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地方旅游購物發展論文范文

2023-10-07

地方旅游購物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農業供給側改革為農村旅游與農村電商的融合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農村經濟找到新的增長點,但如今“農村旅游+農村電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部分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基于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主要對“農業旅游+農村電商”的發展現狀以及發展策略進行分析探究,希望可以推動農村經濟快速增長。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農業旅游;農村電商

原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早在2017年就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確表明專項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和產業融合發展,充分挖掘農村地區資源,對打造農業電商或者農業旅游的農村地區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適當予以獎勵。此通知的下發為“農業旅游+農村電商”帶來了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保證農村產品更符合現代消費者的消費理念,促使供需之間達到完美平衡。這就需要生產部門嚴格把控農產品生產的規模以及質量,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從而推動改革有序良好進行,提高農村經濟效益[1]。
二、“農業旅游+農村電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同質化競爭較為嚴重

如今,“農業旅游+農村電商”已經得到快速發展,其生產質量以及格局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旅游業項目也日趨豐富。但目前為止,仍存在極為嚴重的同質化競爭現象,致使農村旅游以及農產品缺少一定的特色。例如,在某個地區以采摘水果為特色的農業旅游活動一旦發展迅速,游客數量增多,則在其周邊會馬上出現眾多相似的旅游項目,這嚴重縮小了農業旅游的發展空間,導致“農業旅游+農村電商”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與此同時,農村電商的發展往往更注重工業品的下行,大部分農村地區并沒有完美解決農產品上行的問題。如今,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正在迅猛發展與快速普及,很多鄉村地區也正在考慮將農村電商與農業旅游進行有效結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吸引游客前來旅游,并通過農業旅游幫助電商進行線下推廣,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將推動整個地區經濟的高速增長。但目前為止,往往在電商較為發達的城市中才會應用到電商與旅游結合的模式,在其他地區此種模式的打造仍處于初步階段。

(二)缺少專業人才指導

現如今,農業旅游與電商之間并沒有進行有效融合,農業旅游的線上宣傳方式十分單一,無法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也沒有注重游客內心的需求,與游客之間并沒有進行良好深入的互動,僅僅只是發布一些門票購買的帖子。與此同時,在農業旅游項目建設過程中缺少一定的專業指導,很多旅游基地景區過于分散,且缺乏獨特性,無法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由于沒有專業人才帶領,很多農業旅游項目自身缺少一定的電商思維,并沒有與政府或第三方平臺進行合作,嚴重削弱了自身的宣傳效果。

(三)規劃管理力度較弱

首先,很多“農業旅游+農村電商”的經營者都是當地的村民,其文化程度有限,缺少電商意識,不會對景點進行主動營銷,主要依靠“口口相傳”的營銷模式,嚴重制約了“農業旅游+農村電商”的發展。其次,農業部門對農業旅游與農村電商最為了解,聯系最為密切,但往往由旅游部門對其進行宣傳與工作指導,從而導致農業旅游與農村電商出現多頭管理的情況,無法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營銷過程無序混亂,可能導致旅游企業運營水平不達標或設施不完善等現象發生。同時,大部分農業地區自身資源較為有限,旅游與電商的營銷需要大量資金作為支持,僅僅依靠政府財務撥款難以有效實現“農業旅游+農村電商”的營銷模式,且政府在政策扶持上具有較為長遠的戰略目標,往往更加注重鄉村“農業旅游+農村電商”行業經營活動的規范化開展與鄉村的環境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農村經濟效益的提升。
三、農業供給側改革制度下“農業旅游+農村電商”發展模式分析

(一)應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我國人均消費水平的快速提升,如今消費者越來越看重產品自身帶來的社交價值。近年來,“農業旅游+農村電商”與社交不斷融合,以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為代表的社交電商發展勢頭十分猛烈。在社交電商中各個網絡達人會采取直播以及短視頻的形式帶動周圍人群進行消費,幫助消費者快速做出購物決策[2]。一般情況下,社交電商往往分為個體與平臺兩種導購形式,其面向的客戶群體通常復購能力較強、忠誠度較高。此種以網絡社交為基礎開展的產品與文化輸出,可以有效加大農業旅游基地與農村電商產品的宣傳力度,為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奠定良好基礎。

(二)積極發展社區電商模式

社區電商模式是在社區的基礎上建設而成的,其主要是在距離消費者位置較近的地方對資源進行有效匹配與利用。這種模式的應用可以將社區作為基本服務單元,在應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保證周圍居民消費內容的豐富性。例如,可以為社區周圍居民提供新鮮水果、蔬菜多種農產品,同時還可以提供一些藥品配送、健身教學等附加服務,打造一站式服務。社區電商模式的應用一方面能夠更為便捷地幫助社區內居民滿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商業業態,對商業資源進行有效挖掘與整合,并充分利用閑置資源,從而有效推動農業旅游與農村電商的發展。

(三)大力發展全產業鏈電商模式

全產業鏈電商模式指的是將產業鏈的下游、中游以及上游涉及的所有主體通過利益關聯、風險承擔以及數據信息共享的方式一同開展電商活動。這種模式主要可以通過企業聯盟或核心企業控制等兩種方式對電商活動進行有效發展,不僅可以讓企業之間緊密聯合,還可以增強產業鏈的附加價值。對于農產品而言,全產業鏈電商模式的應用可以在下游設定專業的銷售途徑,加快農作物產品的流通,有效提高農作物產品的附加價值;在中游可以制定制造平臺,其主要負責農產品倉儲、配送以及加工等各項業務;在上游需要制定服務平臺,有效提高農作物產品的種植效率與質量。全產業鏈電商模式的應用具有極大優勢,可以有效保證農作物產品的安全,為消費者食品質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也可以加大“農業旅游+農村電商”的宣傳力度,拓展其營銷渠道[3]。


四、農業供給側改革制度下“農業旅游+農村電商”發展策略

(一)積極拓展營銷路徑

首先,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業旅游+農村電商”想要得到快速發展就必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自身營銷渠道,與消費者之間進行深入交流。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攜程、途牛、微博、抖音等第三方網站撰寫旅游攻略、制作精美的旅游宣傳片,加大新媒體宣傳力度,吸引游客目光。其次,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中出現的旅游景點,往往能夠有效吸引游客的目光,提高景區客流量。此種隱性宣傳模式的背后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因此有關部門可以加大自身在影視或廣告方面的投放力度,為拓寬自身營銷渠道奠定良好基礎。最后,旅交會也是重要的營銷渠道之一。大型旅交會聚集著不同平臺、旅游企業以及旅游中介等各個參展商,是農業旅游與農村電商之間進行探討與交流的重要平臺,可以憑借較低的經濟成本有效拓展營銷渠道。

(二)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在農業供給側背景下,想要更好地發展“農業旅游+農村電商”,就需要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首先,有關部門可以針對有意向從事該行業的村民進行專業培訓,為他們講解電商的基本知識??梢源蛟鞂I的電商知識咨詢服務站,為從事該行業的村民或有關人員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與問題解決,并帶動周邊村民積極參加到旅游景觀的設計與產品種植加工的過程之中,保證農業產業化,還可以提高鄉村居民的就業率,留住鄉村青年勞動力,推動當地農業的快速發展。其次,鄉村還可以加大與校企之間的合作力度,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用農業旅游與電商在日后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人才。最后,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促使供應商管理平臺運營或營銷策劃等工作的有效完成,推動景區的良好發展。

