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范文

2023-09-23

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范文第1篇

手機成就第五媒體不是某個機構或組織賦予的, 甚至也不是手機生產者和運營商的初衷, 而是信息社會發展和媒介進化的結果, 是手機適應媒介生態環境選擇, 修正和補償了傳統媒體人性化信息服務功能的最新發展。

1 媒介進化理論

媒介進化學派是北美媒介生態學派的重要一支, 他們所主張的媒介進化 (Media Evolution) 研究的是“整個媒介系統中各種媒介孕育、產生、發展、融合、消亡的動態序列結構歷程以及不同媒介間競爭、互動、共生等關聯結構狀態。”如果說媒介生態學是研究媒介各構成要素的橫向聯系、互動的話, 那么媒介進化學研究的則是不同媒介的縱向觀照, 它遵循歷史的延展性。

有“數字時代的麥克盧漢”美譽的美國著名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 (Paul Levinson, 1947) 在其博士論文《人類歷程回顧:一種媒介進化理論》 (1979) 中論述了媒介進化的幾個核心概念, 提出了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趨勢 (hommization trend) ”和“補償性媒介 (remedial medium) ”理論, 并以此解釋媒介發展規律, 奠定了其在媒介進化學領域的地位。借助達爾文進化論, 他把人比作“自然環境”, 把媒介技術比作物種, 存活下來媒介是人類這個“自然環境”選擇的結果。他認為, 下一代的技術總能夠矯正或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不完美的、得失皆有的媒介演化進程就這樣繼續進行下去……只要它利大于弊, 那么我們就能夠恰如其分地說, 我們取得了進步。”人們選擇的任何一種后繼的媒介, 都是一種補救措施, 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媒介, 或媒介的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

由此, 判斷一種媒介是不是新一代大眾媒介, 可以參照以下幾個原則:

(1) 補償性 (remedial medium) 原則:后一種出現的媒介是對前一種主流媒介的強勢反動和巨大的補充。比如:廣播是人聲的延伸, 而電視是人眼的延伸, 報紙廣播和電視均具有不可逆性, 而網絡是可逆性的, 非線性的。

(2) “優”勝“劣”不汰原則:在新媒介出現后, 較舊的媒介不會退出人類傳播媒介的家庭, 舊媒介形態進化的一個趨勢就是使得自身的強勢特征進一步增強, 充分發揮本媒介形態的優點, 也使得每種媒介形態更加個性化。新興媒介從原有媒介形態中繼承了相關特征, 有一定的延續性。這正是形成當下多種媒介共生現狀的原因。

(3) 大眾媒介原則:媒介具有公共性, 而新媒介的公共性, 都是對前一種媒介公共性的擴大和補充, 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社會公器, 不過這里要求是大眾媒介, 也就是它必須成為社會大量多的人所理解、掌握和使用。這就把一些分眾或小眾媒介剔除在外。

2 莫衷一是的第五媒體

其實, 關于第五媒體的身份, 近年來一直存在不少爭論, 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數據廣播。有人認為, 第五媒體的父系是互聯網, 母系為廣播電視網, “著床”于集成存儲技術整合而成, 它取上千個文化網站作信息, 以數字廣播信道, 把網站信息整合傳播出去, 通過鏡像存儲 (信宿) , 由用戶按需求取用。這種方式不斷繼承了父系和母系的信息豐富傳播廣闊的長處, 又避免了信道擁堵、不能保存等缺點。

(2) 網絡電視。有論者指出, 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電視機與網絡的結合產生了最理想的娛樂工具:互動電視 (ITV) , 它將廣播電視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三者完美結合起來, 實現了邊看電視邊上網的理想狀態, 徹底改變了被動收看電視的習慣, 電視節目播出的主動權轉移到觀眾手里, 并且可以實現電視臺間的互通有無, 電視行業將以此作為自己發展的趨勢所向。

(3) 樓宇電視。隨著以發布廣告為主的樓宇電視的興起, 短短兩年時間, 樓宇視頻媒體已遍布中國數十個經濟發達城市, 日覆蓋超過3000萬都市中高收入階層。這一新媒體由于有效鎖定了傳統電視較難覆蓋的高收入群體, 因此迅速成為中高端商品媒體傳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高收入和快速普及, 有人干脆將其稱作繼網絡媒體之后的“第五媒體”。此又為一說。

(4) 手機短信。2003年2月8日《北京晚報》以《“第五媒體”殺入新聞大戰》為題報道了手機短信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并稱之為“第五媒體”。這種認識是基于移動通信高速發展的現實而感性地進行經驗總結, 認為手機短信之所以稱為媒體, 主要是因為它使手機將個人傳播和大眾傳播結合起來。持此論者認為, 將手機經驗性地視為第五媒體, 可以在社會上創造一種約定俗成的輿論, 正如1998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對于互聯網是一種新媒體的提法一樣, 會自然而然地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

(5) 手機報。2004年《中國婦女報》首家推出“手機版”,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 “手機報”迅速普及到全國幾乎所有省級以上的報紙。所謂手機報紙, 就是報社與移動通信運營商利用無線通信技術, 將紙媒體的信息內容編輯成幾十字到幾百字的短文, 配以即時圖片, 24小時不間斷地向手機用戶傳播新聞信息。它以手機為傳播載體, 以傳播文字新聞、圖片新聞和FLASH為主, 以用戶包月訂制為發行方式。因其具有傳播信息的功能, 且與傳統媒體有較大區別, 因此有業界人士稱其為“后網絡時代”第五媒體的雛形。

