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材料產業園產品規劃范文

2023-10-10

新材料產業園產品規劃范文第1篇

一、請介紹一下編制《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背景和總體考慮。

《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將新材料列為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也對培育和發展新材料產業提出了任務和要求。為貫徹落實《綱要》與《決定》精神,我們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的目標、重點及措施,旨在引導企業決策,為政府配置公共資源提供依據,促進新材料產業健康發展。

新材料是支撐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因此,《規劃》在全面貫徹落實《綱要》和《決定》精神、加強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規劃、工業轉型升級規劃銜接的同時,注重了與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相關規劃的協調。同時,《規劃》突出了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圍繞所提出的發展目標,將規劃任務細化到具體產品、技術和裝備,落實到重大工程,體現到了相關政策中。

二、能否簡單介紹一下《規劃》的編制過程?

編制新材料產業規劃在我國尚屬首次,編制工作歷時2年,主要包括思路研究、確定框架、專題研究、文稿起草、規劃銜接、征求意見、專家論證等階段。為準確把握行業發展特點,合理提出有關內容,《規劃》編制過程中,實地調研了100多家企業,分重點領域、重點地區、下游用戶三個層面研究形成了200余萬字專題報告,征求了120余家單位(部門、協會、企業)意見,直接參與規劃編制的行業專家、學者、院士超過800人次,最終形成的《規劃》凝聚了社會各方共識,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三、怎樣理解新材料產業的戰略地位?

材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新材料是材料工業發展的先導,是搶占后危機時代國際經濟科技競爭制高點的重要物質保障,其戰略地位主要體現在:

(一)新材料是帶動傳統產業升級的革命性力量。新材料產業發展對中國成為世界制造強國至關重要。我國是工業大國,目前已有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受材料、技術、裝備等制約,“中國制造”總體水平仍處在國際產業鏈低端。加之產能過剩,資源環境等問題日益突出,加快發展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的新材料產業,對實現傳統產業跨越發展、促進我國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撐和保障。新材料產業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新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離不開新材料的支撐?!兑巹潯丰槍Ω鞔髴鹇孕孕屡d產業發展目標,對部分新材料產品的市場需求進行了分析預測。不難看出,其他6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新材料產業創造了巨大市場需求,也凸顯了新材料產業的基礎性地位。

(三)新材料產業是建設重大工程、鞏固國防軍工的重要力量。載人航天、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三峽工程等國民經濟建設重大工程的順利實施都需突破一系列關鍵材料制約,進而帶動一大批工程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新材料也是國防軍工的基礎,是決定武器裝備性能和國防力量強弱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國都將新材料置于事關國家安全的戰略地位予以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我國是發展中的大國,必須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重視新材料產業的發展。

(四)新材料產業是推動技術創新的先導。新材料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產業革命的先導之一。如,硅材料的出現就帶動催生了規模龐大的電子信息產業。事實表明,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新技術的發現和某種新產品的研制成功,都離不開新材料的發現和應用。加快發展新材料產業,對于推動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具有重要作用。

四、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盡管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新材料產業已經在產業規模、技術水平、發展機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但依舊面臨著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是關鍵材料保障能力不足。2010年,我們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新材料的需求,對新能源、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汽車、鐵路、節能環保等領域的30余家大型骨干企業做了需求調研,涉及130余種關鍵材料。調研結果顯示,這130多種材料,有32%目前國內沒有生產能力,完全依賴進口。有54%目前國內可以生產,但產量、性能和質量尚不能滿足國內要求。僅有14%目前可以實現完全自給,但多為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品種。材料整體保障能力不足,使得國內企業在生產工藝開發、材料性能檢測、數據分析等也嚴重缺失,阻礙了新材料開發和產業化的步伐。

二是產學研用一體化體系尚未真正形成。我國新材料產業總體還處于跟蹤和追趕階段,新材料基礎研究主要依靠國家投入,企業開發新材料的困難較大。由于產學研用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滯后,技術創新成果的高效轉移和轉化機制尚未建立,導致新材料產業化步伐緩慢,科研與生產、應用之間脫節,基礎研究與產業化之間普遍缺少中試研究階段,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很多先進技術大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難以實現工程化、產業化和規?;?。

三是政策環境不能完全適應產業發展需要。長期以來,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獨立主體地位不夠明確,行業管理、財政、金融、投資等配套支持政策不夠完善,行業統計、產品標準和應用設計規范體系不夠健全。材料開發往往是被動地應對重大工程提出的需求,分散在各個應用領域,材料的共性、通用性被忽略。新材料產業技術含量高、產品周期短,研發、生產和推廣應用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蘊含著巨大風險,財稅政策的激勵和引導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五、《規劃》對新材料產業的分類是如何考慮的?

新材料種類繁多,分類方式多種多樣、各有優點,同時新材料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范疇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產業升級不斷發生變化。作為一個行業規劃,對新材料產業進行科學分類,要把握這樣幾個原則:一是要避免割裂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要抓住材料的本質特性,突出新材料產業的系統性與獨立主體地位;二是要避免交叉重復。新材料在許多領域屬高端邊緣和交叉相關,同一種材料也可應用于多個領域,要科學處理新材料的這一特征;三是要充分體現新材料產業未來發展趨勢。隨著科技革命迅速發展,新材料、新產品、新名詞層出不窮、日新月異,分類方式既要符合現有材料體系,也要反映材料科學的發展趨勢。

按照上述原則,經反復研究并征求新材料領域專家、院士意見,《規劃》結合材料的物理化學屬性、功能結構特征和未來發展趨勢,提出了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這6大類新材料品種,在《規劃》文本中,對每一個領域均做了界定。

六、《規劃》對新材料的發展趨勢是如何判斷的?

從宏觀形勢上看,基于國際、國內兩個方面分析,《規劃》認為,“十二五”期間隨著科技革命迅速發展、產業革命不斷深化,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既面臨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在專利、人才、資金等方面的競爭壓力,又具備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工業轉型升級而帶來的重大機遇。

從需求層面來看,根據其他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標,《規劃》選取了部分重點新材料品種,做了比較詳細的定量分析預測。需求預測結果顯示,“十二五”期間,新材料產業將面臨廣闊的市場空間,一大批新材料品種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給新材料產業整體發展創造了巨大空間。

七、產學研用脫節是制約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關鍵瓶頸之一,“十二五”期間將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規劃》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起具備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材料產業體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十二五”期間,一方面要夯實產學研用創新發展的基礎。要積極突破技術及裝備制約,著力建立若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示范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逐步完善材料組分研究、質量指標、服役性能等基礎數據,為關鍵材料開發和推廣應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構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發展機制,完善產業鏈條。要引導生產企業與科研院所、下游用戶緊密合作,建立一批以重點企業為主體,上下游緊密合作,分工明確,利益共享,成員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產學研用一體化產業聯盟,形成從上游原料生產到新材料加工,再到下游示范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八、如何理解《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

綜合考慮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現狀、其他戰略性產業和相關行業發展規劃,《規劃》提出了2015年和2020年的發展目標,并從產業規模、創新能力、產業結構、保障能力和材料換代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期間的定量目標??傮w上看,《規劃》目標強調新材料產業體系建設,既注重產業規模增長,又關注發展水平的提升。簡單說明一下目標中的幾個關鍵數字:

關于產業規模。由于新材料范圍廣、品種多、產業邊界相對模糊,一直以來對產業總規模的統計并沒有準確數字。為此,我們做了大量調研分析,經過分領域、分品種統計,2010年的產業規模約6500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約20%。“十二五”期間國家將采取各種措施鼓勵支持新材料產業發展,各地發展新材料產業的積極性也很高,因此,新材料產業增速將超過“十一五”期間的平均水平。同時,考慮到新材料產業總體上仍處于培育期,為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避免一哄而起,增速也不宜提得太高。據此,《規劃》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率超過25%,到2015年達到2萬億總規模的目標,這意味著“十二五”末,產業規模將是“十一五”末的3倍。

關于保障能力。我國新材料產業總體自給率不高,粗略統計,目前新材料產品綜合保障能力約50%左右,部分關鍵材料甚至完全依靠進口。盡管《規劃》提出的關鍵新材料保障能力目標值是50%,低于新材料產品綜合保障能力目標值70%,看上去似乎關鍵材料保障能力的目標定得較低。但考慮到一些關鍵材料目前國內仍屬空白,短期內大幅提高難度較大,因此達到50%的這一目標實際上是具有標志性的。

關于材料換代。為了促進新材料產學研用結合,加快新產品、新技術推廣應用,《規劃》提出要推廣30個重點新材料品種,并實施若干示范推廣應用工程。下一步,我們將從產品發展階段、技術來源情況、市場需求規模等方面綜合考慮,提出具體品種,多渠道推廣實施。

九、《規劃》提出的發展重點是如何確定的?

《規劃》提出的發展重點包括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這6大領域。每個領域都包含多個新材料品種,其發展水平和發展特征各不一樣。為此,綜合考慮市場需求、技術水平、戰略意義等因素,《規劃》根據各領域特點,參考材料分類方法,將6大領域進一步細分為20個重點方向。

立足于發揮已有優勢,加快彌補薄弱環節,提高材料保障能力,對每個重點方向,《規劃》均從研發、產業化和市場應用等環節對其發展途徑、發展目標、主要產品、關鍵應用等進行了詳細安排。當然,規劃文本也無法一一詳盡每個重點產品,為此,我們還組織編制了《新材料產業“十二五”重點產品目錄》(以下簡稱《產品目錄》),篩選了400種重點產品,并對有關內容進行詳細描述。

十、《規劃》發展重點中還包括了各行業的關鍵技術和裝備,這一點是如何考慮的?

技術和裝備受制于人,是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以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為例,我國現有的絕大多數生產線,在單線產能、生產成本、單位能耗與產品性能等方面,均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國外已經開發出了多種型號的聚丙烯腈碳纖維,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而國內碳纖維產業化步伐才剛剛開始,很多高端產品還無法自主生產。關鍵技術裝備沒有取得突破是導致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如《規劃》提出的飽和蒸汽牽伸、寬口徑高溫碳化等裝備,均是目前制約我國碳纖維產業發展的關鍵裝備之一。

裝備依賴進口,也影響了國內工藝技術的開發,對引進裝備的改進與再創新工作也相對欠缺。對此,我們根據各領域發展現狀,研究提出了一批擬在“十二五”期間重點突破的技術和裝備,共涉及90多項關鍵技術、40多種核心裝備,以專欄的形式歸納在《規劃》的發展重點中,在《產品目錄》中也提出了一批技術裝備。新材料產品眾多,需要解決的技術裝備問題也很多,《規劃》提出的只是一部分。“十二五”期間,新材料產業要高度重視技術裝備問題,爭取有所突破。

十一、“十二五”新材料產業區域布局思路是什么?

與傳統產業相比,新材料產業對資源環境依賴程度較低,除部分品種外,大多數沒有特定的空間布局規律,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一哄而上、盲目發展?!兑巹潯肪幹七^程中,我們了解到,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背景下,各地發展新材料產業熱情高漲,絕大多數能夠根據自身條件,合理規劃發展重點,但從部分地區的發展目標來看,一些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已有所顯現。

為此,《規劃》分三個層次提出了新材料產業布局要求。一是在宏觀角度,《規劃》提出要按照東、中、西部地區現狀與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實現區域新材料產業協調發展。二是在各重點領域方面,《規劃》按照各領域發展特點,提出了一些布局原則,尤其是針對一些投資規模較大、建設周期長、社會影響廣的產品,為更好地促進其發展,《規劃》提出了一些限制性的要求。三是在具體品種層面,根據已有產業基礎和重點企業分布情況,《規劃》以專欄的形式進一步明確了一批產業基地。

十二、提出10項重大工程的主要考慮是什么,“十二五”期間將如何推動落實這些工程?

《規劃》從指導整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角度,圍繞“十二五”發展目標,分領域提出了一系列產品、技術和裝備。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聚焦和提煉規劃重點,突出解決一批應用領域廣泛的共性關鍵材料品種,經過充分征求各方意見,《規劃》提出了10項重大工程。每一項重大工程,都著眼于產學研用各個環節,從材料開發、產業化、規?;?、推廣應用、技術裝備、平臺建設等角度逐一明確了工程內容,量化了具體目標,具有較強操作性。

稀土稀有金屬材料、碳纖維、高強輕型合金等十大工程,均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政府支持的重點,“十二五”期間,要多渠道、全方位推動落實。一方面,我們將進一步細化各項工程內容,將任務分解到重點地區、重點企業,明確組織形式,落實到具體項目。另一方面,要積極發揮政策合力,利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等政策的引導作用,選擇一批產業化基礎好、市場前景廣闊、能夠迅速形成規?;l展的項目集中支持。

十三、新材料具有軍民共用特征,“十二五”時期將如何推動新材料產業軍民結合發展?

新材料產業中,有大量品種具有典型的軍工兩用特征,在經濟建設與國防軍工中均發揮重要作用,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是提高材料對武器裝備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徑。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表明,加快國防科技工業與國民經濟建設融合,大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與材料,逐步建立軍民融合的國家工業基礎,是國防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推動新材料產業軍民融合發展,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以滿足軍品需求為牽引,推動新材料技術突破,提高新材料產業支撐配套能力,鼓勵優勢新材料企業積極參與軍工新材料配套。二是充分利用我國已有軍工新材料技術優勢,積極推動國防科技成果加速向經濟建設轉化,加快軍民共用新材料產業化、規?;l展。三是加強軍民人才信息交流,積極利用市場機制,推動軍民共用材料技術的雙向轉移和輻射。

十四、請簡要介紹一下《產品目錄》的編制原則、重要意義和作用?

新材料產品種類繁多,受篇幅限制,不能在規劃中一一列出,為了更全面反應未來五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重點,使規劃更具指導性,根據新材料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立足我國國情、技術水平、產業基礎和市場供需,我們編制了《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遵循“全局性、前瞻性、規范性、成長性和帶動性”的總原則,旨在進一步勾勒新材料產業范圍,細化重點?!懂a品目錄》收錄的新材料產品包括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六大領域。根據產品性能指標的先進性,產品所處的發展階段,產品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等標準,經過多次研討和的征求意見,最終形成400種產品。

隨著《規劃》的實施和新材料產業的發展,一些新產品也將不斷出現,我們也將根據情況,動態更新《產品目錄》。

十五、《產品目錄》的特點是什么?

