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技術創新能力范文

2023-09-21

高技術創新能力范文第1篇

技術創新是企業獲取和維持競爭優勢的源泉,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也是我國的重要戰略。然而, 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總體技術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仍然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究其原因,與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單一,創新模式低級化有一定關系。

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了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獲取競爭優勢,企業投入各類資源和能力進行技術創新。 然而,由于技術創新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等特點,企業在綜合考量其技術能力、組織文化、技術特點、產權結構,以及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基礎,選擇相應的技術創新模式。其中,企業自身的資源和能力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選擇不同創新模式的基礎。Tsang (1994)指出技術能力越弱的企業,越傾向于從外部獲取技術進行創新,相對地,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其創新模式的選擇更具自由。陳勇星等(2008)從創新能力動態發展的角度,指出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必須和其本身的技術水平相適應,對應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 企業選擇相應的創新模式類型。魏澤龍,戈亞群和李垣(2008)認為企業能力對創新模式的選擇產生重要影響,其中動態技術能力有助于企業自主創新活動,尤其有利于企業的探索型自主創新, 同時他們外部環境因素對兩者的影響,當外部環境要素動態性越強,動態能力對企業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也越明顯。

二、技術創新模式及其分類

所謂技術創新模式是指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有關技術的來源、選擇、組織管理與應用等方面的組合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 企業不同的要素組合和配置方式構成不同的技術創新模式,因此,創新模式的形式多樣,學者們從各自研究的角度對其進行分類。英國蘇賽克斯大學科學政策研究所將技術創新分為漸進性創新、根本性創新、技術系統的變革和技術—經濟范式的變更。 浙江大學吳曉波教授(1995)在多西(Dosi,1982)提出的技術軌道與技術范式的概念基礎上,提出發達國家的一次創新以及發展中國家的二次創新分類學說。清華大學傅家驥教授認為技術來源對企業技術創新有重要影響,也是區別不同創新模式的基礎, 他認為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分為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 這三種技術創新模式的根本差異在于技術創新來源的不同。

(一)自主創新

所謂自主創新是指企業依靠自身的技術力量進行研究開發,并在此基礎上以自身的能力推動技術創新的后續環節,實現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達到預期目標的技術創新模式(傅家驥)。 自主創新的實質是“自主技術創新”,發展中國家的自主創新是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技術基礎上的一個特定技術發展階段” (陳勁,1994)。當然,企業自主創新并不排斥外來技術,在開放條件下,企業的自主創新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實現,如可以通過借用成熟技術的自主集成,獲得集成技術創新,也可以在現有技術基礎上進行改進創新,只要核心技術來自組織內部就可以稱為自主創新(王淼,胡本強等,2005)。自主創新具有技術突破的內在性、技術與市場的率先性、知識與能力支持的內在性等特點, 而技術創新所需的核心技術內在突破性,即核心技術是依靠創新主體的自身力量,通過獨立研發活動來獲得,這是自主創新的本質特征,也是自主創新與模仿創新的本質區別。

(二)模仿創新

所謂模仿創新模式是指企業通過學習模仿率先創新者的創新思路和創新行為,引進、購買或破譯率先者的核心技術和技術秘密,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完善,并在工藝設計、質量管理、成本控制、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等創新鏈的中后期階段投入主要力量,生產出在性能、質量、價格方面富有競爭力的產品與率先創新的企業競爭,獲取經濟收益的行為(傅家驥)。實施模仿創新的企業通過市場交易方式獲得核心技術進行創新,具有投入小、風險小、效率高的優點,但是和自主創新相比,模仿創新的缺點也非常明顯,由于模仿創新的技術跟隨性特征,容易導致模仿創新的企業在技術上受制于人,甚至陷入技術追趕的陷阱不能自拔。

(三)合作創新

合作創新模式是企業間或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之間的聯合創新行為。它是依靠企業內部和外部力量進行的一種技術創新活動。合作創新模式對合作各方技術及其他資源能力匹配要求較高,企業對合作的承諾和承擔的風險都較高。它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為前提,有明確的合作目標、合作期限和合作規則,合作各方在技術創新的全過程或某些環節共同投入,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隨著技術及產品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技術系統復雜性的提高使得創新依靠單個企業的力量越來越困難,因此利用外部力量和創新資源進行合作創新,實現優勢互補,成果共享,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趨勢。

三、企業技術能力對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機理

技術創新是以其構思新穎性和成功為特征的有意義的非連續性事件,是企業提高競爭力和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而企業現有的資源基礎和能力構成是其正確選擇和成功實施技術創新的基礎。企業技術創新必須以一定的資源能力積累為基礎;另一方面,每一輪技術創新必然伴隨著企業資源能力系統的更新。 因此,企業的資源能力系統,如技術吸收能力、研發能力、工藝過程能力以及財務資源和能力等均對技術創新產生重要影響。技術能力是企業為支持技術活動與技術創新的實現,附著在內部人員、設備、信息和組織中的內生化的知識存量的總和(魏江, 2006),是企業累積的知識、技能、經驗和組織基礎,使得企業可以有效地選擇和應用技術來獲得競爭優勢,或者說,企業的技術能力是企業成功運用技術實現技術創新、獲取競爭優勢的能力。 企業技術能力是個多維度體系,包括企業的研發能力、工藝制造能力、吸收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營銷能力等。為了研究方便,本文從研發能力、工藝制造能力,以及吸收能力這三個維度分析技術能力對企業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