顯然, 數據廣播和網絡電視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其各自的性質, 說到底還是一種廣播或電視, 因此也與“第五媒體”無緣;樓宇電視當屬新時期非常流行的廣告傳媒, 但與四大媒體相較, 無論在功能影響上還是在普及程度上, 都無法與之平起平坐;手機短信與手機報是利用手機媒體進行傳播的具體形態, 其本身既不能獨立存在, 也沒有足夠的影響力, 難以承受第五媒體之重。

3 手機全力挺進第五媒體

相較之下, 由于近幾年移動傳輸技術的不斷改進, 多功能集成化的終端設備層出不窮, 手機這種傳統的通訊工具已經遠遠超出了打電話、發短信的簡單職能, 以其快速增長的應用范圍和日益強大的影響力, 在媒介生態環境競爭中一枝獨秀, 完成了媒介進化的蛻變, 正在向第五媒體全力挺進。

(1) 龐大的受眾群

據國際電信聯盟統計數據顯示, 2000年初全球手機用戶數量僅為5億, 網民數量為2.5億, 至2010年年底, 僅十年間手機用戶和網民數量就迅猛攀升, 分別達到52.8億和20.8億。而目前全球總人口超過68億, 這就意味著每3人中幾乎就有1人是網民, 而手機幾乎要達到人手一部, 其中利用手機上網用戶就有9.4億, 占手機用戶的17.8%。

中國發展速度更加驚人。截至2010年10月底, 中國手機用戶規模已達8.42億用戶, 覆蓋了超過全國60%的人口。截至2010年6月, 中國手機網民的數量達2.77億, 已經接近PC互聯網3億多的用戶基礎。我國手機用戶平均使用手機互聯網的時間為2.1年, 青年白領較其他人群更長。由于受眾基礎廣泛、傳播范圍廣、影響力較大, 手機媒體已經是廣受關注的社會主流媒體之一。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普及程度, 都創造了媒體發展史上的奇跡。據DCCI的數據, 2013年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將與普通手機的出貨量持平, 達到2.4億部, 而到2015年, 智能手機的出貨量達到4.8億, 占據主流出貨市場。預計到2015年, 中國市場手機用戶將達到13.8億, 手機網民達到10.6億, 在規模上成為“第一媒體”。

(2) 智能化主導人性化發展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 任何事物都是“自我構成、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人類的一切活動無非是要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人類的一切對象化活動無非是要使自己的需要對象化、現實化。這就使人類的創造過程始終充滿了人性化特征。

手機的創造和技術更新過程無處不體現著以人為本的精神。通信技術的發展, 目前已經初步解決了帶寬問題, 手機電視可以順暢地觀看電視節目, 同時, 以iphone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手機具備更加完善的功能, 猶如一個可以放入衣兜的電腦, 大延伸了手機媒體的使用范圍, 在移動通信技術的支持下, 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享受由手機帶來的五彩繽紛的信息生活, 這對媒體“前輩”來說, 無疑是一次巨大跨越。

根據《第五媒體行業發展報告》, 目前智能手機市場發展迅速, 隨著iphone、Android的流行和手機市場的不斷成長, 手機用戶對智能手機的認知度和使用度大大增加。其他基于智能操作系統的移動終端, 如移動互聯網設備MID、上網本、小尺寸平板如ipad等, 也是百花齊放, 為新媒體提供更為豐富的終端載體。

(3) 媒體融合給力手機傳播力

(1) 手機微博

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簡稱, 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 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件個人社區, 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實現即時分享, 被訂閱者的信息可以通過微博向其所有訂閱者傳播, 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簡潔快速, 如Twitter、新浪微博、139說客等。這種傳播機制既結合了傳統媒體的泛傳播性, 又結合了社會網絡的用戶自生內容的圈子傳播特性。

手機微博則是與手機短信進行捆綁的微博, 發布的消息通過短信發送到訂閱者的手機中, 讓每個手機用戶不用使用電腦就可以發表自己的最新信息, 并和好友分享。手機微博的最大意義在于建立手機和互聯網應用的無縫連接, 培養手機用戶使用手機上網的習慣, 增強手機端同互聯網端的互動, 從而使手機用戶順利過渡到無線互聯網用戶。

由于手機微博目前還互聯網微博的一部分, 其運營模式與互聯網微博類似, 以廣告、和搜索引擎進行內容授權為主。作為傳播平臺, 微博被訂閱數量越多, 其在微博圈子中的影響力就越大, 這種廣泛的被關注度可以形成強大的注意力和影響力資源, 為展示廣告信息也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當然微博上的大量新鮮有價值的信息, 還可以向搜索授權, 如Twitter通過向Google和Bing等搜索引擎授權內容而實現盈利。

(2) 手機臺

2007年10月, 江西省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手機臺, 2008年天津手機新聞臺開通。2008年7月中國廣播網推出央廣手機臺并開通手機電視服務, 共有80多家內容提供商提供新聞、娛樂、電影、MV等內容服務, 使手機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接收視聽節目。2009年9月, 新華社手機電視臺全面上線, 還有很多地方也在積極醞釀手機臺。

手機臺是依托無線通信網和移動互聯網在手機終端發布新聞信息并提供信息應用服務的新型移動媒體。它不是電視的翻版, 也不是手機報的翻版, 它自己相對獨立的傳播內容與傳播特性。廣泛的受眾群, 方便快捷的接收方式, 多媒體數字化傳輸, 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無所不能。同時, 手機臺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和選擇性, 用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訂制自己想看的內容。手機臺的所有資訊內容極大地歡迎用戶的參與, 即手機臺的內容不像廣播臺和電視臺全部都是由記者采寫, 而更多地將由讀者來采寫, 每個人都是手機臺的內容提供者。因此, 手機臺提供的內容是極具個性的, 傳播的定向性和準確性很高。