新材料產業園產品規劃范文第2篇

在中國,循環經濟建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目標,得到國家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逐步使生態步入良性循環。”循環經濟發展建設已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

在城市和省區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在工業集中區建立由共生企業群組成的生態工業園區。?在企業層面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根據循環經濟研究進展,從循環經濟的理論和一些發達國家及我國的實踐來看,發展循環經濟符合國情,體現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近年來,我國在三個層次上逐漸展開循環經濟的實踐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項目內涵

循環經濟是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它強調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表現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做到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而循環經濟的重要形態是生態工業,生態工業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建立工業系統"食物鏈網",即工業鏈網。在工業園區采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把一個企業產生的副產品或廢物作為另一個企業的投人或原材料,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形成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工業生態系統,使園區內企業之間形成物質、能量、信息的共生關聯,從而提高物質、能量、信息的利用程度和生態效率,提高園區產業關聯度,形成產業間的橫向耦合、縱向閉合的共生關系,顯著地改善企業

的經濟績效,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真正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環境中心瞄準學科發展的前沿領域,在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規劃設計的研究與應用中取得了許多成果,相關內容發表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并出版學術專著一部(《中國生態工業建設》)。先后完成了包頭市循環經濟與生態工業園設計、煙臺開發區生態工業園規劃等項目。目前正在承擔的《汕頭市電子廢棄物拆解利用園區規劃》項目,就是基于循環經濟與工業生態理論。內容包括園區產業鏈設計,物質、內能量和信息集成,以及污染控制等方面,集中體現了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的建設理念。

?項目主題

為更好推進循環經濟與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北京化工大學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清華大學國家CIM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進行循環經濟與生態工業園區項目規劃工作,項目規劃主要內容如下:



(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內容(區域/行業/企業)

循環經濟的區域基礎與生態評估(資源開發、能源利用、社會經濟發展、科技貢獻等地域基礎;生態循環服務價值估算、生態足跡分析、生態環境容載力確定等)

循環經濟的區域、產業與行業系統層次(物質、能量、信息、資源、廢棄物流動的國際循環、國內循環、區域循環及其園區內的大、中、小循環系統層次;產業循環發展的橫向耦合、縱向閉合和區域耦合)

? 循環經濟產業鏈(體系)構建(第一產業鏈、第二產業鏈、第三產業鏈、三次產業鏈、產業鏈點、產業鏈面和產業鏈網及其清潔化、綜合化、生態化、減量化、循環化、資源化系統) ? 循環經濟建設及時空布局(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自然資源保障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人與自然和諧的人口生態體系和科學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體系等建設;生態產業示范區建設、生態產業園建設、產業生態化建設;產業循環發展區劃、三次產業時空發展時序、產業循環發展時空部署;)

? 循環經濟發展的綠色保障制度體系(綠色制度環境——綠色資源制度、綠色產權制度、綠色市場制度、綠色產業制度、綠色技術制度等;綠色規范制度——綠色生產制度、綠色消費制度、綠色貿易制度、綠色包裝制度、綠色回收制度等;綠色激勵制度——綠色財政制度、綠色金融制度、綠色稅收制度、綠色投資制度等)

(二)生態工業園規劃內容

? 生態工業鏈構建(上游—中游—下游網絡體系;三次產業與服務、消費領域鏈網;園區減量化、循環化、資源化雙向流程;企業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集成;企業工藝技術鏈、清潔生產鏈、產品鏈、經營管理鏈和時空發展鏈等流程構架)

? 工業結構生態化設計(“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資源生產”、“加工生產”、“還原生產”;概念設計CAE,DFA;詳細設計CAD集成;加工過程設計與仿真DFM、CAPP、CAM、CAFD、MPS)

? 園區空間結構與總體設計(第一代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代高新技術開發區、第三代生態工業園區空間結構升級、功能分區布局與調控框架、核心區空間布局與調控導向、產業生態化發展規劃、“一區多園構件 <資源再生園、產品再生園、廢物再生園、科技創業園和管理服務園>”、園區代謝過程及其物-能-信息流階梯利用和交換網絡及其優先考慮實施項目)

? 工業系統生態集成平臺(物質集成、廢水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Internet應用開發工具、管理信息集成系統、車間管理與控制集成開發系統、CAx信息管理與集成系統、全局共享信息定義維護工具、GIS-ODBC接口、全局信息系統(GIS)、通信系統、操作系統、網絡、分布式數據庫等)

? 生態工業園微觀控制系統研制(原料的采集、貯運、預處理、加工、成型、包裝、產品和貯存及其內外向“四流”循環度等環節系統化控制)

? 生態工業園宏觀控制系統設計(原料和地域的評價、規劃、組織、實施、運營管理和橫向耦合、縱向閉合、區域耦合及其效益評價等環節系統化控制)

? 園區資源一體化規劃與生態化管理(一體化水資源規劃與管理、一體化固體廢物資源規劃與管理、廢棄物資源化規劃與管理;園區應急管理——APELL計劃、園區日常管理——區域

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開展環境累計影響評估(CEA)、增強園區基礎設施生態化功能、生態化信息網絡平臺的建設、廢物交換系統網絡;企業環境管理體系、推行企業清潔生產、產品生態化管理、產品生態設計、產品生命周期分析、產品環境標志)

新材料產業園產品規劃范文第3篇

在中國,循環經濟建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目標,得到國家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逐步使生態步入良性循環。”循環經濟發展建設已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

在城市和省區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在工業集中區建立由共生企業群組成的生態工業園區。?在企業層面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根據循環經濟研究進展,從循環經濟的理論和一些發達國家及我國的實踐來看,發展循環經濟符合國情,體現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近年來,我國在三個層次上逐漸展開循環經濟的實踐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項目內涵

循環經濟是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它強調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表現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做到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而循環經濟的重要形態是生態工業,生態工業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建立工業系統"食物鏈網",即工業鏈網。在工業園區采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把一個企業產生的副產品或廢物作為另一個企業的投人或原材料,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形成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工業生態系統,使園區內企業之間形成物質、能量、信息的共生關聯,從而提高物質、能量、信息的利用程度和生態效率,提高園區產業關聯度,形成產業間的橫向耦合、縱向閉合的共生關系,顯著地改善企業

的經濟績效,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真正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環境中心瞄準學科發展的前沿領域,在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規劃設計的研究與應用中取得了許多成果,相關內容發表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并出版學術專著一部(《中國生態工業建設》)。先后完成了包頭市循環經濟與生態工業園設計、煙臺開發區生態工業園規劃等項目。目前正在承擔的《汕頭市電子廢棄物拆解利用園區規劃》項目,就是基于循環經濟與工業生態理論。內容包括園區產業鏈設計,物質、內能量和信息集成,以及污染控制等方面,集中體現了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的建設理念。

?項目主題

為更好推進循環經濟與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北京化工大學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清華大學國家CIM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進行循環經濟與生態工業園區項目規劃工作,項目規劃主要內容如下:



(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內容(區域/行業/企業)

循環經濟的區域基礎與生態評估(資源開發、能源利用、社會經濟發展、科技貢獻等地域基礎;生態循環服務價值估算、生態足跡分析、生態環境容載力確定等)

循環經濟的區域、產業與行業系統層次(物質、能量、信息、資源、廢棄物流動的國際循環、國內循環、區域循環及其園區內的大、中、小循環系統層次;產業循環發展的橫向耦合、縱向閉合和區域耦合)

? 循環經濟產業鏈(體系)構建(第一產業鏈、第二產業鏈、第三產業鏈、三次產業鏈、產業鏈點、產業鏈面和產業鏈網及其清潔化、綜合化、生態化、減量化、循環化、資源化系統) ? 循環經濟建設及時空布局(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自然資源保障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人與自然和諧的人口生態體系和科學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體系等建設;生態產業示范區建設、生態產業園建設、產業生態化建設;產業循環發展區劃、三次產業時空發展時序、產業循環發展時空部署;)

? 循環經濟發展的綠色保障制度體系(綠色制度環境——綠色資源制度、綠色產權制度、綠色市場制度、綠色產業制度、綠色技術制度等;綠色規范制度——綠色生產制度、綠色消費制度、綠色貿易制度、綠色包裝制度、綠色回收制度等;綠色激勵制度——綠色財政制度、綠色金融制度、綠色稅收制度、綠色投資制度等)

(二)生態工業園規劃內容

? 生態工業鏈構建(上游—中游—下游網絡體系;三次產業與服務、消費領域鏈網;園區減量化、循環化、資源化雙向流程;企業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集成;企業工藝技術鏈、清潔生產鏈、產品鏈、經營管理鏈和時空發展鏈等流程構架)

? 工業結構生態化設計(“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資源生產”、“加工生產”、“還原生產”;概念設計CAE,DFA;詳細設計CAD集成;加工過程設計與仿真DFM、CAPP、CAM、CAFD、MPS)

? 園區空間結構與總體設計(第一代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代高新技術開發區、第三代生態工業園區空間結構升級、功能分區布局與調控框架、核心區空間布局與調控導向、產業生態化發展規劃、“一區多園構件 <資源再生園、產品再生園、廢物再生園、科技創業園和管理服務園>”、園區代謝過程及其物-能-信息流階梯利用和交換網絡及其優先考慮實施項目)

? 工業系統生態集成平臺(物質集成、廢水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Internet應用開發工具、管理信息集成系統、車間管理與控制集成開發系統、CAx信息管理與集成系統、全局共享信息定義維護工具、GIS-ODBC接口、全局信息系統(GIS)、通信系統、操作系統、網絡、分布式數據庫等)

? 生態工業園微觀控制系統研制(原料的采集、貯運、預處理、加工、成型、包裝、產品和貯存及其內外向“四流”循環度等環節系統化控制)

? 生態工業園宏觀控制系統設計(原料和地域的評價、規劃、組織、實施、運營管理和橫向耦合、縱向閉合、區域耦合及其效益評價等環節系統化控制)

? 園區資源一體化規劃與生態化管理(一體化水資源規劃與管理、一體化固體廢物資源規劃與管理、廢棄物資源化規劃與管理;園區應急管理——APELL計劃、園區日常管理——區域

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開展環境累計影響評估(CEA)、增強園區基礎設施生態化功能、生態化信息網絡平臺的建設、廢物交換系統網絡;企業環境管理體系、推行企業清潔生產、產品生態化管理、產品生態設計、產品生命周期分析、產品環境標志)

新材料產業園產品規劃范文第4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6年11月29日 (此件公開發布)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十三五”時期,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有關部署,特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一、加快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

(一)現狀與形勢。

“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產業創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顯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等領域一批企業的競爭力進入國際市場第一方陣,高鐵、通信、航天裝備、核電設備等國際化發展實現突破,一批產值規模千億元以上的新興產業集群有力支撐了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戰略性新興產業廣泛融合,加快推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涌現了大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成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有力支撐。

未來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蓄勢待發到群體迸發的關鍵時期。信息革命進程持續快速演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廣泛滲透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信息經濟繁榮程度成為國家實力的重要標志。增材制造(3D打印)、機器人與智能制造、超材料與納米材料等領域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推動傳統工業體系分化變革,將重塑制造業國際分工格局?;蚪M學及其關聯技術迅猛發展,精準醫學、生物合成、工業化育種等新模式加快演進推廣,生物新經濟有望引領人類生產生活邁入新天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助推綠色低碳發展大潮,清潔生產技術應用規模持續拓展,新能源革命正在改變現有國際資源能源版圖。數字技術與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深度融合,數字創意產業逐漸成為促進優質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的智力密集型產業,創意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正在興起。創新驅動的新興產業逐漸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的主要動力,引發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格局重構,全球創新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我國創新驅動所需的體制機制環境更加完善,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配置持續優化,新興消費升級加快,新興產業投資需求旺盛,部分領域國際化拓展加速,產業體系漸趨完備,市場空間日益廣闊。但也要看到,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創新水平還不高,一些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情況仍然存在,一些改革舉措和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新興產業監管方式創新和法規體系建設相對滯后,還不適應經濟發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產業結構加速升級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強統籌規劃和政策扶持,全面營造有利于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生態環境,創新發展思路,提升發展質量,加快發展壯大一批新興支柱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培育發展新動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創新能力,深化國際合作,進一步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更廣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建設制造強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三)主要原則。

堅持供給創新。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全面提升技術、人才、資金的供給水平,營造創新要素互動融合的生態環境。聚焦突破核心關鍵技術,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和國際競爭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破除舊管理方式對新興產業發展的束縛,降低企業成本,激發企業活力,加快新興企業成長壯大。

堅持需求引領。市場需求是拉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要強化需求側政策引導,加快推進新產品、新服務的應用示范,將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供給,以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堅持產業集聚。集約集聚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要以科技創新為源頭,加快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提升產業集群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以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發展為途徑,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轉型,形成創新經濟集聚發展新格局。

堅持人才興業。人才是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首要資源。要針對束縛人才創新活力的關鍵問題,加快推進人才發展政策和體制創新,保障人才以知識、技能、管理等創新要素參與利益分配,以市場價值回報人才價值,全面激發人才創業創新動力和活力。加大力度培養和吸引各類人才,弘揚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

堅持開放融合。開放融合是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要以更開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搭建國際化創新合作平臺,高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大力推動我國優勢技術和標準的國際化應用,加快推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全球配置,全面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能力。

(四)發展目標。

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實現以下目標: 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并在更廣領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平均每年帶動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

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形成全球產業發展新高地。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發明專利擁有量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建成一批重大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產業創新能力躋身世界前列,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先發優勢,產品質量明顯提升。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等領域新產品和新服務的可及性大幅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更加嚴格,激勵創新的政策法規更加健全。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形成產業新體系。發展一批原創能力強、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品牌美譽度的行業排頭兵企業,活力強勁、勇于開拓的中小企業持續涌現。中高端制造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比重大幅提升,支撐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和技術創新中心,打造百余個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新興產業集群。

到203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導力量,我國成為世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創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和主導地位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五)總體部署。

以創新、壯大、引領為核心,緊密結合“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堅持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促進一批新興領域發展壯大并成為支柱產業,持續引領產業中高端發展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立足發展需要和產業基礎,大幅提升產業科技含量,加快發展壯大網絡經濟、高端制造、生物經濟、綠色低碳和數字創意等五大領域,實現向創新經濟的跨越。著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物技術和核技術領域一批戰略性產業,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遵循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突出優勢和特色,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集聚區和特色產業集群,形成區域增長新格局。把握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戰略契機,以更開放的視野高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水平。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完善有利于匯聚技術、資金、人才的政策措施,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全面營造適應新技術、新業態蓬勃涌現的生態環境,加快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二、推動信息技術產業跨越發展,拓展網絡經濟新空間