(一)研發能力和創新模式選擇

所謂研發能力,指企業在掌握現有科學技術知識的基礎上, 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研發選題,并投入人力、物力等資源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發能力是企業前期創新資源投入積累的結果。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必須以一定的技術能力和技術積累為基礎。研究表明,研發能力對企業吸收改進和更好地利用現有技術非常重要,研發能力高的企業將比研發能力低的企業獲得更多的技術創新,創造更高的業績。

Sakakibara(1997)實證研究了企業的研發資源投入和創新模式之間的關系,他研究發現企業投入的研發資源越多,在合作研發過程中所能學習與吸收新技術的能力越強,因此企業會傾向于以技術聯盟或合資的方式,通過參與研發聯盟以取得所需要的技術。Tidd(1997)研究發現企業研發能力較強時采用自主研發方式或合作開發方式,而技術能力弱的企業則采用技術授權或契約方式完成,如果企業沒有任何相關的知識與能力,他們可提供給潛在伙伴的資源相對少,則企業會選擇技術授權方式進行技術創新。

企業擁有的資金、人力、研發資源以及聯盟經驗等是企業經營活動的重要資源,研發資源的投入不但反映廠商在研發活動上的意愿,亦有助于其研發能力的提升。由于技術能力的培養與累積將有利于廠商對新技術的吸收及改良(Cohen&Levinthal, 1990),因此當廠商的研發能力愈強,則其透過技術聯盟所能學習或吸收到的知識(技術)就愈多,故其將有較大的傾向或誘因參與合作研發及技術聯盟。Tsang(1994)指出研發實力越弱的企業,越傾向于從外部獲取技術進行創新,相對地,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其創新模式的選擇更具自由。Yin(1992)認為采用技術引進方式進行模仿創新的企業,應衡量自身技術能力,以獲取與其技術能力匹配的技術,以提高產能為動機的廠商可以采用購買機器設備或整廠輸入的方式快速獲取生產技術,相對地,為了強化技術能力的廠商則應該選擇技術授權的方式。自主創新由于企業可以獲得創新的全部收益,所以,當企業具有較強的研發實力,企業會選擇自主創新,以期獲得創新的全部收益。

因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設:研發能力越強的企業,利用自身的研發實力投入資源進行自主研發創新的可能性越大,而通過獲取外部技術進行模仿創新的傾向越小。

(二)吸收能力和創新模式選擇

Cohen&Levinthal于1990年首次提出吸收能力的概念,他們指出,所謂吸收能力是企業識別、評價并消化與應用外部新知識的能力,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吸收能力的前提是企業首先要有一定的相關知識基礎,即先驗知識,這說明吸收能力的發展具有路徑依賴性和歷史性。吸收能力強的企業能夠更好地利用外部的知識;同時指出企業研發投入與吸收能力的關系,認為企業研發能力越強,創造新知識并應用與商業化目的的能力越強,同時企業對外部知識的吸收能力也越強。 Cohen&Levinthal也指出吸收能力通過個人和組織學習實現,并且強調組織的吸收能力取決于個體的吸收能力。Kim(1998)將吸收能力定義為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是消化知識的能力,用來模仿;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造知識的能力,用于創新。影響企業吸收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研發投入、先驗知識、學習強度、組織結構、人力資本,以及組織文化。

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以及技術創新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Atuahene-Gima(1992)認為當采用外部創新模式時企業本身必須具備良好的吸收能力,才能好利用外部技術。 Tyler(1995)認為,企業的吸收能力的強弱會影響企業通過合作伙伴關系學習的可能性。吸收能力越強,一方面將借助先驗知識,通過個人或組織學習進行自主創新的可能性越;與此同時,在企業缺乏相關技術,也可以通過獲取外部技術,通過學習、消化外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當技術創新的難度越高,企業自主投入研發進行創新的風險性,因此,企業傾向于合作創新的方式分擔風險。

由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設:吸收能力越強的企業,其采用合作創新或模仿創新的可能性越大。

(三)工藝制造能力和創新模式選擇

企業技術創新是企業以市場需求和技術推動為雙重導向, 把創新投入有效轉化為各類型的創新產出,并把新產品成功引入市場實現商業化的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完整的技術創新過程涉及創新構思的產生、研究開發、技術管理與組織、工程設計與制造、用戶參與及市場營銷等一系列活動。成功的技術創新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資源,包括有形的資源,以及無形的資源。當企業研發實力不足,將無法通過自主研發投入進行自主創新,但當企業具有較強的工藝制造能力時,企業可以通過外購技術,借助于“干中學”方式進行模仿創新,或通過聯盟方式,借助合作企業的資源進行漸進性創新。因此,可以假設,企業的工藝制造能力越強,合作創新或模仿創新的傾向越大。

四、結論

高技術創新能力范文第2篇

在西部大開發的有利形勢下, 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獲得了快速發展, 2003-2007年, 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6.67%, 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04%。然而, 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規模仍然較小, 2007年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為2.36%, 遠低于4.62%的全國水平。由于產業規模較小, 導致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十分有限。目前,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是制約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健康發展的最主要瓶頸[1], 因此, 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發展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就是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創新能力評價是創新能力建設的重要基礎, 對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行科學評價, 有助于不斷提升其自主創新能力, 有助于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繼續做大、加快做強”的產業發展目標[2]。