(三)提供更多優質服務

“農業旅游+農村電商”發展的模式意味著各個部門之間需要進行良好合作,充分發揮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作用,處理好市場經濟與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完善管理制度,打造良好有效的監督機制。與此同時,在“農業旅游+農村電商”的發展過程中,各個部門要注重開發與保護工作,推動景區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時,當地政府也需要提高對鄉村“農業旅游+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視程度,可以為游客提供便利的線上購票、線上購物等服務,從而提升游客的服務體驗。有關部門與政府也需要積極建立良好的戰略合作關系,打造帶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平臺,為游客參觀旅游、商品購買提供便利,同時還可以加大鄉村旅游與電商的營銷力度,吸引游客目光,增加游客流量,提高鄉村經濟效益。

(四)注重游客感受

游客是農業旅游與農村電商的客戶,信息技術時代的最大優勢就是信息互通以及資源共享。如今電商行業發展十分迅速,很多研究表明用戶的體驗就是流量的入口。因此,在打造“農業旅游+農村電商”模式時需要給予用戶良好的體驗,激發用戶的分享欲望。首先,在景區或項目建設過程之中,有關人員需要結合用戶自身需求對景點以及農產品進行合理規劃,在不破壞原有地區的自然風光的基礎上,建設以休閑或觀光為主題的旅游景點,從而吸引大量游客,使其在鄉村之中感受原始鄉村生活,從而加深游客的體驗感。其次,在建設過程之中,有關部門還需要有效利用周圍的革命舊址、歷史遺跡,真正從用戶的需求出發,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加大景點的宣傳力度。最后,鄉村區域還可以積極開展蔬菜水果采摘、田園風景旅行觀光、節日民俗活動以及高檔民宿等多項旅游業項目,推動“農業旅游+農村電商”向多功能性、地方性方向快速發展,保證人文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4]。

(五)深入挖掘帶有特色的旅游產品

如今,“農業旅游+農村電商”中的同質化競爭十分嚴重。因此,“農業旅游+農村電商”要想得到蓬勃的發展就必須具有個性化特征,走出“農家樂”的基本設定,要深入挖掘帶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充分重視品牌化建設,提高對游客的吸引力。對于電商流量而言,品牌才是最為關鍵的入口。首先,在開發或者建設農業旅游基地時,有關部門必須找到當地與眾不同的人文事物或者自然風光,遵從當地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突出本地區特色,充分發揮地區的地理優勢。其次,在景觀之中有效整合特色農產品或當地文化資源,在農村電商之中也必須要對農產品進行品牌化建設,可以在品牌之中充分融入地域文化。最后,可以在品牌設計環節充分融入歷史因素、農耕文化等特征,強化產品與景區的創意設計,增加產品包裝、景區景觀以及產品設計環節的新意,將鄉村地區特有的文化底蘊與現代化設計進行結合,打造出富有文化底蘊、帶有美學品位的旅游景觀,從而推動鄉村地區文化、生態與科技之間的有效融合,提升“農業旅游+農村電商”的吸引力。

(六)積極進行融資

“農業旅游+農村電商”模式的開發具有公益性以及商業性的特征?!稗r業旅游+農村電商”模式主要是在特殊的人文與自然環境下形成的,其中蘊含的公共產品,決定了其具有公益性。政府部門需要對“農業旅游+農村電商”的發展進行主導,如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服務能力的提升等,從而保證“農業旅游+農村電商”正常運作。其商業性表現為景區的盈利價值,“農業旅游+農村電商”想要實現更好的發展就需要提高市場競爭力,最大限度降低經營成本,對環境進行有效保護,從而形成規模效應。因此,在日常發展過程中,有關部門需要對融資模式進行積極創新,對農業旅游景點的資源進行充分開發與利用,最大限度規避經濟風險,提高農村經濟效益[5]。
五、結語

農村是農產品的主要供給基地,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有關部門需要將農業旅游與農村電商進行有效結合。因此,在“農業旅游+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應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吸引游客視線,降低運行成本,拓展營銷渠道,從而有效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高當地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楊孟瑩.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產業融合模式研究[J].電子商務,2020(2):31-32.

[2] 馬秀娟.“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的聯動融合發展模式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9(33):26-27.

[3] 傅蘭.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電商行業的發展路徑研究:以江蘇太倉為例[J].營銷界,2019(24):31.

[4] 林娜.“旅游電子商務+”背景下鄉村旅游與精準扶貧融合發展對策研究[J].旅游論壇,2018(6):92-98.

[5] 潘浩峰.鄉村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研究[J].體育風尚,2021(10):269-270.

地方旅游購物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建設高層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需要以分專業的“雙師型”教師標準為參照。本文以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基本素質等為依據,對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的標準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標準

旅游是一門技術性、實踐性非常強的應用學科。旅游管理教育的行業性、實用性和技術性決定了其專業教師應是“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旅游管理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實踐性教學在旅游管理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雙師型”教師應是地方高校旅游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目前,建設“雙師型”教師的隊伍是我國高等教育界對旅游管理教育師資提出的普遍的基本素質要求。在現實的我國高等教育中,對“雙師型”教師含義的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旅游管理專業的“雙師型”教師的標準,還沒制定,這就使得地方高校在選聘教師上缺乏依據,旅游教師的教學行為難以科學規范,導致目前我國旅游教師隊伍良莠不齊,這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完成旅游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以及實現高等旅游教育的培養目標十分不利。本文以地方高校旅游專業教師基本素質、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等為依據,借鑒兄弟院校的成功經驗,對地方高校旅游專業“雙師型”教師的標準進行探討。

1.“雙師型”教師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目前國內學者關于“雙師型”教師的定義從廣義到狹義,從詞語本義到引申義,從要素到功能,從靜態到動態,從過程到結果,不下20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界定主要有:

一是從教育素質角度出發。認為“雙師型”教師,就是同一位教師,既是理論教師,又是實訓教師,他既能擔任專業理論的教學工作,又能勝任專業技能的訓練工作,還能指導學生進行生產實習;

二是從教師職稱角度出發,認為“雙師型”教師,是指在高校任教的具備不同系列技術職稱中相對應的兩種職稱,即教師系列職稱和工、農、醫、經、警、法等社會技術職稱的教師;

三是按照職教界的約定俗成,認為“雙師型”教師通常是指從事職業教育的,既能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專業實踐,具備“雙師”知識、素質、能力的教師;

四是從功能角度認為“雙師型”教師,就是既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較高的專業理論教學水平,又具有規范的專業技能指導能力,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聯系與規律,同時又具有教師資格證書和相應的中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教師;

五是從內涵角度出發,認為“雙師型”教師是指具備良好的師德修養、教學與科研能力,具備良好的行業與職業態度、知識、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專業教師。根據這一概念,可以進一步理解“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半p師型”教師就是指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

六是從行業資質角度出發,認為“雙師型”教師是指具備良好的師德修養、教學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具備良好的行業職業態度、知識、技能和實操能力的,持有“雙證”的專業教師。

七是從綜合性角度出發,認為“雙師型”教師就是各級各類高校中既能夠講授專業知識,又能夠開展專業實踐;既能夠引導學生人生價值,又能夠指導學生獲得與個人個性匹配的職業的一種復合型教師。

八是從學術性與師范性角度出發,認為“雙師型”教師,是指集普通教師素質和工程師(農藝師、旅游規劃師)素質于一體,是既能夠從事理論教學,又能夠指導技能訓練的新型教師。也就是說,他們應是學術性與師范性統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高質量的復合型教師,也是我國職業教育第一線所急需的“兩棲型”師資。

