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廣電總局以及司法部門等行政手段對法治類電視節目進行監管, 加強法制宣傳, 正確掌控輿論導向。比如我國廣電總局曾經指明不能將血腥、色情以及病態心理等作為提高收視率的有效手段;對于綁架案、縱火案以及殺人案等在報道過程中要進行嚴格控制;不得對作案手段及犯罪心理等做出過分描寫及分析等。這些新規定的出現, 對法治類電視節目進行了有效的約束, 進而避免了一些道德倫理缺失的現象[2]。

三、結論

總而言之, 對于法治類電視節目而言, 其媒體利益與媒體責任都極為重要, 因此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 應正確處理二者之間對立的、矛盾的關系, 在承擔媒體責任的前提下, 再追求媒體利益的最大化。另外對于政府而言, 也要通過一些行政手段或者是經濟手段等對新聞媒體進行適當的管制, 同時也應建立健全新聞道德倫理評價機制, 進而讓法治類電視節目可以更好地為社會公眾服務, 增強它的社會效益。

摘要:對于法治類電視節目而言, 應該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 但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 很多法治類節目都沒有認清媒體利益和媒體責任之間的關系, 導致其為了追求媒體利益而喪失了對社會的責任?;谶@種情況, 本文首先介紹了法治類電視節目媒體利益與媒體責任之間的關系, 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點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措施。

關鍵詞:法治類電視節目,媒體利益,媒體責任

參考文獻

[1] 白貴, 王舒熒.法治類電視節目媒體利益與媒體責任關系芻議[J].河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7 (06) :49-54.

利益關系者管理報告范文第4篇

一、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關系研究的理論基礎

在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二者關系研究中, 學者們存在著一定的理論分歧, 如“股東至上”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 支持這兩種理論的學者們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意味著在運營過程中會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一些額外的成本, 勢必會對企業業績產生不好的影響。資源松弛理論認為企業資源的豐裕程度決定了企業是否有能力去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財務績效是其踐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先決條件。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 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 企業本質上是各利益相關者間的“一組契約”, 企業不僅與股東之間存在契約關系, 還與債權人、員工、供應商、客戶、政府和社區等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契約關系。企業只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維護各方利益相關者的權益, 才能得到各方利益相關者的支持, 建立更好的經營環境, 因此企業的目標是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 并非只關注股東財富最大化。這一理論的提出獲得了多數學者的認同, 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及實證研究。

二、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回顧

早期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研究, 國內外學者普遍側重于單純地探討二者之間的相關關系, 包括社會責任整體或各維度與財務績效關系的研究以及單向或雙向因果關系的研究, 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差異, 主要存在以下四種結論。

(一) 正相關關系

Ruf (2001) 、Peters&Mullen (2009) 均采用KLD指數法來衡量企業社會責任, 通過實證驗證了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Beurden&Gossling (2008) 以1990年及其以后發表的34項研究為樣本進行的元分析也支持了此結論。王曉巍 (2011) 的研究發現, 企業所承擔的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均存在正相關關系, 且履行對股東的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影響最大。齊殿偉等 (2013) 發現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總體上有利于財務績效的提升, 但個別指標的正向影響并不明顯。張兆國 (2013) 發現滯后一期的社會責任正向影響當期財務績效, 當期財務績效又正向影響當期社會責任。尹開國 (2014) 發現在外生假設下, 社會責任正向影響財務績效;在內生假設下, 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互為因果。歐紹華等 (2017) 的研究發現企業慈善捐贈能有效提升財務績效。

(二) 負相關關系

Brammer&Pavelin (2006) 將股票回報率這一市場指標作為財務績效的替代變量, 通過實證研究發現, 除企業社會責任的員工維度與財務績效弱正相關外, 環境、社區等維度與財務績效顯著負相關。溫素彬等 (2008) 從多元資本共生的角度出發, 依據資本形態將利益相關者分為貨幣、人力、生態、社會四類資本利益相關者, 構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利益相關者模型, 其實證研究結果顯示, 大多數企業社會責任變量負向影響當期財務績效, 但正向影響長期財務績效。

(三) 非線性相關關系

Flammer (2016) 運用斷點回歸的方法消除內生性問題后發現,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有效改善財務績效, 但二者間并不是線性相關, 社會責任作為一種邊際報酬遞減的資源, 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是一種凹型關系, 且在“清潔”等具有高社會責任規范等行業中, 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能帶來更高的價值增值。李茜等 (2018) 的研究結果表明, 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呈倒U型影響, 而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則相反, 對財務績效呈U型影響, 即先有顯著負向影響, 到一定臨界值后, 變成正向影響。

