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美術館美術教育論文范文

2023-10-07

美術館美術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承載著一代代炎黃子孫的智慧精華。民間美術更是以勞動人民的勞動和生活為創作來源,反映了各民族人民淳樸的民風和精神審美。本文從民間美術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出發,分析民間美術在高等教育美術中的作用和發展,并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進行時代傳承的相關思考。

【關鍵詞】民間美術高校美術教育傳承

中國的民間美術博大精深,蘊含豐富,包括民間的繪畫、雕塑、服飾、建筑等,它們之間相互貫通、相互融合、相互傳承。民間美術是前人在歷史的更迭中給后世留下的審美,經過生活和實踐的檢驗而傳承下來。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我國的年輕一代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審美受到沖擊,年輕一代對傳統的民間美術不再青睞,甚至輕視。但年輕一代是歷史發展的傳承者,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占據重要的位置,應是保護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所以,在現代教育中,我們應將民間美術與現代高等教育相結合,通過培養學生對民間美術的審美,來提高社會對其的關注度和青睞,從而達到保護和弘揚民間傳統美術的作用,創新并發展傳統文化的教育目的。

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價值

1.使用價值

民間美術來自于日常的生活,是實踐中檢驗出來的美術,種類繁多,涉及范圍涵蓋了生活的各方面。民間美術在地域上是具有不同特征的,存在多樣性,這就給美術的融合發展帶來了不同的發展空間。例如,北方的剪紙和窗花是在傳統節日每家每戶都會進行創作的一種風俗,這些剪紙作品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可以在室內裝飾上推廣使用,在建筑材料上也可以利用,還能適用于服飾和裝飾品上。這些都是民間美術的使用價值,在高校美術教育中,使用價值的傳承就是年輕一代的高校學習者吸收和獲取這些傳統的美術元素,并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將其賦予實踐。

2.審美價值

民間美術是來自于人民生活的藝術,是歷史檢驗的結晶。在高校美術教育當中,學生通過對民間美術作品的賞析和創作來進行民間美術審美觀念的滲透和塑造,有效促進了學生對民間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接受度。學生在民間美術的激發下,強化對美術作品的內涵把握,將創作與民間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進行有效整合。此舉,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陶冶了藝術情操,也提高了其審美能力。

3.德育價值

民間美術的價值還體現在道德教育方面。民間美術的來源是生產活動,活動過程中產生的道德故事和審美藝術相互結合,產生了經典的民間美術作品。如陜北剪紙藝術當中就有豐富的故事,“二十四孝”剪紙作品就傳承于各家各戶,這其中的藝術價值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二十四孝”的故事還陶冶了人們的道德情操。高校在美術教育課程中對該剪紙文化進行課程介紹,然后給予學生體驗創作的機會,這種體驗式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通過故事對學生進行孝道文化的道德教育。

4.智力價值

民間美術的智力價值主要是體現在培養高校學生的知識能力發揮、開闊學生的視野和對美術作品的感知上。大家在欣賞民間美術作品時很容易引起共鳴,在審美要求上不需要具備太多的知識儲備,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善于觀察的人,就會獲得民間美術帶來的情感激發和價值認同。這種滿足感和愉悅感能夠有效激起學生積極思考,對學生的思維開發和好奇探究產生持續不斷的推動力。所以,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對學生教育具有一定的智力價值。

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在美術教育中融入民間美術,對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保護和傳承是中國民間美術的當務之急。高校開展民間美術教育可以結合當地實際,從民間美術的造型和特征入手,來豐富學生的民族審美。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發揮作用。

1.民間美術可以豐富高校美術教育的內容

民間美術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內涵是其他專業的美術教育所欠缺的。在高校美術教育中引入民間美術教育可以將美術教育的內容擴展到各民族的廣度上,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而民間美術作品就是這種源泉之力的結晶。通過對民間美術作品的介紹和學習,能豐富學生的藝術創作領域,提高學生的創作興趣。如學習民間皮影、剪紙、刺繡等傳統藝術,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2.民間美術能有效促進高校美術教育體系的完善

高校美術教育受到院校的專業性發展和社會適應目標培養的影響,普通高校的美術教育與專業美術院校的教育在教育水平、教育經費和教育設施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普通高校在美術教育中應該結合地方特色,充分吸收當地民間美術的文化價值,完善自身的美術教育體系,以彌補在美術專業程度上的不足,提高高校美術教育的特色和優勢。

