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范文

2023-09-18

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范文第1篇

1.1 社會觀念

社會層面的觀念影響, 制約了中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

一是受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深遠影響。由于“學而優則仕”的封建觀念根深蒂固, “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于人”“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幾千年封建殘余思想的影響, 形成了“重身份、輕技術”的思潮。

二是受現代社會人才觀的偏見影響。計劃經濟時代習慣把“科學家、企業家、教授、工程師、醫生、公務員稱人才”, 而把“普通工人、農民、營業員稱勞動力”。形成了“跳龍門”“鐵飯碗”的思想。造成千軍萬馬走高考、中考獨木橋的格局, 阻礙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市場經濟時代, 教育在社會中起著“篩選器”的作用, 將受教育者自動分層, 于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決定將來處于不同的社會階層, 而且此現象越演越烈。由于低層的勞動者的勞動性質、收入水平及職業聲望低下, 導致以培養技術工人為目標的職業學校的地位必然低下, 一些用人單位過分追求高學歷, 也帶來負面影響, 人們對子女成才的心理期望, 也就不再追求中職教育, 出現了追求高學歷的勢頭, 形成了“重學術、輕應用”的思想。

三是高校擴招的影響。由于高校的擴招帶動了普高的發展, 甚至中職學校也辦起了普高班。“普高熱”的升溫是勞動力市場人才需求的一種反映, 也是社會發展要求的必然。同時新高職產生也帶來一定的影響, 國家的初衷是新高職培養高級技能人才, 但三年的學習也未必能培養出高級技能人才, 造成??飘厴I生就業難, 也勢必會造成擠壓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就業空間。同時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 就業壓力大, 出現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 也就不用說, 中職教育畢業生找好工作就更難。加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盲目流動, 農業基礎地位不穩, 也影響了中職教育健康發展。

四是初中畢業生升學指導偏向的影響。第一是在學生家長中廣泛流傳的擇校順口流:“一普中, 二技工 (中職) , 實在不行去打工。”影響中職學校的招生。第二是初中教學質量評估影響初中畢業生擇校。評價初中教學質量主要依據是看升入重點普高的人數, 從而忽視了中職學校存在的重要性, 出現“重普教、輕職教”的現象。有的老師干脆對學生說:“你不好好學習, 就去上職中。”把上職業中學當作是對學習成績差生的一種懲罰。學生還哪里愿意報考中職呢?

1.2 部分學?,F狀

一是中職學校沿用普通教育辦學模式、思路, 大多數學校以高考為指揮棒, 以升學為目的, 完全改變了辦職業教育的初衷。

二是一些學校既無實驗設施設備, 又無實訓中心 (基地) 。

三是教學與實際需要嚴重脫離, 實用性實訓教學少, 職業技能訓練不足, 理論教學內容偏多。

四是專業師資缺乏技能:大多是從普教改行來的, 專業面窄, 實際操作能力差。

因此出現辦學質量不高, 職業教育形成“過于校園化, 缺乏社會化, 過于規范化、缺乏職業化, 過于學歷化、缺乏實用性”的不良格局。導致學生學不到真正的本領, 適應不了職業崗位的要求, 造成學生心寒, 家長心冷的困惑, 出現中職學校招生的困難, 并明顯受到家長和學生的輕視和不屑。

1.3 學生現狀

由于中職學生大部分是中考后半段低分學生, 表現為學習差生、品德差生、行為差生。相當一部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解、接受能力較弱, 其原因:

一是相當一部分學生自身學習的行為習慣差, 刻苦鉆研精神不夠;

二是部分學生學習能力或記憶力與以往入學分數較高的分數學生相比有一定差距;

三是有部分學生雖然聰明伶俐, 但對課堂、書本為主的知識灌輸接受方式不適應, 學習效果差。

四是部分學生“讀寫困難”, 對常規教育讀寫理解方式不適應, 但部分學生長于形象思維智能和肢體運行智能, 并且承受挫折能力強。

上述因素的影響, 中職教育生源連年減少, 社會上出現了高回扣買賣生源的現象;學生質量下降, 出現了就業難的現象。影響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那么中職教育生存發展的路在何方呢?

2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思路

“發展才是硬道理。”中職教育的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必須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 即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 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實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針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專業技能要求較高, 以技能訓練為主;職業能力適應性強, 職業的實用性要強——提出了如下的發展思路。

2.1 轉變觀念

觀念決定態度, 態度決定出路。

一是樹立實效觀。所謂中職教育的實效觀就是中等職業教育必須最大程度的滿足多元價值主體的各種需求, 尤其要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群眾是最講實效的、最講實惠的。群眾的觀點來源于長期的生產生活的實踐積累。如果職業教育質量不高, 不能在地區經濟發展和群眾致富中發揮積極作用, 群眾觀念自然“落后”, 不會送子女接受職業教育, 向其投資, 中等職業學校發展的資金就不會增多, 辦學條件就難以改善。反之, 其觀念自然會改變。因此中等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三貼近, 即貼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貼近行業發展需要, 貼近人民群眾的致富需要。學校才能獲得地方和行業的支持和重視, 中職教育發展才會有生命力。

學校發展的重點是培養更多的應用技能型人才, 培養更多的有一技之長的普通勞動者, 為群眾致富服好務, 為社區發展服好務, 為行業發展服好務。

二是樹立實踐觀。“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中等職業教育必須面向社會行業, 根據行業需要, 培養出適銷對路的人才, 才能增強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職業教育貴在實踐。中職學校首先要求學生從做中學起, 實踐中從能做到、會做, 然后到做好, 從而學會做人, 學會做事。實踐的形式一是建立實驗模擬室。學生可將復雜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形象的、易于接受的知識, 從而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二是建立實訓基地。實訓教學有利貫徹產教結合、工學結合的原則。學校如果沒有實訓基地, 可實行實訓基地企業化, 即學校與企業聯姻, 優勢互補, 企業派生產一線人員作技師, 對學生進行技能技術訓練, 學校以教師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傳授, 從而讓學生到工業區接受職業素養的熏陶, 讓職業意識滲透學生心靈。三是采取半年至一年的頂崗實習。讓學生在一線技術人員的指導下, 全方位參與企業技術生產管理, 熟悉生產工藝流程, 承擔8小時生產任務。一方面學生直接從事生產可獲報酬, 參與勤工儉學, 同時為社會創造財富, 另一方面滿足企業對短期實用型人才的需要, 還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 另外, 教師還可得到實踐能力的鍛煉, 學??蛇M一步了解某一類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 為制定中職學校學生培養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進而促進中職教育的發展。通過頂崗實習, 學生的價值會通過其工作得到體現, 學生的質量會得到企業的評價。如果學生的質量高, 能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 企業就會吸納更多的畢業生, 從而促進中職學校就業的持續發展, 因為企業是勞動力市場的最大購買方。

三是樹立市場觀。市場是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調節器,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市場的需求, 不能單憑主觀意志。

中職教育作為一種服務, 應立足于服務對象的各種發展要求, 同時教育又作為一種特殊產品的生產者, 應滿足于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這種特殊產品就是我們的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 其質量的優劣必須由市場來檢驗, 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和規格要求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培養目標, 因此, 中等職業教育要以市場為導向, 根據市場的不斷變化適時調整辦學方向, 根據市場實際需求找準對口專業, 根據市場變動要求辦好短期專業, 把握市場的長遠需求辦好長效專業, 探索市場發展需求合理布局專業, 從而滿足用人單位需求, 才能增強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活力。

