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形態設計論文范文

2023-09-16

形態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當今服裝面料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樣多彩,而服裝面料藝術再造更是符合了現代服裝設計的審美需求,彌補和豐富了一般普通面料所不能達到的視覺效果與功能,為服裝增加了新的藝術魅力和個性,充分體現了現代服裝個性化的審美特征。本文從面料的創新性出發,結合服裝面料再造中的實例進行分析,重點論述面料創新在服裝設計中的重要性及再造方法。

關鍵詞: 面料再造   創新設計  審美需求

一、面料在服裝設計中的作用及意義

在形形色色的服裝面料里, 如何把握它是設計師的首要難題? 日本設計師川久保玲說過,設計師對面料的理解和駕馭能力的好壞, 決定了他設計的成功與否。設計師應該充分了解各種不同面料的性能, 在面料的選擇和中, 應對其內在的性能、特點和外觀的效果都有充分的認識, 以最佳的設計充分體現出面料的特性, 力求將面料與款式設計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國際上許多設計大師都是服裝面料的精通者,被譽為“衣料魔術師”的日本著名設計師三宅一生就是利用面料的再造型來打開服裝市場的, 在他的服裝設計中, 常有將面料肌理造型、重組, 對面料進行重新處理后再設計制作成時裝??梢?, 要游刃有余的做好服裝設計只有充分地了解和掌握服裝面料的特性。

1、服裝面料重塑與改造的構思方法

服裝面料的設計首先要根據所設計的整體風格來確定設計的方法與主題,讓面料與設計內在與外在達到統一。靈感是所有藝術創作的基甸,是設計師思維創作過程的靈魂,也是一個成功設計表現的基礎,但是靈感的出現并非憑空想象,需要設計師有良好的藝術表現及專業實踐能力,同時,還具有多方面的知識攝取。服飾面料的創意或構思靈感的產生常常與某些因素的啟示和激發有關。如大自然中的各種各種動植物與自然現象:沙漠或海水的波紋,植物表面的肌理,動物身上的花紋,斑駁的墻壁及路面等等。

對于服裝面料設計構思的靈感啟示中是與自然啟示與非自然啟示結合的,比如自然啟示中的花鳥魚蟲,非自然啟示中的現代繪畫﹑建筑﹑攝影﹑音樂﹑戲劇﹑電影等其他的藝術形式都是相互借鑒和融合的。我們運用建筑中的空間體積的交際,音樂中的韻律與節奏,現代藝術中的線條與肌理,都可能令我們產生靈感。通過不同的工藝手段結合與面料的特點設計出有這些靈感元素的面改圖案來。

2.服裝面料改造與重塑的構成形態

在面料改造外觀形態設計中有幾種構成形態:

模擬式構成形態:我們可以通過模擬自然形態和人造形態來進行面料肌理造型,自然形態如珊瑚貝殼﹑植物花卉,人造形態,如建筑,玻璃等有著不同質感,光澤,造型特征作為設計靈感的來源。再運用具象或抽象的表現手法,根據自然形態的特征加以重塑。所謂的具象構成手法就是用各種不同的面料寫實的創作出具有自然肌理﹑形態與色彩的方式;抽象構成手法就是指從具象形態中提煉出的抽象形態比如用點,線,面的形式加以設計,對各種形態造型進行抽象“簡化”。

多層次空間的構成:將面料作為一個單位,或者不同面料作為一個單位,以不同的形式美法則加以重新塑造,形成一個新的空間,這種新空間感就是讓一些元素組成面,由面再組合成空間 ,產生虛實對比,凸凹有次,錯落有致的空間層次。如:把相同或不同的面料材質加以組合,產生豐富的立體形態。

3.面料改造與重構的主要表現手法

設計師在創作一件優秀的作品時,不僅構思要獨特,清晰完整,還要在制作及表現形式上表達完美;所以設計師充分了解和選擇面料加工技藝的協調運用能力,也是表現服裝的整體設計主題與風格的主要手段。

面料的改造與重構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立體設計:把不同的纖維材質通過編、織、鉤、結等方法,運用節奏與韻律的形式美法則進行設計,形成具有立體效果與浮雕效果的新型面料。這種方式一般用于局部造型,大面積比較少用。加法設計:用不同的材質在現有面料的基礎上進行加工,讓面料加入新的元素,一般手段有黏合、熱壓、車縫、補、掛、繡等工藝手段形成的突起的多層次的效果。減法設計:按設計構思對現有的面料進行破壞,減少面料的層次,如:鏤空、燒花、爛花、抽絲、剪切、磨沙等,形成錯落有致、亦實亦虛的效果。

歸納起來,面料再造就是把服裝材料從傳統單調的面料設計中重新開創出來,不斷使用不同的物質素材和各種新科技手段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加工再創新,設計師在采用這些方法的同時,如何結合其他的材料,綜合的運用各種方式的設計以達到出乎意料的效果,這大大提升了設計師創意與實踐能力。

三、面料創意在服裝中的運用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服裝領域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每個設計師都都要表現個性,追求屬于自己的市場,在競爭市場占有不敗之地。以造型的變化來做服裝設計已經不能滿足設計創意的要求,相反的則是以面料形態創意來重塑不同于大眾的服裝設計,現代服裝設計的構思與理念完全是和面料改造與創新結合起來的。

由此可見面料作為服裝設計的一個重點,不但要表現服裝的設計風格以及設計特點,融入設計師的觀念和思維方法,而且直接規定了設計的色彩與造型手法,把面料的性能與服裝的造型結合起來,使面料風格與表現形式融為一體,形成統一的設計風格。面料與服裝設計師是不可分割的,在設計過程中要取得優秀的效果,服裝面料則是造型藝術重要的表現形式,設計師要使面料特點與服裝造型及整體風格完美結合,相得益彰。如把簡單流暢的造型的款式可以與立體感突出的面料結合在一起,以展現其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而一些復雜,夸張的造型的服裝可以用純凈單一的材質,再造后的面料具有變化、生動、立體、豐富、復雜等特點。強調的是再造面料新穎獨特的魅力。若兩者搭配混亂,所表現的視覺效果雜亂而且無主次之分,無法表達形式上風格上和諧的效果。在的服裝造型沒計作品中,通過對服裝設計元素的研究和修改整合、面料再造的創新,將面料再造后的肌理效果在服裝造型上進行合理巧妙的結合,力求達到服裝整體與面料肌理的內在品質和外觀視覺效果上的完美統一。此外,再造面料進行服裝設計時,還可以講局部的再造與款式設計相統一,產生一定的美感。因此,面料的改造創新與服裝的造型及色彩間相互搭配的關系,是服裝設計過程中的主要的表現方法。