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發展與傳承的思考

1.轉變傳統的審美教育理念

隨著高校擴招,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壓力逐漸升大。高校的課程教學改革也被提上日程,民間美術教育能夠提升現代青年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推崇。而在當前高校美術教育中融入民間美術,首先要突破陳舊的美術教育觀念,在教育理念上認可民間美術的價值。教育理念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學生的學習理念,在現代化的全球浪潮中,學習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情持續度不夠,難以靜下心來長期學習一門傳統藝術,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深度達不到其他科目的專業化程度,在西方和其他國外價值意識的侵襲下難以保持自主的民族熱情,陷入追逐表面時尚的潮流之中;另一方面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的審美意識和傾向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對西方美學的推崇和對本土傳統民間藝術的輕視,根本無法在教學中實現對我國五千年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學生也就更無從體會國畫、剪紙等民間美術的博大精深和巨大的生命力。

在高校美術教育中要實現并發展民間美術的傳承,就要轉變包括學生和教師在內的多方面對于高校美術的教育理念。從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角度去審視當前的美術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不強制推崇某種文化審美,也不刻意輕視某些民族文化審美,而是用更客觀的教育態度,在做好知識的搬運工的同時,將審美意識在日常美術作品賞析和創作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傳遞給學生。開放式的美術教育理念是將民間美術融入高校美術教育的思想之門,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育行為要充分體現出對民間美術的親和力,鼓勵學生開闊視野,更新學習觀念,從多元的美術文化中去建立自己獨立的審美意識。

2.開闊教育思路

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屬于上層建筑的教育,藝術走下神壇深入學生的方式就是打開美術的教育思路,緊密結合到日常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當中去。在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和審美情趣中逐漸影響人們的審美意識,以寬泛的教育思路去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目前,高校的美術教育注重更多的是對美術基礎知識和技巧的培養,教育目的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的輸出能力,而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審美情趣培養卻是忽視的,如果審美教育與學生的生活產生脫離,又怎么能要求學生在美術的歷史傳承和發揚中發揮作用呢?民間美術能夠為高校美術教育帶來多元化的教學資源,而這些資源都可以運用到學生的日常審美當中,如剪紙是一門技藝也是一種生活情趣,學生在課堂接受關于剪紙的美術教育后,能夠通過自身的剪紙體驗去獲取創作的滿足,也能夠將剪紙作品放在生活當中去欣賞,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是為民間美術的發揚帶來更便捷的傳承方式,在高校美術教育中采用現代化的教育輔助手段,如多媒體教學和遠程視頻教學,可以通過生動的畫面來讓學生體驗民間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以及發展歷程。同時,民族公益廣告和民族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都可以成為高校美術教育的教學資源。這些民間文化元素對學生審美的影響均可通過學生對民族類節目和民族服飾的喜愛體現出來。

3.創新教育模式

高校的傳統教育模式現在正遭受著互聯網的沖擊,線上教育和課堂教育之間的攻擊戰仍然需要時間的檢驗。不管最終結果如何,互聯網帶來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技術改變讓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師都不得不深思當前的教育狀況及未來的發展。而高校美術教育如果在教育模式上借鑒民間美術的創作過程,也就是以學生的學習創作興趣為導向,進行社團式的教育,讓學生利用充足的課余時間結合日常生活完成有關民間美術作品的創作。這種教育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也能夠在美術教育中將民族文化傳承。例如,河北地區的衡水內畫,其作為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就可以被整合到高校的美術教育當中,作為高校美術教育課程知識的一部分,并在課后組織學生社團進行衡水內畫的創作和賞析。這樣,民間美術既可以輔助高校的美術課堂教育,也能夠激發學生對民間傳統藝術的熱愛。

參考文獻:

[1]黃洋:《試論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價值和作用》,《美術教育研究》2015年第15期。

[2]王瑋:《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發展與傳承》,《藝術科技》2014年第11期。

[3]高家明:《民間美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與高校美術教育》,《美術大觀》2014年第7期。

作者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西安

美術館美術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切實提高中學美術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素質,其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美術思維。因為美術思維不僅能解決繪畫等美術造型問題,而且能極大程度地拓寬視野,觸類旁通地啟發思路,從而解決其他學科乃至更為廣泛的其他領域的問題。通過學習形成美術思維才是中學美術教學影響學生終身發展的價值所在。只有站在這個高度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導致中學美術無效教學的問題。

美術家進行藝術創作是通過繪畫、雕塑、設計等各種方式認識、掌握世界,是自覺地運用其長期形成的思維方式進行的,藝術家運用的藝術方式或者造型手段,體現了美術思維特征。在美術教學中,我們不可能讓學生在短短的幾個課時內就能夠自如地“動手畫或制作”;在中考、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我們更不可能與考試科目搶奪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學習美術。但是,如果我們在每一課時、每一環節的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用美術思維去進行思考,強化學生美術思維的培養,不僅能促進教學的有效性,促進課程目標的落實,而且能使學生像藝術家一樣地思考,用藝術的眼光去認識和掌握世界,從根本上去提升學生的素質,這才是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