市場對人才需求層次、規格、范圍是比較寬的, 中職教育發展的市場定位觀就要求我們培養出不同地區、不同行業, 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勞動分工等門類繁多的各類人才, 這就為發展個人天賦、才華提供了廣泛的選擇天地。于是我們就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興趣、愛好特點揚長避短, 實施個性教育、揚長教育,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精神, 培養出市場各個方向所需要的具有創新能力、有競爭能力的人才。從而建立起個人擇業需求與企業需求平衡點的市場體系, 實現中職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市場在不斷變化, 勞動者不再是一個固定職業, 這就要求中職教育, 不斷根據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科技的發展、時代的變化, 大力實施終身教育及不同層次的就業培訓, 讓中職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2 中職教育的發展目標

目標決定方向, 方向決定發展。

一是辦學應以市場為導向:設置專業、開發課程, 應服務社會、適應市場需要。

二是培養高質量的教師:要求中職教師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必備的知識結構 (專業學科理論、基本技能、基礎學科知識) , 達到一專多能, 既是教師又是技師。

三是學生培養目標:應以職業能力為核心, 突出以技能為特色;同時以就業為主, 升學為輔。培養以就業為主的應用型人才, 兼顧為高校輸送部分人才。

2.3 中職教育的發展模式

生源是生命, 出路就是生命力, 校企聯合是辦學的出路。

一是采取2+1校企聯合模式:即2年學校教育、1年企業實訓。

二是3+1模式:即3年普高教育、1年職業技能培訓。

三是短期就業培訓:實行半年、3個月的專業操作技能培訓。

四是開展社區經?;嘤?。

五是開展技能等級證培訓。

通過以上模式層次的多樣性, 吸引更多的生源, 為社會提供大批合格的初中級技術人才, 促進中職教育和諧、健康發展。

總之, 生源是中職教育發展的生命線, 就業是中職教育發展的生命力。

社會學家眼中的中職教育正在源源不斷地為社會生產出各類需要人才。它包括職業高中、中專、技校。在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的時代, 中職教育必須賦予受教育者新的時代觀念, 賦予受教育者新的擇業觀, 以適應市場經濟所必需的人才, 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 從而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中職教育要發展, 關鍵是找準問題, 對癥下藥。

摘要:二十一世紀是我國經濟、科技、社會高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對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初中級人才的培養數量、質量提出了迫切要求, 面對擇業觀的挑戰, 面對社會轉型時期就業壓力的挑戰, 面對社會追求高學歷的挑戰, 面對中職教育生源的嚴重不足, 探討制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提出了如何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思路。

關鍵詞:中職教育,問題,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2.

[2] 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 (2012)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3.

[3] 國務院關于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意見 (國發[2010]36號) , 2010.

[4] 徐朔.職業教育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范文第2篇

1. 目前機電工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雖然我國機電工程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保持良好的態勢, 也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果, 但是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1 機電行業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機電工程, 當前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重要支柱型產業, 對各類工程都提供了技術性的支持和幫助, 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但是, 當前時代不斷發展, 社會中的各個產業也不斷向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 原有的粗放型產業得到改進和創新, 尤其是近幾年來, 涌現出了很多新興產業, 對于機電工程的技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機電工程對這些新興產業進行分析和研究, 不斷擴寬機電安裝技術的廣度, 使其能夠與時代發展相融合。

1.2 相關人才比較缺乏

機電工程中的操作人員, 需要具有掌握一定的技術, 專業性的要求比較高。但是, 機電工程中的相關人才比較缺乏, 雖然投身在機電行業中, 但是很多操作人員并不是持證上崗, 也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術, 使得機電工程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并且, 由于機電工程中的各類技術都處于不斷更新和發展的過程中, 如果操作人員沒有及時對自己的專業技術進行更新, 將無法完成機電工程任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機電工程中的操作人員在學習的時候, 面臨很多的內容, 加大了學習的難度, 從而使得相關方面的人才越來越少, 無法滿足大量機電工程的需求。

2. 機電工程的未來發展方向探索

2.1 智能化發展趨勢

當前, 社會實現了快速的發展, 人們對于智能化的期待程度也不斷提升, 希望能夠在每時每刻, 不受到地域的約束, 來接受世界上各個地區的信息。在機電工程中, 也出現了智能化的發展趨勢, 并且智能化技術不斷成熟, 主要是將機電工程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相融合, 讓計算機經過一系列的操作, 來使機電設備按照人們的指令來進行工作, 達到想要的效果, 從而能夠減輕人們的勞動, 縮短工作時間, 提高機電工程的工作效率。同時, 當前的信息載體體積不斷縮小, 能夠通過小小的芯片來承載大量的信息, 使得機電設備的體積越來越小, 在操作上具有更強的便捷性。例如, 當前在我國很多生產車間中, 都應用了智能化的機電工程, 使得生產速度不斷提升, 也能夠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 得到了更多生產商的認可。

2.2 一體化發展趨勢

當前, 在很多機電工程中我們都可以發現, 很多產品都呈現出一體化的方式, 很多產品能夠展現出多樣化的功能, 一個產品能夠滿足機電工程中的多種需求, 并且這些產品的研制和開發工作比較復雜, 其技術標準體系已經逐步開始建立, 為其設立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 為機電工程的一體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制度基礎的確立, 使得機電工程一體化的發展方向更加并且, 并且其生產規模將不斷增大。

2.3 環?;l展趨勢

工業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 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各種惡劣氣候不斷出現, 空氣、水資源遭受到嚴峻的污染, 生態環境遭到損壞, 許多生物滅絕, 給人類生存帶來的消滅是極大的。在這個情況下, 機電工程的發展趨勢應遵從“生態環保”的準則, 不管在研制的過程中仍是在機電一體化產品的制作和使用過程中, 都盡可能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從而為人類的未來生計奠定杰出的環境基礎。

2.4 微型化發展趨勢

當前, 所有機電產品都呈現出微型化的發展趨勢, 使得機電工程也逐步向著微型化的方向發展。并且, 我國科研部門經過精心的研究, 已經成功研制了一系列微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 產品尺寸甚至達到了微米。機電產品尺寸的縮小, 使得一些機械組建和元件能夠實現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尤其是一些傳感器和執行結構關鍵部位進行結合的時候, 就能夠實現機電一體化產品的進一步縮小。不過, 目前我國機電微型化的發展,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需要我們進一步的完善和了解。

2.5 系統化發展

機電工程中運用的設備, 在進行創新的時候, 能夠實現功用上的開放性, 可以實現各項功用的拓寬, 幫助人們依照自己的需求進行挑選, 然后實現一機多用的作用?,F有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具有愈加開放的結構, 選用模塊化的組合, 可以使產品的可擴展性大大增強, 一切關聯產品與其他智能設備的聯接都會更加完善, 具有更加強大的通訊技能。例如, 傳統的機電產品只可以運用單一的功用, 在對創新的技術進行應用的時候, 現代的機電產品, 不只可以使單一的功用得到更好的運用, 還可以實現多種功用的一起運用, 而且功用依然杰出, 使得機電工程中可以運用最少的設備抵達更好的作用。

3. 結語

綜上所述,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 越來越多的機電工程得以出現, 應用在各行各業中, 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水平也不斷提升。為了能夠使機電工程在爆破工程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我們應加深對機電工程的了解, 認清機電工程的發展趨勢, 從而使其發揮更好的功能。

摘要:機電工程在今年內實現了快速的發展, 也在各行各業實現了應用。尤其是在爆破工程中, 機電工程的應用非常廣泛, 能夠為爆破工作提供極大的支持。在本文中, 我們將對機電工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并探索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機電工程,現狀問題,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姚建華.我國機電工程的現狀問題及發展趨勢[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電子版) , 2017, (11) :124.

[2] 郭正陽.機電工程的現狀問題及發展趨勢分析[J].中外企業家, 2016, (20) :108.