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向各行業全面融合滲透,構建萬物互聯、融合創新、智能協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到2020年,力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薄弱環節實現系統性突破,總產值規模超過12萬億元。

(一)構建網絡強國基礎設施。深入推進“寬帶中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大力推進高速光纖網絡建設。開展智能網絡新技術規模應用試點,推動國家骨干網向高速傳送、靈活調度、智能適配方向升級。全面實現向全光網絡跨越,加快推進城鎮地區光網覆蓋,提供每秒1000兆比特(1000Mbps)以上接入服務,大中城市家庭用戶實現帶寬100Mbps以上靈活選擇;多方協同推動提升農村光纖寬帶覆蓋率,98%以上的行政村實現光纖通達,有條件的地區提供100Mbps以上接入服務,半數以上農村家庭用戶實現帶寬50Mbps以上靈活選擇。推動三網融合基礎設施發展。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演進升級和應用,推動骨干企業新增網絡地址不再使用私有地址。 加快構建新一代無線寬帶網。加快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建設,實現城鎮及人口密集行政村深度覆蓋和廣域連續覆蓋。在熱點公共區域推廣免費高速無線局域網。大力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聯合研發、試驗和預商用試點。優化國家頻譜資源配置,提高頻譜利用效率,保障頻率資源供給。合理規劃利用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加快空間互聯網部署,研制新型通信衛星和應用終端,探索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研究平流層通信等高空覆蓋新方式。

加快構建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推動有線無線衛星廣播電視網智能協同覆蓋,建設天地一體、互聯互通、寬帶交互、智能協同、可管可控的廣播電視融合傳輸覆蓋網。加速全國有線電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雙向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推進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互聯互通。推動下一代地面數字廣播電視傳輸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加強地面無線廣播電視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創建移動、交互、便捷的地面無線廣播電視新業態。

專欄 1 寬帶鄉村示范工程

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促進三網融合,加快光纜、衛星通信進行政村建設,按需實現光纖入戶網絡和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向自然村和住戶延伸覆蓋,利用衛星、移動通信等技術創新加強對海島、邊遠地區、山區等覆蓋,加快普及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智慧農業、電子政務等信息化應用,支撐扶貧攻堅。

統籌發展應用基礎設施。充分利用現有設施,統籌規劃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在全國適宜地區布局,有序推進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推動基于現有各類通信網絡實現物聯網集約部署。持續強化應急通信能力建設。

加強國際合作。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國際互聯互通合作。加強海外海纜、陸纜、業務節點、數據中心、衛星通信等設施建設,優化國際通信網絡布局。加快建設中國—阿拉伯國家等網上絲綢之路、中國—東盟信息港。

(二)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培育“互聯網+”生態體系。 深化互聯網在生產領域的融合應用。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推動“中國制造+互聯網”取得實質性突破,發展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構筑核心工業軟硬件、工業云、智能服務平臺等制造新基礎,大力推廣智能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構建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開展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示范。推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與農業、能源、金融、商務、物流快遞等深度融合,支持面向網絡協同的行業應用軟件研發與系統集成,推動制造業向生產服務型轉變、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拓展生活及公共服務領域的“互聯網+”應用。加快行業管理體制創新,促進醫療、教育、社保、就業、交通、旅游等服務智慧化。拓展新型智慧城市應用,推動基于互聯網的公共服務模式創新,推進基于云計算的信息服務公共平臺建設,增強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加快實施“互聯網+政務服務”,逐步實現政務服務“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

促進“互聯網+”新業態創新。鼓勵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快形成新的生產和流通交換模式。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分享經濟發展,建立適應分享經濟發展的監管方式,促進交通、旅游、養老、人力資源、日用品消費等領域共享平臺企業規范發展,營造分享經濟文化氛圍。

專欄 2 “互聯網 + ”工程 深入推進“互聯網+”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等11個重點行動,建設互聯網跨領域融合創新支撐服務平臺。促進基于云計算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推進公有云和行業云平臺建設。加強物聯網網絡架構研究,組織開展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加快下一代互聯網商用部署,構建工業互聯網技術試驗驗證和管理服務平臺。創建國家信息經濟示范區。

(三)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落實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全面推進重點領域大數據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公開共享和應用拓展,完善監督管理制度,強化安全保障,推動相關產業創新發展。

加快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統籌布局建設國家大數據公共平臺,制定出臺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管理辦法,推動建立數據資源清單和開放目錄,鼓勵社會公眾對開放數據進行增值性、公益性、創新性開發。加強大數據基礎性制度建設,強化使用監管,建立健全數據資源交易機制和定價機制,保護數據資源權益。

發展大數據新應用新業態。加快推進政府大數據應用,建立國家宏觀調控和社會治理數據體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發展大數據在工業、農業農村、創業創新、促進就業等領域的應用,促進數據服務業創新,推動數據探礦、數據化學、數據材料、數據制藥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加強海量數據存儲、數據清洗、數據分析挖掘、數據可視化等關鍵技術研發,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數據處理、分析和可視化軟硬件產品,培育大數據相關產業,完善產業鏈,促進相關產業集聚發展。推進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

強化大數據與網絡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大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大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和有關標準規范,建立數據跨境流動安全保障機制。加強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關鍵技術攻關,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數據技術體系。建立完善網絡安全審查制度。采用安全可信產品和服務,提升基礎設施關鍵設備安全可靠水平。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制度,研究重要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網絡安全整體解決方案。

專欄 3 大數據發展工程

整合現有資源,構建政府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數據開放平臺,健全大數據共享流通體系、大數據標準體系、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推動實現信用、交通、醫療、教育、環境、安全監管等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支持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在重點領域開展大數據示范應用,實施國家信息安全專項,促進大數據相關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四)做強信息技術核心產業。順應網絡化、智能化、融合化等發展趨勢,著力培育建立應用牽引、開放兼容的核心技術自主生態體系,全面梳理和加快推動信息技術關鍵領域新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推動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突破性進展。

提升核心基礎硬件供給能力。提升關鍵芯片設計水平,發展面向新應用的芯片。加快16/14納米工藝產業化和存儲器生產線建設,提升封裝測試業技術水平和產業集中度,加緊布局后摩爾定律時代芯片相關領域。實現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AMOLED)、超高清(4K/8K)量子點液晶顯示、柔性顯示等技術國產化突破及規模應用。推動智能傳感器、電力電子、印刷電子、半導體照明、慣性導航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提升新型片式元件、光通信器件、專用電子材料供給保障能力。

專欄 4 集成電路發展工程

啟動集成電路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工程,實施一批帶動作用強的項目,推動產業能力實現快速躍升。加快先進制造工藝、存儲器、特色工藝等生產線建設,提升安全可靠CPU、數模/模數轉換芯片、數字信號處理芯片等關鍵產品設計開發能力和應用水平,推動封裝測試、關鍵裝備和材料等產業快速發展。支持提高代工企業及第三方IP核企業的服務水平,支持設計企業與制造企業協同創新,推動重點環節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半導體顯示產業鏈協同創新。

大力發展基礎軟件和高端信息技術服務。面向重點行業需求建立安全可靠的基礎軟件產品體系,支持開源社區發展,加強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智能硬件等領域操作系統研發和應用,加快發展面向大數據應用的數據庫系統和面向行業應用需求的中間件,支持發展面向網絡協同優化的辦公軟件等通用軟件。加強信息技術核心軟硬件系統服務能力建設,推動國內企業在系統集成各環節向高端發展,規范服務交付,保證服務質量,鼓勵探索前沿技術驅動的服務新業態,推動骨干企業在新興領域加快行業解決方案研發和推廣應用。大力發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端軟件外包業務。

加快發展高端整機產品。推進綠色計算、可信計算、數據和網絡安全等信息技術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加快高性能安全服務器、存儲設備和工控產品、新型智能手機、下一代網絡設備和數據中心成套裝備、先進智能電視和智能家居系統、信息安全產品的創新與應用,發展面向金融、交通、醫療等行業應用的專業終端、設備和融合創新系統。大力提升產品品質,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五)發展人工智能。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促進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重點領域推廣應用,打造國際領先的技術體系。

加快人工智能支撐體系建設。推動類腦研究等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新型人機交互、智能決策控制等應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支持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軟硬件開發。加快視頻、地圖及行業應用數據等人工智能海量訓練資源庫和基礎資源服務公共平臺建設,建設支撐大規模深度學習的新型計算集群。鼓勵領先企業或機構提供人工智能研發工具以及檢驗評測、創業咨詢、人才培養等創業創新服務。

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應用。在制造、教育、環境保護、交通、商業、健康醫療、網絡安全、社會治理等重要領域開展試點示范,推動人工智能規?;瘧?。發展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智能硬件和智能化系統,重點推進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慧農業、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鼓勵各行業加強與人工智能融合,逐步實現智能化升級。利用人工智能創新城市管理,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推動專業服務機器人和家用服務機器人應用,培育新型高端服務產業。

專欄 5 人工智能創新工程

推動基礎理論研究和核心技術開發,實現類人神經計算芯片、智能機器人和智能應用系統的產業化,將人工智能新技術嵌入各領域。構建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和向社會開放的骨干企業研發服務平臺。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雙創”支撐服務體系。

(六)完善網絡經濟管理方式。

深化電信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三網融合,進一步放開基礎電信領域競爭性業務,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限制,推進國有電信企業混合所有制試點工作。破除行業壁壘,推動各行業、各領域在技術、標準、監管等方面充分對接,允許各類主體依法平等參與市場競爭。 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針對互聯網與各行業融合發展的新特點,調整不適應發展要求的現行法規及政策規定。落實加強網絡信息保護和信息公開有關規定,加快推動制定網絡安全、電子商務等法律法規。

三、促進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突破發展,引領中國制造新跨越

順應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國際化發展趨勢,圍繞“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加快突破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推進重大裝備與系統的工程應用和產業化,促進產業鏈協調發展,塑造中國制造新形象,帶動制造業水平全面提升。力爭到2020年,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產值規模超過12萬億元。

(一)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品牌。著力提高智能制造核心裝備與部件的性能和質量,打造智能制造體系,強化基礎支撐,積極開展示范應用,形成若干國際知名品牌,推動智能制造裝備邁上新臺階。

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系統。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開展集計算、通信與控制于一體的信息物理系統(CPS)頂層設計,探索構建貫穿生產制造全過程和產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特征的智能制造系統,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提供重點行業整體解決方案,推進傳統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建設測試驗證平臺,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推動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邁上新臺階。構建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全面突破高精度減速器、高性能控制器、精密測量等關鍵技術與核心零部件,重點發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業機器人。加快高檔數控機床與智能加工中心研發與產業化,突破多軸、多通道、高精度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電機等主要功能部件及關鍵應用軟件,開發和推廣應用精密、高速、高效、柔性并具有網絡通信等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基礎制造裝備及集成制造系統。突破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智能農業機械裝備,開展首臺套裝備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提高質量與可靠性。

打造增材制造產業鏈。突破鈦合金、高強合金鋼、高溫合金、耐高溫高強度工程塑料等增材制造專用材料。搭建增材制造工藝技術研發平臺,提升工藝技術水平。研制推廣使用激光、電子束、離子束及其他能源驅動的主流增材制造工藝裝備。加快研制高功率光纖激光器、掃描振鏡、動態聚焦鏡及高性能電子槍等配套核心器件和嵌入式軟件系統,提升軟硬件協同創新能力,建立增材制造標準體系。在航空航天、醫療器械、交通設備、文化創意、個性化制造等領域大力推動增材制造技術應用,加快發展增材制造服務業。

專欄 6 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應用示范工程

在機械、航空、航天、汽車、船舶、輕工、服裝、電子信息等離散制造領域,開展智能車間/工廠的集成創新與應用示范,推進數字化設計、裝備智能化升級、工藝流程優化、精益生產、可視化管理、質量控制與溯源、智能物流等試點應用,推動全業務流程智能化整合。

在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紡織、食品、醫藥等流程制造領域,開展智能工廠的集成創新與應用示范,提升企業在資源配置、工藝優化、過程控制、產業鏈管理、質量控制與溯源、節能減排及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二)實現航空產業新突破。加強自主創新,推進民用航空產品產業化、系列化發展,加強產業配套設施和安全運營保障能力建設,提高產品安全性、環保性、經濟性和舒適性,全面構建覆蓋航空發動機、飛機整機、產業配套和安全運營的航空產業體系。到2020年,民用大型客機、新型支線飛機完成取證交付,航空發動機研制實現重大突破,產業配套和示范運營體系基本建立。 加快航空發動機自主發展。依托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重大專項,突破大涵道比大型渦扇發動機關鍵技術,支撐國產干線飛機發展。發展1000千瓦級渦軸發動機和5000千瓦級渦槳發動機,滿足國產系列化直升機和中型運輸機動力需求。發展使用重油的活塞式發動機和應用航空生物燃料的渦輪發動機,推進小型發動機市場化應用。

推進民用飛機產業化。加快實施大型飛機重大專項,完成大型客機研制,啟動寬體客機研發,突破核心技術。加快新型支線飛機工程研制和系列化改進改型,開展新機型國內外先鋒用戶示范運營和設計優化,提高飛機航線適應性和競爭力。大力開發市場需求大的民用直升機、多用途飛機、特種飛機和工業級無人機。

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建設。提高航空材料和基礎元器件自主制造水平,掌握鋁鋰合金、復合材料等加工制造核心技術。大力發展高可靠性、長壽命、環境適應性強、標準化、低成本的航空設備和系統,實現適航取證。加快航空科研試驗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結構強度、飛行控制、電磁兼容、環境試驗等計量測試和驗證條件投入,加強試飛條件建設。突破一批適航關鍵技術,加強適航審定條件和能力建設,加快完善運輸類飛機等各類航空產品的適航審定政策,建成具有完善組織機構、充足人力資源、健全規章體系、先進硬件設施和較強國際合作能力的適航審定體系。加快建設一批專業化數字化示范工廠,顯著提高航空產品制造質量穩定性和生產效率。積極推進構建國際風險合作伙伴關系,建成功能完備的航空產業配套體系。

