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體系建設水利科技論文范文

2024-05-03

體系建設水利科技論文范文第1篇

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是農村經濟現代化的一項重要任務。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主題,明確了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定位,全面部署了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創新機制、創新條件、創新人才等任務,推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就如何加強農業科技體系建設,我們進行了認真調研?,F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農業科技服務人員結構

1、學歷和職稱結構。2009年底,全縣全民所有制涉農單位各種專業科技人員共有562人,大學本科占16.4%,大專占38.2%,中專以下占45.4%;具有高級職稱的占全縣農業科技服務人員總數的1.8%,中級占15.6%,初級以下占82.6%。

2、編制及從業人員結構。2009年底,全縣全民所有制涉農單位共核定編制654人,實有從業科技人員562人,其中農業核定編制285人,從業人員234人,林業核定編制97人,從業人員96人,畜牧業核定編制114人,從業人員70人,水利水產業核定編制59,從業人員58人。

(二)管理體制及經費來源

根據調研,全縣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基本上由三種類型構成。

1、是政府主導服務型。以政府系列涉農部門構成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務“三農”的主要載體,以公益性服務為主體,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鄉鎮機構改革前由縣、鄉兩級農技、農經、農機、林業、水利、水保、畜牧等技術站組成,分別為各自主管部門管理。2002年鄉鎮機構改革后,鄉鎮一級將農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其人員和經費由鄉鎮政府管理,主管部門農牧局只負責業務指導和技術職稱評審。林業、水產、畜牧在鄉鎮單獨建站,人員、經費、業務指導由縣級主管部門統一管理,農機部門類似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但屬差額事業單位,從2007年開始,財政只負擔人員工資的80%。這些推廣機構,在全縣農業、水利、農機、林業、畜牧、水產技術的開發、引進及推廣應用,指導農戶調整農業種養結構、發展特色農業、訂單農業、外向農業,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培育龍頭企業,提高農副產品的轉化和附加值,創辦經營服務實體,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開展退耕還林(草)、生態建設等科技推廣服務方面,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為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較好作用。

2、是政府引導服務型。主要是把縣級科技推廣單位具有一技之長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下派農業生產第一線,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員基層創業,也就是科技特派員制度。全縣目前已選派科技特派員148名,累計建立經濟利益共同體35個,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體等形式的運行機制。

3、是自發組織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間各類農業專業技術協會、經濟合作組織構成,其服務對內為會員實行非盈利性的有償服務,對外則以市場為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合作社)已發展到81個,會員(社員)達14170多人,帶動農戶導向,為自身的積累和為會員謀取最大化利益的商業操作。全縣目前獲得認證的3.8萬戶,涉及種植、養殖、加工、農業機械等領域,協會對發展特色產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直接起著作用。

二、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在改革中不斷完善

(一)體系建設得到領導重視。近年來,全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委有關精神,緊密結合本地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實際,幫助解決具體困難和問題。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和區域經濟發展,積極推進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工作,引導農業科技人員進入生產第一線,堅持走科技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培育新農民,形成了主要領導重點管、分管領導親自抓的工作格局,定期深入基層、田間地頭開展調研、現場辦公,促進了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健康發展。

(二)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得到加強。調查顯示,各地主導型農技推廣網絡已經形成,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以縣級農技推廣中心為主導,以鄉(鎮)農科站為基礎新組建的跨鄉鎮中心區域站為輻射,以村級專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帶動的農業科技服務網絡得到加強,辦公場所和人員得到落實,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有了保障。許多基層服務點解決不了的問題可通過逐級咨詢解決,還可通過“農業信息網”和撥打“農業118”服務熱線等方式查詢信息、咨詢技術,服務方式的靈活多樣性使服務質量有所提升,有效滿足了農民群眾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信息技術需求。

(三)新技術推廣有了較大進步。各縣(市、區)積極爭取項目,加大新技術推廣力度,許多新技術成果得到了廣泛應用。各級農技服務機構積極加強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等民間新技術推廣體系的協作配合,廣泛開展良種引進、典型培育、技術推廣、科技培訓等工作,加快了高效農業的發展步伐。特別是測土配方施肥、黃牛凍配改良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增強了農民對新技術的認知率,提高了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通過新技術推廣,全市畜牧業實現了傳統養殖向現代綜合技術配套養殖,單家獨戶散養向規?;?、集約化養殖,傳統飼養向新技術飼料飼養的“三個轉變”,取得了飼養規模、配套技術、品種質量、安全水平的“四個提升”。全市糧食和畜牧良種利用率分別達到96%、90%以上。

(四)農業科技服務形式靈活多樣。一是干部參與農業科技服務。新技術推廣由于受季節及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少,作物種植面積廣、養殖戶分散的客觀條件限制,縣、鄉兩級服務機構為廣泛開展新技術推廣,采取優先培訓基層干部,由基層干部分區包片帶領群眾種植新品種、使用新技術,既抓住了季節又保證了技術,還有效解決了人員少、技術推廣進展緩慢的難題。二是大戶帶動作用成效顯著。通過產業大戶的示范帶動作用,與同類產品及技術的產量、質量形成的鮮明對比,農民對新品種、新技術的認可程度進一步提高。三是對農民的培訓力度進一步加大,廣度進一步加深。按照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充分利用農廣校、科技示范基地,扎實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引導農民掌握實用技術,增強致富能力。

三、農業科技體系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投入不足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近幾年,依靠項目支持縣鄉農技中心(區域站)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主要還是辦公等基本條件的改善,特別是區域站,基礎設施條件改善不大,專業技術設備基本還是空白,有些檢測檢驗必須依靠市級,有的甚至要依靠省里來完成。有些縣農業技術人員的報酬也未得到落實。