隨著服裝產業的發展,面料的二次造型在服裝設計中顯得尤為重要,服裝面料的改造以及創新成為現代服裝設計最主要的課題。服裝設計師通過對面料的再處理與創意給面料帶來新的生命活力。設計師更多的創作靈感來源也隨著這種全新的面料設計制作方式的產生而不斷的豐富。服裝材料與新技術的開發讓服裝設計師的選擇空間更為寬廣。

參考文獻

[1]  黃志青、吳紅.服裝材料的再創造——21世紀服裝設計發展的新方向[J].紡織科技進展,2005, (2)

[2]  徐軍.服裝材料[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3]  張志春.中國服飾文化[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程雪(1983.1),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武漢,學歷:碩士,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服裝藝術設計

形態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講述了抽象形態設計的根本就是徹底拋棄對具體事物的重復再現,極力創造一個以設計師為主動加工的審美形態作品。本文重點研究抽象形態在現代展示設計中的應用,力圖通過分析點、線、面、塊的合理運用,揭示抽象形態的特性。通過分析仿生設計法來探尋抽象形態使用的具體方法。設計師要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要作品有感染力,必然要從自然中獲取靈感,提煉大自然的信息,以設計主題為宗旨;選取精華的、能打動人的概念作為設計方案的靈魂;這樣的作品自然會被社會認可,甚至會成為經典。

關鍵詞:展示設計;抽象形態;仿生設法計

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義

(1)研究的背景。近年來,隨著展覽業和文化業的快速發展,全球化交流日益頻繁,作為信息、產品交流的媒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示設計也跨入了它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然而,在展示設計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特別是在大型展示設計領域,創造力的缺失,原創作品的貧乏,已成為普遍現象,急待解決。2010年上海世博會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國外設計,使得國內的設計師有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去接觸世界。在眾多優秀的設計作品中,我們發現抽象形態的運用是那么的頻繁、那么的獨特。這些都告訴我們,中國需要原創,需要好的獨特的設計。這不僅是市場的需求更是展覽業特殊的需求:吸引參觀者的眼球。

(2)研究的目的。中國的展示設計呼喚原創。那么,什么是原創性設計,如何才能做到原創?原創是與眾不同的創造,它需要靈感,而“靈感”是一個非常難以捉摸的東西。要想使靈感主動進入我們的思想,進入我們的作品,就需要尋求一種新的設計方式。研究抽象形態可以防止設計師的靈感“干枯”,可以使設計作品得到更多的靈感。研究抽象形態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可以把展示空間帶到藝術的殿堂,從而更有資格成為藝術作品的展示平臺。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抽象形態的應用是一名設計師應具備的能力。抽象形態研究已成為現代展示設計創作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通過對博物館、專賣店、展覽場館等展示設計空間進行系統研究,歸納出抽象形態的運用頻率和方式,以論證抽象形態運用的合理性,促進我國展示設計的完善和發展,并對其它設計領域起到借鑒作用。

(3)研究的意義。目前,國內還沒有對抽象形態的具體設計原則、具體運用方式及如何進行創新性設計等進行詳細的探討和論述。就實踐而言,大多展臺、展館、博物館等設計特色不明顯,很多只是跟隨室內裝修的風格或者借鑒國外的創意。但隨著展覽業的發展,人們思想認識、審美能力的提高和國內優秀設計范例的引入和借鑒,展示設計也逐步走到人們的視野中,為人們所重視。任何抽象形態都可以分為點、線、面、體基本要素。研究這些要素的內在含義、性質特征及造型的相互關系,運用新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將其有規律地組織、重構,對于提高展示設計藝術水平、展示效果和總體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展示空間設計時,有許多設計師不能找到合適的創意源,這時運用仿生學的原理,賦予展臺、展廳一個形象的外觀造型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抽象形態中的仿生形態可使人與展示空間更加親近并蘊含著生命的活力。設計師根據人類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利用生物形態中包含的豐富造型設計語言進行人性化設計,可以為展示空間尋找更好的表達方式,使得人與空間的對話更加輕松。在展示設計中,抽象形態設計思維是對基本空間劃分和形態展現能力的訓練,但是我們必須正確認識抽象形態設計的實質是對自然物的再創造過程,而不是簡單的模仿、塑造。注重“神似”而非“形似”。無論人類社會發展到什么時候,抽象設計思維都可以幫助設計師充分發揮想象力,抽象形態的表達能夠為展示設計帶來生機與活力。

2 抽象形態的概述

抽象是從眾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征,而舍棄其非本質的特征。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征就是抽取事物的本質特征,舍棄非本質的特征。抽象形態特指無法表明確定的形象和形態,雖然可以引起我們某種感受,在生活經驗中卻找不到明確的對象,即抽象形態。抽象形態的表現有三種類型:一是半抽象或半具象:常常有客觀的形態基本暗示,但通過對其進行拆解、重組、添加、變形等,使新形象介于具象與抽象之間。二是具象的抽象:從現實世界的物質形態中抽取出來的抽象形態,依據感受,對觸覺、聽覺、味覺等進行視覺化的意象呈現,創造出仿佛內含有機生物的抽象形態。三是絕對的抽象:抽取一切感覺印象后所剩下的純粹形態。該抽象在雕塑和部分展示作品中運用較多。在現代展示設計作品中,不會局限于上述一種類型,往往會把幾種類型相結合。對現有事物進行各種抽象處理,從而打造一個全新的空間形態。抽象形態的創作手法較多,具體有通過點、線、面、塊的分析重新組合創作;有通過仿生設計法,提取大自然生物中的輪廓、色彩、結構等方面,進行有效地設計。下文有專門的介紹,在此就不做過多的解釋。