對于經濟研究中經常遇到的綜合評價問題, 待評價的系統本身就是一個灰色系統, 因為系統中既有已被了解的白色信息, 又有尚未被發現的黑色信息, 而更多的是一般定性了解的灰色信息。決策方案中的各因素指標 (目標) 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 盡管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明確, 但是實際上卻是存在的, 其實質是一種灰色關系[3]。所以, 對這樣的系統進行綜合評價, 實際上是一個灰色多目標決策問題。

灰色關聯投影法 (Grey Relation Projection, GRP) [4]能夠綜合整個因素指標空間的影響, 通過灰色關聯投影值, 全面而準確地反映出各決策方案與理想方案之間的接近程度;該方法本質上是一種簡單加性加數方法, 其中的加權系數是與原加權系數的平方成正比的一組新的加權系數, 從而使得重要指標的加權系數得到進一步加強。由此, 本文擬首先采用熵權法客觀確定指標權重, 然后, 運用灰色關聯投影法對西部7省 (區) 1市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并對評價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從而為全面提升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供決策依據。

2 灰色關聯投影法

設有方案集A={A1, A2, …An}, 指標集V={V1, V2, …Vm}, 方案Ai在指標Vj下的屬性值為Yij (i=1, 2, …, n;j=1, 2, …, m) , Wj為指標Vj的權重, Wj∈[0, 1], 且undefined?;疑P聯投影法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建立決策矩陣。記理想方案A0的因素指標為Y0j, 當Vj為效益型指標時, Y0j=max (Y1j, Y2j, …Ynj) ;當Vj為成本型指標時, Y0j=min (Y1j, Y2j, …Ynj) ;當Vj為固定型指標時, Y0j=Y*j, 其中, Y*j為第j個評價指標的最佳穩定值。則方案集A對指標集V的含有理想方案的決策矩陣為

Y= (Yij) (n+1) ×m (i=0, 1, 2, …n;j=1, 2, …, m)

步驟2:初始化決策矩陣。為了消除量綱和單位不同所帶來的不可公度性, 決策之前應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對一個數列的所有數據均用它的第一個數去除, 從而得到一個新數列的方法即為初始化處理, 該數列有共同的起點, 無量綱, 其數據值均大于0。記Y′為Y的初始化決策矩陣, 且滿足下式:Y′ij=Yij/Y0j (i=0, 1, 2, …n;j=1, 2, …, m) 。經過初始化處理后, 顯然, Y′0j=1 (j=1, 2, …, m) 。

步驟3:確定加權灰色關聯決策矩陣。記 (S, Γ) 為灰色關聯空間, ζ為特定關聯映射, rij為子因素Y′ij (i=1, 2, …n;j=1, 2, …, m) 關于母因素Y′0j=1 (j=1, 2, …m) 的灰色關聯度[5], rij=ζ (Y′0j, Y′ij) , 則有

undefined

其中λ為分辨系數, λ∈[0, 1], 通常取λ=0.5。由 (n+1) ×m個rij組成灰色關聯度判斷矩陣F;記指標權重向量W= (W1, W2, …, Wm) , 則對F加權后可得加權灰色關聯決策矩陣

undefined

步驟4:確定灰色關聯投影值。將每個決策方案看成一個行向量 (矢量) , 則稱決策方案Ai與理想方案A0之間的夾角為灰色關聯投影角[4], 其余弦值為

undefined

顯然, 夾角余弦0

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

稱undefined為灰色關聯投影權值矢量[4]。

根據Zi值的大小, 即可對各方案進行優劣排序, Zi值大者為優, Zi值小者為劣。

3 實證分析

3.1 指標體系與樣本數據

本文選取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西部7省 (區) 1市作為待評價對象 (由于數據缺損, 未選取新疆和西藏) 。樣本數據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 (2008) , 樣本區間設定為2007年。

根據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涵[6,7], 參照國家統計局 (2005) 從技術創新能力角度提出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遵循指標選取的科學性、客觀性、系統性、功能性、相對獨立性、可比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則, 從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技術創新活動、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和技術創新環境等四個方面, 構建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初始指標體系。運用粗糙集屬性約簡遺傳算法[8]]對初始指標進行約簡, 剔除冗余指標, 獲得約簡后的評價指標體系, 結果見表1 (計算過程略) 。

2007年西部7省 (區) 1市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原始數據見表2。

數據來源:《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 (2008) 。

3.2 指標權重的確定

3.2.1 熵權法簡介。

熵權法是一種根據指標所提供的信息量確定指標權重的客觀賦權法, 不需要對數據的分布形態進行任何假定, 計算也相對簡單。在信息論中, 信息熵被定義為[9]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

對于原始指標數據矩陣X= (xij) m×n, 指標權重計算步驟如下:

(1) 將xij轉化為pij

undefined;j=1, 2, …, n (6)

(2) 定義第j個指標的熵為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

引入常數k可保證第j個指標的pij都相等時, 滿足Hj=1, 此時該指標不能提供任何信息。當pij=0時, 令pijlnpij=0, 從而保證Hj∈[0, 1]。

