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領導體育能力水平管理論文范文

2023-09-16

領導體育能力水平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7月—2016年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85例,女75例;年齡43~76歲,平均(52.6±2.4)歲;病程1~12年,平均(5.6±2.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和分型[2],排除合并嚴重糖尿病并發癥者、心肝腎嚴重功能障礙者、精神病史、意識障礙者、認知及言語障礙者及無法配合該次研究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級出院前健康宣教,宣教內容包括出院后注意飲食、運動、用藥,并定期監測血糖,注意并發癥的發生,及時到院復查等相關內容。觀察組予以品管圈護理管理,具體操作如下:(1)成立品管圈活動小組,由醫生和護理人員組成,設置組長1名,輔導員1名,組員xx名,活動歷時12個月。(2)主題選定。由圈組長召集圈組員開會,采用頭腦風暴法由圈組成員共同討論,根據目前2型糖尿病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影響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因素,并結合該科室具體實際問題,共同研討并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干預措施。(3)現狀調查。由圈組員對該研究的住院患者發放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了解患者護理前的血糖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4)設定目標。根據調查結果,將目標設定在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5)分析原因。因患者??浦R知曉率較低、患者治療信心不足、護士服務觀念落后、護士講解方式單一、家屬監督不充分等。(6)制定對策。按照“5W1H”原則,提出以下護理對策并貫徹落實,具體操作如下:1對護士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并轉變護理服務意識,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并將護士對患者健康宣教納入考核體系中;2定期對患者進行糖尿病知識進行宣教,可通過口頭講解、病友座談、醫師講座等方式,使患者認識到糖尿病的危害及合理控制血糖的積極意義,以及飲食、運動、合理用藥等方面對控制血糖的作用,以提高患者控制血糖及生活管理方面的積極性;3針對患者對治療信心不足,需加強患者心理疏導,并告知患者盡管目前尚無特效藥治療糖尿病,但合理控制血糖,主動規避相關風險因素,對控制病情進展,延緩并發癥發生及發展有重要的臨床價值;4生活指導。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及個人喜好,制定個性化食譜,科學運動鍛煉,指導患者將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5遵醫囑指導。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不得隨意更換藥物或減量,同時指導患者需定期監測血糖變化,掌握血糖過高和過低的處理措施,并指導定期到院復診;6指導家屬在監督和提醒患者在飲食控制、使用藥物、血糖監控等管理內容,如合理分配三餐熱量、遵醫囑用藥、監督規律運動、每日足部護理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 PBG)的控制水平,并記錄兩組自我管理水平,包括合理膳食、用藥依從性、規律運動、定期復查、自我檢測血糖。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中,所有的數據均導入到SPSS19.0軟件包中進行相關的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血糖控制水平對比

觀察組護理前FPG為(9.3±2.1)mmol/L,護理后為(6.1±1.3)mmol/L;護理前2 h PBG為(19.8±5.2)mmol/L,護理后為(10.3±1.2)mmol/L。對照組護理前2 h PBG為(9.1±2.2)mmol/L,護理后為(8.5±0.8)mmol/L;護理前2 h PBG為(18.5±4.2)mmol/L,護理后為(13.4±1.5)mmol/L。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后的血糖水平均得以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觀察組血糖水平控制的更為顯著,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自我管理水平比較

經不同護理管理后,在合理膳食、用藥依從性、規律運動、定期復查、自我檢測血糖對比中,觀察組分別有76例(95.0%)、72例(90.0%)、70例(87.5%)、73例(91.3%)、74例(92.5%);對照組分別有59例(73.8%)、55例(68.8%)、50例(62.5%)、58例(72.5%)、61例(76.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大量研究證實[3],糖尿病與患者自身健康行為關系密切,若通過合理、系統的健康管理,有助于更為合理的控制血糖水平,預防相應并發癥的發生,以此有助于延長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識水平較低,缺乏相關健康知識,且對疾病風險認知較差,常缺乏對糖尿病疾病知識、飲食知識、遵醫用藥、自我檢測知識等,從而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低下,以導致血糖控制不佳,增加誘發相關并發癥的風險。為此,需對患者進行合理的護理管理,以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品管圈活動是一個工作場所的人為解決現有問題,改進工作質量,自發組成的一個小團體,應用品管的簡易統計方法對選定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4]。該模式現已不斷應用于臨床護理管理中,該文品管圈護理管理中,選定以合理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為活動目標,經組員共同探討,分析患者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原因,并提出相應護理措施[5]。與此同時,通過該次品管圈活動,在對2型糖尿病患者護理管理中,還有助于提高護士??颇芰?轉變護理作風,培養護理人員的質量意識和服務意識,進而提高工作責任心,并主動參與管理的積極性,提高護理服務質量[6]。