顯然,在“雙師型”教師的界定上,我國理論界存在著不同的認識和視角。多樣化的界定既反映出認識上的不成熟及實踐中的混亂局面,同時也有利于對“雙師型”教師本質的揭示,至少從上述八種界定中,我們可以發現“雙師型”教師應具備兩個特征:一是“雙師型”教師既能從事理論教學也能從事實踐教學。二是“雙師型”教師既是“教師”也是“工程技術能人”。高校的“雙師型”教師既要具備“講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也要具備“工程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因此,“雙師型”教師并不是指具備了“雙證”就是“雙師”,不能簡單理解為有了證書就有了能力,而是指從事職業教育的,既具備高校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的能力與素質,同時又能將兩者的知識、能力和態度等有機融合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去的教育工作者才是真正的“雙師型”教師。

2.旅游專業“雙師型”教師的素質要求

根據我們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和特征的把握,我們認為旅游專業的“雙師型”教師至少應包括兩層涵義:一是從整個教師隊伍的結構來說,既有本校的專職教師,又有校外聘請的兼職教師;既有來自高校的旅游及相關專業畢業生,又有來自旅游規劃與設計所、旅游策劃公司、旅游企業以及上市公司等管理、服務一線的旅游工作者;既有側重于旅游專業理論教學的,又有側重于旅游專業技能教學與訓練的。二是從教師個體來說,既要具備教師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又要具備旅游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經濟素養、社會交往和組織協調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適應和創新能力等職業能力和素養。即專業課教師既要有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的能力與素質,又要有旅游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與素質,同時又能將兩者的知識、能力和態度等有機融合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去,逐步向教師——旅游規劃師(旅游策劃師)、導游(廚師)、教師復合方向發展。據此可以定義旅游管理專業的雙師素質教師是指具有助理講師(或以上)教師職稱,又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的專任教師:(1)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或以上)技術職稱(含行業特許的資格證書),近五年中有兩年以上在旅游企業第一線實際工作經歷,或參與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獲得合格證書,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實訓活動;(2)近五年主持兩項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已被企業使用,效果良好。

3.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的標準

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首先必須具備教師的基本能力和素質,是否符合“雙師型”教師條件主要從旅游教學能力、旅游科研能力和旅游實踐指導能力等方面進行認定。根據其具備雙師素質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可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雙師型”教師三個層次。

3.1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初級“雙師型”教師必須具備的條件

(1)具備較扎實的旅游理論和旅游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和教學經驗,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和高校教師資格,具有助理講師以上職稱,至少能勝任1門以上專業或專業基礎課教學;

(2)具有總結教學經驗、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參與課題研究的能力;

(3)具有初級導游證或中級中式烹調師(國家職業資格四級)以上技術職稱或指導過一輪旅游實訓或參與教育部等部門組織的教師旅游技能培訓獲得合格證書,具有較為熟練的旅游實踐、實訓技能,具有一定的旅游實訓指導能力。

3.2中級“雙師型”教師必備條件

(1)具備扎實的旅游理論和旅游專業知識,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和高校教師資格,具有講師以上職稱,至少能勝任2門以上專業或專業基礎課教學;

(2)具有總結教學經驗、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的能力,具有從事教育和教學改革、參與課題研究及指導助教的能力,公開發表有一定水平的旅游學科研究、教學論文或實驗報告;

(3)具有中級導游證、高級中式烹調師(國家職業資格三級)或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以上技術職稱或近五年中有兩年以上在企業第一線旅游專業實際工作經歷或參與教育部等部門組織的教師旅游技能培訓獲得合格證書,具有較為熟練的旅游實踐、實訓技能,能夠勝任旅游實訓、實習指導工作,能獨立設計旅游模擬實訓方案、編寫旅游實訓實習教材,使用效果良好,在省內同類院校中居先進水平。

3.3高級“雙師型”教師必須具備的條件

(1)具備系統、堅實的旅游理論和旅游專業知識,具有豐富的旅游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和高校教師資格,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能系統講授2門以上專業課程;

(2)具有及時吸收最新旅游成果應用于旅游實踐的能力,具有從事教育和教學改革、處理復雜、關鍵性技術問題和指導青年教師的能力,公開發表有較高水平的旅游學科研究、教學論文或出版有較高水平的著作、教材;

(3)具有高級導游證或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等以上技術職稱或近五年中有兩年以上在企業第一線旅游專業實際工作經歷或參與教育部等部門組織的教師旅游技能培訓獲得合格證書,具有有效組織和指導旅游實踐環節教學、培養學生旅游技能的能力,具有旅游實踐環節創新設計和指導旅游模擬實驗室建設、指導編寫旅游實訓實習教材的能力,實踐教學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楊超男.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培養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曹子英.關于高等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標準的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02.

[3]張晶.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管理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06.

此文系彭文武主持的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湘教通[2009]394號)和陳國生主持的湖南省普通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湘教通[2009]321號)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通訊地址:1湖南科技經貿職業學院 湖南 衡陽 421009;2、3湖南工學院 湖南 衡陽 421002;4南華大學 湖南 衡陽 421001)

地方旅游購物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品牌形象已成為吸引消費者眼球與提升商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要素。進行地方旅游景區中的品牌形象設計,能夠有效提升地方旅游產業的競爭力,開發地方文化旅游標志,推進地方品牌文化建設,有效地解決地方旅游景區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通過分析地方旅游景區中品牌形象設計的意義,探討地方旅游景區中品牌形象設計策略,以促進地方旅游業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地方旅游景區;品牌形象設計;品牌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仙女湖松鼠部落品牌形象”(S202111508033)研究成果。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品牌戰略的相關概念已深入人心。地方旅游景區管理人員可通過品牌形象設計,打造獨特的旅游景區品牌文化,有效推進企業文化建設。這不但能夠給當地帶來一定的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還能夠對當地的旅游文化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吸引更多的游客。目前,人們出游的目的不再僅限于普通的游山玩水,而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因此,相關人員應重視地方旅游景區中的品牌形象設計,推動文化旅游業的發展。

一、地方旅游景區中品牌形象設計的意義

(一)滿足游客的精神需求

地方旅游景區只有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有效吸引游客。在選擇旅游景區時,大多數游客會比較注重旅游景區的品牌形象??梢哉f,旅游景區的品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游客的消費行為。例如,在挑選可樂產品的過程中,可能其他飲料與可口可樂之間在口味等方面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可是由于可口可樂的品牌影響力較大,消費者就更愿意選擇可口可樂。尤其是在挑選奢侈品的過程中,消費者通常會忽略“以最低的成本來獲得最高性價比的產品”的準則挑選一些知名品牌的產品,而對于一些知名度較低的產品不聞不問。由此可知,在進行地方旅游景區建設時,品牌建設非常重要。

(二)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地方旅游景區的產品可能與其他相似景區的產品沒有明顯的差別,但是受思維模式的影響,人們往往會對知名的旅游景點產生較為濃厚的興趣,并在游玩的過程中進行消費。因此,品牌形象設計是未來旅游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長期以來,有的旅游景點忽略了品牌建設的重要性,使得自身的發展始終處于低迷狀態。部分旅游景點雖然具有一定的品牌建設意識,逐漸朝著品牌運營的方向轉變,但是其品牌形象并不突出,仍然無法真正地發揮品牌效應。例如,與美國迪斯尼集團的品牌建設相比,廣東長隆集團(圖1)在旅游度假村、風景名勝區的品牌建設方面做得還不夠。對于地方旅游景區來說,構建獨具特色的品牌形象顯得尤為重要。

二、地方旅游景區中品牌形象設計的策略

(一)注重品牌形象設計的差異性

品牌形象的差異化設計可以使地方旅游景區更好地推進品牌建設,更具吸引力。簡單來說,品牌形象的差異化設計是指突出地方旅游景區的特色,彰顯該景區的文化特點,從而有效吸引旅游群體的注意力。