(3) 定義第j個指標的熵權為

undefined, 其中Wj∈[0, 1], 且undefined

3.2.2 指標權重計算結果。

由表2數據, 根據式 (6) 將xij轉化為pij, 再由式 (7) - (8) 得出各指標的熵值和權重, 其中:m=8, n=11, k=0.4809。計算結果見表3。

(單位:%)

3.3 綜合評價與分析

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均為效益型指標, 由表2數據可得理想方案:A0= (1020.14, 28389, 20908, 0.0326, 0.0272, 0.0420, 863, 0.4222, 0.2289, 0.5446, 0.1310) 。將表2數據初始化后, 取λ=0.5, 由式 (1) 得出灰色關聯度判斷矩陣:

undefined

對F進行加權處理, 得到加權灰色關聯決策矩陣F′。由表3數據和式 (3) 可得各決策方案在理想方案上的灰色關聯投影值及方案排序, 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 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由大至小排序為:四川、陜西、貴州、寧夏、重慶、云南、甘肅、青海。

從四個一級指標來看, 四川高技術產業的潛在技術創新資源在西部地區位居第一, 其余指標均位居第二, 其中, 新產品出口和政府部門扶持力度尚需加強。陜西高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投入強度在西部地區位居第一, 潛在技術創新資源位居第二, 技術創新產出能力位居第三, 技術創新環境一般, 其中, 新產品出口和金融機構支持力度亟待加強。貴州高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環境在西部地區位居第一, 潛在技術創新資源和技術創新投入強度位居第三, 技術創新產出能力較弱, 其中, 主營業務收入、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新產品出口等亟待提高。寧夏高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在西部地區位居第一, 技術創新投入強度一般, 潛在技術創新資源和技術創新環境較弱, 其中, 專利申請數、金融機構支持力度、經濟和人力資源存量等亟待提高。重慶高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環境在西部地區位居第三, 其余指標均處于一般水平, 其中, 專利申請數、經濟和人力資源存量等亟待加強。云南高技術產業的潛在技術創新資源和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均處于一般水平, 技術創新投入強度和技術創新環境較弱, 其中, 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經濟和人力資源存量等亟待提高。甘肅高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環境一般, 其余指標均較弱, 其中, 專利申請數、新產品出口、經濟和人力資源存量等亟待改善。青海高技術產業的四個一級指標在西部地區均居于末位, 其中, 經濟和人力資源存量、技術創新產出能力等亟待增強。

4 結束語

熵權法對變異程度大 (或提供信息較多) 的指標賦予較大的權重, 克服了主觀因素的干擾, 在此基礎上, 運用灰色關聯投影法對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使評價結果更貼近客觀實際。通過對評價結果的比較分析, 探明西部7省 (區) 1市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現狀及亟待改善的重要指標, 從而為全面提升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了決策依據?;谊P聯分析中分辨系數的作用在于調整比較環境的大小, 削弱最大絕對差數值太大而失真的影響, 提高關聯系數之間的差異顯著性, 它應充分體現系統各因子對關聯度的間接影響, 并應具有抗干擾作用;分辨系數按經驗取值為0.5, 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如何科學確定最優分辨系數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研究。

摘要:從技術創新能力角度, 構建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法客觀確定指標權重;將綜合評價問題作為一個灰色多目標決策問題, 運用灰色關聯投影法對西部7省 (區) 1市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并對評價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從而為全面提升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熵權法,灰色關聯投影法,多目標決策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產業司.當前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狀況及政策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 2008 (4) :13-15.

[2]張曉強.高技術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匯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8.

[3]劉思峰, 黨耀國, 方志耕.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

[4]呂鋒, 崔曉輝.多目標決策灰色關聯投影法及其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02, 22 (1) :103-107.

[5]鄧聚龍.灰理論基礎[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2.

[6]付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8.

[7]劉鳳朝, 潘雄鋒, 施定國.基于集對分析法的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中國軟科學, 2005 (11) :83-91.

[8]王國胤.Rough集理論與知識獲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1.

高技術創新能力范文第3篇

一、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質疑思維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 起點是一問。”疑問是“思維的開端, 創新的起點”。對于學生來講, 并不是要求他們去做什么發明創造, 但應該注重從小就培養他們善于發現問題, 勇于提出問題, 不受思維定式的限制。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 特別是問題情境, 培養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積極提出問題, 能使他們逐漸養成善于質疑問難的思維能力和習慣。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推斷的能力

在沒有或經過初步的探究、驗證前, 先對問題作個初步的假定, 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出假設或推斷, 才可能驅使他們積極去進行探究, 以驗證自己的假設或推斷是否正確。如果沒有假設、推斷, 也就想不到去探究, 或者探究缺乏具體的目標, 就會走彎路。利用信息技術來提供疑問情境或一些答案式情境, 能引發學生質疑問難, 發展他們的假設推斷能力。在教學中, 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對自己或對別人提出的問題進行大膽的合理的假設, 來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有了疑問, 再通過假設推斷, 只完成了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一小半。這個假設是否正確, 需要拿出事實或證據來詳加證明。拿出事實來進行證明的過程, 就是探究論證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目標有針對性地通過上網收集圖文資料、閱讀課文及文獻資料、進行社會調查與實地考察、動手實驗操作來收集資料, 進行驗證。這樣, 學生在一定目標與任務的驅動下, 就會動腦筋去尋找自己對問題假設或推斷的事實根據來說明問題, 從而培養了他們的探究思維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因為知識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 推動著進步, 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因此, 在教學中, 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開展想象與聯想, 甚至可以鼓勵他們幻想。而利用信息技術提供豐富多彩的形象情境資源, 可以幫助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

