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初中文言文范文

2023-09-18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1篇

(一)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注釋】①建和:漢桓帝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147年。②京師不見: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況。

【文化常識】

“太后”及其他。自從秦朝起,天子稱“皇帝”,皇帝的妻子稱“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親(周朝諸侯王的母親也稱“太后”),皇帝的父親稱“太上皇”?;实鄣淖婺阜Q“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醫生叫“太醫”,皇帝的老師叫“太師”,皇帝的祖廟叫“太廟”。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詔

②奇

2、翻譯:

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 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

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后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二)曹植聰慧

曹植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銅雀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就,可觀。太祖甚異之。

【注釋】①《詩》、《論》:指《詩經》和《論語》。②賦:古代的一種文體。③太祖:指曹操。④論:議論。⑤鄴: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⑥銅雀臺:曹操在鄴城所建的亭臺。

【文化常識】

文學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字子建。他從小穎悟,從上文看,十多歲時讀過的書已相當多,而且文章也寫得不錯了。因富于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稱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詩歌多為五言,前期少數傷口反映了社會的**與自己的抱負,后期則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

⑤援(

)

2、翻譯:

①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解:“可觀”的意思是什么?

(三)、鮑子難客

齊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釋】①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②祖:古人出遠門設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種吸血的小蟲。⑥囋:叮咬。

【文化常識】

食客。春秋戰國時期憑一技之長投靠貴族的人叫“食客”。權貴人家為了網羅人才及顯示實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數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謀劃策,有的善外交辭令,那些擅長于偷雞摸狗的有時也能成為食客。食客中憑才能大小區分等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和

②亦

③并

④類

2、翻譯: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四)承宮樵薪苦學

承宮,瑯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求索。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

【注釋】①承宮:東漢人。②瑯邪:古郡名,在今山東境內。③門下生:指學舍里的學生。④樵薪:砍柴。⑤執苦:干苦活。

【文言知識】

說“經”。“經”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經典著作。上文“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中的“經”,也指《春秋》?!洞呵铩肥强鬃泳帉懙囊徊眶攪木幠晔???鬃咏逃龑W生,以《詩》、《書》、《禮》、《易》、《春秋》為基本教材,世稱“五經”。之后,儒家學派的人又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俗稱“四書”)作為經典必讀書。所以后代有了“四書”、“五經”之說。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孤

②明

③廬

④笞

2、翻譯:①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

(五)桓榮勤學不倦

桓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饑厄,而榮講誦不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榮笑而不應。及為太常,元卿嘆曰:“我農家子,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

【注釋】①桓榮:東漢人。②倉卒:匆忙,此指社會**。③太常:職官名稱,負責祭祀禮樂及選拔人才。

【文言知識】 說“豈”。“豈”有兩個常用義項:

一、指“哪里”,表疑問。上文“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意為哪里知道學習的好處能像這樣啊!“豈敢”即哪敢。

二、指“難道”,表反詰。如“豈吾不若人”,意為難道我不如別人?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初

②厄

③嗤

④應

⑤及

2、翻譯:①而榮講誦不息

②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

(六)為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向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云‘不學業,墻面,蒞事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注釋】①大須學問:很應該學習與求問。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間的相處原則。③墻面:面對墻壁(一無所知)。④蒞事惟煩:處理事情只會麻煩。

【文化常識】

“朕”及其他?;实圩苑Q,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專用代詞——“朕”。上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稱。諸侯王自稱,除了“予”、“吾”等外,也有專用代詞——“孤”、“寡人”?;实蹖Τ甲臃Q“卿”。臣子稱皇帝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封建社會是等級森嚴的社會,在稱謂上有明確的規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向

②暇

③比

④四海

2、翻譯:①躬親戎事

②不徒言也

③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3、唐太宗認為不讀書的后果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

(七)讀書五失

清袁文清嘗云:“予少時讀書有五失:泛觀而無所擇,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縮而不敢望,其失懦而無立;纂錄故實,一未終而更端,其失勞而無功;聞人之長,將疾趨而從之,輒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學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釋】①纂錄:摘錄。 【文言知識】

句末語氣詞常表達各種感情,有時表疑問,有時表感嘆,有時表警告,有時表呼吁。常見的句末語氣詞如“矣”、“也”、“耳”、“邪”、“乎”、“夫”等。一般情況下用一個語氣詞,有時卻兩個甚至三個連用。上文末句“其失又甚焉者也”中的“焉者也”,是三個語氣詞連用,其實只表達一個“了”的意思。又“人已去焉矣”,“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室中無人也矣”,“也矣”同樣只表示“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擇

②望

③懦

④立

⑤功

⑥長

⑦輒

2、理解:①上文“纂錄故實”中的“故實”,應理解為

②“一未終而更端”中的“更端”,應解釋為

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

(八)顏回好學

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鬃涌拗畱Q,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注釋】①蚤:同“早”。②魯哀公:魯國國君。 【啟發與借鑒】

不遷怒,不貳過。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不僅因為他好學不倦,始終努力實踐孔子的理想,還因為他有“有遷怒,不貳過”的修養。“不遷怒”意為不把自己的怒氣發到別人頭上;“不貳過”是指不重復犯錯誤。人難免要犯錯誤,但決不能重復犯錯誤。比如說謊騙了父母或老師,但經指出后就要堅決改正,決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貳過”,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電腦游戲玩過了頭,結果耽誤了功課,學習成績下降。這種情況發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訓,以后絕不再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玩游戲上。要做到“不貳過”,首先要總結教訓,其次要有改正錯誤的決心。沒有這兩點,錯誤會一犯再犯。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慟

②對

③亡

2、翻譯:①門人益親

②弟子孰為好學?