一是注重體現地方旅游景區的地方性差異。從地域文化著手,使景點具備區域性特征。一般而言,不同的旅游景點有著不同的地形地貌。這一差異是自然條件所造成的。然而,諸多旅游景點由于僅僅將自身的功能價值定位在觀賞和游玩上,沒有重視對個性文化的宣傳,使得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只是走馬觀花,無法體會到旅游景區的地方性差異。地方旅游景區的區域性特征是由當地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所共同決定的,能夠體現出當地的風土人情。因此,在進行地方旅游景區品牌形象設計時,相關人員應使旅游景區體現出地方性差異,強調旅游景區對歷史文脈的延續。

例如,江西省新余市的仙女湖風景區自然環境優美。仙女湖是東晉文學家干寶所著古籍——《搜神記》中記述的“毛衣女下凡”傳說和“中國七夕情人節”的發源地。景區內有眾多以愛情文化為主導的島嶼。島嶼上建有環球影視城、教堂、海景碼頭、歐陸風情街、宮廷水道、太子影樓等景點景觀,這些都是其他景區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在進行地方旅游景區品牌形象設計時,相關人員應注重將這一區域的資源優勢體現出來。首先,相關人員可充分運用地域文化元素,不管是在景點規劃上還是在服務細節上,均要最大限度地體現出區域性特征。例如,相關人員可利用當地的民族文字制作一些賀卡,并將其送給旅客,作為迎接旅客的一個項目。又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在品牌建設上是值得我們參考的。這一文化村中的居民都是從少數民族地區選聘而來的,使得景區在保留原本民族風味的同時,凸顯了地方性特征。有些地方旅游景區雖然對地域文化資源進行了利用,建立了歷史人物蠟像館,看似彰顯了地域文化特征,但這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模仿,并且對旅游景區的地方性特征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弱化了景區的地方文化特色。因此,相關人員應探索出一種能夠體現景區特色的品牌形象設計方法。

二是注重體現地方旅游景區的文化性差異。這里的文化性差異主要是指景區的文化特性。在進行地方旅游景區品牌形象設計時,相關人員應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使旅游景區更具吸引力。文化內涵的呈現是使景區具備差異化特征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地方旅游景區以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來吸引游客。然而,目前,部分地方旅游景區存在對地域文化的挖掘不夠深入等問題,無法長期維持景區的吸引力。因此,相關人員只有重視對地方文化的挖掘,才能體現出地方旅游景區的文化性差異。

三是注重為游客提供個性化服務。 從一定程度上來看,地方旅游景區具有一定服務特性。服務質量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游客對景區的印象。對于游客來說,相較于景區的景觀,景區的服務質量對一些游客的旅游體驗影響更大。這種景區服務并非是標準化的,游客更希望企業能夠為自身提供一種有別于他人的服務。

(二)注重把握景區的文化特點

勞拉·里斯曾在《視覺錘》中指出:“中國的品牌要取得成功,不僅需要‘語言的釘子’,更需要‘視覺的錘子’?!彪S著時代的日新月異,人們對于新事物的接收途徑并不局限于語言,還可以從聽覺、視覺等多個角度來獲得產品信息。在進行地方旅游景區品牌形象設計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先從品牌的未來發展方面著手,以游客的需求和感受為出發點,進行地方旅游景區品牌形象設計,并在設計中添加一些傳統文化元素,從而構建出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時,相關人員應進行大量的調研工作,對比同類旅游景區的品牌形象,找出當地旅游景區的優勢,把握旅游景區的內在文化特點,以突出當地旅游景區的差異性。另外,相關人員應結合品牌文化特點,設計具有創造性的紀念品,以更好地體現出當地的文化特色。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地方旅游景區品牌形象設計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認識到僅僅依靠旅游景區產品的特點優勢來促使景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不太現實的。因此,在進行地方旅游景區品牌形象設計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將景區的后期發展也納入考慮的范圍。

三、結語

地方旅游景區品牌形象是區域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游客在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不斷增長,其出游的目的不再僅限于普通的游山玩水,而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地方旅游景區應適時地進行改變,通過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來吸引消費者,緊跟時代的步伐,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傳統景區逐步向文化當地旅游景區方向進行轉型。地方旅游景區應找準品牌定位,塑造系統化、差異化的品牌形象,彰顯地方性特征和文化性特征,為游客提供個性化服務,從而在同類旅游景點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楊蕊.地方旅游景區中的品牌形象設計研究[J].當代旅游,2019(4):63.

[2]哈田.旅游地文化品牌形象設計研究:以江西八大山人梅湖景區為例[J].建材與裝飾,2019(6):88-89.

[3]林小琳.山東臨沂馬頭古鎮旅游品牌形象設計及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0.

[4]盧彥竹.淺析國內城市旅游品牌的發展趨勢[J].藝術大觀,2019(9):245-246.

[5]崔元璽.幺妹燈文化在旅游品牌形象中的應用研究[J].青年時代,2019(15):278,281.

作者單位:

新余學院

地方旅游購物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各級黨政機關、基層黨組織協力攻堅,響應政府號召,帶領廣大群眾在這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果。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領軍者,應在社會實踐中向人民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基層學習。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爭做.“四有”青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添磚加瓦,展現青春姿態。在本次對淮安市淮安區欽工鎮進行的調研活動中,青年學生實地了解鄉鎮振興的改革方式,更深入地理解了鄉村振興戰略,加強今后為鄉鎮發展做貢獻的決心。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 興產業 增收致富 改革

引言

2021年2月中旬,欽工鎮鄉村振興調查團在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欽工鎮進行了一次關于鄉村振興的社會實踐活動。

我們本次社會實踐的目的地為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欽工鎮,整個社會實踐圍繞著“鄉村振興戰略”展開,希望可以通過此次社會實踐讓更多年輕人對基層社會治理、鄉村產業、基礎設施等有所了解、激發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感悟。團隊通過對欽工鎮振興具體項目的調研走訪,特別是對宋集村林下經濟和鎮西村天裔鴿業這兩個特色項目進行了專門的調研考察,了解并研究了欽工鎮獨特的振興之路。

一、欽工鎮的基本情況

欽工鎮位于淮安市淮安區渠北腹地,南距淮安城約20公里,北距漣水城約12公里,是淮安區渠北片的中心集鎮和江蘇省重點建設小城鎮。全鎮總面積60平方公里,耕地4.2萬畝,全鎮總人口4萬人(其中集鎮人口1萬人),農業總戶數7900戶,3萬人轄12個行政村,91個村民小組。欽工鎮是紅色革命老區,是蘇北最早建立黨組織的地方,是中共淮安特委和淮安縣委的誕生地。

本次社會實踐圍繞欽工鎮這一帶有紅色記憶的蘇北鄉鎮展開,通過故地看新顏、深入鄉村看振興、走進基層看發展,感受在社會長期穩定下我國經濟的高速穩步發展,體會鄉村振興的辛酸苦辣。

二、欽工鎮的鄉村振興戰略

在欽工鎮進行調研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接觸到了很多與鄉村振興有關的新項目,例如:興產業、促增收、農房改善、新型鄉村產業和環境整治等,它們都是推動欽工鎮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強有力環節,最大程度上提高了鄉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切實為廣大鄉村居民提供物質保障、滿足精神需求。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也對此進行了調研與學習[ 1 ]。

1.興產業、促增收

增加鄉鎮居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為把“事情”辦實、辦好,就得把提高鄉鎮居民收入作為欽工鎮的第一大民生工程[ 2 ]。

在與同行的網格員的交流中,我們了解到: 2020年是決勝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為了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與號召,欽工鎮工作第一位始終是提升鄉鎮居民收入,認真深入貫徹落實穩定擴大就業、興產業優機制、強化兜底保障等各項舉措。

