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低碳概念建筑設計論文范文

2023-09-27

低碳概念建筑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新課程以“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為基本理念。不再把課程局限于“知識”、“學科”、“教學科目”等狹窄的范疇來理解,而把課程理解為:一種以人類生活經驗為內容,通過學生在生活世界中對這些內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實踐,溝通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這不禁讓人不斷自問: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讓孩子們走出學習數學苦旅的沙漠,奔向學習數學的綠洲?走入新課程的我們該如何體現課堂輕負擔,高質量?通過課堂教學能促進孩子有怎樣的發展?能給孩子們留下些什么?奠基哪些數學素養?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去探索,去實踐。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試圖尋找通向學生自主發展的一座橋梁、一種有效的途徑,是否能通過創設學習數學的情境來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呢?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幫助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更新教育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充分發揮主動意識的進取精神,幫助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得以自主發展,創新學習。

2、幫助教師逐漸成為科研型教師。

通過課題研究這一載體,引導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用科研促教研,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

三、課題的界定

以人為本,以創設教學情境為抓手,以促進兒童和教師的發展為目標。通過研究,恰當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問題意識、創新意識的形成,提高學生數學思考與能力,提升學生數學素養。引導教師積極投身教科研,體會其中的樂趣,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四、課題的理論依據

關于創設情境、自主發展的論述,早見于各種理論文章與教學專著中。不同的理論研究者和課堂教學實踐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創設情境進行了詮釋。

1、教育人本論指出,在尊重、關心、理解與信任每個人的基礎上,一是發現人的價值,二是發揮人的潛能,三是發揮人的個性。教育人本論是素質教育的前提,素質教育是培養人的素質的教育,是以人為核心說的,要有進行素質教育,就必須以人為本,尊重、關心、理解與相信每一個人,這樣,人們才會自覺地接受素質教育,主動地提高自己的素質。

2、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問題情境相聯系的。在問題情境下學習可以使個體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積極的情緒,促進學生的潛能發展,從而使學習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同化”、“順應”從而達到一定意義上的建構。

3、現代教學論觀點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4、《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以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價值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這些理論和新課改的相關精神,給課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通過課題研究讓孩子們在課堂教學所創設的情境中主動地學習、主動地體驗與建構,不斷提升數學思考與綜合素質,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具有能力和素質的探索者和開拓者。

2、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通過課題研究,有效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實實在在做課題,在做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 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能促進學生哪些自主發展。

2、 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要素。

3、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類型。

4、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策略。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理論研究 調查 行動研究 經驗總結 案例研究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1、 準備階段:2004年8月~2004年11月

(1) 了解學生學習狀態與教師日常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與方法。 (2) 學習有關同類課題已經形成的經驗以及有關情境的專題研究。 (3) 學習課題實施方案(低年級組試行)。

2、實施研究階段:

(1)2004年11月~2005年11月

帶領剛踏入新課程的低、中年級數學教師認真進行課題研究,全員參與,不斷實踐,不斷反思,積累素材,在實踐中不斷成長。 (2)2005年11月

參與課題研究的成員進行梳理,總結,交流經驗,探討問題,為課題中期匯報作準備。 (3)2006年1月~2007年1月

啟動中高年級的子課題研究,把低中年級總結的經驗進行推廣,把遇

到的困惑進行交流并努力尋找合適的途徑。并逐漸向“教學中如何創設有效的情境”這一提升的課題進行研究。

3、總結階段:2007年2月~2007年6月

把幾年來研究的經驗以及問題和相關的材料進行梳理、總結。為課題結題作好充分的準備。

九、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

在課題研究進程中,課題組與教師隊伍建設相結合,與課改相結合,與課堂實踐相結合,創出了特色,干出了實績。

(一)以理論學習為指導,更新教師教學觀念

課題確定以來,成立了校領導、低年級組數學教師共同參與的課題研究小組。課題小組成員認真學習了“新課程標準”、“課題方案”以及有關情境教學的多篇文章。老師們除了各自研讀以外,還一起進行交流,記錄心得體會,加深對課題的認識,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

(二)以課堂教學為抓手,改變教師教學行為

1、把課題研究與家常課相結合

學期初,帶領組內老師圍繞研究課題確定子課題下自己意向研究的小課題,教學中緊密結合課題來認真設計好每堂家常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特征、興趣愛好等來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地動手、動口、動腦,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促進學生的各方面發展。

2、把課題研究與各類研究課相結合

把課題研究與實驗課、優質課、示范課相結合,與個人實踐課、小組實踐交流課、大

3 組實踐匯報課相結合。在聽課中發現組內老師堅持從教學內容入手,大膽廢除一些呆板、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代之以趣味、開放、真實的教學情境,用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老師們根據教學的需要、學生的實際創設各種情境,豐富學生感性認識,使學生由厭學、苦學變為喜學、樂學。使數學變得更鮮活、更有吸引力。

3、把課題研究與教研活動相結合

改變以往單

一、固定的教研活動模式,建立靈活、互動的教研形式,在教研組下分設備課組,采用分散、集中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研活動。(1)建立每月一次的“教改論壇”,由一位教師主講,介紹課改信息,探討教學,也可以結合課題研究談教學中的感想與困惑。每一位教師都主動參與。我們對及時總結、篩選、提煉的研究經驗,加以推廣、學習。每次論壇時,老師們總是侃侃而談,暢所欲言,大家也在傾聽與表達中不斷提升地自我教學能力。(2)結合課題研究,加強集體備課,通過備課組每兩周一次集體備課,既發揮骨干教師的力量,又幫助新教師熟悉教材,把握方向。

(三)注重反思,不斷積累

依據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研究過程,讓老師對照自己或別人的課堂、對照問題、對照案例進行反思、揣摩、比較,教師們定期圍繞情境創設中的成功或失敗以及教學前后的初衷、感悟、設想等進行反思和交流,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各項活動中讓普通的一線教師感到以前遙不可及的教科研變得如此親切,通過各自不斷地嘗試,感受到課題研究只有與課堂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熠熠生輝。在課題組帶領下,組員們積極參與,認真研究,并把科研氛圍輻射到身邊的其他數學教師。漸漸地,把課題研究融入自己的課堂幾乎成為每個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更讓人欣喜地是教師們對課題的理解正在豐富地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調整、反思和提升。今天我們的教師學會了思考,大家正不斷地更新著自己的教學思想,迸發著教育智慧。

(四)專家的點撥和指導加速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學校領導全程參與課題研究,積極參與課題論壇、聽研究課、組內交流等活動。給予我們不少悉心的指導和幫助。學校還盡力為我們創造了許多學習的機會,讓老師與專家近距離地交流,除了能讓老師很快獲取最前沿的教育信息,還能為我們答疑解難,幫助我們指點課題研究中的迷津。我們定期開展研討展示活動多次,主動邀請市教研室林老師、區教研室教研員以及多位教學專家、骨干、同行前來指導、切磋。每次活動都能使老師們頗有感觸,并引發深深的思考。在積極地互動交流中、在課題研究的道路上老師們不斷前進。

(五)發現問題,積極尋找對策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情境創設”已越來越被老師們所重視。然而,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情境創設中的一些問題和偏差也隨之出現。

1、盲目提高趣味性而忽略了價值。

4 我們會發現在剛開始課題研究那會兒,教學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吸引孩子積極投入到課堂中去,往往想標新立異,把教材中的情境進行刻意地改動,為創設情境而設境或為標新立異而設境,創設的情境雖然能讓孩子們興奮但卻缺乏真實感,不能很好地體現教材的意圖,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如果僅僅為了追求課堂形式,刻意去制造一種華而不實的效果,隨意地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以上一些情境,不僅不會起到促進的作用,相反會有消極作用。這樣的情境顯得蒼白無力,毫無價值。

2、盲目加重“生活味”而缺乏“數學味”。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日常教學中,“生活經驗”常常是被具體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時學生沉醉在游戲引起的興奮之中,而把相關的數學思考拋在了一邊。面對生活情境,學生往往被豐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數學思考卻湮沒其中,不為學生所關注了。

3、思考。

實踐中出現的偏差讓我們不禁思考,該如何有效地呈現“情境”。運用“情境”,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促進學生的發展。情境教學作為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的策略,更得注意它的實效性。我們呼喚一種原始的、生活的、活動的教學情境,呼喚具有生命力的教學課堂,讓“情境”在“時尚”中發揮應有的“實效”作用。最終我們達成了共識:一個好的情境設計最終是要為我們的教學服務;要為提高學生的數學思考服務;要為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提高應用能力服務;要為提升學生的數學眼光服務„„,于是我們開始圍繞“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情境”“如何創設有效的情境”進行深入地研究。

十、課題研究成果

(一)創設科學有效的情境,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以組織教學、講授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知識來展開,其基本做法是:以紀律教育來維持組織教學,以師講生聽來傳授新知識,以背誦、抄寫來鞏固已學知識,以多做練習來運用新知識,以考試測驗來檢查學習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以知識的傳授為核心,把學生看成是接納知識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進行教學,雖然強調了教學過程的階段性,但卻是以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為前提的,沒有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沒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創設科學有效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為學生自主學習服務。

1、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情感和學習態度。

在教學“

6、

5、

4、

3、2加幾”時,創設“小兔乖乖”的童話故事貫穿整堂課,學生在美妙的童話情境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學得主動、學得輕松。教學中還創設了“小兔乖

5 乖跳不跳”的游戲情境,先出示7+7=14,要求小兔子們不計算,估計下面這些算式得數會比14大的就豎起耳朵跳一跳,如果比14小就乖乖地坐在那兒。然后一一出示6+7 、7+

3、8+

7、7+

5、6+

6、8+9并問:“小兔乖乖跳不跳”,學生馬上根據判斷做出相應的動作。學生興趣高漲。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玩得高興,學得主動。富有情趣的游戲活動,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而且化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的數學為具有現實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把學生引進“樂學”的大門,打開一條“讓學生主動走向知識 ”的道路。

2、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能力。

在教學“認識厘米:一課時這樣設境:(1)猜一猜:拿出人手一個紅色小方塊,猜猜它的每條邊有多長?學生中有的猜是1厘米。教師肯定這小方塊的每條邊的長度就是1厘米。請你摸一摸。(2)學一學:請你跟老師學一學:輕輕夾住小方塊,慢慢抽出來,這時拇指和食指間的小縫大約就是1厘米??粗鴥芍钢g的距離,記一記,閉上眼睛輸入你的小電腦——1厘米大約有多長。(3)比一比:1厘米大約有多長?請你用手指比劃比劃。同桌再互相用小方塊檢驗。(4)選一選:拿出數學書,問:長、寬、厚(依次摸一摸)你認為哪個最接近1厘米?伸出手,手掌的寬度、手指的寬度、一柞的長度(做動作)想一想,這次你會選哪一個?(5)找一找:請你再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我們的身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學生觀察思考后發現:“手指的寬度大約長1厘米”;“眼珠的寬度大約長1厘米”;“紐扣的寬度大約長1厘米”;“指甲的長度大約長1厘米”;“牙齒的寬度大約長1厘米”;“投子的長度大約長1厘米”“拉鏈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課程表上的字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