(二)人才資源短缺,結構不合理。有些地方農技部門都存在編制空缺現象,主要是受到事業單位逢進必考政策限制,新人進不來,農業科技人員斷檔較為普遍,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

(三)科技服務手段落后,創新方式不多。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聯合協作不夠,新技術推廣服務方式創新不多,仍停留在辦班培訓、技術咨詢、印發材料、示范帶動等基本層面上,科技推廣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還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的實際需要。村一級除一些種養業發達地區成立專業合作社或專業協會為會員服務以外,大部分村沒有服務網點和信息網絡服務。

四、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幾點建議

通過對農技服務體系建設的調研,我們認為,我市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還不盡完善,但發展潛力十分巨大。

(一)創新服務體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單純政府型的服務機構和公益性的服務方式已無法完全滿足社會需求,也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面對新形勢,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統一規劃,科技部門牽頭,農、林、水等涉農部門配合,形成政府主導公益性服務、市場主導經營性服務的科技服務網絡,既發揮政府公益性服務機構的作用,又拓展經營農資企業的參與;既發揮專家型人才的作用,又發揮鄉土人才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導向,吸引壯大農業科技服務隊伍,補充基層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務主體多形式、服務內容多樣化、服務對象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服務網絡,促進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發展。

(二)加強網絡建設??h、鄉、村三級農業科技網絡建設中,縣、鄉服務機構建設雖然還很薄弱,但有機構、有人員、有基本的服務設施,而相當一部分村組網絡建設還是空白,縣、鄉服務缺乏承接。為此,要在繼續重視加強縣鄉服務機構建設的同時,主攻點應放在村一級。主導產業優勢突出的村應進一步鼓勵引導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支持和引導從事同類農產品生產經營和服務的農民、組織與其他人員以自愿聯合、共同投資、共擔風險、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則,組建農業專業技術合作社和其他類型的農村專業技術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地處偏遠或優勢產業不明顯的村組,要扶持發展農資經營戶、科技示范戶,建立科技聯系點,對經營者和種養戶進行集中培訓,使他們擔當起對當地農戶的基本生產技術指導,通過他們的輻射作用帶動千家萬戶。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媒技術,辦好農業科技信息網站和“農業科技118”服務熱線等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專家咨詢的服務作用。

(三)加強隊伍建設。農業科技人員是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細胞,他們的活力決定農業科技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切實調整配備好農業科技專業人員,通過內部調整優化人員專業結構,使農技服務機構專業人員比例最低達到70%以上。同時要重視補充新鮮血液,在堅持農業科技人員全員聘用制,公開招聘、凡進必考、競聘上崗、擇優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部門在制定事業單位人員招考計劃時,應把農業科技人員列入計劃,適當放寬招考條件,把有真才實學的專業技術人員選拔進農業科技人員隊伍。要加強農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和知識更新,鼓勵通過自學、進修深造和短期培訓等形式,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他們服務農村經濟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視農業科技后備人才的培養,通過定向委培等形式,解決后備人才匱乏的問題。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實行崗位目標管理,工作績效與職稱評定、評選先進、福利補貼掛鉤,對有突出貢獻者政府應給予重獎。

(四)轉變服務方式。要積極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機制,積極探索行政驅動與市場引導相結合的運行機制。通過與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種養殖大戶和產業化基地簽訂技術推廣、承包合同,積極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規范化的有償技術服務途徑。通過以資金入股、項目技術參股等形式領辦創辦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科技咨詢中介服務機構等經濟實體,探索農業科技推廣投入回報新機制。通過轉變服務方式,促使科技服務由單純的技術推廣向信息、技術、購銷一體化綜合服務轉化,向農科教一體化轉化,通過整合資源,引導組建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產業協會等途徑,提高技術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廣成本。

體系建設水利科技論文范文第2篇

一、重慶社會主義新農村科技支撐的發展現狀

直轄以來, 重慶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 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農民生活顯著改善, 尤其是中央進一步加大支農惠農政策以來, 農村民生獲得了長足進步, 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到了持續推進。

(一) 農業科研績效突出。

經過多年努力, 重慶市初步建成了以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為主體, 為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農業科研體系。目前, 全市共有涉農高校7所, 中央在渝農業科研機構1個, 市屬農業科研院所及研究機構6個, 區屬科研機構9個;擁有全職科研人員近5000人, 其中國家工程院院士1人;建成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6個、市級工程技術中心8個、綜合試驗站6個。據統計, 直轄10年來, 重慶市農業科研單位共承擔了局級以上項目970項, 撥款總經費達2.7億元, 在家蠶基因、農作物育種、畜禽新品種選育、生物農藥、農村新能源技術等學科和領域具有優勢和領先地位。

(二) 農業推廣服務快速發展。

經過近年來的持續改革推進, 重慶市重新構建起體系完整、涵蓋現代農業各次產業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 形成公益性和經營性相分離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格局。當前, 全市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全部納入了財政全額預算, 市財政每年投入100萬元專項經費, 財政保障能力明顯提高;基本建立了農技推廣運行管理機制, 科技特派員制度穩步推進。目前, 我市已有36個區縣 (自治縣、市) 擁有科技特派員, 由科技特派員實施創業項目共300余個, 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近400項 (個) , 帶動形成龍頭企業64家, 實現年利潤近3億元, 試點區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與此同時, 農信通、農技110、移動農網等農村信息服務技術廣泛應用于“三農”領域, 大大提高了農業科技服務的效率。