3 抽象形態在現代展示設計中使用方法的研究

抽象形態在現代展示設計中的使用方法有很多,通常通過平面構成、立體構成來實現造型上的抽象形態運用。仿生設計作為比較常用的設計手法,能夠使具象的事物通過輪廓、色彩、肌理等表現,達到預期的抽象形態設計的目的。下面具體分析這幾種設計方法的應用:

(1)平面構成設計手法。平面構成設計手法主要是研究點、線、面等視覺語言元素,在二維平面內按照一定的美學原理進行合理的分解、組合、重構、變化,創造出新的形態、理想的組合方式,以及新的視覺形象。在展示設計中,設計師可根據展示活動的理念、展示的重點、題材的需要來選擇適當的構成要素,以增強其表現力。在展示空間中,以位置為主要特征的都可以看成是點,點的運用可以體現展品與展品、展品與道具、裝飾物與背景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點的運用是豐富多樣的,各種不同的視覺效果可以通過單點、雙點、多點、點群等的靈活運用來實現。在展示設計中,線的表現力很強,利用線的粗細、疏密可以表現出層次感、立體感;利用線的各種連接方式可以起到隔斷和裝飾的作用。線還可以用在整個外觀造型中,由抽象線條交織形成的虛空間形態能給場館增添強烈的神秘感。在展示設計中,面的運用方式有很多種,有的運用在道具上,有的運用在頂部,還有的則運用在墻體上。點、線、面在展示設計中的使用非常的頻繁,已經成為現代展示設計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他們之間的關系和應用,使得設計師在今后的運用中能夠更加合理和得心應手。

(2)立體構成設計手法。立體構成也稱空間構成,是研究立體造型各元素常用的設計手法。它以視覺為基礎,以力學為依據,將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構成原則,組合成的美好形體。展示設計的結構形式和立體構成中的形體組合構成是相同的。那些立體構成中的組合原理、規律和方法都可以在展示設計中被運用。

三維空間的立體形態不僅包括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實體形態,還包含著看不見的、卻能感受到的空虛形態,是具有上下、左右、前后三個維度的形態。設計人員可以借助立體形態的實際效應(如大小、輕重、方向、重心、虛實等)來完成形態的心理效應(如情感、理念、美感等),使觀眾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例如,2012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扎哈展現場,扎哈·哈迪德及合伙人事務以這次展覽的主題——“共同背景”(Common Ground)進行展覽構思,貫穿事務所設計哲學,融合設計靈感來源,全方面地呈現事務所的設計動態。通過裝置展覽,事務所特別希望探索的是輕質殼體與可拉伸結構之間的關系。在本次雙年展上,事務所首次將這種復雜的殼體和可拉伸的結構結合在一起。Arum shell(尸臭魔芋殼體)是一個用褶皺金屬做成的裝置,用一個我們立體構成中常用的曲折、拉升練習中的案例,通過抽象處理展示在空間中,并和周邊的環境形成呼應。點、線、面、體等構成要素的運用并非各自孤立,而是相互并用的。綜合性地運用點、線、面、體四種要素進行展示設計,可以創造出生動的形態與強烈的對比效果,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3)仿生設計法。仿生設計法在抽象形態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較多優秀著名的抽象形態設計,使用的都是仿生設計法。仿生設計法是通過對大自然的了解與分析,總結與抽離出來的形態設計方法,這種設計方法可以使人更加親近大自然。其手法有模仿形態的外形特征;模仿形態的結構特征——骨架、內在結構——建筑中的曲梁結構,顯示出從動物骨骼與生命內在結構中借用的形態組架;抽象形態的運動規律——關節點、運動線。仿生表現法是比較高級的方法,也是抽象形態中難度比較高的設計方法。對形態運動狀態的觀察與模仿是一種對形態時間上的變化的把握,我們要抓住每個運動點留下的痕跡串聯起來所形成的運動線,把我們肉眼所看不見的。例如,光、波、聲音、時間等不可見的“行走”,用可見的形態結構抽象地傳達出來?,F代展示活動是公眾參與的活動?,F代展示設計就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運用藝術設計手段,通過對空間與平面的藝術創作,使其產生獨特的時空環境。不僅演繹展示的主題,而且使觀眾能參與其中,達到完美溝通的目的,為展品創造最佳的“演示”時空環境。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現代展示設計要求選用形態新穎、手法獨特、效果突顯主題、展示產品、提升品牌的設計手法,來吸引消費者和參觀者。這就需要設計師們發揮創造力,運用各種設計手法,從生活、自然中尋找靈感,而仿生設計手法一直是設計師們的“寵兒”。它可以把原生態、親切感等心里感觸與設計融為一體,開拓設計者的思路,讓大自然的點點滴滴滲入設計中。研究抽象形態的應用,不可忽視的部分就是仿生元素的應用、仿生設計法的運作。它可以使抽象形態更加符合人們的需求與審美。

4 抽象形態的應用領域

抽象形態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涵蓋展示設計、繪畫、雕塑、建筑、產品造型等各個領域。它可以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可以是驚喜、驚訝、沉思、遐想等,很多時候這種感覺無法用語言來描述,需要通過抽象形態的造型來達到預想的目的。藝術評論家蘇珊.朗格曾說“一切真正的藝術都是抽象的?!闭故驹O計是建筑樓宇、展臺造型與展覽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需要藝術對它進行影響,從而吸引參觀者的眼球。在展示空間的設計中,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簡化空間形態,用一些抽象圖形和道具來吸引參觀者。人們不僅可以快速注意展廳的外觀,還能通過道具的別致設計關注展品的魅力。這樣的抽象形態運用既節約材料,又提高了展示效果。展示設計是建筑或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設計滲透著建筑或城市的人文特征,對建筑或城市的文化與形象具有宣傳作用。另外,抽象形態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城市的藝術感,而且可以吸引人們的興趣,更好地宣傳一個企業產品,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文化。

5 抽象形態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任何成績的背后都蘊藏著一定的努力和汗水。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各個國家館、企業館建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和高度的肯定,是與他們設計者、建