(九)陳實與“梁上君子”

陳實,東漢人也,為人仁愛,時歲饑民餒,有盜夜入其室,棲于梁上。實陰見之,乃起整衣,呼兒孫起,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成性,遂至于斯。”兒孫曰:“孰也?”實指梁上盜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盜大驚,自投于地,叩頭歸罪。實徐諭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省己為善。”實知其貧,乃令人與之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者。

【注釋】①歸:承認 【文言知識】

盜與賊?,F代漢語中,盜指強盜,賊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與此相反:盜多指小偷,賊多指強盜。上文“盜夜入其室”、“盜大驚”中的兩個“盜”,均指小偷;“無復盜者”中的“盜”指偷竊。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棲

②陰

③夫

④斯

⑤孰

⑥徐

⑦諭

⑧省

⑨一

2、翻譯:①時歲饑民餒

②正色訓之

3、理解:“梁上君子”現已成成語。它是指

(十)張之萬之馬

張尚書之萬,畜一紅馬,甚神駿,嘗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軍人見而愛之,遣人來買,公不許。固請,之萬無奈,遂牽而去。未幾,馬送回,之萬怪之,詢其故,曰:“方乘,遂為掀下。連易數人,皆掀墜。此乃劣馬,故退之。”之萬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馬。比公乘之,馴良如故。蓋此馬愿從主也。

【注釋】①尚書:職官名稱。 【文言知識】

說“比”。“比”是個多義詞。

一、指“比較”。

二、指“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馴良如故”,意為等到張尚書騎上去,那馬溫順善良得跟早先一樣。

三、指“并列”、“靠近”。成語有“鱗次櫛比”。又,王勃詩“天涯若比鄰”。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幾

⑤詢

⑥蓋

2、翻譯:①之萬怪之

②方乘,遂為掀下

③連易數人

(十一)王安石辭妾

王荊公知制誥,吳夫人為買一妾,荊公見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執事左右。”安石曰:“汝誰氏?”

曰:“妾之夫為軍大將,部米運失舟,家資盡沒猶不足,又賣妾以償。”公愀然曰:“夫人用錢幾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為夫婦如實,盡以錢賜之。

【注釋】①王荊公:即王安石,因封荊國公,故又稱王荊公。②知制誥:職官名稱,掌握為皇帝起草詔書之事。③汝誰氏:你是誰家的。④軍大將:指軍中官員。⑤部米運:指監督運米。

【文言知識】

說“物”。“物”指事物,古今相同。但它又指“人”,這是要特別注意的。上文“何物也”,不能理解為“什么東西”,鴯問“什么人呀”。“物”即人。“物化”、“物故”均指人死;“物論”、“物議”均指遭人議論;“物望”即眾望,如“物望所歸”。成語“待人接物”中的“接物”,即“待人”;小說中的“人物”即人。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失

②償

③愀然

④幾何

2、翻譯:①夫人令執事左右

②家資盡沒猶不足

③盡以錢賜之

3、比較文中的兩個“妾”:①“吳夫人為買一妾”中的“妾”是指

; ②“妾之夫為軍大將”中的“妾”是指

4、理解:這則故事說明王安石

(十二)范仲淹罷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登樓置酒,未舉觴,見缞絰數人營理葬具者。公亟令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將出殯近鄰,賵殮棺槨皆所未具。公憮然,即徹宴席,厚周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

【注釋】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陜西境內。②觴:酒杯。③缞絰:喪服,此指穿著喪服。④營理:籌辦。⑤寓居士人:客居在外的讀書人。⑥賵殮:下葬時入殮的衣服。⑦棺材外面的套棺。⑧徹:通“撤”,撤去。⑨周:救濟。

【文化常識】

謚號,上文所說的范文正,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他死后,朝廷給他的謚號叫“文正”,所以后人敬稱他為范文正。又如宋朝的包拯,死后賜謚號“孝肅”,故后人稱他為包孝肅;岳飛謚號為“武穆”,故又稱**穆;明徐光啟謚號為“文定”,故又稱徐文定;清紀昀的謚號為“文達”,故又稱紀文達。

【考點】

1、解釋:①守

②卒

③殯

④具

⑤泣

2、翻譯:①暇日率僚屬登樓置酒

;

②公亟令詢之

3、“公憮然”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

①大家感慨的樣子;②大家憂傷的樣子;③范仲淹憂傷的樣子;④范仲淹默不作聲的樣子。

4、理解:這件事可以用來證明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過的一名名言:

(十三)逆旅主人無情

京城之俗,多以逆旅為利??椭?,授一室,公可榻,俯而出入。曉鐘響,起為他事,遇夜始歸息,輿濯水皆自為,然月租以千數,否必斥罵致訟?;蚣膊?,輒遣出。其病危者,雖氣息尚屬,目未瞑,即棄之,而奪其資財。婦孕將產者,以為不祥,拒而不舍。其少恩薄情如此。非其性固然,地在京城,四方人至者眾,其勢必然也!

【注釋】①逆旅:旅店;此指開設旅店。 【文言知識】 說“其”。“其”作為代詞,它的解釋很靈活。上文有五個“其”字:①“其病危者”中的“其”,指那些(人);②“奪其資財”中的“其”,指他們(顧客)的;③“奪少恩薄情如此”中的“其”,指“旅店老板”;④“非其性固然”中的“其”,指“旅店老板”;⑤“非其性固然”中的“其”,指“那”,即“形勢”。“其”既可代人,也可代事、代物。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授

②他

③輿濯

④或

⑤輒

⑥屬

2、翻譯:①然月租以千數

②否必斥罵致訟

③非其性固然

3、理解:①“僅可榻”中的“榻”應理解為

; ②“俯而出入”是形容

。

(十四)陸元方賣宅

陸少保,字元方,曾于東都賣一小宅。家人將受直矣,買者求見。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買者聞之,遽辭不買。子侄以為言,元方曰:“不爾,是欺之也。”

【注釋】①陸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師),故又名陸少保。 【文化常識】

“東都”與“西都”。“東都”與“西都”在中國歷史上是相對而言的。上文說陸少保“曾于東都賣一小宅”,這是唐朝人說的“東都”,實指洛陽,西都是指長安(今西安市);漢朝人也以洛陽為東都,因為它在國都長安的東西。再往上推,周武王建都鎬,稱西都,也把洛陽稱為東都。后代也有以開封為東都的。東都一度曾被稱為“東京”,那么長安便是“西京”。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直

②但

③遽

④辭

2、翻譯:①子侄以為言

②不爾,是欺人也

(十五)楊萬里與“誠齋”

楊萬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為贛州司忘掉,調永州零陵丞。時張浚謫永,杜門謝客,萬里三往不得見??C阋哉恼\意之學,萬里服其教終身,乃名讀書之室曰“誠齋”。 【注釋】①吉州:古州名,今江西境內。②紹興:宋高宗年號。③司忘掉:職官名稱,負責錢糧稅收。④丞:縣令的屬官。⑤張浚:南宋重臣,力主抗金。

【文化常識】

楊萬里。楊萬里是南宋著名詩人,號“誠齋”。曾任秘書監(負責圖書圖書著作等事)。主張抗金。他的詩與范大成、陸游齊名,構思精巧,語言通俗,自成一家,在當時稱為“楊誠齋體”。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者僅為一部分。亦能文,有《誠齋集》留世。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謫

②名

2、翻譯:①杜門謝客

②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

(十六)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因謁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日過午,覺饑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數四,頃即供飯,傍置菜羹而已。蕭氏子頗驕縱,不復下箸,惟啖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釋】①子婦之親:兒媳婦家的親戚。②京師: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幾杯酒。⑤臠:切成塊的肉。⑥箸:筷子。