1.人文意識

《美術課程標準》最值得肯定也最有意義的,就是確定了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是它的人文性,它使我們改變了根深蒂固的觀念——美術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學習和訓練。強調美術教學的人文性,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美術汲取不同時代美術作品中所蘊涵的豐富人文精神,幫助學生通過美術的方法和作品表達自己對人文精神的理解,有效地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人文意識。

新課標強調的讓學生“理解美術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美術與自然、社會及其他學科聯系起來思考,即是要求學生不僅要從美術本體來理解美術,重要的是通過美術的方式理解美術作品中蘊涵的人文精神,理解美術以外的更為廣闊的世界,在人文精神的浸染下,逐漸提高人文素養,形成博大的人文情懷。如在講民間美術鑒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確民間美術屬于文化的范疇,借“文化”的概念,說明學問與做人的道理,使思想道德的教育寓于美術教學的實施之中。接著,教師指出美術在認識表現客觀世界時,是把一切放在文化的范疇上思考的,體現著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教學中,學生對這種充滿美術學科人文精神魅力的跨學科講授表現出來的專注程度,往往要高于對單純的美術知識的講授。

2.敏銳的洞察能力

從事藝術創作要求具有敏銳感受力及觀察力,這種敏銳的能力源于自覺的整體思維。美術教師都深有體會,多年的素描、色彩等專業訓練,時刻都在強調整體感,這既是造型的重要原則與方法,也是重要的能力。它對于任何一個學科乃至生活都非常有用。在美術學習中, 不斷讓學生領悟整體思維的重要性,并盡快形成整體思維,實質是培養學生在處理任何問題時,都能夠快速準確地把握并處理好問題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學科也重視整體觀念,但在美術學習中,自始至終都貫注著對整體感的強調,更利于整體思維的形成。

整體思維在于對比與聯系的自覺的不斷運用。對比與聯系,求同存異,有利于準確地把握事物的關系。明白并運用對比與聯系的方式,學生在寫生和書法的臨摹等活動上,更能準確地表現對象。重要的是,在美術教學中, 通過直觀圖形和各種美術現象,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與聯系,并形成習慣,比教他們畫一幅好畫、寫一手好字更有價值。

3.抽象概括的能力

說到美術思維,不少人首先會想到形象思維。對于形象,我們的學生,包括不少教師, 首先想到的是具體的形象,對藝術作品的思考往往依賴對具體形象、情節的想象。這些都不是美術最根本的語言,美術的根本語言是圖形思維。美術學科思維里的圖形,泛指點、線、面、色彩、質感等基本元素,以及按照一定的結構生成的各種美感形式,這才是美術用以傳情達意的最本質的語言。美術學習中,不從美術語言的本質去理解作品,就不能舉一反三, 只能是一件件作品地去解釋,去揣測作者的想法,這樣的學習是低效的。

懂得從內部圖形語言本身而不是借助外部資訊對美術作品進行解讀, 其實是要求我們從本質上去理解事物,要求我們有著良好的抽象概括能力——把所有的具體的形象都抽象為圖形。抽象概括的能力,是做學問應該掌握的基本能力,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致力去引導。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對畫面形象表達情感的形式的抽象及圖形語言的視知覺的理解等方面去培養。

4.創新意識與習慣

在美術學習中形成的創新意識與習慣,必然會讓學生在任何時候都能自由開啟更寬廣的思路。美術的創新思維,不是要教學生發明創造,而是通過鼓勵、培養學生在視覺上、形式上的求新,在思維上的發散,來養成創新的意識與習慣。

在教學中,利用發散的方式加強學生圖形思維的訓練,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還有利于學生形成創新意識與習慣。在繪畫及攝影模塊的教學里,筆者總是強調學生以不同的視角去觀察物象,將平常的物象表現出不一般的視覺效果,在畫面上創造獨一無二的畫面結構,創造“視覺驚奇”。事實表明,能堅持這樣實踐的學生,在任何時候,思維會更敏銳、思路會更寬廣。