(三) 農業科技培訓多樣化。

農民是農業生產和技術應用的主體, 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是提升農業、振興農村、富裕農民的關鍵所在。自1999年以來, 全市累計培養新型農民7.7萬人, 綠色證書培訓49.7萬人, 建設農民科技書屋80個, 實用技術年培訓200多萬人次。我市面向“三農”培訓的主要項目有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農牧生產適用技術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培訓、綠色證書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庫區農村移民培訓等六項。培訓形式上主要采取培訓教師進村、媒體資源進村、人才培養進村的“三進村”形式, 組織專家、教師進村入戶, 圍繞主導產業, 開展關鍵技術的培訓, 旨在培養農民實際操作應用能力和學用結合能力。

二、重慶社會主義新農村科技支撐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來看, 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距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要求還有明顯的差距, 尤其是從科技發展的角度看,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科技支撐能力還十分薄弱,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一) 農村經濟自我發展能力不足。

從總體看, 重慶市農村經濟仍然沒有徹底擺脫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 靠天吃飯, 科技支撐能力薄弱, 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創新、中間試驗和成果轉化乏力。據測算, 全市科技貢獻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個百分點左右, 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貢獻率僅為45%左右。從2001-2006年市科技進步獎的獲得情況看, 全市涉農獲獎科技成果77項, 占全市科技進步獎總數 (533項) 的14.4%。我市農業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還比較弱, 規?;?、實用化技術供給不足。

(二) 農村民生科技發展滯后。

民生工作是重慶市乃至我國社會發展整體工作中的薄弱環節。與城市科技工作相比, 農村民生科技工作相對滯后, 底子薄, 基礎差, 技術手段落后, 已成為制約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問題。主要表現在:1、農村公共衛生條件差, 農民飲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農村醫療衛生技術和裝備缺乏, 農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依然存在。2、農村人居環境令人擔憂, 臟、亂、差的現象還比較多, 農民住宅設計不合理, 大部分農民的居住仍沿用傳統方式。3、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薄弱, 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簡單、易用的現代信息化操作技術缺乏。

(三) 科技資源配置不均。

當前, 科技資源配置嚴重不均衡, 難以形成新農村建設的持續科技支撐機制。據統計, 全市7.76萬直接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中, 90%集中在主城區, 其余10%分布在萬州、涪陵。全市科技創新平臺、科技項目及經費主要集中在以主城區為核心的“一圈”范圍內, 其中高校、市級以上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申請的科技項目經費占市級科技三項經費的80%左右;而“兩翼”地區, 尤其是渝東南地區, 分布的科技力量和承擔的科研任務非常有限。各區縣政府對科技的投入差距明顯, “一圈”中有8個區縣的科技三項經費均突破1000萬元, 而“兩翼”中有6個縣科技三項經費不足300萬元。重慶市服務農業、農村、農民的科技基礎設施匱乏, 科技服務能力與基層需求相比還存在巨大反差, 城市科技資源向區縣、農村擴散渠道不暢, 缺乏長效機制。

(四) 現有科技支撐體系不適應新農村發展的要求。

新農村建設是以現代農業為中心的產業建設為核心, 切實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 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然而, 目前全市區縣科技管理部門勢單力薄, 機構小、人員少, 行政管理人員一般只有3—6人, 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與此同時, 大量非專業人員擠占科研推廣一線編制, 農業科技推廣部門非專業人員占大量比重, 科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引領支撐作用不突出, 難以適應“土地集約利用、產業集聚發展、農民集中居住”的新農村建設新趨勢。

三、重慶社會主義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重慶社會主義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的建設, 需要通過加強組織領導, 加快體制與機制創新步伐, 健全科技隊伍, 加大農業科技宣傳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廣服務體系、科技培訓體系、民生支撐體系和科技示范基地載體體系, 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的科技支撐新體系, 讓現代農業科技惠及全市千萬農民的生活。

(一) 加強農業農村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

建立市政府農業科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著力抓好制度建設和資源配置, 每年研究確定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 協調推進重大科技攻關和重大產業化項目。對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進行專項督查, 并形成必要的獎懲制度。各級政府、各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農業農村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 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 創新工作機制, 形成大科技、大開放的局面, 共同推進農業和農村科技進步, 努力把我市農業農村科技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 建立農業農村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優化財政科技支出結構和科技經費支出結構, 將資源配置向農村、基層傾斜, 市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對農業農村的科技支出應不低于30%。對國家在渝實施的重大涉農建設項目給予必要的科技專項支持, 對市級農口各部門爭取到的中央各部門科技項目, 市級各部門要在相關經費中安排落實配套經費。

(三) 建立健全科技隊伍。

營造適合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 努力造就一支結構優化、素質優良、富有創新力的農村科技人才隊伍。通過高等教育培養大批農村科技創新人才儲備力量;通過“項目+基地+人才”的方式, 培養一批涉農學科學術帶頭人;通過農技推廣體制改革, 培養基層農村科技服務隊伍;通過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 培養農村鄉土人才。

(四) 建立和完善城市科技資源向農村轉移的新機制。

深入挖掘“一圈”與“兩翼”、城市與農村的資源流動和互補合作要素, 發展工農一體化產業和現代農業, 加快技術創新和輻射帶動, 構建工農互動的產業鏈技術體系;強化科技向區縣和農村傾斜的投入導向, 引導主城區科技創新要素向區縣流動, 使區縣成為科技招商引資、科技成果應用、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的主陣地;構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大學和科研院所為源頭、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為紐帶、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技術轉移體系;鼓勵在高等院校和公益性、應用型研究院所設立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等。