【文言知識】

說“頗”。“頗”的義項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這往往要隨上下文決定它的含義。上文“蕭氏子頗驕縱”中的“頗”要作“很”解,意為蕭氏的獨生子很驕橫放縱。又,“其婦年五十,頗有姿色”,其中“頗”要作“略微”解,因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為人正直,鄉里頗有望”,意為他為人正直,在鄉里很有名望。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翌日

②饌

③方

④具

⑤頃

⑥而已

⑦啖

⑧退

2、翻譯:①覺饑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說“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十七)范文正正直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陽朱氏家,常與一術者游。會術者病篤,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煉水銀為白金,吾兒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與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內文正懷中,文正方辭避,而術者氣已絕。后十余年,文正為諫官,術者之子長,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術,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當以還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識宛然。

【注釋】①范文正:即范仲淹,謚號為“文正”。②悴:憂。③睢陽:古地名,今河南境內。④封志:封存并加標志。⑤諫官:給皇帝提建議的官員。⑥而:你。⑦俾:使。⑧封識:即標志。

宛然:依然如故。 【文言知識】

說“辭”。“辭”是個多義詞。

一、指“推辭”。上文“文正方辭避”,意為范仲淹正想推辭回避。

二、指“告別”?!赌咎m詩》:“言詞”、“文詞”。如孔子說“辭達而已矣”,意為文辭只要通順就可以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游

②方

③以

④成立

2、翻譯:①會術者病篤

②不足以付

③內文正懷中

3、“當以還汝”中省略了介詞賓語

4、理解:這件事說明范仲淹

(十八)呂蒙正不記人過

呂蒙正不喜記人過。初任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之,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平,悔不窮回。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故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服其量。

【注釋】①呂蒙正: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②朝士:朝中官僚。③參政:此指做參知政事。④罷朝:結束朝會。

【文化常識】

“參知政事”及其他。北宋的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歷代中央行政負責人的名稱多有變化。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行政長官叫“相”或“國相”;秦朝,漢朝叫“丞相”;唐朝稱“中書令”;宋朝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叫“參知政事”;明、清時代叫“內閣大學士”,以上僅是簡要的說法,并不全面。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過

②是

③佯

④遽

⑤猶

⑥復

2、翻譯:悔不窮問

3、上文有五個“之”,依次說明它們指代的內容: ①

(十九)唐伯虎識破術士

有術十千唐六如,極言修煉之妙。唐云:“如此妙術,何不自為,乃貺及鄙人?”術士云:“恨吾福淺!吾閱人多矣,仙風道骨,無如君者。”唐笑曰:“吾但出仙福,有空房在城北,甚僻靜,君為修煉,煉成兩剖。”術士猶未悟。日造門,出一扇求詩。唐大書云:“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說會燒銀。如何不自燒些用?擔不河頭賣與為。”

【注釋】①術士:此指修仙煉丹的道士。②干:③唐六如:即明朝蘇州才子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④貺:賜與。⑤仙風道骨:此指仙人的氣質,即有福氣的人。

【啟發與借鑒】

天上不會掉下餡餅來。唐伯虎遇到的那個“術士”,謊稱能燒煉金銀,說要把這種方法教給唐伯虎。唐伯虎當然不信,并題詩嘲弄之。然而時至今日,此類騙子改頭換面,且上當者不少。有人謊稱在西安某處地下發現古代寶物,希望對方斥資60萬元合伙開發,結果騙了錢逃之夭夭。有人冒名臺商,說是能將100元“變”成1000元,于是有人拿出30萬元讓他“變”,企圖瞬間發財,結果又是受騙上當。天上不會掉下餡餅來,看了上面這則故事,糊涂的人該醒醒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鄙人

②閱

③但

④悟

2、翻譯:①何不自為

②無如君者

③煉成兩剖

④日造門

3、理解:“擔水河頭賣與人”是什么意思?

(二十)章惇書絕壁 章惇嘗與蘇軾同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臨絕壁萬仞,岸甚狹。子厚推軾下潭書壁,軾不敢。子厚履險而下,以漆墨濡筆大書石壁上曰:“蘇軾章某來。”厚曰:“何也?”軾曰:“能自拼命者能殺人也。”子厚大笑。

【注釋】①章惇:宋朝人,字子厚。 【文言知識】

說“臨”。“臨”的本義是從高處朝向低處,如成語“居高臨下”。它又指“面對”。上文“臨絕壁萬仞”,意為面對萬丈懸崖?!抖Y記》上說,“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意為面對錢財不要輕易地獲取,面對危難不要隨意逃避。它又指“到”,如“雙喜臨門”、“臨渴掘井”。它還指“正當”、“將要”,如“臨到”、“臨走”。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抵

②仞

③拊

④異日

2、翻譯:①子厚推軾下潭書壁

②以漆墨濡筆大書石壁上

3、理解:“子厚履險而下”中的“履”,它在句子中的詞性屬

詞,解釋為

(二一)徐有功秉公執法

皇甫文備,武后時酷吏也,與徐大理論獄,誣徐黨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無何,文備為人所告,有功訊之在寬?;蛟唬?ldquo;彼曩時將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

【注釋】①皇甫文備;復姓皇甫。②武后:指則天。③徐大理:指徐有功。大理是官名,主管刑法。④黨逆人:與叛逆分子勾結。

【文言知識】

說“獄”。“獄”指監獄,這是古今相同的,但文言中它還有“案件”之意,這要特別注意。上文“與徐大理論獄”,意不跟徐有功討論案件。又,《曹剛論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其中“小大之獄”是指大大小小的案件。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無何

②或

③守

2、翻譯:①奏成其罪

②彼曩時將陷公于死

③今公反欲出之

④安可以私害公?

(二二)子產不毀鄉校 鄭人游于鄉校,以議執政。然明謂子產曰:“何不毀鄉校?”子產曰:“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吾聞為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民之言,吾聞而藥之也。”

【注釋】①鄉校:地方上的學校它既是學習場所,又是游樂、議政的地方。②子產:鄭國國相。

【文言知識】

說“是”。“是”在現代漢語中多作判斷詞用,如“我是學生”。但它在先秦時期,只作代詞用,相當于“這”。上文“是吾師也”中的“是”,理解為“這”,句意為“這是我的老師”。又,“是人乃君子”,意為這個人是君子。“是”從漢以后才逐步具有判斷的屬性。陶淵明《桃花潭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巍、晉。”其中“是”作判斷詞用。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焉

②損

③作

2、翻譯:①以議執政之善否

②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③若之何毀之?