手機媒體參與新時期媒體間的融合與互動, 讓傳統媒體擺脫了攜帶不便、信號不穩、難以互動的困擾, 使傳統媒體煥發新機, 也成就了手機作為第五媒體的時代新寵。

4 結語

手機的誕生是人類通信技術的一大革命, 剛出現時并不是媒體, 但隨著手機通信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手機功能的日漸豐富, 手機媒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其媒體功能和特征非常突出, 已經從單純的人際語音交流工具發展為具有大眾傳媒特征的媒體。與其他“四大媒體”相比, 手機最大的特點就是方便快捷, 人際傳播的特色更加明顯, 對“媒體前輩”具有明顯的補充完善功能, 在媒體融合的視閾下, 更顯其“萬媒之媒”的時代風采。

不過, 正如媒體“前輩”的經歷那樣, 手機媒體的產業鏈還不完善, 有效的管理模式尚在探索, 日新月異的新技術革命依然可能會給媒介生態樂園不斷添丁加員。預測和判斷未來從來就是一件困難的事, 未來的發展受制于許多不可預知的因素, 那些看似無關緊靠要的事件或輕微的初始變化, 或能觸發連接不斷、逐步升級和不可預知的事變。正如梅爾文·德弗勒和桑德拉·鮑爾—諾基奇所說, “我們知道哪些技術可以利用, 但我們不知道在數以百萬計的排列組合方案中, 究竟哪一部分會真正成為大眾媒介。”手機和第五媒體到底能走多遠, 只好交給時間來決定了。

摘要:2010年12月15日, 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發布《第五媒體行業發展報告》, 明確了手機第五媒體的主體地位。本文從媒介生態學的角度, 以媒介進化理論分析了手機在媒介發展生態環境中成長為新興大眾媒介的基本條件, 媒體融合加快了手機成就第五媒體的步伐, 并運用“使用滿足理論”理論分析了大眾媒介的發展規律, 指出手機僅是媒介家園里的一員, 第五媒體的生命周期仍需接受信息社會和媒介生態環境的檢驗

關鍵詞:手機,第五媒體,媒介進化,使用-滿足

參考文獻

[1][美]約翰·布洛克曼·未來英雄[M], ???海南出版社2000.[1][美]約翰·布洛克曼·未來英雄[M], ???海南出版社2000.

[2]鄭恩, 起源·思想·趨勢:媒介進化論的質性考察, 人民網傳媒頻道.[2]鄭恩, 起源·思想·趨勢:媒介進化論的質性考察, 人民網傳媒頻道.

[3]朱海松·第五媒體:無線營銷下的分眾傳媒與定向傳播[M], 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5年9月.[3]朱海松·第五媒體:無線營銷下的分眾傳媒與定向傳播[M], 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5年9月.

[4]崔林, 媒介進化:沉默的雙螺旋,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9年第3期.[4]崔林, 媒介進化:沉默的雙螺旋,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9年第3期.

[5]譚華孚, 媒介嬗變中的文學新生態,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2007年.[5]譚華孚, 媒介嬗變中的文學新生態,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2007年.

[4][美]梅爾文·德福勒、[美]桑德拉·鮑爾-洛基奇著、杜力平譯·大眾傳播學諸論[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年版.[4][美]梅爾文·德福勒、[美]桑德拉·鮑爾-洛基奇著、杜力平譯·大眾傳播學諸論[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年版.

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范文第2篇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及其構成

“吸引力”原本是一個物理學上的概念, 指“一定物體把別的物體、力量等引向自己的力量”。由于“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因此, “吸引力”從被吸引的一方看, 也可認為是“一定物體靠近別的物體、力量的一種傾向”。比如“萬有引力”就是一種常見的吸引力?,F在, 這一概念被廣泛運用于管理學、心理學、傳播學、教育學、社會學、組織行為學等不同的學科中。盡管在各自的學科中“吸引力”的含義有細微的差別, 但總體上大同小異, 都是從物理學這一基本含義引申出來的。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 所謂“吸引力”, 是指“A把B引到自己這方面來的能力”;或者稱為“B靠近A的一種傾向”。如在管理學中, 它指的是“組織、團隊對個體的吸引和保障”, 或者叫“個體對組織、團隊的依附與追隨”。

結合上述定義, 我們可以進一步解析出“吸引力”構成的五大要素。一是吸引力的主體A, 它是吸引力的構建者與發出者;二是吸引力的客體B, 它是吸引力要捕獲的對象與指向;三是吸引力內容 (載體) , A要吸引B, 總是要有所憑借, 或是小說中的情節、或是管理中的報酬, 或是心理上的慰藉, 或是傳播中信息, 諸如此等, 這種憑借依據, 即是吸引力的內容;四是吸引力的方式, 即吸引力所憑借的依據以哪種手段呈現在吸引對象面前, 就像都是面食, 你是做成饅頭, 還是做成面條, 抑或是其它東西;五是吸引力的環境, A吸引B的行為總是在一定的時空環境中發生的, 這種環境一方面是客觀存在的,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人力加以修正。

“教學吸引力”是屬于教育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是由“教學”與“吸引力”構成的合成詞。“教學”通常指在學校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的一切學習活動, 它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從教師的角度看, “教學吸引力”是“在學校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學習活動的能力”;從學生的角度看, “教學吸引力”是“學習中學生所感受到的渴望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與行為傾向”。在我國高等教育中,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的必修公共課而面向所有的學生的開設。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 在教師看來, 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把大學生的注意力、興趣、情感、思想觀念等引導到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學習上的能力”;在學生看來, 是“自己的注意力、興趣、情感、思想觀念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活動所引導, 渴望參與其中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與行為傾向”。它包括吸引力“主體”思政課教師、“客體”大學生、“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理論知識、“方式”教學方法手段、“環境”教學氛圍五大構成要素。