發展航空運營新服務。落實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力培育通用航空市場,促進通用航空制造與運營服務協調發展。大力發展航空租賃。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先進航空運營體系,促進服務模式創新。加強飛行培訓,培育航空文化。開發綜合化、通用化、智能化的通信、導航和控制系統,發展面向全面風險管控和多類空域融合運用的技術體系和裝備,形成安全運營支撐體系。

專欄 7 新一代民用飛機創新工程

以重大專項和民用飛機科研為支撐,突破一批核心技術、系統、部件和材料,提高系統集成能力,重點發展系列化單通道窄體、雙通道寬體大型飛機,系列化新型渦槳/渦扇支線飛機及先進通用航空器,著力開展新型民用飛機示范運營和市場推廣,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保障和客戶服務體系。C9

19、MA700完成適航取證并交付用戶,ARJ21實現批量生產交付;一批重點通用航空器完成研制和市場應用。

(三)做大做強衛星及應用產業。建設自主開放、安全可靠、長期穩定運行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加速衛星應用與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主體功能完備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滿足我國各領域主要業務需求,基本實現空間信息應用自主保障,形成較為完善的衛星及應用產業鏈。

加快衛星及應用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星座和專題衛星組成的遙感衛星系統,形成“高中低”分辨率合理配置、空天地一體多層觀測的全球數據獲取能力;加強地面系統建設,匯集高精度、全要素、體系化的地球觀測信息,構建“大數據地球”。打造國產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運營服務平臺。發展固定通信廣播、移動通信廣播和數據中繼三個衛星系列,形成覆蓋全球主要地區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實施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建設衛星導航空間系統和地面系統,建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形成高精度全球服務能力。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進遙感衛星等建設。

提升衛星性能和技術水平。掌握長壽命、高穩定性、高定位精度、大承載量和強敏捷能力的衛星應用平臺技術,突破高分辨率、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綜合探測等有效載荷技術。優先發展遙感衛星數據處理技術和業務應用技術。提升寬帶通信衛星、移動多媒體廣播衛星等技術性能。加強衛星平臺型譜化建設,有序推進中小微衛星發展。

推進衛星全面應用。統籌軍民空間基礎設施,完善衛星數據共用共享機制,加強衛星大眾化、區域化、國際化應用,加快衛星遙感、通信與導航融合化應用,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創新“衛星+”應用模式。面向防災減災、應急、海洋等領域需求,開展典型區域綜合應用示范。面向政府部門業務管理和社會服務需求,開展現代農業、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智慧海洋、邊遠地區等的衛星綜合應用示范。圍繞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動“互聯網+天基信息應用”深入發展,打造空間信息消費全新產業鏈和商業模式。推進商業衛星發展和衛星商業化應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建立“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

專欄 8 空間信息智能感知工程

加快構建以遙感、通信、導航衛星為核心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加強跨領域資源共享與信息綜合服務能力建設,積極推進空間信息全面應用,為資源環境動態監測預警、防災減災與應急指揮等提供及時準確的空間信息服務,加強面向全球提供綜合信息服務能力建設,大力拓展國際市場。

(四)強化軌道交通裝備領先地位。推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輕量化、系列化、標準化、平臺化發展,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研制先進可靠的系列產品,完善相關技術標準體系,構建現代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創新體系,打造覆蓋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的全產業鏈布局。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形成中國標準新型高速動車組、節能型永磁電機驅動高速列車、30噸軸重重載電力機車和車輛、大型養路機械等產品系列,推進時速500公里輪軌試驗列車、時速600公里磁懸浮系統等新型列車研發和產業化,構建完整產業鏈。加強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認證綜合能力建設。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國際競爭力。

推進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及產業化。面向大城市復雜市域交通需求,推動時速120—160公里、與城市軌道交通無縫銜接的市域(郊)鐵路裝備,適應不同技術路線的跨座式單軌,自動導軌快捷運輸系統等研發與應用,構建時速200公里及以下中低速磁懸浮系統的設計、制造、試驗、檢測技術平臺,建立完善產品認證制度,建立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標準和規范,領跑國際技術標準。

突破產業關鍵零部件及綠色智能化集成技術。進一步研發列車牽引制動系統、列車網絡控制系統、通信信號系統、電傳動系統、智能化系統、車鉤緩沖系統、儲能與節能系統、高速輪對、高性能轉向架、齒輪箱、軸承、輕量化車體等關鍵系統和零部件,形成軌道交通裝備完整產業鏈。加強永磁電機驅動、全自動運行、基于第四代移動通信的無線綜合承載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優化完善高速鐵路列控系統和城際鐵路列控技術標準體系。

(五)增強海洋工程裝備國際競爭力。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向深遠海、極地海域發展和多元化發展,實現主力裝備結構升級,突破重點新型裝備,提升設計能力和配套系統水平,形成覆蓋科研開發、總裝建造、設備供應、技術服務的完整產業體系。

重點發展主力海洋工程裝備。加快推進物探船、深水半潛平臺、鉆井船、浮式生產儲卸裝置、海洋調查船、半潛運輸船、起重鋪管船、多功能海洋工程船等主力海工裝備系列化研發,構建服務體系,設計建造能力居世界前列。 加快發展新型海洋工程裝備。突破浮式鉆井生產儲卸裝置、浮式液化天然氣儲存和再氣化裝置、深吃水立柱式平臺、張力腿平臺、極地鉆井平臺、海上試驗場等研發設計和建造技術,建立規?;a制造工藝體系,產品性能及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加強關鍵配套系統和設備研發及產業化。產學研用相結合,提高升降鎖緊系統、深水錨泊系統、動力定位系統、自動控制系統、水下鉆井系統、柔性立管深海觀測系統等關鍵配套設備設計制造水平,大力發展海洋工程用高性能發動機,提升專業化配套能力。

專欄 9 海洋工程裝備創新發展工程

推動大型浮式結構物等新型裝備、3600米以上超深水鉆井平臺等深遠海裝備、海洋極地調查觀測裝備等研究開發,實現科研成果工程化和產業化,促進總裝及配套產業協調發展。完善海洋工程裝備標準體系。

(六)提高新材料基礎支撐能力。順應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推動特色資源新材料可持續發展,加強前沿材料布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工程建設需求為導向,優化新材料產業化及應用環境,加強新材料標準體系建設,提高新材料應用水平,推進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應鏈。到2020年,力爭使若干新材料品種進入全球供應鏈,重大關鍵材料自給率達到70%以上,初步實現我國從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的戰略性轉變。

推動新材料產業提質增效。面向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電力電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需求,擴大高強輕合金、高性能纖維、特種合金、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品質特殊鋼、新型顯示材料、動力電池材料、綠色印刷材料等規?;瘧梅秶?,逐步進入全球高端制造業采購體系。推動優勢新材料企業“走出去”,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端制造企業的供應鏈協作,開展研發設計、生產貿易、標準制定等全方位合作。提高新材料附加值,打造新材料品牌,增強國際競爭力。建立新材料技術成熟度評價體系,研究建立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組建新材料性能測試評價中心。細化完善新材料產品統計分類。

以應用為牽引構建新材料標準體系。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產業需求,加強新材料產品標準與下游行業設計規范的銜接配套,加快制定重點新材料標準,推動修訂老舊標準,強化現有標準推廣應用,加強前沿新材料標準預先研究,提前布局一批核心標準。加快新材料標準體系國際化進程,推動國內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

促進特色資源新材料可持續發展。推動稀土、鎢鉬、釩鈦、鋰、石墨等特色資源高質化利用,加強專用工藝和技術研發,推進共伴生礦資源平衡利用,支持建立專業化的特色資源新材料回收利用基地、礦物功能材料制造基地。在特色資源新材料開采、冶煉分離、深加工各環節,推廣應用智能化、綠色化生產設備與工藝。發展海洋生物來源的醫學組織工程材料、生物環境材料等新材料。

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發。突破石墨烯產業化應用技術,拓展納米材料在光電子、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應用范圍,開發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導材料,加大空天、深海、深地等極端環境所需材料研發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廣泛帶動性的創新成果。

專欄 10 新材料提質和協同應用工程

加強新型綠色建材標準與公共建筑節能標準的銜接,加快制定軌道交通裝備用齒輪鋼、航空航天用碳/碳復合結構材料、高溫合金、特種玻璃、寬禁帶半導體以及電子信息用化學品、光學功能薄膜、人工晶體材料等標準,完善節能環保用功能性膜材料、海洋防腐材料配套標準,做好增材制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石墨烯材料標準布局,促進新材料產品品質提升。加強新材料產業上下游協作配套,在航空鋁材、碳纖維復合材料、核電用鋼等領域開展協同應用試點示范,搭建協同應用平臺。

四、加快生物產業創新發展步伐,培育生物經濟新動力

把握生命科學縱深發展、生物新技術廣泛應用和融合創新的新趨勢,以基因技術快速發展為契機,推動醫療向精準醫療和個性化醫療發展,加快農業育種向高效精準育種升級轉化,拓展海洋生物資源新領域、促進生物工藝和產品在更廣泛領域替代應用,以新的發展模式助力生物能源大規模應用,培育高品質專業化生物服務新業態,將生物經濟加速打造成為繼信息經濟后的重要新經濟形態,為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新支撐。到2020年,生物產業規模達到8—10萬億元,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新型生物技術企業和生物經濟集群。

(一)構建生物醫藥新體系。加快開發具有重大臨床需求的創新藥物和生物制品,加快推廣綠色化、智能化制藥生產技術,強化科學高效監管和政策支持,推動產業國際化發展,加快建設生物醫藥強國。

推動生物醫藥行業跨越升級。加快基因測序、細胞規?;囵B、靶向和長效釋藥、綠色智能生產等技術研發應用,支撐產業高端發展。開發新型抗體和疫苗、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生物制品和制劑,推動化學藥物創新和高端制劑開發,加速特色創新中藥研發,實現重大疾病防治藥物原始創新。支持生物類似藥規?;l展,開展專利到期藥物大品種研發和生產,加快制藥裝備升級換代,提升制藥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推動中藥產品標準化發展,促進產業標準體系與國際接軌,加速國際化步伐。發展海洋創新藥物,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海洋中藥產品,推動試劑原料和中間體產業化,形成一批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專欄 11 新藥創制與產業化工程

圍繞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物醫藥產業體系,以抗體藥物、重組蛋白藥物、新型疫苗等新興藥物為重點,推動臨床緊缺的重大疾病、多發疾病、罕見病、兒童疾病等藥物的新藥研發、產業化和質量升級,整合各類要素形成一批先進產品標準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業技術體系,提升關鍵原輔料和裝備配套能力,支撐生物技術藥物持續創新發展。

創新生物醫藥監管方式。建立更加科學高效的醫藥審評審批方式,加快推開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加快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探索開展醫療新技術臨床實驗研究認可制度試點。完善藥品采購機制,全面推動醫藥價格和行業監管等領域體制機制改革。

(二)提升生物醫學工程發展水平。深化生物醫學工程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加快行業規制改革,積極開發新型醫療器械,構建移動醫療、遠程醫療等診療新模式,促進智慧醫療產業發展,推廣應用高性能醫療器械,推進適應生命科學新技術發展的新儀器和試劑研發,提升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整體競爭力。

發展智能化移動化新型醫療設備。開發智能醫療設備及其軟件和配套試劑、全方位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和終端設備,發展移動醫療服務,制定相關數據標準,促進互聯互通,初步建立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深度融合的現代智能醫療服務體系。

開發高性能醫療設備與核心部件。發展高品質醫學影像設備、先進放射治療設備、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測序儀、基因編輯設備、康復類醫療器械等醫學裝備,大幅提升醫療設備穩定性、可靠性。利用增材制造等新技術,加快組織器官修復和替代材料及植介入醫療器械產品創新和產業化。加速發展體外診斷儀器、設備、試劑等新產品,推動高特異性分子診斷、生物芯片等新技術發展,支撐腫瘤、遺傳疾病及罕見病等體外快速準確診斷篩查。

專欄 12 生物技術惠民工程

推進網絡化基因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建設,開展出生缺陷基因篩查、腫瘤早期篩查及用藥指導等應用示范。發展和應用新型生物治療技術,推動新型個體化生物治療標準化、規范化。開發智能化和高性能醫療設備,支持企業、醫療機構、研究機構等聯合建設第三方影像中心,開展協同診療和培訓,試點建立居民健康影像檔案。開展區域性綜合應用示范,實現區域生物基塑料制品、包裝材料等替代50%以上的傳統石化塑料制品。在城鎮或企業周邊建設生物質集中供氣供熱示范工程,探索多元協同共贏的市場化發展模式。

(三)加速生物農業產業化發展。以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目標,創制生物農業新品種,開發動植物營養和綠色植保新產品,構建現代農業新體系,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育種企業,為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新途徑、新支撐。

構建生物種業自主創新體系。開展基因編輯、分子設計、細胞誘變等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與育種應用,研制推廣一批優質、高產、營養、安全、資源高效利用、適應標準化生產的農業動植物新品種,積極推進生物技術培育新品種產業化,形成一批以企業為主體的生物育種創新平臺,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生物種業企業,加快農業動植物新品種產業化和市場推廣。發展動植物檢疫新技術,加強國外優質動植物品種資源引進檢疫平臺建設。

開發一批新型農業生物制劑與重大產品。大力發展動植物病蟲害防控新技術、新產品,建立基于病蟲基因組信息的綠色農藥、獸藥創制技術體系,創制一批新型動物疫苗、生物獸藥、植物新農藥等重大產品,實現規模生產與應用,推動農業生產綠色轉型。創制可替代抗生素的新型綠色生物飼料和高效生物肥料產品。深度挖掘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綠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品,開辟綜合利用新途徑。推動食品合成生物工程技術、食品生物高效轉化技術、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學等關鍵技術創新與精準營養食品創制。

(四)推動生物制造規?;瘧?。加快發展微生物基因組工程、酶分子機器、細胞工廠等新技術,提升工業生物技術產品經濟性,推進生物制造技術向化工、材料、能源等領域滲透應用,推動以清潔生物加工方式逐步替代傳統化學加工方式,實現可再生資源逐步替代化石資源。

不斷提升生物制造產品經濟性和規?;l展水平。發展新生物工具創制與應用技術體系,實現一批有機酸、化工醇、烯烴、烷烴、有機胺等基礎化工產品的生物法生產與應用,推動生物基聚酯、生物基聚氨酯、生物尼龍、生物橡膠、微生物多糖等生物基材料產業鏈條化、集聚化、規?;l展,提升氨基酸、維生素等大宗發酵產品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