④吾聞而藥之也

(二三)桑中生李

張助于田中種禾,見李核,欲持去。顧見空桑中有士,因植焉,以余漿灌溉。后人見桑中生李,轉相告語。有病目痛者息陰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謝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聞者傳語:“盲者得視。”遠近翕赫,其下車騎常數千百,酒肉滂沱。間一歲余,張助遠出來還,見之,驚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種耳。”因欲之。

【注釋】①余漿:多余的水。②李君:李先生。此指李樹。③豚:豬。④行:不久。⑤翕赫:此指轟動。⑥滂沱:本指大雨,此指很多。

【文言知識】

說“令”。“令”是個多義詞:

一、指“命令”,如“令右將軍出征”。

二、指“使”,上文“令我目愈”,意為使我眼疾痊愈。

三、指“善”、“美”,“令郎”是敬稱對方的兒子;“令愛”(令媛)是敬稱對方的女兒;“令尊”、“令堂”是敬稱對方的父與母令兄;“令弟”是敬稱對方之兄與弟。“令名”是指美好的名聲。

四、指“縣官”。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禾

②去

③顧

④乃

⑤間

2、翻譯:①因植焉

②有病目痛者息陰下

③盲者得視

3、成語“好高騖遠”中的“騖”,解釋為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2篇

《竹里館》王維

《峨眉山月歌》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參

《滁州西澗》韋應物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約客》趙師秀

《論詩》趙翼

《望岳》杜甫

《春望》杜甫

《石壕吏》杜甫

《歸田園居》(其三)陶淵明

《使至塞上》王維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游山西村》陸游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赤壁》杜牧

《過零丁洋》文天祥

《水調歌頭》蘇軾

《山坡羊 潼關懷古》張養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望江南》溫庭筠

《漁家傲 秋思》范仲淹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

《江城子 密州出獵》蘇軾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武陵春》李清照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關雎》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蒹葭》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論語》

《桃花源記》

《三峽》

《岳陽樓記》

《陋室銘》

《愛蓮說》

《記承天寺夜游》

《馬說》

《醉翁亭記》

《與朱元思書》

《小石譚記》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3篇

古漢語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所得出的一種句型,指用名詞做謂語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斷動詞“是”,但翻譯時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漢語中是一個指示代詞,常用做判斷句的主語. 1.是知也. (《(論語)十則》) 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做主語.知:通:智”,聰明智慧.名詞活用為動詞,做謂語. 2.是進亦憂,退亦憂. (《岳陽樓記》) 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指代“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做主語. 3.是可謂善學者矣.(《送東陽馬生序》) 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指代“馬生”,做主語.“謂”做主語. (二)“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三)“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吾聞二世少于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 1.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五)“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1.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六)“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 1.對子罵父,則是無禮.(《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 2.日中不至,則是無信.(《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 3.正是江南好風景.(《江南逢李龜年》) 4.日暮鄉關何處是? (《黃鶴樓》) 5.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銘》

7.最是一年春好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8.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9.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10.落紅不是無情物. (《己亥雜詩》) (七)“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 1.非人哉!(《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 2.非天質之卑. (《送東陽馬生序》) (八)“„„,„„也”. 1.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桃花源記》) 2.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師表》) 5.夫戰,勇氣也. (《曹劌論戰》) 6.夫大國,難測也. (《曹劌論戰》) 7.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愛蓮說》) (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玡也.(《醉翁亭記》) 2.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醉翁亭記》 3.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記》) 4.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記》) 5. 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醉翁亭記》) 6.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 7.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 8.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 下也. (《出師表》)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十一)“„„者,„„”.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石. (《馬說》) (十二)“„„,„„”. 1.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鄒忌諷齊王納諫》) (十三)“„„也”.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

二、被動句

(一)沒有標志詞語,意念上的被動.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誠”即“被„„所感動”,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 (二)有標志詞語. 1.“為”表被動. 2.“為„„所„„”.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滿井游記》) “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這里指山巒被晴天的雪所洗浴.“為”即“被”. 3.“于”表被動.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舉于„„”即“在„„被舉薦”.

三、省略句 (一)省略主語. 1.承前省.主語在前面已經出現過,為避免重復省略主語,譯時要補上. ⑴(《兩小兒辯日》)木蘭無長兄,(木蘭)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詩》) ⑵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桃花源記》) ⑶(桃花源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記承天寺夜游》) ⑸(余)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⑹(溪水)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 ⑺(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核舟記》) “乃”前面省略了主語“起義軍”,譯時要補上. ⑴(一個人的想法)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征”前面省略了主語“一個人的想法”,譯時要補上. ⑵過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 “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語“友”;譯時要補上. ⑶(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曹劌論戰})“下視”前面省略了主語,譯時要補上.(魯師)遂逐齊師. ((曹劌論戰》)“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語,譯時要補上. 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雖欲言,無可進者. ((鄒忌諷齊王納諫))“雖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語“群臣吏民”,譯時要補上. 2.蒙后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豳風·七月》) “在野”“在宇”“在戶”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語“蟋蟀”,譯時要補上. 3.對話省.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 (《曹劌論戰》) “對曰”前省略了主語“曹劌”;“忠之屬”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語“此”或“是”. (二)省略謂語. 再而衰.再(鼓)而(氣)衰.省略的“鼓”就是謂語. (三)省略賓語.省略介詞賓語,承上省略賓語“之”,帶前面已經提到的“人、事、物”. (1)以. 溫故而知新,可以(之)為師矣.(《{論語)十則》)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人.(《曹劌論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劌論戰》)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之)一戰,戰則請從.” (《曹劌論戰》) (2)為.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 (3)與. 念無與(之)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記承天寺夜游》) 旦日,客從外來,與(之)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 省略動詞賓語. (1)省略代詞“之”,指代前面已經出現的人、事、物. 人不知(之)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問(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四)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后常省略量詞). 1.林盡水源,便得一(座)山. (《桃花源記》) “一”后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愚公移山》) “二”后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3.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個)子負二(座)山,一(座)厝朔東,一(座)厝雍 南. (《愚公移山》) “子”前面省略了量詞“個”“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五)省略介詞. 1.省略“于”. (1)在. 林盡(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記》) 坐(于)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小石潭記》) 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動.(《小石潭記》) 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質理.(《送東陽馬生序》) 行(于)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記》). (2)從. 山水之樂,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給. 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輸》)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于)人.(《曹劌論戰》) (4)到. 能謗議于市朝,聞(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 (5)表被動. 帝感(于)其誠. (《愚公移山》) (6)對于. (7)向.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陳涉世家》) (8)比,引出比較的對象. 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 2.省略“自”,可譯為“從”. (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記》)

四、謂語前置

謂語前置也叫主謂倒裝或主語后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1.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游山西村》) “足雞豚”是“雞豚足”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雞、豬豐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的不聰明太過分了”,即“你太不聰明了”. 3.如鳴佩環,心樂之. (《小石潭記》) “如鳴佩環”是“如佩環鳴”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像玉佩、玉環相碰時發出的清脆聲音”. 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記》) “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石底翻卷過來”.