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從上述我們對教學吸引力的解析可見, 教學吸引力產生于教學活動中。而教學是教師是在一定的情景中, 面向特定的學生, 借助一定的教學方法, 傳授特定的教學內容以達到教學目標的活動。因此, 一切與教學有關的因素都是影響教學吸引力的潛在原因, 包括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法、教學設備、校風學風、教學管理、社會大環境等。從教學實踐看, 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1教師隊伍

教師是教學吸引力的構造主體。不同的教師講相同的課程, 受歡迎的程度不一定, 也就是吸引力不一樣, 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師自身。其實, 對教學內容的優化、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對教學氛圍的營造、吸引學生到課堂、讓學生關注授課內容、滿足學生的需要, 教師無不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 “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高素質專業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是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關鍵因素。

2學生自身

學生是教學吸引力的客體, 或曰對象。同樣一堂思想政治理論課, 從教學吸引力的角度給出評價, 有學生打99分, 有學生認為不及格。這種巨大的落差, 究其原因, 在于學生的學是教與學這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這對矛盾中, 教師的教對于學生的學來說是外因, 若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重要性上的認識不足, 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 即使是最優秀的老師上課, 也提不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也不會感受到有多大的吸引力存在。因此,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打造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其中。

3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吸引力的中介。教師總是憑借一定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當前正在實施的2005方案共有四門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些課程內容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內容的廣泛性, 這四門課從一級學科來說, 涉及到哲學、法學、政治學、中國史、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經濟等多個學科, 從歷史到現實, 從理論到實踐, 包羅萬象;二是內容的重復性, 主要體現為與中學教材的重復比例較高;三是較強的理論性, 教材內容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抽象, 沒有豐富社會閱歷者讀來有脫離社會實際的感覺。這些都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趣。

4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吸引力的主觀因素。它是老師和學生為了實現教學目標, 完成一定教學任務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一整套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 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對于具體的一門課程的教學來說, 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都具有相對穩定的特征, 只有教學方法具有靈活多變性。教學方法的采用要密切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現有的環境條件, 有選擇和創造性的加以應用。若教學方法運用得恰如其分, 就會事倍功半, 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否則, 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5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教學吸引的客觀因素。教學環境是教學活動賴以開展的全部外在因素, 這些因素可從不可的角度進行分類。常見的分類是把教學環境分為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 每一種環境按性質可分為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當前, 高校思想政治思想課教學面臨的環境異常復雜, 特別是社會環境的精神層面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形成了極大的沖擊, 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往往讓正面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變成了空洞的說教, 學生不真信, 也就不會真學, 吸引力也無從談起。

三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策略

由上述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分析可以看出, 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 學生要端正學習動機, 教學內容要改革, 教學方法要創新, 教學氛圍要優化。只有綜合考慮教學吸引力五大構成要素, 結合具體教學實際提升短板, 才能引起注意、激發興趣、滿足需要、獲得認同, 切實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

1提升教師素質, 以人格魅力俘獲學生心靈

教師是教學吸引力的構建主體, 在增強教學吸引力中起著關鍵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真正抓住學生注意力, 吸引學生, 老師的人格魅力至關重要。所謂人格魅力, 是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人格魅力作為外化的吸引力, 要靠內化素質來提升。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說, 要提升四大素質。一是思想素質, 要有高尚的品行, 做到德高為師, 從教者的品行是受教者觀摩和評價的對象, 也是產生人際吸引力的前提;二是文化素質, 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 用真理的力量說服人, 而知識是通往真理之路;三是業務素質, 要有教書育人的專業技能, 特別是駕馭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四是心理素質, 要熱愛學生, 具有親和力、責任感, 獲得學生的尊重。

2端正學習動機, 以切實有用滿足學生需求

學生是教學吸引力的對象, 但在教學吸引力的提升中并不是一個被動的因素, 而是一個積極的因素。只有學習動機端正了, 才有學習的主動性, 也才有學習的實際效果。學習動機, 即為什么而學的問題。若只為學分而學, 肯定感受不到什么吸引力;相反, 為成長成才而學, 不那么功利性, 才能真心投入其中。端正學習動機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學生的自省, 明確學習的目的?!洞髮W》中說到:“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靜, 靜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目標明確, 有所趨赴, 才有端正的態度。二是教師要加以引導, 用“有用”的知識吸引學生。只有把教學目標具體化為貼近學生生活與實際的知識, 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讓學生感到有用, 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滿足程度越大, 教學吸引力越強。

3豐富教學內容, 以簡潔生動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內容作為聯系教師與學生的中介,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根本, 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單一、陳舊是學生不愿意聽課的主原因。因此, 教師在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轉化的過程中, 要做到精而有用, 化抽象為具體、化空泛為詳實。具體來說,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 一是要體現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政治理論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性, 但不論陷入“假”、“大”、“空”的說教, 內容的真理性與科學性才能說服人, 吸引人。二是要體現內容的時代性。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緊密結合國際國內外形勢, 與時俱進, 把抽象的理論化為鮮活時代內容。三是要體現內容的針對性。加強針對性就要深入了解學生, 在內容選擇上做到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為學生解疑釋惑, 排憂解難, 讓學生覺得有用、適用。四是要體現內容的生動性。思想政治理論并不只有抽象的面孔, 選取引人入勝的案例, 使用富有哲理的話語, 增強其生活品質, 同樣也會讓其生動有趣。