(四) 不確定性或無相關關系

Margolis&Walsh (2003) 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系受諸多復雜因素的影響, 因而二者關系無法確定。夏揪 (2014) 認為企業作為多元資本的共生體, 社會責任是多元資本供給者向企業尋求資本回報的表現, 多元資本共同作用于企業財務績效, 不同的多元資本對財務績效的作用不同。Soana (2011) 用道德評級衡量企業社會責任, 市場和會計比率衡量財務績效, 結果顯示在銀行部門二者呈無相關關系。竇鑫豐 (2015) 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的積極作用不明顯, 但存在顯著倒U型滯后效應。

雖然學者們的研究結論并不統一, 但大多數學者持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觀點。

三、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關系的進一步研究

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并非簡單直接相關關系, 內外部環境 (如制度環境、公司內部環境) 、商品市場 (如企業聲譽、顧客滿意度) 、資本市場 (如資本成本、融資約束) 等諸多潛在中介或調節變量作用于二者關系。Surroca et al (2010) 認為, 財務績效會對企業四類無形資產 (研發、人力、企業聲譽以及公司文化) 產生影響, 而這些無形資產又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社會責任的踐行。Reverte et al (2016) 驗證了企業聲譽、員工激勵增加和顧客滿意度等非財務指標以及創新在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部分學者已提出一些理論框架, 并通過實證檢驗了部分潛在影響變量的具體作用, 具體如下:

(一) 公司特征

王克穩等 (2014) 的研究驗證了中國房地產行業中, 相同戰略群組身份對企業慈善捐贈及財務績效的一致性作用。楊皖蘇 (2016) 發現大型、中小型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對短期財務績效均無影響, 但對長期財務績效關系的表現不完全相同, 在大型企業中多呈正相關關系, 中小型企業則負相關關系較多。董千里 (2017) 認為財務績效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是交互影響, 互為因果的關系, 企業規模起負向調節作用, 不同規模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產生的效應不同, 因而企業要依據實際制定社會責任實施戰略。

(二) 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為企業的經營活動提供了規范性指導, 王海兵等 (2015) 認為內部控制通過發揮其在財務績效和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正向調節作用, 一方面通過與財務績效產生協同效應, 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夯實的資金保障和有序的實踐環境, 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產生顯著正向影響, 另一方面還能發揮監督的作用, 及時督促企業將承擔的各項社會責任落到實處。良好的內部控制體系需要企業在履行對各方利益相關者的義務過程中加以鞏固, 才能促進企業價值增值 (田利軍, 2015) 。

(三) 公司治理

良好的治理結構對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統籌考慮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和發展戰略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楊伯堅, 2012) 。董事會組成特征如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及CEO二元化對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影響是不同的 (Sahin et al, 2011) 。肖海林等 (2014) 的研究表明, 在與公司治理的交互作用下, 企業社會責任總體上正向影響財務績效, 其中, 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和高管持股比例均正向影響企業社會責任;董事長與總經理分設與企業社會責任在交互作用下負向影響財務績效。

(四) 制度環境

企業的各項活動不是獨立的, 它受制于公司的內外部環境。張婧 (2012) 基于制度理論, 提出社會責任是企業對社會的一種契約性義務, 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會影響到企業績效, 公司戰略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具有調節作用。徐二明 (2014) 立足中國企業環境和實踐發現, 企業社會責任與滯后期財務績效存在顯著正向關系, 行業競爭度起正向調節作用。張川等 (2014) 發現, 不同類別的政治關聯方式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路徑不同。王軍 (2016) 的研究發現, 慈善捐贈與財務績效之間互為因果關系的成立與否取決于企業的政治關聯性及所屬地區的市場化程度。

(五) 媒體關注

在信息時代, 媒體可以通過新聞報道, 起宣傳或監督作用, 發揮外部治理功能。陶文杰等 (2012) 發現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是一種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 媒體關注度在二者的交互關系中存在中介效應。黃輝 (2013) 認為媒體報道能夠影響企業的經濟后果, 繼而發揮其公司治理等作用, 不同特征的媒體報道對企業經濟后果的作用機制和效果不同, 媒體負面報道次數和嚴重侵害的報道負向影響財務績效, 而深度分析的報道對財務績效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

(六) 社會資本

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有利于形成社會關系網絡、產生社會信任、生成社會資本 (李紅玉等, 2009) , 積累聲譽、保險或道德等社會資本有助于提高企業財務績效。Chen&Delmas (2010) 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降低資本成本, 緩解融資約束, 繼而提高企業財務績效。社會責任通過信譽資本作用于企業價值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循環和協同作用過程 (劉建秋, 2010) 。衛武 (2012) 采用Meta分析方法對國內外有關的實證研究文獻進行了綜合統計分析, 發現聲譽具有高度中介作用。公司聲譽的提高會增強企業競爭優勢, 從而改善企業績效 (Saeidi et al, 2015) 。