對長度單位1厘米的認識,需要有豐富的表象支撐,通過創設看一看、指一指、猜一猜、學一學、比一比、選一選、找一找等一系列感知體驗活動情境,使學生了解了1厘米大約有多長,比較清晰正確地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只有目有所視,耳有所聞,心有所想,獲得了“感”的印象,并和已有感知經常相碰撞、接通,才能豁然開朗,心有所悟。實踐證明要想讓學生有所感悟,就應在課堂教學中,合理、科學地創設多種體驗的經歷與活動的情境, 讓學生在自身的體驗和思考過程中,去主動地發現,構建新的知識,這比教師硬塞給他們要強百倍,勝千倍。

3、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教材第33頁練習五題9時,教材創設了買籃球的情境,鼓勵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這樣教學:出示情境圖,問:通過觀察你知道了什么?學生觀察后交流:我發現排球要35元,籃球要68元;我發現籃球比排球貴;排球比籃球便宜。教師問:了解了這些信息,你能解決哪些問題?學生迫不及待地積極交流:一個籃球比一個排球貴多少錢?一個排球比一個籃球便宜多少錢?買一個籃球和一個排球共要付多少錢?買排球的錢再添上多少錢就能買一個籃球?買一個籃球和一個排球帶100元夠不

6 夠?買一個籃球和一個排球至少帶幾張十元的?„„出示小男孩提出的問題:一個籃球比一個排球貴多少錢?這個問題你會怎樣解決?為什么?„„在右邊的情境圖中教師先出示排球的價錢和小女孩提出的問題:一個籃球多少元?問小朋友通過觀察發現了什么?你認為阿姨會對小女孩說些什么?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說著:一個籃球比一個排球貴33元(剛才我們通過計算已經知道了);一個籃球比一個排球便宜2元;一個籃球的價錢是排球的2倍;一個籃球的價錢是排球的一半(一學生反駁:沒這么便宜的而該生的回答是此時正在打折);用100元就能買下這兩個球„„讓我們聽聽阿姨怎么說——“一個籃球比一個排球貴33元”,你會怎樣解決小女孩提出的問題呢?„„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的信心,能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從中體驗成功,享受樂趣!

4、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自主交流與合作能力。

交流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培養學生參與交流合作的精神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改變傳統單一的交流形式,變“雙向交流”為“多向交流”, 學生成為交流的主體。感到自由、輕松。他們感到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的機會,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在教學“我們認識的數”中告訴學生:“老師今年31歲,今天我乘15路來學校。小朋友仔細找找生活中藏著的數,用100以內的數來說幾句話。”接著給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機會。學生的發言讓教師領略到他們眼中的數竟是那么豐富多彩。如:東林小學有6層樓高、我的文具盒38元1只、我們大約有30只牙齒、爺爺60歲,今年做壽、我的生日是3月26日、靈山大佛高88米,今天的最高溫度是9℃、我們班共有36人、我家住風光里20號、我的校服90公分、金龍大客車可以坐45人、文具盒里共有12支鉛筆、1塊橡皮、我的蠟筆共有25種顏色、今年二月有28天、我們每天上7節課、我的儲蓄罐里有67元5角錢、東林小學2002年100周年校慶、我家的電視能收30個頻道、籃球比賽的比分是74:8

3、3月8日是婦女節、一天有24小時、我的學號是36號、一年有12個月、人的生肖有12種。在充分的交流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交流,可以自己發表對數的理解,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其他的同學,并傾聽其他同學的發現。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成為學習交流的親密伙伴,快樂地體驗著數學的價值。在乘法那一單元的復習中讓學生音樂聲中,小組合作按限價25元配一束鮮花,使數學融入了生活。學生將個體智慧轉化為群體的智慧,實現了智力互補。在實踐、合作活動中,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提升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5、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自主思考。

在教學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二冊中的單元練習后,為了幫助學生梳理所學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的數感以及數學思考。教師這樣設境:從講

7 臺里先拿出一捆鉛筆,舉在手中,神秘地問:“請你看一看,猜一猜,這一捆有幾支?” “9支”,一個學生答到,我輕輕提示:“比9支多些”。一學生又答:“12支”,“比你猜的還要多一支”。孩子們頓時興奮地答到:13支。隨后我們一起數“

一、

二、三„„十

二、十三,”驗證了這捆的確就是13支。接著教師又從講臺里拿出了一些,問:“老師又拿了幾支?”孩子們一看便機靈地答到:“4支。”“那老師這兒一共有幾支鉛筆呢?你會怎樣解決?你又是怎樣想的?”孩子們頓時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起來。明確了“當我們知道了一部分,后來又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添上一部分時,要我們解決現在的總數時,我們就可以用原有的一部分加上添上的一部分就是最后的總數。”此時繼續設疑:“13支的基礎上再添上4支是13再加4是17支鉛筆,那如果在13支鉛筆的基礎上添上6支、8支、10支,你認為結果在17的基礎上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你是怎樣想的?” “我認為會越來越多。” ;“我認為同樣的數量,添上的越多,結果就越大。”;“我認為結果會一個比一個2,因為加上的數相差2” „„孩子們一個比一個說得精彩„„

拿出一盒餅干,問:“如果給來聽課的老師每人分一塊,你認為該分掉多少?”“ 2塊”,學生們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從盒里拿出2塊分給聽課的老師。教師繼續設疑:“要想知道原來餅干盒里共有多少塊餅干,你現在能確定嗎?”只見大家紛紛搖搖頭。“想一想,你還必須知道些什么信息呢?”一學生立即答到:“讓我們數數現在盒子里還剩多少塊。”教師隨即把餅干盒放到投影儀上,“

1、

2、3„„地數了數,8塊、8塊”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嘀咕起來。“現在你能解決原來盒里共有多少塊餅干這個問題了嗎?你準備怎么解決?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們立刻表達:“當我們知道了分掉的一部分和還剩的一部分,要我們解決原來的總數時,就可以把分掉的一部分和還剩的一部分合起來。” 教師繼續問:“剛才我們分掉了2塊餅干,還剩8塊,原來是10塊,那分掉3塊,剩下7塊,原來有幾塊?”“10塊”。“分掉4塊、5塊、6塊„你發現了什么?”“我發現分掉的越多,剩下的越少。”一學生答到,“我還有發現:不管怎么分,但總數總是10塊餅干,總數不變。”„„學生們個個興高采烈地發表著自己的發現,體驗著發現的喜悅、思考的快樂,并深切地感受到數學與大自然以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到數學的價值,不僅增進了他們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的信心而且學生逐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身邊的事實,用數學的頭腦來去觀察、分析周圍的世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創設有效的情境,引導學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確的目標追求,不斷的反思和檢視自我,能清晰的認識到自己要完成的學習任務,積極地尋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這些內存動力的支持去達成目標的實現,這樣的學習就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說是高品質的自主學習。

(二)情境創設的要素。

1、生動有趣

教師無論用哪種方法設置情境,都要注意體現情境的趣味性。一個學生對學習數學是

8 否具有動力,決定于他對數學是否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最強烈的學習動力就是對數學學科產生內在的興趣?!侗壤囊饬x和基本性質》是比較枯燥的概念課,學生對抽象的東西往往不太容易流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增加一些有趣的情境,不僅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對學生概念的理解、消化有較大幫助。為此,教師特意找了一些生活事例:你們用細繩量一量自己的拳頭的周長與腳長,就會發現他們的長度之比大約是1比1。你們自己身上還有許多有趣的比:心肺體積的比大約也是1比1;身高與胸圍長度的比大約是2比1;體重與血液重量的比大約是13比1„„知道了這些有趣的比,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大用處:如果你當了公安人員,只要發現了壞人的腳印,你就能估計到壞人的身高;如果你想知道自己身上血液的重量,只要你稱一稱自己的體重,就可以計算出來。這樣的教學情境,使數學變得生動、有趣,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促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

2、真實性

教學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們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能在將來更好地做人、做事,更好地生活。教師只有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才能達到“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學習”的教學目的,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

一次家長會后,第二天數學課上“復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這一課。教師靈機一動,進行動態數據調查,形成相關問題。

(1)全班( )人,昨天有家長來參加家長會的學生有( )人, (2)家長對講座滿意的人數有( )人,占參加家長會的幾分之幾?

(3)家長會后有時間與你交流的人數有( )人,占參加家長會的幾分之幾?家長會后會在有空時再與你交流的人數有( )人,

(4)通過家長會,你感覺到父母對你的關心程度各占全班人數的( ) A、很關心 B、比較關心 C、一般 D、工作忙無法多關心

(5)、通過這次家長會,你認識到自己有更高的努力方向或有一定的改進設想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 )。

A、有 B、沒有

這樣一個真實的情境,使教學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不僅讓學生鞏固所學的內容,而且讓學生感到家長對自己充滿著希望,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地朝更高的目標努力,使學生獲得發展的動力——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

3、有價值

數學教學的價值體現,不在于數學本身,而在于教師如何組織這些數學材料,讓學生獲得終身發展所必須的基本原料和養份。因此數學情境教學的價值,不在于濃重的“生活化”這個表象,而在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獲得一種策略,經歷一種過程,學會一種眼光,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設計這

9 樣的情境:一位老爺爺把一塊地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得了這塊地的3/12,二兒子分得了這塊地的6/24,剩下的的分給小兒子,老爺爺的這種分法公平嗎?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3/12和6/24的大小相等,對于大兒子和二兒子來說是公平的,但是小兒子分得了多少呢?,這不禁引起了學生進一步的思考,為通分及分數加減法作了鋪墊。學生在有價值的情境中積極地思考,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享受著成功的愉悅,帶著問題主動投入新的思考與學習中。