美術館美術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與當今社會的發展速度相適應,每個社會人也需要具備迅速獲取和識別信息的能力,而無論是在何時何地都少不了大量的圖像信息的出現,這就要求人們具備準確識別和解讀圖像的能力。美術學科有其獨特的視覺形象特征,抓住美術學科的特性,使美術學科在培養每個人的視覺識別能力上起到應有的作用,國家和地方教育系統在這方面切實做出了努力,但是在信息迅猛發展的時代,我們所做的遠遠未及變化來得快,我們還應跟上時代的步伐,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關鍵詞:美術課程;美術教育;視覺形象;視覺識別;美術素養

當今是一個充斥著圖像符號的時代,走在大街小巷,從工作到生活中無時無刻都避免不了一些視覺圖像的影響,而且在新時代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這種視覺識別能力也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生存技能,在美術教育中也無時不貫穿這種通過審美經驗的獲得以提升視覺信息獲得的能力,在全球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對全面發展的人的要求下,對視覺圖像的迅速獲取和領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需要通過一定的審美經驗的積累才能夠達到,而學校美術教育是審美經驗獲得的主要來源,在我國無論是義務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階段都貫穿有一定的審美教育,尤其在義務教育階段更是將美術課程定為必修課程,從這點可以看出國家對國民審美教育的重視程度。

一、學校美術課程設置

學校美術課程在設置上,也在盡量符合這種視覺形象解讀能力的要求,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夠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可以說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通過對審美經驗的獲得達到美術的育人作用。對視覺醒形象的敏銳解讀和識別能力是在美術本體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一個人在沒有對美術本體知識有所了解的情況下,是很難迅速識別圖像所要表達的內容的,這對美術學校美術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材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美術課程并不是融所有藝術形式于一體的大雜燴,而是通過提取和精煉之后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可操作性意義的課程,教學的內容也應該是便于受教育群體理解和吸收的,但不流于低俗,而是具有一定文化層次和涵養的內容。

美術教師是課程實施中的重要一環,要具有很強的視覺識別能力,不僅要求美術教師具有扎實的美術專業功底,而且也要求美術教師具有很強的綜合能力,美術教師不再是以前那種只教授美術知識和技能那樣簡單了,對美術教師的要求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定位,美術教師與藝術家本質不同,因此培養美術教師的教育與培養藝術家的教育也有區別。師范美術教育主要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而中小學美術教師的目的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提高每個學生的藝術素養,這就給師范專業的畢業生和非師范專業的畢業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為什么說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并不一定是一個好的老師呢?首先應該嚴肅看待教師這個職業,自古我國就有許多類似于傳授技能的師徒制的學校,在課堂中教師只要讓學生記住他所掌握的某項技能,或者記住書本上的條條框框的知識就算是完成任務了,而學生各方面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學生習慣了“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模式,但知識與技能不等于“素養和能力”,這是一個“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的問題,藝術家可能擁有很高的藝術技能,但在方法上未必行得通,即便有再高的技藝,如果沒有達成一定的教育目的,沒有促使學生能力得到發展,那也是低效的。

二、“道”與“器”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可以比作美術教育的內部關系。美術本身比之于器,教育功效比之于道。離“道”談“器”則盲,境界不高,生發不遠;離“器”言“道”則玄,空虛飄忽,缺乏基礎。所以,美術教育不能拘于美術自身的目的,否則,其作為教育學科的地位便大可懷疑,但美術教育的教育功效又不能不在美術的基礎上生發,否則根基動搖[2]。在視覺時代大量的文化信息與圖像相結合,單純靠美術技藝而不對美術中所滲透的文化、社會、心里等層次做以更深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在美術教育中美術欣賞也是重要的一環,美術作品中往往包含有前人的審美經驗、民族傳統文化和時代特色,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可以提取很多文化層面的東西,在積累審美經驗的同時情操得到了升華?;谔岣邔徝浪仞B的美術教育有別于專業的美術培訓,前者傾向于將審美的能力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所具備生活必不可少的素養,并不要求具有很高的專業水準,而后者則是要求受教者能夠具有相當高的專業創作的能力,在實施美術教育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敏銳地把握這一點,切莫將作為素質能力提升的美術教育看作是培養專業人才的美術教育。

