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體驗生活范文

2023-09-16

體驗生活范文第1篇

體驗咖啡館式的生活

因為新疆之旅而走到一起的莊仔和李若帆在畢業后蒙發了開店的念頭, 像家一樣能休憩, 有咖啡, 有音樂, 有書就成。就是這一瞬間的想法, 帶來了今天雕刻時光咖啡館式的生活。

咖啡館的名字來自于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所寫的電影自傳的書名, 其大意是說電影這門藝術是借著膠片紀錄下時間流逝的過程, 時間會在人身上、物質上留下印記, 即雕刻時光的意義所在。

雕刻時光咖啡館, 沒有刻意營造的歐洲或者美式風情, 甚至很多角落都還略顯粗糙和簡陋, 但正是這種隨意, 才讓人能夠放下一切壓力, 充分享受這輕松的氣氛。不用小聲說話, 不用在意著裝, 不用注意坐姿, 我們只是來消遣需要消遣的時光的。

咖啡+書籍的休閑時光

敦厚的書架、午后的陽光、靜謐的空氣、香醇的咖啡, 每個人都會突然變成哲人一般, 思緒萬千。

雕刻時光最有特色的莫過于大書架上擺放的關于電影、文學、哲學和廣告等的各類書籍, 甚至還能找到漫畫書, 細心的店主已將個人藏書分門別類地歸放整齊, 簡單且詩意。

“好的東西要與朋友分享”, 莊仔盡力在雕刻時光中創造了一個能夠與人共享的環境, 將自己所衷情的電影、美學、視覺、心理、音樂等等精神享受, 以文字、圖片、攝影、聲音為載體組合呈現在自己的咖啡屋里。

隨意點上一杯摩卡或者伯爵奶茶, 翻翻自己鐘愛的書, 就可以充分享受一個獨自的寧靜午后。

一個可以看電影的咖啡館

除了豐富的藏書, 雕刻時光每周還會有固定的時間放映電影??纯措娨暀C周圍堆放的坐墊, 就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在咖啡館內放電影, 當然是莊仔的主意。愛好加上專業, 莊仔收藏了大約上千部電影。于是他搬來一臺舊電視, 每周逢二、四、六的時候放錄像帶,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塔可夫斯基、賈樟柯。很多電影在國內甚為稀有, 多為大師級藝術佳作。這在為雕刻時光吸引了不少顧客的同時, 更是標榜出了它獨特的“身價”。

體驗生活范文第2篇

本文獲二00七年江蘇省優秀教育論文叁等獎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過寫生活日記,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中的寫作,才能讓學生的作文充滿生活的氣息,富有時代的動感,才能讓他們的作文以一種獨特的面貌,與眾不同的品質吸引所有的讀者。生活是一個浩瀚的大海,博大寬廣,時時處處都有我們獨特的感受,而不少同學的作文當中,我們看到的不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而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我們不能說這樣的作文不好,卻覺得單調乏味。

記得我第一次把寫生活日記這個作業布置給學生時,我得到的是一片驚呼:“老師,我們回家抄美文,寫閱讀筆記吧!”“美文需要抄寫,需要鑒賞,但我們也不能隔岸觀火,岸上學游泳啊!日記必須寫!” 強硬的把作業布置下去以后,我發現孩子們交上來的作業幾乎是一樣的格式、一樣的語調:“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或很晚),吃過飯后,我去上學。”或“今天我上了一節美術課,比較快樂。”或“今天我不高興,作業太多”„„諸如此類,那么豐富的生活、那么有活力的生命在他們筆下演繹成這么干癟的語言,這么乏味的描述,那不是生活日記,那簡直就是一個最無聊的記事本!面對著這樣的作業,再有熱情的人也感到了寒冷,我不僅僅是失望,更多的是對自己的懷疑:這是學了六七年語文的學生嗎?這樣的作業還有寫的必要嗎?是我錯了 1