五、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1.介賓倒裝.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 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介詞的賓語,要放在介詞的前面.可譯為“為什么”. 微斯人,吾誰與歸? (《岳陽樓記》)“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

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誰”為疑問代詞,“與”是介詞. 何以戰? (《曹劌論戰》)“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憑借什么”.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何”為疑問代詞,“以”是介詞. 長夜沾濕何由徹!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何由徹”是“由何徹”的倒裝,可譯為“憑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問代詞,“由”,介詞.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前置. 2.謂賓倒裝. 何有于我哉? (《{論語)十則》

“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要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1.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裝,可譯為“不放松抄寫”.“之”,代詞,代抄寫,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游記》) “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裝,可譯為“不知道它”.“之”,代詞,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5.忌不自信. (《鄒忌諷齊王納諫》) “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相信自己”.“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于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愛蓮說》) “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四)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 1.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十則》)“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 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2.全石以為底. (《小石潭記》) “全石以為底”是“以全石為底”的倒裝,可譯為“用整塊石頭作為潭底”. (五)其他,表強調. 1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2.衡陽雁去無留意.(《漁家傲·秋思》)“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可 譯為“大雁離開衡陽”.

六、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一)“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2.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 “鳶飛戾天者”是“飛戾天鳶”的倒裝,定語后置,可譯為“沖天飛的鳶鳥”. 3.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記》) “亭翼然臨于泉上”是“翼然臨于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后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愛蓮說》)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馬”的倒裝,可譯為“能跑潛力的馬”,即“千里馬”. (三)數量詞做定語后置.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傷仲永》) “詩四句”是“四句詩”的倒裝,定語后置.

七、介賓結構后置. (一)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做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1.何有于我哉? (《(論語)十則》) 全句為“于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于我”后置.澤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2.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帝”后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3.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醉翁亭記》) “泄出于兩峰之間”是“于兩峰之間瀉出”,介賓結構“于兩峰之間”后置,可譯為“從兩峰之間奔瀉而出”. 4.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出師表》) “試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試用”的倒裝,介賓結構“于昔日”后置,可譯為“在往日任用”. 5.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出師表》) 全句為“于南陽躬耕,于亂世茍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南陽、于亂世”后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 6.每假借于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假借于藏書之家”是“于藏書之家假借”的倒裝,介賓結構“于藏書之家”后置,可譯為“從藏書的人家借書”. 7.今諸生學于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學于太學”是“于太學學”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太學”后置,可譯為“在太學學習”. (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1.屠懼,投以骨. (《狼》) 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后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記》)“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后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大事”后置,可譯為“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出師表》)“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后置. (三)其他. 1.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傷仲永》) “還自揚州”是“自揚州還”的倒裝,介賓結構“自揚州”后置.譯為“從揚州 回來”.

八、固定句式

(一)“不亦„„乎”相當于“不是„„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二)“如„„何”相當子“對„„該怎么辦”“把„„怎么樣”. 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

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樣呢?” (三)“以„„為„„”相當于“把„„(當作)„„”. (四)“何„„為”相當子“為什么要„„呢?”“為什么會„„呢?” (五)何以„„. 何以戰? (《曹劌論戰》) (六)“何„„之„„”相當于“怎么„„這么„„”. (七)„„孰與„„. 原本的格式是“„„與„„孰„„”相當于“„„與„„相比,„„”. 1.“„„孰與„„”.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4篇

1、熟悉中考文言文考點。

2、了解“則、而”等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熟練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方法與程序,會翻譯文言句子并把握文章大意。

4、能歸納文章內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章所表達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復習方法:總結歸納法、實戰演練法

課前自學導思

1、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文言文閱讀訓練,說說中考文言文有哪幾個考點?

2、請分別談談你把握的文言虛詞“則、而”等有哪些意義用法?

3、請同學們能夠迅速回答解釋文言詞語、翻譯文言句子的方法。

4、請同學們仔細回憶,根據平時的做題經驗,說說你平時是怎樣概括文言文主要內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概括文章所表達的主要觀點態度的。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閱讀下文,回答下列問題。

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羞對其家室,出則愧對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獵者曰:“何為?”人不對。獵者自思,得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獲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市得良犬,于是獵獸之獲,常過人矣。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

探究點一:請同學們解釋下列三個文言虛詞,并根據所學文言文,舉出例句歸納這些虛詞的其他用法。

則:

1、 入則羞對其家室( )

2、( )

3、( )

4、( )

而:

1、曠日持久而不得獸( )

2、于是退而疾耕( )

3、( )

4、( )

5、( )

其:

1、出則愧對其知友( )

2、( )

3、( )

乃:

1、 乃狗劣也( )

2、( )

3、( )

4、( )

5、( )

1、于是獵獸之獲( )

2、( )

3、( )

4、( )

5、( )

探究點二:解釋下列文言文實詞,并翻譯句子,體會解釋、翻譯的方法。 思考1:解釋下列三組加黑加粗詞語,體會釋詞方法。 A、人不對家富則市得良犬 B、乃狗劣也人曰

C 、常過人矣疾耕則家富

同學們能不能根據做題經驗,用幾個字簡要概括解釋文言詞語的方法?

思考2:翻譯下列句子。

(1)入則羞對其家室,出則愧對其知友。

(2)得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獲而后市良犬乎?

同學們用來翻譯文言句子的方法有哪些?能否用幾個字簡要概括?

探究點三:把握文章內容中心,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作者觀點態度。 思考1: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請結合自身體驗談談你是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

思考2:文中的好獵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結合原文談一談你的看法。

請結合你的閱讀經驗簡要談談你是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的?

思考3:從好獵者身上你學到了什么?

以往的閱讀中分析作者觀點態度的題目如何呈現,你是如何作答的?