三、美術素養的培養

美術素養的提升并不像是一些應用性的知識那樣學了就能立竿見影,這些能力和習慣可能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看重和理解,但正是這些細微的環節在起作用,人們可能在潛意識中并未意識到這些改變,現在社會越來越重視對人的創新能力的開發,美術課程的設置在內容安排和結構設置上要盡量多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如開發校本課程,結合地方特色開設的美術課程更具地方特色,且學生易于接受,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筆者在走訪沿海地區某中學時,看到這個學校以小幅漆畫作為辦學特色,并且將這門課程開設得有聲有色,以繪畫帶動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繪畫過程中不僅掌握了漆畫這門藝術,而且豐富了各方面的知識,在漆畫的圖案中有很多是花卉、動物、人物等,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同時在繪制漆畫的過程中許多環節需要他們合力協作才能完成,這也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漆畫制作完成后會有一些剩余的廢料,老師提倡將這些廢料通過一定的方式處理之后制作成下次可再次利用的材料,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環保意識,在學校里的走廊、展廳里隨處可見學生們的作品,他們在用自己的努力成果美化校園,學生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成員,學校不正是師生共同協作努力的場所嗎?學生在這種濃烈的文化氛圍的熏陶下學習主動性增強,各方面成績又怎么會差呢?因此學校的課程設置也可看作是一個學習生態,只有在各個科目和諧發展的情況下,才能使學生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并且也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許多抓應試教育的學校,舉全校所有物力、人力、財力在考試科目上,學生知識沒有掌握很好,反而開始厭學,走進了應試教育的“死胡同”。

四、美術學科的特性

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體系,美術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美術學科以其獨特的視覺形象表達作為其根本屬性,顯示出了美術學科的獨特魅力,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 (2011年版)在性質表述上增加了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這樣的表述,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美術課程的唯一性,因為這一表述似乎不能適用于其他學科課程[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界越來越重視對核心素養的培養,視覺形象作為美術的重要的核心素養之一,應該在美術課程中時刻貫穿,對于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其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視覺形象實際上由一個或多個個體形象及其不同的組合方式呈現。它具有邊界,邊界是由輪 廓、色差、質差等呈現的,并顯示為二維、三維乃至四維形式。視覺形象除了形式本身之外,還包含社會的、文化的、心理的多種意涵[3]。要讓學生對這樣一個負責的識別系統在段時間內掌握是很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授課老師應該時刻注意各個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運用適合個階段學生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之上提供適當的“支架”式的幫助,當學生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時候老師就要慢慢減少對他們的幫助,待學生有能力進行下一個階段的學習再提供更深層次的內容,這樣長期下來也能培養學生自我建構知識和學習的能力的培養,在筆者實習的時候曾經有一次班里辦黑板報,班里的男生看似一個個調皮搗蛋,但是做起事來很認真,班里最調皮的男生被班主任老師委任負責板報,他來找我幫他找材料,之后筆者搜了一些材料給他,很快便組織了一伙人開工了,筆者正在為這個板報犯愁,因為筆者是他們的名義上的副班主任,筆者總該為他們做點什么吧,但是筆者從來都沒有辦過黑板報,沒有信心在黑板上畫畫,字也寫的不好,并且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過了不到半天筆者再去看的時候板報已經辦的有模有樣了,對筆者來說真的是一個大大的驚喜,筆者真的小看他們的創造力了,他們把筆者給的資料自己改變了一下,創造出了新的圖案,班里有寫字寫的非常漂亮的學生,最后有幾位同學意猶未絕的還在繼續裝飾著黑板,看得出來,其實孩子們都是很喜歡美化做這件事情的,他們對于美的事物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很善于創造,他們在成長著,需要老師給予更多的幫助和關愛,我真的理解了為什么說老師是園丁,因為孩子們真的就是一個個小苗苗,需要去用心去呵護,他們就是未來的參天大樹,看到祖國的下一代正在茁壯成長,筆者真的很欣慰,就像看到了陽光下的樹苗正在枝繁葉茂、欣欣向榮。因此美術課程在設置和試試環節都要緊緊圍繞孩子們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興趣去開展,而且要始終貫穿終身教育的理念,使他們學會學習,養成勤動腦、勤動手的習慣,在現今這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的時代,只有養成不斷自我更新的習慣才能不至落后。

在新時代美術老師只有響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明確美術要為培養新時代所需人才的目的,深刻理解美術的特性,以提升每個人的綜合素養為出發點,切實做好美術課程各個環節的實施,將美術的視覺識別能力做為美術的核心素養,在學校美術課程中一以貫之,在現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只有擁有了很好的信息獲取能力才能緊跟時代步伐,使教師在新時代緊握機遇,視覺識別已然是這個時代的一大重要特征,美術課程在培養每個人的視覺識別能力上義不容辭,建設新時代的學校美術課程還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潘耀昌.中國藝術教育大系美術卷-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2] 尹少淳.追尋“器”“道”相合的美術教育[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學教育.蘇派名師2015(3).

[3] 尹少淳.美術課程的性質與特征[J].課程·教材·教法,2015(5).