五、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沒有想象和聯想思維能力, 就無法形成發散思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多種情境, 在生動的情境的啟發下, 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這種優勢, 能培養學生遇到問題從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徑去尋找解決各種問題的辦法的思維能力。

高技術創新能力范文第4篇

一、民營科技創新型企業

民營科技創新型企業主要由國內私人個體 (機構) 創立并經營, 以不斷創新為主導思想, 以新產品不斷開發、原有產品功能質量不斷改進、或工藝設備不斷改善為主導策略的科技型企業。

二、DEA評價模型

數據包絡分析 (DEA) 是Charnes和Cooper等以“相對效率”概念發展起來的一種效率評價方法, 運用數學規劃模型比較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效率, 進而對決策單元做出評估。

由公式知, 對于A, 當 為已知數據矩陣時, 則可以適當地選取v和u, 使得 如果想知道某評估單元 在A中是不是“最優”, 就需考察當盡可能地變化v和u時, 最大值是多少。這樣, 如對 進行評價, 就可構造 模型:

將 化為一個等價的線性規劃問題, 同時引入非阿基米德無窮小的概念, 并求其對偶規劃為

三、綜合評價

利用DEA法對創新投入評價指數、創新產出評價指數、創新效率評價指數歸一化后用加權法得到綜合評價指數, 對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效率進行綜合評價, 得到最后的綜合得分 (見下表) 。

綜合得分排第一的都發燃具設備雖然創新投入評價指數最高, 但它的創新效率沒有達到1, 即它的創新產出和創新投入比例不當, 有待進一步改進。排名第二的東方輕工實業創新效率為1, 投入和產出的評價指數均位居前列。排名第三到九位企業雖創新效率為1, 但它們的創新投入評價指數不高, 它們可以通過改進創新投入獲得更大的創新產出。排名第十的德力西集團效率不為1, 投入和產出均不高, 需合理配置資源。

參考文獻

[1]黃孟復: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 (2005-2006)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

[2]魏權齡:數據包絡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

[3]王小蘭趙弘: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新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4]莫劍芳:DEA方法在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評價中的應用.系統工程, 2001 (3) :18~21

高技術創新能力范文第5篇

1 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存在互動關系

新型產業基地與傳統老工業基地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它是按照市場化的方式,以新的產業鏈條、業態和定位,形成區域產業集群。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就工業而言,實際是由傳統的工業集聚地向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的過程,是一個體制、機制和技術等全方位創新的過程。

產業集群是技術創新的有效載體,而產業集群的生命力在于持續創新,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優勢來源于一群互相聯系在一起的企業,這些企業之間并不只是地理上的互相接近,更為關鍵的是互相之間密切聯系,共同分享市場、技術、勞動力以及各種信息,形成即競爭又合作的關系,從而構成的企業生產網絡。

1.1 產業集群內的競爭有利于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

產業集群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關鍵在于它具有較強的持續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競爭力,不僅體現在市場占有率上,而且體現在增長速度、生產率、結構轉化方面,尤其是在創新能力方面。波特從技術創新維度探討了集群經濟的競爭優勢,他認為產業集群能夠提高集群內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并日益成為創新的中心;企業之間的持續聯系有助于企業通過相互學習來改進技術、機器及部件的適用性;產業集群的柔韌性及迅速行動的能力,集群中的企業擁有認識創新機會的良好“窗口”,有助于企業抓住市場機會并采取創新行動;集群內有效的競爭壓力、潛在壓力和持續的比較,構成了企業集群的創新動力,迫使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2]

1.2 產業集群的“邊干邊學”有利于技術創新并提高創新的速度

產業技術創新是一種社會的合作進程,主要依賴于廣大社會群體(包括員工、生產商、供應商、顧客、科教和技術研發機構等)的知識交流與碰撞,這種集體的“邊干邊學”過程,為知識和信息在企業之間的迅速流動和擴散提供了基礎條件,促進了信息、知識和最佳實踐在集群內快速傳播,有利于技術、管理知識的交流和人力資源的培養與利用,提高了企業和機構的創造能力,從而有利于技術創新并提高創新的速度。

1.3 產業集聚的相互信任有利于降低技術創新的交易成本

信任是產業集群的特征之一,集群內企業之間地理位置的接近,產業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同一性,正式與非正式交往的頻繁,使企業與企業之間、人與人之間更容易建立起穩定和持續的關系。集群內企業的深度專業化分工,使得企業日益專精于某一項技術,而每個企業負擔的技術創新投資成本大大降低。