4創新教學方法, 以開放新穎引導學生參與

在教學目標和內容確定后, 教學方法恰如其分的使用, 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以較少的時間、精力、物力的消耗, 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提高教學效率, 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方法是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的有機統一,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 教學方法的使用要突破“重教輕學”的傳統, 重視學生的“學法”。為此, 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 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 在教學中, 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 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讓他們自己去探究問題, 尋找答案。二是變封閉式課堂為開放式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能僅局限于教室狹小的空間, 不能局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 而要走向廣泛的社會空間, 讓學生身處社會之中去思考和領悟。三是變傳統教學手段為現代教育手段。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技術, 采用多媒體教學, 才能在形式上得到網絡一代的認同, 喚起他們的共鳴。

5優化學習環境, 以輕松愉悅吸引學生注意

教學環境作為教學活動發生的時空, 間接影響到教的狀態與學的狀態。端正的校風、濃厚的學風、豐富的教學資源、優美的物質環境會讓教學雙方樂教樂學。對個體來說, 學習環境雖然是一種客觀存在, 但卻是可以人為修正來優化的一種客觀存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 優化學習環境要做以下幾點:一是要優化高校校園文化環境。要從物質上、精神上、制度上讓高校成為最吸引學生的場所, 讓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校園、奮發向上的群體中, 積極主動地學習各類科學文化知識。二是要優化學習資源。圖書館、校園網、學術講座等, 都要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資源與素材, 讓學生隨時隨地沐浴在知識的海洋中。三是要優化校外環境。校外環境即社會環境, 盡管社會環境不是僅憑高校一已之力就能改變與優化的, 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 要充開展社會實踐, 拓展實踐教學基地, 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參與功能, 讓學生在實踐中學, 在參與中學。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楊德廣, 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趙志軍, 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吸引力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陣地, 承擔著向學生傳遞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任務。

如何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一直是一個難題。為了深入探究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問題, 本課題組從教學吸引力的角度出發, 以昆明衛生職業學院的在校高職學生為調查對象, 就高職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載體的感興趣程度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交流。

本文筆者經過一年左右時間的調查和分析, 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進行了總體評價, 分析了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吸引力的主客觀因素, 并對如何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吸引力進行路徑探析。

一、昆明衛生職業學院思想政治課教學吸引力的總體評價

在回收的531份調查問卷中, 認為思想政治課很有教學吸引力的學生僅有98人, 占18.4%;認為思想政治課教學比較有吸引力的學生有145人, 占27.3%;認為思想政治課教學吸引力一般的學生有251人, 占47.27%;認為思想政治課沒有吸引力的學生有37人, 占7.0%。這客觀反映了高職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一般、教學吸引力不夠的客觀事實。

1.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評價

據數據顯示:在回收的531份調查問卷中, 有69%的學生表示制約思想政治課教學吸引力的最主要因素在于教師素質不高;45.19%的學生表示有多門學科教育背景的教師最有吸引力;71%的學生表示教學過程中語言幽默的教師最有吸引力;59.61%的學生表示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最有吸引力;41.64%的學生表示有學術造詣的教師最有吸引力;80.98%的學生認為綜合素質高的教師最有吸引力??梢? 在學生看來, 思想政治課教學吸引力和教師的個人素養有著重要的關聯。

2.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評價

教學內容是思想政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梁, 是制約思想政治課教學吸引力的關鍵因素。筆者在針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在教學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的問卷調查中發現:80.13%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脫離生活, 過于抽象;65.09%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說教過多, 政治色彩濃厚;45%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過于空洞;38.7%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梢? 在學生眼里,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往往偏理論化, 顯得過于抽象, 學生提不起興趣。

3.學生對思政課教學方式的評價

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 47.27%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教學吸引力一般:其中約25%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吸引力較弱;僅僅只有35名學生認為目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對他們來說很有吸引力。筆者在關于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的調查中發現:約50%的學生選擇了灌輸式教學方式;約42%的學生選擇了啟發式和灌輸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約24.1%的學生認為課堂上教師運用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只有5%的學生認為課堂上教師運用了啟發式教學。在學生看來, 思想政治課教師基本都在使用灌輸式教學方式, 對新的教學方式運用得較少。

4.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教學載體看法的評價

據統計, 筆者在關于教學載體的調查中發現:38%的學生認為應該在課堂上進行理論學習;66.08%的學生認為在課堂上可以開展觀看紅色革命電影的愛國主義教育。訪談中發現不少學生反映, 應該多開展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專題演講。70%的學生認為學??梢越M織參觀紅色革命紀念館或革命景區。39.36%的學生認為應引入新興的科學技術, 如微博、論壇等新媒體。這表明, 要想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 應充分利用豐富多樣的教學載體, 不能只局限于一種, 否則就會削弱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通過以上的調查分析得出, 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吸引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要想找到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方法, 首先就要搞清楚是哪些原因導致教學吸引力低下的。

1.教師的總體素質參差不齊

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素質和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要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部分思想政治課教師思想道德修養不夠, 受多元價值觀的影響,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不堅定, 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所降低;二是部分思想政治課教師語言表達能力欠佳, 授課過程中很難將抽象難懂的概念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 影響了學生對所講內容的透徹理解;三是有的思想政治課教師職業認同感淡化, 把教師職業看作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不從學生實際角度出發, 單純地灌輸“知識”, 缺乏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四是部分思想政治課教師雖有較高學歷, 但對理論的掌握略有不足。以昆明衛生職業學院為例, 該校的教師隊伍職稱結構偏低, 年齡結構偏低, 總體教學經驗有待提高。

2.教學內容的統一定制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吸引力不足,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學內容的吸引力不足。與其他科目不同,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由國家以意識形態形式統一制定和頒布, 可選擇余地較小。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多數是些理論性的知識, 比較“空”和“虛”。這些理論主要是從宏觀層面向學生介紹什么道德觀念是好的, 什么是不好的, 而不是將社會實際生活中會遇到的具體問題告訴學生, 更不要說向學生釋疑, 讓學生明白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應如何去應對了。