4、探索性

情境要促進學生智力活動的展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關鍵是要提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因此,探索性是有效情境的根本特征。在教學《找規律》一課中創設了“幫助爸爸解決領帶襯衫搭配問題”這一情境中,引導學生用符號代替實物解決了領帶與襯衫的搭配問題,得出“把3件上衣和3條襯衫進行搭配,一共有9種不同的搭配方法”的結論。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提出“如果領帶數不變,襯衫減少一條,搭配的總數是多少?”、“如果衫襯數不變,領帶增加一條,搭配的總數又是多少?”的問題。連續的變化中,學生既鞏固了解決類似搭配問題的能力,又逐漸產生了建立數學模型的需要。教師趁勢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剛才的變化,你發現搭配的總數跟什么有關系?有什么樣的關系?”,誘發學生深入研究領帶數、襯衫數和搭配總數之間的關系,從而凸現了搭配的規律。在這一情境中,教師采用了“變式教學”的方法,在“求變”中突出了數學知識中不變的因素(本質)。將“解決爸爸的領帶與襯衫的搭配總數”這一情境充分地利用,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思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理性的思考,“不重復、不遺漏”地選配,有序地探索出選配的方案,不僅提升了數學思考,而且為提煉計算方法作鋪墊。

5、開放性

設計開放的情境,就是把學生投身于一個思維策略與解題方法不唯一的情境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如:在教學《七色花店》時教師先出示各種花,并標上價錢。先讓學生自主提問,并由學生幫助解題。如:5枝百合花多少錢?6×5=30(元);2枝康乃馨、一枝劍蘭,一共多少錢?4×2+1=9(元);2枝馬蹄蓮、6枝玫瑰、3枝菊花,一共多少錢? 2×2+5×6+3×3=43(元)„„接著,教師提出:今天是小麗的媽媽過生日,小麗要用25元買一束花送給媽媽,如果你是售貨員,將怎樣為小麗配花? 學生暢所欲言,方法極多,有:5枝玫瑰,5×5=25(元);5枝康乃馨、5枝劍蘭,4×5+1×5=25(元);2枝百合、2枝玫瑰、一枝菊花,6×2+5×2+1×3=25(元);4枝康乃馨、3枝馬蹄蓮、一枝菊花,4×4+2×3+3=25(元) „„我指定幾個學生代表上臺根據他所說的進行配花,然后由下面的學生對他們所配的花進行評價。結果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又提出不同的看法:“只選一種花太單調了。”“多選幾種花看起來比較漂亮。”“因為是要送給媽媽的,應該多選康乃馨比較有代表意義。”„„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思維都充分展開,并在互相交流中不斷地得到創新。

6、活動性

10 在教學《認識直角》一課時,在感知直角都是一樣大的這一教學環節時,教師設境:用一張圓形紙你能折出一個直角嗎?想一想,怎樣折?交流后發現用先對折再對折的方法能折出一個直角。接著鼓勵驗證:展示學生折出的直角,怎樣知道這個角是不是直角?得到要想知道一個角只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并指導方法,此時教師讓學生不斷旋轉自己折出的直角,并用手比畫出直角,讓學生在腦中留下不同方向直角的形狀。隨后教師用另一張不規則的紙,再折出一個直角;把兩個折的直角重疊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當學生發現兩個直角一樣大時,教師質疑:是不是所有的直角都一樣大呢?鼓勵學生操作:同桌各拿出自己折的直角比一比,這兩個直角大小相同嗎?學生對于平放的直角比較容易辨認,對于多角度擺放的直角,在辨認時就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學生用不規則的紙折出直角后,組織學生玩直角,把直角旋轉,讓學生從多種角度觀察直角,在頭腦中防止學生形成對直角的片面認識——直角是平放的,斜著的不是直角。這樣教學可以為下面量直角作好準備,學生也會像剛才一樣旋轉直角尺量。在教學量直角時,教師注意從細處入手,在學生討論得出量直角時必須點對點,邊對邊量后,教師讓學生把直角尺上的直角不斷擺放位置,確定不同位置的直角該怎樣量。教師有意識地把學生折的直角按不同的方位擺放,學生用直角尺上的直角上來量,在這樣的變式操作下,在學生的一次次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量直角的方法,而且還認識了不同角度的直角。

7、豐富性、發展性

情境創設是豐富和多樣的。情境創設如果是單

一、格式和程序化的過程,是很難贏得學生的歡迎和喜愛的。學生也容易厭倦、乏味。情境創設可根據不同的學生對象、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教學手段、不同的教學過程而選擇和組織不同的教學情境。這樣,學生學習的情境是鮮活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學生學習的熱情也隨著情境的變化而不斷高漲。創設情境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深入鉆研、精心設計、努力探索。無論如何,只要能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和要求靈活設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積極地學習, 使學生始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和積極高昂的情緒,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并做到學以致用,就能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中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包含三個維度,即“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要實現這些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將這些目標都有機地整合在所創設的情境中,通過情境,將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置于核心地位,創設符合學生多方面發展需要、充滿美感和智慧的情境,與學生的情感、心理發生共鳴,促使學生在現實環境和主體活動的和諧中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三)情境創設的類型。

1、創設充滿趣味的“游戲”情境,開啟“樂學”的大門

在教學《5的乘法口訣》時,教師設計鞏固練習時,設計了3個游戲情境——

1、學了

11 口訣,有什么用呢?對,可以計算乘法。你能讓降落傘安全降落到相應的草坪嗎?

2、乘法大轉盤,轉盤轉到相應位置學生以搶答方式自己起立回答,逐漸提高學生運用口訣進行計算的速度。

3、烏龜賽跑 ,適當放一些以前的口訣乘法,答對小烏龜就往前走一格。三個充滿兒童情趣的游戲來幫助學生熟悉口訣,同時在快樂的游戲情境中體會到口訣的用途。

2、創設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生活”情境 ,讓學生體驗感受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應用中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與客觀世界的聯系,樹立將數學應用于現實生活的意識。在教學《觀察物體》一課時,教師發現觀察物體這一活動本身就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較強的聯系性,但如何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進行必要的生活實踐,創設有價值的情境?于是在認識長方體物體“正面、上面和側面”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充分挖掘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再現真實的長方體物體:學生常用的卷筆器、水彩筆,學生看到過的香煙盒、磁帶。這些物體學生憑借生活常識能準確地分辨正面、上面和側面。在學生分辨微波爐的三個面時,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小知識:通風口通常在微波爐的上面和后面。在解決“老師與公交車“的問題時,正是因為以鮮活的生活實例呈現數學問題,才實現了學生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同時,他們也從中體會到了“是否能看見長方體物體的上面決定于觀察位置的高低”。這兩處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學設計不僅完善了學生的觀察認知體系,而且精彩地再現:數學源于生活。讓學生輕松主動地學習與思考。

3、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激發和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

在教學成正反比例量的應用題教學時,教師談話引入:老師在《小學生數學報》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你們想聽嗎?在2500年前,有一位科學家名叫泰勒斯,他在數學、自然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一日,他去參觀金字塔,與其它游客一樣,被金字塔的雄偉、美麗而感動。但沒有人知道金字塔的高度。出于專業的特點,泰勒斯思考著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金字塔道底有多高?夕陽下,看到自己和手杖的影子,他想到了巧測金字塔的方法,同學們你知道他是怎樣測量金字塔的高度的嗎?學生們興趣盎然,人人積極參與,討論著、比劃著,„„生:泰勒斯巧測金字塔用的方法是:他是利用在同一時刻,同一地點影子和物體高度成正比例的方法測量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師:如果已知手杖的影子長1.6米,手杖長0.8米,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的影子長度是300米,你能算出這座金字塔的高度嗎?學生們興高采烈地計算著,還快算出了這座金字塔的高度約是150米。師:同學們,你們與泰勒靳一樣,充滿著智慧。正反比例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呢!讓我們繼續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六年級學生對用正反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不宜接受,老師通過讓學生與偉人同行,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這部分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緊密聯系,比較自然地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有一定的探究欲望。給學生一些時間,學生們會想一想,說一說,試一試。獲取更多的感知與體驗,最終得出答案。發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在這些過程中不同程度地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12

4、創設“學以致用”的情境,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在教學《認識周長》一課時,整節課教學活動圍繞情境書簽展開,通過發書簽——剪書簽——為書簽圍金線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情境中學習周長知識,寓教于樂,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在課末,設計了“小鬼當家”這一有意義的情境,每個小組各有一個任務,需要學生小組合作,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測量方法,進行測量,解決問題,這既是對測量周長的方法的一個綜合運用,又是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的整體反饋。這一情境既是對知識掌握情況的綜合運用與反饋,又使學生再次以極大的熱情用今天所學習的知識投入活動,加以應用,可謂“點睛之筆”。

5、創設有效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在學生進行了相關的圓的圓長的計算練習后,教師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用兩個一樣的一元硬幣,將其中一個硬幣A固定,讓另一個硬幣B沿

硬幣A的周圍滾動一周,那么硬幣B自身旋轉了幾圈?這個問題引起了同學們極大的興趣。有的在思考,有的在與同學討論著,有的學生在擺弄著桌上的硬幣。大部

分的同學很快就回答:硬幣B旋轉了1圈。教師問:你是怎樣想的呢?學生答:兩個圓的周長相等,繞圓A一周,圓B也走了一圈。教師沒有急于講解,而是引導學生想法來驗證這些想法,可以通過嘗試等方式。過了一會兒!個別學生卻在下面反駁道:“不對,我剛剛用硬幣實際操作過,硬幣B旋轉了2圈”“硬幣B旋轉了2圈不到”,„„大部分學生都開始進行實際操作了,最后大家都知道硬幣B轉動了2圈。師生都問:為什么呢?共同討論,一番爭論后,全班同學終于露出了笑容。生

1、硬幣B滾動的路程不是硬幣A的周長,而是它兩倍的周長,所以轉2圈。生

2、硬幣B滾動的路程與其圓心的路程相同,而圓心的運動路線正好是個大圓,這個大圓的半徑是兩個小圓半徑之和,也就是硬幣A的半徑的2倍,所以硬幣B滾動的路程是2個圓周長,自轉一圈是一個圓周長,所以自轉了2圈。„„這些環節中,學生根據現象提出猜想(假設)后,教師沒有把學生的思維硬生生地向書本靠攏,而是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環境,讓學生開動腦筋論證并嘗試解決問題。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與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而抽象思維需要感性材料作為基礎。學生通過想想、擺擺、說說等實踐活動,多種感官協調統一,在實踐中感受、探索、發現未知。才有了學生在課堂中呈現出那么多不同的精彩的思維火花,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得到充分發展。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們進行交流,每個學生都想把自己的發現與別的同學進行交流,也希望知道別人的想法是什么,從中得到啟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學會吸納與提升。

6、創設“挑戰”情境,讓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教師在教學中,設計了兩道題同時出現在屏幕上,要求學生自主選擇其中一題解答。