1.4 產業集群的鏈條整合有利于技術創新市場化過程的實施

技術創新是一個動態的系統過程,即市場需求——技術研發——產品化——商業化,完整的產業鏈和立體的生態經濟圈,能產生一種外部經濟性,以促使這種創新過程的實施。在這個系統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創新投入、產出以及收益的主體,是創新體系的核心。但需要大學與研究機構、其他企業、教育培訓機構、政府的公共服務、中介機構以及金融機構等主體構成的技術創新支持系統,需要專業化勞動力市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物流中心,以及適合于特定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與之互動發展,從而有利于技術創新過程的實施。

產業集群的生命力在于持續創新,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產業集群都是以科技創新系統為基礎的。世界上很多成功的產業集群都是借助于集群與技術創新的互動而發展起來。良好的技術創新系統,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棲息地”,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遼寧裝備產業優勢之所以只大不強,在技術創新中所存在的劣勢,并非主導企業不夠“大”、中小企業“小”而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各自孤立和分離所致。如果在一定的環境下,產業相互關聯的大中小企業能夠形成空間集群,實現集群式創新,既能提升每個獨立企業所具備的創新行為優勢,又可以形成區域產業技術創新的資源優勢,從而達到技術創新活力和技術創新規模經濟的有機結合。

2 遼寧裝備制造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分析

裝備制造業不僅是遼寧的產業優勢,具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而且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發展裝備制造業既符合中國工業化進程的需要,也是中央振興東北的重要目標之一。

曾經被譽為“共和國裝備部”的遼寧,改革開放以來裝備制造業發展趨緩,一方面是產業處于調整轉型期,另一方面重要的因素就是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遼寧裝備制造產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并不低,但產品技術含量低于國際先進水平,產業技術落后,導致產業比較優勢喪失。

近年來,遼寧裝備制造業增長迅速,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從2003年到2006年,裝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6%,近三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為27%,拉動全省工業經濟增長在10個百分點左右,全省工業新增利潤中80%來源于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新產品產值以年均兩位數的速度增長。2006年10月,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2005年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公報》表明,遼寧競爭能力排名第九。

從系統的角度考察,決定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創新投入、創新活動和創新產出,這三個要素的協調發展尤為重要?;谌齻€要素進行分析,遼寧裝備制造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存在較大差距。

2.1 具有一定研發能力,但消化吸收引進技術重視不夠

2004年,日韓兩國技術與消化吸收的經費比例均保持在1:5~1:8左右,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投入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經費比例僅為1:0.15。“十五”期間,遼寧引進與消化的比例大約為1:0.02,而全國平均水平為1:0.08。[3]

2.2 具有良好的技術開發基礎,但自主技術創新能力較弱

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受制于人,自主知識產權的缺乏,導致許多關鍵的產業技術嚴重依賴國外。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從創新投入強度和創新能力看,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功能明顯不足。多數大型企業沒有建立起較強的技術中心,大部分重點產品的技術來源于國外。遼寧裝備制造業工程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只有6.5%左右,而且缺少專業技術的頂尖人才和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人才外流現象嚴重。

2.3 單機制造能力強,但“引進-消化-吸收-創新”良性循環體系不完善

多年來,遼寧通過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已使裝備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裝備制造業已達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國際水平,但消化吸收再創新遠遠不夠。僅有近5%的產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僅相當于國際上20世紀90年代初期水平,主導產品在國內市場適銷對路和比較適銷對路的只占50%左右。

2.4 成套制造能力較強,但沒有形成強大的產業鏈

遼寧裝備制造業擁有一批有實力的大型主機制造企業,但零部件、元器件等中場產業薄弱,缺乏成套能力,尤其大型成套設備的系統成套能力十分薄弱。服務不發達,沒有形成以主機制造廠為核心,上下延伸的強大產業鏈,電子信息、汽車等省內配套率均低于20%,產業的總體規模、經濟效益和競爭力難以提高。

2.5 產品結構中原材料比重過大,高新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

遼寧的科技投入很大,但產出卻很低。生產的高消耗、高污染、出大力掙小錢的原材料產品占了一半以上,新產品所占比重有限。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雖已上升到1.6%,居全國第五位,但全省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20%,科技進步貢獻率只有33%,比全國平均水平要低。

3 提高遼寧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對策

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依托于企業,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集合、企業各個體功能的組合,是推動產業發展的主動力,是國際競爭的提升力。裝備制造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是通過自主創新得到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發展的關鍵是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由成本型制造中心向技術型創造中心轉型。

3.1 以產業集群中的主導企業為產業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創新的組織者是企業家。在產業集群發展中,主導企業不僅具有一定的技術創新條件和資源能力,而且對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技術創新具有很強的牽動性和外溢性。企業技術創新應抓好創新活動、全過程、市場價值這三個環節,研究開發、生產技術、生產組織、技術改造、市場營銷五個鏈環。

通過類比、移植、積累、延伸、集成等主要途徑,激活技術創新,逐步形成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建立有效的人力資本機制,積極探索技術入股、研發項目經理制、按銷售或利潤比例分成、校企雙酬、工薪外重獎等多種分配形式,提高研發人員的收入所得;以工程項目帶動科技進步,培養從設計、制造工藝到操作、管理、服務的各類各級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為進口裝備的本土化、裝備國產化提供人力支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的管理能力,即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研究開發能力、制造能力和營銷能力等技術創新能力要素的集成、優化能力。