(五) 加強農業科技知識普及。

全社會的創新意識還不強, 市民的科普程度還比較低, 對市民的科普宣傳工作還做得不夠, 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 其創新意識還比較薄弱, 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發揮得還很不夠。企業不能不斷地推出新產品, 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就不能保持好的增長態勢。

參考文獻:[1]王再文, 李剛.農村科技資源供給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J].商業時代, 2006, (23) :53~54.[2]陳華寧.我國農民科技培訓分析[J].農民經濟問題, 2007, (1) :19~22.[3]胡瑞法.農戶需求型技術推廣機制示范研究[J].農業經濟, 2006, (11) :55~60.[4]段應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出版社, 農業經濟, 2005, 398.[5]丁中文, 陳寄榕.福建農業科技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摘要:新農村建設需要科技的有力支撐, 只有持續不斷的科技支撐新農村建設才能健康穩步地向前推進。本文分析了重慶社會主義新農村科技支撐的發展現狀, 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問題, 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 加快體制與機制創新步伐, 健全科技隊伍, 加大農業科技宣傳等構建重慶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科技支撐,現代農業,民生

參考文獻

[1] 王再文, 李剛.農村科技資源供給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J].商業時代, 2006, (23) :53~54.

[2] 陳華寧.我國農民科技培訓分析[J].農民經濟問題, 2007, (1) :19~22.

[3] 胡瑞法.農戶需求型技術推廣機制示范研究[J].農業經濟, 2006, (11) :55~60.

[4] 段應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出版社, 農業經濟, 2005, 398.

體系建設水利科技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區域創新體系,主要就是通過以企業發展為主,產業技術創新為重點的創新體系。區域創新的體系建設的好壞情況會直接關系到區域經濟發展的效益。文章通過分析寧夏創新政策的體系內容,了解在創新政策之下寧夏的發展變化。

關鍵詞:創新;政策體系

一、寧夏創新體系建設的現狀

(一)區域產業優勢

通過多年的努力,現在寧夏已經有非常強大的凝聚力及生產能力。在農業領域,寧夏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馬鈴薯淀粉生產基地。除此之外,種植業、畜牧業和水產等產業也在快速發展,形成了牛羊肉、清真乳制品、馬鈴薯淀粉等特色產業群,發展前途光明。

在工業領域也形成了優勢產業,包括以高耗能原材料工業為主的加工型產業,還有以軸承、鑄造、自動化儀器為主的傳統密集型產業,還有以醫藥、節能環保材料為主的新技術產業。

(二)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框架基本形成

首先,寧夏地區組建了一大批國家級、自治區級的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從2003年開始以企業為主的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一直呈上升的增長趨勢。其次,產學研聯合開發日見成效,寧夏和很多的大學建成了產學研合作渠道,包括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很多企業也和這些高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民營科技企業也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2014年,寧夏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2752.1億元;寧夏全民年人均收入達到15907元,農村常住居民年收入達到8410元,城鎮常住居民年收入達到23285元。企業技術創新的信息環境和應用環境都在不斷優化。

(三)以科研院體制改革為主的改革已經完成

根據國家的要求,寧夏2000年就完成了科研院所的企業轉型,改革轉制期間,一直都在穩步發展,在改革中改變了傳統的觀念,吸引了更多的人才,職工的收入也日益增加。

(四)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快速發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不斷進步,寧夏也在迅速發展,目前寧夏已經成立了眾多科技機構和科技人才交流中心等。

(五)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正在實施

現在寧夏已經成為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最重要的地區之一,2017年寧夏把電子商務脫貧行動計劃列入脫貧規劃,重點培養寬帶網絡連接建設項目和電子商務項目。寧夏的科技特派員行動主要以創業為主,是寧夏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

(六)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日見成效

現在效益型農業產業的示范園就是農業科技園區,“十五”以來,寧夏地區在園區建設中發展得越來越好,在建設園區時一直把科技興園擺在重要的位置,力求把最好的品種都放在科技園區,把最先進的技術傳授給群眾,進而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二、寧夏創新政策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能力不強、缺少創新性人才

寧夏的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不強,高新技術企業也不多,專利結構也有不合理的現象,每年專利申請數量和發達國家及國內先進的省區相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創新性人才。

(二)科技研發投入不足,缺少創新融資的渠道

科技研發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夠,除此之外,企業投入也不足,寧夏只有少數幾家企業超過全區的平均水平,這一水平遠遠低于國家標準?,F在寧夏還沒有真正的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同時金融部門對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的貸款也沒有優惠政策,資金沒有落實就沒有辦法落實項目,最終導致中小型企業的技術創新資金變得更加短缺。

(三)科技投入基金使用率不高

科技基金在使用中沒有科學、合理地規劃,有時還會出現同類項目重復建設,這樣就會造成科技資金的浪費。

(四)科技基礎條件薄弱,不能滿足創新的要求

寧夏科技基礎設備比較落后,主要因為公共科技基礎支持不夠,不能真正實現社會科技人員共享,造成了自治區科技資金缺乏,科研力量嚴重不足,影響自治區競爭能力。

(五)產學研聯合深入不夠

企業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不夠,經常會受到資金和交流渠道的制約,還有一部分企業對產學研重要性認識不夠到位,沒有把自己的優勢真正的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

(六)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沒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只有少部分企業能夠很好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企業技術創新效果。