(七) 研發投入

在知識經濟時代, 企業的創新產出是發展的根本源泉和動力。付強 (2013) 認為, 基于技術創新的企業社會責任會正向影響社會績效, 社會績效又會正向影響財務績效。朱乃平 (2013) 基于兩階段投資決策模型, 驗證了技術創新投入和企業社會責任對長期財務績效的協同作用。李文茜 (2017) 的研究發現高新技術企業可以通過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來提升其技術創新產出轉化為企業競爭力的效率, 廣告投入起促進作用。

五、結論與啟示

縱觀近四十多年國內外對企業社會責任及財務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成果, 并未得到一致認可的結論, 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指標選取不一。目前衡量企業社會責任有內容分析法、KLD指數法、聲譽評價法、第三方機構評級等方式;衡量財務績效, 存在會計指標 (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等) 與市場指標 (托賓Q值、股票回報率等) 之分。 (2) 研究方法不一。規范與實證研究并存, 雖然實證較多, 但由于理論依據有分歧, 研究結論易受研究條件或學者研究水平的影響。 (3) 樣本選取不一。針對某一具體行業或地區, 跨行業、地區的研究并存。進一步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學者們關于潛在影響變量對二者關系影響的研究相對比較分散, 因而今后可以企業社會責任在商品市場、資本市場的表現為視角, 來深入完善企業社會責任作用于財務績效的整體框架。

摘要: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 梳理了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研究成果, 發現未形成統一結論。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們意識到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二者間并非只是簡單直接影響關系, 并通過構建理論模型, 選取一些潛在影響變量進行了實證檢驗, 但研究相對分散, 影響機制框架仍需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財務績效,利益相關者

參考文獻

[1] Freeman R E, Evan W M.Corporate governance:A stakeholder interpretation[J].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1990, 19 (4) :337-359.

[2] Flammer C.Do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Lead to Superior Financial Performance?A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Approach[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6, 61 (11) :2549-2568.

[3] Surroca J, Josep A T, Waddock S.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the role of intangible resour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 (5) :463-490.

[4] 李國平, 韋曉茜.企業社會責任內涵、度量與經濟后果--基于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研究綜述[J].會計研究, 2014 (8) .

[5] 張兆國, 靳小翠, 李庚秦.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交互跨期影響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 2013 (8) .

[6] 董千里, 王東方, 于立新.企業規模、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7 (2) .

[7] 肖海林, 薛瓊.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績效[J].財經問題研究, 2014 (12) .

[8] 陶文杰, 金占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媒體關注度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研究[J].管理學報, 2012 (8) .

[9] 衛武.基于“Meta分析”視角的企業社會績效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J].管理評論, 2012 (4) .

[10] 朱乃平, 朱麗, 孔玉生, 沈陽.技術創新投入、社會責任承擔對財務績效的協同影響研究[J].會計研究, 2014 (2) .

利益關系者管理報告范文第5篇

題目:系(院):專業:班級:姓名:學號:

年月日

09/10第2學期 市場營銷專業客戶關系管理調研論文

論文寫作要求:

論文總體上分為三個部分:前言、正文、結論,選擇某一企業或行業客戶關系管理為研究對象,依據客戶關系管理相關理論分析當前客戶關系管理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通過理論分析、研究,提出改進客戶關系管理的建議和對策,題目自定。

1在前言部分,介紹一下研究對象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的現狀、發展趨勢,提出問題,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簡要闡述、說明;

2在正文部分,針對研究問題展開分析;

3在結論部分,根據對問題的分析結果,提出建議和措施;

4 字號小四,宋體,行間距:1.5倍;

5 論文字數不少于2500字,要有自己的見解,如果發現有大篇幅抄襲行為,視抄襲多少扣分;

利益關系者管理報告范文第6篇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1983年頁數:258

閱讀時間:2012年4月

初次接觸《榆樹下的欲望》這部著作,是在我們的美國文學課堂上。榆樹下究竟有著什么樣的欲望呢?難道隱藏著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嗎?抱著這種好奇與興奮,認真地聽龔老師給我們娓娓道來。了解過其劇情之后,卻又感覺是那么的糾結......