我們跟著網格員前往欽工鎮宋集村,走訪相關農戶,對“林下經濟”這一項目進行實踐學習。新型鄉村產業是新時期新政策下的一種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它的經營模式為“集體經營+合作社+農戶”,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創收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宋集村的多元農業綜合體項目,這是一片種植山核桃、甘藍、蘋果、梨子、桃等農產品的特色產地,是淮安區“黨組引領、集成振興”的示范片。在片區相關負責人的介紹下,我們了解到這種新型經營模式以“富民、壯村”為目標,開拓了增加居民收入的新思路,讓百姓們的生活步上了一個新臺階。[ 3 ]如今,大力發展中的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已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村、產業富民的致富新路徑。以這種方式代替單純對低收入村戶進行的經濟補助,不僅可以讓低收入農戶收獲更多收益,也讓村集體經濟實現新的創收。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片多元農業綜合體項目已經吸納了20名低收入農戶,預計村集體經營收入達40余萬。通過此行,我們也了解了現階段實施振興戰略的新模式——將增收與企業相結合,既有利于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同時也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解決企業缺工問題。

欽工鎮鎮西村的天裔鴿業企業是與欽工鎮振興戰略掛鉤的重點工程,該企業帶動了淮安市經濟薄弱村的經濟發展,為其提供物質保障,同時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促進淮安市就業發展問題的解決。

在天裔鴿業的園區中,我們觀看了天裔鴿業的企業紀錄片,并對天裔鴿業如何與村民增收進行了一番探討,對企業與增收結合的新模式有了更進一步的掌握,了解到這一項目工程不僅為鄉村振興描摹路徑,同時增加了就業機會,讓居民有了增收致富的依靠。[ 4 ]

蛋鴿舍里的溫度較高,一個鴿舍約有二百只鴿子,地上散落了很多鴿子撲棱時落下的羽毛,這些不足之處都提醒著企業應不斷完善技術,追求更高水準。企業負責人為我們展示了鴿舍自動滾蛋技術,鴿子下蛋后,鴿蛋會自動滾入鴿蛋暫時收納箱內,展現了新時代新技術下的產業生命力。在天裔鴿業的參觀與學習中,我們更深一步領悟到了新科技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的有利幫助。

2.農房改善

農房改善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項目,2020年,欽工鎮在農房改善環節上開展了兩個具體項目——欽工鎮西設騰飛小區和東支社區。這兩個項目主要致力于四個方面的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塑造田園風光;提升公共配套、建設幸福家園;突出產業聯動、全面振興生產;控制建設成本、打造民心工程,在建設美麗鄉村、提供公共服務、提高產居融合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農房改善以拆除原有破舊農房瓦房、建設新型小區為主要手段,致力于向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使人文環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在最大程度上做到既體現田園風光、保障生態環境,又提高城鎮化水平,加強居民生活服務。

此項目的開展不僅可以提高居民的居住質量與環境,對生態發展及產業建設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近年來,欽工鎮在第一產業的建設上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僅發展尋常稻米小麥的種植培養,在果蔬種植上也有新突破,尤其是特色果業的發展。相對應地,農房改善加強了人文與生態更高程度的緊密結合,促進“水—田—果—林—宅”的融合一體化發展,最大程度上實現了“水田果林人居”的和諧共生,因地制宜,促進當地可持續發展。

同時,農房改善對發展鄉村產業、促進公共服務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主要突顯在以下幾方面:

(1)改善人居環境,塑造田園風光

農房改善項目周邊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設施完善;占據地理位置優勢,靠近鎮區,實現鎮區教育、醫療設施的高效共享,入住居民可享受在鎮區就學、就醫、購物等基礎服務,人居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在項目具體設計過程中,充分結合當地的建筑特色(淮安位于蘇北腹地,民居以青磚灰瓦為特點,體現古樸淳厚風格)以及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著力打造出一個既體現淳樸田園風光,又兼備多樣化功能的宜居建筑形態。

(2)提升公共配套,建設幸福家園

項目結合欽工鎮的建筑特色以及居民的居住需求,兼具宜居環境的建筑形態活力,打造出一個符合現代城鎮化要求的成熟居住區。時代發展的鮮明特征在綜合功能上也能夠體現出來,不斷加大力度來打造功能齊全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包含購物中心、教育點、警務中心、衛生醫療站點、鄰里中心等),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一個管理有序、服務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各個社區之間能夠和諧相處的社會共同體,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

(3)狠抓產居融合,促進富民增收

項目在鄰里中心設置農貿市場、生活日用品超市、快遞點、肉圓制作展示銷售點、特色農產品展示銷售點、電商等銷售服務行業設施,提供就業崗位與機會,在緩解群眾就業壓力上起到重要作用。不僅如此,鄰里中心還設置了203平方米的就業培訓中心,為入住居民就近到欽工工業集中區、商貿區以及服務領域從事相關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大力支持,進一步促進了產業與居住環境相融合,有利于富民增收。

(4)突出產業聯動,全面振興鄉產

采用“體驗+生態”農業旅游模式,充分利用一產、二產、三產的生產空間,為游客提供農業體驗、親子活動等休閑服務,帶動鄉村產業共同發展。

一產與現代農業產業園結合,為游客提供體驗精細農業生產、農耕文化展示、親子種植體驗等體驗;二產與當地毛巾廠結合,為游客提供有機棉毛巾生產、手工加工工坊等的體驗;三產與體驗點建設結合,在體驗點外圍改造一定數量的農宅開發農家樂產業,為游客提供食宿服務,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旅游與相關服務。產業采取“村集體+企業+農戶”的股份合作社形式,充分利用能人、市場、產業的優勢,由村委會牽頭各方主體成立股份合作社,統一對接市場,既為農戶創收提供服務,又為村集體發展提供資金、技術和信息保障。

3.環境整治

為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原則,環境整治一直是整個淮安區發展建設的重點環節,該環節下包括一系列具體措施,例如:拆除違規建筑、改善村居環境、清潔河道等項目。

欽工鎮近年來修建了很多便民、利民的工程、水利設施。在欽工鎮進行實地探訪的日子里,我們看到了很多便民舉措,比如將主要干道修整為“黑色路面”,寬闊的柏油路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拓寬欽工鎮當地的大寨河,并清理河道中的淤泥,方便民眾從大寨河中進行對農田的取水灌溉。

在改善村居的居住環境方面,主要是對違章建筑的拆除。拆除私搭亂蓋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對于村民的居住安全來說卻是大事。政府特派專業部門對違規建筑進行大刀闊斧的拆除工作,不少居民也受此感染,我們常常在村里看到有居民開著挖掘機自覺將自家違規搭建、妨礙正常交通通行的建筑進行拆除。

4.便民工程

在欽工鎮的街道上,不僅是便民基礎設施隨處可見,我們也能看到很多諸如數字電影固定放映點、淮劇團等休閑娛樂設備設施,它們不僅有助于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還能幫助居民陶冶高尚情操、提高藝術修養。在公園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名人名言以及對一些針對當下社會生活的宣傳標語和宣傳牌,在鄉鎮文化墻上,我們也能看到有關掃黑除惡、環境整治等相關熱點問題的漫畫,以幽默風趣、通俗易懂的方式起到了宣傳作用,也豐富美化了居住環境。

欽工鎮在這些年,已將所有主要干道修整為“黑色路面”(柏油路面),為村民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其次,拓寬大寨河的工程也順利開展,對河道中的淤泥也進行了徹底的清理。在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細致耐心地為前來尋求幫助的村民提供幫助,對現行政策方案進行解釋,讓村民更加了解針對自己的補貼措施。