設者的努力分不開的。在現代展示設計領域,世界博覽會是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展覽項目。在世博會運營過程中,各國優秀創意思路和優秀設計都在園區內展現著,這些經過層層選擇的形態表現非常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并在未來類似項目建設中加以利用和發揚。2010年世博會,國人可以不出國門看到世界各國的建筑。作為設計師可以學習各國出色的創意,合理的搭配。在整個園區中,國家館和企業館都非常有特色,抽象形態的運用更是如火純青。整個世博園區像是一場“各類設計作品”的盛宴,集合著建筑、展覽、產品、多媒體等各種頂尖設計,任何一位設計師跑進來都能飽餐一頓。接下來,本文對將闡述2010年世博會中抽象形態的運用。

(1)英國館設計。英國館的設計是一個沒有屋頂的開放式公園,展區核心“種子圣殿”外部生長有六萬余根向各個方向伸展的觸須。此處觸須的設計是立體構成中的線材構成作品,由中心點向外擴散。白天,觸須會像光纖那樣傳導光線來提供內部照明,營造出現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間;夜間,觸須內置的光源可照亮整個建筑,使其光彩奪目。英國館最大的亮點是由6萬根蘊含植物種子的透明亞克力桿組成的巨型“種子殿堂”——這些觸須狀的“種子”頂端都帶有一個細小的彩色光源,可以組合成多種圖案和顏色。所有的觸須會隨風輕微搖動,使展館表面形成各種可變幻的光澤和色彩。從形態上看,英國館的設計不管從外部形態還是從內部結構,都充分展示著抽象形態帶來的震撼。外部表現的是線材的巧妙運用,內部表現的是點的排列效果。運用構成的手法,完成抽象形態的展示。一個好的設計,不僅要做“第一眼”美女,還要充分考慮內部結構的合理性。這對于設計師而言,就要在充分理解造型的基礎上,與技術部設計師充分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完美的作品。

(2)奧地利館設計。奧地利展館遠看如同一把平躺著的吉他,其外墻和內部裝飾包含大量瓷元素,寓意自中世紀以來出口歐洲的“中國瓷”再度回到中國。奧地利館部分靈感來自于航行的船,瓷質建筑,遠遠看去像一把琴,展館館標的主體圖形是漢字的“人”,展館標志所投射出的陰影是奧地利國名首字母“A”。這一設計將中國和奧地利兩國的文化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整個設計沒有走尋常路線,運用吉他、字母“A”這樣的具象形態,進行元素提取,巧妙地采用了多種抽象手法。館中絕大部分墻壁呈弧形和折線形,造型奇特,超乎參觀者想象。整個內部的設計呼應場館外觀設計,采用了各種手法去除復雜的造型設計,通過弧線、面、體等元素有機的結合,歸納出一個抽象簡潔的造型。整個環境沒有過多的色彩,簡潔的白色并沒有凸顯場館的單調。相反,婉轉的曲線,凹凸有致的墻面肌理效果都使這個充滿著抽象元素的空間散發著不一樣的味道。

參考文獻:

[1] 陸金生,竇蓉蓉.展示設計[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2] 章晴方.現代展示設計的發展趨勢[J].中國美術學院學報(雙月刊),第99頁.

[3] 梁衛鋒.淺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平面構成的形態[J].科技創新導報,2011.

[4] 竇蓉蓉.探析仿生元素在展示空間設計中的應用[J].青年文學家,2012(06).

[5] 王洽親.2010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結構健康監測研究[J].2011.

[6] 崔昊夫.中國當代博物館建筑設計的地域文化表達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1.

[7] 你好,世博[Z].2010.

作者簡介:竇蓉蓉,女,上海中僑學院應用藝術系教師。

形態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拉鏈本身是服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高質量、堅固耐用的拉鏈, 具有很強的承重性, 拉鏈齒不易歪斜損壞。簡約時尚、百搭多用、多彩顏色、隨意舒適, 材料本身柔軟, 便于彎曲, 為設計提供方便。拉鏈的柔軟與顏色的豐富給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新的構圖理念, 拉鏈牙齒參差交錯形成規整的圖案, 再設計方面得以廣泛利用, 以及任意彎曲的特征可以結合各種自由曲線的線條設計出完美的作品。在材質方面, 拉鏈分為柔軟和不柔軟, 首飾設計則可以結合柔軟材質進行任意搭配, 使之做出更完美的作品。

二、拉鏈在首飾主題設計的內容與表現形態特征

在當今市場上所存在的拉鏈相關首飾設計并不是很多, 所以存在進步與發展、創新與挑戰的可能性, 下面兩個品牌是拉鏈在首飾主體設計的內容與表現出的形態特征, 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本次作品的設計靈感和改革創新。

1、梵克雅寶品牌在拉鏈首飾主題的設計應用

梵克雅寶拉鏈項鏈的創作靈感來自拉鏈的開合方式, 最早拉鏈應用于飛行員夾克與水手制服上, 之后于1930年, 訂制服裝風潮開始盛行。這款首飾在外觀開來就是一個簡單的拉鎖, 但是使用珠寶加以點綴構成的, 他與真的拉鏈一樣可以滑動, 可以伸縮。當他打開時可以當做項鏈佩戴, 即美觀又大方, 當他閉合時就可以當做手鏈佩戴, 雖然是一款飾品但可佩戴出不一樣的風格特點。然而梵克雅寶的精妙的設計不僅僅在于他的外觀獨特題材新穎, 他在做工工藝上精湛絕人。因為鉆石是硬度非常高的寶石, 拉鏈首飾設計過程中, 如果拉鏈部分由鉆石構成, 他滑動的時候就會互相碰撞出現刮痕會降低鉆石本身的凈度, 因此在制作拉鏈項鏈時還得加入防摩擦的設計, 大幅增加了此款珠寶的工藝難度。

2、凱特.庫薩克品牌中拉鏈首飾主題的設計應用

凱特庫薩克推出最新的一組創意首飾系列——拉鏈珠寶。她的這項珠寶首飾設計完全拋棄了人們對首飾材料的固有概念。凱特庫薩克將創新點房子拉鏈的開關上, 正是拉鏈開關上一個個的齒狀形態給了她一系列的設計靈感。這些大大小小, 顏色豐富的拉鏈經過作者的精心設計變成了一個個時尚首飾。她制作的拉鏈珠寶系列作品挑戰了珠寶首飾新領域, 打破了珠寶原有的只能用貴金屬制作的概念, 每個首飾都突出了她的獨特審美及給予了其他設計師可以想象的空間。