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范文第3篇

隴西養羊歷史悠久, 但20世紀80年代以前, 我縣的養羊業主要是解決羊毛生產問題, 羊肉的生產尚未受到重視。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城鄉居民經濟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物消費結構優化調整, 人民群眾對蛋白質含量高、膽固醇含量低、營養豐富的羊肉需求量明顯增加;同時, 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不斷完善和落實, 各級政府鼓勵和支持發展畜牧業, 農民養羊積極性高漲, 肉羊產業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特別是本世紀以來, 羊肉需求量猛增, 尤其是優質羔羊肉的需求量增加迅猛, 極大地促進了該縣肉羊產業發展迅速, 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興產業。

1 隴西縣肉羊產業發展現狀

1.1 肉羊生產

1.1.1 生產規模:

2012年全縣飼養肉羊26.19萬只, 存欄17.18萬只。全縣養羊戶8 378戶, 占該縣農戶總數的8.62%;戶均存欄20.51只, 其中存欄300只以上規模較大的養殖企業有14個, 存欄5 639只, 戶均402.78只;100~300只的養羊大戶250戶, 存欄35 214只, 戶均140.9只;30~100只的適度規模養羊戶1 296戶, 存欄55 728只, 戶均43只;10~30只的中小規模養羊戶2 943戶, 存欄53 975只, 戶均18.34只;10只以下的散養戶3 875戶, 存欄21 244只, 戶均5.48只。

1.1.2 生產水平:

2012年出欄9.01萬只羊, 生產羊肉1 352 t, 平均胴體重15 kg, 平均出欄日齡180 d, 2012年全縣存欄基礎母羊38 592只, 繁育羔羊94 936只, 平均每只母羊繁育2.46只羔羊。

1.1.3 生產效益:

2012年全縣肉羊產業總產值10 476萬元, 肉羊產業總產值占畜牧業總產值的24.08%;肉羊產業純收入4 991萬元, 養羊戶戶均513.48元, 人均124元。

1.1.4 生產組織:

該縣肉羊生產基本是家庭經營, 散養戶占46.25%, 中、小規模戶占35.13%, 適度規模戶占15.47%, 養羊大戶3.15%。養羊戶在全縣各鄉鎮都有分布, 但以北部山區較為集中, 形成了21個養羊專業村。

1.2 屠宰加工

該縣有5家肉羊屠宰加工廠, 年屠宰加工羊肉1 000 t, 加工增值1 800萬元。同時, 全縣有28戶肉羊屠宰加工戶, 年加工羊肉352 t, 加工增值422萬元, 戶均15.07萬元。

1.3 肉羊育種與繁殖

1.3.1 肉羊品種:

該縣綿羊品種主要有小尾寒羊、甘肅高山細毛羊、新疆細毛羊、蒙系土種羊、薩???、陶賽特、波德代、邊區萊斯特以及雜交改良品種。山羊品種主要有波爾山羊、南江黃羊、奶山羊、土種山羊以及雜交改良品種。1.3.2肉羊品種改良:2006年以來, 全縣通過基礎母羊擴群和整村推進項目, 引進小尾寒羊母羊56 000余只, 引進薩???、陶賽特、波德代、特克塞爾、杜泊等純種肉用種公羊520只, 積極開展綿羊雜交改良工作, 利用良種肉羊進行雜交改良, 逐步提高肉羊品質。已累計生產二元三元肉雜羊6.5萬只左右。目前全縣的肉羊改良率達到17.96%。

1.4 肉羊飼料與營養

1.4.1 飼草資源潛力巨大, 人工種草面積逐年增加。

通過實施封山禁牧和草原補獎工程, 62.86萬畝天然草場生態正在恢復, 多年生牧草累計留床面積達到28萬畝, 高粱、燕麥等一年生牧草種植面積每年穩定在6萬畝以上。2012年玉米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 農作物秸稈供應量在100萬t以上, 發展畜牧業的飼草資源豐富。

1.4.2 農作物秸稈的開發和利用, 推動了我縣肉羊產業的發展。

2012年全縣轉化利用玉米秸稈42.4萬t, 其中青貯38.12萬t, 氨化4.28萬t。

1.4.3

部分養羊戶補飼精料 ,養殖場和養殖大戶開始使用肉羊專用飼料,促進了科學飼養和營養平衡。

1.4.4

養 殖 方 式 逐 步 由 放 牧 轉 變 為

1.5 疫病防控

1.5.1 肉羊疫病現狀:

(1) 當前危害嚴重的傳染病:從調查的總體情況看, 當前對該縣肉羊產業危害最為嚴重的傳染病有羊支原體肺炎 (傳染性胸膜肺炎) 、梭菌病、羊痘、羊傳染性膿皰 (羊口瘡) 、羔羊痢疾和羊腸毒血癥; (2) 重大傳染病的情況:口蹄疫屬于羊的重大傳染病, 對口蹄疫的防控政府十分重視, 投入的資金、人力較大, 防治技術較為完善, 總體形勢較好; (3) 人獸共患病:全縣與羊有關造成危害的人獸共患病主要有布魯氏菌病、結核病、腦包蟲病, 弓形蟲病也有一定危害; (4) 寄生蟲病:羊的寄生蟲在全縣十分普遍, 其中危害較為嚴重的寄生蟲病有焦蟲病、吸蟲病、疥螨、腸道寄生蟲病、絳蟲、螨蟲、肺線蟲等。

1.5.2 肉羊免疫情況:

調查發現, 口蹄疫、羊四聯 (羊快疫、羊腸毒血癥、羊猝狙、羔羊梭菌痢疾) 是肉羊必免的項目, 免疫密度接近100%, 羊痘為選擇性免疫項目, 只有受到威脅時才緊急免疫接種。對于羊傳染性胸膜肺炎, 養殖戶基本不免疫。目前口蹄疫疫苗、三聯四防疫苗的使用均有國家推薦的免疫程序, 而其它很多羊病的疫苗免疫基本上沒有經專家認可的規范化免疫程序可供參照, 養殖戶 (場) 全憑經驗或感覺進行免疫。因經費和商品化檢測試劑短缺等因素的限制, 免疫效果評價一般僅針對口蹄疫, 其它疾病的免疫效果基本無有效評價方法, 免疫效果不明。

1.5.3 養殖場疾病預防和治療措施:

調查發現, 肉羊養殖中除疫苗免疫之外, 幾乎沒有任何其它的疾病綜合防控措施和技術方案。通常采用的最主要措施是日常消毒, 而散養農戶甚至連日常消毒都沒有, 只有大型的養殖場才有較為規范的日常消毒措施。日常使用環境消毒劑的主要有火堿、生石灰、草木灰、強力消毒靈和來蘇爾、福爾馬林、復合酚、次氯酸鈉、碘伏等。

1.5.4 獸醫人員情況:

養殖戶 (場) 要么沒有專職的獸醫人員, 要么因為獸醫業務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而無法滿足實際生產, 需要進一步增加養殖場獸醫人員數量和提高獸醫防疫人員素質, 以滿足肉羊產業發展的疫病防控需要。

1.5.5 疫病防控技術體系建設:

雖然縣、鄉有動物疫病防控機構, 行政村有動物防疫員, 但鄉鎮畜牧獸醫站人員少, 且不能專職動物防疫工作, 同時基礎設施不健全, 冷鏈設備不完善, 使得疫苗在運輸和儲藏過程中效價降低或失效, 免疫效果大打折扣。村級動物防疫員由于報酬太低, 隊伍極不穩定, 工作積極性不高, 工作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獸醫防控體系尤其是鄉村獸醫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有待于進一步鞏固和加強。