3.教學方式的傳統單一

調查表明, 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所采用的方法比較單一, 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如通常是教師在講臺上不停地教, 學生主要是被動地接受。隨著網絡的全球普及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 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師可以適當運用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 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據調查數據顯示, 多數學生認為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方式主要表現為課堂教學為主, 其他教學方式采用不多。

三、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路徑探析

增強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方式方法:一要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建設, 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二要優化教學內容, 加強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的結合;三要不斷創新思想政治課教學方式。

1.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個人素質

鄧小平同志強調:“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 能不能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關鍵在教師?!盵1]可見, 提高教師的個人素質是增強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學吸引力的重要舉措。首先, 需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 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要能夠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有效地傳授給學生, 幫助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其次, 一名優秀的思想政治課教師應是一名學養豐厚的學者, 應具備其他相關學科的豐富知識儲備。比如, 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時, 教師應該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以及中國歷史都有較深刻的理解。最后, 作為一名優秀的思想政治課教師, 應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講課能力, 尤其是要善于將思想政治課本身較抽象難懂的理論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 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 能夠讓學生覺得雖然思想政治課理論過多, 但與當下社會現實聯系緊密。

2.不斷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現實性

教學內容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學吸引力。對現在的大學生來說, 他們往往會積極主動地關注國內外大事、國內外政治環境和形勢, 希望能早日和社會接軌。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 應結合教材中的理論知識, 對這些熱點與焦點問題適當引入, 設計教學, 引導學生去認真分析、努力思考, 這更能提高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和熱情;同時, 針對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分析和解答, 培養他們正確看待事物的能力, 激發他們上思想政治課的積極性。

3.大膽創新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

在思想政治課上, 只要是能引起學生興趣,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法就應該經常使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可根據教學內容, 適當地安排提問、討論、辯論、演講等師生互動的活動環節, 實行雙向交流, 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 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除使用課堂講授法之外, 還應適時運用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不斷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教師不應該照搬教材的順序和內容, 而應將各章節的教學難點和重點提煉出來, 從社會生活實際出發, 按照知識的難易程度循序漸進, 進行系統的講授;另外, 根據課程教學實踐要求, 可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參觀紅色革命紀念館或革命景區等滲透其中, 這既滿足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理解需要, 又提升了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以及觀察社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范文第4篇

成就感作為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 是人們在心理需求得到認可, 自我價值得以實現時的一種心理滿足。"教授之力, 僅為誘導之具;而自動之力, 實為成功之基。"心理學告訴我們,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賞和肯定, 獲得成就感。奧蘇伯爾在其動機理論中提出, 動機本身是由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等三種不同成分的內驅力組成。奧蘇伯爾的這種內驅力理論與成就感內涵不謀而合。

美國心理學家麥克拉倫的研究表明, 成就感強的人在學習上成績優秀, 學習速度快、效率高、自覺性強, 具有較強的競爭心、好勝心和自信心。尤其是對于中考失敗, 學習問題較多的中職學生而言, 成就感的獲得, 可以減少因先前失利照成的挫敗感, 使其產生繼續追求滿足的需要, 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促使他們再次去獲得成功。

1 思考

《算法與程序設計》課程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生活中的眾多領域都與算法科學與程序設計息息相關。算法與程序設計課程, 內容綜合性強, 靈活性高, 學科知識點覆蓋面廣, 學生在學習時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便對該課程失去興趣和信心, 稍有不順便半途而廢。因此, 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成就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課程知識與生活聯系密切, 感受課程用途。

《算法與程序設計》課程宗旨就是學以致用, 即通過運用算法和程序設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主要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設計算法、編寫程序、調試程序等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因此課程教學中的編程思想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深, 更應該突出其實用性, 教學中的案例要盡可能的與學生的生活相關, 讓學生感到其實編程離我們并非遙不可及。例如學生在進行網站、郵箱等注冊時, 如果輸入的密碼不符合要求, 往往會提示你的密碼太短或兩次輸入密碼不一樣等提示字眼, 這就是運用VB語言進行簡單編程的結果。如:

(2) 利用課程所學實現知識遷移, 獲取成功體驗

將算法與程序設計與生活的緊密相連, 不僅僅是簡單講編程與生活案例相結合, 更應該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減少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 來源于學生的身邊, 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抽象總結而來, 同時物理知識又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書本知識與編程的結合點, 將所學知識進行運用提高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認可度, 利用所完成的編程, 滿足學生的對學以致用的愿景, 用有結果的案例完成知識的遷移。如斐波那契數列 (兔子問題) :已知一對兔子每月可以生一對小兔子, 而一對兔子出生后.第三個月開始生小兔子。假如一年內沒有發生死亡, 則一對兔子一年內能繁殖成多少對?程序分析:兔子的規律為數列1, 1, 2, 3, 5, 8, 13, 21....即除第一項外, 前兩項相加等于后一項F (n) =F (n-1) +F (n-2) (n≥3) 。利用C語言編程如下:

伴隨著一個個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 學生一次次獲得成功的喜悅, 從而會有更多的問題等待解決, 形成良性循環。