1、請你用圓規畫一個內半徑為3厘米,外半徑為5厘米的圓環,并計算圓環的面積。

2、

13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比非典病毒傳染速度更快的傳染病。為了防止禽流感蔓延,政府規定:離疫點3千米的范圍為疫區(捕殺區),所有的禽類全部捕殺深埋;離疫點3到5千米的范圍為免疫區,所有的禽類強制免疫,同時對捕殺區和免疫區內的村莊,道路實行全封閉管理。請你以A點為疫點,根據以上描述畫出捕殺區和免疫區范圍,用陰影部分表示免疫區,求出免疫區的面積。顯然,題1簡單明了,可老師發現多數學生選做的是題2,他們耐心地讀題、嘗試著作圖,還小聲地交流,終于發現了兩道題目給出的數據和解決方法完全相同,這讓他們感到欣喜萬分。教師讓大家對照兩道題目談談自己的解題體會。學生爭著說:題2的題目和計算結果告訴我們許多信息;題1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了,沒意思;通過解答我們真正認識到禽流感的危害確實非常大。最耐人尋味的回答是:題2比題1有趣多了,我們喜歡做這樣的題目。很多時候,學生學會了一個計算公式,接下來就是大量枯燥無味的練習,對于老師為他們精心設計的題,他們會自覺地接受挑戰,其實他們更渴望那些充滿挑戰的情境,能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提升、發展他們的思維。

7、創設“開放”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積極探索

在教學“利息”一課時,教師提問:假如某位同學已經攢了1000元零用錢,他想三年后上高中時用,你們幫他出個主意吧。生1:可以存3年定期。生2:我建議一年一年存。生1:這樣很麻煩。生2:可以使用銀行的自動轉存業務。生3說:關鍵是以上兩種存款方式哪種獲得的利息多。教師立即拿出計算器,在屏幕上展示了整個利息計算的過程,這樣直觀的顯示過程,讓學生相信:直接存三年要比一年一年存的利息高。生3:應該參加教育儲蓄。我的壓歲錢就是這樣。教育儲蓄是國家為了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而推出的新型儲蓄品種,它的存款方法和零整一樣,但是所采用的利息又是定期利息,并且國家不征收利息稅,所以是一種非常優良的儲蓄品種。生4:可以購買三年期國債。國債的利率一般比同期銀行存款利率高,并且也不收取利息稅。生5:關鍵是要讓錢生錢,要學會投資。投資方式除了儲蓄、購買國債外,還有集郵、炒股等。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數學課堂,大力開發 “利息”這一生活話題,選擇“利率、利息計算、投資、分期付款”等內容,讓學生研究。由于涉及的問題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學生反映強烈,非常感興趣。

(四)創設情境,促進學生發展的策略

1、不斷學習,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

教師要有較高的素養,只有不斷地學習、實踐與反思,才能以新穎的教育觀念來指導教學設計;才有可能具備高超的教學能力,才能把握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才能在教學中創設出有利于學生理解接受、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有效情境。

2、講究教學民主,創設和諧情境,師生共同參與實踐,共同提高。

教學中教師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坦誠相見,小學生就會主動與教師親近,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和幫助。小學數學教學中,注意改善教學進程中傳統的師生活動方式,盡量不用一般“命令式”、“問答式”語言,而改用對學生充分信任,充滿

14 感情的“談話式”語言,通過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情境,讓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共同實踐,參與活動,在良好的人際氛圍中,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共同探究,相互交流,并逐漸學會與他人的交往、合作,并逐漸懂得合作的價值與快樂。這樣不僅為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提供空間,為合作交流提供機會。也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積累知識與技能的感性材料,為今后的教學提供的有利因素和解決面臨的問題提供積極的影響。

3、關注教材,關注學生,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愿望,發展數學意識與能力。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有效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廣大數學教師提出的教學建議。數學課堂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的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環境中的人與事,從學生平時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賴于學生的親身體驗,依靠平時積累。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就可以通過自己的感受、體會、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在適當的時機將具體的知識抽象化,感性的知識理性化,發展學生數學意識和能力。另外情境本身對一節課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不易過于寬泛,使學生無所適從,也不易過于簡單,失去思考價值。要精心設計情境中的問題、活動,真正挖掘出它的價值。創設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他們學得更透徹。情境應在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由師生共同建構的,不能由教師單方面提供給學生。在創設情境時,應仔細甄別與篩選,充分考慮其是否具有豐富的情感因素。

總之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認識數學知識,體驗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從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升數學思考與數學能力。

4、創設情境實施有效引導,促進數學思維和創新。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可見,人的手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要多組織學生動手操作,以“動”啟發學生的思維,以“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數學思想方法隱含在知識里、問題中,體現在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過程中,數學教學中重視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能使數學更易于理解和記憶,是學會學習、發展創新的前提。因此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設計情境時更加重視把科學的思維方法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去,使學生合理的、多維度、深層化地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能力。在有效的情境中,學生的思維易于打開,開展的實踐、交流需結合內容有目的地、科學地、有價值地進行。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應該結合數與代數的教學,訓練思維的有序性、

15 靈活性;結合空間與圖形的教學,訓練思維的形象性、深層性;結合統計與概率的教學,訓練思維的嚴謹性、簡潔性;結合實踐與綜合運用解決問題的教學,訓練思維的合理性、科學性、開放性、獨特性。通過一系列的思維訓練。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為生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深化對知識的體驗,使學生的思維逐漸清晰,明化。同時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積極的影響與發展。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學生的學習是存在著差異性的,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創設情境時應該注意到這個問題,不能讓那些思維活躍的學生在課上浪費時間,也不能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陪著那些快的學生,這也是浪費時間,這樣的課堂教學還將存在著其他的負面影響。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在促進學生的思維的發展方面創設的情境要有層次、有坡度。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探索空間,使處于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生各有所獲,提供適宜的感性材料期待著創新的思維火花不斷閃現。同時使學生體驗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快樂。

5、創設情境既重過程也重結果,發展學生數學素質

過分重視學習的過程而忽略了學習的結果也是不可取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是不太樂觀的,以至于對后面的教學會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數學課堂教學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了解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也讓他們切實掌握一些重要的數學結論,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不能一味的重過程而輕結果,這樣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與掌握的不落實。

6、正確處理情境創設中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課堂教學所呈現出來的狀態是千變萬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即不是教師單方面決定的,也不是都能在備課時預測到的.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跳躍著的思維火花,往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個“驚奇”。我們要正確處理好,因為這些“智慧之光”將可能推動學生的創新思維。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把它們有機地統一起來。促進學生的情感與思維的發展。

十一、成長與收獲

回首課題研究的近幾年間,不禁感嘆老師們的教學理念正不斷地得以更新、教學實踐正不斷趨于實效!播種是希望,收獲是喜悅。

1、通過實驗與研究,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數學素養。

2、通過實驗與研究,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這得益于教學由原來的教師講授、學生記憶,改變為教師創設有效的情境,學生在探索、交流、思考中積極參與,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通過實驗與研究,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老師們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漸漸養成了勤學習、勤實踐、勤反思、勤總結的習慣,變得會教、善教,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有多篇有關子課題的論文、案例、

16 經驗小結分別在省、市級獲獎交流。承擔各類觀摩活動二十余次,在對國內、外的教育代表團的多次觀摩活動中深得好評。自制的有關情境的教學具達千余件。通過平時的點滴思考、點滴積累,課題組成員人人參與,紛紛撰寫了有關情境的論文、案例、教學設計等,為今后參與這一學段的老師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4、課題研究過程中碩果累累

大家在參與教科研過程中品嘗著快樂,我們欣喜地發現老師們正與課題研究一同成長。多名教師在課題研究進程中在不斷實踐、不斷反思,總結、提煉,在全國、省、市級論文、案例比賽中多次獲獎,并多次上展示、研究課。

低碳概念建筑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隨著近些年我國開展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節能環保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對于建筑行業而言,通過選擇合適的建筑材料,做好施工安排,同樣可以有效的實現建筑節能減排的效果。同時,隨著各種新型環保材料的不斷出現,低碳理念已經成為當前建筑設計工作的重要發展方向,但是,從實際情況而言,當提前在開展低碳建筑設計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因此,積極開展低碳理念下建筑設計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就這一方面的內容開展分析。

關鍵詞:低碳理念,建筑設計,策略研究

引言:

從總量而言,我國各種資源較為豐富,但是由于人口技術較大,人員資源數量還是相對匱乏。同時受到近些年世界性的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開展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發展過程中采取的一項重要基本戰略。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中,各個行恒業相繼開展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減少資源消耗量,降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到建筑行業而言,傳統的建筑行業本身屬于高能耗行業,對于環境影響也相對嚴重。因此,采取各種方式和方法,通過良好的設計,解決傳統建筑行業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和高能耗的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本文將就這一方面的內容加以討論。

1. 低碳理念下開展建筑設計的相關優勢分析

1.1有利于提升建筑的美學價值

從我國傳統建筑理念下開展的設計結果來看,傳統建筑設計方式不具有較強的豐富性。同時,受到我國不同地域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開展建筑設計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式,才能滿足當地的實際需求。隨著盡心誒按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各種現代化的建筑設計理念在實際開展工作過程中得到廣泛推廣。同時,國家相關政策的發布也使得建筑設計在開展過程中對其風格和模式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對建筑和環境之間的協調性要求不斷提升。這些轉變的出現使得建筑設計的美學價值得到進一步發展,建筑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不斷提升。在保證建筑實用性的基礎上其美學價值也得到進一步體現,實現了建筑行業整體的進一步發展。

1.2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形象

低碳理念下開展的建筑設計另一個重要優勢就是可以實現能源的解決,降低資源的浪費。傳統建筑設計理念下開展的建筑設計,由于環節較為復雜,造成的能源浪費情況也較為嚴重。同時,由于產生較多的建筑垃圾,也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而通過低碳理念開展建筑設計,則可以有效降低傳統建筑工程中產生的高能源消耗,降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確保低碳環保的基礎上提升建筑企業的經濟效益。

1.3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的宜居性

低碳理念下開展的建筑設計工作一方面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實現節能環保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更加強化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實際設計工作過程中更加重視建筑使用者的實際使用感受。通過良好的設計,不僅能夠滿足建筑使用者的基本使用需求,同時在使用過程中其舒適性也得到有效提升,對于建筑行業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2. 低碳理念下開展建筑設計的要點研究