該文研究結果顯示,經不同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血糖控制水平效果更佳,且在飲食、用藥、運動、復查及自我檢測血糖能力得以明顯提高。結果提示,對2型糖尿病患者開展品管圈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自護行為,提高血糖控制水平。

綜上所述,對2型糖尿病患者開展品管圈護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主動規避風險因素,進而有助于更為合理的控制血糖水平,對改善臨床預后有重要積極意義。

摘要:目的 探究品管圈護理管理對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品管圈護理管理,觀察對比兩組血糖控制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空腹血糖為(6.1±1.3)mmol,低于對照組的(8.5±0.8)mmol(P<0.05);觀察組餐后2 h血糖為(10.3±1.2)mmol,低于對照組的(13.4±1.5)mmol(P<0.05)。觀察組在飲食、用藥、運動、復查及自我檢測血糖方面的管理中,觀察組分別占95.0%、90.0%、87.5%、91.3%、92.5%,均分別高于對照組的73.8%、68.8%、62.5%、72.5%、76.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2型糖尿病患者開展品管圈護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更為合理的控制血糖水平。

關鍵詞:品管圈管理,2型糖尿病,血糖,自我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軍,姜秋紅,孫巧鳳.品管圈活動在提高住院患者疾病相關知識普及水平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1):76-78.

[2] 汪愛民,尹紅,劉芹.品管圈活動對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護行為與血糖控制水平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22):2821-2823.

[3] 劉艷.品管圈對提高糖尿病患者??浦R及生活質量的臨床價值[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12(9):2496-2497.

[4] 王艷.綜合護理干預對丙肝合并糖尿病抗病毒治療患者血糖的影響探究[J].國際病毒學雜志,2015,22(z1):52-54.

[5] 戴秀菊,楊金娟,方群.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7):58-59.

領導體育能力水平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本文檢索與閱讀高職體育改革與職業實用性體育的相關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章,了解高職體育的實施現狀,回顧學者對高職體育改革的探索與觀點演變,總結研究中的優點與不足,為相關研究提供思路借鑒以及為院校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除此以外,一系列國家政策的頒布如2010年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9年國務院發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2021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等等,體現出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支持和厚望,也體現出社會對于高技術、高素質的一線產業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招生規模擴大、課程改革、教師隊伍建設等徐徐開展,但學校體育始終處于學校教育的邊緣位置。高職體育的教學現狀落后于國家體育事業發展的浪潮,與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節奏不相適應,使本應該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影響作用的體育課程未能得到專業的支持,最終影響人才培養的完整性和效果。相關領域的學者對高職體育的探索和討論也從未停止,回顧前人研究,可為后來者提供思路借鑒和實踐指引。

1 高職體育改革的相關研究

1991年國務院下發了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20世紀末,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并注重高職院校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培養與提高,與現代高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接軌。由于大部分高職院校是從原來的中等職業學院直接升級,其指導思想、教學理念、課程體系等并未進行相應升級,出現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與社會期望、學生需求不相適應的情況,體現在體育教育中亦是如此,催生體育界學者對高職院校體育改革的呼吁。談及高職體育改革,學者們普遍揭示了當前高職體育教育中存在體育教學指導思想不明確,目標模糊、未能與本科院校培養目標進行區分,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固化,教學內容競技化,方法單一等問題。王玉擴對此進行了較全面的總結,指出高職體育教學目標未能依據高職教育對象的復雜構成進行改革和調整,存在沿用中等職業學校目標或盲目向普通高等體育教學看齊的情況;體育教學體系職業特征不明顯、缺乏社會職業崗位的針對性;學校資源落后導致體育教學難以貫徹落實國家政策文件的要求;體育教育思想落后,仍以傳授體育知識、體育技能的課堂教學為中心,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要任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時代、社會生活脫軌等問題。遺憾的是,在十多年以后,同樣的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周杏芬表示高職體育教學的目標模糊,忽視了自身所應服務的人才培養特性,體育教學觀念仍然滯后;體育課程結構相對簡單,教學內容以應付學生體質測試以及學習傳統的運動項目諸如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等,教學以教師講解、學生模仿的傳統方法為主;還從師資力量、體育科研、體育教學評價等方面敘述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不足之處。

基于此,學者們從指導思想、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等各維度對高職院校的體育改革建言獻策,以素質教育為本位,秉承“健康第一”的理念,突出職業特色成為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主流。