(3) 運用階梯式教學法, 逐層強化成就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 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 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就要實行"低起點, 小坡度, 大發展"的階梯式教學策略。只有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 才會有內在的高層次的愉悅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動力。即通過精心設計階梯式教案, 針對性的階梯式教學處理和階梯式教學措施。算法與程序設計課程, 編程聯系必不可少。在編程練習中, 習題安排要符合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 練習分層設計, 作業分層要求, 按問題的坡度都能夠"跳一跳, 夠得著"。如:輸出3到100之間的所有素數。筆者的階梯式教學步驟如下就分為: (1) 了解素數的概念; (2) 判斷某個數是否為素數; (3) 判斷過程用文字或N-S圖進行表達, 嘗試設計判斷素數的算法; (4) 依據所寫的算法編寫出判斷素數的程序代碼;修改程序代碼直至滿足題意。經過以上的處理步驟, 復雜問題的難度被逐層拔高, 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2 結語

綜上, 只有成功的激發了學生對算法與程序設計學習的成就動機, 持久地保持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 產生主動學習的強大內驅力, 從而將持久的動機轉化為不絕的動力, 幫助學生克服專業學習的挫敗感和自卑感, 提升其成就感, 促使其養成終生學習的態度。由此, 重溫奧蘇伯爾的成就動機理論, 可謂受益良多。

參考文獻

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范文第5篇

關鍵詞:成就動機,特長生,學習任務,評價體系

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從事音樂、美術、體育、播音主持等專業的學生希望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 這些“特長生”在以往的學習中, 其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專業課的學習上, 總體上文化課 (包括英語) 成績較普通學生明顯要差, 當他們在專業課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 文化課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是否能進入更好的高等學府。然而當專業課考試完成之后距高考僅有幾個月的時間, 短時期內在文化課上取得良好的成績的確存在著巨大的困難。不過經驗告訴我們, 認真地研究和探索關于這類“特長生”的有針對性的高考復習策略及合理的評價體系, 是可以有效快速地提高這類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的。那么怎樣在“特長生”薄弱的基礎知識和高考試題的難度要求的矛盾之間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呢?

一、阿特金森 (J.W.Atkinson) 成就動機實驗的啟發

阿特金森把80名大學生分為四組, 每組20人, 給他們同樣的任務。明確告之, 第一組, 只有成績最好者能夠得到獎勵 (概率為1/20) ;第二組, 成績前5名將會得到獎勵 (概率為1/4) ;第三組, 成績前10名者可以得到獎勵 (概率為1/2) ;第四組, 成績前15名者都可能得到獎勵 (概率為3/4) 。實驗結果如圖所示。這表明:成功可能性適中的第二組、第三組成績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的組成績則下降。實驗同時說明: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心理需要, 假如成功概率過低, 學生在行動前能預料自己的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則讓人覺得即使努力了也沒用, 反正都是失敗, 對失敗的恐懼或回避失敗的傾向導致學生拒絕行動;而成功概率過高, 讓人覺得任務本身不具挑戰性, 努力與否都會成功, 表現就會很懈怠, 對此活動缺乏興趣。此外, 實驗中的“獎勵”實質上就是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的評價, 合理地的設置評價體系的評價范圍和評價尺度, 對于學習的動機是有著積極的作用的。評價范圍小和評價尺度要求過高, 實際上是犧牲了大多數學生的心理成長的健康, 是成就了少數“精英”的無意識的不當的教育方式, 使大多數學生成為精英教育的“失敗者”;評價范圍過大和評價尺度要求過低, 則失去了評價的激勵作用, 學習者體會不到評價的喜悅和滿足, 學習的成就動機逐漸喪失。這就是過去我們一些教師困惑為什么這些音樂、美術、體育、播音主持等專業的“特長生”文化課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總也調動不起來, 究其原因就是針對他們的學習任務設置不合理和相關的教育評價體系不合理造成的。

二、結合“特長生”實際情況調整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

專業課考試結束后到高考前夕, 文化課的學習成為“特長生”新的、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學習需要, 然而底子薄基礎差, 缺少學習的興趣和耐心是他們普遍存在的共性, 如果把他們作為普通學生來授課, 高標準、嚴要求學習任務的設置會使學生知難而退, 再加上這類專業院校對文化課的要求本身不高, 會使學生一定程度上重視不夠而忽略或放棄文化課的學習。由此說明, 失敗者或者說厭學者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設置了無法完成的任務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體現不出自我的價值, 缺少學習動機的內在需求, 另一個方面是錄取院校的取舍價值觀的不同, 導致外在誘因的設置與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不協調, 即教學目標過高但高考成功誘因價值不大。因此, 認真研讀《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考試說明》, 為學生設置合理的英語高考復習策略及合理的評價體系, 是英語教師的首要任務;重視共同基礎, 構建發展平臺, 提供多種選擇, 適應個性需求, 完善評價體系, 促進學生不斷發展也恰恰是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現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 (實驗) 》中得知, 高中英語課程采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課程設置模式 (見表1:高中英語課程結構) 。必修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英語語言能力, 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靈活多樣的學習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選修課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就業選擇、升學深造以及個人的興趣和發展的需要。學生修滿10個必修學分, 達到七級目標要求即達到英語學科的畢業要求。學生在修習必修課程的同時或之后, 可以自主選修高中階段其他的選修課程。

那么我們再看《考試說明》, 在英語高考中, 試題的難易程度的設置是:容易題, 中等程度, 有一定難度題的比例約為3∶5.5∶1.5。根據以往的經驗, 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及錄取院校的情況, 合理地設置這類學生的學習任務, 為他們有針對性地構建高考復習框架、策略, 降低課堂教學要求, 精心布置學生能獨立解決的課后作業, 適當地放寬評價范圍和降低評價尺度, 是解決學生厭學情緒, 愛護學生心理發展, 強化其自信心, 培養其成就動機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措施。就拿上表中的課程設置模式看, 在六級至九級四個等級共十一個模塊中, 要求“特長生”復習時必須掌握六、七級的前五個模塊, 至于八、九級的后六個模塊, 大膽地取舍, 這樣“特長生”就可以在自己原有的實際水平和能力的基礎上, 在短暫的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學習的任務, 達到錄取院校的要求, 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體現出個體存在的價值, 學習動機的內在需求成為學生堅持學習的動力。