2 隴西縣肉羊產業發展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肉羊產業經濟發展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2.1.1 肉羊生產過于分散、單位規模較小、生產方式仍顯落后。

全縣當前肉羊養殖的主要模式是農戶小規模散養, 飼養規模在100只以下的農戶年出欄量占全縣年出欄量的76%以上, 其中將近一半的農戶飼養規模在10只以下。雖然在現行土地政策條件下, 農村勞動力過剩以及農產品生產的相對低效益使農戶散養肉羊成為增收的重要方式, 也就是說這種散養形態有其經濟合理性;而自給型的飼料資源及經營上的靈活性使這種模式的長期存在成為可能, 存在著技術與經濟上的合理性。但這種千家萬戶式分散飼養, 受資金約束不能形成規模, 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突出。這種生產方式既給重大疫病防治和畜產品質量安全提高帶來巨大隱患, 也嚴重影響著畜禽良種、動物營養等先進肉羊生產技術的推廣普及, 表現為肉羊良種化程度不高、羊肉生產時間長、商品率低、飼養成本高、個體胴體重小、羊肉品質較差, 與奶牛業、肉牛業、養禽業相比, 肉羊業發展后勁和比較效益明顯下降, 養羊的機會成本增加。

2.1.2 肉羊產業發展日益受到資源、環境的約束。

作為畜牧業中的一個子產業, 肉羊產業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密切相關, 肉羊產業增長首先受到客觀資源條件的制約。 受糧食價格上漲和深加工消耗量增加等因素影響, 主要飼料原料價格持續高價位運行, 供應緊張的狀況在短期內難以緩解。雖然與生豬、家禽等耗糧型畜牧業相比,肉羊養殖屬于節糧型畜牧業,但1頭肉羊1年平均要耗費玉米 、豆粕 、豆餅等精飼料32.8 kg,耗費牧草、農作物秸桿等青粗飼料201.9 kg。同時隨著城市化的拉力和農村自身發展的推力,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迅速向非農產業轉移,導致肉羊養殖的機會成本增加,發展肉羊養殖的勞動力成本明顯加大,無 論 是 規 模 化 養 殖 場 工 人 及 技 術 人員,還是散戶的自身用工折價,工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養羊人工成本不斷增加。受制于現行的土地政策,土地使用權流轉的交易成本加大, 土地問題已成為制約加快規模養殖發展的重要因素; 規?;B殖所產生的糞便等廢棄物的污染等環境問題已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 為了保護環境政府因此而出臺的一系列限制政策制約了肉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2.1.3 肉羊的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 養羊戶與龍頭企業缺乏緊密地聯結。

肉羊生產雖然有向規?;曫B方向發展的趨勢, 但發展十分緩慢。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 雖然建立了一些養殖小區, 但很多養殖小區的經營效益不好。分散的農戶養殖仍然是肉羊生產的主體。本地缺乏能夠帶動養羊戶發展的公司與合作社, 公司與養羊戶之間主要體現為買賣關系, 缺乏利益共享機制。一些養羊合作社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養羊戶難以從合作社的發展中得到互助合作的好處。

2.1.4 屠宰加工水平較低, 產品單一。

肉羊產業的發展有賴于肉羊加工業的發展, 但農戶的小規模生產、肉羊加工業的原料———專門化肉羊品種的缺乏、優質肥羔供應的嚴重不足, 使加工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不僅嚴重制約了羊肉加工的專業化和規?;? 也使現有的加工企業開工不足、設備閑置, 阻礙了優質肉羊生產及其產業的發展。同時, 肉羊加工企業設備落后, 技術創新能力較弱, 產品品種單一, 現有產品大部分為臘羊肉和熱鮮肉, 占90%以上, 冷卻肉、分割肉、調理產品等精深加工產品缺乏, 產品普遍存在貨架期短、品質不穩定、包裝粗糙、質量安全突出等問題。

2.2 肉羊育種與繁殖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2.2.1 缺乏當家肉羊品種:

近幾年, 雖然引進了一些肉用種公羊作父本, 小尾寒羊做母本, 生產了一些肉雜羊, 但尚處于試驗、摸索階段, 沒有形成本地的當家肉羊品種。

2.2.2 育種工作滯后, 育種基礎設施薄弱:

沒有種羊場, 也沒有專門的育種人員, 育種沒有開展。

2.2.3 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

雖然, 縣畜牧獸醫局設立了畜牧技術推廣站, 但僅開展了引種工作, 鄉鎮畜牧獸醫站職能作用沒有發揮, 養殖場沒有能力繁育良種肉羊。

2.3 肉羊飼料與營養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2.3.1 生產中缺乏肉羊飼養標準和常規飼料的營養參數:

大多數養羊戶憑經驗養羊, 沒有飼料配方和專用飼料, 肉羊生產的營養要求得不到滿足, 導致肉羊生長緩慢和瘦弱, 生產周期延長, 生產品質下降, 甚至有一些母羊出現死胎和流產, 養殖效益降低。

2.3.2 禁牧后舍飼養殖成本增加:

隨著國家封山禁牧制度的實施, 肉羊舍飼取代了傳統放牧或半放牧養殖方式, 導致肉羊產業的飼養投入和養殖成本增加、效益降低, 舍飼養羊與養殖成本增加的矛盾導致一些農戶肉羊養殖積極性降低、養殖數量下降。

2.3.3 粗飼料加工調制技術亟待改進:

粗飼料常為肉羊養殖中的主要飼料種類, 有時是唯一種類。這類粗飼料常為本地產量高、價格低的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秸稈, 而秸稈飼料營養價值普遍偏低, 表現為適口性差、粗蛋白質含量低、粗纖維含量高、消化率低。很多肉羊養殖者以玉米秸稈作為肉羊的主要粗飼料, 在飼喂時玉米秸稈未經合理加工、粉碎或揉碎后投喂, 有的甚至未經鍘短直接投喂, 秸稈利用率低。由于很多農戶肉羊養殖的粗飼料品種單一, 加之氨化、黃貯等加工調制技術不普及, 常發生妊娠母羊流產、羔羊白肌病、初生重偏低等, 造成肉羊養殖效果差、經濟效益低。青貯飼料已經被證明是反芻動物的優質粗飼料, 然而在肉羊飼料供給中, 青貯飼料很弱少, 青貯質量不高, 并且大多為不帶穗的玉米秸稈青貯, 現代青貯技術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

2.3.4 飼料品種單一, 配合不科學:

很多肉羊養殖者對肉羊的營養需要缺乏了解, 未掌握肉羊日糧配合技術。很多情況下, 肉羊日糧中的飼料品種取決于價格和供應量, 常出現某一時期僅給肉羊投喂一種飼料, 如僅以玉米秸稈或小麥秸稈為唯一飼料的情況, 未能根據本地的飼料資源, 合理搭配粗飼料、青綠飼料、精飼料、食品工業副產品等, 以保證低飼料成本的情況下肉羊營養盡可能全面。

2.3.5 精飼料配方不科學, 營養不全面:

肉羊精飼料常缺乏科學配方, 無法做到科學配制, 原料品種單一, 配制相對隨意, 往往根據經驗以玉米、麩皮為主簡單地配制母羊的補飼料和羔羊育肥料。肉羊養殖者, 包括一些肉羊養殖企業, 對肉羊蛋白質和維生素營養普遍缺乏認識, 忽視精飼料中蛋白質和維生素的使用。肉羊養殖者在飼喂精飼料時, 常根據經驗投喂, 針對不同生理階段肉羊的精飼料飼喂量也缺乏科學依據。肉羊養殖者往往只配制一種類型的精飼料, 對于不同生理階段的肉羊僅僅是飼喂量不同, 忽視了各生理階段肉羊的營養需要特點, 未能針對不同生理階段肉羊配制相應的精飼料。