2.1強化建筑材料的選擇,確保建筑材料具有較強的環保性能

在傳統建筑設計理念下開展的建筑設計工作往往對于建筑材料的硬度、韌性等物理方面的性能關注程度較高,而對于其環保性能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這就是的傳統建筑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往往選擇的建筑材料環保性能相對較低。例如,一些建筑公司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選擇的建筑材料會對人身和環境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較為常見的有甲醛超標等。這些環保性能不達標的建筑材料在使用以后會是的建筑使用者的心肺受到損耗,患上癌癥的幾率大大提升。因此,在后續開展建筑設計過程中,要依據低碳理念的指導,選擇各種合適的環保建材。例如,可以選擇木質和玻璃等材料對一些建筑進行安裝。這些材料本身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安裝拆卸也較為方便。同時隨著近些年技術的不斷提升,這類材料在各種物理性能方面已經可以滿足實際建筑需求。因此,在選擇建筑材料的過程中,可以盡可能的提高這些材料的利用。同時,由于安裝拆卸方便,可以對這些材料進行重復利用,降低了建筑垃圾的產生量,有效解決了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使得建筑行業的環保和節能效果更好。

2.2積極優化建筑形式

要實現低碳理念下的建筑設計,就必須積極對建筑的形態和情況等進行有效的設計。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充分利用太陽能對建筑保溫效果造成的影響,通過優化建筑保溫層的設計,使得建筑本身具有較強的保溫效果,降低為了保溫而產生的能量其次,建設良好的綠化隔熱保溫同樣可以起到節能效果。在低碳理念的建筑設計過程中,要建立起立體的綠化網系,同時對房屋的各個方向進行節能設計,建設出垂直的綠化網系,從而在實現對建筑整體的覆蓋,既保證了建筑的美觀,同時可以實現良好的環保性能。

2.3充分對建筑環境進行考慮,確保建筑設計的合理性

低碳理念下開展的建筑設計往往需要與周邊環境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周邊環境對建筑造成的影響,從美觀性和實用性得到多個較多進行設計,從而實現設計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實際開展設計工作之前,首先要組織專門的設計人員對施工現場的環境進行詳細考察,尤其是要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等進行充分的考察,依據考察的實際情況,來確保建筑和建筑環境能夠良好的結合,提高環境和建筑之間的和諧性。例如,對于一些具有較為悠久歷史的城市,在進行大范圍的建筑設計過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元素,在體現城市文化氛圍的基礎上突出建筑設計的低碳環保效果。此外,對于一些自然環境相對較差的地區,要提高低碳理念的建筑設計合計放個,可以在異丁醇橫渡上加大環境綠化面積,是的建筑的觀賞性得到提高。同時通過良好的設計,設計各種具有較高美學價值的綠化造型,從而實現建筑使用者的建筑感受得到提升。但是,在進行設計過程中要主義,當前城市建筑用地較為緊張,在進行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強化對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對建筑高度和建筑間隔進行良好的設計,使得其科學性更強,在保證建設使用效果的基礎上確保土地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2.4強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低碳環保理念下開展的建筑設計要積極強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在以往開展建筑設計過程中,為了獲得更好的使用感受,尤其是在冬季保溫和夏季降溫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和電力資源。但是,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中,可再生資源已經得到極大的發展,各種新型能源已經得到有效的推廣應用。因此,在實際開展設計過程中,要積極強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例如,在一些日照較強的地區,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在一些自然風較大的地區,可以利用風能進行驅動??傊?,利用可再生能源強化低碳理念下的建筑設計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建筑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3. 總結

低碳理念下建筑設計已經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通過強化低碳理念的應用,可以有效解決傳統建筑設計過程中存在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問題,提高建筑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和諧性,使得建筑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產生更好的使用感受,實現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必須針對當前的發展趨勢,在開展設計工作過程中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從而實現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波.低碳概念下建筑設計策略及應用[J].建材與裝飾,2019,(7):108-109.

[2]錢進.低碳概念下建筑設計的應對策略探究[J].四川水泥,2020,(12):88.

[3]段湛.探究低碳概念下建筑設計應對策略[J].建筑建材裝飾,2019,(15):201-202.

[4]翁旭峰,林子佩.探究低碳設計理念在高層住宅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20,(12):773.

低碳概念建筑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給人們帶來很大利益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隨著人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低碳經濟成為了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熱門話題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在低碳經濟時代的背景下,建筑設計方案也必須要達到低碳節能環保的發展要求。本文對在低碳經濟時代下,建筑設計方面要面對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得出一些應對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低碳經濟;建筑設計;應對策略;節能環保

近年來,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面對越來越差的生存環境我們必須做些改變,不能再以對環境的污染為代價來實現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建筑設計方面我們應該以低碳、環保為準則,要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從而使我們的家園越來越美麗,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和諧。

1.低碳建筑設計的概念

低碳建筑設計就是指在建筑材料的運用、施工建造的過程和建成后使用的一整套環節中,都能達到低碳的要求。而低碳的要求主要體現在降低二氧化碳等一些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上,由于二氧化碳等氣體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使用以及對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還不夠高,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經濟的發展中要做到,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提高對化石能源的利用率,并且盡力尋找一些可以代替化石能源的新能源,但是以我們國家目前的發展狀況來說,是無法實現的。所以,我們就應該在建筑設計上進行努力的探索,尋找能夠提高建筑能源利用率的方法,建造出低碳的建筑物加入低碳生活的行列。

2.所要面臨的問題

對能源的利用問題一直是低碳經濟的核心問題,對能源的利用要求我們做到高效利用,這樣就會減少對能源的消耗,除此之外在建設上還要提倡對清潔能源的使用,因為清潔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很小。雖然我們國家國土面積非常龐大同時還擁有著相當豐富的資源,但是我們國家也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因為人口眾多所以人均能分配到的資源就很少,而有的人均分配的資源更是連世界平均水平都達不到,由此可見我國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因此我們就要減少對資源的浪費。此外,我們國家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已經相當嚴重,作為建筑設計師要在設計建筑方案時充分考慮到對環境的保護和對資源的節約,設計方案要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建造出綠色環保的建筑。

3.低碳時代建筑設計的應對策略

3.1 將低碳理念注入到建筑規劃設計中

要將綠色、節能、環保的低碳理念注入到建筑的設計規劃當中,就意味著建筑設計師在設計建筑方案時,要考慮到建筑物在建造過程中以及建筑完成后的使用過程中都必須達到對能源的低消耗、對有害氣體等物質的低排放和對環境的低污染,把低碳理念從建筑設計的一開始就進行貫徹落實。要合理的進行設計,最大程度的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建成的建筑物還必須要對外界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沒有絲毫的影響,只要建筑設計師能夠考慮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為將要實施的建設項目打好堅實的基礎。

3.2減少對傳統建筑材料的使用

傳統的建筑材料都會對環境產生或多或少的不好影響,所以想要實現低碳環保建筑這一目標,就必須在建筑中加大對綠色、環保性建筑材料的使用量。綠色、環保、節能性低碳建筑材料不會像傳統材料那樣揮發出大量的有害性氣體,比如甲醛。而且低碳建筑材料的生產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不像傳統建筑材料中必須用到的混凝土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龐大的能源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而且還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程度的污染。綠色環保的低碳建筑材料一般都是可再生的,不同于一般的傳統建筑材料,低碳環保建筑材料還可以就地取材讓施工的過程更加的方便。減少對傳統建筑材料的使用,加大低碳環保的建筑材料使用,不僅能讓建筑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還為環境的保護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而促進低碳建筑設計的發展。

3.3合理使用建筑空間

建筑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對建筑空間進行合理的規劃,這樣就能減少一些因為設計不合理而造成建筑空間的浪費的情況。在合理的對建筑空間進行規劃時,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空間的使用性,要讓設計出來的空間具備多種使用功能,能滿足多方面的需求。這樣,不僅可以延長建筑的使用周期,還可以減少建筑的建造數量能進入有益的循環,這對節約資源有一定的

好處。

3.4提倡對新能源的使用

包括化石能源在內的許多資源,都屬于不可再生能源,屬于用多少就會減少多少并不會得到補充的類型,再加上其數量有限,所以我們在可再生能源的發現與利用方面的探索腳步已經刻不容緩,我們必須在建筑設計中引入新型可再生的能源。在新能源的引入上我們應當注意一些問題,要根據各地的實際環境條件對新能源進行針對性的引入,這樣才會發揮出新型能源最大的作用。比方說,對于北方和南方氣候條件的不同,北方冬天需要大量的煤炭資源來持供暖續就需要尋找新的能源來替代煤炭資源,而南方在夏天對電能消耗較高就要多利用水力發電站等新能源來發電。將新能源引入建筑設計中,能實現低碳經濟對建筑設計的要求,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4.總結

在有限的自然資源限制下,我們不能毫無節制對自然資源進行索取,我們要把低碳環保的發展理念融入到建筑設計當中去,堅持低碳、綠色、節能的建筑設計原則,并且要善于對新型能源的進行運用,其將融入到建筑設計的方案中,在建筑設計的具體實施中要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使用,對建筑空間要做到合理的規劃,讓有限的空間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我們人類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不能再像過去一樣,不顧一切后果的只顧發展。我們要在發展中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馮福利.低碳經濟時代的建筑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58-59.

[2]鮑家聲.低碳經濟時代的建筑之道[J].建筑學報,2010,(7):113-114.

[3]何妍.基于低碳環保的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研究[J].科學與財富,2011,(4):44-45.

[4]王燕.分析低碳經濟時代的建筑之道[J].經濟視野,2013,(10):7-8.