(七)科技中介體系不健全導致服務質量不高

寧夏大部分企業都是國有企業,民營科技中介在整個行業里面所起的作用比較弱,科技企業還沒有形成網絡渠道,這樣會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還會影響科技成果的推廣??萍挤找话愣紩軓臉I人員素質的影響,非專業人員滿足不了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的要求。政府對此支持不夠,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不能滿足科技創新體系的發展要求。

(八)缺乏統一領導

寧夏全區沒有統一的規劃,所有的管理部門都相對獨立,每個部門都沒有明確的責任和義務,對于資源也沒有明確的調配制度,很多部門都出現職責重復,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寧夏創新體系和國家創新體系

寧夏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與寧夏創新體系結合下的產物,和國家創新體系有很多的不同。國家創新體系主要以企業、大學、公共管理部門為主,寧夏創新體系,雖然也是以這些為主,但是有一個特定的區域,在這個特定區域內還缺乏一些專屬的資源和人才。國家創新體系主要有以下作用:首先,資金杠桿作用,主要包括企業的專項基金和國家財政拔款;其次,政策法律杠桿作用,主要包括知識產權和技術等;再次,市場杠桿作用,主要包括市場壓力和市場導向等;最后,社會杠桿作用,主要指人員的流動。因為這些杠桿都是圍繞著創新出現的,所以在寧夏核心區都是非常重要的。

寧夏創新政策體系更多強調的是民間的創新動力,主要包括創業者的精神、有創業能力的企業及一些研究機構,這些要素缺一不可。在創新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傳導機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四、寧夏創新政策體系的確立

在創新政策體系確立時最先要明白的就是所有和理論有關的知識。在國內現有理論中,不能夠滿足國家創新體系的要求。我國一般借鑒的都是國外的一些成功的經驗和理論,但中國自身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都和國外的差距比較大,有些適合外國的方法,在國內卻不適用,國家創新體制對每個地區都有著不同的影響,所以在對寧夏地區實施創新政策時要先考慮在寧夏地區有哪些條件適合發展經濟貿易,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問題,在創新中還需要考慮教育條件,一個地區要想真正創新,首先要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其次在創新中還需要把科技和市場有效結合在一起,從以上的分析得出寧夏要想建立自己的創新政策體系,首先要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人才不足、教育落后、市場化程度低等,只有解決上述問題才能真正推動經濟的發展。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寧夏區域發展中間有一個過渡帶,這個過渡帶能夠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中會存在不同的問題,只有真正認識到這些問題,才有可能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寧夏創新政策體系和國家創新政策體系之間存在不同,就是制度的不同,國家體系里面會匯集大量的資源,這些資源包括人力、物力,對于一個地方政府來說資源就不會這么充足。還有經濟制度,主要包括經濟立法和社會制度等,還包括習俗文化,這些都是國家和地方之間的差別。地方經濟發展在創新時會出現制度的多樣性。通過制度反應出來的技術創新在創新體系里面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寧夏創新政策體系的完善對策

(一)努力創建人才隊伍

要加強培養專業人才,并建立健全的選拔人才的機制,重視人才的專業水平和素質,同時加大對人才資源的投資力度,重視教育,并且把人才資源的預算也列入財政預算中,這樣就能保證人才培養的資金不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二)通過提升服務能力來建設創新體系

加強科技服務的建設,鼓勵一些高新技術公司或企業做好新興科技服務工作。

(三)培養創新型人才

鼓勵高校發揮自己的特色,培養出一批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人才。

(四)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

鼓勵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多組建一些新的技術開發中心,形成一個技術創新的支撐體系,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改造傳統技術的能力。

六、結語

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更好地發展經濟。

參考文獻:

[1]劉燕華,李孟剛.創新方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寧夏科技廳.寧夏“十二五”創新方法工作規劃[Z].寧夏科技廳,2013.

[3]韓博,趙功強,俞鴻燕.加強寧夏創新方法推廣應用工作的思考和建議[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4(03):192-195.

體系建設水利科技論文范文第4篇

隨著經濟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村信息化建設成為重點關注對象,農村信息化的建設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村發展和農村市場經濟的繁榮,成為推進新農村進程的重要方式。目前,廣西桂林市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存在著信息服務平臺集成度不夠高,綜合性不強、服務手段單一等問題。因此,建設具有“社會化”和“綜合性”應用特點的農村科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實現綜合服務平臺的社會化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結合桂林當地社會化農村科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的構建進行探究。

現階段,農村信息化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種重要發展方式。桂林從2000年開始構建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目前,桂林已經初步建成了覆蓋全市11縣6城區及部分鄉鎮、村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信息化在服務農業生產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桂林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仍不夠完善,農村科技信息應用能力還比較弱。因此,建設以完善信息服務網絡、充實信息服務內容、擴大信息服務覆蓋面、增加信息服務手段、增強信息服務能力、提高農民信息素養為目的的社會化農村科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以下簡稱綜合服務平臺)具有重要意義。