2.3.6 羔羊培育技術落后:

一些肉羊養殖場忽視羔羊的營養供給和培育。特別是一胎產羔羊, 由于母羊泌乳的差異, 羔羊的生長速度差別很大, 加之缺乏專門化的羔羊代乳粉、開食料, 羔羊往往隨母羊采食成年羊精飼料, 羔羊生長往往受阻, 快速生長潛力無法充分發揮, 導致斷奶體重偏低、羔羊培育效益低下。

2.4 肉羊疫病防控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2.4.1 部分羊用疫苗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出現一“苗”難求的局面。

除口蹄疫疫苗能完全滿足養羊市場需求外 (羊口蹄疫為法定強制免疫) , 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羊痘疫苗、羊梭菌疫苗、羊口瘡疫苗等市場供應嚴重短缺。

2.4.2 養殖技術不規范導致的疾病復雜化、常態化。

本人通過走訪養殖戶 (場) 發現, 幾乎所有養殖戶均未實行嚴格的人員出入消毒措施, 日常環境消毒和疾病預防為主的觀念很淡或沒有, 認為羊一般無大病。部分養殖戶甚至個別養殖企業把豬、牛、羊混合飼養;部分養殖戶除村級動物防疫員主動上門免疫口蹄疫疫苗外, 其他一切疾病順其自然。

2.4.3 生產經營方式的改變導致疫病流行加劇。

肉羊生產由放牧向舍飼、由散養向規?;?、由當地生產向異地育肥、由有什么養什么到全國范圍內的調種, 活羊由場戶交易到大規模集市交易的發展變化, 加之防疫和檢疫不到位, 使得羊的疫病流行加劇、危害加重。如在散養中很少發生的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羊口瘡已經成為危害規?;驁龅闹饕膊?。

2.4.4 基層獸醫技術力量薄弱, 羊病診斷技術落后。

通過調查發現, 養殖場 (戶) 無專職獸醫。除口蹄疫外, 其他羊的傳染病例如羊痘、羊口瘡、羊傳支、羊衣原體性流產、羊弓形蟲病等在本地區或本場是否存在也不十分清楚, 日常監測和常見病檢查由飼養人員代替, 這種狀況難免會出現誤診、漏診等情況, 使疾病控制復雜化。羊場流行的寄生蟲病危害較為嚴重, 具體病原 (蟲種) 并不知道, 盲目使用廣譜驅蟲藥驅蟲, 當時解決問題, 長期下去可能產生抗藥性, 無法保障養羊業的健康發展。

2.4.5 政府補貼力度不夠導致有些疾病難以預防控制。

按著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羊口蹄疫、布病及結核等必須捕殺發病動物和陽性帶毒 (菌) 動物, 由于政府出臺的相關補貼標準和當時的市場價相差很遠, 農戶 (企業) 捕殺的積極性不高, 甚至為了逃脫捕殺、減小損失而違反法律法規瞞報疫情, 補貼政策不到位使得疫病控制和凈化成為紙上談兵。

3 加快全縣肉羊產業發展的思路

3.1 提高肉羊產業化經營水平

產業化經營是提升肉羊產業發展水平的組織保證。肉羊產業化經營要以市場為導向, 以養羊戶經營為基礎, 以“龍頭”組織為依托, 以經濟效益為中心, 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 通過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 將肉羊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 引導分散的養羊戶的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的大生產。

3.1.1 肉羊生產要堅持以農戶養羊為基礎。

國內外農業發展的歷史證明, 農業家庭經營是農業最基本的經營組織形式, 這是由農業產業的特點所決定的, 我國農村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驗也充分驗證了這一點。因此, 各級政府對肉羊產業的扶持政策應認真考慮對養羊戶的需求。如對養羊戶的貼息貸款、良種補貼、機械補貼、圈舍改造補貼、技術培訓與指導、市場信息提供等政策措施。支持養羊戶對提升我縣肉羊產業市場競爭力具有根本性意義, 這不僅會全面提高羊肉質量和養羊戶的經濟效益, 而且會提高農副產品與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利用率, 因此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意義。

3.1.2 正確引導肉羊相關公司和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實踐證明, 肉羊相關公司和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對整個肉羊產業整體實力的提升起到引領作用。目前在肉羊相關領域的公司主要在品種繁育、飼料加工、肉羊屠宰加工, 在這些領域一般農戶缺乏資金、技術, 公司可以大有作為, 政府對這些公司的支持有助于帶動整個肉羊產業的發展。國內外農業發展的實踐還證明, 合作社是農民自己的企業。在我縣肉羊產業中合作社的發展嚴重不足, 其原因除了肉羊產業本身發展水平較低外, 還與政府的法制和政策有關。因此各級政府對合作社的扶持應該遵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使已建立的合作社能夠按照合作社的機制運行、發揮合作社的功能, 注重對合作社經營者的培訓, 注意政策的公平性, 避免給錢了事。

3.1.3 加強屠宰加工、質量安全管理和流通市場體系建設。

屠宰加工是提高羊肉及其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之一, 政府應依法取締私屠濫宰, 嚴格執行肉羊屠宰加工標準, 提高準入門檻, 加強質量安全監管, 建立健全各級檢疫檢驗制度, 建立有序競爭的規范市場體系。

3.1.4 大力推廣肉羊標準化生產。

積極發展健康養殖, 引導養殖戶轉變養殖觀念, 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 大力發展100只以上的養羊大戶和30~100只的適度規模戶。在專業養羊戶和大型養羊場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 并推行標準化生產規程。加快專業化養殖小區建設, 在養殖小區突出抓好品種、飼料、防疫、養殖技術和產品等五方面的標準化工作, 逐步實現品種良種化、飼養標準化、防疫制度化和產品規格化, 促進安全優質羊肉產品生產。

3.2 加強肉羊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3.2.1 科學指導和管理引種:

由于我縣缺乏優良肉羊品種, 隨著肉羊產業的發展, 引種成為人們的必然選擇。但目前引種具有較大的盲目性, 并且重復引種, 造成了較大的浪費。因此政府應利用專家制定科學的引種規劃, 通過宏觀管理使引種走向健康的發展道路。引種應首先遵循生態條件相似性原則, 即注意該縣的自然生態條件與該品種原產地的自然生態條件相似或差異不大, 引種才容易成功, 并能較好地發揮生產潛力;其次是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原則, 即引種還要考慮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 特別要考慮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

3.2.2 大力支持肉羊良種的選育:

肉羊良種繁育在肉羊產業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過引進優良品種, 改進本地品種, 培育適合我縣的肉羊新品種、新品系是加快肉羊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對引進的優良種羊在純繁選育的基礎上通過結合良種繁育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綿羊常溫人工授精技術等改良本地綿羊, 提高其產肉量, 改變目前養羊業中存在的良種化程度低、生產水平低的局面, 提高養羊業生產效益。廣泛開展雜交優勢利用, 在二元及三元雜交生產肉羊的基礎上, 篩選推廣相對穩定優良的雜交組合。

3.2.3 加強種羊場建設:

為適應肉羊生產需求, 應盡快建設一批種羊場, 并根據國務院《種畜禽管理條例》和農業部《種畜禽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頒發種畜生產許可證, 建立良種登記制度, 按照種羊質量標準做好選種、選育工作, 確保種羊的質量, 杜絕劣質種羊上市, 確保為養殖戶提供合格種羊。

3.2.4 大力支持肉羊良種推廣工作。

為了使肉羊良種迅速推廣開來, 政府可采用以下政策措施:第一, 政府通過支持育種企業或事業單位通過人工授精推廣良種;第二, 通過對農民購買種羊補貼來推廣良種;第三, 通過支持養羊合作社來提高種羊利用率。