三、拉鏈在首飾主題設計的創新和前景

1、拉鏈首飾在材料上的創新

拉鏈當今多用于服裝輔助配件, 極少有與首飾的結合。本次設計, 盡可能的借鑒上兩種品牌的優點, 補充它們都沒有的的特點, 將拉鏈元素外形與拉鏈本身材料結合的理念進行擴展, 將拉鏈與首飾緊密結合, 使拉鏈與金屬銀協調化。

本次設計采用拉鏈本身材質形成自由曲線, 再制作白銀邊框使之將拉鏈襯托;選擇圓環形狀將各個自由曲線歸結在一起, 使之具有整潔感。拉鏈與白銀的結合, 再加上白色鋯石的閃耀點綴, 是整個首飾更加突出。在運用曲線的同時, 也運用拉鏈本身的形狀, 直接運用在首飾形態中, 用金屬銀設計出拉鏈自身形狀的首飾。

2、拉鏈首飾在今后的設計前景

拉鏈首飾并不是首飾設計的主流, 當今的首飾還停留在最低層次的外形設計。拉鏈首飾在首飾設計市場上, 還存在著一定空缺, 這是來補充完善首飾設計的一個好的機會。從設計角度上講, 更高的設計應該是風格設計。我們需要在做一些風格上的定位, 將拉鏈元素的奢華復古、奢華簡約、時尚創新、清新可愛、民族時尚等等發揮出來, 去鉆研去創新, 得到市場的青睞, 在未來的拉鏈首飾市場上百花齊放。

四、總結

創新探索, 是珠寶設計中永恒話題。當代珠寶首飾市場在材料應用結合方面缺乏創新, 本文探討了拉鏈元素在珠寶首飾設計與制作中的結合應用, 分析了各種拉鏈與首飾搭配起來的美感以及拉鏈的材質, 擴展了首飾市場中拉鏈元素的應用, 使拉鏈元素與金屬銀結合密切, 開創了拉鏈元素設計與應用的一片新領域。本次設計, 主題上重點突出了個性, 開辟了不同領域材料與金屬銀相結合的市場。拉鏈元素與首飾的結合研究作為首飾行業的新課題, 不僅在新材料上做出了嘗試, 也正是一個新的開始, 思考與應用珠寶首飾領域與其他領域的創新結合點和新型工藝, 打破首飾設計主題的局限性, 開拓更寬廣的視野, 這不僅是發掘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也開始了一種新的設計理念。

摘要:隨著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 時尚珠寶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珠寶首飾不僅僅是裝飾品, 更是人們階層地位的代表, 成為人們形象與成功的象征, 越來越多的人們關心珠寶首飾的形象特點。首飾在造型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 但首飾的主題及意義的選擇仍然擺脫不了傳統的框架, 以及在材料方面也只會選用貴金屬與寶石。本次設計雖采用了傳統的貴金屬與寶石, 但它創新之處在于金屬銀與拉鏈元素的結合, 使拉鏈機械古板的造型在首飾中以各種自由曲線的形式被運用, 讓整個首飾脫穎而出。

關鍵詞:拉鏈,首飾,主題設計,創新

參考文獻

[1] 凌峰.拉鏈的來源.英語沙龍.1996.6.

[2] 李伊.拉鏈不再是普通的輔料.中國制衣.2005.03.

[3] 陳銳.拉鏈發明史上的突破.中外輕工科技.1997.02.

[4] 鄭鈞.在巴黎的一天.中國黃金珠寶.2008.02.

形態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Affordance一詞系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自創, 并于1977年在其專著《The Theory of Affordance》中首次提出。該詞沒有完全對應的中文詞匯, 在國內通常被翻譯為可供性、示能性、功能可見性等。Affordance理論自提出后一致存在著廣泛爭論, 其基本內涵是:在生態環境下, 動物的本能知覺及其行為通常是基于環境所給予的信息, 環境中所包含的信息、價值、意義均為動物的行為提供條件和原因。按吉布森的原話就是“…意味著動物和環境之間的協調性 (complementarity) ”[1]。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環境與動物之間的關系是直接的, 不是間接的, 環境中各個事物 (物體) 的各種信息可以被動物所直接感知, 這些信息不斷的在告知動物這個事物是什么, 能夠做什么, 不能夠做什么等等。動物通過這些被感知到的信息不斷的調整著自己的行為, 自覺不自覺的與環境取得一致。換而言之就是, 動物之所以采取某種行為, 是因為環境中存在著讓動物如此行動的信息, 即環境提供給動物的價值的概念。

二、Affordance理論的核心要義及特征

1、強調主客關系

Affordance并非是環境所固有的本質屬性, 如果拋開人這一主體來單獨談論環境 (或物) 的Affordance是沒有意義的, 只能基于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談論才能成立并具有價值。也就是說, 組成環境的各個物體 (事物) 是一種自然存在或物理存在, 只有物體的某種屬性具有被人利用的傾向或可能, 才具備了Affordance的意義和價值。例如, 一塊自然的石頭 (盡管這塊石頭在尺寸和體積上適合于人的休息) , 如果此時沒有人, 它也僅僅是一塊自然的石頭, 而不是它就天然就具有Affordance的意義。只有當人進入到這個環境后, 感覺到這塊石頭的尺寸和體積恰巧適合于“坐”的行為, 這時, 才可以說石頭對于人就具有的Affordance的意義和價值。因此, Affordance即是客觀的, 又是主觀的, 必須基于主客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成立, 而不能把他們分割開來談論。吉布森聲稱他的Affordance理論是對哲學二元論的挑戰, “它超越了主觀和客觀的二分法, 幫助我們理解了這種二分法的不足之處。它既是環境的事實, 又是行為的事實…”[2]