桂林農村信息化發展的現狀

桂林農村基礎網絡設施日趨完善。2015年,桂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6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365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70.83億元;桂林的電信業務快速增長,農村寬帶已從無到有,正處于從有到優的發展過程中,桂林所有縣、鄉(鎮)已全部覆蓋寬帶,通寬帶的村總數達1300個,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85.16萬戶,固定電話用戶57.96萬部,移動電話用戶456.58萬部;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8.3%,通有線電視村總數達1528個(數據來自2016年桂林經濟社會統計年鑒)??萍?、農業、電信等部門也加強了“三農”服務網站的軟硬件建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基礎網絡設施日趨完善,為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桂林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桂林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經過科技部門十多年建設,已建成了由科技部門、科研院所、信息服務站、種養大戶、涉農企業(協會、合作組織)等組成,包括1個市級、17個縣(區),116個示范鄉鎮,2322個示范戶的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特別是在2008年以來,先后實施了以“三農”科技服務網建設、農業信息“三網通”示范與應用等一批自治區級和市級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項目,通過項目的實施,進一步規范了各級信息服務站的建設要求,信息服務站按“六個一”要求進行建設,建立了各類規章制度,使桂林農村信息化建設目標更加明確,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搭建了互聯網、電話網、電視網等相結合的信息服務平臺,科技信息以多種服務形式逐步普及到農村基層,服務效果顯著。

構建社會化農村科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的必然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信息技術對農村生產、經營、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大的變化,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方式,推動著農村的經濟發展。

首先,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農村科技信息建設,整合農業資源,使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手段多元化。

其次,構建綜合服務平臺能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做好“三農”工作并解決好“三農”問題需要科技信息技術的支持,將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技術運用到農村建設,有利于推動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綜合服務平臺的構建能更好地為本地農村經濟服務,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最后,綜合服務平臺的構建勢在必行。通過使用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來提升農業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保護生態環境,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建設具有“社會化”和“綜合性”應用特點的綜合服務平臺,是推進農村信息化的有效手段,“社會化”是指通過低門檻、平民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服務功能,為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綜合性”是指運用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三網融合等技術,對互聯網、電視網、電話網等進行資源、技術和服務的整合,建立科技資訊、遠程培訓、科技視頻、通訊呼叫4個中心,實現多種媒體、多種終端的農村科技服務模式,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全方位、一體化、分眾式的綜合信息服務。

構建社會化農村科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存在的問題

構建綜合服務平臺過程中,少數縣和鄉鎮的領導信息化意識不濃,思想觀念落后,對信息化服務農村經濟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到位,導致經費投入不足,人員和設備配套不理想,造成個別鄉鎮、企業、農戶工作積極性不高。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基層科技信息服務隊伍人才斷層現象日益普遍。同時,下級服務站管理員、信息員、技術員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不一,特別是在信息采集、加工處理能力,視頻拍攝、制作能力,科技咨詢解答能力和遠程培訓服務能力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影響了綜合服務平臺的整體成效。

構建社會化農村科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的措施

創新觀念,建設服務體系。以創新的理念開展工作,建立長效穩定的服務體系。在原有農村信息化項目建設的基礎上,深入服務,不斷探索適合地域發展的服務體系,實現市、縣、鄉鎮、村的四級聯動新模式,整合各部門資源,搭建一個既符合本地農村特色,又服務功能完善,操作簡便的綜合服務平臺,服務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加強培訓,提升服務質量。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在于服務隊伍的建設,要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要選擇責任心強、愿在農村扎根的人員進行系統培訓,使其適應工作的需要。同時,將熟悉構建綜合服務平臺的各種專業人才充實到這支隊伍中來,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良好,能為農村提供信息服務的隊伍。

統籌規劃,加強管理。統籌規劃、加強管理是推進農村科技信息化的重要環節。堅持“統一規劃、統一管理、資源共享”的原則,把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作為全市社會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進行規劃實施,整合科技、農業、電信等部門的資源,加強各部門間合作,建立聯席辦公機制,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提升綜合服務平臺的服務能力。

立足市情,搭建綜合服務平臺。根據桂林市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建設集科技信息資訊中心,視頻中心、呼叫中心和遠程培訓中心于一體的服務中心,搭建綜合服務平臺,通過不斷完善綜合服務平臺中“三農”科技服務網、三農服務熱線“966118”電話平臺、農信通手機平臺、農視通農業視頻點播系統的服務功能,建立方便快捷的服務模式,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同時,組建農村科技信息新媒體服務團隊,構建移動新媒體服務平臺,將農村科技信息綜合服務有效拓展到移動客戶端,使農民可通過微信,手機信息服務應用等隨時隨地地獲取農業科技信息,提升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時效性,拓展農業科技信息綜合服務的寬帶和廣度。

綜上所述,社會化農村科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的構建成為推動桂林市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主要方式。綜合服務平臺具有“社會化”和“綜合性”應用特點能適應桂林市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能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

體系建設水利科技論文范文第5篇

眾所周知,養豬場的效益來源于健康的豬群,健康的豬群來源于正確的管理。只要談到豬群的健康管理問題,大家都會首先想到藥物和疫苗。而一個養豬場藥物和疫苗應用的有效性是靠其生物安全體系的建立來保障的,這是豬場健康管理的第一道屏障,而疫苗是最后一道防線,不能本末倒置。目前很多中小養豬場不了解或不知道生物安全體系是什么,只關心怎么把病治好,而不問怎么讓豬不得病。

一、生物安全的概念

防止致病病原傳入養豬場,防止致病病原在場內傳播和養豬場病原傳出的所有措施;減少或杜絕豬群外源性繼發感染機會,從根本上減少依賴藥物和疫苗,實現預防和控制疫病的目的。

二、生物安全涵蓋的內容

場址選擇 養豬場的位置要高燥、地形適中,遠離其他養豬場至少3千米;遠離主要公路,遠離住宅區,遠離畜禽產品交易市場、屠宰場;要建在國家規劃的禁養區之外。

豬場的建設 生產區、生活區和管理區應嚴格分開,各區應有緩沖隔離帶,并建有圍墻,防止野生動物和無關人員隨意出入;各階段豬舍由上風向到下風向依次安排為:種公豬舍—空懷舍—妊娠舍—產舍—保育舍—育肥舍—裝豬臺;種豬場應建有隔離場,繁育場應建有隔離區,以便在引進種豬后有隔離適應期;在隔離飼養期進行臨床觀察和實驗室檢測。