低碳概念建筑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設計系統管理”是藝術設計學科發展中的新興課題,其概念提出、研究、應用時間雖不久遠,但發展迅速,在國際上已視為當今企業市場競爭中取勝的法寶。作為擔綱市場人才培養及輸送的我國藝術設計職業化教育機構,應重視對這一課題研究,并在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教學改革工作中加以應用,培養具有先進設計觀念、知識結構合理、設計方法正確、綜合能力強的設計人才,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及市場要求??偨Y多年來,設計教育實踐和社會項目深入發展所遭遇到的各類問題,將自己在設計系統管理及教育方面的具體經驗闡述出來,供同道者參考,或許對實現轉換我國藝術設計職業教育觀念及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設計系統管理;項目化;職業教育;模式轉換;設計文化

作者簡介:陳烈勝(1962-),江西鉛山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課題項目:教育部藝術設計特色專業建設項目(編號:TS10226),主持人:馬新宇。

引言

藝術設計學是綜合、邊緣性交叉學科。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是文理知識經驗交匯,感性與理性融合,藝術與科學聯姻的應用性學科。涉及人類學、需求學、市場學、營銷學、心理學、消費學、藝術學、傳播學、環境學、工程學、材料學、工藝學、經濟學、統籌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由于藝術設計學科知識及經驗體系涉獵廣泛且參數甚多,因而研究、應用、傳授這門學科知識的方法論基礎是系統論科學及其控制和管理理論,而非其它。在我國藝術設計學科發展的今天,教育實踐中仍存在認識不足和偏差。

藝術設計學科的應用性,決定無論其教育層次高低、類型不同,人才培養模式均具有極強的職業技術特征,即實戰性和操作性。從某種角度講,藝術設計技能操作型人才的教育和培養,依靠的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依靠教師案例經驗的積累使學生獲得感性的認知和訓練。筆者考察對比當代中西方設計職業化教育狀況,發現大多設計教學實踐都主要圍繞項目案例來進行。目的是讓學生在社會需求中找到問題和解決問題,既從目標定位、協調控制、設計方案、實施管理,到實效評估等全程管控,從而引導學生完善設計學知識結構,積累經驗,拓寬視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關注的是:時至今日,我國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客觀上還沒有形成有效機制獲得社會實際項目和設計課題,學生的練習大多靠虛擬甚至停留在“坐井觀天”式的孤立的視覺表現上,脫離了學科及職場實際。

陳舊的教育觀念,滯后的教育大綱,傳統老套的課程體系造成學生難以適應職場及社會要求等等情況依然嚴峻。解決這些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應上升到國家意識的層面,還需要時間過程。但作為藝術設計職業化教育基層,肩負教學改革重任,當務之急是研究藝術設計的課程體系、結構、課程“配方”、教學方式、方法的科學性,根據國情創新變化改革教育模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知識結構合理、設計方法正確、綜合能力較強的人才,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及市場要求。

總結多年來,設計教育實踐和社會項目深入發展所遭遇到的各類問題,從城市規劃設計戰略到建筑功能、形態設計,甚至一個字體設計及其實施過程,越來越多地指向一個不可回避的語詞:“設計系統管理”。就課題研究所承接的眾多社會項目而言,大約每10個項目中就有2個以上涉及到設計項目的連續發生,自然而然延伸出了系統性的設計管理形態。設計系統管理成了我多年藝術設計教學和項目實踐的研究性命題,我將自己在設計系統管理及教育方面的具體經驗闡述出來,供同道者參考,可能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藝術設計職業教育的新課題——設計系統管理

研究并從事藝術設計及其教育工作,我們必須面對的三個基本事實:

(一)設計目標系統中所發生的種種關系

設計過程和結果存在:消費者與設計師的關系,設計師與企業的關系,企業與社會的關系,設計師與評論家的關系,設計理念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設計理念與社會環境的關系,設計理念與消費者生活習俗、生活方式的關系,設計目標與視覺表達、生產、工藝及造價的關系。同時也包括視覺設計中形態與空間的關系,色調與色彩的關系,圖形與構成的關系,字體與字體的關系,當然更包括圖形與企業的關系,色彩與消費情感的關系,色彩與流行性的關系,與個性的關系等等,種種關系形成一個復雜關系網——現代設計關系網。這個設計關系網就會產生各種復雜問題和困難,而這些問題必須在系統管控中加以解決。設計工作的事實就是這樣,不管你承認與否。設計不同于美術,設計是系統性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構筑一個系統工程,或者說構建一個生命體系,其結果必須符合世界的社會的市場的需要,并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喜愛。

(二)設計工作必須由各專業團隊合作完成

由于設計的綜合特性,無論設計項目大與小,從構想到實現再到評價,只要設計滿足社會需求,這個“系統工程”就不可能是單個人完成,而是由專業團隊在目標管控相互協作下共同完成。非美術或不管上下游專業意見的視覺設計能夠完成的,缺乏團隊合作和設計目標系統管控概念,視覺部分的設計也可能是徒勞無效的。這不是故弄玄虛,是客觀存在。

(三)“設計系統管理”——我國藝術設計職業教育中缺失的課題

“設計系統管理”概念的提出、研究、應用時間雖不久遠,是設計發展中的新興課題,在當下已成為企業市場競爭的制勝法寶。作為擔綱市場人才培養及輸送的藝術設計職業化教育,在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課題研究中“設計系統管理”這個概念的缺失恐怕時間已經很久。

對以上事實認識不清,就會造成我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偏頗,造成學生設計能力與市場需求脫節。

“設計系統管理”是在1996年英國royal society of arts首次設立設計系統管理獎項之后成為人們關注課題在歐美流行起來的,同年,“設計系統管理”概念由英國設計師Michael farry首次概括:“設計系統管理是在界定設計問題,尋找合適設計師,且盡可能地使設計師在既定的預算內及時解決設計問題?!蹦壳爸袊畛R姷矫枋觥霸O計系統管理”的定義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研究與開發管理活動。有效地積極調動設計師的開發創造性思維,把市場與消費者的認識轉換在新產品中,以新的更合理、更科學的方式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并為企業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而進行的一系列設計策略與設計活動的管理?!盵1]顧名思義,“設計系統管理”由“設計”和“管理”組成,其意義可從“設計”和“管理”兩個方面來理解:對設計進行管理和對管理進行設計。當然“設計系統管理”的范疇遠不止這些。不同利益群體對設計系統管理理解不同,加之“設計”和“管理”各自涵蓋面巨廣,許多學者各自從“設計”或“管理”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比如:

設計系統管理是完成設計合作計劃的核心部分,它是運轉設計資源的一套知識體系,包括設計計劃、組織系統、設計人員、評估機構等等(Kono Noboru,日本合作策略學家)。

設計系統管理是一個正式程序設計活動的完成,在公司內通過長期合作項目的溝通來調節設計資源,以使所有合作活動達到一定水準(Robert Blaich,前Herman Miller、Philips設計主管)。

設計系統管理實際上就是以設計師為核心并協調其與設計、客戶、文化和市場關系的行為系統(Ron Newman)。

“Design management is the effective deployment by project managers of design resources available to an organization in the pursuance of its corporate objectives.”設計系統管理就是項目經理為了實現共同目標,對現有的可資利用的設計資源進行有效的調用(Peter Gorb)。

通過以上對“設計系統管理”的各種認識、各個定義,不難窺見設計系統管理的范疇可大可小,大到國家項目的宏觀調控,小到一件產品的設計行為。隨著數字信息化時代到來,設計不再是設計師隨心所欲的個性追求,也不是某個別消費者的個性需要,設計越來越成為一項有目的、有計劃、與各學科、各部門相互協作的組織行為,設計資源全球共享,產品需要深層理念上的設計而不僅僅是外表呈現,如何挖掘產品深層文化價值是設計的首要任務。而設計系統管理旨在為設計創造一個良性環境,整合設計資源、協調設計活動,提高產品設計和生產效率。設計系統管理不僅是關乎某件產品的問題,而是關乎企業形象、企業運作和企業效益的事情。作為設計系統管理行業后起之秀的日韓,其產品能在國際中占據重要地位,靠的就是嚴謹有序的設計系統管理,他們強調對設計部門的管理,具體而言就是將設計部門業務系統化、制度化、組織化,如此以來大大提高了設計效率和品質,提高了產品在國際的競爭力。面對這一新興課題,思考我們設計職業教育現狀,專業出入于藝術學口徑,且不管其學科綜合特性,停留在美術教育及孤立的視覺表現上,這樣的設計教育顯然滯后于社會實際及市場要求。

二、項目化設計管理課程根本促進我國設計職業教育模式轉換

(一)設計管理項目課程經驗啟示

教學科研中我承接過設計系統管理項目課題:1.中國研發中心環境及品牌設計系統管理;2.九龍云天品牌視覺傳達設計系統管理;3.威海中韓國際影音基地室內外環境及視覺傳達設計系統管理。從課題成果可以看出現代設計和設計系統管理是圍繞項目目標重心來進行:即文化、品牌和環境?,F代設計系統管理不僅僅是對產品外觀的打造,更是文化價值和生活方式的體現。芬蘭阿旺特家具詮釋人的健康與椅子、家具制造與地球資源的關系,九龍云天傳遞著人的生活方式與室內空間的關系,而威海中韓國際影音基地(悠港)項目干脆就不再是賣“房子”的概念,而是為社會、人們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引領,說的全是文化這個概念。

設計管理品質直接影響品牌文化價值,抽象品牌文化通過具象產品設計延伸。具象產品設計中每個符號語言都是品牌文化的注解。設計屬于藝術創造中所使用的符號,這種看似普通的符號都具有一定意義,這些意義以及負載著這些意義的意象組成了藝術品。設計符號不是表現性形式,卻傳達著超出自身具生命意義,設計符號可以是一種包含著某種思想的形象,卻需要按照一定規則組織,并受到各方面制約,限制美學就是在設計中產生的。所以,我們在做品牌管理時應結合科學中的抽象和藝術中的抽象,要明白設計中的抽象與科學、數學或邏輯學中的抽象相同卻與藝術中的抽象不同,然而所有這些抽象都是對某種結構關系和形式的認識,設計抽象與藝術抽象的本質區別就在于認識方法的不同,認識方法的不同主要取決于經驗的不同。經驗中存在的各種關系中可以提取出一些元素,這些元素可能是同類素,可能是相似素,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元素。設計就是對這些元素的重新有機組合,將這些抽象看不見的元素轉化為可見的東西。這需要管理者理性的指導?!翱傊?,要想使一種形式成為一種生命的形式,它就必須具備如下條件:第一,它必須是一種動力形式。換言之,它那持續穩定的式樣必須是一種變化的式樣。第二,它的結構必須是一種有機的結構,它的構成成分并不是互不相干,而是通過一個中心互相聯系和互相依存……?!盵2]

功能至上就其本性來說是以生活世界的結構和交往世界的環境為體現。因此,不同設計團體或設計者的計劃和行動在歷史時間中、在社會空間內都通過不同語言表述而相互交織在一起,目的可能一致,現實可行性和實際效果肯定千差萬別。如同威海中韓國際影音基地室內外環境及視覺傳達設計系統管理項目中,設計在視覺上的寬泛性即多樣性不等于失去統一性,通過設計系統管理可以使設計主客體在設計語言中達成一致。在這個復雜的過程中,包括了對設計理念的管理、對設計團隊的管理、對設計目標的管理、對設計程序的管理、對設計品質的管理、對設計成本的管理、對設計日程的管理、對設計評估的管理、對知識產權管理。針對這些內容,現代管理者不可能是單個人,而是一個職責明確的管理團隊,這個團隊不但要懂得管理,還要精通設計,更要有創新意識和跨學科經驗,這就對我們設計職業化教育模式、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教學中既注意個人能力培育更注重團隊合作培養。設計系統管理是設計團隊的一部分,如同指揮家與樂隊的關系。設計系統管理內部人員首先要明確管理職責、掌握管理方法、熟悉設計團隊、明確設計任務、了解市場和用戶,及時發現問題,快速協商調解矛盾,凈化設計環境。設計系統管理團隊與設計團隊應該保持一種橫向平等的關系而不是縱向等級關系,管理而不是管制,溝通而不是命令,重視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優化設計結構,自我控制與他人監督相結合,鼓勵創新,允許失敗,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創造一個開放、積極、健康的設計環境。以上設計管理項目的成功實現證明:設計管理教學只有在項目化的教學情境中完成,傳統的教育模式應轉化。