嗎?還是學生錯了?我該怎么辦呢?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尤其是學習了語文新課程標準后,我增加了信心,堅定了自己的認識:學生的寫作必須從生活開始!因為生活才是寫作之源!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去感悟生活,是語文老師的重要責任!于是,我試著走進他們的生活,觀察他們的喜怒哀樂,引導他們去述說他們最想說的話,比如:發現哪個孩子課間的驚呼,我提醒他這種驚呼就是一種最真切的生活體驗,是日記中最好的素材;發現哪個孩子情緒不好,我就提醒他可以將這種煩惱訴之于日記;發現哪個孩子因為受到表揚而興奮異常時,我就會下意識的去查看他當天的日記中是否有比這個情節更重要的感受„„我抓住所有轉瞬即逝的機會向學生表明:這就是生活,這就是日記的素材,這更是我們寫作之源!我也在用最渴盼的眼睛,去尋找著學生日記中的生活。幾天來,小芹的恐懼、擔心、僥幸、疼痛、讓我如同身受:因為腮腺炎的流行,人人自危,每天的道聽途說,都讓她感到緊張、恐懼;接下來的日子里,她也開始發燒,于是她很擔心,趕緊去村里醫生那里求治,被排除了腮腺炎之后,我聽到了她雖然疼痛卻又十分僥幸的“謝天謝地”的祈禱;而接連幾天的讓她筋疲力盡,讓她毫無神采,一天天腫起來的脖子讓她的痛苦更加深重:她除了疼痛,還有怨恨,都是那個醫術不精的郎中讓她格外受苦,真是庸醫害人!一字一句,一行一段,讀著這樣的日記,我體驗到了成功:生活日記已經引導學生走進了生活。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生活在豐富起來,我聽到了孩子們心中花開的聲音,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基

礎上,我在班上將她的日記當眾朗讀,讓孩子們體味到作文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把自己最獨特的體驗、最深刻的感受寫出來!漸漸的,我發現孩子們的日記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彩:從小明的筆下,我看到了一個家境不算寬裕、父母又十分勤勞、厚道的家庭剪影;從張潔的日記中,我聽到了他們同桌倆在自習課上的竊竊私語;從李曉的隨筆中我認識到了一個個足球明星;從王宇的日記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困惑與迷惘,偏激與固執„„還說什么呢?孩子們筆下的世界早已經比我們眼中的生活更豐富了:那里面有真實的生活,還有他們獨特的體驗!

批閱孩子們的日記,零星的寫下一點自己的評價,是我覺得最美好的事情,但沒想到,我又遇到了新的挑戰――那天在我批閱的日記中,我發現了這樣的文字:“老師,為什么別人的日記都有評語,而我的只是一個閱字?”“老師,每次發下日記本,我最著急的是翻看后面,尋找你的評語!”這些語言讓我何等的窘迫!但同時我更是一種欣慰:孩子們已經發現了生活,他們愿意把他們的生活捧來與我共享,他們希望看到老師的評價,哪怕是三言兩語,可是,我確實為難了:一個班近50多名同學,每天仔細地閱讀他們的隨筆已經是極大的工作量了,更何況要給他們每一個人的內容寫下自己的評語,而且,那評語必須讓他們感覺親切,覺得中肯,雖然我感到了為難,但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熱情之火已經被我點燃了,我就絕不會讓它暗淡。于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的話:“見過一面就讓你難以忘懷的人,肯定有自

己最獨特的地方,讓你的文章用自己最獨特的面貌出現,讓每一個讀過它的人都有一種與之交流的愿望,老師的評語只給那些最有特色的文章!”由于我的激勵,學生的熱情更加高漲,他們已經從對生活的簡單的觀察,細致的描述深入到對生活底蘊的挖掘、對寫作特色的追求。很多時候,這本生活日記已經成了他們最知心的朋友,與隨筆對話,不再是他們的作業,而是他們心靈的宣泄,是他們忙碌生活中的修憩的小站。他們的日記內容已不再是當初老師硬性規定的、學生勉強應付的二三百字,他們已經能洋洋灑灑的、淋漓盡致的描寫出自己周圍的生活,突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學生們的作文更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當初的優美詞句的堆砌到現在的直抒胸臆,從當初的改頭換面的抄襲到現在的力求“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特色追求。

體驗生活范文第3篇

。

。

。 。

。

。

激發寫作樂趣,使學生樂寫

庫爾勒市第一小學

婁玙薇

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主要體現在讀、寫兩個方面,而寫又是主要矛盾。學生進入寫作階段后,“寫”就體現在作文上。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固然要加強基礎知識和寫作技能的教學,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在培養興趣、提高能力上下功夫,讓學生愛寫、會寫。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樂趣,使學生下筆有神,樂寫、善寫作文呢?在教學中,我是從這幾方面去做的。

一、 積累寫作素材

1、從社會生活中攝取。小學生盡管閱歷淺,然而畢竟有一定的生活積累,關鍵在于挖掘。例如記暑假的一件事,學生在暑假里經歷的事可多了,這些事需要理,需要再現。通過家庭認識社會,開拓視野也很重要。例如《我愛家鄉的xx》,要求寫家鄉的特產或住家附近的景物。學生雖然生活在家鄉,但因為沒去專門了解,不一定懂得清楚,要是讓家庭配合,幫助提供,他們寫起來就不困難了。