通過對這一系列便民舉措的了解,我們也確確實實理解了學習進鄉村、文創進鄉村、服務進鄉村、科技進鄉村的重要性,同時,對新型“鄉村振興戰略”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反思。

三、結語

時光飛逝,我們的實踐工作在實地走訪與深入挖掘中順利畫上了句號,我們通過對欽工鎮相關產業人員、基層工作者的詳細介紹,對各項鄉村振興項目的深入探索,了解到欽工鎮近年來第一產業的大幅度提升,小到稻米小麥的種植,大到蔬菜果園的打理,領略了農業發展新態勢;環境修整及農房改善項目的開展,使人文與生態環境實現了更高程度上的融合;“水—田—果—林—宅”的融合發展,最大程度上促進了“水田果林人居”的和諧共生,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欽工鎮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在本次實踐活動中,我們了解到的很多知識在平時的書本、甚至新聞報道中都很少能夠有所接觸,然而,越是靠近基層實地走訪得來的資料越是真實,也越能啟發我們的思考,讓我們切實體會到了學習進鄉村、文創進鄉村、服務進鄉村、科技進鄉村的新型“鄉村振興戰略”所帶來的有利之處,為今后我們走出校園、投入社會生產服務提供了指引。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要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同時應當認真學習領會中央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部署,學習學懂相關政策與方針,并將其弄透,加強今后為鄉鎮發展做貢獻的決心,要以釘釘子精神扎根基礎,盡綿薄之力為鄉村振興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高原.天裔鴿業:打造全球最大蛋鴿繁育基地[N].淮安區報.2018-04-18(頭版).

[2]黃潔.淮安區欽工鎮宋集村:“林下經濟”讓百姓生活上臺階[EB/OL].無線淮安.2020-07-07.

[3]陳雅雯.欽工鎮宋集村:發展林下經濟,開拓產業富民新路徑[EB/OL].視聽淮安.2019-05-18.

[4]周建,王娟.欽工鎮農房改善項目騰飛小區開工建設[EB/OL].蘇淮視界.2020-05-20.

(責任編輯:李雪威)

地方旅游購物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通過綜合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內外部條件發現,就內部條件而言,高等教育的本體性質、演進歷程和分類發展是當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優勢,與此同時,地方本科院校在發展中存在的辦學定位模糊、應用型師資隊伍短缺、發展自主權受限和經費投入有限等劣勢則限制其發展。就外部環境而言,經濟轉型與結構升級,行業對技術的需求,建立現代職教體系和國外的成熟經驗為轉型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但在評價標準、傳統觀念、教師隊伍等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卻面臨嚴峻挑戰。

關鍵詞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技術大學;轉型;SWOT分析

隨著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高等教育要培養適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離不開大學的合理定位和科學分類。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構建應用技術大學新體系,有助于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豐富高等教育的辦學類型,緩解目前中國面臨的“就業難”與“技工荒”的供需矛盾。為積極響應國務院的戰略部署,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要將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大學。同年4月底,在駐馬店召開的“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上,178所高校通過了《駐馬店共識》。

近年來,高校間盲目攀比,專升本、單科大學變綜合大學的趨勢愈加明顯,各大學都在朝著綜合大學方向發展,貪大求全,其根源就在于多數地方本科院校辦學定位不明晰。本研究通過借用管理學中的SWOT分析法,對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進行綜合分析。

一、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內部條件分析

SWOT分析模型需建立在對組織機構自身所具備的優勢和劣勢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因此,本研究首先對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優勢和不足進行分析。

(一)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優勢

首先,就高等教育的性質而言,其根本目標在于培養專門性人才。專業的分類,既包括以學科門類為依據的學術型專業,也包括按社會生產和分工設置的應用型專業。依據UNESCO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可知前者屬于“為研究做準備”,后者是“滿足社會對從事高技術人才的要求”,且社會對后者的需求遠超于前者。地方高校的歷史定位決定其肩負著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各級各類人才的責任和使命,并根據地方積極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在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等方面做出適時調整。

其次,高等教育發展歷史證明,西方中世紀時期的大學大多依據行會性質辦學,并以培養神職人員、律師和醫生等職業為主要目標,此種現狀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而后才逐漸出現了致力于研究高深學問的大學。在古代的中國,盡管“重學輕術”的觀念沿襲已久,但在人才培養理念中無不蘊含“學以致用”“知行并重”的色彩。在近代中外大學中,如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和中國福州船政學堂等高校的發展歷程,無不彰顯出應用技術大學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與進步性。肇始于洋務運動時期的近代高等學校,出于當時國家對“翻譯兼譯述的人才,海陸軍的將才,及制船造械的技術人才”的需要,誕生了兩類早期近代高等學校:一類是方言學堂,一類是陸軍學堂。其后更多的實業學堂(??茖W校)不斷涌現,如政法、農業、工業、商業等。上述高等學校的創立皆旨在滿足國家對大批能夠運用先進科學技術來改造社會的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梢?,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涉及從事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和銷售服務等各個技術環節的人才。

再次,高等教育分類發展的訴求為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提供了可能。從高等教育發展歷程來看,在每個重要的發展階段,高等教育機構的類型均會產生顯著的變化,一些不同于傳統類型的大學逐步誕生,如德國在1810年創辦的柏林大學,19世紀中葉美國建立的一批“贈地學院”等。相較而言,在中國10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中,其發展使命、功能和模式能否與傳統的高等教育機構有所不同呢?事實證明,在大眾化階段,精英教育雖仍將存在并進一步有所發展,但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實用性職業技術型的高職高專將朝不同方向發展。同時,還存在著一大批專業性較強的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它們既不能繼續走學術性研究型大學的獨木橋,也不可辦成職業技術性的高職高專,此類院校在發展過程中定位模糊。因此,對高校進行合理定位并明確其發展方向,是目前中國高等教育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應用技術大學的提出,正是順應了高等教育提高質量、分類發展的訴求。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劣勢

地方高校由于受傳統辦學體制和管理制度的限制,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路徑依賴,缺乏應有的辦學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高校管理者自身對高等教育的辦學規律不盡了解,導致不少地方高校在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過程中遭遇瓶頸。

一是辦學定位不夠明晰。長期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結構類型單一的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改善,致使同質化問題較為嚴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在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教師發展等方面仍承襲學術性研究型大學發展的路徑。潘懋元指出,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過程中大致面臨三種選擇:一是發展高層次、高水平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即培養適應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二是以行業為對象,著重應用,培養理論水平高、專業適應面廣的工程應用型人才或其他應用型人才;三是朝著學術性研究型大學的方向發展,以研究高深學問為主,培養理論研究人才[1]。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歷來重視高深學問,認為首先應研究高深學問,其次是從事工商業,最后才是從事生產技術行業。地方本科院校在發展定位時徘徊于三者之間,嚴重束縛了自身的轉型發展。

二是應用型教師短缺。教師隊伍建設是一所學校辦出特色、實現目標的先決條件。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需要大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雙師型”教師。中國高校教師中大多擁有較高的學歷,卻缺乏在企業鍛煉和工作的經歷,很難勝任應用技術大學培養人才的角色要求。如何滿足對“雙師型”教師資源的需求,是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過程中面臨的關鍵問題。目前,不少高校的工科院系承擔職業教育的角色,這是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有利根基,但要真正實現院校轉型,地方本科院?,F有教師隊伍還很難勝任現實的需求。