2、強調情境條件

Affordance是強調物體在某個環境或情境下對人的可能用途, 而非物體特定屬性所限定的單一用途, 也就是說, 環境中的物體并非抽象的存在著一成不變的Affordance, 談論物體的Affordance, 還必須要將人與物納入特定的情境條件之下。物體對人是否具有Affordance的意義, 取決于這些物體是否能在當下的時間、場合等條件下被人有效的覺察并加以利用。例如, 一塊自然的石頭, 在某種環境中, 對于人可能有“坐”的Affordance, 但在另一個環境中, 卻可能是“站”的Affordance, 因為此時石頭旁邊浸滿了水。因此, Affordance是人的行為與環境在當下的浮現屬性, 是個體與環境兩者在當下是否能產生交互作用的可能性。人在特定的場合、時間、機會等多因素的契合下, 拾取了特定的環境信息供自己選擇并利用, 實現環境與動物的互惠。人所處的環境既是外部的, 又處于自身的環境或生態位中, 人會充分利用環境中個資源主動適應環境, 還會積極改變自身環境, 建設生態位, 并提升自己。斯托夫壬根在其文章《可供性與事件》中認為, Affordance似乎更具有“事件”的屬性[3]。

三、Affordance給產品形態設計的啟示

1、形態設計盡可能單純化

何曾幾時, 曾經一度把控設計界多年如同圣經般的信條—“少即是多”, 被如今許多設計師漸漸忘記, 他們認為在社會經濟如此發展的今天再恪守這一信條已無多大意義, 如今的趨勢是給消費者提供更多個性化、特色化的產品, 這種認識有失于偏頗。從某種意義上說, “少即是多”這一信條放在設計史的任何時段都不會過時, 無論現在還是將來, 關鍵是我們如何來解讀。如果以吉布森的生態心理學角度看, “少即是多”恰恰設計創造活動對Affordance理論的最好詮釋:產品形態設計越是簡單、單純, 產品的Affordance就越大, 因為, 越是單純的形態, 被人們進行各種用途嘗試的可能性也會變得越大;越是單純的形態, 在彌補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的空隙時, 其成功的幾率也會更大。一個簡單的方形肯定會比復雜的八角形具有更多使用的可能性;一個規則的形體肯定會比一個不規則的復雜形體具有更多有其他用途的擴展空間。例如, 在餐具中, 形態相對簡單的中式筷子, 相比形態復雜的西式刀叉, 筷子被人們利用于多種用途的可能性要遠高于刀叉。因此, 產品形態設計盡可能單純化將有助于提升產品的Affordance。

2、形態設計注重情景分析

從吉布森的Affordance概念可知, 物體是連接人與環境并使兩者形成和諧關系的媒介與橋梁, 之所以會有這樣媒介與橋梁, 全仗該物在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恰巧地彌補了人與環境之間的某種空隙。換句話說, 就是人們根據當下特定的情境條件, 通過從物的Affordance上拾取到的各種信息進行判斷、篩選, 最終做出了合理的選擇。對于物體來說, 同樣的形態, 如果處在不同的場合、時間等條件下, 人們從該形態上所拾取到的Affordance信息是不一樣的, 由此而產生的相關行為也會存在很大差別。因此, 在產品形態設計時注重對特定情境的分析與考慮是必要的, 設計師要分析在特定情境下人們可能產生的行為, 從而通過合適的形態設計來彌補人與環境之間的某種空缺, 實現人與環境的一致。值得一提的是, 能適應于任何場景和用戶的產品形態設計是不可能實現的, 成功容納大量用戶的最好方式是為具有特定情境下有特定需要的個體類型設計產品。

3、形態設計蘊含多種隱喻

如果一個產品除了能向人們提供核心的功能與任務外, 還能為人們提供更多其他使用的可能或行為的可能, 那么這個產品對人們的價值自然就高, 因此, 盡可能增大產品的Affordance, 是現代產品設計啟發創新的一條新的途徑。如果要增大產品的Affordance, 產品形態設計應該蘊含更多的隱喻屬性。產品形態在其基本形態的基礎上蘊含或融入更多的隱喻, 意味著該產品的核心用途除了能被人們快速識別外, 還能讓人們產生更多的聯想和嘗試, 進而實現更多的使用可能與行為可能。例如, 戶外登山設備的手電設計, 在手電基本形態的基礎上, 通過局部變化、材料組合、細節提示、按鍵操作等隱喻, 可以外延出燈光報警、方向指示、高度顯示等功用 (當然, 在形態的內部里也必須附帶著陀螺儀、高度計等傳感器) , 甚至還可以外延為錘子、鉗子、起子的使用可能。因此, 通過在局部、細節上融入更多的隱喻, 這樣一款基本形態簡單的登山型手電較之普通手電就增加了更多的Affordance。

四、結語

吉布森的Affordance理論給設計師提供了一個新的觀察世界的角度, 同時也給未來產品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具體對于產品形態設計而言就是:首先形態設計盡可能單純化;其次形態設計要注重情景條件;最后形態設計盡可能蘊含多種隱喻。概括的講, 就是要求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要更加注重人-物-環境之間的微妙關系, 通過對人行為的溯因及特定環境的反思, 設計出合適的產品, 讓產品在創造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提供更多的價值和意義。

摘要:吉布森的Affordance理論給設計師提供了一個新的觀察世界的角度, 同時也給未來產品創新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文章首先論述了Affordance的起源及其基本內涵, 然后歸納出Affordance理論的核心要義及特征, 最后從Affordance理論的核心要義和特征中提取出三點對產品形態設計的啟示。

關鍵詞:Affordance,可供性,產品形態設計

參考文獻

[1] J.J.Gibson,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Boston:Houghton-Mifflin, 1986, p.127

[2] J.J.Gibson,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p.129.