陳壽根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具體實踐為例,從課程理念、目標、結構、教學方式、評價辦法和資源開發等方面闡釋“素質本位”高職體育課程的模式?!八刭|本位”的高職體育課程由四種基本類型的課程組成,分別是:綜合素質課程、興趣選項課程、運動保健課程和運動訓練課程,并展示了各類課程具體涵蓋的模塊與教學內容。馬柏平總結與分析了素質教育觀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任務與特點,強調在培養目標上突出職業性、實踐性,改革以往教學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優化體育教學內容,使學生們具備未來職業人所需要的實用體育知識、一般身體素質、職業特殊素質(指生存、發展、抗自然、抗挫折等能力)及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胡靖平等認為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應構建實現運動健身、掌握技能、運動育人“三位一體”的目標,目標要體現職業崗位差異、傾向崗位所需身體素質;在教學內容改革方面強調進行職業類型身體技能分析,形成具有專業特色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實行“三自主”與課課練相結合。

陳尉等構建了高職體育精準化三導教學模式,分別為引導教學模式、督導教學模式與向導教學模式。從思想、興趣、終身體育三方面進行引導;開展體測達標、運動技能提高的督導;向導教學模式主要是根據專業職業特點發展“核心”力量、“核心”素質,實施精準化教學,促進身體素質提升,為職業工種服務。李勇等針對目前高職體育教學模式存在單一化的現象,在“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背景下,在智慧校園以及全課程信息化建設的推動下,從課前教學準備、課中互學探究、課后反饋評價三個方面來構建基于“互聯網+”的高職體育教學模式。時艷等在“特高高職”建設背景下調查和研究了江蘇省高職院校公共體育發展的路徑。學者們指出目前江蘇省高職院校存在公共體育教學質量整體下滑,立德樹人功能還需提高,保障條件仍需加強等發展現狀;并對應提出充分挖掘、發揮高職院校體育的德育功能,強化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營造高職院校體育文化氛圍,建立體現學科專業特色的體育課程體系,提高特高高職公共體育教師職業素養的發展路徑。

2 以職業實用性為導向的高職院校體育研究概述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中具有高素質的技能型專門人員,其培養目標和路徑應有別于中等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體育教育作為高職院校教育的關鍵要素,同樣具備培養社會所需“職業人”的擔當和能力,學者們在此也進行了諸多探索。

對于職業實用性體育的界定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定義。張善祿,李其琪在1996年對“職業體育”進行界定,他們認為職業體育正是以提高職業身心素質,補償職業所致的身心片面發展,防治職業病患,從而提高和保持勞動生產率與健康水平為目的的體育活動。此后有不少學者對職業實用性體育進行過界定,從學者們的觀點中不難看出,職業實用性體育是在學校體育教育的大背景中開展的,有意識、有目的地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的基礎上培養職業所需的身心素質的體育教育活動。

以職業為導向開展高職體育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譚華表示工業現代化對勞動者生理和心理素質都提出了新要求,勞動者素質是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體育不僅可以提高勞動者的一般健康水平,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還具有發展職業素質和補償單一勞動對身體的消極影響的重要功能。并建議從編制職業勞動圖譜、制定適用于職業培訓的體育大綱、調整在職職工體育三方面來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素質。李鳳華闡述了高職體育教育中職業實用性的重要性,總結了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具備結合職業、預防職業病、教學內容因專業而異、強調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的特點;以及在確定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內容時應遵循健身性、實用性、補償性、趣味性、可持續發展五個原則;教學形式可包含一般實用性訓練、職業實用性體操和運動項目、輔助性或針對性訓練、拓展訓練等。

在以職業實用性為導向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上,劉宗惠、吳龍認為高等職業教育概括眾多專業,要在掌握不同專業對學生的培養目標、規格、素質要求、知識要求、能力要求的基礎上,來針對性、差異化地確定教學目標,從而確立教學內容、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合理配置教學資源、科學制定體育教學評價及考核的方法。

在以職業實用性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的改革中,盧劼總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過程需明確學生的知識儲備、素質結構、能力要素等方面的培養目標,構建知識點與一線崗位有機結合、內容豐富、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并提出通過準確定位需求、分專業細化體育課程體系,提升教師的服務意識、加強體育課程與所屬專業的融合互通,將體育課程切合到專業建設中、成為專業主干課程中的一部分、從而提升體育課程改革成效等促進體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具體建議。