建立生態安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物法工藝體系。發展高效工業生物催化轉化技術體系,提升綠色生物工藝應用水平。建立甾體藥物、手性化合物、稀少糖醇等生物催化合成路線,實現醫藥化工等中間體綠色化、規?;a。促進綠色生物工藝在農業、化工、食品、醫藥、輕紡、冶金、能源等領域全面進入和示范應用,顯著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五)培育生物服務新業態。以專業化分工促進生物技術服務創新發展,構建新技術專業化服務模式,不斷創造生物經濟新增長點。 增強生物技術對消費者的專業化服務能力。發展專業化診療機構,培育符合規范的液體活檢、基因診斷等新型技術診療服務機構。發展健康體檢和咨詢、移動醫療等健康管理服務,推動構建生物大數據、醫療健康大數據共享平臺,試點建立居民健康影像檔案,鼓勵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智能診療生態系統,推動醫學檢驗檢測、影像診斷等服務專業化發展。

專欄 13 生物產業創新發展平臺建設工程

依托并整合現有資源,建設一批創新基礎平臺,支持基因庫、干細胞庫、中藥標準庫、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蛋白元件庫等建設。加快推動構建一批轉化應用平臺,推進抗體篩選平臺、醫學影像信息庫、農作物分子育種平臺等載體建設。積極發展一批檢測服務平臺,推進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技術平臺、生物藥質量及安全測試技術創新平臺、農產品安全質量檢測平臺、生物質能檢驗檢測及監測公共服務平臺等建設,完善相關標準。

提高生物技術服務對產業的支持水平。發展符合國際標準的藥物研發與生產服務,鼓勵醫藥企業加強與合同研發、委托制造企業的合作。推動基因檢測和診斷等新興技術在各領域應用轉化,支持生物信息服務機構提升技術水平。為藥品、醫療器械、種業、生物能源等生物產品提供檢測、評價、認證等公共服務,加快產品上市進度,提升產品質量。鼓勵生物技術在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質降解、廢物資源化等領域拓展應用,積極引導生物環保技術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兼并,實現做大做強。構建生物技術專業化雙創平臺,降低生物產業創新創業成本,支持各類人員開辦虛擬研發企業,釋放創新潛能。

(六)創新生物能源發展模式。著力發展新一代生物質液體和氣體燃料,開發高性能生物質能源轉化系統解決方案,拓展生物能源應用空間,力爭在發電、供氣、供熱、燃油等領域實現全面規?;瘧?,生物能源利用技術和核心裝備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較成熟的商業化市場。

促進生物質能源清潔應用。重點推進高壽命、低電耗生物質燃料成型設備、生物質供熱鍋爐、分布式生物質熱電聯產等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促進生物質成型燃料替代燃煤集中供熱、生物質熱電聯產。按照因地制宜、就近生產消納原則,示范建設集中式規?;锶細鈶霉こ?,突破大型生物質集中供氣原料處理、高效沼氣厭氧發酵等關鍵技術瓶頸。探索建立多元、協同、共贏的市場化發展模式,鼓勵多產品綜合利用,為生產生活提供清潔優質能源。

推進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產業化。重點突破高效低成本的生物質液體燃料原料處理和制備技術瓶頸,建設萬噸級生物質制備液體燃料及多產品聯產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完善原料供應體系,有序發展生物柴油。推進油藻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燃料等前沿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五、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壯大,構建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把握全球能源變革發展趨勢和我國產業綠色轉型發展要求,著眼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以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為重點,引導綠色消費,推廣綠色產品,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的應用比例,全面推進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建設,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到2020年,產值規模達到10萬億元以上。

(一)實現新能源汽車規模應用。強化技術創新,完善產業鏈,優化配套環境,落實和完善扶持政策,提升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水平,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到2020年,實現當年產銷200萬輛以上,累計產銷超過500萬輛,整體技術水平保持與國際同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整車和關鍵零部件企業。 全面提升電動汽車整車品質與性能。加快推進電動汽車系統集成技術創新與應用,重點開展整車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結構輕量化設計。提升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配套能力與整車性能。加快電動汽車安全標準制定和應用。加速電動汽車智能化技術應用創新,發展智能自動駕駛汽車。開展電動汽車電力系統儲能應用技術研發,實施分布式新能源與電動汽車聯合應用示范,推動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新能源、儲能、智能駕駛等融合發展。建設電動汽車聯合創新平臺和跨行業、跨領域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電動汽車重大關鍵技術協同創新。完善電動汽車生產準入政策,研究實施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制度。到2020年,電動汽車力爭具備商業化推廣的市場競爭力。

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動力電池產業鏈。大力推進動力電池技術研發,著力突破電池成組和系統集成技術,超前布局研發下一代動力電池和新體系動力電池,實現電池材料技術突破性發展。加快推進高性能、高可靠性動力電池生產、控制和檢測設備創新,提升動力電池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培育發展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動力電池企業和關鍵材料龍頭企業。推進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建立上下游企業聯動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到2020年,動力電池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同步,產能規模保持全球領先。

專欄 14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提升工程

完善動力電池研發體系,加快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建設,突破高安全性、長壽命、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等技術瓶頸。在關鍵電池材料、關鍵生產設備等領域構建若干技術創新中心,突破高容量正負極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電解液技術。加大生產、控制和檢測設備創新,推進全產業鏈工程技術能力建設。開展燃料電池、全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鋰硫電池等領域新技術研究開發。

系統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與產業化。加強燃料電池基礎材料與過程機理研究,推動高性能低成本燃料電池材料和系統關鍵部件研發。加快提升燃料電池堆系統可靠性和工程化水平,完善相關技術標準。推動車載儲氫系統以及氫制備、儲運和加注技術發展,推進加氫站建設。到2020年,實現燃料電池汽車批量生產和規?;痉稇?。

加速構建規范便捷的基礎設施體系。按照“因地適宜、適度超前”原則,在城市發展中優先建設公共服務區域充電基礎設施,積極推進居民區與單位停車位配建充電樁。完善充電設施標準規范,推進充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動高功率密度、高轉換效率、高適用性、無線充電、移動充電等新型充換電技術及裝備研發。加強檢測認證、安全防護、與電網雙向互動等關鍵技術研究。大力推動“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提高充電服務智能化水平。鼓勵充電服務企業創新商業模式,提升持續發展能力。到2020年,形成滿足電動汽車需求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二)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加快發展先進核電、高效光電光熱、大型風電、高效儲能、分布式能源等,加速提升新能源產品經濟性,加快構建適應新能源高比例發展的電力體制機制、新型電網和創新支撐體系,促進多能互補和協同優化,引領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到2020年,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8%以上,產業產值規模超過1.5萬億元,打造世界領先的新能源產業。

推動核電安全高效發展。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堅持合作創新,重點發展大型先進壓水堆、高溫氣冷堆、快堆及后處理技術裝備,提升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示范工程建設。提升核廢料回收利用和安全處置能力。整合行業資源,形成系統服務能力,推動核電加快“走出去”。到2020年,核電裝機規模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規模達到3000萬千瓦,形成國際先進的集技術開發、設計、裝備制造、運營服務于一體的核電全產業鏈發展能力。 促進風電優質高效開發利用。大力發展智能電網技術,發展和挖掘系統調峰能力,大幅提升風電消納能力。加快發展高塔長葉片、智能葉片、分散式和海上風電專用技術等,重點發展5兆瓦級以上風電機組、風電場智能化開發與運維、海上風電場施工、風熱利用等領域關鍵技術與設備。建設風電技術測試與產業監測公共服務平臺。到2020年,風電裝機規模達到2.1億千瓦以上,實現風電與煤電上網電價基本相當,風電裝備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推動太陽能多元化規?;l展。突破先進晶硅電池及關鍵設備技術瓶頸,提升薄膜太陽能電池效率,加強鈣鈦礦、染料敏化、有機等新型高效低成本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大力發展太陽能集成應用技術,推動高效低成本太陽能利用新技術和新材料產業化,建設太陽能光電光熱產品測試與產業監測公共服務平臺,大幅提升創新發展能力。統籌電力市場和外輸通道,有序推進西部光伏光熱發電開發,加快中東部分布式光伏發展,推動多種形式的太陽能綜合開發利用。加快實施光伏領跑者計劃,形成光熱發電站系統集成和配套能力,促進先進太陽能技術產品應用和發電成本快速下降,引領全球太陽能產業發展。到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1億千瓦以上,力爭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光伏電站、光熱發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6000萬千瓦、4500萬千瓦、500萬千瓦。

積極推動多種形式的新能源綜合利用。突破風光互補、先進燃料電池、高效儲能與海洋能發電等新能源電力技術瓶頸,加快發展生物質供氣供熱、生物質與燃煤耦合發電、地熱能供熱、空氣能供熱、生物液體燃料、海洋能供熱制冷等,開展生物天然氣多領域應用和區域示范,推進新能源多產品聯產聯供技術產業化。加速發展融合儲能與微網應用的分布式能源,大力推動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建設。建立健全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的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運營模式及政策支撐體系。

大力發展“互聯網+”智慧能源。加快研發分布式能源、儲能、智能微網等關鍵技術,構建智能化電力運行監測管理技術平臺,建設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源—網—荷—儲—用”協調發展、集成互補的能源互聯網,發展能源生產大數據預測、調度與運維技術,建立能源生產運行的監測、管理和調度信息公共服務網絡,促進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信息對接和生產消費智能化。推動融合儲能設施、物聯網、智能用電設施等硬件及碳交易、互聯網金融等衍生服務于一體的綠色能源網絡發展,促進用戶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共享經濟和能源自由交易發展,培育基于智慧能源的新業務、新業態,建設新型能源消費生態與產業體系。

加快形成適應新能源高比例發展的制度環境。圍繞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提高、棄風棄光率近零的目標,完善調度機制和運行管理方式,建立適應新能源電力大規模發展的電網運行管理體系。完善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國家標準和清潔能源定價機制,建立新能源優先消納機制。建立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政策動態調整機制和配套管理體系。將分布式新能源納入電力和供熱規劃以及國家新一輪配網改造計劃,促進“源—網—用”協調發展,實現分布式新能源直供與無障礙入網。

專欄 15 新能源高比例發展工程

為實現新能源靈活友好并網和充分消納,加快安全高效的輸電網、可靠靈活的主動配電網以及多種分布式電源廣泛接入互動的微電網建設,示范應用智能化大規模儲能系統及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建立適應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儲能等多元化負荷接入需求的智能化供需互動用電系統,建成適應新能源高比例發展的新型電網體系。

選擇適宜區域開展分布式光電、分散式風電、生物質能供氣供熱、地熱能、海洋能等多能互補的新能源綜合開發,融合應用大容量儲能、微網技術,構建分布式能源綜合利用系統,引領能源供應方式變革。

(三)大力發展高效節能產業。適應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樹立節能為本理念,全面推進能源節約,提升高效節能裝備技術及產品應用水平,推進節能技術系統集成和示范應用,支持節能服務產業做大做強,促進高效節能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高效節能產業產值規模力爭達到3萬億元。

大力提升高效節能裝備技術及應用水平。鼓勵研發高效節能設備(產品)及關鍵零部件,加大示范推廣力度,加速推動降低綜合成本。制修訂強制性能效和能耗限額標準,加快節能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發布節能產品和技術推廣目錄,完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政策,推動提高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完善能效標識制度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在工業、建筑、交通和消費品等領域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推動用能企業和產品制造商跨越式提高能效。

大力推進節能技術系統集成及示范應用。在示范園區等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開展節能技術系統集成試點,整合高耗能企業的余熱、余壓、余氣資源,鼓勵利用余熱采暖、利用余能和低溫余熱發電。鼓勵重點用能單位及耗能設備配備智能能源計量和遠程診斷設備,借助信息網絡技術加強系統自動監控和智能分析能力,促進提高綜合能效。深入推進流程工業系統優化工藝技術,推動工業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鼓勵企業在低溫加熱段使用太陽能集熱器,實現生產工藝和能源供應的綜合優化。推進化石能源近零消耗建筑技術產業化,大力推廣應用節能門窗、綠色節能建材等產品。鼓勵風電、太陽能發電與企業能源供管系統綜合集成,推動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

做大做強節能服務產業。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特許經營等業態快速發展,推動節能服務商業模式創新,推廣節能服務整體解決方案。支持節能服務公司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實現規?;?、品牌化、網絡化經營。搭建綠色融資平臺,推動發行綠色債券,支持節能服務公司融資。制定相關標準,提高節能服務規范化水平。制定節能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節能第三方評估機制。搭建節能服務公司、重點用能單位、第三方評估機構履約登記和服務平臺,營造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

專欄 16 節能技術裝備發展工程

組織實施節能關鍵共性技術提升工程、節能裝備制造工程。鼓勵研發高性能建筑保溫材料、光伏一體化建筑用玻璃幕墻、緊湊型戶用空氣源熱泵裝置、大功率半導體照明芯片與器件、先進高效燃氣輪機發電設備、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裝備、淺層地熱能利用裝置、蓄熱式高溫空氣燃燒裝置等一批高效節能設備(產品)及其關鍵零部件。

實施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供熱管網系統能效綜合提升工程、電機拖動系統能效提升工程,推進燃煤電廠節能與超低排放改造、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等重大關鍵節能技術與產品規?;瘧檬痉?。組織實施城市、園區和企業節能示范工程,推廣高效節能技術集成示范應用。

(四)加快發展先進環保產業。大力推進實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動區域與流域污染防治整體聯動,海陸統籌深入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促進環保裝備產業發展,推動主要污染物監測防治技術裝備能力提升,加強先進適用環保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和集成創新,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環保產品,促進環境服務業發展,全面提升環保產業發展水平。到2020年,先進環保產業產值規模力爭超過2萬億元。

提升污染防治技術裝備能力。圍繞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集中突破工業廢水、霧霾、土壤農藥殘留、水體及土壤重金屬污染等一批關鍵治理技術,加快形成成套裝備、核心零部件及配套材料生產能力。建設一批技術先進、配套齊全、發展規范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基地,形成以骨干企業為核心、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快速成長的產業良性發展格局。支持危險廢棄物防治技術研發,提高危險廢棄物處理處置水平。支持環保產業資源優化整合,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加強先進適用環保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和集成創新。定期更新《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強化供需對接,加強先進適用環保裝備在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等重點領域應用。加快環保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強化先進環保裝備制造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支持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環保技術創新聯盟,加快技術集成創新研究與應用。