2、在平時小練筆中積累。平時把所見所聞及時記錄下來,既是小練筆,又是積累素材。有了積累素材,才有內容。允許學生在小練筆中大膽的寫,內容、題材、篇幅不限。(1)班會課是捕捉材料的一個窗口。老師批評了誰,表揚了誰,這些內容都可以以日記的形式寫成不同性質的文章。(2)每周一升旗時校長總結一周情況時所講的話應注意聽講,講話的內容是小練筆的好素材。(3)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如生活條件、人與人的關系發生變化等。(4)和周圍人交往時,對這些人的看法或從這些人口中了解到的一些事情,都是寫作的素材。(5)學了一篇文章后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對主人公說的話等等。

3、從開展活動中豐富。課堂中創設情境,開展釘紐扣、踢毽子等比賽,創設小品表演等情境,課外開展各種活動,如登山、野炊、乒乓球賽等,都有利于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

4、做自己的“作文集”。

喜愛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學生寫作文的起始,讓學生在作文園地里精心采擷,把自己喜愛的、可借鑒的作文編成集子,變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從報刊上裁剪下來,從學校、老師、同學那里轉抄過來,從網上下載下來,從自己的作文中挑選出來;二是規定一定的時間閱讀、篩選。這個階段是學生潛入海底尋覓珍寶的過程,也是激發興趣的過程。

學生積累了大量寫作的材料之后,自然會有感而發,再加上適當的指導,學生就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而不是空洞、無病呻吟的文章了。

二、加強作文指導

有了生活素材,還必須引導學生深化對素材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在其中的指導與其他語文訓練一樣要經歷一段由“扶”到“放”的過程,并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由于小學生思考問題的邏輯性較差,雖然有時他們經過持續觀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豐富,且富有生活氣息和兒童情趣,但是在他們的頭腦里,這些材料是零亂的、分散的,沒有大小輕重之分,尤其處于作文起步階段的小學生,他們不會根據中心思想選取相關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所以大多學生寫起來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這就難免出現辭不達意、詳略不當的毛病。我結合學生實際進行一定的示范指導,方能使學生較快地領會取材的思路、寫作的方法,并有助于其過渡到半獨立和獨立的主動習作實踐。如:在課堂中設計生動的情境讓學生練說、練寫,并結合學生實踐情況進行集體討論;通過課文及課外讀物的閱讀,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積累材料、準備表述的,并進行仿寫訓練;經常有計劃地參觀、訪問;組織班隊會等活動后及時練寫;指導學生寫好生活日記等方法。在練筆過程中,教師在學生審題、選材、表達諸方面應進行周全的考慮,分步讓學生深入體會。如在一次關于爸爸的作文訓練中,我采用了多步選擇的方法。第一步:在生活日記中尋找關于爸爸的事例。第二步:采用以說為主的形式,讓學生說出各自爸爸特點的詞語,有些詞語不太準確,但經過老師篩選后,讓學生選擇一個最準確的。第三步:選擇能反映爸爸特點的事例。第四步:學生練筆,選出一篇代表性習作評點。第五步:學生將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

解放思想,還給學生“自由”,兒童有自己的情感,要讓他們實現“以我手寫我口,以我口表我心”的愿望。我指導學生寫一件你聽到或看到的表現社會主義新風尚的事,批改時發現一位同學寫的卻是他上街看見流氓毆打一位群眾,人們袖手旁觀,和他氣憤的心情。當時我一氣之下用筆重重地寫下了“離題,重寫”,并在講評課上批評了一通。這位同學當場哭了,站起來爭辯說:“真事為什么不可以寫!”隨即把作文本撕了個粉碎??磥砦野阉姆e極性大大地挫傷了。那篇文章是小作者真情的流露,要是能在肯定他表達了真情實感的同時,幫助他全面地看問題,于作文于育人,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寫作的激情來自對生活的熱愛。心有所動,總想表達出來。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愛星星、月亮、大地、花草樹木,更要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勞動,產生各種情感體驗,醞釀一吐為快的欲望。

三、增強學生寫作成就感

在作文教學中,小學生普遍存在“怕寫不好作文”的心理障礙,對作文缺乏興趣,喪失信心,這直接影響作文質量的提高,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突破這種心理障礙,培養學生自主作文的信心。我在批改作文時,精心挖掘學生作文的閃光點,對觀察仔細、表達得體或有創見的作文,不管是全篇文章,還是只言片語,只要有可取之處,都給予表揚,寫上幾句贊揚鼓勵的眉批。對寫作有困難的或缺乏興趣的學生,要適當降低要求,劣中選優,沙里淘金,從點滴入手,熱情扶持,誘發上進的火花,哪怕是一個標點、一個詞、一個句子用得好,也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會寫,自己能寫。樹立寫好作文的信念,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是一個經過努力,最終能獲得成功的先苦后甜的過程,充分體驗作文過程中的自我成功感。我還引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找出作文的優缺點,養成自我探究的良好習慣。另外,我在教學中,還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把自己的作文讀給大家 聽,請同學幫助修改,做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我鼓勵同學們積極的投稿,我班許多同學的作文發表在庫爾勒晚報,巴音郭楞日報上,同學們從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班級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種喜歡作文的氛圍。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長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勞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練筆,一定能培養出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作文教學論文