總結歸納,回扣目標

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1、請同學們復習七---九年級文言文,通過例句歸納總結出以下文言虛詞的意義用法。 以

2、請完成《全程突破》文言文閱讀

五、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5篇

1、順暢地朗讀課文,理解文中字詞的意思。

2、理解常用文言虛詞(之、其、于、而、以、焉)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3、理解并翻譯課文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寫法的主要特點。

二、立足教材,歸納梳理,積累知識

復習時要立足于教材,以課內知識的掌握為基礎,引導學生熟記注釋并積累文中關鍵詞語,在此基礎上系統地梳理歸納,積累文言知識,形成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文言實詞的積累

從全國各地來看,對文言實詞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幾個考點上面,其中考題中要求解釋的實詞多數又是書下的注釋,因此應引導學生熟記書下注釋并積累文中關鍵詞語。 1.一詞多義

這是文言文學習和考試的重點內容之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七~九年級的一詞多義現象進行歸納和整理,并結合語境去判斷它的含義。

1 2.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就是詞臨時具備了另一類詞的語法特點,并且臨時作為另一種詞來使用的一種語法現象,詞類活用現象不僅是文言文學習和考試的重點內容之一,更是初中文言文學習中的難點。根據語境推斷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最為有效的一把鑰匙。常見的活用情況: 名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動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名詞作狀語 使動用法 意動用法 3.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有許多詞語與現代漢語差別比較大,不僅是理解和翻譯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考試命題者的關注點。 4.通假字

初中三年的文言中通假字總共幾十個,應當歸納總結,讓學生熟記。

(二)文言虛詞的積累

初中階段,應該掌握的重點虛詞有:之、而、以、于、則、乎、雖、焉、因、其、然、且、為、者等等。而福州市216

2 年中考要求掌握六個:之、其、于、而、以、焉。

(三)文言文名句的積累

積累文言名句不僅是完成默寫類試題的需要,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關鍵,更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方法,對于教材中哪些要求背誦的篇目、重點語句,不僅要讓學生能夠熟練地背誦,還要能夠準確無誤地默寫,盡量不在這上面丟分。

三、掌握規律 重視翻譯 提高能力 1.文言句子的翻譯

文言語句翻譯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也是大部分學生失分多的地方。

文言文翻譯可以采取“留”、“換”、“補”、“增”、“刪”、“調”、“擴”等方法,把握“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準確把握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 對三類特殊句子要重點強化記憶。 ①課文注釋里整句翻譯的句子

這類句子很容易成為命題的內容,復習時應該注意。 ②本身有特點的句子

如: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表明作者的觀點、態度、情感變化的句子;文中的名言警句;含有特殊實詞(如: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的句子;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

3 ③特殊句式的句子

如: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

四、加強訓練 知識遷移 舉一反三

在訓練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詞語的解釋;2.句子的翻譯;3.內容的理解;4.開放性試題5.對比閱讀6.新增加的內容(《論語》十二章、《河中石獸》、《雖有佳肴》)

初中文言文主題分類比較閱讀分析

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出現,給文言文的復習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初中三年我們學的文言文,按主題大致可分成以下幾類:

1、言志篇:《桃花源記》《陋室銘》《愛蓮說》《五柳先生傳》《魚我所欲也》《惠子相梁》

以上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記》寄托了陶淵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堵毅憽氛故玖俗髡吒邼嵉闹拘泻桶藏殬返赖囊馊??!稅凵徴f》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視?!段辶壬鷤鳌钒藏殬返赖木?,實際上這正是作者的追求?!痘葑酉嗔骸繁憩F了莊子對功名利祿的態度?!遏~我所欲也》表現了孟子的態度,認為人應該保持本心,舍生取義。

但他們的體裁又有所不同:有議論文、有記敘文。從古

4 代文體來看,有“記”(《桃花源記》);有“說”(《愛蓮說》);有“銘”(《陋室銘》);有“表”(《出師表》);有“傳記”(《五柳先生傳》)。“記”“說”“銘”都是古代文體中的一種。但無論是在表現思想內容的深度、廣度上,還是在體現寫作方法及寫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如:《陋室銘》《愛蓮說》都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短一ㄔ从洝贰痘葑酉嗔骸饭适滦詮?,想像豐富?!遏~我所欲也》雖是議論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氣勢。

2、戰爭篇:《唐雎不辱使命》《公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劌論戰》

上述幾篇九年級的文章都是與戰爭有關的,《唐雎不辱使命》講的是秦國與安陵國之間一觸即發的戰爭,《公輸》講的是楚國將要對宋國發動的戰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戰爭為例進行議論,《曹劌論戰》講的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長勺之戰。雖然都與戰爭有關,但側重點各有不同:《唐雎不辱使命》側重表現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布衣精神;《公輸》通過記敘墨子勸阻楚國進攻宋國的故事表現墨子機智勇敢的特點,反對非正義戰爭的主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則是以戰爭為例論證“人和”的重要性?!恫軇フ搼稹分饕洈⒉軇馉幍挠嘘P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說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確地把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5 文體上,《唐雎不辱使命》《公輸》《曹劌論戰》是記敘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議論文。三篇記敘文主要是以記言為主,通過人物的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及主張。但寫作特色還是各不一樣:《唐雎不辱使命》作者把這兩個人物放在一場尖銳的矛盾沖突當中,除了通過對話,鮮明地表現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外,還用多種形式的對比和襯托來刻畫人物?!豆敗穭t是通過曲折生動的故事,圍繞矛盾沖突來闡明道理,突現人物的。作者還善于運用比喻,進行層層推理?!恫軇フ搼稹冯m是記敘了長勺之戰的史實,但由于題目是“論戰”,故而文章著重在“論”上下筆墨,對戰爭的經過敘述相當簡單,材料安排詳略得當,巧妙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鮮明。以議論為主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則善于運用排比,語句整齊流暢,一氣貫注,具有說服力,而且手法多樣,論證嚴密。

3、學習篇:《〈論語〉十二章》《傷仲永》《孫權勸學》《送東陽馬生序》《雖有佳肴》

上述文章幾篇文章都與學習有關,但每篇文章的角度不一樣?!丁凑撜Z〉十二章》以記言的形式直接告訴了我們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以及個人修養;《傷仲永》是一篇借事說理的文章,以方仲永的實例,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20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秾O權勸學》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

6 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體現了學習對人的重要性?!端蜄|陽馬生序》,這是一篇序,作者通過夾敘夾議的寫法,介紹了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語重心長地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啟發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孫權勸學》與《傷仲永》這兩篇文章,學習時很值得進行比較閱讀,前者寫呂蒙“當涂掌事”之后,經孫權勸說“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后者寫出方仲永幼年聰慧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泯然眾人”。兩文的內容都有與學習有關,卻一正一反,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學,毫無所成,從不同的方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此外兩文的寫法也不同:前者以對話為主,言簡意豐;后者敘議結合,借事說理?!峨m有佳肴》運用了類比論證、比喻論證和引用論證三種論證方法,生動形象地論證了學習實踐的重要性,并進而推理出“教學相長”的觀點,論證層層深入,比喻生動妥帖。