(二)項目化設計教學是問題解決的最佳方式

設計就是解決問題,設計系統管理是解決問題的機制,在這個機制中協商和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當設計進程中出現問題時,設計系統管理者應該以設計目標和用戶利益為基準,也就是兼顧企業和用戶的利益和權力。正如查理斯·盧德洛(Chris Ludlow)所說:“一個具有較高管理效率的組織,除了運用正式的溝通外,也必定十分重視非正式方面的溝通為了達到設計的目標,設計公司與客戶之間的溝通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對設計過程的管理主要依托于雙方溝通的質量與方式?!奔皶r迅速解決矛盾是設計成功的關鍵,一個矛盾可能不會導致設計失敗,當一堆矛盾懸而未決時,設計必然不會成功。例如在以上項目中,我們常常將設計管理團隊的客服端人員派駐企業,甚至作為企業產品開發成員或部門,融入他們的工作,實現設計溝通的“無縫對接”,同時設計管理團隊也在第一時間獲得了客戶的需求和信息,為設計目標的動態管理提供了依據。另外,現代設計系統管理需要注重時效性,如果能用1秒的時間創造別人100秒所能創造的價值,設計系統管理就算成功了。如此,藝術設計教育必須讓學生走進社會項目中,觸碰種種實際問題來磨練摔打才行。

(三)項目化設計教學探索的成果

自2002年我院藝術設計專業引入設計管理概念及開設“系統(綜合)設計”課程以來,將設計管理項目適度植入課程教學,讓學生分組并同步參與設計團隊工作,適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設計學科、完善知識結構,保持健康良好心態、用科學方法面對設計系統中的復雜關系。在項目的現實情境中,在設計管理程序中學會:找出問題、思考設計、表達方案、創新協調、管控實施和客觀評價,深層啟迪每個學生的設計管理意識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將藝術設計與系統科學方法結合,與市場營銷結合,與工程技術結合。使教學形成一種全方位、系統性的有機模式,實現從單一技能教育到綜合素質教育的轉變。設計系統管理概念的引入,逐步形成了學校教學與社會項目良性互動及雙贏局面。一方面學生在實際項目中學到了真正的知識,積累了實戰經驗,為將來投身職場做好準備,項目設計帶動了教學。另一方面,因為師生的參與活躍了項目設計思維,克服了項目設計的市場化的老套路,增強了設計的研究性和前沿性,提升項目設計的品質。期間學生作業(作品)參加各種展覽及國際國內的包裝設計比賽大面積獲獎,與上海各高校同專業相比,成績突出,引起社會關注和業內專家的好評。以設計管理為概念核心的系統設計課程在我院2003年《上海市公共藝術(產品包裝設計)重點(培育)學科》項目建設、2006年《上海市藝術設計本科教育高地》項目建設、2007年獲得國家《教育部藝術設計特色專業》等項目建設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項目教學實踐中如何實施設計系統管理

(一)建立開放的教學模式

以職業化教師(設計管理者、最好同時兼任設計機構設計總監或設計顧問)為主導、建立學生參與社會項目設計團隊的工作(學習)制度。組建團隊是設計系統管理對設計資源的第一次整合。在管理阿旺特中國研發中心項目設計團隊時,我們遵循著逐步導入原則。制定設計方案之前的大量工作目的是確立設計理念,設計師和設計團隊的其他成員通過同類競爭產品的比較、市場調查、產品技術可行性實驗等步驟,最終確立設計理念、制定設計方案。設計方案制定后進入實施階段,在這個階段設計師是主角,設計系統管理者負責將設計理念逐步傳達給設計師。設計結束后,由專門人員進入市場調查消費者滿意度從而對設計效果綜合評估。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我們設計系統管理者負責掌握設計方向,協調設計過程的各種關系,為阿旺特中國研發中心設計團隊創造良好的設計環境。除了學生、設計師之外,我們將社會業界的宣傳、銷售、技術、工藝、評估等方面專業人士吸收到阿旺特中國分公司設計團隊。正如中國奧美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在接受《工業設計》雜志采訪時講道:“一個成熟的設計團隊不僅僅能想出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能把想法完全實施和執行出來。在創意的執行中遇到困難司空見慣,但由于技術原因無法實現創意卻是件很讓人沮喪的事情。因此,在進行設計團隊的組織時,必須將設計領域以外的專業人才吸納進入團隊?!盵3]在重新組建阿旺特中國分公司設計團隊時我們扮演了指揮家的角色,從團隊組建到設計理念的確立,從設計方案的制定、實施和完成到設計效果評估都由我們設計系統管理者負責實施。

(二)明確市場及企業對設計管理需求,建立項目引入的良性機制

許多企業之所以委托我們對其進行設計系統管理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設計團隊和設計系統管理團隊,芬蘭阿旺特(Avarte)中國研發中心項目就是如此。成立于1980年芬蘭阿旺特(Avarte)公司是一家專門制造芬蘭設計師庫卡波羅設計作品的家具公司,應市場需求在中國建立現代家具的設計、制造和營銷中心。需要本土設計團隊將阿旺特家具公司:自然環保、以人為本、功能與美感相統一理念傳遞給中國的消費者。幫助建立阿旺特在中國的品牌文化。另外,整體系統的設計管理會給企業帶來時效上的多重利益,是吸引項目進入課堂的關鍵點。學校應增強工學結合意識,加強校企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的良性機制,積極引入社會項目。

(三)明確設計管理工作程序

這種委托式設計的整個過程是這樣的:委托方(沒有設計團隊或設計系統管理團隊的企業)確立設計理念并制定設計規劃書給設計公司(比如我們的設計公司),設計公司根據委托方的設計規劃書進行初步設計,委托方對初步設計方案審核后,設計團隊做出最終設計方案提交委托方,委托方根據設計最終方案進行生產。在生產過程和用戶使用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設計公司都負責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整個過程受到設計系統管理者的嚴密監督。我們在對設計進行管理時建立了許多管理機制,包括項目機制、組織機制、協調機制、控制機制、評估機制,根據這些機制有針對性地規劃設計資源、協調設計過程中的各種關系,系統控制設計目標實現,使設計管理項目順利進行。

(四)設計管理項目系統的發展研究和探索

設計新觀念、新形式、新技術不斷出現,越來越多項目設計要求不斷提高,設計管理體系不斷優化提升管理水平。比如對環境和能源保護,在芬蘭阿旺特中國研發中心環境及品牌設計系統管理、保利協鑫能源項目的環境設計、興業證券(上海、福州)總部及全國營業部辦公環境設計系統管理、威海中韓國際影音基地室內外環境及視覺傳達綜合設計等,綠色設計成為主要功能性目標。人們意識到環保的就是先進的,環保的就是健康的。因此,我們將對低碳環境和資源的保護納入到現代設計系統管理理念當中。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設計潮流“綠色設計”就是旨在解決設計與環境、設計與資源、設計與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多產品設計趨于簡潔化,形態極簡、功能至上、以人為本、綠色環保。從可持續生態發展著手展現一種限制主義美學。

為了最大程度地節省資源,美化環境,我們對保利協鑫周圍環境和建筑外圍做減法,減少一切不必要的修飾,僅剩草坪和綠樹,形成視覺統一化。盡量減少企業周圍不必要的建筑,限制第三方開發商的建筑行為,寧愿禁止企業的附加項目,也不能損害企業主體效益的快速增長,也不愿意讓工人的健康受到一點損害。我們還將保利協鑫的內部環境做了簡化,打破各部門辦公室私密小空間的格局,打通某些辦公室,某些墻壁換作玻璃,工作人員正面墻壁換成潔白質樸的顏色,既不會分散工作注意力,又實現了工作透明度,既促進了合作密切化,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設計系統管理還應注重,系統關系的主體是作為世界上唯一具有主觀意識的人?!耙匀藶楸尽钡脑O計理念不僅要保護使用者利益,還要尊重設計師和整個設計團隊的勞動價值。人與人的道德水準、知識文化素養、審美價值觀、哲學宗教信仰的不同造成設計過程種種矛盾的存在,設計系統管理者負責協調這些矛盾,原則是“以人為本”。馬克·第亞尼說:“設計者從根本上改變了設計的著眼點,從強調產品外形的傳統方式轉換到強調產品與用戶之間的更靈活的關系上?!盵4]信息普及化使設計主客體,也就是設計師和消費者,形成了一種相互牽制的韌性關系。設計師和消費者相互理解成為設計核心問題。例如產品包裝設計,設計師的本質是協調、溝通、鏈接產品與消費者需求,設計師常常會將個人主觀或客觀,有益或無益的經驗帶到設計中,這就需要設計師用設計管理意識或者設計系統管理者從整體的角度去管控,逐步使包裝設計滿足需求。創意產業之父約翰·霍金斯解釋了這種管理者的重要性:“創新,其實主要是如何管理那些能產生好點子的創意人才,然后使得這些點子能被大家認同并且產生效益?!痹O計系統管理者如同指揮家,負責調配資源,協調關系、掌控進程,完成負責任的設計。

結語

時至今日,設計系統管理及其教育在國內外都是新興課題,處在探索階段,“我們正在為頭腦與心臟尋找一個家園”[5],理與情都需要自由伸展的天地。由西方提出的設計管理理念如何與中國設計文化結合,與中國當今市場結合的命題又擺在了同道們面前。文化資源的欠缺將會是中國設計行業發展所遭遇的重要障礙,中國現代設計存在種種問題:大量抄襲現象、設計品質低劣、設計理念落后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很長時間,需要從兩個方面做起:設計系統管理和設計教育。中國設計教育起步不算太晚,但真正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當封閉的國門打開時,西方設計思想一浪接一浪地涌入中國,中國人無從選擇,抄襲成為捷徑。中國設計學院培養了大批設計類溫室花朵,社會需要花朵,花朵進入社會卻很快凋謝。設計系統管理旨在解決這些矛盾,協調設計中的種種關系、創造良性設計環境。很長一段時期,我們的設計職業教育似乎不明白:真正的設計教育在工廠中完成,在社會項目中完成,而不是在學校里。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設計系統管理.

[2]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滕守堯,譯.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3]我的風格就是創造——現代工業設計之父雷蒙德·羅維[J].產品設計,2006(05).

[4]馬克·第亞尼.非物質社會:后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出版,1998.