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環保產品。大力推廣應用離子交換樹脂、生物濾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循環冷卻水處理藥劑、殺菌滅藻劑、水處理消毒劑、固體廢棄物處理固化劑和穩定劑等環保材料和環保藥劑。擴大政府采購環保產品范圍,不斷提高環保產品采購比例。實施環保產品領跑者制度,提升環保產品標準,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環保產品,組織實施先進環保裝備技術進步與模式創新示范工程。

提升環境綜合服務能力?;诟餍袠I污染物大數據,推動建立環保裝備與服務需求信息平臺、技術創新轉化交易平臺、環保裝備招投標信息平臺,提高環保服務信息化水平。推動在環境監測中應用衛星和物聯網技術,構建污染排放、環境質量基礎數據與監控處置信息平臺,提高環境監管智能化水平,深入推進環境服務業試點工作。發展環境修復服務,推廣合同環境服務,促進環保服務整體解決方案推廣應用。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和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試點,在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工業園區污染集中處理等重點領域深入探索第三方治理模式。推進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創建工作,支持企業開展綠色設計。

專欄 17 綠色低碳技術綜合創新示范工程

對接綠色低碳試點示范項目,在具備條件的區域,以綠色低碳技術綜合應用為核心,以互聯網為紐帶,建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與智慧交通系統、低碳社區、碳捕集和富碳農業、綠色智能工廠等綜合應用設施,先行先試相關改革措施,促進綠色低碳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鎮化建設、生產生活的融合創新,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打造相關技術綜合應用示范區域。

(五)深入推進資源循環利用。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大力推動共伴生礦和尾礦綜合利用、“城市礦產”開發、農林廢棄物回收利用和新品種廢棄物回收利用,發展再制造產業,完善資源循環利用基礎設施,提高政策保障水平,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壯大。到2020年,力爭當年替代原生資源13億噸,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規模達到3萬億元。

大力推動大宗固體廢棄物和尾礦綜合利用。推動冶金渣、化工渣、赤泥、磷石膏等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與裝備,加強對工業固體廢棄物中戰略性稀貴金屬的回收利用。研發尾礦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促進尾礦中伴生有價元素回收和高技術含量尾礦產品開發,提高尾礦綜合利用經濟性。研發復雜多金屬尾礦選冶聯合關鍵技術與裝備、清潔無害化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發單套設備處理能力達到每年100—500萬噸的尾礦高效濃縮及充填料制備、輸送、充填成套工藝技術。開發低品位鈦渣優化提質技術,提高釩鈦磁鐵礦資源綜合利用率。

促進“城市礦產”開發和低值廢棄物利用。提高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拆解利用技術裝備水平,促進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加工利用集聚化規?;l展。加快建設城市餐廚廢棄物、建筑垃圾和廢舊紡織品等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系統,協同發揮各類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作用,打造城市低值廢棄物協同處理基地。落實土地、財稅等相關優惠政策。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礎設施,支持現有再生資源回收集散地升級改造。 加強農林廢棄物回收利用?;緦崿F畜禽糞便、殘膜、農作物秸稈、林業三剩物等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廣秸稈腐熟還田技術,支持秸稈代木、纖維原料、清潔制漿、生物質能、商品有機肥等新技術產業化發展。鼓勵利用畜禽糞便、秸稈等多種農林廢棄物,因地制宜實施農村戶用沼氣和集中供沼氣工程。推廣應用標準地膜,引導回收廢舊地膜和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勵利用林業廢棄物建設熱、電、油、藥等生物質聯產項目。積極開發農林廢棄物超低排放焚燒技術。

積極開展新品種廢棄物循環利用。開展新品種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示范,推動廢棄太陽能電池、廢舊動力蓄電池、廢碳纖維材料、廢節能燈等新型廢棄物回收利用,推廣稀貴金屬高效富集與清潔回收利用、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梯級利用等。支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研發與應用,發展碳循環產業。

大力推動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加快海水淡化及利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提高核心材料和關鍵裝備的可靠性、先進性和配套能力。推動建設集聚發展的海水淡化裝備制造基地。開展海水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設,推進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總包與服務。開展海水淡化試點示范,鼓勵生產海水淡化桶裝水,推進海水淡化水依法進入市政供水管網。推進海水冷卻技術在沿海高用水行業規?;瘧?。加快從海水中提取鉀、溴、鎂等產品,實現高值化利用。

發展再制造產業。加強機械產品再制造無損檢測、綠色高效清洗、自動化表面與體積修復等技術攻關和裝備研發,加快產業化應用。組織實施再制造技術工藝應用示范,推進再制造納米電刷鍍技術裝備、電弧噴涂等成熟表面工程裝備示范應用。開展發動機、盾構機等高值零部件再制造。建立再制造舊件溯源及產品追蹤信息系統,促進再制造產業規范發展。

健全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推動物聯網電子監管技術在危險廢棄物、電子廢棄物利用處置等領域應用,支持再生資源企業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統籌國內外再生資源利用,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建設資源循環利用第三方服務體系,鼓勵通過合同管理方式,提供廢棄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循環利用的整體解決方案。全面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鼓勵使用再生產品和原料。建立健全覆蓋固體廢棄物、危險廢棄物、再生產品、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標準體系。

專欄 18 資源循環替代體系示范工程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行動,推動太陽能光伏電池、廢棄電子產品稀貴金屬多組分分離提取和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廢液晶等新品種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開展基于“互聯網+”的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示范。推進城市低值廢棄物協同處置和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快發展。建立以售后維修體系為核心的舊件回收體系,在商貿物流、金融保險、維修銷售等環節和煤炭、石油等采掘企業推廣應用再制造產品。鼓勵專業化再制造服務公司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和專項服務。

六、促進數字創意產業蓬勃發展,創造引領新消費

以數字技術和先進理念推動文化創意與創新設計等產業加快發展,促進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關產業相互滲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領、技術先進、鏈條完整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格局,相關行業產值規模達到8萬億元。

(一)創新數字文化創意技術和裝備。適應沉浸式體驗、智能互動等趨勢,加強內容和技術裝備協同創新,在內容生產技術領域緊跟世界潮流,在消費服務裝備領域建立國際領先優勢,鼓勵深度應用相關領域最新創新成果。 提升創作生產技術裝備水平。加大空間和情感感知等基礎性技術研發力度,加快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成像、裸眼三維圖形顯示(裸眼3D)、交互娛樂引擎開發、文化資源數字化處理、互動影視等核心技術創新發展,加強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數字文化創意創作生產領域的應用,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緊密銜接。鼓勵企業運用數字創作、網絡協同等手段提升生產效率。

增強傳播服務技術裝備水平。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感影院、混合現實娛樂、廣播影視融合媒體制播等配套裝備和平臺,開拓消費新領域。大力研發數字藝術呈現技術,提升藝術展演展陳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應用水平,支持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化及應用。研究制定數字文化創意技術裝備關鍵標準,推動自主標準國際化,完善數字文化創意技術裝備和相關服務的質量管理體系。

專欄 19 數字文化創意技術裝備創新提升工程

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構建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創新平臺,加強基礎技術研發,大力發展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互動影視等新型軟硬件產品,促進相關內容開發。完善數字文化創意產業技術與服務標準體系,推動手機(移動終端)動漫、影視傳媒等領域標準體系廣泛應用,建立文物數字化保護和傳承利用、智慧博物館、超高清內容制作傳輸等標準。完善數字創意“雙創”服務體系。

(二)豐富數字文化創意內容和形式。通過全民創意、創作聯動等新方式,挖掘優秀文化資源,激發文化創意,適應互聯網傳播特點,創作優質、多樣、個性化的數字創意內容產品。

促進優秀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鼓勵對藝術品、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和開發。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創造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數字創意內容產品。加強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對接,促進融合創新。提高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體驗館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強智慧博物館和智慧文化遺產地建設,創新交互體驗應用。

鼓勵創作當代數字創意內容精品。強化高新技術支撐文化產品創作的力度,提高數字創意內容產品原創水平,加快出版發行、影視制作、演藝娛樂、藝術品、文化會展等行業數字化進程,提高動漫游戲、數字音樂、網絡文學、網絡視頻、在線演出等文化品位和市場價值。鼓勵多業態聯動的創意開發模式,提高不同內容形式之間的融合程度和轉換效率,努力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數字創意品牌,支持中華文化“走出去”。

專欄 20 數字內容創新發展工程

依托先進數字技術,推動實施文化創意產品扶持計劃和“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支持推廣一批數字文化遺產精品,打造一批優秀數字文化創意產品,建設數字文化資源平臺,實現文化創意資源的智能檢索、開發利用和推廣普及,拓展傳播渠道,引導形成產業鏈。

(三)提升創新設計水平。挖掘創新設計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推動設計創新成為制造業、服務業、城鄉建設等領域的核心能力。

強化工業設計引領作用。積極發展第三方設計服務,支持設計成果轉化。鼓勵企業加大工業設計投入,推動工業設計與企業戰略、品牌深度融合,促進創新設計在產品設計、系統設計、工藝流程設計、商業模式和服務設計中的應用。支持企業通過創新設計提升傳統工藝裝備,推進工藝裝備由單機向互聯、機械化向自動化持續升級。以創意和設計引領商貿流通業創新,加強廣告服務,健全品牌價值體系。制定推廣行業標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建設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工業設計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 提升人居環境設計水平。創新城市規劃設計,促進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城市規劃相融合,利用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建立覆蓋區域、城鄉、地上地下的規劃信息平臺,引導創新城市規劃。從宏觀、中觀、微觀等多層面加強城市設計,塑造地域特色鮮明的風貌。鼓勵建筑設計創作,完善招投標制度和專家評標制度,擴展建筑師執業服務范圍,引導建筑師參與項目策劃、建筑設計、項目管理,形成激勵建筑師創作的政策環境。加大建筑師培養力度,培育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文化自信的建筑師隊伍。倡導新型景觀設計,改善人居環境。進一步提高裝飾設計水平。

專欄 21 創新設計發展工程

制定實施制造業創新設計行動綱要,建設一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設計集聚區。建設增材制造等領域設計大數據平臺與知識庫,促進數據共享和供需對接。通過發展創業投資、政府購買服務、眾籌試點等多種模式促進創新設計成果轉化。

(四)推進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數字文化創意和創新設計在各領域應用,培育更多新產品、新服務以及多向交互融合的新業態,形成創意經濟無邊界滲透格局。

加快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推動數字創意在電子商務、社交網絡中的應用,發展虛擬現實購物、社交電商、“粉絲經濟”等營銷新模式。推動數字創意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提升學習內容創意水平,加強數字文化教育產品開發和公共信息資源深度利用,推動教育服務創意化。提升旅游產品開發和旅游服務設計的文化內涵和數字化水平,促進虛擬旅游展示等新模式創新發展。挖掘創意“三農”發展潛力,提高休閑農業創意水平,促進地理標志農產品、鄉村文化開發,以創意民宿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推動數字創意在醫療、展覽展示、地理信息、公共管理等領域應用。構建數字創意相關項目資源庫和對接服務平臺,創新使用多種形式的線上線下推廣手段,廣泛開展會展活動,鼓勵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積極開展跨領域交流合作。

推進數字創意生態體系建設。建立涵蓋法律法規、行政手段、技術標準的數字創意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打擊數字創意領域盜版侵權行為力度,保障權利人合法權益。積極研究解決虛擬現實、網絡游戲等推廣應用中存在的風險問題,切實保護用戶生理和心理健康。改善數字創意相關行業管理規制,進一步放寬準入條件,簡化審批程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促進融合發展。

七、超前布局戰略性產業,培育未來發展新優勢

以全球視野前瞻布局前沿技術研發,不斷催生新產業,重點在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命科學、核技術等核心領域取得突破,高度關注顛覆性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在若干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掌握未來產業發展主動權,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戰略儲備、拓展戰略空間。

(一)空天海洋領域。

顯著提升空間進入能力。突破大推力發動機、大直徑箭體設計、制造與先進控制等關鍵技術,發展重型運載火箭,保障未來重大航天任務實施。發展快速、廉價、可重復使用的小載荷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超前部署具有高空間定位精度的空間飛行器自主導航和飛行技術。

加快發展新型航天器。加強超高分辨率、超高精度時空基準、超高速安全通信、高性能星上處理、大功率電源、新型材料等關鍵技術研發,研制新型應用衛星。建立先進的載人空間科學實驗平臺和生命支持系統。發展空間飛行器輕量化小型化技術,推進應用型微、納、皮衛星規范有序發展。部署和發射新型試驗衛星。加快發展臨近空間飛行器、可重復使用航天器等面向未來任務的新型航天器。 加快航空領域關鍵技術突破和重大產品研發。超前部署氫燃料、全電、組合動力等新型發動機關鍵技術研究,提升未來航空產業自主發展能力。加快發展多用途無人機、新構型飛機等戰略性航空裝備。前瞻布局超音速商務機、新概念新構型總體氣動技術、先進高可靠性機電技術、新一代航空電子系統、航空新材料及新型復合材料加工技術。

發展新一代深海遠海極地技術裝備及系統。建立深海區域研究基地,發展海洋遙感與導航、水聲探測、深海傳感器、無人和載人深潛、深??臻g站、深海觀測系統、“空—海—底”一體化通信定位、新型海洋觀測衛星等關鍵技術和裝備。大力研發深遠海油氣礦產資源、可再生能源、生物資源等資源開發利用裝備和系統,研究發展海上大型浮式結構物,支持海洋資源利用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培育海洋經濟新增長點。大力研發極地資源開發利用裝備和系統,發展極地機器人、核動力破冰船等裝備。

(二)信息網絡領域。

構建未來網絡新體系。著眼于提升當前網絡體系架構可擴展性、安全性、可管控性、移動性和內容分發能力,系統布局新型網絡架構、技術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研究,開展實驗網絡建設,研究構建泛在融合、綠色帶寬、智能安全的新型網絡。

加強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面向萬物互聯需求,發展物聯網搜索引擎、E級高性能計算、面向物端的邊緣計算等技術和產品。開展深度學習、認知計算、虛擬現實、自然人機交互等領域前沿技術研發,提升信息服務智能化、個性化水平。布局太赫茲通信、可見光通信等技術研發,持續推動量子密鑰技術應用。