姓名:婁玙薇

體驗生活范文第4篇

(一) 現實背景

中學作文教與學的問題, 長期困擾著廣大師生。有人這樣概括當前中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學生不愛寫、不會寫, 勉強寫來往往寫得糟;老師的指導無趣、無序, 最終結果往往是無效。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目前初中現行教材沒有專門的、系統的寫作教學內容, 而是融合在附屬于各單元的綜合學習活動中, 導致教師的指導顯得盲目隨意, 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使得他們大多數既沒有細膩的生活體驗, 又沒有廣泛的閱讀體驗, 更遑論梳理寫作方法和感悟生命內涵, 導致寫起作文總是筆下猶如懸冰之凍。

(二) 學術背景

針對此, 教育專家和一線的教師都在苦苦尋找良方, 他們有的提出新的作文理論, 有的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近些年來, 作文教學的形式異彩紛呈, 如:研究性作文、生活化作文、體驗式作文、文化作文、快樂作文等不一而足, 先寫后評、學生互評、集體評改等評價方式也頗多嘗試者。遍觀這些理論或方法, 基本上都是在實踐新課程的寫作理念, 即“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 讓學生易于動筆, 樂于表達, 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 熱愛生活, 表達真情實感”。

課程標準對寫作內涵的界定, 強調學生表現生活的實際狀態, 表達個體的獨特感受, 同時, 強調寫作教學必須使學生達到的基本寫作能力。依據以上三點, 我們選擇著眼于體驗生活、對話文本、感悟生命的作文教學實踐研究。

二、內容概述

為改變目前令人憂慮的寫作教學現狀, 體現新課程寫作理念, 我們選擇開展初中作文中長期指導訓練的實踐研究。它貫穿初中學段始終, 每一學年各有側重, 逐步遞進深入。它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而設計, 與教材學習同步進行, 能激發教師研究的興趣, 而帶給學生更多的收益和樂趣。具體實施基本依循初中學段三個年級展開, 其序列為:

(一) 七年級:“基于生活體驗”的作文教學研究

生活是學生作文取用不盡的源頭活水, 是學生作文最生動的教材 (而不僅是素材庫) , 是涵養學生真善美情懷的根基。而體驗是作文動機的誘發點, 提煉生活素材的橋梁, 體驗是連接生活世界與內心世界的紐帶, 體驗使一個人成為豐富的人、細膩的人、感恩的人、有情趣的人、有情味的人、關注他人的人、高尚的人。

本階段研究主要解決學生作文內容的問題。教師的視點集中在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 引導關注自我在其中的獨特體驗, 并在作文中真實地表達。教師主要思考的是如何把生活納入課堂教學, 如何引導學生提取生活素材, 如何引導學生去體驗和感悟。

就七年級學生而言, 他們剛剛踏入初中, 稚氣未脫的他們經歷著全新的生活, 內心必然產生變化和振蕩。把這些鮮活的事件和情感引入作文課堂, 在這一階段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生活體驗不僅僅是以往常說的觀察生活, 它更強調過程, 強調學生的身心投入。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設計活動等手段, 使學生投入真實生活圈, 在過程中有所歷練, 激發其表達的欲望, 這樣的作文即使幼稚也珍貴, 即使簡單卻真實。

(二) 八年級:“基于文本對話”的作文教學研究

文本對話本屬閱讀教學的范疇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 所謂“基于文本對話”的作文教學研究, 主要是指教師在學生與文本 (主要是教材文本) 充分對話的基礎上, 設計適宜寫作活動的一種寫作教學研究形式。它既能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又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能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本階段的研究主要解決學生作文表達的問題。教師的視點集中在如何引導學生準確解讀文本, 進而與文本充分對話, 如何挖掘利用文本的寫作價值, 如何勾連閱讀與寫作教學, 如何使文本對話效益最大化。