嚴把引種關 引種前必須做好疫病監測,嚴格檢疫,防止引進某些隱性感染的傳染病。

免疫監測 很多養豬場只做免疫,很少或根本不做監測,免疫的好壞聽天由命;免疫程序也不是建立在檢測基礎上的,是由專家制定的。在一定時期內免疫監測是養豬場需要彌補的弱項,因為免疫監測在生產中起到預警的作用,能夠使決策做到防患于未然。

有害生物的控制

滅鼠:老鼠不僅咬壞物品、偷吃飼料等,還傳播弓形蟲病、鉤端螺旋體病、偽狂犬病等。

滅蠅:蠅子可傳播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等。

滅蚊:蚊子可傳播乙腦、附紅細胞體病等。

滅貓:貓是弓形體病的傳播者。

防鳥:鳥是衣原體的傳播者,而且還能攜帶口蹄疫病毒,場區應安裝防鳥設備。

病死豬的無害化處理 病死豬始終是對養豬場健康管理最大的威脅,現存處理的方式有深埋、焚燒、生化處理等,目前推廣的生化池發酵堆埋處理病死豬,具有很高的使用及推廣價值。

豬流的控制 豬群的流動應該遵循的順序原則是:種豬—產舍—保育—育肥;同棟豬舍內豬群的斷奶日齡差別不能太大;病弱豬不能串舍飼養,可避免交叉感染。

合理的生產工藝 落實全進全出的生產工藝。全進全出工藝的核心不是強調一場一地的大規模全進全出,而要貫徹的是一欄或一棟的全進全出;凈道與污道分開;雨水與污水分離;安裝自動上料,自動清糞設備,節省用人風險。

體系建設水利科技論文范文第6篇

畜牧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的民生產業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對于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拓寬就業渠道,保障市場供應,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畜牧業是具有生物特性的產業,發展畜牧業機遇與風險并存,其風險主要來自市場周期性波動和動物疫病的侵襲。因此,發展畜牧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和持續發展。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嚴密防控重大動物疫情發生和流行,確保動物產品質量安全既是實現科學發展畜牧產業的關鍵措施,也是畜牧獸醫部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1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現狀

鶴峰縣轄兩鎮七鄉一個開發區共10個鄉鎮(含1個開發區),218個村民委員會。該縣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通過抓改革建體制,增強投入基礎,一個上下貫通、左右相連的動物疫病防控網絡正在形成。全縣動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動物產品安全監管措施進一步加強,促進了畜牧業健康持續發展,保障了動物產品質量安全。

(1)完善了畜牧獸醫管理體制。在2008年,鶴峰縣根據國發〔2005〕15號、鄂政發〔2007〕3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本縣實際,縣委、縣政府下發了鶴辦發〔2008〕22號(《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鶴峰縣畜牧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穩步推進畜牧獸醫管理體制改革。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健全機構、明確職能、理順關系,建立科學、統一、規范、透明、高效的畜牧獸醫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全面完成了畜牧獸醫管理體制改革任務,建立了健全的畜牧獸醫行政管理、行政執法、技術支持、基層動物防疫四大體系??h級成立了畜牧獸醫局,為同級政府履行畜牧獸醫行政管理職能的機構,建立了動物衛生監督所(執法機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畜牧技術推廣站(技術支持機構),每個鄉鎮派駐動物衛生監督人員。在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完善了畜牧獸醫管理體制,為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保障動物產品安全提供了體制保障。

(2)建立了動物疫病防控隊伍??h、鄉人民政府成立了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指揮部,組建了專家組和疫情處置預備隊,建立了畜牧獸醫執法隊伍和疫情控制專班,按照省委省政府有關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的要求,成立了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并根據縣畜牧局和人事編制部門確定的崗位職數和崗位標準(按照行政自然村配備防檢人員,每2個村核定1名),在原有335名畜牧獸醫人員中,通過考試、考核,擇優錄用了110名防檢人員,對110名新錄用的防檢工作人員,每人每年定補8 000元,同時還將其納入社會養老保險范疇。

(3)構建了動物疫病監測網絡。在農業部和省畜牧獸醫局的支持下,縣級建立了動物疫病診斷實驗室,建設了動物檢疫監督設施,鄉村配備了動物疫情報告員。

(4)加強了防疫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鄉鎮獸醫站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2007~2009年,鶴峰縣有9個鄉鎮獸醫站列入改建項目。通過項目建設,改善了基層畜牧獸醫站的工作環境。

(5)啟動了防疫冷鏈體系建設。2003年我縣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支持下,啟動了防疫冷鏈體系建設,基本做到了“縣有冷庫、鄉鎮有低溫冰柜、防疫員有保溫盒”的冷鏈體系建設目標。動物防疫冷鏈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6)落實了疫病防控保障措施。為保障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各級政府不斷增加動物防疫經費投入。一是將動物防疫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h級財政預算安排動物防疫經費80萬元,各鄉鎮安排動物防疫經費5萬元以上,保障了動物防疫需要;二是落實村級動物防疫員的工資。動物防疫員的工資報酬同工作任務、防疫質量掛鉤,確保年工作標準不低于8 000元。三是抓好重大動物疫情防控物資儲備,確保疫情控制需要。