3.3 提高肉羊飼養科學化的水平

3.3.1 加快舍飼半舍飼基礎設施建設。

為改善生態環境, 增加農民收入, 應在發展養殖數量的基礎上, 依靠科技進步, 推廣舍飼半舍飼養殖, 提高生產性能。

3.3.2 加強飼料生產與飼草料生產基地建設。

飼草料是養羊業的基礎, 飼草料均衡供應體系是發展現代肉羊產業的物質保障。在肉羊生產向舍飼和半舍飼發展的情況下, 要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 建立專用飼料作物基地, 大力推廣青貯氨化等粗飼料加工調制技術, 開發專用羊飼料及飼料添加劑, 改變傳統飼料結構。加快建立現代草產品生產加工示范基地, 推動草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3.4 完善肉羊疫病防控體系

3.4.1 提高政府捕殺補貼標準, 凈化危害較為嚴重的疾病。

國內外的疾病防控經驗證實, 要有效控制一種疫病必須有足夠的資金支持。而提高動物捕殺補貼標準, 捕殺并無害化處理發病動物和帶毒 (菌) 動物是凈化烈性、高度危害性傳染病的必要條件。因此, 建議政府提高肉羊捕殺補貼標準, 為控制、凈化嚴重危害肉羊產業發展的疾病提供資金支持。

3.4.2 增加基層獸醫防疫人員數量, 提高基層獸醫防疫人員業務素質。

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范文第4篇

一、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現狀分析

1 . 課程設置不合理。外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其中翻譯能力列在最后,這也體現了翻譯教學在整個外語教學中的地位。相對于外語教學本身,我國的翻譯教學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和足夠的研究。英語翻譯課程,包括英譯漢與漢譯英,有的學校分設筆譯課和口譯課,但總的說來,口譯課開設不普遍。英譯漢與漢譯英分開來上的學校多一些,也有一些學校把英漢互譯作為一門課開設。作為專業技能課程之一,大部分高校英語專業在大一并沒有開設翻譯課程,而是集中于大二至大三這一階段,造成許多學生畢業時翻譯能力根本達不到大綱的要求。有的院系在大三開設英譯漢一年,大四開設漢譯英一年,每周兩學時;也有的集中一年開設翻譯課,放在大三或大四,每周四學時。

翻譯課時數有限,難以處理英譯漢與漢譯英的教學安排,不少學校側重英譯漢教學,可學生畢業后在工作中往往遇到的是漢譯英,包括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里面的翻譯題型,現在都變成了漢語短文英譯。有的學校在開設翻譯課之前沒有開過大學語文、高級寫作和文體修辭之類的課程,學生在做翻譯練習時就會遇到較大困難。

2.翻譯師資隊伍素質有待提高。翻譯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雙語能力,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絕大多數高職稱的翻譯教師都是半路轉行教翻譯的,很少有翻譯專業的碩士、博士學位,獲得各類翻譯證書,如上海高口證書,人事部二級口筆譯證書的翻譯教師也不多。許多高校翻譯教師沒有經過系統的翻譯理論學習,也未接受過專門的實踐訓練,很多教師把翻譯課當成簡單的英漢語句子對比課,學生在課堂上主要學習一些零散的翻譯技巧,但是翻譯綜合應用能力不高。

3.學生雙語能力不足。學生在接觸翻譯課程之前的母語和英語的語言綜合素質參差不齊,雙語能力沒有得到系統培養,遠未達到進行語篇翻譯的要求。許多英語專業本科生在校英漢雙語的閱讀量很少,甚至沒有,只關注課本知識,導致學生在進行翻譯練習時,無論漢語譯文還是英語譯文都晦澀難懂,翻譯腔十足,不合譯語規范。

4.教材質量良莠不齊。教材是教與學聯系的紐帶,是關系到翻譯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在本科階段,缺乏權威的翻譯教材,這對翻譯的宏觀教學及教學效果極為不利。許多高校選用的是張培基教授的《英漢翻譯教程》,這本教材是統編教程,體例安排得當,較系統,譯例較全面。但該教程翻譯理論薄弱,內容陳舊,選材不廣,只注重語句翻譯而忽略語篇翻譯。

5.教學模式因循守舊。高校外語專業的翻譯課上,教師大多采用傳統的師徒相授的教學方法,講解技巧,讓學生做練習,然后逐字逐句地核對答案。這種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弊端。

二、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發展思路

1.合理設置翻譯課程。英語專業本科翻譯課程應在低年級開設,增加翻譯課程的課時,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翻譯實踐和訓練。要想讓學生在短短的四年具備相當的翻譯實踐能力,必須合理安排翻譯理論課與科技外貿等課程的比例。

2.師資隊伍的培訓。雖然大多數外語院系都開設有翻譯課,但大多數教師原本只是外語專業的教師,相當比例的教師沒有接受過專門的翻譯專業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培訓,照搬外語專業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這種師資遠遠不能滿足翻譯教學的需要,應大力加強翻譯專業師資的培訓。

3.提高學生文化素養。語言能力是翻譯的基礎。許多學生漢語功底很差,往往僅注重外語的學習而偏廢了母語的提高,忽視了中國文學的閱讀,放棄了人文知識的訓練。翻譯教師發現,對學生英譯漢譯文的修改,往往是修改他們的漢語,所以外語院系應該在低年級開始大學語文課,提高學生的漢語語感及文化素養。

4.編寫符合時代要求的教材。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環境都有了較大變化,原有的教學目標已經無法適應新的形勢。我們應找出原有教學大綱的不足之處,根據新形勢對翻譯教學的要求,修訂翻譯教學大綱,編寫符合時代要求的翻譯教材。

5.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我國傳統翻譯教學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圍繞教學材料展開,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理論闡述、習作講評、譯作分析和例句示范等傳統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沒有把翻譯教學的主體——學習者放在中心的地位,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要擺脫我國翻譯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們應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翻譯人才。只要我們能夠重視翻譯教學,重視對翻譯教學的研究與探索,運用翻譯研究的新成果來解決翻譯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同時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就一定能使我國的翻譯教學取得飛快的發展。

摘要:翻譯教學在外語教學中,享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對高素質翻譯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翻譯人才是高校外語院系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當前,我國翻譯教學存在諸多不足,如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雙語能力不足等,本文從這些現狀出發,提出了一些翻譯教學的發展思路。

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范文第5篇

我國西部地區環境惡劣, 生存條件差, 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 以傳統的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生產方式來維持經濟增長, 造成了西部環境的不斷惡化, 使西部地區生態環境陷入“越窮越墾, 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因此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 尋求新的發展模式, 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重建協調發展刻不容緩。所以, 建立循環經濟體系, 走循環經濟之路是西部生態環境重建的必然選擇。

一、涼州循環型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

涼州區是一個人口眾多、水、土資源相對貧乏、生態環境脆弱的農業大區。多年來, 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在遵循自然規律、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 不斷創新工作思路, 積極探索發展途徑, 狠抓各項工作落實, 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從2005年區上提出發展循環經濟以來, 圍繞構建綠色生態農業體系, 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 狠抓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和綠色原料基地建設, 積極探索構建新型生態農業模式。農業生態與環境資源、農村經濟步入了良型循環的發展軌道。目前循環型農業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已形成了以紅太陽為代表, 年加工能力超過100萬噸的面粉加工業循環型農業產業鏈;以榮華集團為龍頭, 年加工能力超過30萬噸的玉米淀粉加工業循環型農業產業鏈;以新野、長城、金業麥芽為代表, 年加工能力25萬噸的啤酒麥芽加工業循環型農業產業鏈;以涼州益民公司、榮華味精公司為龍頭, 年產1萬噸熏醋、2500噸醬油、12萬噸味精的調味品產業循環型農業產業鏈;以皇臺集團、威龍公司、青島啤酒為代表, 年產1萬噸白酒、2萬噸葡萄酒、9萬噸啤酒的釀造業循環型農業產業鏈;以祁連、發放蔬菜公司為代表, 年外銷能力在70萬噸左右的蔬菜產業循環型農業產業鏈;以德農種業為代表, 年制種能力達16.4萬多噸的制種業循環型農業產業鏈;以森泰公司為代表, 年產銷能力達6.8萬噸的畜產品加工業循環型農業產業鏈。