就八年級學生而言, 他們的思維逐步發展, 與文本對話并有所發現和創造是完全有可能的。理想的文本對話是開放的、多元的;既是歷史的, 又是現實的;既有預設性, 又不乏生成性, 這些閱讀教學中的精彩應該通過寫作的文本形式固定下來, 這本就應該是初中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 對其寫作技巧也會有潛移默化的吸收運用, 教師可以不講寫作而使得學生悄然形成寫作能力。

(三) 九年級:“基于生命感悟”的作文教學研究

感悟是個體在認識活動中, 感受和體驗所產生的情感和認識上的飛躍。是有所感觸而領悟, 是對事物的理性分析。其前提是感, 只有接觸形形色色的事物, 有充分的感受后才會有所領悟。感悟生命, 就是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有所領悟。

本階段研究主要解決作文的靈魂問題。教師的視點集中在如何引導學生抒寫生命話題, 讓學生探究生命的規律、內涵和本質, 對自然界生命和人類自身的生命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 敬畏和珍愛生命, 進而培養積極進取地生命意識和精神, 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質量。

就九年級學生而言, 此時已完全進入青春期, 他們的青春開始覺醒, 逐漸開始關注自身個體生命, 乃至開始關注宇宙、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現象。同時, 在前面兩年的訓練中, 于生活, 于文本, 都有了較多體驗。教師在此基礎上開展的生命感悟層級的作文指導, 表層意義上是對文章主題和立意方面的升華, 但其實已具備了塑造學生健康心靈的更大作用。在這種境界中, “寫作是生命的存在形式”, “作文”是學生人生的“史記”。每一篇都烙上了個體鮮明的精神印記, 學生在文章中表現出的對生命的點滴感悟都折射著其靈魂的色彩。

三、實踐策略

(一) 身心參與, 全程體驗。

無論是對生活還是文本包括生命, “體驗”都是必須強調的關鍵詞。因為體驗就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 這個“體”字, 說的就是親身經歷。實踐的全程中, 教師都要善于將學生放在過程之中, 身與心都投入其中, 借助經驗、運用直覺, 通過感悟、理解所感受到的無窮意味的心靈戰栗。體驗是起點, 同時貫穿始終, 它的核心在于開放身心喚醒靈魂, 它的價值在于主體意識的提升和個性解放。

(二) 準確解讀, 多重對話。

以讀促寫的作文指導, 對文本的解讀首先要保證準確, 然后在此基礎上, 進行多重對話: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文本的作者之間、學生和他的聽者或讀者之間、學生和教材文本編寫者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等。多重對話的對話者之間相互碰撞、相互推動、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不斷激發師生雙方的創造意識, 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精神境界。在這種對話中, 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語感, 鍛煉思維, 獲得寫作需要的表達能力。

(三) 催生感悟, 鍛造精神。

通過厚實的生活體驗和足夠的文本體驗積累促進學生對生命的感悟, 在活動中感悟, 在涵詠中感悟。教師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 以鮮活的環境、新穎的內容、富有啟發性的情感刺激, 催生學生對生命現象和本質的感悟, 喚起其強烈的表達欲望, 在寫作的過程中抒發其對生命的理解, 感悟生命的真諦, 謳歌生命的美好。并在這一過程中發展其健康人格, 養成其獨特的作文精神氣質。

四、實踐推進

(一) 思想發動, 整體研究方案發布。

教研室延請有關教研專家介紹目前國內中語界作文教學方面的新動向, 闡釋本次作文教學研究的三個基本點, 即生活體驗、文本對話和生命感悟的具體內涵, 鋪排統一的作文教研的粗線條方案。

(二) 校本教研, 作文指導課例探究。

以學校教研組為單位, 針對學年作文研究課題, 設計相應作文研究課型, 選擇實驗班級, 教師根據執教實際撰寫說課稿, 組內集體備課并修訂, 根據修改案再上研究課, 最終形成較為成熟可行的作文課設計。

(三) 校際交流, 作文課例觀摩研討。

教研室組織各校觀摩各教研組設計的作文指導課, 教師現場說課, 會后以學科博客為平臺反復評說研討, 就整體設計和教學得失充分交流, 鼓勵教師提出創見。

(四) 集中歸納, 梳理年度研究選題。

教研室組織中心備課組, 討論梳理出年度研究的指導選題目錄。這是對最初發布的粗線條方案的細化, 但仍給教師自主研究留下較大空間。如, 已經實施一年的“基于生活體驗的作文教學指導”, 教師們設計出了許多新穎的體驗情境, 在此基礎上, 可以依據七年級學生身心特點, 從“學校、家庭、社會、自然和自我”等多方面交叉布點, 初步梳理出了以下目錄, 供新學年教師參考:

“基于生活體驗的作文教學指導”推薦選題

(五) 自主創新, 共享作文教研成果。

這種推薦選題僅代表一種設計思路, 也可以說提供了一些例子, 各年級教研組可依據學生實際自主創新加以增刪, 然后交由下一屆師生展開新一輪的作文教與學實踐研究, 并逐步加以完善, 以形成學校內部乃至縣市區共同的作文教研成果。如在以上“基于生活體驗的作文教學指導”研究中, 農村學??梢栽黾?ldquo;體驗農活”、“秋到農家”等內容。而每月僅指定一項, 意在讓教師隨機增加當月新鮮的、重要的體驗內容。例如, 不同尋常的2008年就有許多重大事件被老師們及時納入了引導學生體驗的視野中, 春節雪災中親人歸家受阻的擔憂、火炬境外傳遞激發起愛國情緒、汶川大地震體會到的大災大愛、親歷火炬到荊州的激動與驕傲、北京奧運會期間種種第一次經歷的精彩與輝煌等, 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鮮活的寫作資源, 在語文生活化的今天, 每一個語文教師都不應該將其摒棄在作文教學課程之外。

五、階段成效

目前, “基于生活體驗的作文教學指導”研究已開展一年, “基于文本對話的作文教學指導”研究也在今秋啟動, 明年將循序開展“基于生命感悟的作文教學指導”研究。一年來的實踐研究, 使得教師對作文教學的認識日漸深刻, 作文教學也開始逐步走上較為系統有序的軌道。今春“走進文本, 擁抱生活”活動的開展, 也較好地實現了中長期作文訓練的年段與年段之間研討主題的勾連。一批在先期研究中涌現出來的作文課例帶動了更多教師的研究熱情, 他們在此基礎上的補充與完善給本學期執教起始年級的教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而一些頗有研究能力的教師已經自覺開展了“生命化作文教學”的研究。

體驗生活范文第5篇

“體驗”一詞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 共16處, 足見體驗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何謂體驗?角度不同, 其詮釋也有所差異。從哲學的角度看, 體驗主要指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狀態, 是人的生存方式, 也是追求生命意義的方式。從美學角度看, 是指主體在具體審美活動中被具有某種獨特性質的客體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對之進行領悟、體味、咀嚼、以至熏陶其中, 心靈受到搖蕩和震撼的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從教育學角度看, 體驗主體內在的歷時性的知、情、意、行的親歷和體認。從心理學角度看, 體驗是指對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產生情感并生成意義的活動。

作文是一項比較復雜的活動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 學生需要充分調動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對語言文字的體驗, 學生體驗的程度與其的生活閱歷密切相關。比如, 小學生在初學《清明時節雨紛紛》這首古詩時, 可能只有一種朦朧的意象在頭腦中展現, 對于詩人的“欲斷魂”之情并沒有較深的感悟, 因為小學生在生活中缺少這種體驗。如果把學生帶到一個特定的情境中, 讓學生去體驗, 學生的感悟就不同了。請看下面這篇《清明時節雨紛紛》作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記得以前語文老師講解這首詩時, 眼淚像雨一樣紛紛落下, 而我們只是覺得老師很動情, 講得很投入, 我們并沒有流淚, 沒有動情。

今天是清明節, 我們去為紅軍長征途中犧牲的烈士掃墓。天公顯靈, 飛起毛毛細雨, 讓我們體驗“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境, 更讓我們體驗游子千里趕路, 為親人掃墓的那種深切思念、極度憂傷的心情。

我們手捧小花, 排著隊伍, 沿著小路緩緩地前行。到墓地后, 由老師主持祭掃。先是獻花, 再是鞠躬, 然后是請紅軍老爺爺講戰斗故事。老爺爺“未開言來珠淚滾”, 惹得我們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老爺爺終于穩定了情緒, 上氣不接下氣地講大墩梁戰斗的情景, 講羅南輝軍長壯烈犧牲的經過。這故事早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了, 但今天再聽, 感覺卻大不一樣。老爺爺講完故事, 我們就返回學校了。到學校, 老師為我們播放了會寧慶祝紅軍長征勝利暨會寧會師七十周年的相關錄像。我感到最親切的是崔永元等“我的長征”隊員到會寧的場面, 因為這場面里有我們班同學, 我們班同學在會師園門口敲鑼打鼓歡迎他們的到來。我最激動的是胡錦濤主席在紀念館和老紅軍何爺爺握手交談的情景, 那天, 我在縣政府門口和許多居民一起看到了胡主席, 他打開車窗, 伸出手向我們揮手致意, 他微笑著, 好親切。播放完錄像, 老師說:清明, 是我們中華民族祭奠祖先、祭奠已故親人、祭奠革命先烈的日子, 這種祭奠, 不是迷信, 是心靈的感情傳遞, 是不忘過去、奮斗為來的心靈驅動, 這種祭奠, 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而張揚。讓我們不忘先烈的血和淚, 讓我們牢記胡總書記的囑托, 努力學習, 將來用我們的才智把革命圣地會寧建設好!老師講得很精彩很動情, 我們沒有像往常一樣鼓掌, 因為, 今天是清明, 窗外, 細雨還在紛紛飄落, 因為我想, 路上行人欲斷魂。