在教學模式構建與實施策略的探索中,姜生成構建了針對職業體育能力,面向社會需求的“崗位主導”體育教學新模式,新模式建立在面向未來“崗位體能勝任力”和“終身體育鍛煉”的發展目標之上,其結構是確定各個專業培養目標→明確各個專業培養所面向的每個職業崗位體能勝任力和身體素質要求→分析確定自身體能素質與職業崗位體能勝任力的差距→針對差距設計、選擇訓練項目→針對選擇的訓練項目形成課程單元教與學→完成每一單元體育課程所針對的練習項目→完成每一職業崗位體能勝任力的綜合項目練習→達到職業崗位體能勝任力的基本要求,具備履行職業崗位體能勝任的能力和終身體育鍛煉能力。商汝松對職業體能的基本含義、當代各類職業所需的體能及高職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了以職業體能需求選擇教學內容、運用網絡課堂提升理論課教學效果、引進課外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加強體育保健知識的教育和創新體育教學評價方式等對策與建議。吳寶全從“三個需要”闡述高職體育教學策略實施的必要性,分別是促進高職生良好社會發展的需要、深化高職體育教學策略需要以及實現高職體育價值需要;并進一步給出加強高職體育教學的策略包括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與課堂教學的特點安排恰當的教學內容,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強化體育精神的培養,加強職業能力培養,采取校內外一體化的方式進行體育教學。

3 高職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內容優化的相關研究

學者們在談論至職業實用性體育的教學內容時,均強調根據專業類別與專業特點來進行內容構建。曹錦飛以教高[2004]3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的通知》中專業分類為依據,對我國高職院校的78類專業進行梳理,根據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強度等特點歸納為12大類,總結了每一類所對應的職業體能需求及可供選擇的課程內容。

關于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與設計的原則,徐志剛認為在確定職業實用性體育內容時應考慮工作形式、工作條件、工作性質,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某種體育鍛煉,培養滿足職業體能需要的能力;符合4個原則:有助于培養未來勞動人才運用實用性體育知識、技術的能力,能夠達到特殊職業所需要的身體素質要求,所選動作結構要與掌握的職業技術、職業體能相符合,所選動作能針對性預防和糾正職業技術對人體的不利影響。董翠香等也指出在進行高職體育課程內容選擇時應考慮本專業專門人才的勞動形式、勞動條件以及勞動性質三個方面。此外,趙麗瓊認為高職體育課程內容選取應符合6個原則:全面性和發展性;循序漸進;針對性;先進性;科學性;實用性。

關于課程內容、教學內容的具體設置與實施策略,胡振浩認為高職體育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健康屬性和職業屬性,高職體育課程知識與實踐體系中,應包括滿足學生個體健康需求與勝任崗位所需的職業體能兩大范疇。與其相對的課程結構為第一學年開設體育選項課,學生按個人興趣,選擇運動項目;第二學年,開設職業體能課,結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針對性的提高學生職業崗位所需的身體關鍵部位的素質和素養;同時在教學實際中,充分模擬職場情景,營造職場氛圍。徐志剛提出在實施過程中要突出實用性,注意合理性,強調終身性。周務農等提出了基于“健康第一”“終身體育”和“職業特色”三維視角的高職體育課程體系構建框架,整體上包括基礎體育教學內容、體育選項教學內容、職業特色選修內容、體育文化拓展內容以及體育個性發展內容5個部分。

4 相關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綜上所述,學者們對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進行了較多的探索,但研究方向相對分散??偟膩碚f,我國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受政策、社會偏見、生源、學校資源條件、教學觀念等各因素的影響,長期滯后于高職院校學科專業課程的發展,體育教育的價值未受到學校重視與挖掘,處于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地位。多數研究認為無論是從指導思想、課程體系、評價體系到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都應該擺脫普通高等院校與中職院校體育的束縛,明確高職院校的定位與人才培養的目標,走出符合高職院校特色的體育教育之路。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終身體育、素質教育、健康教育是共性目標,而突出職業實用性是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核心。

雖然前人在體育教學內容開發與設計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①在課程內容與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比較宏觀,大多停留在什么運動項目與該職業需求相匹配的層面,具體實施的方案較少。②與學校以及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聯系不夠緊密。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落實黨和國家關于人才培養總體要求,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是實施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學校體育的開展也應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的目標服務。③改革主要聚焦在體育課,對課外體育活動的研究較少。職業實用性體育的開展必須突破體育課堂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在課后體育活動、社團、競賽等方面也要融入,包括在校外也能進行。

(作者單位:1.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2.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上一篇:衛生思想文化網絡傳播論文范文下一篇:企業機關部室績效考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