形態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一、何為書籍的形態設計

書籍的形態我們要從兩方面進行理解, “形”指的是書籍的造型, 而“態”指的是書籍的神態。“形”與“態”兩者相結合也就是要求, 在書籍設計上不但要針對書籍的外在構造進行設計, 還要對書籍內容做恰如其分的表達。只有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才能讓書籍作為傳播知識與文化的載體充分發揮其功能。

當代的書籍設計是設計師創意比拼的擂臺, 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僅僅是閱讀文字, 書籍的功能隨著人們的需求發生著改變, 它成了能夠全方位的展示著設計家的美學追求和人們審美訴求的藝術品。一本設計精良的書籍, 足以值得人們收藏。

雖然富有創意的, 形神兼備的書籍設計能夠引起讀者的注意力, 但是,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書籍本身應當具有的基礎功能與價值, 也就是要體現書籍本身的精神內涵, 以藝術的創作手法來充分的表達內容, 幫助讀者理解書籍的內容, 增加閱讀興趣。所以, 設計師必須要根據不同的書籍類型, 不同的讀者人群, 將閱讀的可讀性和易讀性放在首位, 依據書籍的內涵精神, 選擇恰當的表現方式, 進行富有創造性的設計, 這有這樣才能達到書籍設計的目的。

二、書籍形態設計的流變

書籍形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 可以說從書籍形態的演變我們可窺探到人類自然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角。書籍的形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呈現出各有千秋的風格。在原始時期, 人們把文字符號刻在易保存的堅硬物品上, 例如甲骨、陶器、石頭等, 在這個時期, 文字符號和書籍的初期形態關系十分密切。到了商代, 人們使用竹簡、木片作為載體, 將文字抄寫一片片的竹簡上, 然后將其用線繩串聯, 卷起成冊;或將文字書寫在絲帛等貴重的紡織品上, 在兩端粘連圓木即“軸”做成卷軸書, 因為其工藝的復雜、材料的昂貴、保存的困難, 從而有了“簡重帛貴”之說, 在這一時期, 閱讀只是權貴人士的專利, 獲取知識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是奢侈品一般的存在。隨著技術的發展, 到了漢代, 紙張的發明帶給了書籍形態重大的變革, 紙張的造價成本低廉, 材料纖薄輕巧, 代替了昂貴的紡織品成為了新書籍的材料。將文字抄寫在紙張上, 再將一頁頁的紙張連接起來, 把末端粘貼在軸上, 因為審美的提高, 這時期的卷軸書設計制作都非??季? 棒軸所采用的材料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木材, 黃金、象牙等貴重的材料也經常被用于圓軸的裝飾。隋唐時期, 佛教盛行, 受到印度貝葉梵經的啟發出現了“經折裝”, 這種形態的出現讓人們可以自由選擇閱讀部分, 人們的閱讀習慣有了便捷性的提升。隨后, 又出現了“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到了明代, 人們用線將印制好文字的紙張用線裝訂起來, 做成冊頁, “線裝書”是中國書籍形態演變的歷史最高峰, 它飽含著中國傳統的設計精神, 直至今日, 依然是我們在創作書籍形態設計時常用的形式。

三、現代書籍設計形態的概念

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 各種材料材質、制作工藝的不斷發明, 國家間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 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的不斷涌入, 使書籍的形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各種新材質的運用打破了紙質書籍的固有化概念, 從具象內容到抽象思維的變化, 現代書籍形態設計更加注重讀者的體驗感, 強調書籍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性, 將書籍設計作為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來看待, 強調書籍的藝術價值, 促進了概念書籍的發展?;ヂ摼W的廣泛應用促使了電子書籍的產生, 這都為書籍的形態設計開辟了新的天地。

四、書籍設計中形態設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1、注重功能性

書籍是用來承載文化、知識、信息的載體, 這是書籍應該且必須具備的功能, 不管書籍的形態設計如何變革, 這個基本點必須遵循。設計應以人為本, 從提高讀者的閱讀體驗入手, 將書籍的功能性放在第一要位, 針對不同的書籍類型, 不同的讀者類型, 作出適當的形態設計, 提高讀者與書籍之間的互動, 讓讀者能夠在閱讀中體會到有溫度, 有關懷的設計理念, 而不是轉瞬即逝的新鮮感。尤其是面對方便快捷的電子書籍的興起, 人們的閱讀習慣亦隨之發生變化, 為了滿足讀者閱讀的新需求, 設計師應當努力為讀者營造出一種舒適、自然、方便的閱讀空間, 以提升書籍形態設計的功能性。

2、立足民族藝術風格

現代設計風格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趨勢。如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設計出能夠觸動讀者心靈的書籍設計, 回歸傳統的民族文化為現代設計師提供了新的設計理念與思路?,F代的設計多依靠多媒體手段達成, 雖然機械的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 但是產品不免趨向同質化, 這種狀況容易造成人們的審美疲勞。中國書籍發展的歷史是極其燦爛的, 它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智慧結晶。傳統的書籍形態, 講究的工藝, 精細的制作過程, 獨特的審美形式對于國內讀者能夠喚起內心共同的民族情感, 獲得心靈的回歸;面對世界, 獨特別致的東方視覺文化亦有著同樣的吸引力。

3、富有創造力的“動態化”設計

閱讀應該是快樂的精神體驗, 而不是枯燥無味的文字接收過程。書籍形態的“動態化”設計有兩方面的解讀:一、書籍形態的設計區別于其他設計的一點在于受眾的參與性, 書籍本身是靜止的, 從被拿起翻閱起使書籍由靜止的狀態變化為運動的過程。讀者翻閱書籍, 書頁的翻轉, 文字的變更, 圖片的輪換都是運動的狀態, 所以讀書是依靠動態來完成的。二、為了使讀者的閱讀過程能夠獲得愉悅感, 在書籍的形態上我們需要加強整體視覺效果的節奏性, 比如可以根據文本內容調整頁面的大小形狀, 或做立體、折頁、層疊的處理, 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 時刻飽含期待的心情, 期待著翻開下一頁會遇到怎樣富有創意的驚喜。在處理頁面版式時, 同樣可以將動態的視覺流程運用其中, 利用圖像、文字、色彩、留白, 合理的安排閱讀順序, 提高書籍的可讀性與易讀性。

4、材料工藝的創新型運用

書籍的形態設計是種實體設計, 最終要靠材料和印刷工藝得以實現。如果一本書籍形態只有良好的創意, 而在實際的制作過程中對于材質和印刷工藝不夠重視的話, 創意也就變成了一個紙上的概念而無法真正的落地。一個優秀的書籍形態設計不僅要有與眾不同的設計理念, 還要靠恰當的制作材料和印刷工藝來展現自身獨有的魅力。隨著科技的發展, 各種新材料的產生帶給書籍形態設計更多的可能, 設計師可以富有創意的把與主題相關的材料利用先進的印刷技術運用到書籍的形態設計中, 使讀者獲得更有趣的視覺感受, 從而更加的享受閱讀的快樂。