4、山水篇:《山市》《三峽》《答謝鐘書書》《記承天寺夜游》《觀潮》《湖心亭看雪》《與朱元思書》《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

以上作品都是古代游記或名勝記,通過描寫奇山異水,自然景觀,從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缎∈队洝贰对狸枠怯洝贰蹲砦掏び洝贰稘M井游記》《記承天寺夜游》是“記”?!洞?/p>

7 謝鐘書書》《與朱元思書》是以書信短札的形式,描寫了秀麗的山水景物。

盡管文體有所不同,但都是敘事、寫景、狀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發作者的情操和抱負。其中《三峽》《答謝鐘書書》《記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與朱元思書》《小石潭記》均是清新的山水小品,這些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之作,它們都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及修辭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特點。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雖所記景色不同,寫作心境不同,卻都是感情抒懷,借景言情的名篇。

《岳》《醉》兩篇作品則更是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不僅思想性強,而且藝術性高。且兩位作者——范仲淹(文學家,其作品具有鮮明的政治內容)、歐陽修(唐宋散文8大家之一,散文創作風格獨特),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上,均個性鮮明,風格獨特。如:(1)《岳》是于寫景抒情中穿插議論,語言凝練,富有哲理性?!蹲怼肥怯趯懢笆闱橹薪Y合敘事,語言優美,富有詩意。(2)《岳》主要表現作者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及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情調激昂。而《醉》主要表現作者仕途失意、壯志難酬,只能強顏歡笑,與民同樂,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的無限感慨稱,情調較為低沉。(3)都有古今傳誦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8

5、治國篇:《大道之行也》《鄒忌諷齊王納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治國篇的幾篇文章,都表達了治國的思想?!洞蟮乐幸病吠ㄟ^介紹大同社會的特點,來體現儒家的政治理想,理想的社會應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兜玫蓝嘀?,失道寡助》論證了“人和”思想在治國中的重要性?!渡趹n患,死于安樂》論證了憂患意識對治國的重要性?!多u忌諷齊王納諫》通過曲折動人的故事說明了廣開言路對治國的重要性。

《鄒忌諷齊王納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善于運用類比的手法:《鄒》以自身切身感受設喻,把生活小事同國家大事之間相類似處進行類比,巧妙地諷喻齊王,收到很好的說服效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戰爭為例,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類推出治國的道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則是從有代表性的具體人物事例說起,最后歸結到統治者治國上。類比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6、人物傳記篇:《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對》《五柳先生傳》

以上作品都是人物傳記,有史學家寫的人物傳記(如《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對》),也有自傳(《五柳先生傳》)?!蛾惿媸兰摇贰短砌虏蝗枋姑贰堵≈袑Α范际前讶?/p>

9 物放在一定的環境中表現人物的性格?!蛾惿媸兰摇分塾诒憩F陳涉在反對秦王朝暴政斗爭的關鍵時刻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顯示他洞察時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組織領導才干?!短砌虏蝗枋姑分刑砌碌臋C智勇敢,不畏強暴表現在他臨危受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尖銳的矛盾沖突當中。諸葛亮洞悉時事,高瞻遠矚表現在他與劉備論天下形勢時。這幾篇文章又都善于運用語言描寫、動作神態描寫等多種技巧來塑造人物形象。如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蛾惿媸兰摇吠ㄟ^對典型歷史環境的描寫和人物語言、行動的刻畫,生動地再現了這位農民運動領導者和組織者的形象?!短砌虏蝗枋姑吠ㄟ^人物對話的描寫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動的環境。全文主要描寫了人物的三處對白,傳神而生動地刻畫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對話描寫也巧妙地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段辶壬鷤鳌肥亲髡咄忻辶壬o自己寫的自傳,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于世俗之外安貧樂道的隱士形象。

7、勸諭篇:《出師表》《鄒忌諷齊王納諫》《公輸》《馬說》 這四篇文章都體現了對在位統治者的勸諫:《出師表》中諸葛亮反復勸勉劉禪要繼承劉備的遺志,親近賢人,遠離小人,還陳述了自己對蜀漢的忠誠和北取中原的堅定意志?!多u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記敘了鄒忌諷齊王納諫,使齊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廣開言路的重要。

10 《公輸》課文記敘了墨子勸阻楚國進攻宋國的故事?!恶R說》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以及摧殘、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作者借本文表現了對統治者強烈的不滿。間接反映了作者的呼吁。

它們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出師表》和《馬說》都是以議論為主?!冻鰩煴怼费赞o懇切,全文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恶R說》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寫法?!多u忌諷齊王納諫》和《公輸》故事性強,都運用了比喻類比的手法,體現了古代的勸說藝術?!冻鰩煴怼分械闹T葛亮和《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不約而同地向君主提出了廣開言路、修明政治的建議。不同的是諸葛亮直接向君主提出自己的建議,而鄒忌是從與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國的道理,進而諷勸齊王納諫的。

8、民間藝術篇:《口技》《核舟記》

兩篇文言文皆選自清代張潮所編的《虞初新志》一書。雖然兩文的作者林嗣環和魏學洢并不生活在同一朝代,但我們稍加比較就會發現有兩文許多相同之處。首先這兩篇文章都是說明文,都反映了古代民間藝人高超的技藝。都寫得較有特色。下面從結構、內容、語言三方面對《口技》和《核舟記》比較賞析。

11 結構上:

一、首尾呼應?!犊诩肌烽_頭的一“施”與結尾處的一“撤”呼應,顯示出結構嚴密,無懈可擊;首段中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列舉道具,暗示簡單,襯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術,側面點“善”。末段則再次用“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從側面突出中心?!逗酥塾洝吩诮Y尾以“曾不盈寸”與開頭處的“徑寸之木”相呼應,用木之小突出技之高;在末段又以“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與首段中的“罔不因勢象形”相呼應;開頭與結尾一處贊人“奇巧”,一處嘆舟“靈怪”,也形成呼應。

二、中間主體部分層次分明,條理井然?!犊诩肌钒磧蓚€場景進行描寫,但并不雷同。第一個場景表演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過程,按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小及大,又由大及小,微聞余響的次序來寫;第二個場景表演一次從失火到救火的情況,按由微弱而喧鬧,由簡單而紛繁,至百千齊作,應有盡有的次序介紹,兩個情節既各自獨立,又有情節發展上的內在聯系?!逗酥塾洝钒春酥鄣牟课粊斫榻B,其次序是先寫舟的背面,依次寫了船艙、船頭、船尾,后寫船背。前者側重寫“人”,后者側重寫“字”。