三是地方本科院校發展自主權受限。應用技術大學發展要求所培養的人才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效結合。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美國高等教育已開展了類似的探索,即通過舉辦州立學院,強調學以致用,滿足社區發展需求,美國州立學院發展得益于靈活的教育管理制度,許多大學具有企業性的經營體制。同時,美國高校在發展過程中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不拘一格的培養人才,將學校所需要的各種人才發掘出來。而中國由來已久的重學輕術觀念嚴重阻礙了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的轉型。大學的發展需要充分的辦學自主權,需要及時反應市場需求的能力,而現行過分科層化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有礙于高校自主辦學的宗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想順利實現向應用技術院校轉型,需要一種創業精神,需要政府為之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

四是地方本科院校經費投入不足。鮑威等學者對2005年中國高校的生均經費進行統計發現,不同類型高校的生均教育經費差異顯著,其中,“核心985院?!睘?7838元,“普通985院?!睘?8894元,“一般211院?!睘?3167元,“一般本科院?!睘?4846元[2]。在2012年末,我國16個省市的32所教育部直屬“985工程”高校獲逾450億元的經費,其中中央財政專項264.9億元,地方協議配套資金186.33億元,用于新一輪(第三期)的“985工程”重點建設工作。而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中財政撥款的比例下降至四成左右,維持地方高校正常運作的一半以上則是院校的自籌資金[3]。

上述相關數據表明,國家教育資源向“985”、“211”和教育部直屬的相關院校傾斜,其目的是集中力量快速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卻嚴重影響了大量地方院校的正常發展,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外部環境分析

作為戰略決策的一種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除了需對被分析對象內部條件的優勢、劣勢有比較全面的認識之外,外部環境同樣需要關注,它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實現與發展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外部環境中的不利因素也會阻礙目標的實現。因此,全面、客觀地分析外部發展環境,有利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高校的辦學重點和發展方向。

(一)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機遇

一是經濟轉型與產業結構升級助推應用技術大學的轉型。學術性研究型人才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在提升社會生產力和推動社會變革的過程中,更多需要的是應用技術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旨在培養本科層次的應用技術人才,畢業時接受系統的理論知識,掌握相關的職業技能,有助于實現中職、??茖哟蔚母呗毰c應用型的專業碩士之間的銜接,構建起較為完整的應用技術人才培養體系,打破職業教育的“斷頭路”格局,為應用技術人才的后續發展開辟空間。中國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理事長孟慶國認為,“通過轉型發展,能夠推動地方高??茖W定位,有利于破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同質化、重數量輕質量、重規模輕特色等問題”[4]。

二是行業、企業對技術的需求為應用技術大學的轉型提供了有利平臺。不少來自行業、企業的代表對以產教融合的方式推動地方本科院校順利轉型給予了積極評價。高校根據市場機制適時調整自身的人才培養方向,推動人才培養類型與市場需求實現互動雙贏。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陳建洲提出,“企業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職業素養和應用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地方高校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崗位需求,盡快縮短高校畢業生進入企業后再培養的周期”[5] 。

三是建立現代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亟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從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有利于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有研究者對此進行了相關探索,如對外經貿大學的史薇通過比較中國與德國、瑞士、英國和美國等國家的經濟和教育的情況,指出實現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是必然的。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推進,中國必須突破以學術性研究型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的觀念局限,促進轉型發展,實現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類型人才的客觀需求。

此外,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歐洲就有不少國家對應用技術類院校展開的有效探索,國外應用技術院校在40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經驗為我國地方本科院校的順利轉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面臨的挑戰

盡管目前各界關于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呼聲日益高漲,不少高校圍繞應用技術大學的轉型發展做了積極探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甚至部分高校為此還成立了專門的應用技術大學聯盟。但任何改革都難以回避現實的困頓,應用技術大學的轉型發展也正面臨不少現實的挑戰。

首先是應用技術大學的評價標準難以建立。目前,由于中國深受卡耐基高校分類標準的影響,人為地把高校分成高低不同的類型,導致中國高等教育層層攀高。具體而言,就是以學術性標準作為高校分類的主要依據,甚至是唯一的依據。在此觀念的影響下,設置一系列的指標,例如,是否擁有博士點、有多少國家重點學科和實驗室、發表了多少核心論文,等等。應用技術大學發展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和技能型人才,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而傳統學術性標準對應用技術大學的發展顯然不利。因此,面對學術性評價標準,應用技術大學必須在申請博士點、發表核心論文等方面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此外,地方本科院校要實現向應用技術大學的順利轉型,需建立一套可行的評價標準,并在實踐中適時進行調整,包括“雙師型”教師的定位、標準等需要合理加以規范。

其次是傳統觀念阻礙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由于受傳統思想中理論優于實踐觀念的影響,中國絕大多數師生和家長普遍傾向于就讀本科院校,而不愿意選擇就業普遍看好的職業技術類院校,認為學習技術是低人一等。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時,也往往注重應聘者的學歷背景,對其實際掌握的技能卻疏于考慮。根據對“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參會者的調查反映,對于高校轉型問題,大家眾說紛紜,“欣慰”“痛快”“希望”“彷徨”等不一而足。與選擇應用技術類的職業相比,大多數年輕人更認同城市中較為體面的職業,現代化的寫字樓已經逐漸消磨了青年人的斗志和追求,傳統中艱苦創業的動力已逐漸消逝。教育改革的初衷并不是為了簡單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其根本旨歸在于促進個體人生價值的實現,為每個個體的發展提供多元的發展通道。因此,“在這個愿景中,學校不只是販售知識與技能的場所,它的核心功能是教育,是轉變觀念、習得價值”[6] 。

三、結語

實現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既需要考慮轉型中內部條件,實現內部治理和變革,又需要通過社會大環境的變革,為轉型發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只有在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共同作用和有機配合下,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中的優勢,揚長避短。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實現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必須實現內部條件與外部環境的聯動機制,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實現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的轉型。

地方旅游購物發展論文范文第6篇

項目支持:本文受到陜西師范大學團委2013年暑期社會實踐“重點”團隊項目“凝聚青春正能量,共筑美麗中國夢”的支持

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陜西省渭南市華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與優勢,分析了當前華縣影響蔬菜產業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同時從加大科技投入、扶持蔬菜專業合作社、挖掘蔬菜旅游效益、優化蔬菜物流配送技術、提高菜農安全意識等方面提出了發展對策,旨在為華縣的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華縣 蔬菜產業 發展現狀 對策

蔬菜產業是陜西省渭南市華縣農業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華縣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加大蔬菜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全縣蔬菜產業得到了迅猛快速的發展。然而,與強勁發展的工業經濟相比,華縣蔬菜產業發展速度較慢,優勢和潛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挖掘。因此正確分析蔬菜產業發展瓶頸,探尋新的產業增長點,是華縣現階段蔬菜產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華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優勢

1.華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陜西省渭南市華縣是國家級無公害蔬菜基地縣,是中國果菜標準建設十強縣,是陜西省蔬菜示范縣,同時也是西北地區較大的蔬菜集散地。近年來,華縣堅持把蔬菜定位為促農增收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并按照“積極發展日光溫室菜、大力發展設施拱棚菜、穩步提升傳統名優菜”的思路[1],截止目前,華縣蔬菜種植面積高達26萬畝,總產量53萬噸,總產值8.5億元。露地菜總面積達20萬畝次,總產量28萬噸,總產值4.7億元;設施蔬菜高達10萬畝,總產量25萬噸,總產值3.8億元。人均蔬菜收入為2024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1%,華縣蔬菜產業發展呈現快速、持續、全面發展的良好態勢。

2.華縣蔬菜產業發展優勢。(1)地理位置優勢。華縣因處于華山的姐妹山少華山腳下而得名,位于秦嶺東部、渭河南岸、關中盆地過渡區,地勢南高北低,形成一個“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區縣土地構成形式。全市總面積113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2萬畝,土地平緩,地域廣闊,水資源豐富,具有蔬菜產業發展的地理位優勢。