3.2 通過“進口替代”逐步提升產業自主技術創新能力

自主的技術創新是復雜的社會過程,根據初始動力不同,技術創新源頭可簡化為兩大線性序列過程:一種是技術推動型(技術導向),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開發→技術創新;另一種是需求拉動型(市場導向),即市場需求→應用研究→技術創新。由于多年來引進和模仿技術創新模式的路徑依賴,導致企業技術創新源動力不足。遼寧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可以借鑒韓國的經驗,以市場為導向,探索出一條“市場需求→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自主技術創新→國產化/進口替代→出口”的進口替代型技術創新之路。

由于裝備制造業發展滯后,近幾年我國設備投資的2/3依賴進口,2005年進口裝備的價值占進口總值的51.84%[4]。如果實現進口替代,不僅市場容量大、前景好,而且可以從單個零部件、單項產品,逐漸拓展為核心主機和重要部件,以及整套產品系列,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條各企業的技術創新熱情。進口替代的技術創新模式,可以較低研發成本,加快技術成果的市場化進程,促進產品的升級換代,提升產業品牌實力。

3.3 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同步發展

技術創新是一個從新產品或新工藝的設想產生,通過研究、開發、新技術的應用、生產制造、商業化推廣,到市場應用的全過程活動。在這過程中,技術和市場共同起作用,這就要求企業必須通過合作的方式才能提高技術創新的成功率。一方面,產業技術創新活動,需要成為整個產業鏈的共同行為,不僅是作為產業鏈龍頭的大企業集團,更要積極培育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美國企業將研發資金的2/3用于提高產品技術,1/3用于過程創新;每年新技術中的70%是小企業創造的,小企業的人均創新發明是大企業的2倍。[5]可見,上下游企業、大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夠在產品創新和過程創新的不同層面交互進行,不僅能促進產業鏈條技術創新的分工合作,形成互動效應,而且可以在整個集群范圍內進行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獲取技術創新的規模經濟效益,提升整體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中介機構在產業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風險投資機構,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最強引擎。利用市場通行的規則,中介機構可以為各創新主體提供信息和技術咨詢、決策參考、成果鑒定、專利代理、產權交易、科技評估、人才交流、風險投資等方面的服務,成為自主創新與需求市場之間的橋梁,形成以市場為導向,圍繞現實需求的運作方式,并利用資本的優勢,實現科技成果在市場經濟中的增值。

3.4 整合社會資源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產業化平臺,但并不等于創新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都要在企業內完成。目前,即使是規模較大的企業集團,也很難像發達國家那樣集應用性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于一體。目前,產學研結合的研發方式,多以“短、平、快”的項目合作為主,而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可以提升產學研結合的組織化和制度化程度,有效解決產業技術領域原始創新匱乏、共性技術供給不足、核心競爭力受制于人的突出問題,加快創新成果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帶動行業技術進步和競爭力的提升。

通過設立“產學研合作技術聯盟”專項,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以利益為紐帶的“技術聯盟”。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建立促進重大技術裝備發展的組織協調機制,做好供方、需方和官方的有機結合,加強聯合攻關的統籌協調力度,加快關鍵優勢領域高技術研究,實現重大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的重點跨越;研究解決技術創新中知識產權的歸屬、利益分配問題,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激勵機制;對重大裝備的引進,用戶單位應吸收制造企業參與,共同跟蹤先進技術的發展,并在消化吸收和國產化的基礎上,共同開展創新活動,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一批產品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跨國公司,特別是裝備類產品的技術研發中心,在合作制造的基礎上進行合作研發,借助國際技術開發力量,跟蹤世界先進技術。

3.5 完善產業技術創新的社會支持系統

技術創新具有外部性和半公共產品特征,政府必須在產業技術創新中發揮作用。通過政策引導、市場運作,整合社會資源解決技術創新投入瓶頸。改善財政科技投入的管理體制,增加政府在研究開發投入的比重,設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專項資金、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科技計劃,重點推進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提高計劃投入的集成度和支持力度。

政府投入重點放在科技技術設施和公共技術平臺的建設,加強基礎研究,支持共性技術和共享技術的研究開發,培育產學研科技研發聯合體,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服務;支持或建立技術孵化器、風險投資體系,確立稅收優惠制度、信貸支持、直接投資和政府采購等技術創新支持制度,促進創新型企業的建立;通過政策引導,扶持一批具有行業帶動作用的各種形式的產業技術研究開發聯合體,發展集資金籌集、研究開發、技術擴散功能于一體的專業技術公司。

3.6 建設誠信機制和信任、互利、互動的社會環境

誠信是市場化運行的基本條件,企業之間長期的交易和承諾是一個無形之網,維系著企業間分工和協作關系的穩定性。尤其是產業集群中的企業,正是在這種“互識社會”中互動互補,借助信任和承諾,求榮共進。

加強知識產權制度保障,是促進技術創新的重要措施。知識產權制度實質是在保護創新者利益和積極性的同時,促進技術合理、有償地擴散,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創新。因此,政府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知識產權文化,實施知識產權管理,引導企業提高運用、管理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柳喜花.中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11):154.

[2]何軍香.論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互動關系[J].商業時代,2005(6):66-67.

[3]蒲若梅,習新建,王笑梅.老工業基地遼寧被推向自主創新的“十字路口”[N].遼寧日報,2006-02-21(3).