內容上:

一、第一句均概括介紹民間藝人的奇妙?!犊诩肌芬晃拈_篇句“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為全文的核心;《核舟記》中開篇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的“奇巧”正是下

12 文所寫內容表現的重點。

二、兩文主體部分有兩點相同。第一點是多用數字。數字的運用既將所寫對象寫得明白無誤,又有力地表現了中心。第二點是通過傳神細致的描摹形象卻不失實地表現所寫對象。如《口技》第一個場景中的五聲“齊發”“眾妙畢備”和第二個場景中的“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把口技人口技之“善”寫得酣暢淋漓?!逗酥塾洝分袑懱K東坡與魯直相比之“兩膝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的“珠可歷歷數也”等內容,既顯示了微雕大師的精湛技藝和深厚功力,也體現了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

三、兩文的結尾都是為表現中心服務?!犊诩肌芬晃慕Y尾段的內容突出“少”,突出了舞臺道具的簡單,反襯表演者的高超的技藝,有力的突出了“善”這一中心。,《核舟記》一文的末段突出“多”,用數字合計全舟的人、物、文字,再用“曾不盈寸”相襯,說明雕刻核舟的技藝巧奪天工,表現了雕刻者的“奇巧”這一核心。

語言上:

一是簡潔?!犊诩肌匪浿潞苄缕?,也相當繁雜,可是僅用了300多字?!逗酥塾洝芬晃牡牡诙沃挥昧?0多字,就寫了核舟的船體大小、艙、窗、雕欄、刻字等五項內容。真正體現了文字少,傳播信息量大也就是簡練這一原則。

二是生動?!犊诩肌分匈e客的“伸頸,側目”,“變色離席,

13 奮袖出臂”,婦人的“驚覺欠伸”,老鼠的“作作索索”,等等,都能給予讀者鮮明的印象?!逗酥塾洝分?ldquo;中峨冠而多髯者”,“右手攀右趾,若呼嘯狀”等描寫都生動寫出人物的姿態特征。

兩文中的相同之處當然絕非這些,不同之處更比比皆是,《口技》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寫法?!逗酥塾洝肺恼虏捎?ldquo;總—分—總”的結構模式,說明和描繪相結合。這是它們各自的特點。

9、生活情趣篇:《陳太丘與友期》《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詠雪》《河中石獸》

這幾篇文章都是通過記錄生活中的事情來反映生活的情趣或生活中隱含的哲理。但每篇文章所選取的題材有所不同:《詠雪》客觀地描述了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營造了一種歡快、融洽、和諧的家庭氣氛?!蛾愄鹋c友期》通過記錄陳紀與來客的一段對話,表現陳紀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說明了“信”和“禮”的重要性?!肚f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寫了惠子和莊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莊子能否知道“魚樂”的問題發生辯論。在朋友之間的辯論中我們看到莊子的幽默與詼諧?!逗又惺F》通過講述尋找沉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據主觀臆斷來做結論,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這幾篇文章雖然都是記敘文,但寫作特色并不一樣,《詠

14 雪》只做客觀描述,未加任何評論。只通過“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來營造一種歡快、融洽的家庭氣氛?!蛾愄鹋c友期》主要是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而《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則用充滿機智、輕松、閑適的文字描寫,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受到感染?!逗又惺F》則是層層鋪墊,設臵懸念,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

10、寓言神話篇:《智子疑鄰》《塞翁失馬》《夸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狼》《愚公移山》

寓言神話篇的文章都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這些文章雖然距離我們的時代比較久遠,但對我們的思想很有啟發作用。如《塞翁失馬》通過簡單的故事告訴人們不要為暫時的損失或一個時期的不得意而煩惱苦悶,要心胸開朗?!独恰吠ㄟ^屠夫和狼的故事說明了狼無論多么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告訴人們面對像狼一樣的人時也無須害怕,只要敢于斗爭、堅持斗爭就一定能取得勝利?!队薰粕健犯峭ㄟ^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訴人們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斗的道理。

同時這些文章都具有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如《夸父逐日》中夸父這一形象的塑造就具有超現實的想象,它那夸張的浪漫主義的魅力,對后世影響非常大?!独恰芬晃墓适卤旧砩鷦忧鄣那楣?、屠夫與狼兩個鮮明的藝術形象就體現了這一特點?!队薰粕健酚薰c智叟的名字、神話結尾無不體現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6篇

也許現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別到底在哪里?現在我們就分別來講講他們。

“文言文”中的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古白話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于區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背誦方法指導:

文言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較多,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就沒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所以把默寫功夫做到細致準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聲誦讀。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通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著誦讀遍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隨著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現在第

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

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

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復,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準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證字的正確率。這時候,你可以再拿起書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驟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將前功盡棄,所以要認真對待。

第四步:勾畫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寫山水環境的語句(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和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備理解性記憶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干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注意在回答題目時有可能要作一些細微變化。

第六步:對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誦,理解起來還是較簡單的;而對于在所有學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干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這只能要求同學多積累,多貫通,如積累一些描寫山水景色、戰爭殘酷、愛好和平、悠閑自得的心境、自然環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給它們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你收集的范圍,在答題時可選擇最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保證萬無一失。

三、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現在有不少學生為文言文閱讀而苦惱,怎樣快速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技巧呢?這是不少學生都想知道的,其實只要多背誦,多練習文言文就能很快掌握住翻譯文言文的技巧。今天我們來就來談談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文言文翻譯第一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就是準確,即忠實于原文意義,不添、不加、不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凡是能夠直譯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對照翻譯,能夠具體落實的字詞就盡可能地在譯文中有所落實,并保持原句的特點:“達”就是通順,沒有語病,符合表達習慣,遇到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語言現象而無法直譯時,就可以靈活地或適當地采用意譯的方法:“雅”就是譯文語句優美,用詞造句比較講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第二,“留、補、刪、換、調”的翻譯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號、帝號、國號、人名、地名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譯:“補”指增補,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現代漢語不能省略的成分補上:“刪”指刪除,就是刪除沒有實在意義、也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換”指替換,即用現代漢語詞匯替換古代漢語詞匯:“調”,指“調整”,就是將古代漢語句子中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第三,由“會義”到“操作”的翻譯步驟:“會義”就是通讀全文,領會文章大意,在此基礎上明確文句寫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并在翻譯之后檢查文意是否表達清楚,前后是否對應,上下文是否一致、語意是否吻合語境。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是一種綜合性練習,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后,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上一篇:歐姆定律的知識點范文下一篇:我和我的小伙伴驚呆了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