摘要:古往今來, 我們使用書籍傳播知識, 記錄歷史。隨著社會的變革、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的不斷變化, 書籍呈現出了各種各樣的樣貌特征。一本設計良好的書籍, 不單單只是將文字呈現在讀者面前, 而是運用六面體的形態滿足讀者通過閱讀獲得精神與視覺的雙重體驗。面對當代大眾閱讀習慣與審美需求的變化, 本文將對書籍裝幀中形態設計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書籍,裝幀設計,形態設計,多元化

參考文獻

[1] 曹琳, 書籍裝幀設計與創意.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5

[2] 鄭軍.書籍形態設計與印刷應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 2008

[3] 田藝珉, 論書籍形態設計的雕塑感.湖北, 湖北美術學院, 2007

形態設計論文范文第6篇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科技水平不斷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中,促使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建筑業的發展。然而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由于過度的使用資源等問題越來越嚴重,直接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的大量消耗,要想解決目前這中問題,只有不斷的改進和創新技術,才能提高建筑企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保證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態設計在建筑工程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1、對自然性最大化模仿

1.1、地形模仿

在建筑設計中如果融入自然形態設計理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彼此存在的因素結合起來,把兩者的體系改為相似的體系,同時還要保證自然形態的最大化,這對自然的保護也是協調自然和人為平衡的一種方法,也是基于原有地形的基礎上,建筑物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在建筑設計中充分融入自然形態可從以下方面來進行:第一是地形條件。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條件的同時,還必須盡可能保持地形的原貌;第二要充分利用周圍的自然環境。如果件紅色的建筑物的外部環境較好,其自然特征也比較凸顯,則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就不需要大量的復制周邊自然環境的地形地貌,避免破環周圍環境和生態平衡。因此,為了使建筑物從內到外體現出自然形態,必須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地形特性的有效性。

第二個問題是就是氣候。自然生物的生長與氣候密切相關,建筑物在后期使用過程中無論是遇到刮風還是下雨,都可以完全接受外來因素對建筑物的沖擊,但人類區不能承受外界自然環境帶來的沖擊。刮風下雨將阻止人們外出并給人們生產和生活帶來不便,這不是人們生活追求,也不是很顯示,在不違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親近自然并,并促進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在不違反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上,要用我們要用迄今為止最大限度能力區接近自然,換一種方式講就是在利用自然形態的時候,不能抱著不可抗拒的態度區建設和發展,必要選擇在建設過程中有目的選擇建設方式。

1.2、自然性

在發展中,追求自然才是當代社會發展的根本,也是我們國家一直重視的問題,同時追求自然也是設計人員討論的重要話題。從美學的角度來看,自然風格始終堅持以回歸自然的理念,在現代高科技的快速發展中,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心里的需求,在對房屋進行裝修時,大部分采用了天然材料,如木材和石頭為內裝飾的主要材料,體現出房屋內部質感和紋理,為人們的生活空間創造一個更舒適的環境,使城市人群更接近自然,并在設計中按照這個想法進行設計,通過對自然生態環境探索發現,良好的居住環境,不僅能讓人們更加切近自然環境,還能讓建筑物與自然環境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1.3、材質模仿

材料的模仿主要是指模仿材料的內部特性和外部形態,在工程建設中應該近可能應用原生材料,比如使用諸如竹子和樹木等原生材料,在使用中不僅體現出來原生材料的特性,還給人們帶來舒適的感覺,與人造材料相比較不同,人造材料主要是以某件事而被而被演變出來的一種材料,而不具有原生材料的特性,在建造出來就已經確定了自己的價值和使命。但是,原生材料不一樣,它的存在不是某種東西的實現,換一種想法來說,它的存在意義不是為了實現某種功能而使用,也是在使用原生材料最基本的原則。因此在選用建筑物的自然形態時,所選材料應符合建筑物自身的形態,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生材料并,并重現在使用過程中原生材料的特點。

2、描繪與詮釋自然形態

2.1、感悟自然的持續性與循環性

一般情況下,我們把通過通風、光照、植物以及水土等進行的一個能量的循環稱之為自然循環。比如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雨水,當雨落在建筑物的無眠上,并利用相應的技術收集當作澆花的儲備水,這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并得到了循環利用。從不同的角度看這不是混亂的,而是為了達到一個舒適的環境而建造出來。我們對太陽的享受也應該從自然循環的角度來理解,而不僅僅只是為了達到視覺上的滿足,而浪費太陽能資源的循環利用。

2.2、通過生命的形態來表述生命的痕跡

醉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建筑物和生物都留下了歲月的痕跡,如地球上出現的裂痕,被風雨摧毀的石頭和枯死的樹根,這些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留下的痕跡。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了多種生命形式,但這些不同的形式遵循著同一規律,通過規律指引,升華和建造出一種新形式的建筑形式,建筑形態的模仿不僅僅只停留在自然形態上的模仿。如樓梯可充分展現出,醉著時間推移而呈現出自然生命痕跡(如年輪,波蘭,裂痕等元素),這將使建筑物在設計中更好的體現出自然形態。

2.3、通過仿生結構來呈現

通過模仿自然的多樣特點來構建建筑物。這是眾所周知的變化,在自然界的特殊能力下,自然界的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形態,從而出現了材料制約和受力模式,同時不斷的改進空間形式和建筑形態,使之建筑物呈現出一種更具自然特色的結構。再燃形態的結合一般只是對空間形式和建筑形態進行創意和改變,使建筑空間的特效更加切近自然。

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快蘇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物的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綠色建筑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筑的設計是綠色建筑形成的基礎,也是保證綠色建筑各項功能的有效實施。此外,還應加大對綠色建筑設計的支持力度,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證我國綠色建筑更好的發展。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多建筑的功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自然形式的融入到建筑工程設計中,也是人們在發展中對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的一種保護,也表明人們渴望回歸自然,不僅是反映當代的設計和技術,還促進了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自然形態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希望對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自然形態,建筑設計,應用

參考文獻

[1] 付婕.自然形態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OL].科技創新導報,2016(23):105+107[2018-05-17].

上一篇:評專業職稱論文范文下一篇:海關制度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