推動電子器件變革性升級換代。加強低功耗高性能新原理硅基器件、硅基光電子、混合光電子、微波光電子等領域前沿技術和器件研發,形成一批專用關鍵制造設備,提升光網絡通信元器件支撐能力。統籌布局量子芯片、量子編程、量子軟件以及相關材料和裝置制備關鍵技術研發,推動量子計算機的物理實現和量子仿真的應用。加強類腦芯片、超導芯片、石墨烯存儲、非易失存儲、憶阻器等新原理組件研發,推進后摩爾定律時代微電子技術開發與應用,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

(三)生物技術領域。

構建基于干細胞與再生技術的醫學新模式。加快布局體細胞重編程科學技術研發,開發功能細胞獲取新技術。完善細胞、組織與器官的體內外生產技術平臺與基地。規范干細胞與再生領域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完善知識產權評估與轉化機制,持續深化干細胞與再生技術臨床應用。發展腫瘤免疫治療技術。

推進基因編輯技術研發與應用。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編輯技術體系,開發針對重大遺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等的基因治療新技術。建立相關動物資源平臺、臨床研究及轉化應用基地,促進基于基因編輯研究的臨床轉化和產業化發展。

加強合成生物技術研發與應用。突破基因組化學合成、生物體系設計再造、人工生物調控等關鍵技術,研究推進人工生物及人工生物器件臨床應用和產業化。推動生物育種、生態保護、能源生產等領域顛覆性技術創新,構建基礎原料供給、物質轉化合成、民生服務新模式,培育合成生物產業鏈。

(四)核技術領域。 加快開發新一代核能裝備系統。加快推動鉛冷快堆、釷基熔鹽堆等新核能系統試驗驗證和實驗堆建設。支持小型和微型核動力堆研發設計和關鍵設備研制,開展實驗堆建設和重點領域示范應用。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不斷完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展實驗堆概念設計、關鍵技術和重要部件研發。

發展非動力核技術。支持發展離子、中子等新型射線源,研究開發高分辨率輻射探測器和多維動態成像裝置,發展精準治療設備、醫用放射性同位素、中子探傷、輻射改性等新技術和新產品,持續推動核技術在工業、農業、醫療健康、環境保護、資源勘探、公共安全等領域應用。

八、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

立足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圍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根據各地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堅持因地制宜、因業布局、因時施策,加快形成點面結合、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協調共享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格局。

(一)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支持創新資源富集的中心城市形成以擴散知識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發揮策源地城市科研人才密集、學科齊全、國際交流頻繁等優勢,支持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強化重點領域基礎研究,大力促進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發展,支持建設新興交叉學科研究中心,推進信息、生命、醫療、能源等領域原創性、顛覆性、支撐性技術開發,推動產學研用聯動融合,形成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輻射源”。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為契機,加快改革攻堅,完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最大限度減少不利于創新人才發展的制度障礙,探索建立適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體制機制。發揮策源地城市改革創新示范帶動作用,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一批有力度、有特色、有影響的重大改革舉措。大力推動科技中介新業態發展,支持海外人才、科研人員、高校師生在策源地城市創業創新,支持海外知名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在策源地城市建設產業創新平臺和孵化器,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創新高地。鼓勵策源地城市開展“知識產權強市”建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和管理,加快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更好利用全球創新成果,加速科技成果向全國轉移擴散。

(二)壯大一批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集聚區。依托城市群建設,以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為重點,發展知識密集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10個左右具有全球影響力、引領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標志性產業集聚區,推動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區、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區、國際合作承載區。在東部地區打造國際一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城市群,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強京津冀經濟與科技人才聯動,形成輻射帶動環渤海地區和北方腹地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共同體;發揮長三角城市群對長江經濟帶的引領作用,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等都市圈為支點,構筑點面結合、鏈群交融的產業發展格局;以廣州、深圳為核心,全面提升珠三角城市群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延伸布局產業鏈和服務鏈,帶動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推動山東半島城市群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產業和海洋經濟;圍繞福州、廈門等重點城市,推動海峽西岸地區生物、海洋、集成電路等產業發展。依托中西部地區產業基礎,大力推進成渝地區、武漢都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重點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積極創造條件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支持昆明、貴陽等城市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促進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地區產業協同發展。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促進天山北坡、蘭州—西寧等西北地區城市群發展特色產業。推動東北地區大力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光電子、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信息服務等產業,以沈陽、大連、哈爾濱、長春為支點,支持東北地區城市群打造國內領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三)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集群。充分發揮現有產業集聚區作用,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市場活力,采用市場化方式促進產業集聚,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百余個特色鮮明、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優勢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鏈。完善政府引導產業集聚方式,由招商引資向引資、引智、引技并舉轉變,打造以人才和科技投入為主的新經濟;由“引進來”向“引進來”、“走出去”并重轉變,充分整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和市場資源;由注重產業鏈發展向產業鏈、創新鏈協同轉變,聚焦重點產業領域,依托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基礎,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由產城分離向產城融合轉變,推動研究機構、創新人才與企業相對集中,促進不同創新主體良性互動。避免對市場行為的過度干預,防止園區重復建設。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向國家級新區等重點功能平臺集聚。

九、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放發展,拓展合作新路徑

貫徹國家開放發展戰略部署,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合作新機制,建設全球創新發展網絡,推動產業鏈全球布局,拓展發展新路徑。

(一)積極引入全球資源。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契機,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構建開放型創新體系,鼓勵技術引進與合作研發,促進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新。積極引導外商投資方向,鼓勵外商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跨國公司、國際知名研究機構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進力度,暢通吸納海外高端人才的綠色通道,為海外人才來華工作和創業提供更多便利。

(二)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積極建立國際合作機制,推動簽署落實政府間新興產業和創新領域合作協議。推動雙邊互認人員資質、產品標準、認證認可結果,參與國際多邊合作互認機制。以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建設雙邊特色產業國際合作園區,引導龍頭企業到海外建設境外合作園區。創新合作方式,提升重點領域開放合作水平。加強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和孵化、人才培訓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三)構建全球創新發展網絡。建立健全國際化創新發展協調推進和服務機制,加強駐外機構服務能力,利用二十國集團(G20)、夏季達沃斯等平臺開展新經濟交流,充分發揮有關行業協會和商會作用,搭建各類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平臺。引導社會資本設立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跨國并購和投資基金,支持一批城市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合作,建設一批國際合作創新中心,發展一批高水平國際化中介服務機構,建立一批海外研發中心,構建全球研發體系,形成政府、企業、投資機構、科研機構、法律機構、中介機構高效協同的國際化合作網絡。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承擔和組織國際重大科技合作項目。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技術標準制定。

(四)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推動產業鏈全球布局,在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重點領域,針對重點國家和地區確定不同推進方式和實施路徑,推動產業鏈資源優化整合。支持企業、行業協會和商會、地方政府和部門創新方式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國內企業、中外企業組團共同開拓國際市場,支持產業鏈“走出去”,將“走出去”獲得的優質資產、技術、管理經驗反哺國內,形成綜合競爭優勢。推動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龍頭企業海外拓展,與國際大企業開展更高層次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十、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營造發展新生態

加快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強化制度建設,匯聚知識、技術、資金、人才等創新要素,全面營造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生態環境。

(一)完善管理方式。 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在電信、新藥和醫療器械、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等領域,進一步完善審批方式,最大限度減少事前準入限制,修改和廢止有礙發展的行政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堅持放管結合,區分不同情況,積極探索和創新適合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監管方式,既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又防范可能引發的風險。對發展前景和潛在風險看得準的“互聯網+”、分享經濟等新業態,量身定制監管模式;對看不準的領域,加強監測分析,鼓勵包容發展,避免管得過嚴過死;對潛在風險大、有可能造成嚴重不良社會后果的,切實加強監管;對以創新之名行非法經營之實的,堅決予以取締。嚴格執行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各項政策措施,落實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相關政策措施,推進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全面落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各項部署,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國有企業中率先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示范,開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發布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

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反壟斷法配套規則,進一步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嚴肅查處信息服務、醫療服務等領域企業違法行為。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保障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有序實施,打破可再生能源發電、醫療器械、藥品招標等領域的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加大對地方保護和行業壟斷行為的查處力度。完善信用體系,充分發揮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作用,推進各類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對接和服務創新,加強信用記錄在線披露和共享,為經營者提供信用信息查詢、企業身份網上認證等服務。

加強政策協調。充分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推動改革措施落地,加強工作溝通,避免相關政策碎片化。持續開展產業發展狀況評估和前瞻性課題研究,準確定位改革發展方向。建立高層次政企對話咨詢機制,在研究制訂相關政策措施時積極聽取企業意見。定期發布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有關重點工作安排,統籌推進相關改革發展工作。

(二)構建產業創新體系。

深入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依托“雙創”資源集聚的區域、科研院所和創新型企業等載體,支持建設“雙創”示范基地,發展專業化眾創空間。依托互聯網打造開放共享的創新機制和創新平臺,推動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創客等創新主體協同創新。著力完善促進“雙創”的法律和政策體系。持續強化“雙創”宣傳,辦好全國“雙創”活動周,營造全社會關注“雙創”、理解“雙創”、支持“雙創”的良好氛圍。

強化公共創新體系建設。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加強顛覆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創新重大項目組織實施方式,探索實行項目決策、執行、評價、監督相對分開的組織管理機制。構建企業主導、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建設關鍵技術研發平臺,在重點產業領域采取新機制建立一批產業創新中心。圍繞重點領域創新發展需求,統籌部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創新平臺建設,加強設施和平臺開放共享。按照科研基地優化布局統籌部署,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支撐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強相關計量測試、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知識和數據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成立戰略性新興產業計量科技創新聯盟,加強認證認可創新。落實和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化發展規劃,完善標準體系,支持關鍵領域新技術標準應用。

支持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加強企業技術中心能力建設,推進創新企業百強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領導企業,引領帶動上下游產業創新能力提升。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力度,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制度。落實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組織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有關改革措施,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績效評價和報告制度。引導有條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專業化、市場化的技術轉移機構,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成果發布,探索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領域率先建立利用財政資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時轉化制度。

(三)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維權。積極推進專利法、著作權法修訂工作。跟蹤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創新,加強互聯網、電子商務、大數據等領域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研究,完善商業模式知識產權保護、商業秘密保護、實用藝術品外觀設計專利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知識產權快速維權機制,新建一批快速維權中心。將故意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納入社會信用記錄,健全知識產權行政侵權查處機制,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行為,加大海關知識產權執法保護力度,推動提高知識產權侵權法定賠償上限額度。

加強知識產權布局運用。大力推行知識產權標準化管理,提升創新主體知識產權管理能力。實施知識產權行業布局和區域布局工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和龍頭企業引導設立知識產權布局設計中心。構建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推進全國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培育一批專業化、品牌化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鼓勵高端檢索分析工具等開發應用,引導知識產權聯盟建設。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創新知識產權金融產品,開發知識產權投貸、投保、投債聯動等新產品,探索知識產權股權化、證券化。鼓勵企業綜合運用專利、版權、商標等知識產權手段打造自有品牌。

完善知識產權發展機制。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部署知識產權服務鏈,建立知識產權集群管理制度,推動形成一批知識產權優勢集聚區。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分析及動向監測。建立重大經濟科技活動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制度,鼓勵企業建立知識產權分析評議機制。完善海外知識產權服務體系,研究發布海外知識產權環境信息,跟蹤研究重點產業領域國際知識產權動向,引導建立海外知識產權案件信息提交機制,加強對重大知識產權案件的研究,建立海外知識產權風險預警機制,支持企業開展知識產權海外并購和維權行動。

(四)深入推進軍民融合。

構建軍民融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促進軍民科技創新體系相互兼容、協同發展,推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依托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促進軍民兩用技術產業化發展。建設一批軍民融合創新平臺。在軍工單位集中、產業基礎較好的地區,推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和轉化應用。支持軍工企業發揮優勢向新能源、民用航空航天、物聯網等新興領域拓展業務,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國防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構建各類企業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

加強軍民融合重大項目建設。面向建設航天強國,統籌規劃軍民衛星研發和使用,加強地面站網整合建設與信息共享,積極發展軍民通用化程度高的動力系統、關鍵部件和基礎材料。適應空域改革進程,加強空域管制系統技術和裝備研發,推進航空產業軍民深度融合發展。面向建設網絡強國,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和系統軍民合建共用,組織實施安全可靠信息網絡產品和服務相關應用示范工程。面向建設海洋強國,適應軍地海洋資源調查、海域使用、海洋觀測預報、海洋環境保護和島礁建設需求,發展軍民兩用高性能裝備和材料技術。開展軍民通用標準化工程,促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

(五)加大金融財稅支持。 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重。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上市或掛牌融資,研究推出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向創業板轉板試點,建立全國股份轉讓系統與區域性股權市場合作對接機制。探索推進場外證券交易市場以及機構間私募產品報價與服務系統建設,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企業發展。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天使投資,完善鼓勵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人投資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的稅收支持政策,豐富并購融資和創業投資方式。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發行債券融資,擴大小微企業增信集合債券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發行規模,鼓勵探索開發高收益債券和可轉換債券等金融產品,穩步推進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發展。鼓勵保險公司、社會保險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合法合規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推進投貸聯動試點工作。

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完善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特點的信貸管理和貸款評審制度。探索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融資信息服務平臺,促進銀企對接。鼓勵建設數字創意、軟件等領域無形資產確權、評估、質押、流轉體系,積極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股權質押融資、供應鏈融資、科技保險等金融產品創新。引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力度。推動發展一批為飛機、海洋工程裝備、機器人等產業服務的融資租賃和金融租賃公司。加快設立國家融資擔?;?,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融資擔保工作。

創新財稅政策支持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創新方式吸引社會投資,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服務創業創新的作用,完善管理規則,做好風險防控,高效開展投資運作,帶動社會資本設立一批創業投資基金,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金設立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和國際化投資基金。積極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完善政府采購政策,加大對“雙創”以及云計算、大數據、循環經濟等支持力度,推進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城市礦山”、智能裝備等示范應用。進一步完善光伏、風電、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政策。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政策。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政策。