又如, 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 (實驗) 》中詞匯表有這樣的說明: (1) 本表共收約3500個單詞; (2) 帶*號的音單詞為八級要求掌握的詞匯; (3) 本詞匯表不列詞組和短語; (4) 本詞匯表不列語法術語; (5) 部分可根據構詞法推導出的副詞、名詞等不單列; (6) 國家名稱及相關信息單獨列出; (5) 數字 (含基數詞、序數詞) 、星期、月份等詞單獨列出。

那么在實際教學中, 可以對學生做如下調整: (1) 只需要掌握常用的2000個單詞; (2) 帶*號的音單詞可以忽略; (3) 根據學生水平和需要掌握一定的詞組和短語、語法術語; (4) 掌握教材中常用的可根據構詞法推導出的副詞、名詞; (5) 常見國家名稱及相關信息; (6) 數字 (含基數詞、序數詞) 、星期、月份等詞。教學中分階段分時期地布置學習任務, 學生只要通過努力就可以完成。

三、合理地設置評價范圍和評價尺度是完成學習任務的動力源泉

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實驗同時告訴我們, 獎勵和評價在學習動機的培養中與任務設置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 對于“特長生”的評價體系要隨著復習策略的改變而合理地設置評價范圍和評價尺度。例如,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 (實驗) 》對寫作能力的評價可以從單詞拼寫與標點符號的使用、語法運用的恰當程度、寫作的內容、寫作態度、表達的邏輯性和創造性等方面進行評價。以下標準可以作為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的參考依據 (該表中的衡量尺度具有廣義的范圍, 針對的是全體學生、普通學生) 。

在表中可以看出, 評價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形成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對于“特長生”更主要是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和完成任務的過程, 評價應盡量采用描述性語言, 在其原有的基礎上做對照, 以鼓勵為主并指出問題。如下表:

可見, 修改后的評價體系, 對于“特長生”而言, 成功的概率在50%左右, 在這個合適的尺度下, 更多的學生會積極踴躍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所學知識做深入的探索、理解和創造, 激發和調動他們的成就動機水平, 使他們體驗挑戰帶來的愉悅, 發現挑戰帶來的潛能。

在高考中, 寫作是普通學生較為頭痛的問題, 那么針對特長生在平時的寫作教學中, 就可以放寬評價范圍, 降低評價尺度, 指導他們用簡單句表達復雜思想, 而簡單句, 對特長生是不難掌控的, 在此基礎上再將簡單句加以潤色、組合, 使之登堂入室, 奪取高分。

例如, 在寫作中遇到這句話:大學生剛剛畢業就想立刻找到高薪的工作是不可能的??吹竭@樣的漢語句子, 一般我們會想到用“It is impossible for sb.to do sth”這樣的句型。即為:It is impossible for newly-graduated students to find well-paying jobs.這種表達簡單明了, 而能寫出“剛剛畢業的:newlygraduated”“高薪的:well-paying”這兩個天外來客似的短語的同學寥寥無幾, 特長生的詞匯更是有所限制, 很容易陷入困境。大多數同學會絞盡腦汁換一種方式來表達:It is impossible for college students who have just graduated to find jobs which can give them a lot of money.而這樣將兩個定語從句放在這個句型里面, 很容易犯錯。這時教師不妨引導學生換一種思路, 把上面的復合句拆分成為四個簡單句。

(1) 每年, 都有很多大學生畢業。

(2) 他們都想找到工作。

(3) 這些工作可以給他們很多錢。

(4) 這是不可能的。

這樣的句子大部分考生包括特長生很容易寫出來:

(1) Every year, many college students graduate. (主謂)

(2) They all want to find jobs. (主謂賓)

(3) These jobs can give them a lot of money. (主謂雙賓)

(4) This is impossible. (主系表)

再指導學生將上面的四句話潤色加工就形成了下面的一組句子:Every year, heaps and heaps of college students graduate from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They all want to find jobs, which they hope can offer them handsome salaries, but this is hardly possible. (32個詞) 這句與剛才認為很難達到的句子:“It is impossible for newly-graduated students to find well-paying jobs (10個詞) ”相比, 氣勢上毫不遜色, 但是很顯然從熟悉的東西著手改造更為可取, 后一種寫法更適合廣大考生尤其是詞匯量小, 復雜句式掌握不牢固的特長生的情況。這說明以降低寫作難度的方式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 提高寫作能力, 同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出奇制勝的效果。

可見, 不同的學生影響其學習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各不相同, 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要求, 要照顧差異性;為不同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能力的、難度恰當的學習任務, 是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是新課程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為做到愛護學生, 保護學生學習的心理健康, 激發和調動、培養他們的正確的成就動機, 形成完善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做到激發并幫助學生建立適合自己的適當的成就動機, 認真分析學生實際情況, 分析考綱和考試說明、教材, 為學生量體裁衣, 制定適合學生長遠發展的規劃。發現學生的進步要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 教育評價體系要樹立成就多元化的觀念, 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約, 適當降低復習過程中的教學要求 (或者說涉及成功的標準) , 合理地掌握評價標準, 提高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我們應該挖掘特長學生不同的閃光點, 予以肯定和賞識, 讓他們有成功的愉快體驗, 強化其自信心, 增強其自我效能感。這有助于特長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 從而強化其成就動機, 使學生的學習有成就感, 成為其心理需要, 由被動到主動, 最終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 (實驗)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安監局6月份工作總結范文下一篇:阿里物流平臺服務協議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