二、循環型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項目的實施, 涼州區生態惡化的狀況將得到根本改善。但是涼州區發展循環型生態農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全區水資源嚴重短缺, 農業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脆弱;二是農業生產結構不盡合理, 農副產品轉化鏈條短, 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三是農業面源污染依然存在, 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等一系列問題, 影響和制約了循環型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

三、發展循環型生態農業的總體思路

當前和今后循環型生態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 以“優質、精品、特色、高效、生態”為目標, 從培育和發展主導產業入手, 以延長產業鏈為重點, 綜合運用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 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 形成低投入、高產出, 低消耗、少排放, 能循環、高效率的農業經濟體系, 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 到2012年全區逐步實現由傳統農業向循環型生態農業的轉變, 初步形成種、養、加一條龍, 農、工、貿一體化發展的生產模式, 農業生產高產、優質、高效, 農業的自我積累、自我補償、自我調節、自我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農業資源生產消耗明顯降低, 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顯著提高, 農業生產廢棄物排放大大減少, 農業投入產出水平進一步提高, 初步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循環型生態農業生產體系。

四、進一步推進循環型生態農業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㈠大力推進農業節水, 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一是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結合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 突出抓好西營、清源等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逐步達到河灌區渠道標準化、井灌區管道化、日光溫室和特色林果基地滴灌滲灌化。力爭用5年~10年時間, 改造西營、雜木、金塔、黃羊、永昌、金羊、清源灌區的干支渠道, 發展渠灌面積6.656萬公頃, 管灌面積0.985萬公頃, 溫棚滴灌面積1.242萬公頃, 使全區高效節水技術發生質的飛躍。二是積極發展沙產業及陽光產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 加快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蔬菜產業、以舍飼養殖為主的草畜產業、以雙孢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以人參果為主的溫室特色果蔬產業、以釀造葡萄為主的林果產業和以玉米制種為主的制種產業, 大力推廣陽光綠色高效旱作農業技術、節水保墑增效農業栽培技術及耐旱、耐瘠薄、低耗水、高產值和適沙性新品種, 推動農業生產結構從高耗水向低耗水轉變。三是大力推廣先進的節水模式。在河水灌區推廣“渠道輸水、水窖蓄水、結構調水、地膜保水”的綜合節水模式, 在井泉灌區推廣“智能化抽水、管灌節水、地膜保水、植被護水”的生態節水模式, 在干旱山區推廣“修水窖、搞集流、平梯田、鋪地膜”的旱作農業節水模式, 積極推廣以噴、滴、滲、管灌為主的高新節水技術, 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四是深化水權水價改革。按照“限制農業用水、控制工業用水、保證生態用水”的要求, 合理配置水權, 規范建立農民用水者協會, 完善水資源的統一運行和管理機制, 促進節約用水。

㈡大力推進林業建設, 實現生態良性循環堅持“南護水源、北治風沙、中建綠洲”的治理方針, 以治沙造林、退耕還林、天然植被保護、農田防護林網建設、通道綠化等為重點, 大力開展封沙 (山) 育林 (草) , 狠抓黃羊、南營、西營水庫周圍及下游沿山區和張義山區、雜木河下游的水保林建設及河道綠化, 加快南部祁連山林緣地帶小流域綜合治理步伐, 有效遏制水土流失, 增強水源涵養功能。嚴格執行禁開荒、禁打井、禁放牧的規定, 堅決控制地下水開采, 建立起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㈢大力推進綠色生產, 構筑產業循環“第一車間”從強化投入品監管、標準化體系建設、認證體系建設著手, 以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為突破口, 以優勢農產品和加工農產品為重點, 大力推廣配方施肥技術, 實施控氮增磷措施, 加大有機肥使用量, 嚴格控制氮肥用量, 降低農業成本;積極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物理、生物、生態、防病蟲技術, 減少環境污染;加強產品質量檢測, 實施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控制, 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全面提升基地建設的檔次和水平, 實現農產品的無害化生產和安全消費。

㈣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模式, 實現農業內部循環要按照循環經濟和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 因地制宜, 積極探索實踐新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同時在全區大力度推廣已成功實踐的幾種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在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設中, 重點推廣應用“園—宅—畜 (沼) -棚”的四位一體生態家園模式;在專業養殖鄉鎮、村, 重點推廣應用“畜 (禽) —糞—菜 (糧) ”的生態種植模式。在特色林果基地, 重點推廣應用“草—畜—糞—林”的生態林畜種養模式;在沿山有林鄉鎮, 重點推廣應用“禽—糞—草”的生態養殖模式;在優質小麥、玉米主產鄉鎮, 重點推廣應用“玉米—大蒜”、“玉米—小麥”等生態套種模式;在沿山冷涼灌區, 重點推廣應用“糧—畜—糞—菌—肥”生態食用菌種植模式。全力促進農業的循環發展, 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㈤大力推進升級增值, 實現農工循環鏈接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的要求, 以加快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型龍頭企業為突破口, 以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為基礎, 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橋梁, 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 持之以恒地主攻“十大產業”, 即蔬菜產業、畜牧產業、制種產業、釀造葡萄產業、玉米淀粉產業、小麥面粉產業、馬鈴薯產業、啤酒麥芽產業、生態造紙及印刷包裝產業、調味品產業, 不斷延長產業鏈條, 建立“種、養、加、銷”一體化發展模式, 使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聯合成一個整體, 全區農業整體效益進一步提高, 形成以農養畜、以畜帶工、以工保經、以經促農的良性循環。

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范文第6篇

1 上思縣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狀況

上思縣位于廣西南部, 被外界稱作天然的氧都。該縣工管轄4個鎮、4個鄉, 總面積為2 816 km2, 耕地面積高達5.87萬hm2, 其中有3.26萬hm2種植甘蔗, 種植作物品種非常的單一, 且每年都使用大量的農藥及化肥, 致使上思縣面臨著嚴重水土流失以及生態破壞等眾多問題。所以, 當務之急應該制定一套合理的農業發展方案, 以促進上思縣農業持續發展。上思縣與農業有關的指標數據見表1。

2 上思縣農業發展中的問題

2.1 沒有建立先進的農機基礎設施

很多蔗區都不存在灌溉設施, 有的蔗區雖然建立了干渠網絡, 但卻沒有支渠通向各個田間地頭, 且干渠的利用率也非常低, 因此甘蔗種植效益一直都得不到提高。加之農戶本身沒有較高的水利化程度、不具備先進的農業設施以及較大的高產農田建設比例、較高的耕地產出率以及質量。同時, 甘蔗的實際生產未實現機械化, 依舊應用人工進行施肥、除草及種植與噴藥, 且應用機械收獲甘蔗還在試驗的階段。此外, 由于上思縣在基礎設施方面不能抵御較強的臺風及干旱等眾多自然災害的能力, 所以這些問題的真實都阻礙上思縣生態農業的發展腳步[1]。