(六)加強人才培養與激勵。

培養產業緊缺人才。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領軍人才行動,聚焦重點領域,依托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建設一批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重點扶持一批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分行業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人才目錄,在國家相關人才計劃中予以重點支持。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動態調整高校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合理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招生比例。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建立國家基本職業培訓包制度,推動相關企業為職業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提供崗位。依托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培養一大批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和骨干專業技術人才,建設一批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支持在線培訓發展。

鼓勵科技人才向企業流動。探索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在職創業和離崗創業有關政策,引導和支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到企業開展創新工作或創辦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設立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勵開展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落實國家對科研人員的各項激勵措施,鼓勵企業通過股權、分紅等激勵方式,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建立健全符合行業特點的人才使用、流動、評價、激勵體系。

新材料產業園產品規劃范文第5篇

項目內容:本項目擬選在宜賓縣普安鎮,占5000畝,致力于建設一個以新經濟模式為指導,以產業促進為核心,以服務平臺為載體,依托上游研發及下游展示中心,集科研、創意、文化、會展產業及配套生活與商業設施于一體的城市產業綜合體。

建設條件:普安鎮是宜賓縣新開發的一個經濟產業服務中心,交通便捷,區域優勢明顯??h政府將2013年修建一座普和大橋連通普安鎮與柏溪鎮,進一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我國縣級城市發展新模式,成為城市、產業與居民和諧發展的典范,成為宜賓城市的新功能區、新地標、新名片。

前期工作:已完成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書,已在發改局立項并選址。

項目背景:宜賓新經濟產業園項目位于宜賓縣普和新區,毗鄰金沙江,環境優美,是人們辦公、觀展、休閑、居住的理想場所。項目未來將成為宜賓城市的新地標、成為提升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弘揚宜賓悠久歷史的光輝舞臺,同時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等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投資概算:計劃總投資約50億元人民幣。

經濟效益:預計年產值30億元,年利稅20億元,新增就業1000人。

新材料產業園產品規劃范文第6篇

劃綱要

時間:2008-9-22 [大 中 小] 瀏覽次數:154 [打印] [關閉] [收藏]索引號

文件編

發布機

公開方

公開程

序 BJ00-C0100-2008-004 生成日期 公開時限 公開形式 公開范圍 發布日2008-9-22期 長期公開 網站,文件,政府公報 面向全社會 2008-9-22無錫市新區管委會 主動公開 部門編制,經市政府辦公室審核后公開

內容概要:無錫新加坡工業園優化發展(2008-2012)五年規劃綱要

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貫徹落實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的工作指示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園區及開發公司的優化發展、轉型發展,是我們必須要認 真做好的課題。今后五年,是無錫新區優化發展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創新型國際化科技新城的關鍵時期。作為新區重要發展板塊的無錫新加坡工業園區,如何在 這一進程中繼續發揮好示范和窗口作用,是關系到無錫新加坡工業園“二次創業”能否成功的重大課題。提出未來五年園區發展的總體工作目標和推進措施,對指導 園區中長期發展意義重大。

一、優化發展條件初具

自1994年初啟動開發至今,整整13年的歷程,無錫新加坡工業園經歷了迅速發展、停滯不前和恢復性增長,現已進入持續穩定發展階段。

一、二期開發 (2.32平方公里)全面完成,園區企業持續發展,園區開發公司經濟效益同步增長。13年來,中新雙方本著真誠合作、平等互利的精神,在廣泛借鑒新加坡開 發裕廊鎮工業區與巴淡工業園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無錫自身的區位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優勢,以建設國際化高科技工業園區為目標,以服務投資者為工作 中心,初步走上了一條商業化運作、集約化開發、高強度投入、一站式服務、高效益產出的良性滾動發展的道路,并形成了以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和精密機械、機電一 體化為主的自身特色,成為無錫發展開放型經濟的亮麗窗口和開發高科技工業園區的成功典范。

至今,無錫新加坡工業園區已高起點完成開發面積近3平方 公里,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的直接投入達1.8億美元。截止2006年底,共引進外商投資企業70家,合同利用外資20億美元,到位外資17億美元。 2006年園區企業銷售總額達400億元,自營出口40億美元。2007年園區企業銷售總額預測達480億元(不計尚德公司)。

無錫新加坡工業園13年的開發,在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同時,作為園區開發主體的無錫星洲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WSIPDC)也從小到大,走上了一條開發園 區、服務園區、經營園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1994年,WSIPDC注冊資本3000萬美元,其中新方占70%,中方占30%。2002年5月,中新雙方 決定股比調整,中方占51%,新方占49%,園區管理以中方為主,同時雙方按新股比增資至注冊資本8600萬美元,總投資增至2.58億美元。 WSIPDC公司經營效益在這幾年實現了扭虧為盈。2002年,公司業務收入2.25億元,實現利潤90萬美元;2006年,公司業務收入4.67億元, 實現利潤5183萬元。2007年,公司業務收入預測5.16億元,實現稅后利潤6007萬元。

園區十三年發展的基礎和公司近幾年積累的較強實力,為未來五年做優做美園區、做大做強公司創造了條件。因此,從園區自身條件看,一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的 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以及中新雙方股東的幫助,二有依托園區和新區高科技產業的雄厚基礎,憑借開發公司數年來積累起來的經濟實力,完全有可能實現促進制造業 向高端延伸,促進與之密切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規?;?、專業化,實施“雙輪驅動”戰略,達成“做優做美園區、做大做強公司”兩大目標。

二、推進優化發展總體目標

總體發展目標

無錫新加坡工業園的使命是幫助投資者成功走向中國高科技之路。今后五年的發展總體目標是:在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 發展產業、經營園區為工作主線,加快開發模式轉型和體制機制創新,實現園區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把無錫新加坡工業園建設成為以國際先進制造業和現代 服務業為主導、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優環境美的高科技生態工業園區,成為無錫新區向外展示綜合發展成就的窗口和樣本。

作為園區營運主體的無錫星洲工 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發展愿景為主業突出、管理規范、進取向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科技生態工業園區綜合服務運營商,成為中國市場化 運營高科技工業園區的引領者。公司經營規模和效益都在2007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以上(爭取達到3倍水平)。

1.園區產業發展目標

無錫新加坡工業園將堅持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為方向,今后5年每年新引進高科技生產性企業5家以上,引進現代服務企業20家以上。 園區制造業以電子信息產業、光伏產業和精密機械產業為發展方向,生產性企業銷售額預計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含光伏產業),服務業收入每年以30% 的速度增長。每萬元GDP能耗和COD排放低于新區平均水平的30%以上

預計至2010年,園區外商投資的生產性企業將達85家以上,研發機構15家以上,注冊資本總額達18億美元(如計尚德公司,再加18美元),總投資額達 30億美元。2010年園區企業銷售額預計達1190億元(含光伏產業460億元)。引進現代服務業企業60家以上,就業人口3000人。至2010年, 園區預計建成“三創”載體10萬平方米、住宅面積達40萬平方米,可容納1萬人以上。建成五星級飯店一家和經濟型酒店一家。

預計至2012年,園區外商投資的生產性企業將達90家以上,研發機構25家以上,注冊資本總額達20億美元,總投資額達35億美元。2012年園區企業 銷售額預計達1880億元(其中含光伏產業1000億元)。引進現代服務業企業100家以上,就業人口6000人。至2012年,園區預計建成“三創”載 體20萬平方

米、住宅面積達50萬平方米,可容納1.5萬人。園區平均每平方公里產出300億元,每平方公里就業人口2萬人。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和服務業 增加值比例為80:20左右。

2012年至2020年,園區的產業發展將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制造業中較低附加值加工環節將逐步外移,研發機構和現代服務業產出規模越來越大。園區企業銷售額將達3000億元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值的比例維持在80:20左右。

在培育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注重節能減排和集約化開發利用土地資源。要把光伏產業園建成全國節能減排的典范,實現污水零排放,最大限度地在園區內使用 自身的太陽能產品。至2010年,連同光伏產業園,園區總建成面積控制在4平方公里以內,平均每平方公里產出300億元銷售額以上。至2012年,單位平 方公里產出400億元以上。

積極發展高檔國際社區和現代服務業。2009年前把歐陸風情街及周邊區域建成無錫市最適合歐美藉人士及園區白領居住、餐飲、休閑的高檔國際社區。2010年前在錫士路入園處地塊建成無錫市最有特色的以服務外包產業為主的花園區商務園區。

2.開發公司發展目標

﹙1﹚主營業務發展目標

基于無錫新加坡工業園現有的核心能力,WSIP公司的主營業務應該是:工業房產(包括物流倉儲)開發、出租和租后服務,客戶電力供應,園區科研、辦公樓宇開發和租賃,園區公寓開發和租賃,園區水務業。這些經營業務可以由公司獨資或控股(包括相對控股)經營。

工業廠房建設:尚德光伏產業園建設為公司業務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應積極爭取成為尚德公司長期戰略合作伙伴。計劃在5年內為光伏產業園定制70萬平方米 廠房并出租。積極為園區現有企業和陸續引進的新企業“量身定制”新廠房,計劃在5年內新增出租面積10萬平方米。累計至2010年,公司廠房出租業務達 60萬平方米,租金年收入1.8億元人民幣以上。累計至2012年,公司廠房出租業務達110萬平方米,租金年收入3億元人民幣以上。

物流倉儲物業建設:利用園區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和無錫機場發展的機遇,積極發展倉儲物業。計劃與國際知名公司合作,五年內開發倉儲物業30萬平方米,預計2010年前開發20萬平方米,至2012年累計達30萬平方米。

電力設施業務:公司電力業務計劃五年內每年以8%的速度增長,08年轉供電6億度,實現收入4.4億元。2010年,計劃供電7.5億度,實現收入5.3億元。2012年,計劃供電9億度,實現收入6.6億元。

民用房地產業務:計劃08年,新開發樓宇4萬平方米,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實現稅前利潤在4000萬元左右。09年起每年新開發樓宇6萬平方米,實現銷售3億元,實現稅前利潤6000萬元左右。

“三創”載體建設:計劃從08年起,每兩年新開發科研、辦公樓宇8萬平方米,5年共開發20萬平方米。

水務業:計劃08年完成尚德公司一期7500噸規模中水回用項目,09年建設尚德二期4萬噸規模中水回用項目并收購新區水務公司部分股份。至2012年,日處理量30萬噸,年收入1億元,利潤1000萬元。

以上業務累計,公司在2010年年經營收入在8億元左右,年創利潤在1億元左右;2012年年收入在15億元左右,年創利潤在2億元左右,成為新區國有

及國有控股企業中市場化程度最高、投資收益最好的企業,成為全國有響亮品牌的科技園區綜合營運商。

(2)上市目標

隨著今后幾年公司主營業務的良性拓展,WSIP公司計劃在2010年前(爭取在2009年)上市,初次募集資金10億元左右。這必將成為園區發展的強大助推器。

三、推進措施

1.培育園區制造業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進一步優化提升產業結構 有 選擇地引進技術含量高、資源占用少、污染排放少的生產性企業,大力引進研發機構進園,鼓勵園區高新技術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總部業務流程外包公司,鼓勵為新 區制造業公司服務的企業進駐園區商務園區。對個別生產工藝有污染而無法整改的企業,采取行政的和經濟的手段引導異地發展,騰出寶貴土地資源引進高附加值生 產性企業或現代服務業企業。

2.積極爭取成為無錫光伏產業園的開發運營商,重點服務好光伏產業的發展

認真做好光伏為產業園一期的開發建設,取得尚德公司和政府的充分信任,與尚德公司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無錫光伏產業園的發展目標是,至2012年達到6G的總產能,銷售額達1000億元。這將成為園區經濟增量中規模最大的產業板塊。

要把光伏產業園建成全市節能減排的試點園區。建設日排量4萬噸和7500噸的中水回用廠各一座,實現光伏產業園所有污水零排放。污水處理所用能源大部分使用太陽能。

3.整理性開發好現有園區,優化園區產業布局,完善園區的服務功能

08年,要重點打造好歐陸風情街,爭取引進客戶累計達30家以上,營業面積80%以上。在未來五年,完成新區公交場和附近工廠的搬遷,把歐陸風情街周邊區域打造成無錫市集居住、餐飲、娛樂、休閑于一體的高檔國際社區。

每年投資數百萬元做美園區環境。隨著園區地塊開發的逐步完成,園區環境營造將從單一的綠化保潔向高品味營造上來,把3平方公里打造成常年翠綠、四季有花、小品高雅、河水清澈的花園式生態工業園區。

4.跳出園區地域界限,在整個新區乃至全市范圍內發展業務。

無錫新加坡工業園區的發展受地域的限制明顯,但公司業務的發展完全應該跳出園區,面向整個新區乃至整個無錫市,在建立品牌優勢后甚至可以逐步在全國或走出國門。

2008年至2010年跨區域發展的重點是積極參與新沂無錫工業園的開發,同時把“定制廠房”模式復制至新沂工業園。同時積極在無錫新區重點企業中尋找定 制廠房租賃的商業機會。計劃在3年內開拓、鞏固好新區業務,建立自己獨有的核心競爭力,爭取在公司上市后把業務向全市、全國復制延伸。

5.調整公司組織結構,推動公司向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明顯的多元化方向發展。

開 發公司現有的企業組織結構是在經營業務單

一、經營范圍和收入盤子較小的背景下設立的。公司只有一個利潤中心,下設部門都只是成本中心。為適應公司上市以及 今后經營業務擴大的需要,公司應在上市準備階段對組織結構進行必要的調整。通過調整,把WSIP改變為投資中心和利潤中心,把若干個主營業務部門改變為獨 立的利潤中心。一是07年下半年實施公司分立,將現有公司存續

分立為星洲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和星洲科苑公用設施開發有限公司;二是07年底成立星洲物業 服務公司;三是07年底與新加坡勝科公用事業公司合資成立無錫星洲水務公司;四是08年初成立無錫星洲置業有限公司,主要負責商業及民用房地產開發建設; 五是08年初與香港第一上海房地產有限公司合資設“無錫聯立置業有限公司”負責“三創”載體建設和經營;六是08年上半年與國際物流公司合作大規模開發物 流地產,利用C區數百畝土地建設物流中心;七是08年上半年以現有的無錫星洲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為主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按上市公司要求建立公司治理 結構。作為上市控股公司,其業務可以現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工業房產租賃、維護管理,電力供應,物流地產,民用和商業房地產,水務等。

6.大力培養員工隊伍,為園區長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上一篇:校車安全管理考核辦法范文下一篇:消防大隊全年工作匯報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