[5]滕守堯.知識經濟時代的美學與設計[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徐惠軍

低碳概念建筑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低碳;低碳城市;城市設計

"低碳"一詞首先出現在英國《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的"低碳經濟"概念中,低碳經濟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但對于低碳城市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界定的內涵,一般認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間為載體發展低碳經濟,實施綠色交通和建筑,轉變居民消費觀念,創新低碳技術,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1 建設低碳城市是發展的大趨勢

當今世界有50%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消耗80%以上能源。作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全球特別是中國的城市正呈現人口數量激增,規模越來越大的加速發展趨勢,使得城市對資源的需求已經遠遠超出了其所能承載的界限。因此低碳城市建設是城市未來發展必然趨勢。

在全球金融危機和我國能源緊張的宏觀背景下,建設"低碳城市"在國家節能減排的新形勢下會產生放大效應。低碳城市作為一種理念支撐,不僅需要在規劃中推廣應用相關的低碳技術,還應該從城市發展的角度控制碳源的排放。發展低碳城市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選擇。

2 城市設計對于城市發展的作用

開展城市設計工作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城市建設,為公眾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強化城市特色,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這樣一個目的,一方面要加強城市設計的科學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城市設計成果的可實施性。

我們要在不寬裕、甚至越來越嚴緊的城市地域空間條件下,通過城市規劃來精心安排好日益增多的城市人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這是中國城市規劃師們的歷史任務。其手段之一正是城市設計。因為城市設計的目的,正是從城市總體、局部到細部,為人們創造功能健全又有高度文化水的空間環境。

一般說來,城市設計成果給使用者帶來的是行為與感受的體驗。如果進一步延續城市設計的過程和結果,可以從深層次看到城市設計對城市經濟、文化復興的作用。對城市設計在城市經濟、文化復興過程中作用的探討,也進一步充實了城市設計理論中對城市設計角色的再認識,即借助優美的城市設計,能夠實現設計與現實目標較好的融合和銜接,在創造城市高超的藝術水平和環境品質的同時,帶來城市經濟投資環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振興本地區經濟發展,同時也體現出了城市設計自身的效益外部化;另外精心的城市設計,創造舒適宜人的城市生活環境,帶來的是與市民息息相關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突出了城市的易識別性和凝聚力,有利于城市文化氛圍的形成,進而通過對文化復興的作用帶來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城市設計對城市經濟、文化改進已及對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推動作用以及對城市發展方向的導向作用不可忽視。

3 城市設計的主要內容

作為近代"城市設計"論的倡導者沙里寧認為"城市設計是三維的空間組織藝術","基本上是一個建筑問題",這一點僅僅體現了城市設計的傳統淵源,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和城市建設的展開,對城市設計定義的認識也愈加紛繁復雜,有的強調功能組織(美國建筑師協會在《城市設計:城鎮的建筑學》);有的突出人的行為與環境的互動(Team10);有的針對設計過程(熊明《城市設計學-理論框架·應用綱要》)。還有學者從公共領域、控制層面,甚至綜合觀來考慮城市設計的含義。但縱觀概念的發展,還是可以看到其核心內涵是對空間形態的組織。

無論是整體城市設計還是局部地段城市設計,其工作內容主要包括:(1)處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間骨架和城市環境質量。從三位的角度將平面的土地使用轉化為立體的建筑布局、交通方式和基礎設施的安排,理出一個清晰的框架,從而可以作為控制、指導城市建設、開發與保護的原則;(2)處理城市的景觀元素。包括城市特色的保護與發展、新舊建筑藝術形式、公共空間體系的建立、試用活動設計、不同時間和季節的景觀變化;(3)制定和執行城市建設開發管理政策。城市設計成果完成,并經過公眾參與和專家評審以后,來指導城市建設。陳為邦認為:城市設計的內容包括:(1)城市土地和空間資源的利用;(2)建筑形式、體量和風格;(3)城市的標志性地段;(4)道路與交通;(5)開放空間,包括各種綠地;(6)步行系統;(7)廣告與細部;(8)歷史文化的保存。

城市設計的內容較廣,一個好的城市設計需要涉及到城市歷史、經濟、社會、人文以及人的生活等方方面面,由于技術和投資等的種種限制,要讓低碳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設計的方方面面會比較困難。

4 如何讓"低碳"理念走入城市設計

開展"低碳"型城市設計對于建設低碳城市意義重大。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發展速度的高峰期,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出現很多畸形的、不可持續的現象,如何在這種背景下開展低碳型城市設計,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1)低碳綠色節能建筑技術的運用,要求在其整個壽命過程中節約能源和成本,盡量杜絕"建筑短命"的極大浪費。通過理解各節能要點的設計要素,結合地塊中的每種建筑類型,以及它們所處的位置與朝向,找出它們可以加以利用結合點,在減少碳排放的進程中,綠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廣具有重要的意義。

(2)低碳的交通方式,大家多坐公交,多騎自行車、步行,不開奢華的大排量汽車,在設計中多考慮人的感受,設置成系統的步行道和自行車道,方便的公交快線能滿足人們的交通需求。

(3)低碳的空間組織,空間是由人的活動所決定的,但是好的空間可以對人的活動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能倡導低碳的生活方式。我國城市設計太過于注重大尺度空間、建筑,而在于百姓日常生活的細節上。居民的行為習慣會大大影響節能效率,對其進行宣傳教育,規范系列行為準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結語

中國是第一號CO2排放大國,目前正是我國需要大發展的時候,而其他國家壓我們,CO2必須要減排,而低碳城市這一理念的提出恰好能幫我們解決這一難題。目前的關鍵就是如何建設低碳城市,制定可實施的低碳城市戰略,對于城市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城市設計便成為低碳城市建設的工具之一。因此如何開展"低碳"型城市設計顯得尤為重要,由于當前技術與資金的限制,只能從建筑設計、交通組織、空間設計、開發模式和實施策略等有限的幾個方面開展,但是城市設計能夠涉及到的內容有很多很多,隨著科技的進步相信會有更過的理念和方法能夠走入城市設計,為中國低碳城市的建設助一臂之力。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9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R].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龍惟定,白瑋,梁浩,范蕊,張改景. 低碳城市的城市形態和能源愿景[J].建筑科學,2010 26(02):13-18.

3 宋聚生,何閩. 總體城市設計內容與方法[J]. 和諧城市規劃--200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9:930-934

4陳為邦.開展城市設計提高城市環境質量[J].城市規劃,1998 22(06):6-7.

5王士蘭,吳德剛. 城市設計對城市經濟、文化復興的作用[J].城市規劃,2004(07):54-58.

6 金廣君.圖解城市設計[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7 段漢明.城市設計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低碳概念建筑設計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概念設計在結構設計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既能反應一個結構工程師的設計理念,又能衡量出結構工程師的專業技術水平。該文章在分析概念設計內涵以及重要性的基礎上,就概念設計在建筑結構中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通過以下研究,為提高建筑結構設計的水平,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概念設計;高層結構設計;基礎設計

一、結構概念設計概述

結構概念設計是在經驗與理論相互結合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設計人員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和所學的理論知識,對結構設計形成的一種新的設計方法。這種方法既符合理論的科學性,又能結合施工的實際,補充理論的不足。在進行結構概念設計時,結構工程師將結構設計經驗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對建筑結構設計進行概念性地分析和比較,確立建筑結構的總體布局,形成合理的設計。

二、概念設計的重要性分析

概念設計是體現設計師先進設計思想的關鍵。當前在分工細化的市場環境下,大部分結構設計師更多的是依賴于各種設計規范、結構設計手冊、電腦程序等進行傳統的建筑結構設計,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有效的創新。在計算機一體化應用的今天,設計師往往不能夠及時發現建筑結構設計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內容。隨著設計師年齡的不斷增長,使得他們已有的設計概念逐漸模糊甚至遺忘,影響了設計成果的創新。注重結構概念設計的意義,還因為當前的結構設計理論同計算機理論之間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三、結構概念設計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1)結構概念設計在高層結構設計中的應用。在高層建筑設計中,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建筑結構側移成為了高層建筑設計的難題。建筑結構設計人員在進行結構設計時,要運用結構概念設計原則,既要考慮到滿足相關的要求,又要選擇更好的抗側力體系。在建筑物選擇平面結構時,應該選用風壓較小的結構設計。在進行結構設計時,不僅要綜合分析所建建筑物周圍的建筑物,了解分析周圍建筑物對所建建筑物風壓布局的影響,還要考慮建筑物的結構設計要增強建筑物的抵抗能力和豎向的荷載。并且,建筑結構設計人員還要運用概念設計,考慮到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在平面設計時,要力求使建筑的平面結構簡單規則。(2)結構概念設計在基礎設計中的應用。根據建筑物的不同地理位置和結構形式,結構設計人員可以根據結構概念設計原則選擇采用樁基基礎、箱型基礎和筏形基礎等。在運用箱型基礎時,建筑物的荷載力能夠均勻地傳給地基,抵抗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和周圍的土體共同協作,增強建筑物的抗震和抗風能力;當采用筏形基礎時,建筑物的上部結構荷載較大,地基的承載力較低,采用這種結構可以有效分散建筑物上部的荷載,增加地基的承載力,防止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

建筑結構概念設計是一種很重要的設計思想,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結構設計工程師接受和采用,并且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發揮越來越重大的作用,必定會成為以后建筑結構設計的主流思想。(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建筑結構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展先進計算理論,加強計算機的應用,加快新型高強、輕質、環保建材的研究與應用,使建筑結構設計更加安全、適用、可靠、經濟成為當務之急,所以打破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墨守成規,充分發揮結構工程師的創新能力,是相當必要的。(2)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結構的概念設計具體體現在建筑結構的上部設計和基礎設計中,能夠有效提高建筑物抗震和抗風能力,增加建筑物的穩定性,提高建筑結構設計效率,使結構設計更加完善。

參 考 文 獻

[1]隋翔宇.工業建筑中的結構概念設計[J].山西建筑, 2011(4)

[2]姜紅文.淺談結構設計中的概念設計[J].廣西城鎮建設.2004(7)

[3]高鵬,喬可義.重視概念設計,提高建筑結構設計的質量[J].2011(3)

[4]許燕祿.概念設計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廣東土木與建筑.2005(2)

[5]鄧影,李秀輝.虛擬現實技術與建筑結構概念、優化設計[J].建筑設計管理.2007(2)

[6]范俊梅.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幾個問題分析[J].山西建筑.2009(15)

[7]蔣新梅.論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之常見問題的分析[J].四川建材.2009(2)

[8]高立人,王躍.結構設計的新思路——概念設計[J].工業建筑.1999(1)

[9]林同炎.S.D.思多臺斯伯利.結構概念和體系[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上一篇:工程物資供應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當代高中信息技術教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