[責任編輯:艾涓]

美術館美術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一、從封閉到開放的教育環境

教育環境是影響教育活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育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正規教育環境莊重、嚴肅,教育效果立竿見影但過于機械;非正規教育環境輕松、自在,教育效果在短時間內并不顯著但卻是有效的長期教育。傳統美術館與網絡美術館同屬于非正規教育,不同的是,網絡美術館使教育環境從封閉的物理空間變為開放的虛擬空間。那么,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是如何影響美術教育活動的呢?

傳統美術館作為實際存在的建筑,占據一定的物理空間。無論從建筑外觀到展館入口,從展廳布置到作品陳列,還是從燈光效果到室內溫度,從作品尺寸到觀看距離等,都經過管理者的精心設計,將觀眾置于360°全方位的藝術設計中(包括建筑設計、陳列設計、燈光設計等),濃烈的藝術氛圍對觀眾產生潛移默化的美術教育。與此不同,網絡美術館打破了傳統美術館營造出來的現場感,取而代之的是開放的網絡學習環境。它是“基于網絡平臺(包括計算機、電信、衛星電視網絡相融合的綜合傳輸系統),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支持其學習活動的顯性與隱性因素的總和,它與學習者構成一個整體,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之中?!盵1]

網絡美術館所有的美術教育活動都在一方小小的屏幕上進行,觀眾面對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學習信息,聯系自己原有的美術知識形成對當前知識的新理解,同時新概念還可能導致原有認知結構的調整,并產生新的認知結構。教育環境從封閉到開放的變化,教學活動從被動的“教”變為了主動的“學”,面對大量的知識信息,觀眾必須學會甄別,從海量信息中選取自己需要的知識。

二、從實體到虛擬的教育媒介

“教育媒介是一定教育觀的物質體現?!盵2]它不僅反映了一個社會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水平,也反映了對教育這種特殊社會活動的重視程度。教育媒介形態經歷了“教具化、多媒體化、智能化、虛擬化等四個階段?!盵3]每一階段的教育實踐都有新的科學技術發展作為支撐,傳統美術館和網絡美術館代表著兩個階段的教育媒介實踐。

大部分傳統美術館是這樣設定的:掛滿美術作品的墻,自上而下的光線,兩扇門(一個進口,一個出口),有時會有播放展品相關視頻資料的LED屏。承擔了大部分公共美術教育職能的傳統美術館并沒有太多新型的教育媒介,更多的是依靠展廳內大量美術作品堆砌起來的藝術氛圍來感染觀眾。網絡美術館則不同,它將原有的實體建筑、實物作品化作虛擬數字呈現,這一突破勢必改變美術館固有的形象和傳統的教育方式。用虛擬取代實體的教育媒介實踐雖然無法替代傳統美術館營造的藝術環境,但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則為網絡美術館提供了傳統美術館沒有的感官刺激,例如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

網絡虛擬現實技術特有的現實、逼真特點,能夠為觀眾帶來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觀眾作為參與者,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而且更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這樣一種教育媒介的興起,掀起了科學技術和教育理念的“雙重革命”,從根本撼動了人們對認識、實踐等基本哲學范疇的認識,構建了一個強大的開放式學習環境,造就了全球化、終身化、個別化和數字化的學習型社會。

三、從小眾到大眾的教育對象

教育對象即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三要素之一,缺少了教育對象,任何一種教育活動都無法進行。對美術館而言,觀眾即教育對象,傳統美術館的觀眾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人群:第一種是由學校組織參觀的學生團體;第二種是父母帶領小孩參觀的家庭;第三種是藝術相關的從業人群;第四種是對藝術感興趣的人群。傳統美術館的教育對象包括了學生、家庭、藝術相關人群等,對提高公眾審美素養有極大的幫助,但由于其多分布在城市等較為發達的地區,受地域條件的限制,觀眾多為本地城市人口,教育對象相對小眾。與此相對,網絡美術館的教育對象則顯得更為大眾,城市和農村家庭都能借助互聯網實現輕松訪問,網絡與通信技術將學習者聯系起來,借助現代科技真正實現了“天涯若比鄰”。

信息技術的普及使美術館的教育對象從小眾變為了大眾。在虛實結合的網絡教學生態環境中,網絡美術館的教學活動已經突破了時空限制,學習可以隨時隨地以任何可能的方式發生,教育對象成倍地擴大。網絡新技術改變了信息溝通方式,增加了信息溝通的渠道,構建了一種開放的網絡互動傳播模式,有效地增強了觀眾之間的社會互動,促進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混合學習生態。

四、結語

通過對傳統美術館與網絡美術館教育要素的比較,網絡美術館作為新興美術教育平臺突破了原有教育模式,為更多的公眾提供了一種更為便捷的獲取美術知識的渠道。然而,傳統美術館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它所帶來的現場教學以及觀眾親自觀看藝術作品的震撼力也是網絡美術館無法替代的。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二者的有效結合將成為一種全新的模式,這也是未來我們美術教育者需要探索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李盛聰.楊艷.網絡學習環境的構成要素及特征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6(7).