這篇作文足以證明體驗對作文的重要。“記得以前語文老師講解這首詩時, 眼淚像雨一樣紛紛落下, 而我們只是覺得老師很動情, 講得很投入, 我們并沒有流淚, 沒有動情。”這些句子真實地表達出了學生當時的感受———沒有被老師的悲情和詩歌的斷魂之情所打動。學生之所以如此, 是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當老師帶領學生在清明節這一天去掃墓, 恰逢“雨紛紛”的自然情境與老爺爺“千里趕路, 為親人掃墓”的人文情境時, 老爺爺的“未開言來珠淚滾”, 惹得我們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就是學生的情之所動———情境的感染。

體驗生活范文第6篇

一、營造良好情境, 激發學習興趣

1、提問激趣

(1) 故意誤問

如《愚公移山》中“鄰人京城氏之孀有遺男, 始齔, 跳往肋之”。教師不直提“遺男”, 而故意誤問“孩子幫助老愚公移山, 他爸爸同意嗎?”學生乍一聽, 傻了眼, 再一想, 恍然大悟, 在愉快的氣氛中對“孀”“遺”二字的印象特別深刻。

(2) 變換角度設問

教《賣炭翁》時, 我說:“‘半匹紅綃一丈綾’, 這宮使挺客氣的, 即使不給, 賣炭翁也沒辦法呀。”學生一聽, 似信非信, 感覺又對又不對。一會兒, 就有同學問表達了自己的見解:這是宮使巧取豪奪、掩人耳目的伎倆。經過了這一設問和解答, 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2、質疑激趣

在課堂上, 我們不妨學會寬容, 學會民主, 學會善待學生的離經叛道, 驚世駭俗, 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獨到見解。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質疑討論的空間。如上《愚公移山》, 討論“愚公不愚和智叟不智”這個問題時學生會發問:“我覺得愚公很笨, 為什么不搬家?”“愚公不打個山洞過去?”“愚公這樣做破壞了自然環境。”不再是鴉雀無聲的課堂氣氛, 不再是獨腳戲式的表演。寬容民主的課堂氣氛, 讓學生敢于說真話, 訴真情, 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少了那些唯唯諾諾的學生, 多了一些思維活躍、富有創造精神的學生。民主是一座連接師生心靈的橋梁, 師生之間民主氣氛濃, 學生的積極性高, 學語文自然也就輕松。學生只有在民主氛圍中, 才能各抒己見, 交流思想, 增廣見識。

3、有意識地增減教學內容激趣

在朗讀《祖國的大豆》“從西周到秦漢時期, 大豆主要在黃河流域一帶種植, 是人們的重要糧食之一”一句時, 我特意漏下了“主要”、“之一”兩個詞。學生紛紛指出我念錯了, 我故意說這兩個詞無足輕重, 有沒有無所謂。”這下, 課堂內響起一片反對聲, 有個別同學竟然讓我聲明錯誤, 接著是一番爭辯討論。自然, 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原文用詞的準確、嚴謹。

4、拓展聯想教學內容激趣

這是對教材內容的拓民延伸。想象時根據課文內容, 展開聯想, 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豐富學生的感情, 貫徹文道合一的原則。

(1) 情節虛構法。

教學《孔乙己》時, 讓學生具體想象孔乙己在丁舉人家被捕并遭毒打的情景, 還要求含有孔乙己與丁舉人之間的對話。學生起初情緒激昂, 講述得繪聲繪色, 但當全班同學發聽完一位同學的精彩故事后, 全場變得沉默無語。是丁舉人之流的殘暴與孔乙己的身世引發了他們的悲憤與深思。

(2) 結尾伸展法

教《變色龍》一文后, 讓學生根據結尾想象:奧楚蔑洛夫可能走向哪里?是去市場繼續敲詐勒索, 還是向將軍“獻媚邀功”?奧楚蔑洛夫的報復將采取哪些手段?他是否真想“早晚收拾”赫留金?通過想象, 學生發言踴躍, 加深了對文章主題的領悟。