2存在的主要問題

鶴峰縣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成效明顯,但與畜牧產業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對畜產品質量安全的期望仍有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基層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抓好鄉鎮獸醫站建設是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基礎。近年來,國家雖然投入資金對鄉鎮獸醫站進行改建,但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加上地方財力有限,配套資金難到位,鄉鎮獸醫站改擴建項目的效果甚微,面貌沒有根本改觀,有的鄉鎮畜牧獸醫站沒有業務用房。目前鄉鎮獸醫站仍然存在體制不健全、人才匱乏、設施簡陋的狀況,直接影響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

(2)冷鏈體系建設嚴重滯后。各級畜牧獸醫部門在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中,重視動物免疫工作,忽視了冷鏈體系建設,導致防疫密度提高,防疫質量下降,免疫抗體達標難度大。

(3)缺乏動物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手段。近年來,動物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頻繁發生,出現了食品安全信任危機。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不在于監管不到位,而在于檢測手段落后。目前,縣畜牧獸醫部門沒有動物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監測機構和設施設備,每年僅開展幾次產品抽檢送省監測,沒有進行常年適時監督檢測,動物產品質量監管工作很難到位。

(4)動物疫病監測亟待加強。在農業部的支持下,雖然建立了動物疫病診斷實驗室,但由于人才培訓跟不上,設備試劑配備不全,監測經費昂貴,動物疫病監測難以常規化,縣級動物疫病診斷實驗室基本沒有開展工作。

(5)獸醫隊伍素質亟待提高。受編制、經費所限,縣畜牧獸醫部門多年來未招錄畜牧獸醫專業的大學生,人員結構行政化、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聘用的鄉鎮動物防疫監督人員、村級動物防疫人員專業理論素質不高,急需進行專業理論系統培訓。

3對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的建議

建設動物防疫體系是有效防控重大動物疫情的基礎性工作。針對重大動物疫情的復雜性、多變性和防控任務的艱巨性、長期性的特點,各級政府和畜牧獸醫部門應從全局的高度和長遠的角度出發,進一步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提高動物疫病防控水平,確保動物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1)繼續加大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力度。鄉鎮獸醫站是基層動物防疫的主要力量,各級政府和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要對鄉鎮獸醫站存在的主要問題著力加以解決。一是理順機構。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關于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的有關要求,原鄉鎮畜牧獸醫站改制為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后,要根據國務院《關于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15號)和農業《關于深化鄉鎮畜牧獸醫站改革的意見》(農醫發[2009]9號)部按鄉鎮設立鄉鎮畜牧獸醫站,承擔動物防疫、檢疫等公益性服務職能,根據管理范圍和工作量,每個鄉鎮配備3人左右,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二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和省應加大對鄉鎮獸醫站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的要求,每個獸醫站業務用房不少于200m2,做到有辦公室、會議室、疫苗冷藏室、檢疫檢驗室、防控物資儲備室等。為做到一次建設,永久使用,建議國家增加鄉鎮獸醫站建設投資額度,每個獸醫站投資額不低于40萬元。由于地方財力有限,配套資金難以落實,土建工程可由國家投資,建設用地由地方政府解決。鑒于資金規模的局限性,可采取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方法,確保建設一個成功一個。

(2)加快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建設。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是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技術支持體系,是科學防控、有序防控的技術載體。目前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設施設備簡單,防控手段落后。為解決這一現狀,建議國家迅速啟動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項目建設,以原動物疫病診斷實驗室為基礎,把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成為動物疫病診斷、監測、控制中心。

(3)建立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鑒于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體系脆弱的實際,為減輕省級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的壓力,增加檢測頻率,保障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建議國家以市(州)級畜牧獸醫部門為重點,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重點建設市(州)級區域性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承擔區域性動物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任務。

(4)加快動物防疫冷鏈體系建設。由于動物防疫冷鏈體系建設滯后,已嚴重影響了動物防疫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加快動物防疫冷鏈體系建設刻不容緩。要根據“縣有冷庫冷藏車、鄉、村有低溫冰柜、防疫員有冷藏盒”的建設目標,采取國家支持一點、縣級自籌一點的方法,力爭一至兩年內把動物防疫冷鏈體系建立起來,切實提高防疫質量和效果。

(5)建立健全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立健全動物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是實行產品質量全程監管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國動物產品安全追溯體系的軟件開發和硬件配套均不到位,國家應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有效資源,加快配套設施設備建設,規范監管行為,提高基層動物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

(6)推進動物防疫信息化建設。推進動物防疫信息化建設是改善工作環境,增強工作手段,提高辦事效率的重要舉措。針對當前動物防疫信息化建設水平不能適應工作需要的實際,要進一步加大網絡通信、辦公自動化等軟硬件建設,提高動物疫病監測、預警、報告的快速反應能力。

(7)抓好畜牧獸醫專業人才培訓。制定基層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規劃,落實繼續教育培訓經費,按照省負責培訓高級專業人員、市負責培訓中初級專業人員的要求,組織縣級以下畜牧獸醫技術人員進行分期分批到大中專學校輪流培訓,提高基層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8)完善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經費保障機制。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關系到畜牧產業發展和動物產品安全。當前,全球性的重大動物疫病時有發生,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影響經濟社會正常發展,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嚴峻。因此,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投入,完善動物防疫基礎設施,提高基層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在重視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要加大對動物疫病監測、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監測的投資,提高監測頻率,做到常年監測、適時監測,確保動物防疫質量和動物產品質量安全。

上一篇:軍事人力資源價值論文范文下一篇:高職院校檔案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