[4]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統計局.2005年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公報[EB/OL].(2006-10-23).中國裝備制造網.

高技術創新能力范文第6篇

對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 國外開展較早, 并且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柏格曼和曼迪奇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便于組織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企業一系列綜合特征, 該觀點從戰略管理的角度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作了分解。巴頓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技術系統、管理系統的能力及企業的價值觀等, 這一觀點揭示了技術創新能力的核心內容。

國內關于技術創新能力的概念, 最早出現在宏觀科技政策的研究中, 20世紀80年代后期, 有研究者把這一概念引入到微觀企業中。國家科委“技術創新工程綱要”中, 把技術創新能力界定為創新決策能力, 研究開發能力, 工程化能力, 生產制造能力, 市場營銷能力, 組織協調能力以及資源配置能力等, 基本上是從創新過程出發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 把技術創新能力分解為創新資源投人、創新管理、創新傾向、研究開發、生產制造和市場營銷6個要素。

綜合來看, 可以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就是企業籌集必需的資金, 將技術開發設想轉變成適應市場需要的產品, 并組織生產、銷售最終獲利的資金、智慧、設備、法律、技能技巧等各方面力量的綜合。

二、我國技術創新能力存在的問題:

1. 我國R&D經費偏低。

R&D經費是反映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指標。2007年, 我國的R&D經費支出總額487.9億美元, 比上年增加111.2億美元, 而美國R&D支出達到了3437億美元;另一方面按國際公認的標準, 即一國的R&D/GDP (R&D經費強度) 來看, 2007年我國的R&D經費強度為1.49%, 而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在2%以上, 美國達到2.6 2%, 以色列甚至超過4%, 與這些國家相比我國R&D經費強度還太低。

2. 我國科技人才比較缺乏。

根據瑞士洛?!妒澜绺偁幜δ觇b2007》世界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7年, 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在55個國家和地區中升至第1 5位。其中“R&D人員全時當量”這一指標躍居世界第1位, “R&D經費總額”、“企業R&D經費總額”、“科技論文發表量”、“本國人專利授權量”等其余6項指標也排在世界前10位, 但是從“千人R&D人員數”和“每千名企業R&D人員國內專利授權量”等指標的排名來看, 我國明顯處于劣勢。

3. 科技論文和專利水平不高。

論文和專利數量是反映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幾年來我國科技論文數量增長很快, 但在世界范圍的影響非常有限, 反映論文質量和影響力的被引頻次明顯偏低。我國平均每篇論文被引頻次為4.6 1, 假如我們的平均被引頻次增加2倍 (13.83) , 依然趕不上位列第一的美國。2007年美國專利商標局授權給中國申請者的專利共7 7 2件, 而這一數字還不及韓國1994年在美國獲得的授權專利多。因此, 我國科技論文及專利的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的距離。

4. 企業對研究開發的重視程度不夠。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 健全的企業技術創新機制有利于推動產業創新, 但現階段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尤其是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截至2007年中國2.8萬多家大中型企業擁有自己研發機構的只占百分之二十五, 百分之七十五的企業沒有一個專職人員從事研發活動。

三、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措施

1. 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有待完善。

企業的技術創新動力有外在動力和內在動力, 外在動力來源于技術本身的推動和市場、政府的激勵, 內在動力來源于高收益的追求。在高收益時, 企業為了獲取高額收益會主動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但實際情況是, 很多技術創新項目, 社會效益大大高于私人收益, 私人付出的技術創新成本在很多情況下很難得到充分的補償, 導致缺乏參與此類活動的動力, 這就需要政府通過直接參與或間接變革相應的制度加以解決。

2. 提高企業研究開發能力。

提高企業研究開發的途徑主要有:自主開發、引進技術后創新提高、模仿創新。對于具有技術先發優勢的企業可以走自主開發的道路, 以擁有原創的核心技術;引進技術后創新提高是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 不斷消化吸收并結合自身特點, 使企業技術能力提高到具有自主技術創新和持續自主技術創新的水平;模仿創新是通過學習、模仿率先創新者的思路, 汲取經驗和教訓, s破譯核心技術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的創新形式。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方式提高企業研究開發的能力。

3. 保證R&D經費增長的同時提高經費投入強度。

作為技術創新前期階段的R&D活動, 其投入量有較強的獨立性, 高水平的R&D投入強度是國家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進入2 1世紀, 我國R&D經費總量及其投入強度迅速提高, 2007年, R&D經費強度達到1.4 9%, 但是, 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R&D經費強度都在2%以上, 我國R&D經費投入強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4. 強化企業市場營銷能力。

企業生產產品的成本只有在產品銷售后才能得到補償, 所以銷售對企業至關重要。提高企業市場營銷能力, 是企業正常運轉的保證, 也是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和最終檢驗。提高企業營銷能力, 首先必須確立目標市場、進行目標市場細分, 同時要求建立激勵機制, 充分調動營銷人員的積極性, 提高企業的營銷能力。

總之, 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 除上述的措施外, 還應當考慮管理、人才、信息、資金、風險等多方面的因素, 進行多方面的努力,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工業審計與會計, 2007.3

[2]孫跟緊:促進我國技術創新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 2007.3

上一篇:互聯網社會治理范文下一篇:象與騎象人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