二、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 幫助學生快捷獲取信息

多媒體是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手段, 結合語言思維的能力, 可以使我們更好地體味詩歌的意境。例如:教讀陶淵明的《歸田園居》, 多媒體放先一段高山流水之曲, 再展示陶淵明的形象, 在清新優美的旋律中, 再展示田園自然風光展示的畫面是描寫農村生活的田園風光:方宅、林園、遠村、茅屋、雞鳴、狗吠。這些聲畫無疑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一種美好的境界, 體會到山水的魅力, 但這還很不夠, 要想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作者的情感, 還必須通過“誤落塵網中, 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 復得返自然”等關鍵句子的喻意的理解, 聯系作者的個性、人生道路, 才可以更深地明白:此詩表現的是陶淵明的田園情懷, 歸隱田園、悠然自得的心態以及詩人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峻潔人格。畫面看似淺顯, 實則內涵渾厚。自古有“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畫所以似詩是情在之中, 詩所以成畫, 是讀者或作畫人的用情結果, 讀書品詩全在一個“情”字。透過畫面去看詩意, 必須有整體的思維, 否則, 畫中之意就不可能凸現出來。適當的聲畫, 可以起到渲染氣氛, 創設情境,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 可以把抽象的語言文字同具體可感的真實事物聯系起來, 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關鍵是教師要引導得法, 不要讓學生被聲畫迷住了耳目。教師要以此為契機, 引導學生思考相關的問題, 學生通過揣摩語言, 領會其精要所在。

三、調動生活情感, 捕捉文章靈魂

視覺語言不可能替代時語言文字的揣摩。只有把圖視語言的直觀形象性與思維的抽象嚴密性深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例如:自然景象“夕陽”本身并無情感, 但在不同的詩人的筆下所害寓的情感和思想的不相同的。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表現的是悲涼、痛惜之情;朱自清的“但得夕陽無限好, 何須惆悵近黃昏”是曠達、自安的情懷;葉劍英的“老夫喜作黃昏頌, 滿目青山夕照明”則是喜悅、豪邁的情感。由此可見, 視聽語言只是提供了一個欣賞的對象, 必須配以讀者的語言思維, 才能感受并把握畫面中賦予的深刻內容。

中國古詩最大的特點是講究個“意在言外”、“詩貴含蓄”。有時候, 一首詩還有一個“詩眼”表達全文的意旨, 扣住詩眼, 可以帶動全篇, 完成對詩作的欣賞。因此, 視聽語言就很難體現出詩作的意蘊、內涵。如:古詩中寫“愁”的詩句, 李白的“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展示畫面,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愁容滿面, 披著長長的白發, 未老先衰, 在鏡子前面, 凝望自己那如霜的白發, 滿臉驚訝。透過意象分析, 結合詩句的關鍵詞“愁”的理解, 我們不難看出, 詩人是運用夸張的手法, 把內心無形的愁緒化為外在的具體可感的形象。因為愁, 才使頭發很快地變白, 因為愁多, 就有三千丈的白發, 那長長的白發就是詩人無盡的愁緒的象征。

四、學會傾聽學生講話, 增進師生交流

學會傾聽學生講話, 是師生交流的最基本要求。每個人都希望有人聆聽自己的傾訴。但許多時候, 我們老師缺少一種真誠的耐心。習慣滔滔不絕地講, 疾言厲色地訓, 不習慣傾聽學生訴說, 往往不喜歡不分青紅皂白地下結論, 打擊學生的自尊心。

其實, 在課堂中, 我們不僅是一個長者智者, 更多的應是一個友者, 做一個學生忠誠的傾聽者, 給學生一個表情達意暢所欲言的機會。這不僅是一份理解, 一種尊重, 同時也是一種認可, 一種期望。它或許是點燃了那即將熄滅的智慧之燈, 或許是喚醒了那沉睡已久的心田。靜靜地聆聽, 真誠地注視, 友善的微笑, 聽學生的言外之意, 聽學生的心靈呼喚, 提一些“邀請”他們講下去的問題。如“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或“你認為怎么樣”等, 挖掘他們的心靈閃光點。多一些肯定性的笑靨, 多一些鼓勵性的眼神, 讓學生與自己共享他的情感世界, 使學生感到真正的愛, 真正的理解, 讓學生意識到老師的真誠理解熱愛, 在人格上彼此的平等尊重。愛的傾聽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產生一種動力, 發揮自己的潛能。

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能是“授之以漁”, 這遠比教給其某一正確答案更有價值, 而滿足于對教材墨守成規的分析講解, 甚至直截了當告知學生結論, 只是“授之以魚”, “魚”能充一時之饑, 而“漁”能飽食終生。

上一篇:文明校園范文下一篇:舞蹈學院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