2.2 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 大型企業不但少且還不是非常強

就上思縣的實際情況來看, 在投資方面不具備良好的投入渠道, 投入和需求間存在的差距較大, 尤其是市及縣政府在農業方面的投入較為有限。再加上這些年農藥以及肥料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使甘蔗種植成本逐漸升高, 農民負擔越來越重。而在上思縣范圍內, 只有上上糖與昌菱公司具有較大的規模, 其余企業規模相對較小, 且還沒有充足的生產資金及先進設備和技術人才的支持, 因而只能生產一些初級產品[2]。同時, 很多企業都未與農業產業之間建立起良好的聯系, 并且與農戶間一直是買賣關系。所以, 企業便沒有較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也沒有充足的精力應對市場競爭, 慢慢地就被市場所淘汰了。

2.3 調整農業結構較慢

2 0 1 5年上思縣農林牧漁業之中, 農業產值占總產值的65.83%, 比2013年下降了1.36%, 筆者對上思縣近3 a的農業結構進行了調查, 詳細變化趨勢見表2。由此可知, 農業結構的實際調整速度相對較為緩慢。長久以來, 廣大農民一直都應用傳統的模式進行種植與養殖, 且還沒有充分應用當地的特有資源, 依舊使用單家獨戶以及分散式的方式進行生產經營[3]。農業生產主要把農戶分散經營作為主體, 且規模不大, 節約化程度也非常低, 致使現代化的生產方式以及科學技術難以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進而促使農產品單價和效益得不到明顯提升, 生產能力無法提高, 難以形成規?;慕洕б?。

2.4 農民沒有較強的生態農業生產意識

上思縣生態農業的建設才剛剛起步, 因此還未向廣大農戶宣傳生態農業的發展政策保障、法律法規與科技支持等眾多體系, 且投入機制以及市場機制也沒有完全建成, 生態農業對于農業增效以及經濟增長也沒有較大的貢獻。所以, 社會對其未加重視, 導致農業生產者不能樹立起節約生產及安全生產與清潔生產的意識。再加上農業人口大多數都是50~60歲的人, 且他們還沒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以及較強的專業技能, 極容易被傳統觀念所約束, 不能順利進行生態農業生產。

%

2.5 農業產業化化相對較低

現階段, 上思縣的農業生產模式依然在使用較為傳統且粗放型的模式進行生態經營以及管理。其實際專業化與標準化水平都相對較為低下, 市場占有率不足, 缺少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龍頭型企業對其進行帶動?,F階段上思縣中還不具備能夠具有良好競爭力農業加工企業, 農業產品等加工產值長時間得不到上升, 在農產品深加工方面還存在嚴重的欠缺, 使上思縣大部分農產品都是以原料的形式進行交易。再加之農業合作社會社水平相對低下、資金鏈支撐不足、農民自身組織化欠缺、生產加工技術嚴重不足等, 這些問題都會使農民和市場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之間聯系不貼切, 進而使生態農業連接機制較為不完善, 不能將產業有效的轉化成經濟優勢。

3 發展思路

3.1 發展生態農業

加強對沼氣、發電以及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機具研究和開發, 并將其納入農業發展規劃之中, 農業技術研發人員還必須重點研究生態農業的實際應用技術。同時, 將提高資源的具體應用效率作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核心, 將節水、節種及節肥與節地作為發展重點, 向廣大種植戶推廣節約型播種、耕作、施藥、施肥、沼氣利用、養殖、灌溉和廢棄物利用等眾多技術的應用與實際示范[4]。加強生態農業技術的服務以及培訓工作, 定期組織開展生態農業技術發展的服務、推廣、信息發布與交流等一系列活動, 保障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之上獲得更高的社會以及經濟效益。

3.2 生產“三品一標”農產品

大力支持由發展產業帶動高技術含量及生態效益明顯與強動力的生態農業發展企業。倡導各大企業應用工程與生物等眾多高新技術, 開發、加工農產品、有機廢棄物與農副產品等, 擴大其加工規模, 增加生產總值, 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建立以生態農業發展為依托的企業, 使生態農業可以持續發展。應用先進的環保以及節能技術, 提倡節能、綠色生產, 把以前污染后期處理生產模式轉變為生產全過程的嚴格控制, 真正做到“零”排放生產[5]。同時, 政府應用大力支持生產基地的建立, 從產品的生產源頭進行有效控制, 打造綠色、無公害、有機與具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 既“三品一標”產品, 進而促進產業帶動力得到提升。

3.3 建立生態農業的激勵機制

加強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以及體制環境建立, 應用政策來帶動生態農業不斷向前發展。同時, 要對生態農業技術的具體開發以及示范與應用加強重視, 倡導農民購買能夠進行施肥與秸稈還田等先進機械, 并給予他們一定資金補貼, 引導一些農村金融機構制定貸款制度, 以使各大企業和農戶能夠獲得充足的貸款資金來發展生態農業。針對那些需要建立大規模生態農業發展基地的企業, 必須給予他們充足的資金補貼或者投資, 同時對于一些節能產品還需要制定相應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 以使上思縣生態農業可以得到良好的發展。

3.4 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發展

集中全縣所有的力量, 應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以及方法, 對有關政策、法規以及知識進行全面宣傳, 營造一個良好的農業發展氛圍, 一一解決廣大人民在農業方法方面存在的眾多認識問題。把生態農業的發展企業以及生態示范農戶與農產品生產基地作為有機載體, 豐富生態農業的宣傳內容, 擴大眾多典型影響的范圍, 讓廣大人民可以實實在在的看到生態農業給他們帶來各項收益, 真正積極主動的沿著明確的生產方向進行農業生產[6]。對于生態農業的教育宣傳應該重點向農戶介紹以下內容:處理畜禽的糞便及農藥空瓶與塑料薄膜等農業廢棄物的知識與方法;指導廣大農戶對垃圾、沼液及秸稈和糞便進行再利用, 并把它們當作成農田肥料, 進而促進生態農業穩定發展。

3.5 建立健全的市場以及土地經營制度

一直以來, 規模經營的問題都為阻礙上思縣生態農業發展主要因素之一。循環經濟為規模性的經濟, 如果沒有相應的規模, 那么就不會獲得到良好的經濟效益。所以, 根據依法、自愿及有償的原則和聯產承包責任制度, 倡導一些種植大戶、養殖大戶、經濟能人、大型企業及農民合作社與工商企業等眾多的經濟主體, 應用轉租、轉讓、轉包和互換等方式來流轉農村的土地, 促進土地快速集中。最主要的就是應該對村上的干部進行培養, 使他們成為林場主或者是農場主, 并通過集中示范, 全體農戶參與的方式, 形成“由一戶帶動全村, 由一村帶動眾多村, 再由多村構成一個完整的生產基地”的新生態農業發展格局。與此同時, 根據“共同承擔風險, 一同分享利益”的發展原則, 建立農戶與大型企業的利益關系, 使農業市場的實際經營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4 結語

上思縣生態農業的發展才剛剛開始, 其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所以, 應該重點開設典型的培育模式, 并從種植、養殖等單向產業向多業組合的生態農業方向上發展, 最終促使整體朝著生態農業方向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歐, 張燦強.國際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發展政策與啟示[J].世界農業, 2013 (1) :48-52.

[2]季凱文, 彭柳林.地形地貌多樣型地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探析——以江西省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 2014, 26 (4) :125-128.

[3]黎振強, 楊新榮.生態農業投入產出的經濟利益誘導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 2014 (12) :104-110.

[4]李倩瑋, 張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廣東省生態農業發展水平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 2015 (28) :338-340, 343.

[5]馮學贊, 馬寶珍, 王靜, 等.《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2010年載文被引特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1) :79-83.

上一篇:高一生物范文下一篇:勞動周個人勞動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