《榆樹下的欲望》主要寫農場主卡伯特為了農場所有權同兒子埃本和妻子愛碧之間發生的三角糾紛。前妻所生的埃本對繼承農場抱有希望,76歲高齡的父親又娶了年輕美貌的愛碧做第三任妻子。愛碧嫁給行將就木的老頭,就是為了這份遺產,但是她跟年邁的卡伯特生不出孩子,繼承權眼看要落空,于是引誘埃本同她發生關系,并生下了兒子。在利用、引誘埃本的過程中,她對埃本產生了真正的愛情。而埃本一直認為愛碧對他并無感情,只是為了生個繼承人奪取農場。愛碧百般表白也不能證明自己的真心,于是忍痛殺死了親生嬰兒。她與埃本的隔閡消除了,但等待著他們的卻是法律的制裁。

讀尤金·奧尼爾的劇作,總是讓我產生一種恐怖地震撼。在他的劇作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總是被人性的欲望、占有、貪婪、冷漠所替代,深深地投射著一種徹骨的冰冷。他那裹挾著古希臘悲劇幽魂的名作《悲悼》,把復仇主題置換成現代的弗洛伊德情結,塑造了“戀父情結”的萊維尼亞和“戀母情結”的奧林,在他們各自情欲的趨勢下,終使孟南家族幾乎全部死于相互之間的殘殺,只留下萊維尼亞終老在如地獄一般的宅子中。欲望,就像一張大網,交織著人世間所有的愛恨情愁,悲劇和死亡也隨之接踵而至。

《榆樹下的欲望》是圍繞著一個農莊繼承權的爭奪展開的。老凱伯特是一個堅如硬石且生命力旺盛的強勢者,他在如石頭一般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個自己的農莊,但是這個農莊所付出的代價就是自己兩任妻子的相繼離世和三個兒子對他的仇恨。他暴戾而強悍、極具原始的生命力而占有欲超強,但是愛似乎在他的身體里少之又少。他拼命地奴役著他自己的兒子給他干活,他一而再地糾正著自己的新婚妻子愛碧對擁有農莊的感嘆,他的生命似乎都是被欲念趨使,冰冷,如石頭一般無情,縱使美麗的新婚妻子在側,他也依舊警惕地把農莊所有權緊緊攥在手中。在他的籠罩下,欲望沉沉地壓著這個家庭中所有人的,金錢撕碎了一個正常家庭中所有的溫情脈脈,他們每一個人的行為因為錢而扭曲、變異、甚至形同陌生人。西蒙和彼得,還有伊本各個都冥思苦想著怎么才能把農莊據為己有,而伊本就是在這個農莊中最雄心勃勃的占有者。

但是,當另一個欲望的代表愛碧——老凱伯特的新婚妻子,步入農莊的那一刻起,伊本的生活就發生了變化。作為一個闖入者,愛碧的出現深深地威脅著伊本占有農場的計劃,但是愛碧那充滿誘惑的性感和魅力,又誘發了同樣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伊本的利比多,愛碧也同樣被伊本那健碩的身體所吸引,于是在這個陰翳的榆樹下,欲望在悄悄地發酵„„。伊本的心理進行著激烈的沖突,一方面厭惡這個可能奪去自己農莊繼承權的女人,強烈排斥她的存在;另一方面占有父親的女人,對父親進行報復,也是伊本對老凱伯特精神勝利的一部分。于是,在愛碧的挑逗和勾引下,在無法抗拒的愛碧的肉體之下,最終使伊本在愛碧性愛和母

愛的雙重包圍下,投入了愛碧的懷抱??梢哉f,對母親的眷戀和心理依賴,一直是伊本的行為動機。當他占有了或者是被愛碧占有了之后,首先是對母親的祈禱,“媽媽,你終于可以在墳墓中安息了。”當他滿足地在老凱伯特面前,再次強調農莊歸他所有時,此時的心理實際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種強烈的占有感促使他底氣更加充沛。

但是,欲望和愛情可能就一步之遙,在一定長的時間后欲望也會向神圣的愛情慢慢地轉變。當愛碧生下了伊本的孩子后,他們已經彼此深深地愛著對方。而老凱伯特也以為得到了自己的兒子而同樣得意地向伊本暴露了愛碧許久以前對伊本的誣蔑。愛情是個奇怪的東西,它能使人變得異常溫柔,它也使人變得異常暴怒,伊本認為愛碧一直在為得到農莊的繼承權而欺騙著,他狂暴地撕扯著愛碧,要離愛碧而去,那個曾經暴怒的伊本又回來了;而處于強烈愛中的愛碧,為了證明自己的真愛,做出了古希臘悍婦美狄亞般的舉動——殺死自己的孩子,所不同的是美狄亞是為了懲罰自己的丈夫,而愛碧則是為了了向自己的愛人證明自己的真心。

欲望能使人毀滅,而愛也能使人拋棄一切,對于女人,愛情的力量有時候強悍地令人窒息„„榆樹下,那種壓抑和沉悶的氣息因為這熾烈的愛,漸漸融化,伊本決定陪著愛碧一同去承擔殺死孩子的罪名。

尤金·奧尼爾的劇作,是一種承繼古希臘悲劇精神的戲劇,他的令人悲憫的恐怖無處不在地彌漫在他的劇作中。(1900字左右)

上一篇:林業局如何考核林場范文下一篇:旅游業發展現狀調研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