[2]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8.

美術館美術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體驗生活,感受生活之美,以此促進學生美術學習積極性的提升,提高學生在生活中的觀察與審美能力,從而為學生美術學習水平的不斷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學美術 生活化教學 價值 策略

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有助于學生審美等能力的培養,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本文分析了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價值,提出了幾點具體的應用策略,以期能夠為廣大美術教師提供幫助。

1.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的價值

(1)豐富美術教學內容

美術教師在教學中,雖然一直在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努力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但是其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卻沒有體現出這些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把創新的教學方法滲透的日常的課堂教學當中。這時,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就凸顯出了很大的優勢,豐富教師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活躍課堂氛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诖?,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將生活元素融入到美術課堂教學當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而推動小學美術教學的發展。

(2)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在當前新課改和素質教育背景下,考試成績已經不再是對學生學業成績進行評估的唯一標準?;诖?,美術教學的生活化,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成績的評定維度。在此背景下,許多教學模式都能獲得更好的體現,如逆境情緒管理、情商訓練等。

(3)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小學階段也是塑造學生人格的關鍵時期,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和體驗,讓學生從美術的教學轉變對生活的態度,使其樹立健康的人文價值觀,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2.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的具體策略

(1)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首先,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應該與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相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教學效果的良好。如在傳統節日、校運會等各種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并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當學生忍不住想要傾訴自己的歡樂時,教師就可以引導他們以繪畫的形式將當時的情景描繪出來。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美術創作的欲望,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隨之躍然于畫面之上。

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進行美術教學,既能落實美術教學的生活化,還能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尋找或搜集可利用的廢舊材料,與學生一起構思、創造,巧借廢舊材料的屬性和特點造型,充分發揮想象,通過繪畫、裝飾、折疊或剪貼等形式,對廢舊材料進行回收再創造,從而為大家展現出一件件的藝術作品。生活化教學的精髓在這樣的教學中得以體現,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并認識到生活中的美,從而發現并創造生活中的美。

最后,學生的學習生活占據了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因此,教師可以將小學美術與其它學科相聯系,通過學習美術來鞏固所學的其它學科知識,與其它學習知識相融合;也可以通過其它學科知識或視覺來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美術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2)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導致部分學生喪失了學習美術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審美與創作能力的提升。

在教學《走進大自然》一課時,就對課堂教學進行了拓展,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真實的自然,并引導他們觀察大自然的景色與動植物,從而將教學課堂拓展到實際生活當中。學生在大自然中,對自然界中的生物進行觀察和感悟,并受美麗自然景觀的熏陶,不自覺的在頭腦中閃現出一副副生動優美的畫面,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與此同時,教學方法生活化還能幫助學生認識美術與生活實際的密切練習,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3)生活化的教學評價

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評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難做到公平、客觀地去評價每一個學生,由于教師的嚴厲批評還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美術的自信心和興趣。同時,教師評價的局限性,還會讓學生的美術思維在模式化的教學中受到束縛,從而對其創造能力的培養產生嚴重阻礙。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標準,使得評價方式更具生活化,對每一個學生都能進行公平、客觀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學評價最大作用,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美術的自信心。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美術成績,還要對其創新能力和發散性思維進行評價,鼓勵學生積極發現并觀察生活的美,并在美術作品中體現出這些內容,從而促進學生觀察和創造能力的有效提升,為學生日后美術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美術教學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基礎,有助于學生觀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全面促進學生美術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小學教師在美術生活化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讓學生正確認識美術與生活實際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促進學生美術創造力的培養,促進美術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嘉.新課程視角下的小學美術教學生活化探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1(19):43-44.

[2]張露.妙趣生活,歡樂美術——生活化教學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7(22):179.