(2)氣候環境優勢。華縣地處于秦嶺山地、關中平原南部,屬于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土地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高達1793.6 個小時,降水644.4 毫米,平均氣溫13.1℃,適合農作物生長。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高達1.73萬hm2,產量為45 萬t,產值為7.8 億元。種植品種多達到40 多個,主要有黃瓜、圣女果、番茄等,特產蘋果、柿餅、杏等遠近聞名。

(3) 區位優勢。陜西省華縣經濟發展較發達,消費群體相對集中。全縣人口35萬,下轄14個鄉鎮。地處關中東部,北臨渭河,南依秦嶺,縣域內隴海鐵路、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橫穿東西,華金、西南鐵路和華洛公路溝通南北。華縣現有地方公路131條,具有良好的區位經濟優勢,具備蔬菜產業發展的優越條件。

(4) 科技優勢。華縣縣委縣政府為將蔬菜產業發展為華縣農業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在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不斷投入大量資金支持,加快普及改良蔬菜種植技術,挖掘華縣蔬菜產業的潛力,提升品質,從質上取勝,比如:華縣辛辣蔬菜研究所提出的無公害蔬菜脫水加工產業化項目已順利列入國家星火計劃等,均提升了華縣蔬菜產業種植的技術水平。為引導菜農掌握設施蔬菜、無公害蔬菜的種植技術華縣定期聘請專家指導,積極推廣蔬菜種植實用技術,不斷加快華縣蔬菜產業的專業化、規范化、規?;l展。

二、華縣蔬菜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1. 經營主體分散,產業化程度低。陜西省華縣堅持把蔬菜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的支柱性產業,蔬菜產業規模較省份其他縣基地規模大,但由于經營主體分散,產業化程度仍處于較低的水平。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華縣大部分蔬菜種植地區都是以眾多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的個體農戶直接來面對,并沒有可以將這種分散的力量予以聯合和組織起來的企業及相關的管理制度。華縣目前并未形成可帶動蔬菜產業發展的成熟精細深加工企業,省內基本的產銷方式為蔬菜經采摘后直接經農戶個人進入農貿市場銷售,這種產銷方式造成蔬菜產業分散,因分散而單薄的發展力量,致使菜農的權益并沒有得到有力的組織保護,使他們不能充分和繼續的發展,造成蔬菜產業產業化程度低,發展步履維艱。

2. 科技薄弱,缺乏競爭力。華縣自古就有種菜的歷史,技術服務相對滯后,菜農的蔬菜栽培技術主要是靠傳統經驗和自己摸索,全縣農技人才和農民素質不高,技術指導人員匱乏,嚴重缺乏專業技能,蔬菜種植專業技術人員在數量和業務素質上均不能滿足蔬菜產業快速發展的市場需要。由于生產、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的銜接不夠緊密,科技化水平不高,缺少蔬菜生菜技術服務機構,農民難以得到直接專業化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存在大量因為技術指導缺乏而導致的蔬菜種植出現大面積倒塌、減產及質量不佳等問題的案例,科技薄弱已成為蔬菜種植的瓶頸,制約農業發展,影響蔬菜產業的發展。

3.基礎設施不完善,產品質量安全意識薄弱。華縣雖作為國家級無公害蔬菜基地縣之一,但大部分蔬菜生產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排灌設施簡陋,蔬菜產量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而成為蔬菜產業化發展規模受限的重要原因。而相應的無公害蔬菜檢測技術落后,菜農的安全生產意識薄弱,為追求產量使用大量的化肥以及病蟲害的防止過程中農藥的大量使用,蔬菜質量安全問題沒能從根本上得到重視。一些超市或餐飲企業直接從產地進貨,,缺少農產品專業檢測儀器及機構,造成蔬菜農殘超標的蔬菜流入市場,蔬菜生產者和經營者蔬菜質量安全意識均比較薄弱,一些綠色環保生產方式采取較少,給蔬菜產品質量留下了一定的安全性隱患。

三、華縣蔬菜產業發展壯大的建議與對策

1. 加大科技投入,增強蔬菜產業競爭力。重視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布局中的投入,對蔬菜產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將蔬菜產業與現代農業展示與生物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每個品種應建立一個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按照農業標準化的要求,進行蔬菜生產設施、生產設備、加工貯存設施的配套建設。當地政府應全面推廣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學習國外先進蔬菜種植及管理技術,引進專業人才充實技術力量,從生產實踐中總結經驗、尋找可研究課題,不斷引進新的科技成果,改良和推廣蔬菜種植的新技術,從而使華縣無公害蔬菜產業在人才帶動的模式下更快更好發展,增強蔬菜產業競爭力。

2.立足旅游特色,挖掘休閑蔬菜旅游效益。蔬菜旅游是一種近幾年新興的生態旅游業,它以高科技、無公害的蔬菜園為載體,為旅客提供觀光、采摘、餐飲等服務。早在上世紀 70 年代,法國、日本、德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就已在風景區或城市近郊形成了規?;奶厣藞@產業。華縣應根據當地的生產特色及地勢地貌,將土地發展規劃、經濟發展需要和觀賞要求合理的有機結合,支持發展農耕文化體驗、特色蔬菜種植、農作物基地示范園等具有文化氣息特色的生態莊園建設,蔬菜旅游景點不宜過多,不同景點之間要具有特色差異化,合理規劃、重點培養具有蔬菜旅游條件的生產基地,充分挖掘其旅游價值,實現蔬菜產業多元化發展。

3. 優化蔬菜物流配送技術,減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建立優質的蔬菜物流配送技術是蔬菜供給雙方均特別關心和急需解決的問題。當地縣區應利用網絡高端技術平臺,建立電子網絡交易市場,采取蔬菜統一集貨方式,并根據輸送方時間、地點等多方面因素統一送貨,極好避免蔬菜輸送的空載率,可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h政府在加強網絡電子交易市場建設的同時,應減少空駛浪費,教育蔬菜物流輸送駕駛員節油培訓,優化運輸組合,減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發展低碳經濟,推廣綠色物流。

4. 提高菜農安全意識,促進蔬菜產業健康發展。華縣雖然作為國家級無公害蔬菜基地縣,但菜農大部分安全生產意識不強,單純為了追求產量,在栽培管理中出現化肥、農藥使用不當的現象,缺少專業的農產品專業檢測機構,此外蔬菜產業發展受到氣象條件影響比較大,龍卷風、火災、暴風、暴雨、雪災、冰雹等都可能對蔬菜生產及設施大棚造成嚴重損失。陜西省2009年開展了設施蔬菜“銀保富”試點,對設施蔬菜進行投保,此舉轉移了菜農生產過程中自然災害和市場的雙重風險,有利于菜農在遭受自然災害后盡快恢復生產,增加菜農信心。華縣蔬菜生產還不夠成熟,菜農保險意識不夠強,相關政府業務部門需加強宣傳引導,調動菜農應用無公害生產技術,消除蔬菜質量安全隱患,同時規避菜農風險,為蔬菜產業加快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參考文獻:

[1]趙曉燕.我國蔬菜采后加工產業現狀及展望[J].中國蔬菜,2013(03)

[2]成民英,左爭氣,孫曉艷,賈王軍.華縣蔬菜產業發展壯大的建議與對策[J].西北園藝,2011,5(4)

[3]趙燕慧.設施蔬菜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熱帶農業工程. 2012(06)

[4]許小龍,胡黎明.黃山市黃山區蔬菜產業存在的問題及菜籃子工程建設的建議[J]. 現代農業科技.2011(02)

作者簡介:許真珍(1990- ),女,河北邢臺人,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微生物

上一篇:營銷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范文下一篇: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