美術館美術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用美術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然是令人向往的, 但學會運用美術語言表達自己的最有效的辦法, 首先得看懂, 并能夠感受它們??梢赃@么說, 看懂了美術語言, 就或多或少地能夠運用美術語言表達自己;而不能看懂美術語言, 想要運用美術語言表達自己勢必成為一句空話。就和我們的文學語言一樣, 總是先看懂才會講, 才能拿它來交流。而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 我們的教學基本上忽視甚至放棄了“看懂”這一感受和欣賞的階段, 試圖一步達到運用的水平。結果, 雖然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學習了不少美術類課程, 畫了不少畫, 但并不能真正感受美術作品。

這不僅是教學方法的問題, 主要的還是對美術教育的觀念問題。學會看懂美術語言并不僅僅是為了學會表達, 對大多數人來說學會看懂美術語言更重要, 也更現實。所謂看懂就是能夠理解、感受到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等美術語言所表達的感情和意境, 就如同語文教育并不以培養小說家為目標一樣, 美術教育并不以培養美術家為目標, 但無論如何, 基礎教育一定要完成培養學生能夠欣賞美術的任務。不過語文教育與美術教育還有不同, 語文教育同樣重視甚至更重視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因為這是一個人在文明世界的基本生活需要。而美術教育對美術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不可能提出這么高的要求。我們現在的美術教育之所以難以令人滿意, 關鍵就在于把看懂美術語言與運用美術語言的輕重和先后顛倒了。

因此, 要提高當前的美術教育教學的質量, 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我們就必須用美術語言進行美術教育。人們常說美術教育是情感教育, 而美術語言則是情感教育的表現手段, 它不是擺事實講道理, 更不是客觀描述, 而是感受的敘說、情感的抒發、主觀的表現。

美術的核心是情, 美術語言的本質是抒情, 是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美術教育的本質是傳情, 檢驗傳情的目標是否實現的標準就是看有沒有打動學生。如果學生在美術課程中若無其事、無動于衷、鸚鵡學舌、小僧念經, 那這樣的美術教育一定不藝術了。要使學生動情, 關鍵在于學生自身的參與, 在于學生對美術創作背景的了解、對美術內容的理解、對美術表現對象的關心。美術教育中同樣有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問題。與學生的關系太遠, 與學生的生活太隔膜, 與學生的生理心理年齡太脫節, 與時代的色彩太偏離, 要引起學生的共鳴、要打動學生自然就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我們關心學生、研究學生、了解學生;要求我們關注社會, 把握時代的脈搏, 了解美術時尚。應該說, 在學校課程這個層面上, 美術教育的空間是十分廣闊的。

每個富有成就的美術家對于藝術形象的創造、對于美術語言的運用都常常達到一往情深、達到癡迷的程度。每個大畫家都有著動人的創作故事。這里筆者不必重復“吳帶當風、曹衣出水”的故事, 藝術創造離不開創造主體, 美術教育離不開主體故事。在引導學生欣賞《雅典學院》作品時, 筆者也提出過希望注意對科學家發現科學奧秘的動人故事和心路歷程的教育, 那樣可以激勵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和探索科學的熱情, 但感情和科學畢竟是兩回事。而感情對于藝術來說卻是一回事, 藝術與感情分離開來就不再是藝術了。

如果我們同意美術教育中看懂美術語言的欣賞教育比能夠運用美術語言更基本、更重要的話, 那么, 使學生有機會接觸盡可能多的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等作品, 感受語言藝術的豐富色彩, 領略美術語言的綽約多姿, 就是很自然的要求了。如果說在印刷文化時代提出這樣的要求還比較苛刻的話, 在進入多媒體時代、網絡時代的今天, 滿足這樣的要求對于絕大部分中小學來說, 已經是比較現實的了。

另外, 我們還可以根據美術教學的情況, 把美術語言適當外延, 溝通姊妹藝術語言之間的內在聯系。美術語言不但內涵更豐富, 而且也是教育成功內在的保證。美術評論家們說, 詩是流動的音樂, 繪畫是凝固的詩, 舞蹈是流動的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無非都是說明藝術語言之間的互通有無。中國文人崇尚琴棋書畫皆通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把一首詩畫成一幅畫, 可以把一幅畫譜成一首樂曲, 可以把一首樂曲編成一個舞蹈;另一方面, 不同的人, 根據同一題材又會創作出不同的詩畫樂舞。這就是藝術的相通性和個性的統一, 也是藝術形象最迷人的地方。筆者在江蘇省骨干教師培訓班討論美術教學問題的時候曾談到, 同樣是在“竹子”的命題下, 鄭板橋和金農的風格是那樣的懸殊, 可又是那樣的迷人, 都成為典范佳作。如果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面對一個題材可以領略到不同藝術形式的風采, 可以領略到不同畫家的不同風格, 他們能不如癡如醉、流連忘返嗎?

參考文獻

[1]孫霞.淺談教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開展美術活動[J].教師.2013 (34) .

上一篇:乳酸菌養殖水產論文范文下一篇:行政反腐敗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